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春秋正义卷第五 桓公
  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颖达 等奉
  敕撰
正义曰鲁世家桓公名允惠公之子隐公之弟仲子所生以桓王
九年即位庄王三年薨世本桓公名轨世族谱亦为轨谥法辟土
服远曰桓谥法非一略举一耳亦不知本以何行而为此谥他皆
效此是岁岁在玄枵 元年注嗣子至备矣正义曰顾命曰乙
丑成王崩使齐侯吕伋以二干戈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
恤宅宗孔安国云明室路寝延之使居忧为天下宗主天子初崩
嗣子定位则诸侯亦当然也释例曰尚书顾命天子在殡之遗制
也推此亦足以准诸侯之礼矣是知嗣子位定于初丧孝子绿生
以事死岁之首日必朝事宗庙因即改元释例曰襄二十九年经
书春王正月公在楚传曰释不朝正于庙也然则诸侯每岁首必
有礼于庙今遭丧继立者每新年正月亦改元正位百官以序
故国史因书即位于策以表之此新君之常礼也桓之于隐本无
卷五 第 1b 页
君臣之义计隐公之死桓公即合改元不假踰年方行即位犹如
晋厉被弑悼公即位改元今桓虽实篡立归罪寪氏诈言不与贼
谋而用常礼自同于遭丧继位者亦既实即其位国史依实书之
仲尼因而不改反明公实篡立而自同于常亦足见桓之篡也
注公以至所隐 正义曰成会礼于垂既易许田然后盟以结之
故先会次假田然后书盟也言迎之成礼于垂者垂是卫地沈以
为公迎郑伯于垂知时史之所隐讳者传不言书曰知非仲尼新
意也 传注鲁不至易也 正义曰祊薄于许加之以璧易取许
田非假借之也今经乃以璧假为文故传言为周公祊故解经璧
假之言也注又解传之意周公非郑之祖鲁不宜听郑祀周公天
子赐鲁以许田义当传之后世不宜易取祊田于此一事犯二不宜
以动故史官讳其实不言以祊易并乃称以璧假田言若进壁于
鲁以权借许田非久易然所以讳国恶也不言以祊假而言以璧
假者此璧实入于鲁但诸侯相交有执圭璧致信命之理今言以
璧假似若进璧以致辞然故璧犹可言祊则不可言也何则祊许俱
卷五 第 2a 页
地以地借地易理已章非复得为隐讳故也 注渝变也正义曰
释言文也传载其盟辞者以易田恶事而誓不变改见其终无悔心
所以深恶鲁也此时许田巳入于郑而诗颂僖公云居常与许复
周公之宇盖僖公之时复得之也齐人取欢及阐及其归也经复
书之自此以后不书郑人来皈许田者此经书假言若暂以借郑
地仍鲁物不淂书郑人皈之 凡平原至大水 正义曰洪范云
水曰润下言雨自上而下漫润于土陂鄣下地可使水潦停焉平
原高地则不宜有也凡平原出水则为大水平原出水言水不入
于土而出于地上非涌泉出也 注广年同原 正义曰释地文也
李巡曰谓土地宽博而平正名之曰原 注郑伯至缪误 正义
曰六年传云鲁为其班后郑注云鲁亲班齐馈则亦使大夫戌齐
矣经不书盖史阙文然则经所不书自有阙文之类注既疑此事
不云阙文而缪误者师出征伐贵贱皆书经所不书必是文阙若
其事重使人虽贱亦书郑人来渝平齐人皈欢及阐是也今以拜
盟事轻若其使贱则例不合书故杜云若遣使来传当云郑人疑
卷五 第 2b 页
 传缪误知非实是郑伯为不见公不书者以鲁郑相亲易田结好
 郑伯既拜盟而来鲁君无容不见故知非实是郑伯止是郑人而
 巳 注华父至世祖 正义曰案世本云华父督宋戴公之孙好父
 说之子孔父嘉生木金父水金父生祁父其子奔鲁为防叔防叔
 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仲尼是孔父嘉为孔子六世祖
 目逆至而艳 正义曰未至则目逆既过则目送俱是目也故以
 目冠之美者言其形貌美艳者言其颜色好故曰美而艳为二事
 之辞色美曰艳诗毛传文也 二年宋督至孔父 正义曰凡言
 其者是其身之所有君是臣之君故臣弑君则云弑其君臣是君
 之臣故君杀臣则云杀其大天子亦君之子故云杀其世子称国
 称人以杀亦言其者人与国并举一国之辞君与大夫皆是国人
 所有故亦言其也若两臣相杀死者非杀者所有则两书名氏不
 得言其则王札子杀君伯毛伯是也与夷是督之君言弑其君则
 可孔父非督之大夫而言及其大夫者与君俱死据君为文言宋
 督弑其君据督为文而上弑其君也言及其大夫孔父据君为文
卷五 第 3a 页
而下及其大夫言及与夷之大夫非督之大夫也仇牧荀息其意
亦同 注称督至其君 正义曰宣四年传例曰弑君称君君无
道也称臣臣之罪也故知称督以弑罪在督也诸言父者虽或是
字而春秋之世有齐侯禄父蔡侯考父季孙行父卫孙林父乃皆
是名故杜以孔父为名文七年宋人杀其大夫传曰不称名众也
且言非其罪也不名者非其罪则知称名者皆有罪矣杜既以孔
父为名因论为罪之状内不能治其闺门使妻行于路令华督见
之外取怨于民使君数攻战而国人恨之身死而祸及其君故书
名以罪孔父也释例曰经书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仲
尼丘明唯以先后见义无善孔父之文孔父为国政则取怨于民
治其家则无闺围之教身先见杀祸遂及君既无所善仇牧不警
而过贼又死无忠事晋之苟息期欲后言本无大节先儒皆随加
善例又为不安经书臣蒙君弑者有三直是弑死相及即实为文
仲尼以督为有无君之心改书一事而己无他例也是以孔父行
无可善书名罪之也案公羊榖梁及先儒皆以善孔父而书字知
卷五 第 3b 页
不然者案宋人杀其大夫司马传称握莭以死故书其官又宋人
杀其大夫传以为无罪不书名今孔父之死传无善事故杜氏之
意以父为名言若齐侯禄父宋公兹父之等父既是名孔则为氏
犹仇牧荀息被皆书名氏盖孔父先世以孔为氏故传云督攻孔
氏也妇人之出礼必 蔽其而孔父妻行令人见其色美是不
能治其闺门又殇公之好攻战孔父须伏死而争乃从君之非是
取怨于百姓事由孔父遂祸及其君似公子比劫立加弑君之罪
杜君积累其恶故以书名责之刘君不达此旨妄为规过非也
注隐十至所黜 正义曰𣏌行夷礼传每发之此不发传非为夷
礼自是以下滕常称子故疑为时王所黜于时周桓王也东周虽
则微弱犹为天下宗主尚淂命邾为诸侯明能黜滕为子爵
  注成平至宋地 正义曰成平释诂文也宣十五年传晋侯
治兵于稷治兵𣣔以禦秦明其不出晋竟故以稷为河东之稷山
此欲平宋故以稷为宋地 注宋以至十日 正义曰礼记明堂位
称鲁君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文十三年公羊传曰周
卷五 第 4a 页
公称大庙故知大庙周公庙也始欲平宋乱故会于稷终会宋罪
而受其赂故淂失备书之始书成宋乱终书取郜鼎星其备书之
也郑众服虔皆以成宋乱为成就宋乱故以此言正之长历此年
四月庚午朔其月无戊申五月己亥朔十日淂戊申是有日而无
月也 注颍川至邓城正义曰贾服以邓为国言蔡郑会于邓
之国都释例以此颍川邓城为蔡地其邓国则义阳邓县是也
以邓是小国去蔡路远蔡郑不宜远会其都且蔡郑惧楚始为此
会何当反求近楚小国而与之结援故知非邓国也 注传例至
策勋正义曰释例曰凡盟有一百五公行一百七十六书至者
八十二其不书至者九十四皆不告庙也隐公之不告谦也馀公
之不告慢于礼也是言不告不书之意也知隐不书至力谦者以
隐是让位䝨君必不慢于宗庙假使惰慢宗庙止可时或失礼不
应终隐之身竟不书至知其以谦之故劳非所惮勋无可纪不敢
自同于正君书劳策勋故不告至也 传君子至其君 正义曰
诸传言君子者或当时䝨者或桓斥仲尼或语出丘明之意而托
卷五 第 4b 页
诸䝨者期于明理而巳不复曲为义例唯河阳之狩赵盾之弑泄
冶之罪危疑之理须取圣證故特称仲尼以明之其馀皆托诸君
子君子者言其可以居上位子下民有德之美称也此言先书弑
君则是仲尼新意不言仲尼而言君子者欲见君子之人意皆然
非独仲尼也督有无君之心而先书弑君者君人执柄臣人畏威
每事禀命而行不敢妄相杀害督乃专杀孔父而取其妻非有忌
君之心全无敬上之意不臣之迹在心巳久非为公怒始兴毒害
若先书孔父后书弑君便似既榖孔父始有恶心今先书弑君后
书孔父见其先有轻君之心以著不义之极故也注经称至妄也
正义曰传言为赂故立华氏解经以成宋乱之言也成宋乱者欲
杀贼臣定宋国今乃受货赂立华氏非是平辞之状而传以解经
故注申通其义以成宋乱者是四国为会之本谋及其既会违背
前谋非徒不讨宋督乃更为立华氏宋乱实不平而经书平宋乱
者盖以鲁君受赂立华氏贪货緃贼为恶之甚时史恶其指斥不
可言四国为会纵贼取财故远言为会之本意言会于稷欲以平
卷五 第 5a 页
宋乱也传以经文不实解其讳之所由所讳者讳其受赂立华
氏故也为周公祊故文与此同故以类相明然案为周公祊故故
字在下而向上结之此亦应云为赂立华氏故也何以此文故字
乃在立华氏之上为赂之下者以周公祊故其文约少淂以故字
在下揔而结之此则文句长缓不可揔而结之先举为赂恶重所
以云为赂故也然后始言立华氏备详其事今定本有故字检晋
宋古本往往无故字者妄也襄三十年诸侯之卿会于澶渊谋皈
宋财既而无皈书曰宋灾故尤之也此书成宋乱知非讥受赂尤
四国者澶渊之会贬卿称人是尤之文此则具序君爵辞无贬贵
非尤过之状知为讳故而本其会意从其平文也文十七年晋会
诸侯于扈𣣔以平宋之乱既而不讨受赂而述其事与此正同而
经书诸侯会于扈传曰书曰诸侯无功也此亦无功不言诸侯会
于稷而历序诸国者扈之会晋为伯会诸侯以讨乱乃受赂而还
犹如僖十四年诸侯城缘陵齐桓为伯城而不终故贬称诸侯此
则齐陈郑自相平乱故不加贬文知不为公讳不贬诸侯者以狄
卷五 第 5b 页
泉之讳唯没公文其馀皆贬此若必讳唯须没公而已何须不贬
诸国宣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成平同义而彼言平此言成者
史官非一置辞不同犹暨之与及更无他义所谓史有文质不必
改也文十三年传称卫侯郑伯请平于晋公皆成之是知成平义
无异也 注殇公至公世 正义曰服虔云与夷隐四年即位一战
伐郑囲其东门再战取其禾皆在隐四年三战取邾田四战邾郑
入其郛五战伐郑围长葛皆在隐五年六战郑伯以王命伐宋在
隐九年七战公败宋师于菅八战宋卫入郑九战宋人蔡人卫人
伐戴十战戊寅郑伯入宋皆在隐十年十一战郑伯以虢师大败
宋师在隐十一年是皆在隐公世也 注郜国至郜城 正义曰
榖梁传曰郜鼎者郜之所为也孔子曰名从主人故曰郜大鼎也
公羊传曰器从名地从主人其意言器从本主之名地从后属主
人是知郜国所造故系名于郜刘君难杜注郜国济阴成武县东
南有北郜城郜宋邑济阴成武县东南有郜城俱是成武县东南
相去不远何淂所为郜国所为宋邑刘以南郜北郜并宋邑
卷五 第 6a 页
别有郜国以规杜氏知不然者以许田许国相去非遥则郜国
郜邑何妨相近且杜言有者皆是疑辞何得执杜之疑以规其过
如刘所解郜国竟在何处 君人至子孙 正义曰君人谓与
人为君也昭德谓昭明善德使德益章闻也塞违谓闭塞违邪
使违命止息也德者淂也谓内得于心外淂于物在心为德施
之为行德是行之未发者也而德在于心不可闻见故圣王设
法以外物表之俭与度数文物声明皆是昭德之事故传每事
皆言昭是昭其德也自不敢易纪律以上言昭德耳都无塞违
之事自灭德立违以下言违德之事德之与违义不并立德明
则违绝故昭德之下言塞违违立则德灭故之违之上言灭德立
违谓建立违命之臣知寒违谓遏绝违命之人也国家之败
谓邦国丧亡知犹惧或失之谓恐失国家此谏辞有首尾故理互
相见 注以茅至之称 正义曰冬官考工记有葺屋瓦屋则
屋之覆盖或草或瓦传言清庙茅屋其屋必用茅也且用茅覆
屋更无他文明堂位曰山节藻税复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
卷五 第 6b 页
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庙饰也其饰备物尽文不应以茅为覆淂
有茅者杜云以茅饰屋著俭也以茅饰之而已非谓多用其茅总
为覆盖犹童子垂髦及蔽膝之属示其存古耳白虎通曰王者所
以立宗庙何缘生以事死敬亡若存故以宗庙而事之此孝子之
心也宗者尊也庙者貌也象先祖之尊貌然则象尊之貌享祭之
所严其舍宇简其出入其处肃然清静故称清庙清庙者宗庙
之大称诗颂清庙者祀文王之歌故郑玄以文王解之言天德清
明文王象焉故称清庙此则广指诸庙非独文王故以清净解
之 注大路至结草正义曰路训大也君之所在以大为号门
曰路门寝曰路寝车曰路车故人君之车通以路为名也周礼巾
车掌王之五路郑玄云王在焉曰路彼解天子之车故云王在耳
其实诸侯之车亦称为路大路路之最大者巾车五路玉路为大
故杜以玉路为大路巾车云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
二斿以祀故云祀天车也越席结蒲为席置于玉路之中以茵藉
示其俭也经传言大路者多矣注者皆观文为说尚书顾命陈列
卷五 第 7a 页
器物有大辂缀辂先辂次辂孔安国以为玉金象以饰车以其偏
陈诸路故以周礼次之僖二十八年王赐晋文公以大辂之服定
四年祝佗言先王分鲁卫晋以大路注皆以为金路以同礼金路
同姓以封玉路不可以赐故知皆金路也襄十九年王赐郑子蟜
以大路二十四年王赐叔孙豹以大路二注皆云大路天子所赐
车之揔名以周礼孤乘夏篆卿乘夏缦释例以所赐穆叔子蟜当
是革木二路故杜以大路为赐车之揔名服虔云大路木路杜
不然者以大路越席犹如清庙茅屋清庙之华以茅饰屋示俭
玉路之美以越席示质若大路是木则与越席各为一物岂清庙与
茅屋又为别乎故杜以大路为玉路于玉路而施越席是可以示
俭故沈氏云玉路虽文亦以越席示俭而刘君横生异义以大路
为木路妄规杜氏非也 注大羹至五味 正义曰郊特牲云大羹
不和贵其质也仪礼士虞特牲皆设大羹湆郑玄云大羹湆煮肉汁
也不和贵其质设之所以敬尸也是祭祀之礼有大羹也大羹者大古
初食肉者煮之而已未有五味之齐祭神设之所以敬而不忘本也
卷五 第 7b 页
记言大羹不和故知不致者不致五味五味即洪范所云酸苦辛
咸甘也 注黍稷至精凿正义曰释草云粢稷舍人曰粢一名
稷稷粟也郭璞云今江东人呼粟为粢士虞记云明齐郑云今文曰
明粢粢稷也然则粢是稷之别名但稷是诸榖之长粢亦诸榖㧾
名周礼小宗伯辨六粢之名物郑玄云六粢谓黍稷稻梁麦菰是
诸榖皆名粢也祭祀用榖黍稷为多故云黍稷曰粢饭谓之食传
云粢食不凿谓以黍稷为饭不使细也九章算术粟率五十凿二
十四言粟五斗为未二斗四升是则未之精凿注衮画至将薄
正义曰画衣谓画龙于衣祭服玄衣緟裳诗称玄衮是玄衣而画
以衮龙衮之言卷也谓龙首卷然玉藻曰龙卷以祭知谓龙首卷
也尚书益稷云帝曰予𣣔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
宗彝藻火粉未黼黻絺绣言观古人之象谓观衣服所象日月以
至黼黻十二物皆衣服之所有也华虫以上言作会宗彝以下言
絺绣则二者虽在于服而施之不同冬官考工记画缋与绣布采
异次知在衣则画之在裳则刺之故郑玄礼注及诗笺皆云衣缋
卷五 第 8a 页
而裳绣以此知衮是画文故云衮画衣也衮衣以下章数郑玄注
司服云有虞氏十二章自日月而下至周而日月星辰画于旌旗
又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冕服自九章而下如郑此言九章者龙
一山二华虫三火四宗彝五在衣藻六粉米七黼八黻九在裳鷩冕者
去龙去山自华虫而下七章华虫一火二宗彝三在衣馀四章在裳毳冕者
去华虫去火五章自宗彝而下宗彝一藻二粉米三在衣馀二章在
裳希冕者去宗彝去藻三章自粉米而下粉米一在衣馀二章在裳
玄冕者其衣无画裳上刺黻而巳杜昭二十五年数九文不取宗彝则与郑
异也冠者首服之大名冕者冠中之别号故云冕冠也世本云黄帝作
冕宋仲子云冕冠之有旒者礼文残缺形制难详周礼弁师掌王
之五冕皆玄冕朱里止言玄朱而巳已言所用之物论语云麻冕
礼也盖以木为干而用布衣之上玄下朱取天地之色其长短广狭则经
传无文阮谌三礼图汉礼器制度云冕制皆长尺六寸广八寸天子以
下皆同沈引董巴舆服志云广七寸长尺二寸应劭汉官仪云广七
寸长八寸沈又云广八寸长尺六寸者天子之冕广七寸长尺二寸
卷五 第 8b 页
者诸侯之冕广七寸长八寸者大夫之冕但古礼残缺未知孰是
故备载焉司马彪汉书舆服志云孝明帝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
周官礼记尚书之文制冕皆前圆后方朱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
三寸天子白玉珠十二旒三公诸侯青玉珠七旒卿大夫黑玉珠
五旒皆有前无后此则汉法耳古礼郑玄注弁师云天子衮冕以
五采缫前后各十二斿斿有五采玉十有二鷩冕前后九斿毳冕
前后七斿希冕前后五斿玄冕前后三斿斿皆五采玉十有二上
公衮冕三采缫前后九斿斿有三采玉九侯伯鷩冕三采缫前
后七斿斿有三采玉七子男毳冕三采缫前后五斿斿有三采玉
五孤卿以下皆二采缫二采玉其斿及玉各依命数耳谓之冕
者冕俛也以其后高前下有俛俯之形故因名焉益以在上位者
失于骄矜欲令位弥高而志弥下故制此服令贵者下贱也黼韠
制同而名异郑玄诗笺云芾大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谓之苦其他
服谓之韠以韦为之故云黻韦韠也诗云赤芾在服则芾是当股
之衣故云以蔽滕也郑玄易纬乾凿度注云古者田渔而食因衣
卷五 第 9a 页
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独存其蔽前者重
古道而不忘本也是说黻韠之元由也易下系辞曰包犠氏之王
天下也作为网罟以佃以渔则田汉而食伏牺时也礼运说上古
之时云昔者先王食鸟兽之肉衣其羽皮是田渔而食因衣其皮
也又曰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易系辞曰黄帝尧舜垂
衣裳而天下治然则易之布帛自黄帝始也垂衣裳服布帛初
必始于黄帝其存蔽膝之象未知始自何伐也礼记明堂位云有
虞氏服韨言舜始作韨也尊祭服而异其名耳未必此时始存象
也冕服谓之黻者易云朱绂方来利用享祀知他服谓之韠者案
士冠礼士服皮弁玄端皆服韠是他服谓之韠以冕为主非冕谓
之他此欲以两服相形故谓黻为韦韠黻之与韠祭服他服之
异名耳其体制则同玉藻说玄端服之韠云韠君朱大夫素士爵
韦发首言韠句未言韦明皆以韦为之凡韠皆象裳色言君朱大
夫素则尊卑之韠直色别而巳无他饰也其黻则有文饰焉明堂
位曰有虞氏服黻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郑玄云韨冕服之韠也
卷五 第 9b 页
舜始作之以尊祭服禹汤至周增以画文后王弥饰也山取其仁
可仰也火取其明也龙取其变化也天子备焉诸侯火而下卿大
夫山士韎韦而巳是说黻之饰也玉藻曰韠下广二尺上广一尺
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郑玄云颈五寸亦谓广也颈中
央肩两角皆上接革带以系之肩与革带广同是说韠之制也
记传更无黻制皆是韠义明其制与韠同经传作黻或作韨或作
芾音义同也徐广车服仪制曰古者韨如今蔽膝战国连兵以韨
非兵饰去之汉明帝复制韨天子赤皮蔽膝蔽膝古韨也然则汉
世蔽膝犹用赤皮魏晋以来用绛纱为之是其古今异也以其用
丝故字或有为绂者天子之笏以玉为之故云珽玉笏也管子云
天子执玉笏以朝日是有玉笏之文也礼之有笏者玉藻云凡有
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释名曰笏忽也君有
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或曰 可以簿疏物也徐广车服仪制曰
古者贱皆执笏即今手板也然则笏与簿手板之异名耳志称
秦密见大守以簿击类汉魏以来皆执手板故云若今吏之持
卷五 第 10a 页
簿玉藻云笏毕用也因饰焉言贵贱尽皆用笏因饰以示尊卑其
上文云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
也郑玄云球美玉也文犹饰也大夫士饰竹以为笏不敢与君并
用纯物是其尊卑异也大夫与士笏俱用竹大夫以鱼须饰之士
以象骨为饰不敢纯用一物所以下人君也用物既殊体制亦异
玉藻云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也诸侯荼前诎后直让于天子也
大夫前诎后诎无所不让也郑玄以为谓之珽珽之言珽然无所屈
前后皆方正也荼谓舒懦所畏在前也圜杀其首屈于天子也大
夫上有天子下有已君故首末皆圜前后皆让是其形制异也其
长则诸侯以下与夫子又异班一名大圭周礼典瑞云王晋大圭
以朝日是也冬官考工记大圭长三尺天子服之是天子之班长
三尺也玉藻云笏度二尺有六寸短于天子盖诸侯以下度分皆
然也 注带革至复履 正义曰下有鞶是绅带知此带为革带
玉藻革带博二寸郑云凡佩系于革带白虎通云男子有鞶革
者示有金革之事然则示有革事故用革为带为佩也昭十二年
卷五 第 10b 页
传云裳下之饰也经传通例皆上衣下裳故云衣下曰裳幅与行
縢今古之异名故云若今行縢诗云邪幅在下毛传曰幅偪也所
以自偪束也郑笺云邪幅如今行縢也偪束其胫自足至膝膝训
缄也然则行而缄足故名行縢邪缠束之故名邪幅舄者屦之
小别郑玄周礼屦人注云复下曰舄禅下曰屦然则舄之与屦下
有禅复为异履是揔名故云舄复履谓其复下也郑玄又云天子
诸侯吉事皆舄赤舄者冕服之舄白舄者皮弁之舄黑舄者玄端
之舄其士皆著屦纁屦者爵弁之屦白屦者皮弁之屦黑屦者
玄端之屦其卿大夫服冕者亦赤舄馀服则屦其王后祎衣玄舄
䄖狄青舄阙狄赤舄鞠衣黄屦展衣白屦禒衣黑屦其诸侯夫人
及卿大夫之妻合衣狄者皆舄其馀皆屦其舄之饰用对方之色
赤舄黑饰是也屦之饰用比方白屦黑饰是也 注衡维至上覆
正义曰此四物者皆冠之饰也周礼追师掌王后之首服追衡笄
郑司农云衡维持冠者郑玄云祭服有衡垂于副之两旁当耳其
下以紞县琐彼妇人首服有衡则男子首服亦然冠由此以淂支
卷五 第 11a 页
立故云维持冠者追者治玉之名王后之衡以玉为之故师掌焉
弁师掌王之五冕弁及冕皆用玉笄则天子之衡亦用玉其诸侯
以下衡之所用则未闻紞者县顼之绳垂于冠之两旁故云冠之垂者
鲁语敬姜曰王后亲织玄紞则紞必织线为之若今之绦绳郑玄诗
笺云充耳谓所以县瑱者或名为紞织之人君五色臣则三色是
也条必杂色而鲁语独言玄者以玄是天色故特言之非谓纯玄
色也纮缨皆以组为之所以结冠于人有也缨用两组属之于两
旁结之于领下垂其馀也纮用一组从下屈而上属之于两旁垂
其馀也纮缨同类以之相形故云纮缨从下而上者弁师掌王之
五冕皆玉笄朱纮祭义称诸侯冕而青纮士冠礼称缁布冠青
组缨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缨郑玄云有笄者屈组为纮垂为饰无
笄者缨而结其绦以其有笄者用纮力少故从下而上属之无笄
者用缨力多故从上而下结之冕弁皆有笄故用纮缁布冠无笄
故用缨也鲁语称公侯夫人织纮綖知纮亦织而为之士冠礼言
组缨组纮知天子诸侯之纮亦用组也綖冠上覆者冕以木为干
卷五 第 11b 页
以玄布衣其上谓之綖论语尚书皆云麻冕知其当用布也弁师
掌王之五冕皆玄冕知其色用玄也孔安国论语注言绩麻三十
升布以为冕即是綖也郑玄玉藻注云延冕上覆也此云冠上覆
者冠冕通名故此注衡及綖皆以冠言之其实悉冕饰也注尊
卑各有制度 正义曰此上十二物者皆是明其制度哀伯思及
则言无次第也郑玄觐礼注云上公衮无升龙天子有升龙有降
龙是衮有度也冕则公自衮以下侯伯自鷩以下是冕有度也黻
则诸侯火以下卿大夫山是黻有度也班则玉象不同长短亦异
是珽有度也衮冕鷩冕裳四章毳冕希冕裳二章是裳有度
也郑玄屦人注云王吉服舄有三等赤舄为上冕服之舄下有
白舄黑舄王后祭服舄有三等玄舄为上祎衣之舄下有青舄
赤舄是舄有度也紞则人君五色臣则三色是紞有度也天子
朱纮诸侯青纮是纮有度也其带幅衡綖则无以言之传言昭其
度也明其尊卑各有制度 注藻率至下饰 正义曰郑玄觐礼
注云缫所以藉玉以韦衣木广袤各如其玉之大小典瑞注云
卷五 第 12a 页
缫有五采文所以荐玉木为中干用韦衣而画之此言以韦为之
指木上之韦其实木为干也礼之言缫皆有玉共文大行人谓之
缫藉曲礼单称藉故知所以藉玉也大行人云公执桓圭九寸缫
藉九寸知大小各如其玉也大行人注云缫藉以五采韦衣板
若奠玉则以藉之是由有奠之时须有缫以之藉玉故小大如玉
耳典瑞职曰玉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公执桓圭侯执信
圭伯执躬圭缫皆三采三就子执榖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再
就以朝觐宗过会同于王是王五采公侯伯三采子男二采也凡
言五采者皆谓玄黄朱白苍三采朱白苍二采朱绿就成也五
就谓五币每一币为就也礼之言藻其文虽多典瑞大行人聘礼
觐礼皆单言缫或云锁藉未有言缫率者故服虔以藻为画藻率
为刷巾杜以藻率为一物者以拭物之巾无名率者服言礼有
刷巾事无所出且哀伯谓之昭数固应礼之大者宁当举拭物之
中与藻藉为类故知藻率正是藻之复名藻淂称为藻藉何以
不可名为藻率也玉藻说带之制曰士练带率下辟凡带有率无
卷五 第 12b 页
箴功郑玄云士以下皆禅不合而繂积如今作幧头为之也然则
禅而不合缕繂其边谓之为率此以韦衣木盖亦繂积其边故称
率也郑司农典瑞注读缫为藻率之藻似亦藻率共为藻也诗
曰鞞琫容刀故知鞞琫佩刀削之饰也少仪云刀授㯋削授柎削
是刀之类故与刀连言之鞞琫二名明饰有上下先鞞后琫故知
鞞为上饰琫为下饰刘君以毛诗传下曰鞞上曰琫而规杜氏但
鞞琫或上或下俱是无正文不可以规杜过也 注鞶绅至索裙
正义曰易讼卦上九或锡之鞶带知鞶即带也以带来要垂其
馀以为饰谓之绅上带为革带故云鞶绅带所以别上带也玉藻
说带云大夫大带是一名大带也诗毛传云厉带之垂者故用毛
说以为厉大带之垂者也大带之垂者名之为绅而复名为厉者
绅是带之名厉是垂之貌诗称垂带而厉是厉为垂貌也玉藻称
天子素带朱裹终辟诸侯素带不朱裹大夫玄华辟垂带皆博
四寸士带博二寸再缭四寸缁辟下垂贾服等说鞶厉皆与杜
同唯郑玄独异礼记内则注以鞶为小囊读厉如裂繻之裂言
卷五 第 13a 页
鞶囊必裂缯缘之以为饰案礼记称男鞶革女鞶丝鞶是带之
别称遂以鞶为带名言其带革带丝耳鞶非囊之号也礼记又
云妇事舅姑施縏衮是囊之别名今人谓裹书之物为帙言其施
带施囊耳其縏亦非囊也若以縏为小囊则帙是何器若帙亦
是囊则不应带二囊矣以此知鞶即是绅带为淂其实游是旐
之垂者旆之别名九旗虽各有名而旌旗为之揔号故云旌旗之
游也案巾车王建大常十有二斿又大行人云公九斿侯伯七斿
子男五斿其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其斿各如其命数其鸟旟
则七斿熊旗则六斿龟旐则四斿故考工记云岛旟七斿以象鹑
火熊旗六斿以象伐龟旐四斿以象管室是也郑司农巾车注
云礼家说曰缨当胸以削革为之郑玄云缨今马鞅是缨在马膺
前也服虔云缨如索裙今乘舆大驾有之然则汉魏以来大驾之
马膺有索裙是缨之遗象故云如索裙也案巾车玉路樊缨十有
再就郑玄注云樊及缨皆以五采罽饰之金路樊缨九就象路樊
缨七就革路绦缨五就郑玄云其樊及缨以绦丝饰之木路剪樊
卷五 第 13b 页
鹄缨郑玄云以浅黑饰韦为樊鹄色饰韦为缨不言就数饰与革
路同 注尊卑各有数 正义曰藻有五采三采之异是藻率有
数也毛诗传说容刀之饰云天子玉琫而珧珌诸侯璗琫而璆珌
是鞞琫有数也玉藻云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又大夫
以上带广四寸士广二寸是鞶厉有数也玉路十二斿金路九斿
是游有数也玉路缨十有二就金路缨九就是缨有数也数之与大
同同小异度谓限制数谓多少言其尊卑有节数也注火画至相
戾 正义曰考工记记画缋之事云火以圜郑司农云为圜形似
火也郑玄云形如半环然又曰水以龙郑玄云龙水物画水者并
画龙是衣有画火画龙也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考工
记文也其言形若斧两巳相戾相传为说孔安国虞书传亦云黼
若斧形黻为两已相背是其旧说然也周世衮冕九章传唯言
火龙黼黻四章者略以明义故文不具举衣之所画龙先于火
今火先于龙知其言不以次也 注车服至虚设 正义曰考
工记云画缋之事杂五色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黄是其比
卷五 第 14a 页
象天地四方也比象有六而言五者玄在赤黑之间非别色也
昭二十五年传云九文六采言采色有六故注以天地四方六事
当之五行之色为五色加天色则为六故五色六采互相见也昭
其物者以示物不虚设必有所象其物皆象五色故以五色明之
注锡在至鸣声 正义曰郑玄巾车注云锡马面当卢刻金为之
所谓镂锡也诗笺云眉上口锡刻金饰之今当卢也然则锡在眉
上故云在马额也诗称輶车鸾镳知鸾在镳也镳在马口两旁衡
在服马颈上鸾和亦铃也以处异故异名耳尔雅释天说旌旗
有铃曰旂李巡曰以铃置旐端是铃在旂也锡在马额铃在旂
先儒更无异说其鸾和所在则旧说不同毛诗传曰在轼曰和在
镳曰鸾韩诗内传曰鸾在衡和在轼前郑玄经解注取韩诗为
说秦诗笺云置鸾于镳异于乘车也其意言乘车之鸾在衡
田车之鸾在镳及商颂烈祖之笺又云鸾在镳是疑不能定故
两从之也案考工记轮崇车广衡长参如一则衡之所容唯两服马
耳诗辞每言八鸾当谓马有二鸾鸾若在衡衡唯两马安淂置八
卷五 第 14b 页
鸾乎以此知鸾必在镳鸾既在镳则和当在衡经传不言和数
未知和有几也四者皆以金为之故动则皆有鸣声也 注三辰
至之明正义曰春官神士掌三辰之法郑玄亦以为日月星也
谓之辰辰时也日以照昼月以照夜星则运行于天昏明递币而
正所以示民早晚民淂取为时节故三者皆为辰也三辰是天之
光明照临天下故画于旌旗象天之明也九旗之物唯日月为常
不言画星者盖大常之上又画星也穆天子传称天子葬盛姬
建日月七星盖画北斗七星也案司常交龙为旂熊虎为旗不画
三辰而云三辰旂旗者旂旗是九旗之揔名可以统大常故举以
为言也 注九鼎至郏鄏正义曰据宣三年传知九鼎是殷家
所受夏九鼎也战国策称齐救周求九鼎颜率谓齐王曰昔周
伐殷而取九鼎一鼎九万人挽之九鼎八十一万人挽之挽鼎人
数或是虚言要知其鼎有九故称九鼎也知武王迁九鼎于洛邑
𣣔以为都者鼎者帝主所重相传以为宝器戎衣大定之曰自可迁
置西周乃徙九鼎处于洛邑故本意欲以为都又以尚书洛诰说
卷五 第 15a 页
周公营洛邑则知武主但有迁意周公乃卒营之地理志云河南
县故郏鄏地也武王迁九鼎焉周公致大平营以为都是为王城
至平王居之言即今河南城者晋时犹以为河南县成王定鼎宣
三年传文 注盖伯夷之属 正义曰史记伯夷列传曰伯夷叔
齐孤竹君之二子也让国俱逃归周及至西伯卒武王东伐纣伯
夷叔齐叩马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伐君可谓
仁乎左右𣣔兵之大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既平殷夷齐
耻之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作歌曰登彼西山兮爰
采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检书传之说非武王者唯此人
故知是伯夷之属 注内史至于鲁正义曰周礼春官内史中
大夫是周大夫官也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易文言文也 注楚国
至会谋正义曰地理志云南郡江陵县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
阳徙此世本云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宋仲子云丹阳在南郡
枝江县今南郡江陵县北有郢城史记称文王徙都于郢地理志
依史记为说此时当楚武王也谱云楚芊姓颛顼之后也其后
卷五 第 15b 页
有鬻熊事周文王早卒成王封其曾孙熊绎于楚以子男之田居
丹阳今南郡枝江是也熊达始称武王武王十九年鲁隐公之
元年也武王居郢今江陵是也昭王徒鄀惠王八年获麟之岁
也惠王二十一年春秋之传终矣惠王五十七年卒自惠王以下
十一世二百九年而秦灭之楚世家称武王使随人诸王室尊
吾号王弗圣还报楚楚王怒乃自立为楚武王是楚武王始僣号
称王也刘炫云号为武武非谥也 冬公至礼也 正义曰凡
公行者或朝或会或盟或伐皆是也孝子之事亲也出必告反必
面事死如事生故出必告庙反必告至不言告祢庙而言告宗庙
者诸庙皆告非独祢也礼记曾子问曰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
于祢命祝史告于宗庙诸侯相见必告于祢命祝史告于五庙反
必亲告于祖祢乃命祝史告至于前所告者由此而言诸侯朝天
子则亲告祖尔祝史告馀庙朝邻国则亲告祢祝史告馀庙其路
远者亦亲告祖故于其反也言告于祖祢明出时亦告祖也出时不
言祖者郑玄云道近或可以不亲告祖明道远者亦亲告祖矣虽
卷五 第 16a 页
亲与不亲而诸庙皆告故揔言告于宗庙也曾子问曰凡告用制
弊反亦如之则出入皆以币告也但出则告而遂行反则告讫又
饮至故行言告庙反言饮至以见至有饮而行无饮也饮至者嘉
其行至故因在庙中饮酒为乐也襄十三年传曰公至自晋孟献
子书劳于庙礼也书劳策勋其事一也舍爵乃策勋策勋当在
庙知饮至亦在庙也彼公至自晋朝还告庙也此公至自唐盟
还告庙也十六年公至自伐郑传曰以饮至之礼伐还告庙也三
者传皆言礼知朝会盟伐告庙礼同传所以反覆凡例也朝还告
至而献子书劳则策勋者非唯讨伐之勋虽常事有以安国宁民
或亦书功于庙也公行告至必以嘉会昭告祖祢有功则舍爵策
勋无功则告事而已无不告也反行必告而春秋公行一百七十
六书至者唯八十二耳其馀不书者释例曰凡公之行不书至
者九十有四皆不告庙也隐公之不告谦也馀公之不告慢于礼
也慢于礼者举大例言耳其中亦应有心实非慢而不宜告者若
行有耻辱不足为荣则克躬罪已不以告庙非为慢于礼也若事
卷五 第 16b 页
实可耻而不以为耻反行告庙则史亦书之宣五年传曰公如齐
高固使齐侯止公请叔姬焉夏公至自齐书过也释例曰执止之
辱厌尊毁列所以累其先君忝其社稷固当克躬罪巳不以嘉礼
自终宣公如齐既巳见止连昏于邻国之臣而行饮至之礼故传
曰书过也是不应告而告故书之以示过也释例又曰桓公之丧至
自齐此则死还告庙而书至者也庄公违礼如齐观社用饮至之
礼此则失礼之书至者也宣公黑壤之会以赂免讳不书盟而复
书至亦讳不以见止告庙也襄公至自晋此则荣还而书至者也
昭公至自齐居于郓此则宜告而书至者也诸书至皆告庙启反
或即实而言或有所讳辟传于伐见饮至之礼于宣见书过之讥
于朝见书劳于庙举此三者以包其他行也僖十六年公会诸侯
于准未皈而取项齐人以为讨而止公十七年秋声姜以公故会
齐侯于卞公始淂皈而书公至自会是讳其见止而以会告庙故
传曰犹有诸侯之事焉且讳之是讳止而以会告也诸侯盟者必
在会后皆书公至自会不言公至自盟者盟是因会而为之初
卷五 第 17a 页
必以会徵众公行以会告庙故还以会告至虽并以盟告亦不云
至自盟为行时不以盟告故也僖二十八年公会诸侯于温遂囲
许经书公至自囲许襄十年公会诸侯于柤遂灭偪阳经书公至
自会二文不同释例曰诸若此类事㔟相接或以始致或以终致盖
时史之异耳无他义也定十二年公至自囲成行不出竟而亦告庙者
释例曰陪臣执命大都偶国仲由建堕三都之计而成人不从故
公亲伐之虽不越竟动众兴兵大其事故出入皆告于庙也注爵
饮至功也 正义曰韩诗说一升曰爵尽也足也二升曰觚觚寡也
饮当寡少三升曰觯觯适也饮当自适四升曰角角触也饮不自适
触罪过也五升曰散散讪也饮不自节为人谤讪也揔名曰爵其
实曰觞觞饷也然则饮酒之器其名有五而揔称为爵案燕礼
爵用觚觯此饮至之爵不过用觚觯而巳为人君者赏不踰月欲
民速睹为善之利故舍爵即书劳于策言速纪有功也千亩之战
正义曰案周本纪宣王三十九年王与姜戎战于千亩取此战事以
为子名也夫名至生乱正义曰出口为名合宜为义人之出言使合于事
卷五 第 17b 页
宜故云名以制义杖义而行所以生出礼法故云义以出礼复礼而行
所以体成政教故云礼以体政以礼为政以正下民故云政以正
民今晋侯名子不淂其宜礼教无所从出政不以礼则民各有心
故为始兆乱也 注穆侯至讽谏 正义曰大子与桓叔虽并因
战为名而所附意异仇取于战相仇怨成师取能成师众缘名求
义则大子多怨仇而成有徒众穆侯本立此名未必先生此意
但宠爱少子于时巳著师服知桓叔将盛故推出此理因解其名
以为讽谏𣣔使之强干弱枝耳人臣规諌若无端绪冯何致言以
申已志非谓人之立名必将有验而何休谓左氏后有兴亡由立
名善恶引后稷名弃为膏肓以难左氏非也 注靖侯至傅相
正义曰案晋世家靖侯生僖侯僖侯生献侯献侯生穆侯穆侯生
桓叔靖侯是桓叔之高祖也史传称祖皆云祖父故谓高祖为高
祖父非高祖之父也特云靖侯之孙则知传意言其淂贵宠公孙
为传相也此人之后遂为栾氏盖其父字栾 注侧室至一官
正义曰礼记文王世子云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守公宫正室守
卷五 第 18a 页
大庙郑玄云正室适子也正室是适子故知侧室是众子言其在
适子之旁侧也文十二年传曰赵有侧室曰穿是卿淂立此官也
卿之家臣其数多矣独言立此一官者其馀诸官事连于国临时
选用异姓皆淂为之其侧室一官必用同族是卿荫所及唯知宗
事故特言之案世族谱赵穿是夙之庶孙于赵盾为从父昆弟而
为盾侧室然选其宗之庶者而为之未必立卿之亲弟注适子
至辅贰正义曰礼有大宗小宗天子诸侯之庶子谓之别子及
异姓受族为后世之始祖者世适承嗣百世不迁谓之大宗为父
后者诸弟宗之五世则迁谓之小宗五世迁者谓高祖以下丧服
来绝其继高祖之适则缌服之内共宗之其继曾祖之适则小功
之内共宗之继祖继祈所宗及亦然故郑玄丧服小记注云小宗
有四或继高祖或继曾祖或继祖或继祢皆至五世则迁以缌服
既穷不相宗敬故疏即递迁也礼记大传曰有百世不迁之宗有
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
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是言大宗小宗
卷五 第 18b 页
之别也大夫身是适子为小宗故其次者为贰宗以相辅助为副
贰亦立之为此官也杜知非大宗而云小宗者以其大夫不必皆
是大宗据为小宗者多故杜言之也若大夫身为大宗亦止淂立
贰宗官耳礼记据公族为说故言别子为祖主说诸侯庶子耳其
实异姓受族亦为始祖其继者亦是大宗但记文不及之耳沈云
适子为小宗谓是大夫之身为小宗次者为贰宗谓大夫庶弟贰
宗与侧室为例皆是官名与五宗别 注诸侯至服者 正义曰
周公斥大九州广土万里制为九服邦畿方千里其外每五百里
谓之一服侯甸男采卫要六服为中国夷镇蕃三服为夷狄大司
马谓之九畿言其有期限也大行人谓之九服言其服事王也如
其数计甸服内畔尚去京师千里晋距王城不容此数而淂在甸
服者周礼设法耳土地之形不可方平如图未必每服皆如其数
也地理志云初雒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南北短短长相覆为
千里是王畿不正方也志又云东都方六百里半之为三百里外
有侯服五百里为八百里计晋都在大原去洛邑近八百里也畿
卷五 第 19a 页
既不方服必差改故晋在甸服也
春秋正义卷第五
           计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五字
卷五 第 1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