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尊孟续辨卷下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a 页 WYG0196-055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尊孟续辩卷下    宋 余允文 撰

  苏子辩孟(为论语说与孟子辩)

  说曰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
而已矣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
其有所试其于颜子试之也熟而观之也审矣盖尝
默而察之阅三月之久而其颠沛造次无不一出于
仁者是以知其终身之弗叛也君子之观人也必于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b 页 WYG0196-0558b.png
其所不虑焉观之其所虑者容有伪也虽终身不得
其真故三月之久则必有备虑之所不及者矣伪之
与真无以异君子贱之何也有大利害临之则败也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
不归安知其非有也假之与性其本亦异矣岂论其
归与不归哉使孔子视之不终日而决不待三月也
何不知之有

  余氏辩曰孟子之言久假不归者进人与为善也谓其
尊孟续辨卷下 第 2a 页 WYG0196-0558c.png
五霸本假仁而行使其行之又行之而终始焉则虽未
能如尧舜性之亦可与汤武身之相侔矣其可谓之非
仁乎故言焉知其非有也不谓东坡之学识而为是辩
也扬子不云乎假儒衣书服而读之三月不归孰曰非
儒亦久假不归之意也

  说曰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
可求从吾所好凡物之可求者求而得不求则不得
也仁义未有不求而得者是以知其可求也故曰仁
尊孟续辨卷下 第 2b 页 WYG0196-0558d.png
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富贵有求而不得者有不
求而得者是以知其不可求也故曰富而可求也虽
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圣人之于
利未尝有意于求也岂问其可不可哉然将直告之
以不求则人犹有可得之心特迫于圣人而止耳夫
迫于圣人而止则其止也将有时而作矣故告之以
不可求者曰使其可求虽吾亦将求之以为高其闬
闳固其扃鐍不如开门𤼵箧而示之无有也而孟子
尊孟续辨卷下 第 3a 页 WYG0196-0559a.png
曰食色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义命也有性
焉君子不谓命也君子之教人将以其实何谓不谓
之有夫以食色为性则是可以求得也而君子禁之
以仁义为命则是不可以求得也而君子强之禁其
可求者强其不可求者天下其孰能从之故仁义之
可求富贵之不可求理之诚然者也如以可为不可
以不可为可虽圣人不能

  余氏辩曰东坡此说可谓不明孟子性命之说也食与
尊孟续辨卷下 第 3b 页 WYG0196-0559b.png
色固性之所欲也然有不可得而享者命也仁与义固
性之所禀也然有不可得而行者亦命也所欲在彼所
禀者在我在我者可必在彼者不可必也求之有道得
之有命是富贵在彼可求而不可必也仁义在我可求
而可必也孔子自谓富而可求与不可求者故为其言
本乎性命之理也今乃以圣人未尝有意于求岂问其
可不可云者是以圣人之言犹有机心存焉圣人岂有
机心哉东坡于孟子性命之说略不致思率尔而辩并
尊孟续辨卷下 第 4a 页 WYG0196-0559c.png
与孔子之意失之

  说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
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
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
不立孟子较礼食之轻重礼重而食轻则去食食重
而礼轻则去礼惟色亦然而孔子去食存信曰自古
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复较其轻重何也曰礼信之
于食色如五榖之不杀人今有问者曰吾恐五榖杀
尊孟续辨卷下 第 4b 页 WYG0196-0559d.png
人欲禁之如何必答曰吾宁食五榖而死不禁也此
孔子去食存信之论也今答曰择其杀人者禁之其
不杀人者勿禁也五榖安有杀人者哉此孟子礼食
轻重之论也礼所以使人得妻也废礼而失妻者皆
是缘礼而不得妻者天下未尝有也信所以使人得
食也弃信而失食者皆是缘信而不得食者天下未
尝有也今立法不从天下之所同而从其所未尝有
以开去取之门使人以为礼有时而可去也则将各
尊孟续辨卷下 第 5a 页 WYG0196-0560a.png
以其私意权之其轻重岂复有定物从孟子之说则
礼废无日矣或曰舜不告而娶则以礼则不得妻也
曰此孟子之所传古无是说也凡舜之涂廪浚井不
告而娶皆齐鲁间野人之语考之于书舜之事父母
盖烝烝乂不至于奸无是说也使不幸而有之则亦
非人理之所期矣自舜以来如瞽瞍者盖亦有之为
人父而不欲其子娶妻者未之有也故曰缘礼而不
得妻者天下无有也或曰嫂叔不亲授礼也嫂溺而
尊孟续辨卷下 第 5b 页 WYG0196-0560b.png
不援曰礼不亲授可乎是礼有时而去取也曰嫂叔
不亲授礼也嫂溺援之以手亦礼也何去取之有

  余氏辩曰礼之于天下其犹权衡欤万事取正于礼犹
万物取乎权衡也岂无轻重哉东坡恃其聪敏持胸臆
之见肆倾河之辩谓孟子较礼食之轻重非是徒费其
辞终不能以胜孟子况孟子初未尝言礼之可去也今
曰吾宁食五榖而死不禁为孔子去食存信之论则是
孔子以不去食为信也昔人有不食嗟来之食而死者
尊孟续辨卷下 第 6a 页 WYG0196-0560c.png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又居丧之
礼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孟子礼
食轻重之意也自黄帝自唐尧皆立四妃舜以不告而
娶不立元妃止二妃焉记曰舜葬于苍梧之野二妃未
之从也考之经史可以槩见不告而娶不可谓古无是
说为人父有溺于私爱而逐出其子者而谓不欲其子
娶妻未之有吾弗知之矣嫂溺援之以手非礼也权也
东坡以为礼岂不妨风教乎若然则人将幸其有类此
尊孟续辨卷下 第 6b 页 WYG0196-0560d.png
者吾得以行礼焉非所以为训也

  说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
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
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虽尧舜在上不
免于杀无道然君子终不以杀人为训民之不幸而
自蹈于死则有之吾未尝杀孟子言以生道杀民虽
死不怨杀者使后世暴君污吏皆曰吾以生道杀之
故孔子不忍言之

尊孟续辨卷下 第 7a 页 WYG0196-0561a.png
  余氏辩曰古先哲王设为刑辟罪之大者必加诸戮然
先王之心未尝不欲生之也至于杀之乃出于不得已
耳苟惟常以生生之道存心而民自蹈刑辟虽死不怨
杀者此理之常也是唐虞三代之君皆以生道杀民观
诸典谟可见彼暴君污吏视杀人如刈菅然使用孟子
以生之言藉口则亦知所戒惧矣如曰孔子不忍言杀
即康诰酒诰考之而文武周公皆忍也何为独责孟子

  说曰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
尊孟续辨卷下 第 7b 页 WYG0196-0561b.png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言必
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立然诺
以为信犯患难以为果此固孔子之所小也孟子因
之故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此则非孔子所
谓大人也大人者不立然诺而言未尝不信也不犯
患难而行未尝不果也今以不必信为大是开废信
之渐非孔子去食去兵之意也

  余氏辩曰东坡可谓有心于辩孟子也孟子前论礼食
尊孟续辨卷下 第 8a 页 WYG0196-0561c.png
色之轻重东坡则增礼可去之说此论言行不必信果
之说东坡则去其惟义所在之句岂得为公论哉诚如
东坡之言则是尾生与女子期为是孔子与蒲人盟为
非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学者仰之不啻如泰山北斗其
蔽如此岂不误后学乎

  说曰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子产为郑作封洫立谤
政铸刑书其死也教子大叔以猛其用法深其为攻
严有及民之近利无经国之远猷故浑罕叔向皆讥
尊孟续辨卷下 第 8b 页 WYG0196-0561d.png
之而孔子以为惠人不以为仁盖小之也孟子曰子
产以乘车济人于溱洧惠而不知为政盖因孔子之
言而失之也子产之于政整齐其兵赋环治其城郭
道路以时修其桥梁则有馀矣岂以乘车济人哉礼
曰子产众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此又因孟子
之言而夫之也

  余氏辩曰此段宜无足辩东坡何以见其不以乘车济
人故揣摸立说为子产缓颊但可以惊愚耳更不思后
尊孟续辨卷下 第 9a 页 WYG0196-0562a.png
人之议已也

  说曰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郑卫
之言与佞人等孟子曰今乐犹古乐何也使孟子为
政岂能存郑声而不去也哉其曰今乐犹古乐特因
王之所悦而入其言耳且不独此也好色好货好勇
是诸侯之三疾而孟子皆曰无害从吾之说百姓惟
恐王之不好也譬之于医以药之不可行也而以其
所嗜为药可乎使声色与货而可以王则利亦可以
尊孟续辨卷下 第 9b 页 WYG0196-0562b.png
进仁义何拒梁惠之深乎此皆非失其本心也哉

  余氏辩曰孔子告颜子以乐则韶舞者取其尽善尽美
也后王所遭之时不同岂得并用韶舞乎若以韶乐可
通古今则三代之乐不宜有异也孟子谓今乐犹古乐
盖言乐不苟作当与民同乐讵可谓今之乐皆郑卫不
可奏欤使百姓忧戚虽奏古乐其能独乐乎好色好货
与勇固是诸侯之三疾孟子亦因其疾而用药可谓善
医者矣苟不因人之所嗜专投不可口之药随服随呕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0a 页 WYG0196-0562c.png
何益于治疾哉

  说曰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惟上智与下愚
不移性可乱而不可灭可灭非性也人之叛其性至
于桀纣盗蹠极矣然其恶必自其所喜怒其所不喜
怒未尝为恶也故木之性上水之性下木抑之可使
轮囷下属抑之者穷未尝不上也水激之可使瀵涌
上达激之者穷未尝不下也此孟子之所见也孟子
有见于性而离于善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0b 页 WYG0196-0562d.png
善也成之者性也成道者性而善继之耳非性也性
如阴阳善如万物物无非阴阳者而以万物为阴阳
则不可故阴阳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而非无也今
以其非无即有而命之则凡有者皆物矣非阴阳也
故天一为水而水非天一也地二为火而火非地二
也人性为善而善非性也使性而可以谓之善则孔
子言之矣苟可以谓之善亦可以谓之恶故荀卿之
所谓性恶者盖生于孟子而扬雄之所谓善恶混者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1a 页 WYG0196-0563a.png
盖生于二子也性其不可以善恶命之故孔子之言
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已夫苟相近则上知下愚
曷为不可移也曰有可移之理无可移之资也若夫
吾弟子由之论也曰雨于天者水也流于江河蓄于
坎井亦水也积而为泥涂者亦水也指泥涂而告人
曰是有水之性可也曰吾将俟其清而饮之则不可
是之为上知与下愚不移吾为论语说与孟子辩者
八吾非好辩也以孟子为近于孔子也世衰道微老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1b 页 WYG0196-0563b.png
庄杨墨之徒皆同出于孔子而乖离之极至于胡越
今与老庄杨墨辩虽胜之其去孔子尚远也故必与
孟子辩辩而胜则达于孔子矣

  余氏辩曰有一真之性有万殊之性本性也无形之可
见无声之可闻天地得之为天地鬼神得之为鬼神人
得之为人物得之为物莫非性也是不可指名者也万
殊之性人物之性也其在人则有圣狂愚智之别刚柔
缓急之异其在鸟兽则有猛鸷者有搏击者其在草木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2a 页 WYG0196-0563c.png
则有曲直者有寒温者是皆气习使然非性之本然也
论性之本无不善也性犹水也人于鸟兽草木生于性
犹龙与龟鱼虾蟹之生于水也人为灵矣失其性则不
灵况鸟兽草木乎龙为神矣失其水则不神况龟鱼虾
蟹乎明乎此则性之为性思过半矣性本不可拟伦以
水喻性亦赘也释志氏之谈空说妙广譬博喻千变万
化而莫究其端六通四辟而无所不慑使人可骇可慕
而莫测其所以然而然者其言性之体用可谓极其至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2b 页 WYG0196-0563d.png
矣中庸曰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岂
但释老能言哉虽然未若吾儒自本性中有仁义礼智
四端之善扩而充之于日用常行之际而全乎广大精
微之致求其所自得虽所造有浅深一旦豁然而悟性
天光明无所染著一贯之道可以坐而进及夫言行动
天地举措移阴阳皆吾性之流通也如此然后可以言
性善矣人皆知水之必清火之必明而乃疑性未必善
何其惑也孟子不独言性善而言情与材皆善矣故曰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3a 页 WYG0196-0564a.png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盖推
本而言也东坡以性自是性善自是善乃谓性如阴阳
善如万物异哉之喻无惑乎以孟子之言为非也继之以
万物无非阴阳者而以万物为阴阳则不可诚如所言
则是善无非性者而以善为性则不可此又暗合乎孟
子之言矣又谓有者皆物矣非阴阳也然非阴阳何以
有物犹非性何以有善似是之辩若之何而能胜孟子
乎至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则曰有可移之理无可移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3b 页 WYG0196-0564b.png
之资既言无可移之资胡为而有可移之理子由之喻
似矣亦未为至也世之学者尊信东坡学其文而酷好
其论议子辄与之辩其能免嗤诮乎今虽不我知异时
必有知我者矣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4a 页 WYG0196-056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尊孟辩别录     宋 余允文 撰

  原孟上

  圣人未尝有意于立言然卒不免于有言者盖知道易
立言难故也何则圣人管天下不自为己私任天下之
道不自为己责生斯世也适斯时也道之不明不行有
罪焉此孟子之书所以作也晚周之泽竭为君者不以
尧舜为法而以威文为法为臣者不以伊周存心而以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4b 页 WYG0196-0564d.png
仪秦存心为学者不以孔子为师而以杨墨为师是以
国之法度刑政举措施为士之行已去就辞受取舍学
者之好恶得失一切倒置而不循其本孟子适丁斯时
以尧舜禹汤文武伊孔圣人其闻见而相知以心相传
以道一而已矣所谓一者义也生而有之之谓性虚而
藏之之谓心由而行之之谓道学而得之之谓德设而
至之之谓志浩而养之之谓气身之之谓行声之之谓
言制而用之之谓法正己而物正之谓政举而措之天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5a 页 WYG0196-0565a.png
下之民谓之事业无适而非是也孔子殁斯道传之在
己既不自以为己私也则仁心恻然而生不忍天下之
若是又自以为己责也则义心愤然而生欲正天下之
若是遂其性之所有心之所藏道之所由德之所得志
之所志气之所养身之所以行口之所以言以钦陈善
以直行已以正适宜以明天下之本其有言利而不知
本者与之言仁义之利言勇而不知本者与之言仁义
之勇言政而不知本者与之言仁义之政欲富贵而不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5b 页 WYG0196-0565b.png
知本者与之言仁义之富贵言性而不知本者与之言
仁义之性语道而不知本者与之言仁义之道天下之
本既明由是好利者恶其本好勇者恶其力移粟易牛
知其政之失墦间垄断知其行之污为我兼爱知其习
之非仁内义外者知其性之非圣人之道既暗复明诸
子之伪既作复息孟氏之力也其书所载坦然具在学
者诵其书非徒诵其言而已要因言以观其行因行以
观其气因气以察其志因志以操其心因心以明其德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6a 页 WYG0196-0565c.png
因德以知其道苟知其道虽历世千百皆可以相传得
志则志而用之举而措之与民由之兼而济之不得其
志则著之于书由之于行独行其道私淑诸人也

  原孟中

  乱世者甚则开时者应违道者众则任道者责战国之
时圣人不作泯泯棼棼谋胜者王力胜者霸言异者贤
行异者圣君臣上下皆以相胜成俗则语治者安取道
语道者安取治自彼自我自非自是而莫能统一孟子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6b 页 WYG0196-0565d.png
学圣人之道而至乎圣人者将坐视天下之溺而不
与圣人同忧乎且涂郤守神处乎阴遗照藏诸用于寂
然之中是志于自为而已抵时乘光随感随应其糠秕
土苴必将甄陶尧舜而后已此其仁于为物也乃以道
而自任游说诸侯之间勿视于巍巍之崇辨折于百家
诸子之说而不惑于纷纷之异以直养气顺养心性流
于末则吾反其本命灭于故则吾顺其正是以虚而明
以一而贯纵横阖辟无施不可如响斯答如鉴斯照莫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7a 页 WYG0196-0566a.png
之期而常自然则偏于道者其能至乎此彼有得圣人
之一体或具体而微与夫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是皆不
能无偏也宜孟子之不愿学也孟子由圣人之道以明
圣人之远者必称尧舜学圣人之近者必称孔子复敦
朴于殚残之馀振道德于灭裂之后非深探而言之则
天下孰从而归乎是以言近而指远守约而施博父子
足以明仁君臣足以明义夫妇足以明别长幼足以明
序朋友足以明信反经以兴俗用夏以变夷使杨墨不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7b 页 WYG0196-0566b.png
得其志乡愿不得其名非私意自为也而时人犹未之
知至于执其迹而议之者纷纷如也故辞受皆是而陈
臻疑其非言动皆礼而王驩以为简尹氏不知不就之
有道而不悦臧仓不知贫富之不同而谓非贤陈代以
枉尺直寻其可为公孙丑以管晏之功为可许皆不知
孟子者夫如是不得已而辩之盖有圣人之道而又有
圣人之时则不必以道徇时无圣人之时而有圣人之
道则不必以时徇道徇道而不可得则亦视天而已矣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8a 页 WYG0196-0566c.png
孔子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孟子以天未欲平治天
下舍我其谁皆以天为己任则吾之若天者岂得逆废
兴之理哉盖文王既没五百岁而后有孔子孔子不生
则文王之道不几于丧乎孔子既没百有馀岁而后有
孟子孟子不生则孔子之道不沦于邪说暴行乎是天
未丧道而圣人之所以出圣人之为物也而言之所以
著孔子之道虽不信于当年而泽流于万世以言之存
也荀子以为非由于言而不知者也扬子以为不异于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8b 页 WYG0196-0566d.png
孔子由其言而知之者也若夫修其真以治身而意有
不能致则又君子当神遇而心会耳

  原孟下

  愚尝读黍离之诗见其大夫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
知我者谓我何求以是知方是之时人未尽愚也犹有
知者存焉读园有桃之诗见其大夫所谓不知我者谓
我士也骄以是知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无智不愚矣孔
子之时无以异于黍离之时也故人之于君子也或知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9a 页 WYG0196-0567a.png
之或不知之此孔子所以有言而无辩孟子之时无以
异于园有桃之时故人之于君子也莫之能知此孟子
非特有言而已又有辩焉夫举世多智则虽不言而道
自明虽不辩而事已白君子奚事于言辩哉举世多愚
则虽不言不辩不可得也故孔子曰予欲无言而未尝
不言孟子曰予岂好辩而未尝不辩者以其势之所遇
而已孟子之言或有以自处或有以处人或有以明其
不一之为一或有以明其不同之为同其辩或有以自
尊孟续辨卷下 第 19b 页 WYG0196-0567b.png
明或有以明人其言或有以导其上或有以导其下此
七篇之大略也是故非孔子之圣则不学而期以管仲
之功则不为其处己也可谓高而不卑矣非尧舜之道
不陈而问以桓文之事则不对其处人也可谓高而不
卑矣或为帝或为王或以去或以不去其事疑若不一
也而谓之一焉所以明其不一之为一也或为师或为
臣或以忧或不忧其迹疑若不同也而谓之同焉所以
明其不同之为同也其交也或报或不报非严其为守
尊孟续辨卷下 第 20a 页 WYG0196-0567c.png
而轻其为相也以往来之礼不可以不行也其馈也或
受或不受非无愧于少而有愧于多也以取舍之义不
可以不明也皆与王驩言也而独不与之言以附之非
其正而不可以苟从也莫与章子游也而独与之游以
异之非其恶而不可以苟同也臧仓之毁有所不恤以
行止之在天也尹士之议有所不顾以去就之在我也
若是之类其辩之以自明也以舜为臣荛与瞽瞍则是
诬之以无父无君也以孔子主痈疽与瘠环则是诬之
尊孟续辨卷下 第 20b 页 WYG0196-0567d.png
以无义无命也以传启为私子则是不知因天之所与
而与之也伐纣为弑君则是不知因天之所欲亡而亡
之也以不诛弟之恶为不仁则是可以匿怨其所爱也
以不知兄之叛为不智则是可以逆诈其所敬也说诗
者或以告之为是而以不告为非则是未知其不告为
无后也或以怨之为非而以不怨为是则是未知其不
怨为愈疏也若是之类皆有以辩之者所以明其古之
事于今也以仪衍为大丈夫则是为臣下者可以不忠
尊孟续辨卷下 第 21a 页 WYG0196-0568a.png
不信也以仲子为廉士则是为子弟者可以不孝不恭
也由夷之之言则是墨者之说可以与儒合也由陈相
之言则是四夷之道得与中国抗也以夺兄之食为可
则是礼不可行以援嫂之溺为不可则是权之不可用
言性者或以善之为非是人之性有恶而无善也或以
义之为外是人之性有仁而无义也若此之类皆有以
辩之者所以明其今之事于后也以仁为安宅则所居
者不可旷于仁以义为正路则所由者不可舍于义所
尊孟续辨卷下 第 21b 页 WYG0196-0568b.png
居者苟不旷于仁所由者苟不舍于义则虽诸侯为之
不已可以至于王虽士充之不厌可以至于大人以诸
侯为之不已可以致于王故告诸侯也常申之以王者
之道而又使其臣之则召焉师之则勿召盖尊德乐道
不如是亦不可至于王矣此所以道于上也以士而充
之不厌可以至于大人故其言士也常终之以大人之
事而又使其杀之则往焉召之则不往盖尊德乐义不
如是不可至于大人矣此所以𨗳于下也方是时梁惠
尊孟续辨卷下 第 22a 页 WYG0196-0568c.png
齐宣之徒告之以仁政谕之以仁术不为不切矣而莫
之能行能行之者滕文而已然文公能行其小者而不
能行其大者故其卒也身之以汤武之功业则亦无所
近其道可谓不用于上矣若万章陈臻之徒其谕之取
舍乐之去就不为不详矣而莫之能学所能学之者乐
正子而已然乐正子之学能至于信而不能善故其卒
也身之以颜闵之德行则亦无所及其道可谓不传于
下矣其道不用于上不传于下其言也其辩也不可不
尊孟续辨卷下 第 22b 页 WYG0196-0568d.png
载之后世其载之后世者亦曰先钝者固不能无后利
生穷者固不能无死达昔者颜渊死子曰天丧予盖门
人能传孔子之道者颜渊而已此孔子所以悼痛之也
颜渊之后能学孔子之道而传之者孟子而已然颜渊
于孔子则见而学者也孟子于孔子则闻而学者也见
而学之者其成之也易闻而学之者其至之也难而孟
子乃能至焉自非其所知有以合乎生而知之其所行
有以合乎安而行之者孰能与此盖伯夷之清无可者
尊孟续辨卷下 第 23a 页 WYG0196-0569a.png
也柳下惠之和伊尹之任无不可者也孔子于此三者
莫适守焉随其时而已其去齐也接淅而行非不清也
其去鲁也迟迟而行非不和也其曰如有用我者吾其
为东周乎非不任也孟子居齐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
上下而去之亦可谓清矣其去齐也三宿而后出昼亦
可谓之和矣其曰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亦可谓任
矣此所谓学孔子而至焉者其学孔子者非特此而已
或合之以其言或合之以其行或反之以其言或反之
尊孟续辨卷下 第 23b 页 WYG0196-0569b.png
以其行而未尝有所拘也卫灵公问陈孔子对以俎豆
梁惠王问利国孟子对以仁义此合之以其言也孔子
于童子则见焉而于孺悲则不见孟子于夷之则见焉
而于彭更则不见此合之以其行也孔子以夷惠为贤
而孟子以为圣孔子以管仲为小器而孟子以为大任
此反之以其言也孔子于君之召则往孟子君召则不
往孔子于大人则畏之而孟子则藐之此反之以其行
也其合之也非固顺之也其反之也非固戾之也因其
尊孟续辨卷下 第 24a 页 WYG0196-0569c.png
事当其可而已其养气足以不失己其知言足以不失
人至距杨墨承三圣非特不失己而己又足以成己之
功也折告子以明四端非特不失人而已又足以成人
之性也若然于孔子也非自合之非自反之而后得也
得之于心而已乌乎孟子之后其能专心致志以学孟
子者尚寡矣今之学孟子者苟能无可无不可或合以
其言行或反之以言行而无所拘焉则庶乎孟子之学
孔子矣诗云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尊孟续辨卷下 第 24b 页 WYG0196-0569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