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春秋正义卷第四 隐公
  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 颖达奉
  敕撰
六年 敕而不盟曰平 正义曰宣十五年宋人乃楚人平传载
其盟辞昭七年燕暨齐平传称盟于濡上似平皆有盟而去不盟
者平实解怨和好之辞非要盟也彼自既平之后别为盟耳此与
定十年及齐平皆传无盟事定十一年及郑平下乃云叔还如郑
涖盟平后乃盟知平非盟也 注虽无至放此 正义曰公羊传
曰此无事何以书春秋虽无首时过则书首时过则何以书春秋
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此注用公羊为说释例曰年之四时虽或
无事必空书首月以纪时变以明历数也 注秋取至易也正
义曰经书冬传言秋丘明为传例不虚举经文独以秋言此事明
是以秋取冬乃告也冬告者告言冬始取耳故书之于冬若其使
以冬至告言秋取亦当追书于秋八年传曰冬齐侯使来告成三
国秋成冬告书之于秋明此以冬取告故书于冬也贾服以为长
卷四 第 1b 页
葛不系郑者刺不能抚有其邑凡邑为他国所取皆是不能抚
有之何故于此独为恶郑故杜以为上有伐郑囲长葛则长葛郑
邑可知故不言郑也既言秋取取实在秋因其经文在冬遂言冬
乘无备襄十三年传例曰凡书取言易也知此乘其无备而取之
也杜知长葛不系郑非大都以名通者以前年云伐郑囲长葛长
葛之文系于郑故也刘炫以大都名通而规杜氏非也 传注渝
变至更成正义曰渝变也释言文变平者变更前恶而复为和
好变即更之义成则平之训故传解渝平谓之更成自狐壤以来
与郑不和今日复和故曰更成言更复狐壤以前之好也服虔云
公为郑所获释而不结平于是更为约束以结之故曰渝平案传
公赂尹氏而与之逃归非郑所释安释而结平也 注翼晋至
大夫 正义曰唐叔始封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者谓周成王灭
唐始封唐叔以怀氏一姓九族及是先代五官之长子孙赐之言
五官之长者谓于殷时为五行官长今褒宠唐叔故以其家族赐
之耳今云顷父之子嘉文者以顷父旧居职位名号章显嘉父新为
卷四 第 2a 页
大夫未甚著见故系之于文诸系父为文者义皆同此也
注诸地至放此 正义曰杜言不复记其阙者谓但言某邑而巳
下不云阙若鄂直云晋别邑及翼侯奔随注云随晋地郑人侵卫
牧注云牧卫邑如此之类皆不言阙是也若不知何国之地者则
言阙若虞公出奔共也公孙婴齐卒于狸服并注云阙是也亦有
虽知某国之地注亦云阙则隐十一年苏忿生十二邑注陉云阙者
以馀邑皆知所在唯此独阙故也 五月庚申 正义曰案经盟
于艾亦在五月传略不言月庚申之日须月以统之故别言五月
他皆效此注告饥至之贤 正义曰王使至鲁皆应书经此独不
书故解之以人情恕之不得自不输粟空告他人故知巳国不足旁
请邻国故曰礼也定五年皈粟于蔡尚书于经此不书者鲁以往
岁螟灾故巳国饥困所输不多宋郑输粟不复告鲁故皆不书此
事无经而发故解传意见隐之䝨诸无经之传皆意有所见悉皆
效此 注周桓至 焉依 正义曰桓公是周公黑肩事见桓十
八年传也幽王娶申女为后生大子宜臼后得褒姒嬖之生子伯
卷四 第 2b 页
服废申后逐大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大子宜臼奔申申侯乃与
犬戎共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于是诸侯乃与申侯共立宜
臼是为平王以西都偪戎晋文侯郑武公夹辅平王东迁洛邑毛
诗尚书国语史记皆略有其事七年注叔姬至故书 正义曰
女嫁于他国皆有侄娣与适俱行则所尊在适书适不书侄姊叔
姬待年之女年满时行故书其皈鲁女嫁于他国之卿皆书之
夫人之娣尊与卿同其书固是常例贾云书之者刺纪贵叔姬传
无其事是妄说也 滕侯卒正义曰谱云滕姬姓文王子错叔
绣之后武王封之居滕今沛郡公丘县是也自叔绣至宣公十七
世乃见春秋隐公以下春秋后六世而齐灭之世本云齐景公亡
滕案齐景之卒在滕隐之前世本言隐公之后仍有六世为君而云
齐景亡滕为谬何甚服虔昭四年注亦云齐景亡滕是不考校而
谬言之地理志云沛郡公丘县故滕国也周文王子错叔绣所封
三十一世为齐所灭 注诸聘至元年 正义曰聘礼使者执圭
以致命束帛加璧以致亭郑玄云享献也既聘又献所以厚恩惠
卷四 第 3a 页
也是执玉帛以相存问也玉人职云瑑圭璋璧琮八寸以覜聘注
云八寸者据上公之臣案聘礼圭以聘君璋以聘夫人既行聘之
后璧以享君琮以享天人又郑玄注小行人云使卿大夫覜聘降其
君瑞一等则侯伯之臣圭璋璧琮皆六寸子男之臣皆四寸又小
行人云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郑玄注云
二王之后享天子圭以马享后璋以皮其馀诸侯享天子璧以帛
享后琮以锦子男享大国之君琥以绣享大国夫人璜以黼是玉
帛之文也 注戎鸣至西南 正义曰传例有钟鼓曰伐此既言
伐知其鸣钟鼓也杜意以皈者以彼随已而巳非囚执之辞故云
但言以皈非执也杜必知以皈非执者榖梁传云以归犹愈乎执
也又昭十三年晋人执季孙意如以皈若以皈是执何须别起执
文明直言以皈者非执也至如定四年以沈子嘉皈经云杀之哀
七年以邾子益来传云囚诸负瑕既有囚杀之文容或是执若直
言以皈无囚杀之事者则非执者也春秋有文同事异此即其类
也刘君引沈子邾子云以皈者皆执以规杜氏非其义也
卷四 第 3b 页
传凡诸至礼经正义曰诸侯者公侯伯子男五等之揔号侯训
君也五等之主虽爵命小异而俱是国君故揔称诸侯也诸发凡
者皆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立明采合旧语以发明史例虽意
是旧典而辞出丘明非全写旧语同盟称名薨则赴以名是周公
之旧典其告终称嗣以下乃是解释赴意非旧语也僖二十三年
又发例曰凡诸侯同盟死则赴以名礼也直言赴名是礼不言继
好是礼继好息民是礼之大意非礼之实明是丘明言此以解赴
名之意彼云礼也此云谓之礼经其事一也言谓此赴名为礼之
常法丘明之意言周公谓之然也谓之礼经虽指此一事诸发凡者
莫不尽然以此为例之初故特言之 注此言至放此 正义曰
凡例是周公所制其来亦无所出以传言谓之礼经则是先圣谓
之非丘明自谓之也史之书策必有旧法一代大典周公所制故
知凡例亦是周公所制此言凡例则云谓之礼经下言凡例则云不
书于策以此明所谓礼经皆当书策从传之首至此始开凡例故
特显此二句者谓之经是一句与不书于策为二句也然则
卷四 第 4a 页
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不以为始而远取十一年云始开凡
例者以九年唯记当国雨雪之事史策旧文非是赴告国家大事
之例 注朝而至卿寺 正义曰朝于天子献国之所有亦发陈
财币于公卿之府寺如今者如晋时诸州年终遣会计之吏献物于
天子因令以物诣公府卿寺然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几卿
所居谓之寺风俗通曰府聚也公卿牧守府道德之所聚也藏府
私府财货之所聚也寺司也庭有法度令官所止皆曰寺释名曰
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 歃如忘 正义曰歃谓口含血
也当歃血之时如似遗忘物然故注云志不在于歃血也服虔云
如而也临歃而忘其盟载之辞言不精也盟载之辞在于简策祝
史读以告神非歃者自诵之何言忘载辞也且忘否在心五父终不
自言巳忘泄伯安知其忘而讥之 八年注宛郑至东南 正义
曰内卿贬则去族外卿贬则称人外无去族之理今宛无族传无
讥文故知未赐族也传言郑释泰山之祀使来归祊知是郑祀泰
山之邑郑以桓公之故受邑泰山之下天子祭泰山必从往助祭
卷四 第 4b 页
使共汤沐焉故公羊谓之汤沐之邑既有此邑因立别庙刘炫云
言祀泰山之邑者谓泰山之旁有此邑邑内有郑宗庙之祀盖祀
桓武之神注襄六至以名正义曰同盟赴名自有成例而引
杞桓公者蔡自春秋以来未与鲁盟疑与惠公同盟故引杞桓为
例𣏌与成公同盟而以名赴襄公传曰同盟故也则与其父盟淂
以名赴其子故疑蔡与惠盟故以名赴隐也同盟称名则两君相
知君既知之则国内皆知故彼父虽薨得以名赴彼子以此名尝
与彼父对称故也若父与彼盟彼君虽在此子不淂以其名赴以
此名未与彼君对故也 注元年至备故 正义曰于例盟以国
地则地主与之元年盟于宿知宿与盟也鲁宋俱是微人宿
君必不亲与知宿亦大夫盟也盟祷异俱是告神荀偃之祷先称
君名知大夫聚盟亦吝称君名臣盟既称君名则君薨得以名
赴宿君之卒宜以名赴鲁今宿男不名自不以名赴非法不得也
故引僖二十三年传例以明之言其赴不以名虽知亦不得书也
诸君不亲盟而以名赴鲁注云大夫盟于某者义皆出此卫冀隆
卷四 第 5a 页
难杜云周人以讳事神臣子何得以君之名告神又荀偃祷河一
时之事耳非正礼也何得知大夫盟先称君名乎杜必为此解者
以讳事神谓讳神之名以事其神若祭祖而讳祖之类山川之神
尊于诸侯故尚书武成告名山大川云有道周王发则荀偃祷河
自称君名于理何怪杜云诸例或发于始事或发于后者若七年
滕侯卒传曰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及桓二年公至自唐凡公行告
于宗庙是或发于始事也宣四年凡弑君称君及僖二十六年凡师
能左右之曰以是或发于后也云因宜有所异同者宣四年郑公
子皈生弑君嫌皈生无罪及宣五年高固来逆叔姬嫌见偪成昏
故传因以明之是也云亦或丘明所得记注本末不能皆备者但
杜又自疑以为诸例皆应从始事而发在后发者以记注周公旧
凡不系于始事系于后事丘明作传因记注所系遂以发之如杜
此言则周公旧凡于记注之文散在诸事丘明作传因记注之文
发例故或先或后也 注齐侯至周地 正义曰春秋之例国以
大小为序外传郑语云齐庄僖于是乎小伯此齐侯即僖公也此
卷四 第 5b 页
盟平宋卫也齐为会主则齐宜在上今宋在齐上故特解之由宋
敬齐侯与卫先遇故齐侯尊宋使为会主瓦屋既阙知是周地者
以其会于温盟于瓦屋会盟不得相远温是周地知瓦屋亦周地
也 注莒人至来间 正义曰僖二十九年公会王子虎及诸侯
之卿盟于翟泉没公不言贬卿称人直言会某人某人传曰卿不书
罪之也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此莒人乃对会公侯故
解之莒是小国卿当称人非贬辞也微者不嫌能敌公侯故直称
公也 传注大丘至雨名 正义曰地有两名新旧改易者传则
言实以明之若二名俱存者传则错经以见之此犬丘与垂两名
俱存故传不言实释例曰若一地二名当时并存则直两文互见
黑壤犬立时来之属是也犹卿大夫名氏互见非例也 注成王
至之田 正义曰成王营邑于洛以为居土之中贡赋路均将于洛
邑受朝许田近于王城故赐固公许田以为鲁国朝宿之邑诗鲁颂
曰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是周公得许田也公羊传曰许田者何
鲁朝宿之邑也是许田为鲁朝宿之邑郑诸易许田而求祀周公故
卷四 第 6a 页
知后世因在许田之中而立周公别庙焉郑桓公以周宣王之母
弟故于泰山之下亦受祊田以为汤沐之邑祊邑内亦有郑先君
别庙此时周室既衰王不巡守郑以天子不复巡守则泰山之祀
既废祊无所用故欲以祊易许田近郑祊田近鲁各从本国所近
之宜也鲁以许田奉周公之祀易其田则废其祀恐鲁以周公
别庙为疑虑将不许云巳废泰山之祀而欲为鲁祀周公言郑得
许田周公之祀不纯也云已废泰山之祀者谓天子不复巡守郑
家巳废此助祭泰山祭祀之事无所祭祀故欲为鲁祀周公其实
废来已久今始云巳废者欲为鲁祀周公故云巳废耳方便逊辞
以求于鲁也定四年祝佗言康叔之受分物云取于有阎之士以
共王职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蒐有阎之土犹鲁之许田
也相土之东都犹郑之祊邑也郑近京师无假朝宿鲁近泰山不
须汤沐各受其一卫以道路并远故两皆有之礼记王制曰方伯
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然则朝宿之邑亦名汤
沐但向京师主为朝王从王巡守主为助祭祭必沐浴随事立名朝宿
卷四 第 6b 页
汤沐亦互言之耳异义左氏说诸侯有大功德乃有朝宿汤沐之
邑公羊说以为诸侯皆有朝宿汤沐之邑许慎以公羊为非则杜
意亦从许慎也公羊传曰此鲁朝宿之邑也则曷为谓之许田讳
取周田也讳取周田则曷为谓之许田系之许也曷为系之许近
许也杜言近许之田是用公羊为说杜依公羊之传邑实近许故
以许为名刘君更无所冯直云别有许邑邑自名许非由近许国
始名为许以规杜氏非其义也 注针子至后祖 正义曰先
配后祖多有异说贾逵以配为成夫妇也礼齐而未配三月庙见
然后配案昏礼亲迎之夜祍席相连是士礼不待三月也禹娶涂
山四日即去而有启生焉亦不三月乃配是贾之谬也郑众以配
为同牢食也先食而后祭祖无敬神之心故曰诬其祖也案昏礼
妇既入门即设同牢之馔其间无祭祀之事先祭乃食礼无此文
是郑之妄也郑玄以祖为軷道之祭也先为配匹而后祖道言未
去而行配案传既言入于郑乃云先配而后祖宁是未去之事也
若未去先配则针子在陈讥之何须云送女也此三说皆滞故杜
卷四 第 7a 页
引楚公子囲告庙之事言郑忽先逆妇而后告庙故曰先配而后
祖此时忽父见在计告庙以居当是庄公之事而讥忽者楚公子
囲亦人臣矣而自布几筵告于庄共之庙不言禀君之命知逆者
虽受父命当自告庙且忽先为配匹而后告祖见其告祖方始讥
之知忽自告祖也或可郑伯为忽娶妻先逆而后告庙针子见而
讥之公子囲告庙者专权自由耳非正也 注言郑至丙戌
正义曰庚午之后十六日而有丙戌二十一日而辛卯七月有庚
午九月有辛卯其间不容一月是八月不淂有丙戌更遥一周则
丙戍去庚午七十七日八月亦不得有丙戌是明丙戌为日误长
历推七月丁卯朔四日庚午至二十日是丙戌九月丙寅朔二十六日
辛卯其月二十一日是丙戌八月小丁酉朔十日丙午二十日丙辰二日
戊戌十四日庚戌二十六日壬戌未知丙戌二字孰为误也不直
云日误而检上下者困传明文故显言之他皆放此 注因其至
妫姓 正义曰陈世家云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
人时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武王克殷得妫满封之
卷四 第 7b 页
于陈是舜由妫汭故陈为妫姓也案世本帝舜姚姓哀元年传
称虞思妻少康以二姚是自舜以下犹姓姚也昭八年传曰及胡
公不淫故周赐之姓是胡公始姓妫耳史记以为胡公之前巳姓
妫非也 注报之至曰陈 正义曰胙训报也有德之人必有美
报报之以土谓封之以国名以为之氏诸侯之氏则国名是也周
语曰帝嘉禹德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胙四岳国赐姓曰姜氏曰有吕亦
与赐姓曰妫命氏曰陈其事同也姓者生也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
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
则各自立氏礼记大传曰系之以姓而弗别百世而昏姻不通者
周道然也是言子孙当共姓也其上文云庶姓别于上而戚单于下
是言子孙当别氏也氏犹家也传称盟于子晰氏逐瘈狗入于华
臣氏如此之类皆谓家为氏氏族一也所从言之异耳释例曰别而称
之谓之氏合而言之则曰族例言别合者若宋之华元华喜皆出
戴公向鱼鳞荡共出桓公独举其人则云华氏向氏并指其宗则
云戴族桓族是其别合之异也记谓之庶姓者以始祖为正姓高
卷四 第 8a 页
祖为庶姓庶姓亦氏族之别名也姓则受之于天子族则禀之于
时君天下之广兆民之众非君所赐皆有族者人君之赐姓赐族
为此姓此族之始祖耳其不赐者各徒父之姓族非复人人赐也
晋语称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二人天子之子尚不得
姓况馀人哉固当从其父耳黄帝之子兄弟异姓周之子孙皆姓
姬者古今不同质文代革周代尚文欲令子孙相亲故不使别姓
其赐姓者亦少唯外姓妫满之徒耳赐族者有大功德宜世享祀
者方始赐之无大功德任其兴衰者则不赐之不赐之者公之同姓
盖亦自氏祖字其异姓则有旧族可称不世其禄不须赐也众仲
以天子得封建诸侯故云昨土命氏据诸侯言耳其王朝大夫不
封为国君者亦当王赐之族何则春秋之世有尹氏武氏之徒明
亦天子赐之与诸侯之臣义无异也此无骇是卿羽父为之请族
盖为卿乃赐族大夫以下或不赐也诸侯之臣卿为其极既登极
位理合建家若其文祖微贱此人新升为卿以其位绝等伦其族
不复囚故身未被赐无效可称鲁挟郑宛皆未赐族故单称名也
卷四 第 8b 页
或身以才举暂升卿位功德犹薄未足立家则虽为卿竟不赐族
羽父为骇请族知其皆由时命非例得之也华督生立华氏知其
恐虑不得故早求之也由此而言明有竟无族者鲁之翚挟柔
溺名见于经而其后无闻是或不得族也其士会之帑处秦者为
刘氏伍员之子在齐为王孙氏外传称知果知知伯之将灭自别
其族为辅氏如此之类皆是身自为之非复君赐释例曰子孙繁
衍枝布叶分始承其本末取其别故其流至于百姓万姓其言自
有百姓万姓未必皆君赐也晋语称炎帝姓姜则伯夷炎帝之后
姜自是其本姓而云赐姓曰姜者黄帝之后别姓非一自以姜姓
赐伯夷更使为一姓之祖耳非复因旧姓也犹后稷别姓姬不是
因黄帝姓也 诸侯至为族正义曰杜意诸侯以字言赐先人
字为族也为谥因以为族谓赐族虽以先人之字或用先人所
为之谥因将为族以谥为族者卫齐恶宋戴恶之类是也而刘
君乃称以谥为族全无一人妄规杜氏非其义也死后赐族乃是
正法春秋之世亦有非礼生赐族者华督是也释例曰旧说以为
卷四 第 9a 页
大夫有功德者则生赐族非也至于郑祭仲为祭封人后升为卿
经书祭仲似生赐族者检传既无同华氏之文则祭者是仲之旧
氏也诸侯以字字有二等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周道也
然则二十有加冠之字又有伯仲叔季为长幼之字二者皆可以
为氏矣服虔云公之母弟则以长幼为氏贵适统伯仲叔季是也
庶公子则以配字为氏尊公族展氏臧氏是也案郑子人者郑厉
公之弟桓十四年郑伯使其弟语来盟即其人也而其后为子人
氏不以仲叔为氏则服言公之母弟以长幼为氏其事未必然也
杜以庆父叔牙与庄公异母自然仲叔非母弟族矣其或以二十
之字或以长幼之字盖出自时君之命也叔肸称叔不称孙而三
桓皆称孙俱氏长幼之字自不同也藏氏称孙展氏不称孙俱氏
二十之字自不同也然则称孙与不称孙盖出其家之意未必由
君赐也以字为族者谓公之曾孙以王父之字为族也诸侯之子
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子公孙系公之常言非族也其或贬
责则亦与族同成十四年叔孙侨如如齐逆女传曰称族尊君命也
卷四 第 9b 页
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传曰舍族尊夫人也宣元年公子遂
如齐逆女遂以夫人至事与侨如正同其传直云尊君命尊夫人
不言称族舍族既非氏族则不待君赐自称之矣至于公孙之子
不复得称公曾孙如无骇之辈直以名行及其死也则赐之族以
其王父之字为族也此无骇是公之曾孙公之曾孙必须有族故
据曾孙为文言以王父字耳公之曾孙正法死后赐族亦有未死
则有族者则叔孙得臣是也公子公孙于身必无赐族之理经书
季友仲遂叔肸者皆是以字配名连言之故杜注并云字也其荡
伯姬者公子荡之妻不可言公子伯姬故系于夫字言荡伯姬荡
非当时之氏其传云立叔孙氏臧僖伯臧哀伯叔孙戴伯之徒皆
传家据后追言之耳其公孟彄世本以为灵公之子字公孟名彄
与季反仲遂相似俱以字配名刘炫不达此旨妄规杜过非也必
如刘解生赐族之文證在何处其公之曾孙玄孙以外爰及异姓
有新升为卿君赐之族盖以此卿之字即为此族案世本宋督是
戴公之孙好父说之子华父是督之字计督是公孙耳未合赐族
卷四 第 10a 页
应死后其子乃赐族故杜云督未死而赐族督之妄也沈亦云督
之子方可有族耳注谓取至时君正义曰旧官谓若晋之
士氏旧邑若韩魏赵氏非是君赐则不得为族嫌其居官邑不
待公命故云皆禀之时君此谓同姓异姓皆然也服虔止谓异姓
又引宋司城韩魏为證韩与司城非异姓司城又自为乐氏不以
司城为族也 九年大雨震电正义曰说文云震劈历震物
者电阴阳激曜也河图云阴阳相薄为雷阴激阳为电然则震
是雷之劈历电是雷光僖十五年震夷伯之庙是劈历破之
雷之甚者为震故何休云震雷也 大雨雪 正义曰说文云雨
水从云下也然则雨者天上下水之名既见雨从天下自上下者
因即以雨言之雨螽亦称为雨故下雪称雨雪也平原出水为大
水直书大水平地尺为大雪不直书大雪而云大雨雪者水则从
天入地出地乃为多见其在地之多言其出水之大故不言大雨
水雪则自天而下下即委之于地见其自上而下言其下雪之多
故言大雨雪水则俯视雪则仰观故立文有异其大雨雹亦与雪
卷四 第 10b 页
同 传注此解至经误 正义曰传发凡以解经若经无霖字则
传无由发故知经误然则经当如传言大雨霖以震不当云大雨
震电是经脱霖以二字而妄加电也 先者至以逞 正义曰
尝寇速去知戎心逐之逐其去者必有所获获谓获郑人也在先
者见逐有所获不复顾后必务在速进谓弃其后者独自先进进
而遇覆必速回奔走后者不救则是无继续矣无继则易败如是
乃可以解患服虔云先者见获言必不往相救各自务进言其贪
利也其言见获者当谓戎被郑获也郑人速去以诱之安得获戎
也在先者巳被郑获重进者将复为虏各自务进欲何所贪而云
贪利也此则不言可解无故以解乱之 注为三至死也 正义
曰前后及中三处受敌者前谓第一伏逆其前也后谓祝聃与后
伏逐其后也中谓第二伏击其中也衷戎师者谓戎师在三伏之
中殪死也释诂文也十一月至戎师 正义曰此即上传所说击
戎之事史官得其战状乃裁约为之辞经之所陈皆是此类既不书
经故准经为文以揔之 十年注公子至七年 正义曰传称羽父
卷四 第 11a 页
先会齐侯郑伯是不待公命也贪会二国之君自求其名时史疾
其专进故贬去公子公子义与氏同故以氏言之中丘之会计君
自亲行今齐郑称人是使微者从之也于例师出与谋曰及传称
盟于邓为师期公既与谋计当书及今乃言会明其以翚专行非
邓之谋释例曰王命伐宋羽父不匡君以速进而先会二国自以
为名故贬去其族齐为侯伯郑伯又为王卿士二君奉王命以计
宋恶羽父之专进故使与微者同伐动而无功故无成败也案四
年翚固请而行故贬去其氏此直言羽父先会齐侯郑伯无困请
之文亦贬之者又公子豫邾人郑人以不待公命而经不书此翚
亦不待公命而经书者翚于四年传称固请此先会亦固请也
传于四年其文已详故于此而略耳豫会邾人郑人本非公命故
不书此则公会齐郑于中丘己为师期翚又请公先会先会则
是君命故以书之 注齐郑至宋地 正义曰案传公会齐侯
郑伯于老桃然后公败宋师则知老桃之会谋与宋战彼与公谋
战而公独败宋师知齐郑后期也 注三国至戴城 正义曰案
卷四 第 11b 页
传例克邑不用师徒曰取然则取者据克邑之易今此克得军师
亦称取者但取者虽据克邑之文其克得师众而易者亦曰取是
以庄十一年注云威力兼备若罗网所掩覆一军皆见禽制若非
前敌之易何能覆而取之故释例曰如取如携然则凡言取者皆
易辞刘君以取之非易而规杜氏非也沈氏亦云今日囲明日取
故知易也公羊传曰其言伐取之何易也是杜所用之义地理志
云梁国甾县故载国应劭曰章帝改曰考城古者甾载声相近故
郑玄诗笺读俶载为炽菑是其音大同故汉于载国立甾县于晋
属陈留 传注寻九至鲁地 正义曰九年传称会于防谋伐宋
未及伐宋而更为此会为师伐宋之期知是寻防会也释例曰盟
于邓盟于荦盟于戚公既在会而不书盟者以理推之会在盟前
知非后盟也盖公还告会而不告盟 注会不至日误 正义曰
六月无戊申者下有辛巳取防亦在六月之内戊申在辛己之前
三十三日不得共在一月上有五月今别言六月知日误月不误长
历推六月丙辰朔三日戊午五日庚申未知二者孰误注劳者至
卷四 第 12a 页
王爵 正义曰聘礼宾至于近郊君使卿朝服用束帛劳觐礼至
于郊王使人皮弁用璧劳周礼司仪曰诸公相为宾主君郊劳皆
不言以饔饩劳案礼饔饩乃是既相见致大礼不应于郊以设之
杜意盖以熟食曰饔生牲曰饩以劳客于郊必有牲馔故以饔饩
言之非谓大礼之饔饩也劳礼大行人云上公三劳近郊劳一也
远郊劳二也竟首劳三也侯伯再劳去竟首子男一劳去远郊凡
近郊劳皆君自行远郊使卿竟首使大夫掌客又云上公五积皆
视飧牵侯伯四积子男三积是宾入竟之后有致积之礼积虽是
牵亦或有塾或在郊致积故谓之郊劳沈依聘礼注其郊之远近
上公远郊五十里侯伯三十里子男十里近郊各半之注三国至
通称 正义曰三国之军在戴城下故郑伯合囲之不言囲戴者
本意囲三师不囲戴也不言囲三师者今日囲明日取囲之不久
经以取告不以囲告三国经皆称人于例为将卑师少而传言三
师故辩之师者军旅之通称 注报入至四日 正义曰九月无戊
寅者经有十月壬午长历推壬午十月二十九日戊寅在壬午之
卷四 第 12b 页
前四日耳故九月不得有戊寅上有八月下有冬则误在日也
十有一年至来朝正义曰十下言有者干宝云十盈则更始
以奇从盈数故言有也经备文传从略故传不言有桓七年榖伯
邓侯别言来朝此兼言来朝者彼别行礼此同行礼由同时行礼
当长者在先故争之 注与谋至昌县 正义曰与谋曰及宣七
年传例也传称会于郲谋伐许是公与谋也谱云许姜姓与齐同
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今颍川许昌
是也灵公徒叶悼公迁夷一名城父又居析一名白羽许男斯处容
城自文叔至庄公十一世始见春秋元公子结元年获麟之岁也
当战国初楚灭之地理志云颍川郡许县故许国文叔所封二十
四世为楚所灭也汉世名许县耳魏武作相改曰许昌注实弑至讳
也 正义曰他君见弑则书弑鲁君见弑则书薨公薨例皆地此
公又不地故解之言鲁史策书所讳也不忍言君之见弑又不忍
言其僵尸之处讳而不书故夫子因之传不言书曰知是旧史讳
之也董狐书赵盾弑君仲尼谓之良史不书君弑则是史之不良
卷四 第 13a 页
夫子不改其文而因之者为人臣者或心实爱君为讳愆过或志
在疾恶故章贼名虽事迹不同而俱是为国圣䝨两通其事欲
见仁非一涂僖元年传曰讳国恶礼也以仲尼之善蕫狐知为史
必须直也以丘明之礼讳恶知为史又当讳也释例曰臣之事君
犹子事父微谏见志造膝诡辞执其是而諌其非不必其得盖匡
救将然而将顺其巳然故有隐讳之义焉至于激节之士则不然
南史执简而累进蕫狐书法而不隐鬻拳劫君而自刖晏婴端委
而引直圣䝨亦录而善之所以广义训博大道殷有三仁此之谓
也是言圣䝨两通之意也郑伯髡顽楚子麇齐侯阳生之徒俱
实见弑而以卒赴鲁是他国之臣亦有讳国恶者非独鲁史也
传注薛鲁国薛县 正义曰谱云薛任姓黄帝之苗裔奚仲封
为薛侯今鲁国薛县是也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武
王复以其胄为薛侯齐桓霸诸侯黜为伯献公始与鲁同盟小国
无记世不可知亦不知为谁所灭地䋥志云鲁国薛县夏车正奚
仲所国后迁于邳汤相仲虺居之 注薛祖至之前正义曰定元
卷四 第 13b 页
年传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是夏所封也 注卜正
卜官之长 正义曰周礼春官大上下大夫二人其下有卜师卜人
龟人筮人大卜为之长正训长也故谓之卜正 注庶姓至姓也
正义曰周礼司仪职云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士揖庶姓时揖异姓
大揖同姓郑玄云庶姓无亲者也异姓昏姻者也是庶姓非同姓
也周之至为后 正义曰贾逵以宗为尊服虔以宗盟为同宗
之盟孙毓以为宗伯属官掌作盟诅之载辞故曰宗盟杜无明
解盟之尊卑自有定法不得言尊盟也周礼司盟之官乃是司
寇之属非宗伯也唯服之言得其旨矣而孙毓难服云同宗之盟
则无与异姓何论先后若通共同盟则何称于宗斯不然矣天子
之盟诸侯令其共奖王室未闻离逖异姓独与同宗者也但周人
贵亲先叙同姓以其笃于宗族是故谓之宗盟鲁人之为此言见
其重宗之义执其宗盟之文即云无与异姓然则公与族则异姓
为宾复言族燕不得有异姓也孟轲所云说诗者不以辞害意此
之谓也异姓为后者谓王官之伯降临诸侯以王命而盟者耳其
卷四 第 14a 页
 春秋之世押主齐盟者则不复先姫姓也践土之盟其载书云王
 若曰晋重鲁申是用王命而盟也召陵之会刘子在焉故祝佗引
 践土为比为有王官故也宋之盟楚屈建先于赵武明是大国在
 前不先姬姓若姫姓常先则楚不淂竞也且言周之宋盟是唯周
 乃然故释例曰斤周而言指谓王官之宰临盟者也其馀杂盟未
 必皆然是言馀盟不先姬姓盟则同姓在先朝则各从其爵故郑
 康成注礼记云朝觐爵同同位若然案觐礼曰诸侯前朝皆受舍
 于朝同姓西面北上异姓东面北上郑玄云言诸侯明来朝者众
 矣顾其入觐不得并耳分别同姓异姓受之将有先后也若如此
 言则似朝觐不爵者但朝觐实以爵同同位就爵同之中先同
 姓后异姓若盟则爵虽不同先同姓也礼记周公朝诸侯于明堂
 之位三公中隋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
 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
 西北面上觐礼于方明之坛郑言诸侯见王之位亦引明堂位为
 说是则诸侯总见皆以爵为班虽不分别同姓异姓其受礼之时
卷四 第 14b 页
 爵同者犹先同姓也其王官之伯临诸侯之盟虽群后咸在常先
 同姓故此言宗盟耳取重宗之事以喻己也取譬之事聊举一边
 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朝于彼国自可下主国之宗诸侯
 聚盟不肯先盟主之宗也 注薛任姓齿列也 正义曰世本氏
 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礼记
 文王世子曰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然则齿是年之别名人以年
 齿相次列以爵位相次列亦名为齿故云齿列也 挟辀以走
 正义曰庙内授车未有马驾故手挟以走辀辕也方言云楚卫谓
 辕为辀服虔云考叔车辕箠马而走古者兵车一辕服马夹之若
 马己在辕不可复挟且箠马而走非徒步所及子都岂复乘车
 逐之 注逵道方九轨也 正义曰冬官秀工记匠人营国经涂
 九轨车辙谓王城之内道广并九车也尔雅宫云一达谓之道路
 二达谓之岐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
 之菲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说尔雅者皆以
 为四道交出复有旁通故刘炫规过以逵为九道交出也今以为
卷四 第 15a 页
道方九轨者盖以九出之道世俗所希不应城内淂有此道以记
有九轨故以逵当之言并容九轨皆得前达亦是九达之义故李
巡注尔雅亦取并轨之义又涂方九轨天子之制诸侯之国不得
皆有唯郑城之内独有其涂故传于郑国每言逵也故桓十四年
焚渠门入及大逵庄二十八年众车入自纯门及逵市宣十二年入
自皇门至于逵路刘君以为国国皆有逵道以规杜氏其义非也
注蝥弧旗名 正义曰周礼诸侯建旂孤卿建旃而左传郑有蝥
弧齐有灵姑鉟皆诸侯之旗也赵简子有蜂旗卿之旗也其名当
时为之其义不可知也 注弟共至元年 正义曰庄公之弟逃
于四方故知雅是共叔段也说文云糊寄食也以此传言糊口四方
故以寄食言之昭七年传云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释言云糊
饘也则糊是饘鬻别名今人以薄鬻涂物谓之糊纸糊帛则糊
者以鬻食口之名故云糊其口也 注谒告至曰媾正义曰谒告
也释诂文妇之父曰昏释亲文也媾与昏同文故先儒皆以为重
昏曰媾 注絜齐至之祀 正义曰释诂云禋祭也孙炎曰禋絜
卷四 第 15b 页
敬之祭周语曰精意以享禋也是絜齐以享谓之禋享训献也言
絜清齐敬以酒食献神也礼诸侯祭山川之在其地者若其受许
之士则当祭许山川故知祀谓许山川之祀 注圉边垂也正义
曰释诂云圉垂也舍人曰圉边垂也 注此今至京兆正义曰地理
志云河南郡新郑县诗郑国郑桓公之子武公所国是知新邑于此
谓河南新郑也且志又云京兆郑县周宣王弟郑桓公邑是知旧郑
在京兆也志又云本周宣王弟友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内是
为郑桓公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为桓公
谋取虢郐之地今寄帑与贿而虢郐受之后三年幽王败桓公死其
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虢郐之地然则传云先君新邑于此谓
武公始居此也史记郑世家称虢郐自分十邑献于桓公桓公竟国之
案郑语桓公始谋未取之也武公始国非桓公也全灭虢郐非献
邑也马迁之言皆谬耳昭十六年传子产谓韩宣子曰我先君桓
公与啇人皆出自周以艾杀此地而共处之者谓寄帑与贿之时啇
人即与俱行耳非桓公身至新郑注大岳至继也正义曰周语
卷四 第 16a 页
称共工伯鲧二者皆黄炎之后言鲧为黄帝之后共工为炎帝
之后炎帝则神农之别号周语又称尧命禹治水共之从孙四岳
佐之胙四岳国命为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贾逵云共工也从
孙同姓末嗣之孙四岳官名大岳也立四岳之祭焉姜炎帝之姓其
后变易至于四岳帝复赐之祖姓以绍炎帝之后以此知大岳是神
农之后尧四岳也以其主岳之祀尊之故称大岳许国是其后也
胤继也释诂文舍人云胤继世也 礼继至嗣者也正义曰经谓纪
䋥之若诗之经营经始也国家非礼不治社稷得礼乃安故礼所以经
理国家安定社稷以礼教民则亲戚和睦以礼守位则泽及子孙
故礼所以次序民人利益后嗣经国家犹诗序之言经夫妇也
注百人至诅之 正义曰周礼夏官序制军之法百人为卒二十五
人为两此言二十五人为行者以传先卒后行豭大于大知行之人
数少于卒也军法百人之下唯有二十五人为两耳又大司马之属
官行司马是中士军之属官两司马亦中士知周礼之两即此行是
也周礼之行谓军之行列知此行亦卒之行列也诅者盟之细杀
卷四 第 16b 页
性告神令加之殃咎疾射颍考叔者令卒及行闻祝诅之欲使神
杀之也一卒之内已用一豭又更令一行之闻或用鸡或用犬重
祝诅之犬鸡者或鸡或犬非鸡犬并用何则盟诅例用一牲不用二也
豭谓豕之牡者尔雅释兽豕牝曰豝豝者是牝知豭者是牡祭祀
例不用牝且宋人谓宋朝为艾豭明以雄猪喻也 注苏忿至公
也 正义曰成十一年传曰昔周克啇使诸侯抚封苏盆生以温
为司寇尚书立政称周公告大史曰司寇苏公是其事也注息国
至息县 正义曰世本息国姬姓此息侯伐郑责其不亲亲知与
郑国同姬姓也庄十四年传楚文王灭息其初则不知谁之子
何时封也地理志汝南郡有新息县故息国也应劭云其后东从
故加新云若其后东徙当云故息何以反加新字乎盖本自他处而
徙此也 凡诸至于策 正义曰此传虽因宋不告败而发此例
其言诸侯有命非独为被伐之命故注云命者国之大事政令也
谓诸是大事崩卒会盟战伐克取君臣乖离水火灾害经书他
国之事皆是来告则书不告则否来告则书者或彼以实告改其
卷四 第 17a 页
告辞而书之或从彼以虚告因其虚言而记之立文褒贬章云善恶
虽复依告者多不必尽皆依告卫献公之出奔也传称孙林父宁
殖出其君名在诸侯之策及其书经则云卫侯出奔齐如此之类
是改告辞也晋人之败秦也传称潜师夜起以败秦于令狐秦实
未陈不与晋战晋人讳背前言妄以战告及其书经乃言晋人及
秦人战于令狐如此之类是因虚言也虽复或因其虚或改其实
终是皈于劝戒得告乃书也不然则否者虽复传闻行言实知其
事但非故遣来告知亦不书所以慎谬误辟不审若楚灭六蓼臧
文仲叹而为言鲁非不知但无命来告故不书也师出臧否亦如之
者传因被兵发例嫌出师伐人不必须告故重明之虽及灭国者
既据侵伐发例又嫌灭国事重不待告命故更明之言不书于策
者明告命大事皆书于国史正策以见仲尼修定悉因正策之文
注臧否至乃书 正义曰不言胜败而臧否者明其臧否之言
非徒胜败之谓故知是善恶得失总谓理有曲直兵有彊弱也狄
伐邢之类非狄能告也楚灭庸之徒非庸能告也故知败克互言
卷四 第 17b 页
不须两告乃书也且哀元年传曰吴入越不书吴不告庆越不告
败也吴越并言知其不待两告 注大宰官名 正义曰周礼夭
子六卿天官为大宰诸侯则并六为三而兼职焉昭四年传称季
孙为司徒叔孙为司马孟孙为司空则鲁之三卿无大宰也羽父
名见于经已是卿矣而复求大宰盖𣣔令鲁特置此官以荣巳耳
以后更无大宰知鲁竟不立之 讨寪氏有死者 刘炫云羽父
遣贼弑公公非寪氏所弑公在寪氏而死遂诬寪氏弑君𣣔以正
法诛之君非寪氏所弑故讨寪氏之家仅有死者而巳言不揔珠
之注𣣔以至无据 正义曰刘炫云欲以弑君之罪加寪氏
则君非寪氏所弑而复不能以正法诛之正法谓灭其族污其宫
也传言此者进退无据进诛寪氏则实非寪氏弑君退舍寪氏
则无弑君之人是其进退无据也
春秋正义卷第四
        计一万二千五百三十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