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0504-016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十一

  京师

  我

  国家诞膺天命抚有寰宇东临沧海西被流沙南距交
趾北极大漠海隅日出罔不率俾而光宅

  京师实当恒代渤碣之中大矣哉踞九州之上游俯万
方如庭户土风宣畅百物阜安洵北干崇隆之气所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0504-0160b.png
郁盘而融结也昔朱子统论海内山川形势谓此地
山脉自云中来岱宗耸其左华岳峙其右襟带黄河
而嵩高为前案又其前则淮南江南五岭诸山环拱
而内向者凡三四重自古建都之地莫与比并粤稽
载籍轩辕氏都涿鹿颛顼氏都高阳近代辽金元明
相继营建于此而我

  朝发祥于长白天作高山其南麓分为二干东包朝鲜
西折为医巫闾以及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0504-0161a.png
  兴京

  盛京塞门诸山蜿蜒绵亘拥卫于肩背者复数重四面
形胜皆我版图是则前代所未有也体厚者势崇源
洪者流远亿万斯年之丕基盖于兹而永建矣
城池

  京城周围四十里为九门南曰正阳崇文宣武东曰朝
阳东直西曰阜成西直北曰安定德胜城南一面长
二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北二千二百三十二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0504-0161b.png
丈四尺五寸东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三寸西一
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高三丈五尺五寸垛口
五尺八寸基六丈二尺顶收五丈

  辽史南京析津府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广一丈
五尺八门东曰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凤西曰显西
清普北曰通天拱辰金史海陵天德二年始图上燕
城宫室制度三月命张浩等增广燕城城门十三东
曰施仁宣曜阳春西曰丽泽显华彰义南曰景风丰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0504-0161c.png
宜端礼北曰会城通元崇智光泰周七十五里元史
至元四年城京师方六十里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
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
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
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明实录
洪武元年徐达取元都指挥华云龙经理筑城缩其
城之北五里废光熙清肃二门其九门俱仍旧永乐
七年营北京城十九年营建宫殿成乃拓其城周围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0504-0161d.png
四十里正统二年命太监阮安等修城楼四年工成
乃改丽正曰正阳文明曰崇文顺成曰宣武齐化曰
朝阳平则曰阜成我

  朝定鼎宅中建极屡加修整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禁旅
分驻左右翼东则镶黄正白镶白正蓝西则正黄正
红镶红镶蓝翊卫

  帝居又有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左右翼步军总尉及巡城
御史专司稽察而规制弘备矣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0504-0162a.png
  城壕之水源出昌平州白浮村之神仙泉通榆河会
一亩马眼诸泉汇为七里泺东流绕都城曰玉河又
西山玉泉从水关径银锭桥流入

  西苑绕

  宫禁自玉河桥入城壕合流至大通桥入漕河明正统
时侍讲刘球请于城外宣武桥西量作减水河以泄
城中诸水从之仍命钦天监正皇甫仲和等审视仲
和言宣武门西旧有凉水河其东城河南岸亦有旧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0504-0162b.png
沟皆可疏通以泄水势嘉靖中工部尚书雷礼以外
城壕池浅狭请悉深浚水乃自城西北隅环城东注
历九桥九闸从城东南隅流入大通桥

  皇城起

  大清门历长安左右门东安西安地安三门周围三千
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正南曰

  大清门少北曰长安左门曰长安右门东曰东安门西
曰西安门正北曰地安门自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0504-0162c.png
  大清门之内曰天安门天安门之内曰端门左曰阙左
门右曰阙右门

  按地安门旧为北安门

  本朝顺治九年改今名天安门旧为承天门顺治八年
改今名

  紫禁城起

  午门历东华西华神武三门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
尺东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城高三丈垛口四尺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0504-0162d.png
五寸五分基厚二丈五尺顶收二丈一尺二寸五分
南曰

  午门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太和殿前曰太和门左
曰昭德门右曰贞度门其东之南曰协和门北曰左
翼门其西之南曰雍和门北曰右翼门太和殿前东
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由太和殿入为中和殿保和
殿东有中左门后左门西有中右门后右门保和殿
之后为乾清门左曰内左门右曰内右门其东为景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0504-0163a.png
运门西为隆宗门自协和门出为东华门自雍和门
出为西华门城之正北曰神武门文华殿在东华门
内箭亭之南武英殿在西华门内南薰殿在武英殿
之南

  按辽史皇城在南京析津府西南隅大内门曰宣
教外三门曰南端左掖右掖西曰显西设而不开
北曰子北统和二十四年改南京宣教门为元和
外三门为南端左掖门为万春右掖门为千秋大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0504-0163b.png
金国志宫城四围凡九里三十步自天津桥之北
曰宣阳门内城之南门也东曰宣华西曰玉华北
曰拱宸辍耕录元宫城周围九里三十步分六门
正南曰崇天崇天之左曰星拱右曰云从东曰东
华西曰西华北曰厚载旧志明初燕王府建于元
之皇城旧址即今之西苑门四东曰体仁西曰尊
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至永乐十五年乃改建皇
城于东去旧宫一里许至东华门之外宣德七年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0504-0163c.png
始加恢廓移东华门于河之东迁居民于灰厂西
之隙地

  京城南一面转抱东西角楼止长二十八里为七门南
曰永定左安右安东曰广渠东便西曰广宁西便城
南一面长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东一千八
十五丈一尺西一千九十三丈二尺各高二丈垛口
四尺基厚二丈顶收一丈四尺各门俱有瓮城
外城建于嘉靖三十二年先是成化十二年定西侯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0504-0163d.png
蒋琬言宜仿南京旧制筑土城嘉靖二十一年都御
史毛伯温等言成祖迁都金台当时内城足居所以
外城未立今城外之民殆倍城中宜筑外城城外取
土即可成壕时以给事中刘养直言而止二十九年
议筑正阳崇文宣武三关厢外城不果三十二年朱
伯辰复言四郊咸有土城故址环绕如规周可百二
十馀里因命都督陆炳平江伯陈圭等相度形势寻
又以西南地势洼下难于施工命先筑南面四十一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0504-0164a.png
工部尚书雷礼请修缮重城添永定等七门之瓮
城从之四十三年京师重城成我

  朝雍正五年

  特发帑金于广宁门外叠石为道广二丈长亘九里九年
增修城洞门复广石道数里又于朝阳门外叠石为
道直至通州所费以亿万计行旅商贾引重致远感


  皇仁因立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0504-0164b.png
  龙亭于道左

  坛庙

  圜丘坛在正阳门外南郊其制三成南向一成面径五丈九
尺高九尺二成面径九丈高八尺一寸三成面径十
二丈高八尺一寸各成面砖用一九七五阳数及周
围栏板柱子皆青色琉璃四出陛各九级白石为之
内壝圆墙九十七丈七尺五寸高八尺一寸厚二尺
七寸五分灵星石门四面各三外壝方墙二百四丈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0504-0164c.png
八尺五寸高九尺一寸厚二尺七寸灵星门如前坛
之东有神库神厨祭器库宰牲亭坛之西有神乐观
牺牲所銮驾库又外围方墙为门四南曰昭亨东曰
泰元西曰广利北曰成贞雍正八年

  特发帑金于坛门外叠石为道至正阳桥

  皇穹宇在

  圜丘后制圆象天环转八柱圆顶重檐覆以青瓦中安宝顶
东西南三出陛各十四级槛墙栏柱俱用青色琉璃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0504-0164d.png
左右两庑各五间亦覆青瓦四围圆墙前设门三每
年冬至大祀

  天于圜丘日月星辰云雨风雷分四从坛

  祈谷坛在

  圜丘坛北曰大享殿殿以圆为制周围共十二柱内柱亦十
有二中龙井柱四圆顶三层上覆青瓦中覆黄瓦下
覆绿瓦中安宝顶殿陛围圆三级白石为之殿台三
层俱有石栏前后各三出陛上中各九级下十级东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0504-0165a.png
西一出陛级同左右两庑各二座前庑九间后庑七
间俱覆绿瓦四围方墙前为大享门东西北各有门
又外围墙为门四南即成贞门东西北亦各有门后


  皇乾殿五间上覆青瓦下绕石栏墙之东有神库神厨宰牲
亭西南有斋宫每年正月上辛恭祀有事则改次辛
按明初以冬至祀天圜丘夏至祀地方泽洪武十
年罢之而以正月上辛合祀天地于大祀殿并日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0504-0165b.png
月星辰山川诸神俱在焉嘉靖九年分为圜丘方
泽朝日夕月四郊其大祀殿则以孟春上辛祈谷
十年又改启蛰月祈谷二十四年又改大祀殿为
大享殿而祈谷礼不行崇祯十四年复行祈谷礼
用上辛

  本朝因之我

  圣祖仁皇帝及我

  皇上敬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0504-0165c.png
  天勤民躬亲祀祷精禋感格宜大有之频书也

  方泽坛在安定门外其制二成北向一成面方六丈高六尺
二成面方十丈六寸高六尺各成面砖用六八阴数
皆黄色琉璃青白石包砌四出陛各八级周围水渠
一道长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阔六尺内
壝方墙二十七丈二尺高六尺厚二尺灵星门六正
北三东西南各一外壝方墙四十二丈高八尺厚二
尺四寸灵星门如前坛之西南有神库神厨乐器库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0504-0165d.png
宰牲亭西北为斋宫又有銮驾库又外围方墙二重
内重北门三东西南门各一最外惟西向三门又西
有石坊曰泰折街雍正二年

  钦定曰广厚街

  皇祗室在

  方泽后向北五间上覆绿瓦四围方墙前有门每年夏至大


  地于方泽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分四从坛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0504-0166a.png
  本朝顺治十六年

  启运山

  积庆山

  天柱山

  隆业山附四从坛分配十八年罢

  积庆山配享康熙二年以

  昌瑞山从五镇之次

  按历代天地之祭分合不一由汉历唐千馀年皆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0504-0166b.png
合祭其分祭者惟魏文帝之太和周武帝之建德
隋高祖之开皇唐明皇之开元四祭而已宋之分
祭惟元丰六年一祭而己明初亦合祭天地于南
郊岁以孟春行事至嘉靖九年乃作圜丘方泽于
南北郊分祭天地

  本朝虔供祀典定以冬至祀

  天于圜丘夏至祭

  地于方泽就阳荅阴比之前代义益周而制更备矣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0504-0166c.png
  朝日坛在朝阳门外西向方广五丈高五尺九寸坛面
砖青色琉璃四出陛九级圆壝墙七十五丈高八尺
一寸厚二尺三寸灵星门六正西三东南北各一坛
之北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其南为斋宫外围
墙前方后圆西北各三门墙之西北有石坊曰礼神
街雍正二年

  钦定曰景升街每年春分祭遇甲丙戊庚壬年

  亲祭馀年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0504-0166d.png
  遣大臣摄祭

  夕月坛在阜成门外东向方广四丈高四尺六寸坛面
砖白色琉璃四出陛六级方壝墙二十四丈高八尺
厚二尺二寸八分灵星门六正东三南北西各一坛
之南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其北为斋宫外围
方墙东北各三门墙之东北有石坊曰礼神街雍正
二年

  钦定曰光恒街每年秋分祭遇丑未辰戊年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0504-0167a.png
  亲祭馀年

  遣大臣摄祭

  太岁坛在正阳门外之西正殿

  太岁两庑月将殿七间南向东西两庑各十一间前有
拜殿七间坛之东为斋宫其西有神库神厨祭器库
宰牲亭每年于正月上旬吉日十二月杪俱以时享

  太庙日致祭

  按明洪武三年建山川坛于天地坛之西缭墙周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0504-0167b.png
迥回六里中为正殿七坛以祀太岁风云雷雨五岳
四镇四海四渎钟山之神东西两庑六坛以祀山
川城隍月将之神永乐时于北京建坛一如其制
嘉靖十一年即山川坛为天神地祗二坛始别建
坛以专祀太岁隆庆元年礼官议神祗既从祀南
北郊不宜复有神祗坛之祭而太岁之祭如故

  本朝亦专祀太岁其山川神祗二坛并省

  先农坛在太岁坛西南南向方广四丈七尺高四尺五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0504-0167c.png
寸四出陛东为斋宫銮驾库东北为神仓东南为
具服殿殿前为观耕台方广五丈高五尺南东西三
出陛耤田在观耕台南每岁仲春

  皇上举行耕耤大典

  亲诣行礼

  按历代耕耤之制载在经史汉耕于钜定于美田
于定陶于下邳无定所唐戒近郊履千亩行九推
宋耕数十亩或十有二畦无定数明制稍备我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0504-0167d.png
  世祖章皇帝顺治十一年

  亲享先农行耕耤礼

  圣祖仁皇帝康熙十一年

  亲享先农行耕耤礼

  皇上恪共祀事珍重农功于雍正二年

  亲载耒耜举行大典以后每岁

  躬耕并

  敕各省守土之官俱行耕耤之礼恺泽弘敷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0504-0168a.png
  天和远召频生嘉谷屡庆丰年禾黍呈祥或一茎十有馀
穗或一稃二米洵亘古未有之盛事也

  社稷坛在

  午门右北向同坛同壝坛二成上成方五丈次成方五
丈三尺高五尺四出陛用五色土随方筑之壝垣四
面开灵星门垣之色亦各如其方坛之北有殿又有
拜殿俱南向其西为神库神厨宰牲亭外为周垣东
西广六十六丈七尺五寸南北袤八十六丈六尺五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0504-0168b.png
寸垣皆饰以红覆以黄琉璃瓦

  太庙在

  皇城内午门之左南向前殿九间东西两庑各十五间
中殿九间东西两庑各五间后殿九间东西两庑各
五间南为庙门东为神库宰牲亭西为神厨每年四
孟月时享岁暮祫祭以亲王及功臣配享两庑我

  圣祖仁皇帝

  躬承大祭斋明俨恪始终不懈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0504-0168c.png
  皇上敬

  天法

  祖仁孝诚敬每当大祀尤为精意感孚所以

  上帝居歆

  祖考来享为自古所罕觏云

  奉先殿在

  景运门之东南向前殿七间后殿七间中设暖阁宝床
内安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0504-0168d.png
  神龛顺治十三年

  世祖章皇帝以

  太庙时享逾时稍远思得朝夕奠献以展孝思命稽往制建


  奉先殿十四年告成康熙二十年

  圣祖复命重修节序朔望香帛酒醴内务府掌仪司供献
每逢

  万寿圣诞及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0504-0169a.png
  国家大典礼若

  乘舆出入则告祭

  寿皇殿在景山北上门内安奉

  圣祖仁皇帝御容

  皇上孝思纯笃岁时朔望必

  亲诣行礼

  传心殿在文华殿东南向康熙二十四年崇祀

  皇师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0504-0169b.png
  帝师陶唐氏有虞氏

  王师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武王圣位正设南向

  先圣周公圣位左旁西向

  先师孔子圣位右旁东向每年仲春仲秋

  经筵前一日遣官告祭

  山陵

  孝庄文皇后昭西陵在

  世祖章皇帝孝陵之南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0504-0169c.png
  按先是

  圣祖仁皇帝遵奉

  孝庄文皇后遗命以

  昭陵奉安年久未便合葬建造兆域必近

  孝陵乃于康熙二十七年择地

  孝陵之南建

  暂安奉殿

  皇上雍正二年以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0504-0169d.png
  暂安奉殿安奉三十馀年

  圣祖历数绵长子孙蕃衍海宇升平民物康阜乃恪遵

  文皇后慈旨仰体

  圣祖孝思即

  暂安奉殿建为

  昭西陵以定万年之兆云

  世祖章皇帝孝陵在遵化州西七十里凤台山麓

  孝康章皇后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0504-0170a.png
  端敬皇后合葬

  按凤台山峰峦层秀顶如华盖群岫环拱众水来
归规模弘整天造地设五峰山在东北崛起东曰
快目南曰瑞云西曰红翠北曰虎岩中曰紫盖绵
联起伏互相拥护

  宝城前为享殿曰隆恩殿门曰隆恩门

  神道南为

  神功圣德碑亭外为红门康熙二年封凤台山为昌瑞山从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0504-0170b.png
祀地坛礼部工部题定地界自分水岭起左山麓
以南至鲇鱼池口瞭马台以北河西岸山麓以西
右山麓以南至宽佃峪口以北河东岸山麓以东
俱属

  陵寝重地守卫森严又

  陵后马兰关第二台以西龙洞关第二台以东不应有城皆

  撤焉

  孝惠章皇后孝东陵在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0504-0170c.png
  孝陵东

  圣祖仁皇帝景陵在昌瑞山之东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合葬

  敬敏皇贵妃祔葬

  景陵匾额皆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0504-0170d.png
  皇上御笔亲书

  御制

  圣德神功碑叙述

  圣祖六十一年鸿猷盛烈昭示万世凡数千言

  特命并立二碑一刻清文一刻汉文至碑亭制度悉准

  孝陵

  按

  昌瑞山脉自太行逶迤而来前有金星峰后有分水岭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0504-0171a.png
诸山即太行之支麓左有鲇鱼关马兰峪右有宽
佃峪黄花山森罗迥回拱凤台左水凤台右水分流
夹绕俱汇于龙虎峪诚乃天生福地灵区陵垣东
自马兰关城起南过马兰峪城西东南由石门驿
北南过金星山西南由天台山北北由杏花山西
抵黄花山东南山角广袤四十馀里左为水关者
十二右为水关者十南面正门三墙门二

  孝陵于康熙十六年彩云焕发从已越午雍正元年蓍草丛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0504-0171b.png
生茎长八尺雍正五年嘉禾呈秀

  景陵安奉

  龙輴之日五色祥云覆护缭绕经时雍正六年芝生

  宝鼎七年复生于

  圣德神功碑侧凤凰鸣于天台山十二年复生九芝于

  宝城最近山上

  世祖

  圣祖峻德洪功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0504-0171c.png
  皇上至诚纯孝感召盖如此云

  妃园寝在

  景陵之东

  温僖贵妃

  慧妃

  荣妃

  平妃

  良妃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0504-0171d.png
  康熙二十年建妃衙门雍正五年尊为妃园寝

  祠宇

  堂子在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享殿三间环以周廊中
为八角亭北为神房外为殿门又外为大门神厨顺
治元年建每年元旦

  亲祭

  历代帝王庙在阜城门内街北正殿九间曰景德崇圣之
殿重檐五出陛东西两庑各七间南为景德门东为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0504-0172a.png
神库神厨西为宰牲亭又南为庙门街曰景德街每
年春秋二仲月祭以历代名臣配享两庑

  按历代帝王庙崇祀三皇五帝三王及汉唐宋辽
金元明创业诸帝两庑以开国勋臣配享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

  圣祖仁皇帝特命重加详定历代享国之君俱增入崇祀其
名臣辅佐太平者增入配享雍正元年

  皇上祗遵

卷十一 第 24b 页 WYG0504-0172b.png
  圣谕虔设神位上自伏羲下迄有明凡一百六十四帝名臣
自风后力牧以下七十九人

  皇上常亲诣行礼以展诚敬

  文庙在安定门内国子监之东南向正殿七间三出陛
题曰

  先师庙中颜

  圣祖仁皇帝御书万世师表

  皇上御书生民未有匾额东掖为祭器库西掖为乐器库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0504-0172c.png
东西两庑各十九间丹墀中建碑亭五两庑之南折
而北向为东西序各十一间门各一两序之中为庙
门五间中门三门左右列石鼓各五相传为周宣王
猎碣元大德十一年虞集为大都路教授移置国学
今置庙门之内其文漫灭不可读潘迪音韵载四百
九十四字薛尚功帖载四百五十一字今存三百二
十五字殿后为

  崇圣祠初名启圣祠雍正元年加封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0504-0172d.png
  先师五代王爵改题今名每年春秋二仲上丁日致祭有
事则改次丁或下丁四配十一哲配享两庑先贤先
儒分祀

  本朝顺治九年

  世祖章皇帝亲诣

  文庙行释奠礼十七年以修葺

  文庙成

  亲诣释奠康熙八年

卷十一 第 26a 页 WYG0504-0173a.png
  圣祖仁皇帝亲诣

  文庙行释奠礼

  皇上雍正二年释奠

  文庙以旧称临雍幸学皆尊君之辞

  特命改称诣学以表至敬两庑从祀先儒

  特命重加详议增定复颁

  谕旨每年亲祭一次雍正六年二月仲丁

  亲诣行礼

卷十一 第 26b 页 WYG0504-0173b.png
  御制诗刻石建碑

  显佑宫在地安门西北每年恭遇

  万寿日遣官致祭

  东岳庙在朝阳门外二里每年恭遇

  万寿日遣官致祭

  元延祐中建庙有赵孟頫书张天师神道碑虞集𨽻
书仁圣宫碑赵世延书昭德殿碑并列阶下明正统
中重修有英宗御制碑记

卷十一 第 27a 页 WYG0504-0173c.png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重建

  圣祖仁皇帝御制碑文记焉

  都城隍庙在京城西隅每年秋遣官致祭恭遇

  万寿日遣官致祭雍正三年重修

  紫禁城城隍庙在

  神武门内之西每年秋遣官致祭恭遇

  万寿日遣官致祭

  关帝庙在地安门西每年春秋二仲月及五月十三日遣官致祭
卷十一 第 27b 页 WYG0504-0173d.png
本朝顺治九年

  敕封神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

  封神曾祖为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崇祀后殿五年

  修庙

  御书忠贯天人匾额悬置庙中一在正阳门月城内
火神庙在地安门北每年六月二十三日遣官致祭
按唐贞观中建庙元至正中即其遗址重建明万
历中增饰壮丽

卷十一 第 28a 页 WYG0504-0174a.png
  本朝康熙二年列于祀典

  宣仁庙在

  紫禁城外东北隅

  本朝雍正六年

  敕建以祀

  风神

  御赐题额

  时应宫在西安门内金鳌坊南

卷十一 第 28b 页 WYG0504-0174b.png
  本朝雍正二年

  敕建以祀

  龙神

  御赐题额

  凝和庙在

  皇城东

  本朝雍正八年

  敕建以祀

卷十一 第 29a 页 WYG0504-0174c.png
  云神

  御赐题额

  昭显庙在兴龙寺南

  本朝雍正八年

  敕建以祀

  雷神

  御赐题额

  景惠殿在太医院北每年仲春仲冬上甲日遣礼部堂
卷十一 第 29b 页 WYG0504-0174d.png
官致祭太医院官分献

  按明嘉靖中建庙崇祀三皇以勾芒祝融风后力
牧配享东西两庑岐伯雷公华陀等二十八人从


  崇元观在

  皇城内西北隅明时建

  光明殿在

  皇城内西南隅明嘉靖年建

卷十一 第 30a 页 WYG0504-0175a.png
  拜斗殿在

  皇城内西南隅明嘉靖年建

  福祐寺在

  皇城内西华门之北

  本朝雍正元年建

  白塔山寺在承光殿北

  按

  本朝顺治八年即琼花岛旧址立塔建寺康熙十八年

卷十一 第 30b 页 WYG0504-0175b.png
  重修

  弘仁寺在太液池西南岸

  本朝康熙五年建有

  圣祖御制碑记

  静默寺在雷神庙南康熙五十一年

  敕建

  松竹寺在

  皇城内东北隅康熙年

卷十一 第 31a 页 WYG0504-0175c.png
  敕建

  广济寺在西四牌楼康熙年

  敕建

  柏林寺在雍和宫南元时建康熙年

  敕建

  大兴隆寺在西长安街元至元中建有二塔一七级一
九级寺僧海云可庵葬其下正统十三年修嘉靖十
五年改为讲武堂

卷十一 第 31b 页 WYG0504-0175d.png
  崇国寺在府西北隅元时有东西二崇国寺此西寺也
有赵孟頫所书寺碑明宣德间重建赐额大隆善护
国寺寺为托克托丞相故宅今佛坐下有遗像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奉

  敕重建

  白塔寺辽寿昌二年建塔制如幢色白如银元至元八
年加铜网石栏十六年改建圣寿万安寺明天顺二
年改名妙应寺

卷十一 第 32a 页 WYG0504-0176a.png
  福寿寺在海子内

  拈花寺在

  皇城西北旧名护国报恩千佛寺明万历初建
本朝雍正十一年奉

  敕重修

  赐额拈花寺

  御制碑文

  敕果亲王书丹勒石以纪

卷十一 第 32b 页 WYG0504-0176b.png
  万寿寺在

  皇城西

  本朝雍正十一年建

  觉生寺在

  皇城内西北

  本朝雍正十一年

  敕建

  广通寺在

卷十一 第 33a 页 WYG0504-0176c.png
  皇城西

  本朝雍正十一年建

  观音寺在

  皇城西南

  本朝雍正十一年建

  大高元殿在

  神武门之北南向

  敕建怡贤亲王祠在宛平县治东一在

卷十一 第 33b 页 WYG0504-0176d.png
  正阳门内东南隅雍正十年户部公建

  苑囿

  瀛台在

  皇城内西华门之西

  按太液池之南旧为南台池水澄泓波光潋滟葭
蒲散绿菡萏舒红两岸芳树阴森画桥蜿蜒崇台
杰阁掩映交辉栏槛之外远岫遥峰倒影波中望
如蓬岛

卷十一 第 34a 页 WYG0504-0177a.png
  圣祖仁皇帝御以避暑肇锡今名又于苑中

  特建勤政楼夏月

  御殿听政或时

  召大臣游宴其中台之正北为五龙亭中曰龙泽左曰澄祥
曰滋香右曰涌瑞曰浮翠合名之为五龙亭

  孝庄文皇后尝避暑于此

  圣祖每驾御舟问安或侍膳亭上左右为蕉园临漪亭水云
榭承光殿紫光阁台之西南为丰泽园秋云亭知
卷十一 第 34b 页 WYG0504-0177b.png
稼轩尝

  御以观稼池中石梁长数百步东西各建华表曰金鳌曰玉
蝀迤北稍东又有石桥亦峙华表北曰堆云南曰
积翠明为西苑禁地

  本朝自紫禁城外车马皆得往来过之者如历仙源云
南海子在外城永定门外

  按海子之水自万泉庄平地涌出共汇于此为海
子大小凡三方一百六十里缭以围墙四面各为
卷十一 第 35a 页 WYG0504-0177c.png
门物产充牣为游猎之地元曰飞放泊明永乐中
扩其地

  本朝因之时

  命禁旅行围以肄武事

  畅春园在

  京城西直门外十二里

  按园地本名海淀明武清侯李伟别墅在此

  圣祖仁皇帝以驻跸之暇饮泉而甘乃

卷十一 第 35b 页 WYG0504-0177d.png
  命因其胜概稍加恢扩筑宫设籞不事华饰

  赐名畅春园时奉

  孝庄文皇后

  孝惠章皇后晏憩于此

  御制记文以纪其胜

  圆明园在

  畅春园北

  皇上雍邸时

卷十一 第 36a 页 WYG0504-0178a.png
  圣祖赐园也疏泉扶石藻绘不施曲磴平桥高槐翠柳大门
外对列各部院朝房群臣奏事盛夏无暑

  学校

  国子监在安定门内

  文庙之西南

  按监之中为彝伦堂

  圣祖御书赐额又有

  世祖

卷十一 第 36b 页 WYG0504-0178b.png
  圣祖临雍诸敕谕

  圣祖御书大学圣经石刻

  皇上御书文行忠信匾额堂左为绳愆厅右为博士厅两
庑有率性脩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为诸生
肄业之所后有东西两厢为祭酒司业休憩之地
门曰集贤门街曰成贤街

  本朝顺治九年

  世祖章皇帝临雍行释奠礼幸彝伦堂讲书赐赉有加四
卷十一 第 37a 页 WYG0504-0178c.png
氏子孙随班观礼者俱送监读书广监生乡试额
十五名康熙八年

  圣祖仁皇帝临雍亦准顺治九年例四氏子孙观礼者准十
五名送监读书广乡试额八名雍正二年

  皇上亲诣太学

  御彝伦堂

  命祭酒司业进讲诸生云集观光盛典

  特颁谕旨广监生乡试额十八名郡县学量增入学名数
卷十一 第 37b 页 WYG0504-0178d.png
文教覃敷中外向化琉球自康熙二十七年遣子
弟入监就学至是复来为从来所罕觏云

  宗学有左右二翼左翼在东大市街之东屋一百馀
间右翼在瞻云坊之北屋九十馀间为宗室弟子诵
读之所雍正三年

  特建

  八旗官学在各旗分地雍正五年以就学者众乃即
各旗官房容百人诵读者增建官学

卷十一 第 38a 页 WYG0504-0179a.png
  八旗义学各旗就所分地官房延师课授幼学雍正
三年

  特建雍正九年以选拔贡生实雍者众

  特旨修葺监门外官房二百馀间为诸生肄业地

  官署

  内阁在 午门内东南隅 文华殿之南外门西向
南为本房专译章奏迤北为大学士内阁学士治事
之所东为典籍库藏秘书图籍又

卷十一 第 38b 页 WYG0504-0179b.png
  皇史宬在东安门外东南

  实录

  玉牒

  起居注藏焉皆内阁经管

  按明制儒臣入阁办事预机务曰文渊阁又曰东


  本朝初改为秘书国史弘文三院大学士集昭德门内
东南隅办事惟新拜时于内阁一设公案康熙二
卷十一 第 39a 页 WYG0504-0179c.png
十八年始办事阁中

  起居注馆在午门内之西日讲官恭缮

  记注之所

  内务府在武英殿后

  本朝特设以总管内大臣掌之领司七曰广储会计掌
仪都虞慎刑营造庆丰院三曰奉宸武备上驷及织
染局药房皆各有分署

  御书赐额曰职司综理

卷十一 第 39b 页 WYG0504-0179d.png
  六科在 午门外东西向吏户礼在东兵刑工在西


  本朝初六科直房在 午门内西与内阁相对谓之六
科廊后迁今处

  中书科在 午门外之西

  宗人府在

  皇城东吏部公署之北西向

  御书赐额曰敦崇孝弟

卷十一 第 40a 页 WYG0504-0180a.png
  吏部在宗人府公署之南西向

  御书赐额曰公正持衡堂后为休憩之所有明侍郎吴宽
手植紫藤花左右为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
及司务厅分署

  户部在吏部公署之南西向

  御书赐额曰九式经邦堂左右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
广山东山西河南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
四清吏司及司务厅分署

卷十一 第 40b 页 WYG0504-0180b.png
  总督仓场署在崇文门外朝阳坊

  崇文门监督署在崇文门外街东

  礼部在户部公署之南西向

  御书赐额曰寅清赞化堂左右为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
清吏司及司务厅分署行人司会同馆铸印局属焉
按行人司署旧在长安右门外后改为督捕厅又
改为制造库今司署在正阳门外雍正七年统于
礼部

卷十一 第 41a 页 WYG0504-0180c.png
  兵部在宗人府公署之后西向

  御书赐额曰整肃中枢堂左右为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
清吏司及司务厅分署

  按兵部旧有督捕司

  本朝特设以侍郎主之佐以理事官及郎中员外主事
公署在长安右门外康熙三十八年裁并刑部

  刑部在

  皇城西贯城坊东向

卷十一 第 41b 页 WYG0504-0180d.png
  御书赐额曰明刑弼教堂左右为左现审右现审江南浙
江江西福建湖广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
西云南贵州十六清吏司及司务厅督捕司分署司
狱附焉

  按现审左右二司雍正二年设立系本部司官兼
摄七年更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及笔帖式等官专
司其事

  工部在户部公署之后西向

卷十一 第 42a 页 WYG0504-0181a.png
  御书赐额曰敬敕百工堂左右为营膳虞衡屯田都水四
清吏司及司务厅分署琉璃厂黑窑厂灰厂柴木厂
属焉

  八旗都统公署在各旗分地

  本朝定鼎之初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禁旅分驻左右翼
正东则正白镶白东北镶黄东南正蓝正西则正
红镶红西北正黄西南镶蓝各设都统副都统参
领佐领等官领之其治事未设专署雍正二年

卷十一 第 42b 页 WYG0504-0181b.png
  命以各旗分地官房为都统衙门

  理藩院在长安左门外长安街北玉河桥东南向

  本朝特设掌蒙古喇嘛外藩之事

  御书赐额曰宣化遐方堂左右为禄勋宾客柔远理刑四

  司分署

  按院旧在刑部北后迁今处

  都察院在刑部公署之北东向

  圣祖御书赐额曰都俞吁咈堂左右为河南江南浙江山西
卷十一 第 43a 页 WYG0504-0181c.png
山东陕西掌道监察御史分署京畿道分署在其南
巡视五城御史公署皆在正阳门内之西又五城兵
马司旧惟东城指挥有署在崇文门外朝阳坊雍正
八年

  命各就所辖地以官房为署又雍正八年五城关内设巡
检十四员关外设巡检十二员关内各按铺司立栅
栏四百四十处每处派拨兵丁二名人役一名令巡
检分𨽻巡查关外令巡检亦各按界址巡逻俱无定
卷十一 第 43b 页 WYG0504-0181d.png


  翰林院在长安左门外玉河西岸北向

  圣祖御书赐额曰道德仁艺堂左为讲读厅右为编检厅后
有敬一亭瀛洲亭宝善亭原心亭成乐轩皆晏休之


  按明永乐初翰林在禁内供奉不别立公署正统
七年始于玉河西岸以元之故鸿胪寺为翰林院
院内有刘井学士刘定之所浚在堂之左有柯亭
卷十一 第 44a 页 WYG0504-0182a.png
学士柯潜所建在堂之右

  詹事府在玉河东岸西向

  圣祖御书赐额曰德业仁义堂左为春坊右为司经局列署

  府中皆不𨽻府而以翰林官序补

  通政使司在长安右门外长安街南北向

  御书赐额曰慎司㗋舌登闻鼓院属焉

  按登闻鼓院在长安右门外旧设满汉科道各一
员掌之雍正二年统于通政司

卷十一 第 44b 页 WYG0504-0182b.png
  大理寺在都察院公署之南东向

  御书赐额曰执法持平

  太常寺在刑部公署之北銮仪卫南东向

  御书赐额曰祗肃明禋

  光禄寺在

  皇城东华门内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司属焉

  御书赐额曰敬慎有节

  太仆寺在正阳门内东中心台

卷十一 第 45a 页 WYG0504-0182c.png
  御书赐额曰勤字天育

  按寺旧在长安左门外雍正七年迁今处

  四译馆在正阳门外中西坊北向凡八馆曰西天曰
暹罗曰回回曰八百曰高昌曰西蕃曰缅甸曰百译
译字生学习其中以太常寺少卿提督之𨽻于翰林


  鸿胪寺在工部公署之南西向

  御书赐额曰肃赞朝仪雍正五年统于礼部

卷十一 第 45b 页 WYG0504-0182d.png
  钦天监在鸿胪寺公署之南西向

  御书赐额曰奉时敬授

  按监所司观象台在城东南隅一名瞻象台上有
浑天仪如尚书璇玑玉衡图皆铸铜为器四柱以
铜龙架而悬之又有简仪状相似而省十之七止
周围数道而已玉衡亦以铜为之如尺而首尾皆
曲有二孔对孔直窥以候中星又有铜毬左右旋
转以象天体以方函盛之函四周作二十八宿真
卷十一 第 46a 页 WYG0504-0183a.png
形台下小室有量天尺铸铜人捧尺北面室正中
穴其上以候日中测景之长短中为紫微殿旁有
铜壶滴漏按元至正十六年建司天台于大都仪
象之器悉仍金之旧而规环不协太史令郭守敬
出所制简仪仰仪及诸仪表皆极精妙明洪武中
取至南京正统中复置观象台仪器铜毬方函南
面有明英宗铭

  本朝康熙十一年

卷十一 第 46b 页 WYG0504-0183b.png
  圣祖仁皇帝御制仪器安设台端曰天体仪曰赤道仪曰黄
道仪曰地平经仪曰地平纬仪曰纪限仪凡六座
其旧仪移置台下藏焉

  太医院在钦天监公署之南西向

  按院内有明堂针灸铜人金时安抚王楫使宋时
所进岁久缺坏元至元二年尼波罗国人阿尼哥
修之关鬲脉络皆备又有针灸经石刻宋仁宗御
书题篆至元间自汴移此

卷十一 第 47a 页 WYG0504-0183c.png
  銮仪卫在刑部公署之北东向左右中前后五所
銮舆驯马擎盖弓矢旌节幡幢扇手斧钺戈戟班剑
东西十二司属焉驯象所在宣武门内之西卫中员掌


  御书赐额曰恪恭舆卫

  贡院在城东南隅观象台北

  按院制外为崇墉四周皆施以棘院之前中左右
各树坊中曰天下文明左曰虞门右曰周俊坊之
卷十一 第 47b 页 WYG0504-0183d.png
内为贡院门次为龙门直甬道为明远楼左右号
舍鳞次栉比中为至公堂东为监试厅左右为受
卷弥封誊录对读供给五所堂后隔以重门曰内
龙门内为聚奎堂考官阅卷之所又后为会经堂
堂东西经房相属同考官居之按此地为元礼部
旧基明永乐时改为贡院万历初因故址拓地重


  本朝三年大比屡加增葺规制益为弘备云

卷十一 第 48a 页 WYG0504-0184a.png
  衍圣公府在

  皇城东太仆寺街明仁宗赐第

  教场在德胜门外

  大阅时临幸

  本朝顺治十三年建

  八旗教场在

  京城各门外镶黄旗在安定门外正黄旗在德胜门外
正白旗在东直门外镶白旗在朝阳门外正红旗镶
卷十一 第 48b 页 WYG0504-0184b.png
红旗在阜成门外正蓝旗在崇文门外镶蓝旗在宣
武门外各有演武厅以时讲肄操练

  历局在宣武门内天主堂东

  按明天启二年建首善书院后礼部尚书徐光启
于此修历改署曰历局

  本朝因之

  宝泉局在顺天府治东南属户部雍正二年添设东
西南北四局以裕鼓铸仍统于宝泉

卷十一 第 49a 页 WYG0504-0184c.png
  宝源局在朝阳门内西南属工部

  织染局在地安门内之东

  仓库

  火仓在户部公署之西

  木仓在长安右门外属工部

  海运仓廒八十座

  旧太仓廒八十座

  南新仓廒七十五座

卷十一 第 49b 页 WYG0504-0184d.png
  禄米仓廒五十七座

  北新仓廒八十座

  兴平仓廒八十座

  富新仓廒六十四座

  太平仓廒八十座以上八仓俱在

  京城之东

  万安仓廒四十二座雍正元年建

  裕丰仓廒六十四座雍正七年建

卷十一 第 50a 页 WYG0504-0185a.png
  储济仓廒一百八座雍正七年建以上三仓俱在

  正阳门外

  丰益仓廒三十座雍正八年建在

  圆明园西

  本裕仓在清河廒三十座

  大运西仓廒二百三座

  大运中仓廒一百一十九座

  大运南仓廒八十一座以上三仓俱在通州

卷十一 第 50b 页 WYG0504-0185b.png
  銮驾库在长安左门外翰林院公署之西

  户部大库在户部公署东北

  鞋疋库属户部旧在户部公署今在西安门内

  颜料库属户部旧在户部公署今在西安门内

  节慎库在工部公署之东

  制造库在长安右门外以上二库俱属工部又门神
库帘子库俱属制造库

  按门神库在东安门内小南城帘子库在地安门
卷十一 第 51a 页 WYG0504-0185c.png
内之东雍正二年并入制造库经管

  西十库在西安门内曰甲字库乙字库属户部丙字
库丁字库戊字库属工部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
积库赃罚库属内务府又内务府所属鞋库盔甲库
鞍库毡库俱在

  太和殿东银库衣服库茶叶库在

  太和殿西瓷器库器皿库在西华门内木库房库铁库
在营造司署傍
卷十一 第 51b 页 WYG0504-0185d.png








  畿辅通志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