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
卷二十 第 1a 页 WYG0578-072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吴中水利全书卷二十  明 张国维 撰
  说
 说本注疏之义其文或略或详皆所以指画水道务
 合源委读者应知作者之苦心
 宋
   朱长文东南水利说
地倾东南而吴之为境居东南最卑处故宜多水昔禹
卷二十 第 1b 页 WYG0578-0723b.png
 之治水也因其势之可决者疏而为三江因其势之
 必聚者潴而为五湖乃底于定微禹其能不鱼乎观
 昔之智亦勤矣故以塘行水以泾约水以塍禦水以
 埭储水遇淫潦可泄以去逢旱岁可引以灌故吴人
 遂其生焉前代经营之迹多不见矣至唐元和中开
 常熟塘古碣仅存颇称灌溉之利钱氏时常置都水
 营田使以主水事募卒为都号曰撩浅盖当是时方
 欲富境禦敌必以是为先务国朝天禧天圣间吴中
卷二十 第 2a 页 WYG0578-0724a.png
 水灾于是命发运使张纶同郡守经度于昆山常熟
 各开众浦以导积水嘉祐中范文正公来治此州适
 当歉岁深究利病不苟兴作公以为松江不能独泄
 震泽诸湖之水虽北压扬子江东抵巨海河渠至多
 湮塞已久不能分其势今当疏导诸邑之水东南入
 于松江东北入于扬子与海也有盘龙汇者介于华
 亭昆山之间步其径才十里而洄泬迂缓逾四十里
 江流为之阻遏盛夏大雨则泛溢旁啮沦稼穑坏室
卷二十 第 2b 页 WYG0578-0724b.png
 庐殆无宁岁范公尝经度之未遑兴作宝元中太史
 叶公清臣漕按本路遂建议酾为新渠道直流速其
 患遂弭厥后转运使沈立之又开昆山之顾浦颇为
 深浚嘉祐间吴中荐饥朝廷择选守将经制其事蔡
 秦州自杭校理典是郡尝请行县按水亲度其利是
 时转运使王纯臣建议请令苏湖常秀修作田塍位
 位相接以禦风涛令县教诱植利之户自作塍岸定
 邑吏劝课为殿最当时推行焉及李兵部复圭为运
卷二十 第 3a 页 WYG0578-0724c.png
 使韩殿省正彦宰昆山于是复修至和塘使之完厚
 民得因依立塍堨以免水患而韩君又开松江之白
 鹤汇如盘龙之法皆为民利熙宁元年六月有诏兴
 修水利二年十一月颁农田水利约束三年广东安
 抚司机宜文字昆山郏亶上言苏州水利大槩以为
 环湖地低故常多水沿海地高故常多旱治田为先
 决水为后欲取所谓水田者略循古法也七里为一
 总浦十里为一横塘因出土以为堤又取所谓高田
卷二十 第 3b 页 WYG0578-0724d.png
 者一切设堰潴水以灌溉之则高田不涸而水田亦
 减流注之势度用二十万工水治高田旱治下泽要
 以三年而苏之田毕治矣其后士人傅肱欲决松江
 之千墩金城诸汇又欲开无锡之五泻堰以泄太湖
 而入于北江导海盐之芦沥浦以分吴淞江而入于
 海于昆山常熟二县深辟诸浦遇东南风则水北下
 于扬子遇西北风则水南下于松江庶可纾患夫治
 水者常浚其下流下流既通则上流可导也
卷二十 第 4a 页 WYG0578-0725a.png
   范成大水利围田说
今之岸塍率去水二三尺人单行犹侧足而行坎坷断
 裂累累如蹲羊伏兔佃户贫下至东作时举质以备
 粮种其势无馀力以及畚锸之工妇子持木杴探污
 泥补缀空缺累块亭亭一蹴便陨谓之作岸实可怜
 笑秋雨时至莫之障防与江湖同波农人转徙而他
 明年或能归业或召新租事力愈薄卤莽增甚今宜
 于边临湖瀼土人所谓搭白之处增筑长堤使高五
卷二十 第 4b 页 WYG0578-0725b.png
 六尺基广七八尺以上秋冬之交潢潦乾源手足所
 及土皆可取阅春夏半年至秋雨风潮土已坚定草
 茅生之可恃为安较之临时补缀客土杌捏不可同
 年而语至于夫力则同顷共利者不殊如一顷之田
 南高而北下水必先自北入北边有田之人固当悉
 力三边众户亦合并工同作夫有田无岸水平之日
 辄复罪岁愚氓受敝没世不悟诚可太息
 元
卷二十 第 5a 页 WYG0578-0725c.png
   (失/名)镇江漕渠说
唐孙处玄润州图说云云阳西城有水道至东城而止
 建康实录吴大帝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勋作屯用发
 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
 号破冈渎上下一十四埭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
 入江宁界于是东郡船舰不复行京江矣晋宋齐因
 之梁以太子名纲乃废破冈渎而开上容渎在句容
 县东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流三十里十六埭
卷二十 第 5b 页 WYG0578-0725d.png
 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三十六里五埭注句容界西
 流入秦淮至陈霸先又湮上容渎而更修破冈渎隋
 既平陈诏并废之则知六朝都建康吴会漕输自云
 阳西城水道径至都下故梁朝四时遣公卿行陵乘
 舴舰自方山抵云阳至隋大业中炀帝幸江都欲遂
 东游吴会始自京江开河至于杭此说不然京口有
 渠肇自始皇非始于隋也盖六朝漕输繇京口泛江
 以达金陵则有风涛之险故开云阳之渎以达句容
卷二十 第 6a 页 WYG0578-0726a.png
 而京口固未尝无漕渠也详诸实录所谓东郡船舰
 不复行京江之语可见舆地志晋元帝子裒镇广陵
 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于丁卯港立埭又齐志丹
 徒水道入通吴会皆六朝时事尤为明验是则炀帝
 初非创置不过开使宽广耳及观京口诗集宋乾道
 庚寅郡守蔡洸浚渠河成郡人顾致尧诗则渠始于
 秦明矣
   (失/名)都水庸田司集江湖水利说
卷二十 第 6b 页 WYG0578-0726b.png
震泽受吴中数郡之水西南湖州诸溪西北宣州诸溪
 并下太湖盖诸山峙于太湖之西地形高阜兼南北
 东三处江海之岸亦高而太湖之四外皆高水积其
 中常若盘盂之盈满非藉江湖深利何以通泄设有
 雨潦则泛滥四溢环湖低田其能免淹没乎范文正
 公谓太湖天开泽国众流所聚而江海之涯地势皆
 高若欲导泄积水在乎时时点检太湖东岸北岸通
 江诸河道水洞不致诸物闭塞可也盖环湖皆苏湖
卷二十 第 7a 页 WYG0578-0726c.png
 常秀之良田病于低洼利在泄潦兼沿江傍海诸高
 田亦仗湖流奔注冲散潮沙使江湖深利乃可引潮
 灌溉繇是言之凡太湖出水口子宜常通不宜略塞
 也诸小湖在太湖迤东及北者有昆承湖巴城湖阳
 城湖沙湖陈湖尹山湖蠡湖薛淀湖又名淀山湖并
 诸水泖瀼淹荡皆能接泄太湖水注江达海数内淀
 山湖关系吴淞江注泄至为切要论其古迹周围二
 百里此湖水自大盈赵屯二浦以泻吴淞江既近且
卷二十 第 7b 页 WYG0578-0726d.png
 便较之诸湖惟淀山湖之东岸北岸与浑潮相接最
 近若上源所注不急则潮沙繇此以注湖内渐成淤
 淀富豪之家繇淤淀而围成田地里步不多其来久
 矣繇是湖之潴水益狭又与二浦渐远而所泄不能
 快便若非就湖内围田上多开河道及时时修浚二
 浦并浚近浦诸沟洫接济通泄冲涤浑潮则此湖淤
 淀恐不止于是也吴江长堤又名挽路石塘按宜兴
 前辈单锷云昔庆历二年因风涛多败漕舟遂接续
卷二十 第 8a 页 WYG0578-0727a.png
 筑成长堤横截五六十里虽时有桥梁而流势不快
 江海浦港复多沙涨又按东坡苏公云淞江沿数十
 里积石壅土筑为挽路建长桥植千柱于水中涨水
 之时桥上水常高尺馀江水不快则海之泥沙随潮
 日积而吴中多水患又按昆山郏亶云吴江筑为石
 塘以障东流之势是致下流浅狭遽涨潮沙半为平
 地如长堤如挽路如石塘皆同此处正是太湖东岸
 泄水下吴淞江入海第一要处古贤交口立论以晓
卷二十 第 8b 页 WYG0578-0727b.png
 人者乃至再三必是此处不当闭塞凡先来于堤间
 多置木桥多凿水洞上则通行下则泄水者盖欲仗
 其急流奔注江河冲涤泥沙免致水患然犹虑桥柱
 之阻水今人多不知此意或便于行路则坝塞河口
 或惰于巡防则密置椿橛此又不止于桥柱之阻水
 也矧以茭菱鱼簖等物障遏妨害农功必得官司于
 此处榜示告戒使之咸知利害可也吴江长桥长洲
 宝带桥曾议凿堍添桥宽展水道皆合浚治昆山塘
卷二十 第 9a 页 WYG0578-0727c.png
 北纳阳城湖南吐吴淞江常熟塘接泄太湖水势入
 昆承等湖注江达海两傍河道各有七十馀条多有
 坝塞之处合去坝塞使之通流大盈浦南接淀山湖
 自白鹤汇以达吴淞江浦阔三十馀丈赵屯浦南接
 淀山湖北达吴淞江浦阔五十馀丈此二浦注泄湖
 水最为切要常宜深阔通利近年以来渐至淤塞又
 太湖东至松江有白鹤汇者宋嘉祐崇宁宣和间三
 次开浚又有顾浦汇盘龙汇千墩金泽诸汇推原其
卷二十 第 9b 页 WYG0578-0727d.png
 故皆繇上源闭塞湖流迟缓潮沙积聚而成今有河
 沙汇者涨塞江心阻水尤甚及有新华觜分庄觜严
 家觜暴涨为害俱合凿开盖觜即汇之异名也
 明
   姚文灏浙西水道图说
浙西为区四高中下势若盘盂诸源西来天目为魁也
 列泽中汇太湖为最也众流归东三江为宗也近世
 治水者浚松江跄口则不通水之不乐东也决黄浦
卷二十 第 10a 页 WYG0578-0728a.png
 夏驾则沛然水之欲北旋也夫万水皆东三江故同
 也今兹之欲北何也海塘障而东江塞也自东江之
 塞也天目南源迂回数百里过松江然后入海失其
 宅也议者徒知恶诸浦之夺江而欲截其流而不知
 江之不能自繇也然则通东江复禹迹可乎曰不可
 也东江通则咸潮溢也近江膏腴之田复卤斥也后
 之治水者莫若因其势之所在近三泖者导之使入
 黄浦近淀湖者导之使入娄江近阳城者导之使入
卷二十 第 10b 页 WYG0578-0728b.png
 七浦庶几事半而功倍也图之作举纲也纲举而目
 张也观者得水土分数于区画之间高下见矣高下
 见疏防辨矣
   魏校吴中水利说
吴地边高中下昔人象为盘盂不大决其下流注之海
 则胡以止湖翻矣禹贡所谓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是
 也今淞江全受震泽诸水实维经流而中多淤阻如
 肠胃病噎然则并而入娄江过刘家港入海西迤北
卷二十 第 11a 页 WYG0578-0728c.png
 地形愈卑则汇为阳城昆承诸湖故有白茆塘受之
 以泄于江
   何宜水利塘圩说
脩治塘圩浙西水利急务约略其说如左
 一脩筑围岸苦于无土若围外河水浅狭即将外河
  车乾取土若外河深阔则将围内沟洫车乾取土
  此一举两得之术也
 一凡围内有径塍者遇潦易于车戽是以常年有收
卷二十 第 11b 页 WYG0578-0728d.png
  其无径塍者遇潦难于车戽是以常年无收宜谕
  令田户凡大围有田三四百亩者须筑径塍一条
  五六百亩者须筑径塍二条七八百亩者如数增
  筑
 一围岸田畔或土脉虚浮外水沴入昼虽车乾夜复
  涨满者宜于岸塍中心开掘一槽深入外河之底
  随䈒河泥填及一半俟其稍乾用杵筑令坚实又
  复䈒泥填满则水无自而入矣又有围岸因鳅鳝
卷二十 第 12a 页 WYG0578-0729a.png
  掘穴或树根朽烂遂成漏洞者亦依前法筑之若
  田中有泉水为害者可用砖灰围砌泉口如井栏
  之状则泉不漫散或将泉口掘作深坎用大缸覆
  之却以泥土围筑缸上而泉亦不能出矣
 一高田去河辽远无水可救者须于田内计亩开塘
  如田一亩开塘一分有田二亩开塘二分其三亩
  四亩以上各宜依数开之庶可防旱或有愚民吝
  惜不肯将田开塘者可以善言谕之曰尔有田二
卷二十 第 12b 页 WYG0578-0729b.png
  亩若将二分开塘则彼一亩八分更不忧旱年年
  有收是所费者小而所利者大若惜此二分之田
  不以开塘则彼二亩旱即无收是所惜者小而所
  害者大古人宁损膏腴之产而广沟洫之制者为
  此故也
   张铎围田沟洫说
治水以为田也治田以防水也治田之水有三曰筑岸
 塍曰修堰坝曰分大圩全吴之地古称泽国田多低
卷二十 第 13a 页 WYG0578-0729c.png
 洼所藉以防水者塍岸也塍岸不固则虽有沃壤亦
 弃之为沮洳矣古人制田之法率因水道以正疆界
 曰泾曰溇曰浜曰沟纵横曲直有井田之象焉其通
 也以泄水其塞也以潴水使不为田害而已后乃破
 古堤以通江湖专小利而风涛之入独倚于岸塍故
 民日益劳而增筑日益繁矣范仲淹有曰江南围田
 每方数十里内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启之潦则闭
 之旱潦不及为农美利今门闸不可复矣而修筑堰
卷二十 第 13b 页 WYG0578-0729d.png
 坝之策独不可行耶圩田之制随地形之广狭水道
 之远近而为之大小圩之小者岸塍易完民工易集
 时有浸潦则车戽之功可以朝夕计也圩之大者岸
 塍既广工力不及积水经月而实粟者将化而为浥
 腐矣度其势而分之使一劳而永逸事半而功倍民
 其有不赖乎夫岸塍譬则城郭也坝堰譬则关隘也
 小圩譬则三里五里也关隘固城郭坚则内有所恃
 而寇不能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则小而易守绰然
卷二十 第 14a 页 WYG0578-0730a.png
 应敌无虞矣
   史鉴吴江水利说
吴江之地土疏水缓左江右湖故水之为患也特甚太
 湖东南巨浸即禹贡之震泽也其西北纳荆溪宣歙
 芜湖宜兴溧阳广德数郡之水西南合天目富阳分
 水湖州杭州诸山诸溪奔注之水潴聚于湖汪洋浩
 瀚不可涯涘而松江承其下流松江即禹贡所云三
 江既入之一水也逶迤曲折洄流旋洑逆行二百馀
卷二十 第 14b 页 WYG0578-0730b.png
 里始入海而吴江据江湖之会屹然中流每遇霖雨
 积旬潦水涨溢渺然无际或风涛大作吞啮冲击其
 害又甚于雨东风则江水西浸西风则湖水东浸俄
 顷顿尽人力莫施故濒湖之人谓之贼水者此也议
 者徒欲开一渠浚一泾置一闸以为治之之方是皆
 徇偏一之见而无救患之益也何则吴江水多田少
 溪渠与江湖相连水皆周流无不通者特有大与小
 急与缓之异耳假令南置一闸而北流者自若东开
卷二十 第 15a 页 WYG0578-0730c.png
 一渠而西溢者如故固不当与诸县治法同也切以
 为今日措置之方其要有四一曰筑堤吴中之田皆
 居江湖之滨支流旁出皆荡漾不可以名计苟不致
 力于堤防以捍禦之则未见其可也国朝永乐中治
 水东南尚书夏忠靖公创于前通政使赵居任继于
 后无不注意于堤防其法常于春初编集民夫每圩
 先筑样墩一座为式高广各若干尺然后筑堤如之
 其取土皆于附近之田又必督民以杵坚筑务令筑
卷二十 第 15b 页 WYG0578-0730d.png
 固堤既讫工令民䈒泥填灌取土之田必使克满复
 于堤之内外增广其基名为抵水盖堤既高峻无基
 以培之日久必颓矣正统间尚书周文襄公讲求二
 公之法而损益之繇是水患渐平民安其业近来法
 废每年府虽下县县虽下乡率皆以伪应之其于堤
 防略不加省坏者十七八欲求水之无害难矣且戊
 午而至丁卯其间稔者才二而旱者一水者七固繇
 天灾流行然亦堤防圮坏水不能禦旱不能蓄有以
卷二十 第 16a 页 WYG0578-0731a.png
 致之也二曰审分泄吴江之地当太湖东南其在南
 者分众流以入湖吴溇港东宋家港朱家港蠡思港
 直渎港黄沙港韭溪是也居其东者引湖水以入江
 瓜泾港七里桥柳胥港虹桥长桥三江桥三山桥定
 海桥万顷桥仙槎桥甘泉桥白龙桥是也又自县治
 至平望四十里间亦系分泄湖水之所今为石塘虽
 便往来前辈尝言其有害水道故凿窦以通水流近
 年倾圮俗吏鄙夫不知大计辄因而筑之又湖水之
卷二十 第 16b 页 WYG0578-0731b.png
 浑滓易为停积沿湖之人多种茭蒲岁久成田咸登
 粮额遂致水道日微又瓜泾港长桥正当太湖东流
 入江要道至为深阔而瓜泾港居民虑贼所侵辄夤
 缘巡捕官为之筑堰长桥又为濠家湮塞规为田宅
 为患极大今则入湖者泛滥不流矣入江者洄流而
 西浸矣日滋月长其害将尤甚于今日也莫若一槩
 疏浚不许踵袭前迹三曰务车救夫水之汎滥者既
 筑堤以障之矣而水之停积者若不竭力以车戽则
卷二十 第 17a 页 WYG0578-0731c.png
 何从而减之乎然民之贫乏者或无力而弗供豪横
 者又恃顽而弗服以致互相推调坐视陆沉在上之
 人激劝而编集之水患初作上有长贰下至簿吏无
 不躬亲看视奔走道路未尝宁居故谚有救水如救
 火之言此言当急而不当缓也自近年设立水利官
 后一切委之然地既广远居东则西不知在南则北
 罔恤欲求其无误难矣夫军国之需所系至重合著
 为令典凡后水潦任牧民之任者悉令分投巡视督
卷二十 第 17b 页 WYG0578-0731d.png
 民而力救之四曰专委任永乐间凡兴建水利皆责
 成粮长而官为节度之盖粮长任在赋税其用心必
 专近年添设塘长又立耆老复革去塘长而立图长
 又有属官义官之委纷纷多制十羊九牧乞令粮长
 管其都圩长管其圩县之佐贰分管巡视幸甚
   颜如环新洋江夏驾浦说
吴淞江一带流至新洋江口夏驾浦口二处交会二处
 因通娄江潮水倒入江内淀积泥沙又因地势卑近
卷二十 第 18a 页 WYG0578-0732a.png
 遂引江水顺趋北下并入娄江以致吴淞江易成淤
 浅累经开浚不久复塞或谓此江出海一百馀里累
 浚累塞而此二处相去娄江不过三十里因而疏浚
 深阔使此江中水并入娄江出海似为便易不知此
 江乃三江之一与娄江各自通泄当夫旱乾固可合
 而为一及至水溢则娄江自泄所受之水方且不暇
 又安能并吴淞之水而皆泄乎故昔人有言使二江
 可并为一则神禹先并之矣何必又有三江此诚不
卷二十 第 18b 页 WYG0578-0732b.png
 易之论然而先年累次脩浚皆以此江之水可并娄
 江为便惟于新洋夏驾修浚乐简易而畏烦难以致
 二处淤塞不通而弃此为可不必用即今虽以开浚
 深阔应该设法区处以为经久之计予窃询访耆民
 咸谓当于新洋夏驾口各置一闸冬春常闭夏秋淫
 涝开之以分泄水势或旱乾开之以通引灌溉庶几
 江水常通旱涝有备又查得夏驾口阔一十六丈深
 止四五尺潮势亦缓造闸无难其新洋口阔四十丈
卷二十 第 19a 页 WYG0578-0732c.png
 深一丈五尺潮势颇大难以作堰但事体重大及费
 用钱粮数多必须委官勘议停当方可施行
   高企三江说
吴中之水震泽为钜震泽即今太湖盖受江东宣歙浙
 西苏湖常秀数郡天目诸山荆溪百渎之水周五百
 里(或云六百/里八百里)藉三江以入于海是总江浙诸水皆为
 太湖之源太湖以东诸湖与夫三江之水皆为太湖
 之委三江一为吾松郡名之松江其二娄江东江虽
卷二十 第 19b 页 WYG0578-0732d.png
 禹贡并称三江书传松江下七十里分流东北入海
 为娄江东南流者为东江娄江东江又松江之支流
 今自太湖而东二百馀里彻海惟有松之一江观荆
 公送人宰吴江诗三江断其二往往菰蒲青自宋已
 然已
   吕光洵苏松常镇水利总说
禹贡扬州之域自江以南其郡以十数苏州松江常州
 镇江四郡最大于地为吴分其部所领凡一州十有
卷二十 第 20a 页 WYG0578-0733a.png
 七县绵地千里畛畷无数自汉唐以来号称财赋疆
 尝按图书在虞夏之贡以为下田然亦靡有象犀珠
 玉丹砂金碧山林之饶而财丰若此者岂有他哉盖
 其民重稼穑专务水利故也夫水利之大莫过于江
 海今自苏州以北至常州镇江东至松江皆壤地相
 属襟带江海而乂有太湖为之灌注汉司马迁以为
 吴东有三江五湖之利有繇来矣三江即淞江东江
 娄江也五湖即太湖中小湖有菱湖莫湖胥湖游湖
卷二十 第 20b 页 WYG0578-0733b.png
 贡湖凡五名故曰五湖其实一太湖也苏州在太湖
 东北三江五湖皆属焉三江五湖之外若湖瀼荡漾
 渰渎塘浦名闻者以百数酾而为渠行水溉田者其
 交络之流又无所不至是以苏州地虽卑下为众水
 所钟而田因贮淤肥美多为沃壤今量其赋独为诸
 郡最松江之水不能半于苏州其名闻者以十数淀
 湖三泖最大皆西受太湖之水酾而为渠者以百数
 黄浦最大皆西受淀湖三泖之水浦之始楚春申君
卷二十 第 21a 页 WYG0578-0733c.png
 黄歇之所为也今诸乡之水溉田者皆繇此浦世赖
 其利唯东北濒海堈身之田浦水所不及者往往多
 废故松江之赋视苏州十居其五常州之水其最大
 者有滆湖洮湖濠湖闾江九溪荆溪百渎诸水虽璚
 璚分流或北属于大江而南属于太湖然而地居太
 湖上流多高原易填淤为害故其赋又视松江为下
 镇江地势至北益高去太湖颇为远无所通唯漕渠
 自嘉兴历苏州常州直北流入界中抵京口通江淮
卷二十 第 21b 页 WYG0578-0733d.png
 耳然渠自京口径夹冈势缭曲皆凿山为之而潴水
 少宋元祐中于京口吕城下楗石为渠两涯置闸以
 禁障内外之水时其钟泄而又与内之练湖相宣通
 练湖方四十馀里晋陈敏据江东遏马林溪为之以
 溉云阳今并有益于渠田湖视新丰杜墅长荡诸湖
 最大而水浅亦易索大抵镇江地皆濒山鲜平土水
 往往循行岬隙间故其田多瘠埆而赋独在诸郡之
 下夫苏州通水多故其赋独为最镇江通水少故其
卷二十 第 22a 页 WYG0578-0734a.png
 赋独为下此水之为利于四郡较然也然水本以为
 利自水道淤阏比年以来旱涝荐臻如此四郡数逢
 其害民人流散死丧相踵深可痛恤而其财赋所出
 与所称亦异宣究所繇岂非为有司者虑害不深重
 烦费不专务水利之故哉方今四郡财赋岁输于京
 师者往往当天下之半其为有益于朝廷甚大其所
 宜轸念又非他郡之比今水道淤阏为害兹久而不
 早为之所吾恐民日益困财日益匮赋将安出甚非
卷二十 第 22b 页 WYG0578-0734b.png
 所以为国家久远长善之虑且今量其费不及一郡
 一岁所输三分之一其劳又非有凿龙门辟伊阙析
 砥柱之艰危其远又不过五六岁而即有以建数百
 岁安富之美功未闻有事省而能收大利有如此者
 如此而又不亟为之是谓弃天之时遗地之利竭人
 之财莫此为甚夫宜知山川与民所疾苦国之利害
 皆有官守者之任故余既考迹志记综覈旧闻博议
 深论以相难及利害既明是非亦定于是乃推表四
卷二十 第 23a 页 WYG0578-0734c.png
 郡及其所部州县辑为图考条其川原预定计算缀
 集遗文以为一书庶国之利害皆有实徵而可行焉
   吕光洵苏州府境水利说
苏州府其浸太湖在郡城西南三十里连跨数郡周回
 四万八千馀顷其源有二北受建康溧阳润州丹阳
 荆溪之水南则宣歙池州天目富阳安吉武康乌程
 长兴苕霅之水注焉混川并渎羡溢为灾禹乃疏其
 下流为三江以入于海三江其一自太湖出吴江县
卷二十 第 23b 页 WYG0578-0734d.png
 长桥东北合庞山湖为淞江一自东南分流出白蚬
 江过急水港流注淀湖东径三泖又东迤入海为东
 江东江填灭已久不复能求其故迹一自郡城娄门
 历昆山县径太仓州东北流入海为娄江今讹为刘
 家港云三江之外通湖水者甚众不可殚记唯胥口
 白洋湾鲇鱼口最大胥口东出吴县香山胥山之间
 胥口东流为木渎又东为横塘又东出吴山之南为
 白洋湾白洋之水又东流北屈为石湖石湖之东越
卷二十 第 24a 页 WYG0578-0735a.png
 来溪与木渎合流出横塘东入胥门运河为胥塘胥
 塘北流与北濠山塘水合西流北屈与虎丘山塘水
 合为射渎又横出运河为浒墅入无锡县流注之又
 自胥口东流北为鲇鱼口自鲇鱼口北入盘门运河
 又屈而东至分水墩乂东径长洲县东南为柳胥港
 (即夹/浦)诸水南北合流转入澹台湖又东过宝带桥与
 运河合复分流入朝天金泾湖渰荡漾诸水又自分
 水墩南径吴江县东南为庞山湖下流兴汾湖接汾
卷二十 第 24b 页 WYG0578-0735b.png
 湖东流入华亭县流注之其北流入三白荡又北受
 曹龙港通莺脰湖与澹台湖诸水并交流入吴淞江
 又北一脉亦自鲇鱼口转入运河径娄门北屈出齐
 门塘又北流为施泽湖施泽之西为漕湖湖之西堤
 属无锡而其浸皆属长洲湖之枝流则并入常熟之
 云和塘(即元/和塘)云和之西为尚湖东为昆承湖昆承界
 常熟昆山之间昆承之枝流一自梅李塘东北出许
 浦入于海一自福山港北西入于江一自李墓塘东
卷二十 第 25a 页 WYG0578-0735c.png
 入白茅塘入于海白茅之南为七浦七浦西通阳城
 湖南入昆山界中阳城之东为包湖为傀儡荡二水
 与阳城合流而东为巴城湖其北为鳗鲡湖施泽湖
 而入为萧泾其南为至和塘至和塘西自娄门径沙
 湖又东过新洋江口又东流注太仓刘家港至和之
 南为淞江淞江北受阳城南通淀山诸水入夏驾浦
 东北入于刘家港之北为七鸦浦(浦入昆山常/熟为七浦)西通
 常熟昆山诸水东入于海七鸦之南为盐铁塘南入
卷二十 第 25b 页 WYG0578-0735d.png
 嘉定县界中嘉定北绝刘家港南距吴淞江与上海
 县界相属吴淞江之水皆径其西南陬屈从东流入
 于海而导湖入海之道于是始竟焉夫七邑皆湖水
 所经而要害特异吴江西南斜直太湖枕三江之首
 昆山在东北为三江入海要道稍有填淤辄放溢为
 败故二邑治水为急太仓嘉定濒海多高原苦旱吴
 县多山田高邛类太仓嘉定而长洲类吴江常熟其
 与昆山相属者即与吴江昆山等常熟之西北并扬
卷二十 第 26a 页 WYG0578-0736a.png
 子江者东北并海者即与太仓嘉定等宋赵霖以为
 平江地虽下而濒海之地独高河渠多不利故于诸
 邑则备旱为急然议者又以苏州间有平原本泽国
 往往详于治水而略于备旱比年以来田者至不能
 偿种故今之争言水利者必于吴淞白茅七浦焉其
 大略云淞江一水奇分为三独受太湖西来数郡之
 水昔人度其势必不能禁复于昆山常熟二邑开浚
 三十六浦以杀水怒可谓甚善今淞江屡浚屡塞民
卷二十 第 26b 页 WYG0578-0736b.png
 往往茭牧其中而诸浦之中唯七浦白茅最大今亦
 相踵填淤者岂有他哉盖其地皆濒海故也濒海之
 地既高复遇填淤犹筑垣居水潦则湖水溃溢为败
 旱则不能引水溉田而吴江昆山势岂独能完安哉
 宜观地形准高下各顺其性浚令广深而又为之闸
 堰以堤防之旱则引诸水溉田潦又水道自利必无
 溃溢之害矣故浚治于七邑往往相因焉不可废其
 所言宜有益若崇明环海而邑其诸沙又环邑而居
卷二十 第 27a 页 WYG0578-0736c.png
 皆穿渠引海水溉田独无水旱忧故不备论其事
   吕光洵松江府境水利说
松江为苏州下流去海甚近北截于吴淞江而西南有
 淀湖当湖金银青白荡漾诸水联络环绕皆源于太
 湖而委之三泖三泖一曰圆泖一曰大泖一曰长泖
 旁骊为数渠自淀湖北出为赵屯浦径望湖泾至苏
 沟分流为内勋浦为会仙浦为古盘浦为南澥浦为
 梁纥浦并入于江又东出为大盈浦径南漕港绝横
卷二十 第 27b 页 WYG0578-0736d.png
 泖合北漕港繇新河会于青龙江白鹤江入于江又
 西出为大石浦北径昆山之道褐浦千墩浦入于江
 圆泖则东出为横山塘过沈泾塘北折至通波塘繇
 顾会浦分流为艾祁浦为崧子浦入于江大泖则东
 出为曹浜又东出为走马塘并北折而东为七里泾
 繇青波塘入于江又东出为石湖塘历东西山泾合
 秀州塘北流从通波塘入于江此并华亭青浦二境
 自西迤北入江之水也长泖则东出斜塘为潢潦泾
卷二十 第 28a 页 WYG0578-0737a.png
 又东流为一瓜泾塘为詹家汇北折为黄浦为范家
 浜二百五十馀里合于江径南跄口入于海又东出
 为归泾塘为胥浦塘并东流至掘挞泾入于黄浦又
 东出为沥渎桥合于胥浦入于横潦此并华亭西境
 迤南入浦之水也浦于湖泖其所宣泄视他浦最为
 要害往时东江浚利其分流入黄潦泾抵詹家汇不
 必至黄浦即南折奔注东江入海甚径易自东江填
 灭诸水皆屈流入黄浦势颇迂缓浦之广深仅半淞
卷二十 第 28b 页 WYG0578-0737b.png
 江迨永乐初夏忠靖公原吉以淞江淤塞颇多施功
 甚难乃开昆山之夏驾浦嘉定之顾浦掣太湖之水
 入刘家港又以黄浦为通江要道度其旁有范家浜
 至南跄口可径入海乃浚令广深上属黄浦于是水
 势遂不复东注淞江而尽纵诸水以入浦浦势自是
 数倍于淞江矣今考其入浦之水自李塔汇分枝者
 则有若南钱塘官绍塘米市塘南俞塘盐铁塘北俞
 塘洞泾驷马塘六磊塘车沟新村塘吴店塘乌泥泾
卷二十 第 29a 页 WYG0578-0737c.png
 华漕港龙华港蒲汇塘诸水此亦华亭上海二境自
 南迤北而东入于浦者也自界泾横泖分枝者则有
 若高蒋泾顾胥塘前后冈塘上下横泾方西塘浅沙
 塘金汇塘闸港下沙浦(即盐/铁塘)盐铁塘都台浦沈庄塘
 周浦塘三林塘黄淄溇马家浜陈村塘诸水此并华
 亭上海二境自南迤北而西入于浦者也其盘龙塘
 沙冈塘竹冈塘横沥塘新泾诸水则二境之间自南
 至北达于浦而通于江者也夫浦势湍悍入海径易
卷二十 第 29b 页 WYG0578-0737d.png
 议者以为可补东江之阙又以为淞江浚则太湖之
 水尽决而东南境内受水多必泛溢为害若淞江既
 浚宜急复东江故道使水势奇分则三郡宜皆有益
 或又以东江通则咸潮溢而近江之田复为斥卤之
 壤矣通东江不利其言如此虽未必尽是亦并为论
 次庶夫计议者有考验焉
   吕光洵常州府境水利说
常州地势视苏松为高然北枕大江南控太湖凡水之
卷二十 第 30a 页 WYG0578-0738a.png
 猥集其境内者往往合于漕河奇分之而流注于江
 湖焉盖亦百川之巨都也今境内之水若武进之东
 自望亭出风波桥入郡界者曰漕河漕河之南曰阳
 湖东南曰宋建河又东曰惠明河河之支流并流入
 于漕河漕河之旁曰䢴沟䢴沟分为二水与后河合
 流入于漕河又鸣凤河东北枕漕河又南通白鹤溪
 籴泽河东流注于滆湖滆湖在郡城西南与宜兴分
 派若西蠡湖孟渎青河蠡渎华渡河黄土渎佘柯渎
卷二十 第 30b 页 WYG0578-0738b.png
 诸水或南或北并上通漕河下流注于滆湖者也又
 邑之南曰永安河河之支流一自西南通漕河一自
 无锡漕河东北径紫沟河入于大江永安之外为得
 胜河剩银河小新河通济河顺塘河陈堑河伯牙渎
 纲头河河之支流相通属者并东北合流而入于江
 者也若湾渎河戚墅港白马泾诸水并西北属漕河
 东南属宜兴界中而流于太湖者也此武进境内之
 水也无锡之北曰闸口河闸口之水东径蔡家渡分
卷二十 第 31a 页 WYG0578-0738c.png
 流入于江阴界中新河羊尖河严埭河又分流与闸
 口合芙蓉河五泻河欧渎诸水又并北入江阴界中
 而流注于江者也又慧山之阳梁溪之水出焉溪缭
 历山之西南陬入于太湖又北与运河合邑之南曰
 长广溪溪之水南流至开化乡分流出独山门入于
 太湖小五湖自太湖而东径长广溪西与大宣渰合
 大小宣渰自梁溪至孤渎口分为二水南径青祁渰
 又南通小五湖入于太湖乂邑之北曰双河河之水
卷二十 第 31b 页 WYG0578-0738d.png
 自钱桥贯直河港与双牌港合西贯直河入武进之
 阳河直河之水又南入于太湖又邑之南曰塘于渰
 南通洪丘渰与太湖相属又东北入于蠡湖与长洲
 分界濠湖又西出蠡湖与吴县乌角溪合流注于太
 湖而闾江则又在太湖之滨者也此无锡境内之水
 也宜兴之南曰荆溪荆溪之水东流注于太湖达于
 淞江入于海荆溪之所通属甚众若洑溪章溪周渎
 虾泾慈湖溪湖洑渚童渚张渚诸水并流注于荆溪
卷二十 第 32a 页 WYG0578-0739a.png
 者也荆溪之下曰百渎荆溪之东曰东九溪其西曰
 西九溪上自溧阳合洴浰渰诸水径荆溪入东九溪
 繇百渎入于太湖东九溪又北流为东蠡湖梅村湖
 又北屈而入于运河运河北通滆湖湖受水众溃渱
 涆澜势振湖陆唐孟简乃疏为渠以杀其势谓之孟
 泾泾水又西入塞溪溪之源出于洮湖又东入于荆
 溪邑之北曰东湛渎西湛渎并合流而西入于运河
 者也邑之东南曰忻溪又东曰阳溪曰沙塘港并东
卷二十 第 32b 页 WYG0578-0739b.png
 北入于太湖而大浦则又在太湖之滨者也此宜兴
 境内之水也江阴之南北引江水入于黄田港横贯
 邑中南绝蔡泾径青旸达于五泻河者曰漕河漕河
 之水分流为长河入繇里泾出新河新河之西北曰
 青溪河又东为蔡港其支流并西南入于长河漕河
 又分流为南北山塘河南径武进县界中入三山港
 若立埭河崇沟河申港利港并北通江水南入武进
 县流注之又邑之南曰横河河之水繇黄田港出春
卷二十 第 33a 页 WYG0578-0739c.png
 晖门东流入令节河与谷渎港合谷渎北引江水南
 行径三河口分为二水又范家港北引江水南行与
 谷渎合谷渎又东接倪塘河入常熟界中流注之其
 黄山白沙石牌石头雷沟陈蔡诸港并从大江南流
 入邑中而达于横河者也此江阴境内之水也夫常
 州四邑之水又有缓急夫宜兴以一荆溪兼受数州
 之水其冲决之势犹居高建瓴甋也故于荆溪之下
 酾为百渎以杀水势又开横塘贯其中矣引荆溪之
卷二十 第 33b 页 WYG0578-0739d.png
 水并入于太湖然以太湖受水多而宜兴为诸水入
 湖要道仍复于宜兴之上溧阳之间置五堰堤塞之
 令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繇分水银林二堰北决于
 芜湖其方略可谓至备矣然今所谓百渎在宋时知
 县楼闶所浚治者止四十有二馀皆湮塞今湮塞者
 又不知其几而五堰至唐末已废自是宣歙诸水不
 复决于芜湖而反东注于太湖矣太湖上当众中水
 之冲下有吴江湖堤之阻水势洄洑瀰漫盈溢纳而
卷二十 第 34a 页 WYG0578-0740a.png
 不吐贮淤成陆虽近渎低洼之田一遇旱暵而郁为
 枯壤矣江阴地势最卑当漕河下流又为众水入江
 要道去江壖可二里并江多山土隆崛坟起日以广
 斥盖古所云息壤也然土性轻脆善崩春夏水盛辄
 败坏填淤数丈而河势又曲浑潮逆上日两至泥沙
 随潮停蓄武进无锡之十四渎㪷门又废即无上流
 水势可刮除之故黄田闸九里河两涯膏腴之田往
 往芜秽不可耕治议者以为浚治堤防于宜兴江阴
卷二十 第 34b 页 WYG0578-0740b.png
 为急武进无锡次之宜兴宜疏百渎夹苧干百渎横
 塘之口江阴宜浚申利桃花诸港武进无锡宜复十
 四渎㪷门使百川流行必无填淤盈溢之害矣若靖
 江环江而邑境内之水皆股引取之而还复于江其
 利害与四邑殊等略与苏州崇明同故不论
   吕光洵镇江府境水利说
镇江据三郡之上游而北负大江地势中高受水甚少
 唯南与漕河相通而北达于江然漕河之水其势于
卷二十 第 35a 页 WYG0578-0740c.png
 东南为顺北出为逆故昔人于金坛丹阳二邑筑坝
 堰以堤塞之令不得东南流又至冬江水渐缩水迹
 去江堤甚远而水势又北出为顺境内至无所潴蓄
 故又于京口置闸启闭之令不得尽泄于江自是漕
 河之水唯与其境内之水相吐纳耳今考其境内之
 水若金坛西北则有西洋河上受长山三茅诸山之
 水繇十字河以入于漕河河之东复分流并入长荡
 湖河又直流为穿城绕城二渠繇县南坝与后阳干
卷二十 第 35b 页 WYG0578-0740d.png
 南□河经东墟昆崙二桥合流入白龙荡出方洛港
 以至长荡湖其西南则有薛埠白塔张桥三河上受
 大茅四平鸦髻黄金瓦屋诸山之水繇唐王溪三里
 河东村诸桥至三汊河下塘横河并互流入大浦新
 渎荷花等港以注长荡湖其东北则有陈塘中塘尧
 塘诸水入钱资荡其东南则有白桥大云下汤诸水
 自燕子下汤港以注长荡湖漕河又北行经丹阳练
 湖为丹阳巨浸湖之支流自斗门闸南流迤东以达
卷二十 第 36a 页 WYG0578-0741a.png
 于漕河河又自七里桥分流入横塘经珥渎河珥渎
 之上为珥村镇河又经珥村之东繇黄连吕庄等桥
 抵东南为白鹤溪繇白鹤分派自南而北为丁义渎
 繇珥村之西自左墓达黄土迤南为湖口迤北通简
 溪简溪西受太平河之水东行以达于漕河河又经
 上下夹冈抵郡城之南乃折而西流枝分贯于城中
 北出复合流以入于江若丹徒四境诸水则有纪湾
 冈滥泥洪杜墅湖郑湖新丰湖寺湖马林溪马潭万
卷二十 第 36b 页 WYG0578-0741b.png
 顷洋者其势不能尽达于漕河然于境内引水溉田
 甚便利不可略他陂塘小渠之流甚猥众今不复推
 究焉夫镇江地虽高而原隰之窊窿三邑之中亦有
 殊等若丹阳之练湖于诸水最大然曲阿地势冈阜
 弥月不雨其所潴即自索金坛视二邑为下而长荡
 湖诸浦其大虽不能与练湖相埒然多淀淤水则汎
 滥民又以潦为忧议者以为于丹阳宜疏斜桥诸港
 缮完曲阿以防北流为旱岁备于金坛宜疏长荡诸
卷二十 第 37a 页 WYG0578-0741c.png
 浦以导东流为潦岁备而丹徒则又准二邑之高下
 庶周于所虑而无偏废之病云
   王臬金坛县运河说
即古荆溪今为粮运要道自城北至丹阳七里桥横介
 于邑中者七十里西受左墓濯缨二港之上流旁出
 东暨南者为鹤溪钟秀联秀穿城绕城之五渠为下
 流夏秋雨多固泛溢瀰漫矣冬春雨少则运道浅隘
 岁岁筑坝于五渠之口及撩浅蓄水以资运万历四
卷二十 第 37b 页 WYG0578-0741d.png
 年巡抚都御史宋仪望建议置闸于七里桥岸头桥
 庄家淜三河口以省筑坝撩浅小民亦喜息劳众口
 称便上下议合遂尔成闸今详岸头河口闸隔远运
 河十五里自闸而上有北渚岳庄东林五六万顷之
 荡前庄尧塘四五十里之河庄家淜闸隔远运河三
 里自闸而上有徐塘下墟万顷之陂必俟其汪洋充
 满然后可撑拄运河之下注而渐渐停蓄殊非救时
 急务故仍岁岁筑坝撩浅以资运且霖潦一至则闸
卷二十 第 38a 页 WYG0578-0742a.png
 口狭小阻碍下流以致上流泛滥沉没城北七十里
 之低田是不惟无益而反有害欲省民劳而置闸则
 水关七里桥原有闸窾鹤溪钟秀联秀绕城之四渠
 各有桥垛傍垛而为闸则取彼三闸之一而足办矣
 为力少而成功远当亟图之
   吴韶水利修圩说
禾生于水溺之则腐苏松水田卑下暴水每高于田不
 可无塍以障水也然一塍之间田连千亩业非一主
卷二十 第 38b 页 WYG0578-0742b.png
 不有官司督役孰先为之自正德来水利全废塘长
 人役不复知水利为何事旧塍高六七尺者或与田
 平水无所限遇潦已不足言稍遇旱暵向来塍岸塌
 土成滩水不可到畎戽无资禾亦就萎饥莩盈涂率
 繇于是又况塍坍浪洗田亩日亏不免以亏田粮而
 加之见田粮愈重而民逃又不免以逃户差而加之
 见户赋役日繁民斯辗转良可叹息为今日计必也
 清其旧役仿其成规思济旱如救焚念防潦如拯溺
卷二十 第 39a 页 WYG0578-0742c.png
 图其久逸而无惮于一劳则厥事之济为无难而辅
 赞乾坤化育之功有在矣民固有劳之不怨者斯之
 谓欤塍既成保之又不可以无道湖田水阔而岸易
 摧昔人常甃以石不久复坏后因言植茭芦于岸脚
 以护浪梅天水发芦已茂而浪不可冲也考元至大
 初江浙行省督治田围岸体式以水面平为第一等
 高七尺五寸底阔一丈面阔五尺田高于水一尺为
 二等高六尺五寸底阔九尺面阔四尺五寸田高二
卷二十 第 39b 页 WYG0578-0742d.png
 尺为第三等高五尺五寸底阔八尺面阔四尺田高
 三尺为第四等高四尺五寸底阔七尺面阔三尺五
 寸田高四尺为第五等止添备水高三尺底阔六尺
 面阔三尺若山水源落围岸迫近诸湖去处自愿增
 进者听本朝弘治间姚工部文灏立为五等圩岸式
 田低于水者底阔一丈五尺田与水平者底阔一丈
 四尺田高于水一尺者底阔一丈二尺田高于水二
 尺者底阔一丈田高于水三尺者底阔九尺面阔比
卷二十 第 40a 页 WYG0578-0743a.png
 底各减半高亦以水为准外面各离水八尺
   沈[启-口+山]吴中水道说
水道者水之道也由地中行而无不下之谓也激之者
 石窒之者土留滞之者草梗皆水害也害贵决之以
 循其流行之道道得则潴泄之政可举灌溉之利可
 兴贡赋之职可修是皆水道乎始也
   沈[启-口+山]吴中水源说
治水自下流始人咸知之故识者曰苏州之于十郡犹
卷二十 第 40b 页 WYG0578-0743b.png
 九州之兖也其治之固矣独不谓嶓冢岷峨龙门积
 石奚所遗乎夫源一也而委未尝不百也孰谓太湖
 为委而源则不止于百乎况环太湖之源而为地者
 几倍于湖则环太湖之地而为雨之积者更几倍于
 湖矣泄太湖而为委者不亦艰哉议者谓下流之导
 其十不若上流之杀其一为功倍云
   归有光三江说
古今论三江者班固韦昭桑钦之说近之但固以芜湖
卷二十 第 41a 页 WYG0578-0743c.png
 东至阳羡入海昭分钱塘江浦阳江为二桑钦谓南
 江自牛渚上桐水通安吉历长渎为不习地势程大
 昌辨之详矣然孔安国苏轼所论亦未必然也今从
 郭璞以岷江淞江浙江为三江盖自扬州斜转东南
 扬子江吴淞江钱塘江三处入海而皆以江名其为
 三江无疑但淞江湮塞细弱无复江之形势世遂忽
 之而不论耳宋淳熙中直学边寔修昆山志言大海
 自西㳌分南北繇转斜而西朱陈沙谓之扬子江口
卷二十 第 41b 页 WYG0578-0743d.png
 繇徘徊头而北黄鱼垛谓之吴淞江口浮子门而上
 谓之钱塘江口三江既入禹迹无改此今日之所目
 见诸儒胸臆之说不足道也
  王志坚曰三江之说自昔互异各有所本唯归太
  仆兹议为凿嗣曹胤儒辈皆宗之矣然论东南水
  利以东江吴淞江娄江为三江未为误谬不必遽
  执是说以斥之
   归有光吴淞江下三江口说
卷二十 第 42a 页 WYG0578-0744a.png
史记正义曰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
 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淞江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
 七十里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二
 百馀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娄江其分处号三江口
 顾夷吴地记淞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庾仲初
 注扬都赋太湖东注为淞江行七十里有水口流东
 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盖淞江之有娄江
 东江如岷江之中江北江九江其实一江耳昔贤以
卷二十 第 42b 页 WYG0578-0744b.png
 此解淞江下之三江口非以为禹贡之三江也吴郡
 续志云淞江受太湖一自长桥流入同里犁湖瀼田
 白蚬江入薛淀湖一自甘泉桥繇淞江尾东叶泽湖
 自急水港至白蚬江入淀湖而注之海以正义吴地
 记求其所在则淞江北行七十里分流者当在今昆
 山之境说者徒欲寻求二江而不知繇淞江细弱所
 以奇分之水遂不可见续郡志云昆山塘自娄门历
 昆山以达于海以刘家港为娄江意亦附会也
卷二十 第 43a 页 WYG0578-0744c.png
   郑若曾练湖说
练湖即谚所谓开家河也在丹阳县北百二十步自马
 林至县治沿河上下周围约六十馀里乃丹阳所视
 以为利病者也何也丹阳乃运道所经运河之通塞
 常系于湖水之收放十六水函与七石匣是也运河
 之水原系江潮从京口丹徒二闸而来若江水涸时
 则二闸之水不至而运河不通所资者开练湖诸闸
 之水而已向来豪家多占湖为田此义不明已久须
卷二十 第 43b 页 WYG0578-0744d.png
 县令留心经理当水涸之日禁民开闸常养湖水以
 备蓄泄斯利莫大焉不可忽也
   曹胤儒三江说
谨按水经岷山之水东过牛渚石城分为二其一东北
 流过毗陵北为北江今扬子江所繇道是也其一东
 南流径宁国又东北为长渎沥河口南东注于具区
 为中江往时土人呼为濑阳江是也其江水复自具
 区枝分历乌程抵馀杭与浙江合为南江故谢灵运
卷二十 第 44a 页 WYG0578-0745a.png
 曰具区在馀杭而郭璞江赋亦曰注五湖以漫漭古
 之江水派分如此太湖号为震泽势极泛决有以哉
 匪但受宣歙湖婺诸山之水已也盖自广通固城坝
 堰既设中江流绝故向时泛滥之祸少杀三吴鲜垫
 溺之灾民得佃作虽时有浸淫不至陷由卷沦海盐
 荡武原矣下流易壅每费开浚亦职此耳杨修湖赋
 曰头首无锡足蹄松江负乌程于背上怀震泽以当
 胸际其渺瀚讵曰诸郡水利之汇已哉
卷二十 第 44b 页 WYG0578-0745b.png
   曹胤儒练湖说
按杜佑通典练湖亦曰后湖刘宋颜延年有侍游曲阿
 后湖诗所繇来古矣李华复练塘颂所谓大江具区
 惟润州其薮曰练湖幅员四十里刺史韦损广之为
 八十里是也兹湖之水旱则放潦则蓄西南诸山泉
 雨之汇也每遇水涸开闸放水一寸则运河水尺运
 舟不梗耕者资焉今为豪家佔佃官为给帖自丹阳
 丹徒金坛环地三百里旱则悬耜水则浮桴况于运
卷二十 第 45a 页 WYG0578-0745c.png
 舟岁窒艰楚万状奈何不为之所也念塘林公亦曰
 修练湖不惟通运道且益民田非与 又按六朝齐
 鸾永泰初王敬则反会稽至曲阿曲阿令丘仲孚收
 船舰凿岗埭泻渎水以阻其路留数日台军克之则
 此地之有湖此湖之为重较如也 又按御史刘曰
 睿观吴录曰练湖坐落丹阳上受高丽长山诸汊之
 水泛滥为灾始自先秦时居民疏告官司议将开姓
 田地筑梗潴水得免旱潦始名开家湖周回四十馀
卷二十 第 45b 页 WYG0578-0745d.png
 里计亩一万三千有奇晋陈敏据有江东改名曲阿
 湖南宋文帝游幸其上更名胜景湖至宋建炎间值
 乱练兵于此遂易今名载在水经志册居五湖之一
 也
   曹胤儒草堰桥河水利说
丹阳旧筑小城以守后扩而大之中间腰城未拆而县
 治反在腰城之内设有寇警将独守小城弃大城弗
 顾乎乂按城中井泉颇鲜每就运河而汲万一为盗
卷二十 第 46a 页 WYG0578-0746a.png
 所遏城中立枯纵有旧水久亦污秽不可食矣今宜
 拆此腰墙于水门内置闸启闭夫腰墙拆则中小南
 门可塞戍夫减矣米市之西有草堰桥河及水门外
 通延陵万顷洋太平香草及长山八十四汊之水引
 入城中北注运河今洞门塞久水冲城脚转而东行
 怒涛汹涌城类颓圮况附近居民不获水利公私不
 便宜大启水关或开丈馀水洞疏其淤堙杀其冲激
 城可使无危也且水溢城中运河不梗而西南诸村
卷二十 第 46b 页 WYG0578-0746b.png
 亦可使无垫矣
   曹胤儒龙开河水利说
丹阳丹徒之交有埤城诸镇西南抵山南北绕江幅员
 百馀里其地西北高东南下金牛等山九十三汊之
 水行其间别无河渎又东南至九曲河辽矣故每岁
 夏秋间江水不入山水不泄埤城而上赤地一望埤
 城而下鱼鳖行陆民甚楚之今考有龙开河者午贯
 其间西北为孩溪港东南为新河口长曲将四十里
卷二十 第 47a 页 WYG0578-0746c.png
 也惟自孩溪港而南四五里许至纪湾岗有岗土二
 里许梗焉今开之利有四一曰凿岗浚河则方百里
 之民旱潦胥济二曰江中舟楫往来径收孩溪港以
 达孟河可免外转圌山飘劫之患三曰运河或阻繇
 孟河道此亦济其不及四曰此岗未凿则龙开河之
 水不迅不深山水注之不能容或行地上居民筑堤
 守焉堤左之人盗右堤右之人盗左或至兵刃开之
 可使俗睦但此河不可开之势亦有六此河勘官须
卷二十 第 47b 页 WYG0578-0746d.png
 自孟河堡西北行始知开挑之利自小丹徒东行则
 不见其要领一也往年曾一浚治也纪湾冈下有翟
 姓者田一二伯亩乃占河身而得熟者乃密埋猪血
 于冈下官至开出诡称龙脉不可伤遽已二也开此
 港官民航便焉丹徒丹阳诸处之民失利必为阻执
 三也受水利之民皆贫乏户官吏勘视漫无礼款况
 使费耶而阻水利若翟姓者反甘出贿四也丹徒丹
 阳旧有河工银两册籍内物也开此河即用此银便
卷二十 第 48a 页 WYG0578-0747a.png
 甚今阻之者多言钱粮无措而吏胥乾没河工银者
 唯欲开浚小河以塞责岩开此河费大无羡多为之
 说五也兵变时少而民受旱涝日多坐忧兵防守港
 之事而毙我百里之民利害必有能辨之者今人必
 曰开此河则上下港门必须置戍当此减兵之时乃
 欲益兵不便六也又按纪湾冈乃上阜阔二里零八
 步高四五丈耳如曰为力之艰也则向之开运河而
 凿夹冈者何人耶今使得利之夫用力掘去彼亦欣
卷二十 第 48b 页 WYG0578-0747b.png
 然不半月通矣方百里寔民命关焉仁人所宜究心
 也
   韩浚嘉定县境水利说
嘉定幅员不百里而塘浦陂池大者以数十计次者以
 数百计小者以数千计复出多岐纵横纡直至不胜
 纪盖古者治农之官疆理之密疏凿之勤犹可见也
 县额设簿一员专董水利然簿之于民既未必疾痛
 相关而民之于簿亦未必指臂相使徇名兴役空文
卷二十 第 49a 页 WYG0578-0747c.png
 报成即镂冰画脂无殊矣故自昔长吏之贤者曾不
 以水利为大政额故有河夫银三伯两曾不当三军
 之囊糒馀更无可转移势不得不取给民力顾小民
 胼胝以勤其事巨室拱手而享其成故役者常有不
 乐为用之意当熟计其便每岁必以十月预发教于
 四境令民各以应浚工役列上然后躬自巡行度缓
 急而举事量繁简而鸠工衣食之源贫富贱贵所共
 也自非例得优免者宜仿他邑缙绅家贴役之意令
卷二十 第 49b 页 WYG0578-0747d.png
 出财佐之又必出舍河旁严立期会分别勤惰即行
 法稍峻不得称苛盖令长身劳怨以虑其始而后佐
 贰无私事以掣其权上夙戒而视其成而后小民争
 趋以致其力大较居此土者无一岁之定谗无百岁
 之计势使然也语曰悦以使民民忘其劳是在长民
 者加之意耳
   耿橘白茅港通塞说
白茅港出常熟县迎春门起至海长八十里皆常熟境
卷二十 第 50a 页 WYG0578-0748a.png
 也凡太湖之水自无锡长洲而下者若蠡湖若元和
 塘若阳城湖以逮昆山之傀儡荡巴城湖皆会于华
 荡昆承湖尚湖繇白茅入海故白茅通则长洲无锡
 东注之水咸有所泄太湖底定白茅不通则常熟为
 巨浸而长洲无锡诸水与昆山渺漫之一枝皆无所
 泄而太湖不定矣自昔以东江吴淞江娄江为三江
 夫浙西一区杭嘉湖苏松常镇七郡水咸以太湖为
 壑太湖又以海为壑而以三江为门户后东江废引
卷二十 第 50b 页 WYG0578-0748b.png
 水纡回北向犹藉白茅一线以分娄江之势故白茅
 之通塞为今日目前至急之务按白茅港长一万六
 千二百八十二丈阔狭不等开深一丈二尺土一十
 九万九千七百八十四方夫三百九十九万五千六
 百八十工工食银九万九千八百九十二两此吕巡
 按光洵所考定非浪著于册者然斯役也无论先代
 入我明亦经五举若夏尚书原吉徐侍郎贯李尚书
 充嗣海都宪瑞林巡江御史应训咸后先相继董其
卷二十 第 51a 页 WYG0578-0748c.png
 事而经费有烦简之异享利有久暂之殊此其故何
 也有调夫旁郡二万馀人者有大发近郡徒卒工费
 视前加倍者而海都宪之役计费四万有奇未几而
 旋淤说者谓海方注意吴淞而白茅委任稍疏林御
 史则费不过二万五千而迄今白茅之迹却有颂者
 驯至今日此港淤沙日积海变桑田自海口至墩头
 三里闸一带阴沙或东或西恒无定势其水深不过
 一二尺此为塞涨之根自墩头而西抵雉浦七十馀
卷二十 第 51b 页 WYG0578-0748d.png
 里淤疏相间大半浅狭矣浅者水不过一二尺狭者
 仅容一舠则宣泄奚赖询诸父老万历七年林御史
 巡江实止浚中段四十五里自海口至横塘二十一
 里自归家桥至迎春门一十五里想未壅淤故不之
 浚若横塘以东归家桥以西往时既尔深阔则中间
 四十五里之内岂如今日之浅狭乂岂如今日之浅
 狭至七十里之遥哉唯一旦淹塞无论边港高区失
 灌溉之利遇旱如涸辙枯鲋不能望救西江即常熟
卷二十 第 52a 页 WYG0578-0749a.png
 之南之东南之西南低洼万顷东泄之道既绝西来
 之水日潴不必于大潦之年而稽天浩淼已在目中
 万一商羊为虐更有不忍言者故不特华荡昆承尚
 湖难受潴蓄蠡湖元和塘阳城傀儡巴城诸水俱不
 安位太湖汎溢吴中有莫救之祸而疏浚可置弗讲
 耶
   唐鹤徵常州府全境河渠说
自古论河渠者有二利转漕溉田而已吾郡虽云江湖
卷二十 第 52b 页 WYG0578-0749b.png
 泽国安能废畚锸程功见称财赋奥区悉取办田农
 拙业察其去来之性时其蓄泄之宜则两者俱利苟
 为不然则两者俱病矣江南地势虽若平衍然西北
 高而东南下自京口以至武林其高卑岂止寻丈计
 常镇居西北上游灾惟苦旱苏松嘉等郡处东南下
 流灾常苦潦昔年夏忠靖公合四郡之力以疏吴淞
 江取其泄耳又合四郡之力以凿孟渎河盖取其纳
 焉水势可槩睹矣自吾一郡言则武进江阴在北无
卷二十 第 53a 页 WYG0578-0749c.png
 锡宜兴在南其旱潦疏浚又可推矣吾郡之水其流
 者莫长于江长则源流不竭其汇者莫大于震泽大
 则储泄有馀况惟运道直贯其中或统其纲或职其
 纬杀独盛之势集众趋之流实利多而害少者也吾
 郡所分摄一伯六十馀里所藉疏浚其实无几倘能
 一浚而深可保百年无役何也岸坚而水多也奈何
 水曹卖富差贫编夫辄至槩县且利在速成傍岸之
 泥必不尽去河底之淖何必甚深则屡疏而数壅不
卷二十 第 53b 页 WYG0578-0749d.png
 可知矣此以运言也若灌溉之利则两涯得利人夫
 足以给之勤惰不齐则官司课督之而已丹阳吕城
 而下张店铺始入郡界为武进治地十里至奔牛十
 五里至连江桥五里至新闸十里至郡城西水门昔
 年漕河出入东西两水门贯城而行官民之舟昼夜
 不息至嘉靖末倭乱江南难于防守始以城南旧濠
 为运道既而又筑文成坝东始入运河故道去十里
 至丁堰十里至戚墅堰十里至横林十里至五牧为
卷二十 第 54a 页 WYG0578-0750a.png
 无锡治地与武进分界十里而洛社自郡城而下横
 林洛社民居甚密河道稍窄弃灰游泥足垫塞道秋
 冬之间时有阻滞十里而潘葑十里而高桥十里而
 无锡其先无锡南城圮舟北贯县而东行嘉靖末亦
 以备倭筑城运道遂绕城之西而出其东南二十里
 而望亭与苏之长洲分界矣此一伯六十里乃为运
 河正道江南水乡故多枝流张店铺至郡城枝流之
 大者北出者三枝南出者二枝其北出者一曰孟渎
卷二十 第 54b 页 WYG0578-0750b.png
 河则自奔牛而分者北贯孟河城而出江凡三十里
 即孟简所凿夏忠靖合四郡之力而浚之者也万历
 初说者以京口漕至仪真逆流而上者六十里未为
 安流欲于孟河对泰兴而渡不知至此已阔即截流
 而渡亦六十里矣风波更险盗贼出没无问白日其
 议乃绌然旱岁颇得其利令人守孟河闸潮至而启
 潮平辄闭其流可以六十里至郡两岸灌田不计其
 数一曰德胜新河则自连江桥而分者繇大河直达
卷二十 第 55a 页 WYG0578-0750c.png
 于江又分而为剩银河小河戏龙河小龙河白龙河
 昔皆通江今悉湮阏矣令其如孟渎之闸未必不获
 孟渎之利无奈其浑浊之易壅也惟养济河花塘港
 延寿河安宁河太平河东西如织皆通德胜新河于
 孟渎或可因孟渎以收江潮之利耳一曰北洞子河
 自新闸而分繇颜塘河北出澡港以达于江细流会
 之者甚多利大通济亦附焉西河洞以东冗杂细流
 不足纪述惟自郡北出以通江阴与江阴支流相错
卷二十 第 55b 页 WYG0578-0750d.png
 须合江阴言之俱别见江阴其南出者一曰直渎分
 于奔牛东三里又东分为官渎河又东分为南洞子
 河盖与北洞子河相对而分者也又东分为海子口
 河官渎先合于南洞子又合于海子口河西南行始
 与直渎会于三溪口入鸣凤乡为鸣凤河又南行数
 十折入钦风乡为白鹤溪始虽分而为四终合于一
 者也惟洞子河分流一枝东行至东戴而横林出孙
 塘桥注南运河之徐湖渰其流虽微亦运河通南运
卷二十 第 56a 页 WYG0578-0751a.png
 河之一路也郡城西自古称西蠡河(即南/运河)运河南出
 之最大且长者自所桥南出普济桥十里而至陈渡
 桥六里而至游塘四里而至丫河十里而至万塔十
 里而至塘洋十里而至寨桥十里而至钟溪西蠡河
 至此实为武进宜兴分界钟溪以南十里而栅头七
 里而河桥三里而塘渎十里而计亭五里而湛渎五
 里而十里牌十里而宜兴县此宜兴溧阳之运道也
 故曰南运河南运河至丫河适与西滆湖相直故其
卷二十 第 56b 页 WYG0578-0751b.png
 中一股出入于西滆湖名蠡渎港西股则循湖之西
 为孟泾河西历怀南钦风大名栖鸾尚宜五乡九十
 里极湖之南而与金坛宜兴分界其间枝流如下箫
 垂虹郯村下溪佘泽平原孝感遗柯市奔张河诸河
 渎虽长短小大不同要之皆直入西滆湖者即白鹤
 溪亦繇垂虹入湖矣然孟泾一河乃乡人畏滆湖之
 风波而凿之者与河渎之入湖无碍也自蠡渎港分
 流绕湖之东南以至宜兴皆南运河也滆湖之东运
卷二十 第 57a 页 WYG0578-0751c.png
 河之西其间如白鱼湾龙门港大洪港龙荡港普安
 港杨柳港栋𣗳港湖渎港唐渎港庄渎港马塔港湛
 渎亦长短小大不同要之皆直出西滆湖者窃尝闻
 形家言始知此有西滆湖之故盖以丹阳之水初不
 直下武进繇七里桥入荆城港至金坛会洮湖又会
 武进西乡入湖之水不得不注于西滆湖以入震泽
 故不特大势向东南其散流曲港非折而东即折而
 南其去郡城已十六七里无不自郡城之西绕郡城
卷二十 第 57b 页 WYG0578-0751d.png
 之南而东出者未至丫湖五里有沙自东来名曰徐
 湖尖盖徐湖渰中之沙也分南运河而为二一股仍
 为南运河一股繇徐湖桥而东繇浮荡降子丰城三
 桥入采菱港出安定桥以合于运河又繇社桥分一
 枝达之上店河曰长沟此南运河东流之第一枝也
 其一青龙河自万塔河合三涡溪至查冠桥入青龙
 河至老鸦浜亦北合采菱港其一顺龙河旧名柘塘
 河自塘洋港引入延袤五十里亦通走马塘老鸦浜
卷二十 第 58a 页 WYG0578-0752a.png
 走马塘皆采菱港之南流也大抵采菱港为郡东运
 河初南出之枝直南而行虽其枝流不一称名不同
 要之直通新塘下埠而入于震泽者故西来诸水未
 有舍之而取他道以入湖者矧自此而东曰戚墅港
 繇虞桥洛阳戴埼以至华渡节节与采菱港诸河会
 再东则繇饮马河入南北阳湖节节与戚墅港诸河
 会亦至下埠入震泽再东则为无锡界矣南运河未
 至钟溪五里曰老鹳嘴过钟溪五里曰官才渎其入
卷二十 第 58b 页 WYG0578-0752b.png
 口虽相去十里均之皆合于曹桥运村而东行以入
 华渡百渎者过此而塘渎一枝则出计山之北其流
 甚微繇官渡桥南入阳山渰湛渎一枝则出计山之
 南其流甚大繇下培渰南入阳山渰并出竹山以入
 震泽者也盖宜兴两胁皆水西曰西氿东曰东氿水
 以氿名以其长九里也西氿凡三合二十七里东氿
 凡二则一十八里悉从西北趋归东南入湖盖荆溪
 本系江南最下之地故银注未筑之先长江之水不
卷二十 第 59a 页 WYG0578-0752c.png
 尽趋其下流而采石引宣歙九阳之水径趋宜兴故
 宜兴十年而九潦浚百渎以归震泽浚三江以泻百
 渎单锷之议所以汲汲也东坝既筑上流之灌虽少
 纾而金坛溧阳之水犹集卑洼之形势则固在也两
 氿之风波则固在也西氿南北必繇西氿以入县多
 苦覆溺成化间宜兴知县袁道自五洞桥至土圩凿
 河凡五十里名曰后袁河盖对汉之袁圮而并称之
 者西氿以南之民可无涉氿矣自万历初水利御史
卷二十 第 59b 页 WYG0578-0752d.png
 林应训再开氿北之内河繇城塘桥以东萧家浜过
 镇塘南塘二桥槿村程墅常富抵张思桥福德桥凡
 三十里入南运河以便溧阳之运而氿北之民可无
 涉氿矣东氿之长减西氿三之一广减二之一故嘉
 靖间知县冯惟讷常浚通泽河西接荆溪东连震泽
 而东氿之险可避然西鄙之水必尽入东氿而后可
 以出震泽县东南五十里有定跨乌溪兰后三港似
 为宜兴下震泽正路湖㳇南来之水与溧阳洮滆西
卷二十 第 60a 页 WYG0578-0753a.png
 来之水适会于此莲花荡之汪洋渟泓足以容蓄乃
 以湖盗之纵横湖商之逃税遂从而闭之北行二十
 里东出一枝曰横塘傍震泽而行循横塘以东过陈
 桥周铁下洙至下埠港相去九十馀里皆有渎入震
 泽往有百渎今仅七十馀渎盖上游之来水既缓则
 下流之疏浚自怠恐将来更多堙塞矣然如陈桥周
 铁下洙一带水势甚大不易阏耳窃尝计之武进下
 无锡之水仅可十三诸港下震泽之水当十七宜兴
卷二十 第 60b 页 WYG0578-0753b.png
 下震泽之水十六繇武进下震泽之水亦十四则知
 宜兴之独为低下矣武进与江阴相错之河首曰通
 江河盖至通江河则西河洞卧龙桥所桥诸小水俱
 会矣直东而行为武进入江阴通渠曰纲头河郡志
 谓其延袤六十五里恰尽武进入江阴界矣乃地图
 又称为北顺塘河岂一河而后先异名耶其南分运
 河而通纲头者三一曰平塘港自水平桥至仓头入
 纲头河一曰丁塘港自丁堰至洋头桥入纲头河一
卷二十 第 61a 页 WYG0578-0753c.png
 曰戚墅港自戚墅堰至三山港截纲头河而入江三
 河惟此为最长合众流为最多者也纲头河北出通
 江者有七其一自仓头河分枝出龙窟港北流入依
 仁乡曰澡港自蒋林桥分派至钱家桥仍合本河曰
 利大河自下象桥分派至小刘桥仍合本河曰通济
 河其一未至郑陆桥三里北出一枝曰王汀分而为
 二一出王汀一出桃花港通江阴立埭河五里入江
 其一自杨头郑陆居泾口直东北行三十里入江曰
卷二十 第 61b 页 WYG0578-0753d.png
 利港其一自郑陆北出曰芦埠港二十五里入江其
 一自后塘桥东北入江曰申港流皮港南来接之东
 北入江一自三山石堰东北入江曰新沟一自东姑
 出一枝北行为九曲河又自圣堂桥分一枝至麻皮
 桥与九曲河会而北出江阴大君桥曰舜河东出则
 繇孙公桥会三山港出江阴虞门桥曰龙沟河其北
 通纲头河分派而南者六一自白洋桥东曰百丈河
 一自后塘桥东曰兴龙河一自三河桥东曰陈湖港
卷二十 第 62a 页 WYG0578-0754a.png
 又东曰夹泾一自周济桥东曰王家港皆不能南通
 运河也一曰经河在繇里山西南自石撞引五泻堰
 过青旸北至山塘河口接夏港一曰塌水港西南自
 杨淮口而东北出月城北以达于经河一曰崇沟在
 秦望山阴又名北山塘河自三山石堰东行二十里
 达夏港一曰新泾岑村西南三里繇崇沟合夏港以
 达于江一曰漕港自四河口分流而行折而北二十
 里出山塘河西口达于石堰武进北界尽矣大都诸
卷二十 第 62b 页 WYG0578-0754b.png
 流皆合之为江阴运道者也江阴运河在县治南北
 引大江入黄田港横贯县城南行截蔡泾□村青旸
 七十五里达五泻河出无锡之高桥与运河合其南
 出之枝一自青旸出武进之横林一自杨岐河出石
 撞通无锡之洛社皆先与运河合此地皆昔年之芙
 蓉湖今皆成田矣江阴运河以东之水莫大于横河
 自回塘堰接黄田港出东水关横亘东北境七十里
 入常熟界次之为长河即应天河也于县城分横河
卷二十 第 63a 页 WYG0578-0754c.png
 南流折而东西北至磨盘墩通黄田港东南至北角
 接清水塘入常熟界其永安河观庄河清溪河皆东
 入蠡湖以备旱涝又皆自西而东通长河于横河者
 也长寿河在时山东南分长河之枝至时山西复分
 为二北一枝繇冯泾马泾入斜泾以合于九里河南
 一枝繇流黄入杨岐河又饮马镇河繇界泾通高陆
 堰倪塘河则繇清塘而东南至顾山入无锡界泰清
 直塘冯塘汤村皆长河之分枝也无锡于运河之南
卷二十 第 63b 页 WYG0578-0754d.png
 则接武进界曰双牌东引运河至神护乡入阳湖港
 于运河北则接江阴界曰蟆塘港在县北兴道乡自
 咸塘西为邹祁河至兴宁界口名蟆塘尖为蟆塘港
 行二里许与西瓜渎会接江阴界双牌之东曰直湖
 港在青城乡东引运河西北入直湖又东曰双河引
 运河过钱桥越布政乡贯直湖港南下震泽无锡繇
 郡城至宜兴水道二百馀里自双河取道华渡百四
 十里可至宜兴矣盖二县皆在郡南故也自双牌以
卷二十 第 64a 页 WYG0578-0755a.png
 下四港相去不远故或会于阳湖或会于直湖皆繇
 慧山之西以入震泽者慧山之泉聚为梁溪北入运
 河绕慧山自开原数里过仙女墩折而西南行分而
 为二东曰大渲渰西曰小渲渰中隔平壤相去五里
 许南行十馀里会于清祈渰稍南为长广溪长三十
 里广里许受阳明开化诸山之水北合五里湖南合
 洪丘渰并清祈渰则赤城溪新安溪唐于渰无不会
 矣而后入于震泽蠡湖凡八十五里则为孟渎亦谓
卷二十 第 64b 页 WYG0578-0755b.png
 之蠡渎东接运河西合梁墓泾南行十馀里至蠡湖
 南入赤城溪自蠡口分流而行已入唐于渰矣况东
 葑渎在县西二十里已引运河西入蠡渎乎则是锡
 邑之水南下苏州者不能三分之一而西趋震泽者
 十分之七矣去城北二里有闸口河旧从五泻口来
 宣德间始凿之繇顾城南至蔡家渡分而为二其一
 循城而东越景云至梅李乡而入于百渎其一东流
 越胶山乡而与宅仁乡新河北接江阴俗谓之南北
卷二十 第 65a 页 WYG0578-0755c.png
 兴塘河无锡之水自邑东而延于西南莫长于此者
 几绕四境而遍之矣又徐察之宅仁与张泾一带乃
 无锡所称高阜水无逆上之理北兴塘东受江阴之
 流而入南兴塘者人自邑出适据其中故以分而为
 二不知其高下必有分矣其咸塘严埭张塘大都在
 县东北盘旋分合于兴宁天授间而接江阴之流者
 为多鸭城河在县城东梅李乡分自运河至景云出
 江陂桥越梅李上福至延祥而止在景云者为王庄
卷二十 第 65b 页 WYG0578-0755d.png
 桥河江陂河在梅李者为新塘河为鸭城在上福者
 为信义渎为杜家河亦名太平桥河至延祥乡蓄为
 谢荡引流至甘露分而为二过濠桥一繇月河皆东
 至濠湖即俗所称鹅肫荡也其破塘潭塘断塘横塘
 皆在县之东破塘则自鸭城分流越泰伯而入蠡湖
 潭塘则自鸭城分流北行为刘家河截兴塘新河接
 断塘则太平之别脉南至延祥入于濠湖横塘则信
 义渎之旁注于北者东贯走马塘为芙蓉塘河至怀
卷二十 第 66a 页 WYG0578-0756a.png
 仁乡为盛塘河入常熟界大都天下之物恒争于其
 所不足而弃于其所有馀洛社以北疏浚竭人力而
 不敢告劳洛社以南则运河未尝告涩有馀不足之
 明验也十里之间水之有馀不足顿异岂无锡受江
 阴之流独多邪抑无锡之低下几与震泽平耶不独
 横浦独山豆塘诸门与湖灌输而开原富安新安开
 化扬明历五乡九十五里处处与湖通而水反有馀
 非以其平故耶昔人以边江诸闸为泻内地之水昔
卷二十 第 66b 页 WYG0578-0756b.png
 姚文灏独以为纳江洋之流或未睹潮汐之故高下
 之形者也江南之高下原不相悬江潮之来至以寻
 丈数日不雨深流或至胶舟浃旬而霖平原苦于沉
 灶则知内地旱江潮必能远入内地潦则诸港必能
 速泻虽震泽主于汇亦能内灌以济旱况于江乎西
 风可以决湖水而东流东风可以决湖水而西注况
 水之有旱潦乎察此可以知蓄泄矣乃者南运河之
 浅议起武宜两县之夫一十八万以浚之具呈抚按
卷二十 第 67a 页 WYG0578-0756c.png
 已有定议人心皇皇如纳陷阱知府刘广生察其故
 仍用筑坝戽水之法以灌之夫不千人役不再旬运
 舟宴然过于枕席之上而民弗知矣
   唐鹤徵武进县河渠说
武进北濒大江南介滆湖东偏震泽而中以漕渠一带
 西受京口云阳诸水绕郡城而东注之其所蓄泄吐
 纳不惟国家漕计特重诸郡旱潦实系之此各支河
 之通塞启闭不可不讲也考邑地形西北高东南下
卷二十 第 67b 页 WYG0578-0756d.png
 高田苦无水利在蓄之使合多为陂塘厚储深蓄勿
 使泄而溢之外低田苦多水利在导之使分多为圩
 堰渠穿股引无使溃而入于内本县高乡陂塘沟渠
 不下千数低乡圩堰数亦相当诚使陂塘时浚深阔
 小旱足供车挽小有霖潦亦足蓄贮上水既留下水
 自少故论一邑之水利者当以治西北为先而论东
 南之水患者尤当以治西北为要也
   唐鹤徵无锡县河渠说
卷二十 第 68a 页 WYG0578-0757a.png
无锡河以千百数惟梁溪为大梁溪之外为溪者以十
 数惟长广溪为大运河之水自京口建瓴而下两溪
 受之以注太湖湖水演漾饶蒲苇蠃蛤之属民茭牧
 其中以为利或筑为田异时雨阳湖汇为巨浸芙蓉
 五步皆湖也今湖旁皆有葑田湖流甚微而芙蓉则
 已围而为圩矣万历间官出水衡钱募夫筑堤搴茭
 塞罅而下竹以为楗最为巩固其堤面阔丈有咫基
 倍之多置闸堰于上闸以启闭而堰用置车其车有
卷二十 第 68b 页 WYG0578-0757b.png
 用牛者用帆者牛一日灌百畦帆则随其风之所向
 而设机转之涝则导圩之水而注之河旱则引河之
 水而灌之田岁即大祲此地独熟亩可入三钟厥田
 上上而厥赋下下民所以有摊税之议也考邑东南
 诸乡最为污下宜略仿芙蓉之法厚筑堤防而堤之
 外杂树雈苇蒹葭以为堤卫西北诸乡稍高昂则多
 为渠塘陂池以厚蓄其水而备车挽淤者浚之浅者
 深之有田而无塘者凿之通其源于大河而输其委
卷二十 第 69a 页 WYG0578-0757c.png
 于沟洫湖即在数十里外而业已浚之使出亦可引
 之使入独不能藉其升斗之润以助雨泽之所不及
 乎至于运河两岸南派屈从诸港以注之湖北派屈
 从诸港以达之江而洛社桥跨运河之上为漕渠之
 孔道其地稍昂河流易啬商艘满载而来者至此率
 多起剥市民习剥浅之利多置小舠以为奇货或有
 意掷砖石以阻其流船或稍坏小舠蚁附争为起剥
 主者势旁午不及周顾则驾之他窜矣谓宜乘水涸
卷二十 第 69b 页 WYG0578-0757d.png
 之月一大浚治严其砖石之禁驿路之坍塌者桥梁
 之圮坏者以时增筑使民不患于涉而田亦藉之为
 卫此职水衡者所当加意也若夫城市之河市民资
 以谋生而乡民繇之输税往时积渐淤塞箭河凡九
 业已湮其八今所存者唯弓河之一线设今不治则
 寘河之碑将遂为山巅之石其无等居民之泥沙为
 精卫之填也而忽之哉今冉泾里第三箭河业已开
 通乘此将已湮之河尽行浚凿俾皆可通舟亦一便
卷二十 第 70a 页 WYG0578-0758a.png
 也但所浚之泥仍寘之河滨阔则民占以为基狭则
 土复归于河量责得利之户载土填岸补其坍塌则
 河以浚而通岸得土而固乡城两受其利矣
   唐鹤徵江阴县河渠说
江阴则运河自邑南迎无锡五泻河之水过青旸镇□
 市而会于九里河从九里河屈曲而北抵朝宗门南
 水关入城北行过杜桥圣母桥周桥堰桥又从华桥
 折而西过安利桥坊桥而至虹桥水分二派一派北
卷二十 第 70b 页 WYG0578-0758b.png
 经城隍庙之旁而东绕于广福寺万寿山之后一派
 西南行过文亨桥者绕学之后过鸿渐桥者环学之
 前而总会于善政桥折而北通仓河以出北水关繇
 黄田港以入江城外之河循城东西互相回转俗谓
 转河即城濠也转河之外邑东之河纵横旁午相错
 如织而横河长河实相经纬横河从县市东堰北贯
 黄田港出春晖门东流令节港而横亘于邑之东北
 长河从南门运河支流繇东望桥屺山桥东南至北
卷二十 第 71a 页 WYG0578-0758c.png
 角出清水塘此两河者诸河入江此为之输诸河出
 口此为之导盖所谓河之咽喉也自九里河南至蔡
 泾闸水分为三曰三河口东派繇萧其桥高岸桥抵
 常熟界西派繇秦望山茶岐山抵武进纲头河中派
 即前出青旸镇之运河其从邑东之港而入江者黄
 山港石牌港东西雷港蔡港范港令节诸港其从邑
 西之港而入江者夏港流皮港申港芦埠港利港五
 斗桃花诸港其南通者无锡为转水河高六堰五泻
卷二十 第 71b 页 WYG0578-0758d.png
 堰洛社河武进为水䃮河丁堰河陈墅河黄汀堰此
 数处皆分运河之支流以入于江阴而要其所入之
 路即为所出之路也总之江阴之水皆以江为壑而
 江潮之涨则有时贯入于诸河姚文灏论之详矣故
 其水有二北自黄田港流注诸河达于境谓之江潮
 南则太湖梁溪之水溢于无锡之运河自五泻诸堰
 而来西则丹阳练湖白鹤诸溪之水溢于武进之运
 河自黄汀诸堰而来达于境谓之河水夫水之来也
卷二十 第 72a 页 WYG0578-0759a.png
 有所受而后水能为利其溢也有所泄而后水不为
 害四境之内其在东也凡为沟港泾者十三曰鲥鱼
 港赵婆港白沙港石牌港石头港西雷沟东雷沟蔡
 港私港范港谷渎港令节港界泾惟谷渎港蔡港石
 头港为大其港身袤四十馀里有差口北通大江腹
 里南通应天等河跨崇仁宝池清化化城白鹿五乡
 资溉民田最博横河贯其中不治则有旱患其在西
 也为河港者九曰夏港流皮港新沟河申港芦埠港
卷二十 第 72b 页 WYG0578-0759b.png
 利港立埭港五斗港桃花港惟申港芦埠港利港为
 大其港身袤三十馀里有差南通武进纲头河北口
 通大江跨永陵良信来春三乡民田多赖为利中有
 顺塘河横亘其间梗塞不通岁旱益甚其崇沟河长
 十六里𨽻来春沿秦望山下通南山塘河河阔水溢
 山水迸发田没无救旱时田岸泻卤朝戽暮竭用力
 多而见功少则水旱均足患矣桃花港近利大河与
 武进半之通则分受其利塞则均受其害其在西南
卷二十 第 73a 页 WYG0578-0759c.png
 则青旸一乡有前渟塘九顷圩后渟塘三尖圩谢庄
 村等处最为洼下多被水灾其次塌水港河口浅隘
 中流微细遇旱稍患之馀壤沃肥种粳稻岁入亩可
 一钟旱患不及其在东南是为东顺西顺长寿凤戈
 金凤五乡田多高昂汤村东新南新李岸官禄倪塘
 清溪太清长寿直塘诸河联络其中疏之则治其冯
 泾河约袤十里界萧岐花塘高岸上庙堂四处河身
 狭小西通经河东通长寿河流波俱不能纳此又水
卷二十 第 73b 页 WYG0578-0759d.png
 旱俱患者也傍有黄天宕地形下土性疏恶水至瀰
 漫其害尤剧凡高昂者利江潮之灌注凡低洼者苦
 湖水之泛溢江潮繇诸港以入而众河为之接引湖
 水繇诸港以出而众河为之受泻此其大较也支分
 而委治之则存乎其人前辈凿河穿渠纵横曲直灌
 注辐辏各有条理故通沟渎蓄陂泽所以备旱也观
 地形令水工准高下开大河泄暴水筑田围所以防
 潦也江阴河港潮沙易壅沿江去处间尝设闸而力
卷二十 第 74a 页 WYG0578-0760a.png
 不能守终至于废又惧劳民数年而不一浚弃河为
 榛莽夫有河而不能浚者过不能浚河而并弃其河
 抑又过今宜考潮沙壅积之处次第疏浚之如某河
 某港浅淤宜五年而一开某河某港淤稍深宜三年
 而一开计用夫力若干工食若干每岁徵收导河夫
 银两不得别项支用画以一定之数立为循环之法
 而官所不足者临时复责之近便得利人民利其灌
 溉相率开浚虽劳而不以为疲矣
卷二十 第 74b 页 WYG0578-0760b.png
   唐鹤徵宜兴县河渠说
宜兴之水西接溧阳西北接金坛及洮滆二湖诸水繇
 西溪以入县境下注东溪分流于百渎以达具区而
 入江入海愚按水利之在一邑恒与邑之形势时之
 雨旸相为倚伏顾所以经理之者不必循习旧闻务
 为迂远惟在因其原隰之高下权其事宜之缓急相
 时度力而为之则民易使而事可举功易集而效可
 臻宜兴境土右高而左下西乡居其上游且河之经
卷二十 第 75a 页 WYG0578-0760c.png
 流不甚浩大而支流又多淤涩遇久雨则山水横流
 迟泄而易盈禾辄渰没遇久旱则河流缩隘直泄而
 易涸禾辄枯槁东乡虽居其下而濒临太湖岁潦则
 有百渎以分泄岁旱则可沿流以车戽为患颇杀于
 西乡此特论其常耳设夏秋淫雨则诸山洪水骤发
 如发于张渚等山则水患在西发于湖㳇等山则水
 患在东此又不可以执一论也兹欲图久安计但当
 于高阜之所及时令民疏浚河道若河道不通土壤
卷二十 第 75b 页 WYG0578-0760d.png
 广博者则穿为深塘蓄水备旱大约每田二十亩内
 穿塘二亩其所折田二亩分派于十八亩之中每亩
 各受实田九分仍令不失二十亩之额其低下之所
 多是圩田在东乡则圩之大者不过百亩小者仅数
 十亩只须令民岁加修筑塍岸固完纵暴水浸溢而
 禾苗亦可并力戽救若西乡圩田其最广博者动经
 数千亩纵塍岸延亘坚完然积涨瀰流难施车戽则
 当令民多穿沟洫或如高田深塘之制各从其便团
卷二十 第 76a 页 WYG0578-0761a.png
 为埂塍任其折田多寡界作小圩如东乡款段俾民
 易于分力车戽其所折田额亦如前法补之凡此之
 役锹锄畚锸丁夫口食不必仰给于官而百姓可以
 出已之力稔已之田捐目前之小赀获永远之大利
 夫谁曰不可但无以作率之则终于因循难于虑始
 今若专委良水衡视民事如已事每乘农隙亲履其
 地召集父老田工商确利害经度规画一切听其便
 宜从事虽于大家巨室不得少徇计亩出力计程立
卷二十 第 76b 页 WYG0578-0761b.png
 期处置公平将人人乐赴诚所谓因民利而利之而
 上不费择可劳而劳之而下不怨也审如是则何功
 不就何利不兴即有旱乾水溢庶可以无患矣此为
 宜兴水利之大略云
   万任嘉定县开河说
嘉定滨海而治吴淞江在境南娄江在境北泄太湖潴
 蓄全赖此二江盖苏松常为东南诸郡之壑而嘉定
 又苏松常之壑也水利关要固不待言即以一邑河
卷二十 第 77a 页 WYG0578-0761c.png
 港而论四境皆沙土性下漏不宜种稻其中可水耕
 者仅什一然苦海潮浑浊泥沙易淤昔人云一潮往
 来沙积一箬无怪乎嘉之水道一岁开而三岁壅嘉
 不产榖通邑食口尽仰给于外境之粟商贩三日不
 至则百万生灵嗷嗷枵腹则河可不开乎开河良法
 安在士民为言开河不难但有四患一曰胥史为梗
 夫河港当开上官必待小民呈请既准行矣而该房
 之常规不到百计延捺河不即开二曰委官塞责县
卷二十 第 77b 页 WYG0578-0761d.png
 事如麻长令不能日日躬履河上而治水乃簿职耳
 势不得不坐委既委曷能保其必廉慎倘一有染指
 则监督徇情开犹弗开矣三曰隔扇调开如以一都
 之塘长开十都之河以十都之塘长开二都之河其
 开而善也已不蒙其利开而不善已不罹其害谁肯
 尽心力为他人效胼胝且近工易成远工难就数十
 里担米负薪趋役倘遇风雨坐食四五日则薪米竭
 而辄返一往一还废时失事河工终不成四曰塘长
卷二十 第 78a 页 WYG0578-0762a.png
 权轻塘长者修浚之纲领也权轻则人不听其呼召
 年来更因大户多避役每以小户充之小户焉能起
 大户之夫故为塘长者往往破家而河工不就今欲
 除四患则宜分河为三等远于海者难淤则十年一
 开在远近之际者淤亦在难易之间则五年一开密
 迩于海者其淤甚速则三年一开万不容缓将此三
 等河形绘图公堂后壁注定开浚年分于河旁至期
 按图而开左右不得关其口则胥史之弊革凡开一
卷二十 第 78b 页 WYG0578-0762b.png
 河无论远近县令必十日一巡河上计勤惰行赏罚
 则水衙之弊革县中大河如盐铁东西练祁南北横
 沥当以合县人夫协开馀则以本扇得利人夫开本
 扇得利河道斯利害切肤自绝掩饰罔上之计而塘
 长必佥大户公忠勤干庶几压服众心河夫有所畏
 惮仍严禁卖夫浮派之积弊何曰卖夫浮派塘长受
 贿赂则宄法滥免当赋五夫者止赋二赋三当赋三
 夫者止赋一赋二于是人少工多不容不浮派乎贫
卷二十 第 79a 页 WYG0578-0762c.png
 人当开一丈者暗加五六尺人心不甘益藐塘长虽
 强事畚锸不过苟且塞责此水政之大病也吾且著
 为是说昭示大公以壹民志于修浚似有裨乎若夫
 开江事宜诸上台与各守令并有硕画不待余之鳃
 鳃过虑矣
 
 
 
卷二十 第 79b 页 WYG0578-0762d.png
 
 
 
 
 
 
 
 吴中水利全书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