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079-000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诗说解颐总论卷一    明 季本 撰
   总论
    按朱子于诗序有辩说而六义于纲领又详
    论之今考为总论以见一经大意东莱吕氏
    读诗记纲领别有诗乐删次及章句音韵训
    诂传授之目今亦损益其文而附论焉
  大小序
卷一 第 1b 页 WYG0079-0004b.png
郑玄诗谱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陆德明经典释文旧说云后妃之德也至用之邦国焉
名关雎序谓之小序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今谓此
序止是关雎之序总论诗之纲领无大小之异
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卫宏字敬仲东海人初九江谢曼
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
风雅之旨今传于世
隋经籍志先儒相承谓毛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及卫敬
卷一 第 2a 页 WYG0079-0004c.png
仲更相润色
程子曰大序是仲尼作又曰国史知得失之迹载其事
于篇端然后其义可知今小序之首是已其下乃说诗
者之辞而后人所附或有失诗意者或谓国史自作诗
亦或有如此者不必尽是自作要之诗皆国史主之也
程大昌考古编范晔明言卫宏所序者毛传耳则诗之
古序非宏也古序之与宏序今混并无别然有可考者
凡诗发序两语如关雎后妃之德也世人之谓小序者
卷一 第 2b 页 WYG0079-0004d.png
古序也两语以外续而申之世谓之大序者宏序也郑
玄之释南陔曰子夏序诗篇义合编遭战国至秦而南
陔六诗亡毛公作传各引其序冠之篇首故诗虽亡而
义犹在也玄谓序出子夏失其传矣至谓六诗发序两
语古尝合编至毛公分冠者玄之在汉盖亲见也今六
序两语之下明言有义无辞知其为秦火以后见序而
不见诗者所为也毛公于诗第为之传不为之序则其
申释先后辞义非宏而孰为之也以郑玄亲见而證先
卷一 第 3a 页 WYG0079-0005a.png
秦故有之序以六序缀语而例三百五篇序语昭昭然
白黑分矣
章如愚山堂考索诗之有序自太史采诗之时明乎得
失之迹已叙其美刺之意于篇之首自美刺一言而下
意者讲师之说或出于子夏或出于毛公与卫宏之徒
非一人之手故其存于诗者文辞重复不然则六亡诗
之序何以只存首之一辞如白华孝子洁白之类是也
盖诗之亡者经师不得而见故其序不详丝衣之序高
卷一 第 3b 页 WYG0079-0005b.png
子曰灵星之尸也以是考之则诗序附益之辞亦皆非
汉儒作明矣
 今按毛诗大序本与关雎序合为一篇无大小之异
 也故萧统全载此序于文选而谓为卜子夏作其分
 为大小郑玄诗谱始言之亦不知其何所起也然亦
 但以风风也至末为大序至朱子则又以大序止于
 是为四始诗之至也然则关雎麟趾之化以下仍属
 于用之邦国焉以为关雎小序皆以意分之耳大序
卷一 第 4a 页 WYG0079-0005c.png
 之言杂取礼记周礼之文似皆后人所掇拾而以一
 国之事言风天下之事言雅又以政之大小为二雅
 之别则于经义多有不合此决非子夏所作也故韩
 愈议之而况可谓之作于孔子乎谓大序是仲尼作
 者程子始言之郑玄以来无此说也至于小序则其
 失又甚矣太师陈诗之后虽或国史主之以入载籍
 未必亲作诗且类为之序而义复多违观其文辞重
 复非出一人之手盖必经师之所次辑王介甫又独
卷一 第 4b 页 WYG0079-0005d.png
 谓诗人所自制尤为臆论如果诗人所自制则得诗
 本意矣虽子夏亦奚以加焉况未经秦火尚属全经
 而何其为说多有悖理之甚者邪但诗序篇义旧本
 合编而毛公为传始分冠各篇乃郑玄所亲见也则
 若毛传之所从出而亦秦火以后经生非有得于孔
 门之宗旨者若卫宏则亦附著其说于古序之后者
 欤馀详见朱子诗序辩说○按孔氏曰汉初为传训
 者皆与经别行三传之文不与经连故石经书公羊
卷一 第 5a 页 WYG0079-0006a.png
 传皆无经文艺文志云毛诗经二十九卷毛诗诂训
 传三十卷是毛为诂训亦与经别也又马融为用礼
 之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然则后汉以
 来始就经为注未审此诗引经附传是谁为之其毛
 诗二十九卷不知并何卷也今观毛氏以古序各冠
 篇端而篇末又总计章句之数则其以传附经毛氏
 当自为之故朱子曰序本自为一编别附经后至毛
 公引以入经盖亦以此非后人所并矣但毛诗诂训
卷一 第 5b 页 WYG0079-0006b.png
 传自为一编则不知其并经而言欤或诂训传不以
 附经而序语则以别编仍附经后欤如此则并经附
 序者非毛氏也疑亦卫宏所为耳
  六义
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
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
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
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
卷一 第 6a 页 WYG0079-0006c.png
之迹伤人伦之变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风其上达
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
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
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
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
者也是为四始诗之至也
 今按六义之名本于周礼太师风雅颂谓之三经赋
卷一 第 6b 页 WYG0079-0006d.png
 比兴谓之三纬继风而言赋比兴者先即风而见三
 者之为纬也风者讽也民俗私相咏歌之辞有嘉人
 之善而感动良心者有刺人之恶而感动耻心者皆
 讽言也雅者正也彼此面相告戒之辞有官僚规诉
 而属于小者有君臣训谕而属于大者皆正言也颂
 者容也公也臣子形容功德之辞有称颂先君之德
 而追思者有称颂时君之德而祝愿者皆公言也亦
 而陈之而非私讽故与风人歌咏之体不同淫辞不
卷一 第 7a 页 WYG0079-0007a.png
 可以为讽邪辞不可以为正谀辞不可以为公但秦
 火之后诗篇错乱多失故序而又杂以里巷狎邪之
 言则其义始不明矣详见后删次条下风雅颂体亦
 有相兼者如崧高列于雅而曰其风肆好是雅兼风
 也但以作者本在雅非私讽之辞则不可以为风他
 如鸤鸠之有颂辞是风兼颂也但以作者本在风非
 面陈之辞则不可以为颂亦各从其类而已非以其
 音节之异而有三者之分也若吉甫作诵之诵则诵
卷一 第 7b 页 WYG0079-0007b.png
 说之诵非祝颂也赋只是直述事由以尽其情状比
 则即物为喻意在言外然有二义有相继言其事者
 有全不言其事者兴则因物发端引起下句亦有二
 义有取于义而发者有因所见而发者各随文求之
 而已此六者不过见三百篇之纲领体例耳非兴观
 群怨之所系也华谷严氏乃以风雅颂不为三经而
 与赋比兴自为三百篇中之六义则太师之言何不
 并言风雅颂而属赋比兴于风下以见雅颂之同例
卷一 第 8a 页 WYG0079-0007c.png
 乎其言亦太好奇矣章句中分别赋比兴之例别见
 章句音韵条下○序言风处大指得之矣但以一国
 之事为风天下之事为雅则风亦有关天下之事者
 雅亦有关一国之事者恐不宜如是之过析也至以
 王政之大小为小雅大雅之分亦非名雅之本意而
 颂止告成功于神明则尚有臣子祝颂其君之德一
 节将何所属乎此又偏辞也○变风变雅旧说王道
 盛则风雅皆为正王道衰则风雅皆为变是以时世
卷一 第 8b 页 WYG0079-0007d.png
 之盛衰分正变也如文武西周之盛世则为正成康
 以后治化不及西周则为变耳窃疑之破斧之在豳
 风淇奥之在卫风缁衣之在郑风车攻之在小雅烝
 民之在大雅皆歌咏盛德之言不可以为非正而成
 王望治之时宣王中兴之日平王靖难之初犹存先
 王之旧而皆谓之为变其心亦近于不广矣夫文武
 周之盛世也其诗列于乐官者皆周召之手定其正
 不待言矣然成康之世亦有周召之遗风自此以至
卷一 第 9a 页 WYG0079-0008a.png
 宣王中间虽经夷厉之乱而宣王中兴能复文武之
 业仲山甫尹吉甫诸贤在位其所采之诗必皆可与
 先王并美未必非周召家法也继宣而为幽王继幽
 而为平王而始东迁东迁又四十九年而春秋始作
 春秋之作以诗亡也然则东迁之初虽承幽王之无
 道而贤人如卫武公郑武公者相继为王卿士则太
 史所掌之诗未废公论犹存不可以为诗亡而其时
 太史所采取者固亦瞽矇之所讽诵必具有成书苟
卷一 第 9b 页 WYG0079-0008b.png
 得其旧次无待于孔子之删定而孔子之删定乃为
 诗亡而发此与诗亡然后春秋作之意实相表里也
 窃意诗亡之前太史之所采取者以之为正诗亡之
 后孔子之所删定者以之为变亦可也正变之说本
 非经文而序说有之亦何所据况今列于风雅之诗
 意指差讹篇章错乱未必皆得其所乎郑氏缘此遂
 为诗谱列文武夷厉诸王之世而以周召豳邶诸国
 分附其下欧阳氏又从而补其残阙不过因序说而
卷一 第 10a 页 WYG0079-0008c.png
 强排耳何以必知其然哉至于孔氏为王道衰诸侯
 有变风王道盛诸侯无正风之说则益赘矣馀详见
 后删次条下○序谓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
 变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
 其旧俗者也若以为作诗则公卿大夫匹夫匹妇皆
 得为之而不可专言国史以为诵诗则太师之属瞽
 矇之职而亦非国史所能与也朱子既论其非矣然
 华谷严氏以为古者有采诗之官其巡狩也命太师
卷一 第 10b 页 WYG0079-0008d.png
 陈诗以观民风采得之后属之国史国史明得失之
 迹谓知诗人所言之意也知其意在于哀伤人伦刑
 政之失发于情性而吟咏之以风刺其上盖通达古
 今之变而思先王之旧也此皆诗人之意唯国史能
 明之故题其事迹于篇端也此说于义亦通今姑存
 之○史迁云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
 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朱子引以明四始之义窃
 谓周南之首关雎固无异议若鹿鸣文王清庙之为
卷一 第 11a 页 WYG0079-0009a.png
 三始义则未安古诗散亡之后简编错乱者多矣岂
 可据此三诗以为始乎盖四始者言风化之所由也
 ○风雅颂之次先后亦有义焉风以感发人之良心
 也人心正而后有正论故雅次于风朋友正而后君
 臣正故大雅次小雅君德正而后成功故颂次大雅
 然皆起于风而风以二南为本鲁商二颂之继周者
 诸侯之国有圣人之遗风焉亦可颂也周公商王之
 德异于他国故特举而言之耳商有颂而夏无颂者
卷一 第 11b 页 WYG0079-0009b.png
 商则有宋存焉夏则杞不足徵矣详见鲁商本颂下
  诗乐
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
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
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书益稷帝曰庶顽谗说若不在时候以明之挞以记之
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而飏之格则承之庸
之否则威之
卷一 第 12a 页 WYG0079-0009c.png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周礼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
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瞽矇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太师
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以乐教
国子
前汉礼乐志周礼自卿大夫师瞽以下皆选有道德之
人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卷一 第 12b 页 WYG0079-0009d.png
仪礼乡饮酒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笙南陔白华
华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
有台笙由仪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
蘩采蘋告于乐正曰正歌备
礼记乡饮酒义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
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
仪礼乡射礼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
蘩采蘋告于乐正曰正歌备
卷一 第 13a 页 WYG0079-0010a.png
仪礼燕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笙奏南陔白华华
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
台笙由仪遂歌乡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
蘩采蘋太师告于乐正曰正歌备
仪礼大射礼乃歌鹿鸣三终乃管新宫三终奏狸首以

礼记射义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
以采蘋为节士以采蘩为节诗云曾孙侯氏四正具举
卷一 第 13b 页 WYG0079-0010b.png
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
燕则誉
礼记玉藻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旋中规折旋中矩
国语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飨之乐及鹿鸣之三而
后拜乐三晋侯使行人问焉对曰夫先乐金奏肆夏繁
遏渠天子所以飨元侯也夫歌文王大明绵则两君相
见之乐也皆非使臣之所敢闻也今伶箫咏歌鹿鸣之
三君之所以贶使臣臣敢不拜况夫鹿鸣君之所以嘉
卷一 第 14a 页 WYG0079-0010c.png
先君之好也敢不拜嘉四牡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
敢不拜章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诹谋度询
必咨于周敢不拜教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至秦穆公享之公子
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
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
敢不拜
文公四年秋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
卷一 第 14b 页 WYG0079-0010d.png
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昔诸侯朝正于王于
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诸侯敌王所忾
而献其功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
觉报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
取戾
文公十三年冬公如晋还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
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
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卷一 第 15a 页 WYG0079-0011a.png
成公九年夏季文子如宋致女复命公享之赋韩奕之
五章穆姜出于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
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犹有望也敢拜大夫之重勤又赋
绿衣之卒章而入
成公十二年晋郤至如楚聘且涖盟楚子享之子反相
为地室而县焉却至将登金奏作于下惊而走出子反
曰日云莫矣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宾曰君不忘先君
之好施及下臣贶之以大礼重之以备乐如天之福两
卷一 第 15b 页 WYG0079-0011b.png
君相见何以代此下臣不敢子反曰如天之福两君相
见无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遗焉用乐寡君须矣吾子其
入也宾曰若让之以一矢祸之大者其何福之为世之
治也诸侯间于天子之事则相朝也于是乎有享宴之
礼享以训共俭宴以示慈惠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
政政以礼成民是以息百官承事朝而不夕此公侯之
所以捍城其民也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及其乱
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略其武夫以
卷一 第 16a 页 WYG0079-0011c.png
为已腹心股肱爪牙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天下
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今吾
子之言乱之道也不可以为法然吾子主也至敢不从
遂入卒事
襄公八年冬晋范宣子来聘公享之宣子赋摽有梅季
武子曰谁敢哉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欢
以承命何时之有武子赋角弓宾将出武子赋彤弓宣
子曰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献功于衡雍受彤弓于襄
卷一 第 16b 页 WYG0079-0011d.png
王以为子孙藏丐也先君守官之嗣也敢不承命
十四年春会于向为吴谋楚故也范宣子将执戎子驹
支对以无罪赋青蝇而退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
悌也
十六年冬穆叔如晋聘且言齐故曰敝邑之急朝不及
夕引领西望曰庶几乎比执事之间恐无及也见中行
献子赋祈父献子曰偃知罪矣敢不从执事以同恤社
稷而使鲁及此见范宣子赋鸿雁之卒章宣子曰丐在
卷一 第 17a 页 WYG0079-0012a.png
此敢使鲁无鸠乎
十九年冬十有二月齐及晋平盟于大隧故穆叔会范
宣子于柯穆叔赋载驰之四章叔向曰肸敢不承命
二十年冬季武子如宋褚师段逆之以受享赋棠棣之
七章以卒宋人重贿之归复命公享之赋鱼丽之卒章
公赋南山有台武子去所曰臣不堪也
二十六年夏六月卫侯如晋晋人执而囚之齐侯郑伯
为卫侯故如晋晋侯兼享之晋侯赋嘉乐国景子相齐
卷一 第 17b 页 WYG0079-0012b.png
侯赋蓼萧子展相郑伯赋缁衣叔向命晋侯拜二君曰
寡君敢拜齐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也敢拜郑君之不
贰也国子使晏平仲私于叔向曰晋君宣其明德于诸
侯恤其患而补其阙正其违而治其烦所以为盟主也
今为臣执君若之何叔向告赵文子文子以告晋侯晋
侯言卫侯之罪使叔向告二君国子赋辔之柔矣子展
赋将仲子兮晋侯乃许归卫侯
二十七年春齐庆封来聘其车美孟孙谓叔孙曰庆季
卷一 第 18a 页 WYG0079-0012c.png
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
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
宋之盟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太叔
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
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子展赋草虫赵孟曰善哉民之
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床
第之言不踰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子西赋
黍苗之四章赵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产赋隰桑赵
卷一 第 18b 页 WYG0079-0012d.png
孟曰武请受其卒章子太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
之惠也印段赋蟋蟀赵孟曰善哉吾有望矣公孙段赋
桑扈赵孟曰匪交匪敖福将焉往若保是言欲辞福禄
得乎
秋楚薳罢如晋涖盟晋侯享之将出赋既醉叔向曰薳
氏之有后于楚国也宜哉承君命不忘敏子荡将知政

昭公元年春季武子伐莒取郓楚告于晋请戮其使赵
卷一 第 19a 页 WYG0079-0013a.png
孟固请诸楚楚人许之乃免叔孙令尹享赵孟赋大明
之首章赵孟赋小宛之二章赵孟谓叔向曰令尹自以
为王矣
夏四月赵孟叔孙豹曹大夫入于郑郑伯兼享之子皮
戒赵孟礼终赋瓠叶子皮遂戒穆叔具五献之笾豆于
幕下赵孟辞乃用一献赵孟为客礼终乃宴穆叔赋鹊
巢赵孟曰武不堪也又赋采蘩曰小国为蘩大国省穑
而用之其何实非命子皮赋野有死麇之卒章赵孟赋
卷一 第 19b 页 WYG0079-0013b.png
常棣且曰吾兄弟比以安尨也可使无吠
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公享之季武子赋绵之卒
章韩子赋角弓季武子曰敢拜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
望矣武子赋节之卒章既享宴于季氏有嘉树焉宣子
誉之武子曰宿敢不封殖此树以无忘角弓遂赋甘棠
宣子曰起不堪也无以及召公宣子遂如齐纳币自齐
聘于卫卫享之北宫文子赋淇澳宣子赋木瓜
三年冬十月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吉日既享
卷一 第 20a 页 WYG0079-0013c.png
子产乃具田备王以田江南之梦
十二年夏宋华定来聘通嗣君也享之为赋蓼萧弗知
又不答赋昭子曰必亡宴语之不怀宠光之不宣令德
之不知同福之不受将何以在
十六年春三月晋韩起聘于郑夏四月郑六卿饯宣子
于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子齹赋
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子产赋郑之羔
裘宣子曰起不堪也子太叔赋褰裳宣子曰起在此敢
卷一 第 20b 页 WYG0079-0013d.png
勤子至于他人乎子太叔拜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
有是事其能终乎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
赋萚兮宣子喜曰郑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贶起赋
不出郑志皆眤燕好也二三君子数世之主也可以无
惧矣宣子皆献马焉而赋我将子产拜使五卿皆拜曰
吾子靖乱敢不拜德
十七年春小邾穆公来朝公与之宴季平子赋采菽穆
公赋菁菁者莪昭子曰不有其国其能久乎
卷一 第 21a 页 WYG0079-0014a.png
二十五年春宋公享昭子赋新宫昭子赋车辖
定公四年冬吴入郢楚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秦
伯辞焉使归就馆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
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
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论语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
三家之堂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卷一 第 21b 页 WYG0079-0014b.png
朱子曰旧说二南为正风所以用之闺门乡党邦国而
化天下十三国为变风则亦领在乐官以时存肄备观

 今按诗长言之则为歌歌则有高下疾徐之节而为
 声律声律和则为乐诗也者以声之发者而言也乐
 也者以声之和者而言也诗即乐也播之八音不过
 谐此歌耳古人之教最重于诗故先王命太师陈诗
 以观民风取其言之得正者定为雅乐而使人歌之
卷一 第 22a 页 WYG0079-0014c.png
 以教国子胄子即国子也于凡人之不德者则使乐
 工以其所采纳之言飏之于歌以兴起人之善心此
 虞庭工以纳言时而飏之以观庶顽谗说之改过正
 与太师以六德为本而歌诗以为教者意同诗之教
 行则人心无不和而神亦应之锡以和平之福矣故
 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然则诗之所系岂不大哉○
 天子巡守命太师采诗观风之云朱子以为诸侯采
 之以贡于天子天子受之而列于乐官盖本王通诸
卷一 第 22b 页 WYG0079-0014d.png
 侯贡诗天子采风之说夫诗由诸侯以贡而天子即
 受之以列于乐官则是无所去取也假令巡守之际
 诸侯有不德而讳言其恶壅遏民隐而不以上闻则
 将何以考之朱子又曰男女相与咏歌以言其情行
 人振木铎徇路采之此言深得先王采诗之意但所
 谓行人者当为天子之行人也窃意得诗之后亦必
 使方伯覆覈其实然后报于天子以行黜陟而乐官
 可列焉作乐以宣八风太师之职也故使专掌其事
卷一 第 23a 页 WYG0079-0015a.png
 太师者天子之太师也孔氏以为诸侯太师则误矣
 然则何以知方伯之覆覈也观二南之称周召则周
 召之所考定意可见矣○史迁谓三百五篇孔子皆
 弦歌之则古诗篇篇可歌也周南召南可以通用于
 闺门乡党邦国者也小雅则用之于党类之间大雅
 则用之于朝廷之上颂则用之于祭祀祝颂之时各
 有攸主而不可乱惟风则取其言出于性情之正者
 领于乐官使人咏歌以时肄习而随所用之盖感动
卷一 第 23b 页 WYG0079-0015b.png
 人好善恶恶之心者莫近于风故风为通用之乐歌
 也二南王化之本于修身正家为尤切故以为风之
 首而学者所宜尽心焉若颂则不得为雅雅则不得
 为风于此一乱则雅颂失所如晋以肆夏享叔孙豹
 鲁以湛露彤弓享宁俞三家歌雍以彻此皆僭乱之
 事也及观左氏载诸大夫赋诗之事有断章取义而
 理可通者有不可通者有举里巷狎邪之言赋于燕
 飨之正会者此则郑声之乱雅乐士大夫习而不知
卷一 第 24a 页 WYG0079-0015c.png
 者也诗之杂乱甚矣孔子安得而不删诗以正乐哉
 及考孔子删诗正乐在定公十五年以后而诸大夫
 之赋诗皆在定公四年以前则其所赋之诗非孔子
 删正之篇也而可据以为古经之證乎如此则淫诗
 之列于国风者不可用于家庭不可用于宾客不得
 不起读者之疑矣故程大昌以为诗有南雅颂而无
 国风其意以国风不可入乐而以南雅颂为乐名不
 列于六义之三盖主小雅以雅以南与论语雅颂各
卷一 第 24b 页 WYG0079-0015d.png
 得其所之言为论乐者而不知诗即乐也今之国风
 非孔子之所删若果孔子所删之风安得不入雅乐
 哉大昌之言亦矫枉过正矣○赋诗断章蒲卢癸之
 言也后儒于凡引他书以明义者因有断章取义之
 说况诗之为教所主在兴讽咏之间易于感发故论
 语大学中庸孟子论道之言皆引诗以咏叹之然皆
 切于事理无泛辞也惟礼记孝经出于汉儒之附会
 者则所引之诗每多泛而不切其后引诗者遂以为
卷一 第 25a 页 WYG0079-0016a.png
 无不可通全不知诗意之所在矣正如春秋时晋郤
 至引赳赳武夫之诗以告子反而以前章为美后章
 为刺一诗二章文同解异牵强孰甚焉虽诸侯大夫
 僭赋天子元侯之诗而亦不知其为过也故断章取
 义可也举其全篇而僭用之此岂诗之本教哉若韩
 诗外传之断章则借事以明诗也盖其所传如此又
 别为一义焉详见说理会编第十卷诗经条下○诗
 无完经古乐遂废虽有雅颂之名而宗庙朝廷之所
卷一 第 25b 页 WYG0079-0016b.png
 用不知其的以何诗今礼家所记者虽略存一二而
 于礼不合者亦不能无疑焉如射义言天子诸侯大
 夫士歌诗之节天子以驺虞诸侯以狸首大夫以采
 蘋士以采蘩其说本于周礼乐师驺虞若依贾谊以
 为虞者囿之司兽及欧阳氏君仁而不尽杀之言用
 之于天子之射可也狸首之诗今见于射义者亦为
 射发而曾孙侯氏之云则固诸侯诗也但大夫之用
 采蘋士之用采蘩于义何居若夫歌采齐以节趋歌
卷一 第 26a 页 WYG0079-0016c.png
 肆夏以节行似亦非所宜用之乐也乡饮酒礼燕礼
 皆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
 夫鹿鸣鱼丽南有嘉鱼本皆燕贤者之诗可以为燕
 飨通用之乐歌四牡则征夫劳役之辞皇皇者华则
 使臣临遣之辞南山有台则臣下称美之辞无预于
 饮燕也得无春秋时雅颂失所诸侯有歌此诗以燕
 群臣者其音节有传而当时遂以此为常乐邪观晋
 悼公享叔孙穆子亦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则可见
卷一 第 26b 页 WYG0079-0016d.png
 矣惟其当时之所通用故学记言教初学亦有小雅
 肄三之说而人遂以为正乐也至于合乐而用关雎
 葛覃卷耳鹊巢采蘋采蘩则益不知其何义焉意古
 者必有切于事理之诗而今不可考矣其笙歌合乐
 之节则因事而庶可见焉歌者协比琴瑟有玉磬者
 则亦鸣之琴瑟与玉磬皆堂上之乐书所谓戛击鸣
 球抟拊琴瑟以咏是也笙管鼓钟堂下之乐书所谓
 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是也歌于堂上谓之
卷一 第 27a 页 WYG0079-0017a.png
 升歌贵人声也堂下之乐合奏如商颂所谓鼗鼓渊
 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乡射礼注所谓合
 金石丝竹而歌之者谓之合乐歌终而以笙继笙终
 而后合乐则言笙者乃专主笙也谓南陔白华华黍
 由庚崇丘由仪为有声无辞是以为笙之曲调也此
 朱子之确见但既有此名则宜有此诗既有此诗则
 宜有此歌不曰歌而曰笙又何邪窃意堂上之乐所
 重人声堂下之乐单取笙而吹之欲其清也亦未有
卷一 第 27b 页 WYG0079-0017b.png
 不恊歌者笙而无辞则有无诗之乐何以感发人心
 邪朱子之说特本于刘原父古无据也大射礼乃管
 新宫意亦如此盖必以管恊歌主管而言耳孔氏谓
 吹管者亦吹笙笙管相将亦意凑之说也详见庙制
 考义庙乐考成条下○新宫狸首辔之柔矣等篇虽
 仪礼礼记左传所载然皆逸诗也其见于他书如此
 类者尚多此恐犹有世儒之附会且或孔子已删去
 之篇未敢尽信但论语素以为绚兮唐棣之华与中
卷一 第 28a 页 WYG0079-0017c.png
 庸衣锦尚絅数言则孔门之所亲授也而诗皆无之
 此果见诗之多散失矣而可谓之全经哉
 
 
 
 
 
 
卷一 第 28b 页 WYG0079-0017d.png
 
 
 
 
 
 
 
 诗说解颐总论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