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参读礼志疑 卷下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a 页 WYG0129-062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参读礼志疑卷下
             婺源汪绂撰
朱子文集卷七十四策试榜喻云问唐开元释奠仪设
先圣神位于堂西东向先师位其东北南向初不云有
像设及从祀诸子也今以当时人文章所记著考之则
皆为夫子南面像门人亦像十二而图其馀于壁是则
开元之制施用于当时者亦无几耳愚按一代之礼逐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b 页 WYG0129-0623b.png
时增改不同古今皆然如明之会典其不施用者多矣
何怪乎开元之释奠仪哉今人或执一端以疑周礼者
皆不通于时变者也
 周礼一书大段无可疑特人不善读耳毁周礼者妄
 矣
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右疏云门以向堂为正右在东
集说止云闑东为右欠明
 古者门中树闑而本国君臣出入皆由东扉特君由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a 页 WYG0129-0624a.png
 东扉之中士大夫皆稍西近闑耳门以向堂为正故
 右在东以自外入言也(其实自内出/则由闑左也)云庄集说固稍
 欠明白然未失也乃饶氏陈氏之说则云入以东扉
 为右出以西扉为右君之出由东扉入由西扉皆在
 闑左大夫士则出由西扉入由东扉皆在闑右则谬
 误尤甚矣抑知本国君臣出入皆止由东扉惟来朝
 聘之宾客则由西扉也由西扉则由闑左矣
馂馀不祭集说有二解孔疏又是一解今姑从集说前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b 页 WYG0129-0624b.png
一解
 馂馀不祭自是不行每食必祭之礼然以论语君赐
 食章通之则朱子所谓食恐或馂馀故不以荐之意
 虽父亦不以馂馀荐其子夫亦不以馂馀祭其妻也
献田宅者操书致孔疏云古者田宅悉为官所赋本不
属民今得此田宅献者是或有重勋为君王所赐可为
己有故得有献集说吕氏亦如此解然愚按既是君所
赐岂得擅献人燕哙之让子之郑伯之假许田君子皆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a 页 WYG0129-0624c.png
讥之则此解岂可通乎窃恐是周衰之变礼下文前有
车骑则载飞鸿疏亦云古人不骑马今言骑者当是周
末时礼
 古者田宅皆君有无自以献人之理窃以上之赐下
 敬之则亦曰献此或君以田宅与贤者则操书以致
 之而辞曰献耳古不骑马然房心之南有车骑骑官
 等星此岂甘氏石氏所造之名抑或车骑只犹言车
 马欤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b 页 WYG0129-0624d.png
知生者吊知死者伤郑注云吊伤皆谓致命词也孔疏
云皆不自往而遣使致己之命也愚按此则分而言之
曰吊曰伤故吊有吊词伤有伤词若通而言之亦曰吊
而已矣集说殊欠分明
 知生者吊吊吊生者也知死者伤伤伤死者也若与
 死者不相知自无伤死之情吊其所知之生者而已
 与生者不相知自无吊生之情伤其所知之死者而
 已此自当然之情不必拘拘以致命之辞言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a 页 WYG0129-0625a.png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孔疏云公羊说复百世之雠古周
礼说复雠之义不过五世许慎谓鲁桓公为齐襄公所
杀其子庄公与齐桓公会春秋不讥又定公是鲁桓公
九世孙孔子相定公与齐会于夹谷是不复百世之雠
也从周礼说郑康成不驳即与许慎同愚按集说于此
亦略不言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须看事体何如公羊言复百世
 之雠孔疏言复雠之义不过五世皆非也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b 页 WYG0129-0625b.png
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郑注载有两说其前
一说是正意集说反取其后一说恐未是
裼袭二字孔疏于执玉条前则云凡执玉之时必有其
藻以承于玉若尽饰见美之时必垂藻于两端令垂向
于下谓之有藉当时所执之人则去体上外服以见在
内裼衣故云有藉者则裼也其事质充美之时承玉之
藻不使下垂屈而在手谓之无藉当时所执之人则掩
其上服袭盖裼衣谓之无藉者则袭藻藉有二种一者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a 页 WYG0129-0625c.png
以韦衣木画之也二者绚组垂之若版之藻藉则常有
今言无者据垂之也其垂藻之时则须袭后则云裼所
以异于袭者凡衣近体有袍襗之属其外有裘夏月则
衣葛其上有裼衣裼衣上有袭衣袭衣上有常著之服
则皮弁之属也掩而不开则谓之为袭若开此皮弁及
中衣左袒出其裼衣谓之为裼故郑注聘礼云裼者左
袒也据前所言则裼似去外服据后所言则裼只似袒
存疑解乡党则又似有直领曲领之分未知果何如又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b 页 WYG0129-0625d.png
按玉藻袭裘不入公门孔疏云裘上有裼衣裼衣之上
有袭衣袭衣之上有正服但据露裼衣不露裼衣为异
耳愚按此只云露不言何样露法想或去而露之或袒
而露之或直其领而露之其制原不一也
 执玉其有藉者则裼谓既聘而享主客裼以将事享
 用圭璧有皮币之属以藉之偕升于堂其执玉亦垂
 缫以将也其无藉者则袭谓初聘时主客袭以将事
 聘礼圭璋特达以通信耳是无藉则袭也袭裼之分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a 页 WYG0129-0626a.png
 说者多异同孔疏言凡衣近体有袍襗之属其外有
 裘夏月则葛其上有裼衣裼衣上有袭衣袭衣之上
 有常著之服则皮弁属也掩而不开则谓之袭若开
 此皮弁及中衣左袒出其裼衣则谓之裼愚按左袒
 其外衣如释氏之著偏衫此必无此礼况经每言袭
 裘裼裘未见有所谓袭衣裼衣者且袭裼皆以裘为
 主若如所言左袒出其裼衣则是见其中之衣耳所
 谓见美充美者岂此裼衣之谓乎论语缁衣羔裘素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b 页 WYG0129-0626b.png
 衣麑裘黄衣狐裘诚以见美而欲衣裘之同色也若
 不见其美又何取于衣裘之同色乎近万伯符亦觉
 其说之非因谓裼衣即皮弁之属古冕弁朝服皆直
 领可见其裘故曰裼袭衣即深衣也深衣曲袷左右
 有衿加深衣于弁服之上则两袷相掩不见其裘故
 曰袭此说似近之矣然愚按冕弁朝服皆礼服之正
 且尊者而深衣则达于庶人及乎燕私以朝聘重礼
 而反加下服于上又岂其宜且其言深衣而有加衿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7a 页 WYG0129-0626c.png
 尤必非古制也(深衣之辨/此不及详)记曰长中继掩尺中中衣
 也中衣长衣麻衣深衣皆同制(冕服之中衣以丝诸/侯则朱领黼缘所谓)
 (素衣朱襮也弁服则以布只曰中衣缘之以素则曰/长衣缘仍以麻则曰麻衣麻衣则不加袂而袂短缘)
 (之以青黑及采色皆曰深衣深衣长衣中衣/则继其袂使长可反屈及肘故曰继掩尺也)而中衣
 加于裘外弁服之内故曰中中衣之领可交可开(交/使)
 (左右相掩开则左右不相/掩以其可相掩故曰曲袷)袭裼之分亦以中衣而别
 盖交掩中衣之领又放其长尺之袂则裘色不见于
 外是袭而充美也开其中衣之领又捲其掩尺之袖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7b 页 WYG0129-0626d.png
 则领袖间皆见裘色是裼而见美也若裼者则相易
 相合之义主于内外相称而言之是故朝服而缁衣
 则羔裘与之称皮弁服素衣则麑裘与之称息民之
 祭黄衣则狐裘与之称是裼衣即弁服之类何必别
 有裼衣乎又何必偏袒许多衣服而后见裼衣乎又
 何必加深衣于外而后谓之袭乎若古之冕弁朝服
 则固皆直袷也
苞屦扱衽厌冠不及公门孔疏谓服问云唯公门有税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8a 页 WYG0129-0627a.png
齐注云不杖齐衰也于公门有免齐衰则大功有免绖
也如郑之言五服入公门与否各有差降熊氏云父之
丧惟扱上衽不入公门冠绖衰屦皆得入也杖齐衰则
屦不得入不杖齐衰衰又不得入其大功绖又不得入
其小功以下冠又不得入此厌冠者谓小功以下之冠
故云不入公门凡丧冠皆厌大功以上厌冠宜得入公
门也愚按集说云此皆凶服故不可以入公门并不言
有差降则与所谓不夺人之丧者违矣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8b 页 WYG0129-0627b.png
 郑云五服入公门与否各有差降此条不可不详(扱/上)
 (衽父母始死之仪故最厌屦重于/衰衰重于绖绖又重于厌冠也)
孔疏曰案大行人云侯服岁一见甸服二岁一见男服
三岁一见采服四岁一见卫服五岁一见要服六岁一
见六服分来又每方服别分为四分一分朝春一分宗
夏一分觐秋一分遇冬愚按此朝觐之制与书蔡注所
说群后四朝六年五服一朝之制不同
 大行人侯甸男采卫要六服来见各有疏数此最近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9a 页 WYG0129-0627c.png
 情理但与周官六年五服一朝之言不合顾周官或
 有更定不必尽同周礼又或周礼所谓见者虽使卿
 大夫来见亦可不必其君亲来朝也
郑康成云朝者位于内朝而序进觐者位于庙门外而
序入孔疏云此内朝即路门外朝也对皋门内三槐九
棘之外朝故称内也若对路寝庭朝又为外又云凡天
子三朝一在路门内谓之燕朝太仆掌之二是路门外
之朝谓之治朝司士掌之其三是皋门之内库门之外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9b 页 WYG0129-0627d.png
谓之外朝朝士掌之诸侯亦有此三朝愚按司士所掌
治朝之位王南乡三公北面东上孤东面西上卿大夫
西面北上与曲礼所谓诸公东面诸侯西面者不同孔
疏并不详其何故
 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
 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依者路寝牖户之间
 觐礼诸侯入路门北面见天子曰觐故曰觐礼天子
 不下堂而见诸侯(惟路寝有/堂有阶)法秋之严也宁者路门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0a 页 WYG0129-0628a.png
 之外应门之内其间树屏(所谓天/子外屏)天子出路门宁立
 于屏外应门之内诸侯入应门而朝则诸公东面诸
 侯西面也(出路门则/已下堂矣)郑注云朝者位于内朝而序进
 孔疏曰此内朝即路门外朝正所谓治朝当宁而立
 者也但周礼司士掌治朝之位三公北面东上孤东
 面北上卿大夫西面此上与记不同者周礼所言畿
 内在朝之臣日朝于王之位与外诸侯来朝不同然
 其以西为尊一也(孤尊/于卿)朝礼受贽于朝(受五等/圭璧)受享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0b 页 WYG0129-0628b.png
 于庙(受圭璧皮币/庭实之享)觐礼一受之于庙然则所谓当依
 而立者亦是庙寝之依郑云觐者位于庙门外而序
 入意庙门即庙之寝门盖宗庙虽亦五门而不设三
 朝之位也
既葬见天子曰类见孔疏云春秋除丧三年除丧之后
乃见而今云既葬者谓天子或巡狩至境故得见天子
未葬未正君臣故虽天子巡狩亦不见也愚按此疏甚
明集说略而不言何故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1a 页 WYG0129-0628c.png
 既葬见天子曰类见盖非当见天子之时而见亦类
 于朝见之礼犹非郊祀而有事于天曰类于上帝也
问大夫之子长曰能御矣郑注云御犹主也书曰越乃
御事谓主事者此说不可易集说却云御御车也甚谬
 问大夫之子长曰能御矣郑注御犹主也固胜于集
 说然集说亦不谬理
王制郑康成注云殷爵三等者公侯伯也异畿内谓之
子周武王初定天下更立五等之爵增以子男而犹因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1b 页 WYG0129-0628d.png
殷之地以九州之界尚狭也周公摄政致太平斥大九
州之界制礼成武王之意封王者之后为公及有功之
诸侯大者地方五百里其次侯四百里其次伯三百里
其次子二百里其次男百里所因殷之诸侯亦以功黜
陟之其不合者皆益之地为百里焉是以周世有爵尊
而国小爵卑而国大者唯天子畿内不增愚按如此说
则周礼与王制方不矛盾而程朱之意则以为是出于
汉儒之附会不可尽信阙之可也今人读书者不可不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2a 页 WYG0129-0629a.png
知康成之说又不可不知程朱之意
 康成谓周公致太平斥大九州之界方七千里乃大
 封五等诸侯殷之诸侯亦以功黜陟之其不合者皆
 益之为百里此真纸上空谈中国之地西尽流沙东
 距东海北尽朔漠南距南海不能方七千里且兖豫
 居中国之中其州境又将安扩周礼职方九州虽与
 禹贡尔雅有分合不同要其州境之山镇川浸方位
 则未尝有异未见有加扩也夫殷侯错处各有故壤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2b 页 WYG0129-0629b.png
 旧九州中安得许多閒地势必搬移去二十五个百
 里之国然后可封一上国之公搬移去十六个百里
 之国然后可封一侯国搬移开九个百里之国而后
 可封一伯国搬移开四个百里之国而后可封一子
 国天下诸侯一动百动如何其可又何处寻地来皆
 益之使百里乎不然则所新封之国皆将在所扩边
 境之地而不在中国乎然鲁卫唐宋固未见皆居边
 境也大概周礼虽云公之地方五百里侯之国方四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3a 页 WYG0129-0629c.png
 百里然而新封大国不过齐鲁宋卫陈蔡诸国约略
 可数而当日皆谓之监且初封谅亦不甚大但许多
 小国皆受其节制云尔其后淮夷徐奄武庚管蔡霍
 皆畔而成王周公平之灭国者五十然后诸新封国
 皆得以益其封旧国多方当有罪而不灭其国者只
 使之为附庸周公因为之限曰方五百里方四百里
 以著之为经亦其大略而已九州之经界山川自若
 周公安得而扩之即曰扩之亦蛮夷镇蕃之服宁得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3b 页 WYG0129-0629d.png
 以广分王者之后有功之臣哉
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郑
云此殷制也周公制礼九州大界方七千里七七四十
九方千里者四十有九也其一为畿内馀四十八八州
各有方千里者六孔疏云此殷制也者以夏时万国则
地馀三千里周又中国方七千里今大界三千非夏非
周故云殷制也云周公制礼九州大界方七千里者案
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甸服男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4a 页 WYG0129-0630a.png
服采服卫服要服服五百里通王畿四面为七千里大
行人要服已外即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是要服以内
为中国也愚按谓之殷制则周初武王之制亦如此矣
大抵康成之意所以定此为殷制者盖以百里七十里
五十里之国与周不同又千七百七十三国与禹万国
数复异然云禹承尧舜要服之内地方七千里是谓禹
之地扩于唐虞也又云夏末既衰夷狄内侵诸侯相并
土地减国数少殷汤承之更制中国方三千里之界亦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4b 页 WYG0129-0630b.png
分为九州而建此千七百七十三国焉是谓殷之地狭
于夏也又云周公复唐虞之旧域分其五服为九其要
服之内亦方七千里而因殷诸侯之数广其土增其爵
耳是谓周之地又扩于殷也此皆未见确据故程朱宁
阙而不论而其解尚书弼成五服至于五千云辅五服
而成之至于四方各五千里四面相距为方万里王肃
蔡沈亦皆不用其说孔疏于王制虽从郑而于尚书则
仍主王肃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5a 页 WYG0129-0630c.png
 弼成五服至于五千为方万里此郑说尤谬海内之
 地何处讨万里得来若实考九州内壤则方五千里
 者殆犹未足也冀州已处北偏冀州以北曷能有二
 千五百里哉王制言九州州方千里西不尽流沙东
 不尽东海南不尽衡山北不尽恒山此九州内地大
 较而不尽二字意自圆活若尽流沙东海暨恒山以
 北衡山以南则五服合五千里亦其大较至于禹时
 万国殷时千七百国则朱子所云初时只是聚族类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5b 页 WYG0129-0630d.png
 各为君长天子乃以法制定之到后来渐渐兼并得
 大了周有天下封其伯叔甥舅不得不大其封以统
 属之然万国千七百国者亦约略言之非必实如其
 数亦非必定某州封分多少国也禹服与周服不同
 者曾氏以为禹服是四面相去各五百里周服是两
 边合算共五百里(是每面只二/百五十里算)此最近是盖如此则
 周之王畿当禹甸服(千/里)周之侯甸当禹侯服周之男
 采当禹绥服(男当揆文教之地/采当奋武卫之地)周之卫蛮当禹要服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6a 页 WYG0129-0631a.png
 (卫当要服之夷蛮当要服之蔡周都在/西而德化先被江汉故卫服犹列内地)周之夷镇当
 禹之荒服(夷当荒服之蛮镇当荒服之/流周去夷为远故夷在蛮外)周之蕃服即
 禹之外薄四海咸建五长故周礼大行人于卫服以
 外仍谓之要服(蛮服当要服之外/半则仍是要服也)而九州之外谓之
 蕃国何尝有禹地扩于虞殷地狭于夏周公又斥大
 九州而为七千里万里要服以内仍七千里之理乎
 王肃程朱蔡九峰之说审矣
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郑康成则云此时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6b 页 WYG0129-0631b.png
晋文霸时所制熊氏则云或以为虞夏法或以为殷法
总因与周礼朝聘之期不合故多异义阙疑可也中庸
朝聘以时似不应以此解若聘义云天子制诸侯比年
小聘三年大聘则孔疏谓是诸侯自相聘是周公制礼
之正法与王制所云又不同也
 中庸九经原不限是天子所行乃孔子略言其事以
 告哀公正是侯国可行者耳故朱子引王制比年小
 聘三年大聘五年一朝以解朝聘以时只欲得以时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7a 页 WYG0129-0631c.png
 二字明耳不必合周礼也时解以此九经之事为即
 文武方策所布之政泥矣
造乎祢孔疏引白虎通曰独见祢何辞从卑不敢留尊
者之命谓出辞别先从卑起最后至祖仍取迁主则行
也若前至祖后至祢是留尊者之命故不敬也愚按此
推说礼意委曲得情
 造乎祢疏引白虎通辞从卑不敢留尊者之命此义
 甚精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7b 页 WYG0129-0631d.png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郑注云殷之制天子曰
辟廱诸侯曰頖宫郑不注是何代制集说引张子曰辟
廱古无此名盖始于周恐亦难据大司乐贾疏曰五帝
学总名成均当代则各有别称三代天子学总曰辟雍
当代则各有异名
 辟廱之名自周以前所未见而灵台为文王之诗若
 如郑贾之说三代天子之学总曰辟雍则文王时为
 诸侯不当有辟雍矣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8a 页 WYG0129-0632a.png
孔疏云诸侯不掩群者是畿内诸侯为天子大夫故下
曲礼云大夫不掩群此皆是熊氏之说若皇氏以此为
夏殷礼下曲礼为周礼义或然也愚按此等异同处集
说皆略而不言岂不疏乎
 凡礼家前后所言少有异同只看义理何如不必一
 一求合
孔疏谓大夫三庙者天子诸侯之大夫皆同知者以此
及祭法历陈天子诸侯即云大夫更不别云诸侯之大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8b 页 WYG0129-0632b.png
夫故知与天子大夫同也卿即大夫总号其三公即与
诸侯同愚按天子之卿大夫受地与侯伯同而庙制却
与侯伯异又士一庙郑注云谓诸侯之中士下士名曰
官师者孔疏云既云诸侯之中士下士一庙则天子之
中士下士皆二庙也必知皆二庙者以其总称元士愚
按既与诸侯之大夫同而中士下士又与诸侯之中士
下士异此等皆可从但云天子七庙是周制则难从又
王制不言天子畿内诸侯有卿蔡仲之命曰周公以为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9a 页 WYG0129-0632c.png
卿士孔疏谓周礼都鄙建其长立其两马郑皆云立卿
两人愚按此可以补王制之阙
 凡礼家所数天子诸侯大夫士其大夫士皆只据诸
 侯之大夫士言耳天子之大夫自比侯伯子男如三
 公八命视上公九命六卿六命视侯伯七命中下大
 夫四命视子男五命上士三命中士二命得视诸侯
 之卿大夫惟下士一命是天子之卿大夫其车服皆
 与侯伯子男同安得只立三庙反与诸侯之大夫同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19b 页 WYG0129-0632d.png
 郑说非也
天子犆礿祫禘祫尝祫烝诸侯礿犆禘一犆一祫尝祫
烝祫此条集说与郑注不同集说谓有时祫有大祫王
制所言乃是时祫郑注则只是大祫并无所谓时祫集
说谓祫尝祫烝与尝祫烝祫变文而已非有异也郑注
则云天子先祫而后时祭诸侯先时祭而后祫又王肃
以禘为大祫为小康成则以祫为大禘为小谓禘则太
王王季以上迁主祭于后稷之庙其坐位乃与祫相似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0a 页 WYG0129-0633a.png
其文武以下若穆之迁主祭于文王之庙文王东面穆
主皆北面无昭主若昭之迁主祭于武王之庙武王东
面其昭主皆南面无穆主又康成之说又有练时之禘
此等康成说皆不可从至杜预谓祫即禘也尤谬若康
成谓鲁礼三年丧毕而祫于太祖明年春禘于群庙自
尔之后五年而再殷祭一祫一禘其意以禘祫之年皆
从三年丧毕后数起此似近理
 春祠者祭告之而已夏礿者礿亦薄祭也(如易言利/用礿不如)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0b 页 WYG0129-0633b.png
 (西邻之礿祭/皆言薄也)春夏物未成也以物薄故犆祭又或犆
 或祫秋尝物始成尝之也冬烝物备成而盛进也以
 物既成而厚故皆可祫而祠礿祭小则鲜见于经烝
 尝礼大则每见于经(诗每言烝尝而祠礿则惟一见/于天保书亦见有烝祭岁春秋)
 (则只书有烝尝不见书祠礿惟周/礼乃备言祠春礿夏尝秋烝冬)周礼一书汉初未
 出及既出而藏之秘府儒者皆未得见故汉初儒者
 鲜识祠礿之名而禘又大祭多见于经(论语言禘/春秋书禘)
 祭亦行于夏月故王制以禘为时祭之一而曰春礿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1a 页 WYG0129-0633c.png
 夏禘秋尝冬烝又子思之中庸以禘尝并言故汉儒
 知禘尝之义之大祭义郊特牲则因以禘尝对言而
 曰春禘秋尝盖作王制者未及与作郊特牲祭义者
 参会以故为说不同康成以春禘为当作春礿亦迁
 就以圆其说耳然于食尝无乐则亦终无可据矣大
 传曰礼不王不禘此语立义甚严王者禘其祖之所
 自出而以其祖配之赵伯循曰王者既立始祖之庙
 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1b 页 WYG0129-0633d.png
 配之明白甚矣周礼不见有禘祫之名然祠礿尝烝
 之上有肆献祼馈食二条司尊彝有四时之间祭追
 享朝享是肆献祼追享即禘也(肆只是四字王与后/各四献而初献再献)
 (则灌酒于地禘礼尊严重祼献而不重馈食故以肆/献祼为言也追享者追祭太祖之所自出而以太祖)
 (配之故曰追享也郑氏以正月之郊祭本生之天帝/谓灵威仰之类因惑于纬书固不可从而其解肆献)
 (祼则时祭亦/然经文复矣)馈食朝享即大祫也(祫祭太祖以下并/及毁庙之主若皆)
 (四献灌则太烦矣盖祫主亲亲重合食而不重祼献/故以馈食为言也朝享者群毁庙之主皆朝于太祖)
 (之庙而/享之也)非时祭而间于时祭之间故曰四时之间祭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2a 页 WYG0129-0634a.png
 也(谛以夏四月/祫以秋九月)三代皆起自侯国别子为祖而诸侯
 不敢祖天子及奋为天子则得以祖天子又不可舍
 契稷而更祖帝喾故五年而一追享之祖帝喾于契
 稷之庙以绍其统此则禘祭之所由起欤若鲁而禘
 文王于周公之庙则以诸侯而祖天子非礼矣又康
 成云鲁禘三年丧毕而祫于太祖明年春禘于群庙
 自尔之后五年而再殷祭稼书先生云郑以禘祫之
 年皆自三年丧毕数起此似近理然曰春曰群庙则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2b 页 WYG0129-0634b.png
 终为谬误康成又有练时之禘盖殷练而祔祔祭其
 主东面新死之主南面祔之是有似于追享故或亦
 以为禘祔必以其昭穆故有禘视昭穆之说杜预谓
 祫即禘则又误矣既曰禘曰追享则当专其诚必不
 及群祧之主也
关讥而不征孔疏谓此夏殷法周则有门关之征若凶
年则无税也愚按孟子所说大抵不纯是周制
 周礼门关市皆有征而孟子言关市讥而不征夫商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3a 页 WYG0129-0634c.png
 贾一概无征则民皆便于逐末矣然以周礼玩之则
 司布所征有絘布(列肆/之税)总布(无肆而立/地之税)廛布(商贾所/居屋税)
 是皆孟子所谓廛也其质布(所罚在市犯/禁者之钱)罚布(所罚/买卖)
 (不平者/之钱)是则孟子所谓法也五布不必皆出钱即征
 其所有之货以当廛税若既取廛税则不征其货矣
 是廛而不征也凶札则市无征然质布罚布自不可
 弛是法而不廛也司关联门市与司市官联故亦曰
 掌其征廛盖征廛于市则不复征货于关征货于关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3b 页 WYG0129-0634d.png
 则不复征廛于市其或出于关而不由市者则关征
 之或近地入市而不由关者则市赋其廛皆只一征
 无再征也战国时盖有廛又有征征于市又征于关
 又有夫征里布则重征不已故孟子屡言之孟子固
 未尝与周礼异矣
孔疏引郑考灵耀注曰日有九道黄道一青道一出黄
道东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黄
道北日春东从青道夏南从赤道秋西从白道冬北从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4a 页 WYG0129-0635a.png
黑道立春星辰西游日则东游春分星辰西游之极日
东游之极日与星辰相去三万里夏则星辰北游日则
南游夏至星辰北游之极日南游之极日与星辰相去
三万里以此推之秋冬可知又云月行九道并与日同
愚按此言日之九道本因四游而然今法既不用四游
则日恐难以九道言
 谓月行九道已不亲切谓地与星辰四游日行九道
 更无据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4b 页 WYG0129-0635b.png
郑注月令谓凡此车马衣服皆所取于殷时而有变焉
非周制也周礼朝祀戎猎车服各以其事不以四时为
异又玉藻曰天子龙衮以祭玄端而朝日皮弁以日视
朝于此皆殊疏云虞夏之制有日月星辰十二章之服
周之制朝祀戎猎车服各有殊今此下与周礼不同上
与虞夏又异故云取殷时也殷时木辂此乘鸾辂不纯
用殷故云而有变焉愚按以月令车马衣服为殷制此
亦说得有据集说略而不言何故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5a 页 WYG0129-0635c.png
 月令只是先秦之儒所著以将为秦法之书郑注谓
 其取于殷时而有变焉只是曲说
孔疏云贾马蔡邕皆谓迎春祭太皞及勾芒郑则以为
苍帝灵威仰愚按依宗伯注则郑说四时迎气亦兼祭
五人帝五人神
 四时迎气自当祭天神而配以古帝倘所谓灵威仰
 之类欤
天气下降孔疏云天地之气谓之阴阳一年之中或升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5b 页 WYG0129-0635d.png
或降故圣人作象各分为六爻以象十二月愚按此云
六爻象十二月精矣但月令于正月而曰天气下降地
气上腾于十月而曰地气下降天气上腾方其升而谓
之下降方其降而谓之上腾毕竟可疑孔疏亦未甚明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只是交不交之象不必扯易卦
 六爻来说只看春天自似日低地之膏泽烝上秋冬
 之天自似日高地气亦不潮湿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6a 页 WYG0129-0636a.png
郑注于仲夏大雩帝云春秋传曰龙见而雩雩之正当
以四月凡周之秋三月之中而旱亦修雩礼以求雨因
著正雩此月失之矣又于季夏命渔师伐蛟取鼍登龟
取鼋注云四者甲类秋乃坚成周礼曰秋献龟鱼又曰
凡取龟用秋时是夏之秋也作月令者以为此秋据周
之时也周之八月夏之六月因书于此似误也愚按此
郑注仔细处集说皆略而不言
 解月令自不必一一与周礼对合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6b 页 WYG0129-0636b.png
郑注黼黻文章云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青与
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与虞书黼黻之注绝不同
 使缫以为黼黻文章自合依考工记所言释之不必
 如斧形背已之黹绣
玩孔疏中央土每时辄寄一十八日其说本起于日之
四游四游之说既不可从则寄旺之说恐亦难信
 中央土自以五气论之当附于季月不必关日四游
 之说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7a 页 WYG0129-0636c.png
律中黄钟之宫孔疏云四时之律皆取应气而土王之
律独取声应者一者欲与四行为互二者为无别候土
气之管故也土无候气之管者以寄王四季之末故从
四时之管而不别候也唯以四行末十八日为土之气
也蔡氏及熊氏以为黄钟之宫谓黄钟少宫也半黄钟
九寸之数管长四寸五分六月用为候气按六月林钟
之律长六寸七月夷则长五寸三分有馀何以四寸五
分之律于六月候之乎又土声最浊何得以黄钟半声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7b 页 WYG0129-0636d.png
相应乎蔡熊之说非也愚按此处终属可疑四寸五分
之管既不可候六月之气九寸之管之声何以应于六
月乎
 十二律只应得十二月决无十三律可以应中央土
 但以宫音属土而黄钟又为律本土以成五行而于
 时无不主十二律皆以黄钟取正故配言之耳此条
 孔疏甚明若黄钟半律则不惟不能应气亦并不可
 以起宫蔡氏熊氏说皆误也顾月令此语亦自多事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8a 页 WYG0129-0637a.png
 后世有别求三寸九分之管为黄钟之宫者皆自此
 语启之
文王之为世子也教世子周公践阼此三句注疏皆作
结上文语集说皆作衍文当从注疏集说又云周公践
阼句缺一相字遂启明堂位周公践天子位之说愚按
大全严陵方氏曰成王主也故于阼曰涖周公相之而
已故于阼曰践此轻重之别也如此说虽缺相字亦自
无弊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8b 页 WYG0129-0637b.png
 文王之为世子也教世子周公践阼三句是古人记
 注简册分段语耳
文王世子言公族内朝以齿外朝以官其在宗庙之中
则如外朝之位愚按如此则中庸序爵今讲家以为专
是异姓者误矣
 公族于外朝以官其在宗庙之中亦如之宗庙之中
 本朝之子孙无官爵者则序昭穆于阼阶下有爵之
 同姓自以爵序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9a 页 WYG0129-0637c.png
孔疏谓郑注云腥其俎谓豚解而腥之者按士丧礼小
敛之奠载牲体两髀两肩两胉并脊凡七体也士虞礼
主人不视豚解注云豚解解前后胫脊胁而已是豚解
七体也按特牲少牢以荐熟为始之时皆体解无豚解
以无朝践荐腥故也其天子诸侯既有朝践荐腥故知
腥其俎之时豚解云熟其殽谓体解而爓之者体解则
特牲少牢所升于俎以进神者是也按特牲九体肩一
臂二臑三肫四胳五正脊六横脊七长胁八短胁九少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29b 页 WYG0129-0637d.png
牢则十一体加以脡脊代胁为十一体也是分豚为体
解此熟其殽谓体解讫以汤爓之不全熟次于腥而荐
之堂愚按此解熟其殽虽引特牲少牢然周礼笾人疏
云天子诸侯大夫士虽同名馈食仍有少别何者天子
诸侯尸食前仍有馈献二是馈熟阴厌阴厌后尸入室
食乃献大夫士则馈熟与黍稷为阴厌阴厌前无馈献
以此为异耳又司几筵注曰祼于室馈食于堂绎于祊
疏云馈食于堂谓馈献节据有熟故言馈食其食未有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0a 页 WYG0129-0638a.png
黍稷集说不分别朝践馈食又不分别大夫士欠明澄
酒在下孔疏言郑意澄为沈齐酒为三酒与集说不同
 熟其殽是献爓馈献于堂未有黍稷及阴厌后迎尸
 入室乃馈食有黍稷其殽亦全熟大夫士则只有室
 中馈食
律吕上生下生先儒之说不同何椒邱曰黄钟下生林
钟林钟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吕南吕上生姑洗姑洗
下生应钟应钟上生蕤宾蕤宾重上生大吕大吕下生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0b 页 WYG0129-0638b.png
夷则夷则上生夹钟夹钟下生无射无射上生仲吕此
京马郑蔡诸儒及杜佑通典所说也然班固汉书所载
律吕相生皆一上一下而京房等乃自蕤宾重上生大
吕以后咸易汉志上下之号何哉盖一上一下者相生
之道也言重上生者吹候之用也论阴阳相生之正则
当从班氏之说若必施之吹候之用则当从京马郑蔡
之说二者并行而不悖焉愚按今集说所用亦京马郑
蔡之说也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1a 页 WYG0129-0638c.png
 律吕皆阴阳相生之正亦皆为吹候之用而京房及
 杜佑皆自蕤宾上生大吕与马班之书志不同抑知
 吕居其冲律守本位吕在东方则倍之吕在西方则
 如其本数其长短则京班不异也蕤宾可上生大吕
 亦有时当下生大吕仲吕上生变黄钟实则仲吕只
 可下生变半黄钟还宫之用不专如京杜也必细考
 蔡西山之律吕新书而又博参之诸家之说亲审之
 琴瑟箫管之用然后律吕可言不然则纸上浮谈耳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1b 页 WYG0129-0638d.png
 其有当者鲜矣
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集说石梁王氏曰
巫祭祀方用卜筮有事方问谓常在左右非也大全西
山真氏曰巫掌祀以鬼神之事告王史掌书以三皇五
帝之事告王掌卜筮者以吉凶谏王瞽蒙之瞍以歌诗
谏王一人之身而左右前后挟而维之虽欲斯须自放
得乎愚按此一条当从真氏又礼必本于太乙孔疏云
太乙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集说石梁王氏曰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2a 页 WYG0129-0639a.png
礼家见易有太极字翻出一个太一仍是诸子语真氏
读书记云太一者即太极之异名愚按此一条亦当从
真氏
 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
 以守至正此数语惟心无为三字不善看则有病善
 看却亦不妨若巫史卜筮瞽侑之在左右则为益多
 矣礼必本于太一孔疏以天地未分混沌元气言则
 亦微有病若只以至一之理言则亦无病石梁王氏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2b 页 WYG0129-0639b.png
 是先横一礼记不醇之心者
礼也者合乎天时一条孔疏曰前云忠信为本易见而
义理为文难睹故此以下广说义理为文之本集说无
此明白又按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孔疏云礼
物必乡之所有故有国者必书其国内所生物多少定
数以为国之大法集说于此亦殊混
 礼器说义理之文处多犹中庸说中节之和处多
礼之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者也礼之以少为贵者以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3a 页 WYG0129-0639c.png
其内心者也此分而言之也若合而言之则以少为贵亦
是心之尽于外处内心外心原是一时俱有
 礼器篇大旨重一称字称即时中之谓也文有不当
 多处多文则忠信之心反薄故宜谨其独文有不可
 少处少文则无以达其忠信之心于外故又乐其发
 要以惟其时中而已内心是存此心于内外心是达
 此心于外非内心外心一时俱有之说
礼有摈诏乐有相步温之至也郑注解温为温藉孔疏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3b 页 WYG0129-0639d.png
皇氏云温谓承藉凡玉以物蕴里承藉君子亦以威仪
摈相自承藉愚按今人喜用蕴藉二字盖本此即易不
可以苟合之意又上文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
也郑注云将有祭祀之事必先敬慎如此不敢切也孔
疏云礼须积渐不敢切迫也按注疏解慎字俱用温藉
之义盖经文慎与温本交互言之
 温之至也温字只如字读如缓火之燖温煖以渐而
 不迫也不必转声作蕴内则柔色以温之亦然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4a 页 WYG0129-0640a.png
鱼脍芥酱芥酱二字注疏集说俱无解
 芥酱以芥子为酱今人犹有之
自蜗醢至卵盐二十六物大全长乐刘氏曰士庶不可
得而备之也偶其有者则如此法以制之凡为人子妇
者预当知之以敬于祭祀则鬼神享之以奉于燕饮则
宾客乐之以馔于尊亲则衰病宜之愚按如此说方见
内则之吃𦂳为人处
 凡醢酱之与脍殽配言者皆是以其物濡醢而食之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4b 页 WYG0129-0640b.png
 如鱼脍芥酱配设则以鱼脍濡芥酱而食之桃诸梅
 诸卵盐配设则以桃梅蘸卵盐而食之故论语曰不
 得其酱不食也却不徒教人如法以制之而已
接以太牢王肃杜预并以为接待夫人以太牢郑注云
接读为捷捷胜也谓食其母使补虚强气也集说则云
以太牢之礼接见其子恐当从郑说
 接以太牢接字只是接待不必如郑氏读作捷王肃
 以为接待夫人云庄以为接见其子按此礼本是特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5a 页 WYG0129-0640c.png
 重太子则陈说为长然子非能食仍是接待夫人而
 已以接夫人以重太子之故而重夫人也补虚强气
 之说浅矣
玉藻疏云汉明帝时用曹褒之说皆用白旒珠与古异
也愚按此则玉藻之制自东汉而变 玄端而朝日注
疏皆谓端当为冕集说亦从之大全方氏则云玄端者
祭服燕服之总名衣玄衣而加玄冕则为祭服衣玄衣
而加玄冠则为燕服此与注疏集说俱不同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5b 页 WYG0129-0640d.png
 玄端与玄冕不同凡朝祭之服皆袲袂(四尺/四寸)端服不
 袲袂(二尺/二寸)袂幅如布之幅故曰端士无朝服士之朝
 服即玄端大夫以上则不然矣方氏谓玄端为祭服
 燕服之总名非也
康成主明堂五室之说而谓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
是秦相吕不韦作春秋时说者所益非古制也此与朱
子意不同又按康成解月令亦只是主五室之说其意
盖以九室乃后儒误解不韦月令也集说于月令玉藻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6a 页 WYG0129-0641a.png
殊欠明白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郑注云听其朔
于明堂门中还处路寝门终月孔疏云于文王在门谓
之闰是闰月听朔于明堂门反居路寝门皇氏云明堂
有四门则路寝亦有四门闰月各居其时当方之门义
或然也愚按此因路寝如明堂之说而遂谓路寝亦四
门益难信
 明堂之制据月令所云则当如九室之说故朱子亦
 取之若路寝之制亦如此则必不然路寝只是向南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6b 页 WYG0129-0641b.png
 且五门而后及路寝安得有四面八方皆开门也月
 令所云居当亦只是听朔时居其门位耳非终月居
 此也康成主明堂五室之说而云听其朔于门中(闰/月)
 (则阖门左/扉立于中)还处路寝门终月皇氏云路寝亦有四门
 夫路寝则安得有四门哉若五寝则路寝之后为四
 小寝此退息宴安之所僖公薨于小寝君子少之岂
 天子可每一时居一小寝哉愚谓南郊明堂自当如
 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之制亦制器尚象之旨若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7a 页 WYG0129-0641c.png
 太庙路寝则必不与明堂同制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孔疏以周礼之五史参
考之知其即太史内史最见精细集说则不问其为何
官矣(陆翼王集说补正/亦备载孔疏之说)
 左史太史右史内史孔疏此说是
朝服以日视朝于内朝郑注云朝服冠玄端素裳也孔
疏云按王制周人玄衣而养老注云玄衣素裳天子之
燕服为诸侯之朝服彼注云玄衣则此玄端也若以素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7b 页 WYG0129-0641d.png
为裳则是朝服此朝服素裳皆得谓之玄端故论语云
端章甫注云端玄端诸侯朝服若上士以玄为裳中士
以黄为裳下士以杂色为裳天子诸侯以朱为裳则皆
谓之玄端不得名为朝服也又朝玄端夕深衣疏曰大
夫士视私朝故服玄端若朝君之时则朝服也朝服其
衣与玄无异但其裳以素耳愚按此分朝服与玄端最
明但朝礼则君臣同服若宗庙之事则君不服玄端亦
不服朝服故论语蒙引谓君臣同服者非告朔听朔之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8a 页 WYG0129-0642a.png
制内朝外朝之别此处孔疏说得最明
 天子诸侯之玄端朱裳大夫之玄端素裳天子诸侯
 为燕服大夫为居私朝之服士无朝服玄端即士之
 朝服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玄端不袲袖若
 斋服之玄端则上下同皆玄裳
麛裘青豻袖绞衣以裼之郑注既云绞苍黄之色又引
论语素衣麛裘孔疏引皇氏云素衣为正记者乱言绞
耳集说绝不分别殊略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8b 页 WYG0129-0642b.png
 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谓冕服也大夫狐青裘玄
 绡衣以裼之谓玄冕也麛裘青豻袖绞衣以裼之皮
 弁服也绞皎也言白色也郑注云苍黄之色谬耳苍
 黄之色当作䋂若羔裘缁衣则朝服狐裘黄衣则息
 民之祭之服也
孔疏谓王肃以家语之文武王崩成王年十三郑康成
用卫宏之说武王崩时成王年十岁与王肃异也愚按
此等处总难稽考又书孔传亦云武王崩成王年十三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9a 页 WYG0129-0642c.png
 武王寿九十三而成王年只十三或曰只十岁岂武
 王年八十馀始生子欤成王邑姜出也邑姜太公女
 也武王年八十馀则邑姜年虽甚小亦宜六十馀矣
 岂妇人六十馀而始生子欤且犹有小弱弟也由此
 言之则成王年必不止十三不则武王寿不及九十
 三也要之新王谅闇不言冢宰摄政此礼之常惟周
 公多才多艺德望盛隆故反来武庚之煽以启管蔡
 之疑耳其称曰孺子曰孺子王则家人亲昵之辞犹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39b 页 WYG0129-0642d.png
 武王呼康叔曰小子也(今陜西人以父兄呼子弟/虽年四十五十犹曰小子)
 曰小子同未在位曰弗克经历则恐王德未成忠爱
 之深顾虑之切也其自言惟予幼冲人则自谦之辞
 殷盘庚亦自言冲人也(盘庚继其兄阳甲而/立则年必非幼矣)成王岂
 不能涖阼而待于七年之后方始亲政者然则文王
 世子一篇不独九龄梦锡之诬及周公践阼之语即
 此成王幼不能涖阼之语已贻后世无穷之惑矣独
 其教世子及庶子官职之详则有不可废者择之焉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0a 页 WYG0129-0643a.png
 可耳
少仪云不疑在躬郑注谓不服行所不知使身疑也较
集说似明毋身质言语及曲礼疑事毋质即此意
 不疑在躬与不度民械对则宜浅看
事君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集说就出处言郑注谓
量量其事意合成否是就逐事言愚按似当兼用
 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是出处大节
学记术有序郑注云术当作遂孔疏解之甚详集说谓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0b 页 WYG0129-0643b.png
当作州者非
 术有序术字遂州二义皆可通术遂以声近而转(审/端)
 (径术术字/亦读作遂)术州则以文似而误也(篆文术□州□/故其文似也)
 并存之
中年考校一条大全临川吴氏讲得最明愚按论语洒
扫应对进退是小学之行学记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
习亲师论学取友是小学之知又离经几句俱在则以
学文中孔疏谓应入大学者自国家考校之其未入大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1a 页 WYG0129-0643c.png
学者乡遂大夫考校也不见分大学小学似与临川吴
氏之说不同集说则并不言何人考校何处考校尤混
至近来讲家有所谓说约者则又云入学比校俱指大
学言与吴氏之说全背
 离经辨志等事宜是小学
多其讯言及于数集说云多发问辞以讯问学者而所
言又不止一端孔疏云多其讯者讯问难也既自不晓
义理而外不肯默然故假作问难若己解之也言及于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1b 页 WYG0129-0643d.png
数者数谓法象既不解义理若有所言而辄诈称有法
象也犹若一则称配太一二则称配二仪但本义不然
浪为配当此解胜集说
 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
 人不尽其材是一串语言教人者量材授业严立之
 课而宽其程则人安之而得优游以尽心有得若只
 督以口诵之功而又多为责问之言以及夫骤迫之
 进而不顾其能习熟与否则学者必只是口头强记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2a 页 WYG0129-0644a.png
 随便苟且以塞责而不复优游涵泳以自求心得至
 于默识心融矣是使之苟且而不自尽其诚教之以
 卤莽灭裂而不能尽其材也愚此意略本张子(多其/讯言)
 (一句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九字作一句)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郑注谓学不心解则忘之易此
解得最明集说以工夫间断言之亦非
 学非心得未有不速去之者或苦而弃之或浅而忘
 之皆是也此正诵读时未尝由诚未尝尽材而徒以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2b 页 WYG0129-0644b.png
 口头强记之病
相观而善之谓摩郑注云不并问则教者思专也孔疏
云善犹解也受学之法若人人竞问则师思不专故令
弟子共推长者能者一人咨问馀小不能者但观听长
者之问答而各得知解此朋友琢磨之益故谓之磨也
愚按集说大全俱不用此解然此解自精论语孔门七
十子亲承问答者极少想亦由此
 师汲汲于取善则人皆相观而善矣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3a 页 WYG0129-0644c.png
注疏谓或失则多谓才识浅小而所学贪多终无所成
者或失则寡是才识深大而所学务寡终成狭局者或
失则易是汎滥外问学而不思则罔者或失则止是不
肯咨问思而不学则殆者此解亦胜集说
 或失则多务博之病或失则寡径约之病或失则易
 粗心之病或失则止畏难之病此智愚贤不肖之过
 不及也
天地之情也疏引皇氏云天地无情以人心谓之耳愚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3b 页 WYG0129-0644d.png
按西山读书记论天地无心有心最详恐不可一槩说
 记明言天地之情如何说天地无情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郑注云其辞未闻孔疏
云圣證论引尸子及家语难郑云昔者舜弹五弦之琴
其辞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郑云其辞未闻失其义也马昭云
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又尸子杂说不可取證圣
经故言未闻也愚按郑氏不取杂说證经可谓谨严王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4a 页 WYG0129-0645a.png
肃驳之非也黄氏日抄亦载南风之辞失郑氏之意
 南风之诗殊不似舜时诗然以为南风之诗亦无大
 失夔制乐非专以赏诸侯记亦谓以乐赏诸侯自夔
 始耳
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郑
注云民劳则德薄酂相去远舞人少也民逸则德盛酂
相去近舞人多也孔疏云缀谓酂也酂谓酂聚舞人行
位之处立表酂以识之黄氏日抄亦主此解集说乃以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4b 页 WYG0129-0645b.png
行缀远为德隆乐盛行缀短为德薄乐杀与注疏相反
似宜从注疏
 治民劳治民逸陈氏谓劳于治民逸于治民也郑氏
 则谓其民劳其民逸也愚从陈说
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孔疏云黄帝所作咸池之乐至
尧更增改修治而用之黄帝之乐尧不增修者则别立
其名则此大章是也咸池至周谓之大咸大章至周谓
之大卷更加以云门之号云门大卷一也愚按此皆是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5a 页 WYG0129-0645c.png
据周礼以解礼记集说皆不暇及
 自韶以上其乐俱难的考谓尧因黄帝所作之咸池
 更增改修治而用之其不增修者则别名大章是尧
 在位百年地平天成而不自作乐也大章又名大卷
 云门亦无可证据
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注疏以乐言集说以人之感于乐
者言恐当从注疏
 广则容奸逖成涤滥而容奸律之声则不和也(奸律/者非)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5b 页 WYG0129-0645d.png
 (其本钧所/当用之律)狭则思欲烦声促节而起淫欲之思则不
 淡也(所谓嘈嘈切/切如私语者)皆以乐言
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孔疏
及大全严陵方氏皆主乐言集说独将气盛化神句主
天地言集说误
 情深则文明矣气盛则化神矣化神言乐感人之妙
 也陈注非
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言古乐之妙君子听之不觉其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6a 页 WYG0129-0646a.png
阐明而率循之故非此不语非此不道岂有厌倦之理
盖所以破文侯恐卧之言也集说不明白
 于是语因乐而论其诗歌动容之理于是道古因乐
 而道及古人之德行事业又因以得其理法其事则
 以之修身及家平均天下
集说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谓
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
友有旧此本孔疏又本礼纬含文嘉盖纬虽不可尽信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6b 页 WYG0129-0646b.png
然圣贤精意亦时有藉之以传如此之类者故康成往
往以纬證经未可以此诋康成也
 纪纲不必分定六纪如疏说
乐记一则曰礼胜则离乐胜则流是礼乐皆不可过也
一则曰礼主其减乐主其盈是礼则惧其不足乐则惧
其有馀也二条互相发明集说刘氏以谦卑退让为减
以减而不进为礼胜则离此另是一解与孔疏及马氏
注俱不同不可从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7a 页 WYG0129-0646c.png
 礼胜则离即礼减而不进则消乐胜则流即乐盈而
 不反则放礼减而进严肃中自有从容不迫之意若
 一味拘迫则不成文矣乐盈而反和乐中自有中正
 和淡之节若一味流荡则不成文矣孔马刘诸说都
 未明白
审一以定和集说应氏刘氏两条不同刘氏与郑孔注
疏同应氏所谓一者心也恐不免有良知家之弊
 审一定和是审其诗之志意与声音而定其所合之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7b 页 WYG0129-0646d.png
 律应氏之说非是
歌者直已而陈德者也直即直养无害之直直已者正
直已身自反无愧正所谓得于未歌之前实有此德恐
其虽得而复失故将诸诗敷陈以涵养保全之观下文
云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其意可见集说方氏一条
以各济所偏为解非经意也注疏皆不如此解
 直已而陈德直如敬以直内之直陈者布列有序之
 意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8a 页 WYG0129-0647a.png
经解第一条言六经之教所得有浅深因而不能无失
其义甚精集说石梁王氏谓此决非孔子之言殊误
 经解首节未必全是孔子之言然其言要自无病后
 世以诗书而失之愚诬者正多矣
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
孔疏云过谓利之与害若遭遇利害之事其行仁之情
则可知也愚按孔疏解此过字最明盖与论语观过知
仁之意自不同集说吕氏及大全严陵方氏以论语之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8b 页 WYG0129-0647b.png
意解此误矣
 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语自有病且以过与功对
 则过非遭遇利害之谓孔疏多为回护耳
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孔疏云凯乐也言君子初以
仁政化下使人乐仰自强不息是凯以强教之黄氏日
抄引吕氏曰凯乐也此以为强教者和乐之中又有强
盛之状凯风长养之风也凯乐战胜之乐也八凯性和
而有才者也皆有强盛意此皆可与集说相发明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9a 页 WYG0129-0647c.png
 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二语甚深凯乐也强如自
 强不息之强性情和乐之至而无拂戾之私则万物
 一体自诲人不捲教思无穷矣弟易也如易简之易
 心体平易之至而无险陂之念则中国一人自爱无
 不至而容保民无疆矣强盛战胜之解皆浅求也
事君远而谏则谄也孔疏云若与君疏远强欲谏诤则
是谄佞之人望欲自达也愚按此意甚正石梁王氏谓
此非孔子之言过矣又孔疏云凡谏者若常谏之时天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49b 页 WYG0129-0647d.png
子诤臣七人诸侯五人大夫三人唯大臣得谏若岁初
则贵贱皆得谏也故襄十四年左传师旷对晋侯云自
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
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
国语又云天子听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
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此皆孟
春之月上下皆谏故传引夏书曰每岁孟春遒人以木
铎徇于路是也愚按此又可见远臣之谏当有时候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0a 页 WYG0129-0648a.png
 谏君不可不自量远近如位卑而言高罪也之类是
 也然有身虽远而不能忘谏者如屈原之类不可概
 以谄讥之也石梁王氏疑非孔子之言不为过矣
缁衣言甫刑苗民孔疏曰郑注吕刑云苗民谓九黎之
君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
必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
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四裔者三苗至高辛之衰又复
九黎之君恶尧兴又诛之尧末又在朝舜时又窜之后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0b 页 WYG0129-0648b.png
王深恶此族三生凶恶故著其氏而谓之民以此言之
郑以九黎为苗民先祖但上学蚩尤之恶非蚩尤子孙
孔注尚书以为九黎即蚩尤也三苗则非九黎之子孙
与郑异愚按此叙三苗之始末最详
 九黎三苗俱在南方亦不同种类(今广东沿海及琼/州皆有生黎熟黎)
 (尧舜时三苗在洞庭彭蠡之间/今则云贵川湖之境犹多苗民)蚩尤则在北(黄帝伐/蚩尤于)
 (涿鹿即今顺/天之涿州)郑孔皆是勉强附会
深衣续衽钩边郑注云续犹属也衽在裳旁者也属连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1a 页 WYG0129-0648c.png
之不殊裳前后也钩边若今曲裾也孔疏云衽当旁者
凡深衣之裳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皆似下要
之衽是前后左右皆有衽也今云衽当旁者谓所续之
衽当身之一旁非为馀衽悉当旁也云属连之不殊裳
前后者若其丧服其裳前三幅后四幅各自为之不相
连也今深衣裳一旁则连之相著一旁则曲裾掩之与
相连无异故云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愚按如孔疏之
言则集说杨氏以覆缝为钩边恐未然大全严陵方氏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1b 页 WYG0129-0648d.png
曰衽襟也亦恐小异
 深衣续衽钩边杨氏复曰钩边如今之覆缝盖以边
 为每布幅之边非谓裳之边也于边已缝而覆其缝
 是钩之也盖裳幅既皆斜裂不钩之则恐不牢矣郑
 注云钩边若今曲裾今不识曲裾之制何似意者如
 盘领袍之加两摆欤然如孔疏一旁有曲裾一旁无
 曲裾则亦不称矣深衣裁制之法琼山邱氏为详但
 十有二幅当总衣裳言之未可以裳之一幅分两者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2a 页 WYG0129-0649a.png
 为十二幅今两身两袖只四幅裳六合十幅耳布幅
 之广二尺二寸若于背幅裁去四寸则衣身之广只
 各得一尺八寸加两袖各二尺二寸每旁只得四尺
 又减去缝缝袂之长仅及指记曰袂之长短反绌之
 及肘四幅之布袂不能反绌及肘矣是两袖当各加
 一幅所谓长中继掩尺者如此则衣亦六幅是十二
 幅以应十二月也若万氏加两衿及插角之说则断
 不可从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2b 页 WYG0129-0649b.png
儒行云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郑注孔疏皆无
解集说吕氏云此一句尚气好胜之言于义理未合近
世讲家则云不可面数微辨即改不待面数也此正勇
于改过处愚按此说胜于吕氏
毁方而瓦合郑注云去已之大圭角下与众人小合也
孔疏云方谓物之方正有圭角锋铓也瓦合谓瓦器破
而相合也又云圭角谓圭之锋铓有楞角言儒者身恒
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大圭角言犹有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3a 页 WYG0129-0649c.png
小圭角也黄氏日抄云毁方毁去其圭角瓦合委曲相
合如瓦之覆屋也愚按此皆主涵容言与后所谓砥砺
廉隅者不同集说所解殊迂滞
 儒行篇语自多不醇不必一一强为回护
为人父者以为父鹄孔疏云中则任为人父不中则不
任为人父故为人之父者以为父鹄以下放此愚按此
说得最明盖当时以射习人于礼乐故视射之鹄如已
之道犹今之以经义习人也集说不分明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3b 页 WYG0129-0649d.png
 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此以绎志
 言之视射此鹄如自己为父为子之道为父者惟恐
 在己不能尽父道为子者惟恐在己不能尽子道而
 皆必求其尽以此心射鹄则亦惟恐不能中鹄由于
 己之未能尽道也孔疏亦未甚明白
大司徒文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
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此是以地中为准而较其
四面之长短与冬至景长夏至景短之长短又不同与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4a 页 WYG0129-0650a.png
日极南至牵牛极北至东井之南北亦不同郑注云日
南是地于日为近南也日北是地于日为近北最明贾
疏五表之说亦甚详又按观此则里差之法自古有之
尧典羲和分验四方亦是如此
 日南景短日北景长日东景夕日西景朝是八尺之
 臬之景夏至景短冬至景长亦是此八尺之臬之景
 土圭长尺五寸以夏至之日午树臬测之其景之长
 如土圭则为土中自土中而北则去日渐远而景渐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4b 页 WYG0129-0650b.png
 长(五百里而/长及一寸)自土中而南则去日渐近而景渐短(亦/五)
 (百里而/短一寸)自土中而东则午漏而景已斜自土中而西
 则午漏而景未正此以日景测地之四方也夏至日
 景最短(土中只/尺五寸)此后以渐而长至冬至而最长冬至
 后又以渐而短至夏至而最短此由日之在天夏则
 行南陆而去中国近冬则行北陆而去中国远也此
 以日景测天之四时也尧典寅宾出日以春分卯中
 而日出卯位其景正西指酉也敬致以夏至日中午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5a 页 WYG0129-0650c.png
 刻而景正指子也寅饯纳日以秋分酉中而日入酉
 位其景正东指卯也此以四方正四时也臬八尺法
 中人之身人参天地为三才也土圭尺五寸兼三才
 而五之法五行也
小司徒伍两卒旅之制郑注止云此皆先王所因农事
而定军令者也却不引管子内政军令之文盖不欲合
王伯而一之也贾疏引管子语以实之失其意矣
 小司徒伍两卒旅之法因农以出军也管子轨里连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5b 页 WYG0129-0650d.png
 乡之法厉农以奉军也王霸正相反而贾疏引之亦
 不详矣
老子谓道可道非常道又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
不失德是以无德又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
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贾疏以师氏至德与老子常道及
上德不德为一是燧皇以上无名号之君所行以敏德
与老子可道之道及下德不失德失道而后德为一是
三皇五帝所行以孝德与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6a 页 WYG0129-0651a.png
义而后礼为三王所行又以仁义为五帝三皇所同有
唐初儒者犹崇信老庄往往引以解经而不辨其与儒
家同异处此其所以为陋也
 师氏之至德即大司乐六德之中和也敏德即祗庸
 也孝德即孝友也至德者性情之极至中则至静而
 无少偏倚和则发之而无过不及也敏德者存省之
 不怠祗则戒惧无间于须臾庸则好恶必求其自慊
 也孝德者爱敬之真诚孝则敦其仁于一本友则自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6b 页 WYG0129-0651b.png
 本而推之也老子道可道则非常道以无名无为为
 自然之至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若下德不失德则
 斤斤于有所守矣是以不足为德以其有为也汉唐
 儒者不足以知道而善于附会如此类者不一而足
 矣
土均职有礼俗二字康成谓是先王旧礼贾疏云俗者
续也愚按有礼俗有俗礼礼俗不可变故曲礼云君子
行礼不求变俗而康叔封卫亦因殷旧俗礼则不可徇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7a 页 WYG0129-0651c.png
然郑注于诵训之方慝亦引曲礼此语疏云土均是谓
先王旧礼此谓不变其乡俗然则俗礼亦未可轻变欤
 礼俗有礼之俗也如冠礼或三加而总一醮或每加
 而皆一醴礼可并存因其旧俗可也俗礼则所谓委
 巷之礼非先王之旧者也然可行不可行亦当审其
 重轻焉如清明扫墓及端午中秋俱俗节古人所无
 然今已有之则亦不可不行也如居丧作佛事及以
 酒食延宾及分吊帛于吊者此背乎先王之礼而必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7b 页 WYG0129-0651d.png
 不可行者也又如居丧而不免于出吊生日而不免
 于庆贺娶妇而不能六礼之备期功而不免从王之
 事此亦皆非礼而不可行而在俗又不能尽违者则
 不得已而从俗行之然君子要必有不安于心者若
 竟以流俗为安则废礼将无所不至矣
司尊彝注云变朝践为朝献者尊相因也变再献为馈
献者亦尊相因愚按祭礼有祼有朝践馈献酳尸酳尸
即馈食之礼也朝献者即王之酳尸也再献者即后及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8a 页 WYG0129-0652a.png
宾之酳尸也此经于春夏则言朝践再献于秋冬则言
朝献馈献是省文互文之法
 祼用郁鬯王后各一祼为初献再献朝践荐腥王后
 各一献为三献四献馈献献熟(体解而爓之未/全熟也无黍稷)王后
 各一献为五献六献此皆堂上事然后阴厌而延尸
 入室馈食(至此乃全熟/之有黍稷)已食而酳尸王后各一酳为
 七献八献宾长毕九献焉
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郑注云先王造茔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8b 页 WYG0129-0652b.png
者昭居左穆居右夹处东西贾疏云若文王在丰葬于
毕子孙皆就而葬之即以文王居中则武王为昭居左
成王为穆居右康王为昭居左昭王为穆居右已下皆
然至平王东迁死葬即又是造茔者子孙据昭穆夹处
东西若兄死弟及俱为君则以兄弟为昭穆以其弟已
为臣臣子一列则如父子故别昭穆也必知义然者案
文二年秋八月大事于太庙跻僖公谓以惠公当昭隐
为穆桓公为昭庄公为穆闵公为昭僖公为穆今升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9a 页 WYG0129-0652c.png
僖公于闵公之上为昭闵公为穆故云逆祀也知不以
兄弟同昭位升僖公于闵公之上为逆祀者按定公八
年经云从祀先公传曰顺祀先公而祈焉若本同伦以
僖公升于闵公之上则以后诸公昭穆不乱何因至定
八年始云顺祀乎愚按闵昭僖穆僖昭闵穆顺逆只在
二公若文公则坐定是昭矣以后诸公昭穆何由而乱
贾疏此条殊不可解
 昭穆之序如闵公僖公以兄弟相继闵公当昭则僖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59b 页 WYG0129-0652d.png
 公多一昭庙同在昭而僖在闵下多一庙而实只四
 世不害也所谓逆祀者跻僖于闵上故不可耳若闵
 昭僖穆则文公当穆而又昭世次岂不以此乱乎
大司乐奏黄钟歌大吕疏云欲作乐先击此二者之钟
以均诸乐是以钟师云以钟鼓奏九夏郑云先击钟次
击鼓论语亦云始作翕如也郑云始作谓金奏是凡乐
皆先奏钟以均诸乐也愚按据此则乐以律为本八音
之律又以钟为本钟之律定而后八音之律可定也故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0a 页 WYG0129-0653a.png
郑又引伶州鸠之言曰律所以立均出度古之神瞽考
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
 天子之乐镈钟十二应十二正律(歌钟笙钟则有半/律变律变半律)
 皆特悬如十二辰之位(歌钟笙钟则或十二/或十六皆编悬也)特磬十
 二亦如之所谓宫悬也(如十二辰之位/是环列如宫也)如奏黄钟之
 宫则以黄钟起调先击黄钟之镈钟以声之笙箫篪
 管埙𥴦皆翕然应此而起中间逐声之起止则又以
 笙钟发逐声之声笙磬收逐声之韵鼓鼙居中为节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0b 页 WYG0129-0653b.png
 鼗居上下句之间其黄钟宫则林钟为徵太簇为商
 南宫为羽沽洗为角应钟为和(变/宫)蕤宾为缪也(此用/七律)
 (皆以笙钟宣其声/笙磬收其韵也)及夫奏终则必于末一声仍收归
 黄钟律而后击黄钟之特磬以收之若奏太簇则亦
 以太簇镈钟起以太簇特磬收之如歌大吕之宫则
 以大吕起调先击大吕之镈钟以声之琴瑟及歌皆
 翕然应此而起中间逐字之起止则又以歌钟发逐
 字之声颂磬收逐字之韵搏拊鼓朄为之节鼗居上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1a 页 WYG0129-0653c.png
 下句之间其大吕宫则夷则为徵夹钟为商无射为
 羽仲吕为角变半黄钟为和(变/宫)变林钟为缪(变/徵)及夫
 曲终则必于末一字仍收归大吕律而后击大吕之
 特磬以收之若歌应钟亦然也凡镈钟特磬倍于笙
 钟笙磬笙钟笙磬倍于歌钟颂磬堂上贵人声尚轻
 清也然金奏又有与笙奏不同者大乐有钟曰金奏
 (如左传金奏/肆夏之三)小乐无钟则曰笙奏(如乡饮酒礼笙奏/南陔白华华黍)
 凡乐事今人全不知理会矣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1b 页 WYG0129-0653d.png
大司乐圜钟为宫条郑注云先奏是乐以致其神礼之
以玉而祼焉贾疏谓据小宰注天地大神至尊不祼又
玉人典瑞宗伯等不见有宗庙礼神之玉此言玉止据
天地言祼止据宗庙愚按依此则书言植璧秉圭只是
变礼
 外神有玉无祼宗庙有祼无玉金縢植璧秉主此有
 事祈祷非祭祀也祈祷告请或用玉或制币此无牲
 者也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2a 页 WYG0129-0654a.png
圜钟为宫一条不用隔八相生之正法郑注有避有不
用之说不知果合当时之意否存其说而阙疑可也又
郑注云凡五声宫之所生浊者为角清者为徵羽贾疏
曰或先生后用或后生先用又郑注云此乐无商者祭
尚柔商坚刚也愚按此则言律吕者所当知
 凡乐圜钟为宫一条圜钟为宫则无射为徵仲吕为
 商变半黄钟为羽变林钟为角变半太簇为和变南
 宫为缪即夹钟宫调也(凡以宫发声则为宫调以角/发声则为角调其徵调羽调)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2b 页 WYG0129-0654b.png
 (放/此)黄钟为角者以变半黄钟为角则是以变林钟为
 和变太簇为缪夷则为宫夹钟为徵无射为商仲吕
 为羽此夷则角调也太簇为徵者以太簇为徵则是
 以南宫为商以姑洗为羽以应钟为角以蕤宾为和
 以大吕为缪以林钟为宫此林钟徵调也(此调中太/簇姑洗大)
 (吕皆只/用半律)姑洗为羽者以姑洗为羽则应钟为角蕤宾
 为和大吕为缪林钟为宫太簇为徵南宫为商皆如
 上钧(其姑洗蕤宾林钟太/簇亦皆只用半律)而以姑洗发声是林钟羽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3a 页 WYG0129-0654c.png
 调也下礼地示神鬼二条所言法亦以此推之四声
 而无商者不用商调耳若一曲中皆无商声则必不
 可用也如谓不用隔八相生之法则如以夹钟黄钟
 太簇姑洗四律合为一曲而奏之岂复成曲况清浊
 与律又不相应乎郑贾皆长于数典而不知乐律所
 谓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者欤稼书先生亦未
 考西山律吕新书及朱子论乐之说矣
乐师舞先郑云宗庙以羽后郑云宗庙以人然春秋初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3b 页 WYG0129-0654d.png
献六羽不知后郑如何解
 羽皇旄帗干人等舞群祀有分用而干羽为正宗庙
 兼用二郑之说皆非
大师贾疏谓康成律娶妻而吕生子之义皆本律历志
可见读经不可不知史典同贾疏谓鬼谷子有飞钳揣
摩之篇皆言从横辨说之术飞钳者言察是非语飞而
钳持之揣摩者言揣人主之情而摩近之愚按四字说
尽从横人肺肝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4a 页 WYG0129-0655a.png
 以律生吕谓之娶妻以吕生律谓之生子律本位而
 吕居冲亦其义也
鞮鞻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郑注曰言与其声歌则
云乐者主于舞疏曰凡乐止有声歌及舞既下别云声
歌明上云乐主于舞可知也愚观此则论语言乐正又
言雅颂得所乐自乐雅颂自雅颂可见朱注以诗乐并
言此不易之论也说者因郑夹漈言诗者用以歌而非
用以说义遂谓雅颂即是乐此亦拘矣不知夹漈之言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4b 页 WYG0129-0655b.png
本偏谓诗用以歌可也谓非以说义则不可虞书言诗
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律生于诗者也如郑此言
则诗反生于律矣且如夹漈说则兴于诗成于乐亦将
合而为一乎又有因夹漈之说遂谓孔子有正乐之功
无删诗之事者其诬抑甚矣此特见延陵观乐时雅颂
具在诗未尝乱无待删然则延陵观乐之时乐亦何尝
乱乎今日诗乐旧本既亡故不见夫子删正之妙若使
无夫子删正则诗乐谨足动贤者之观听岂足为万世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5a 页 WYG0129-0655c.png
之准绳乎延陵之叹乐犹之韩起之叹春秋耳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此以诗歌之声合之
 律吕之声以人气合之天地之生气所谓审一以定
 和此非诗生于律亦非律生于诗也诗之与乐有分
 有合分之则诗有文字义理所以言志所谓文足论
 而不息其义显而易见故诗可别为诗教及以诗合
 之音律而动为歌舞则又有声可听有容可观而声
 容皆合于生气之和五常之行所谓声足乐而不淫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5b 页 WYG0129-0655d.png
 其感人又有神于不知不觉而与之俱化者故乐又
 别为乐教也故诗主于文字可以兼收贞淫以使人
 知所好恶乐主于声容则郑声不可不放以使之一
 于和淡此兴于诗成于乐之所以有分也郑夹漈谓
 诗用以歌而非用以说义其言诚有偏矣若合之则
 诗即乐之章歌即永其诗之声舞亦动其诗之容言
 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
 足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矣先王恐其声其容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6a 页 WYG0129-0656a.png
 之以盈而不能反也故律吕以范之行缀以齐之是
 歌舞声容又岂有离诗而贰之者哉韶咸夏濩皆必
 有诗而今不可考大武之六诗则犹多存周颂中左
 传可证矣成周制作择其诗之正者被之管弦协以
 歌舞而用之宗庙朝廷邦国及于乡闾又及于房中
 别其崇卑大小使各有定制乐制既定则音律有殊
 而器数之大小多寡亦因之以异其馀诗有不尽于
 正者非不可被以管弦协以歌舞合于音律但以其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6b 页 WYG0129-0656b.png
 不能皆正则惟是存其篇什以资讲论是故风雅颂
 各有正变以正乐有用不用之故也(变雅中亦有用/者如豳雅豳颂)
 (之类然其音节/器数又必稍异)迄夫诗既残缺失次则音律器数皆
 无不乱而乐之用皆失其所(风有风之音节雅分大/小有大雅小雅之音节)
 (颂有颂之音节如今以仙吕调曲辞而错在双调曲/中以双调曲辞而错入搬沙调中则唱之必不合犯)
 (只是胡乱唱矣以失其犯则失其音律也雅有雅之/器颂有颂之器故有雅瑟颂瑟雅埙颂埙之别大抵)
 (颂器小于雅如今曲有宜用笙笛配者有宜用琐呐/配者音节既乱又用非其所则器数亦无不皆乱矣)
 是故大武声淫及商则是音律之失正也(商是商调/之音非商)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7a 页 WYG0129-0656c.png
 (朝/也)燕使臣而歌湛露彤弓金奏肆夏工歌文王是所
 用之失正也此必当时诗之篇册陵乱散失故乐人
 随手拈用又加之以自作聪明故失之如此夫子叙
 雅颂之篇章使各还其次序是雅颂既分明则雅颂
 之音律亦得分明而雅颂各篇之用处亦得分明器
 数声容无不正矣故定诗即以正乐而雅颂得所即
 乐正之实诗乐原非两分而稼书先生谓乐自乐诗
 自诗诗乐并言分为两事其意谓乐主于舞亦未是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7b 页 WYG0129-0656d.png
 也
卜师四兆郑注谓占兆之书分为四部若易之二篇其
云方功义弓之名未闻愚按卜筮一理而龟书独不传
圣人赞易之功岂不大哉
 诗如易上下两经本子乐如揲蓍求卦而用之今使
 易经本子卦爻辞皆缺乱则揲蓍所得之卦亦乱道
 而失其象占矣卜繇既亡龟卜遂不传今之用钱卜
 易者其说皆离宗乱道以不识易经本子故也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8a 页 WYG0129-0657a.png
冯相氏言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贾疏谓
四时之景合度乃德政所致故晷进则水晷退则旱愚
按若以今历家言之则此皆由历之疏密耳颜氏家训
省事篇内有一条论此最明盖二说当并存
 寒暑失时风雨不节此德政有以致之若日晷长短
 进退则由于历之疏密
冯相疏谓大岁在地与天上岁星相应而行一岁移一
辰又分前辰为一百三十四分而侵一分则一百四十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8b 页 WYG0129-0657b.png
四年跳一辰岁星为阳人之所见太岁为阴人所不睹
又曰今历无跳辰之义故注云今历大历非此也愚按
既不是跳辰之大岁则所指又是何
 太岁即甲子乙丑以数年者耳无所谓在阴也岁星
 虽曰岁移一辰而行有疾迟参差不与岁应又其行
 常侵入前辰非跳过一辰也
分野之说贾疏谓此古之受封之日岁星所在之辰此
补郑注所不及其说甚是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9a 页 WYG0129-0657c.png
 分野之说贾疏谓古受封之日岁星所在之辰甚善
 然古人则天垂象主其事则祭其星故祝融分柳星
 张阏伯分大火又太皞分角亢炎帝分翼轸黄帝分
 析木少皞分奎娄颛顼分室壁皆因所王之德义各
 有取后世居其土者则因之而已后世乃分别郡邑
 谓某郡某地入某宿某度则多见其惑也而固者又
 谓天体覆冒天下无分野之说则又失之不考其故
 矣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69b 页 WYG0129-0657d.png
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注谓若尧典禹贡达此名使
知之或曰古曰名今曰字使四方知书之文字愚按朱
子中庸注是用其后一解
 六体为书(象形会意指事/转注谐声借用)四声五音曰名(四声平上/去入五音)
 (如喉齿牙舌唇及合口开口齐齿启/唇提口闭口卷舌上舌诸呼法之类)书有定体近于
 礼名有定声通于乐书体自篆变而𨽻又变而楷而
 钟王辈又徒逞其笔姿以悦人目是以古体日趋于
 讹书体日讹而呼名亦以日舛古道之贼也况礼乐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70a 页 WYG0129-0658a.png
 乎许慎说文甚有功于书学朱子尝称其说之精沈
 约四声犹留古之遗音而邵子亦称其为知道(以其/始于)
 (一东合口之音然后以渐而发扬终于十五咸闭口/之音是阴阳阖辟始终之道其分一东二冬皆有深)
 (意而今人/不识之矣)明太祖洪武正韵以正字体而别韵不取
 沈约张尔公增补字汇以明音释而说义不取说文
 皆师心自用也
 
 
参读礼志疑 卷下 第 70b 页 WYG0129-0658b.png
 
 
 
 
 
 
 
 参读礼志疑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