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读书录 续录卷四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a 页 WYG0711-076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续录卷四      明 薛瑄 撰
太极涵万象体用一源也万象具太极显微无间也
汉初文章犹是论事所以近古至司马相如辈词赋专
尚华藻文体变矣
汉文帝天资恭俭非由学力
中庸戒慎恐惧慎独静存动察为仁之功也正理所见
既明则邪说不能惑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b 页 WYG0711-0761d.png
阳一以施阴两而承此理万古不易
天所赋为命元亨利贞也人所受为性仁义礼智也天
下古今万理不出性命
程子曰理无形也故假象以显义乾六爻皆然其馀卦
爻皆然
奇阳之数健阳之性有数即有理元不相离偶阴亦然
动心忍性则日新矣
随处有天理顺天理皆可乐也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a 页 WYG0711-0762a.png
大本大原无所见浅矣
大本大原直是不可得而形容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

天何言哉其理则至显
卦画只是阴阳而其理无穷
阴阳中有理理不外乎阴阳精粗本末无二致观太极
图可见矣
理气物物皆然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b 页 WYG0711-0762b.png
理气之外无一物
惠迪吉理也
希夷陈氏曰羲皇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
天下之人观其象而已能如象焉则吉凶应违其象则
吉凶反后世卦画不明易道不传圣人于是不得已而
有辞学者谓易止于是而不知有画矣观希夷之言如
此则卦象者其易之本与
易是气道是理随时变易以从道气在是而理亦在是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3a 页 WYG0711-0762c.png

如人之一动一静易也动静合理即从道也修辞以立
诚一言必须实
多记驳杂之事妨正理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皆善几之发见也
天下古今只有一善而已人不为善何以为人
妄念邪念息则意自诚矣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善性一理也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3b 页 WYG0711-0762d.png
在造化为善在人物为性继之者善诚之源也成之者
性诚斯立焉
消息盈虚大而天地之阖辟小而日时之始终皆一理

自太极生一奇一偶加倍至六十四卦便是易伏羲元
无文字至文王系彖周公系爻文王周公之易也孔子
十翼孔子之易也皆发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
理而已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4a 页 WYG0711-0763a.png
天地间阴阳是自然之易卦画奇偶不过模写阴阳之
象而已故亦谓之易卦之奇偶法阴阳之奇偶而画天
地之易易书之易同一阴阳而已
自一奇一偶渐次生满六画是圣人作易之本原后圣
卦下系之辞亦谓之易伏羲先天图卦画次序方位是
易文王周公孔子之画乃易之辞也
阴阳滚滚不已造化人事皆由此出造化日新人事亦
日新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4b 页 WYG0711-0763b.png
周礼三易经卦皆八其别六十有四即易也伏羲之卦
因文王周公系之辞故曰周易后天图乃文王之图彖
爻之辞文王周公所系故谓之周易
迟速不尤人只归之天
如先天图阳交于阴阴交于阳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
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是交易之易朱子所谓
交易为体也自坤而复以至于乾自乾而巽以至于坤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寒往暑来循环不已是变易之易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5a 页 WYG0711-0763c.png
朱子所谓变易为用也易有交易变易之义如此
交易为体以定位而言变易为用以流行而言天地上
下四方定位也昼夜寒暑往来流行也
交易为体以定位而言天地上下四方是也变易为用
以流行而言昼夜寒暑往来是也阴阳奇偶天地之易
卦画奇偶易书之易天地之易易书之易同一阴阳而

交易为体以定位而言天地上下四方是也在圆图上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5b 页 WYG0711-0763d.png
即乾坤坎离之定位变易为用以流行而言昼夜寒暑
往来是也在圆图上即卯酉子午之流行
圆图定位流行之易模写天地间定位流行之易
于穆不已于先天图见之
精是卦画之理蕴是卦画之辞就卦画推出偏傍之理

如乾健是卦德象天是卦象内外卦爻位是卦体爻自
外来是卦变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6a 页 WYG0711-0764a.png
先天图离卯为春乾午为夏坎酉为秋复子为冬坤为
晦复为朔自坤之震月之始生初三日也至兑月之上
弦初八日也至乾月满为望十五日也至巽则月之始
亏十八日也至艮则月之下弦二十三日也至坤三十
日又为晦矣卯离昼而旦酉坎夜而昏春夏秋冬晦朔
弦望昼夜昏旦莫不见于此图
自复之息至乾而盈自巽之消至坤而虚复又息而至
于乾而盈巽又消而至于坤而虚消息盈虚皆气之流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6b 页 WYG0711-0764b.png
行而理为之主也
消生于极盈之时息生于极虚之际以是见乱生于治
治生于乱其几微矣
如乾卦六阳爻而已就乾上有天之理四德之义六爻
有六龙潜见惕跃飞亢之义凡彖爻文言之辞皆发明
卦爻之理而已馀卦皆然故朱子曰先天图所该甚广
易中一字一义无不自其中流出者也
易之辞皆自易之卦画中出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7a 页 WYG0711-0764c.png
学者旧习语言出于鄙俚者皆当绝去必使一言无不
正所谓修辞立诚也
阳息而盈则阴消而虚阴息而盈则阳消而虚
天之外无人物人物之外无天
天地人物浑合无间一本故也
息而盈自无而有消而虚自有而无
易言修辞立诚乃为学第一功夫
潜修不求人知理当如此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7b 页 WYG0711-0764d.png
善即性也为善即所以尽性也为不善则失其性矣
性之一字无所不包当时时体认而力行之孟子所谓
左右逢其源者即此性也
性虽无物不有无时不然然或心有不存则不能体是
性而与之相违矣故道虽不可离而存养省察之功不
可间也
孟子言仁义礼智之性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道之
体用全具古今天下之理不外乎此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8a 页 WYG0711-0765a.png
与人居官者言当使有益于其身有惠及于人
所谓欲寡其过而未能者吾老犹体之
西铭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天地之
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天地万物分明为一体
五行有质有气有性有事有味有色有声天下万物之
理皆不出五行五行之气循环无端动静无始
知言则能知人如持权衡以较轻重锱铢不差
莫大于理天下之言合乎理者为是不合乎理者为非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8b 页 WYG0711-0765b.png
惟知言者能辨之
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知言之至也
濂洛关闽诸儒之书皆根据至理而切于人生日用之

文章止论古今得失事体利害而不根于天命人心之
正朱子所谓以文自立者也
五行之质之气之理浑合无间
文中子心在天下为甚公但明德之功未至遽欲新民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9a 页 WYG0711-0765c.png
失本末先后之序如朱子所论是也
董子曰尊孔氏者黜百家若尊孔氏又信百家必不能
真尊孔氏矣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为圣人之学则不为异端之
学苟无所不为则其学杂矣
汉四百年识正学者董子唐三百年识正学者韩子
为学当谨守圣人之道虽未至是亦圣人之徒也
孔子安仁即天地之心也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9b 页 WYG0711-0765d.png
天下古今学术之邪正义利之分而已
王者之心无私如天地人得而知之
(阙/)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0a 页 WYG0711-0766a.png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0b 页 WYG0711-0766b.png
 
 
 
 
 
 
孔子庙庑谓宜更立庙于其乡世官其宗子以主祀事
略如孔子阙里之仪斯得崇德报功之意矣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1a 页 WYG0711-0766c.png
师上六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此实万世之大戒自三代
以至后世守其戒则治违其戒则乱见于载籍者可考

五岳四渎五镇四海神号之正本于宋儒之议论
立言当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朱子论祀典之说今用之过前代远矣
圣人为后世虑无所不至但人自不察耳
见而知之者闻而知之者自尧舜至孟子其人可考周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1b 页 WYG0711-0766d.png
程朱子盖亦神会心得闻而知之者
万物皆气之凝聚而理亦赋焉
静坐默存未发之中万化皆从此出
自有静时自有动时若当静时心亦驰于外是不能立
天下之大本矣
立身常在礼义中斯不为清议所少
细思理义出于天至贵至重外物世之所有至贱至微
当常保其至重至贵而不为贱而轻者所移庶几近道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2a 页 WYG0711-0767a.png

履之上九其旋元吉人之所履必周充而无欠缺斯应
元吉之占故人之履行不可不慎或谓乾九三言诚坤
六二言敬先儒诚敬之学起于此乾九二言仁坤六二
言义仁义者阴阳之变也先儒论仁义之用起于此然
诚敬仁义之名书己言之矣谓皆起于易恐未然也
朱子曰天地之间万物粲然而毕陈者皆阴丽于阳其
美外见者也如坤之六三六五皆阴丽于阳也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2b 页 WYG0711-0767b.png
如花木之类其中流行者气之阳也其支干花叶美而
外见者阴也此所谓阴丽于阳也与
阴丽于阳乃形丽于气也
治大众必有容乃可易曰包蒙吉
中庸序以天下之理岂有加于此哉此即精一执中也
中即天命之性也天下之理岂有出于天命之性哉
万物不出中者以性上不可加一物如龟山所云也
论老庄之失程朱之言曲尽矣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3a 页 WYG0711-0767c.png
以世儒之论折衷于程朱之言其是非一见而判然矣
观人之文章即知其学术之邪正孟子所谓知言也不
知言而读天下之书何以知其是非邪正哉
物格知至是明得天理尽也
观人与读书惟知言可以知其贤否是非
孟子不尤臧仓与孔子不尤公伯寮之意同知言物格
知至也如此而观天下之事是非得失了然矣
惟不知言为异端惑为小人罔为俗学眩知言皆无此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3b 页 WYG0711-0767d.png
失矣
孔子述而不作学圣贤之道不述圣贤之言而自立新
奇之说去道远矣
老子庄子不述前圣之言自为新奇之说所以为异端

濂洛关闽之书一日不可不读周程张朱之道一日不
可不尊舍此而他学则非矣
在人始有心之名在天则浑然是理理具于人心乃可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4a 页 WYG0711-0768a.png
言心统性情
天理在造化继之者善也至成之者性则天理在人物

心统性情张子就人心说心体无穷故于性情无不统
天道流行命也命赋于人性也性与心俱生者也性体
无为人心有觉故心统性情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圣人所处愈高则所见愈下矣
立言不在乎艰深奇古贵乎明理而已如程朱之言平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4b 页 WYG0711-0768b.png
易简质而理自明矣
朱子曰周子通书近世道学之源其言简质如此则务
为闳衍华藻者去道远矣
布帛菽粟之文民生日用之常一日不可缺金膏水碧
空青丹砂之文虽曰奇宝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亦何益
于生人哉
虑事周密处心泰然
孔子自得之乐深故视不义之富贵轻也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5a 页 WYG0711-0768c.png
圣人之心千变万化一以贯之
孔颜之乐其全尽天理者与
尧舜禹汤文武治天下皆不出性分之外
汉光武规模不及高祖者以好吏事如马援所论也
妄念生不诚之源也
左右逢其源随处皆此理无穷尽无方体
山川草木霜雪雨露之类皆造化之糟张子言之详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5b 页 WYG0711-0768d.png
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理与气无间
亦无息也
天下之理具于吾心性无不同也
杂博之学不可以入尧舜之道
理学渊源无穷
道学以五经四书为本专用心于史学者无自而入道
闻一君子进则喜好善之心自不能已也
宋景濂诸子辨列周程于其后非尊道学者也失伦次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6a 页 WYG0711-0769a.png
甚矣周程圣贤岂诸子之敢望乎或者谓立言当求先
儒所未言者夫以孔子之大圣犹述而不作况后学不
述古圣贤之言而欲创立已说乎
专心致志于仁义礼智之道则不杂离此即杂矣
程子曰始比不以道隙于终者多矣如不择贤否非类
相比得不隙于终乎盖世有其人读易至此有合识之
师以文章为教弟子以文章为学何以入圣人之道
近思录宜熟读程子论未发之中处当参看朱子中庸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6b 页 WYG0711-0769b.png
或问其馀间有不同者亦当参考
道教盛于宋道君林灵素后世踵其妄诞求福不已使
果有可求之福道君得之矣
明道曰邪诞妖妄之说竞起涂生民之耳目溺天下于
污浊然则邪诞妖妄之说弥漫充塞自古如此矣
浑然一理至大而粲然条理至密
穷理尽性至命学贯天人也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一气也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7a 页 WYG0711-0769c.png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气无穷理亦无穷
歧伯论地曰大气举之则地有涯气无涯矣雨水自天
而降人不异者见之熟也况地下之天独不能为水而
行于地中乎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生生之气无穷
肉膻而蚁聚至微之物亦有知觉性无不在可见矣
云气合而成雨故云散则雨止地气合而成水地常凝
聚故水无穷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7b 页 WYG0711-0769d.png
孟子守得大纲定遇事只以此应之大纲者何仁义礼
智是也
圣人之心寂然不动随感而应所谓神也
见理熟则处事易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为也天也顺乎天
则心自泰然矣
性命之理具于心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者熟也
顺理则裕四字用之不尽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8a 页 WYG0711-0770a.png
程子论汉唐杂伯杂夷断尽其失
事亲奉祭未尽孝为臣奉职未尽敬宗族疏戚未尽仁
交友接人未尽忠读书行已未尽诚此吾自少至老恒
念有未尽也
汲汲自修不及何暇责人不自修而责人舍其田而耘
人之田也
程子论蛊之上九高尚其事有不同者以人品而言也
易言贞吉守正未有不吉者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8b 页 WYG0711-0770b.png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仁者之事即王者
之事
道学治道不可歧而为二道学正所以推而为治道
孟子之后知王伯之分者董子
汉宣帝亦自言汉家本杂王伯为治
春秋时有五伯之名有杨朱异端之名皆衰世之事也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朱子曰德性者吾所受于天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9a 页 WYG0711-0770c.png
之正理窃谓尊德性所以尊此理也道问学所以穷此
理也致广大所以极此理之大也尽精微所以尽此理
之细也极高明所以极此理之明无不照道中庸所以
行此无过不及平常之理温故而知新者因温寻此理
而有知新之益敦厚以崇礼者敦笃乎此理而日谨其
节文之详故此五句尊问致尽极道温故知新敦崇皆
指吾所受于天之正理而言也
人之动静语默寤寐皆易也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19b 页 WYG0711-0770d.png
人与天地之理气混然无间故天地为人之父母而人
当心父母之心行父母之事也
天地为人之父母故人知天地变化之道则所行者能
述父母之事矣通天地神明之德则所存者能继父母
之志矣
人心所具之性即天地之理人身所禀之气即天地之
气故能致其性之中则天地位致其气之和则万物育
早作夜息无非顺阴阳自然之理即所谓易也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0a 页 WYG0711-0771a.png
自思诚不如古人古人处大震惧不少动其心自思诚
不如古人远矣
勇者不惧诚亦难能
交易变易虽有体用之分其实体即所以为用而用不
离体也
周子曰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程
子曰无妄之谓诚周程相传之学可见
道之大原出于天故圣人继天立极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0b 页 WYG0711-0771b.png
太极浑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实
未尝分也但就万物各有一太极而言则似乎有分然
浑然者则未尝不统也
太极不可分者以理无不在也
周子曰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
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
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其庶矣乎盖一即无极之真
静虚阴动直阳即两仪明木通火公金溥水即四象朱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1a 页 WYG0711-0771c.png
子谓学者能深玩而力行之则有以知无极之真两仪
四象之本皆不外乎此心而日用间自别无用力处矣
无极之真是性之全体静虚为阴无极之真在阴中动
直为阳无极之真在阳中明木通火公金溥水无极之
真在五行中即图之太极阴阳五行也静虚阴也而曰
明通木火根于阴也动直阳也而曰公溥金水根于阳
也即图之木火根于阴水金根于阳之理人之息呼根
于吸吸根于呼亦阴阳相根之理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1b 页 WYG0711-0771d.png
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即易之阴阳盛衰之
理也
周子曰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朱子言即周子之教程
子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学者当熟思而实
体之不可但以言语解会而已愚按朱子之言引而不
发窃意天地间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者莫过于天命之
性能深知其理而实体之于身则日用动静之间莫非
天理之流行而无一毫私欲之杂挠仰不愧俯不怍心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2a 页 WYG0711-0772a.png
广体胖乐可知矣妄意如此书之以俟来哲
周子颜子章不言贵富为何事其下师友章言天地间
至尊者道至贵者德道德即天命之性也恐孔颜之乐
亦不过全天命之性而已
不责人即心无凝冰焦火之累
孟子论孔子之仕止久速皆践履易之道也卦画阳奇
而阴偶天地鬼神之理岂有出于阴阳之外哉
浩然之气即乾元坤元之气人资以为始为生者也朱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2b 页 WYG0711-0772b.png
子曰浩然之气乃天地之正气人得以生者其斯之谓

孔子微服过宋其自处虽裕虑事则密
荡涤私邪存养心性端谨容节
五行之生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无不各具于一物之
中而性之无所不在又可见矣然太极既无不在果不
可分也
圣人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立人极焉中正仁义性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3a 页 WYG0711-0772c.png
也性即人极也万物之生同一太极此不可分也因物
物各具一太极若有分耳虽若有分而统体之太极实
未尝分也
圣贤之忠厚不可当如明道之去分明不容于时犹谓
巳学未至当时诚意不能动人其忠厚如此
人自得者深则不慕乎外矣
朱子论宗庙之制宜为法
太极图说在当时惟朱子尽得其妙其次张南轩而已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3b 页 WYG0711-0772d.png
专用心于内则有进或出或入则有间矣
旅獒之书万世当法
有本则应之无穷
老子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因应之谓也
圣人天理烂熟自无不乐
朱子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纯粹至善之性是所谓
太极也是则太极即性明矣
太极在阴中其体立太极在阳中其用行太极随阴阳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4a 页 WYG0711-0773a.png
而无不在果不分也
天地间理无缝隙实不可分
天之生物一本故理无不同
就万物万事上求实理格物致知之要也
天地生物之心元也人得之为仁
程子曰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焉不但读易实读书
之要法也
神妙万物之体神妙万物之用即太极也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4b 页 WYG0711-0773b.png
统一气而有动静故曰阴阳
轻清之阳虽升而为天重浊之阴虽降而为地统一气
之升降耳
上下四方曰宇以充塞无穷而言往古来今曰宙以流
行不息而言
天地间只一动一静而理为之主万化皆由是出万物
皆由是生
乾元坤元万化之源也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5a 页 WYG0711-0773c.png
尧之克明峻德实万世君天下之本
天地之塞天地之帅人物得之以为形性者也
万物一本举目可见
安于义命即泰然矣
一性散为万善万善原于一性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也
人有万善纤毫动作不可轻也
克勤小物者以善无不在
程子取柳宗元封建论其必有说矣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5b 页 WYG0711-0773d.png
贾谊疏中教太子法宜为后世法
柳子守原议有关于世道
伊川经筵疏皆格心之论三代以下为人臣者但论政
事人才而已未有直从本原如程子之论也
朱子章疏有本有末有纲有目当时不能行其一二信
乎用言之难也
王安石作新法以功利蛊君心害天下斲丧有宋之兀
气奸邪迭踵其迹持绍述之说以媒进至于板荡而后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6a 页 WYG0711-0774a.png
巳此天下后世之所共知刘将孙犹谓朱子未必主元
祐右君实予不知其为何说也
王道备于大学之书
孔子曰居上不宽大抵居上以宽为本太狭则难为其
下矣
诗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人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以有一物必有一理而言谓之则
以秉执此常理而言谓之秉彝以是理之美得于心而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6b 页 WYG0711-0774b.png
言谓之懿德则也彝也德也皆理也理即道也故曰为
此诗者其知道乎
周子言势之轻重朱子以秦汉之事明之其意深矣
万物皆自天地之塞之帅来所谓一理也至散而为万
物则殊分矣
事以义为者则事无不正以利为者事虽正犹未免出
于利心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王道仁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7a 页 WYG0711-0774c.png
政皆自此出有一夫之不获其所圣人之心为之戚然
不宁
圣人惟言求仁仁则万事出于正不仁则万事出于不

司马迁论儒博而寡要第彼自不识其要耳要者何天
命之性是也
历代史学议论之卑不知王道为何物至宋道学君子
王道始明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7b 页 WYG0711-0774d.png
朱子纲目是非定天理明
孟子言人无四端非人也人无四端则靡所不为而入
于禽兽矣
四端虽并说然必有恻隐之心斯有羞恶辞让是非之
心此仁所以统四德也
前代史载异端驳杂怪诞之说不足以立教适足以惑

读书吾得其要天命之性是也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8a 页 WYG0711-0775a.png
 
 
 
 
 
 
 
 
读书录 续录卷四 第 28b 页 WYG0711-0775b.png
 
 
 
 
 
 
 
 读书续录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