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
卷十九 第 1a 页 WYG0578-069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九  明 张国维 撰
  考
 考以考究水利典实诸公所搆字字并有根抵观者
 当悉心体会
 宋
   史(失/名)京口河渠考
京口当南北之冲要控长江之下流国赋所贡军需所
卷十九 第 1b 页 WYG0578-0695b.png
 供聘介所往来与夫商贾之舟辏江津入漕渠甚便
 利也惟郡境高昂势若赑负石鳌负水不可以潴北
 泄于江南注于毗陵失时不疏淤淀日甚岁移月改
 流断舟胶纲运相衔轻涉湍涌繇五泻堰以济风涛
 倏警惴惴焉覆溺是虞其或应办聘使更属冬涸堰
 渠挽水转相添注劳费百倍嘉定癸酉采廷臣之议
 令漕臣至郡同守臣总领相度开浚利便以闻时史
 弥坚领郡事与运副吴铠总领钱仲彪沿渠按视得
卷十九 第 2a 页 WYG0578-0696a.png
 其源委盖渠自江口行九里而达于城之南门民居
 商肆夹渠而列渠岸狭不容咫畚土以贮于岸费省
 易集一雨濯之旋复填淤江干原有五闸通接潮汛
 樽节启闭粤从渠塞积岁不开木圮石泐渠浚而闸
 启闸启而漕通是修闸不可以失时于是郡委壕寨
 官通行打量自京江至南水门共长一千八百六十
 九丈约总用浚渠修闸三十七万六千五百九十二
 工乃先理宽僻之地计地面积土之广狭以分浚渠
卷十九 第 2b 页 WYG0578-0696b.png
 节段之短长计积土背渠之远近以约日役工数之
 多寡又虑农事将举役民非宜官军健捷器用利便
 宜委戎司庀其役规模先定条列上闻都统制刘元
 鼎具畚锸籍徒庸以俟命明年二月己亥报可截拨
 缗粟为庸直需乃决渠水立表识程功作侵渠而撤
 居者赈之役兵大集举锸如云守臣总领躬自劝劳
 都统制日按行伍察其惰媮越四月庚戌运渠底绩
 阔至十馀丈深至丈馀闸之圯蠹者选材石更葺之
卷十九 第 3a 页 WYG0578-0696c.png
 自是巨防屹立海潮登应则次第启闭出纳浮江之
 舟拍岸洪流畅无留碍扬枻维楫舟人欢呼然后浚
 市河通桥梁兴澳港建邮亭修纤路功绪一新礼部
 侍郎李埴及弥坚皆有记埴记称曾孝蕴之功弥坚
 记云凡费钱二十四万五十四缗米一万八千八百
 八十一石
   沈括至和塘考
至和塘自昆山县达于娄门凡七十里自古皆积水无
卷十九 第 3b 页 WYG0578-0696d.png
 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抵郡城泽国无处求土
 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为墙栽两行相去
 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籧
 篨中候乾则以水车畎去两墙间旧水墙间六丈皆
 留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
 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王执礼曰至和塘既成于至和二年立石其开浚
  水道已成塘陆涂尚未备至是始备岸未及成后
卷十九 第 4a 页 WYG0578-0697a.png
  郏亶所谓至和塘所以不踰一二年而坏也
 明
   韩邦宪广通坝考
广通镇在高淳县东五十里世所谓五堰者也西有固
 城石臼丹阳南湖受宣歙金陵姑孰广德及大江水
 东连三塔荡长荡湖荆溪震泽中可三五里颇高阜
 春秋时吴王阖闾伐楚用伍员计开河以运粮今尚
 名胥溪及傍有伍牙山云左传襄公三年楚伐吴克
卷十九 第 4b 页 WYG0578-0697b.png
 鸠兹(今芜/湖)至于衡山(今乌/程)哀公十五年楚子胥子期
 伐吴王桐汭(今建/平)盖繇此道镇西有固城邑遗址则
 吴所筑以拒楚者也自是湖流相通东南连两浙西
 入大江舟行无阻矣而汉唐来言地理家者遂以为
 水源本通桑钦水经云中江在丹阳芜湖县东南至
 会稽阳羡入于海前汉书地理志于丹阳芜湖注云
 中江出西南至阳羡入海应劭颜师古注溧阳云溧
 水出南湖后汉书郡国志芜湖中江在西孔颖达书
卷十九 第 5a 页 WYG0578-0697c.png
 义疏亦引汉史为證盖皆指吴所开者为禹贡三江
 故道耳后不知何时渐湮景福三年杨行密据宣州
 孙儒围之五月不解密将台濛作鲁阳五堰拖轻舸
 馈军故得不困卒破孙儒鲁阳者银林分水等五堰
 坝左右是也坝西北有吴漕水言吴王行密所漕也
 至宋时不废故高淳易泄民多垦湖为田者而苏常
 湖三州承此下流水患特甚宜兴人进士单锷采钱
 公辅议著吴中水利书以为筑五堰使宣歙金陵九
卷十九 第 5b 页 WYG0578-0697d.png
 阳江之水不入荆溪太湖则苏常水势十可杀其七
 八元祐中苏轼称其有水学并其书荐于朝详具东
 坡奏议中时用事者方欲兴湖田未之行也故永丰
 等圩官司所筑无虑数十万而固城石臼丹阳之间
 大抵多圩田矣宣和中待制卢襄奏罢湖田及言开
 银林湖为非切务于时田方属蔡秦韩诸将相家及
 𨽻行宫不便塞河卒未行也乾道中周益公南归录
 尚谓繇邓步东坝银树可通舟至固城黄池景定建
卷十九 第 6a 页 WYG0578-0698a.png
 康志及祥符图经亦谓濑水西承丹阳东入长荡湖
 足可徵胥溪尚通云元巴延攻临安三道并进参政
 阿拉哈攻破银树东坝至伍牙山败宋兵实出此道
 而河流亦就塞明兴高皇帝定鼎金陵以苏浙粮运
 自东坝入可避江险洪武二十五年浚胥溪建石闸
 启闭命曰广通镇设巡检司税课司茶引所当是时
 湖流易泄湖中复开河一道而尚阻溧水胭脂冈乃
 命崇山侯凿山通道引湖水会秦淮河入于江于是
卷十九 第 6b 页 WYG0578-0698b.png
 苏浙经东坝直达金陵为运道云崇山侯者李新濠
 人也初以建孝陵功封侯焚石而凿之费油麻不赀
 石尽赤冈脊本易通有严氏者虑损其田以女赂侯
 故迂其路侯坐极刑死时洪武二十八年也文皇帝
 迁都于北运道废永乐元年苏人吴相五以水之为
 苏常患也引单锷议奏改筑土坝增设官吏岁佥溧
 阳溧水人夫各四十看守自是宣歙诸水希入震泽
 矣而坝犹低薄水间漏泄舟行犹能越之正统六年
卷十九 第 7a 页 WYG0578-0698c.png
 江水泛涨坝大决苏常潦甚国税无所出周文襄杨
 贺一大集夫匠重筑之钦降板榜如有走泄水利渰
 没苏松田禾者坝官吏处斩夫邻充军十二年张惠
 等奏复故河道勘行屡岁未决成化四年普施奏阻
 之十二年牟都御史俸溧阳知县靳璋又议复常民
 张端又奏阻之大抵利塞者坝下诸郡利开者坝上
 也后车夫与商争利于陆行正德七年绐都御史俞
 諌以税利乃令镇江府通判齐济舟督责增筑坝三
卷十九 第 7b 页 WYG0578-0698d.png
 丈自是水尽壅高淳之圩田日就圮矣顾其时愬辞
 往复在开坝未有言减税者里甲倾败其半嘉靖初
 宫保李公充嗣奉敇行询水利有白子俊者呈复坝
 河乃命应天府治中周某通判吕某勘行开浚会岁
 歉止欧夏两抚台时程仪凤再愬之然意在通舟耳
 三十五年倭人寇商旅繇坝行者络绎不绝沿坝居
 者利其盘剥复自坝东十里许更筑一坝(即古分/水堰处)
 坝相隔湖水绝不复东今坝官及溧阳坝夫俱不存
卷十九 第 8a 页 WYG0578-0699a.png
 矣盖余他日按舆图原本山川金陵地脉历闽浙踰
 东坝至茅蒋势本联络秦汉以前高淳固鱼龙之宅
 也自有胥溪三湖东归震泽民始得平土居稍稍垦
 湖田为业宋时烟火最盛今冬春水涸时湖中往往
 见砖石井阶盖旧民居云自筑坝以来水势壅遏田
 渐沦没多矣而赋额日增户口视前仅十之三则惟
 坝之故嘉靖戊戌覈田致虚悬米八千繇今而后田
 之将圮为湖者未有纪极也父老言湖底与苏州谯
卷十九 第 8b 页 WYG0578-0699b.png
 楼顶相平假令水涨时坝一决苏常便为鱼鳖当庚
 申辛酉间大浸稽天淳民纷纷欲掘坝会下坝偶决
 溧阳宜兴而下势若怀襄有以闻于华亭徐相国阶
 会知县方沂入觐召谕重禁之余时在京师韩子曰
 广通坝者所以障宣歙金陵姑孰广德及大江之水
 使不入太湖者也自前代皆云中江故道近内阁王
 鏊记太湖以此一源最巨为苏常患而伍馀福著三
 吴水利论亦谆切言之嗟乎以苏常湖松诸郡所不
卷十九 第 9a 页 WYG0578-0699c.png
 能当之水而独一高淳为之壑其至于洪涨而废田
 也决矣而税又弗捐民何以堪之自苏轼单锷之言
 行所以为坝下诸郡者甚善而未有为坝上发明者
 余观淳民之日耗且困于虚粮也作广通镇坝考
   王同祖三江考
禹贡曰淮海惟扬州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三江震泽皆
 在今苏州境昔大禹治水东南见于经者止此两言
 而东南水利之源古今治水之法悉寓于此然三江
卷十九 第 9b 页 WYG0578-0699d.png
 之说汉唐以来考究论辨互异或诸儒未尝亲历其
 地沿访其迹但据书传所记附以臆说遂使圣经微
 旨舛而不明三江故道混而莫辨今按三江既入震
 泽底定言三江入海则震泽之水不为害而致定也
 三江盖皆西通震泽而东流入海禹时洪水滔天震
 泽之水必泛滥怀襄为扬州大患故禹之治之也因
 东流之势决排壅塞使水繇三江入海故言震泽底
 定以明不为害也孔安国释经曰三江已入致定为
卷十九 第 10a 页 WYG0578-0700a.png
 震泽盖谓三江水入太湖故定为震泽也及其释嶓
 冢导漾至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则曰自
 彭蠡江分为三入震泽遂为北江而入海释岷山导
 江至东为中江入于海则曰有北有中南可知矣遂
 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其谓繇震泽而入海者与
 前注相背夫始言三江入震泽此则自度震泽下流
 终入于海故复言震泽又分三江而入海其失得较
 然矣虞氏志林曰江自彭蠡分为三又云江自太湖
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0578-0700b.png
 出于海此即孔氏之说也班固地里志云南江自震
 泽东南入海中江自芜湖东至阳羡入海北江自毗
 陵北东入海南江即今之松江在吴县南吴江县东
 中江在应天溧阳县西北名九阳江亦名永阳江源
 出芜湖大江东流入宜兴县界合荆溪以入震泽宜
 兴古阳羡也北江在毗陵县北毗陵即今之武进亦
 谓与震泽傍近而其迹已不可考与孔安国所谓彭
 蠡江分为三入震泽北江以入海道里远近截然不
卷十九 第 11a 页 WYG0578-0700c.png
 同矣桑钦水经所著北江与班固同其叙南江乃谓
 自牛渚上桐水过安吉县历长渎出松江入海不知
 桐水安吉中高水不相通也又孔颖达书疏云今南
 人以大江不入震泽震泽之东别有松江等三江按
 职方扬州其川曰三江宜举州内大川其松江等虽
 出震泽入海既近周礼不应舍名山大江之名而记
 松江等小江之说其意殆将以大江东流入海者为
 三江然考禹贡所谓嶓冢岷山之江止有北中而无
卷十九 第 11b 页 WYG0578-0700d.png
 南止言彭蠡而不言震泽则与前三江既入震泽底
 定之旨彼此不同不宜混而为一况太史公曰禹于
 吴则通渠三江五湖盖三江之水工力所平以定震
 泽记治之绩也若大江则不惟不与震泽相通而天
 堑之广朝宗之势似非人力所能开凿禹但疏其源
 导岷嶓通沱潜以至九江三澨而已岂遂以为于吴
 通渠之三江乎苏氏谓岷山之江为中江嶓冢之江
 为北江豫章之江为南江即导水所谓东为北江东
卷十九 第 12a 页 WYG0578-0701a.png
 为中江者既有中北二江则豫章之江为南江可知
 蔡仲默曰若据此为三江则江汉会于汉阳合流数
 百里至湖口而后与豫章江会又合流千馀里而后
 入海不可复指为三矣章俊卿考索如苏说而又言
 江自彭蠡而上为二自下口而上为三下流过秣陵
 京口则合而为一不复三矣又指言夏口之三江口
 为三江夏口今江夏县禹贡原属荆州与扬州何所
 关涉与震泽相去二千馀里乃谓为震泽所入之三
卷十九 第 12b 页 WYG0578-0701b.png
 江误矣韦昭以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钱塘
 浦阳元不通震泽郦道元水经注复引其说而不复
 详考宋淳熙中程大昌进禹贡山川道里图辨论孔
 安国班固韦昭之说乃定为三江图以禹贡经文北
 江中江为据遂指扬子大江为三江其说曰北为北
 江中为中江南为南江又云徐坚援郑玄书傅以證
 三江曰左合汉为北江右会彭蠡为南江岷江居中
 为中江知一江为三也夫扬子一大江也岂可分南
卷十九 第 13a 页 WYG0578-0701c.png
 北中而名为三江禹作经垂训恐不若此虽其引辨
 叙说精密然图中止言三江不及震泽与经文戾矣
 咸淳中边实修昆山志辨證三江口曰江宗于海谓
 之江口当于海求之今大海自西㳌分南北繇转料
 而西朱陈沙谓之扬子江口繇徘徊头而北黄鱼垛
 谓之吴淞江口繇浮子门而上谓之钱塘江口虽无
 三江口之总名而三江口之迹显然况扬子江下流
 属于浙钱塘吴淞江分𨽻苏杭俱与震泽水势相入
卷十九 第 13b 页 WYG0578-0701d.png
 以此为三江自以为有考于韦昭然扬子江何尝属
 于浙而钱塘江又不通于湖其谓与震泽之水相入
 甚为牵合盖徒泥口之一字遂以海口三江为据而
 不知禹贡三江原无口字也大抵诸儒皆不以震泽
 为主蔓引曲说间有知震泽为主者又好奇立异纷
 纷不一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曰三江在苏州东南三
 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曰松江
 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曰上江亦
卷十九 第 14a 页 WYG0578-0702a.png
 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三百馀里入海曰下江亦曰娄
 江其分处号三江口极有据但东南止云至白蚬湖
 而不知所止似欠明白而又止言娄江入海似二江
 皆不通海者然详其意盖谓太湖东导为松江至三
 江口则一分为东江一分为娄江其下流复合为一
 江而入海若导河播九河合为一河入海导江分九
 江亦合为一江入海也顾夷吴地记云松江东北行
 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
卷十九 第 14b 页 WYG0578-0702b.png
 江并松江为三江唐仲初吴都赋注与正义说颇合
 而尤分明但正义止言娄江入海其二江皆不言入
 海今既称东南入海为东江又云东北入海为娄江
 则娄江入海之处别是一江而与东江不相入矣朱
 长文吴郡续图经云昆山塘自郡城娄门至昆山入
 海即娄江指今之刘家港盖谓松江东口入海者为
 东江刘家港入海者为娄江太湖东入吴江县长桥
 合庞山湖者为松江三江之迹具存东江未尝塞也
卷十九 第 15a 页 WYG0578-0702c.png
 然吴淞江自吴县西南逦迤而来过昆山东南入嘉
 定界入海曰吴淞江口甚明初未与刘家河相通虽
 其支流一从昆山之东新洋江自北而东入太仓塘
 经州南城东入刘家河一从夏驾浦自北而东繇小
 瓦浦入刘家河其他小港亦有通者乃特支流而非
 江之故道岂遂指刘家河为娄江哉自宋以前未尝
 以刘家港为娄江朱长文始言之而又指昆山塘为
 娄江恐未必然按今太湖自吴江县长桥东北合庞
卷十九 第 15b 页 WYG0578-0702d.png
 山湖者为松江又东南分流出白蚬江入急水港入
 淀山湖迤东入海者为东江此单锷水利书所谓开
 白蚬江使水繇华亭青龙入海者是也但淀湖之东
 已塞不复径趋入海而北流乃合吴淞江故曰东江
 已塞也自庞山湖过大姚浦东北流三折成三江俗
 呼为上清江下清江吴淞江其实一江也入昆山西
 南又分为二一名剿娘港五里许复合为一经昆山
 南又东南过石浦出安亭江过嘉定县黄渡入青龙
卷十九 第 16a 页 WYG0578-0703a.png
 江繇江湾青浦入海者为娄江其安亭江在宋时已
 塞单锷所谓开安亭江使水繇华亭青龙江入海是
 也然自太湖东下皆称吴淞江昔人以吴多水患故
 去水称松江夫东南水惟于三江是赖而震泽不泛
 滥为害者实以三江入海无壅塞也虽古今殊异陵
 谷变迁江湖故道未免通塞更改然所经之途与东
 流之势则固划然可考何至如黄河迁徙南北易地
 悬绝之甚乎
卷十九 第 16b 页 WYG0578-0703b.png
   王同祖三吴水利考
吴地古称泽国襟江带湖延控大海万水所凑触地成
 川是故吴于天下郡国最为卑下古今治水者莫先
 焉禹贡曰淮海惟扬州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职
 方氏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川曰三江其浸曰五湖
 东南州郡皆古吴地扬州域也而三江五湖皆在今
 苏州境故苏州于吴地又最为卑下古今治水者莫
 先焉太湖为东南巨浸周五百馀里在苏州西南境
卷十九 第 17a 页 WYG0578-0703c.png
 五十里连苏湖常三州之地可谓大矣东达于三江
 以入海三江通则太湖之水不为害太湖之水不为
 害则苏常湖三州皆安而苏州尤被其利三江不通
 则太湖东注泛滥为灾常湖之境未为患而苏已先
 受其害矣何也盖常湖据其上流地常高于湖而苏
 州则居下流稍有壅阏境内皆成巨浸矣故治水东
 南苏州为急苏州属邑有七而吴江居其东南下流
 为淞江入海之发源昆山居其东北为淞江入海之
卷十九 第 17b 页 WYG0578-0703d.png
 要道稍有壅阏二县之境皆成巨浸矣故治水于苏
 二县为急然吴江之地左江右湖极为低洼是当水
 之都会也昆山之地引江达海扼阻诸邑是当水之
 关键也故治水于二县其先后同而昆山为尤急也
 太仓嘉定则滨海高原十居八九忧旱而不忧潦宜
 蓄而不宜泄其治水之法亦有相因而不为背者郏
 亶所谓辨高下之原求蓄泄之迹者此也然东南之
 地虽间有高原而终为泽国江海所归之水未尝乏
卷十九 第 18a 页 WYG0578-0704a.png
 绝故自古及今皆详于治水而略于治旱以旱不能
 为大患也吴县处郡之西偏南属震泽旁皆山田高
 视太仓嘉定而长洲常熟之地与昆山吴江连界者
 则视昆山吴江其西北与常州之江阴连界东南与
 太仓连界者亦视太仓江阴宋赵霖所谓平江之田
 虽下于诸县而濒海之地特高于他处谓之堈身堈
 身之西又与常州地形相等东西与北三面势若盘
 盂积水南入注乎其中所以沿海环江开治浦港不
卷十九 第 18b 页 WYG0578-0704b.png
 可不先者也大率诸县地势有高有卑治水之法有
 同有异岂可一槩取必乎窃尝考之古今治水之迹
 矣吴地自大禹通渠三江五湖之后历夏殷周二千
 馀年未有能缵大禹之绩者故治水之法不见于经
 傅国语夫差起师北征辟为深沟通于齐鲁之间即
 今运河南自嘉兴繇石塘北流经郡城北绕白公堤
 出望亭入无锡县界续图经所谓䢴沟者此也是亦
 不过疏之以通征伐耳未闻其为民利计也汉初为
卷十九 第 19a 页 WYG0578-0704c.png
 藩封之地史称吴王濞即山铸钱擅山海之利富埒
 天子而亦不闻其以水利耕植也孝武时太史司马
 迁北登姑苏望五湖游览形胜思禹之功其意深矣
 三国吴孙权据有江东遂以富强以逮魏晋之际皆
 为股肱郡县然亦未闻治水兴利之事或纪载之阙
 未可知也至刘宋元嘉中扬州刺史始兴王浚以松
 江沪渎不通欲从武康纻溪直出海口穿渠浛功竟
 不立梁大通中吴郡水灾诏遣前交州刺史王奕假
卷十九 第 19b 页 WYG0578-0704d.png
 节发中吴吴兴信义三郡人丁漕大渎以泻浙江信
 义郡即苏州也时昆山为信义县水利之说于是兴
 矣唐贞元元和间于頔王仲舒刺苏州皆有兴修之
 举而唯有宋为详且备王荆公议废都水监不便谓
 议者曰举天下之役其半在于河渠堤埽此可见矣
 天禧间江淮发运副使张纶同郡守经度于昆山常
 熟疏五湖导太湖入海复岁租六十万斛乾兴五年
 诏苏湖秀州积水害稼发邻郡兵疏导以决其壅天
卷十九 第 20a 页 WYG0578-0705a.png
 圣初苏州水坏太湖外塘又海旁支渠湮塞废民耕
 田诏转运使徐奭等董其事敇遣内供奉官张永和
 相度市泾以北赤门以南筑石堤九十里起桥四十
 馀所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复良田数千顷流民得
 自占者二万六千家岁出租苗三十万景祐初范仲
 淹守乡郡议疏导诸邑之水上书宰臣具言水利宝
 元元年叶清臣为两浙转运副使以并太湖有民田
 豪右据上游水不得泄世为民患遂请凿盘龙汇及
卷十九 第 20b 页 WYG0578-0705b.png
 沪渎入海民赖其利自是以后庆历中常熟开金泾
 鹤渎二浦溉田千顷吴江修荻塘以通湖州至和中
 昆山开塘七十里名至和塘嘉祐中开昆山顾浦开
 松江白鹤汇如盘龙汇之法皆为民利熙宁三年郏
 亶言苏州水利首论六失六得及治田利害七事至
 为详悉事几行而罢崇宁二年宗正丞徐确考禹贡
 三江之说以为太湖东注于海松江正在下流请自
 封家渡古江开淘至大通浦直彻海口七十馀里水
卷十九 第 21a 页 WYG0578-0705c.png
 道大通政和间赵霖体究治水利害其有三说一曰
 开治港浦二曰置闸启闭三曰筑圩裹田兴修未及
 一二而罢隆兴间李结献治田三议一曰敦本二曰
 协力三曰因时其他开治淤塞历淳熙嘉定绍定之
 间皆为民利至前元大德八年开吴淞江任仁发有
 水利议答泰定至正年间屡浚江海然比于有宋则
 为甚略矣潘应武言决放湖水吴执中言顺导水势
 周文英言三吴水利皆有经画未知当时施行若何
卷十九 第 21b 页 WYG0578-0705d.png
 也明兴洪武九年开浚白茅至和塘及诸泾港永乐
 二年命户部尚书夏忠靖公原吉疏治苏松水患自
 后巡抚侍郎周文襄公忱巡抚都御史崔公恭皆浚
 治吴淞江以兴水利成化八年置佥事于浙江专治
 苏松等府水利十年都御史毕公亨知府丘霁复修
 崔公之功至弘治间连被大水命工部侍郎徐公贯
 疏江湖泾浦而水有所归九年工部主事姚文灏开
 七鸦浦筑沙湖堤且疏言六事皆中机宜告谕数条
卷十九 第 22a 页 WYG0578-0706a.png
 悉明利害其所编筑圩歌至今乡村之民家传人诵
 焉十一年工部郎中傅潮奉敇理吴中水利浚治昆
 山十河十五年郎中臧麟继之皆有成迹正德四五
 年苏松大水为灾民不粒食时都御史俞諌奉敇治
 水踰年而工息复差工部郎中朱衮治水吴中并为
 民利今上御极悯东南数被水患恐重伤财赋之地
 乃命巡抚工部尚书李公充嗣兴修水利时官属若
 郎中林文沛员外郎颜如环实分理其任颜治吴淞
卷十九 第 22b 页 WYG0578-0706b.png
 江林治白茆未几颜以忧去林遂并治二水时李公
 建行台于太仓总督于上而林则周行诸邑躬亲相
 度导白茆浚吴淞江疏太湖于夏驾浦口置闸以障
 浑潮其他堤堰陂塘之修筑者甚众一时措置周悉
 号令严明厥工告成利被吴下迄今十馀年沿江滨
 海其要害通泄之所所宜及时兴修以防未然正有
 赖于今日也
   王同祖太湖考
卷十九 第 23a 页 WYG0578-0706c.png
太湖在苏州西南境三十馀里禹贡谓之震泽周官尔
 雅谓之具区国语史记谓之五湖左傅谓之笠泽扬
 州记曰太湖一名震泽一名笠泽一名洞庭山海经
 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是也周官既云其泽薮曰具
 区又云其浸五湖似五湖别有所在然范蠡乘舟入
 五湖司马迁登姑苏望五湖实又指此且扬州之境
 水大者无过于太湖其为具区甚明而历考傅记所
 载五湖即是太湖非别有五湖也张勃吴录曰五湖
卷十九 第 23b 页 WYG0578-0706d.png
 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馀里故以五湖为名
 虞翻曰太湖东通长洲松江南通乌程霅溪西通义
 兴荆溪北通晋陵滆湖东连嘉兴韭溪水通五道谓
 之五湖陆鲁望曰太湖上禀咸池五车之气故一水
 五名图经以贡湖游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为五韦
 昭以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并太湖为五郭璞江赋以
 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为五初学记云或说以射
 湖贡湖上湖长塘湖滆湖为五按左傅越伐吴吴子
卷十九 第 24a 页 WYG0578-0707a.png
 禦之笠泽国语吴越战于五湖可见五湖之为一湖
 甚明也然今湖中亦自有五名曰菱湖在莫釐之东
 周三十馀里曰莫湖在莫釐之西北周五十馀里曰
 游湖在长山之东周五十馀里曰贡湖沿无锡老岸
 周一百九十里曰胥湖在西山之西南周六十里五
 湖之外又有三小湖夫椒山东曰梅梁湖杜圻之西
 鱼查之东曰金鼎湖林屋之东曰东皋里湖而吴人
 称谓则总曰太湖越绝书称其大周三万六千顷连
卷十九 第 24b 页 WYG0578-0707b.png
 苏常湖三州之地湖中有七十二山其大者曰东西
 二洞庭马迹次之山居人甚多闾巷井舍鳞次蚁聚
 无虑数千家而仙宫梵宇分布上下茂林平野弥望
 百里可谓大矣然考之太湖上流其西北自建康等
 处入溧阳逦迤至长塘河并润州金坛延陵丹阳诸
 水会于宜兴荆溪以入其西南自宣歙池州武林天
 目富阳下湖之安吉武康乌程长兴合苕霅山溪诸
 水以入数郡之水潴汇于湖汪洋浩瀚不可涯涘而
卷十九 第 25a 页 WYG0578-0707c.png
 东达于三江以入海东南积水之区盖莫有大于此
 者其底定也则灌溉民田为三吴美利汎滥也则浸
 淫数郡而民被其大害是以古人之治之也疏其源
 使水有所入导其流使水有所归皆为民兴利除害
 而已故观其置五堰于溧阳以节宣歙金陵九阳江
 之水使入于芜湖以北入于大江开夹苧干于宜兴
 武进之境东抵滆湖北接长塘河西连五堰所以泄
 长塘湖之水以入滆湖泄滆湖之水以入大吴渎塘
卷十九 第 25b 页 WYG0578-0707d.png
 口渎白鱼湾高梅渎白鹤溪而入常州运河之北偏
 十四斗门北下江阴之大江所以杀西来之水使不
 入于太湖而皆归于江也又以荆溪不能当西来众
 流奔注之势遂于震泽之口疏为百派谓之百渎而
 又开横塘以贯之约四十馀里百渎在宜兴者七十
 有四在武进者二十有六皆西接荆溪而东通震泽
 者也又于乌程长兴之间开七十二溇在乌程者三
 十有八在长兴者三十有四皆自七十二溇通经递
卷十九 第 26a 页 WYG0578-0708a.png
 脉以杀其奔冲之势而归于太湖也太湖上流诸道
 水之来源若此而所以泄之者则惟于三江是赖焉
 太湖东出吴江县之长桥为吴淞江繇吴淞江东流
 以入大海此震泽泄水之大道也然泄水之处各有
 区域盖不止于吴淞江而已曰鲇鱼口曰胥口曰白
 洋湾曰管渎曰小溪港曰瓜泾曰夹浦曰张家河曰
 北车桥曰漾湖溪曰上渎港曰陆家浜曰虎山桥曰
 石家浜曰蒯家泾曰九曲江曰后塘桥曰梅
卷十九 第 26b 页 WYG0578-0708b.png
 梁溪曰龙塘河曰迎城山曰菱湖港曰太平桥曰泽
 塘浜曰灌渎浜曰和尚浜曰长洛浜曰王家漾曰山
 泾港曰渡水港曰黄渎港曰后保河其他支流尚多
 不可殚记皆所以泄太湖之水以东入于三江诸浦
 而归大海者也然以江湖形势观之大要宣溧以上
 西北之水可使入于芜湖以归大江而不可使注于
 荆溪苏常以下东南之水可使趋于吴淞江归大海
 而不可使积于震泽此治水东南之大旨也然地形
卷十九 第 27a 页 WYG0578-0708c.png
 有高下时势有古今水道有通塞而所以治之之法
 则固不可同年而语也
   徐献忠沿湖港溇考
太湖旧有沿湖堤防而泄以诸溇溇有斗门制以巨石
 甚固门各以闸版旱则闭之以防溇水之走泄有东
 北风亦闭之以防湖水之暴涨官主其事为利浩博
 后渐湮废颇为郡中之害东坡水利奏云太湖受诸
 州之水先治吴江南岸茭葑芦苇之积则水东泻而
卷十九 第 27b 页 WYG0578-0708d.png
 无壅滞之患诸州利矣自今观之吴江茭苇屯结成
 田长桥诸洞门悉皆湮塞比来十水九渰民力尤困
 吴江之患卒未能除而沿湖诸溇不可不加之意也
  按大钱小梅二港总苕霅西南众水以入于湖港
   之最大者也大钱以东皆纵横港注入诸港直
   至吴江界
  西金港顾家港官渎港张婆港及宣家杨渎泥桥
   寺桥计家等港先素流通止因其旧而修之也
卷十九 第 28a 页 WYG0578-0709a.png
  阳溇沈溇罗溇大溇新泾溇潘溇诸溇谢溇和尚
   溇张港溇幻湖溇西金溇东金溇赵港许溇杨
   溇义高溇陈溇薄溇五浦溇蒋溇钱溇新涌溇
   石桥溇汤溇盛溇宋溇乔溇湖溇已上各溇者
   因民建议以便水利者也
   已上三十八港溇俱属乌程按修湖溇记云湖
    溇三十六其九属吴江其二十七属乌程惟
    计家港近溪而阔独不置闸绍兴二年知州
卷十九 第 28b 页 WYG0578-0709b.png
    事王回修之又改二十七溇名曰丰登稔熟
    康宁安乐瑞庆福禧和裕阜通惠泽吉利泰
    兴富足固益济又皆冠以常字今久废不闸
    成化十年添设治农通判李智渐皆修治民
    多赖之
   曹胤儒海塘考
窃闻海塘之制本为捍禦咸潮以便耕稼自春秋时范
 蠡筑圩田之后疑即有之唐开元初乃名之曰捍塘
卷十九 第 29a 页 WYG0578-0709c.png
 起杭之盐官迄吴淞江长一百五十里宋乾道中元
 至正初皆修焉起嘉定之老鹳嘴以南抵海宁之澉
 浦以西高于城垣内外皆有塘沟相夹自设此塘之
 后而松嘉杭无入海水口禹贡之东江遂湮无考矣
 国初信国公汤和经略海防倚以为重至成化中颓
 废巡抚毕亨益增其旧及里护塘兵农两济夫松以
 海塘防咸潮而苏之浑潮淤淀为害不小若沿海设
 塘而于港汊之口置减水闸以司启闭则潮沙所塞
卷十九 第 29b 页 WYG0578-0709d.png
 不过港口数里易于挑浚更藉土著之民沿塘以居
 宽其他役计免田税即作兵饷俾之守塘则不独险
 要可固而水利无穷矣
   王圻开浚吴淞江考略
松江在上海县北旧名吴淞江后以水灾去水从松盖
 禹贡三江之一也三江者北为娄江中为松江南为
 东江而松江又名松陵江其源出于震泽自吴江长
 桥下东流至尹山北流至甫里东北流至淀山北合
卷十九 第 30a 页 WYG0578-0710a.png
 赵屯浦东合大盈浦又东合顾会浦崧子浦盘龙浦
 凡五大浦而至宋家桥东南流与黄浦会而入海其
 将入海处别名沪渎江东西凡二百六十里此东南
 水利之最著者向与娄江东江并为湖流入海之要
 道自唐开元元年筑捍海塘起杭州盐官抵吴淞江
 长一百五十里沿海港口尽为堵截而东江湮没无
 考矣东江既塞娄江界在北境惟此松江一线关系
 苏松二郡民生国计故历代治迹独详于松江宋宝
卷十九 第 30b 页 WYG0578-0710b.png
 元元年两浙都转运副使叶清臣开盘龙汇以入江
 庆历元年知华亭县钱贻范开顾会浦以入江嘉祐
 六年转运使李复圭开白鹤汇以入江元祐三年常
 平使者调苏湖秀之人浚青龙江以入江绍圣中转
 运副使毛渐开大盈诸浦以入江崇宁二年宗正丞
 徐确提举常平自封家渡古江开淘至大通浦直彻
 海口凡七十四里上海合嘉定二县供役大观元年
 十一月从中书舍人许光凝奏检较松江古迹大加
卷十九 第 31a 页 WYG0578-0710c.png
 疏导三年两浙监司奏请开淘松江复置十二闸宣
 和元年两浙提举常平赵霖又开白鹤汇以入江绍
 兴四年盐官丞王珏开华亭海河二百馀里通浚溉
 田十五年通判曹泳开顾会浦又浚盐铁塘更名下
 沙浦以入江乾道二年转运副使姜诜开通波大港
 即顾会浦以入江前进士胡恪随司门员外郎李公
 傅相度开修三江积水元至元三十年值霖潦知水
 人潘应武与吴伋张桂荣等承浙东佥院宣慰之命
卷十九 第 31b 页 WYG0578-0710d.png
 相视合修河渠即湖田开新港三阔约三十馀丈(大/漕)
 (港北新河/即新港)及浚赵屯大盈二浦以入江大德八年任
 仁发言开吴淞江自上海旧江东抵嘉定石桥浜迤
 逦入海长三十六里深一十五尺阔二十五丈役夫
 一万五千为工一百六十五万一千六百有奇复置
 闸窦启闭十年开赵屯大盈樊浦白鹤盘龙旧江计
 长三十七里其中樊浦为首下接新泾旧江阔二十
 丈其馀不等又于庙泾以西盘龙以东开挑水口五
卷十九 第 32a 页 WYG0578-0711a.png
 处新泾南北置二木闸泰定元年前都水监任仁发
 董开吴淞旧江二道乌泥大盈二河其法以户有纳
 苗田一顷五十亩差夫一名计四万有奇每名实支
 粮三升中统钞一两三年任仁发等于上海县之潘
 家浜乌泥泾二处各置二石闸以遏浑潮使闸内清
 水冲渲江道深阔后至元间又谓闸置乖宜旱霪交
 病繇是复开元堰直河至正元年捞漉吴淞江南北
 岸下泥沙疏浚各河十数用夫一十九万八伯四十
卷十九 第 32b 页 WYG0578-0711b.png
 给粮四千七伯四十七石钞三千一伯六十四锭各
 有奇夫自宋至元开浚松江无虑数十次并未闻有
 以风水之说阻挠者盖亦计利害之大而不恤其小
 也逮及国朝永乐二年命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苏
 松掣昆山嘉定诸塘浦引吴淞江水入刘家河于上
 海浚范家浜接黄浦达海正统六年巡抚工部侍郎
 周忱修吴淞江略用邑人杜宗桓议立表江心尽去
 壅塞其沙涂成田计亩收税以补坍陷天顺四年巡
卷十九 第 33a 页 WYG0578-0711c.png
 抚都御史崔恭浚大盈浦以入吴淞江又凿江自昆
 山夏驾浦至嘉定庄家泾出旧江一万三千七伯丈
 (永乐初引松江北入刘家/河江之东段不曾施工)又浚蒲汇等塘及曹家沟
 呼都台浦成化七年海水溢八年设宪臣于浙江按
 察司专治苏松等府水利佥事吴㻞议修华亭上海
 海塘华亭南自海盐上海北抵嘉定各数十万丈馀
 弘治初佥事伍性浚吴淞江中段及顾会赵屯都台
 诸浦七年工部侍郎徐贯奉命治水东南浚吴淞江
卷十九 第 33b 页 WYG0578-0711d.png
 自帆归浦至分庄计七十馀里府通判郝希贤承檄
 董工是年知县董钥筑西乡田围十二年府通判原
 应宿浚崧塘肇嘉浜嘉靖元年巡抚都御史李充嗣
 奉命用昆山嘉定华亭上海四县民力相继开吴淞
 江上海分地初自昆山县界东至白鹤江后自嘉定
 县界东至吴塘总四千馀丈役夫二万三千有馀给
 散银米八千馀两石犒劳旬至焉知县郑洛书调度
 主簿黄明董工先是开常熟白茆河役上海九千馀
卷十九 第 34a 页 WYG0578-0712a.png
 夫糜三千馀米继以吴淞两年而三兴大工嗣后抚
 臣屡议开浚虽经具题止因工费浩大无从措办辄
 复停止至隆庆四年巡抚都御史海瑞奋然独任借
 支军饷及各处发追稻榖赃罚导河夫无碍等银委
 本府同知黄成乐苏州府推官龙宗武上海县知县
 张嵿尅期开浚查勘旧迹共计长一万一千五伯七
 十一丈阔三十馀丈议半开河面一十五丈除嘉定
 应浚外上海实开长六千五百三十一丈八尺馀面
卷十九 第 34b 页 WYG0578-0712b.png
 阔一十五丈底阔七丈五尺深一丈五尺六寸馀共
 计用工食银五万馀两不两月而工告成是岁大饥
 民多思盗自河工兴而畚锸云集盗因以息自此三
 十馀年江流通利旱潦有资百姓至今尸祝之后以
 吴中水灾异常奏请特设水利道副使许应逵专管
 江南水利驻劄松江其工亦首浚吴淞而次及诸水
 工竟无成而应逵亦以劾去十万帑银付之东流惜
 哉夫自永乐以及万历开浚松江不下八九次而亦
卷十九 第 35a 页 WYG0578-0712c.png
 未闻有以风水之说阻挠者沿至今日黄渡以西宋
 家桥以东尚皆通流如故而中段七十馀里卒成平
 陆此江既塞则五大浦及田间水道日就浅淤设遇
 旬日之雨一望瀰漫无从泻出幸而晴霁数日则又
 车戽无资田畴龟坼禾苗立见枯槁有司奉檄追徵
 痛恨逋负而不知逋负之繇皆原于此监司但知东
 南凋弊而不知凋弊之繇皆原于此此江之开浚何
 可一日不讲哉然开河之难难于工费工费所需不
卷十九 第 35b 页 WYG0578-0712d.png
 出于官则出于民而今公帑空虚闾阎匮乏官民皆
 莫可搜括也惟原编导河夫银及原拟提编免役一
 节上下咸称便利盖提编者即以各州县新编五递
 年解运推收里老塘长各差量其轻重徵银免役以
 佐河工而各差之缺即以次年原编人数接充往岁
 上海修城事曾经提编一次便可得银五六千若以
 苏松二郡通算便即得七万馀金舍此二项之外倘
 不足用更有各府州县济农备赈银榖当此水灾民
卷十九 第 36a 页 WYG0578-0713a.png
 困之日正当发廪拯救一以活饥民一以佐河工较
 之往岁请捐内帑请吊赃赎其难易为何如也且提
 编之举其便又有二近来佥报各役俱系宦家富户
 乐于输银而苦于应役数万馀金不烦箠楚顷刻可
 完其便一徵银在官雇募饥民开浚计工给发方今
 水灾之后冬间待赈必多即此以寓救荒之意又省
 塘长起夫需索之扰其便二有此二便而工费浩钜
 何足虑哉夫工费既有成说而复有倡议阻挠之者
卷十九 第 36b 页 WYG0578-0713b.png
 则皆侵占官河豪民捏造浮词以鼓惑缙绅此必明
 哲所洞照者 又按导河夫银系派入条编见徵之
 数提编事例乃上海许知县建议有卷试一吊查即
 可举事似亦不必题请
 新勘应浚号段浅深长尺(应用工食/银两附)
  东自上海城北闸港口二坝地方起至西芦浦止
   长二千五百二十丈淤淀颇高应开深一丈二
   尺若照隆庆年间面阔十六丈底阔八丈每丈
卷十九 第 37a 页 WYG0578-0713c.png
   土方折算一十四方四尺共方三万六千二百
   八十八方
  东自芦浦起至西上澳塘止长一千一百七十八
   丈潮沙淤淀已成平地应开深一丈三尺每丈
   折算土方一十五方六尺共方一万八千三百
   七十六方八尺
  东自上澳塘起至新泾口长六百五十三丈淤淀
   亦高已同平陆应开深一丈三尺每丈折算土
卷十九 第 37b 页 WYG0578-0713d.png
   方一十五方六尺共方一万一百八十六方八
   尺
   已上三段共长四千三伯五十一丈共折方六
    万四千八伯五十一方六尺每方工食银四
    钱六分共该用银二万九千八百三十一两
    七钱三分六釐
  东自新泾口迤西至孙基港口长一千二伯三十
   丈尚有河影应开深一丈二尺每丈折算土方
卷十九 第 38a 页 WYG0578-0714a.png
   一十四方四尺共土方一万七千七伯一十二
   方
  东自孙基港口迤西至庄家泾口长一千三伯五
   十一丈五尺尚可通流开深一丈一尺每丈折
   算土方一十三方二尺共土方一万七千八伯
   三十九方二尺
  东自庄家泾口迤西至盘龙塘口长四伯二十五
   丈应开深一丈每丈折算土方一十二方共土
卷十九 第 38b 页 WYG0578-0714b.png
   方五千一伯方
  东自盘龙塘口迤西至高家浜口长四伯八十八
   丈应开深一丈每丈折算土方一十二方共土
   方五千八伯五十六方
  东自高家浜口迤西至纪王庙严傥浦口长四伯
   丈应开深九尺每丈折算土方十方八尺共方
   四千三百二十方
  东自严傥浦口迤西至青浦界宋家旧港长五伯
卷十九 第 39a 页 WYG0578-0714c.png
   十二丈自此潮沙稍缓淤垫稍低尚可通舟来
   往应开深八尺每丈折算土方九方六尺共土
   方四千九百一十五方二尺
  东自宋家旧港迤西至洛剑浦南赤雁浦长一千
   一伯丈此段尚可行舟亦应开深七尺每丈折
   算土方八方四尺共方九千二伯四十方
   已上七段共长五千五百零六丈五尺共折方
    六万四千九伯八十三方每方工食四钱六
卷十九 第 39b 页 WYG0578-0714d.png
    分算该用银二万九千八伯九十二两一钱
    八分
   通共十段共计算工食银五万九千七伯二十
    三两九钱一分六釐
  另外又议筑宋家桥口大闸及各段堰水坝闸并
   官吏役人供给饭食共约计八千有奇
   已上通共开浚工食并闸堰供给等项共该用
    银六万七千七伯二十三两九钱一分六釐
卷十九 第 40a 页 WYG0578-0715a.png
   (附/)开吴淞江驳议
按吴淞一江自神禹凿山导水以来未有上海即有此
 江而吴淞文献未始不与天下争衡暨元末立县此
 江水面尚阔数里波涛汹涌十倍于今而本县甲科
 犹然绳绳不绝奈何迩来谈堪舆者遂以此江之通
 塞系文运之兴衰而缙绅贤者乃皆啧有烦言是何
 其深信曲说而不达国体也夫吴淞一江系四郡十
 二州县生灵之命脉朝廷数百万赋粮之根本止因
卷十九 第 40b 页 WYG0578-0715b.png
 科第一郡而坐令公私俱困又岂仁人智士所忍言
 耶况今之建议者欲于上海县北宋家港口筑一坝
 闸以遏潮沙则吴淞水势不致东流直泻出海似又
 与堪舆家说了无妨碍宜不当惩羹而吹齑矣姑记
 此以就正于忧国忧民之君子
  计查历年开浚吴淞江后科第
  一弘治初年佥事伍性开吴淞江一次次年庚戌
   钱福中会元状元至六年壬子顾清中解元官
卷十九 第 41a 页 WYG0578-0715c.png
   至尚书癸丑李希贤中会魁乙卯王昶中解元
   唐锦中乡魁十四年辛酉陆深中解元官至侍
   郎
  一嘉靖元年巡抚侍郎李充嗣开吴淞江二年癸
   未徐阶中探花官至大学士同年潘恩官至尚
   书至十三年甲午莫如忠中乡魁官至布政至
   十九年庚子林树声中乡魁会元官至尚书寿
   及百岁
卷十九 第 41b 页 WYG0578-0715d.png
  一隆庆四年海忠介公开吴淞江次年辛未郡中
   同榜六人五跻三品许乐善现任通政使癸酉
   丙子方应选陈所蕴抡魁俱为文宗
  一万历十六年许副使应逵开吴淞江十七年己
   丑董其昌中会魁傅胪入翰林二十五年丁酉
   吕克孝中应天解元徐光启中顺天解元二十
   九年辛丑张以诚中状元
   已上皆百年内事典籍可据可验吴淞之开并
卷十九 第 42a 页 WYG0578-0716a.png
    无妨于科目且堪舆家有言百步之外风水
    即无干涉况此江远在百里外耶或又言吴
    淞一开黄浦必塞第未知宋元迄今吴淞疏
    浚不下二十馀次黄浦曾有湮塞时否此又
    可以理察设若果有妨碍何先辈名公纂修
    松江华亭上海志乘水利款中全无一言及
    此而惓惓以开浚吴淞为首务则今日之倡
    异者殆或未之考耳
卷十九 第 42b 页 WYG0578-0716b.png
   王焕如曰王少参浚吴淞议酌群见辟邪说真
   救时之硕画也止提编一节在嘉定上海或可
   行之今时势不知何如矣若苏属他州县方苦
   编徭不足一开此例重困生民万万不可
   王圻中江考
水经云中江在丹阳芜湖县东南至会稽阳羡县入于
 海震泽在吴县南五十里北江在毗陵北界东入于
 海韦昭云三江为吴郡东南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今
卷十九 第 43a 页 WYG0578-0716c.png
 志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而中江湮没无考疑在
 华亭海盐平湖界中后为捍海塘堵绝不通耳一统
 志云中江在溧阳县西北即禹贡之三江也今名永
 阳江下流入宜兴县界
   王圻娄江考
史记正义曰一江东北下三伯馀里入海曰下江亦曰
 娄江吴记曰东北入海为娄江苏志云自吴县鲇鱼
 口北入运河经郡城之娄门者曰娄江历昆山太仓
卷十九 第 43b 页 WYG0578-0716d.png
 东至天妃宫出海元至元二十四年朱清浚开娄门
 至海口
   王圻东江考
史记正义曰一江东南下七十里至白蚬湖入海曰上
 江亦曰东江吴地记曰东南入海为东江苏志云自
 大姚分支过淀湖东至嘉定县界合上海黄浦繇黄
 浦经嘉定县江湾青浦东北流亦名松江者为东江
 按大姚在长洲县二十六七都郦道元水经注云汉
卷十九 第 44a 页 WYG0578-0717a.png
 书地理志曰秦于故越地武原乡置海盐县后没为
 柘湖徙治武原又沦为当湖南有秦望山谷水于县
 出为澉浦以通巨海疑此即东江也后因筑捍海塘
 遂湮没无考吴记曰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
 次溪自吴东南出为谷水谷水经由拳县故城下又
 东南经嘉兴县城西又东南经盐官县即海盐县故
 城后没为柘湖县南有秦望山谷水于县出为澉浦
 以通巨海此说与水经稍同但未审此果东江否也
卷十九 第 44b 页 WYG0578-0717b.png
 水经云乂东至馀姚县东入于海注云诸暨之南馀
 姚西北浙江与浦阳江同会归海山海经云浮玉之
 山北望具区苕水出于其中北流至具区浮馀五里
 便是句馀县之东山乃应入海据此则太湖水从浙
 湖出海似亦有据因书备考宋元嘉二十二年扬州
 刺史王浚欲开武康苧溪泄湖水以入海不果据此
 则太湖水出钱塘似亦与水经相合据松志上海县
 黄浦支河曰闸港闸港之东曰新场新场旧有海口
卷十九 第 45a 页 WYG0578-0717c.png
 论者或指此为东江
   王圻三江口考
繇湖入海之道最大者曰三江即松江娄江东江也其
 分水处曰三江口史记正义曰三江在苏州东南三
 十里吴地记曰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与正
 义不同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曰松江即古笠
 泽一江东南下七十里至白蚬湖入海曰上江亦曰
 东江一江东北下三百馀里入海曰下江亦曰娄江
卷十九 第 45b 页 WYG0578-0717d.png
   王圻溧阳五堰考
五堰之筑在宜兴以西属溧阳县古人欲分杀水势使
 西南诸水不入荆溪繇分水银林等堰入伍子胥伐
 楚从运河以入大江自五堰废后宣歙池阳九江诸
 水不入芜湖反皆东注震泽故今之谈水利者以修
 复五堰为首务
   王圻土冈堰闸考
按苏州府太仓常熟之东北境有上冈身下冈身归吴
卷十九 第 46a 页 WYG0578-0718a.png
 冈身在新安乡曰青冈在惠安乡曰王家冈松江府
 华亭县之东南境有竹冈紫冈沙冈皆土垄高起横
 亘百里殆若天所以限截湖海二水使不相通耳后
 因导江导海利于泄泻而穿渠横截冈身矣在刘河
 以北者高田苦于无水遂置堈门以堰水如今之钱
 堈门张堈门沙堰门吴堈门顾庙堈百堈李堈门及
 斗门之类皆是而近多圮坏不修旱乾水溢之患恶
 能免哉
卷十九 第 46b 页 WYG0578-0718b.png
   侯峒曾开浚吴淞江考略
    一利弊考
三吴古称泽国以水为利亦以水为害而利害之源全
 系吴淞江通塞禹贡谓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三江者
 归太仆有光考定谓东南钱塘江西北扬子江而东
 北为吴淞江是吴淞一江与钱塘扬子二江并泄太
 湖之水自杭州筑长林堰而太湖东南之水不得入
 于钱塘常州筑五堰而太湖西北之水不得入于扬
卷十九 第 47a 页 WYG0578-0718c.png
 子二江之道既阻仅有吴淞一江当太湖下流自吴
 江县长桥下东流至尹山北流至甫里至淀山又北
 合赵屯浦东合大盈浦顾会浦崧子浦盘龙浦凡五
 大浦而至宋家桥东南流又纳黄浦之水以入海盖
 东西亘二伯里境连嘉昆上青四邑而杭嘉湖苏松
 常六郡之水俱泄于此此而复淤震泽何繇底定国
 家财赋大半倚办东南而六郡当十之八禹贡谓田
 为下下今赋乃上上惟藉水为利耳吴淞既塞五大
卷十九 第 47b 页 WYG0578-0718d.png
 浦及田间水道日就浅淤旬日之雨一望瀰漫无从
 泻出幸而晴霁数日则又车戽无资田畴龟坼禾苗
 立槁郡县痛责逋负日积而不知逋负皆原于此监
 司但知东南凋弊日甚而不知凋弊亦原于此吴淞
 开浚岂容一日缓哉往有侵占膏腴因倡异说谓不
 利于松郡科第者则王参议圻即上海人特出驳议
 一通可考
    一兴废考
卷十九 第 48a 页 WYG0578-0719a.png
江为东南水利之最著历代治绩最详往不具论自宋
 宝元迄元至正开浚吴淞载在史册者以一二十计
 自本朝永乐二年迄隆庆三年开浚亦八九次详具
 王参议圻考略中而事最近绩最奇者则无踰海忠
 介迨万历十五年因水灾异常特设许副使应逵专
 董水利再浚吴淞求通反塞三吴坐困今黄渡以西
 上流尚通一线中段七十馀里竟成平陆万历三十
 二年抚院曹公时聘按院马公从聘移文郡邑集议
卷十九 第 48b 页 WYG0578-0719b.png
 开江事宜业有成画四十一年按院薛公贞天启二
 年抚院周公起元皆特疏具题奉有俞旨而迄未有
 创非常之原者今日庙廊询度执事筹咨倘此江蓄
 极而通之会乎亦千载一时已
    一经费考
吴淞当浚几费讲求卒难举事者徒以工用浩烦无从
 措办耳往者特颁内帑不费民间一钱而今不能往
 富室助榖有至二万石而今不能往杭嘉湖三郡皆
卷十九 第 49a 页 WYG0578-0719c.png
 以赎锾协济而今亦未必能往海忠介动支各项银
 不足用遂请旨折苏松常三郡漕粮二十万石每石
 折银六钱以五钱照例归太仓以一钱助河工而今
 又决不能则计莫若求之提编提编者以各州县新
 编五递年解运催收里老塘长各差量其轻重徵银
 免役而各差之缺即以次年原编人数接充往者上
 海曾为修城事提编一次便得银五六千若以各邑
 通算便可得数万两再减其半亦可得四五万两近
卷十九 第 49b 页 WYG0578-0719d.png
 来佥报各役多宦家大户乐于输银苦于应役不烦
 箠楚顷刻可完上下两便似无踰此其次则役军丁
 各卫所军原有食粮查正德间抚院李公充嗣嘉靖
 间按院吕公光洵俱用军开河又历考宋元间治水
 多用水军故费少功倍此辈平时既不得不设乃以
 有用之财有用之人置之无用之地即以暂充夫役
 无妨讲武况古人寓兵于农行师之际挑堑掘濠亦
 兵夫事诚令军官各率卫所军兵开江且许量加工
卷十九 第 50a 页 WYG0578-0720a.png
 食功成升赏谁不欣然效用是亦一议也他如吊取
 导河夫银备赈银罚赎银又如劝助如役傍河食利
 之民前人各有行之时异势殊在当事悉心筹画耳
    一丈尺工价考
嘉靖末吴淞湮塞隆庆三年巡抚海公毅然开浚查勘
 旧迹自黄渡起至宋家浜口长若干里计一万一千
 五百馀丈旧河影阔三十丈减半开一十五丈底阔
 七丈五尺深一丈五尺六寸共计用工食银五万馀
卷十九 第 50b 页 WYG0578-0720b.png
 两不两月而告成三十馀年利赖尸祝万历十五年
 后许副使应逵因开加塞遂成平地七十馀里万历
 三十二年曹抚院时聘着沿江居民勘定应开丈尺
 及估计工食银两该上青嘉三县居民各勘本江原
 额面阔一十六丈今公私匮乏若照额开浚恐钱粮
 不敷议得开浚面阔十丈底阔五丈浚深一丈每丈
 该土方七方五分每方用夫十五工每工用银三分
 每方该银四钱五分每丈合用夫工银三两三钱七
卷十九 第 51a 页 WYG0578-0720c.png
 分五釐大约以此为率
  上海县自关桥起至盘龙塘止内除嘉定界九十
  丈实长六千五百四十六丈二尺五寸积该土方
  五万四千三百三十方据算每方用夫十六工共
  用夫八十六万九千二百八十工每工三分共银
  二万六千七十八两四钱
  青浦县自东虬江起至赵屯浦口止内除嘉定界
  二千一百六十弓实长一万九百五十四弓据算
卷十九 第 51b 页 WYG0578-0720d.png
  工银二万一千五百五十八两
  嘉定县自上海界西新港起至盘龙塘止长三伯
  六十弓内听上海界一伯八十弓止该一伯八十
  弓乂自盘龙塘起至青浦县赤雁浦口止五段量
  长五千七百二十六弓内有许家村起至赤雁浦
  口止南属青浦北属嘉定应听青浦二伯六十五
  弓实该一十五里七分该江五千四百六十一弓
  并上海界内一伯八十弓通共该江五千六伯四
卷十九 第 52a 页 WYG0578-0721a.png
  十一弓积该二千八百二十丈五尺据算银九千
  五百十九两一钱八分七釐上海县平陆无水嘉
  定有水二尺三尺者各段不同每丈合议戽水工
  银一钱五分计该银五百三十二两有零另有应
  筑大坝两条并两傍支河狭处不开外馀有盘龙
  塘口大浦一十三处共约计备桩木工料银三伯
  两共算银一万三伯四十二两一钱八分七釐
   右系万历三十二年勘数及万历四十一年兵
卷十九 第 52b 页 WYG0578-0721b.png
   道俞公维宇再行檄勘查随据上海县申报此
   江东自上海起西自青浦嘉定止湮没九千八
   伯馀丈则比前数翻减矣且开江止议面阔十
   丈底阔五丈较旧额愈缩愈狭识者谓江之易
   塞止以潮沙易淀今江流愈微潮泥愈积不一
   二年将复淤梗是使力为徒劳财为徒费海忠
   介十五丈之额似断不可复减又土方工价或
   议四钱或议四钱五分或四钱六分或四钱八
卷十九 第 53a 页 WYG0578-0721c.png
   分须有画一则夫淤河之长短开浚之丈尺工
   价之多寡今日自宜另行踏勘计议聊述旧闻
   备参考尔
    一夫役综理考
海忠介开河事迹多在上嘉二处吊卷可查大抵委用
 廉干府县佐贰三四人总理又查报上青嘉三县殷
 实耆民分段募夫忠介亲自巡省至工银给散预令
 各县秤对包封本院亲自抽兑无差亲至河所计工
卷十九 第 53b 页 WYG0578-0721d.png
 给散奸猾一毫不敢染指以故小民踊跃不日告成
 今日委用综理官员诚为吃𦂳所谓有治人无治法
 至于夫役除后军丁一议贵在省费听酌行外若调
 极东之民开极西之江劳费数倍功迄不成往有役
 四郡人夫者其弊可鉴惟附近募夫晨聚夕散晴作
 雨歇力省而费寡乃泥头最不可用民间私浚多任
 此辈使之募夫夫工仅得六七泥头坐享三四共知
 其弊仍习用之者以夫役散处主家难集又群工杂
卷十九 第 54a 页 WYG0578-0722a.png
 聚不能无寄托若公家浚河有官府为之号召塘长
 为之统率即虑脱逃又有互保之法何藉此辈而以
 耗减工食哉
   已上五款据宪檄查议者错举所知以备酌复
    若施工伊始则审地高下有议运泥木车有
    议开首中心有议竣事之时稽验深广有议
    导河铁帚有议浦口置闸有议容陆续条上
    兹未敢赘
卷十九 第 54b 页 WYG0578-0722b.png
 
 
 
 
 
 
 
 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