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三
卷五十三 第 1a 页 WYG0640-015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通典卷五十三
 礼(吉/)
  功臣配享(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唐玄宗时定开元礼祫禘以功臣配享(按贞观礼禘及/时享功臣皆不)
(配享马氏通考以禘祭配享为/非旧典则亦以贞观礼为当矣)配位在各帝庙庭太阶
之东少南西面以北为上
后唐明宗长兴二年诏以故昭义节度使李嗣昭故幽
卷五十三 第 1b 页 WYG0640-0150b.png
州节度使周德威故汴州节度使符存审配享庄宗庙

宋初禘祫皆以功臣配享有司先事设幄次布褥位于
庙庭东门内道南当所配室西向设位版笾豆各二簠
簋俎各一知庙卿奠爵再拜神宗熙宁末诏太常礼院
讲求亲祠太庙不及功臣礼例元丰三年详定所言谨
按书盘庚曰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周礼
司勋凡有功者祭于大烝然则书之所谓大享即礼之
卷五十三 第 2a 页 WYG0640-0151a.png
所谓大烝也烝冬祭也谓之大者物成众多之时其祭
比三时为大也方是时百物皆报焉祭有功宜矣礼记
祭统卫孔悝之鼎铭曰勤大命施于烝彝后世烝祭不
及功臣既不合礼而禘祫及之事不经见梁初误禘功
臣何佟之以为夏物未成而禘功臣为非典礼唐韦挺
亦云今禘祫以功臣配享而冬烝不及与经不合盖因
仍之误也伏请每遇冬烝以功臣配享其禘祫配享罢
之诏凡冬享禘祫及亲祠功臣并配享又从太常礼院
卷五十三 第 2b 页 WYG0640-0151b.png
请配享功臣以见赠官书版位孝宗乾道五年九月太
常少卿林栗等言钦宗皇帝庙庭尚虚配享当时遭值
艰难沦胥莫救罕可称述而以身殉国名节暴著不无
其人虽生前官品不应配享之科事变非常难拘定制
乞特诏集议吏部尚书汪应辰奏当时死事之臣皆有
次第褒赠若今配享钦庙典故所无如创行之又当访
究本末差次轻重有所取舍尤不可轻易窃谓配享功
臣若依唐制各庙既无其人则当缺之乃罢集议钦宗
卷五十三 第 3a 页 WYG0640-0151c.png
庙遂无配享
辽兴宗重熙二十一年八月太尉乌哲薨诏配享圣宗

金海陵天德二年二月太庙祫享有司拟上配享功臣
世宗大定八年上命图功臣于太祖庙有司第祖宗佐
命之臣勋绩之大小官资之崇卑以次上闻十一年尚
书省奏禘祫之仪功臣配庙庭各配所事之庙以位次
为序享日并出神主前廊序列昭穆
卷五十三 第 3b 页 WYG0640-0151d.png
元世祖至元三年太庙成丞相安图巴延言祖宗世数尊
谥庙号功臣配享等事皆宜以时定英宗初博士言今冬
祭即烝也天子亲祼太室功臣宜配享事弗果行
明太祖洪武二年孟春享太庙设青布帏六于太庙庭
中内列功臣配位每座笾豆簠簋各二羊豕体各一遣
官分献读祝三年定配享功臣春夏于仁祖庙西庑秋
冬于德祖庙西庑设位东向遂罢帏次之设更定三献
礼皇帝初献时献官即分诣行礼不拜四年太祖谓中
卷五十三 第 4a 页 WYG0640-0152a.png
书省臣太庙之祭以功臣配列庑间今既定太庙合祭
礼朕以祖宗具在使功臣故旧没者得少依神灵以同
享祀不独朝廷宗庙盛典亦以寓朕不忘功臣之心于
是礼官议凡合祭时为黄布幄殿中祖考神位旁设两
壁以享亲王及功臣令大臣分献制可已而命去布幄
惠帝建文时礼部侍郎宋礼言功臣自有鸡笼山庙请
罢太庙配享帝以先帝所定不从且令候太庙享毕别
遣官即其庙祭之世宗嘉靖二十四年进诸配位于新
卷五十三 第 4b 页 WYG0640-0152b.png
太庙西壁罢分献神宗万历十四年太常卿裴应章言
庙中列后在上异姓之臣礼当别嫌且至尊拜俯于下
诸臣之灵亦必不安命改复西庑遣官分献(按明世惟/太祖成祖)
(庙有配享功臣馀皆无之又二祖配享之臣半皆武臣/惟刘基姚广孝为文臣后广孝以僧故移祀大兴隆寺)
(文臣配享惟基一人而已嘉靖时礼官夏言奏礼有功/宗之祀汉祭功臣于庙庭魏祀尚书令荀攸于太祖庙)
(唐高祖至宪宗庙或七八人或三四人宋太祖至光宗/亦然如魏徵李沆司马光皆文臣不必皆武功也守成)
(诸君亦各有舆享者不必皆创业也我朝二祖开国靖/难固有功臣仁宗以后无事武功其间相与辅赞治平)
(岂无有魏徵李沆辈者今侑享二祖十七人惟基广孝/二人文臣耳自后六庙缺焉无闻乞下廷议考求六朝)
卷五十三 第 5a 页 WYG0640-0152c.png
(文武大臣有功在当时泽在后世者请上裁定/进侑庙庭其言颇为平允而帝弗之察惜哉)
  天子七祀(宋/) (金/) (元/) (明/)
宋制七祀春祀司命及户夏祀灶季夏祀中霤秋祀门
及厉冬祀行为小祀用羊一豕一不饮福神宗熙宁八
年诏寘太庙司命户灶中霤门厉行七祀版位元丰三
年太常礼院请禘享遍祭七祀诏从之四年详定郊庙
奉祀所请立春祭户于庙室户外之西祭司命于庙门
之西制脾于俎立夏祭灶于庙门之东制肺于俎季夏
卷五十三 第 5b 页 WYG0640-0152d.png
土王日祭中霤于庙庭之中制心于俎立秋祭门及厉
于庙门外之西制肝于俎立冬祭行于庙门外之西制
肾于俎皆用特牲更不随时享分祭有司摄事以太庙
令摄礼官服必元冕献必荐熟亲祀及腊享即依旧礼
遍祭从之徽宗政和时议礼局上五礼新仪太庙七祀
四时分祭如元丰仪腊享祫享则遍祭设位于殿下横
街之北道东西向北上
金七祀随时享春户司命夏灶中霤秋门厉冬行铺设
卷五十三 第 6a 页 WYG0640-0153a.png
祭器入实酒馔俟终献将升献献官行礼并读祝文章
宗承安四年六月祭中霤(按金史礼志时享条下云设/七祀司命户二位不言春祭)
(后载夏灶中霤秋门厉冬行而不及/春祀史文脱漏今依前后改订辑入)
元制七祀神位附祭于庙庭中街之东西向其分为四
时之祭并与宋同唯中霤则附于七月之祭特祭则遍
设之每位笾豆各二簠簋各一尊二俎二
明太祖洪武二年尚书崔亮奏周官天子五祀曰门曰
户人之所出中霤人之所居灶与井人之所养故杜佑
卷五十三 第 6b 页 WYG0640-0153b.png
曰天子诸侯必立五祀所以报德也今拟周官五祀止
于岁终腊享通祀于庙门外从之八年礼部奏五祀之
礼周汉唐宋不一今拟孟春祀户设坛皇宫门左司门
主之孟夏祀灶设坛御厨光禄寺官主之季夏祀中霤
设坛乾清宫丹墀内官主之孟秋祀门设坛午门左司
门主之孟冬祀井设坛宫内大庖井前光禄寺官主之
四孟以有事太庙日季夏以土王日牲用少牢制可后
定中霤于奉天殿外文楼前又岁暮合祭五祀于太庙
卷五十三 第 7a 页 WYG0640-0153c.png
西庑下太常寺官行礼成祖永乐间改定四孟祭户灶
门井于四立日中霤于季夏土王后戊日皆遣内臣祭
各少牢一岁暮太常少卿合祀于太庙丹墀西东向用
少牢五(按明祭五祀而不及行厉洪武三年定制京都/别设泰厉坛于玄武湖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
(日遣官致祭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届期设城隍位于/坛上无祀鬼神位于坛下之东西羊三豕三饭米三石)
(其各府州县并设坛于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师后定郡/邑厉乡厉每岁以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凡三祭)
(此仿祭法泰厉国厉族厉而/变通之亦合于五祀者也)
  丧废祭议(宋/) (元/) (明/)
卷五十三 第 7b 页 WYG0640-0153d.png
宋高宗绍兴七年帝祀明堂于建康时有徽宗之丧先
是太常少卿吴表臣乞于大祀前二日朝献景灵宫前
一日朝享太庙及是援熙宁元年故事谓是时英宗丧
未除不废景灵宫太庙之礼请如故事翰林学士朱震
以为不然谓王制丧三年不祭唯天地社稷得越绋行
事监察御史赵涣言升祔以后宗庙常祭皆不当废而
当丧享庙亦有显据左氏傅曰烝尝禘于庙曾子问曰
已葬而祭此不当废也诗颂成王即位诸侯来助祭春
卷五十三 第 8a 页 WYG0640-0154a.png
秋文公四年十一月成风薨六年十月犹朝于庙此显
据也疏奏诏侍从台諌议吏部尚书孙近等言谨按春
秋三十三年傅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寝
烝尝禘于庙杜预谓新主既特祀于寝则宗庙四时常
祀自当如旧又按景德三年明德皇后之丧改易而服
除真宗遂享太庙合祭天地于圜丘熙宁元年神宗居
谅闇复用景德故事躬行郊庙之礼则是考古及今居
丧得见宗庙将来明堂大礼已在以日易月服除之后
卷五十三 第 8b 页 WYG0640-0154b.png
前一日皇帝合诣太庙朝享从之礼部太常寺言将来
明堂大礼依已降旨前一日朝享太庙检点景德熙丰
南郊故事皆在谅闇之中当时亲行郊礼除郊庙景灵
宫合用乐外所有卤簿鼓吹及楼前宫架诸军音乐皆
备而不作其逐处巡警埸止鸣金钲鼓角而已今臣僚
欲议罢宗祀奏乐受胙故事即无去奏乐受胙之文兼
祖宗故事三载大飨明堂盖亦为民祈福奏乐受胙合
依祖宗累朝已行故事从之
卷五十三 第 9a 页 WYG0640-0154c.png
元英宗至治二年八月太皇太后崩太常院官奏国哀
以日易月旬有二日外乃举祀事有司以十月戊辰有
事于太庙取圣裁制曰太庙礼不可废迎香去乐可也
明穆宗隆庆元年孟夏时享以世宗几筵未撤遵正德
元年例先一日帝常服祭告几筵祗请诸庙享祀其后
时享祫祭在大祥内者皆如之
  祭迁日及摄事议(刘宋/) (宋/)
  (臣/)等谨按杜佑通典天子七祀下载杂议数条以资
卷五十三 第 9b 页 WYG0640-0154d.png
  议礼者之考镜其间如庶子摄祭等皆后代所无或
  从续辑或有附见他处者如兄弟不合继位昭穆
  议见之天子宗庙门内不必更为纂集今仿其大
  略补所未备如此条迁日摄事亦足为一朝典故
  其他体例有量为变通者大率类此云
宋世祖大明三年十一月有司奏四时庙祀吉日已定
遇雨及举哀旧停亲奉以有司行事乞下礼官博议于
礼得迁日与否博士江长议礼记祭统君之祭也有故
卷五十三 第 10a 页 WYG0640-0155a.png
则使人而君不失其仪郑玄云君虽不亲祭礼无阙君
德不损愚以为有故则必使人者明无迁移之文苟有
司充事谓不宜改日太常丞陆澄议案周礼宗伯之职
若王不与祭祀则摄位郑玄曰王有故行其祭事也臣
以为此谓在致斋祭事尽备神不可渎斋不可久而王
有他故则使有司摄焉晋太始七年四月世祖将亲祠
于太庙庚戊车驾夕牲辛亥雨有司行事此虽非人故
盖亦天碍也求之古礼未乖周制按礼记孔子答曾子
卷五十三 第 10b 页 WYG0640-0155b.png
当祭而日蚀太庙火如牲至未杀则废然则祭非无可
废之道也但权所为之轻重耳日蚀庙火变之甚者故
乃牲至尚犹可废推此而降可以理寻今散斋之内未
及致斋而有轻哀甚雨日时展事可以延敬不愆义情
无伤正典改择令日唯入致斋及日月逼晚者乃使有
司行事耳又前代司空顾和启南郊车驾已出遇雨宜
迁日更郊事见施用郊之与庙其敬可均至日犹迁况
散斋耶殿中郎殷淡议曾子问日蚀太庙火牲未杀则
卷五十三 第 11a 页 WYG0640-0155c.png
废纵有故则使人清庙敬重郊禋礼大故庙焚日蚀许
以可迁轻哀微故事不合改是以鼷鼠食牛改卜非礼
晋世祖有司行事顾司空之改郊月既不见其当时之
宜此不足为准愚谓日蚀庙火天谴之变乃可迁日至
于举哀小故不宜改辰众议不同参议既有理据且晋
氏迁郊宋初迁祠并有成准谓孟月散斋之中遇雨及
举哀宜择吉更迁无定限数唯入致斋及侵仲月节者
使有司行事诏可
卷五十三 第 11b 页 WYG0640-0155d.png
宋哲宗绍圣三年十月帝诣天兴诸殿朝献翼日大雨
诏差已致斋官分献熙文七殿自是雨雪用为例云
  上陵(拜扫及诸上食附/ 金 明) (唐/) (五代/) (宋/) (辽/)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时德宗/已即位)礼仪使颜真卿奏元陵请
朔望节祭日荐如故事泰陵惟岁冬至寒食伏腊社一
祭而罢日荐制可宪宗元和二年宰臣建言礼有著定
后世徇一时之慕过于烦并故陵庙有荐新而节有遣
使请岁太庙以时享朔望上食诸陵以朔望奠亲陵以
卷五十三 第 12a 页 WYG0640-0156a.png
朝晡奠其馀享及忌日告陵皆停穆宗长庆元年吏部
奏公卿拜陵通取尚书省及四品以上清望官中书省
及诸司五品以上清望官及京兆少尹充从之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寒食望祭于西郊潞王清泰三年
车驾北幸路当徽陵乃至陵所朝谒
晋高祖天福八年(时出帝即/位次年)寒食望祭显陵
汉高祖乾祐三年(时隐帝即/位之三年)寒食望祭于南园
周太祖广顺元年二月寒食望祭于蒲池二年三月寒
卷五十三 第 12b 页 WYG0640-0156b.png
食望祭于郊显德元年(时世宗/已即位)车驾征太原回拜嵩陵
至陵所哀泣感左右祭奠而退
宋初春秋命宗正卿朝拜安陵太祖乾德三年始令宫
人诣陵上冬服岁以为常开宝九年太祖幸西京过巩
县谒安陵奠献太宗雍熙二年宗正少卿赵安易言昨朝
拜安陵永昌陵有司止设酒脯香以未明行事不设烛
燎又先赴永昌陵后赴安陵及帝后二位不遍拜颇愆
于礼事下有司议曰按开元礼春秋二仲月司徒司空
卷五十三 第 13a 页 WYG0640-0156c.png
巡陵不设牲牢之祀今请如宗庙荐享少加减除不设
登铏牙槃食及太常登歌馀悉如大祠先赴安陵次永
昌陵次孝明孝惠懿德淑德皇后陵真宗景德三年帝
将朝诸陵太常礼院言唐贞观中太宗朝献陵至小次
素服乘马检会今年正月车驾朝拜明德攒宫止服素
白衣当时皇帝在大祥之内今既服除望止服淡黄袍
馀如唐制诏特服素白衣四年正月车驾次巩县斋于
永安宫素服乘马至安陵步入司马门行奠献礼诸陵
卷五十三 第 13b 页 WYG0640-0156d.png
亦然又诣下宫凡上宫用牲牢祝册有司奉事下宫备
膳羞内臣执事百官陪位又诣元德太后陵奠献别于
陵西南设幄殿祭如下宫礼毕遍诣孝明等七后陵遂
单骑从内臣巡视陵阙辰后暂诣幄次更衣复诣诸陵
奉辞有司以朝拜无辞礼帝不忍故复往省视大中祥
符四年命礼官定春秋二仲遣官朝陵仪注以祭服行
事专差宗正卿一员朝拜三陵别遣官二员分拜诸陵
其后添差陵庙行礼官四员选京朝官宗姓者充翰林
卷五十三 第 14a 页 WYG0640-0157a.png
学士钱惟寅言春秋朝陵载于旧式公卿亲往盖表至
恭唐显庆中始诏三公行事天宝以后亦遣公卿巡谒
盖取朝廷大臣不必须同国姓后参用太常寺正卿晋
开运中亦命礼部侍郎近年以来止遣宗正等官人轻
位卑实亏旧制望自今于丞郎诸司三品内遣官阙则
差两省諌舍以上所冀仰副追孝之心以成稽古之美
仁宗景祐初沧州观察使守节言寒食节例遣宗室拜
陵而十月令内司宾往非所以致恭乃诏宗室正刺史
卷五十三 第 14b 页 WYG0640-0157b.png
以上一员朝拜神宗熙宁中诏文臣自两省武臣閤门
使以上经过陵下并许朝拜又诏臣僚朝拜诸陵除见
任尝任执政官许进汤馀止奠献荐新不特拜高宗绍
兴三年礼部太常寺言春秋二仲荐献诸陵乞于行在
法惠寺设位望祭行礼从之
辽制孟冬朔拜陵有司设酒馔于山陵皇帝皇后驾至
多啰伦穆腾奏仪办閤门使赞皇帝皇后诣位四拜讫
巫赞祝燔胙及时服酹酒荐牲大臣命妇以次燔胙四
卷五十三 第 15a 页 WYG0640-0157c.png
拜皇帝皇后率群臣命妇循诸陵各三匝还宫
金海陵天德四年正月朝谒世祖太祖太宗德宗陵世
宗大定二年正月如大房山享献山陵三年十二月腊
猎于近郊以所获荐山陵奉以为常八年命涿州刺史
兼提点山陵每以朔望致祭朔则用素望则用肉仍以
明年正月为首章宗泰和三年诸亲王公主每岁寒食
十月朔听谒兴裕二陵
明太祖洪武元年三月遣官祭仁祖陵二年定熙祖陵
卷五十三 第 15b 页 WYG0640-0157d.png
每岁冬至正旦以三太牢致祭并望祭德祖懿祖二陵
清明中元孟冬及月朔望以三太牢本署官行礼仁祖
陵每岁冬至正旦以太牢俱署官行礼朔望以少牢中
都留守司官行礼成祖永乐后太祖陵每岁圣旦正旦
孟冬忌辰酒果行香清明中元冬至太牢致祭特遣勋
旧大臣一员行礼南京各衙门文武官俱陪祭英宗正
统十年谒三陵命百官具浅色衣服如洪武永乐制世
宗嘉靖十四年帝谕礼部尚书夏言清明节既遣官上
卷五十三 第 16a 页 WYG0640-0158a.png
陵内殿复祭似涉烦复言因言我朝以清明中元冬至
凡三上陵但中元俗节事本不经冬至既行大报配天
之礼则陵事为轻可罢冬至上陵而移中元于霜降惟
清明如旧盖清明礼行于春所谓雨露既濡君子履之
有怵惕之心者也霜降礼行于秋所谓霜露既降君子
履之有悽怆之心者也二节既遣官上陵则内殿之祭
可省遂著为令穆宗隆庆二年春诣天寿山祭长陵质
明帝服青袍乘板舆至长陵门外降舆入至拜位上香
卷五十三 第 16b 页 WYG0640-0158b.png
四拜献帛爵讫复位亚献终献令执爵者代随诣永陵
行礼是日遣官分祭六陵神宗万历间谒长永昭三陵
礼亦如之
  太学(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唐宪宗元和二年定生员额西京国子馆生八十人太
学七十人四门三百人广文六十人律馆二十人书算
馆各十人东都国子馆十人太学十五人四门五十人
广文十人律馆十人书馆三人算馆二人武帝会昌五
卷五十三 第 17a 页 WYG0640-0158c.png
年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修明经进士业
者并𨽻名太学外州寄士人并𨽻名所在官学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正月中书门下奏伏以祭酒之资
历朝所贵爰从近代不重此官况属圣明方勤庶政须
宏雅道以振时风望令宰臣一员兼判国子祭酒敕令
宰臣崔协兼判八月协奏请国子每年祗置监生二百
员候解送至十月满数为定太学书生不得因此便取
公牒辄免本户差役又每年于二百人数内不系时节
卷五十三 第 17b 页 WYG0640-0158d.png
有投名者先令学官考试其学业深浅方议收补姓名
敕依
宋初国子监因周旧制增置学舍以应荫子孙𨽻学受
业太祖开宝八年国子监上言生徒旧数七十人奉诏
分习五经然系籍者或久不至而在京进士诸科常赴
讲习肄业请以补监生之阙从之仁宗庆历三年立四
门学以士庶子弟为生员又额置太学内舍生二百人
神宗熙宁元年增置一百人寻诏以九百人为额四年
卷五十三 第 18a 页 WYG0640-0159a.png
建讲书堂及诸生斋舍掌事者直庐又增置直讲十员
分生员为三等始入学为外舍额定七百人外舍升内
舍员二百内舍升上舍员百各执一经从所讲官受学
元丰二年颁学令太学置八十斋斋各五楹容三十人
外舍生二千人内舍三百人上舍百人月一私试岁一
公试增学正为五人学录十人学录参以学生为之又
学制所言国子监以国子名而实未尝教习国子乃诏
许清要官亲戚入监为国子生听读额二百人高宗绍
卷五十三 第 18b 页 WYG0640-0159b.png
兴十三年始建太学置祭酒司业各一员博士三员正
录各一员上舍生三十员内舍生百员外舍生五百七
十员寻又增至千员自外舍有月校而公试入等曰内
舍自内舍有月校而舍试入等曰上舍凡升上舍者皆
直赴廷对
辽上京国子监太祖置祭酒司业监丞主簿等官圣宗
统和十三年九月以南京太学生员浸多特赐水硙庄
一区道宗清宁元年十二月诏设学养士颁五经傅疏
卷五十三 第 19a 页 WYG0640-0159c.png
置博士助教各一员(按辽五京各有学其规制无可考/姑从辽史本纪及百官志辑入)
金海陵天德三年始置国子监定词赋经义生百人小
学生百人以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亲诸功臣及
三品以上官兄弟子孙年十五以上者入学不及十五
者入小学世宗大定间定五品以上官兄弟子孙百五
十人曾得府荐及终场人二百五十人凡四百人为太
学生三月一私试作策论诗赋又有女直国子学习本
国语言
卷五十三 第 19b 页 WYG0640-0159d.png
元太宗六年以冯志常为国子学总教命侍臣子弟十
八人入学世祖至元七年命侍臣子弟十有一人入学
二十四年立国子学设博士通掌学事分教三斋生员
设助教同掌学事专守一斋正录申明规矩其生员之
数定二百人成宗大德八年定国子生蒙古色目汉人
三岁各贡一人十年定蒙古色目汉人生员一百人三
年各贡二人武宗至大四年定生员额三百人立国子
学试贡法蒙古授官六品色目正七品汉人从七品仁
卷五十三 第 20a 页 WYG0640-0160a.png
宗延祐二年增置生员百人陪堂生二十人用集贤学
士赵孟頫礼部尚书元明善等所议贡试之法更定之
一曰升斋等第(六斋东西相向上两斋左曰时习右曰/日新中两斋左曰据德右曰志道下两)
(斋左曰游艺右曰依仁每/季考其所习以次递升)二曰私试规矩(私试孟月试/经疑一道仲)
(月试经义一道季月试策问表章诏诰内科一道辞理/俱优为上等准一分理优辞平为中等准半分每岁通)
(计积至八分以上者充高等生员以四十/名为额内蒙古色目各十名汉人二十名)三曰黜罚科
(应私试积分生员不事课业违戻规矩初犯罚一分/再犯罚二分三犯除名应已补高等生员违戾规矩)
(初犯殿试一/年再犯除名)泰定帝泰定三年更积分为贡举并依世
卷五十三 第 20b 页 WYG0640-0160b.png
祖旧制
明太祖洪武元年设国子学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
文义者并充学生后改学为监设祭酒司业等官分六
堂以馆诸生(曰率性曰修道曰诚心/曰正义曰崇志曰广业)成祖永乐元年设
北京国子监十八年迁都乃以京师国子监为南京国
子监六堂诸生仿元制行积分法命司业二员分为左
右各提调三堂宣宗宣德八年命礼部尚书胡濙与大
学士杨士奇等选副榜举人入监孝宗弘治中准南京
卷五十三 第 21a 页 WYG0640-0160c.png
祭酒章懋奏请行选贡之法令提学考选诸生学行兼
优年力富强者充贡世宗嘉靖元年令公侯伯未经任
事年三十以下者送监读书寻令已任者亦送监其例
监之始自景泰初以边事孔棘其后或岁荒或边警或
大兴工作率援例行之矣
  郡县学(后魏/明)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臣/)等谨按杜佑通典太学后载诸侯立学一条而所
  辑祗后汉东普一二事殊未该备且自汉以来封建
卷五十三 第 21b 页 WYG0640-0160d.png
  久废安得所谓侯国之学哉今裒集郡县立学自
  六朝以讫元明凡规制沿革之可考證者具著于
  篇而条教试补诸目则仍从大略云
后魏显祖天安初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
生六十人后令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百人
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八十人中郡博士一
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
学生四十人
卷五十三 第 22a 页 WYG0640-0161a.png
唐高祖武德七年诏诸州县及乡并令置学有明一经
以上者有司试策加阶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正月敇古
者乡有序党有塾将以宏长儒教诱进学徒化民成俗
率由于是其天下州县每乡之内里别各置一学仍择
师资令其教授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宰臣兼判国子祭酒崔协奏请颁
下诸道州府各置官学如有乡党备谙文行可举者录
其事实申监司方与解送但一身就业不得影庇门户
卷五十三 第 22b 页 WYG0640-0161b.png
宋仁宗即位命藩辅皆得立学庆历四年诏曰儒者通
天地人之理明古今治乱之原可谓博矣然学者不得
骋其说而有司务先声病章句以拘牵之则吾豪隽奇
伟之士何以奋焉士以纯明朴茂之美而无敩学养成
之法使与不肖并进则夫懿德敏行何以见焉此取士
之甚敝而学者自以为患夫遇人以薄者不可责其厚
也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子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
者之才有司其务严训导精察举以称朕意学者其进
卷五十三 第 23a 页 WYG0640-0161c.png
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
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由是州
郡奉诏兴学而士有所劝神宗熙宁四年诏置京东西
河东北陜西五路学以陆佃等为诸州学官仍令中书
采访逐路有经术行谊者各三五人虽未仕亦给簿尉
俸使权教授他路州军命近日选荐京朝官有学行可
为人师者堂除逐路官令兼所任州教授州给田十顷
为学粮仍置小学教授哲宗元符二年初令诸州行三
卷五十三 第 23b 页 WYG0640-0161d.png
舍法考选升补悉如太学高宗绍兴三年诏淮西路州
县教授并行减罢令逐州有出身官兼摄
辽黄龙府兴中府俱设府学西京上京东京诸道各立
州学
金世宗大定十六年置府学十七处共千人以尝与廷
试及宗室皇家袒免以上亲并得解举人为之后增州
学遂加以五品以上官曾任随朝六品官之兄弟子孙
馀官之兄弟子孙经府荐者同境内举人试补三之一
卷五十三 第 24a 页 WYG0640-0162a.png
凡试补学生以提举学校官主之二十九年户部尚书
邓俨等议计州府户口增养士之数于大定旧制京府
十七处千人之外置节镇防禦刺史州学六十处增养
千人各设教授一员府学二十四学生九百五人节镇
学三十九六百十五人防禦州学二十一二百三十五
人凡千八百人
元世祖中统二年始命置诸路学校官凡诸生进业者
严加训诲务使成材以备选用至元十九年命云南诸
卷五十三 第 24b 页 WYG0640-0162b.png
路皆建学
明太祖洪武二年上谕中书省臣曰治国以教化为先
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
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
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于是大建学校府设教授州设学
正县设教谕各一俱设训导府四州三县二生员之数
府学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后又命增广不拘额数宣
宗宣德中定增广之额寻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
卷五十三 第 25a 页 WYG0640-0162c.png
末谓之附学生员凡初入学者止谓之附学而廪膳增
广以岁科试等第高者充补焉
  释奠(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唐代宗永泰二年二月上丁释奠于国学赐宰臣百官
飧钱八月丁亥国子监释奠复用牲牢(肃宗上元二年/诏诸祠献熟至)
(是从鱼朝恩/请复用旧制)宰相常参官军将尽会于讲堂京兆府置
食讲论观军容使鱼朝恩说易又于讲论堂画周易镜
图德宗贞元二年二月丁卯有司释奠于文宣王庙自
卷五十三 第 25b 页 WYG0640-0162d.png
宰臣以下毕集于国学学官升讲座陈五经大旨先圣
之道九年季冬贡举人谒先师日与亲享庙同有司言
上丁释奠与大祠同即用中丁乃更用日谒于学十五
年膳部郎中归崇敬奏每年春秋释奠祝版御署讫北
面而揖其礼太重按大戴礼师尚父授武王丹书东面
受之请参酌轻重庶得其中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尚书比部员外郎知制诰崔棁奏
臣伏见开元五年敕每年贡举人见讫宜引就国子监
卷五十三 第 26a 页 WYG0640-0163a.png
谒先圣先师学者谓之开讲质疑义所司设食其日清
(按五代会要作其日/清资官与通考互异)五品已上并朝集使并往观礼
永为常式自经多故其礼久废请再举行从之三年国
子博士蔡同文奏伏见每年春秋二仲月上丁释奠于
文宣王以兖公颜子配座以闵子骞等为十哲排祭奠
其有七十二贤图形于四壁面前皆无酒脯自今后乞
准本朝旧规四壁画像前各设一豆一爵中书帖太常
礼院详检郊祀录文宣王从祀诸座每位设笾二豆二
卷五十三 第 26b 页 WYG0640-0163b.png
簠簋各一爵一无一豆一爵之仪自此每释奠宜准郊
祀录各陈脯醢等物以祭
宋太祖建隆中凡三幸国子监谒文宣王庙开宝通礼
诸州释奠并刺史致斋三日从祭之官斋于公馆祭日
刺史为初献上佐为亚献博士为终献真宗大中祥符
三年判国子监孙奭言上丁释奠旧礼以祭酒司业博
士充三献官新礼以三公行事近岁止命献官两员临
时通摄未副崇祀向学之意望自今备差太尉太常光
卷五十三 第 27a 页 WYG0640-0163c.png
禄卿以充三献是年六月命崇文院刋释奠仪注及祭
器图颁之诸路(太常礼院定州县释奠器数先圣先师/每座酒尊一尊加勺羃置于坫笾豆各)
(八簠簋各二俎三罍一冼一篚一巾共二烛二从/祀诸座各笾二豆二簠簋各一俎一烛一爵一)仁宗
景祐元年诏释奠用登歌庆历四年五月帝幸国子监
谒孔子有司言旧仪止肃揖帝特再拜神宗熙宁五年
国子监言旧例遇贡举岁礼部贡院集诸州府所贡第
一人谒奠先圣如春秋释奠仪按春秋自有释奠礼请
罢贡举人谒奠从之哲宗元祐六年幸太学先诣至圣
卷五十三 第 27b 页 WYG0640-0163d.png
文宣王殿行释奠礼一献再拜徽宗大观初大司成强
渊明言考之礼经士始入学有释菜之仪请自今每岁
贡士始入辟雍并以元日释菜于先圣其仪献官一员
以丞或博士分奠官八员以博士正录大祝一员以正
录前释菜一日应祀官赴学各宿其次至日诣文宣王
殿常服行礼贡士初入学者陪位于庭他亦略仿释奠
之仪高宗绍兴十年用王普请以释奠文宣王为大祀
加笾豆十二其礼如社稷又在京为大祀州县为中祀
卷五十三 第 28a 页 WYG0640-0164a.png
孝宗乾道八年宰臣请讨论上丁释奠及太子入学之
仪帝曰文王世子篇载此甚详令有司讨论以闻光宗
绍熙元年知漳州朱熹条上释奠礼仪数事后不果行
理宗景定二年诏皇太子谒孔子于太学手诏略曰虎
门齿胄太子事也此礼废久矣如释奠舍菜之事我朝
未尝废也然尊师敬道又不可拘旧制令太子谒拜焉
度宗咸淳三年正月戊申帝诣太学行舍菜礼礼部尚
书陈宗礼国子祭酒陈宜中进读中庸越日宗礼宜中
卷五十三 第 28b 页 WYG0640-0164b.png
各进一秩宜中赐紫章服诸斋长谕及起居学生推恩
有差
辽太祖神册三年诏建孔子庙命皇太子春秋释奠四
年秋八月谒孔子庙道宗清宁六年中京置国子监命
以时祭先圣先师
金熙宗皇统元年二月上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世宗
大定十四年礼官参酌唐开元礼定拟释奠仪数(文宣/王兖)
(国公邹国公每位笾豆各十牺尊一象尊一簠簋各二/俎二祝版各一皆设案从祀先贤先儒每位笾一豆一)
卷五十三 第 29a 页 WYG0640-0164c.png
(爵一两庑各设象/尊二尊皆有坫)章宗承安二年春上亲祀以亲王摄
亚献终献皇族陪祀文武群臣助奠其诸州释奠并遵
唐仪
元太祖置宣圣庙于燕京世祖中统二年六月诏宣圣
庙及管内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八月丁酉命
开平守臣释奠于宣圣庙至元十年三月中书省命春
秋释奠执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诸儒襕衫唐巾行
礼成宗大德六年诏建文宣王庙于京师十年八月丁
卷五十三 第 29b 页 WYG0640-0164d.png
巳行释奠礼牲用太牢乐用登歌制法服三袭武宗至
大二年正月定制大成至圣文宣王春秋二丁释奠用
太牢
明太祖洪武元年二月丁未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
学又定制每岁春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
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四年礼部奏
定仪物改初制笾豆之八为十又令进士释褐诣国学
行释菜礼十五年太学落成帝亲诣释奠诏天下通祀
卷五十三 第 30a 页 WYG0640-0165a.png
孔子并颁释奠仪注凡府州县学笾豆以八器物牲牢
皆杀于国学三献礼同十哲两庑一献其祭各以正官
行之十七年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郡县长
以下诣学行香成祖永乐四年三月朔帝幸学释奠于
先师孔子十九年北京国子监既定其南监春祭命祭
酒行礼称皇帝谨遣宪宗成化十二年从祭酒周洪谟
言增乐舞为八佾笾豆各十二二十二年二月朔当释
菜值上丁令以次日释菜孝宗弘治九年增乐舞为七
卷五十三 第 30b 页 WYG0640-0165b.png
十二人如天子之制武宗正德元年三月释奠于先师
孔子世宗嘉靖九年令南京国子监遵国初旧制十笾
十豆天下各学八笾八豆乐舞止六佾十年以釐正祀
典服皮弁谒庙用特奠帛行释奠礼迎神送神各再拜
乐三奏文舞六佾
  祀先代帝王(名臣附/) (唐/) (宋/) (金/) (元/) (明/)
唐玄宗天宝九载立周武王漠高祖庙于京城代宗大
历五年鄜坊节度使上言坊州轩辕皇帝陵阙请置庙
卷五十三 第 31a 页 WYG0640-0165c.png
四时列于祀典昭宗乾宁四年建汉昭烈帝庙于涿州
西南楼桑村
宋太祖乾德元年诏历代帝王国有常享五代乱离百
司废坠匮神乏祀阙孰甚焉按祀令先代帝王每三年
一享以仲春之月牲用太牢祀官以本州长官有故以
上佐行事官造祭器送诸陵庙又诏先代帝王载在祀
典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牢或陵墓虽存不禁樵采其太
昊炎帝黄帝高辛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文王武王汉
卷五十三 第 31b 页 WYG0640-0165d.png
高帝光武唐高祖太宗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
牢商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宣帝魏
太祖晋武帝后周太祖隋高祖各置三户岁一享以太
牢秦始皇帝汉景帝武帝明帝章帝魏文帝后魏孝文
帝唐玄宗肃宗宪宗宣宗梁太祖后唐庄宗明宗晋高
祖各置守陵两户三年一祭以太牢其馀诸陵禁樵采
开宝三年诏有司详定前代功臣烈士勋业优劣第为
三等孙膑等各置守冢三户赵简子等各两户悉蠲其
卷五十三 第 32a 页 WYG0640-0166a.png
役慕容德等禁樵采(按明臣丘浚曰宋开宝时有司所/品第前代功臣烈士皆据其有冢)
(墓存者尔历代勋德之名固不止此且其所品第者乃/一人之见非万世公论也兹据马氏通考辑具大略其)
(姓氏不/复备载)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谥太公望昭烈武成王
建庙青州周公旦追谥文宪王建庙兖州春秋委本州
长吏致祭四年祀汾阴驻跸河中府遣官致祭缘路帝
王祠庙并加葺治令衡州葺神农庙六年诏诸州有黄
帝祠庙并加崇葺神宗元丰四年承议郎吴处厚言程
婴公孙杵臼保全赵孤乞加封爵诏河东河北漕臣访
卷五十三 第 32b 页 WYG0640-0166b.png
其祠墓并追封侯爵立祠墓侧载之祀典哲宗元祐六
年诏相州商王河亶甲冢沂州颜真卿墓并载祀典高
宗绍兴元年命祠禹于越州及祠越王勾践以范蠡配
十一年从中书舍人朱翌言晋韩厥与程婴公孙杵臼
并享春秋之祀立祚德庙致祭后并改封公爵升为中
祀孝宗淳熙十四年诏衡州葺炎帝陵庙
金制前代帝王三年一祭以仲春之月祭伏羲于陈州
神农于亳州轩辕于坊州少昊于兖州颛顼于开州高
卷五十三 第 33a 页 WYG0640-0166c.png
辛于归德府陶唐于平阳府虞舜夏禹成汤于河中府
周文王武王于京兆府章宗泰和三年尚书省奏太常
寺言开元礼祭帝喾尧舜禹汤文武汉祖祝版请御署
开宝礼羲轩颛顼帝喾陶唐女娲成汤文武请御署自
汉高祖以下不署敕命依期降祝版而不请署
元世祖中统四年建帝尧庙于平阳至元元年龙门禹
庙成命侍臣持香致敬有祝文十二年立伏羲女娲舜
汤等庙于河中解州洪洞赵城十五年修会川县盘古
卷五十三 第 33b 页 WYG0640-0166d.png
皇祠祀之二十四年敕春秋二仲丙日祀帝尧庙成宗
元贞元年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皞氏
以勾芒配炎帝氏以祝融配轩辕氏以风后力牧配轩
辕臣俞跗以下十人从祀两庑有司春秋行事泰定帝
致和元年太常议祀舜禹庙合依尧祠故事每岁春秋
仲月上旬卜日有司蠲洁致祭官给祭物文宗天历二
年以岐阳周公庙为书院设学官春秋释奠周文宪王
如孔子庙仪至顺元年命汤阴县北故羑里城周文王
卷五十三 第 34a 页 WYG0640-0167a.png
庙有司奉祠如故事
明太祖洪武三年遣使访先代陵寝仍命各行省具图
以进凡七十有九礼官考其功德昭著者凡三十有六
各制衮冕函香币遣秘书监丞陶谊等往修祀礼亲制
祝文遣之六年帝以五帝三王及汉唐宋创业之君俱
宜于京师立庙致祭遂建历代帝王庙于钦天山之阳
为正殿五室中一室三皇东一室五帝西一室夏禹啇
汤周文王又东一室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
卷五十三 第 34b 页 WYG0640-0167b.png
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每岁春秋仲月上旬甲
日致祭已而以周文王终守臣服唐高祖由太宗得天
下遂寝其祀增祀隋高祖未几复罢九年遣官省历代
帝王陵寝禁刍牧置守陵户三岁一傅制遣道士奉香
诣诸陵令有司致祭二十一年令每岁郊祀附祭历代
帝王于大祀殿仍以岁八月中旬择日遣官祭于本庙
其春祭停之又定每三年遣祭各陵之岁则停庙祭是
年诏以历代名臣从祀于东西庑定风后力牧皋陶夔
卷五十三 第 35a 页 WYG0640-0167c.png
龙伯夷伯益伊尹傅说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
叔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房玄龄
杜如晦李靖郭子仪李晟曹彬潘美韩世忠岳飞张浚
穆呼哩博勒呼博勒珠齐拉衮巴延凡三十七人成祖
迁都帝王庙遣南京太常寺官行礼世宗嘉靖九年罢
历代帝王南郊从祀建历代帝王庙于都城西岁以仲
春秋致祭并罢南京庙祭十年春二月庙未成躬祭历
代帝王于文华殿凡五坛丹陛东西名臣四坛礼部尚
卷五十三 第 35b 页 WYG0640-0167d.png
书李时言旧仪有赐福胙之文赐者自上而下之义惟
郊庙社稷宜用历代帝王止宜云答诏可二十四年以
礼科陈棐言罢元世祖陵庙之祀及从祀穆呼哩等复
迁唐太宗与宋太祖同室凡十五帝从祀名臣三十二

  老君祠(宋/) (元/) (明/)
  (臣/)等谨按杜佑通典载老君祠附以庄列等称为先
  贤此时代所尚义固应尔然揆之古今通谊窃以为
卷五十三 第 36a 页 WYG0640-0168a.png
  过至宋郑樵撰述通志仍而弗改尤为失之今仿
  杜氏体例纂集宋以来老君祠附以庄列诸人其
  先贤名目则谨从删削云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正月帝如亳州谒老子于太清
宫奉上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加号册宝夜漏上五
刻天书扶侍使奉天书赴太清宫二鼓帝乘玉辂驻大
次三鼓奉天书升殿行朝谒之礼相王元偓为亚献荣
王元俨为终献帝还大次太尉奉册宝于玉匮缠以金
卷五十三 第 36b 页 WYG0640-0168b.png
绳封以金泥印以受命之宝纳于醮坛石匮将作监加
石盖其上群臣称贺于大次
元顺帝至元三年加封文始尹真人为无上太初博文
文始真君徐甲为垂元感圣慈化德御真君庚桑子洞
灵感化超蹈混然真君文子通玄光畅升元敏诱真君
列子冲虚至德遁世游乐真君庄子南华至极雄文宏
道真君
明世宗嘉靖时于西苑建大高元殿奉玉皇及三清
卷五十三 第 37a 页 WYG0640-0168c.png

 
 
 
 
 
 
 
卷五十三 第 37b 页 WYG0640-0168d.png
 
 
 
 
 
 
 
钦定续通典卷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