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a 页 WYG0593-038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徐霞客游记卷九上
            明 徐宏祖 撰
  西南游日记十五(云南/)
二十一日余约束行李为行计通事由九重崖为山顶
游将午复吾邀题七松册子弘辨又磨石令其徒鸡仙
书静闻碑
二十二日晨餐后弘辨具骑候行余力辞之遂同通事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b 页 WYG0593-0389d.png
就道以一人轻担装从而重者姑寄寺中拟复从此返
也十里过圣峰寺越西支之脊而西共四里过放光寺
入录其藏经圣谕僧留茶不暇啜而出问所谓盘陀石
静室者僧指在西北危崖之半仰视寺后层峰并华首
上下合而为一所谓九重崖者必指此而名开山后人
但知为华首觅九重故迹而不得始以点头峰左者当
之谁谓陵谷无易位哉由寺西一里馀始蹑岰而上又
一里馀其上甚峻乃踰脊脊南北相属东西分坑下坠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a 页 WYG0593-0390a.png
所谓桃花箐也脊有两坊俱标为宾邓分界其处陵历
已高向自礼佛台眺之直似重渊之底云由箐西随箐
下二里有茅舍夹道为前岁底朝山卖浆者所托处今
则寂然为畏途其前分岐西南者为邓川州道直西者
为罗川道乃通丽江者遵之迤逦下二里有庵当路北
北山下曰金花庵又西下三里连有二涧俱自东而西
注即桃花箐之下流也各有板桥跨之连越桥南始循
南山西向行一里有寺踞南山之脊曰大圣寺寺西向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b 页 WYG0593-0390b.png
乃从其前踰脊南下又值一涧亦西流随之半里涧与
前途二桥之流俱转峡北去路乃西半里踰南山北突
之岰岰西其坡始西悬而下路遵之四里有村在南山
坞间是为白沙嘴随嘴又西下二里忽下见深壑自南
而北溪溪贯之有梁东西跨其上遂就而饭焉桥之西
有小径自北而南溯流循峡者乃浪沧卫通大理道与
大道十字交大道随流少北即西上岭盘旋而上或峻
或夷五里越其岰西北下四里始夷又一里为罗武城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a 页 WYG0593-0390c.png
其处坞始大开自此山之西开东西大坞直至千户营
坞分为二始转为东北坞皆所谓罗川也向自山顶西
望翠色袭人者即此皆麦与蚕豆也罗武无城一小村
耳村北有溪西自千户营来即北衙河底之水至此而
东北坠峡合和光桥下流而东北经大石头者也于是
循南山行溪之南二里有村在溪北山下曰百户营又
西五里有村在西北悬岗上曰千户营营之西有山西
自大山分支东南下突于坞中坞遂中分当山之西南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b 页 WYG0593-0390d.png
者其坞回盘其水小为西山坳新厂在东南而路出其
西北当山之东北者其坞遥达其水大为中所屯南北
二衙又在其西北而路则由山之西南逾坳以入于是
从千户营西南转入南坞一里馀至新厂皆淘砂煎银
者乃北一里馀抵分界山之阳渡一小流循山阳西北
行三里北踰过坳于是稍下循西大山之麓北向行其
东又成南北大坞即千户营之上流也北一里有村倚
西山之坡是为中所屯乃邓川鹤庆分界处悉檀寺庄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a 页 WYG0593-0391a.png
房在焉乃入宿
二十三日晨饭于悉檀庄天色作阴乃东下坞中随西
山麓北行二里有支冈自西山又横突而东乃蹑其上
有岐西向登山者为南衙道腰龙洞在焉北向蹑岰者
为北衙道鹤庆之大道随之余先是闻腰龙洞名乃令
行李同通事从大道行期会于松桧予同顾仆策杖携
伞遂分道从岐由山脊西上一里稍转而南复有岐缘
南箐而去余惑之候驱骡驰马者至问之曰予亦往南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b 页 WYG0593-0391b.png
衙者大路从此西踰岭下约十里余问南岐何路曰此
往鸡鸣寺者问寺何在其人指南箐夹崖间者是然此
岐隘不可行忽一人后至曰亦奇胜即从此夹踰南岰
亦达南衙与此路由中岰者同也余闻之喜甚曰此可
兼收也谢其人遂由岐南行五里转入夹崖下扳崖端
透一石隙而入其石自崖端垂下外插崖底若象鼻然
中透一穴如门穿门即由峡中上跻亦犹鸡山之束身
焉登峡上则上崖岈然横列若洞若龛若门若楼若栈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a 页 WYG0593-0391c.png
者骈峙焉洞皆不甚深僧依之为殿左为真武阁又左
为观音龛皆东北向下危壁殿阁之间又垂崖两重俱
若象鼻下插崖底而中通若门有僧两人皆各踞一龛
见客至胡麻方熟辄邀同饭予为再啜两盂见龛后有
石脊若垂梯而上跣而蹑之复有洞悬其上层中空而
旁透小穴崖之左右由夹中岭即南岰道而崖悬不通
复下由穴门出即转崖左西南上仰见上崖复悬亘而
中呀然有岐细若虫迹扳条从之又得一大穴其门亦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b 页 WYG0593-0391d.png
东北向前甃石为台树坊为门曰青莲界其左药灶碑
板俱存而无字无人棘萝旁翳无可问为何人未竟之
业其右复有象鼻外垂之门透而南复有悬绡高捲之
帐帐之右上崖有洞巍张下崖即二僧结庵之处然磴
绝俱莫可通乃仍由青莲界出东夹再上半里而崖穷
夹尽山半坪开又有泉自南岰东出由坪而坠于崖之
右又分而交潆坪塍坠于崖之左崖当其中濯灵涤窍
遂成异幻由坪上溯流半里北向入峡峡中之流倾涌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a 页 WYG0593-0392a.png
南向溯之一里涧形不改而有巨石当其中石之下则
涌水成流而石之上惟砾石堆涧绝无水㾗又溯枯涧
北行半里路穷茅翳盖其涧自西峡来路当北去也乃
东向蹑岭扳崖跻棘又半里得南来路遂随之北半里
西陟一坞复升陇而西有岐入西南峡中者颇小其直
北下陇者颇大予心知直北者为南衙道疑腰龙洞在
西南峡中遂望峡行半里不得路遥听西北山巅有人
语声乃竭蹶扳岭上一里得东来道又一里得驱犊者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b 页 WYG0593-0392b.png
问之则此路乃西向踰脊抵焦石峒者问腰龙洞何在
曰即在此支岭之北然岭北无路须随路仍东下山折
而北至南衙乃可往盖是山大脊自北而南脊之西为
焦石峒脊之东一支东突其北腋中则腰龙洞所在南
腋中即此路也予乃怅然遂随路返东下一里乃转而
东北下又一里抵山麓循之北行又一里至南衙南衙
之村不甚大倚西山而东临大坞其坞北自北衙南抵
中岰其中甚宽盖此中大坞凡三曲三辟最北者为此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a 页 WYG0593-0392c.png
坞坞南北亘以北岰东隘为峡口其南即中所屯坞坞
亦南北亘以江阴村为峡口其南即千户营百户营坞
坞东西亘以罗武村为峡口总一溪所贯皆谓之罗川
云由南衙之后西南上山磴道甚辟一里半有亭有室
当山之半其旁桃李灼然旁后蹑级而上有寺门榜曰
金龙寺门内有楼当洞门其楼前临平川后瞰洞底甚
胜也楼后即为洞门洞与楼俱东向其门悬嵌而下极
似江右之石城洞西壁上穹覆而下崆峒南与北渐环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b 页 WYG0593-0392d.png
而转惟东面可累级下下五丈一石突起当洞之中西
耸而东削甃以为台亭其上供白衣大士其亭东对层
级架木桥以登西瞰洞底潴水环其下沉绀映碧光怪
甚异亟由桥返级穿桥下缘台左西降十馀丈而后及
水水嵌西崖足四面阔约三丈南北二面渐抱而缩然
三面皆绝壁环之无有旁窦水渟涵其间俨若月牙之
抱魄也水中深浅不一而澄彻之极焕然映彩极似安
宁温泉浅者浮绿深者沉碧掬而尝之甘冷异常其洞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a 页 WYG0593-0393a.png
以在山之半名为腰龙而文之者额其寺为金龙洵神
龙之宫也洞口如仰盂下员如城水潆三面如玦石脊
中盘如垂舌其异于石城者石城旁通无极而此则一
水中涵若其光莹之异又非他水可及也久之仍上洞
口始登前楼则前楹后轩位置俱备而僧人他出扄钥
不施仍一里馀下至南衙问松桧道俱云不能及乃竭
蹶而趋由南衙后傍西山而北二里是为北衙有神庙
当北衙之南门东向其后大脊之上骈崖轰夹有小水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b 页 WYG0593-0393b.png
出其中庙之北有公馆市舍夹道甚盛折而东共半里
而市舍始尽盖与南衙迥隔矣二衙俱银矿之厂独以
衙称者想其地为盛也东与南来大道合复北行一里
馀市舍复夹道盖烹炼开炉之处也过市舍遂北下坡
又一里馀而及其底始知南北两衙犹山半之坞也其
峡既深有巨涧流其间自北而南是为河底盖即罗川
之上流有支流自西峡来入其派颇小置木桥于上越
之又北见石梁跨巨涧涧中有巨石梁东西两跨之就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a 页 WYG0593-0393c.png
其中为阁以供白衣大士越桥之东溯涧北向上危崖
倚道盘级而登右崖左涧下嵌深渊上削危壁五里登
坪脊有枯涧堑山头亦跨石梁度梁北有殿新构有池
溢水有亭施茶子入亭饭一僧以新瀹茶献曰适通事
与担者久待于此前途路遥托言速去盖此殿亦丽江
所构以施茶者故其僧以通事命候余而致之耳子亟
饭行竟忘其地为热水桥而殿前所流即热水也既从
其侧又过一石梁梁跨山头与前梁同而下有小水西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b 页 WYG0593-0393d.png
坠巨涧过梁从中脊北向而行东西俱有巨山夹之盖
西界大山自鹤庆南来至七坪老脊直南高亘于河底
之西者为鲁摆由七坪东度分支南下即此中脊与东
界之山故此中脊之北又名西邑盖西邑与鲁摆皆地
名二山各近之界坊遂以为名焉中脊与鲁摆老脊夹
成西峡此河底之流所自出者盖源于七坪之南云行
中脊十里脊东亦盘为中洼之宕脊悬西峡东洼之间
狂风西来欲捲人去又三里乃西北岭上一里又蹑岭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0a 页 WYG0593-0394a.png
而西半里乃西北下一里抵坞中是为七坪即中界所
度之脊与西界大山夹成此坪为河底之最高处也由
坪中北行二里始为度脊隘口脊南有二三家当道脊
西有村落倚山尤繁桃李时日已下舂尚去松桧二十
里急踰隘北行五里少出西界巨山如故而东界亦渐
夹而成洼洼中石穴下陷每若坑若阱路循东脊行又
数里有数家之村当北峡之口曰金井村始悟前之下
阱累累者皆所称金井者耶隘口桃花夹村嫣然若笑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0b 页 WYG0593-0394b.png
由村北东向下坡一里渐夷乃东行岭脊脊左右渐夹
而成坞由脊行三里复由脊北坠坑东下一里抵其麓
于是坞乃大开有三楹当麓之东亦梵龛也由其前东
向径平坞而驰望东峰南北高耸者日光倒映其尖丹
葩一点若䓿萏之擎空也盖西山屏亘甚高东峰杂沓
而起日衔西山返射东山其低者日已去成碧其高者
日尚映而流丹丹者得碧者环簇其下愈觉鲜妍世传
鹤庆有石宝之异西映为朝霞东映为晚照即此意也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1a 页 WYG0593-0394c.png
东驰二里过数家之舍又东一里渐坠壑成涧向东南
去乃折而北度一陇又一里有公馆在西山之麓其左
右始有村落知其为松桧矣而犹未知居停何处也又
北半里担者倚门而呼乃入之已就晦矣是家何姓江
右人其先为监厂委官遂留居此
二十四日昧爽饭于松桧北向入山峡松桧之南山盘
大壑而无水沟涧之形似亦望东南去松桧之北山复
旋夹为坞小水犹南行五里登坂为波罗庄山从此自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1b 页 WYG0593-0394d.png
西大山度脊而东脊不甚高而水分南北又北五里望
北坞村落高下多傍西大山是为山庄于是北下随小
溪北行五里间村庐错出桃杏缤纷已而直北山下
有倚南山居者是为山庄河底村村北溪自西而东其
水一自山庄西谷来一自河底村南谷来皆细流一自
西北大山夹中来俱合于河底村北东流而去亭桥跨
之桥北即龙珠山之南麓矣龙珠山者今名象眠山自
西大山之东分支东亘直接东大山之西麓其北之西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2a 页 WYG0593-0395a.png
大山即老龙之脊皆自北而南其北之东大山即峰顶
山亦皆自北而南中夹成南北大坞样共之江亦自丽
江南下潆鹤城之东而南至此为龙珠所截水无从出
于是自峰顶之麓随龙珠西转搜得龙珠骨节之穴遂
捣入其中寸寸而入凡百零八穴而止众水于山腹合
而为一同泄于龙珠之东南大路过河底桥即踰龙珠
而北与出入诸水洞皆不由此以俱在其东也余乃欲
从桥北随流东下就小径穷所出洞令通事及担者从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2b 页 WYG0593-0395b.png
大路往担者曰小径难觅不若同行盖其家在入水洞
北亦便于此也余益喜遂同东向随溪行龙珠山之南
一里反越溪南半里又渡溪北其路隘甚而夹溪皆有
居者又东半里枫密河东南泻峡去路东北踰龙珠支
岭两下两上东北盘岭共四里其路渐上俯瞰东南深
峡中有水破峡奔决即合并出穴之水也其水南奔峡
底与枫密之水合而东南经峰顶山之南峡以出下金
沙大江然行处甚高水穴在重崖下出俯视不见其穴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3a 页 WYG0593-0395c.png
令通事及担者坐待道旁予与顾仆坠壑东南下下半
里不得路踯躅草石间转向东箐半里又南迂半里始
下至涧底乃西向溯流披棘入共半里则巨石磊落堆
叠涧中水从石隙泛溢交涌余坐巨石上止见水与石
争隙不见有馀穴雪跃雷轰交于四旁而不知其所从
来也久之复从旧道一里馀迂上既近复扳石乱跃又
半里登大道遂东北上半里转一峡见后有呼者乃通
事与担夫也于是北半里上攒间北过脊始北望两山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3b 页 WYG0593-0395d.png
排闼一坞中盘样共江络其东又一小水纬其西北皆
抵脊下而不可见其两山之北夹而遥接于东北隅者
是为丽府丘塘关所踞样共水所从出也乃北下山一
里馀而及其麓有寺悬麓间寺门北向其下即入水之
穴也不及入寺急问水先见一穴乃西来小流所入其
东又有平土丈馀隔之东来之样共江屡经穴而屡分
坠至是亦遂穷然则所谓一百八穴者俱在东也余因
越水北东向溯流见其从崖下遇一穴辄旋穴下灌如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4a 页 WYG0593-0396a.png
坠瓮口其声呜呜每穴远者丈馀近者咫尺而已既而
复上寺前乃北下渡西来小流有小石梁跨之北一里
有村当平岗之间是曰甸尾村担者之家在焉入而饭
于桃花下既乃西北行三里馀而入南来大道即河底
桥北上踰岭者于是循西山又北五里是为长康铺坊
有河流自西南峡来巨石桥跨之有碑在桥南称为鹤
川桥盖鹤川者一川之通名而此桥独擅之亦以其冠
一川也桥北有岐溯流西南为大理府大道故于此设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4b 页 WYG0593-0396b.png
铺焉过桥不半里而为长康关庐舍夹道是街子市者
交集自甸尾至此村落散布庐舍甚整桃花流水环错
其间其西即为朝霞寺峰正东与石宝相对于是路转东
北又八里馀而入鹤庆南门城不甚高门内文庙宏整
由其东北行半里稍东为郡治由其西又北行半里出
一鼓楼即新城之北门也其北为旧城守禦所在焉又
北半里而出旧城北门稍西曲而北一里复东曲而北
四里为演武场在路东从其西又北五里过一村又五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5a 页 WYG0593-0396c.png
里为大板桥桥下水颇大而潴乃自西而东下样共江
者时所行路当甸坞之中东山下江流沿之西山下村
庐倚之自此桥之北甃路石皆齿齿如编仰管之半砾
趾难措又北六里为小板桥桥小于前而流亦次之然
其势似急又北七里为甸头村之新屯居落颇盛稍转
而东有王贡士家遂入而托宿
二十五日昧爽饭而行北二里为冯密村村庐亦盛甸
头之村止此矣盖西南有高冈一支垂而东南下直逼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5b 页 WYG0593-0396d.png
东山文笔峰下江流亦曲而东高冈分支处其腋中有
黑龙潭之水亦自西大山出南流而抵冯密乃沿高冈
之南而东注样共江鹤庆丽江以此为界云冯密之西
有佛宇高拥崖畔即青玄洞也余望之欲入而通事苦
请俟回驾且云明日逄六主出视事过此又静摄不即
出余乃随之行即北上冈四里有路横斜而成叉字交
是为三岔黄泥冈其西南腋中松连箐坠即黑龙所托
也于是西北之山皆荒石濯濯而东北之山渐有一二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6a 页 WYG0593-0397a.png
小村倚其下而冈脊则一望皆茅云又北一里为哨房
四五家当冈而踞已为丽江所辖矣又北行冈上八里
而下其东北坞盘水曲田畴环焉下一里有数家倚西
山路当其前是为七和南村又北二里有房如官舍而
整是为七和之查税所其北又有大宅新构者乃木公
次子所居也由其前北向行又盘一支岭而北七里乃
渐转西北始望见丘塘关在北山上而样共之水已嵌
深壑中不得见矣于是路北有石山横起其崖累累虽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6b 页 WYG0593-0397b.png
不高与大山夹而成峡遂从峡间西北上一里踰其东
度之脊又西北二里馀乃北下枯壑横陟之半里乃北
上山其山当西大支自西东来至此又横叠一峰其正
转而南下其馀支东下而横亘直逼东山扼丽江南北
山之流破东山之峡而出为样共江此山真丽之锁钥
也丽江设关于岭脊以严出入又设塔于东垂以镇水
口山下有大道稍曲而东由塔侧上小道则蹑崖直北
登予从其小者皆峻石累垂锋棱峭削空悬曲屈一上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7a 页 WYG0593-0397c.png
者二里始与东来大道合则山之脊矣有室三楹东南
向而踞之中辟为门前列二狮守者数家居其内出入
者非奉木公命不得擅行远方来者必止阍者入白命
之入乃得入故安通诸州守从天朝选至皆驻省中无
有入此门者即诏命至亦俱出迎于此无得竟达巡方
使与查盘之委俱不及焉余以其使奉迎故得直入入
关随西山北行二里下一坑度坑底复登坡而北一里
稍东北下山又东北横度坡间者二里始转而北二里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7b 页 WYG0593-0397d.png
过木家院东又北二里度小桥则土岗一支西南自大
山之界分冈环而东北直抵东山之麓以扼样共江上
流由冈南陟其上是为东员里北行岭头西南瞻大脊
东南瞰溪流皆在数里之外六里乃下陇北平畴大辟
夹坞纵横冈下即有一水西自文华峰环坞南而至有
石梁跨其上曰三生桥过桥有坊二在其北旁有守者
一二家于是西北行平畴间矣北瞻雪山在重坞之外
雪幕其顶云气郁勃未睹精莹西瞻乌龙在大壑之南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8a 页 WYG0593-0398a.png
尖峭独拔为大脊之宗郡中取以为文笔者也路北一
坞窈窕东北入是为东坞中有水南下万字桥水西北
来会之与三生桥下水同出丘塘东者也共五里有柳
径抱耸立田间为土人送行折柳之所路北即万字桥
水潆流而东水北即象眠山至此南尽又西二里历象
眠山之西南垂居庐骈集萦波带谷是为丽江郡所托
矣于是半里度石梁而北又西半里税驾于通事者之
家坐楼上献酪为醴予不能沾唇也时才过午通事往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8b 页 WYG0593-0398b.png
复命余处其家待之东桥之西共一里为西桥即万字
桥也俗又谓之玉河桥象鼻水从桥南下合中海之水
而东泄于东桥盖象鼻之水土人名为玉河云河之西
有小山兀立与象眠南尽处夹溪中峙其后即辟为北
坞小山当坞若中门之标前临横壑象鼻之水夹其东
中海之流经其西后倚雪山前拱文笔而是山中处独
小郡署踞其南东向临玉河后幕山顶而上所谓黄峰
也俗又称为天生寨木氏居此二千载宫室之丽拟于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9a 页 WYG0593-0398c.png
王者盖大兵临则俯首受绁师返则夜郎自雄故世代
无大兵燹且产矿独甚宜其富冠诸土郡云
二十六日晨饭于小楼通事父言木公闻余至甚喜即
命以明晨往解脱林候见传谕诸从者备七日粮以从
盖将为七日款也
二十七日微雨坐通事小楼追录前记其地杏花始残
桃犹初放盖愈北而寒也
二十八日通事言木公命驾下午向解脱林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19b 页 WYG0593-0398d.png
二十九日晨起具饭甚早通事备马候往解脱林始过
西桥由郡治前北上挟黄峰东麓而北中北坞而行五
里东瞻象眠山始与玉河上流别又五里过一枯涧石
桥西瞻中海柳岸潆波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
又北十里有大道北去者为白沙院路西北度桥者为
解脱林路桥下涧颇深而无滴沥既度桥循西山而行
五里为崖脚院其处居庐交集屋角俱插小双旗乃把
事之家也院北半里有涧自西山峡中下木梁跨其上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0a 页 WYG0593-0399a.png
度桥西北陟岭为中甸大道由桥南溯溪西上岭者即
解脱林道乃由桥南西向蹑岭岭甚峻二里稍夷折入
南峡半里则寺倚西山上其门东向前分一支为案即
解脱林也寺南岗上有别墅一区近附寺后木公憩止
其间通事者引余至其门有大把事二人来揖介余入
木公出二门迎入其内室交揖而致慇勤焉布席平板
上主人坐在平板下其中极重礼也叙谈久之茶三易
余乃起送出外厅事门令通事引入解脱林寓藏经阁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0b 页 WYG0593-0399b.png
之右厢寺僧之住持者为滇人颇能体主人意款客焉
二月初一日木公命大把事以家集黑香白镪十两来
馈下午设宴解脱林东堂下藉以松毛以楚雄诸生许
姓者陪宴仍贿以杯鞋(银杯二只绿/绉纱一疋)大肴八十品罗列
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抵暮乃散
初二日乃入其所栖林南静室相迎设座如前既别仍
还解脱林昨陪宴许君来以白镪易所贿绿绉纱去下午
又命大把事来求作所辑云薖淡墨亭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1a 页 WYG0593-0399c.png
初三日余以序稿送进复令大把事来谢所馈酒果有
白葡萄荔枝龙眼诸贵品酥饼油线(细若发丝中缠松/子肉为片甚松脆)
发糖(白糖为丝细过于发千条万缕合/揉为一以细面勃之合而不腻)诸奇点
初四日有鸡足僧以省中录就云薖淡墨缴纳木公木
公即令大把事传示求为校正其所书洪武体虽甚整
而讹字极多既错落无序而重叠颠倒者亦甚余略为
标正且言是书宜分门编类庶无错出之病晚乃以其
书缴入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1b 页 WYG0593-0399d.png
初五日复令大把事来致谢言明日有祭丁之举不得
留此盘桓特令大把事一人来听候求再停数日烦将
淡墨分门编类如予前所言予从之以书入谢且求往
中甸观所铸三丈六铜像既午木公去以书答予言中
甸皆古宗路多盗不可行盖大把事从中沮之恐觇其
境也是日传致油酥面饼甚巨而多一日不能尽一枚

初六日予留解脱林校书木公虽去犹时遣人馈酒果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2a 页 WYG0593-0400a.png
有生鸡大如鹅通体皆油色黄而体员盖肥之极也予
爱之命顾仆咸为腊鸡
初六初七日连校类分标分其门为八以大把事候久
予心不安乃连宵篝灯丙夜始寝是晚既毕仍作书付
大把事言校核已完闻有古岗之胜不识𨗳使一游否
古岗者一名猎猡在郡东北十馀日程其山有数洞中
透内贮四池池水各占一色皆澄彻异常自生光彩池
上有三峰中峙独凝雪莹白此间雪山所不及也木公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2b 页 WYG0593-0400b.png
屡欲一至其地诸大把事言不可至力尼之数年乃得
至图其形以归今在解脱林后轩之壁北与法云阁相
对予按图知之且询之主僧纯一言其处真修者甚多
各住一洞能绝粒休粮其为首者有神异手能握石成
粉足能蝢坡成洼年甚少而前知木公未至时皆先与
诸土人言有贵人至土人愈信而敬之故余神往而思一
至也
初八日昧爽大把事赍册书驰去余迟迟起饭而天雨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3a 页 WYG0593-0400c.png
霏霏纯一馈以古磁杯薄铜鼎并芽茶为烹瀹之具备
马别而下山稍北遂折而东下甚峻二里至其麓路北
有涧自雪山东南下随之东半里有木桥度涧西北踰
山为忠甸道余从桥南东行半里转而东是为崖脚院
倚山东向其处居庐连络中多板屋茅有瓦室者皆头
目之居屋角俱标小旗二面风吹翩翩摇曳夭桃素李之
间宿雨含红朝烟带绿独骑穿林风雨凄然反成其胜
院东南有洼地在村庐间中涸无水尚有亭台堤柳之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3b 页 WYG0593-0400d.png
形乃旧之海子环为园亭者今为废壑矣又南三里有
枯涧嵌地甚深乃雪山东南之溪南注中海者余引其
水东行坞脊无涓滴下流涧中仅石梁跨其上度梁之
东即南随引水行四里望十和村落在西甚盛其南为
中海望之东南行其大道直北而去者白沙道也南四
里有枯涧东西横坞中小石梁南跨之又东五里东瞻
象眠山已近通事向许𨗳观象鼻水至是乃东南行田
间二里抵山下水从坎下穴中西出穴小而不一遂溢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4a 页 WYG0593-0401a.png
为大溪折而南去二里析为二道一沿象眠而南一由
坞中倒峡过小石桥又析为二夹路东西行五里至黄
峰山北所引之水一道分流山后而去一道东随黄峰
而南始知黄峰之脉自象山北坡垂坞中南下垂此结
为小坞当坞之口东界象眠山亦至此南尽西界山自
中海西南环绕而北接十和后山南复横开东西大坞
南龙大脊自西而东列案于前其上乌龙峰独耸文笔
于西南木家院南峰回峙雄关于巽位众大之中以小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4b 页 WYG0593-0401b.png
者为主所以黄峰为木氏开千代之绪也从黄峰左腋
南上西转又一里出其南则府治东向临溪而峙象鼻
之水环其前黄峰拥其后闻其内楼阁极盛多僣制故
不于此见客云先是未及黄峰三里有把事持书挈一
人荷酒献胙冲雨而至以余尚未离解脱也与之同过
府前度玉河桥又东半里仍税驾于通事小楼
初九日大把事复捧礼仪来致谢酬校书之役也(铁皮/褥一)
(黄金/四两)再以书求修鸡山志并恳明日为其四子艺文木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5a 页 WYG0593-0401c.png
家院然后出关院有山茶甚巨以此当折柳也余许之
是日仍未霁复憩通事楼
初十日晨餐后大把事来候往木家院通事具骑而大
把事忽去久待不至乃行东向半里街转南北北去乃
象眠山南垂通安州治所托南去乃大道半里过东桥
于是循溪南岸东南行三里有柳两三株在路右塍间
是为土人送行之地其北有坞东北辟甚遥盖雪山之
支东垂南下者两重初为翠屏象眠与解脱十和一夹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5b 页 WYG0593-0401d.png
而为白沙坞再为吴烈东山与翠屏象眠再夹而成此
坞其北入与白沙等其北度脊处即金沙江逼雪山之
麓而东者东山之外则江流南转矣脊南即此坞中有
溪自东山出灌溉田畴更广由此坞东北踰脊渡江即
香罗之道也坞中溪东南与玉河会于三生桥之东又
有水西南自文笔山沿东山而南转经三生桥而东与
二水会于是三水合而成样共江之源焉其东有员岗
者为丽郡东南第一重锁钥盖南大脊自西来穹为木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6a 页 WYG0593-0402a.png
家院后高峰大脊从此南趋鹤庆其东下者为丘塘关
其东北下者环转而为此冈直逼东山之麓东山水为
一沿东山南下而出丘塘东峡自七和冯密而达鹤庆
冈首回环向郡南山之溪经其下巩桥度之曰三生桥
桥北有二坊两三家为守者自柳塘至此又五里矣其
北皆良畴而南则登坡焉一里升坡之巅平行其上右
俯其坡内抱下辟平坞直北接郡治眺其坡斜削东下
与东山夹溪南流坡间每有村庐就洼傍坎桃花柳色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6b 页 WYG0593-0402b.png
罨映高下三里稍下就洼有水成㾗自西而东下于溪
又南踰一坡度板桥而南则木家院在是矣先途中屡
有飞骑南行盖木公先使其子至院待余而又屡令人
来示其款接之礼也途中与通事者辄唧唧语余不之
省比余至而大把事已先至矣迎入门其门南向甚敞
前有大石狮四面墙垣之外俱巨木参霄甫入四君出
迎入门两重厅事亦敞从其右入内厅乃拜坐进茶即
揖入西侧搭松棚于两庑之间下藉以松毛迤西重礼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7a 页 WYG0593-0402c.png
也大把事设二卓坐定即献纸笔袖中出一小封曰家
主以郎君新进诸生虽事笔砚而此中无名师未窥中
原文脉求为赐教一篇使知所法程以为终身佩服余
颔之拆其封乃木公求余作文并为其子斧正书后写
一题曰雅颂各得其所余与四君即就座拈毫二把事
退候阶下下午文各就余阅其作颇清亮二把事复以
主命求细为批阅余将为举笔二把事曰馁久矣请少
迟之后有茶花为南中之冠就往一观而就席盖其主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7b 页 WYG0593-0402d.png
命也余从之由其后转过一厅左有巨楼楼前茶树盘阴
数亩高与楼齐其本径尺者三四株丛起四旁葳蕤下
覆甚密不能中窥其花尚未全舒止数十朵高缀丛叶
中虽大而不能近觑且花少叶盛未见灿烂之妙若待
月终便成火树霞林惜此间地寒花较迟也把事言此
树植与老把事年相似屈指六十馀余初疑为数百年
物而岂知气机发旺其妙如此已还松棚则设席已就
四君献款复有红毡丽锁之惠二把事亦设席坐阶下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8a 页 WYG0593-0403a.png
每献酒则趋而上焉四君年二十馀修晰清俊不似边
陲之产而语言清辨可听威仪动荡悉不失其节为余
言北产红映之异时予欲由九和趋剑川四君言此道
虽险而实近但此时徙诸出痘者在此死秽之气相闻
而路亦绝行人不若从鹤庆便肴味中有柔猪氂牛舌
俱为余言之缕缕可听(柔猪乃五六斤小猪以米饭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体炙之乃切片)
(以食氂牛舌似猪舌而大甘脆有/异味惜余时已醉饱不能多尝也)因为余言其地多氂
牛尾大而有力亦能负重北地山中人无田可耕惟纳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8b 页 WYG0593-0403b.png
氂牛银为税盖鹤庆以北多氂牛顺宁以南多象南北
各有一异兽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昌腾越其西渐
狭中皆人民而异兽各不一产腾越之西则有红毛野
人是亦人中之氂象也抵暮乃散二把事领余文去以
四君畀余曰灯下乞细为削抹明晨欲草呈主人也余
领之四君送余出大门似亦驰还郡治仍以骑令通事
送余东南二里宿村氓家余挑灯评文就卧其西庑
十一日昧爽通事取所评文送木家院就院中取饭至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9a 页 WYG0593-0403c.png
已近午矣觅负担者久之得一人遂南行二里抵南山
下循山东南一里下越一坑底仍东南上二里出丘塘
关关内数家居之有把事迎余献茶其关横屋三楹向
南踞岭上第南下颇削而门则无甚险隘也其岭自西
大脊分支东突与东山对夹样共江于下关门东脊临
江之嘴竖塔于上为丽东南第二重锁钥隔江东山至
是亦雄奋而起若与西大峰共为犄角者关人指其东
麓即金沙江南下转而东南趋浪沧顺州之间者此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29b 页 WYG0593-0403d.png
地有路半日踰此岭又一日半而东南抵浪沧卫出关
辞通事以骑返余遂同担夫仍南向就小道下山其道
皆纯石嵯峨践隙扳峰而下二里乃抵其麓遂西南陟
桥桥西有坡南向随之半里复下坡西有坞南开而中
无水又半里横陟之由西坡上半里依西大山之麓转
而东南行一里馀路左复起石山与西山对夹路行其
中二里踰脊南下脊右有石崖下嵌而东半石峰巀嶪
南一里东峰始降复随西坡盘而西南二里其支复东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0a 页 WYG0593-0404a.png
突再南踰之下半里还顾东突峰南有崖嵌空成门返
步探之虽有两门而洞俱不深又循西山而南一里馀
三四家倚西山下于是复见样江江出峡而下盘其麓
峡中始环叠为田村之前已引水为渠循山而南扺七
和矣随渠盘西山东突之嘴又三里而抵七和七和者
丽郡之外郭也聚落倚西山颇盛其下坞中水田夹江
木公之次子居此其宅亦东向由其前又南半里为税
局收税者居之又南渐下一里复过一村乃西南上坡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0b 页 WYG0593-0404b.png
一里陟坡顶其上甚平由其上平行而南二里有数家
居坡脊是为七和哨则丽江南尽之鄙也故设哨焉哨
南又半里有路自东南横过西北者为三岔黄泥岗盖
是坡自西大山下垂由此亘而东南横路随其脊斜去
脊西遂下陷成峡黑龙潭当其下焉大道夹东直南鹤
庆丽江之界随此坡脊而分故脊西下陷处自西盘而
南至冯密其下已属鹤庆脊东高亘处南下冯密东其
内犹属丽江此东西两界大山内之横界也于是西瞰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1a 页 WYG0593-0404c.png
峡内松箐遥连路依东脊南向渐下六里而至冯密才
过午觅宿店漫投一楼上乃陈生某家也向曾于悉檀
相晤者担入卸担去余炊饭其家欲往青玄洞陈生止
余曰明日登程可即从此往今日晚可一探东山之麓
乎遂同东陟坞塍盖此坞即自黑龙潭南下至此东向
而出者坞北则黄泥冈之坡直垂而逼东山之麓江亦
东逊若逗而出于门者故坞东之界直以此门而分由
坞东行一里即与样共江遇溯之东北半里有木桥横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1b 页 WYG0593-0404d.png
江上从桥东渡木凡四接循东岸溯之而北半里登东
陇其上复盘陇成畦辟田甚广又北一里直对黄泥之
嘴东界尖峰最耸是为笔架峰正西与冯密后堆榖峰
相对焉陈生父冢正其陇之上时将议迁故来相度余
劝其勿迁惟来脉处引水开渠横截其后若引从墓右
环流于前是旋转之法陈生是之仍从木桥渡江共三
里还寓陈生取酒献酌余嘱其觅远行担夫陈生言明日
可得不必嘱也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2a 页 WYG0593-0405a.png
十二日陈为余觅夫皆下种翻田不复远去已领银仍
来辞既饭展转久之得一人曰赵贵遂行余以纯一所
馈瓯二鼎一酬陈生之贳酒从其居之西涉一涧即横
坞而西北一里馀登曲坡已逼堆榖峰下坡上引水为
渠南注架木而度即东循南下之脊而上半里直逼西
山下有庙临岗而峙庙南东下腋底有庙祀龙王南临
一池甚广而澄澈乃香米龙潭也庙南西上层崖有洞
东向辟门其上回崖突屼即青玄洞也二庙俱不入西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2b 页 WYG0593-0405b.png
蹑山直上半里抵崖下则洞门有垂石中悬门辟为二
左大而右小有僧倚中垂之石结庐外又环石于左门
之下以为外门由环石窦间入登左门其门大开西向
直入置佛座当其中佛座前稍左其顶上透引天光一
缕下坠高盖数十丈也其右则外悬之壁当其前中旁
达而南即豁为右门门稍东南向下悬石壁可眺而不
可行也盖佛座外屏既觉回环而旁达两门上通一窍
更为明彻此其前胜也佛座以后有巨碑中立刻诗于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3a 页 WYG0593-0405c.png
上由此而内便须秉烛乃令担人秉炬前见内洞两门
右大而左小先循左壁扳左隙上跻既登一崖其上夹
而成隙披隙入转而南向有穴下坠甚深先投炬烛其
底以为阱也乃撑隙支空而下三丈至其底稍南见有
光遥透以为通别窦矣再前谛视光自东入始悟即右
门所入之大窦也复转而西入内有小门渐下乃伏而
穷之数丈愈隘不能进乃倒退而出循右崖之壁从其
西南复得一门初亦小其内稍开数丈内亦愈隘而渐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3b 页 WYG0593-0405d.png
伏亦不能进复倒退而出即前之有光遥透处也向明
东蹈左右审顾石虽蜿蜒而崖无别窍遂至大碑后录
其诗并出前洞以梯悬垂石内后崖亦录其诗僧瀹茶
酒引满而出下洞前则有桃当门犹未尽放也是洞前
后分岐䆗窱前之罨映透漏后之层叠㟏岈擅斯二美
而外有回崖上拥碧浸下涵亦胜绝之地既下至平岗
余欲北探黑龙潭担者言黑龙潭路当从黄泥岗西下
不然亦须从冯密后溯流入此山之麓无通道可行盖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4a 页 WYG0593-0406a.png
此中有二龙潭北峡为黑龙潭此下为香米龙潭皆有
洞自西山出前汇为潭其胜如一轨不烦两探余然之
遂南向趋香米其潭大数十亩渊然澄碧盖即平岗之
脊东向南环与山西挟潭于中止西南通水去路从潭
西循西山而南山崖忽迸水从中溢于潭乃横石度崖
口崖前巨石支门水分潆巨石之隙横石亦分度之其
石高下不一东瞰澄波西悬倒壁洞流漱其下崖树络
其上幽趣潆人不暇他顾已乃披隙入洞洞中巨石斜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4b 页 WYG0593-0406b.png
骞分流衍派曲折交旋一洞而水石错落上如悬幕下
若分莲蹈其瓣中方疑片隔仰其顶上又觉玄同入数
丈后壁犹有馀光而水自下穴出无容扪入矣出洞依
西山南行二里有数家倚山而居由其前又南一里转
而西行一里又逼西山之麓复南行二里则西山中断
两崖对夹如门上下逼凑其中亦有路缘之上盖此崖
乃丽江南尽之界川内平畴鹤庆独下透而北两界高
山丽江俱前踞而南以两山之后犹么些之俗耳自此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5a 页 WYG0593-0406c.png
而南东西界后俱属鹤庆土官高千户矣又南二里一
溪自西山下出余溯而穷之稍转北半里其水分两穴
东向出皆溢自石下无大窍也乃踰出水石上由水之
西循山南行半里有洞连裂三门倚崖东向洞深丈馀
高亦如之三门各峙中不相通而石色殷红前则桃花
点缀俱有霞㾗锦幅之意但其洞不中透为可惜耳崖
右其支峰自上东向环臂而下腋中冲砂坠砾北转而
倾于崖前腋底亦有一洞南登环臂之脊始回眺见之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5b 页 WYG0593-0406d.png
似亦不深乃舍之南踰臂脊东南下半里村庐十数家
倚西山之嘴是为四庄其南腋中有龙潭一围大百馀
亩直逼西山西山石崖插潭而下路盘崖上凌其南又
一路循潭东岸南绕之泄水之堰在其东南悬坑下坠
即东出而注于小板桥者也其西北腋崖回转石脚倒
插复东起一崖突潭中如拇指结槛其上不知中祀何
神其下即潭水所自出也亦不知水穴之大小然其境
水石潆回峰崖倒突而水尤晶莹晃漾更胜香米之景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6a 页 WYG0593-0407a.png
惜已从潭东一里抵泄水之堰不便从西崖踰险而上
矣由其南循西山又二里有石山一支自西山东向突
川中其西南转腋处有古庙当其间前多巨石嶙峋如
芙蓉簇萼其色青殷而质廉利不似北来之石色赭而
质厉也入叩无人就庑而饭既乃循东突之峰东行半
里转而南盘其嘴其嘴东临平川后耸石峰嘴下石骨
棱棱如侧刃列锷水流一线穿于其间泊泊南行心异
之仰眺其后耸石峰万萼云丛千葩蜃结以为必有灵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6b 页 WYG0593-0407b.png
境担者曰近构一寺曰鹤鸣不识有人栖否余乃令担
仆前行独返而蹑其上披绡蹈瓣半里陟峰头而庵在
焉其门东北向中有堂三楹供西方大士左其楼祀文
昌而饰垩未完有一道者栖其间盖二年前居人见山
头有鸣鹤之异而道者适至募建此庵故乡人感而名
之道者留予迟一宿余以担仆已前力辞之不待其炊
茶而别其庵之南村庐倚西山下者甚盛三里馀又有
危峰自西山东突与鹤鸣之峰南北如双臂前舒但鹤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7a 页 WYG0593-0407c.png
鸣嶙峋而缭绕此峰耸拔而拱立是峰名石寨前有村
名石寨村有一龙泉自峰下出汇水为潭小于四庄东
乃环堤为堰水从堰东注壑去即东出于大板桥者也
半里越堤南复循西山南行其地渐莽无田塍村庐之
托想无水源故也八里始有溪东注路东转而南渡之
于是东望为演武场北村西望为西龙潭大村盖此水
即西龙潭所分注者也西龙潭亦当西山东突之腋汇
水颇大东北流者为此水中为城北大路口水东南引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7b 页 WYG0593-0407d.png
者为城中之水其利为一郡之冠云又南二里出大路
正当大路东向之处其东有竹丛村庐即来时所遵道
也从大路南四里馀而抵鹤庆北关托宿于关外乃入
北门是为旧城南半里转而西为禦前守禦所在焉摩
尼山复吾师之子张生家北向而居入叩之往摩尼未
返也又转南再入城门是为新城始知鹤庆城二重南
新北旧南拓而北束入新城即从府治东南向行半里
东转郡治前南向有大街市舍颇盛已乃仍出两北门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8a 页 WYG0593-0408a.png
入寓而餐始熟遂啜而卧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8b 页 WYG0593-0408b.png
 
 
 
 
 
 
 
 徐霞客游记卷九上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9a 页 WYG0593-040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徐霞客游记卷九下
            明 徐宏祖 撰
  西南游日记十六(云南/)
十三日早饭平明抵北门从门外循旧城而西一里转
而南半里其南则新城复拓而西出随之又西半里又
循城南转半里过西门乃折而西向行度一桥西三里
乃蹑坡二里踰坡西稍下其坡自西山东下至此伏而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39b 页 WYG0593-0408d.png
再起其南北俱有峰舒臂前抱土人称为旗鼓山而坡
上冢累累盖即郡城之来脉也土人言昔土官高氏之
冢当此岗国初谓其有王气以大师挖断其后脉即今
之伏脉也不知起伏乃龙脉之妙果挖之适成其胜耳
宜郡城之日盛也由伏处即上蹑坡行一里至坡脊南
北俱坠坑成峡又一里南渡西峡之上从南坡蹑峻西
登二里稍平再缘南坡折而上一里复随峡西入一里
抵西岭下转而北向蹑峡中其峡乃坠水枯涧巨石磊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0a 页 WYG0593-0409a.png
磊而叠磴因之中无滴沥东西两崖壁夹骈凑石骨棱
棱密翳蒙蔽路缘其中白日为冷二里馀有巨石突涧
道中若鹢首之浮空又若蹲狮之当户由其右崖横陟
其上遂循左崖上其峻束愈甚二里始平西行峡中一
里稍上北崖峭壁起如奋翅劈霄而南崖亦崭削相逼
中凑如门平行其中仰天一线余以为此南度之大脊
也透其西峰环壑转分为二岐一由脊门西下循北山
而西北一由脊门直出循南山而西南莫定所适得牧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0b 页 WYG0593-0409b.png
者遥呼而问之知西北乃樵道也遂从其西南行半里
有峰中悬壑中两三茅舍当其上亦哨守者之居也从
其南平行峡中西望尖峰耸立高出众顶余疑路将出
其西北及西二里稍下洼中半里抵尖峰东麓其处洼
而无水西北西南之峡俱似中坠始悟脊门西来平壑
至此皆中洼而非外泄之峡矣从洼西南上遂披尖峰
东南峡而登密树蒙茸高峰倒影二里循峰西转遂踰
其东度之脊西半里盘尖峰之南西北半里又踰其南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1a 页 WYG0593-0409c.png
度之脊此脊高于东度者然大脊所经又似从东度者
南转而脊门非其度处也踰脊遂北向而下一里已出
尖峰之西至此盖三面挟尖峰而行矣乃西向随峡下
坠一里峡始开一里转而西南乃循南山之坡曲折西
下三里抵盘壑中其处东北西三面皆崇峰西北东南
二面皆坠峡惟西南一脊如堵垣平陟其上共二里踰
前冈有废舍踞冈头是为汝南哨其东南坞中有村倚
东山乃土官所居土人又名为虞蜡播箕由哨南下行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1b 页 WYG0593-0409d.png
坞中一里馀遂南入峡东西皆土峰逼夹其下颇峻二
里出峡乃饭复见东南有坠壑乃盘西峰之南复西陟
其坞一里馀复陟其西峰而南盘之遂西向循坡下北
峰南壑路从深树叠石间下甚峻四里转峡度脊其下
稍平西南半里有茅棚卖浆岗头乃沽以润枯肠又西
南半里下至壑底有水自南峡来径壑中北透峡去是
为清水江始知壑西之山反自大脊南度而北其水犹
滥觞细流不足名溪而以江名耶其下流北出当西转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2a 页 WYG0593-0410a.png
南下而合于剑川之上流然则剑川之源不第始于七
和也清水江东岸有数家居壑中上有公馆为中道涉
水西从西坡南北上迤逦循西山西南三里馀乃折而
西南上甚峻一里又折而西半里西踰岭脊即南从东
大脊西度北转者当北尽于清水江西透之处者也越
脊西下峡中二里峡始豁而下愈峻又一里馀始就夷
行围壑间又一里馀乃循南峰之西而南盘之一里出
其口始见其西群峰下伏有峡下嵌甚深南去稍辟而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2b 页 WYG0593-0410b.png
东南峡中似有水光掩映者则剑川湖也西南层峰峙
雪色弥莹者则老君山也南盘二里又见所盘之崖其
西石峰倒涌突屼嵯峨骈错趾下其下深壑中始见居
庐环倚似有楼阁瞻依之状不辨其为公馆为庙宇也
从其上南向依东崖下二里西度峡脊已出居庐之南
遂循西峰南下一里则东峡已南向直趋剑湖矣于是
南望湖光杳渺当东山之麓湖北带壑连青环畦甚富
意州治已在其间而随峡无路路反从峰头透坳西去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3a 页 WYG0593-0410c.png
一里稍下又转西峰而盘其南又一里南面豁然其前
无障俯见南湖北坞而州治倚西山当其交接处去此
尚远路盘坡西行一里馀乃从坡西峡中南下又一里
抵山麓乃循崖西转半里则村居倚山临坞环堵甚盛
是为山塍塘问距州尚十里而担者倦于行乃遂止
十四日昧爽饭于山塍塘平明乃行自是俱西南向平
畴中行矣二里馀有一小山南突平川路从其北西转
而挟之复西南平行畴中雨霏霏至二里有大溪自北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3b 页 WYG0593-0410d.png
而南平流浅沙汤汤南注湖中然湖自下山塍已不可
见矣随溪南行又半里大石梁西跨之其溪流盖北自
甸头来按志州西七十里山顶有山顶泉广可半亩为
剑川之源此山不知何名今丽江南界七和后大脊实
此川发源之所则此山即在大脊之南可知更有东山
清水江之流亦合并之其盘曲至此亦不下七十里则
清水江亦其源可知从桥北望乃知水依西山南下其
东则山塍塘北之山盘夹之山塍塘之东山南坠而为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4a 页 WYG0593-0411a.png
川又东则东山乃南下而屏其东与西界金华山为对
是山塍塘者实川之北尽处其东南辟而为川以潴湖
其西北夹而为峡以出水者也过桥风雨大至随溪南
行半里避于坊下久之稍止乃西南复行塍间一里馀
一小流西来乃溯之西一里抵剑川州州治无城入其
东街抵州前乃北行税行李于北街杨贡士家乃买鱼
于市见街北有祠入谒之乃祠死节段公者段名高选
州人万历末以进士为重庆巴县令閤家死奢酋之难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4b 页 WYG0593-0411b.png
故奉诏立祠今其长子暄荫锦衣在都祠中有一生授
蒙童植盆中花颇盛山茶小仅尺许而花大如碗出祠
东还寓以鱼畀顾仆令守行囊而余同主人之子令担
者挈饭一包为金华之游出西郊天色大霁先眺川中
形势盖东界即大脊南下分为湖东之山者是为东山
西界则金华山最高北与崖场诸山南与罗尤后岭颉
颃西峙是为西山其北则山塍后岭自东山北转西亘
而掉其尾其南则印鹤山自东山而下西顾而为其岭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5a 页 WYG0593-0411c.png
中围平川东西阔十里南北长三十里而湖汇其半湖
源自西北来向西南破峡去而湖衍于东南此州中之
概也其地在鹤庆之西而稍偏于南在丽江之南而稍
偏于东在兰州之东而稍偏于北在浪穹之北而稍偏
于西此四境之准也州脉自金华北岭东环而下由州
治西行一里馀及其麓有二寺并列而东向俱不宏敞
寺后有亭有轩在层崖盘磴之上水泉飞洒竹影桃花
罨映有致为乡绅杨君之馆由其北蹑崖西上有关帝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5b 页 WYG0593-0411d.png
庙亦东向而其处渐高东俯一川甸色湖光及东山最
高处雪㾗层叠甚为明媚由庙后循大路又西上半里
北循坡而下为桃花坞由分岐而上为万松庵而直西
大道则西踰岭而抵莽歇岭者也乃随杨君𨗳遂从北
坡下数百步而桃花千树深红浅晕倏入锦绣囊中穿
其中复西上大道横过其南其上即万松庵其下为段
君墓皆东向段墓中悬坞中万松高踞岭上并桃花坞
其初皆为土官家山墓为段氏所葬而桃花万松犹其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6a 页 WYG0593-0412a.png
家者万松昔为庵今亦营为马鬣门扃莫由入仍从关
帝庙侧约一里下山山之北有峡甚深自后山环峡而
出涧流嵌其下是为崖场两崖骈立其口甚逼自外遥
望不知山之中断也余欲溯其流入以急于金华遂循
山南行一里馀有冈如堵墙自西山而东亘州南乃引
水之冈也踰冈又南一里馀有道宫倚西山下亦东向
其内左偏有何氏书馆何乡绅之子读书其中宫中焚
修者非黄冠非瞿昙也引余游馆中观茶花呼何公子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6b 页 WYG0593-0412b.png
出晤而何不在留予少憩予急于登山乃出从宫右折
而西上坡一里有神庙当石坡上为土主之宫其庙东
向而前有阁阁后两古柏夹立虬藤夭桃连络上下流
泉突石错落左右亦幽阒名区也与何公子遇欲拉余
返馆且曰家大人亦祈一见盖其父好延异人故其子
欲邀余相晤余约以下山来叩遂从庙右西上于是崇
扳仰陟遵垂坡以登三里转突崖之上其崖突屼坡右
下临深峡峡自其上石门下坠甚深从此上眺双崖骈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7a 页 WYG0593-0412c.png
门高倚峰头其内环立罨翠彷佛有云旌羽裳出没盖
鼓勇直上曲折悬陡又一里而登门之左崖其上有小
石塔循崖西入两岸中辟上插云霄而下甚平有佛宇
三楹当其中楹左右恰支两崖而峡从其前下坠路由
左崖入由右崖栈石壁而盘其前以登玉皇阁佛宇之
后有池一方引小水从后峡滴入池上有飞岩嵌右崖
间一僧藉岩而栖当两峡立之底停午不见日色惟有
空翠冷云绸缪户牖而已由崖抵坡坳而登内坞有三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7b 页 WYG0593-0412d.png
清阁由崖右历栈而蹑前崖有玉虚亭咫尺有幽旷之
异余乃先其旷者遂蹑栈盘右崖之前栈高悬数丈上
下皆绝壁端耸云外脚插峡底栈架空而横倚之东度
前崖乃盘南崖西转北上而凌其端即峡门右崖之绝
顶也东向高悬三面峭削凌空无倚前俯平川烟波村
树历历如画幅倒铺后眺内峡环碧中回如蓉城蕊阙
互相掩映窈蔼莫测峰头止容一阁奉玉宸于上余凭
揽久之四顾无路将由前道下栈忽有一僧至曰此间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8a 页 WYG0593-0413a.png
有小径可入内峡不必下行余随之从阁左危崖之端
挨空翻侧践崖纹一线盘之西入下瞰即飞栈之上也
半里而抵内峡之中峡中危峰内簇瓣分蒂绾中空如
莲房有员峰独穹于后当峡中峙两旁俱有峰攒合界
为两峡合于中峰前旁峰外缀连岗自后脊臂抱而前
合成崖门对距止成线峡外围中簇此亦洞天之绝胜
矣岗上小峰共有五顶土人谓上按五行有金木水火
之辨即不藉五行亦岂输三岛哉中峰前结阁奉三清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8b 页 WYG0593-0413b.png
前有古柏一株颇巨当两峡中合之上余欲上蹑中峰
见阁后路甚仄陟左峡而上有路前蹈峡门左崖之顶
乃陟峡而北蹑之东出西转有塔峙坡间路至此绝余
犹扳巉践削久之不得路而杨氏之子与担夫俱在下
遥呼乃返从内峡三清阁前下坠峡底共一里而至峡
门内方池上就岩穴僧栖敲火沸泉以所携饭投而共
啖之乃与僧同出峡门循左崖东行僧指右峡壁崖之
下石裂而成门下临绝壑中嵌巉崖其内直逼山后莽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9a 页 WYG0593-0413c.png
歇峡中从来皆虎豹盘踞无敢入者余欲南向悬崖下
僧曰既无路而有虎君何苦必欲以身试也且外阻危
崖内无火炬即不遇虎亦不能入杨子谓急下山犹可
觅罗尤温泉此不测区必不能从也乃随之东北下山
一里路分两岐一循山北下为入舟便道一直东随坡
下即来时道僧乃别从北去余仍东下一里路左有一
巨石当坡东向而峙下瞰土主庙后石高三丈东面平
削镌三大天王像于上中像更大上齐石顶下踏崖脚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49b 页 WYG0593-0413d.png
手托一塔左右二像少杀之(土人言土司出兵必宰猪/羊夜祭之祭后牲乌有则)
(战必/有功)是为天王石又下一里至土主庙南乃踰涧南上
坡循西山之东踰坡度坞南向而行村之倚坡临川者
篱舍屈曲竹树扶疏缀以秾桃素李光景甚异三里馀
而得一巨村则金华之峰至是南尽又下为盘岭回亘
南去兰州之道由是而西踰之从杨村而达焉由南东
盘东突之嘴共里馀南转而得罗尤邑亦百家之聚也
其处有温泉在村洼中出每冬月则沸流如注人争浴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0a 页 WYG0593-0414a.png
之而春至则壑成污池焉水止而不流亦不热矣有二
池一在路旁一在环堵之内今观之与行潦无异土人
言其水与兰州温泉彼此互出此溢彼涸彼溢此涸大喜东
出者在秋冬西出者在春夏其中间隔重峦绝箐相距
八十里而往来有时更代不爽此又一异矣村中有流
泉自西峡出人争引以灌与温泉不相涉其上有石龙
寺以晚不及探遂由大道北返四里北越一桥桥北有
居庐为水寨村从村北折而西望金华山石门之峡高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0b 页 WYG0593-0414b.png
悬双阙如天门夐峙又二里北抵州治入南街又里馀
而返寓
十五日余欲启行闻杨君乔梓言莽歇岭为一州胜处
乃复为一日停命担夫裹饭从游先从崖场入崖场者
在金华北峰之下有涧破重壁而东出剖层峰为二其
内皆云舂水碓极幽寂之致莽歇正道当从南崖上余
意披峡而西由峡底觅道上更可兼尽遂溯流入始缘
涧北不得入仍渡涧南西入南崖之上即昨桃花迷坞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1a 页 WYG0593-0414c.png
处而此当其下嵌矫首两崖逼霄但谓涧底流泉别有
天地不复峰头春色更占人间也曲折三里祗容一溪
宛转乱舂互荅既而峰回峡转前岭西亘夹涧北来中壑
稍开环崖愈嵌路亦转北而回眺西南岭头当是莽歇所
在不应北入适有樵者至问之曰此涧西北从后山来
莽歇之道当从西亘之岭南向蹑其脊可得正道余从
之遂缘西亘岭西南跻之虽无路径方位已不出吾目
中一里馀遂南蹑其北突之脊东来之路亦逾此转南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1b 页 WYG0593-0414d.png
矣遂从之此峰自金华山北向横突从此下坠前尽于
崖场峡口后尽于所踰之脊其西又有山一支亦自南
北向横突夹金华山之后而为北下之峡盖二山俱从
西南老君山来分支并驰中夹成箐石崖盘错即所谓
莽歇岭也于是循金华山之西南向二里又渐下者半
里而扺箐中其箐南来东崖即金华山北岭之后西崖
是为莽歇皆纯石危亘骈峡相对而路当其下先有一
崖北向横障箐中下嵌成屋悬覆二丈馀而东北一石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2a 页 WYG0593-0415a.png
下垂如象鼻柱地路南无隙从象鼻卷中傍东崖上透
遂历覆崖之上望东西两崖俱有石庋壁覆云而西崖
尤为突屼上露两亭焉因西向蹑危登之其亭皆东向
倚崖缀壁浮嵌欹仄而南列者较大位佛像于中左壁
有泉自石罅出下涵小池而不溢北亭就嵌崖通路摭
虚而过得片石冒亭其上三面悬削其路遂绝此反北
凌箐口高出象鼻覆崖之上矣凭眺久之闻木鱼声甚
亮而崖危石障不知其处复东下箐底溯细流北入则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2b 页 WYG0593-0415b.png
西崖转嘴削骨霞崖障压其势弥异半里矫首上眺或
下嵌上突或中刳旁裂或层堆或直劈各极骞腾有书
其上为天作高山者其字甚大而悬穹亦甚高或云以
筏箩藤索从峰顶倒挂而书者西崖有白衣大士东崖
有胡生达摩皆摩空粘壁而成似非人迹所到也东从
南里有玉皇阁当脊中由此崖扳西崖挨石磴有僧嵌
一阁于崖隙其阁亦东向其崖上下陡绝中嵌横纹而
阁倚之挨横纹而北又覆一亭中供巨佛倚壁而立以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3a 页 WYG0593-0415c.png
崖逼不容青莲座也其北横纹并绝矣前闻鲸声遥递
即此阁僧其师为南都人茹淡辟幽栖此有年昨以禅
诵赴崖场而守庐者乃其徒也留余待之余爱其幽险
为憩阁中作纪者半日僧为具餐下午而师不至余问
僧此处有路通金华山否僧言金华尚在东南隔大脊
一重箐中无路上东向直蹑东崖乃南趋踰顶而东下
之盖东崖至是匪石而土但峭削之极直列如屏其上
为难余时已神往即仍下玉皇阁遂东向扳岭上时有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3b 页 WYG0593-0415d.png
游人在玉皇阁者交呼此处险极难阶余不顾愈上愈
峻二里有路缘峰腰自南而北担者欲从此去余强之
南半里此路乃南通后岭非东南踰顶者乃复东向蹑
峻担者屡后呼之不至余不复待竭蹶上跻一里馀而
东踰其脊从脊上俯视见州治在川东北矣乃即从脊
南趋半里又东南蹑脊上一里始凌金华山顶于是北
眺丽山西眺兰州东眺鹤庆南眺大理虽嵌重峰之下
不能辨其城郭人民而西之老君北之大脊东之大脊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4a 页 WYG0593-0416a.png
分支处南之印鹤横环处雪㾗云派无不历历献形正
如天际真人下辨九州俱如一黍也复从顶脊南行脊
上已有路直前一里渐西转向老君余知乃杨庄道乃
转而北瞰东向之路得一线垂箐下遂从之下里馀路
穷箐密倾崖倒坎欹仄蒙翳下嵌莫测乃横支扳跌跌一
重复更一枝幸枝稠箐密不知倒空之险如是一里如
蹈碧海茫无际涯既而审视忽见一塔下涌虽隔悬重
箐而方隅在目知去石门不在弱水外矣益用扳坠之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4b 页 WYG0593-0416b.png
法又一里有线径伏箐间随之亟行半里得中洼之峡
又半里出三清阁之后即昨来审视而难从者于是下
峡门过昨所饭处阒无一人乃前趋过昨所望虎穴之
上此直康衢非险道矣乃从北道循西山北向下五里
而返寓则担夫犹未归也
十六日平明炊饭而行循南街出七里至罗尤邑余以
为将滨湖而行而大道俱西南循坡竟不见波心渚影
途中屡陟岗越涧皆自西向南而岗涧俱不已皆有村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5a 页 WYG0593-0416c.png
庐八里一村聚落颇盛从其南又一里大路将东转而
趋海门桥有岐西南入乃石宝上道也从此始与大道
别南瞻印鹤山尖耸而当湖之南为一川之南屏其脉
自湖东南下伏而西度复耸故榆城大道过海门桥绕
湖南而东由其东伏处南踰而出观音山湖流所注由
海门桥绕山北而西由其西尽处南捣而下沙溪石宝
山又在印鹤西南东隔此溪南下又西隔驼强江北流
故其路从此溪北峡入又从驼强江东峡渡然后及石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5b 页 WYG0593-0416d.png
宝之麓焉由岐路循西坡南下一里度一峡从硖南上转而
西行二里馀已遥望石宝山尖穹西大峰之南矣于是
复西南下一里涉涧乃南向陟层岗峡中曲折三里始
南踰其脊南下一里有水自西南峡来至此折而东去
是为驼强江有大石梁南跨之桥南环城连阡南陟之
半里有村庐倚南坡下颇盛是为驼强村从村南复随
箐南上一里馀登岭脊从脊上西望老君山雪色峥嵘
在重峰夹涧之西始知石宝之脉犹从金华南下而尽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6a 页 WYG0593-0417a.png
驼强北转之处若老君之脉则南从横岭而尽于黑会
澜沧之交矣平行脊上一里馀稍南下度峡坳半里东
望海门桥之溪已破峡嵌底而南有路随箐直下而就
之此沙溪道也有岐南上盘西峰之南此石宝道乃南
上盘峰一里馀凌峰之南遂西转而饭从岭头西向行
二里稍下而踰脊西随之南转西向一里又西南踰其
北突之崖始平望石宝之尖与西峰并峙而白塔高悬
其间南一里遂坠壑直下一里抵崖麓则驼强江自南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6b 页 WYG0593-0417b.png
而北奔流石崖峡中而两崖东西夹峙巉石飞腾古木
盘耸悬藤密箐蒙蔽山谷祗觉绿云上幕而仰不见天
日玉龙下驰而旁不露津涯盖西即石宝之麓东乃北
绕之峰骈夹止容一水而下嵌上逼极幽异之势循东
崖南行三里夹壁稍开有石梁西渡立梁上四眺尚不
见寺托何处而梁南两崖溯水而上已无纤径而桥东
有路南踰东峰则沙溪之道也度桥西半里西壁稍开
中坠一坑甚峻有巨阁当其口已倾圯不蔽风雨而坑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7a 页 WYG0593-0417c.png
中亦无入路惟仰见其上盘崖层叠云回幛拥如芙蓉
十二楼令人目眩心骇路循坑右盘崖磴曲折上一里
馀而入石宝寺山门门殿三四层俱东向荒落不整僧
道亦寥寂然石阶殿址固自雄也余停行李于后殿之
右一老僧栖其后初不延纳予不顾即从殿北盘左腋
穷北岩二重复下从殿南盘右腋穷北岩一重再下则
老僧已炊黄粱相待时已下午复从右腋上玉皇阁穷
塔顶既暮始下盖后殿正嵌崖脚其层亘之崖重重上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7b 页 WYG0593-0417d.png
盘而路各从两旁腋间分道横披而入其前既悬削不
能直上而上亦中断不能交通故殿后第一层分嵌三
窍北窍二重路从北腋转南窍一重路从南腋转俱回
临殿上而中间不通其上又环为第二层殿后仰瞻不
见也路又从玉皇北转即凭临第一层之上从突崖北
陟蹑北支西上三里馀凌后峰之顶顶颇平西半里有白
塔当坪间又中洼为土塘者二而无水洼之南皆石坡
外突平𢇮如塘堰而石面有纹如龙鳞有小洼嵌其上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8a 页 WYG0593-0418a.png
皆浅而有水其顶即西并大脊其峰横列上耸西拥如
屏欲蹑其上路绝日暮而止僧言其上有天成石像并不
竭石池余所睹不一亦少就雕刻不辨孰为天成也
十七日由石宝饭而下山二里度桥东上即转东南二
里东踰其脊乃转而南行渐下转而西南三里又转而
东一里循山南转二里过一南度之脊里馀越岭而南
始望见沙溪之坞辟于南麓所陟之峰与东界大山相
持而南中夹大坞而剑川湖之流合驼强江出峡贯于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8b 页 WYG0593-0418b.png
川中所谓沙溪也其坞东西阔五六里南北不下五十
里所出米榖甚盛剑川州皆来取足焉从岭南行又二
里峰头石忽涌起如狮如象高者成崖卑者为级穿门
蹈瓣觉其有异而不知其即钟山也去而后知之欲再
返观已无及矣又一里遂东南下三里及其麓从田塍
间东南行二里得一大村曰沙腿遇一僧即石宝山之
主僧也欲留余还观钟山且言从此而西四十里过蕨
食坪即通杨村兰州由兰州出五盐井径从云龙州抵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9a 页 WYG0593-0418c.png
永昌甚便余将从之以浪穹何巢阿未晤且欲一观大
理更闻此地东去即观音山为鹤庆大理通道若舍此
而西即多未了之愿乃别僧东南行塍间三里至四屯
村庐甚盛沙溪之水流其东有木梁东西驾其上甚长
度桥又东南望峡坡而趋二里由峡蹑坡东向上者五
里得一坡顶踞而饭又东一里馀见路右有峡西坠如
划堑其南有崖北向一洞亦北向辟门艰于坠峡惟隔
崖眺望不及扳也又东里馀抵东脊之下有涧自北来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59b 页 WYG0593-0418d.png
小流其中南注西坠峡间大路涉涧而东踰脊已乃知
其为三营道如欲趋观音山当溯涧而北入坞余乃复
返涧西北向溯之入行夹中径甚微两旁石树渐合二
里出夹乃东北蹑坡而上坡间万松森列马缨花映日
烧林而不闻人声五里转而东又上五里始蹑其脊脊
南北俱峰中反洼而成坳穿坳一里始东北向下望见
东界遥山屏列上干云霄而其下支撑陇盘犹不见下
辟之坞也坠峡而下二里又见东麓海子一围水光如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0a 页 WYG0593-0419a.png
黛浮映山谷独其径芜塞第望之东下又二里始有路
自北顶而下随之东北降又五里始及山麓麓之东平
壑内环小山外绕自西大山北麓分支回环东抱又转
而西夹于南麓四周如城中辟如规北半衍为平畴南
半潴为海子海子之水反西南逼大山之麓破峡坠去
其中盖另一天也当壑之中有居庐骈集是为罗木哨
其北冈峰如负扆独拥于后而前有庐室倚其阳为李
氏之居地灵人杰信有徵哉东行塍畴间二里过罗木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0b 页 WYG0593-0419b.png
哨村又东一里馀大道自西北向东南交过之又东
半里抵东冈下循而北乃东向踰坳而上又半里乃下
及其东麓有数十家濒东溪而居其溪自三岔路涧峡
发源经观音山过此而西南绕出洞鼻合浪穹海子及
凤羽闷江而同入普陀崆南经中所下洱海者也其时
将暮担者欲止问村人不得乃误从村南度小桥由溪
东大道北行二里得观音铺村日已暮遂宿
十八日昧爽促饭而担夫逃矣店人厚索余赀为送浪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1a 页 WYG0593-0419c.png
穹遂南行二里过一石桥循东山之麓而南七里至牛
街子循山南去为三营大道由岐西南过热水塘行坞
中为浪穹间道盖此地已为浪穹鹤庆犬牙错壤矣于
是西南从支坡下一里过热水塘有居庐绕之余南行
塍间其坞扩然大开西南八里有小溪自东而西注越
溪又东南眺三营居庐甚盛倚东山之麓其峰更崇西
望溪流逼西山之麓其畴更沃过此中横之溪已全为
浪穹境矣又南十里则大溪自西而东向曲由其西有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1b 页 WYG0593-0419d.png
木桥南北跨之桥左右俱有村庐南度之行溪之西三
里溪复自东而西向曲又度桥而行溪之东三里于是
其溪西逼西山南突之嘴路东南陟陇而行四里则大
溪又自西而东向曲有石梁南跨之而梁已中圯陟之
颇危梁之南居庐亦盛有关帝庙东南向是为大屯屯
之西一山北自西大山分支南突其东南又有一山南
自东大山分支北突若持衡之针东西交对而中不接
大溪之水北捣出洞鼻之东垂又曲而南环东横山之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2a 页 WYG0593-0420a.png
西麓若梭之穿其隙者两山既分悬坞中坞亦若界而
为二于是又西南行塍间三里转而西三里过一小石
梁其西则平湖浩然北接海子南映山光而西浮雉堞
有堤界其中直西南而达于城乃遵堤而行极似明圣
苏堤虽无六桥花柳而四山环翠中阜弄珠又西子之
所不能及也湖中鱼舠汎汎茸草新蒲点琼飞翠有不
尽苍茫无边潋滟之意湖名茈碧有以也西二里湖中
有阜中悬百家居其上南有一突石大三丈其形如龟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2b 页 WYG0593-0420b.png
北有一回岗高四尺长十馀丈东突而昂其首则蛇石
也龟与蛇交盘于一阜之间四旁沸泉腾溢者九穴而
龟之口向东南蛇之口向东北皆张吻吐沸交流环溢
于重湖之内龟之上建玄武阁以九穴环其下今名九
气台余循龟之南见其腭中沸水其上唇覆出为人击
缺其水热不可以濯有僧见余远至遂留饭且及夫仆
焉其北蛇岗之下亦新建一庵余以入城急不暇遍历
由台复行堤间一里度一平桥又二里入浪穹东门一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3a 页 WYG0593-0420c.png
里抵西山之下乃南转入护明寺憩行李于方丈寺东
向其殿已久敝僧方修饰之寺之南为文昌阁皆东向
而温泉即洋溢池之北既憩行李时甫过午入叩何公
巢阿一见即把臂入林欣然恨晚遂留酌及东更命其
长君送至寺宿焉
十九日何君复具餐于家携行李入文庙西庑乃其姻
刘君匏石读书处也上午何君具舟东关外拉余同诸
郎四人两舟受八人汎湖而北舟不用楫以竹篙刺水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3b 页 WYG0593-0420d.png
而已渡湖东北三里湖心见鱼舍两三家有断梗垂杨
环之何君将就其处结楼缀亭绾纳湖山之胜命余预
题联额余唯唯眺览久之仍汎舟西北二里遂由湖而
入海子南湖北海形如葫芦而中束如葫芦之颈焉湖
大而浅海小而深湖名茈碧海名洱源东为出洞鼻西
为𠠝头村北为龙王庙三面山环成窝而海子中溢南
出而为胡海子中央底深数丈而水色澄莹有琉璃光
穴从水底喷起如贯珠联璧结为柱帏上跃水面者尺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4a 页 WYG0593-0421a.png
许从旁遥觑水中之影千花万蕊喷成珠树粒粒分明
丝丝不乱所谓灵海耀珠也山海经所谓洱源出罢谷
山即此杨太史有泛湖穷洱源遗碑没山间何君近购
得之将为立亭以志其胜焉从海子西南涯登陆西行
田间入一庵即护明寺之下院也何君之戚已具餐庵
中为之醉饱下午仍下舟泛湖西南二里再入小港何
君为姻家拉去两幼郎留寺令两长君同余还晚餐而
宿文庙西庑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4b 页 WYG0593-0421b.png
二十日何君未归两长君清晨候饭乃携盒抱琴竟堤
而东再为九气台之游拟浴于池而浴池无覆室是日
以街子浴者杂遝乃已遂由新庵掬蛇口温泉憩弄久
之仍至九气台抚琴命酌何长君不特文章擅藻而丝
竹俱精就龟石泉瀹鸡卵为餐味胜于汤煮者已而寺
僧更出盒佐觞下午乃返西风甚急何长君抱琴向风
而行以风韵弦其声冷冷山水之调更出自然也
二十一日何君归饭余于前楼以其集示余中有为余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5a 页 WYG0593-0421c.png
咏者余亦作二诗以酬之
二十二日何君特设宴宴余余以小疾欲暂卧恳辞不
获强起赴酌何君出所藏山谷真迹杨升庵手卷相示
二十三日何长君联骑同为佛光寨之游佛光寨乃浪
穹东山之最高而险者东山北自观音山南下一穹而
为三营后山再穹而为佛光寨三穹而为灵应山其势
皆崇雄如屏连障天半遥望虽支陇其中实多崩崖叠
壁不易扳跻故佛光寨夙称天险国初既平滇西右丞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5b 页 WYG0593-0421d.png
普颜笃者复据此以叛久征不下数年而后克之今以
其地建灵光寺从寺后而上有一女关最险言一女当
关莫之能越也颜笃据寨以诸女分伫峰头遥望山下
无所不见从关而上即通后山之道北出七坪南下北
牙者也余闻其胜故与长君先及之仍从九气台共十
里过大屯梁其梁已折而重建横木桥以渡遂从东北
行五里转而东从径路又三里直抵东山下乃沿山东
北上又二里而及灵光寺寺门东向下临遥川其前坡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6a 页 WYG0593-0422a.png
虽峻而石不多惟寺门一石高突如屋前楼后殿两庑
为炊卧之所乃何君之伯某府别驾所建今且就圯矣
余至先有三客在皆吕姓一少而麻衣者为吕挥使之
子其二长者即其叔也具餐相饷为余言一女关之胜
欲即登之诸君谓日晚不及迨下午诸吕别去何长君
亦往三营戚家余独留寺中为明晨遍历之计(诸吕留/蔬米于)
(僧令供余/且𨗳余游)
二十四日晨起索饭即同寺僧从寺后跻危坡而上二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6b 页 WYG0593-0422b.png
里馀有岐北盘入峡者向寨址道也历级直上而南越
峰头者向一女关道也余从其上者一里馀凌坡之脊
随之南转即普颜笃之旧寨也南一里峰头始有石累
累从其下东转线径横腰(下阙/)
 二十五日至月终俱阙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7a 页 WYG0593-0422c.png
 
己卯三月初一日何长公以骑至文庙前再馈餐为包
乃出南门一里过演武场大道东南去乃由岐西南循
西山行四里西山南尽有水自西峡出即凤羽之流也
其水颇大南即天马山横夹之与西山南尽处相峙若
门水出其中东注茈碧湖南坡塍间抵练城而南入普
驼崆路循西山南尽处溯水而入五里北崖忽石峰壁
立耸首西顾其内坞稍开有村当耸首下坞中是名山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7b 页 WYG0593-0422d.png
关耸首之上有神宇踞石巅望之突兀甚盖即县后山
自三台分支南下此其西南尽处也其内大脊稍西曲
南与天马夹成东西坞循溪北崖间又三里馀西抵大
脊之下于是折而南一里渡涧东循东山南行一里为
闷江门哨有守哨者在路旁又南二里有小山当峡而
踞扼水之吭凤羽之水南来铁甲场之涧西出合而捣
东崖下路乃缘崖袭其上二里出扼吭之南村居当坡
若绾其口者由是村南山坞大开西为凤羽东为启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8a 页 WYG0593-0423a.png
始后山夹成南北大坞其势甚开三流贯其中南自
上驷北抵于此约二十里皆良田接塍绾谷成村曲
峡通幽入灵皋夹水居古之朱陈村桃花源寥落已
尽而留此一奥亦大奇事也循东山而南为新生邑
共五里折而西度坞中截坞五里抵西山凤羽之下
是为舍上盘古之凤羽县也今有巡司一流一土尹
姓吕梦熊先驰使导为居停而尹以捕缉往后山其
家出饭待客薄暮尹还更具酌设鼓吹焉是夜大雨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8b 页 WYG0593-0423b.png
迨晓而雪满西山焉
初二日晨餐后尹具数骑邀余游西山盖西山即凤
羽之东垂也条岗数十丈俱东向蜿蜒而下北为土
主坪南为白王寨是日饭于白王寨北支帝释寺中
其支连叠三寺而俱无僧居言亦以避寇去也从土
主庙更西上十五里即关坪为凤羽绝顶其南白王
庙后其山更高望之皆雪光皑皑而不及登
初三日尹备骑命四人导游清源晨餐后即行循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9a 页 WYG0593-0423c.png
西山南行五里过一村有山横亘坞南大坞至是南
尽而分为二峡西峡路由马子哨通漾濞有一水出
其中东峡路由花甸哨出洪圭山有二水出其中
盖南自马子哨分支北突者由其北麓二里东降而
陟坞过上驷村度三涧三里东抵一村复上坡循东
南行一里度东涧之西乃南蹑坡岗则东之蜡坪厂
山与之横亘山又夹成小坞南行一里乃折而东踰
坳共一里东向下忽见一水自壑底出即东涧之上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69b 页 WYG0593-0423d.png
流出自洞下者也亟下壑底睹其水自南穴出涌而
北流成溪其上崖间一穴大仅二三尺亦北向上书
清源洞三字为邓川州搢绅杨南金笔水不从上洞
出由洞口下降而入亦不见水其入处逼仄深坠恰
如茶陵之后洞导者二一人负松明一筐一人燃松
明为炬以入南入数丈路分为二下穿者为穴上跻
者为楼楼之上复分二穴穿右穴而进其下甚削陷
峡颇深即下穿所入之峡也以壁削路阻不得达乃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0a 页 WYG0593-0424a.png
返穿左穴而进其内曲折骈夹高不及丈阔亦如之
而中多直竖之柱连支剖楹中盘旁丛分合间错披
隙透窾颇觉灵异但石质甚莹白而为松炬所薰若
黑若烟煤著手即腻不可脱盖其洞既不高旷烟雾
莫散而土人又惯用松明便于伛偻而益增其煤腻
先是有识者谓余曰是洞须岁首即游为妙过二月
即为烟所黑余问其故曰洞内经年人莫之入烟之
旧染者既渐退而白乳之新生者亦渐垂而长故一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0b 页 WYG0593-0424b.png
当新岁人竞游之光景甚异从此至二月游者已多
渐生之乳既被采折再染之垢愈益薰蒸但能点染
衣服无复领其光华矣余不以其言为然至是而知
洞以低故其乳易采遂折取无馀其烟易染遂薰蒸
有积其言诚不诬也透柱隙南入渐有水贮柱底盘
中其盘皆石底回环大如盆盎颇似粤西洞仙田之
类但不能如其多也约进半里又坠穴西下其深四
五尺复夹而南北下平上凑高与阔亦不及丈南入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1a 页 WYG0593-0424c.png
三丈而止北入十馀丈亦窘缩不能进乃复出升坠
穴之上循其南隙更披隘以入入数丈洞渐低乳柱
渐逼俯膝透隙匍匐愈难复返而出由楼下坑内批
隙东转又入数十丈其内高阔与南入者同而乳柱
不能比胜既穷乃西从下坑透穴出由坑仰眺其上
稍觉空洞即入时由楼上俯瞰处既下穴出渐见天
光乃升崖出口满身皆染淄蒙垢矣乃下濯足水穴
之口踞石而浣水从乱穴中汩汩出遂成大溪北去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1b 页 WYG0593-0424d.png
清冷彻骨所留二人炊黄粱于洞外者亦熟以所携
酒脯箕踞啖洞前仰见天光如洗四山如城甚惬幽
兴饭后仍踰西坳稍南遵花甸路横涉中溪西上横
亘山之东坂沿山陟陇五里下出上驷村之西仍循
西山北行一里过一村遂由小径遵西山岗坂十馀
里抵暮还宿尹宅
初四日尹备数骑循西山而北三里盘西山东出之嘴
又半里忽见山麓有数树撑空出马足下其下之水声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2a 页 WYG0593-0425a.png
淙淙出树则泉穴自山底东透隙而出也又北半里有
坑自北山陷坠成峡涉之稍东又盘一嘴又三里而至
波大邑倚西山而聚庐亦此间大聚落也由村北坠坑
而下横涉一涧又北上踰岗三里而下是为铁甲场有
溪自西山东注村庐夹之前闷江门南当夹阨水小山
又东踞为此中水口南北环山两支复交于前又若别
成一洞天者过溪上北山山自西北横拖而东为铁甲
场龙砂实凤羽第三重砂也东束溪流最为𦂳固其西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2b 页 WYG0593-0425b.png
南之麓即铁甲东北之麓即闷江门凤羽一川全以此
为锁钥焉骑登其上还饭于铁甲场居民家置二樽于
架上下煨以火插藤于中而递吸之屡添而味不减其
村氓惯走𬗟甸皆多夷货以孩儿茶点水饷客茶色若
胭脂而无味下午忽风雨大至沾濡而返
初五日晨起欲别尹君以是日清明留宴于茔山即土
主庙北新茔也坐庙前观祭扫者纷纷奢者携一猪就
茔间火炕之而祭贫者一鸡就茔间吊杀之亦烹以祭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3a 页 WYG0593-0425c.png
回忆先茔已三违春露不觉怃然亟返而卧
初六日余欲别而尹君谓前邀其岳吕梦熊期今日至
必再屈暂停适村有诸生许姓者邀登凤羽南高岭随
之下午返而吕君果至相见甚欢
初七日尹君仍备骑同梦熊再为清源洞之游先从白
米村截川而东五里遵东山南行山麓有骑龙景帝庙
庙北有泉一穴自崖下涌出崖石嵌磊巨木盘紏清泉
漱其下古藤络其上境甚清幽土人耕者见数骑至以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3b 页 WYG0593-0425d.png
为追捕者俱释耜而趋山走险呼之趋益急又南五里
而抵清源洞不复深入揽洞前形势仍西渡中溪遍观
西山形胜而返
初八日同梦熊早饭后别尹君三十五里抵浪穹南门
梦熊别去期中旬晤榆城余入文庙命顾仆借炊于护
明寺而后往候何六安何公待余不至已先一日趋榆
城矣余乃促何长君定夫为明日行计
初九日早饭于何处比行阴云四合有雨意何长君及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4a 页 WYG0593-0426a.png
次君仍以榼饯于南郊南行三里则凤羽溪自西而东
注架木桥度之又南一里抵天马山麓乃循而东行风
雨渐至东里馀有小阜踞峡口之北曰练城置浮屠于
上为县学之案此县普陀崆水口既极逼束而又天生
此一阜中悬以锁钥之茈碧湖洱源海及观音山之水
出于阜东凤羽山之水出于阜西俱合于阜南是为三
江口由其西望之而行又二里将南入峡先有木桥跨
其上度桥而东即随流南入峡口有数家当峡而居是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4b 页 WYG0593-0426b.png
为巡检司时风雨交横少避于跨桥楼上楼圯不能蔽
寒甚南望峡中风阵如舞北眺凌云诸峰出没闪烁坐
久之雨不止乃强担夫行初从东崖南向行普陀崆中
一里峡转而西曲路亦西随之一里复转而南一里有
一家倚东而居而雨甚不及问又南江流捣崆中愈骤
崆中石耸突而激湍或横槛以扼之或夹门以束之或
龃龉或剑戟或犀象或鸷鸟百态以极其搏截之势而
水终不为所阻或跨而出之或穿而过之或挟而潆之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5a 页 WYG0593-0426c.png
百状以尽超越之观时沸流倾足下大雨注头上两崖
夹身一线透腋觉神旺二里顾西崖之底有小穴当危
崖下东向与波流吞吐心以为异过而问热水洞何在
始知即此穴也先是土人言普陀峒中有热水洞门甚
隘而中颇宽其水自洞底涌出如沸汤人入洞门为热
气所蒸无不浃汗有疾者辄愈(九气台止可煮/卵而此可縻肉)余时寒
甚南一里峡乃尽前散为坞半里抵坞为下山口有村
当坞为邓川州境于是两江岸夹堤垂杨路从东岸行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5b 页 WYG0593-0426d.png
六里而抵中所时衣已湿透风雨不止乃觅逆旅沸汤
为饭入叩刘陶石刘君出酒慰寒遂宿其前楼出杨太
史二十四气歌相示书法带赵而有媚逸之致
初十日雨止而馀寒犹在四山雪色照入迨饭而负担
之夫逸去刘君乃令人觅小舟于江岸之西覆钟山下
另觅夫肩行李从陆行言西山下有湖可游欲与余同
泛也先西过大石梁乃跨弥苴祛江上者西行塍中一
里有小桥跨小溪上即罗时江也桥之北水塘潋滟青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6a 页 WYG0593-0427a.png
蒲蒙茸桥之南溪流如线蛇行两畦间因踞桥坐而待
舟舟至即行随溪遵其东麓南行两旁塍低于溪壅岸
行水于中其流虽小而急二里则两岸渐平而走沙中
壅舟胶不前刘君与余乃登岸行陇舟人乃凌波曳舟
五里乃复下舟少曲而西半里遂南挺而下湖湖中茭
蒲泛泛多有连芜为畦植柳为岸而结庐于中者汀港
相间曲折成趣深处则旷然展镜夹处则窅然罨画翛
翛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6b 页 WYG0593-0427b.png
下也湖中渚田甚沃种蒜大如拳而味异莺粟花连畴
接陇于黛柳镜波之间景趣殊胜三里湖尽又南行港
间一里有路自东横亘于西山即达州治之通道也堤
之下连架三桥以泄水舟由堤北东行一里穿桥而南
又半里有小桥曰三条桥即北从中所来之大道也水
穿桥东路度桥南俱南向行初约顾仆以行李待于此
而不在刘君临岐跼蹐时已过午腹馁余挥手别刘君
令速返余遵大道南行傍卧牛山东突之嘴行卧牛山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7a 页 WYG0593-0427c.png
者邓川东下南砂之臂也一大峰一小峰相属而下大
者名卧牛小名象山土人以象小而牛大今俱呼为象
山云凑峡之间有数十家当道是为邓川驲过驲一里
上盘西山之嘴始追及担仆遂南上洱海直上关而北
而由嘴南仍依西山南下二里下度一峡口其峡自西
山出横陟之而南上坡间又二里有坊当道踰坡南行
始与洱海近共五里西山之坡东向而突海中是为龙
王庙南崖之下有油鱼洞西山腋中有十里香奇树皆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7b 页 WYG0593-0427d.png
为此中奇胜而南瞻沙坪去坡一里而遥急令担仆先
觅寓具餐余并探此而后中食乃从大路东半里下至
海崖其庙东临大海有渔户数家居庙中庙前一坑下
坠其坑南北横二丈东西阔八尺其下再嵌而下则水贯
峡底小鱼千万头杂沓于内渔人见余至取饭一掌撒则
群丛而嘬之盖其下亦有细穴潜通洱海但无大鱼不
过如指者耳油鱼洞在庙崖曲之间水石交薄崖内逊
而抱水东向如玦崖下插水中空洞透漏每年八月十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8a 页 WYG0593-0428a.png
五有小鱼出其中大亦如指而周身俱油为此中第一
味过十月复乌有矣崖之后石耸如芙蓉裂瓣从其隙
下窥之多有水漱其底盖其下皆潜通也稍西上有中
洼之宕当路左其东崖漱根亦有水外通与海波同为
消长焉从其侧交大道而西踰坡不得路望所谓三家
村者尚隔一箐踞西峡间半里越坡而下又西半里陟
箐而上乃沿西山南向而趋一里渐得路转入西峡半
里抵三家村问老妪指奇树在村后田间又半里至其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8b 页 WYG0593-0428b.png
下其树南临深岸而南干半空直然挺立其花黄白色
大如莲亦有十二瓣按月而闰增一瓣开时香闻远甚
土人谓之十里香榆城有风花雪月四大景(上关风下/关花苍山)
(雪洱/海月)上关以此花者按志榆城异产有木莲花而不注
何地然他处亦不闻岂即此耶花自正月抵二月终乃
谢时无馀瓣余不能闻香见色惟抚其本辨其叶而已
乃从村南下坡二里而至沙坪入邸舍晚餐已熟而刘
君所倩担夫已去乃另倩为早行计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9a 页 WYG0593-0428c.png
十一日早炊平明夫至乃行由沙坪而南一里馀西山
之支又横突而东为龙首关盖点苍山北界之第一峰
也凤羽南行度花甸哨南岭而东北转者为龙王庙后
诸山迤逦从邓川之卧牛溪始而北尽于天马南峙者
为点苍而东垂北顾实始于此所以谓之龙首入城北
门半里出南门乃依点苍东麓南行高眺西峰多坠坑
而下盖后如列屏前如连袂所谓十九峰者皆如五老
比肩而中坠为坑者也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79b 页 WYG0593-0428d.png
大路之右曰波罗村其西山麓有蛱蝶泉之异余闻之
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而余独从村南
西向望山麓而驰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
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
出清冽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
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
树当四月初发花如蛱蝶须翅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
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顶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0a 页 WYG0593-0429a.png
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余在粤西三里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蚤
未花询之土人或言蛱蝶即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
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然龙首南北相距不出数里
有此二奇葩一恨于已落一恨于未蕊皆不过一月而
各不相遇乃折其枝图其叶而后行已望见山北第二
峡其口对逼如门相去不远乃北上蹑之其坡甚峻路
有樵者问之一人曰此路从峡南直上乃樵道无他奇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0b 页 WYG0593-0429b.png
南峡中有古佛洞甚异但悬崖绝壁恐不能行无引者
亦不能识又一老人欣然曰君既万里而来不为险阻
余何难前𨗳余乃解长衣并所折蛱蝶枝负之行共西
上三里乃折而南又平上三里复西向悬跻又二里竟
凌南峡之上乃第三峡也于是缘崖上西行上下皆危
崖绝壁积雪皑皑当石崖间旭日映之光艳夺目下瞰
南峰与崖又骈峙成峡其内坠壑深杳其外东临大道
有居庐当其平豁之口甚盛以此崖南下俱削石故必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1a 页 WYG0593-0430a.png
由北坡上而南转西入也又西上二里崖石愈巀嶪对
崖亦穹环骈绕盖前犹下崖相对而至此则上峰俱回
合矣又一里盘崖渐北一石横𢇮足下而上崖飞骞刺
空下崖倒影无底导者曰上崖腋间有洞曰大水下崖
腋间有洞曰古佛而四睇皆无路导者曰此𢇮石昔从
上崖坠下横压下洞之上路为之塞遂由𢇮石之西
扳枝直坠其下果有门南向而上不能见也门若裂罅
高而不阔中分三层下层坠若眢井俯窥窅黑而不见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1b 页 WYG0593-0430b.png
其底昔曾置级以下煹灯而入甚深今级废灯无不能
下矣中层分瓣排楞内深三丈石润而洁洞狭而朗如
披帷践榭坐其内随峡引眺正遥对海光而洞门之上
有中垂之石俨如龙首倒悬宝络中挂上层在中洞右
崖之后盘空上透望颇䆗窱而中洞两崖中削内无从
上其前门夹处两崖中凑左崖前削石㾗如猴少刓其
端首大如卵可践猴首飞度右崖以入上洞但右崖欹
侧与左崖虽中悬二尺馀手无他援而猴首之足亦仅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2a 页 WYG0593-0431a.png
点半趾跃陟甚难昔有横板之度而今无从觅故以古
佛名自僧去佛移其叠级架梯亦久废无存今遂不觉
闭塞余谓不闭塞不奇也乃复上𢇮石从其门扪崖直
上崖亦迸隙成门门亦南向高而不阔与下洞同但无
其层叠之异峡左石片下垂击之作钟鼓声北向入三
丈峡穷而蹑之上有洼当后壁之半外耸石片中刓如
齑臼以手摸之内圆而底平乃天成贮泉之器也其上
有白痕自洞顶下垂其中如玉龙倒影乃滴水之痕臼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2b 页 WYG0593-0431b.png
侧有白磁一乃昔人置以饮水者观玩既久乃复下庋
者导者乃取樵后峡去余仍循崖东下三里当崖之口
路将转北见其侧亦有小岐东向草石间可免北行之
迂乃随之下其下甚峻三里乃折而东又平下三里乃
及麓渡东出之涧涧南有巨石高穹牧者多踞其上见
余自北崖下争觇眺之不知为何许人也又南一里半
及周城村后乃周出半里入夹路之衢则龙首关来大
道也时腹已馁问去榆城道尚六十里亟竭蹶而趋遥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3a 页 WYG0593-0431c.png
望洱东北苍山西列十九峰虽比肩连袂而大势又中
分两重北重自龙首而南至洪圭其支东拖而出又从
洪圭后再起南起为南重自无为而南至龙尾关其支
乃尽十三里过某村之西西瞻有路登山为花甸道又
南踰东拖之岗四里过二铺又十五里而过头铺又十
三里而至三塔寺入大空山房则何巢阿同其幼子相
望于门僧觉宗出酒沃饥而后饭夜同巢阿出寺徘徊
塔下松阴塔影隐现于雪痕月色之间令人悄然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3b 页 WYG0593-0431d.png
十二日觉宗具骑挈餐候何君同为清碧溪游出寺即
南向行三里过小纸房又南过大纸房其东即郡城之
西门其西山下即演武场又南一里半过石马泉泉一
方在坡坳间水从此溢出冯元成谓其清冽不减慧山
甃为方池其上有废址皆其遗也又南半里为一塔寺
前有诸葛祠并书院又南过中和玉局二峰六里渡一
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
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4a 页 WYG0593-0432a.png
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疋练界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
即清碧之下流也从溪北蹑冈西上二里有马鬣在左
冈之上为阮尚宾之墓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其崖
高穹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从
此以内溪嵌于下崖夹于上俱偪仄深窅路缘崖端挨
北峰西入一里马不可行乃令从者守马于溪侧顾仆
亦止焉余与阿巢父子同两僧溯溪入屡陟其南北一
里有巨石蹲涧旁两崖巉石堆削如夹西眺内门双耸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4b 页 WYG0593-0432b.png
中劈仅如一线后峰垂雪正当其中掩映层叠如挂幅
中垂幽异殊甚觉宗辄解筐酌酒凡三劝酬复西半里
其水倒峡泻石间日色光腻文理灿然颇饶烟云之致
于是盘崖而上一里北峰稍开得高穹之坪又西半里
自坪西下复与涧遇循涧西向半里直逼夹门之下则
水从门中突崖下坠其高丈馀而下为澄潭潭广二丈
馀波光莹映不觉其深而突崖之槽为水所汩高虽丈
馀腻滑不可著足时余狎之不觉见二僧已踰上崖而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5a 页 WYG0593-0432c.png
何父子欲从涧北上余独在潭上觅路不得遂蹑峰槽
与水争道为石滑足与水俱下倾注潭中水及其项亟
跃而出踞石绞衣扳北崖登其上下瞰余失足之槽虽
高丈馀其上槽道曲折如削腻滑光甚即上其初层其
中升降更无可阶也再踰西崖下觑其内有潭方广各
二丈其色纯绿漾光浮黛照耀崖谷午日射其中金碧
交荡光怪得未曾有潭三面石壁环窝南北二面石门
之壁其高参天即峡底之石高亦二三丈而脚嵌颡突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5b 页 WYG0593-0432d.png
下与两旁联为一石若剖半盎并无纤隙透水潭中而
突颡之上如檐覆潭者亦无滴沥抛崖下坠而水自潭
中辄东面而溢轰倒槽道如龙破峡余从崖端俯而见
之亟扳崖下坠踞石坐潭上不特影空人心觉一毛一
孔无不莹澈亟解湿衣曝石上就流濯足就日曝背冷
堪涤烦暖若挟纩何君父子亦百计援险至相叫奇绝
久之崖日西映衣亦渐乾乃披衣复登崖端从其上复
西逼峡门即潭左环崖之上其北有覆崖𢇮空可当亭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6a 页 WYG0593-0433a.png
榭之憩前有地如掌平甃若台可下瞰澄潭而险逼不
能全见既前余欲再穷门内二潭以登悬雪之峰何君
辈不能从亦不能阻但云余辈当出待于休马处余遂
转北崖中垂处西向直上一里得东来之道自高穹之
坪来遵之曲折西上甚峻一里踰峡门北顶复平行而
西半里其内两崖石壁复高骈夹起门内上流之涧仍
下嵌深底路旁北崖削壁无㾗不能前度乃以石条悬
崖架空度为栈道四五丈是名阳桥亦曰仙桥桥之下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6b 页 WYG0593-0433b.png
正门内之第二潭所汇为石所亏蔽不及见度桥北有
叠石贴壁间稍北叠石复北断乃趁其级南坠涧底底
有小水蛇行块石间乃西自第一潭注第二潭者时第
二潭已过而不知祇望涧中西去两崖又骈对如门门
下又两巨石夹峙上有石坪覆如屋而塞其后覆屋之
下又水潴其中亦澄碧渊渟而大不及外潭之半其后
塞壁之上水从上涧垂下其声潺潺不绝而前则从块
石间东注二潭矣余急于西上遂从涧中历块石而上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7a 页 WYG0593-0433c.png
涧中于是无纤流然块石经冲涤之馀不特无污染而
更光腻小者践之巨者扳之更巨者则转夹而梯之上
瞩两崖危轰直夹而弥极雄厉渐上二里涧石高穹滑
不能上乃从北崖转陟箐中崖根有小路为密箐所翳
披之而行又二里闻人声在绝壁下乃樵者拾枯于此
捆缚而返见余言前已无路不复可踰余不信更从丛
篁中披蹑而西上其处竹形渐大亦渐密路断无痕余
莽披之去巾解服扳竹为絙复踰里馀其下壑底又环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7b 页 WYG0593-0433d.png
转而北与垂雪后峰又界为两重无从竟升闻清涧有
路可踰从岭通漾鼻岂尚当从涧中历块耶时已下午
腹甚馁乃亟下则负刍之樵犹匍匐箐中遂从旧道五
里过第一潭随水而前观第二潭其潭当夹门逼束之
内左崖即阳桥高横于上乃从潭左扳隙登上阳桥踰
东岭而下四里踰高穹之坪望西涧之潭已无人迹亟
东下沿溪出二里至休马处何君辈已去独留顾仆守
饭于此遂啜之东出三里半过阮墓从墓右下渡涧由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8a 页 WYG0593-0434a.png
涧东南向上岭路当南踰高岭乃为感通间道余东踰
其馀支三里下至东麓之半牧者指感通道须西南踰
高脊乃得复折而西南上跻二里登岭头乃循岭西行
三里乃稍下度一峡转而南松桧翳依净宇高下是为
宕山而感通寺在其中盖三塔感通各有僧庐三十六
房而三塔列于两旁总以寺前山门为出入感通随崖
逐林各为一院无山门总摄而正殿所在与诸房等正
殿之方丈有大云堂时何君辈不知止于何所方逐房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8b 页 WYG0593-0434b.png
探问中一房曰班山乃杨升庵写韵楼故址初闻何君
止此方过其门后有一人追至留还其房余告以欲觅
同行者其人曰余知其所止必款斋而后行余视其貌
似曾半面而忘从何处谛审之知为王赓虞乃卫侯之
子为大理庠生向曾于大觉寺会于遍周师处者也见
余过故父子相谂而挽留余饭焉既饭而暮遂同招者
过大云堂前北上得何君所止静室复与之席地而饮
夜月不如前日之皎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9a 页 WYG0593-0434c.png
十三日与何君同赴斋房别因遍探诸院时山鹃花盛
开各院无不灿然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
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茶味
颇佳炒而复曝不免黝黑已入正殿山门亦宏敞殿前
有石亭中立我太祖高皇帝赐僧无极归云南诗十八
首前后有御跋此僧自云南入朝以白马茶树献高皇
帝临轩见之而马嘶花开遂蒙厚眷后从大江还故土
帝亲洒天葩以江行所过各赋一诗送之又令诸翰林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89b 页 WYG0593-0434d.png
大臣皆作诗送归今宸翰已不存而诗碑犹当时所镌
者李中溪大理郡志以奎章不可与文献同辑竟不之
录然其文献门中亦有御制文何独诗而不可同辑耶
殿东向僧为煮茗设献已乃由寺后西堂登岭觅波罗
岩寺后有登山大道二一直上西北由清碧溪南峰上
十五里而至小佛光寨疑与昨清碧溪中所望雪㾗中
悬处相近即后山所谓笔架山之东峰一分岐向西南
溯寺南第十九涧之峡北行六里而至波罗岩波罗岩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0a 页 WYG0593-0435a.png
者昔有赵波罗栖此朝夕礼佛印二足迹于方石上故
后人即以波罗名波罗者乃此方有家道人之称其石
今移大殿中为拜台时余与何君乔梓骑而行离寺即
无树其山童然一里由岐向西南而登四里踰岭而西
其岭亦南与对山夹涧为门者涧底水细不及清澄而
内峡稍开亦循北山西入又一里北山有石横叠成岩
南临深壑壑之西南大山前抱如屏插天而尖峰齿齿
列其上遥数之亦得十九又苍山之具体而微者岩之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0b 页 WYG0593-0435b.png
西有僧构室三楹庭前叠石明净引水一龛贮岩石下
亦饶幽人之致僧瀹茗炙面为饵以啖客久之乃别从
旧路六里过大云堂时觉宗相待于班山乃复入而观
写韵楼僧复具斋强吞一盂而别其前有龙女树树从
根分挺三四大枝各高三四丈叶长二寸半阔半之而
绿润有光花白小于玉兰亦木莲之类而异其名时花
已谢止存数朵在树杪而高不可折余仅折其空枝以
行于是东下坡五里东出大道即龙尾关达郡城者也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1a 页 WYG0593-0435c.png
乃遵道北行过七里五里二桥而入大理郡城南门径
大街而北过鼓楼乃出北门过吊桥而北折而西北二
里暮入大空山房而宿
十四日观石于寺南石工家何君与余各以百钱市一
小方何君所取者有峰峦点缀之妙余取其黑白明辨
而已因与何君遍游寺殿是寺在第十峰之下唐开元
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二
层故今名为三塔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1b 页 WYG0593-0435d.png
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壮而四壁已颓檐瓦半脱
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馀而厚及尺为蒙氏时铸其声
闻八十里楼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珠观
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铸时分三节为范肩
以下先铸就而铜已完忽天雨铜如珠众共掬而镕之
恰成其首故有此名其左右回廊诸像亦甚整而廊倾
不能蔽焉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即方丈也前殿三楹
佛座后有巨石二方嵌中楹间各方七尺厚寸许北一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2a 页 WYG0593-0436a.png
方为远山阔水之势其波流潆折极变化之妙有半舟
𢇮尾汀烟间南一方为高峰叠嶂之观其氤氲浅深各
臻神化此二石与清真寺碑趺枯梅为点苍之最古者新
石之妙莫如张顺宁所寄大空山楼间诸石中有极其
神妙更逾于旧者故知造物之愈出愈奇从此丹青一
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其后又有正殿庭中有白
山茶一株花大如红茶而瓣簇亦如之花尚未尽也净
土痷之北又有一庵其殿内外庭除俱以苍石铺地方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2b 页 WYG0593-0436b.png
块大如方砖此亦旧制也而清真寺则新制以为栏壁
之用焉其庵前临玉皇阁道院而路由前殿东巩门入
绀宫三重后乃为阁而竟无一黄冠居守中空户圮令
人怅然
十五日是日为街子之始盖榆城有观音街子之聚设
于城西演武场中其来甚久自此日始抵十九日而散
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夷物亦无不至闻数年来道
路多阻亦减大半矣晨餐后何君以骑同余从寺左登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3a 页 WYG0593-0436c.png
其祖茔过寺东石户村止馀环堵数十围而人户俱流
徙已尽以取石之役不堪其累也又西上二里半乃登
其茔脉自峰顶连珠下坠前以三塔为案颇有结聚环
户之胜还至寺后转而南过李中溪墓乃下马拜之中
溪无子年七十馀自营此穴傍寺以为皈依而孰知佛
宇之为沧桑耶由西石户村入寺饭同巢阿趋街且欲
入城访吕郎而不意中途雨霰大作街子人俱奔还余
辈亦随之还寺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3b 页 WYG0593-0436d.png
十六日巢阿同乃郎往街子余由西门入叩吕梦熊乃
郎讯其寓得于关帝庙前盖西城之南隅也时已同刘
陶石往街相马矣余乃仍由西门西向一里半入演武
场俱结绷为市环错纷纭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人
骑而觇于中时男女杂沓交臂不便乃遍行场市巢阿
买文已返刘君物色无从遇觉宗为饮于市且觅面为
饭观场中诸物多药多毡布及铜器木具而已无足观
者书乃吾乡所刻村塾中物及时文数种既暮返寺中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4a 页 WYG0593-0437a.png
十七日巢阿别而归约余自金腾东返仍同尽点苍之
胜目下恐渐热先为西行可也送至寺前余即南入城
遇刘陶石及沙坪徐孝廉知吕郎已先往马场遂与同
出已遇吕知买马未就既而辞吕观永昌贾人宝石琥
珀及翠生石诸物亦无佳者仍觅面为饭
十八日由东门入城定巾买竹箱修旧箧再过吕寓叩
刘吕二君吕命其仆为觅担夫余乃返
十九日早过吕寓二君留饭同刘君往叩王赓虞父子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4b 页 WYG0593-0437b.png
盖王亦刘戚也王家在西南城角内其前即清真寺寺
门东向南门内大街寺乃教门沙氏所建所谓回回堂
也殿前槛陛窗楞之下俱以苍石代板如列画满堂俱
新制而独不得所谓古梅之石还寺所定夫来索金加
添乃索其定钱仍掯不即还令顾仆往追抵暮返曰彼
已愿行矣
二十日晨起候夫不至余乃以重物寄觉宗令顾仆与
寺僧先行余仍入西门清真寺观石碑上梅痕乃枯槎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5a 页 WYG0593-0437c.png
而无花白纹黑质尚未能如张顺宁所寄者之奇也出
南门遂与僧仆同行遵西山而南过五里七里二桥又
三里过感通寺前入道其南有三四家夹道曰上睦又
南则西山巍峨之势少降东海湾环之形渐合十里过
阳和铺又十里南北两山俱逼凑水捣其中如线遥睇
其内崇峰北绕苍山之背壁立湾环掩映殊异破峡而
入又二里南峰俱成石壁倒压溪上北峰一支如渴兕
下赴两崖相粘中止通一线剖石倒崖始行峡中继穿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5b 页 WYG0593-0437d.png
石下峡相距不盈四尺石梁横架其西长丈五尺而阔
仅尺馀正如天台之石梁南崖亦峻不能通路出南崖
上俯而瞰之毛骨俱悚又西里馀折而北其溪下嵌甚
微又北风雨大至北三里馀有数家倚西山下是为潭
子铺其地为赵州属北五里转而西又北十五里有溪
自西峡来入是为核桃箐渡箐溪又北五里有三四家
倚西山下是为茅草房溪两旁至此始容斸崖之塍然
犹杯棬之缀于箐厎也是日榆道自漾濞下省赵州大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6a 页 WYG0593-0438a.png
理蒙化诸迎者蹀躞雨中其地去四十里桥尚五里计
时才下午恐桥边旅肆为诸迎者所踞遂问舍而托焉
亦以避雨也
 
 
 
 
 
徐霞客游记 卷九上 第 96b 页 WYG0593-0438b.png
 
 
 
 
 
 
 
 徐霞客游记卷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