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066-001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稗疏卷二
              岳州王夫之撰
  夏书禹贡
既载壶口 先儒俱云禹治水始自壶口朱蔡独以为
治水当先从低处下手故先决九川之水使通于海又
浚畎浍之水使通于川下流之水杀则上流之水渐浅
以实求之固不尔也中国之形𫝑从西北而下山𫝑逶
卷二 第 1b 页 WYG0066-0018d.png
迤于东者散为数条两山之间中为平野川于是流在
北则钜鹿以至于天津在中则荥阳以至于淮安在南
则洞庭以至于吴会其相间之际各有冈脊两川之必
不相通者冈脊间之非人之所能强也洪水之患河实
为之虽云怀山襄陵亦必不能北踰井陉南漫楚塞是
他川之涨落固无与于河流之淤通矣今帝都沦污人民
垫隘乃欲远疏他州畎浍之水待其渐归于海而后治
冀州之上流此犹痈在头而刺其足不亦颠乎河之为
卷二 第 2a 页 WYG0066-0019a.png
洚水也塞于吕梁又障于龙门其在上流既漫入于汾
绛为帝都之害而其下流又为太行诸山所厄坌出之
水必且不循故道蓄极横溢滥灌于大名曹濮以及汴
宋之郊非但治他州之川漠不相与即令治河下流亦
无与于龙门之阻且瀰漫四散河身不现智如神禹当
亦无从下力而人治于下水潴于上蓄极必泄者沓至
而日增下淤渐去上溃骤通治水丁夫即极数万人之
力而此数万人者分之则各亦一身尔长不满七尺力
卷二 第 2b 页 WYG0066-0019b.png
不任百钧就淤涨之下横加疏凿所凿既泄濆涌倾下
不转盼间而此数万人者皆鱼鳖矣治之先自上者以
水治水也先自下者以人治水也使以人治水将所谓
疏瀹者如王安石之用济川杷为儿戏乎亦将以钁锸
开高坚之地勒水而强之上如李昌言贾鲁之为乎乃
昌言之回河不十年而复决贾鲁之挑黄陵冈至洪武
初而已绝徒劳无益弃地殃民必非禹之所屑为而忍
为者且以人治水由下及上即有神术能令水降而人
卷二 第 3a 页 WYG0066-0019c.png
不漂乃下流之渠浚治方净而龙门壶口吕梁以西停
积之水乍然得通其泥淤浮沙朽木颓石乘涨俱下迨
及山东平衍之地𫝑广安流淤梗不行则晋冀之木石
沙壤尽注于大伾之东向之所开者有限今之所淤者
无穷尽弃前功而兖豫仍为泽国矣惟先上而后下辟
吕梁凿龙门使河之自保德岢岚溢入汾晋者渐得其
道循孟门以出河曲因积水浩瀚之力推淤梗而漰湃
以东待之良久积水既尽则淤者成岸激者成川高下
卷二 第 3b 页 WYG0066-0019d.png
之形大略巳定其有阻滞者亦可施其分合疏通之力
矣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渐东渐下放于海而皆安流故
曰恶其凿而行所无事也龙门之西地形之高于九河
者不知其几百里塞于千仞之下安能使千仞之上汜
滥横流而况荆扬之川分阻汉东之山梁州之川画绝
剑阁终南之险其不相与为通塞也皎若列眉朱蔡不
知禹之治洪水与浚川浍者各为一役乃欲措百万生
灵于建瓴累卵之下以施迂阔徒劳之功足知治水之
卷二 第 4a 页 WYG0066-0020a.png
智自别有条理非可坐筹之于几席也乃经云既载壶
口大义炳然犹立意见以破古人之成说则非我之所
敢知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蔡氏以此为治汾乃汾水之所
以待治者河壅之也河壅于孟门则汾水无所宣逆上
北溢于太原迨河既通汾随河下而浊河故淤留于汾
岸故因加修治之功乃但自太原岳阳而止平阳以下
龙角襄陵群山所东水落崖高不待修也冀州言修治
卷二 第 4b 页 WYG0066-0020b.png
而他州不言者天子之都一皆司空之所有事若他州
在侯封之内大水既平小有未修一付之诸侯之自治
不待禹之遍治也覃怀以东且在所略况八州乎于此
亦可见禹之治水不先畎浍也马碧梧谓馀州无事陈
新安云以例馀州皆失之
衡漳 孔氏曰漳水横流入河蔡氏因之今按河水自
孟津至大伾向海东北流而浊漳水自壶关出伏牛山
南向阜城亦东北流其入河也夹流俱下而相凑非横
卷二 第 5a 页 WYG0066-0020c.png
入也水经言浊漳水在冀州城西北衡水入焉信都记
云衡水历下博(今深/州)城北而迤逦东北注谓之丸争曲
水味苦咸俗称苦河亦谓之黄漳河则衡漳盖二水也
言衡漳者犹言妫汭河雒从其合流之地而纪之也
衡漳 九河 恒卫 大陆 碣石 自周定王时河
徙砱砾失禹故道至汉夺漯水以南自今利津县入海
其一枝夺济南流入淮而禹河故道议者以无稽而争
讼乃考之于经文参之以地𫝑则当禹之时大河固夺
卷二 第 5b 页 WYG0066-0020d.png
漳水以流也大河之东自出河阴入于沙衍之墟土弱
形夷既无高岸以束之其上流所迁差以寻尺则下流
浸相悬远而所趋之地必就低下他水之流先有川焉
是自然一定之低下必见夺而与俱流者也故或北或
南俱夺他水之流以入于海而水所不流故为崖岸则
必其高焉者𫝑不得舍其低下旧通之径横激而上越
陵阜以复求低下于他所故汉初夺漯而与俱行其后
夺济而与俱行又其后夺淮而与俱行宋夺大清河而
卷二 第 6a 页 WYG0066-0021a.png
与俱行元夺会通河而与俱行今则全注徐州南夺淮
而与俱行自非溪涧小水必不冒之以过他水自纵而
河自横也禹河故道既得漳水夺与俱行必不能溢于
漳北明矣凡大山大泽之𫝑高下之形以山水为准去
山近则其高也迤逦渐下以至于川去水近则其下也
迤逦渐高以至于山必无有山焉崛起污下而忽高之
理北条之山沿大行而北而井陉又北而恒山又北而
紫荆又东北而居庸东而天寿又东而古北又东而密
卷二 第 6b 页 WYG0066-0021b.png
云遵化又东而山海关则经所谓恒山至于碣石者也
而凡此诸山之趾必无忽然遽下之理则保定以东放
于蓟州永平之南境皆山之趾而高于大名广顺深冀
河间者也漳水之流东北经浚县故经云至于大伾又
北过广平县又东北过威县又东过南宫县又东北过
冀州南故水经云北过堂县扶柳东北过信都而蔡氏
所引古洚泽自唐贝州经城县北贯穿信都亦显与漳
合故经云北过洚水而所谓大陆者自当在景州交河
卷二 第 7a 页 WYG0066-0021c.png
之境固不当谓即钜鹿亦不可谓在西山之麓也浊漳
水自清河故城景州至交河而与清漳水合自此而北
则天津静海之南其为九河之故道无疑矣禹之导河
自雒汭北流经怀孟阳武东至浚又东北至内黄魏县
得漳而夺与俱流其合漳也不于临漳既以彰德地形
因林虑之馀高为之阻隔则陈氏以孟康所云王莽河
为禹河者既不察于邺城高下之𫝑而既夺漳流以后
恒水自深州东来与清漳合流而下卫水自灵寿县与
卷二 第 7b 页 WYG0066-0021d.png
滹沱合流而下至于交河二水又合乎浊漳而与河俱
行故经云恒卫既从从者河水在南东北流恒卫在北
亦东北流施道同行至交河而随之以下也河夺漳流
与至交河则去海近矣去海巳近地形必极乎下故于
此而东北播为九河以达于海此自然之𫝑也天津之
南盐山无棣沾化利津九河之委流也东光则有胡苏
沧州则有徒骇乐陵则有鬲津海丰则有马颊渐次分
疏而非如指掌之平列故许商云自南以北相去二百
卷二 第 8a 页 WYG0066-0022a.png
里李垂云在平原而北赵称云自冀抵沧棣始播为九
河盖其去天津密迩河益大地益平非漳流之能胜故
因上流既治之后推洗坌下任其支分而洪水略定沙
渚渐出高者岸而下者河巳成九道则下者阔之高者
培之行所无事而河巳安流入海矣古迹具存众论固
定程氏无端矫立之说而朱蔡因之以为九河在碣石
入海则当自交河而北舍近下之径逆挽而又北之不
然则当自冀州而掘高坚之土挽河而悬载之于保定
卷二 第 8b 页 WYG0066-0022b.png
绝呕夷桑乾直沽滦水潢水过乐亭榆关而以达于碣
石吾不知河之越此呕夷桑乾沽滦潢之五大水者何
以不随五水东下而能凌空飞渡以北也且所经之地
皆滨海卤舄之土禹何法能遏之而使不通如其筑海
岸数百里之地斸山麓数百仞之渎塞五水入海之道
尽挽而北之则河之为害远之惟恐不速乃业巳近海
而又勒之以殃五百里之人民即至愚者不为而况神
禹矧筑海岸塞大水掘山麓即役使鬼工演幻术而亦
卷二 第 9a 页 WYG0066-0022c.png
万无可成之理也哉诸儒不察乃信新莽佞臣王横之
言以尽反古今之成论非予之所知也且横之言曰天
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渐没九河之
地今据北海曲岸之形𫝑自蒲台而东至于长芦北抵
直沽则岸曲向东历马城乐亭至山海关而益以东矣
山海之东北连宁锦陆地数千里去海逾远使九河而
在碣石必东南风吹簸登莱以北之海水溢于西北而
后九河以没今云东北风海水西南溢则碣石之水且
卷二 第 9b 页 WYG0066-0022d.png
随风南去而沙汀以出其受溢而渐没者必天津以南
之海岸可知巳是横固无以證九河之在碣石其从而
附会者郦道元之过也况乎当横之时韩牧已知九河
之有迹而未尝没乎若经所云夹右碣石入于河者以
纪岛夷之贡道所经过之地文从其略言岛夷自北而
来夹碣以渡大洋达于天津而后入于海也碣石去河
虽远要可约略纪之如扬州言沿江海达淮泗江淮入
海异道不妨捷言之也且所云岛夷者辽水之东海盖
卷二 第 10a 页 WYG0066-0023a.png
金复之地欲至于天津故径碣石假令河水在永平之
境则径当从弓弦山渡洋为近不必更绕碣石之左矣
经云至于碣石本以纪山而非以纪河也明甚山自有
山之条理水则以下为趋惟壶口雷首底柱山夹河行
出山以后河自南而山自北河南而东至天津之南山
北而东至永平之北河云入于海者流之合也山云入
于海者支之尽也安得概以为一哉经言导水不言载
水孟子言水由地中行不言水由山侧行故曰禹之治
卷二 第 10b 页 WYG0066-0023b.png
水行其所无事也今乃云载之高地又云穿西山之趾
则明异经文而大背乎孟子之说为此言者不过见江
南田野有壅水而载之山趾以为堰灌田而妄意河之
亦可如此不知禹将全堰大河之水使过冀之北土其
亦如塞堰者收灌溉之例乎且堰能分溪流而不能回
全溪以他往况大河之莽莽者哉西山之趾其高过于
魏博沧瀛者不知其几许如必欲挽河使北不知当掘
最高之地深至几百仞而后河流可通计非八年之所
卷二 第 11a 页 WYG0066-0023c.png
能竟且为此言者使行冀北永平之地求其故渠将何
所指以为是岂禹运神力以开之后复有神力以堙之
者耶且使禹不揣而掘山以载水使北矣乃其在大伾
之野水有自然低下之道即可保其穿山以后之束于
岸而不溃而当初北之地虽横筑数十丈之堤亦不足
以当下流不快上流日增之𫝑崩溃漂流千里鱼鳖惨
哉其背天常斁彝伦而圯族于无穷曾谓禹之不仁不
智乃至此乎经纪九河在兖而不在冀而与雷夏既泽
卷二 第 11b 页 WYG0066-0023d.png
之文相连若碣石则固系之冀矣河之入海终始于兖
禹之不移兖害于冀也亦以徒移害冀而终不能分兖
之灾也如云禹因河画州天津静海顺天永平之南境
皆为兖土则又何以纪兖之贡道但及济漯而不纪滦
潢直沽桑乾呕夷之五水也以此考之言禹载河于高
地者无一而可乃宋人之为此言者则有故矣熙丰间
王安石倡为回河之邪说吕大防踵其误以敝宋而始
终力主顺河自流之议者惟苏氏兄弟也雒闽诸贤迁
卷二 第 12a 页 WYG0066-0024a.png
蜀党之怒暗中安石之毒而不察乃欲诬禹以障水回
川逆天殃民之事其所据为指證若王横郦道元之言
皆安石之所尸祝者也使然则吴安持之功不在禹下
矣藉令诸君子能公心宅物不以人废言而一存苏氏
之说则岂有此蔽哉若南渡诸儒画江以居而不识兖
冀之事又其偏信之病所自深也
灉沮会同 蔡注以汴为灉雎为沮按经纪此二水于
兖州而汴水出荥阳县大同山过中牟祥符故水经云
卷二 第 12b 页 WYG0066-0024b.png
出阴沟于浚仪北东过宁陵与睢水合又东过亳州蒙
城县故水经云东至梁郡蒙县为睢水又东至怀远县
荆山口入淮其与水经言至彭城入泗小异则以为黄
河所夺挟之南下淤其入泗之口也睢水出睢州东北
经归德府东过宿州故水经云出梁郡鄢县又东过睢
阳县又东过故相县当萧县南入于泗睢之或合于汴
或合于泗古今小异然其所自出一在荥阳一在睢州
则豫州之域其合也于蒙城其入也于萧县则徐州之
卷二 第 13a 页 WYG0066-0024c.png
域不于兖土而会同也沂在泗北泗在睢北睢在汴北
徐州之境北尽东平钜野东直费县海州安得兖土南
徐凤乎则灉非汴沮非睢可知此纪灉沮上连雷夏
下接桑土雷夏既在濮州桑土者郑玄诗谱说为卫之
东境自濮以南则为曹鲁之地而桑土属卫必在濮北
后汉书注引博物志云桑土在濮阳者是也则灉沮之
会亦近是尔尔雅水自河出为灉济为濋晁氏以沮有
濋音谓沮即濋但言灉自河出则凡河之枝流皆可谓
卷二 第 13b 页 WYG0066-0024d.png
灉犹自江为沱而成都之繁昌荆州之枝江皆有沱水
也汉以后河日南徙故枝流亦在南而汴谓之灉禹之
故道河在北则灉亦在北也禹河自大伾而北夺漳渠
以去去济绝远兖之贡道乃云浮于济漯达于河则河
之经流虽相去邈绝而其枝流尚有会同之处盖兖土
卑下斜出成川旁午不一非如峡岸之流彼此无相合
之𫝑也然则此灉水者盖在大名广平之交河水旁出
南溢达于东郡濮阳之境而沮者则济水于曹州之北
卷二 第 14a 页 WYG0066-0025a.png
旁出北流以与灉会于濮以俱下而流于济南其会同
之处固兖之西土也济以达沮沮以达灉灉以达河故
曰灉沮会同言河济之于此会同也王氏炎曰沮出濮
阳灉出曹州盖为近之然濮在北曹在南河在北济在
南则沮当在曹州而会灉于濮东濮去禹河既远不得
有旁流之河倘以为灉沮非河济之旁出者则兖西为
沙壤无有水源其不能别成一渠于曹濮而必因于河
济亦明矣若今无此二水者以河济迁则灉沮竭可以
卷二 第 14b 页 WYG0066-0025b.png
今之地理求难以今之川泽求也汴睢云乎哉经纪兖
州之水独详于曹濮之间者以此土北邻浚魏南距睢
归河流其北济绕其南二渎交控无高山广阜以限之
故易为灌漫而治水之功倍也功倍则辞详矣
草木 谷之产因于地之宜地之宜验于草木之生故
经于辨土之后纪其草木之别所以物土宜而审播种
也南北异地九土异质风气异感故草木异族而百谷
亦异产矣繇条渐包夭乔者草木因土性之故别非由
卷二 第 15a 页 WYG0066-0025c.png
治水而始然也当洪水汜滥之时草木畅茂榛芜秽塞
土荒兽偪故益焚山泽务芟除而不务蕴崇之林氏乃
谓洪水为患草木不得其生至是始遂其性岂知草木
之性遂适以害嘉谷塞涂径深沮洳酿岚蛊蕃禽兽以
与人争命乎古之建国者以拔木通道为事诗所谓拔
柞棫春秋所谓启山林是巳如以草木芜盛为平成之
绩则今猺之有峒苗之有箐其将平成于中土哉则经
纪草木以物土而非序绩可知巳繇亭茂也草之茎生
卷二 第 15b 页 WYG0066-0025d.png
者也渐进长也进而渐长不已草之蔓生者也夭少长
也草之台生者也条长也细而长也木之孤干独擢者
也包丛也木之科丛盘生者也乔高大也木之枝干兼
伟者也三州所产族𩔖之不同如此犹土有白黑坟壤
之异也土不因水已治而改其质草木亦不因水之治
而异其状也所以惟兖徐扬三州纪草木者此三州平
衍之区无高山大谷草木鲜生可以区别而六州之或
山或谷或原或泽不齐其地一州之间各自殊别不可
卷二 第 16a 页 WYG0066-0026a.png
定也王氏炎曰南方地暖草皆少长而木多上竦河朔
地寒虽合抱之木不能高也得之矣
大野 蔡注引地志在山阳钜野县北又云郓州中都
西南亦有大野陂中都今汶上县钜野之北正值汶上
之南非有异也大野于宋为梁山泊汇南旺湖而为一
及永乐中开运河始画而为二南旺之东又有蜀山湖
亦谓之南旺东湖凡此三湖瀰漫三百六十里皆大野
之所潴也大野之水其源本于汶而不因于济济水自
卷二 第 16b 页 WYG0066-0026b.png
由张秋过寿张掠湖而东北以注于济南大野之水则
南下鱼台而注于徐邳山海经云济水绝钜鹿泽郭注
云今在高平绝者绝而过之之谓非言济水毕注于此
若水经所云济水至乘氏县南分为二南为菏北为济
郦道元谓一水东北流入钜野泽盖当后魏时济水之
枝流偶注焉而桑钦所云菏水者下又云东过湖陆县
(今鱼/台)入于泗则亦与汶俱流至鱼台而南未尝绝而无
所往也天下无绝而无所往之水蔡氏以菏为钜野既
卷二 第 17a 页 WYG0066-0026c.png
徇末失本而又以为济水所绝则尤不审于山海经绝
字之义若何承天云北连清济则连济而非原于济承
天初未有失而济水掠大野之北徐定尽于大野之南
岸徐终不得有济也蔡氏生于东南当山东沦陷之后
一惑于道元之说虽以当时显著之梁山泊且不之察
而况其他乎
蠙珠 蠙说文正作玭宋弘云淮水出玭珠即此古之
珠皆以玉为之后世南粤即通中国合浦之珠始登服
卷二 第 17b 页 WYG0066-0026d.png
饰而谓之真珠真云者言其不假琢而圆也若以蚌甲
为珠则物贱而色黯古谓之蜃以饰器物所在有之不
必淮夷按说文玭即瑀也琢美石以为珠赤者曰琚白
者曰瑀大戴礼所谓玭珠以纳其间盖佩玉之一也佩
以象德而有玭珠岂佩蚌甲而可以象德乎蠙珠之
贡盖以供佩玭之为蠙者借用也若蠙字正音蒲边切
虱也唐张蠙㝱名虱登第而改名蠙以应之则蠙固非
蚌蔡氏之疏两失之矣
卷二 第 18a 页 WYG0066-0027a.png
浮于淮泗 汳汴通水至蒙为灉水东入于泗者汉河
南徙之道也泗入淮故淮合泗汶入泗故泗合汶汶在
钜野合济之支流济合灉灉源于河则经所谓浮于淮
泗达于河之道也蔡氏两引许慎说文未决所从当以
后说为定盖禹河故道自雒汭孟津北过怀庆合卫河
而入浚魏初未自河阴南下经荥阳祥符之境则汳水
阴沟水皆无从得受河以成流当禹之时无汴水汉河
南徙而濮州无灉时异水迁不可强同巳
卷二 第 18b 页 WYG0066-0027b.png
三江 经于此言三江后导汉云北江导江云中江傅
注家合二为一故徒滋繁讼以实求之彼云东为北江
东为中江自上游而言浔阳以西之江也此云三江者
自下游而言芜湖以下之水也知然者以经云三江既
入震泽底定犹徐州所云大野既潴东原底平大野潴
而东原平大野者东原之浸三江入而震泽定三江者
震泽之源与支流也苏子瞻惟不知此乃欲以味辨之
其亦细矣江水自芜湖而东其下采石过应天仪真镇
卷二 第 19a 页 WYG0066-0027c.png
江至通州入海者所谓扬子江大江之经流也乃海潮
之上直至小孤山则小孤东北水𫝑巳平漫特江南有
雁山九华诸山麓以束之江北有石镜巢山诸山麓以
束之则岸高而不能旁泻至牛渚之南敬亭一带山𫝑
巳尽采石北阻不能尽纳大江之流而芜湖东南地𫝑
污下可容旁溢故分水别注自高淳溧阳抵于宜兴之
南所在潴积为丹阳固城长荡诸湖而注于太湖其一
则分自贵地径宁国县由广德长兴而注于太湖水经
卷二 第 19b 页 WYG0066-0027d.png
所谓东至石城县南分为二南江又东南径宣城之临
城县(今青/阳)又东与桐水合(广德之/桐池)又东径宁国县南又
东北为长渎东则松江出焉者是巳是震泽三江之首
也今其水之径溧阳者中江之名固存也而既入太湖
以后其经流上承中江径直之𫝑自鲇鱼口经苏州太
仓入海者一江也(今娄/江)其自吴县长桥东北合庞山湖
过松江上海之北入海者一江也(今松/江)自大姚分支过
青浦之溆山湖东至嘉定县界合上海之黄浦经嘉定
卷二 第 20a 页 WYG0066-0028a.png
江湾自上海之南入海者一江也(今东/江)凡此三江皆太
湖之委也委流顺则从出之泽亦平故三江入海而震
泽以定也史记正义及吴地记之说皆确有可据要其
上流则皆自芜湖东南分大江之支流者也朱子以薛
士龙之言为信与蔡氏所引唐仲初之说要为不诬故
水经亦云江水奇分谓之三江口其与后所纪之北江
中江相去千馀里强而合之则愈迷乱而不知所从矣
若大江自采石东下之经流经不纪者自然之渎未之
卷二 第 20b 页 WYG0066-0028b.png
加治也
九江孔殷 殷之为言中也盛也物中则盛故殷亦为
盛也九江孔殷者言九江之流甚盛也所以然者以江
汉朝宗九江孔盛文义相连汉合于江江行以缓故九
江为之盛也汉九江郡治在寿州其地则今凤阳和州
是已至隋始以寻阳为九江而汉地理志云寻阳南有九
江东合为大江者则寻阳之小水也汉寻阳县在江北
今之望江宿松也若今九江府之德化县在汉为柴桑
卷二 第 21a 页 WYG0066-0028c.png
县然则汉志之九江盖皖水之源其出有九云寻阳南
者县在怀宁之南望江之北皖自其南而入江也若寻
阳记所称乌蚌诸江则洲渚之分诚有如蔡氏所驳者而晁
公武乃云一江而称九江犹太湖一湖而称五湖昭馀祁一
泽而称九泽殊不知昭馀祁者九泽之一或不审而名
之曰九湖之有五则长荡湖射贵湖上湖滆湖与太湖
而五本非一也湖本有五泽别有八而九江安得一也
乃朱蔡以洞庭为九江尤有疑者经云过九江至于东
卷二 第 21b 页 WYG0066-0028d.png
陵东陵者巴陵也九江在巴陵之西而为江水之所经
过若洞庭则在巴陵之南江水未尝过之也水经九江
在长沙下隽县西北下隽亦巴陵也洞庭在巴陵之南
固不在其西北亦明矣楚地记曰巴陵潇湘之渊在九
江之间初不言九江在巴陵潇湘之间又经云岷山之
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经文虽简而衡山之
于九江九江之于敷浅原虽限以大江其山𫝑必有相
因者洞庭之浦东西相去四百馀里山形阔绝不相连
卷二 第 22a 页 WYG0066-0029a.png
接经盖言衡山自长沙岳麓而下顺洞庭西岸沿石门
慈利滨江东北行至荆江口逾江而为蒲圻兴国诸山
过德化以讫于庐阜则过九江者非过洞庭亦明矣唐
诗落日九江秋注云江自荆南而合于汉沔间者有九
一曰川江即大江二曰清江源出施州卫之西至长阳
入于江三曰鲁洑江四曰潜江出自汉水而会于江五
曰沱江夏水也六曰漳江出南漳合于江七曰沮江出
房县八曰直江公安之油水也九曰汉江盖此九水自
卷二 第 22b 页 WYG0066-0029b.png
长阳而东渐合于江至汉口而后江汉水合则汉阳以
南城陵矶以西皆为九江合流之地江𫝑大盛故曰孔
殷也而此上下三百里间正在巴陵之西北故水经云
在下隽西北乃九江之首起于长阳故经云过九江至
于东陵而湖北诸山随江西下放于江汉之间然后逾
江而过武昌之南岳州之北于导山之文亦无不合契
者斯以为禹贡九江之定论也皖口柴桑洞庭之释要
于经文无取
卷二 第 23a 页 WYG0066-0029c.png
沱潜既道 潍淄其道潍水淄水至寿光而合入于海
也道之为言通也沱潜既道沱潜合一而江汉通也沱
者今之夏水楚庄王灭陈乡取一人以归谓之夏州居
之于此水之侧故曰夏夏水首出于江在江陵县东过
华容(今监/利)至云杜县(今潜/江)入于沔盖潜水分汉于潜江
之南而沱水自监利北注之江汉之支流早巳相通于
汉口之上时其岸狭渠小故江汉之经流必至于汉口
而始大合但有水可道则漕贡之舟取其径直平夷可
卷二 第 23b 页 WYG0066-0029d.png
以捷至汉水而避自荆岳达鄂浮江溯汉七八百里迂
险之冲故下云浮于江沱潜汉此之谓也
云梦 江北为云江南为梦盖平原大泽地𫝑相连而
江水分画其中也其地在江南者为松滋石首公安安
乡在江北者为监利以西至于江陵之东跨江濒湖南
尽于澧而北尽于汉也汉地理志华容有云梦泽华容至
梁始徙县于南平郡之南安则今县是而故华容今为
监利故水经亦云云梦泽在华容县东而郭璞尔雅注
卷二 第 24a 页 WYG0066-0030a.png
以为巴邱湖者今俗谓之西湖其滨则江南之梦而云
在其北也子虚赋所云方八九百里虽为侈言要尽汉
南湖北亦几几近之矣蔡氏所云华容枝江者良是而
又云江夏安陆则跨江而东踰汉而北𫝑巳辽绝且江
夏有黄鹄凤皇诸山峙立江岸安陆居章山陪尾之麓
为原为阜亦不得谓之为泽德安之有云梦县则西魏
侵地汉上欲誇其境土之远而以江介泽薮之名被之
于汉北南北分争侨置郡县名实相谬沿而不改若此
卷二 第 24b 页 WYG0066-0030b.png
𩔖者众矣
杶干 蔡氏谓杶木可为弓干而以杶干为一木不知
杶即椿也其木脆而易折不中弓干之用人家田园所
植芽为人采多不易长深山所有者或大至十馀围色
赤而理坚可锯为材用性辟虱蚤故今人以作床榻茎
叶固如蔡氏所云似樗者贡之以为什器尔此木惟荆
土多有闽广人不食其芽动见砍伐固宜蔡氏之不识
而又当宋末武备弛废之时抑不知弓干之不可以椿
卷二 第 25a 页 WYG0066-0030c.png
为杶自杶干自干孔氏以干为柘当之柘而云干者犹
诗言伐柘而云伐轮也
伊 山海经言熊耳之山伊水出焉郭璞云熊耳在上
雒县南汉地理志卢氏有熊耳山伊水出蔡氏以郭说辨
地志之非不知弘农商雒之间有三熊耳山一在陜州
之南卢氏之北达磨之所葬蔡氏疑卢氏止有此熊耳
因谓伊水不出其下固是一在商州之南武关之西与
郭璞所云在上雒县南者相乱蔡氏遂以为伊水出此
卷二 第 25b 页 WYG0066-0030d.png
而疑其与卢氏相远因以辟地志之非者也南召之西
内乡之北雒水之南有熊耳山与东关鸾堂毛葫卢之
地相接水经所云雒水东径熊耳山北者此则伊水所
出其地亦𨽻于卢氏而斜系商州之东南则郭璞所云
与汉地志本一而非二也水经云伊水出南阳县西蔓
渠山今谓之闷顿岭地𨽻卢氏从此而东过陆浑(今嵩/县)
新城伊阙(俱伊/阳)以入于雒盖山海经汉地志所言熊耳
者统纪其地而水经之蔓渠今之闷顿则直溯其源也
卷二 第 26a 页 WYG0066-0031a.png
要以伊水所自出在武关之东而不在其西系之商雒
则失其实矣
荥波 荥波言猪必有聚水盖济溢南流至于荥阳之
东以地𫝑平下而聚则所谓荥泽是巳至汉巳堙为平
地而不复有泽波自雒出者水经所谓雒水径宜阳县
故城南又东北出散关南又东枝渎左出者也迹其下流
居宜阳之左则必在雒汭之西而与河会去荥绝远乃
经合荥言猪又系于伊雒瀍涧入河之后其在雒东可
卷二 第 26b 页 WYG0066-0031b.png
知固当以山海经之波水为正盖雒东小水合于荥泽
者也
菏泽 导者因𫝑而下导之也水之东流水之𫝑也北
之西高而东下地之𫝑也蔡氏以曹州之菏水为此菏
泽则水本在东逆西上而被孟诸岂理也哉荷泽者濄
水也许慎曰濄水受扶沟浪荡渠东入淮水经云阴沟
水出河南阳武县蒗𦿆渠东南至沛为濄水又东至下
邳淮陵县入于淮盖此荷泽由阳武东径祥符之铜瓦
卷二 第 27a 页 WYG0066-0031c.png
箱东南过兰阳北又东过仪封南又东过睢州北又东
至虞城被孟诸而过之又东过夏邑东南过丰县东至
沛州飞云桥乃得濄名东由徐达邳而入于淮今其下
流谓之濄其上流谓之阴沟亦云浪荡而经则即浪𦿆
而予以荷泽之名尔出于豫经于豫而入于徐若曹州
之菏东北会汶与孟诸阔绝且源出于徐不宜纪于豫
也汉志睢水受浪𦿆渠东至取虑(音秋/闾)入于泗则荷泽
在汉盖与睢合或自徐州小浮桥注于吕梁矣虽古今
卷二 第 27b 页 WYG0066-0031d.png
迁徙于沙壤者流委不一然孟诸为下流荷为上流源
𤼵于豫不𤼵于徐则经文之不可易者其为铜瓦箱所
分之河渠无疑矣黄河南徙则此荷泽为其经流也蒗
𦿆渠之荷从草下何曹州之菏从草下河经文自别
嶓 东西二汉水其下流皆名曰汉其所出之山皆曰
嶓冢相承淆讹合而为一者缘经言嶓冢导漾与水经
以西汉水为漾东汉水为沔而云漾出嶓冢沔出沮县
东狼谷遂使古今失据合二汉水二嶓冢而一之也杜
卷二 第 28a 页 WYG0066-0032a.png
佑通典云嶓冢有二一在天水一在汉中在天水者西
汉水之所出在汉中者东汉水之所出也以地考之无
有如佑之切者汉地志汉阳郡西县故属陇西有嶓冢
山西汉水此杜佑所谓一在天水者也若经所云嶓冢
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至大别入江者杜佑
所谓一在汉中者也盖西县天水今并入秦州在南条
山脊之北于禹贡属雍而不属梁则此既艺之嶓其在
天水之嶓可知而天水嶓冢所出之西汉水自秦州嶓
卷二 第 28b 页 WYG0066-0032b.png
冢之南流经凤县大散关南过略阳之西又南过阶州
之东又南过昭化剑州广元阆中又东南过南充邻水
又南至江津之北入于江其始出也虽近于东汉而其
过汉中既限以青泥鸡头之阻其入川北又隔以金牛
褒斜之险则终不得合迨其下流早巳合岷江于重庆
之西不随东汉为沧浪过三澨至大别而后入江也则
经之言漾非西汉之源而经之言嶓非秦州之嶓明矣
若东汉水之下流既一一与经为合而所出之嶓既此
卷二 第 29a 页 WYG0066-0032c.png
既艺之嶓在梁而不在雍其以东汉为沔西汉为漾者
水经之失也孔氏曰泉始出山为漾水东流为沔水至
汉中东流为汉水如淳曰北人谓汉曰沔漾沔汉盖东
汉一水而三名西汉不得为漾也此之嶓冢在今宁羌
州之北两当县之南宋王仁裕放猿之地两当在汉为
武都故华阳国志曰东汉水出武都县固梁州之北境
也汉水始出为漾南过宁羌又南过略阳之东始与沔
合沔水一曰河池水略阳汉沮县也故华阳国志曰沮
卷二 第 29b 页 WYG0066-0032d.png
县河池水所出东狼谷也桑钦之纪沔水与国志同特
不知沔非东汉之源东汉自出于宁羌之嶓冢在略阳
之北谓之漾至略阳合沔水乃谓之沔至沔县而东过
汉中府始名曰汉经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者此也其
不言沔者沔入汉而非汉之源也桑钦不达于漾为东
汉源沔合于漾而以漾名加之于西汉郦道元乃昏于
二汉之源流各别乃云东西两川俱出嶓冢同为汉水
桑钦知有秦州之嶓冢而不知禹贡所艺梁州宁羌之
卷二 第 30a 页 WYG0066-0033a.png
嶓冢郦道元遂合二嶓冢而为一乃不知西汉之自雍
南入梁而达于江今谓之嘉陵江东汉自梁之北境东
沿雍梁之界入荆而后达于江今固谓之汉江也蔡氏
既知西汉水径葭萌入江矣又惑于郦说强二汉以同
归合两嶓而为一而曰嶓冢一山跨于两县不知秦州
之去宁羌相去三百馀里中隔西和成县两邑二百馀
里之原隰又有空同天井仇池朱圉诸山之间隔两县
不相为接壤而亦安得为跨乎秦州之嶓冢北连汧陇
卷二 第 30b 页 WYG0066-0033b.png
其为雍地无疑宁羌之嶓冢在汉中之西与巴蜀共为
益州共为华阳则亦共为梁州也
沱潜 水自江出者皆为沱蔡氏以郫县汶江皆有沱
而不知沱之大者在新繁也盖江水始𤼵未为峡束随
平壤而四溢沱不一矣水经云沱在湔口之东都安之
上湔口在石泉县都安今之灌县沱之在郫西者也华
阳国志云大江自湔堰至犍为有五津始曰白华津二
曰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涉头津五曰江南津五津之
卷二 第 31a 页 WYG0066-0033c.png
地上溯石泉下汔井研皆江沱之道旋出旋入而共合
于嘉定也旧云水自汉出为潜按经所纪汉皆东汉也
东汉之潜自在荆土今此系之梁州则此潜者非自汉
出而即西汉之别名西汉不见于经盖在古谓之潜而
不谓之汉地志所云巴郡宕渠县西南潜水入江者是
巳宕渠西南今邻水县嘉陵江之入江也于此郦道元
潜水入大穴之语细碎而不经盖不足信唯西汉之即
潜故下云逾于潜者言溯潜而上至于略阳凤县之间
卷二 第 31b 页 WYG0066-0033d.png
西汉水与东汉水相去巳近而二水不相为通则陆运
至略阳之东而后复浮于汉亦可證经之不混二汉为
一水矣道元亦知西汉之即潜而非漾故又曰自西汉
溯流而届于晋寿界阻漾枝津南历冈北迤逦接汉沔
则以明潜漾之源委各别不相通矣而为说纷纭自相
矛盾盖杂采他说以成书得失并存而不知所裁蔡氏
惑其所失而不考其所得徒知沔渭之间绝水百馀里
乃不知东汉西汉之间绝水亦百馀里乃以疑经逾于
卷二 第 32a 页 WYG0066-0034a.png
沔之文不亦疏与
和夷 和水出天全六番招讨地天全六番宋之和州
也和水下流注于青衣水晁氏径以为青衣江者亦误
晁氏又曰夷水出鱼复至夷道入江此乃施州卫所出
之清江至长阳县入江者与和川相去东西三千馀里
和在梁而夷在荆不得连𩔖并纪如覃怀原隰之文而
属之蔡蒙旅平之后和夷者和川之夷犹言岛夷莱夷
曾氏所云严道有和川夷人居之是巳天全六番至西
卷二 第 32b 页 WYG0066-0034b.png
魏始入版图禹因平蔡蒙而及之以循水之源而为治
江水之资也
西倾 西倾在洮州卫之南与松潘接壤因桓是来者
因于桓水而来贡也桓水今谓之羌水自文县千户所
绕南山太白而入于西汉水经以桓水入于南海者误
羌水西南正当坤维之脊地𫝑极高而又有西番之一
西八思今河董卜韩胡之黑马出河皆东流合于江桓
水安能绝之以南耶西倾不属雍而属梁者虽在岷洮
卷二 第 33a 页 WYG0066-0034c.png
之西而实太白剑门南北相值也
渭汭 蔡氏云汧源县弦蒲薮有汭水即诗之芮鞠今
按诗言芮鞠之即纪公刘迁邠之事芮自在邠去陇州
之弦蒲薮几四百里公刘之国其疆域不至汧西则芮
者乃邠州之小水今所谓宜禄川是巳若弦蒲薮所出
之水乃汧水也汧自宝鸡入渭而不与泾属使以汧为
汭而汧不连泾径达于渭则当云泾汭属渭不得言泾
属渭汭也汭在邠而泾过邠东汭水因东流注之故曰
卷二 第 33b 页 WYG0066-0034d.png
泾属汭宜言泾属汭渭乃先渭而后汭者则以汭小而
渭大尔
漆沮 雍州有二漆水其一出永寿县东过同官北至
耀州东合于沮沮水出中部县南过宜君今子午水东
南至耀州合于北雒水此二水皆非径入于河而由北
雒北雒合二水直入于河而不由渭以达河蔡注云入
渭者误乃经文云既从攸同则皆主渭而言而非以河
言然则此漆者盖扶风杜阳之漆水而沮水无考则或
卷二 第 34a 页 WYG0066-0035a.png
麟游水湋水之𩔖古今异名也晁氏之言深为有据乃
程氏以经序渭水节次不合疑之不知由泾而汭由汭
而漆沮由漆沮而沣自北迤南以纪入渭之诸水节次
未有乱焉何得屈由雒达河之漆沮强所本不然者而
诬之入渭乎吉日之诗曰漆沮之从盖亦谓此朱子以
北雒当之周王不应度泾而北从禽于三百里之外也
原隰 猪野 三危 黑水 蔡注因诗以原隰为邠
之隰原据地志以猪野为凉州之休屠泽今按邠之去
卷二 第 34b 页 WYG0066-0035b.png
凉几三千里而中又间之以泾渭限之以黄河不得言
至于猪野也经所纪者因近渐远𫝑必相邻若覃怀之
于衡漳是巳上志鸟鼠下纪邠地则既越陇坂之阻逆
回而东者千里又遽北折而西及于凉土迂回辽阔序
次乖张禹贡一篇无此义例则原隰猪野皆在鸟鼠之
西南无疑巳鸟鼠以上纪洮东原隰以下纪洮西则此
猪野皆洮州卫之青海也(西宁亦有青海/俗呼之讹尔)广平曰原下
湿曰隰原隰所在而有非有适名冷地峪以西临洮以
卷二 第 35a 页 WYG0066-0035c.png
南滨河以至于青海其地平下皆原隰也三危山汉书
注以为在沙州燉煌县以地按之盖亦失实后汉书曰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
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
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经之析支也汉河关县属金城郡
(今兰/州)后改属陇西郡(今巩/昌)今之河州卫是巳地志云积
石山在河关西南河水所出三危在河关之西当与积
石相近以地度之则亦在河州之南洮州之西叠溪之
卷二 第 35b 页 WYG0066-0035d.png
北滨于大河之东而非在凉州亦审矣水经云在燉煌
县南远纪之也实则有湟南湟北河东河西之别而相
去几千里矣意河西四郡当禹之时未入中国而雍梁
二州极西之地止于积石非能远至瓜沙之境故导山
之文始于岍而卒于岷北不逾湟水而南不至越巂也
黑水为梁雍二州之界而梁州断无跨河以北之理云
导黑水至于三危则三危亦梁之西北而雍之西南皆
足徵其为岷洮之境也旧志谓黑水在肃州者其亦误
卷二 第 36a 页 WYG0066-0036a.png
耳山海经之言黑水者屡矣见于西山经者曰昆崙之
邱河水出焉西南流东注于无达(郭云水出山/之东北隅)黑水出
焉而西流于大杅(郭云出/西北隅)所谓昆崙邱者去泑泽四百
里也(泑泽亦/青海)见于海内经者曰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
之野后稷葬焉又曰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晁云之国
司彘之国黄帝生昌意降若水生韩流黑水既为后稷
墓田必不能远在嘉峪之西而与若水相迩则固在西
南而不在西北也王制言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遥
卷二 第 36b 页 WYG0066-0036b.png
西河者同韩之间去流沙止千里而遥黑水又在其东
则必非酒泉之黑水愈明是以孔颖达亦以居延之流
沙去中国太远而辨地志之非则黑水必更在流沙之
东者从可知己蔡氏不能为之折衷随其篇册既登水
经出张城南至燉煌之说又杂采地志出犍为南广(今/叙)
(州/)之文或疑樊绰之指为丽江而终取夫程氏西洱河
之言以为定不知在张掖(肃/州)则既不得为梁境在犍为
则去三危绝远不能越峨眉岷嶓而挽之北行且泸叙
卷二 第 37a 页 WYG0066-0036c.png
不应为雍土若丽江洱河其差弥远又不待言矣出南
广者泸水也丽江者出腾冲卫徼外茶山长官司至云
南巨津州为金沙江者也西洱河者出鹤庆府为备江
至大理府为滇海者也泸水入江而不入南海丽水洱
水虽径交趾达南海而皆在梁州极南之境去三苗所
居之三危山川脩阻几五千里樊程拘于入南海之文
而蔡氏生于宋季云南不入版图因以忖度滇北之连
乎西羌而不知其舛之甚矣以实求之黑水当在西倾
卷二 第 37b 页 WYG0066-0036d.png
积石之间或脱拶河出河之𩔖又或其即为湟水古今
异名遂无可考其云入于南海者由文字之讹以入于
南河为南海河在积石之外行于番夷当中国之坤位
故曰南河守文以覈地不如按地以定经要以黑水既
至于三危则川陜西陲近自岷山瓦屋大相小相远则
大雪山而极于于阗天竺崇高连亘断无可至于南海
之理此经文之必当傅疑而不可强为迁就者也以黑
水在肃州则洮河积石临洮巩昌甘凉西宁俱应为梁
卷二 第 38a 页 WYG0066-0037a.png
州之地而雍之西界应在亦集乃是雍不当有弱水三
危以西洱为黑水则全川皆雍州之地而大理以南始
为梁州凡此皆悖谬之尤随文立诂而不相通也奚可
哉以后汉书定三危之所在而原隰猪野弱水黑水昆
崙析支皆相栉比不致滋古今之大惑矣
昆崙 昆崙一山古今积为夸远之说倡始于汉之术
士而成于王嘉之诞说蔡氏破群迷而曰临羌者定论
也临羌于汉属金城郡在今金县之西河州之东与积
卷二 第 38b 页 WYG0066-0037b.png
石密迩山海经所云昆崙之邱河水出焉者据其入中
国之始直谓之出则以内夏外夷而不必穷其源也经
以昆崙与析支渠搜并叙者亦知其为附徼西戎之
地矣桑钦惑于邪说乃云去嵩高五万里使其在五万
里之外安能与西戎同其就绪哉司马迁不知近有昆
崙在雍州之境顾远徵之张骞而曰乌睹所谓昆崙好
奇之过曾不察夫禹贡之本文为冈而已山海经之言
昆崙者曰邱非有崇高莫并之山也必求其地则临洮
卷二 第 39a 页 WYG0066-0037c.png
之胭脂岭兰州之皋兰山河州之普赞山洮州之雪山
皆足以当之古今异名无从定耳后人不察乃指肃州
玉门以西之山为昆崙而昆崙之实愈晦据禹贡之本
文守蔡氏之定说其尚求昆崙于河洮之间哉
渠搜 蔡氏据水经谓渠搜地近朔方不知朔方之渠
搜在河湟丰州之东受降之南于中国为北于种𩔖为
狄而下云西戎即叙则与析支同为西戎其非朔方之
渠搜明矣夷狄以部落显不以地著迁徙而仍其故号
卷二 第 39b 页 WYG0066-0037d.png
或此戎当商周之世徙于朔方秦汉有其地因筑为城
抑或当秦之时斥地河湟徙渠搜于北河之南俱未可
知要之虞夏之世渠搜固在昆崙析支之间也析支西
去河关千里盖今邈州贵德之壤渠搜非北近宗哥则
南濒朋拶世移事易名实互贸我知其为西戎而已其
他阙疑可也
导山 导山之说王郑以三条四列分之蔡氏辨其非
是也而蔡氏南北二条复分为二则亦与王郑之说相
卷二 第 40a 页 WYG0066-0038a.png
去无几盖以我测经不若以经释经之为当经云九州
涤源者一弱水二黑水三河四漾五江六沇七淮八渭
九雒也弱水黑水皆雍川也河亘雍豫冀而濒于兖漾
出梁濒雍而入荆江出梁过荆而入扬淮出豫过徐而
入扬渭在雍雒在豫非九州之各自为川而青本无川
亦不能张皇小水以与大川亢衡禹贡纪治水因所涤
以为川不似周礼职方因已定之土各立川浸强小大
而比之同则九山刋旅亦非一州之各有一山审矣青
卷二 第 40b 页 WYG0066-0038b.png
徐扬兖下流平衍之区一行所谓四战之国也必欲于
无山之州立冈阜之雄者以敌崇高之峤官天府地者
之所不为也夫导者有事之辞水流而禹行之云导可
也山峙而不行奚云导哉然则导者为之道也洪水被
野草木畅茂下者沮洳潴停轨迹不通禹乃循山之麓
因其高燥刋木治道以通行旅刋旅之云正导之谓矣
青兖徐扬或本无山即有山而亦为孤峦不能取道雍
冀豫梁荆则山相连属附其麓而可届乎远乃以崖壑
卷二 第 41a 页 WYG0066-0038c.png
崟欹草木荒塞振古而为荒术禹乃刋除平夷始成大
道由西迄东其道凡九也岍岐嶓冢言导而他不言者
其故未有道则禹导之其故有道因而修之者不言导
也非自禹而导之也九山者一岍为首而属岐荆二壶
口为首而属雷首太岳三底柱为首而属析城王屋太
行四恒山为首而属碣石五西倾为首而属朱圉鸟鼠
太华六熊耳为首而属外方桐柏陪尾七嶓冢为首而
属荆山八内方为首而属大别九岷山为首而属衡山
卷二 第 41b 页 WYG0066-0038d.png
过九江至于敷浅原者九山之馀也近者详之远者略
之恒山去碣石千馀里岷山至衡三千馀里中无所纪
略也九江之东纪以敷浅原而匡庐东南不之纪者非
禹贡之幅员也恒山西北飞狐句注五台贺兰不之纪
者北塞而非旅道也徐扬之潜霍青之大岘福山成山
经不之及兖之岱山仅见于州壤而不著于导山者孤
嶂不可为道也梁之峨眉荆之二酉五岭不之纪者南
塞而非旅道也若谓九山各于其州为旅祭告成之
卷二 第 42a 页 WYG0066-0039a.png
明祀则当如职方所纪随州分志不应别纪三条四列
而反遗九山之宜载见者矣九山之次第自西北而东
南均乎南北则先西均乎西则先北导岍及岐至于荆
山岍在陇州视壶口底柱恒山则西视西倾则北自岍
而西北禹迹不至地本狄戎因此足见瓜沙甘肃之弱
水黑水三危昆崙猪野非禹甸而后人蒙之以名也导
岍自陇坂东至于岐又东而至于富平之荆山皆在渭
北虽间以泾水而云阳之山与醴泉相接故岍岐荆虽
卷二 第 42b 页 WYG0066-0039b.png
三山而为渭北之道一也逾于河而山穷矣导岍之次
宜纪西倾而及壶口者因逾河之道壶口与荆南北相
值即以顺而东也始壶口河岸自吉州九原玉壁而南
以至于雷首虽间以汾水而两岸相接形𫝑均高则折
而东北沿羊角三尧以至霍太山其东北为太原平衍
之区水尝灌之矣故壶口雷首太岳三山为河东之道
一也由此而南画之以安邑平陆舄卤之地山𫝑既绝
中条初起则底柱为河北诸山之首由底柱循河岸而
卷二 第 43a 页 WYG0066-0039c.png
东北至垣曲而为析城至阳城而王屋至泽州而大行
轵关天井道以通焉由此以东至于彰卫而山绝故底
柱析城王屋太行四山而为河北之道一也于是而与
岍岐南北相值之山穷矣魏博邢赵放乎山东平衍之
区水落则道出而无所事于刋通矣于是而北则燕赵
迤北达于榆关者以恒山为首以东西计宜后于西倾
以南北计则先于西倾且因太行之所绝迤东而顺及
之也恒山以西出倒马关缘繁峙而底乎岢岚偏关以
卷二 第 43b 页 WYG0066-0039d.png
逾河而放于延绥非禹甸也恒山而东北历飞狐居庸
天寿密云逾滦以东尽于碣石为舜幽州之境绕塞以
达岛夷凡千馀里而山相属其为幽燕之道一也入于
海者尽词也逾陇而西秦徽阶文之间重山叠嶂相仍
而西穷雍梁之疆域所止则西倾为之首其西则戎也
从西倾而东秦州则朱圉北而临洮则鸟鼠顺渭水之
南鸡头空同大散斜谷太白甘泉终南子午达临潼而
出乎华岳山麓相属又东放乎殽函而山𫝑尽故西倾
卷二 第 44a 页 WYG0066-0040a.png
朱圉鸟鼠以达太华丛山之以名著者四而为关西渭
南之道一也出关而东河雒为水国而抑为平壤惟雒
表为荆豫之脊则以熊耳为首(熊耳者卢氏之熊/耳非永宁之熊耳)熊耳
以东自陆浑以达偃师虽间以伊水而伊阙之山与偃
师相接循之以东得嵩山为外方嵩山之南自女几沿
汝水又南至宝丰冈𫝑未断迤平氏而底乎桐柏若桐
柏之东裕州之野汝宁之郊皆平壤而山绝矣不复东
行而为之南通楚塞过平靖应山以终乎德安之陪尾
卷二 第 44b 页 WYG0066-0040b.png
(泗水亦有陪/尾非此陪尾)其南则江汉之泽国也由此而东穆陵黄
土潜霍司空南尽于江禹盖未之道也熊耳外方桐柏
陪尾起豫抵荆而为雒南楚塞之道一也西倾之东梁
北之山嶓冢为首以东西计岷先于嶓以南北计嶓先
于岷也嶓冢东下为汉南沿褒斜而东自汉中放乎西
乡兴安平利白河东达于均或麓或谷山道以通循武
当而尽乎南漳之荆山故嶓荆千馀里而为汉南蜀北
之道一也其为山𫝑至南漳而尽东出襄阳则又为平
卷二 第 45a 页 WYG0066-0040c.png
壤矣内方之山北界以襄宜不属于荆山南界以荆门
长坂不属于岷阳故江北之山以内方为首内方大别
相去无几而得名一山者江汉下湿赖此道以通荆土
故为汉南江北之道一也岷山之阳云者犹言岷阳也
山南曰阳岷山按剑门以东下其南麓自成都过顺庆
广安万州而扺夔州乃归巴巫山之险不可踰则避峡
中之阸自夔渡江南过石柱又南至铜仁出辰沅东下
宝庆以达于衡山而为自梁入荆南之道焉其间虽纡
卷二 第 45b 页 WYG0066-0040d.png
回数千里而山𫝑相接有通谷巨壑以达之其为川湖
之道一也重庆而南放乎滇黔则固为禹甸之所不至
以此益知以丽江洱海为黑水之非矣若过九江至于
敷浅原则因衡山而纪荆州东北入扬之山道以衡山
之馀西绕湘西连属不绝故不得别纪一山以为首而
自衡山东北至长沙则地𫝑卑下渐为泽国故为依山
开道自湘乡而北至于常澧循洞庭之西岸渡江至荆
州沿江而过云梦之北复渡江以抵通山大冶而尽于
卷二 第 46a 页 WYG0066-0041a.png
柴桑九江之过虽无高山崇阜而于江汉之中为脊则
江湘之水即泛固可通也乃自辰沅径可达常澧不必
南至衡山则经本互文自衡可循山至澧而自辰亦可
出澧而过九江故为岐路之词言自岷阳而东南可至
衡而东可过九江至于敷浅原也乃其统为岷阳可通
之道则二而一也若夫兖青徐扬地本卑湿在治水之
先则于四载唯舟行在水治之后则平野而可容方轨
道不循山无所事于刋除虽有陵阜不劳纪载矣导山
卷二 第 46b 页 WYG0066-0041b.png
之说必此为正若夫三条二条之说则青乌不经之论
禹非杨救贫赖布衣之流为人审龙以相宅阡葬亦何
用远捕沙水若此之勤哉何似即下文之九山顺本文
至于之次序为九旅(旅犹馆/驿也)之得耶
敷浅原 鄱阳县彭蠡之东隔以太湖山不相属晁氏
谓敷浅原在彼其说固非乃蔡氏以庐山当之亦未为
得高平曰原匡庐矗起壁立不得谓之原也水经云敷
浅原在历陵县西南汉之历陵今之德安庐山在九江
卷二 第 47a 页 WYG0066-0041c.png
之东德安在九江之西敷浅原更在德安之西则武宁
宁州之境矣盖湖广武岳之东北兴国大冶九宫钟台
诸山迤东而至于九江之西南山𫝑巳尽而垂乎德安
之博阳又东则章水之濒复为泽国其东北之为匡庐
者亦孤嶂濒湖而无所往也蔡氏以庐阜最高所当纪
志不知经之所详非水所待治则陆道所经若非水陆
之冲则冀之五台扬之黄山白岳雍之褒斜梁之峨眉
巫峡荆之武当徐之天柱俱不见于篇一匡庐云乎哉
卷二 第 47b 页 WYG0066-0041d.png
朱子谓人过而非山过道所不过禹不之导则块然匡
庐亦何足以登于经
弱水合黎 甘州镇夷所有合黎山旧云禹导弱水至
此汉隋地志皆云弱水出删丹县今按山丹在甘州东
百二十里合黎在甘州之西至于合黎合黎山下有水
即谓之合黎河一统志乃谓合黎之水为黑水而以瓜
州之且乐水为合黎河其谬甚矣馀波入于流沙者水
经流沙在张掖居延县东北亦甘州也弱之经流导之
卷二 第 48a 页 WYG0066-0042a.png
至镇夷所而止镇夷而西地属番夷禹所不至亦不问
其何所归矣馀波则自删丹分支导之至甘州而止要
以导弱水入夷地绝其东流毋滋河𫝑其下流所委则
一听之不疲弊中国以治夷狄之水也甘州虽在凉州
之西而于河湟为近禹因治黑水之便渡湟治之若西
而酒泉燉煌地属西番北而庄浪宁夏地属北狄皆四
载之未至隋志谓流沙在燉煌杜佑云在沙州西八十
里盖误以沙州之鸣沙山为流沙其为荒远不足信也
卷二 第 48b 页 WYG0066-0042b.png
同为逆河 同之为言皆也同为逆河言丸州之皆为
逆河也凡水之行以上流高而下流下上流浅而下流
深上流狭而下流广为顺反是为逆水之入海其从来
虽陡速而近海必平且淖落则顺下潮生则逆上其随
淖而逆上也上流狭浅则近海之地必且涌溢而漫流
故禹疏九河于淖所可至之地深阔其上流以受淖之
逆上故曰逆河所以救海滨之地岸不为海蚀也而九
河之尾皆逆非合而为一可知己既播为九以杀水𫝑
卷二 第 49a 页 WYG0066-0042c.png
复从而一之一不足以纳九则河以归墟不快又泛滥
旁溢以为害且九河之地南北相去三四百里强九成
一则迂曲而必溃圮欲并三四百里之地潴为一河功
既浩大而难施且徒以召海水之入而弃壤土于河其
于河之疏塞则固无益即使尽壑冀兖以为海亦不足
饱海之贪而适以逆河之路是平天成地者适以裂地
而滔天也故经言同而不言会其亦九河皆为逆河而
非一亦审矣为云者人为之也
卷二 第 49b 页 WYG0066-0042d.png
东为北江入于海 郑樵以东为北江入于海为衍文
朱蔡据以为是今按江汉之东下者与禹贡正无少差
特经文错综不易读晓故穿凿者引水味以强分之而
泥著者不知通经文之变而诬为失也经言东汇泽为
彭蠡又云会于汇则汇者他水之聚而非谓汉之潴也
汇泽云者所以纪章江也章江上流濒乎百粤禹迹所
不至故不见于经而就其下流入江之次纪之曰汇泽
于彭蠡又曰会于汇言章江之会江汉也乃本文之连
卷二 第 50a 页 WYG0066-0043a.png
江汉而为词者章江之不能自谓彭蠡犹潇湘之不能
自为洞庭也江水东出之𫝑㧖潇湘而为洞庭江汉东下
之流至小孤为淖水所阻屯壅以㧖章江而汇为彭蠡
则为彭蠡者章水而使之为彭蠡者江汉也朱子曰彭
蠡非有所仰于江汉而众流之积日遏月高𫝑已不复
容江汉之入是未详会于汇之文初非谓汉之入为彭
蠡而抑不知小孤之淖逐江汉而郤行即时溢入彭蠡
亦𫝑之所必有也经云南入于江则汉于此已为江所
卷二 第 50b 页 WYG0066-0043b.png
并而汇泽之日不复独归之漠矣朱子曰汉果汇于彭
蠡则汉水入江之后便须有一洲介于其间以为江汉
之别又当各分为二以为出入之辨是又未详于经之
本文上言入江下言北江而不复系汉之旨也经言南
入于江则纪汉之事巳毕而汉自入江以后江不得独
有其流故自大别以东入海之水可名为江亦可名为
汉则武昌以下通州以上水所经过不妨见于导漾之
下故于汉有入海之文于江又有会于汇之纪互举而
卷二 第 51a 页 WYG0066-0043c.png
并存焉以著江汉之两大也彭蠡之汇可属于导江之
下亦何不可属于导汉之下系汉则失江系江则失汉
而汉在下流故两存而详于所近出者非谓仅一汉水
入为彭蠡而复出为北江而江不与也其言东为北江
者南人通谓水为江此又以著北江中江之称以明地
从主人之义言汉在略阳以北谓之漾略阳以东谓之
汉均州以东谓之沧浪汉口以东谓之北江一水而四
名也山海经云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
卷二 第 51b 页 WYG0066-0043d.png
南江者青衣江也故山海经又云高山在成都西北者
汉也(曼山或/即嶓冢)大江者中江也溯其所出则嶓在岷北及
其东下则汉口在前江口之北故汉曰北江青衣江出
于黎雅其与江合在叙州于江为南南江合中江于叙
及其东下巳并为一而南江源小不足亢江故经但言
中江而不及南江汉合流以后荆人之称之者不复目
言江汉而以汉为北江江为中江经于其下流悉其异
名以著土人之称谓有然者为之为言谓也犹言汉为
卷二 第 52a 页 WYG0066-0044a.png
沧浪为济为荥之云初不谓江汉之各自成川于会汇
之后也其言入于海者江入海而汉与之俱入也渭雒
纪入河而不重言入海河不与渭雒敌也漾沇纪入江
入河而重言入海汉济与江河敌也江与汉敌故江汉
各立入海之文而汉微逊于江其东下又江先而汉后
故于汉水又著入江之目使不先言入江则失江汉合
流之实不各言入海则大别以东扬子之水汉实居半
义不得全属之江也经文为起错举之例两言而并著
卷二 第 52b 页 WYG0066-0044b.png
之犹济之业巳入河其溢为荥者河济合溢也乃不欲
使济为河掩且屈河之支流以从济况江汉之絜大争
雄并纪南国者乎特彼则河有经流故独系荥于济之
下而于河不再见此则江全合汉故必再著会汇入海
之文经之体物立义其精如此读者草次不察欲擅大
别以东之水全归之江而诬经为衍然则春秋之会盟
同地而再言葵邱首止诗之七月流火而一篇三及者
其又何以通之也耶
卷二 第 53a 页 WYG0066-0044c.png
澧 九江 东陵 澧谓洞庭之末流也九江者起清
江至汉江要其终于汉口而言之也过者言江水之经
过而因与之合也东陵者武昌以东瑞昌以西江之东
岸诸山也所以然者蔡氏谓澧为山泽既舍著明之水
别求无名之泽胡晁以九江为洞庭不知江水实未尝
经过洞庭至巴陵而后东迤北也禹贡之文详内而略
外详近而略远彭蠡源于章江不言章江而言汇洞庭
实兼九水西莫西于沅南莫南于湘不言洞庭沅湘而
卷二 第 53b 页 WYG0066-0044d.png
言澧则以虔吉为百粤之地而当湖口者我止知其为
汇也洞庭之纳九水微者既不足纪沅湘出于黔粤苗
猺之地而澧最居九水之末则亦止知洞庭之为澧也
故王逸离骚注云洞庭谓之澧口犹河之所出张骞所
不能穷而禹贡则断以积石为始内中国故详外夷狄
故略此圣人以义裁物之精意也汇言彭蠡而澧不言
洞庭者彭蠡湖濒于江故湖水入江水𫝑平缓泛江而
下过彭蠡故彭蠡有与于江洞庭自君山以北不复为湖
卷二 第 54a 页 WYG0066-0045a.png
高下殊𫝑故巴陵之水迅流以达于荆江口者四十馀
里泛江顺下不见洞庭故割洞庭而无与于江也水经
云江水至长沙下隽县澧水沅水合东流注之湘水从
南来注之盖水落洪出之后实有然者而无所谓洞庭
矣洞庭者夏秋则有冬春则无抑不如彭蠡之常为湖
也水经且不于江而著洞庭况经之简覈以立言者乎
朱子身游其地乃不知江水之未过洞庭屈从胡晁之
说况蔡氏之遥为忖度固守专家之学者哉
卷二 第 54b 页 WYG0066-0045b.png
沇济 沇水出今泽州之阳城县析城山下有神池伏
流地下至怀庆府济源县复出为济水经以为出垣县
者析城在汉𨽻于垣(今垣/曲)而后割入于阳城也若其东
至温县以后则为河水所乱古今差异而不可刻舟以
求剑矣汉筑石门而济随河合流不入荥渎王莽时大
旱济源枯绝而不复有济迨后复通流而为河所夺则
河之经流与济莫辨虽荥泽再通要不能析之为济矣
当宋之季黄河南徙济水径流方回所云清济贯浊河
卷二 第 55a 页 WYG0066-0045c.png
遂成虚论宋金之代则然若今黄河之流虽南而自温
至汴而与济并流者数百里禹河在北南溢而为荥今
河徙南北出而为仪封曹城之小黄河济为河水所挟
以后自张秋北去经武定滨州利津为今大清河以入
海今河南徙而𫝑弱则循禹故道自华不注之北径青
城博兴为小清河以入海要之济小而河大相去悬绝
为河所乱则或南或北亦不可复识其为济矣经云入
于河者巳明著济水之不能自达于海矣其云东溢为
卷二 第 55b 页 WYG0066-0045d.png
荥则以河东来而济南出适际其冲与溢为荥泽相与
比近则河固溢而济亦溢虽不可执荥为济之下流亦
不可径指为河之支流故上冠以入于河而下继以溢
为荥是河济合溢可以系之河而亦可以系之济也其
不以系之河者河大以经流为正济小则溢流可存可
以系之济固不必系之河矣朱蔡以苏子瞻江汉辨味
之说为童騃而徒于济水之性求辨于劲疾旁證于趵
𥤮引验于阿胶则犹夫苏之騃也程大昌谓溢出者非
卷二 第 56a 页 WYG0066-0046a.png
济而欲绝济于荥蔡氏乃欲谓溢出者非河而绝荥于
河程不知上固连济蔡亦不知下已言入河也盖自广
武以东讫乎海北至东昌南至徐寿地既平衍当洪荒
之世水初定位即播为数渠南起金末项城之河北而
正统间亳州之河又北而梁靖口之河又北而虞城之
河又北而曹州之小黄河(即荥/也)又北而定陶之河皆河
所分济亦有时随之俱往间或河移于温而济水特达
要亦未能始终而与河离孟子曰疏九河瀹济漯九河
卷二 第 56b 页 WYG0066-0046b.png
为河下流之分支济漯为河上流分受之大渠自非全
河注荥则荥虽兼受河济而岸狭水小则河之浊者以
渐就安流而向于清今徐州怀远以下河之入淮者亦
不似汴宋以西之混杂泥滓亦若江汉之初出乘涨混
浊至扬州石头而泓然一碧也故不必泥水之清者以
为济矣若阿胶之性劲重则或驴鞟使然而青州非济
所经所合白丸子用彼中之水亦与阿胶同功要以地
湿下而水咸则质重不因济也使济有疏痰之力则何
卷二 第 57a 页 WYG0066-0046c.png
不于济源造胶乘沇伏流之初出者其效为尤大乎此
方技之卮言不可荧听者也漯受河则济亦受河荥受
河则亦受济两水既合谁与辨之泥沙随瀑流而徙且
解散而四出况其俱为水而同流耶夫油轻而水重水
轻而泔重此较然者今以一瓮之油一石之泔投之溪
流不逾寻丈而已散乱济独何能纪其𩔖以自远于河
哉况济既劲下则必趋其尤下者乃舍大河经流之渎
而旁溢于支流则必济水轻缓为河所浮若溪流之有
卷二 第 57b 页 WYG0066-0046d.png
芥羽则集于洄也若趋下而清者之必不旁溢亦审矣
画荥为济非戏论与经于此一以志沇一以志河之支
流故别其名曰荥而不曰济禹贡志约而义精𩔖如此
因以知禹河虽北未尝不南从古无纳黄河于一渎之
理则载河于山之说益信其妄若四渎之云则以河分
为二在北合漳为河在南入荥为济通计中国之大川
凡四礼家谓之四渎犹四窍也刘熙曰渎独也亦纤陋
之见
卷二 第 58a 页 WYG0066-0047a.png
九泽 大陆一雷夏二大野三彭蠡四震泽五云梦六
菏泽七孟猪八猪野九凡此九泽见于经文者具为缕
悉扬豫庳下平衍之地本有二泽不得故黜其一青濒
海地狭源短流疾梁处丛山互峡之中皆不容有泽无
容强而使有与九川九山不以州分者同孔蔡泥上九
州之文别著山泽信传固不如信经也
五服 禹贡之书成于舜之中年盖禹受命治水在舜
殛鲧之后八年之后而兖州之作又十有三载矣蔡氏
卷二 第 58b 页 WYG0066-0047b.png
以尧都冀州为五服之中者也然舜都于蒲其正北直
大同而正西直河州(临洮/府属)亦无二千五百里之远若南
扺衡山之阳则且四千里矣大同以北沙漠之野黄
茅白苇朔风飞雪蒙古固有其地而不能耕而洮湟之
外河西四郡其山川不见于经文则非禹之所甸可知
盖中国之幅员本非截然而四方绝长补短移彼就此
东西南北原不相若则五服之亦以大略言尔且以王
畿言之而太康畋于雒表则南赢而北缩是甸服固有
卷二 第 59a 页 WYG0066-0047c.png
出于五百里之外者亦可以纳米为之通例也又先儒
疑五千之服狭于周汉蔡氏又谓荒服之外别有区画
不知汉之以里计者道路禹贡之以里计者土田方五
千里之田方千里者二十五以提封之井地计之为亩
者二百二十五亿万亩较之王制八十一亿万亩为多
三之二或夏后氏之田一夫五十亩方里之田四百五
十亩犹当一百一十二亿五千万亩扺二百四十步之
亩四十六亿八千七百五十万亩而多于开元田数者
卷二 第 59b 页 WYG0066-0047d.png
尚三之一又或古今步尺之长短有差要以今六当古
十犹得二十八亿一千二百五十万亩而多于开元十
四亿万亩有奇者尚倍之方疑禹甸之太遥非唐全盛
之所及若汉之方田止于七亿万亩有奇者又勿论已
或古之治道明而民情愿朴唐则法圯民奸而多所隐
射要以世远而无从覈实乃禹甸之非狭而荒服之外
无区画则不足疑也
  甘誓
卷二 第 60a 页 WYG0066-0048a.png
三正 三正者子丑寅三统之正而非但以岁首之建
也古者作历必立历元以为五星联珠日月合璧之辰
而因推其数以定将来自宋以上皆然至郭守敬而后
罢以甲子岁仲冬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元者日月五星
皆会于室是谓天正以甲寅岁孟春甲寅朔平旦冬至
为元者日月五星皆会于虚是谓人正后世盖两用之
惟地正后不复用故亦无从而考以二正推之则当以
刘歆三统之说自合于地统地化自丒毕于辰而用甲
卷二 第 60b 页 WYG0066-0048b.png
辰岁孟春丙寅前月季冬乙丒甲辰朔鸡唱冬至为元
日月五星皆会于斗为地正之元也三元异建而历小
异然三元异见而历亦大同者则以人生之会上逮地
辟地辟之会上逮天开岁差所积日月五星之合历一
会而差一辰揆之一元之全则固合也颛顼之后尧舜
以前帝喾之历盖以甲子为元天统也尧以甲辰为元
地统也三正异元而授受有其合符故古之帝王虽用
一正而不废二正犹春秋以夏时冠周月用子正而二
卷二 第 61a 页 WYG0066-0048c.png
三月皆称王也舜承尧统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所以
修明尧法而甲辰之历未改故曰绍尧无为禹受终而
易尧舜之历用甲寅为元以上同颛顼为法以近而密
故孔子称行夏之时禹之为功平天成地平天莫大于
三正成地莫大于五行有扈氏之擅命不恭生今反古
疑禹之革唐虞之正朔不如舜之承尧故不用夏政威
侮而怠弃之以藉口而生乱当禹之时慑不敢动禹崩
启立称兵以与天子大战固小人乘丧草窃之恒其或
卷二 第 61b 页 WYG0066-0048d.png
如孔颖达所谓继父不服者亦非臆度由其不用夏后
五行三正之法则以与子为称乱之名亦其𫝑也蔡注
于此大属未详
攻左攻右 蔡氏曰攻治也今按车左之射车右之刺
皆莅之平日其治不治非待方战而始饬之攻击也左
之攻左右之攻右古战□之法也两车相当我之左值
敌之右我之右值敌之左相值而相攻于𫝑虽近而执
弓者左手握弓弝左足必视所射者而斜向之右手彄
卷二 第 62a 页 WYG0066-0049a.png
弦必曲而之外使以左射左则左足既为左箱所蹙右
手向后而为车后蔽所迫矣右之执矛左手近锋右手
近镦近镦之手力所从𤼵必曲而向外若正刺则向后
而无力近锋之手必直而向前若正刺则曲向内而不
审且击兵在手七在外一在握二在内顺之以向敌则
镦必碍胸抑或转镦使左而右手之力为虚设矣故两
车相值𫝑必错攻而具不正相值也使敌车在左其右
为箱之所𨼆则可射者惟左敌车在右其左为箱之所
卷二 第 62b 页 WYG0066-0049b.png
𨼆则可刺者惟右彼隐而不能攻我我亦攻其所相为
攻者而已古之行陈因其自然而使得尽攻之用既画
为一定之法特当车驰马𥤮之际则有不尽于攻者然
犹使之必此为法盖不令仓猝或乱致失巳之长而轻
攻以取败若在追奔逐北之际有必胜之𫝑可以因利
乘便而亦终不听其违法刺射以滥杀而无巳斯左必
攻左右必攻右古人立法之精非后世恃勇野战之所
及犹御必马之正不得邀利取径则败不致于偾车而
卷二 第 63a 页 WYG0066-0049c.png
胜不致于贪杀也春秋傅所记两将相敌皆左射左而
不射右亦古法之仅存者也
  胤征
仲康肇位 肇建始也羿距太康夏纪欲绝仲康就大
河之南复正大位中兴之业同于创始夏民惊喜若非
所得且不承国于先君故不可云即位而云肇位史氏
之例也建始曰肇以纪夏复兴之始下云胤后承王命
徂征初不承肇位之文则命胤侯掌六师者在肇位之
卷二 第 63b 页 WYG0066-0049d.png
初而承命徂征则他年之事蔡氏信虞𠠎之说以为仲
康之元年与皇极经世同其实非也竹书纪年一编固
多附会不经而其纪甲子也则精密而不可易皇极经
世以仲康元年为壬戌岁上距尧元年甲辰一百九十
九年下距宣王元年甲戌一千三百三十三年今以刘
炫一行郭守敬历法参考之仲康五年癸巳九月朔庚
辰日食于房二度则知仲康元年岁在巳丑上距尧元
年丙子一百四十九年下距周宣元年甲戌(经世与竹/书至此始)
卷二 第 64a 页 WYG0066-0050a.png
(合/)一千一百二十六年而历法所推正得九月朔日食
于房是则竹书以尧元年为丙子仲康元年为己丒而
记五年癸巳九月朔日食仲康始命胤侯徂征羲和其
有徵而非妄矣竹书出于晋太康之世非历家之言而
与刘炫一行郭守敬之法合符则皇极经世以尧元年
为甲辰仲康元年为壬戌推之无日食于房之事其误
审矣盖尧用地正以甲辰为历元甲辰者尧所推上古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之元而非尧之元年也注疏之精
卷二 第 64b 页 WYG0066-0050b.png
于历者莫如刘炫历之徵今而信古者莫如一行与守
敬三家合符以證竹书之确贤于蔡之宗邵邵之宗虞
其巳远矣谓尧以甲辰为元者犹颛顼历之以甲寅为
元周历之以甲子为元也而颛顼元年岁在乙卯而非
甲寅且以颛顼元年乙卯如竹书所纪历一百二十一
年正得丙子又历一百九十四年正得己丒又四年而
正得癸巳于法当以九月朔日食则其编年之有所本
也明矣虞邵之说漫无徵据徒延其年岁以合于宣王
卷二 第 65a 页 WYG0066-0050c.png
元年之甲戌遂使尧之元年丙子降二百一十三年而
为夏后相之二年仲康之元年己丒降二百有九年而
为夏王不降之二十九年又四年而得癸巳则为不降
之三十三年不知不降之二十九年己丒日不以季秋
食于房则蔡氏之说为非而皇极经世所纪仲康元年
之壬戌上差二百有八年乃竹书尧未即位以前十四
年之岁自壬戌以至丙寅五年之九月日亦不食于房
二度则以辰弗集于房徵胤征在仲康五年癸巳以癸
卷二 第 65b 页 WYG0066-0050d.png
已九月朔庚戌日食限在房二度徵辰弗集于房之文
竹书之与经合而可为经释也观乎武王克商之岁在
辛卯竹书所纪与国语𦙑合而一行守敬之术亦相协
无异惟皇极经世以为己卯者则与国语不合知三代
以上之编年纪事惟竹书之为可信巳又孔氏谓仲康
为羿所立蔡氏从之其说亦非使然则仲康得国于仇
贼之手亦安足纪且羿岂肯以兵权授之胤后耶刘炫
谓仲康为五子之一徯于雒汭太康不返而仲康立其
卷二 第 66a 页 WYG0066-0051a.png
说是也
 
 
 
 
 
 
 
卷二 第 66b 页 WYG0066-0051b.png
 
 
 
 
 
 
 
 尚书稗疏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