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711-061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录卷五       明 薛瑄 撰
易大象
重坤相因其势极厚君子法之以厚德载物
水荐至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水相续不已有恒久之
意故君子以常德行相沓而来有重复之意故君子以
习教事
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天高去而不留
卷五 第 1b 页 WYG0711-0616b.png
山卑下而常止有悬绝不相及之势君子犹天也小人
犹地也君子以庄敬自持则小人自不能近故取此象
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火照有明意
山静有慎意火去又有不留之意
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萃聚也人聚既
众易致变故故除戎器以备不虞
地暗火明明出于暗为晋君子观其象以去暗即明
故曰以自昭明德
卷五 第 2a 页 WYG0711-0617a.png
雷出地中其声大而气和畅故乐之声音和畅象之
机不可妄发康节诗曰施为欲似千钧弩此意近老子
之术
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安静以养微阳圣人赞
化育之一端
云雷参错震迅乃天地屯难之时君子观其象宜经纶
以济时难
震动坎险时之未通君子宜不遑安处以济其屯
卷五 第 2b 页 WYG0711-0617b.png
火雷噬嗑火明雷震先王明法取火之意敕法取雷意
以茂对时育万物皆实理也故取法于无妄
外晦则气象含蓄内明则文理密察莅众之道也
既济乃已盛而有将衰之兆故当思患而豫防之
刚明并用折狱致刑之道也
明相因而不息大人缉熙光明以照临天下也
泽没火则火灭火燥泽则泽涸相革之义也
四时寒暑迭相更革故治历明时取革之义
卷五 第 3a 页 WYG0711-0617c.png
类族辨物各别其所同也
临下之道无过于教思无穷保民无疆
山下有泽泽汇山减乃损之义人所当损者莫过于忿
怒嗜欲也
丽泽有互相浸灌之义讲习有互相滋润之益
上天下泽其分甚明辨上下定民志法之
鼎器所处安重故能受所载之实君子居位法鼎器之
安重故能凝聚上天之命静则聚动则散故正位足以
卷五 第 3b 页 WYG0711-0617d.png
凝命
木上有水井其出无穷君子劳民劝相亦无倦
天之不息以刚君子法天之不息亦以刚
地厚无水不容故为师君子法之亦当无物不容也
天下有风鼓物无不周遍诰命施四方法之
随风巽风有渐次柔入之义君子法其象亦当丁宁其
命于再三以行事则入人深而人易从矣
雷相沓而至声可畏无甚于此故君子以恐惧修省
卷五 第 4a 页 WYG0711-0618a.png
艮内外皆止故君子所思不出其位
木自地出为升君子法升之象顺积其德自小以至大
泽性润下山体中虚内能受外也君子亦当虚中无
我以受天下之善
天气也山形也以形畜气所畜至大君子法之多识前
言往行以畜其德
山上有木为渐长之义君子居贤德善俗亦当以渐而
不可骤
卷五 第 4b 页 WYG0711-0618b.png
风行地上无不周遍先王省方观民设教亦无不周遍
物之相比莫过水与地故先王建万国亲诸侯取其义
他物相比犹有间惟水与地无间
君子之显晦屈伸随时而已故否之时则俭德辟难人
不得以禄荣之
过恭过哀过俭皆过之小者也
上安由下厚故剥上厚下以安宅
山下出泉虽蒙昧而有可行之理山上有水则窒碍而
卷五 第 5a 页 WYG0711-0618c.png
有难行之势故君子观蒙之象则当果行育德观蹇之
象则当反身修德
果行水之义育德山之义
天上水下天左水右二者相违而为讼君子观其象作
事谋始则讼端绝
只六十四卦之名尽有义理以言者尚其辞此亦可见
君子议狱缓死出于中心之实故取中孚之义
迁善如风之速改过如雷之迅益之大者
卷五 第 5b 页 WYG0711-0618d.png
雷入泽中声响阒寂向晦入宴息取其义
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明庶政取火之
义无敢折狱取止义山下有火明不能烛远故其象如

制度数议德行节之义
中孚全体则中虚二体则中实中虚如心之无物中实
如心之有理
火上水下各行其性而不相资故君子观其象以慎
卷五 第 6a 页 WYG0711-0619a.png
辨物居方辨物谓水火二物居方谓火上水下凡物皆然
风行水上涣散之义享帝立庙所以合其涣
山本高地本下高而能下谦之义
遏恶扬善非内刚外明者不能故大有象之
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振作其民取风意养育
其德取山义
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施禄取泽下
之义居德则忌取乾健之义
卷五 第 6b 页 WYG0711-0619b.png
慎言语养德之大节饮食养生之大
雷雨作解赦过宥罪取解散之义
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同者秉彝之自然异者制
行之当然
君子需时饮食宴乐以需之
随日入之晦而宴息随之大者
阳根阴阴根阳而太极之理无不在焉程子所谓易变
易也变易以从道也道者何太极之谓也
卷五 第 7a 页 WYG0711-0619c.png
天地之化一过而不留圣人之心一应而无迹
金刚经只欲说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者为幻迹此所
以偏于空虚也圣人则道器合言所以皆实
立法当审度时宜后世论者多欲复肉刑此不度世宜
者也唐虞三代风气淳教养备犯者至少故肉刑可
施后世风气日漓他事皆与古异独欲复此法殆有屦
贱踊贵之机矣
先儒谓肉刑于今死刑中取之亦足以宽民之死
卷五 第 7b 页 WYG0711-0619d.png
太极图右边黑中之白白尽即为阳非自右而左也左
边白中之黑黑尽即为阴非自左而右也但假象以显
义姑以黑白分左右耳
静中之动亦自此起动中之静亦自此起非有二也
圣人之心廓然大公与化无累异端必求一超出阴阳
之外不生不灭之说有是理乎
圣人大公至正之道开眼即见万世无弊
雨亦有就随处云气蒸腾而成者亦有自他方云气
卷五 第 8a 页 WYG0711-0620a.png
风雷挟持而至者虽有远近不同及云气布濩周匝则
无间矣
想韩文公敬大颠只是被他说着已病故为其所动韩
公不能忘情富贵而大颠以物外清虚旷荡之说格之
此公之所以为其动也
为学以四书为本
四书五经周程张朱之书道统正传舍此而他学非学

卷五 第 8b 页 WYG0711-0620b.png
汉唐以来正教与异学并行而学者莫知所宗自宋诸
君子表章四书五经而发挥之如日月经天而爝火自
息有志之士宜熟读精思而力行之庶不负先正之教

四书满天下真知实践者盖有之矣吾不得而识其人

书求精一之旨诗求思无邪之旨礼求敬乐求和春秋
求是非易求象占义理皆体于身心则有实用矣惟无
卷五 第 9a 页 WYG0711-0620c.png
欲最高有欲则低矣
伊傅周召佐王行道其功大矣而彼不自为大也如有
自大之心则非伊傅周召矣
舜禹有天下而不与分定故也
天地日月风雷云雨金木水火山泽八卦之象健顺丽
明险陷止动说入八卦之德
扬子法言意实浅而饰以短涩奇古之词何邪
圣人虽泽及四海功被万世而无一毫自满之意释氏
卷五 第 9b 页 WYG0711-0620d.png
动辄言其功德无量何邪
声香色味触佛书所谓五欲世人之所贪彼欲灭绝者
也及其论声香色味之盛又极世人之所无者而誇耀
之何邪
学有所得必自读书入读书千熟万熟时一言一句之
理自然与心融会为一斯有所得矣
象山谓人读书为义外工夫必欲人静坐先得此心若
如其说未有不流于禅者
卷五 第 10a 页 WYG0711-0621a.png
太极是易之精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无限事是
易之蕴下民虽所禀之性皆同而其实拘于气质愚昧
无知者多传曰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
下以暴而民从之使皆有知则帅之以暴而不从矣如
异端怪诞之说分明理所无者而民皆靡然信从之可
见其无知也
好异端者天资高则沦于空虚气禀下则惑于罪福要
见道只在存心存心则触处与道相值心不存则虽至
卷五 第 10b 页 WYG0711-0621b.png
近者亦莫识其为道矣
程子释中庸鸢飞鱼跃曰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
同活泼泼地存心之谓也
万事犹可力为只此理非力所及
理如物心如镜镜明则物无遁形心明则理无蔽迹昏
则反是
惟心明则映得理见
道虽未尝远人心有斯须不存则人自远道矣
卷五 第 11a 页 WYG0711-0621c.png
释子以罪福诱人岂是公道
释子不问贤愚善恶只顺己者便是
一片实理彻上彻下万古完具而有生之类自不能外
理如日光气如飞鸟理乘气机而动如日光载鸟背而
飞鸟飞而日光虽不离其背实未尝与之俱往而有间
断之处亦犹气动而理虽未尝与之暂离实未尝与之
俱尽而有灭息之时气有聚散理无聚散于此可见
一理古今完具而万物各得其一
卷五 第 11b 页 WYG0711-0621d.png
理如日月之光小大之物各得其光之一分物在则光
在物物尽则光在光
消息者气而所以消息者理
圣人所以不矜者只为道理是天下古今人物公共之
理非已有之私故不矜
论语一书圣人多就事言而理在中其答问仁处亦只
以求仁之方为仁之资告诸子至于仁之理则未尝及
也此所谓无迹也欤
卷五 第 12a 页 WYG0711-0622a.png
论理而不及事末流为虚无之弊
圣人多教人以下学人事
古者诗书礼乐多就事上教人而穷理亦就物上穷究
故所学精粗本末兼该而无弊后世或论理太高学者
践履未尽粗近而议论已极精深故未免有弊也
君子偕老其辞含蓄微婉略无激发不平之气可见诗
人之忠厚而学者玩此亦可以进德矣
诗人气不暴戾而词语和平虽其一已有涵养之功是
卷五 第 12b 页 WYG0711-0622b.png
亦先王德泽入人之深也后世之诗有佻薄浅露者虽
其人无涵养之功亦可以观世变矣
读书固不可不思索然思索太苦而无节则心反为之
动而神气不清如井泉然淆之频数则必浊凡读书思
索之久觉有倦意当敛襟正坐澄定此心少时再从事
于思索则心清而义理自见
思索太劳而不节暴其气也
颜子于圣人之言无所不说正与不违如愚互相发
卷五 第 13a 页 WYG0711-0622c.png
事来不问大小即当揆之以义
万物本诸天万事本诸心
气昏物诱者性之害识明理胜者学之功
三代之治本诸道汉唐之治详于法
教不以道则非教学不以道则非学
古之学也一后之学也支
公于己者能公于人私诸人者由私诸己
周程张朱有大功于天下万世不可胜言于千馀年俗
卷五 第 13b 页 WYG0711-0622d.png
学异端淆乱驳杂中剔拨出四书来表章发明遂使圣
学晦而复明大道绝而复续粲然各为全书流布四海
而俗学异端之说自不得以干正其功大矣
心不错即诸事不错矣
法言涩而晦中说畅而浅
思天理则心广而明思人欲则心狭而暗
中说胜法言
圣贤之书其中必有体要如明德为大学之体要诚为
卷五 第 14a 页 WYG0711-0623a.png
中庸之体要仁为论语之体要性善为孟子之体要以
至五经各有体要体要者何一理而足以该万殊也荀
扬诸子之书词亦奇矣论亦博矣其中果有体要如圣
贤之书乎不然则偏驳支离而已矣
文中子论治道固多条畅只是碎细若圣人论治道则
自源徂流本末兼举不若是之碎细也
语人以所及者当语人以所不及者妄
默观太极图与己一一契合
卷五 第 14b 页 WYG0711-0623b.png
五经四书之外义理之精妙者无过太极图切要者无
过西铭太史公谓儒家者流博而寡要非寡要也虽有
要而人自不知也要者何一之外无馀言也
观众水之流当知其一源观万物之生当知其一本观
群圣之言当知其一理
宋以前知孟子者韩子一人而已
实过其名者鲁斋其人也
须弥纳芥子以形言芥子纳须弥以理言
卷五 第 15a 页 WYG0711-0623c.png
程子挈敬之一辞示万世为学之要
程子之主敬周子之无欲皆为学之至要
读书贵知要只颜子四勿心不绝想口不绝念守之勿
失循之勿违岂有差错泛观天下之书而不知用力处
虽多亦奚以为
理无影就事可默识
寻思千能百巧都不济事只无欲是高处
不善之端岂待应物而后见邪如静中一念之刻即非
卷五 第 15b 页 WYG0711-0623d.png
仁一念之贪即非义一念之慢即非礼一念之诈即非
智此君子贵乎慎独也
程子曰人之于性犹器之受光于日日本不动得此一
證则此理万古常存而可知矣
理为主气为客客有往来皆主之所为而主则不与俱

元亨利贞天之命也仁义礼智人之性也四者惟人与
天合而得其全就人中细分之又有气质清浊通塞之
卷五 第 16a 页 WYG0711-0624a.png
不齐有全之全者有全之半者有全之少者有皆不能
全者其品盖不能胜计也至于物则拘于气质愈不能
全矣如木得仁之性火得礼之性金得义之性水得智
之性皆不能相通也蜂蚁得义之性雎鸠得智之性虎
狼得仁之性豺獭得礼之性亦不能尽推也是则同者
生理之一源异者气质之万殊
仁之性物得者尤多如牛呼犊而鸣鸟护子而翔鸡护
雏而啄犬护子而噬皆慈爱之发于自然也但为形气
卷五 第 16b 页 WYG0711-0624b.png
所拘于此一端略能发见他则不能类推矣
天将阴而穴居者先知如蚁出而鹳鸣于垤是也以此
见物物各有一性
至微之物尤可见其性识之灵常看蚁出穴者虽行百
步之远一往一返行列不乱而又不迷失故穴非其性
识之灵能若是邪
飞潜动之物皆有知有性植物则无知而有性
性之本体未感物时浑是善到感物而动之初则有善
卷五 第 17a 页 WYG0711-0624c.png
有不善周子所谓几也
众蚁得一物合力举之以归其穴谓之无知不可
仁义礼智之谓性率性而行之谓道行道而有得于心
之谓德全是德而真实无妄之谓诚
无欲如至清之水秋毫必见有欲如至浊之水虽山岳
之大亦莫能鉴矣
人欲尽而天理见如水至清而宝珠露人欲深而天理
昏如水至浊而宝珠暗此先儒之成说但先儒以气禀
卷五 第 17b 页 WYG0711-0624d.png
言某以人欲言
犬至贱而有义主家虽贫甚而不去亦可见性无不在

鸟逮天未阴雨而绸缪牖户亦其智之一端
鸟性巧如燕作巢之类可见
瓜瓠之类以竹木引之皆缠附而上又似有心者盖主
宰乎是者乃其心也
鸿雁之避寒暑鶢鶋之避风皆其智之一端
卷五 第 18a 页 WYG0711-0625a.png
鸟兽皆知寒煖饥渴牝牡利害之情而不知义礼之当
然乃其气体昏塞之甚而不能通也晦庵朱子所谓知
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
物异正谓此耳
今人开口论治道殊不知治道之大不出乎大学一书
孔子教人说下学处极多说上达处极少至宋诸老先
生多将本源发以示人亦时不得不然耳
细看植物亦似有心但主宰乎是使之展叶开花结实
卷五 第 18b 页 WYG0711-0625b.png
者即其心也
圣人教人以正容谨节即是持敬之道如告仲弓出门
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之类可见
程子曰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可见理虽不
杂乎气亦不离乎气
仁义礼智即是性非四者之外别有一理为性也道只
是循此性而行非性之外别有一理为道也德即是行
此道而有得于心非性之外别有一理为德也诚即是
卷五 第 19a 页 WYG0711-0625c.png
性之真实无妄非性之外别有一理为诚也命即是性
之所从出非性之外别有一理为命也忠即尽是性于
心非性之外别有一理为忠也恕即推是性于人非性
之外别有一理为恕也然则性者万理之统宗欤理之
名虽有万殊其实不过一性
省察之功不可一时而或怠诗曰夙夜匪懈其斯之谓

一而无二
卷五 第 19b 页 WYG0711-0625d.png
内外合一性与理无二致
太极中无一物外物于吾何有
老子多藏必厚亡之言极善
老子曰身与货孰多身一而已矣世有迷货丧躯者
何其愚之甚邪
天诚可畏近而吾心吾身密室显地无非天也敢不畏

人为不善者将以欺天而天不可欺将以欺人而人不
卷五 第 20a 页 WYG0711-0626a.png
可欺曷若不为之愈也
性一也本然之性纯以理言气质之性兼理气言其
实则一也故曰二之则不是
程子曰形易则性易性非易也气然也
万变不齐者皆气之所为而理则自若也
轻与必滥取易信必易疑
此理为气所挟持或善或恶至于万变之不齐而其
体则一也
卷五 第 20b 页 WYG0711-0626b.png
性譬如一源水引去清渠中则水亦清亦犹气清而
性亦明也引去浊渠中则水亦浊亦犹气昏而性亦
昏也是则水有清浊者渠使之然而水则本清性有昏
明者气使之然而性则本明此先儒之说余特述以明
已意耳
凡待人当尽其忠而不可以欺人我一致欺人实所以
自欺也
理本齐而气不齐
卷五 第 21a 页 WYG0711-0626c.png
气强理弱故昏明善恶皆随气之所为而理有不得制
焉至或理有时而发见随复为气所掩终不能长久开
通所谓为学者正欲变此不美之气质使理常发见流
行耳然非加百倍之功亦莫能致也
虑事周密处心泰然
敬字一字无欲字乃学者至要至要
余近日甚觉敬与无欲之力
此理经宋儒大加发挥之后灿烂明白真所谓江汉以
卷五 第 21b 页 WYG0711-0626d.png
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
恶亦是性只是性翻转了便为恶非性之外别有一物
为恶也如阴符经三盗之说可见
略有与人计较短长意即是渣滓消融未尽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见气强而理弱
气自是新者非既散之气复为方生之气也程子论呼
吸亦如此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复何言哉
卷五 第 22a 页 WYG0711-0627a.png
不行而至不疾而速盖当体皆具亦无至亦无速
理只为气所隔蔽故不明去其蔽隔则天理明矣
至大之恶由于一念之不善
君子惟义是守命有所不恤也
君子性其气小人气其性
扫却浮云而太虚自清彻去蔽障而天理自著
世人信占卜小术以为己有富贵之命一切不修人事
恣纵妄为偃然侥倖所获盖有不遂所欲而反罹咎者
卷五 第 22b 页 WYG0711-0627b.png
多矣命其果可恃乎惟君子则不然凡百恐惧修省惟
义是守而贫贱富贵一听于自然命盖有所不计也
星命家最误人君子得吉卜固若常事而不废其修省
之功小人得吉卜则曰吾命素定矣虽为不义之事可
无伤也恃此而取败者多矣
命虽在天而制命实在己有人于此以星命家言之谓
其有永年之寿矣然入水即溺入火即焦所谓永年者
不可恃也不入水火即不焦溺岂非命虽在天而制命
卷五 第 23a 页 WYG0711-0627c.png
在己乎
又如人素羸瘠乃能兢兢业业凡酒色伤生之事皆不
敢为则其寿固可延永矣又如素强壮乃恃其强恣意
伤生之事则其祸可立待也此又岂非命虽在天而制
命在已欤
程子曰修养之引年为国之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
贤皆工夫至此则有此效验信哉斯言也
观无逸耽乐之戒则祈天永命者诚有在
卷五 第 23b 页 WYG0711-0627d.png
程子曰吾以徇欲伤生为深耻学者体此则可以保身

圣人为治推其固有之善及人才有私意即入于权谋
术数矣
为善须表里澄彻方是真实为善有纤毫私意夹杂其
间即非真为善矣
韩魏公范文正公诸公皆一片忠诚为国之心故其事
业显著而名望孚动于天下后世之人以私意小智自
卷五 第 24a 页 WYG0711-0628a.png
持其身而欲事业名誉比拟前贤难矣哉
君子行义以俟命小人恃命以忘义
天道福善祸淫昭然可验间有不然者幸不幸耳
敬是方做工夫诚是已成就处
心如镜敬如磨镜镜才磨则尘垢去而光彩发心才敬
则人欲消而天理明
 
 
卷五 第 24b 页 WYG0711-0628b.png
 
 
 
 
 
 
 
 读书录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