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七
卷四十七 第 1a 页 WYG0708-029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黄氏日抄卷四十七    宋 黄震 撰
 读史(二/)
 汉书
   董仲舒
自孟子没后学圣人之学者惟仲舒其天资粹美用意
纯笃汉唐诸儒鲜其比者使幸而及门于孔氏亲承圣
训庶几四科之流亚矣若其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
卷四十七 第 1b 页 WYG0708-0292b.png
道不计其功如许正论前无古人其后能见之发挥者
惟伊洛诸儒尝见之行事者惟诸葛孔明所谓汉贼不
两立成败利钝不暇计者也呜呼至矣
   贾谊
天资甚高议论甚伟惜不闻孔孟之学然一时无与比
者其后经画汉世变故皆谊遗策
   汲黯
黯以纯刚至正之气卓出汉庭之右自天子以下皆严
卷四十七 第 2a 页 WYG0708-0293a.png
惮之黯言虽不用汉鼎之增重亦多矣子曰枨也欲焉
得刚黯庶几无欲者与后世士大夫一为利禄所汨虽
饰以仁义累千万言岂复有是痛快令人心开目明者
哉呜呼黯所谓人中龙也
   陆贾
贾以诗书说高帝一时群臣无有也贾以吕氏欲王诸
吕而病免岂忍一日苟禄于君侧既病免复傅会将相
以诛诸吕又岂忍一日苟忘其君此亦一时群臣无有
卷四十七 第 2b 页 WYG0708-0293b.png
也呜呼贾庶几以道事君者与
 史以郦陆朱刘叔孙同传朱建叔孙通不足道也食
 其庶几知择君娄敬庶几能自奋然岂贾俦伍哉
   蒯伍江息夫
蒯通口给不在仪秦下会真主出兴故无所售其奸伍
被历历与淮王辨初若通于汉者故史氏谓忠不终而
诈雠然伍被岂能忠者哉凡传中所述皆汉庭对吏之
言归过于君以冀免死被岂能忠者哉江充以巫蛊危
卷四十七 第 3a 页 WYG0708-0293c.png
太子息夫躬以巫蛊危东平以疏陷亲固之论当矣愚
谓邪说之陷人皆由乘间而入故君人者不可不以明
理为务祸福各以其类至天下安有巫蛊之理
   万石卫直周张
石庆卫绾皆所谓忠信之人特未学耳以之为三老助
教化厉薄俗可也宰相非其任矣直不疑之偿金周仁
之尿裤类不近于人情而仁以密见狎出入宫禁殆阉
官之靡又非不疑比也若张欧虽刑名学而有仁心其
卷四十七 第 3b 页 WYG0708-0293d.png
庶乎
   文三王
三王者梁孝王代孝王梁怀王也大扺汉于诸王不教
以礼义而乃大其封邑适所以祸之
   袁盎
谏赵谈骖乘正论也实则恐其害已戒申屠嘉礼士善
言也实则愧其轻已盎平生挟诈率此类也
   晁错
卷四十七 第 4a 页 WYG0708-0294a.png
孟子所谓盆成括之流且其言兵事徙民实塞等议蔚
有文华至贤良策则绝无义理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言小小计数则可奉大对非所长也文帝赐民田
租却自入粟一事始不为无补于汉
   张释之
释之守法识大体为汉廷尉第一于定国非其比也
   冯唐郑当时
冯唐论将数语我朝艺祖尝用之西北诸将可为万世
卷四十七 第 4b 页 WYG0708-0294b.png
法郑庄推毂本立朝第一事然四郊置驲则战国四豪
之馀风非孔子举尔所知之意矣庄事君无所臧否而
所引又皆兴利之人故庄盗名者也非为国者也不足
以玷张冯汲黯诸贤之后
   窦婴田鼢灌夫
窦婴田鼢灌夫三人班赞所谓凶德参会者也愚按婴
为将赐金不入门鼢为相骄横占田宅婴以景帝欲传
梁王犯颜力争鼢迎淮南王霸上私纳交以成其恶婴
卷四十七 第 5a 页 WYG0708-0294c.png
虽他未见过人者其贤于鼢则万万矣鼢骄傲以召祸
夫狠恣以成衅婴不幸与夫交亦沦胥以败耳初婴以
栗太子之废屏居南山下一闻高遂之说幡然而改使
婴失势之后早得贤士大夫交闻知几远害之论其庶

   贾山
山以文帝贤君不免田猎之娱故劝以亲贤讲学为务
所以致君之意极善传言不能为醇儒盖谓其不专守
卷四十七 第 5b 页 WYG0708-0294d.png
一经耳非以其行己不醇也
   邹阳枚乘
本未免战国游士之馀习能持正论可嘉乘谏吴王书
尤明切
   路温舒
温舒一疏切中时弊盖自武帝后法益烦苛宣帝初即
位温舒冀一扫除之论者谓其切中宣帝病则非也时
帝未有施行
卷四十七 第 6a 页 WYG0708-0295a.png
温舒以言尚德缓刑见喜不责以狱事而迁为广阳私
府长正犹仲舒以言修德更化见喜不使之立朝而远
为江都易王相敷奏以言明试以功循名责实之意果
如是乎要之武帝夲心实不在修德宣帝本心实不在
尚德虽曰喜之非能心诚好之也二帝终身之所行已
占于此时矣
建明宣帝之世王吉之外惟温舒耳其说皆万世君臣
当服膺者
卷四十七 第 6b 页 WYG0708-0295b.png
王吉所言者大体温舒所言者一事王吉儒者温舒忠
信之人
   韩安国
安国长厚好靖武帝好大喜功故帝虽器之而卒困焉
   景十三王
景十三王惟河间王最贤其学甚正虽当时士大夫亦
鲜及之馀率骄恣自灭大率汉之封建非特城邑过制
亦失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之意故适足以祸之耳
卷四十七 第 7a 页 WYG0708-0295c.png
   李广
广之材尽出一时之上广之功尽出一时之下或者谓
其有悔而广亦自悔其杀降广之不遇其以是与若我
朝曹武惠提兵百万不妄杀一人富贵与宋无极呜呼
盛哉
广边将材于守右北平见之使武帝志在息民专任李
广足矣
  李陵
卷四十七 第 7b 页 WYG0708-0295d.png
武帝区区欲侯一贰师故借陵以成其功陵不屑卒以
无救而败悲夫有天下之大者柰何以人材之良民命
之重为迎悦嬖妾计哉
   苏建苏武
子卿之节千古一人
   卫青霍去病
卫霍皆以戚畹用霍能大言阿意故尤见宠任要之武
帝之兵从欲之兵也则亦何往而非私哉
卷四十七 第 8a 页 WYG0708-0296a.png
二人皆孟子所谓民贼班氏之传每一出兵即继以匈
奴寇边杀略多以明二人非能禦寇乃寇之招非徒无
益而又害之二人之罪尤著
 看卫霍传须合李广传卫霍深入二千里声震夷夏
 今看其传不直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
 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阙/)
 
  陈胜吴广
卷四十七 第 8b 页 WYG0708-0296b.png
秦之烦劳天下可监也已
   项籍
项王非特暴虐人心不归亦从来无统一天下之心既
灭咸阳而都彭城既复彭城而割荥阳既割鸿沟而东
归皆是羽按甲称伯之秋不知高祖志不在小天下不
归于一不止也
   张耳陈馀
耳馀号刎颈交其为交可知矣后卒如其说云
卷四十七 第 9a 页 WYG0708-0296c.png
   魏豹田儋韩王信
以故国之后乍起乍灭无足多论者
  韩彭英卢吴
班史以此同传者谓韩彭英以大功卢以旧恩皆不克
终惟吴芮传国五世者得人心有道也垂训之意深矣
   荆燕吴
贾以烧楚积聚有功封泽以田生权激吕氏封濞以近
亲藉其镇抚封濞独以叛诛者以有山海之利班赞谓
卷四十七 第 9b 页 WYG0708-0296d.png
山海不以封是矣
   楚元王(交/)
交以好学礼贤开国故戍虽以叛诛而辟疆德向皆世
济其美汉之宗英于斯为盛歆不念厥绍而附贼莽以
自覆其宗岂复有人心也哉(传中山陵一事/可为万世戒)
   季布栾布田叔
季布侠士栾布田叔义士叔尤长者
   高五王
卷四十七 第 10a 页 WYG0708-0297a.png
赵隐王以鸩死赵幽王以幽死赵共王以愤死燕王建
有子亦见杀惟齐王肥献城吕氏之女幸脱虎口甚矣
吕氏之不仁也肥子朱虚侯竟能手诛诸吕复安社稷
呜呼真高皇帝子孙哉
   曹参
曹参天下甫定远相侯国此所以独不见疑于高帝也
然又安知非帝有心于远之耶
   张陈王周
卷四十七 第 10b 页 WYG0708-0297b.png
良善谋汉亦善自谋陈平诈谋功不补过王陵守正周
勃则重厚尽之亚夫重厚而守正惜景帝之不知也
   樊郦滕灌傅靳周
哙勇士商亦战功居多世谓况卖友非也古者大义灭
亲况吕氏依凭城社小人耳无事与之相接义当去则
去之何友之足云耳夏侯婴四朝骖乘忠信可知灌婴
为吕氏将兵而与绛侯谋可谓知义傅宽靳歙皆战士
周緤才不逮之而有忠君爱上之心以功名自终宜矣
卷四十七 第 11a 页 WYG0708-0297c.png
   张周赵任申屠
张苍福人周昌直谅赵尧以术倾周昌之任任敖特以
旧恩用申屠所谓好刚不好学者乎然亦贤于人多矣
   司马相如
相如素行不谨立朝专是逢君之恶或者犹以其文墨
取之不知大人等赋封禅等书正其逢君之具也吁尚
足置齿颊间哉
   公孙弘
卷四十七 第 11b 页 WYG0708-0297d.png
言西南夷事不听自是不复廷争难以置朔方之便即
谢以不知其便若是弘之曲学阿世大率类是其徙董
仲舒胶西迁汲长孺内史皆欲置之死地此后世权奸
荐颜真卿使李希烈之阴谋也凶惨若此又不止阿世
而已秦誓曰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
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大
学曰唯仁人能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呜呼非
斯人之谓而谁谓与
卷四十七 第 12a 页 WYG0708-0298a.png
 买臣难以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非不能
 得也希旨而伪屈耳弘亦奸哉
   卜式
式输财以逢君而富民莫应于是乎有告缗之令式愿
父子死边以逢君而诸侯莫应于是乎坐酬金失侯者
百馀人牧竖无知祸人乃尔吁
   儿宽
宽为内史劝农桑缓刑罚殆循吏也而曲说傅会以赞
卷四十七 第 12b 页 WYG0708-0298b.png
封禅之决卒与相如同科惜夫
   张汤杜周
张汤杜周皆以人主意为狱而汤子安世匿名迹远权
势周之子延年辅霍光以宽厚复孝文之旧政皆能拥
昭立宣功在社稷子孙世守与汉无穷贤者盖前人之
愆其效乃如此
   张骞
行险侥倖为国生事
卷四十七 第 13a 页 WYG0708-0298c.png
   李广利
武帝以声色故欲侯广利以犬马故欲兵贰师而广利
为贰师将军焉呜呼其失德之参会与
   司马迁
迁以迈往不群之气无辜受辱激为文章雄视千古呜
呼亦壮矣惜乎其未闻道也盖吾夫子病纷纷者之诬
民也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周衰不足以训
复约史记以修春秋百王之大法尽在是矣今迁之所
卷四十七 第 13b 页 WYG0708-0298d.png
取皆吾夫子之所已弃而迁文足以诏世遂使里巷不
经之说间亦得为万世不刋之信史斯说也闻之故师
席王宗谕(文/贯)
   武五子
观戾太子事益知教太子不可不谨
   严助
守会稽数年不闻问其才可知徒以捭阖取宠亦以捭
阖诛
卷四十七 第 14a 页 WYG0708-0299a.png
   朱买臣吾丘寿王
皆武帝私人折难大臣者寿王难禁弓矢视难筑朔方
者优焉然宝鼎非周鼎之说则俳优取宠尔
   主父偃
反覆倾危之士
   徐乐
土倾瓦解一书大要可观惜其驳处多
   严安
卷四十七 第 14b 页 WYG0708-0299b.png
严安一书言武帝靡敝中国结怨夷狄而其后则谓郡
守之权非特六卿岂虑根本既耗或有乘时而起者耶
   终军
终军少年能文章一不幸白麟奇木之对又不幸言而
中皆所以盛其气而趣其颠也呜呼安得以白露蒹葭
之诗而告之
   王褒
帝所幸宫馆褒辄为歌颂太子体不安褒以诵读虞侍
卷四十七 第 15a 页 WYG0708-0299c.png
然则褒以文为优戏者与
   贾捐之
罢珠崖一议岂特有益当时亦可垂诏万世惜其交杨
兴以躁进自罹石显之谗锋也然君子不以人废言
   东方朔
朔固滑稽之雄也然未尝有一语导人主于非至其却
董偃谏起上林对化民有道三事忠言谠论如矢斯直
一时文墨议论之士孰有髣髴其万一者乎
卷四十七 第 15b 页 WYG0708-0299d.png
   公孙贺
贺以戚畹父子并位公卿无德而禄殃及固宜若其悲
泣不受宰相印绶则汉事从可知矣
   刘屈氂
戾太子之变使宰相得人明太子之无他察江充之倾
危抗章武帝身任安危之托犹庶几也而使屈氂当之
悲夫
   车千秋王䜣
卷四十七 第 16a 页 WYG0708-0300a.png
二人为相于慱陆侯辅幼主之日尸位而已无足论者
世率以是议光不选任贤能而徒取其易制不知汉自
武帝来宰相之具位久矣受遗诏者大司马则宰相之
实盖在此而不在彼也张安世杜延年皆一时之选而
光皆以之自副光岂弃贤者哉特其不学不知宰相为
重终以具位者充之耳
   杨敞
敞具臣耳恽有行能而以自伐取祸惜乎
卷四十七 第 16b 页 WYG0708-0300b.png
   蔡义
王䜣之徒也
   陈万年
万年以善柔取显达其子咸以绞讦取忧患皆非中道
   郑弘
弘昌兄弟皆能吏而宏为优
   杨王孙
王孙平生厚自奉养死遂羸葬非矫世也矫过以自文
卷四十七 第 17a 页 WYG0708-0300c.png
也何传为
   胡建
建小有才斩御史以立名自作不靖之一端围捕盖主
之庐以取死非大节所系死伤勇矣
   朱云
云狂直未得进退之中道愿斩张禹一语万世而下读
元成史书闷闷者至此未尝不心开目明若执热之濯
清风也呜呼云亦一时英杰也哉
卷四十七 第 17b 页 WYG0708-0300d.png
   梅福
福畎亩不忘君贼莽僭窃则一旦飘然远去贤于扬子
云诸人远矣
   云敞
敞奋不顾身以收其师而为贼莽用胡不充其所以事
师者事君耶
   霍光金日磾
霍光不学无术三尺孺子亦习闻其说而忽之愚观汉
卷四十七 第 18a 页 WYG0708-0301a.png
自武帝五十馀年骚动疲极之馀海内萧然几无所措
手足光以宏毅开济之资托六尺之孤身四海之寄讫
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复废昏立明举金瓯无缺
之天下以畀之是中兴汉室者非宣帝实霍光也彼其
出入禁闼二十馀年小心畏谨未尝有过每出入下殿
门进止不失尺寸屹然天人也故成就之大若此虽曰
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岂后世泛泛文墨议论若私意小
智以为术者能与于此哉故尝谓三代以后身系安危
卷四十七 第 18b 页 WYG0708-0301b.png
若博陆侯若诸葛武侯若郭汾阳人品虽各不同皆百
世不可及若霍氏所少独盛满之戒耳不然以功论之
虽伊周亦何以尚兹
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天资笃谨与博陆
侯相上下而又不敢以夷人先中国以帝少不敢受遗
诏之封其器识皆远过于光使日磾为光当其归政宣
帝谦让不受时必能奉身而去之矣日磾之后世名忠
孝七世内侍亦宜哉
卷四十七 第 19a 页 WYG0708-0301c.png
   赵充国
赵充国老成持重为国家计为民生计而功名之念不
入其心汉世诸将孰能与比其谓明主可与忠言谓老
臣不以馀命壹为陛下明言谁当复言之者笃信力行
不迁就不回挠凛然古大臣之风烈又非特才智而已
也呜呼使充国得任天下当如此兵矣柰何独使之参
兵谋而已耶
   辛庆忌
卷四十七 第 19b 页 WYG0708-0301d.png
庆忌为吏所在著名而居处恭俭可谓贤矣王莽秉政
辛氏遂废其子孙又皆无负于汉云
   傅介子
介子赍金帛诱楼兰而刺之使堂堂大汉无故行盗贼
之行于夷狄惜哉彼小人兮又何翅蝶蝥之靡而已
   常惠
汉兼制西域以力不以德古帝王不为也故奉使西域
者类无足道彼善于此则常惠优焉盖其合诸国兵攻
卷四十七 第 20a 页 WYG0708-0302a.png
龟兹尚能声罪致讨王归罪姑翼即斩姑翼一人而还
庶几王师之体不生事夷狄也况惠与苏武使匈奴俱
有不降之节耶
   郑吉
攻破车师遂护鄯善以西南道迎日逐王并护车师以
西北道西域都护之置自吉始
   甘延寿陈汤
郅支叛汉斩其使骄慢而暴汤发诸国兵与延寿伐之
卷四十七 第 20b 页 WYG0708-0302b.png
未为生事但矫制成功不可以训
   段会宗
会宗之为都护生而西域敬其威信死而诸国为之立
祠孰谓夷狄不可化诲怀服也哉
   隽不疑
不疑刚而能断其引蒯瞆以折戾太子特一时应卒之
机耳于经义则未合盖昭帝亲受先帝天下太子久废
君臣之分久定使戾园在亦不过退就藩邸奉朝请耳
卷四十七 第 21a 页 WYG0708-0302c.png
与卫辄不受命而自立以子拒父者非类也
   疏广
二疏知足千古清风不欲以多财益子孙过尤人当服
膺者
   于定国
定国身为九卿犹迎师身执弟子礼今无是矣为廷尉
十八岁不迁今亦无是矣
   薛广德
卷四十七 第 21b 页 WYG0708-0302d.png
广德见小而沽激
   平当彭宣
当辞封宣乞骸皆小廉自矫非大臣进退之义
   王贡两龚鲍
四皓自洁之士
郑子真狷介之士不为王凤诎知人
严君平僻学其不忘与人为善之意则美
王吉事昌邑甚得辅弼之义上宣帝一疏可谓通达世
卷四十七 第 22a 页 WYG0708-0303a.png
务不合即归不为禄仕汉儒学识正大出处无愧董生
而下子阳一人而已班孟坚以次逸民之后未为知吉
四皓郑严诚逸矣王阳逸乎哉
贡禹所告元帝皆太上质素之说亦万世人君所当知
但当时政在恭显不言而言此所谓放饭流歠而问无
齿决此其为腐儒
龚胜言董贤忤哀帝意莽秉政乞骸骨莽僭窃不以一
身事二姓清矣舍每拜辄病免亦知大势所趋而不辱
卷四十七 第 22b 页 WYG0708-0303b.png
其身者乎
哀帝时丁傅并进董贤贵幸鲍宣反覆切谏虽昏如哀
帝亦为感动不诚而能若是乎莽虽以其不附已诛之
宣盖死有馀荣矣
郭钦蒋诩栗融禽庆苏章曹竟皆不仕莽世薛方仅以
智免郇越亦病去官
郇相纪逡唐林唐尊皆仕于莽大节已亏清于何有
   韦玄成
卷四十七 第 23a 页 WYG0708-0303c.png
玄成失爵作诗自劾复爵作诗自著盖知有富贵而已

   魏相
奉行便宜白四方盗贼水旱等事皆有益国家独其持
刑太严复霍氏之怨太过未可谓其贤相
   丙吉
相有纤怨于霍氏必报吉有大恩于宣帝不言相以严
毅称意吉以宽大辅政丙魏之不可同日而语明矣
卷四十七 第 23b 页 WYG0708-0303d.png
   眭宏
孟言灾异至使汉帝䄠天下其以妖言死宜矣
   夏侯胜
胜朴直无他肠若下人谋上之告亦幸中耳
   京房
宴见元帝指谓石显一事自足传世馀说未然
   翼奉李寻
皆夫子所谓小道可观君子不为者也
卷四十七 第 24a 页 WYG0708-0304a.png
   赵广汉
守颍川郡中震栗守京兆发奸如神非不一时大快人
意而元气索然矣况其善用钩距率先以诈令相怨咎
告讦成风若绳以古圣王之法其在所赏乎抑在所诛
乎此犹其操切之过耳光在事光光死迎伺微指斩其
关谓非倾危徼利可乎疑苏贤托其客罪贤疑荣畜教
贤父上书杀畜事下丞相案验复上书告丞相谓非奸
私纵横可乎然则殊死之刑虽汉法太惨非广汉自取
卷四十七 第 24b 页 WYG0708-0304b.png
之而谁哉
   尹翁归
守东海东海大治守扶风扶风大治温良谦退家无馀
财翁归其能吏之贤者乎
   韩延寿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聘贤以礼待用广谋
议纳谏争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宫春秋乡射陈钟鼓管
弦之盛升降揖让焕然三代之遗风其守冯翊也伤昆弟
卷四十七 第 25a 页 WYG0708-0304c.png
之讼田移病自责讼者悔谢转相敕厉周遍二十四县
莫敢以辞讼言者孔子所谓为政以德有耻且格非与
而以僭上不道竟坐弃市斯人也而有斯罪也是耶非
耶或有之议贤议能议功犹有可言者而卒不得免焉
望之伤善忌能之罪于是大矣其后望之亦身以无罪
诛君子谓出乎尔者反乎尔
   张敞
敞能吏也而以经术自辅不纯用刑罚其守京兆也惟
卷四十七 第 25b 页 WYG0708-0304d.png
广汉与敞为久任职班氏称其治略循广汉而发奸擿
伏不如呜呼愚窃以为此其所以胜于广汉与
   王尊
尊能吏所至卓有可观
   王章
章直臣虽王凤所举而不附凤
   盖宽饶
宽饶讦以为直不孙以为勇无忠言谠论可益人国者
卷四十七 第 26a 页 WYG0708-0305a.png
而以不得迁失意不快至发为愤激之论称五帝官天
下三王家天下若四时之运功成者去呜呼是何言与
阙下之诛非不幸也
   诸葛丰
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礼以司隶收许章而去
节礼于是乎可以去矣何待诏御史之及哉
   刘辅郑崇
辅以谏立飞燕罪崇以谏宠董贤诛汉事去矣
卷四十七 第 26b 页 WYG0708-0305b.png
   孙宝
孙宝能吏大节不挠当孔光等诬诵贼莽功德时从容
折难可谓岁寒之松柏
   毋将隆
隆劾董贤奏傅太后贱买官婢不附王莽
   何并
并为吏尚严而清洁无私
   萧望之
卷四十七 第 27a 页 WYG0708-0305c.png
班孟坚称望之堂堂折而不挠近古社稷之臣愚谓以
望之视恭显邪正判然以忠受诛诚可悲矣迹其平日
天资忌刻亦有取祸之道也丙吉贤相也而轻之得无
代之为御史大夫而见其宽大胜已乎不然吉为三公
望之何以过之而轻之耶韩延寿良二千石也而劾之
得无以其代为冯翊而见其声名轧已乎不然延寿在
东郡时事巳更大赦于望之何与而劾之耶论霍氏一
姓擅势实本于独不除用之私沮张敞不可为三公实
卷四十七 第 27b 页 WYG0708-0305d.png
原于入粟争论之私古者乘田委吏为之而望之不屑
郡国古者上大夫下大夫一毫不相越而望之与宰相
钧礼古者禄以养廉周急不继富而望之使守史卖买
私所附益凡十万三千曾是而可谓社稷臣乎当宣帝
时吏治虽明而高帝立国之意已失恭显用事而元帝
蠹坏之萌已形使望之为社稷臣正当爱护善类同心
辅佐以绝小人之根否则亦有王子阳之去而已夫何
排贤去智共为操切坐视小人之横而不问俟其羽翼
卷四十七 第 28a 页 WYG0708-0306a.png
既成处优游不断之世方与分朋植党以争胜负呜呼
事势至此虽伊吕末如之何矣况望之乎
   冯奉世
莎车叛汉奉世矫制攻之大率与陈汤事相似而无其
跌荡之过
   宣元六王
元帝赐东平思王玺书及赐王太后玺书义理精纯文
辞恻怛殊有益风教
卷四十七 第 28b 页 WYG0708-0306b.png
   匡衡
史高方与望之有隙而衡为史高用巳失进身之道矣
及身为大臣坐视石显之横而不敢言则将焉用彼相

   张禹
禹贪污淫党卖国为奸汉氏之亡于斯决矣
   孔光
光不至如禹之卖国观其忤傅太后事其心亦尚知有
卷四十七 第 29a 页 WYG0708-0306c.png
是非鄙夫患失噤无一语遂成王氏之羽翼与张禹同
罪呜呼甚矣患失之为祸惨也
   马宫
鄙夫
   王商史丹傅喜
王商刚毅不平王凤史丹忠恳卒全太子傅喜嗛虚有
识不顺傅太后皆戚畹之瑞也啇遭难而纳女丹功成
而燕乐惟喜也守正不阿至再益坚不肯一日苟安其
卷四十七 第 29b 页 WYG0708-0306d.png
富贵呜呼喜其尤贤者乎
   薛宣
宣吏才有馀而仁恕多爱可谓贤矣为相虽属吏讥其
无大体终亦无罪可言
   朱博
博游侠耳平生为吏所到辄出奇谲以逆折其人以操
持其下真小人之才也傅太后非礼求称尊号揽权纵
横傅喜以骨肉之亲犹不肯苟顺而去之博乃投机贡
卷四十七 第 30a 页 WYG0708-0307a.png
謟窃取相权仰药宜哉
   翟方进
方进为司直旬岁而免两司隶为相九岁中伤尤多盖
无益而非私意为之大抵志于嗜杀者未有不还以自
杀也方进之死何必贲丽言星而后见哉
   谷永
托儒为奸为王氏羽翼罪不胜诛
   杜邺
卷四十七 第 30b 页 WYG0708-0307b.png
为王氏腹心可罪言丁傅于哀帝之世却是正论
   何武
持心仁厚立朝正直贼莽恶其害巳而杀之哀哉
   王嘉
嘉之事哀帝也刚方不挠开陈婉切可谓大臣矣方帝
欲侯董贤嘉上封事为止数月既而下诏封贤诏语侵
及股肱嘉如是可以去矣失此不为后数月因日食又
言其后益封贤二千户又言彼汉何等法彼哀帝何等
卷四十七 第 31a 页 WYG0708-0307c.png
主而嘉可免乎哉
   武嘉师丹
班氏称武嘉区区以一篑障江河丹与董宏更受赏罚
愚未敢以为信然也武嘉本以刚正之资居大臣之位
苟得中主而事之去董贤者流如杀狐兔耳何江河之
足云而武嘉岂一篑之贤而巳哉适不幸遇哀帝武嘉
所当明行藏之几尔丹以师傅居三公官封帝旧谏封
后父谏傅太后求尊号又谏傅引经义开陈婉切惟不
卷四十七 第 31b 页 WYG0708-0307d.png
敢言乞骸骨一语未免失言彼董宏何人斯而以之参
较胜负立赏罚又何足计哉士君子惟论是非耳
   扬雄
雄淡泊而柔弱富贵既非所好节义又非所能故惟欲
以文字名世方其年少气锐识意未定歆艳相如之为
又赋甘泉赋河东赋较猎赋长杨哆然不啻便足及乎
年至虑易昭若发蒙幡然自悔前日之为也复拟论语
拟易竟以预诸儒之列矣呜呼雄为淫辞曼语中其殆
卷四十七 第 32a 页 WYG0708-0308a.png
拔足风埃脱身尘涴者乎不然西蜀又一相如矣然儒
非徒文之可名也必道德深醇而后可以言儒必出处
无愧而后可以言儒汉世之儒惟董生其次王阳可耳
雄美新投閤大节已亏儒于何有
 按传中皆雄自序类多文饰之辞非信史也
   循吏
文翁之在蜀庶几为生民立极之类矣黄霸之教化朱
邑之慈祥龚遂召信臣之感厉劝率民心服从捷于影
卷四十七 第 32b 页 WYG0708-0308b.png
响非所谓至诚而动者乎后世从事于一切以御其民
而曰古今异时教化不可复行于今也呜呼亦弗思甚

   酷吏
郅都公廉而敢谏守北边匈奴远却为治虽尚严首恶
之外未尝滥诛班史顾以之首酷吏何哉愚尝反覆之
终篇而后知古人用意之深未可轻议也大抵刑法之
酷未必足以禁奸而适足以激民之奸汉自高皇帝以
卷四十七 第 33a 页 WYG0708-0308c.png
宽大立国其将相大臣又相继以清净为治涵养休息
至于文景其民无不朴畏自重而都乃独先之以严行
法不避贵戚其意若曰不畏强禦而已而斩斩无馀味
风俗遂为一变未几宁成以阴刻之资而效之自宁成
赵由之后乘多事之冲而甚之于是张汤之徒定律令
王温舒尹齐之属复以事汤得志一时相师皆务于酷
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绣衣直指断斩郡国亦且
无可柰何推所自来谁实昉之夫贵戚犯法而避之固
卷四十七 第 33b 页 WYG0708-0308d.png
不可然天下独无中道乎凡治道去泰甚者且矫枉一
过其正其流弊乃尔愚故谓郅都非酷吏也而酷吏实
自郅都始也传之酷吏之首庸何辞古人所谓作俑之
戒于斯信矣后世有天资刚正而疾恶太甚者盍亦少
思哉
   货殖
传首所叙备极古今之变可谓本本原原之论矣读之
令人三叹所传自计然以来固以纪事变之始而以子
卷四十七 第 34a 页 WYG0708-0309a.png
赣参其间则不可之大者也夫子所称货殖云者若曰
富贵在天有志于道者所不必问而赐乃未能忘情焉
则于进学有妨未至于颜子之庶焉耳岂若后世生产
作业孜孜于利者哉且以子赣孔门高弟而下与区区
頫拾邛取者同科以纤瑕而污拱璧又岂所以为贤者
讳耶虽然以赣之贤而微有货殖之心巳为班氏所辱
如此为吾徒者亦可以戒矣
   游侠
卷四十七 第 34b 页 WYG0708-0309b.png
此传议论极正大可垂训万世
   佞幸
此传立名极佳谓佞而见幸也赞称爱之适足以害之
一语尤切万世而下幸之与见幸者皆足以戒矣
   匈奴
五帝三王无富天下之心己所自治者不过千里以待
诸侯而又卿大夫食采在焉自侯服以至要荒以至要
荒之外皆使各臣其民各赋其土而巳不过以德为天
卷四十七 第 35a 页 WYG0708-0309c.png
下之共主何四夷之足患哉书所称猾夏云者谓古苗
顽不即功故思所以治之使无一夫不被其泽焉耳自
秦去封建而郡县之必使尺地寸天悉为己私以一人
之智力而欲兼制四海九州之广虽使五帝三王复生
于封建既坏之后亦未知所以为计矣愚尝因是而论
汉世绥御之方惟文帝为得而仲舒之论未可谓其迂
阔也帝初即位使告诸侯四夷从代来意量时度宜与
匈奴和亲尉佗自帝亦温辞以感服之匈奴或背约入
卷四十七 第 35b 页 WYG0708-0309d.png
寇逐之出塞即止使终汉之世待四夷皆如帝何不可
者武帝一信聂翁狙诈之说兵连祸结海内萧然董生
之论似过于弱而实足以药武帝之膏肓固乃历历排
辟之何欤或谓宣帝以后款塞入朝皆武帝所致不一
劳者不永佚帝之功居多此又不思之甚也五单于争
立痈自内作不得已而求救汉何力之有而劳师费财
赏赐钜万视文帝之费几倍焉是亦不得而巳乎
   南夷两粤朝鲜
卷四十七 第 36a 页 WYG0708-0310a.png
班史之论赞善矣文帝赐尉佗书恻怛恳到情见乎辞
有人心者孰不为之感动乎
   西域
班氏之论赞是也武帝通西域其说谓绝匈奴之援西
域诸国皆小小邑聚或不满百户实不能与匈奴相进
退
   外戚
班氏以外戚列匈奴之后非以汉世外戚之祸惨于匈
卷四十七 第 36b 页 WYG0708-0310b.png
奴与既复以孝元王后别为之传即继之以王莽而汉
事终焉吁亦可悲矣
   孝元王后
吕氏则天皆身为祸首王后则愚弱为贼莽所诳耳事
情虽有不同要亦同归于覆其族吁可惧哉
   王莽
莽初折节为恭俭人未知其伪也哀帝立丁傅用事莽
罢就国人多冤之南阳太守以莽贵重选门下掾孔休
卷四十七 第 37a 页 WYG0708-0310c.png
为新都相莽进其玉具宝剑为好休不受莽因曰诚见
君面有瘢美玉可灭瘢欲献其瑑耳即解其瑑休复辞
让莽曰君嫌其贾耶遂椎碎之自裹以进休休乃受元
寿元年贤良以日食对策深讼莽功德莽徵还京师欲
见休休称疾不见愚谓休可谓见于众人之所未见者
矣惜班氏不以之冠清节之士也莽平生影借五帝三
王之陈迹及六经孔孟之言随声迁就饰诈自欺一举
一动无非儿戏至死亦然可怪也夫可叹也夫
卷四十七 第 37b 页 WYG0708-0310d.png
   叙传
班彪王命论所以破奸雄觊倖之心深切著明犹不见
听则纳履而去之当天下靡沸之时从容无愧可谓贤
矣固之赋幽通将以致命遂志也然气慑而辞戚固之
不得其死已占于此经曰祸福将至有开必先又曰善
不善必先知之其类此乎虽曰致命吾不信也
  东汉书
东汉人才类过西汉西汉如董生王阳以道出处者不
卷四十七 第 38a 页 WYG0708-0311a.png
过一二人其他类皆才智之士东汉则忠信笃厚之士
十居八九自光武初兴一时驱驰介胄者已莫不然才
智者可与集当世之功忠信者可与语古人之道然东
汉卒不古若者世祖鉴新莽之弊终东汉之世士大夫
未尝得一日之权也以是事归台阁又归外戚又归宦
官而道义之士卒歼于党锢呜呼悲夫天子之职在论
一相而可因噎废食也哉
 
卷四十七 第 38b 页 WYG0708-0311b.png
 
 
 
 
 
 
 
 黄氏日抄卷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