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山东通志 卷三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a 页 WYG0539-013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山东通志卷三
  建置志
  粤稽禹贡曰兖曰青曰徐在济河海岱之间盖东
  省实居九州之三云顾锡土启宇厥典尚已即郡
  县肇自秦汉而建置隆替亦代有不同
皇清统一寰区肇域东土为府六为州十有五为县八
  十有九鲁甸齐关卫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b 页 WYG0539-0139b.png
 神京而表列服我
皇上绍基建极申画郊圻裁酌再三至雍正十三年乃
  定升府四置县四析县一改卫为县者二各增减
  井邑以属之之纲之纪规制倍加详焉今者十郡
  屏环百城星拱疆理联络次第可书而复遵
皇舆表以溯历朝之沿革俾考古徵今益见地不易民
  而治登熙皞皆体国经野之良法有以丕冒而率
  育之也猗欤盛哉作建置志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2a 页 WYG0539-0140a.png
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山东疆域为禹贡青兖二州兼徐之北境与豫之东
 境周初众建诸侯以屏藩王室分茅胙土遍于济河
 海岱之间其遗迹另为圻封一志秦罢侯置守在山
 东为郡者凡七曰东曰齐曰郯曰琅琊曰薛曰砀曰
 钜鹿其分属之县虽不可尽考而有所建置于其地
 必溯及之汉兴复行封建山东之地为国者七曰城
 阳曰东平曰泗水曰甾川曰胶东曰高密曰鲁其馀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2b 页 WYG0539-0140b.png
 地分为郡者十五曰东曰山阳曰济阴曰泰山𨽻于
 兖曰魏曰清河𨽻于冀曰渤海𨽻于幽曰平原曰千
 乘曰济南曰齐曰北海曰东莱𨽻于青曰琅邪曰东
 海𨽻于徐与七王国犬牙相制参错而治冀兖青徐
 四州部刺史巡行郡国以分察之第所谓冀兖青徐
 者非复禹贡之旧矣东汉承之略同西京旧制而更
 置王国者五省城阳入琅邪省甾川高密胶东入北
 海分东平置任城分泰山置济北改千乘为乐安其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3a 页 WYG0539-0140c.png
 馀皆刺史领郡然兖州治昌邑青州治临淄徐州治
 郯治有常所非复巡行之制矣三国时地属曹魏晋
 为司冀兖青徐豫六州其间废置虽不同而以刺史
 分纠郡国如故也传不二世青徐之间沦于石赵南
 燕苻秦间有更置要与新莽同其草窃无足表志惟
 刘宋曾经收复又复侨置不忘中原北魏曾世有其
 地为司冀沧兖青齐济光徐胶南青西兖东徐北徐
 十四州司州领魏阳平顿邱濮阳清河五郡冀州领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3b 页 WYG0539-0140d.png
 渤海沧州领乐陵而又各领安德凡二郡兖州领鲁
 泰山高平任城东平东阳平六郡青州领齐北海乐
 安渤海乐陵五郡齐州领东魏东平原东清河济南
 东太原五郡济州领济北平原东平南清河东济北
 五郡光州领东莱长广东牟三郡徐州领彭城蕃兰
 陵北济阴四郡西兖州领济阴一郡胶州领东武高
 密平昌三郡南青州领东安东莞二郡北徐州领东
 泰山琅邪二郡东徐州领郯郡地不加于两汉而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a 页 WYG0539-0141a.png
 治增多盖因仍权置以自侈舆图之广非体国经野
 因地制宜之古制也隋文一统开皇初废郡为州青
 齐莱密徐沂兖豫冀曹滑郓济魏沧德贝凡十七州
 以统诸县大业间废州仍复置济阴东东平济北武
 阳渤海平原清河魏武安北海齐东莱高密彭城鲁
 琅邪东海下邳十九郡刺史巡察复如两汉云唐置
 郡曰彭城曰济阴曰济南曰东莱曰濮阳曰北海曰
 鲁曰东平曰琅邪曰淄川曰高密曰东牟曰乐安凡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b 页 WYG0539-0141b.png
 十三郡属河南道曰魏曰博平曰清河曰洺州曰广
 平曰景城曰平原凡七郡属河北道俱置采访使治
 之其后藩臣跋扈据地请封乃置天平平卢泰宁淄
 青魏博五节度使而唐随以敝五代迭更疆索靡定
 宋置济南府青淄潍莱登密沂七州属京东东路袭
 庆府兴仁府东平府徐济单濮四州广济一军属京
 东西路大名府开德府沧博棣德滨恩六州永静一
 军属河北东路皆置安抚使领之金乃分属五路南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a 页 WYG0539-0141c.png
 京路领单州河北东路领沧景二州山东东路领益
 都济南二府潍滨沂密莒棣淄莱登九州山东西路
 领东平一府徐济邳滕博兖泰安德曹九州大名府
 路领大名一府恩濮开三州又有泰安渤海泰定安
 化镇海彰信滕阳崇德宁海九军元因金旧为直𨽻
 中书省分东西道领东昌河间东平济南济宁般阳
 益都七路并曹濮高唐泰安德恩冠宁海八州宣慰
 司治益都肃政廉访司治济南以交察之洪武初置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b 页 WYG0539-0141d.png
 山东行中书省于益都九年移治济南寻改置山东
 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济南兖州东昌青州登州莱
 州六府一十五州八十九县又置山东都指挥使司
 领诸卫所(明设一十九卫熙十五所十本朝自顺治/十三年以至康 十六二 七等年凡无)
 (益卫所悉皆裁并存襄运之卫四曰德州曰济宁曰/东昌曰临清所一曰东平防海之卫七曰安东曰大)
 (嵩曰嶅山曰灵山曰成山曰威海曰靖海所二曰浮/山曰雄崖雍正三年裁都指挥使十二年裁沿海诸)
 (卫所止存安东一卫而运卫如/旧今卫所俱附各州县不另详)
皇清定鼎疆理二东悉因明旧雍正二年分济南府之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a 页 WYG0539-0142a.png
 泰安武定滨三州兖州府之曹沂济宁三州为直𨽻
 州各领县八年撤济宁州仍𨽻兖州府又分兖州府
 之东平州东昌府之高唐州濮州青州府之莒州为
 直𨽻州各领县十二年升武定州为府兼辖滨州所
 属益以济南府属二县升沂州为府兼辖莒州所属
 撤高唐州仍𨽻东昌府州所属县仍归济南府十三
 年又升泰安为府兼辖东平升曹州为府兼辖濮州
 其原领之县与兖州府就近互易通计全省为府十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b 页 WYG0539-0142b.png
 为州县一百有七酌古宜今规制尽善谨遵
皇舆图式撰志表如左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a 页 WYG0539-0142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a 页 WYG0539-0143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a 页 WYG0539-0143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a 页 WYG0539-0144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a 页 WYG0539-0144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2a 页 WYG0539-0145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3a 页 WYG0539-0145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4a 页 WYG0539-0146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5a 页 WYG0539-0146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6a 页 WYG0539-0147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7a 页 WYG0539-0147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8a 页 WYG0539-0148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9a 页 WYG0539-0148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20a 页 WYG0539-0149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21a 页 WYG0539-0149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22a 页 WYG0539-0150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23a 页 WYG0539-0150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24a 页 WYG0539-0151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25a 页 WYG0539-0151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26a 页 WYG0539-0152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27a 页 WYG0539-0152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28a 页 WYG0539-0153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29a 页 WYG0539-0153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30a 页 WYG0539-0154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31a 页 WYG0539-0154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32a 页 WYG0539-0155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33a 页 WYG0539-0155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34a 页 WYG0539-0156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35a 页 WYG0539-0156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36a 页 WYG0539-0157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37a 页 WYG0539-0157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38a 页 WYG0539-0158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39a 页 WYG0539-0158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0a 页 WYG0539-0159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1a 页 WYG0539-0159c.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2a 页 WYG0539-0160a.png
 
 
 
 
 (右表因方格有限不能备悉如一县之内兼前代数/县之地者其省并因革不能照建置罗列惟以所理)
 (之县为主其所属之郡有初为国后为郡初为郡后/为国及唐宋以后改置军州凡前后不同者以改后)
 (所属者为主秦汉置县必书推所自也三国魏建置/不概见有则必书不以魏晋并列一格而从其略也)
 (南北朝惟刘宋曾经收复亦多侨置而稍略于魏以/宋客而魏久也齐周附魏隋则一统矣唐宋以下倍)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2b 页 WYG0539-0160b.png
 (加详焉此则建/置表之凡例云)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3a 页 WYG0539-0160c.png
 济南府(济水合汶北折而东入于海郡治在济/水之南春秋说曰济齐也齐度也员也)
 禹贡青兖之域周春秋齐鲁谭祝邹诸国地战国时
 并入于齐秦属齐郡汉为济南郡(初为国景/帝时为郡)及平原
 泰山郡地东汉因之(建武初亦为/国顺帝时改)魏晋略同于汉(按/晋)
 (地理志另置济南郡治平寿而无历城等县及考列/传有解系济南著人刘兆济南东平陵人则济南所)
 (领之县自在也北魏志注分晰甚明而晋志阙/焉今魏晋济南郡仍载历城盖本魏志以正之)南宋
 北魏济南郡始治历城(详历/城县)隋初罢郡以州统县大
 业时复改为齐郡其平原安德渤海济北诸郡历数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3b 页 WYG0539-0160d.png
 代不改唐复为齐州济南郡馀地分为棣州乐安郡
 淄州淄川郡兖州鲁郡属河南道德州平原郡属河
 北道宋始为济南府淄州属京东东路袭庆府属京
 东西路济棣德沧四州属河北东路金因宋治改𨽻
 山东东西二路元置济南般阳河间三路总管府而
 泰安德二州直𨽻中书行省明洪武初改济南路为
 济南府领州四县二十六𨽻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泰安武定滨三州为直𨽻州以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4a 页 WYG0539-0161a.png
 长清新泰莱芜属泰安州以乐陵阳信海丰属武定
 州以利津沾化蒲台属滨州雍正八年又分禹城平
 原临邑陵四县属高唐直𨽻州十二年升武定为府
 以滨州并所属𨽻焉又割济南府之青城商河二县
 以益之以肥城易泰安之长清仍𨽻于府又撤高唐
 直𨽻州归东昌府属而以禹城平原临邑陵四县还
 属济南府今领州一县十五
  历城县(附郭县在历山之阴/春秋战国谓之历下)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4b 页 WYG0539-0161b.png
 周谭国地(详圻/封志)春秋时属齐(左传庄公十年齐师灭/谭杜注在济南平陵西)
 (南今县东有/东平陵城)秦属齐郡(史记韩信伐/齐至历下)汉置历城县属
 济南郡(初属齐国文帝十六年改为/济南国景帝二年废国为郡)东汉及魏晋因
 之(东汉建武初亦/为国顺帝时改)南宋属济南郡北魏齐州济南郡
 治历城(孝建二年移治/北周省平陵入)隋改济南为齐郡(开皇六年/省泰山郡)
 (山茌县/入历城)唐仍属齐州济南郡(武德二年于平陵置谭/州并置平陵县寻废贞)
 (观十七年齐王祐反平陵人不从因复置/更名全节元和十五年省全节入历城)宋属济南
 府金因之元属济南路明属济南府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5a 页 WYG0539-0161c.png
皇清因之为行省附郭首邑编户九十八里
  章邱县(县南有章邱山尔雅上/正章邱注云顶平也)
 周春秋时齐邑(郡志宁戚/采地在此)秦属齐郡汉为阳邱朝阳
 菅猇四县地并属济南郡东汉省阳邱朝阳猇入东
 朝阳(朝阳原/有二城)属济南郡晋属乐安国省菅县入南宋
 改东朝阳曰朝阳属齐郡(又侨置东魏郡以朝阳县/属复置顿邱郡析朝阳地)
 (为卫国/县属之)北魏朝阳属济南郡(卫国县属/顿邱郡)北齐废朝阳
 置高唐县(移县治于女郎山之南因汉黄巾故城即/今治也又省土鼓肥乡二县入卫国县)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5b 页 WYG0539-0161d.png
 隋改高唐曰章邱属齐郡(开皇六年改卫国曰亭山/又析亭山地置朝阳十六)
 (年改朝阳曰临济别置朝阳又置营城县大业/中省营城入章邱省朝阳入临济并属齐郡)唐属
 济南郡(初章邱临济亭山并属谭州贞观元年州/废改属济南元和末又省亭山入章邱)
 属济南府(初属齐州咸平四年省临济县入景德三/年置清平军熙宁间军废即县治置军使)
 (政和六年/属济南府)金因之元属济南路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三里
  邹平县(古邹国尔雅/大野曰平)
 古邹国地(详圻/封志)周为齐国秦属齐郡汉置邹平东邹梁邹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6a 页 WYG0539-0162a.png
 三县邹平梁邹属济南郡东邹属千乘郡东汉省东
 邹入邹平属济南郡晋为邹县属乐安国寻废南宋
 置东平原郡治梁邹(齐郡西有平原/郡故此加东字)于邹平地置平
 原县北魏因之(北齐移东平原郡治武/强移平原县于梁邹城)隋改平原曰
 邹平属齐郡(开皇三年自梁邹城移治邹平属齐州/十六年改属淄州十八年复汉旧名大)
 (业初废州为郡里皇舆表引寰宇记云邹平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五 隋改平原为邹平即东汉省东邹)
 (所入之/邹平也)唐属淄州淄川郡(武德元年置邹州治临济/县领邹平二年又置谭州)
 (于平陵八年邹州废县属谭州/贞观元年谭州废改属淄州)宋金因之(宋景德元/年移治济)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6b 页 WYG0539-0162b.png
 (阳废城济阳本唐/析高苑县地所置)(至正/二年)改属济南路明属济南府
 (洪武十二年割齐东会仙二乡属/齐东县十七年又割青城乡属之)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七里
  淄川县(旧名般阳在般水之阳隋改淄川按/淄水出原山即禹贡潍淄其道也)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般阳县地(又为土鼓昌/国二县地)
 济南郡东汉属齐国晋省入莱芜县南宋(元嘉/五年)侨置
 清河郡贝邱县北魏东清河郡治清河县(魏书注清/河即般阳)
 (也人贝邱在县东南宋魏间言戍言据言治/犹称般阳云北齐罢清河郡以贝邱属齐州)隋改贝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7a 页 WYG0539-0162c.png
 邱曰淄川县属齐郡(初属齐州开皇十六年改置淄/州贝邱为属十八年改贝邱为)
 (淄川县大/业二年废)唐于县置淄州淄川郡(武德初析县置州/又析置长白县寻)
 (省/入)宋金因之元为般阳路治(至元二年割孝妇怀/德二乡入益都县)
 属济南府(洪武初属般阳府九年改为淄川州治淄/川寻省县入州属济南府十二年降州为)
 (县属/济南)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里
  长山县(隋改今名以境/有长白山也)
 周为齐于陵邑(陈仲子所/居即此)秦属齐郡汉置于陵县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7b 页 WYG0539-0162d.png
 济南郡东汉因之晋改于陵为乌陵县寻废南宋侨
 置广川郡及武强县北魏因之(魏书云逄陵县治故/于陵城也是北魏改)
 (曰逢陵矣后北齐改广川郡为东/平原郡并东清河平原二郡入焉)隋改武强为长山
 县属齐郡(开皇初广川郡废县属齐州六年析置济/南县十八年改武强曰长山大业初复省)
 (济南/县入)唐属淄州(初属邹州武德八/年州废改属淄州)宋金因之元属般
 阳路(初属济南路中统五年/改属淄莱路寻改般阳)明改属济阳府(洪武初/属般阳)
 (府九年属淄川州/十二年改属)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三里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8a 页 WYG0539-0163a.png
  新城县(本长山之驿台镇元太宗以人民/完聚创置城曰新城见元地理志)
 周为齐地(邑志县治驿台即/齐桓公戏马台也)秦属齐郡汉为乌陵高
 苑二县地于陵属济南郡高苑属千乘郡东汉于陵
 属济南国晋为高苑县地属乐安国南宋北魏为武
 强长乐二县地隋为长山高苑二县地属齐郡(开皇/中改)
 (武强曰长山改长乐曰会城大业/初复名高苑今高苑界有会城泊)唐宋金因之元始
 置新城县属般阳路(至元十九年始割长山之东北/高苑之西南置城邑仍以田索)
 (二镇/属之)明改属济南府(初属般阳府洪/武十二年改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8b 页 WYG0539-0163b.png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五里
  齐河县(本齐地临大清河初名耿济/镇耿弇讨张步济河处也)
 周祝国地(详圻/封志)春秋时属齐秦属齐郡汉为祝阿县
 地属平原郡东汉因之晋属济南郡南宋改属太原
 郡北魏因之隋属齐郡唐为禹城县地(天宝初改祝/阿为禹城县)
 宋于禹城县之耿济镇改置齐河镇金(大定/八年)升镇为
 齐河县属济南府元改属德州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9a 页 WYG0539-0163c.png
  齐东县(邑志云以地在/齐郡之东也)
 周属齐国秦属齐郡汉为梁邹县地属济南郡东汉
 因之晋为邹县地属乐安国南宋北魏为东平原郡
 之平原县地隋为邹平县地属齐郡唐属淄州宋因
 之金(阜昌/中)于邹平之赵岩口置齐东镇(宋尝于此置/夹河巡检司)
 元(太宗/七年)升镇为齐东县属河间路(宪宗三年改属济/南路至元二年复)
 (属河/间路)明属济南府(洪武二年割青城县之青城正德/嘉会三乡益之十二年又割邹平)
 (县之会仙齐东二乡弘治六年又割章邱县之临清/乡十六年割章邱县之固钧乡及邹平县之梁邹乡)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49b 页 WYG0539-0163d.png
 (以增/广之)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五里
  济阳县(县在大清河之北本漯渎也自大清河归/漯渎入海通得济之名故曰济阳金所置)
  (县非唐析高/苑之济阳也)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阳邱县地属济南郡东汉
 为东朝阳县地晋因之南宋为临邑县地(本隰阴蓍/二县地侨)
 (置临/邑)隋为章邱临邑二县地属齐郡唐宋因之金(天/会)
 (七/年)始割章邱之标竿镇及临邑之故著县(寰宇记/作蓍县)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0a 页 WYG0539-0164a.png
 济阳县属济南府元属济南路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八里
  禹城县(县故治西南有/禹息古城故名)
 周初为祝国(详圻/封志)后属齐为祝柯地(春秋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祝)
 (柯即/此)秦属齐郡汉置祝阿县属平原郡东汉因之晋
 属济南郡南宋属太原郡北魏因之隋属齐郡唐(天/宝)
 (元/年)改曰禹城县属齐州(乾元二年史思明侵河南守/将李铣于边家口决河县遂)
 (湮没徙治于迁善/乡即今治也)宋属济南府金因之元属曹州明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0b 页 WYG0539-0164b.png
 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割属高唐直𨽻州十二年仍属济
 南府编户五十六里
  临邑县(汉临邑属东郡在茌平县南此则刘宋侨/置乃漯阴之故境也邑志云以城南之浥)
  (河得名去水/从邑自唐始)
 周为齐犁邱邑地(春秋哀公二十三年晋荀/瑶伐齐取辕及犁即此)秦置著
 漯阴等县属齐郡(汉书灌婴收著漯/阴平原鬲卢等县)汉漯阴县属平
 原郡东汉属平原郡晋属济北国南宋置临邑县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1a 页 WYG0539-0164c.png
 东魏郡(北齐省/著县入)隋属齐郡唐属齐州(武德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谭)
 (州废改属齐州元和十三年析安德/县地置归化县太和四年省入临邑)宋属济南府(建/隆)
 (三年河决坏城徙/治孙耿镇即今治)金因之(天会七年析废/著县置济阳县)元属河间
 路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割属高唐直𨽻州十二年仍属济
 南府编户三十二里
  长清县(太平寰宇记云隋置长清县因清水以为/名今按清水去县十里又县东南三十里)
  (即齐长城钜防之/地盖兼取其义云)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1b 页 WYG0539-0164d.png
 周为齐卢邑地(左传隐公三年齐/郑寻卢之盟即此)秦属东郡(项羽封/田安为)
 (济北王都/博阳即此)汉置卢县属泰山郡(初属齐国文帝时始/分为济北国治乃改)
 (属泰/山郡)东汉属济北国晋因之南宋北魏俱属济北郡
 隋析卢县之长清镇置长清县卢为济北郡治唐卢
 县属郓州长清县属齐州(武德二年复析置山茌县/天宝元年改山茌曰丰齐)
 (元和十五/年复省入)宋长清县(五代时省/卢县入)属济南府(至道二年/复徙刺榆)
 (店即今/治也)金因之元改属泰安州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割属泰安直𨽻州十二年仍属济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2a 页 WYG0539-0165a.png
 南府编户四十四里
  陵县(本汉安德县隋为德州明移陵/县治此县以隋将陵县得名)
 周春秋时为齐重邱地(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盟于重邱即此)秦属齐郡
 汉置安德县属平原郡东汉改平原国北魏(太和/十年)
 为安德郡隋(开皇/九年)改为德州寻复改平原郡唐置德
 州平原郡(颜真卿守平/原郡即此)五代因之(后晋移德州治长/河县后周仍治安)
 (德/)宋属德州金因之元属济南路明初为德州(省安/德入)
 (州以上皆/德州建置)寻迁德州于陵县(永乐九/年迁治)而以陵县移治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2b 页 WYG0539-0165b.png
 德州(今县即德州故城仍割/明善崇德二乡𨽻于州)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割属高唐直𨽻州十二年仍属济
 南府编户三十二里
  德州(本隋将陵县元为陵州明移德州治/此州以汉安德县得名德州卫附)
 周春秋时属齐重邱邑战国时为赵所并秦属齐郡
 汉置安德县地属平原郡东汉属安德侯国晋析安
 德地置东安陵县属渤海郡北魏曰安陵县仍属渤
 海(旧志北魏为安德郡海皇/舆表同郡志皆属渤 郡)隋析安陵地置将陵县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3a 页 WYG0539-0165c.png
 属德州寻废(开皇九年置德州大/业初复改平原郡)唐复置将陵安陵
 二县属德州平原郡(五代周省安/陵入将陵县)宋属景州(景祐/元年)
 将陵县治长河镇(即今德/州治)寻属永静军金属观州(大/安)
 (中改景州/为观州)(宪宗/三年)升为陵州𨽻济南路(至元二年复/为将陵县三)
 (年复为陵州/𨽻河间路)(洪武十/三年)降为县(以上皆陵/县建置)寻迁陵县
 于德州(永乐九/年迁治)而以德州迁治陵县(割德州明善崇/德二乡随之)
 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3b 页 WYG0539-0165d.png
  德平县(本汉平昌县北魏属安德郡五代/唐改德平盖合郡县以名之也)
 古鬲国地(详圻/封志)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平昌县属
 平原郡东汉曰西平昌属平原郡(北海郡有平昌县/故加西以别之)
 晋因之属平原国南宋复曰平昌属平原郡寻废(魏/志)
 (云东汉晋曰西平昌后罢按宋志有平昌云汉/旧县东汉曰西平昌据此则当在南宋后废也)北魏
 复置平昌县属安德郡(太和中复置属渤海郡熙/平中改属乐陵郡中兴初)
 (属安德郡北齐/以重平县省入)隋属平原郡唐属德州(贞观十四年/省般县入太)
 (和中改属齐州/寻复属德州)五代唐避讳改曰德平仍属德州宋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4a 页 WYG0539-0166a.png
 金元因之(宋熙宁中省入/安德元符初复)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一里
  平原县(水经注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又尔雅/广平曰原赵封公子胜为平原君即此)
 周为齐地(左传襄公十九年齐夙沙卫/奔高唐京相璠曰平原县也)秦置平原县
 属齐郡汉属平原郡东汉因之(以治西杨/虚县省入)晋为平原
 国治南宋属平原郡北魏属安德郡(初省平原入鬲/县后复置属渤)
 (海郡北齐并清河郡之鄃县入/迁治于县北二十馀里即今治)隋属德州平原郡唐
 因之宋金元并属德州直𨽻省部明随州𨽻济南府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4b 页 WYG0539-0166b.png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割属高唐直𨽻州十二年仍属济
 南府编户四十六里
 兖州府(释名曰兖州取/沇水以为名也)
 禹贡兖徐之域周封家相于曲阜是为鲁国又为薛
 宋曹滕邾小邾任鄫邿郜偪阳甲父须句诸国地至
 战国时并入齐楚秦于兖地置郡曰薛曰东曰砀汉
 置东郡泰山山阳郡及东平国济阴郡属兖州部东
 海郡及鲁国属徐州部东汉刺史领郡国如故而改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5a 页 WYG0539-0166c.png
 鲁国属豫州部又分置济北任城二国魏晋以来大
 略如汉南宋克复青徐置鲁阳平高平等郡属兖州
 兰陵北济阴等郡属徐州北魏因之又增置任城郡
 隋初复置兖州大业初又改为鲁彭城济北济阴东
 平等郡分治兖土唐初为兖州鲁郡治瑕邱其馀地
 又为郓州东平郡曹州济阴郡沂州琅邪郡皆𨽻于
 河南道其后改兖州为永静军节度使领之五代建
 置军州宋初亦仍其旧政和八年始置袭庆东平兴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5b 页 WYG0539-0166d.png
 仁等府济单沂三州属京东西路建炎之后皆入于
 金乃改袭庆府为兖州又增置济曹滕峄等州俱属
 山东西路而改沂州属山东东路单州属南京路元
 兖济单三州属济宁路其滕峄等州分𨽻于东平益
 都二路惟曹州直𨽻中书省明洪武初兖州属济宁
 府十八年封建鲁藩于兖升兖州为府降济宁为州
 而属焉凡领州四领县二十有三𨽻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曹沂济宁三州为直𨽻州以曹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6a 页 WYG0539-0167a.png
 定陶二县属曹州以郯城费二县属沂州以钜野嘉
 祥二县属济宁州雍正八年又分东平为直𨽻州以
 东阿平阴阳谷寿张四县属之撤济宁直𨽻州仍属
 兖州府所领钜野嘉祥二县增属曹州直𨽻州十三
 年升泰安为府以东平州及所属东阿平阴二县属
 之而以寿张阳谷还属兖州府又升曹州为府割郡
 属之单城武郓城三县属之而以嘉祥还属兖州府
 今领州一县十三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6b 页 WYG0539-0167b.png
  滋阳县(附郭本汉瑕邱县宋改嵫阳以城西嵫山/为名明成化间城中多火欲以水厌之又)
  (改嵫/为滋)
 周为鲁负瑕邑秦属薛郡汉置瑕邱县属山阳郡东
 汉因之晋省瑕邱入南平阳县属高平国南宋北魏
 因之(宋皇舆表云自晋省瑕邱入南平阳县后考南/ 志兖州刺史治瑕邱北魏志兖州亦治瑕邱)
 (盖是县省而/其名尚存也)隋复置瑕邱为鲁郡治(大业三/年置)唐为兖
 州鲁郡(置泰宁军/使治瑕邱)宋升兖州为袭庆府改瑕邱曰嵫
 阳仍倚郭(大中祥符元年兖州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升州为府大观四年避 宣圣讳改曰)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7a 页 WYG0539-0167c.png
 (瑕县寻以字为瑕/疵之义改曰嵫阳)金为泰定军治元仍为兖州治属
 济宁路(至元二年省/宁阳县入)(洪武十/八年)升兖州为府嵫阳附
 郭(兖州封建鲁藩故升为府降济宁为州以属之/成化七年鲁藩宫中多火请改嵫为滋以厌之)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
  曲阜县(尔雅大陆曰阜应劭曰鲁城东/委曲长七八里即古曲阜也)
 古神农氏自陈徙居鲁(见图/经)黄帝生于寿邱(在鲁东/门之北)
 少皞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商为奄国(详圻/封志)周为
 鲁国秦属薛郡汉置鲁县(高后/初)为鲁国治东汉因之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7b 页 WYG0539-0167d.png
 晋为鲁郡治南宋北魏因之(北齐鲁郡徙治瑕邱/县鲁县改属任城郡)
 改曰曲阜属鲁郡(初曰汶阳属兖/州后改曲阜)唐属兖州(贞观元/年省八)
 (年复/置)宋改曰仙源属袭庆府(大中祥符元年以轩辕/黄帝降于延恩殿谓曲)
 (阜之地有寿邱因名/治在今县东八里)(天会/中)复名曲阜属兖州泰定
 军元改军仍曰兖州曲阜为属(至元初省/泗水县入)明属兖州
 府(正德七年移治阙里/即春秋时旧鲁城地)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
  宁阳县(县北有小山即古宁山/也县在宁山之阳故名)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8a 页 WYG0539-0168a.png
 周为鲁阐欢成三邑(春秋桓公三年齐人取欢及阐/定公十二年仲由为季氏将堕)
 (成/)秦属薛郡汉置宁阳县(析刚蛇邱/二县地)属泰山郡东汉
 属东平国晋省(改刚县为刚/平省宁阳入)南宋复分故宁阳地侨
 置平原县属阳平郡北魏属东阳平郡(北齐亦/曰平原)隋改
 平原曰龚邱属鲁郡(徙治县西北十/七里即今治)唐属兖州鲁郡
 宋改名龚县属袭庆府(大观四年避县宣/圣讳故曰龚)金复曰宁
 阳属兖州(大定二十九年/避显宗讳也)元属兖州𨽻济宁路(至元/二年)
 (省入嵫阳县/大德初复置)明属兖州府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8b 页 WYG0539-0168b.png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五里
  邹县(故驺城在峄山之阳邾穆公/改邾为驺是也今文从邹)
 周为邾国(详圻/封志)后改为驺秦置驺县属薛郡汉属鲁
 国东汉因之晋曰邹县属鲁郡南宋北魏因之(北齐/省阳)
 (平县/入邹)隋属鲁郡唐属兖州宋属袭庆府(熙宁五年省/入仙源县为)
 (镇元丰七/年复置)金属滕州元属益都路明属兖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九里
  泗水县(泗水出县东陪尾山/四泉并发故曰泗水)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9a 页 WYG0539-0168c.png
 古夏殷时卞国(详封/圻志)周为鲁国卞邑(今县境有郚姑/蔑二城皆卞邑)
 (也春秋隐公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杜注鲁/郡卞县南有姑蔑城是也又文公七年城郚)秦属
 薛郡汉置卞县属鲁国东汉因之晋属鲁郡南宋因
 之北魏省入邹县隋(开皇十/六年)复于其地置泗水县属
 兖州鲁郡(建治于虚朾/邑即今治)唐因之宋属袭庆府金属兖
 州元属济宁路(初省入曲/阜寻复置)明属兖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
  滕县(邑志滕者取水之腾涌为义地/理志县东北平泽出泉若轮焉)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59b 页 WYG0539-0168d.png
 古为滕薛地(黄帝之子得姓于滕薛为夏/车正奚仲封国俱详圻封志)周为滕薛
 小邾三国地(详圻/封志)秦属薛郡汉分小邾为蕃县属鲁
 国(即今县/治是也)分滕薛为戚昌虑公邱薛四县(戚昌虑属/东海郡薛)
 (属鲁国公/邱属沛郡)东汉因之晋蕃县属鲁郡(薛公邱属鲁郡/昌虑戚属东海)
 (郡/)南宋省戚入蕃(郡志兼省薛所皇舆/表薛系北齐 省)北魏置蕃郡
 治蕃县(北齐废郡/省薛县入)隋改为滕县又省昌虑入属彭城
 郡唐属徐州彭城郡宋为滕阳军金改滕州以县为
 倚郭(初为滕阳军大定二十二年改/为滕阳州二十四年改为滕州)元属益都路明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0a 页 WYG0539-0169a.png
 废滕州以滕县属兖州府(洪武初属济宁/府十八年改属)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七里
  峄县(邑有葛峄山因以为名即/禹贡所谓峄阳孤桐也)
 周初为鄫子国(详圻/封志)春秋时属鲁(春秋昭公/四年取鄫)其东为
 鲁次室邑南为偪阳国地(详圻/封志)后皆入于楚改次室
 曰兰陵(史荀卿适楚/以为兰陵令)秦属薛郡汉为氶兰陵缯三县
 地属东海郡东汉因之(改缯属/琅邪国)晋废缯置兰陵郡治
 氶县南宋北魏因之隋改氶曰兰陵县属彭城郡(开/皇)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0b 页 WYG0539-0169b.png
 (初兰陵郡废分氶置缯州及兰陵县氶仍为/治大业初又废鄫州及氶移兰陵县于氶地)唐复改
 兰陵为承属沂州琅邪郡(武德四年置缯州仍改兰/陵为氶又别置兰陵缯城)
 (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宋因之金复改为兰陵县置
 峄州治此(明昌初改县/兴定中置州)元省兰陵县入峄州属益都
 路(至元二/年省入)明改为峄县属兖州府(初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六里
  金乡县(城北有金乡山太平寰宇/记曰凿山得金故曰金乡)
 夏殷时为缗国(帝相娶于有/缗氏即此)又为甲父国(详圻/封志)周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1a 页 WYG0539-0169c.png
 宋国为缗防梁邱三邑地(春秋隐公十年郑人伐宋/入防庄公三十二年宋公)
 (齐侯遇于梁邱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秦置缗昌邑二县属薛郡(周/勃)
 (攻缗又沛公攻/昌邑俱见史记)汉为东缗昌邑二县属山阳郡(景帝/时以)
 (昌邑为山阳国治武帝更为/昌邑国后国除为山阳郡治)东汉析东缗置金乡县
 属山阳郡昌邑为兖州刺史治晋省东缗入金乡改
 山阳郡为高平国亦治昌邑南宋移高平郡治高平
 县省昌邑入金乡又置金乡郡于此北魏废郡以县
 属高平郡隋属济北郡(开皇初复分置昌/邑大业初又并入)唐金乡县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1b 页 WYG0539-0169d.png
 属兖州(武德四年以金乡方与置金州五年州废县/属戴州徙戴州来治仍析金乡置昌邑八年)
 (戴州废仍省/昌邑入金乡)五代周(显德/二年)属济州宋金因之元属济
 宁路明属兖州府(初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三里
  鱼台县(县北有观鱼台鲁/隐公矢鱼处也)
 周为鲁棠邑重乡郎邑兼宋之方与湖陵地(左传公/矢鱼于)
 (棠又使臧文仲宿于重馆又费伯城郎又战国/策春申君曰魏将出而攻铚湖陵俱在县境)秦置
 方与湖陵二县属薛郡(史记沛公取/湖陵方与)汉方与湖陵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2a 页 WYG0539-0170a.png
 山阳郡(王莽改湖/陵为湖陆)东汉因之晋属高平国南宋省湖
 陆入方与属高平郡北魏因之(北齐废方与县邑志/云入永昌郡即今城)
 (武/县)(开皇中/复置)方与县属彭城郡唐改名鱼台属兖州
 (武德初属金州寻属戴州贞观十七年戴州废属兖/州宝应元年改名鱼台元和四年徙县治于黄台属)
 (徐州十四年/仍属兖州)宋金属单州(后唐同光/中改属)元属济宁路(至/元)
 (二年省入金/乡三年复置)明属兖州府(初属徐州寻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
  济宁州(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济宁卫附)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2b 页 WYG0539-0170b.png
 周为任邿二国地(详圻/封志)秦属东郡汉置任城县属东
 平国东汉属任城国晋为任城国治南宋任城属高
 平郡后废北魏复置任城县又于县置任城郡(北齐/废任)
 (城郡移高/平郡治此)隋属鲁郡(废高/平郡)唐属兖州宋属济州(因后/周之)
 (旧也济州/治钜野县)金徙济州治任城元𨽻济宁路(至元六年/升济州为)
 (济宁府治钜野任城为属十二年复置济州于任城/以任城县省入属济宁府十五年迁府于济州以钜)
 (野行济州事其年仍于钜野置府济州还治任城十/六年济宁升为路置总管府二十三年复置任城为)
 (济州之附郭而济/宁府仍治钜野)(洪武/元年)移济宁府治任城(十八/年)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3a 页 WYG0539-0170c.png
 任城入济宁降为州属兖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济宁为直𨽻州领县二雍正八
 年仍𨽻兖州府不领县编户五十四里
  嘉祥县(境有获麟堆鲁西/狩地也故曰嘉祥)
 古大野地(禹贡大野/既潴即此)周属鲁之西鄙秦属砀郡汉为
 钜野县地属山阳郡东汉因之晋南宋俱属高平郡
 北魏属任城郡隋唐属东平郡宋为山口镇金皇统
 中始析钜野山口镇置嘉祥县属济州(正隆初圮于/水徙治横山)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3b 页 WYG0539-0170d.png
 (之南大定十五年又徙/治于萌山下即今治也)元𨽻济宁路(初属东平路至/元五年改属济)
 (州十六年/复属济宁)明属兖州府(洪武四年属济宁府十八/年降济宁为州随州改𨽻)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济宁为直𨽻州嘉祥为属八年
 济宁仍𨽻兖州府以嘉祥属曹州直𨽻州十三年仍
 属兖州府编户一十四里
  汶上县(在鲁北境上四/汶之所径也)
 古厥国(详圻封李白任城厅/壁记北走厥国之墟)周为鲁中都邑后属齐
 为平陆邑秦属东郡汉置东平陆县属东平国东汉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4a 页 WYG0539-0171a.png
 晋因之南宋为平陆县属东平郡北魏因之(北齐改/为乐平)
 (县/)隋复曰平陆属鲁郡(开皇时属兖州/大业中属鲁郡)唐改曰中都
 县属郓州东平郡(天宝初属鲁郡贞/元十四年属郓州)宋属东平府金
 改为汶上县属东平府(初改为汶阳泰/和八年改今名)元属东平路
 明初属东平府后东平降为州随州属兖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改东平州为直𨽻州县仍属兖州
 府编户四十八里
  阳谷县(地在谷山之阳县境有阳谷亭/春秋僖公三年会于阳谷是也)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4b 页 WYG0539-0171b.png
 周春秋时为齐阳谷地秦属东郡汉为须昌县属东
 郡东汉晋属东平国南宋北魏属东平郡隋析置阳
 谷县属济北郡(开皇十六年改须昌曰宿/城而别置须昌属东平郡)唐改属郓
 州(武德初属济州天宝十/三年改属郓州东平郡)宋改属东平府(开宝六年/河水湮没)
 (至太平兴国八年徙县治于上巡镇即/今治也初属郓州宣和元年始改属府)金因之元属
 东平路明属兖州府(初属东平府东平/降州随州𨽻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东平直𨽻州十三年仍属兖州
 府编户三十九里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5a 页 WYG0539-0171c.png
  寿张县(汉置本春秋之良邑又县有寿聚合之曰/寿良也光武避讳改曰寿张见水经注)
 周为齐良邑战国时曰寿邑(详古/迹)秦属东郡汉置寿
 良县属东郡东汉改曰寿张属东平国晋因之南宋
 改曰寿昌北魏复曰寿张俱属东平郡隋属济北郡
 唐属郓州(武德四年于县置寿州又析置寿良县五/年寿州废并省入县仍复名寿张属东平)
 宋属东平府金因之(大定七年河水坏城乃徙县/于竹口镇十九年复还旧治)
 属东平路明属兖州府(洪武元年移县于梁山之东/三年省入须城阳谷二县十)
 (四年复置于王陵店即今治属东平州𨽻/济宁府十八年济宁降为州随州改𨽻)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5b 页 WYG0539-0171d.png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东平直𨽻州十三年仍属兖州
 府编户一十五里
 东昌府(秦汉之东郡也尔雅/云途出其后曰昌邱)
 禹贡兖州之域周春秋时为齐西鄙又晋之东境卫
 之北境秦属东郡又钜鹿郡之东南地汉为东魏清
 河济阴等郡地东汉因之惟改茌平入济北国三国
 魏改属平原郡又分东魏二郡地为阳平郡晋置司
 兖冀三州察九郡国曰阳平曰广平曰魏曰顿邱曰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6a 页 WYG0539-0172a.png
 濮阳曰济阳曰东平曰平原曰清河北魏以阳平顿
 邱及濮阳清河魏郡属司州而改平原东平南清河
 属济州隋废郡置博州寻废州复为武阳清河武安
 济北东平东郡唐置魏州魏郡濮州濮阳郡博州博
 平郡贝州清河郡洺州广平郡分属于河南河北二
 道宋更置京东东路领濮州河北东路领大名开德
 二府博恩二州河北西路领洺州金为大名府濮恩
 开博四州元初𨽻东平路复析为博州路中统间始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6b 页 WYG0539-0172b.png
 改为东昌路明为东昌府领三州十五县𨽻山东布
 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濮州为直𨽻州以朝城观城范
 三县属之又分高唐为直𨽻州而于济南府割禹城
 平原临邑陵四县为属十二年撒高唐直𨽻州仍为
 府属(禹城等四县/仍归济南府)今领州二县十二
  聊城县(附郭晏子曰聊摄以东按/聊摄二水名也东昌卫附)
 殷为微子国(详圻/封志)周为齐聊摄地战国时为聊城(鲁/仲)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7a 页 WYG0539-0172c.png
 (连射书喻/燕将处)秦置聊城县属东郡两汉因之晋属平原
 国北魏属平原郡隋属武阳郡(开皇初置博州/治此大业间改)唐为
 博州博平郡治(武德四年析置茌平县又析魏州之/莘置莘亭县贞观元年皆省入十七)
 (年又省博平县入天祐三年改曰聊邑县为博平郡/治又以聊邑高唐博平武水之河外地入郓州五代)
 (唐复为聊城后晋开运二年河决城/圮徙治巢陵后周以武水县并入)宋为博州治(淳/化)
 (三年河决城复圮乃移治孝/武渡西亦曰孝武陵即今治)金因之元为东昌路治
 (至元初为博州路十/三年改为东昌路)明为东昌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7b 页 WYG0539-0172d.png
  堂邑县(隋置县取县西北古堂邑故城为名汉制/公主之食邑曰邑陈午尚馆陶公主食邑)
  (于/此)
 周为齐清邑(左传高弱叛齐侯使/国胜告晋待命于清)秦属东郡汉置发
 干清二县属东郡东汉改清曰乐平为侯邑仍属东
 郡晋属阳平郡北魏二县仍属阳平郡(北齐/并省)(开皇/六年)
 合二县地置堂邑县属武阳郡(初属毛州/大业间改)唐属博州
 (初属毛州/贞观时改)宋金因之(宋熙宁初城圯于水/徙治东十里即今治)元属东昌
 路(初属东平路寻改属博/州路又改属东昌路)明属东昌府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8a 页 WYG0539-0173a.png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
  博平县(本古博陵地汉更之曰/博平尔雅大野曰平)
 周为齐博陵邑(史记赵伐齐/至博陵即此)秦属东郡汉置博平县
 属东郡(又置灵县/属清河郡)东汉因之晋属平原国北魏属平
 原郡(北齐省/灵县入)隋属清河郡(开皇初属毛州六年复置/灵县至大业初复省入)
 唐属博州(武德三年析置灵泉县四年又省入十/七年省博平入聊城嗣圣八年复析置)
 金因之(宋景祐四年徙县治东南三十里宽河镇/即今治也熙宁二年割灵明砦𨽻清平县)
 属东昌路明属东昌府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8b 页 WYG0539-0173b.png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
  茌平县(应劭曰茌山名也县在/山之平陆故名茌平)
 周为齐牡邱地(春秋僖公十五年诸/侯盟于牡邱即此)秦属东郡汉置
 茌平县属东郡东汉属济北国晋属平原国(后移治/聊城县)
 (界之兴/利镇)北魏属东平原郡(北齐/废)(开皇/初)复置属清河
 郡(初属贝州大/业时改属)唐省茌平入聊城县宋因之金(天会/中)
 复置茌平县属博州元属东昌路明属东昌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六里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9a 页 WYG0539-0173c.png
  莘县(县北有古莘亭/见京相璠注)
 周为卫莘邑地后入于晋(城濮之战晋文/公观师于莘)秦属东郡
 汉置阳平县属东郡东汉因之晋属阳平郡寻省(永/嘉)
 (后省入/乐平县)北魏复置属阳平郡(北齐改曰乐平北周于/此置武阳郡又分置莘)
 (亭/县)隋改莘县属武阳郡(开皇六年郡罢仍改为阳平/县八年又改为清邑县十六)
 (年置莘州于此大业初州/废改县曰莘省莘亭县入)唐属魏州(武德四年析莘/县置莘亭县又)
 (置莘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魏州后复省莘亭县入/五代梁属魏州后唐属兴唐府后晋属广晋府后汉)
 (属大/名府)宋属大名府金因之元属东昌路明属东昌府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69b 页 WYG0539-0173d.png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
  清平县(县在清河之北初曰清阳/又曰清平皆取义于水也)
 周为齐贝邱地秦属钜鹿郡汉置贝邱县属清河郡
 东汉为清河国晋因之北魏属清河郡隋改贝邱为
 清阳复改曰清平属清河郡后废(开皇六年改曰清/阳又析置贝邱县)
 (十六年改清阳曰清/平寻省贝邱县入)唐清平县属博州(五代梁唐晋/汉皆因之周)
 (属大/名府)宋清平县属大名府(熙宁二年割博平之灵明/砦来属元丰中河决移治)
 (灵明砦即/今治也)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0a 页 WYG0539-0174a.png
 金因之元属德州明属东昌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冠县(本冠氏邑左传哀公十/五年齐伐晋冠氏是也)
 周为晋冠氏邑秦属东郡汉为馆陶县地属魏郡东
 汉因之晋属阳平郡北魏因之隋(开皇/六年)析馆陶县地
 置冠氏县属魏州寻属武阳郡(大业初州废/改属武阳)唐属魏
 州(初属毛州贞观元年州废省/清水县入复属魏州魏郡)宋属大名府(仍五代/之旧)
 金因之元(至元/六年)升为冠州直𨽻省部明降为县属东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0b 页 WYG0539-0174b.png
 昌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
  临清州(州志云清河在治之/西北故名临清卫附)
 周为卫国地(详圻/封志)后入于晋战国时为赵之东鄙秦
 属东郡汉置清渊县属魏郡东汉因之晋改属阳平
 郡(郡志石赵立建兴郡/改置临清县属之)北魏清渊县又析置临清县
 并属阳平郡(北齐省临清/县入清渊)隋属清河郡(开皇六年复/置临清县又)
 (分清渊县置贝邱县分临清地置沙邱县/大业初省贝邱入清渊省沙邱入临清)唐属贝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1a 页 WYG0539-0174c.png
 清河郡(武德时省清渊入临清又复置沙邱属毛州/贞观初省沙邱入大历七年改属瀛州贞元)
 (末仍属贝州五代唐属兴唐府后晋/改属澶州后汉后周改属大名府)宋属大名府(建/炎)
 (中河决移治于/州西南十里)金属恩州元属濮州明升县为州属
 东昌府(洪武二年又移治于故县北八里七年割堂/邑会通乡二里来属景泰初建新城于会通)
 (河北卫河东移县治焉/弘治二年始建为州)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一里
  馆陶县(邑志云城西北七里有陶邱赵置/馆于其侧因名尔雅再成为陶邱)
 周为晋冠氏邑(详冠/县)后属赵秦属东郡汉置馆陶县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1b 页 WYG0539-0174d.png
 属魏郡东汉因之(明帝以其地为/馆陶公主食邑)晋属阳平郡北魏
 因之隋属武阳郡(开皇初废郡误以屯氏河为毛氏/置毛州县为州治大业初废毛州)
 (县改/属)唐属魏州(唐初复置毛州后/废以县属魏州)宋属大名府(仍五/代之)
 (旧/)金因之元属濮州明属东昌府(初属临清州/随州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邱县(即古斥邱也其地斥卤故名今/城中仍有长垄如邱见邑志)
 周为晋乾侯邑(春秋昭公如晋次于/乾侯杜注在斥邱县)后为赵之东鄙
 地秦属东郡汉为平恩县属魏郡(旧志俱作斥邱县/ 皇舆表作平恩)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2a 页 WYG0539-0175a.png
 (县今考前后两汉书魏郡兼有斥邱平恩二县而平/恩为侯国及考地理志斥邱在平恩境内今遵 皇)
 (舆/表)东汉因之晋属广平郡北魏省(天平初改曲安县/属广平郡寻省入)
 (斥/漳)隋复置平恩县属武安郡(魏置曲安移治斥漳城/隋复移治于平恩州)
 唐属洺州广平郡宋因之金废县为镇(并入曲/周县)(至/正)
 (十六/年)于故平恩县地置邱县属东昌路明属东昌府
 (弘治二年属临/清州随州𨽻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
  恩县(宋庆历八年文彦博平王则之/乱表请改贝州为恩州是也)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2b 页 WYG0539-0175b.png
 周为齐里邱地战国时为赵平原君封邑秦属钜鹿
 郡汉为东武城县地属清河郡东汉属清河国晋因
 之北魏属东清河郡隋(开皇十/六年)析置历亭县属清河
 郡唐因之(初改郡曰贝州武德六年移治历亭八年/复治清河天宝元年改贝州为清河郡县)
 (仍为/属)宋改清河郡为恩州历亭为属金徙恩州治历
 亭属大名府元(至正/二年)省历亭入恩州属东平路明降
 恩州为县属东昌府(洪武七年徙治于县东/四十里许官镇即今治)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七里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3a 页 WYG0539-0175c.png
  高唐州(州志高唐山在州东北国语/齐威王使盻子守高唐即此)
 周为齐西鄙地秦属东郡汉置高唐县(在禹城/县境内)属平
 原郡东汉因之晋属平原国南宋侨置高唐县于邹
 平属平原郡北魏属南清河郡(北齐废郡移高唐于/朝阳属清河郡在今)
 (章邱县/境内)隋属清河郡(开皇十六年改高唐曰章邱复/置高唐于禹息城西古高唐县)
 (地即/今治)唐属博州博平郡(长寿二年改曰崇武神龙元/年复曰高唐五代梁改曰鱼)
 (邱后唐复曰高唐后晋改曰齐/城后汉复曰高唐俱属博州)宋金因之元(至元/九年)
 高唐州仍领县直𨽻省部(初属大名路寻改属东平/路又以为驸马汤沐邑至)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3b 页 WYG0539-0175d.png
 (元九年始/置为州)明省县入州属东昌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为直𨽻州割济南府之禹城临
 邑陵平原四县来属十二年撤直𨽻州仍𨽻东昌府
 (禹城等四县/仍归济南府)编户四十里
  夏津县(县为黄河故道志云齐赵会盟之要津/也水经注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
 周战国时为赵齐边界秦属钜鹿郡汉置鄃县属清
 河郡东汉属清河国晋因之北魏属东清河郡(初为/平原)
 (郡治后改/北齐废)隋鄃县属清河郡(开皇十六年复置初属/贝州后改属清河郡又)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4a 页 WYG0539-0176a.png
 (析置夏津县大业/初废省入清河县)(天宝/元年)改鄃曰夏津县属贝州(天/宝)
 (元年改鄃为夏津时即移/县于新县店金移今治)宋属大名府(仍五代/之旧)金因
 之元属高唐州直𨽻(初属东昌路/至元七年改)明属东昌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一里
  武城县(隋寰宇图云夏后启封子武于此武城所/由名也战国时为赵公子胜平原君封邑)
 周战国属赵秦属钜鹿郡汉置东武城县(左冯翊有/武城县故)
 (加东以/别之)属清河郡东汉属清河国晋因之(太康中/去东字)
 魏属东清河郡(又于阳平郡并置一武城北齐于清/河郡置贝邱县以武城省入而移清)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4b 页 WYG0539-0176b.png
 (河郡治于阳/平郡之武城)隋武城县属清河郡(开皇六年废武城/曰清河县仍于贝)
 (邱县析东武城旧地置武城县属贝州/大业初州废仍置清河郡以武城属之)唐属贝州(调/露)
 (元年移治/永济渠北)宋属恩州(大观中卫河水决移/治城东十里即今治)金因之元
 属高唐州(初属东平路/至元七年改)明属东昌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青州府(释名青州在东/取物生而青也)
 禹贡青州之域古爽鸠季荝逄伯薄姑莒纪诸国地
 周封太公于营邱是为齐国秦置齐郡又为琅邪郡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5a 页 WYG0539-0176c.png
 之东境汉为北海齐琅邪千乘四郡地又为济南泰
 山二郡之东境及高密胶东城阳甾川四国而察以
 青徐兖三州刺史东汉青州部治临淄领齐北海乐
 安三国其琅邪国又属徐州三国魏置青州于益都
 晋青州部治东阳领齐乐安二国城阳一郡其琅邪
 国东莞郡亦属徐州永嘉之末为南燕慕容超所据
 (永嘉之后陷于石勒继以段龛苻氏平燕尽有其地/慕容德据广固是为南燕慕容超乂移青州治于东)
 (莱/)南宋平燕以东阳齐北海乐安高密平昌五郡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5b 页 WYG0539-0176d.png
 青州东莞南济阴二郡属徐州元魏青州部略同于
 宋增置南青州部领东莞东安二郡置胶州部领东
 武高密平昌三郡隋为北海齐高密三郡𨽻青州琅
 邪一郡𨽻徐州唐置青州北海郡淄州淄川郡沂州
 琅邪郡密州高密郡皆属河南道宋初因之继改为
 镇海军后复为青州其馀为淄潍沂密四州属京东
 东路金曰益都府仍淄潍密三州属山东东路元属
 益都路而潍密莒博兴诸州皆直𨽻中书省明洪武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6a 页 WYG0539-0177a.png
 初年并密州入诸城并胶西莒县入莒州降博兴州
 为县改益都路为青州府领州三县十六九年又割
 胶潍二州高密即墨昌邑三县属莱州府领州一县
 十三属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莒州为直𨽻州以沂水蒙阴日
 照三县属之十二年升沂州为府以莒州并所属𨽻
 焉十三年又析置博山县今领县十一
  益都县(附郭汉武帝封甾川懿王子为益都侯县/名所由昉也旧封在寿光境内北齐移治)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6b 页 WYG0539-0177b.png
  (于此仍/沿其名)
 周为齐临淄地秦属齐郡汉置广县属齐郡复置益
 县为侯国(详圻/封志)属北海郡东汉益县属乐安国(三国/魏改)
 (益县为益都县属/齐国见 皇舆表)晋改益都县为利县属乐安国南
 宋复曰益都县属齐郡(永初间为青州刺史治晋永/嘉末前赵将曹嶷于县西尧)
 (山之阳筑广固城以自守刘裕/堙其城改筑东阳城为刺史治)北魏因之(齐天保七/年移县治)
 (东阳城为/齐郡治)隋益都县为北海郡治(开皇初废齐郡置/青州仍治益都大)
 (业初废/州治郡)唐为青州北海郡治宋因之金为益都府(大/定)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7a 页 WYG0539-0177c.png
 (八年于益都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元移益都县于南阳城为益都路
 治明改益都路为青州府县为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六十里
  临淄县(水经注城临淄/水故曰临淄)
 周为齐国(详圻/封志)即营邱地(史记太公始居营邱五世/胡公迁薄姑子献公又徙)
 (临淄似营邱距临淄甚远先皇舆表引汉志临淄城/中有邱即营邱晏子曰吾 君太公筑邑于此或五)
 (世胡公迁他处而献公复徙故都如商/家之五徙厥居而盘庚复迁于殷云)秦置临淄县
 属齐郡(项羽封田都为齐/王都临淄即此)汉为齐郡治东汉为齐国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7b 页 WYG0539-0177d.png
 治晋因之南宋为齐郡治北魏因之(北齐省/入益都)隋复置
 属北海郡(开皇十六年复置大业/初省高阳时水二县入)唐属青州(武德初/复置时)
 (水县寻/省入)宋因之金属益都府元属益都路(至元三年/省入益都)
 (十五年/复置)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一里
  博兴县(汉博昌县十三州记云因境有昌水其势/平博故名应劭曰昌水出东莱昌阳县道)
  (远不至取其嘉名五/代唐避讳改博兴云)
 殷为蒲姑氏国北境周为齐地(史太公五世胡公/徙都薄姑即蒲姑)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8a 页 WYG0539-0178a.png
 属齐郡汉置博昌县属千乘郡东汉属乐安国晋因
 之南宋属乐安郡北魏因之(北齐改博昌/为乐安县)隋博昌县
 属北海郡(开皇十六年复改曰博昌十八/年改置新河县大业初省入)唐博昌移
 治乐安县属青州(武德初复分置乐安/县八年省乐安县入)五代唐改曰
 博兴县宋因之仍属青州金属益都府元初升为州
 属益都路明(洪武/初)仍降为县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七十六里
  高苑县(郡志齐桓公置/苑于此故名)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8b 页 WYG0539-0178b.png
 古苑墙地(古文宛苑通用邑志/云殷武丁子封于宛)周为齐地战国时为
 狄邑(战国策田单攻/狄三月不下)秦属齐郡汉析置狄高苑二县
 属千乘郡(又为被阳建信二县/地建信乃娄敬侯邑)东汉高苑属乐安国
 (永初中改狄为临/济后省入高苑)晋初属乐安国后省南宋于故高
 苑城西二里置长乐县属渤海郡北魏因之隋改长
 乐为高苑属齐郡(开皇十八年初改长乐为/会城县大业初复名高苑)唐属淄
 州(武德初改属邹州八年州废改属淄州/景隆初析置济阳县元和末复省入)宋因之(景/德)
 (二年以县置宣化军熙宁三/年废复为县即县治置军使)金属淄州元改属益都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9a 页 WYG0539-0178c.png
 路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一里
  乐安县(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乃汉乐安县注也/按太公下略四民足用国乃安乐凡齐郡)
  (邑曰安曰乐/者多本于此)
 周为齐青邱地(太平寰宇记云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邱之上汉千乘郡名昉此)
 属齐郡汉置千乘县为千乘郡治东汉属乐安国晋
 改置广饶县属齐国南宋复改为千乘县为乐安郡
 治北魏因之隋属北海郡(开皇初罢郡属青州又移/千乘县于广饶故城大业)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79b 页 WYG0539-0178d.png
 (二年/改属)唐属青州(武德二年于县置乘州并置新河/县寻省贞观八年州废县属青州)
 因之金改为乐安县属益都府元属益都路明属青
 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十五里
  寿光县(高士传齐宣王猎于杜山闾邱先生长老/十三人相与劳王曰愿得寿于王王曰死)
  (生有命非寡人也闾邱曰非也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汉置寿光县又有平寿县皆取于此隋析)
  (置闾邱可/并证也)
 周为纪国地又为牟子国地(详圻/封志)秦属齐郡汉置寿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0a 页 WYG0539-0179a.png
 光县属北海郡东汉属乐安国晋因之南宋省隋复
 置寿光县属北海郡(开皇初复置又分置闾/邱县大业初省闾邱入)唐属青
 州(初属乘州贞观/时州废改属青)宋因之金属益都府元属益都路
 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三十二里
  昌乐县(县在都昌乐望之间皆/汉县也遂合以命名欤)
 周为齐缘陵地(春秋僖公十四年/诸侯城缘陵即此)秦属齐郡汉置营
 陵县为北海郡治东汉属北海国晋属高密国(初属/城阳)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0b 页 WYG0539-0179b.png
 (郡太康中割属东莞/郡后又改属高密国)南宋属高密郡北魏属平昌郡
 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于营陵故地置营邱县属北海郡
 (初属潍州大业初/州废改属北海)唐复省(武德初权置为杞州寻复/为营邱县属潍州八年省)
 (入北/海县)宋置昌乐县属潍州(初于营邱县地置安/仁县寻改为昌乐)金因
 之元省(至元三年省入/北海县改为镇)明复置昌乐县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十八里
  临朐县(应劭曰临朐山名也故县氏之/胊亦水名其城侧川见水经注)
 周为纪国郱邑(详圻/封志)后属齐(春秋庄公三年齐师迁/纪郱鄑郚杜预注郱在)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1a 页 WYG0539-0179c.png
 (临朐县东南郚在朱虚县东南按/郱亦作骈后为齐大夫伯氏邑)秦属齐郡汉为临
 胊昌邑二县属齐郡东汉二县并属齐国晋临朐属
 东莞郡又改属高密国昌国县属齐国南宋临朐县
 省入昌国属齐郡北魏因之隋复置临朐县属北海
 郡(开皇六年改昌国曰蓬山又析置般阳县/大业初改蓬山复曰临朐省般阳县入)唐宋并
 属青州金属益都府(初分置穆陵/县寻省入)元属益都路(初省/入益)
 (都县寻/复置)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一十里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1b 页 WYG0539-0179d.png
  安邱县(本州国即淳于国也左传桓公六年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后为杞人所有)
  (汉名以安邱岂/有鉴于此欤)
 周为根牟州国后入于齐又为齐雍廪邑(俱详圻/封古迹)
 属琅邪郡汉置安邱县属北海郡(乂县西南有昌安/平安郚城淳于四)
 (县地皆/汉所置)东汉属北海国晋属东莞郡寻改属高密国
 南宋属平昌郡北魏因之北齐郡废(省入昌/安县)隋复置
 安邱县属高密郡(开皇十六年析昌安之年乡城置/牟山县属密州大业二年复改曰)
 (安邱并省昌安/县入属高密郡)唐改辅唐县属密州高密郡(省郚城/县人乾)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2a 页 WYG0539-0180a.png
 (元初移治/昌安故城)宋复曰安邱县仍属密州(按宋史五代梁/改辅唐复曰安)
 (邱后唐复改曰辅唐石晋以避嫌改曰胶/西后汉后周因之至宋又改胶西为安邱)金因之元
 属益都路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七十四里
  诸城县(诸古邑名春秋季孙行/父城诸即此安东卫附)
 周为鲁诸邑及齐琅邪邑地秦为琅邪郡治汉置东
 武诸二县东武为琅邪郡治诸为属东汉并属琅邪
 国晋属城阳郡寻属东莞郡南宋东武属平昌郡诸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2b 页 WYG0539-0180b.png
 属东莞郡北魏诸属东莞郡东武属高密郡(北齐省/诸县入)
 (东/武)隋改东武为诸城县为高密郡治(开皇三年罢高/密郡县属胶州)
 (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十八年改东武为诸/城即今治大业三年升密州为高密郡)唐属密州
 (武德三年罢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以密州为密郡乾元元年复为州)宋因之(开宝五/年升州)
 (为安化军节度使元祐元年改为临海军移/理胶西县诸城县为属后军废仍为密州)金属密
 州元属益都路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八十一里
  博山县(县东南博山孝妇乡/之博山社以此得名)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3a 页 WYG0539-0180c.png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莱芜县地属泰山郡又为
 般阳县地属济南郡东汉般阳属齐国晋省入莱芜
 县南宋(元嘉/五年)侨置清河郡贝邱县北魏东清河郡治
 般阳(北齐罢清河郡以贝邱/属齐州馀详淄川县)隋改贝邱曰淄川县属
 齐郡(初属齐州开皇十六年改置淄川贝邱为属十/八年改贝邱为淄川县大业二年废淄川县仍)
 (属齐/郡)唐复析淄川置淄州(武德元年析县置州又/析置长白县寻省入)
 金因之元改为淄莱路寻改为般阳路(至元二年割/孝妇怀德二)
 (乡属益/都县)明淄川县属济南府县地改属青州府(洪武/初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3b 页 WYG0539-0180d.png
 (般阳府九年改为淄川州省县入十二年降/为县而孝妇怀德二乡仍属青州府益都县)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于益都淄川莱芜三县交界析
 置一县
赐名博山编户二十一里
 登州府(本牟子国唐置登/州取文登山立名)
 禹贡青州之域嵎夷之地周春秋时为牟子国战国
 时尽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东莱郡胶东国属青州其
 馀地又为琅邪东海二郡属徐州东汉因之惟改胶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4a 页 WYG0539-0181a.png
 东入北海国三国魏因之晋分为东莱国长广泰山
 二郡𨽻青州南宋并为东莱长广二郡北魏分青州
 置光州始析东莱之牟平黄㡉观阳四县地置东牟
 郡与长广郡俱属光州北齐省东牟入长广郡隋开
 皇初废郡置牟州至大业二年又废州仍置东莱郡
 唐复置牟州治牟平县又置登州治文登县贞观元
 年二州俱废如意元年复置登州治牟平神龙三年
 徙治黄县之蓬莱镇遂置蓬莱县天宝初更为东牟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4b 页 WYG0539-0181b.png
 郡治乾元初复改登州属河南道宋因之属京东东
 路金析牟平文登置宁海州以登州所属两水阳疃
 二镇增置福山栖霞二县俱属山东东路元初属益
 都路后改分般阳路为山东东西道明洪武元年省
 蓬莱县入州统𨽻莱州府六年改登州为直𨽻州九
 年升为登州府复置蓬莱县附郭又割莱之招远莱
 阳及宁海州文登县来属领州一县七𨽻山东布政
 使司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5a 页 WYG0539-0181c.png
皇清因之雍正十三年析莱阳置海阳县又析文登置
 荣成县今领州一县九
  蓬莱县(附郭寰宇记云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
 周春秋时为莱国地(详圻/封志)秦属齐郡汉为黄县地(汉/书)
 (注黄县/有莱山)属东莱郡东汉因之晋属东莱国南宋属东
 莱郡北魏属东牟郡(北齐省㡉县入/黄属长广郡)隋仍属东莱郡
 唐置蓬莱县为登州东牟郡治(贞观八年初置蓬莱/镇神龙三年于镇南)
 (改置蓬/莱县)宋因之金登州治蓬莱县(阜昌中东牟移治/牟平寻改为宁海)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5b 页 WYG0539-0181d.png
 (军/)元属般阳路明升登州为府(洪武元年省县入州/属莱州府九年升登)
 (州为府/复置县)县为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六里
  黄县(春秋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又十二/年楚灭黄传云恃睦于齐故不设备齐桓公)
  (徙封二国于此故为黄子之国矣今县界有㡉/城又邑西南有黄山东有黄水河俱见邑志)
 周为莱国地秦属齐郡汉为㡉县及黄县地(二县故/城在今)
 (县/界)属东莱郡东汉因之(省徐乡县入/黄㡉为侯邑)晋属东莱国南
 宋属东莱郡北魏改属东牟郡(北齐废东牟入长/广郡乃省㡉入黄)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6a 页 WYG0539-0182a.png
 属东莱郡(初属牟州/大业初改)唐别置黄县属登州东牟郡(神/龙)
 (三年徙治蓬莱镇改县曰蓬莱为登州治先/天元年析蓬莱之黄冠村别置黄县即今治)宋金因
 之元属般阳路明属登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里
  福山县(县北有福/山因名)
 周为齐地秦为腄县地属齐郡(史记秦北伐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
 (即/此)汉腄县属东莱郡东汉省入牟平县(魏地形志牟/平县有之罘)
 (山牟城今县境有之或/谓省入黄县者非也)晋属东莱国南宋属东莱郡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6b 页 WYG0539-0182b.png
 北魏属东牟郡隋复属东莱郡唐以其地为两水镇
 至金(阜昌/中)始于两水镇置福山县属登州元属般阳
 路明属登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九里
  栖霞县(邑志云旭日将升每有霞光盘旋齐乘曰/本以山得名环县皆山重岩叠嶂不可名)
  (状/)
 古牟子国地(东夷之国/根牟种类)春秋入齐秦属齐郡(见福/山注)
 为腄县地属东莱郡东汉省入黄县属东莱郡晋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7a 页 WYG0539-0182c.png
 东莱国南宋属东莱郡北魏改属东牟郡隋复属东
 莱郡唐为蓬莱县地(地名阳疃镇盖唐之蓬莱县即/汉之黄县今之黄县又析蓬莱)
 (所/置)宋因之金(阜昌/中)始于阳疃镇置栖霞县属登州元
 属般阳路明属登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六里
  招远县(本掖县地金析置招远/县取招携怀远之义也)
 周为齐地(古莱子国春秋时齐侯/迁莱子于郳地始属齐)秦属齐郡汉为曲
 成掖县地属东莱郡东汉因之晋属东莱国南宋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7b 页 WYG0539-0182d.png
 东莱郡北魏属东牟郡(又分置东曲成县北齐省/曲成县入掖县属东牟郡)
 因之唐属莱州东莱郡(曲成旧地/为罗锋镇)宋因之金(天会/中)
 于罗锋镇置招远县仍属莱州元属般阳路(初属/益都)
 属登州府(初属莱州府洪武九年升/登州为府割招远属之)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八里
  莱阳县(县北有莱阳山邑志初名/昌阳以地在昌水之阳也)
 周莱国地后属齐秦属齐郡汉为昌阳县地属东莱
 郡东汉因之(东汉观阳长广挺三县废/城俱在县境内详古迹)晋属长广郡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8a 页 WYG0539-0183a.png
 南宋北魏因之(北齐长广郡废县仍属东莱/又省卢乡挺二县入昌阳)隋属东
 莱郡(开皇初复置卢乡县/大业初并属东莱)唐宋金因之(贞观初省卢/县入水徽中)
 (城圮于水移今治五/代唐讳昌改莱阳)元属般阳路明属登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一十里
  宁海州(金于牟平县置宁海军/取海不扬波之义也)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置牟平县属东莱郡东汉因
 之晋属东莱国(省东牟/县入)南宋属东莱郡北魏属东牟
 郡(北齐移治于黄县/东北属长广郡)隋属东莱郡(开皇初移治于东/牟旧地属牟州大)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8b 页 WYG0539-0183b.png
 (业初州/废改属)唐属登州(武德四年于黄县之中郎城置牟/州领牟平黄县贞观元年州县俱)
 (省入文登县麟德元年析文登仍置牟平县如意元/年又于县置登州神龙三年徙登州治于蓬莱县而)
 (以牟平/县属之)宋因之金(阜昌/中)于牟平县置宁海军后改军
 为州领牟平县元属益都路明省牟平县入州属登
 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里
  文登县(县有文山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
 周为莱子国地后属齐秦属齐郡汉为不夜县地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9a 页 WYG0539-0183c.png
 东莱郡东汉省入牟平县北齐(天保/七年)于故不夜县地
 置文登县属长广郡隋属东莱郡唐改属登州(武德/四年)
 (于县置登州六年又析置清阳廓定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二县入文登属莱州如意元年复置登州以)
 (文登/属焉)宋因之金属宁海州元因之属益都路明属登
 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里
  海阳县(原大嵩卫也卫设海阳/所地在海之北故名)
 周为莱子国地后属齐秦属齐郡汉为昌阳县地历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89b 页 WYG0539-0183d.png
 隋至五代唐始改名莱阳宋金因之(建置同/莱阳县)明于县
 西南置大嵩卫并海阳所属登州府
皇清因之顺治十二年省海阳所入卫雍正十二年改
 卫为县
赐名海阳编户三十一里
  荣成县(原成山卫也成山本/名荣成山见史记)
 周为莱子国地秦属齐郡汉为不夜县地北齐置文
 登县历隋至元皆因之(建置同/文登县)明始于县东置成山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0a 页 WYG0539-0184a.png
 卫并寻山所县南置靖海卫并宁津所县北置威海
 卫俱𨽻登州府
皇清因之顺治十二年省寻山所入成山卫省宁津所
 入靖海卫雍正十二年省靖海威海二卫入文登而
 改成山卫为县
赐名荣成编户一十九里
 莱州府(本东莱地齐侯迁莱子于/郳在国之东故称东莱)
 禹贡青州之域古莱夷地殷时为莱侯国周春秋为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0b 页 WYG0539-0184b.png
 莱子介州诸国地战国属齐秦为齐郡东境汉为东
 莱郡𨽻青州其馀地分属北海胶东高密诸郡国及
 徐州之琅邪郡东汉因之惟省胶东高密入北海国
 而以琅邪之黔陬不其改属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及
 济南城阳长广诸郡皆𨽻青州南宋因之北魏分青
 州置胶光二州以北海郡𨽻于青东莱长广平昌三
 郡𨽻于光高密一郡𨽻于胶隋初罢郡改光州为莱
 州大业初废州为郡曰北海曰东莱曰高密仍𨽻于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1a 页 WYG0539-0184c.png
 青州唐因之为莱州东莱郡青州北海郡密州高密
 郡总属河南道宋为莱潍密三州属京东东路金属
 益都府山东东路元初属益都路后分属般阳益都
 二路明洪武元年升莱州为府六年割登州直𨽻行
 省留胶水属莱九年升登州为府割莱阳招远宁海
 州文登以属登乃割青州之昌邑潍州胶州高密即
 墨以益莱降潍州为县十九年又升胶水为平度州
 属莱州府𨽻山东布政使司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1b 页 WYG0539-0184d.png
皇清因之领州二县五
  掖县(附郭郡志以掖水出/县东南寒同山故名)
 周春秋时为莱子国(详圻/封志)后属齐秦为齐郡汉置夜
 县(按古作夜字齐襄王封田单于/夜邑汉高帝功臣表有夜侯)为东莱郡治东汉
 徙郡治于黄夜为属晋复以夜为东莱国治南宋属
 东莱郡北魏复为东莱郡治(北齐省曲成/当利二县入)隋因之唐
 为莱州东莱郡治(改夜/从掖)宋金因之元属般阳路明(洪/武)
 (元/年)升莱州为府县为倚郭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2a 页 WYG0539-0185a.png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三里
  平度州(闾邱先生告齐宣王曰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平度之名义盖取此)
 周春秋时为莱子国后为齐即墨邑秦属齐郡汉为
 平度长广二县地平度属东莱郡长广属琅邪郡(魏/地)
 (形志长广县/注有即墨城)东汉平度县废(改置胶东县今州西/北有平度县废城)
 广属东莱郡晋属长广郡南宋北魏因之隋改县曰
 胶水属莱州寻属东莱郡(开皇初改县属州/大业初废州为郡)唐胶水
 县属莱州(武德初复置胶东县/贞观元年复省入)宋金因之元属般阳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2b 页 WYG0539-0185b.png
 路明始升为平度州属莱州府(洪武初仍名胶水属/登州九年改属莱二)
 (十一年/升为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三十六里
  潍县(水经注潍水出琅邪箕县潍山东北入/海经县环绕三面县盖以水得名也)
 古寒国地(详圻/封志)周属齐秦属齐郡汉为平寿下密二
 县下密属胶东国平寿属北海郡东汉二县俱属北
 海国晋属济南郡(平寿/为治)南宋属北海郡北魏北海郡
 治平寿下密为属(北齐改郡曰高/阳亦治平寿)(开皇/初)省平寿入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3a 页 WYG0539-0185c.png
 下密又置潍水县(十六年于下/密置潍州)寻改下密曰北海改
 潍水为下密(大业/初改)俱属北海郡(潍州/废)唐下密县省入
 北海属青州(武德二年于北海县故/地置潍州贞观时州废)宋升北海县为
 潍州(建隆三年于县置北海军/乾德三年废军升县为州)金北海县为潍州治
 元属益都路明(洪武/初)省北海县入潍州属青州府九
 年降潍州为县改属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升胶水/为平度州县属之随州)
 (𨽻/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六里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3b 页 WYG0539-0185d.png
  昌邑县(太平寰宇记昌邑古都昌/地齐七十二城之一也)
 周春秋时为齐都昌邑及纪之鄑密二邑(晏子春秋/齐景公封)
 (晏子以都昌辞而不受春秋庄公元年齐师迁纪郱/鄑郚杜注都昌有訾城鄑亦作訾隐公二年纪子伯)
 (莒子盟/于密)秦属齐郡汉为都昌县及密乡县地(二县皆/在境内)
 属北海郡东汉属北海国省密乡县入都昌晋初属
 齐国寻废北魏复置都昌县属北海郡(按南宋志亦/有都昌寄治)
 (不/实)隋属北海郡(开皇初属潍州/大业初改属郡)唐省宋(建隆/三年)于故都
 昌县地置昌邑县属潍州金因之元属益都路明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4a 页 WYG0539-0186a.png
 莱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十四里
  胶州(以境内胶/水为名)
 周春秋时介国(详圻/封志)及莒之介根邑地后属于齐(汉/书)
 (黔陬县注古介国也计斤/县注左传所谓介根也)秦属齐郡汉为黔陬县地
 属琅邪郡(并置计斤祓祝兹/三县今三城在境)东汉属东莱郡晋属城
 阳郡南宋为高密郡治改属北海郡北魏始置胶州
 领高密郡黔陬为属隋废胶州析置胶西县(大业/初)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4b 页 WYG0539-0186b.png
 以黔陬省入属高密郡唐(武德/六年)省胶西入高密县以
 故黔陬地为板桥镇宋(元祐/二年)于板桥镇复置胶西县
 属密州金因之元(至元二/十二年)复置胶州治胶西县属益
 都路明省胶西县入胶州属青州府(洪武/九年)改属莱州
 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十三里
  高密县(水经注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今世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按后汉郡)
  (国志北海郡有高密县有下密县知高/密者在密水上流对下密而为言耳)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5a 页 WYG0539-0186c.png
 周为莱国夷维邑后属齐秦属齐郡汉置高密县属
 高密国东汉属北海国晋属城阳郡寻属高密国南
 宋属高密郡寻属北海郡北魏复属高密郡隋因之
 唐属密州(武德六年省胶西县入移/治于故夷安城寻迁今治)宋金因之元属
 益都路明属胶州随州𨽻莱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八里
  即墨县(即近也城临/墨水故名)
 周为夷国地(详圻封志春秋隐公元年纪伐夷即此/旧志引田单守即墨者误也在平度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5b 页 WYG0539-0186d.png
 秦属齐郡汉置即墨县属胶东国(文帝时置境内并/有壮武不其皋虞)
 (三县/地)东汉属北海国(省皋/虞入)晋属济南郡南宋属北海
 郡(废不/其县)北魏属长广郡北齐县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即
 墨县属东莱郡(初属莱州大业/时改州为郡)唐属莱州宋金因之
 元属益都路明属莱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五里
 武定府(本唐之棣州明避成祖讳改名乐安宣/德元年又改武定以平汉庶人故名)
 禹贡兖州之域周为齐之北境(管仲曰赐我先君履/南至穆陵北至无棣)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6a 页 WYG0539-0187a.png
 (今海丰县境/即古无棣也)秦为齐郡汉为平原渤海千乘郡东汉
 因之和帝时改千乘为乐安国后为郡晋为乐安乐
 陵二国南宋为乐陵郡北魏为乐安乐陵渤海平原
 诸郡隋为渤海郡唐为棣州乐安郡属河南道沧州
 景城郡属河北道(平原诸郡/𨽻于德州)五代周显德间于渤海
 县析置滨州宋分沧棣滨与德博恩六州并为河北
 东路置安抚使以治之金以河北东路领沧州山东
 东路领沧棣二州元分山东为东西二道属以七路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6b 页 WYG0539-0187b.png
 总管而沧州改𨽻河间路滨棣二州属济南路明分
 济南为府滨棣𨽻焉改河间为府分属北直𨽻以海
 丰乐陵二县改属山东之棣州随州𨽻济南府永乐
 初改棣州为乐安州宣德初又改为武定州以阳信
 海丰乐陵三县属武定以利津沾化蒲台属滨州辖
 以济南府统以承宣布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滨武二州为直𨽻州领县如故
 十二年升武定州为府设惠民县为附郭以滨州并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7a 页 WYG0539-0187c.png
 所属𨽻焉又割济南府之青城商河二县以益之共
 领州一县九
  惠民县(附郭古惠民沟在/县东南二十里)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置厌次县(史记秦始皇以东南/有天子气乃东巡以)
 (厌之次舍于此故名其地为厌次县其地甚辽/阔今陵县以东尽邑境皆古厌次县之地也)汉为
 平原渤海二郡地(县西南为平原郡/东北为渤海郡)东汉属乐安国
 (献帝建安中又/分置乐陵郡)晋为乐陵国地(冀州刺史治厌次其/故城在今阳信县东)
 (南今县之徒/骇河南岸也)南宋属乐陵郡北魏又为乐安国(分置/乐陵)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7b 页 WYG0539-0187d.png
 (国于县之西/北齐因之)(开皇十/七年)改置棣州属渤海郡(治阳信/县初属)
 (沧州大业/三年改属)唐属棣州乐安郡(武德六年省入沧州贞/观十七年复置自阳信)
 (移郡治/于厌次)宋属棣州(大中祥符八年徙棣州及厌次县/于西北阳信界之八方寺而移置)
 (阳信县于/厌次故城)金因之元改棣州属济南路明改名乐安
 州(洪武元年省厌次县入棣州永乐元年因/避讳改曰乐安州封其子高煦为汉王)又改为
 武定州(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自将平之改曰武定州)𨽻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为直𨽻州十二年升为府
 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8a 页 WYG0539-0188a.png
赐名惠民编户九十八里
  青城县(金所置县盖取唐/青城镇之旧名)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梁邹县地属济南郡东汉
 因之晋为邹县地属乐安国南宋北魏俱为平原县
 地(南宋侨置/平原县)隋为邹平县地唐为青城镇宋因之金
 始置青城县(天兴二/年置)属济南府寻废元(太宗/七年)复置属
 河间路(皇舆表载元太宗时始以邹平县之清平镇/又分临邑宁津二县地置清平县寻改为青)
 (城县其说本之旧通志按临邑去青城三百馀里中/隔济阳齐东二县焉能分地及此而青城四正东为)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8b 页 WYG0539-0188b.png
 (高苑西为齐东南为邹平北为阳信其四隅则东南/为长山东北为滨州西南为章邱西北为惠民自汉)
 (唐以至金元亦无所谓宁津/者旧志未知何据存以备考)明属济南府(洪武二年/省入邹平)
 (齐东二县名清池店十四年复置十七年割邹/平县之青城乡武定州之亲仁乡以增广之)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属武定府编户三十三里
  阳信县(信水之阳也邑志钩盘河经/县境至城南十里为信河)
 周为齐地秦置厌次县属齐郡汉置阳信县属渤海
 郡(初改厌次为富平属平原郡/又析置阳信县在河曲之中)东汉置属如故(王莽/时省)
 (信阳入富平光武复改富平/为厌次延光元年复置阳信)晋厌次阳信俱属乐陵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9a 页 WYG0539-0188c.png
 国南宋北魏因之隋(开皇十/七年)置棣州治阳信属渤海
 郡唐棣州治厌次属乐安郡宋属棣州(大中祥符八/年徙棣州及)
 (厌次于阳信界内而/移阳信于厌次故城)金因之元随州𨽻济南路明改
 棣州为乐安又改为武定阳信随州𨽻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为直𨽻州十二年升为府
 阳信为属编户七十里
  海丰县(史称齐地负海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辏义应取此)
 周为齐无棣邑(左传管子云/北至无棣)秦属齐郡汉为阳信县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99b 页 WYG0539-0188d.png
 地属渤海郡东汉因之晋属乐陵国南宋北魏属乐
 陵郡(皆为阳/信县地)(开皇/六年)析阳信北鄙置无棣县属渤海
 郡唐属沧州景城郡(贞观元年省太和二年复/置属棣州寻改属沧州)宋属
 沧州保顺军(保顺军系五代周所置在无棣县东南/二十里治平中移治于保顺军仍曰无)
 (棣/县)金因之元分其地属沧棣二州沧属河间路棣属
 济南路明(洪武/八年)改为海丰县属济南府(洪武初属乐/安州宣德元)
 (年改乐安为武/定州随州属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为直𨽻州十二年升为府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0a 页 WYG0539-0189a.png
 海丰为属编户四十三里
  乐陵县(大阜曰陵乐则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邑志引汉桓帝追尊祖父名乐成县)
  (为乐陵/者误)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置乐陵县属平原郡东汉因
 之(建安中又分置/乐陵郡县为属)晋属乐陵国南宋属乐陵郡治乐
 陵北魏因之(永平中徙治于/县东五十里)隋乐陵郡废属渤海郡
 (开皇十六年析置鬲/津县大业初复省入)唐属沧州景城郡宋属沧州(熙/宁)
 (二年徙治/延平镇)金因之元属河间路明属济南府(洪武二/年徙治)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0b 页 WYG0539-0189b.png
 (富平镇南去旧乐陵五十里即今治也属/棣州后棣州改乐安又改武定随州属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为直𨽻州十二年升为府
 乐陵为属编户五十六里
  商河县(太平寰宇记云汉鸿嘉四年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以纾水患民怀其德故曰商河)
  (唐书作滳字至/宋去水从商)
 周为齐麦邱邑(史记赵文王十九年赵奢/将兵攻齐麦邱城取之)秦属齐郡
 汉置朸隰沃二县(按隰字本音席入切古文与/漯湿□漯通用皆音托合切)朸属
 平原郡隰沃属千乘郡东汉废三国魏复置隰沃县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1a 页 WYG0539-0189c.png
 属乐陵郡晋属乐陵国南宋北魏属乐陵郡(北齐/又废)
 置滳河县属渤海郡(开皇十六年于朸故地置滳河/县兼有隰沃县地属棣州大业)
 (初改属/渤海郡)唐属棣州(武德八年棣州废改属沧州贞观/元年改属德州十七年复置棣州)
 (于厌次滳/河属焉)宋金元因之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属武定府编户六十八里
  滨州(太平寰宇记云盖以/其在渤海之滨故云)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湿沃县地属千乘郡东汉
 省晋属乐陵国南宋北魏属乐陵郡隋为蒲台县地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1b 页 WYG0539-0189d.png
 (开皇十六年/置蒲台县)属北海郡唐置渤海县属棣州(垂拱四/年析蒲)
 (台厌次置渤海县天宝中迁于李邱村即/今治后唐于县置𣙜盐务后汉改瞻国军)后周(显德/三年)
 始置滨州(以渤海蒲台二/县为属治渤海)宋金因之元属济南路(初/合)
 (棣州置滨棣路至元二/年始分滨州𨽻济南路)明省渤海县入州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为直𨽻州(仍辖所/属三县)十二年撤直
 𨽻州改属武定府编户七十八里
  利津县(本隋永利镇地乂邑/有东津合以名之)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湿沃县地属千乘郡东汉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2a 页 WYG0539-0190a.png
 省晋为乐陵国地南宋北魏皆为乐陵郡地隋于废
 县地置永利镇唐析蒲台置渤海县属棣州以永利
 镇𨽻焉宋改属滨州金(明昌/三年)升永利镇为利津县属
 滨州元属济南路明随州𨽻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属滨州直𨽻州十二年随州改属
 武定府编户四十里
  沾化县(汉龚遂为渤海太守海滨之民复/沾圣化县取此以立名也见齐乘)
 周为齐地秦为齐郡汉为湿沃县地属千乘郡东汉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2b 页 WYG0539-0190b.png
 省晋为乐陵国地南宋北魏为乐陵郡地隋为渤海
 郡地唐于其地置渤海县属棣州宋析置招安县属
 滨州(庆历三年升渤海之招安镇为县熙宁/六年复省县为镇元丰二年复置为县)(明昌/六年)
 改为沾化县属滨州元属济南路明随州𨽻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属滨州直𨽻州十二年随州改属
 武定府编户二十四里
  蒲台县(水经注海侧有蒲台台高八丈方二百步/乃古贞女蒲氏所筑三台并峙故隋以之)
  (名县云/详邑志)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3a 页 WYG0539-0190c.png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湿沃县地(湿沃故城/在县东南)属千
 乘郡东汉省晋属乐陵国南宋北魏属乐陵郡隋(开/皇)
 (十六/年)始置蒲台县属渤海郡唐属棣州(武德初属淄/州贞观六年)
 (省入高苑县十七年复置县属棣州垂拱/四年又析置渤海县五代周始改属滨州)宋省蒲台
 入渤海县属滨州金复置蒲台属滨州元属般阳路
 明随州𨽻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属滨州直𨽻州十二年随州改属
 武定府编户五十九里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3b 页 WYG0539-0190d.png
 沂州府(沂水在城东二里南入于/淮禹贡所谓淮沂其乂也)
 禹贡徐州之域周为齐鲁莒三国地秦属琅邪郡汉
 为东海郡(治郯/县)城阳国(文帝改齐/国曰城阳)东汉曰琅邪国三
 国魏因之晋置东莞郡南宋属琅邪郡又别置南琅
 邪郡北魏又置北徐州琅邪郡隋仍为琅邪郡(开皇/初以)
 (沂州统郡沂州之名自北周宣政元年始隋因之大/业三年仍改州为郡南徐州与北徐州之名皆废)
 唐为沂州琅邪郡密州高密郡属河南道宋金因之
 元属益都路明属兖青二府(沂州属兖州府莒州属/青州府各县俱随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4a 页 WYG0539-0191a.png
 𨽻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沂州为直𨽻州领郯城费二县
 八年分莒州为直𨽻州领沂水蒙阴日照三县十二
 年升沂州为府设兰山县为附郭以莒州并所属之
 三县𨽻焉共领州一县六
  兰山县(附郭兰山在县南八十里唐武德/四年置兰山县六年省入临沂)
 周为鲁地(春秋隐公七年城中/邱在县北三十里)秦属琅邪郡汉为即
 邱临沂二县地属东海郡东汉属琅邪国晋因之南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4b 页 WYG0539-0191b.png
 宋属琅邪郡领即邱又别置南琅邪郡领临沂北魏
 (永安/二年)置北徐州琅邪郡(临沂另/属郯郡)北周(宣政/元年)改为沂州
 隋置临沂县(开皇十六年置治郈/城大业二年移今治)复立琅邪郡(大业/三年)
 (立/)省即邱入临沂县属之唐属沂州琅邪郡宋为沂
 州金因之元属益都路明属兖州府(洪武初省临沂/县入州属济宁)
 (府五年改属济南/府十八年属兖州)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改沂州为直𨽻州十二年升为府
 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5a 页 WYG0539-0191c.png
赐名兰山编户一百五十里
  郯城县(古郯子国春秋襄公/七年郯子来朝是也)
 周郯子国为鲁附庸战国时并于楚秦属郯郡汉置
 郯县为东海郡治东汉因之(徐州刺/史治此)晋亦为东海郡
 治南宋省北魏改东海郡为郯郡治郯县隋属下邳
 郡(初废东海郡郯属泗/州大业初改属下邳)唐省入临沂县(武德四年郯/县属邳州下)
 (邳郡贞观元年省郯入下邳县/属徐州寻复置又复省入临沂)宋金俱属沂州元属
 益都路明(洪武/元年)置郯城县属兖州府(洪武初属济宁/府五年改属济)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5b 页 WYG0539-0191d.png
 (南府十八/年复改属)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沂州为直𨽻州十二年升为府
 郯城为属编户六十二里
  费县(本鄪伯国后/为鲁季氏邑)
 周为费国兼颛臾国(详圻/封志)及鲁祊武城东阳防舆诸
 邑地(详古/迹)秦属琅邪郡汉置费县属东海郡(又析置/南城南)
 (武阳/二县)东汉属泰山郡晋改属琅邪国(改南城曰武城/与南武阳仍属)
 (泰山/郡)南宋为琅邪郡治北魏因之(太和二十年移治/祊城复徙薛洞南)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6a 页 WYG0539-0192a.png
 (城武阳属东泰山郡北齐废/南城县北周复徙治阳山口)隋属琅邪郡(开皇十四/年复徙治)
 (故祊城又改南武阳为颛臾/县废东泰山郡俱属琅邪)唐属沂州(贞观元年省/颛臾入废县)
 宋金皆属沂州元属益都路明属兖州府(洪武初随/州𨽻济宁)
 (府五年改属济南/府十八年复改属)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沂州为直𨽻州十二年升为府
 费为属编户七十五里
  莒州(春秋鲁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后入于/齐即燕乐毅破齐未下三城之一也)
 殷蒲姑国周莒向鄟诸国地(俱详/圻封)战国时属齐秦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6b 页 WYG0539-0192b.png
 琅邪郡置莒县汉属齐国(文帝置/城阳国)东汉属琅邪国(三/国)
 (魏徙城阳郡于/东武莒仍属焉)(太康/十年)割莒县属东莞郡北魏因之
 (北齐郡废以东莞/莒二县属东安郡)隋莒县属琅邪郡(初北齐于县置/义唐郡开皇三)
 (年废郡升莒县为/州大业二年州废)唐属密州高密郡(武德初仍置莒/州贞观时复废)
 宋因之金置莒州治莒县(初置城阳军大定二十三/年升为城阳州明年更为)
 (莒/州)元因之属益都路明省莒县入州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为直𨽻州(领蒙阴沂水/日照三县)十二年
 撤直𨽻州改属沂州府编户一百七十里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7a 页 WYG0539-0192c.png
  蒙阴县(县在蒙山/之阴故名)
 夏为蒙山有施氏地周为鲁附庸颛臾国(详圻/封志)秦属
 琅邪郡汉置蒙阴县属泰山郡东汉省入东莞县属
 琅邪郡晋复置蒙阴属琅邪郡北魏省入新泰县属
 东安郡(魏书孝武析沂水置新泰/县北齐复置蒙阴寻复省)隋属琅邪郡唐宋
 因之元(至元/二年)省新泰入沂水县以其地置新寨镇(皇/庆)
 (二/年)寻复于新寨镇置蒙阴县属莒州𨽻益都路(按新/泰县)
 (沿革志云元至元二年省新泰入莱芜置巡检司三/十一年复置此云至元二年省新泰入沂水置新寨)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7b 页 WYG0539-0192d.png
 (镇以二志言之则新泰似有两处十皇舆表亦以为/疑今按蒙阴县境接新泰东界四 五里接莱芜东)
 (南界一百里接沂水西界四十里至元二年因李璮/猖獗近莱芜者并入莱芜置巡检司近沂水者省入)
 (沂水置新寨镇至元三十一年复置新泰皇庆二/年复置蒙阴并省分合各从其便实非两新泰也)
 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莒州直𨽻州十二年随州改属
 沂州府编户五十里
  沂水县(沂水出沂山东径盖县故城又/南径东安县故城皆县境也)
 周为鲁郓邑地(此东/郓也)后入于齐秦属琅邪郡汉置东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8a 页 WYG0539-0193a.png
 安县属城阳郡东汉属琅邪国晋为东莞郡南宋北
 魏因之(北齐改入新泰县属东/安郡北周又改曰莒州)(开皇/四年)改新泰曰东
 安(十六/年)又改东安曰沂水属琅邪郡(别置东安于古/盖城属莒州)
 唐属沂州(初属莒州贞观八/年莒州废属沂州)宋因之金置莒州以县
 属之元随州属益都路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莒州直𨽻州十二年随州改属
 沂州府编户一百四十三里
  日照县(汉盐官地宋置日照镇/盖取海隅日出之义)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8b 页 WYG0539-0193b.png
 古东吕乡(元和志云东吕乡/太公望所出也)周为淮夷地后入于鲁
 秦为琅邪郡地汉为海曲县(置盐官/于此)属东海郡东汉
 属琅邪国晋废海曲县以其地入莒县属城阳郡南
 宋北魏属东莞郡隋属琅邪郡唐属密州宋(元祐/二年)
 日照镇属密州金置日照县属莒州元因之随州𨽻
 益都路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莒州直𨽻州十二年随州改属
 沂州府编户八十三里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9a 页 WYG0539-0193c.png
 泰安府(府治在泰山之南汉人称天下之/安如泰山而四维之名盖取诸此)
 禹贡兖州之域周为齐之南境鲁之北境(史记泰山/之阳则鲁)
 (其阴/则齐)又宿鄣二国秦属东齐二郡地汉泰山郡治奉
 高东平置国治须昌东汉魏晋及南宋皆因之北魏
 于泰山郡析置东泰山郡改东平为济北郡又析置
 东济北郡隋改泰山为鲁郡并东济北郡入琅邪而
 济北郡仍旧唐改为鲁郡东平郡属河南道宋为袭
 庆东平二府属京东西路金分山东为五路东平为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09b 页 WYG0539-0193d.png
 府泰安兖为州俱属山东东路元仍金旧置东平路
 以统之而泰安一州直𨽻行省明以泰安州属济南
 府东平州属兖州府𨽻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泰安为直𨽻州领长清新泰莱
 芜三县八年分东平为直𨽻州领东阿平阴阳谷寿
 张四县十二年以济南府之肥城易泰安之长清十
 三年升泰安为府设泰安附郭县以东平州并所领
 之东阿平阴𨽻焉其原领之阳谷寿张仍归属兖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0a 页 WYG0539-0194a.png
 府共领州一县六
  泰安县(附郭从郡之名乃/安愈求安之义也)
 周为齐地(为嬴博二邑左传哀公十一/年会吴伐齐克博及嬴是也)又为鲁北境
 (左传昭公八年大蒐于红成公二年齐/围龙皆鲁邑今县境有红亭龙乡是也)秦属齐郡汉
 为博嬴奉高三县地属泰山郡(治奉/高)东汉及晋南宋
 皆因之北魏改博县曰博平为泰山郡治奉高为属
 嬴县废隋改博平曰博城属鲁郡(开皇三年改奉高/为岱山县十六年)
 (又改博平曰汶阳寻又改曰博城县/大业二年省岱山县入焉属鲁郡)唐改博城曰乾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0b 页 WYG0539-0194b.png
 封属兖州鲁郡(武德五年于县置东泰州又析置梁/父肥城嬴岱四县贞观元年州废省)
 (四县入博城乾封元年改博城曰乾封总/章元年复改曰博城神龙元年复曰乾封)宋改乾封
 曰奉符属袭庆府(开宝四年移县治于岱岳镇即今/治也大中祥符元年改县曰奉符)
 (又筑新城于县东/三里为岱岳镇)金初为泰安军寻改为泰安州仍
 治奉符元因之直𨽻省部(初属东平路至/元五年改直𨽻)明省县入
 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改泰安为直𨽻州十三年升为府
 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1a 页 WYG0539-0194c.png
赐名泰安编户九十七里
  肥城县(古肥邑以肥水得名水经注乐正子春谓/其弟子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焉即此)
  (也/)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置肥城县属泰山郡东汉属
 济北国寻省入卢县(今长/清县)晋因之南宋为济北郡治
 北魏(孝昌/三年)复置肥城县为东济北郡治北周改属肥
 城郡隋(开皇/元年)废肥城郡以县仍属济北郡唐初属东
 泰州(贞观/元年)州废省肥城入乾封县属兖州鲁郡宋又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1b 页 WYG0539-0194d.png
 省乾封入平阴县属东平府金于平阴县地立辛寨
 镇元(至元十/二年)仍于镇置肥城县属济宁路明改属济
 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属泰安直𨽻州十三年升泰
 安为府县仍属之编户三十里
  新泰县(邑志西瞻泰岱北枕/新甫县之命名以此)
 周为鲁平阳邑(春秋宣公八年/城平阳即此)秦属泗水郡汉置东
 平阳县(因河东有平阳/县故此加东)属泰山郡东汉省入郡之南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2a 页 WYG0539-0195a.png
 城县晋太始间以东平阳县故地置新泰县属泰山
 郡南宋属东安郡北魏属东泰山郡隋属琅邪郡唐
 属沂州琅邪郡(武德五年以新泰属莒州贞观八/年州废以新泰属沂州之琅邪郡)
 因之金属泰安州元因之(至元二年省入莱芜县改/巡检司三十一年复置)
 明改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泰安为直𨽻州十三年升为府
 新泰为属编户二十一里
  莱芜县(水经注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应劭曰泰)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2b 页 WYG0539-0195b.png
  (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按此则莱芜之名乃/合两山而言旧志引莱氏流播此谷者误)
 周为齐平州地(春秋宣公元年诸侯会于平州杜注/在泰山郡牟县西今县境有平州牟)
 (二/城)秦属泗水郡汉置莱芜县牟县属泰山郡东汉晋
 因之南宋省莱芜县入牟县北魏因之仍置嬴县于
 莱芜故地(北齐并牟县/省入于嬴)隋嬴县属鲁郡(开皇十六年/分嬴置牟城)
 (县大业/初复废)唐复置莱芜县属兖州(贞观元年省嬴县入/博城长安四年以废)
 (嬴县复置莱芜元和十五年/省入乾封太和元年复置)宋属袭庆府金属泰安
 州元因之明属济南府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3a 页 WYG0539-0195c.png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泰安为直𨽻州十三年升为府
 莱芜为属编户四十二里
  东平州(盖取禹贡东/原底平之义)
 周为鲁附庸须句国后属鲁(春秋文公七年公/伐邾取须句即此)战国
 时属齐(今州境有无盐城本齐邑汉置为县又/有阳州城杜预曰阳州齐鲁境上邑)秦属
 东郡置须昌县汉为东平国治无盐(初属东郡元鼎/初改为大河郡)
 (甘露二年/为东平国)东汉因之晋东平国治须昌南宋为东平
 郡北魏因之(北周置鲁/州寻废)隋东平郡治郓城(开皇十六/年析兖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3b 页 WYG0539-0195d.png
 (万安县置郓州大/业三年改为县)唐须昌为郓州东平郡治(贞观八/年自郓)
 (城徙须昌天宝/时始称东平郡)宋为东平府(庆历初置西路安抚使/咸平中河决城圮迁今)
 (治大观九年升为大都督/府宣和九年改为东平府)金谓之东京元改为东平
 路(治须城/即须昌)(洪武/八年)降为州省须城县入属兖州府(初/属)
 (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为直𨽻州(领东阿平阴阳/谷寿张四县)十三
 年撤直𨽻州改属泰安府(领东阿平阴二县属泰安/以阳谷寿张二县归属兖)
 (州/府)编户三十三里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4a 页 WYG0539-0196a.png
  东阿县(尔雅大陵曰阿旧志云并谷城于东/阿自北齐始移东阿治谷城自明始)
 周春秋时为齐阿邑(本作/柯)又为小谷邑秦属东郡汉
 置东阿县属东郡东汉析置谷城县(于旧小/谷邑地)与东阿
 并属东郡晋并属济北国南宋北魏并属济北郡(宋/孝)
 (武时东阿县省北魏复置以榖城/属东济北郡北齐废谷城入东阿)隋东阿属济北郡
 唐属郓州(武德四年置济州以县属之天宝元/年济州废改属郓州旧志济阳郡误)宋属
 东平府(开宝二年徙治南谷镇太平兴国二年徙治/利仁镇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县仍为)
 (属/)金因之(天会中徙治/于新桥镇)元属东平路明(洪武/八年)徙治谷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4b 页 WYG0539-0196b.png
 城县故城即今治𨽻兖州府(初属东平府东平/降州复随州𨽻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东平直𨽻州十三年随州改属
 泰安府编户二十四里
  平阴县(邑志禹贡东原底平/而邑乃东原之阴也)
 周春秋时齐地(春秋襄公十八年公会诸侯/伐齐齐侯禦诸平阴即此)泰属东
 郡汉为肥城县地属泰山郡东汉为卢县地属济北
 国晋因之南宋属济北郡北魏因之隋(开皇十/六年)于其
 地置榆山县(属济州大/业二年)改曰平阴县属济北郡唐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5a 页 WYG0539-0196c.png
 郓州(武德四年属济州贞观元年改属郓州后济州/废至太和六年省入卢东阿二县开成二年复)
 (置/)宋改属东平府金因之元属东平路明属兖州府
 (初属东平府东平/降州随州𨽻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东平直𨽻州十三年随州改属
 泰安府编户一十九里
 曹州府(周文王子振铎封于曹汉书/云济阴定陶诗风曹国也)
 禹贡兖豫之域为古三朡韦顾昆吾之地秦为砀东
 二郡地汉置济阴郡治定陶东郡治濮阳东汉因之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5b 页 WYG0539-0196d.png
 晋改济阴为济阳置濮阳国南宋为济阴濮阳二郡
 隋改濮阳为东郡唐曹濮宋郓等州皆属河南道澶
 州属河北道宋于曹州置广济军濮州仍旧属京东
 西路金以曹州𨽻山东西路濮州𨽻大名路元曹濮
 二州俱直𨽻行省明曹州𨽻兖州府濮州𨽻东昌府
 统𨽻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曹州为直𨽻州领曹定陶二县
 八年益以钜野嘉祥(二县原属兖州府雍正二年分/济宁为直𨽻州以二县属之八)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6a 页 WYG0539-0197a.png
 (年撤济宁仍𨽻兖州府而/以二县改属曹州直𨽻州)又分濮州为直𨽻州原领
 范观城朝城三县十三年升曹州为府设荷泽附郭
 县以濮州并所领之县𨽻焉归嘉祥属兖州府仍割
 兖州府之单城武郓城以益之共领州一县十
  荷泽县(附郭邑有荷水禹/贡导荷泽即此也)
 古三朡国地(书大传汤伐/三朡即此)周为曹国北境春秋时属
 宋战国属齐秦属砀郡(原州志兼/东郡地)汉为济阴郡(初属/梁国)
 (景帝中六年分置济阴国建元三年为济阴郡甘露/二年为定陶国三年复为济阴郡河平二年又为定)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6b 页 WYG0539-0197b.png
 (陶国建平二年/仍为济阴郡)东汉因之晋为济阳郡南宋因之北
 魏置乘氏县属济阴郡北周始置曹州隋乘氏县属
 济阴郡(又析置济阴/县为曹州治)唐省县(五代晋天福三年改为/防禦州开运二年升威)
 (胜军节度使天福十二年降为/刺史州周广顺二年升彰信军)宋升为兴仁府(建中/靖国)
 (二年改为兴仁军崇宁元年改为兴仁府/大观二年升为大都督府政和元年罢)(明昌/六年)
 为曹州直𨽻省部(大定末河决徙治于东北七十/里旧乘氏城仍置济阴县附郭)
 因之明改属兖州府(洪武元年以水患徙治安陵镇/二年又徙治磐石镇四年降为)
 (县属济宁府正统十一年乃于乘氏/县古曹国故城复置曹州改𨽻于兖)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7a 页 WYG0539-0197c.png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曹州为直𨽻州十三年升为府
 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
赐名荷泽编户七十四里
  单县(即古单/父邑也)
 周为鲁单父邑(宓不齐巫马/期为宰处)秦属砀郡汉置单父县
 属山阳郡(为都/尉治)东汉属济阴郡晋属济阳郡后废南
 宋置离狐县为北济阴郡治(地形志曰治单父城盖/改单父为离狐也 皇)
 (舆表曰宋魏之离/狐即从前之单父)北魏因之(北齐郡/县俱废)(开皇/六年)复置单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7b 页 WYG0539-0197d.png
 父县属济阴郡唐属宋州睢阳郡(初武德四年以县/属戴州贞观中改)
 (属宋州至光化二年朱全忠以砀山乃所生之地表/置辉州单父属之三年又于砀山置崇德军乃移辉)
 (州治于/单父)宋于县置单州(五代唐所/置宋因之)金属归德府(贞祐/四年)
 (升单州为/防禦所)元属济宁路(初属济州又改属东平府至/元五年仍为单州治属济宁)
 (路/)明改单州为单县属兖州府(洪武元年省县入州/二年改州为县属济)
 (宁府十八年改属嘉靖二年/以河决迁治城北即今治也)
皇清因之雍正十三年改属曹州府编户四十二里
  城武县(汉高祖过鲁驻县文亭以武功告成改楚/邱曰成武明洪武初铸印局误增土旁遂)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8a 页 WYG0539-0198a.png
  (沿之见/邑志)
 周为郜国地(详圻/封志)又为楚邱地秦属砀郡汉置成武
 县属山阳郡(并置郜城秺二县郜城/属山阳郡秺属济阴郡)东汉属济阴郡
 (省郜城秺/入城武县)晋属济阳郡南宋属北济阴郡北魏因之
 (徙治古郜城北齐/于此置永昌郡)隋属济阴郡(开皇初罢郡即于县/置戴州大业初州废)
 (改属/济阴)唐属曹州寻属辉州(武德四年复置戴州以县/属之贞观十七年改属曹)
 (州光化二年朱/全忠表𨽻辉州)宋属单州(因后唐/所置也)金因之元属曹州
 明属兖州府(初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兖州府)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8b 页 WYG0539-0198b.png
皇清因之雍正十三年改属曹州府编户二十三里
  钜野县(县境周大野泽故名何承天曰钜/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
 古大野地周属鲁国(尔雅十薮/鲁有大野)秦属砀郡汉置钜野
 县属山阳郡东汉晋因之南宋俱属高平郡北魏属
 任城郡(北齐/废县)隋钜野县属东平郡(开皇二年/复置县)唐属郓
 州东平郡(武德四年置麟州复置乘邱县为属五年/州废乘邱属郓州贞观元年省乘邱入后)
 (𨽻戴州十七年州废仍属/郓州五代周置济州于此)宋曰济州金徙济州治任
 城县省钜野入州元(至元/六年)复置为济宁路治明属兖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9a 页 WYG0539-0198c.png
 州府(洪武初改济宁为府治任城钜野为/属十八年降济宁为州随州𨽻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济宁为直𨽻州钜野为属八年
 济宁仍𨽻兖州府以钜野属曹州直𨽻州十三年升
 曹州为府县仍为属编户三十五里
  郓城县(春秋成公十六年公还待/于郓杜预注鲁西邑也)
 周为鲁郓邑(春秋书郓事者六惟城郓与公还待/于郓乃西郓也东郓即今沂水县)
 属砀郡汉为廪邱县地属东郡东汉属济阴郡晋属
 濮阳国北魏属濮阳郡(北周分廪邱置清泽/县又于县置高平郡)隋改曰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19b 页 WYG0539-0198d.png
 郓城属东平郡(开皇初废高平郡改清泽曰万安县/于县置郓州以廪邱为属十八年改)
 (万安曰郓城为郓州治大业初省廪/邱入郓城县改郓州为东平郡治)唐复置郓州郓
 城为属(初为州治贞观八年郓州徙治须昌五/代唐复改为郓城属郓州周割属济州)宋属
 济州金因之(以水患徙/盘沟村)元属济宁路明属兖州府(初/属)
 (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
皇清因之雍正十三年改属曹州府编户二十四里
  曹县(邑有曹南山即春/秋盟于曹南地也)
 周为曹国(详圻/封志)及宋楚邱贯二邑地(二城皆/在县境)战国时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20a 页 WYG0539-0199a.png
 属齐秦属砀郡(本境内有秦安阳城/邑志云即宋楚邱)汉为定陶县西
 南境地(境内有/济阳城)属济阴郡东汉因之晋改属济阳郡
 南宋属南济阴郡北魏初置西兖州与济阴郡同治
 定陶后皆徙左城隋(开皇/六年)析定陶置济阴县为曹州
 治唐因之(武德四年又析置蒙泽县贞观/元年蒙泽定陶俱省入济阴县)宋金元因
 之皆为曹州治明初省济阴入曹州寻改为县(洪武/四年)
 (改州为县/属济宁府)后又别置曹州县仍属之随州𨽻兖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曹州为直𨽻州十三年升为府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20b 页 WYG0539-0199b.png
 县仍为属编户四十八里
  定陶县(尚书所谓导济东出于陶邱/北即此尔雅再成曰陶邱)
 古为陶邱(尧初所都/故曰陶唐)周曹国地(详前/曹县)战国属齐秦置
 定陶县属砀郡(史记沛公项/羽攻定陶)汉为济阴郡治(初为梁/国甘露)
 (二年又为/定陶国)东汉因之晋为济阳郡治南宋北魏仍属
 济阴郡(北魏置西兖州北周改西/兖州为曹州定陶属焉)隋属曹州寻改济
 阴郡唐(贞观/元年)省入济阴县名定陶镇宋复置属广济
 军(乾德初东疏菏水漕转兵食于镇置发运务开宝/九年改转运司太平兴国二年建广济军四年割)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21a 页 WYG0539-0199c.png
 (曹澶濮济四州地复置定陶县属广济军熙宁四/年军废以县属曹州元祐元年复为军领定陶)
 废军县属曹州元因之明随州𨽻兖州府(洪武元年/省入曹州)
 (四年改曹州为县复置定陶县属济宁府十八年降/济宁为州属兖州府正统十一年复置曹州定陶属)
 (焉/)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曹州为直𨽻州十三年升为府
 定陶为属编户一十九里
  濮州(汉之濮阳县也濮水名上承济水径/流于州之南故曰濮阳见水经注)
 周为卫地(春秋庄公十四年诸侯会于鄄杜注鄄卫/地今东郡鄄城也又国语云卫灵公之晋)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21b 页 WYG0539-0199d.png
 (设舍于濮水之上夜闻/新声召师涓受之即此)战国时属齐后又属赵秦属
 东郡汉置濮阳县为东郡治东汉因之晋为濮阳国
 (又析置/鄄城县)北魏为濮阳郡隋属东郡(开皇初废濮阳郡/十六年改为濮州)
 (又析置昆吾县大业初州/废省昆吾县入属东郡)唐为濮州濮阳郡(武德四/年复置)
 (濮州天宝元年改为濮阳/郡乾元初为濮州濮阳郡)鄄城县倚郭(汉鄄城县属/济阴郡濮阳)
 (县属东郡武德初始以/鄄城为濮阳郡之倚郭)宋濮州仍治鄄城县金改属
 大名府路元为濮州直𨽻省部明初省鄄城县入州
 属东昌府(景泰三年以河患徙/治王村即今治也)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22a 页 WYG0539-0200a.png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为直𨽻州(领范观城/朝城三县)十三年撤
 直𨽻州改属曹州府编户二十八里
  范县(齐人谓水之潴曰泛邑志范水/在县城东大潴潭之别泛也)
 古颛顼氏之墟夏商时为顾国(详圻/封志)周时属齐(左传/哀公)
 (五年晋范昭子奔齐封于/此又孟子自范之齐即此)秦属东郡汉置范县属东
 郡东汉因之晋属东平国南宋属东平郡北魏为东
 平郡治(北齐/废)隋属济北郡(开皇十六/年复置)唐属濮州濮阳
 郡(武德初于县置范州五年州废/属济州贞观八年改属濮州)宋金元因之随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22b 页 WYG0539-0200b.png
 𨽻省部明属东昌府(洪武二十三年/因河决徙今治)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濮州直𨽻州十三年随州改属
 曹州府编户一十三里
  观城县(本古观国应劭曰即观/城也左传夏有灌扈)
 古为灌国(亦作/观)周战国时属魏后属齐秦属东郡汉
 置畔观县属东郡东汉改曰卫国县晋及北魏皆属
 顿邱郡(初省临黄县入太/和中复置临黄县)(开皇十/六年)改曰观城县属
 武阳郡(初北齐又省临黄县入至是又复置临黄并/析置河上县大业初又省河上入临黄并属)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23a 页 WYG0539-0200c.png
 (武/阳)唐属澶州(贞观十七年省观城入昌乐/临黄二县大业七年复置)宋属开德
 府(皇祐元年省入濮阳顿邱/二县四年复置省临黄入)金属开州元属濮州明
 属东昌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濮州直𨽻州十三年随州改属
 曹州府编户一十里
  朝城县(境有古朝城齐桓公会/诸侯朝周处也故名)
 古颛顼地周为卫之东鄙秦属东郡汉置东武阳县
 属东郡(县在武/水之阳)东汉因之晋属阳平郡北魏改曰武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23b 页 WYG0539-0200d.png
 阳县仍属阳平郡(北齐废北周/复置属魏郡)隋属武阳郡(开皇十/六年改)
 (属莘州又属魏州大/业初州废属武阳郡)(开元/七年)改曰朝城县属魏州魏
 郡(贞观十七年省武阳县入临黄莘县永昌元年复/置为武圣县开元七年改曰朝城元和中属澶州)
 (寻又属魏州天祐三年又改曰武阳寻复为朝城五/代唐同光元年伐梁屯兵于朝城属兴唐府石晋属)
 (广晋府后汉后/周并属大名府)宋属开德府(明道二年以河决移/治于杜婆镇即今治)
 属大明府元属濮州明属东昌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濮州直𨽻州十三年随州改属
 曹州府编户二十九里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24a 页 WYG0539-0201a.png
 
 
 
 
 
 
 
 
山东通志 卷三 第 124b 页 WYG0539-0201b.png
 
 
 
 
 
 
 
 山东通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