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7 〈离娄上〉 第 1a 页
** 7 《离娄上》
7.1孟子曰:
「离娄之明、
公输子之巧,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员;
师旷之聪,
不以六律,
不能正五音;
尧舜之道,
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
而民不被其泽,
不可法于后世者,
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
『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
『不愆不忘,
率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
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
继之以规矩准绳,
以为方员平直,
不可胜用也;
既竭耳力焉,
继之以六律正五音,
不可胜用也;
既竭心思焉,
继之以不忍人之政,
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
为高必因丘陵,
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
不因先王之道,
可谓智乎?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
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也,
下无法守也,
朝不信道,
工不信度,
君子犯义,
小人犯刑,
国之所存者
幸也。
故曰:
城郭不完,
兵甲不多,
非国之灾也;
田野不辟,
货财不聚,
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
下无学,
贼民兴,
丧无日矣。
《诗》曰:
『天之方蹶,
无然泄泄。』
泄泄
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
进退无礼,
言则非先王之道者,
犹沓沓也。
故曰:
责难于君谓之恭,
陈善闭邪谓之敬,
吾君不能谓之贼。
7.2孟子曰:
「规矩、
方员之至也,
圣人、
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
尽君道;
欲为臣,
尽臣道。
二者皆法尧舜
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
不敬其君者也;
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
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
『道二,
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
则身弑国亡;
不甚,
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
『幽』『厉』,
虽孝子慈孙,
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
『殷鉴不远,
在夏后之世。』
此之谓也。」
7.3孟子曰: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
不保四海;
诸侯不仁,
不保社稷;
卿大夫不仁,
不保宗庙;
士庶人不仁,
不保四体。
今恶死亡
而乐不仁,
是由恶醉
而强酒。」
7.4孟子曰:
「爱人不亲,
反其仁;
治人不治,
反其智;
礼人不荅,
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
而天下归之。
《诗》云:
『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7.5孟子曰:
「人有恒言,皆曰:
『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7.6孟子曰:
「为政不难,
不得罪于巨室。
巨室之所慕,
一国慕之;
一国之所慕,
天下慕之;
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7.7孟子曰:
「天下有道,
小德役大德,
小贤役大贤;
天下无道,
小役大,
弱役强。
斯二者,
天也。
顺天者存,
逆天者亡。
齐景公曰:
『既不能令,
又不受命,
是绝物也。』
涕出而女于吴。
今也小国师大国
而耻受命焉,
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
如耻之,
莫若师文王。
师文王,
大国五年,
小国七年,
必为政于天下矣。
《诗》云:
『商之孙子,
其丽不亿。
上帝既命,
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
天命靡常。
殷士肤敏,
祼将于京。』
孔子曰:
『仁不可为众也。夫
国君好仁,
天下无敌。』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
而不以仁,
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诗》云:
『谁能执热,
逝不以濯?』」
7.8孟子曰:
「不仁者
可与言哉?
安其危而利其菑,
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与
言,
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有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
『小子听之!
清斯濯缨,
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
然后人侮之;
家必自毁,
而后人毁之;
国必自伐,
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
『天作孽,
犹可违;
自作孽,
不可活。』
此之谓也。」
7.9孟子曰:
「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
与之聚之,
所恶
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
獭也;
为丛驱爵者,
鹯也;
为汤武驱民者,
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
犹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
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
终身忧辱,
以陷于死亡。
《诗》云,
『其何能淑,
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7.10孟子曰:
「自暴者,
不可与有言也;
自弃者,
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
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
谓之自弃也。
仁、
人之安宅也,
义、
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
舍正路而不由,
哀哉!」
7.11孟子曰:
「道在迩
而求诸远,
事在易
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天下平。」
7.12孟子曰:
「居下位
而不获于上,
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
弗获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
事亲弗悦,
弗信于友矣。
悦亲有道,
反身不诚,
不悦于亲矣。
诚身有道,
不明乎善,
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
天之道也,
思诚者、
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
不诚,
未有能动者也。」
7.13孟子曰:
「伯夷辟纣,
居北海之滨,
闻文王作,兴
曰:
『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
居东海之滨,
闻文王作,兴
曰:
『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
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
是天下之父归之也。
天下之父归之,
其子焉往?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
七年之内,
必为政于天下矣。」
7.14孟子曰:
「求也
为季氏宰,
无能改于其德,
而赋粟倍他日。
孔子曰:
『求
非我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由此观之,
君不行仁政
而富之,
皆弃于孔子者也,
况于为之强战?
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罪不容于死。
故善战者服上刑,
连诸侯者次之,
辟草莱、
任土地者次之。」
7.15孟子曰:
「存乎人者,
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
则眸子瞭焉;
胸中不正,
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
观其眸子,
人焉廋哉?」
7.16孟子曰:
「恭者不侮人,
俭者不夺人。
侮夺人之君,
惟恐不顺焉,
恶得为恭俭?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7.17淳于髡曰:
「男女授受不亲,
礼与?」
孟子曰:
「礼也。」
曰: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
「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
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
权也。」
曰:
「今天下溺矣,
夫子之不援,
何也?」
曰:
「天下溺,
援之以道;
嫂溺,
援之以手,
子欲手援天下乎?」
7.18公孙丑曰:
「君子之不教子,
何也?」
孟子曰:
「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
以正不行,
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
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
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
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
离则不祥莫大焉。」
7.19孟子曰:
「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
而能事其亲者,
吾闻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
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
事亲、
事之本也;
孰不为守?
守身、
守之本也。
曾子养曾晰,
必有酒肉;
将彻,
必请所与;
问有馀,
必曰:『有。』
曾晰死,
曾元养曾子,
必有酒肉;
将彻,
不请所与;
问有馀,
曰:
『亡矣。』
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
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
可也。」
7.20孟子曰:
「人不足与适也,
政不足(与)间也;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
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7.21孟子曰:
「有不虞之誉,
有求全之毁。」
7.22孟子曰:
「人之易其言也,
无责耳矣。」
7.23孟子曰:
「人之患
在好为人师。」
7.24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
7.1孟子曰:
「离娄之明、
公输子之巧,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员;
师旷之聪,
不以六律,
不能正五音;
尧舜之道,
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
而民不被其泽,
不可法于后世者,
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
『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
『不愆不忘,
率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
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
继之以规矩准绳,
以为方员平直,
不可胜用也;
既竭耳力焉,
继之以六律正五音,
不可胜用也;
既竭心思焉,
继之以不忍人之政,
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
为高必因丘陵,
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
不因先王之道,
可谓智乎?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
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也,
下无法守也,
朝不信道,
工不信度,
君子犯义,
小人犯刑,
国之所存者
幸也。
故曰:
城郭不完,
兵甲不多,
非国之灾也;
田野不辟,
货财不聚,
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
下无学,
贼民兴,
丧无日矣。
《诗》曰:
『天之方蹶,
无然泄泄。』
泄泄
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
进退无礼,
言则非先王之道者,
犹沓沓也。
故曰:
责难于君谓之恭,
陈善闭邪谓之敬,
吾君不能谓之贼。
7.2孟子曰:
「规矩、
方员之至也,
圣人、
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
尽君道;
欲为臣,
尽臣道。
二者皆法尧舜
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
不敬其君者也;
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
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
『道二,
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
则身弑国亡;
不甚,
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
『幽』『厉』,
虽孝子慈孙,
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
『殷鉴不远,
在夏后之世。』
此之谓也。」
7.3孟子曰: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
不保四海;
诸侯不仁,
不保社稷;
卿大夫不仁,
不保宗庙;
士庶人不仁,
不保四体。
今恶死亡
而乐不仁,
是由恶醉
而强酒。」
7.4孟子曰:
「爱人不亲,
反其仁;
治人不治,
反其智;
礼人不荅,
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
而天下归之。
《诗》云:
『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7.5孟子曰:
「人有恒言,皆曰:
『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7.6孟子曰:
「为政不难,
不得罪于巨室。
巨室之所慕,
一国慕之;
一国之所慕,
天下慕之;
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7.7孟子曰:
「天下有道,
小德役大德,
小贤役大贤;
天下无道,
小役大,
弱役强。
斯二者,
天也。
顺天者存,
逆天者亡。
齐景公曰:
『既不能令,
又不受命,
是绝物也。』
涕出而女于吴。
今也小国师大国
而耻受命焉,
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
如耻之,
莫若师文王。
师文王,
大国五年,
小国七年,
必为政于天下矣。
《诗》云:
『商之孙子,
其丽不亿。
上帝既命,
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
天命靡常。
殷士肤敏,
祼将于京。』
孔子曰:
『仁不可为众也。夫
国君好仁,
天下无敌。』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
而不以仁,
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诗》云:
『谁能执热,
逝不以濯?』」
7.8孟子曰:
「不仁者
可与言哉?
安其危而利其菑,
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与
言,
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有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
『小子听之!
清斯濯缨,
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
然后人侮之;
家必自毁,
而后人毁之;
国必自伐,
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
『天作孽,
犹可违;
自作孽,
不可活。』
此之谓也。」
7.9孟子曰:
「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
与之聚之,
所恶
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
獭也;
为丛驱爵者,
鹯也;
为汤武驱民者,
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
犹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
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
终身忧辱,
以陷于死亡。
《诗》云,
『其何能淑,
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7.10孟子曰:
「自暴者,
不可与有言也;
自弃者,
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
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
谓之自弃也。
仁、
人之安宅也,
义、
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
舍正路而不由,
哀哉!」
7.11孟子曰:
「道在迩
而求诸远,
事在易
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天下平。」
7.12孟子曰:
「居下位
而不获于上,
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
弗获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
事亲弗悦,
弗信于友矣。
悦亲有道,
反身不诚,
不悦于亲矣。
诚身有道,
不明乎善,
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
天之道也,
思诚者、
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
不诚,
未有能动者也。」
7.13孟子曰:
「伯夷辟纣,
居北海之滨,
闻文王作,兴
曰:
『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
居东海之滨,
闻文王作,兴
曰:
『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
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
是天下之父归之也。
天下之父归之,
其子焉往?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
七年之内,
必为政于天下矣。」
7.14孟子曰:
「求也
为季氏宰,
无能改于其德,
而赋粟倍他日。
孔子曰:
『求
非我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由此观之,
君不行仁政
而富之,
皆弃于孔子者也,
况于为之强战?
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罪不容于死。
故善战者服上刑,
连诸侯者次之,
辟草莱、
任土地者次之。」
7.15孟子曰:
「存乎人者,
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
则眸子瞭焉;
胸中不正,
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
观其眸子,
人焉廋哉?」
7.16孟子曰:
「恭者不侮人,
俭者不夺人。
侮夺人之君,
惟恐不顺焉,
恶得为恭俭?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7.17淳于髡曰:
「男女授受不亲,
礼与?」
孟子曰:
「礼也。」
曰: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
「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
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
权也。」
曰:
「今天下溺矣,
夫子之不援,
何也?」
曰:
「天下溺,
援之以道;
嫂溺,
援之以手,
子欲手援天下乎?」
7.18公孙丑曰:
「君子之不教子,
何也?」
孟子曰:
「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
以正不行,
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
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
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
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
离则不祥莫大焉。」
7.19孟子曰:
「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
而能事其亲者,
吾闻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
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
事亲、
事之本也;
孰不为守?
守身、
守之本也。
曾子养曾晰,
必有酒肉;
将彻,
必请所与;
问有馀,
必曰:『有。』
曾晰死,
曾元养曾子,
必有酒肉;
将彻,
不请所与;
问有馀,
曰:
『亡矣。』
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
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
可也。」
7.20孟子曰:
「人不足与适也,
政不足(与)间也;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
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7.21孟子曰:
「有不虞之誉,
有求全之毁。」
7.22孟子曰:
「人之易其言也,
无责耳矣。」
7.23孟子曰:
「人之患
在好为人师。」
7.24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
7 〈离娄上〉 第 31a 页
乐正子见孟子。
孟子曰:
「子亦来见我乎?」
曰:
「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曰:
「子来几日矣?」
曰:
「昔者。」
曰:
「昔者,
则我出此言也,
不亦宜乎?」
曰:
「舍馆未定。」
曰:「子闻之也,
舍馆定
然后求见长者乎?」
曰:
「克有罪。」
7.25孟子谓乐正子曰:
「子之从于子敖来,
徒餔啜也。
我不意子学古之道
而以餔啜也。」
7.26孟子曰: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
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7.27孟子曰:
「仁之实,
事亲是也;
义之实,
从兄是也;
智之实,
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
节文斯二者是也;
乐之实,
乐斯二者,
乐则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
恶可已,
则不知足之蹈之
手之舞之。」
7.28孟子曰:
「天下大悦
而将归己,
视天下悦而归己,
犹草芥也,
惟舜为然。
不得乎亲,
不可以为人;
不顺乎亲,
不可以为子。
舜尽事亲之道
而瞽瞍厎豫,
瞽瞍厎豫
而天下化,
瞽瞍厎豫
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
此之谓大孝。」
孟子曰:
「子亦来见我乎?」
曰:
「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曰:
「子来几日矣?」
曰:
「昔者。」
曰:
「昔者,
则我出此言也,
不亦宜乎?」
曰:
「舍馆未定。」
曰:「子闻之也,
舍馆定
然后求见长者乎?」
曰:
「克有罪。」
7.25孟子谓乐正子曰:
「子之从于子敖来,
徒餔啜也。
我不意子学古之道
而以餔啜也。」
7.26孟子曰: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
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7.27孟子曰:
「仁之实,
事亲是也;
义之实,
从兄是也;
智之实,
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
节文斯二者是也;
乐之实,
乐斯二者,
乐则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
恶可已,
则不知足之蹈之
手之舞之。」
7.28孟子曰:
「天下大悦
而将归己,
视天下悦而归己,
犹草芥也,
惟舜为然。
不得乎亲,
不可以为人;
不顺乎亲,
不可以为子。
舜尽事亲之道
而瞽瞍厎豫,
瞽瞍厎豫
而天下化,
瞽瞍厎豫
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
此之谓大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