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一
卷二十一 第 1a 页 WYG0578-076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吴中水利全书卷二十一 明 张国维 撰
  论
 论以原始要终其于水政并参究精详观者必深
 心领会乃悉其妙
 元
   周文英论三吴水利
苏湖常秀土田高下不等以十分为率低田七分高
卷二十一 第 1b 页 WYG0578-0763b.png
 田三分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
 过于浙右五代末吴越钱王独居东南专享此
 利宋范文正公尝论于朝曰江南围田每一围方
 数十里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
 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潦不及为农美
 利尝询访高年云曩时两浙未纳土时苏州有
 营田军四部共七八千馀人又有撩浅夫专为
 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于时岁熟钱五十
卷二十一 第 2a 页 WYG0578-0764a.png
 文籴米一石自归宋之后慢于农政不复修举
 田围河港大半隳坏今江浙之米石不下一贯
 比之当时其贵十倍民不得不困国不得不虚矣前
 都水监于江面置闸节水终非经久良法且如见置
 闸三处夲意潮来则拒潮沙之水潮退则放江水决
 潮殊不知江水源筑塞水势细缓内水外水高低无
 几又闸之相去不远决放之水既浅且缓又乌能冲
 激潮沙而不积于江也施之常年初无损益设遇潦
卷二十一 第 2b 页 WYG0578-0764b.png
 岁觊其倾泄江湖巨浸则见其不能此所谓徐行拯
 溺缓步救焚者也海者百川之所宗水有所归则不
 泛滥善治水者必识其源流可也尝经行太仓刘家
 港及吴淞江之左右登高眺远随流寻源为今之计
 莫若因水势之所趋顺其性而疏导之则易于成功
 刘家港南有一港名南石桥港近年天然深阔直通
 刘家港西南通横塘以至夏驾浦入吴淞江其中间
 有纡回穿狭处若使疏浚深阔则太湖泄水一大路
卷二十一 第 3a 页 WYG0578-0764c.png
 也英今弃吴淞江东南涂之地姑置勿论而专意于
 江之东北刘家港即古娄江三江之一也地深港阔
 此三吴东北泄水之尾闾斯所谓顺天之时随地之
 宜也惟开浚之法付之有司例将有田之家差夫动
 扰犹为未便乞从省府差委谙通水利官诣沿海各
 处相视合浚港浦具数计工拟议申闻或都水监分
 官前来或选省府能官于浙间富户劝率百十家斟
 酌远近及功绩巨细照依舍粮赈饥例优以官禄拟
卷二十一 第 3b 页 WYG0578-0764d.png
 定品级令其开浚考其成效工役轻省者量行优叙
 如功绩重大者优以一官激劝勉励庶几劳而无怨
 扰不及众假如凶年劝令富户捐粮赈济不过救一
 岁一处之灾尚优以官推此恩例成此美绩则可弭
 浙西数郡久远之灾宁不伟欤经治之后更须都水
 监差官按行严督各州县每岁修葺使其经久不废
 或委行省官专一提调庶几执督事严免致有司乐
 岁则苟且玩视以为常程设遇潦岁则缩手无措败
卷二十一 第 4a 页 WYG0578-0765a.png
 事伤农诗所谓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者此也水利有成则乐岁相仍国富民安诚非小补
   任仁发言开江
治水之法须识潮水之背顺地形之高低沙泥之聚散
 隘口之缓急寻源溯流各得其当合开者开之合闭
 者闭之合堤防者堤防之庶不徒劳民力虚费钱粮
 水不伤禾民享无穷之利岂非国家之利乎昔自唐
 至宋陈令公丞相裴度范文正公叶内翰朱晦庵苏
卷二十一 第 4b 页 WYG0578-0765b.png
 东坡欧阳文忠公等皆言修浚或吝于浩费而不行
 或惑于浮议而弗讲或始行而终辍或营修不得治
 水之法因循岁月少见实效归附以来江河淮海缺
 官管治愈见湮塞二十馀年之间水利大坏以致苏
 湖常秀之良田多弃为荒芜之地深为痛惜区区管
 见惟以开江围岸置闸为第一义也
 夲朝
   梁寅论田中凿池
卷二十一 第 5a 页 WYG0578-0765c.png
尝观之畎亩之间若十亩而废一亩以为池则九亩可
 以无灾患百亩而废十亩以为池则九十亩可以资
 灌溉民非不知此也盖以膏腴之壤人之所惜一家
 之田止十数亩或二三亩百亩之中孰能弃十亩之
 地以为众人之利乎民知与水争地而不知与田蓄
 水一遇亢旱则坐视苗槁见小利而失大利愚亦甚
 矣
   金处和论疏水种茭
卷二十一 第 5b 页 WYG0578-0765d.png
昔之君子论作堤疏水种茭三事诚为有见然种茭之
 事不可一例而言低乡田岸狭小河港深阔湖泖漾
 水面相接加之风波冲荡击损岸塍及夏雨之际全
 仗茭蒲障护岸塍若高乡近于江海潮水出入赖以
 灌田况潮水之河浅狭必一年一浚若亦种茭阻遏
 水利害民不小治水者当责令耆塘粮里将低乡去
 处照旧种茭其高乡潮水河沟每年秋间许各人户
 将自已茭草悉皆樵去毋容阻遏潮水
卷二十一 第 6a 页 WYG0578-0766a.png
   金藻三江水学
禹贡曰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又曰九川涤源九泽既陂
 今东江已塞而松江复微是川源无涤也太湖泛滥
 堤防不修是泽无陂障也惟其无陂所以靡定惟其
 无涤所以靡入东风则西决西风则东溃一雨连旬
 数月如海此频年水患所以不可救治者良由备之
 不预虑之不周也愚以为禹贡之法万世当守治水
 者顺此而行则有无穷之利然顺之之道有六曰探
卷二十一 第 6b 页 WYG0578-0766b.png
 夲源也顺形势也正纲领也循次序也均财力也勤
 省视也所以行之之要又在任得其人而已任得其
 人而六事不举者未之有也夫治水救民莫大之事
 今之治水惟总之以佥宪片百举动不得自为是以
 事功难成愚谓若欲水患消除必专任大臣而辅之
 以所属责成于守令而催办于粮里不宜泛遣他官
 而隳失厚利添设耆塘而扰害良民也士有高识远
 虑刚明果断不恃一已之聪明而采纳天下之公论
卷二十一 第 7a 页 WYG0578-0766c.png
 不恤一已之劳逸而体恤万夫之冻馁斯可以膺大
 任而成大功也所谓勤省视者官廉矣或不省视与
 无廉能同省视不赏罚与不省视同赏罚不继与不
 赏罚同省视之时预与民约某月至某县某月至某
 乡一月三周一年三遍非大寒暑不休息非大风雨
 不易期大约省视一年二年围岸可成三年四年沟
 洫可深五年六年浦渎可通七年八年三江可入至
 于九年闸窦可完石堤可备一图水利省视在里长
卷二十一 第 7b 页 WYG0578-0766d.png
 一区水利省视在粮长治农县丞则省视一县治农
 通判则省视一府而守令则兼之也提七郡之纲而
 以水功分数为殿最者大臣也参赞乎上纲纪乎下
 者大臣之佐也若夫相与调剂以成其事者巡抚也
 相与紏举以正其法者巡按也如此而水利不兴吾
 未之信也所谓均财力者财不均则无食无食则多
 怨力不均则无功无功则徒费愚谓围岸沟洫随其
 田旁而责其户以自修之一尺一步皆有归着今之
卷二十一 第 8a 页 WYG0578-0767a.png
 修围者不令自为须要起倩其弊甚多往年开河每
 里起夫二三十名伤于太多在家人户又无所助虽
 或有之亦是弱者官府给米不过数斗为今之计莫
 若每甲朋出长夫一名三时治水一冬休养其馀九
 户分为九等每月一户贴钱三百六十文十夫一舟
 往来宿养百夫十舟千夫百舟自正月发运已毕水
 工方兴至十月开仓水工又止千夫修一处万夫修
 十处各有立功以凭赏罚惟是石堤闸窦或忧浩费
卷二十一 第 8b 页 WYG0578-0767b.png
 欲乞朝廷暂将七郡鱼课船课竹木杂课量停起解
 留充水用待功成之后悉依原议所谓循次序者也
 昔人以开江置闸围岸为第一义又以河道田围二
 事可兼修而不可偏废此皆确论但惜其失先后之
 序故祖之者率多以开江为急而围岸沟洫漫不之
 省是以用力多而成功少凭以为江固当开闸固当
 置围岸沟洫则在开江置闸之先而围岸又当先于
 沟洫也修围之法水涨则专增其里土不狼籍水涸
卷二十一 第 9a 页 WYG0578-0767c.png
 则兼筑其外岸方坚固围大者其中须画界岸但今
 低乡围岸荡无根基须得椿笆方可修筑若乃震泽
 之湖须用石堤宜专任大臣经理其事况江南运河
 资震泽诸湖之利岂可不加之意乎开沟无他法惟
 在深广而已开河之法疾流搔乘缓流捞剪污泥盘
 吊平陆开挑开江之法与开河同但各处积荒田土
 与夫沙涂水荡却用长夫开以沟洫画以疆界垦辟
 成田召人耕种抵足原租馀充闸费待开江之时遇
卷二十一 第 9b 页 WYG0578-0767d.png
 有所损即以此偿之如此则上不烦官下不损民而
 事济矣老农云种田先做岸种地先做沟盖高乡不
 收无沟故也低乡不收无岸故也至若池塘又高乡
 急务大约有田一顷开塘十亩可以蓄水而防旱矣
 所谓探夲源者天下之事有利于民则当厚其夲深
 其源有害于民则当拔其夲塞其源况水之利害尤
 当深探其夲而穷究其源者也窃见弘治五年江南
 久雨湖泖相连民居漂荡迨及六年疫厉大作至于
卷二十一 第 10a 页 WYG0578-0768a.png
 七年春夏大水莱麦禾苗极目沉沦饥民逃窜绝野
 萧条今欲救其已然之灾不若因之以救未然之灾
 除一二年之害不若因之以除千百年之害救已然
 一二年之灾仓廪府库是也救未然千百年之灾江
 湖田野是也江湖浚治然后田野开辟田野开辟然
 后百榖丰登仓廪盈溢尚何灾害之足忧哉
   金藻三江水学或问
或曰三时治水一冬休养此今古之通谊也近者开河
卷二十一 第 10b 页 WYG0578-0768b.png
 亦冬月也如何成功曰幸而冬煖故功亦成然嘉定
 人夫亦多有死者曰开河役夫众多焉能保其不死
 曰冬月不役老弱不用衣食温饱痛革暴虐有疾即
 与之药而遣之回船舍近便足蔽风雨皆求生之路
 也如此而犹不免于死是诚当死者也然亦不可不
 为之祭埋而厚恤其家也曰不用耆塘可也又用粮
 里可乎曰粮里旧所置也耆塘今所增也不足而增
 可也既足而增可乎曰上得其人虽用耆塘亦不为
卷二十一 第 11a 页 WYG0578-0768c.png
 害曰与其上得人而下不得人孰与其上下皆得人
 乎曰随其田旁自修沟岸不若计其畎亩均其工程
 为善盖田有长倚泾者有横出泾者有不出泾者用
 子之法即长倚泾者用工太多横出泾者用工太少
 不出泾者无工可用安得为均乎曰甲治乙田丁修
 丙岸非惟不肯尽心抑且无凭赏罚盖不出泾之田
 潦则不得泄旱则不得溉粪则难于入敛则难于出
 凡有此者必贫难丁户也若其横出泾者与长倚泾
卷二十一 第 11b 页 WYG0578-0768d.png
 者旱则易于溉潦则易于泄粪则便于入敛则便于
 出凡有此者必殷实有力之家也故定为此法使贫
 乏者得安其生而有力者不至偷惰坚固浚涤者既
 得以蒙赏而淤浅疏略者又无得以逃其罪也曰低
 乡无土岸何为修也此则须在平时载土近处捞泥
 得一船即一船之米得万船即万船之米但寄之于
 田岁岁取之而无穷也曰天下夲无事庸人自扰之
 曰四年渰没万姓漂流尚谓之无事乎且愚见不过
卷二十一 第 12a 页 WYG0578-0769a.png
 遵祖宗之法守前人之规修堤防浚沟洫涤川原而
 已何扰之有
   吴荃原三江略
太湖之水自东南分流出白蚬入急水淀山繇小曹大
 沥以入海者曰东江自庞山过大姚经昆山石浦安
 亭繇青浦达沪渎东泻入海者曰吴淞江自东北分
 流从郡城东行经古娄县水势洪驶元少纡曲东南
 北直下今俗讹为刘家港者曰娄江是三江实东南
卷二十一 第 12b 页 WYG0578-0769b.png
 泄水之尾闾各有入海之所而弗可混焉可也震泽
 疏源以注江三江导流以入海水有所归民物奠乂
 全吴财赋其昉诸此逞私智者务穿凿图苟安者乐
 因循故漕沥港浦日就淤浅薄狭而东江遂湮惟淀
 湖支流北注吴淞而吴淞之流又北趋娄江而后入
 海三江塞二而以全吴东注之水独归娄江其势渐
 不能容日积月累行复如二江患矣故开复三江以
 兴百世之利固其策之上也经理三江诸港浦以支
卷二十一 第 13a 页 WYG0578-0769c.png
 四五纪者亦其策之次也天下仰给于东南东南倚
 赖于三江故酌以芜见作原三江以为后之欲知河
 事者告
   王鏊白茅水利论
吴有白茅港者三吴之水繇以入海海潮日至淤为沃
 壤民遂占为田或庐其上于是吴中多水患议者以
 白茅一浚三州均利迄今百年未闻有任其事盖有
 任其事者而浮议辄兴行且复止矣欲享其利则安
卷二十一 第 13b 页 WYG0578-0769d.png
 得辞其劳欲有其功则安得辞其谤于戏天下之事
 其率类此乎
   伍馀福水利论
  一论五堰
古者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皆入芜湖以五堰为之障
 也其地在溧阳县界自隋景福三年有杨行密者作
 此以为拖舸馈粮之计而苏轼奏议称五堰所以节
 前项诸水其后贩卖箄木以入东西二浙者又以五
卷二十一 第 14a 页 WYG0578-0770a.png
 堰为阻遂废去而东西二坝列焉于是前项诸水多
 入荆溪间有入芜湖者亦西北之源而非东南之势
 也其故道尚在去溧阳八十里而宋进士单锷亦尝
 言之虽苏轼尚有不能必行于仁宗之朝者其他可
 知也
  二论九阳江
九阳江或以为中江者非也或以为东江者亦非也考
 唐仲初之赋薛士龙之说末复折衷于禹贡则知淞
卷二十一 第 14b 页 WYG0578-0770b.png
 江七十里分流东北入海者为娄江东南流者为东
 江并淞江为三江而九阳江乃出三江之外正溧阳
 之所谓颖阳江者是也其源出自曹姥山流为濑渚
 昔子胥避楚乞食于一妇餔之卒投千金不报之义
 以酬七日不火之恩至今有李太白碑在焉
  三论夹苧干
夹苧干宜兴志无也惟宋进士单锷遗书论及其事而
 今无复有知故道者近抵其地始得闻其详半在宜
卷二十一 第 15a 页 WYG0578-0770c.png
 兴半在金坛半在武进东抵滆湖北通长荡湖西接
 五堰盖古人以泄长荡湖之水以入滆湖泄滆湖之
 水以入大吴渎塘口渎白鱼湾高梅渎四渎及白鹤
 溪而北入常州运河以归大江于水势甚便自五堰
 既废之后其所谓夹苧干者亦复湮塞皆为桑麻之
 区虽有清东清西相去百里终非水道至于桥名亦
 讹为鸭嘴之呼将掩其旧以图其新去其不利以冀
 其利而其乡父老亦有能知利害者曰是禹之利也
卷二十一 第 15b 页 WYG0578-0770d.png
 为鲧壅之是欲去鲧以就禹也始信锷之言不诬而
 今知县谷继宗者相与通议以为一劳永逸之计盖
 此计一行上可以接滆湖而运河有功下可以达荆
 溪而震泽无害锷称深利于三州以予观之岂独三
 州然哉惜乎自宋以来一夺于滆湖之田户再夺于
 两浙之豪民良法美意寝而不行至今识者惜之而
 三县之民亦置之何有噫
  四论荆溪
卷二十一 第 16a 页 WYG0578-0771a.png
宜兴之水为溪者九而荆溪正当县治东西之间按志
 称中江出芜湖之西荆溪又受宣歙等数郡之水流
 注震泽以入海而西溪尤其要者盖其外诸水之会
 也夫何近年以来芦苇壅其流溪田擅其利大非汪
 洋无畔之区而牧民者又不能去害以就利一遇大
 潦辄复狂澜如之何其可也若夫疏瀹排决之责则
 有司存
  五论百渎
卷二十一 第 16b 页 WYG0578-0771b.png
按县志称百渎在宜兴者七十四在武进者二十六顾
 其亦有不能尽如古者何则时异而势亦殊利尽而
 弊亦起安能为之一哉就如志有五千渎而册则亡
 册有大墟渎而志则少其名号已不能无鲁鱼之讹
 而况古之所谓渎者吾恐未必然也或者势家豪族
 有去彼取此之意乎不然何另立一名以淆之也吾
 观其地势县东南为上渎县东北为下渎古人以荆
 溪不能当众流奔注之势遂于震泽之口疏为百派
卷二十一 第 17a 页 WYG0578-0771c.png
 各有分域而有开横塘以贯之约有四十馀里盖横
 塘者水之经也所以直南北者也百渎者水之纬也
 所以列东南者也然则荆溪之害可以谓之无而未
 必无震泽之利可以谓之有而未必有岂其天作而
 人坏之耶
  六论七十三溇
按诸溇界乌程长兴之间岐而视之乌程三十有九长
 兴三十有四总而论之计七十有三其画图所载名
卷二十一 第 17b 页 WYG0578-0771d.png
 号今古不同访之父老亦鲜有知其详者初入其境
 大者如溪河小者如石涧塞者如陆沉通者如神瀵
 湖塘皆有桑麻芦苇之类以扼其流而民之利其业
 者又惮于疏浚以积其弊无怪乎储之者有湖而泄
 之者无溇也盖浙水之西皆从天目天目据上游之
 地而十二龙潭出焉或时雨大至四野奔流其注广
 德者繇四安以入方山清泉其注馀杭者繇德清以
 合铜岘诸山其注孝丰者繇广苕以入小溪沿之为
卷二十一 第 18a 页 WYG0578-0772a.png
 苕溪射之为霅川萃之为江子汇皆自七十二溇通
 经递脉以杀其奔冲必溃之势而今则有不能尽然
 是可叹也
  七论长桥百洞
宋单子论吴江长桥为三吴诸水之足以承震泽之腹
 而往来吐纳之势率繇于此为其出淞江以入海故
 也盖自唐刺史王仲舒先筑石堤以顺牵挽至宋庆
 历间知县李问始驾木以桥其上又至泰定间州判
卷二十一 第 18b 页 WYG0578-0772b.png
 官张均参知政事马思忽总管殷鹏翼辈白诸丞相
 塔喇罕遂捐万缗为首倡而士民胥应者骈集竟成
 钜功夫古人岂不知东流滔滔之势而故为之障哉
 障之所以节之节之所以利之非直为美观而已吾
 苏夲为水国而非此障则狂澜倒矣狂澜倒而何有
 于浙西哉吾尝登垂虹亭而望之其浩淼无涯牛马
 莫辨长桥河西南以上皆纳数郡之水以备旱潦而
 今淤塞有如此河者已过其半大则瀼为圩田小则
卷二十一 第 19a 页 WYG0578-0772c.png
 散为草梗居民此屋沃墅连畴此治农者之所当患
 也说者谓以东则泄至庞山以东北则泄至同里繇
 此归海而不知淞江盘龙一曲沮塞者多先臣范文
 正公盖尝有行之者而况此哉为今之计去其泥沙
 以伐其茭苇仍令佃之者经野分守以时荡涤而后
 水有馀利久无滔天壅积之患矣
  八论震泽
今之所谓太湖古之所谓震泽也书曰震泽底定谓其
卷二十一 第 19b 页 WYG0578-0772d.png
 振撼不定之势何以杀之曰三江有所归也三江而
 上有冈阜焉昔也截其流今也顺其利为禹凿之也
 其利民也深而民之饮其利也亦深于是繇三江以
 入海自今皆然而今三江仅通其一所谓吴淞江者
 是也其濒湖之地皆卑犹在江水之下与江湖相连
 何以乾封其沿海之地皆高反在江水之上与江湖
 相远何以润泽是故环湖者多水患沿海者多旱菑
 无怪其然也苏湖常三郡皆𨽻太湖而吾苏独当太
卷二十一 第 20a 页 WYG0578-0773a.png
 湖之中若一盂然藏垢纳污何所不有吾生长其地
 每有望洋之叹而亦不能无探原之心按图论之中
 有七十二峰襟带三州而夏屋仙宫多出东西洞庭
 马迹之上其为胜可取也其为害亦可虑也上入而
 下自泄西纳而东自流是故汎观之则有纵有横约
 取之则有伦有要其间有自石湖泄之者有自鲇鱼
 口泄之者有自管渎泄之者有自小溪港泄之者有
 自张家河泄之者有自北车桥泄之者有自漾湖溪
卷二十一 第 20b 页 WYG0578-0773b.png
 泄之者有自上渎港泄之者有自陆家浜泄之者有
 自虎山桥泄之者有自石家浜泄之者有自南宫港
 泄之者有自蒯家泾泄之者有自九曲江泄之者有
 自后塘桥泄之者有自梅梁溪泄之者有自龙塘河
 泄之者有自迎城山泄之者有自菱湖港泄之者有
 自太平桥泄之者有自泽塘浜泄之者有自灌渎浜
 泄之者有自和尚浜泄之者有自长洛浜泄之者有
 自王家漾泄之者有自山泾港泄之者有自渡水港
卷二十一 第 21a 页 WYG0578-0773c.png
 泄之者有自黄渎港泄之者有自后保河泄之者此
 其大略也其他支流馀裔不可枚举而绘事者错综
 陈之亦赘矣是故举此例彼而具区为薮之大者源
 流在焉可忽者哉盖太湖之水夲以潴水将以润田
 三州之田将以利田先以资水通则百脉皆和不通
 则百病皆至此单子手足之喻深为有见而或有不
 能尽如其意者古今之势异也说者谓宣溧以上西
 北之水可入于芜湖而不可使注于荆溪苏常以下
卷二十一 第 21b 页 WYG0578-0773d.png
 东南之水可趋于盘龙而不可使积于震泽其道无
 他焉曰疏之浚之循其故也故者以利为夲
   张寅海潮论
惟太仓环州境皆水道纵则有浦横则有塘门堰以堤
 防之泾沥以疏泄之小而曰浜曰漕曰沟曰潭布列
 其间不可胜纪莫非海潮贯彻如血脉之流通经纬
 之联络周流无滞者也故舟有行止必随潮之涨退
 田无潦潴必因潮之盈缩其导引汲取家至户到则
卷二十一 第 22a 页 WYG0578-0774a.png
 备物致用之无穷潮汐为州境之利若此考其入诸
 港南则刘家港入径昆山西至信义界北则七鸦港
 入径任阳西之石牌湾海水逆流过斜堰入巴城此
 潮汐之大者也其分注各河亦二港之水为多馀各
 港汊之入则大小不甚相远矣夫潮汐者海之喘息
 也气有盈虚消息则潮有往来大小气候不齐故潮
 汐时候不一每半月省潮一次以应月之亏盈故月
 大则五十八潮月小则五十六潮此人皆见之而莫
卷二十一 第 22b 页 WYG0578-0774b.png
 计其数习之而莫究其繇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者
 多也余襄公安道曰潮之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
 临则水往从之日月右转而天左转一日之周临于
 四极故月临卯酉则水涨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
 乎南北彼竭此盈往来不绝皆系于月何以知其然
 乎夫昼夜之运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故太
 阴西没之期常缓于日三刻有奇潮之日缓其期率
 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而晦复缓一昼
卷二十一 第 23a 页 WYG0578-0774c.png
 潮朔望前后月行差疾故晦前三日潮势长朔后三
 日潮势大望亦如之月弦之际其行差迟故潮之去
 来亦合沓不尽盈虚消息一之于月阴阳之所以分
 也春夏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盖春为阳中秋为
 阴中岁之有春秋犹月之有朔望也故潮之极涨常
 在春秋之中潮之极大常在朔望之后此又天地之
 常数也太仓州境之水不外乎潮汐利用厚生不可
 一日阙焉者
卷二十一 第 23b 页 WYG0578-0774d.png
   沈启塘长圩长论
塘长圩长之说即周官土均稻人之意尝观稻人以潴
 蓄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土均为掌其平
 水土之政而率以治水然则今之塘长遇田塍倾圯
 沟洫湮微梁塘崩损非所当率其圩长而经葺者乎
 缅维朔望结报于官之法犹存则植涂通水修复文
 襄之政以裨耕稼以还流移不在兹欤
   沈启治水专官论
卷二十一 第 24a 页 WYG0578-0775a.png
司空治水古制也东南水国官可设者可不设乎尝闻
 三农生九榖榖生于水水得其性则榖生而为利水
 失其性则榖不生而为害殖利以芟害非官不可朝
 廷念东南国夲何尝不遣而不设哉其不能久者非
 朝廷意也何以知之观之盐马屯田非有重于玉食
 之地也既设运司又差巡盐御史既设太仆寺行太
 仆寺苑马寺又差巡马御史各省设按察司屯田官
 两直𨽻差巡屯御史是朝廷岂靳水利一官之设哉
卷二十一 第 24b 页 WYG0578-0775b.png
 其不容于久设者有故也且是官也职在必专专则
 法有定守任在必久久则绩可责成观之八年胼胝
 而不一入三过之门可知矣而岂谓今之官水有速
 如传舍寄如赘疣者哉其不能专且久者惟监司之
 不相能焉耳昔如周文襄公天下第一流人品也其
 于民情国事真如痌瘝乃身当时治水奏请官属多
 非监司所辖乃巡按御史何永芳一疏而尽革之文
 襄正当旁午之际手足不能一转孰谓责以地平之
卷二十一 第 25a 页 WYG0578-0775c.png
 业而予夺若是之轻可乎幸文襄方当君相属心否
 则不能安其位矣文襄又且不动于心复疏恳请仍
 给官属以毕乃绪以是例之则今安得不利于带摄
 哉又尝见监司亦有以天下事为已任如巡按御史
 吕公光洵者力疏东南水利力任而勇图之功竟不
 立何哉瓜期不可逾也余故曰必专官久任而后可
 岂徒曰可有可无也哉
   沈启府州县水利官论
卷二十一 第 25b 页 WYG0578-0775d.png
修水兴农守令法典朝更代历政无改权兹焉设有弼
 丞将以代劳非侵其秩而分其权也如此协恭胥济
 共美苟主曰有弼弼曰有主不免各有馀责矣仰观
 一统舆图添设者仅东南五郡邑建立之意顾不深
 哉尚图重其官荣其选贤借科甲精明水政何意每
 每裁革司权者动必先以应命大违建置初意岂于
 国重民艰有未讨欤
   归有光水利论前
卷二十一 第 26a 页 WYG0578-0776a.png
吴地卑下水之所都为民利害尤剧治之者皆莫得其
 源委禹之故迹其废久矣吴东北边境环以江海中
 潴太湖自湖州诸溪从天目山西北宣州诸山溪水
 所奔注而从吴江过甫里经华亭入青龙江以入海
 盖太湖之广三万六千顷入海之道独有一路所谓
 吴淞江者顾江自湖口距海不远有潮泥填淤反土
 之患湖田膏腴往往为民所围占而与水争尺寸之
 利所以淞江日溢议者不循其夲沿流逐末取目前
卷二十一 第 26b 页 WYG0578-0776b.png
 之小快别浚浦港以求一时之利而淞江之势日失
 所以沿至今日仅与支流无辨或至指大于股海口
 遂至湮塞此岂非治水之过与盖自宋扬州刺史王
 浚以淞江沪渎壅噎不利从武康纻溪为渠浛直达
 于海穿凿之端自此始夫以江之湮塞宜从其湮塞
 而治之不此之务而别求他道所以治之愈力而失
 之愈远也夫仓公为人治疾所胗期决死生而或有
 不验者以为不当饮药针炙而饮药针炙则先期而
卷二十一 第 27a 页 WYG0578-0776c.png
 死后之治水者与其饮药针炙何以异孟子曰天下
 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夲禹之治水所
 以行其所无事也欲图天下之大功而不知执其利
 势以行其所无事其害有不可胜言者嗟夫后世之
 论徒区区于三十六浦间或有及于淞江亦不过浚
 盘龙白鹤汇未见能旷然修禹之迹者宜兴单锷著
 书为苏子瞻所称然欲修五堰开夹苧干渎绝西来
 之水不入太湖殊不知扬州薮泽天所以潴东南之
卷二十一 第 27b 页 WYG0578-0776d.png
 水也今以人力遏之夫水为民之害亦为民之利就
 使太湖乾枯于民岂为利哉太史公称禹治水河菑
 衍溢害中国也尤甚惟是为务禹治四海之水而独
 以河为务此所谓执其利势者故余以为治吴之水
 宜专力于淞江淞江既治则太湖之水东下而馀水
 不劳馀力矣或曰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所
 以入海明非一江也曰此顾夷张守节妄注地理之
 误其说云太湖一江西南上为淞江一江东南上至
卷二十一 第 28a 页 WYG0578-0777a.png
 白蚬湖为东江一江东北下曰娄江不知二水皆淞
 江之所分流水经所谓长渎历河口东则淞江出焉
 江水奇分谓之三江口者也而非禹贡之三江惟班
 固地理志南江自震泽东南入海中江自芜湖东至
 阳羡入海北江自毗陵北入海郭景纯以为岷江淞
 江浙江此与禹贡之说为近盖经言三江既入震泽
 底定特纪扬州之水今之扬子江淞江钱塘江并在
 扬州之域故以告成功而淞江繇震泽入海经盖未
卷二十一 第 28b 页 WYG0578-0777b.png
 之及也由此观之则淞江独承太湖之水故古书江
 湖通谓之笠泽要其源近不可比儗扬子江而深阔
 当与相雄长范蠡云吴之与越三江环之则古三江
 并称无疑故独治淞江则吴中必无白水之患而从
 其旁钩引以溉田无不治之田矣然治淞江必令阔
 深水势洪壮与扬子江埒而后可以言复禹之绩也
   归有光水利论后
单锷以吴江堤横截江流而岸东江尾茭芦丛生泥沙
卷二十一 第 29a 页 WYG0578-0777c.png
 涨塞欲开茭芦之地迁沙村之民运去涨土凿堤
 岸千桥走水而于下流开白蚬安亭江使湖水由
 华亭青龙入海虽知淞江之要而不识禹贡之三江
 其所建白犹未卓然所以欲截西水壅太湖之上流
 也苏轼有言欲淞江不塞必尽塞吴江一县之民此
 论殆非锷之所及今不镌去堤岸而直为千桥亦守
 常之论也崇宁二年宗正丞徐确提举常平考禹贡
 三江之说以为太湖东注淞江正在下流请自封家
卷二十一 第 29b 页 WYG0578-0777d.png
 渡古江开淘至大通浦直彻海口当时唯确欲复古
 道然确为三江之说今亦不可得而考元泰定二年
 都水监任仁发开江自黄浦口至新洋江江面开阔
 十五丈仁发称古者江狭处犹广二里然二里即江
 之湮已久矣自宋元嘉中沪渎已壅噎至此何啻千
 年郏氏云吴淞古道可敌千浦又江旁纵浦郏氏自
 言小时犹见其阔二十五丈则江之广可知故古江
 蟠屈如龙形盖江自太湖来源不远面势不广若径
卷二十一 第 30a 页 WYG0578-0778a.png
 直则又易泄而湖水不能蓄聚所以迂回其途使如
 今江之浅狭何用蟠屈如此余家安亭在淞江上求
 所谓安亭江者了不可见而江南有大盈浦北有顾
 浦土人亦有三江口之称江口有渡问之百岁老人
 云往时南北渡一日往来仅一二回可知古江之广
 也夲朝都御史崔恭凿新道自大盈浦东至吴淞江
 巡简司又自新泾西南蒲汇塘入江自曹家河直凿
 平地至新场江面广十四丈夫以郏氏所见之浦尚
卷二十一 第 30b 页 WYG0578-0778b.png
 有二十五丈而都水所开江面财及当时之浦至夲
 朝之开江乃十四丈则兴工造事以今方古日就卑
 微安能复见大禹往日之江哉汉贾让论治河欲北
 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北入海
 当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以为大禹治水山陵
 当路者毁之隳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
 也若惜区区涨沙茭芦之地虽岁岁开浦而支夲不
 正水终横行今自嘉靖以来岁多旱而少水愚民以
卷二十一 第 31a 页 WYG0578-0778c.png
 为不复见白水之患余尝闻正德四年秋雨七日夜
 吴中遂成巨浸设使如汉建始间霖雨三十日将如
 之何天灾流行国家代有一遇水源吾民必有鱼鳖
 之忧矣或曰今独开一江则其馀溪港当尽废耶曰
 禹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江流既正则随其所
 在可钩引以溉田亩且江流浩大其势不能不漫溢
 如今之小江尚有剿娘江分四五里而合者则夫奇
 分而旁出古娄江东北之迹或当自见且如刘家港
卷二十一 第 31b 页 WYG0578-0778d.png
 元时海运千艘所聚至今为入海大道而上海之黄
 浦势犹汹涌岂能废之但夲支尊大则支庶莫不得
 所矣
   毛节卿三江水势论
海潮涨而东江塞旧迹已不可寻惟上海金藻考其故
 道以为可复然人往往废而不讲者恐咸潮溢而良
 田废也然淞江娄江七鸦白茅港亦通海何无咸潮
 也盖扬子江下流水势汹涌南泻于海冲为套子故
卷二十一 第 32a 页 WYG0578-0779a.png
 淞江之口去娄江七鸦之口殆百馀里而白茅一港
 古志云入江之道其潮来不过江流逆转耳惟东江
 去江已远故旱岁乃有咸潮也今欲通之须仿古人
 横置十闸之说水年随潮启闭而旱岁则常扄之亦
 可有利无害淞江西抵太湖东北入于海地势低于
 震泽三丈潮来时水高三丈至震泽而止旧额不可
 考近额阔一百五十丈今上流无恙下流亦通惟中
 流三绝以诸浦浑潮之相会也故上流不能东下而
卷二十一 第 32b 页 WYG0578-0779b.png
 北折于娄江今不可不浚也东江既塞淞江已微众
 流并下东北故娄江为独盛然昆山一段迂回势缓
 而海口涨沙伊始今亦不可不讲也然太湖之形势
 非特三江既入而南有通海之闸河北有泻江之百
 渎西有接水之五堰今其废也久矣䆒而复之庶足
 杀三江之水势乎震泽淀山等湖在前朝已有围田
 之弊间尝开凿定立界畔使豪右不容侵占我明弘
 治中徐侍郎贯亦尝疏理长桥占田千馀亩今不可
卷二十一 第 33a 页 WYG0578-0779c.png
 不考而石堤水洞不可不增其江浦要害去处桥梁
 可废者废之或以木易石至近来置栅太多阻遏水
 势宜查要害禦盗之处量留其他通潮江浦切宜撒
 去
   毛节卿太仓堈堰论
太仓之境有堈身堈身之东有一塘焉西彻淞江北过
 常熟谓之横沥又有小塘或二里或三里贯横沥而
 东西流者多谓之门若所谓钱堈门张堈门沙堰门
卷二十一 第 33b 页 WYG0578-0779d.png
 吴堈顾庙堈丁堈李堈门及斗门之类是也夫南北
 其塘则谓之横沥东西其塘则谓之堈门堰门斗门
 者是古者堰水于堈身之东灌溉高田而又为堈者
 恐水之或壅则决之而横沥所以分其流也故堈身
 之东其田尚有丘亩经界沟洫之迹在焉是皆古之
 良田因堈门圯坏不能蓄水而为旱田耳堈门之外
 岂非五代之季民各徒其行舟之便而废之耶此治
 高田之遗迹也若夫水田遗迹即今昆山之南所为
卷二十一 第 34a 页 WYG0578-0780a.png
 夏驾小虞等浦者皆决水于淞江其浦之旧迹阔者
 二十馀丈狭者十馀丈又有横塘以贯其中而棋布
 之是古者既为纵浦以通于江又为横沥以分其势
 使水行于外田成于内有圩田之象焉故水虽大而
 不能为田之害必归于江海而后已以是推之则一
 州之田可知矣故苏州府五门旧皆有堰今俗呼城
 下为堰下而齐门犹有旧堰之称是则防堤既完则
 水无所潴容而又设堰者恐其暴涨流入于城也至
卷二十一 第 34b 页 WYG0578-0780b.png
 和二年前知苏州吕侍郎开昆山塘而得古闸于唯
 亭之侧是古者水不乱行之明验也及夫堤防既坏
 水乱行于田间而有所潴容故苏州得以废其堰而
 唯亭亦无所用其闸也为民者因利其浦之阔攘其
 旁以为田又利其行舟安舟之使决其堤以为泾今
 昆山诸浦之间有半里或一里二里而为小泾命之
 为某家泾某家浜者皆破古堤而为之也浦日以坏
 故水道湮而流迟泾日以多故田堤坏而不固日隳
卷二十一 第 35a 页 WYG0578-0780c.png
 月坏遂荡然而为陂湖矣此古人之迹也今秀州滨
 海之地皆有堰以蓄水而海盐一县有堰近百馀所
 湖州皆筑堤于水中以固田而西塘之岸至有高一
 丈有馀者此其遗法独苏松圯坏殆尽卒莫有能讲
 求修复惜哉
   毛节卿江海坝闸论
沿江海通潮港浦历代设官置闸潮至则闭闸潮退则
 启闸故港无淤淀潮无泛滥自苏范郏诸公咸云置
卷二十一 第 35b 页 WYG0578-0780d.png
 闸利而废闸害惟元至顺间乃有废闸之论我明港
 浦屡开旋塞水旱相仍间有议复古制节民财者爱
 惜物力则谓以为泽国赖舟航以往来高乡赖潮水
 而灌溉役在得已殊不知古人经营设法将以利民
 岂欲病民而故为此烦费哉今欲置之必须兼古制
 通时宜每河阔三丈者置闸一座六丈者置闸二座
 多寡以是为差每闸各置亭一所岁拨闸夫二名和
 雇近闸居民世掌其事有失则罪之每九月至二月
卷二十一 第 36a 页 WYG0578-0781a.png
 常川扃闭朔望则启中闸以通海船傍开月河低堰
 以通小舟之行小港者或湖水溢下则潮退而悉启
 之其三月至八月高田用水则启闸以进潮或雨泽
 满盈足以灌溉则亦闭之以清江流庶舟无往来之
 阻田无苦旱之灾江无淤塞之患高乡岁免疏浚而
 低田亦减三年二水之忧矣今高乡支河在在湮塞
 旱年则从外塘搬水以救苗民寔劳止虽曰农官不
 省视而塘长不得人亦由古制堈门法废农民不胜
卷二十一 第 36b 页 WYG0578-0781b.png
 岁岁开挑之劳故至于此盖古者高田则设斗门(即/今)
 (水窦/是也)旱则闭以蓄水潦以启以泄水(今太仓河名多/堈门者其遗制)
 (也/)五代之季民利舟行之便而决之故高田多不可
 治今乞查支河通舟者责令得利大户共造水闸(支/河)
 (小浦约费/银百馀两)其不通舟者量置水窦(俗名水溇约/费银四五两)报河
 口居民一两家专司启闭免其一二十亩丁田役银
 以酬其劳不然止令塘长九月朔填坝三月朔开坝
 (吴俗低乡清明浸种高乡榖雨浸种至三月/则用水矣谚云八月半住车则不用水矣)亦可以
卷二十一 第 37a 页 WYG0578-0781c.png
 免半年浑潮之积而民力庶乎其少减矣
   周大韶论治水古今异宜
盖水之在天地间每随气候以为盈虚犹人之鼻息然
 也古今言水患者必先于吴江及归咎于长桥挽路
 也然考之宋元以来其变迁之故有不尽然者盖挽
 路筑于宋庆历八年长桥建于元泰定元年宋时郏
 乔言曰禹以三江决震泽之水今之二江已绝惟吴
 淞一江犹存元时任仁发复曰三江引太湖之水以
卷二十一 第 37b 页 WYG0578-0781d.png
 入于海二江俱塞仅有吴淞江存焉则自宋迄元虽
 有挽路长桥而吴淞江固无恙也其二江之夲源不
 假于吴江以为咽喉初无挽路长桥之阻已先亡之
 矣后因江流湍急激成大汇路渐迂远民罹水患后
 人乃开新洋夏驾二水以泄其流而江之势始分张
 士诚又北开白茅港以杀上流之势迨至夲朝而吴
 淞江乃塞今南之黄浦北之刘河即古之东江娄江
 也二江今既深阔疾流则吴淞又焉得与二江俱存
卷二十一 第 38a 页 WYG0578-0782a.png
 而无恙乎犹人以一身之大其气不能兼通于鼻息
 然也今之议者咸按昔人之言曰尽徙吴江沙村之
 民开而为水并凿吴江之堤而为水桥千所然长桥
 与石堤于吴江上流之势不能无阻若云尽徙吴江
 之民又凿为木桥千所未必皆然且如吴江之南九
 里有阜名牛毛墩其四下即东湖乃汪洋之水也自
 嘉靖二年之后迄今成田民居之矣则湖水之盈涸
 亦自有时昔湖今田则吴江之地奚必尽徙其民乎
卷二十一 第 38b 页 WYG0578-0782b.png
 又如长桥里许为谼六十有一石塘九里为桥三十
 六座由此以达太湖不过三四里之程今视其水之
 流行不及十馀处桥门之内外水势亦不甚见其高
 低湍涌虽屡经开浚而湖水不能冲涤诸桥之淤然
 则又奚必凿为木桥千所乎则湖水夲枯又可见矣
 自今言之宜于长桥之南北以及吴家港口等处宜
 相度形势急于开浚以资其上流之源使太湖之水
 必趋于吴淞江而后已今已开矣第湖中西北风起
卷二十一 第 39a 页 WYG0578-0782c.png
 吹浑泥入港至南滩又为长桥锁住不无淀积故南
 北两滩三五年当一捞浅也又于新洋江口之两岸
 各筑短坝六丈则减十二丈之力所存者十丈而已
 自不足以夺吴淞江十八丈之势使此江之水必趋
 于海而后已其如昆山塘之东西龙溇界牌泾陆泾
 等坝金鸡黄昌清水等港凡可以决阳城湖水以补
 娄江上流之源者尽宜疏而通之则三江之势秩然
 不乱可复大禹三江之迹潦固可泄涸亦可潴矣
卷二十一 第 39b 页 WYG0578-0782d.png
   周大韶论治水为谋不臧
盖治水之法必先明其来历之源然后导其归宿之路
 其序不可乱行其功不可逆施也尝考常州之水下
 至无锡以达苏州自运河之水无不西南行以注于
 太湖直至胥口方引太湖之水由横塘以出胥门城
 濠自苏州以至无锡常州未闻有出太湖之水也惟
 运河以东之水入太湖不远者乃东下长荡鹅肫等
 荡而分潴为阳城等湖故自娄门以达昆山城由阳
卷二十一 第 40a 页 WYG0578-0783a.png
 城湖而南皆出塘之水未闻有水自太湖北入于娄
 门塘下注于阳城昆尚诸湖而泄入于江也此其迹
 之显然有不可诬者然此沿江诸浦所泄者乃不及
 入太湖之水谓之杀其上流之怒而分大湖之势可
 也何论者咸谓震泽之水北注于阳城昆尚诸湖指
 福山许浦等塘为震泽之尾闾茜泾诸浦为震泽之
 后门乃谓浚三十六浦以泄太湖之水同归于海然
 则以三江为震泽之咽喉乎为震泽之胸腹乎此不
卷二十一 第 40b 页 WYG0578-0783b.png
 经考索之故也宋时黄震亦尝论及之曰昔人开西
 泾诸浦亦主一时一方之利而然今闸浦尽废而海
 沙壅塞为患又前日之所无观此可见矣又如沿海
 一带地形颇高于内田而潮水因之不能急泄故呼
 为堈身然开三十六浦之后沿河积土高出丈外而
 腹内之田旱则无路引水以为灌溉之资潦则无门
 出水以为泄放之计故沿海旧有一带之堈身形如
 仰盂水不能泄人皆知之矣而三十六浦之沿河随
卷二十一 第 41a 页 WYG0578-0783c.png
 处皆成堈身形如围墙田地荒弃人所不知也故郏
 亶言水利之六失首先及之矣又如沿江开浦夲为
 泄水之计而于浦口置闸亦欲拒绝浑潮意亦善矣
 然以土地之宜否理势之非便有不必然也且以一
 日两至之潮其在昏夜皆以疾风暴雨冰冻霜雪之
 时虽欲以时启闭谁为司守况一岁之内春夏则潦
 水常多更且海潮汹涌闸上一版则力有不支秋冬
 则雨泽少降而水势枯涸又不必有闸此人情必然
卷二十一 第 41b 页 WYG0578-0783d.png
 之理也自常州以上地连山土脉理坚实又无潮水
 之交冲故可筑闸以获宣泄之利吕城孟渎等闸是
 也苏州边海地皆浮沙海潮湖水内外冲齧闸底椿
 木之处一有罅隙渐次流空而易崩损白茅七浦斜
 堰等闸是也故闸虽十设而九废耳且如桥梁之有
 便于民者为地方之利随坏随修众咸捐财以助之
 矣闸果有关于宣泄之具可为旱潦之资公私曷敢
 坐视倾颓曾无一人留心于此乎若必欲置之须于
卷二十一 第 42a 页 WYG0578-0784a.png
 近浦实田之中开深倍于河底纯用砖石不用木椿
 贯以灰沙筑成之后仍实以土如田使无虚处积水
 灰沙自然胶融年馀之后乃开通引水由闸而行将
 旧河坝作平地则闸可永久无虞又省作坝车水椿
 木之费此乃造闸之要法也其如三十六浦之中惟
 七浦白茅为最次则杨林湖川福山三丈等浦但宜
 相时开浚不可坝截馀如茜泾东杨林双鸣鹿鸣大
 钱周泾浒浦等河各于开浚之后须于两头作坝以
卷二十一 第 42b 页 WYG0578-0784b.png
 节清水以拒浑潮旱则潴而蓄之潦则决而放之则
 官不劳于开浚工力之艰民不病于田地抛弃之苦
 实为两便也
   屠隆东南水利论
夫水政者圣王之所修以利民其利害之相悬则天壤
 矣此非可以智尝而悬断谈三吴水政者虽多端大
 约不出治水治田两者而治田之与治水实相表里
 要之治田所以治水也水之利害系于田水政修则
卷二十一 第 43a 页 WYG0578-0784c.png
 田获其利水政不修则田受其害而治水治田两者
 自不可缺治田而不治水则田功罔施治水而不治
 田则水政尚缺均非完计也昔人之推水学者曰郏
 亶曰单锷郏亶详于治田单锷详于治水兼而用之
 水政举矣请先言治水三吴巨浸厥有太湖汪洋浩
 淼绵亘三万六千顷三吴诸水咸入太湖而分注三
 江以入大海是吞吐元气翕荡东南之一大关键也
 南则杭湖天目诸山发源苕霅等溪繇湖州七十二
卷二十一 第 43b 页 WYG0578-0784d.png
 溇而入西则金陵溧水溧阳九阳江洮湖荆溪诸水
 繇常州百渎而入北有运河受京口大江及练湖诸
 水北繇江阴一十四渎入于大江东由常熟昆山之
 三十六浦入于大海而入江海不及者亦繇武进无
 锡诸港以入太湖太湖三面受水独湖东一面泻之
 三江以入大海然三江水道仅有吴江一十八港入
 江是太湖三面受水一面分流吞多吐少易蓄难泄
 水口一有梗塞则停缓无力天时一遇淫雨则泛溢
卷二十一 第 44a 页 WYG0578-0785a.png
 为灾是水口之宜通而不宜塞彰彰明甚也太湖之
 水繇江入海大江之水日接海潮江水清而海潮浊
 海潮每来常有淤塞江水清驶随辄涤去以故向无
 水患自吴江将泄泻太湖一带故道建长桥筑挽路
 以便漕舟水道始梗泥沙淀积而太湖之水往往漫
 衍矣况三吴地形东来渐低苏州为常镇之下流松
 江为苏州之下流苏松并海地岸反高于腹里形如
 仰孟洪波流潦尤易内注太湖水口既已鲠塞淫雨
卷二十一 第 44b 页 WYG0578-0785b.png
 乘之大风适作海水涌入太湖既涨不能复受则常
 镇诸邑之水合于苏州而苏州已先被其患苏州诸
 邑之水又合于松江而松江之患益深盖自有宋以
 来三吴水灾志不绝书渰没田禾漂荡庐舍泽国千
 里民化鱼鳖虽朝廷下令遣官累有修浚时通时塞
 得失相参利害相半迄未闻有为三吴遗千百年之
 永利者顷台使者怀安林公奉玺书来督三吴水利
 矢谟宣力蒙犯霜露郊行野宿无间寒暑昼夜访诸
卷二十一 第 45a 页 WYG0578-0785c.png
 缙绅谋诸三老相地形之高下寻水道之源委权其
 利害察其得失深知三吴之水汇于太湖泻于三江
 而入于大海既以得水利之要领而各郡各邑江湖
 河渠浦港浜塘之类条分缕析又无不合治水之机
 宜是以数年之内水利大兴今总四郡之成事约而
 言之则瞭然矣开吴淞江四十馀里以复大江入海
 之故道浚吴江之吴家港长桥南北滩庞山湖口使
 太湖积水径达于淞江以淀山湖直接太湖之流其
卷二十一 第 45b 页 WYG0578-0785d.png
 来甚径易而烂路港不足以泄之故于青浦浚小大
 山泾以泄淀湖之水而南入于泖又浚跄开河以接
 大曹港浚横塘横泖以接蒲汇塘浚昆山淀湖诸口
 使湖水分注千墩道褐赵屯大盈崧子盘龙等浦而
 北入于江又以三泖北纳淀湖南连浙水西入长洲
 吴江诸荡故于华亭浚秀州官绍盐铁等塘金山三
 汊等河上下横泾沙竹冈塘金汇塘运盐河以泄南
 北两涯之水于黄浦于上海浚蒲汇六磊竹冈等塘
卷二十一 第 46a 页 WYG0578-0786a.png
 周浦三林都台等浦新港黄家浜严茂塘以泄东西
 两涯之水于黄浦总之合流吴淞以入大海又以吴
 淞出海之路颇觉辽远不能径达则泖淀北注诸水
 淞江或不能尽容故于昆山浚夏驾浦大瓦赤泾诸
 水于嘉定浚顾浦吴塘南盐铁北横沥西练祁彭越
 浦华亭泾南翔河湄浦张家浜以泄淞江北行之水
 于娄江三江并行恐难尽泄复浚太仓之吴川塘杨
 林塘七浦塘路漕塘杜漕塘以泄阳城巴城诸湖东
卷二十一 第 46b 页 WYG0578-0786b.png
 行之水而入海浚常熟之白茅塘许浦梅李塘福山
 塘耿径塘吴泗浦三丈浦以泄尚湖昆承湖及毗陵
 晋陵诸水径入大江浚江阴之东西雷沟舜河利港
 北横河九里河山塘河青旸河以泄五泻河芙蓉湖
 诸水以入大江其治水次第如此故太湖有所泄泻
 三江有所分注众水尽治下流俱通下流既通上源
 宜导于是浚宜兴之西氿里河百渎武进之白鹤溪
 金坛之荆城港及长荡之里河徐村荫封等河泄长
卷二十一 第 47a 页 WYG0578-0786c.png
 山洮湖荆溪之水而分入太湖运河浚武进之孟渎
 丹阳之九曲河丹徒之铁猫港以泄润州上流诸水
 而入大江上源既导则下流可接下流既通则上源
 益顺又恐新洋江过于深润分引江水北流引入浑
 潮将来不无淤塞之忧故于夏驾口慢水江口并建
 二闸时乃启闭慎乃宣防庶几水不外趋潮不倒注
 吴淞之通可垂久远而水利兴矣水利既兴田乃可
 治治水而不治田岂惟田功之亏终无水政之缺何
卷二十一 第 47b 页 WYG0578-0786d.png
 也盖三吴虽号称泽国低洼而中间田亩亦自有高
 下高田十居二三下田十居六七高田所患在旱下
 田所患在水而两者利害又每相悬大旱之岁水涸
 岸出低洼下田幸而一熟而高田则已尽枯大潦之
 岁水浸上行冈阜高田幸而一熟而下田则已尽没
 是乌可不为之计也下田所患在水则不可无障而
 所以障其水者圩岸也高田所患在旱则不可无蓄
 而所以蓄其水者沟渠也下田不修圩岸则大湖虽
卷二十一 第 48a 页 WYG0578-0787a.png
 通而适遇水潦一时泄泻不及者何以障水而免患
 高田不浚沟渠则江海虽大而适遇旱暵江海流注
 不到者何以蓄水而灌田于是公又为条治田六事
 刋布书册移檄有司而又力劝亲督高田令浚沟渠
 下田令修圩岸令诸郡各邑犁然举行沟渠浚则高
 田有以蓄水而旱不能为灾圩岸修则下田有以障
 水而水不能为害是治田之事正治水中之最切要
 者也故曰治田治水相为表里治田所以治水也三
卷二十一 第 48b 页 WYG0578-0787b.png
 吴之言水利者代有其人兴水利者累闻其事而策
 非万全功成小补未有建硕画垂永如今日者也良
 由公之志锐而心诚虚量而识远智习而善断志锐
 则前无畏途心诚则精贯金石量虚则下情悉达识
 远则利害毕照智习则事至不迷善断则机来无失
 故其建立非凡而成就宏远也隆尝相从畚锸知其
 事之始末颇详是以不辞庸鄙而为之著论以俟后
 之君子留心水利经理东南者由此知彼而有所考
卷二十一 第 49a 页 WYG0578-0787c.png
 焉
   许应逵吴淞江或问
或问于许应逵曰子治水先吴淞江其说奈何应逵曰
 子不暏海口乎抑未读水利考乎古今治水名臣无
 虑十数公其忠臣杰士献策上书轸桑土之思而重
 经国之计者亦无虑十数公今其书具在未有不以
 吴淞为患者盖东吴之水千流万派会于五湖而繇
 三江以入海此童而习之人人皆能言之故论者咸
卷二十一 第 49b 页 WYG0578-0787d.png
 云五湖其咽喉也三江其心腹也海口其尾闾也尾
 闾之不泄将倒灌而横溢可使过颡在山即隆圩之
 高至于天犹之无益也或曰如客岁之旱何应逵曰
 子亦为是说耶东吴泽国岁岁苦潦乃客岁之旱则
 自来所未有者盖连岁不雨亢阳斯极即老人年七
 八十亦云仅一见之以故各省告灾率称苦旱而长
 江洞庭等处悉就浅涸扬子金焦两旁渐成沙滩岂
 亦吴淞宣泄致之耶且无论远者即以人身譬之苟
卷二十一 第 50a 页 WYG0578-0788a.png
 尾闾不通痞满为患使医者不以调胃承气等剂推
 之荡之而犹倡为从容消导之说彼其人可立而毙
 也第尾闾决而元气虚饮食调理其功尤急所为饮
 食者则支河及时雨也时雨不敢必所可尽力者支
 河耳始予建议挑吴淞以便疏泄浚支河以资灌溉
 筑圩岸以防泛滥无日不以是三者而亟举之且牌
 行各州县令悉举境内支河逐一查勘当与吴淞并
 浚而并深三令五申文移具在不谓专吴淞而弃支
卷二十一 第 50b 页 WYG0578-0788b.png
 河也如专吴淞而弃支河者犹治痞满者专推荡而
 不为饮食调理其人亦立而毙无益也奈之何钱粮
 减半而南京户部尚犹豫不发且先发五万两秪以
 挑吴淞大仓及量浚上海嘉定昆山华亭等处以故
 十七年虽旱而太仓所挑七浦杨林吴塘顾浦亦大
 有秋而吴淞两傍俱受其利即十八年五月十二日
 雷雨骤涨至六月初七日止计二十五日中间晴霁
 者八九日耳此其潦不在十四年之下予令人走吴
卷二十一 第 51a 页 WYG0578-0788c.png
 江二十八都觇之则水下于堤者三尺夫吴江东南
 之最下而二十八都又吴江之最下者此而不溢此
 非挑吴淞水不能潦之验与六月初七至八月初旬
 不雨则其旱又极矣予复令人所在觇之则浅者尚
 馀二三尺以资灌溉否则既种而雨水不继将不秀
 不实安所计穰穰之利此非浚支河旱不能病之验
 与向使十六年帑银全发当令各州县分投并浚即
 旱无可虞奈之何忍弗能予使太仓先受其益则非
卷二十一 第 51b 页 WYG0578-0788d.png
 予之罪也且内河距海口蜿蜒几三百里自内及外
 以渐而高而中多曲折迂回即使挑深与内河等未
 可建瓴而下者秪以备极涝使急则顺流东注而免
 于沦胥如子所言则漏卮也顾不谬与夫不罪发银
 之迟而病其宣泄不察于并举之说而罪其偏枯虽
 十大禹不能当前而况予之不肖者乎
   张应武吴淞江疏浚论
吾邑左浸东海淞江经其前刘河绕其后黄浦自东南
卷二十一 第 52a 页 WYG0578-0789a.png
 来合于淞江之尾昔人所指以为三江者皆繇以入
 于海淞江位二江之中载地既高而江形又直建瓴
 东注自安亭港至李家浜萦纡境内百有馀里塘浦
 左右股引足于清水而亦无壅溢之患五季以前江
 乡号称乐土自吴江石堤既筑清水之出于湖口者
 日微不足以荡涤潮沙淞江屡浚屡湮议者咸思一
 大治之广数里之江决壅出之口塞傍分之窦旷然
 为数百年之规然而物力不给众口难调近乎可言
卷二十一 第 52b 页 WYG0578-0789b.png
 而不可行夲朝疏浚者五六公虽广不踰十寻通不
 过数十年未足厌议者之志然是江流通一日则民
 受一日之利他日复湮又当有任其责者随时量力
 以舒目前之急未可谓非中策也耳目所及惟隆庆
 四年海忠介公寓赈济于兴作至诚所感寮采敬应
 富室乐助役夫竞劝所费官金不过五六万疏上海
 南跄口至嘉定黄渡平陆六十馀里两月成江清水
 奄至葑泥自去当时以为若有神助非尽人力也万
卷二十一 第 53a 页 WYG0578-0789c.png
 历七年巡江林公应训接疏黄渡至昆山千墩三十
 馀里上流江南亦加辟焉万历十五年因水灾用科
 臣言特设专官发帑银以开江为首务而所任非人
 背公营私初至见江尚流通前人之所疏凿可攘可
 后功于是不酌群言不委州县不役乡夫独任私人
 共图欺罔托言以渐而深惟务筑坝曾不运土每车
 戽微乾稍削茭芦即已放水迤逦而东起自安亭至
 宋家桥分为十段九段毕工岸无积土人以为笑谈
卷二十一 第 53b 页 WYG0578-0789d.png
 末段去海不远潮势湍悍屡筑不成遂以顽石压弊
 舟杂筑之费数千金几成而溃乃试其所制混江龙
 聊掩众目而罢自知不厌众心颇留银还官虚告成
 功迁官以行而其所沉木石留碍江心潮沙依之易
 为淀聚未及两载海公所疏复为平陆矣自昔开江
 未有若是役之无益而有害也即今万姓嗷嗷复思
 疏浚如望岁焉是须庙堂主张六郡协力非一邑之
 所能必也邑治以四水聚为形势东西练祁南北横
卷二十一 第 54a 页 WYG0578-0790a.png
 沥形如十字交贯城中境内塘浦以百计支港以千
 计东引大海南引淞江北引刘河西仰湖泽四面潮
 汐咸会邑城自淞江既湮清水罕至舟楫灌溉咸资
 潮水宋人引清障浊之法已不可施于今每岁所开
 塘浦还为潮汐之所填淤三岁而浅四岁而湮五岁
 又须重浚亦无一劳永逸之术所可自尽者修浚均
 节其间焉耳酌塘浦之间要参以浅深及前浚之岁
 月分为五等著之一籍依次修浚周而复始无得踰
卷二十一 第 54b 页 WYG0578-0790b.png
 越五岁不紊则不紊矣若乃近海之区潮沙倍积出
 入孔道官舟重载所由或有不能待五年者所当别
 议然一邑不过三四不可以此而并废经常之规也
 修浚之际择民之才干有行者分段监护必使底面
 四旁深浅阔狭咸中程式庶岸不善崩可支五六年
 以待重浚如此则民力不甚疲塘浦亦不加淤非遇
 飓风小旱小潦不至全歉此亦杜牧所谓上策莫如
 自治其于开江固并行而不悖也
卷二十一 第 55a 页 WYG0578-0790c.png
  王焕如曰先大父京兆公尝言吴淞江自海忠介
  一浚而后继之者虚縻数万公镪何裨水利愚览
  林水院刻疏及诸公序记采辑二三略存典故非
  徵实也最后读屠仪部总论铺张伟绩与许水道
  之自著或问相颉颃矣赖张应武以嘉邑人目睹
  三公开江之事手持铁笔不少假借则功罪之案
  其斩然乎屠许张三论篇章衔尾百世而下披是
  编者可考镜前修矣嗟夫
卷二十一 第 55b 页 WYG0578-0790d.png
   张献翼长洲水利论
江南水利无论汉唐计宋有天下三百年而命官修治
 凡三十馀度殆不十年一兴利也迨皇明自永乐初
 迄嘉靖初百十年有馀而夏忠靖以后相继治水者
 亦八臣计之亦不过十馀年一兴利也今五六十年
 来仅一海忠介公又功程未竟而去他率空谈水利
 岂不日就淤涸土瘠民贫也哉礼六府严司水之官
 司空专度地之职山林川泽各尽其利以足国用是
卷二十一 第 56a 页 WYG0578-0791a.png
 以计三十年之通而不及于困急也长洲之水治之
 不能专其利不治则必同其害苟能倡浚导之举以
 率旁邑是惟良有司力为之耳
 
 
 
 
 
卷二十一 第 56b 页 WYG0578-0791b.png
 
 
 
 
 
 
 
 吴中水利全书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