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1a 页 WYG1205-035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定宇集卷十三      元 陈栎 撰
  试文 讲义
   贺立太子表
伏以青宫肇建天方耀于前星黄屋尊居人益瞻于北
极庆绵宗社喜溢寰区(中贺/)臣闻宗子维城大所以固
邦本震男主器重可以系群心以聪明睿知之君得恭
敬温文之嗣重明丽正天下之化由之一有元良万国
卷十三 第 1b 页 WYG1205-0356b.png
之贞以此福延无尽幸岂斯今恭惟皇帝陛下道极高
明计定悠久瓜绵于瓞视周业而匹休李盘其根笑唐
基之未大视膳爱笃主鬯位坚臣幸值邦荣属分省寄
龙楼问晓想欢洽于奉承鹭序班晨愧阻陪于舞蹈
   贺瑞芝表
伏以圣皇御极物说兑秋造化发祥芝彰贲治特产虞
庠之域将开孔道之符夫岂偶然必有召此(中贺/)臣闻
世珍灵草品异凡荄汉作房歌犹荐扬于九庙唐生陜
卷十三 第 2a 页 WYG1205-0357a.png
府尚颁示于百僚岂如临炤之初预兆声名之盛教严
于淑胄子之地瑞应于祀素王之庭卓冠古今欢传远
迩钦惟皇帝陛下天资睿知帝学缉熙接统绪于千龄
道能传道茁芝茎于三秀和以召和臣某幸际休徵曷
胜喜气必大书于信史实可并尧蓂之呈期永寿于斯
文岂但迈庄椿之算
   道不欲杂论
论曰圣人以一心贯道非深于道者未易知也夫道之
卷十三 第 2b 页 WYG1205-0357b.png
体一而已矣而其用则散于万殊虽万殊也而实不外
乎一本也天下无心外之道圣人之于道亦惟以一心
贯之道之万殊不外乎一本圣人以一心贯道则一本
可该乎万殊以一本言无杂也以万殊言亦不可以杂
言也道本无杂可杂非道也而奚以不欲杂为哉庄生
述仲尼答颜渊之问而以道不欲杂为言此殆庄生之
寓言而非夫子之言也虽其末焉要归之论能究极于
心欲以心之虚集道之实若于一贯之旨有见者其论
卷十三 第 3a 页 WYG1205-0357c.png
似焉而实非也吾故曰非深于知道者未易言也请因
庄生之言而辨之圣道其天矣乎天之道至诚无息其
为物不贰也不贰者一也无杂也而万物自为之各得
其所焉不过于一中分造化虽万也而实一之散殊也
亦未尝杂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万殊之所以一本
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一本之所以万殊也天地
以生物为心亦惟以一心贯通而已天之道犹以一心
贯之孰谓圣人之于道而不以一心贯之乎圣人之道
卷十三 第 3b 页 WYG1205-0357d.png
其泛应曲当用各不同若杂然而无伦也然圣人之心
则惟浑然一理之贯通而已曷尝有一毫之驳杂者故
曰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子所以深契于一唯也曾子犹
然契于一唯而况颜子乎夫子于回终日与言博之以
文凡于斯道之万殊无不言矣其以一心贯万殊而归
一于本者则博之之馀未尝不约之以礼也夫岂务博
而陷于支离分杂者若庄生述孔颜问答则异是矣颜
子虽王佐才志在为邦然未尝汲汲焉陋巷箪瓢终身
卷十三 第 4a 页 WYG1205-0358a.png
自乐安有之卫之行哉谓卫君年少行独而轻其国或
者曰卫君蒯聩也或曰蒯聩方以鲁哀之末年复国时
颜子已不在矣殆出公辄也吁周子之兄之前果可与
谈庄周之化蝶哉使诚有之二君者一得罪于父一据
国拒父悖于三纲大伦道之大本已绝奚论其行独而
轻用其国哉庄生之说谓夫子欲止其行而首以道不
欲杂言且谓杂则多且扰而忧随之嗟夫是非夫子之
言也圣人之一本散为万殊以一心贯通之其万殊者
卷十三 第 4b 页 WYG1205-0358b.png
不外于一本一而万万而一无所谓杂也亦正不必言
不欲杂也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
虑何患其多何患其扰而又何忧焉夫子博颜子以文
而约之以礼博则广之以万殊而约则贯之于一本也
是真夫子所以与颜子言者也今是言也无乃庄生之
于道略见其体之一者反覆数千百言而未有攸当也
归之于心斋而曰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不求道于道
而求道于心似矣若欲以心之虚集此道者则实非也
卷十三 第 5a 页 WYG1205-0358c.png
盖道不外于心心之外无道道也心也本一也而非二
也岂道为心外物必有假于集之而后有所得哉且又
先之曰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舍心之本而求之气
之末何始言道之不欲杂而终焉之论求道如是其杂
哉愚故曰非夫子之言也庄生为是言似是焉而实非
也岂无所见而敢云尔哉噫圣道本无杂也而异端欲
杂之庄周之于圣道非愚者之不及殆智者之过也凡
其书载夫子之言与夫讥议夫子之言大率皆过于荒
卷十三 第 5b 页 WYG1205-0358d.png
唐之论无一如鲁论之可信可稽者是圣道本无杂而
周欲杂之也夫子尝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异端则深
为圣道害岂徒杂之而已哉噫庄生非深于圣道者宜
其于圣道未易言而反杂之也谨论
   九五福一曰寿论
畴止于阳数之终故知庆尤备于圣人寿立于阳数之
始当知年尤永于圣人夫福寿为基畴该圣人之全有
此福必首愿圣人之长有此寿也畴终于一书圣人之
卷十三 第 6a 页 WYG1205-0359a.png
福固有必俱有数始于一畴圣人之寿实有必久有乃
知寿圣人以享此全福者天也圣人之长享此寿乃所
以全享此福欤此箕畴至九而言福明畴必于一而言
寿也且洪范之畴有九而五福之畴居其九是福也盖
持众美而效之君者也洛书之数至九而全圣人之福
亦至五而全以此五者之福总于五福之畴福者备也
固全备于圣人矣然全享此福必寿则可以长享此福
宜箕子以一曰首明之谓天生圣人岂偶然者天命长
卷十三 第 6b 页 WYG1205-0359b.png
久是曰寿焉寿为福之基天所以寿圣人乃常以全福
福圣人欤众畴有所终固愿圣人之全得其福一畴有
所始首愿圣人之必得其寿必得其寿始可以全得其
福五福以寿为先厥有旨哉请畅发厥旨尝谓人生之
福以备为贵尤以久为贵故叙畴中之福至于五而全
福以久为贵故明福中之寿居于一之始论福必先论
寿其诸以得寿则有其基以得福欤何以言之洛出书
圣人则之洛书终于九数而洪范之则之也五福终于
卷十三 第 7a 页 WYG1205-0359c.png
九畴治天下之大法至此而全故享天下之大顺惟圣
人为能全之全不归之圣人而谁归然何莫非福也圣
人以一身备诸福亦何莫非所以享此福也而君子之
明畴必以寿居众福之先夫岂强为是之次第者岂不
以五常理之备者也而非仁无以包之故言五常者必
先于仁五行气之备者也而非水无以生之故言五行
者必先于水五福者福之备者也而非寿无以享之故
言五福者必先于寿天之生圣人也不数洪庞硕大之
卷十三 第 7b 页 WYG1205-0359d.png
气悠远久长之数其逢之也犹不数圣人之身实洪硕
之气之所钟固宜其全享此福也圣人之生悠远久长
之数之所属尤宜其长享此寿也天将以多福福圣人
则必以上寿寿圣人故品第一定其畴而福皆该焉权
衡以定其论而寿独先焉以多福归圣人而先以上寿
愿圣人得非福固足以该夫寿寿则永可以享夫福其
寿如山则其福如川其寿如松则其福如茨寿等箕翼
则福齐冈陵君子诚非强为是之次第者然则行苇不
卷十三 第 8a 页 WYG1205-0360a.png
惟言介尔景福也而必曰寿考惟祺甫田不惟言报以
介福也而必曰万寿无疆诗人以寿为福基其与箕畴
该五福于众畴之中而首曰寿于一畴之终始者盖亦
相表里者欤今夫履一而载九者洛书数也始于一五
行而终于九五福者圣人则洛书之数也洪范大法至是
极备圣人治功至是成终于是备大顺而享全福亦可
以无愧矣畴之九于斯而终福之五于斯而萃降年有
永寿之福也充积有馀富之福也安静无虞康宁之福
卷十三 第 8b 页 WYG1205-0360b.png
也乐善不倦而好德之福备修身以俟而考终之福备
此所谓五福也非圣人信不足以全享之矣然备于九
畴之终者为福而归夫畴之始者为寿人生天地中莫
难备者福人于众福中尤难得者寿得此寿则众福享
之百年而不难不得此寿则众福享之一日而未易此
当然之理必至之符阅千古而不易焉所谓接千龄而
圣人生天之所赋山川之所钟灵实天地间最高厚之
气最悠长之数其超越等伦冠绝庸众不知其几也常
卷十三 第 9a 页 WYG1205-0360c.png
人如蟪蛄之不知春秋其于诸福不过宠利之幸邀耳
圣人之寿等龟鹤则所以享此全福者何莫非安富尊
荣之日凡人如朝菌之不知晦朔则于诸福不过荣华
之飘风耳圣人之寿迈松柏则所以受此全福者何莫
非优悠怡愉之时圣人关天地而出享有道之长盖将
与日月兮齐光长千古而不老者寿绵于千万岁则千
万岁此福也寿历于亿万年则亿万年此福也寿延于
无穷无极则此福亦无穷无极福以寿而久寿为福之
卷十三 第 9b 页 WYG1205-0360d.png
基明畴君子其以长享此寿愿圣人者盖将以全享此
福归圣人夫岂谀乎哉抑论之圣人无心于福与寿天
自有心于福寿乎圣人然圣人非听之天而已语曰仁
者寿易曰有大德者必得其寿好德之中自有有永之
寿有馀之福焉寿居福之先寿之福岂出于好德之福
之外哉观箕畴之论福者又当以是而求之昔尝考之
矣九畴之序虽至五福而终五福之本实自皇极而出
曰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是也五福之敛本于皇极之
卷十三 第 10a 页 WYG1205-0361a.png
建然则皇极者五福之根本五福者皇极之效验欤然
箕子之明畴不以他为福之先而独于寿推先焉抑又
何也岂非以天下无寿外之福绵此寿则能享此福寿
圣人者天也则愿圣人寿以全有此福君子之愿盖同
符于天也洪范九畴始于五行中于皇极终于五福武
王之寿盖与五行相胚胎皇极相终始善必先知九龄
见梦天之寿武王实之以五行正气之永长而使之
长为皇极至理之宗主者由是以此上寿基此全福富
卷十三 第 10b 页 WYG1205-0361b.png
有四海身其康强富与康宁之福也以寿享之也勤用
明德高朗令终好德考终之福也无非寿享之也长有
此寿以全有此福箕子明畴之深意深乎旨哉抑又有
说福有基以寿为之基岂惟圣人为然哉自天子以至
于庶人皆然敛时五福锡厥庶民是福也聚之武王之
一身而散之于百千万亿人之身盖一人有庆而兆民
赖之耳君之寿即民之寿君之福即民之福华封之祝
祝圣人寿尧之上寿如彼故尧之民多仁寿而寿域开
卷十三 第 11a 页 WYG1205-0361c.png
于唐则万邦协和之福寿之馀效也德为圣人必得其
寿舜上寿如许故舜之民多仁寿而寿域开于虞则万
邦咸宁之福寿之馀庆也岂特建极敛福之武王为然
猗欤休哉何幸为寿域中之一民而愿圣人寿
   拟唐处士阳城除谏议大夫诰
古者谏无专官上而为相复于王以从谏下而为工亦
执艺事以谏官无高卑人无贵贱皆以谏纳忠汉以来
有谏大夫始以谏为名则专以言为责任亦重矣至我
卷十三 第 11b 页 WYG1205-0361d.png
有唐有拾遗有补阙又有諌议大夫其任固不尤重欤
在廷之臣或以选直或以序进未有以处士起家居是
官者处士阳城潜德弗耀化其乡人大臣以尔名闻安
有能善其乡而不能正其君者是用擢为谏议大夫官
以谏且议为名宜直谏谠议以奉其职予违汝弼汝其
懋哉毋蹈汉人所谓处士纯盗虚声则予汝嘉
   问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
   道不远同一忠恕也而圣人学者异焉先儒谓迹
卷十三 第 12a 页 WYG1205-0362a.png
   虽同而心实异其论确矣然此直为施诸已而不
   愿亦勿施于人者言之尔至若我不欲人之加诸
   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则与勿施于人异矣使子
   贡果及此可谓与圣人之心不异乎其犹有间乎
   毋率尔而对将以观深造焉
对夫子之道忠恕言圣人之道也动以天者也中庸违
道不远之忠恕言学者之于道也动以人者也朱子集
注曰尽已之谓忠推已之谓恕又曰中心为忠如心为
卷十三 第 12b 页 WYG1205-0362b.png
恕圣人之道安而行之何待于尽已推已哉惟曾子能
悟一贯于一唯门人则不能矣曾子之答门人所以必
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忠字在圣人为诚恕
字在圣人为仁圣人之道本不当以忠恕言也中庸所
谓忠恕方是正言学者之忠恕尔违犹去也朱子章句
云如齐师违榖七里之违言忠恕之去道不远也所以
程子于语之忠恕曰忠者体恕者用忠者无妄恕者所
以行乎忠也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岂非夫子
卷十三 第 13a 页 WYG1205-0362c.png
之道忠恕自然而然以动以天者言之中庸所谓忠恕
勉而行之以动以人者言之乎先儒谓迹虽同而心实
异迹之同者同以忠恕言也心之异者动有天人之分
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虽继忠恕违道不远之
后乃独以恕言而不及乎忠盖忠恕如形与影不可相
离单言恕则忠行乎其中矣所谓无忠做恕不出必忠
而后所如之心始得其正耳至若子贡所谓我不欲人
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与中庸之施诸己而不愿
卷十三 第 13b 页 WYG1205-0362d.png
亦勿施于人辞若不异而夫子以为非尔所及何也此
以仁言者也朱子尝以对终身可行之恕章而辨之曰
无者自然而然勿者禁止之辞此所以为仁与恕之别
至矣尽矣今明问惟即中庸之勿施于人与子贡之欲
无加诸人对言以示疑而不及夫子对子贡所谓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者毋乃欲窥见学者之所蕴欤圣门虽
自颜子以下颖悟莫如子贡子贡自谓何敢望回颜子
于仁尚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况子贡乎夫子明谓非
卷十三 第 14a 页 WYG1205-0363a.png
尔所及则子贡之不能及此可见矣使其晚年得闻性
与天道之妙而庶几及焉亦恐守之也非化之也愚敢
断之曰无加诸人流出于心不待勉强自然行仁之事
也其自曾子所谓夫子之道忠恕动以天之道而为者
欤勿施于人以心度心勉强行之强恕求仁之事也其
自子思所谓忠恕违道不远动以人之道而推之者欤
   问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又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行先于文欤文先于行欤
卷十三 第 14b 页 WYG1205-0363b.png
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先文而后行弟子记夫子之教
也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先行而后文夫子之言所以教
为人弟子者也集注于四教章曰教人以学文修行而
存忠信也于行有馀力章曰文谓诗书六艺之文德行
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与入德矣愚窃
谓文行忠信之文与君子博学于文博我以文之文同
凡天地间事事物物之理皆文也其所该甚广大先文
而后行其先博文而后约礼先格物致知而后诚意正
卷十三 第 15a 页 WYG1205-0363c.png
心脩身之意欤则以学文之文不过指诗书六艺之文
而言乃文艺之末耳其所该不及文行之文之广大矣
盖有感于时之为人弟子者徒事文艺之末而忽德行
之本故欲其先孝弟等而后文艺欤以为学之大端言
则当先文而后行以文艺之轻重言则当先行而后文
意固各有攸在也
  历试卷
   经疑
卷十三 第 15b 页 WYG1205-0363d.png
  论语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记乃云记问之
  学不足以为人师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师
  说又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其义如何
  毋隐
对师道在天地间不可一日不立也尚矣人生三事如
一三者何君父师也人非父不生非君无以治其生非
师无以善其生师道之重与君父等是师也本为道成
而上者言也道成而上者有师艺成而下者亦因谓之
卷十三 第 16a 页 WYG1205-0364a.png
师是殆师其所师而非吾所谓师矣奈之何艺成而下
者反知所师而道成而上者乃或有愧于所谓师乎论
语学记孟子之言谓为师者也以道成而上者言也师
说之言谓相师者也借艺成而下者言也为师者不可
有好为师之心彼为师者而好为师是未知温故知新
始可以为师而记问之学犹不足为师焉则方汲汲于
义理之无穷而不敢沾沾于记问之有限于师将有所
不暇为矣而何好之有彼从师者而耻相师是未知巫
卷十三 第 16b 页 WYG1205-0364b.png
医乐工之犹知师艺成而下者之犹不耻相师耳使知
巫医乐工之犹知有师艺成而下者之不耻相师焉则
方将因荑稗之有秋而悟我黍稷之末植于从师将有
所不暇息矣而何耻之有请详言之夫温故知新与记
问之学不同温故知新者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也
记问之学者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也天下之义理无
穷学问之工夫何尽能温故以无亡其所能而每知新
以日知其所亡则所学日新而其应不穷始可以为师
卷十三 第 17a 页 WYG1205-0364c.png
矣夫子言此始仅可以为师以明未温故知新者之未
可以为师也若徒以记问为学则拘于口耳之旧闻而
无心思之新得以在我有限之记何以应学者无穷之
求所以不足于为人师也学记言此犹不足以为师则
夫并记问之学而无之者其不足以为师又不言可知
矣先儒可以为师一章而引学记之语以为经义互相
发明有旨哉若夫孟氏以好为师为人患者亦以人之
为人师学问有馀人资于己不得已而应之耳若有好
卷十三 第 17b 页 WYG1205-0364d.png
为师之心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愚谓
好为师者是未知师道之为重师名之难称者也彼知
新者始仅可以为师记问犹不足以为师而我乃敢好
为师乎能知新而不徒为记问之学则虽不好为师而
人必将师之不能知新而仅为记问之学或不能为记
问之学焉则虽好为师而不足师矣孔孟之时师道犹
立犹未重可慨也孰谓时世愈降师愈微如韩愈氏之
处唐者也时至中唐师道不立甚矣独一昌黎奋不顾
卷十三 第 18a 页 WYG1205-0365a.png
俗唱师说以鸣人已蜀日已越雪之尚望其知有师者
乎独不思士大夫之族其自视何如其高自标致视巫
医乐工又何如今于身则耻师焉视彼之不耻相师乃甘
心逊而弟之以道成而上者自居而智反出艺成而下
者之下以从师为耻而不牛马襟裾之耻以事师为耻
而不羊质虎皮之耻其耻殆终身不去矣巫医乐工之
师为其徒者犹能如畏垒之尸而祝之师友渊源之师
则泛泛乎如浮萍之相值于江湖可耻孰有大于是者
卷十三 第 18b 页 WYG1205-0365b.png
是则韩子之所忧也是则师说之所以作也要知性者
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以在我学问之有馀而
应学者之不足此公天下之用心耳孔子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学
广问多道隆望重不待温故而始知新焉不徒仅为记
问之学焉则以我觉觉彼后觉不私理义之悦心使均
得以悦于心方且弘乐育之造尚安有好为之患者若
夫耻于相师则其耻自有矣为师者何与焉师道立则
卷十三 第 19a 页 WYG1205-0365c.png
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为弟子者何幸顺
下风而立谨对
  人生八岁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五而入大学教之以穷理
  正心脩身治人之道此为学之序或有偶失其序
  寖是年长奈何即欲进而躐等于大学之事则时
  过后学不无勤苦难成之忧又欲退而俯循其小
  学之事则与先生并行必不屑为将命之童外而
卷十三 第 19b 页 WYG1205-0365d.png
  师友之讲明内而父兄之教诏使之入小学大学
  各得其宜何说而可
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尚矣或有其年寖长未由小学而
遽进于大学者岂惟今日忧之先儒已忧之其说具于
大学或问可考也愚默睹今日为学之弊历察古人为
学之宜尝因是而酌之曰年之寖长者遽进于大学不
当以年之己长而自居力补乎小学之缺遗年之方幼
者方进于小学必当以年之寖长者为鉴而力培乎大
卷十三 第 20a 页 WYG1205-0366a.png
学之基本何也小学所以培大学之基本大学所以收
小学之成功二者之学相为终始其序不可紊其功不
可缺也久矣先儒之序小学大学二书也必兼举而互
言之序小学则曰小学之方洒扫应对穷理脩身斯学
之大是因小学而要终于大学也序大学则曰人生八
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
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
心脩身治人之道是因大学而原始于小学也可见学
卷十三 第 20b 页 WYG1205-0366b.png
大学者必由小学以为之入门学小学者当知大学以
为之标的初非截然为二而不可以相入也循序渐进
固当然矣不幸偶失其序而年之寖长者初末有小学
之工夫遽自跻于大学之等辈祗见其躐等陵节终发
望洋向若之叹而已然则如之何亦惟尺璧寸阴汲汲
兢兢参之小学以补前日未为之功讲明大学以尽今
日当为之业敬以涵养敬以致知而复敬以力行读书
次第为学工程谨守先儒之遗训而从事焉毋以年长
卷十三 第 21a 页 WYG1205-0366c.png
自居毋以俯就自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以学之则虽
愚必明虽柔必强也何勤苦难成之足忧哉能如此则
将自知长幼之有序而与先生并行非所患也亦不必
拘于使之为将命之童而屑不屑不必论也吁此为年
之既长而失其序者言之也若方幼者可以其幼而忽
诸乎八岁而后十五以前七八寒暑倏忽间耳苟不力
加之培养渐与之发明则一转盼而十五矣总角丱兮
突而弁兮后之视此方幼者即今之视夫寖长者也然
卷十三 第 21b 页 WYG1205-0366d.png
则如之何曰天下无不教之资惟在得所以善教之道
幼学之士性情之窦未开知能之良未远培养其气质
之美第一义也开发其性质之明第二义也孟子曰其
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虽不止为小学言而于小学为
尤切何也孝弟忠信之质所以蚤培而豫养之者莫急
于此时也陵犯虚伪之根潜伏于此而不自知则少成
若性待其长而责之以孝弟忠信难矣若夫性资有敏
有钝钝者姑谨守夫小学之法无以议为也其稍敏者
卷十三 第 22a 页 WYG1205-0367a.png
当随其所见而开发之小学之书之外如语如孟如大
学皆可以渐而诵习讲明之使之先识其标的之所在
待其长而精熟焉终身钻仰而造诣焉而其基本则已
此焉立矣夫如是庶不蹈寖长者之覆辙乎不然吾惧
其及也嗟夫天下事履之而后知身自尝焉而后验遥
度意决皆非也而况相与论小学大学之宜乎为学之
弊愚也三折肱于此矣终不敢外先儒之说以对小学
之序有曰以培其根以达其枝味哉斯言培其根指小
卷十三 第 22b 页 WYG1205-0367b.png
学言也达其枝指大学言也譬之木焉方其始生枝虽
未达而根苟先培则异日上挠青云下庇千人之枝其
本体皆具于此矣苟非培之为深根为蟠根异日欲望
其枝之达胡可得也由此言之则大学纲三目八之全
体大用其根尽在于小学所关甚不小也审然也则今
日之入耳出口仅皆诵焉者小学之教果在于此而已
乎是果能培其根以待异日而达其枝乎内而父子外
而师友其加之意焉
卷十三 第 23a 页 WYG1205-0367c.png
  伯鱼过庭闻诗闻礼孟子学孔子者也乃曰君子
  之不教子古者易子而教何耶
对古人之于子也有亲传之教有师傅之教亲传之教
仁之至也师傅之教义之尽也亦仁之至也师傅之教
盖所以济亲传之教而亲传之教亦所以助师傅之教
所以道并行而不相悖者也孔子之教伯鱼也不以师
傅废亲传耳曷尝以亲传废师傅哉易子而教古法也
亦孔氏家法也孟子学孔子者也孟子之言未尝悖于
卷十三 第 23b 页 WYG1205-0367d.png
道也谓孟子之言教子异于孔子之所以教其子疑之
过矣请详陈之父子之道天性也而父子主恩责善朋
友之道也而朋友以义合人伦有五而父子居其首朋
友居其终焉而师不与非师不与也师也朋友之尊者
也人生于三事之如一君父师是也天生时而地生材
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是师也者上参
乎君父之尊而下为朋友之伦中之最尊者也使君子
必尽亲教其子而不使之从师则师道不立而师可废
卷十三 第 24a 页 WYG1205-0368a.png
矣父子主恩而责善则义得以贼恩故易子而教之使
主恩之仁全于己而以责善之义望之师兹道也所以
济此仁也以师傅之教托之师而或有当抽关启钥身
率言传者亦不容不以亲传之教喻其子焉此亦天理
人情之至而不容己者三代之隆法教寖备王宫国都
以及闾巷莫不有学家之塾党之庠术之序国之学必
有师焉记曰生子十年出就外傅榖梁子曰羁贯成童
不就外傅父之罪也未闻必亲教其子也孔子之教伯
卷十三 第 24b 页 WYG1205-0368b.png
鱼也今特无以考其所从何师而其必从师可知矣不
徒證之他书只以过庭闻诗礼一章證之自可知也若
孔子自亲教其子则诗礼之终始孔子自耳提面命口
讲而指画其所以学未学了然心知之矣何待问其尝
学诗学礼乎陈亢又何为而曰君子之远其子乎吾故
曰孟子之言未尝悖于孔子也教子以亲传之教仁也
教子以师傅之教义所以全此仁也伯之儿无夺席
后稷之孙无惰穑耳濡目染之化身率言传之功自有
卷十三 第 25a 页 WYG1205-0368c.png
不容以师傅废亲传者岂尽以教之责付之师而纯以
姑息之爱禽犊之爱待其子噤不以一语教之而后为
合于君子之教子哉请證之朱子或问朱敬之有异闻
乎曰得一日教看大学此即陈亢之问伯鱼之对之意
也敬之朱子第三子也今虽未知敬之所从何师然公
之长子塾特命之远亲传之教而求师傅之教不远千
里由建而婺以师小东莱先生吕成公焉可见文公教
子之法矣其遣塾之婺也亲书数千百言细大不捐详
卷十三 第 25b 页 WYG1205-0368d.png
曲必尽末策警数十语深切著明终之曰夙兴夜寐无
忝尔所生勉之勉之在此一行曷尝以从成公师傅之
教而尽嘿嘿于亲传之教乎吁孟子学孔子者也朱子
学孔子孟子者也其于教子也仁之至义之尽也一而
已矣而有二乎哉谨对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对心统性情者也执中则以精一而能性其情者也人
心生于情欲之私道心原于性命之正心之所发虽有
卷十三 第 26a 页 WYG1205-0369a.png
情与性之殊能精且一而明诚之兼尽则性其情而情
其性而无过不及之中在是矣此舜所以发明尧之一
言以授禹也夫心之虚灵知觉其本一而已矣而其用
之发则有人心道心之分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以人不
能无情欲之私也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以人无不禀此
性命之正也然情欲之动易危而不安性命之发易微
而难著危者愈危则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不能胜
人欲之私矣诚能精以致其明而察夫情与性之间而
卷十三 第 26b 页 WYG1205-0369b.png
不杂一以致其诚以守夫性情之正而不离则危者安
微者著道心之正足以宰制夫人心人心之发无不听
命于道心情之发皆性之正人心之动皆道心之纯是
所谓性其情者也虽不规规然求以执守夫中而动静
云为之间自无过不及之差中道不期其合而自无不
合矣圣人之所以为圣自安然而行之而合于中焉其
曰允执云者盖圣人不自圣之盛心虽无待于执实自
谦而谓之执云耳尧以是传之舜惟曰允执其中而有
卷十三 第 27a 页 WYG1205-0369c.png
馀舜以是传之禹非加以微危精一则不足得非舜之
圣不异于尧故尧之授舜惟止于一言禹入圣域而未
优故舜之授禹不容不益之以三言欤此非道心之外
他有所谓中也自心之发于此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
自道心之形于事为而无过不及者言之则曰中无二
致也惟心之发有情与性之分是以必贵于精一之功
能性其情而无过不及之差盖无非精一之验其执中
也岂如复焉执焉之贤拘拘持守而谓之执哉历观前
卷十三 第 27b 页 WYG1205-0369d.png
圣之书系乎道统之传者莫要乎三圣授受之言而吻
合乎斯言者有子思之中庸焉喜怒哀乐即人心也率
性谓道即道心也明善非惟精乎诚身非惟一乎君子
时中又何异于执中乎中之一言不特三圣传心之要
道百世相传实不外此中道焉允执厥中书以此始咸
中有庆书以此终吁旨哉
  问经史所载皆时务也读虞书则知尧舜之务读
  夏商周之书则知禹汤文武周公之务读史亦然
卷十三 第 28a 页 WYG1205-0370a.png
  至于史则时与务靡然俱下何欤无乃知为务以
  救时而不知稽经以为务欤钦惟皇上神圣冠伦
  嗣大历服祗若祖训以科举取士岂徒务以经术
  变前代设科之陋而已盖务得真儒而用使风移
  俗易臻至治也混一以来垂四十年草创因循至
  于今日官冗吏污民嚚俗敝有矣欲致隆平当去
  太甚然则官冗不可不汰也当如汉光武吏职减损
  十置其一欤吏污不可不惩也当如隋文帝使人
卷十三 第 28b 页 WYG1205-0370b.png
  遗以钱帛受者加罪欤民嚚而争讦相尚当如赵
  广汉者钩距求情痛绳以法欤俗敝而奢侈无节
  但令如贾谊者太息于庶人帝服倡优后饰欤自
  古一法立一弊生弊生则又为之法于是法如牛
  毛弊如蜂午时与务靡然俱下由此故也然则使
  人何以无倖爵之心而不壅铨曹何以使吏消黩
  货之念而不干邦宪何以使民知逊悌何以使俗
  知礼节古之治天下者经具焉而何务为之本知
卷十三 第 29a 页 WYG1205-0370c.png
  经之要明务之本逢今之时平天下犹运之掌上
  耳魏徵论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封德彝非之曰
  魏徵书生岂识时务彼不知教化乃时务也魏徵
  言焉太宗纳焉是以有贞观之治尝闻取法于上
  仅得其中使皇元之治止如贞观而不进于唐虞
  三代之隆果有真儒出焉将其心愧耻矣诸君钦
  听明诏以来念此至熟也其稽经以对副圣天子
  侧席真儒之意
卷十三 第 29b 页 WYG1205-0370d.png
对恭惟皇上聪明天生缉熙圣学行圣祖神宗欲行未
行之事肇新科举一是以经学训多士执事先生钦若
明诏发策乡闱析经与史时与务而以官吏民俗四事
贯穿经史责真儒之用焉大哉问也愚窃谓经所以载
道而道非有体无用之道也道之体必达于事之用史
所以载事而事非有用无体之事也事之用必当本于
道之体惟道能制乎时而今可返之古徒事则制于时
惟见古寖降于今清官冗涤吏污化民嚚移俗敝皆事
卷十三 第 30a 页 WYG1205-0371a.png
也即所谓时务也惟以道之实行之则事无非实事有
唐虞三代之得而无由汉迄隋之失矣读虞夏商周之
书则知尧舜禹汤文武之道知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则
知尧舜禹汤文武之务由今考之唐虞官百夏商倍周
三百六十允釐董正皆责以实也官奚由冗九德及于
简廉三风列夫殉货谕迁戒其贝玉皆训以实也吏奚
由污嚚讼虽胤子犹非之顽嚚不友之凶必罪焉皆警
以实也民何患其嚚禹之克俭文之卑服商俗之服美
卷十三 第 30b 页 WYG1205-0371b.png
矜夸至于风移皆化以实也俗何患其敝唐虞三代圣
人皆以道之实时务之中教化与焉有体有用稽之经
者然也兹其为帝王之时乎自汉以下具见于史所载
时务而已矣事多不本于道是天下有无体之用也徒
知为务以救时而时卒不可救汉光武并省州县减损
吏员无可议者隋文患吏之污使人遗以金帛而陷之
罪自为欺而责人以廉岂为君之道赵广汉为缿筒事
钩距发奸擿伏一时若可快终非循吏所为汉文帝恭
卷十三 第 31a 页 WYG1205-0371c.png
俭朴素为天下先而庶人帝服倡优后饰尚有如贾生
所云执事枚举四事谓官冗不可不汰吏污不可不惩
民嚚当去其讦俗敝当戢其奢是皆以事言之而未及
道之本也一法立一弊生一弊生而一法又立岂非徒
知时务而不知教化者为之乎时务事也教化道也不
徒时务之末必本之以教化之道于平天下乎何有土
广则民稠民稠则事夥事夥则官不得不冗侥倖者争
奔兢焉愈冗矣岂不可择其可汰者而汰之而严铨选
卷十三 第 31b 页 WYG1205-0371d.png
之法欤然此犹事也必欲革其倖爵之心非得教化之
道则不可徒知吏之道当重禄以养其廉而制官刑以
警其贪或紏之者自犯之是汉人所谓奸法与盗法也
必痛革此则污吏庶可惩然此犹事也必欲化其黩货
之心非得教化之道则不可珥笔当禁哗讦当惩今禁
权豪亦严矣然或上下相蒙而嚚讦未可变毋乃徒为
其事而未脩教化之道以生其逊悌之心欤服色之僭
当限奢靡之习当更如销金珠翠尝禁矣犹视为具文
卷十三 第 32a 页 WYG1205-0372a.png
而僭奢未遽变毋乃徒为其事而未崇教化之道以使
其自知有礼节之心欤事必本于道道必本于心惟在
于正心以正人心而已今国家薄海内外悉主悉臣唐
虞以来之天下未是有也得其道以平天下真犹运之
掌耳治天下具于经而何经为之要其大学一书乎经
言平天下务具焉而何务为之本其絜矩乎朱子之论
絜矩有云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天下之要道也
絜矩之大者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耳与人同
卷十三 第 32b 页 WYG1205-0372b.png
好恶者用人之事也不专其利者用财之事也今辅相
大臣皆皋夔周召其人参错天下为邦伯皆龚黄召杜
其人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用人允合平天下
章之旨矣生财之道前世未及藏富于民而不徒藏富
于国得无尚有可思者乎絜矩者平天下之要道正心
者又絜矩之要道透格物致知之梦觉关而理无不明
透诚意正心之善恶关而心无不正心之正即心之可
以为矩者也正一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
卷十三 第 33a 页 WYG1205-0372c.png
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正四方而天下平矣官
之冗吏之污民之嚚俗之敝一丕变之易易耳魏徵以
行仁义劝唐太宗而以当今为鬼为蜮者非封德彝是
矣使徵能以大学平天下之要道进其君则贞观之治
岂止如今之所观而已不屑为贞观而跻世于唐虞夏
商周愚不无望于今之致君者谨对
  大学之道全章
大学全章之经详分之其节有七略分之其节有二前
卷十三 第 33b 页 WYG1205-0372d.png
列三者之纲本末终始之说所以结之也后列八者之
目本末厚薄之说又所以结之也明明德者大学之体
新民者大学之用止至善者明德新民之准则自知止
以至能得所以言止至善之次第也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脩身者明明德之条目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新民之
条目物格知至则知所止诚意而下则得所止之序也
凡此皆先儒之所己言亦学者之所通知辞不待赘矣
愚尝摘二本末之辞而味之物有本末之云以明德新
卷十三 第 34a 页 WYG1205-0373a.png
民而分本末也本乱末治之云以身与家国天下而分
本末也以明德新民分本末则明德为本而新民为末
矣以身与家国天下分本末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脩
身者为本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矣本者体之谓末
者用之谓由本而末其体立而后用行之谓乎于三者
之纲而论其体用必当极其所止以为归宿之地于八
者之目而论其体用必当知其所始以为从入之涂何
谓极其所止以为归宿之地止于至善是也何谓知其
卷十三 第 34b 页 WYG1205-0373b.png
所始以为从入之涂格物致知诚意是也明明德者明
己之明德新民之体也新民者明民之明德明明德之
用也然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以为归宿之
准则然后有以尽天理之公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使明
德新民而不止于至善则所以脩已治人者终苟道也
故必知其所止而渐进以求得其所止则明德新民之
体用始无遗憾矣于三者之纲而论其体用必当极其
所止以为归宿之地此之谓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
卷十三 第 35a 页 WYG1205-0373c.png
脩其身明明德之事也大学之体所以立也齐家治国
平天下新民之事也大学之用所以行也身苟脩矣齐
家以下举而措之而已然身则未易脩也脩身之事有
二关致知为梦觉关诚意为善恶关能格物以致知则
为觉否则梦能诚意而意诚则为善否则恶透过此二
关则知至而知以明意诚而行以达由是而进进不止
心以是而正身以是而脩则体立矣家以是而齐国以
是而治天下以是而平则用行矣其孰禦焉于八者之
卷十三 第 35b 页 WYG1205-0373d.png
目而论其体用必当知其所始以为从入之涂此之谓
也抑又尝有味于明明德于天下者之辞以为篇首之
言明明德与新民为对则大学之体用犹二此言明明
德于天下而新民在其中则大学之体用非二矣明明
德于天下其贯大学之体用而一之者欤故大学一章
之经十章之传之纲领也篇首三言八者条目之纲领
也要而言之则明德一言又三言之纲领而亦大学一
书之纲领也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读大学者
卷十三 第 36a 页 WYG1205-0374a.png
其思之
  天命之谓三句
此为中庸首章第一节虽有命性道教之分一以贯之
仁义礼智之理而已天以是理赋于人谓之命人受是
理于心谓之性循是理而行之于身谓之道品节是理
以善天下谓之教天能与人以是性而不能使人皆全
其性是故不可无圣人之教也天与人以性而人不能
皆全其性何也以气质之禀有不齐也人皆以此章所
卷十三 第 36b 页 WYG1205-0374b.png
云为天地之性殊不知已兼气质言之矣天以阴阳五
行化生人物气以成形而理因赋焉所谓命也理何理
也即太极之理流行而为元亨利贞者是也元亨利贞
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天人非二理也人未受
而为性则惟可以元亨利贞言而未有仁义礼智之名
耳得天命之元在人性为仁得天命之亨在人性为礼
得天命之利与贞在人性为义与智天所赋之命即为
人所受之性此所谓天命之谓性也率循也循其性之
卷十三 第 37a 页 WYG1205-0374c.png
自然而行之于身即道也循其仁之性则自父子之亲
以至仁民爱物仁之道也循其义之性则自君臣之分
以至于敬长尊贤义之道也循其礼与智之性则恭敬
辞让之节文是非邪正之分别礼与智之道也率非用
力之谓顺其所受之性而行其所当行者耳此所谓率
性之谓道也使人皆全其天命之性而共由其率性之
道则何待于教哉惟夫性道虽同而气质有异太极动
静而为阴阳阴阳变合而为五行而人生焉太极之理
卷十三 第 37b 页 WYG1205-0374d.png
已不能离乎二五之气之中人禀太极之理以成性禀
二五之气以成形天地之性其能离乎气质之中乎气
清质粹之极者为圣人故性焉安焉而气质不能拘焉
自圣人以降则气有清浊质有粹驳随其分数之多寡
而智愚贤不肖于是乎分贤智之于道不免于过愚不
肖之于道不免于不及过不及皆差也其不能全天命
之性一也斯人也何可无圣人之教哉圣人之道亦非
外立一道以为教也不过因人所率循之道而品节之
卷十三 第 38a 页 WYG1205-0375a.png
以为教使过不及者有以取中焉耳辨亲疏之杀而使
各尽其情则仁之教立矣别贵贱之等而使各尽其分
则义之教行矣为之制度文为使之守而不失则礼之
教得为之开导禁止使之有别而不差则智之教明矣
品节仁义礼智之道以为仁义礼智之教使不能知其
性之所有而全之者今皆不拘于气质不蔽于私欲而
无过不及之差以复全其仁义礼智之性焉此所谓修
道之谓教也常人之性不免拘于气质清浊粹驳之杂
卷十三 第 38b 页 WYG1205-0375b.png
故不能全其所受于天者而有待于教圣人之性超然
于气质极清极粹之表故其功能有助于天而为天下
以立教有降命之天不可无立教之圣人也如此夫噫
此子思子之言也亦尝知其所自来乎六经言性自汤
诰始子思之言性实自汤诰出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以天赋之命言也于下民之三字已略见人所受之意
矣若有恒性以人受之性言也若之一字已略见率性
之意矣克绥厥猷惟后猷即率性之道而后之克绥厥
卷十三 第 39a 页 WYG1205-0375c.png
猷即脩道之教也谓子思之言不自成汤来可乎下文
所谓大本之中性也达道之和道也自诚明谓之性性
焉之圣无待于教而为人立教者也自明诚谓之教复
焉之贤已不能无待于教而况愚不肖乎篇首之天命
始乎言天篇末之上天之载终乎言天夫然后知道之
大原出于天深矣乎
  好名之人一节
观人之法当于名实诚伪之间辨之慕其名而为之者
卷十三 第 39b 页 WYG1205-0375d.png
伪耳非实焉而诚也故或矫情于其大而不觉露真情
于其小知此则可与讲孟子此章矣夫让千乘之国惟
圣贤能之然好名之人亦有能之者矣圣贤所以真能
者诚也实也故彻表里贯小大一于诚实而已其安然
而让千乘之国者也如此克勤其小物而不忽于其小
也亦如此好名之人能之非出于诚实也徒出于一时
之钓名干誉而勉强为之耳非本能轻富贵之人也乃
伪也惟其伪也故于大处虽勉强而于小处不觉发露
卷十三 第 40a 页 WYG1205-0376a.png
是以千乘之大国能矫情脩饰以让之而于一箪食豆
羹之小不觉其情发露而较之其心盖以为千乘之国
辞受之间万目瞪之不止十目所视而已近可以盗名
于一时远可以眩名于千载故为之然名也非实也勉
也非安也表也非里也箪食豆羹得失之际则微矣必
谓人何暇注目于斯焉所以不觉鄙吝之真情实态乃
发露于忽易不虞之地也盖好名之伪不及伪为于此
焉之表而鄙吝之诚于中者反露焉忽之故也是以圣
卷十三 第 40b 页 WYG1205-0376b.png
贤观人之法不于其所勉而于其所忽然后见其所安
之实也苏氏尝曰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不失声于
破釜正此意也或曰是则然矣圣贤之真能让国者其
于食羹之小之类亦克勤不忽焉有可證乎曰有尧舜
泰伯能让天下尚矣不待言矣真能以国让者其
季札乎齐让孤竹季札让吴皆诚也非名也故
则闻加富二等就官一列之盟相视而嘻笑之卒能食
薇而饿焉季札则一剑之微心许徐君卒挂于其墓至
卷十三 第 41a 页 WYG1205-0376c.png
于舍室而耕以食焉大者固纯全于小得失亦何尝漏
绽乎是盖彻表里贯小大一于诚实者也其与好名之
人伪于表而非诚于里勉于大而不觉露于小者所以
不可同年而语也或又曰人之度量相去甚远有斗筲
之量有江海之量好名之人能以国让此江海之量者
如邓彪刘恺以国让弟使弟受非服而已厚其名者近
之苟非其人则箪食豆羹见于色此斗筲之量者如羊
斟之羊羹不与而败华元刘殷之鹅炙不得而怨庾悦
卷十三 第 41b 页 WYG1205-0376d.png
者近之盖谓两等人也奚必以是论哉曰斯意也广汉
张氏之说也然较之集注之说则味不同矣且朱子答
问尝有曰苟非其人其人指其能让国者非指好名之
人也其说章章明矣讲学者其能深绎之否乎
  子贡问为仁一章一乡之善士一章
人之大伦有五朋友居其一友也者所以辅仁所以责
善者也师弟子云者其名虽不列于大伦然朋友之尊
者为师其幼者为弟子皆朋友之属也孔门之教莫大
卷十三 第 42a 页 WYG1205-0377a.png
于求仁孟氏之教莫大乎性善子贡问为仁而孔子以
友士之仁答之孟子言性善而今以友士言之盖以友
所以辅仁所以责善欲资之以辅我之仁责我以善则
不容不友其仁者不友其善者也然取友之道安有限
量哉势有贵贱道无贵贱时有古今道无古今孔子言
友其士之仁者而必先之曰事其大夫之贤者岂非欲
人之取友不当拘于势之贵贱欤孟子言友天下之善
士而必继之曰又尚论古之人岂非欲人之取友不当
卷十三 第 42b 页 WYG1205-0377b.png
限于时之古今欤孔子答问仁者多矣若克己若敬恕
若先难后获或直指全体或明示切要独于此以事贤
友仁言何也程子曰此为仁之资也艺成而下者之工
欲善其事犹必先利其器岂有道成而上之君子欲为
仁而可独学无友不广其为仁之资乎十室之邑必有
忠信岂有居是邦也而无大夫之贤士之仁者乎贤以
事仁以德言非大夫贤而未仁士仁而不贤也大夫已
仕而其仁已著于事业士未仕而其贤方蕴于德性故
卷十三 第 43a 页 WYG1205-0377c.png
曰仁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然必谓鲁多君子故子贱
得资取之而为君子今以君子而居是邦也安有不友
士之仁而能资之以辅我之仁者然使拘于友士之仁
而不知事其大夫之贤则取友之道狭矣事之为言师
之之谓也比之于友则有尊严敬事之意又加一等矣
大夫之于我势虽不同道无不同士之仁者固我为仁
之资也大夫之贤亦我为仁之资也大夫之一言一行
一政一教其德可师其行可法我能尊而事之资而取
卷十三 第 43b 页 WYG1205-0377d.png
之则于士之仁者有相观而善之益于大夫之贤者有
下观而化之工而为仁之助弘矣此孔子答子贡问仁
之大意也孟子道性善朱子尝谓学者能体会孟子之
意则七篇之中无非性善之理诚哉是言孟子此章虽
主取友言之然善之一言谆谆凡数言无非性善之意
也人性本无不善也今曰一乡之善士则以善盖一乡
言一国天下之善士则以善盖一国天下言以人性之
皆善而此有盖一乡一国与天下之善岂其性独与人
卷十三 第 44a 页 WYG1205-0378a.png
异乎哉均此赋予之善者虽人性之所同能不失于赋
予之善而充极之者则善士之所独此所以有善士之
名也然善士之善虽盖乎一乡一国与天下也善士之
心则未尝自谓其善之足以盖一乡一国与天下也善
士之善虽充其极善士之心则无纪极是以贵于取友
也一乡之善士曷尝谓其善盖一乡而不友一乡之善
士哉一国与天下之善士曷尝谓其善盖一国与天下
而不友一国天下之善士哉一乡之善士而能好善不
卷十三 第 44b 页 WYG1205-0378b.png
已资责善之益而不己则进进而为一国之善士矣一
国之善士而能好善不已资责善之益而不已则进进
而为天下之善士矣能为天下之善士非自尔也以其
能友一乡一国与天下之善士故能兼一乡一国与天
下之善而为我之善也士而能为天下之善士性虽充
其极矣而其心则安所极哉使止于友天下之善士而
不尚论古之人则取友之道犹未免于狭也古之人于
我时虽不同道无不同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
卷十三 第 45a 页 WYG1205-0378c.png
论古之人古之人不可得见矣然古之人之德行事业
言辞则载于书咏于诗未尝不可于今之世而见古之
人也人之好尚各以类合或旷百世而一心或同堂席
而异意何也有心中之善而后能取古人之善有方寸
之古人而后能知方册之古人我能为天下之善士矣
岂有诵诗读书而不知古人之为人者乎是以必论其
当时行事之迹也行事之迹也者考其托之行事与诗
书之载诸空言者合也是尚进而取友也上进而取友
卷十三 第 45b 页 WYG1205-0378d.png
者不徒取今人之善必等而上之而取古人之善也善
无终穷取友以为我之善者亘今古而无穷至于此岂
独为一世之善士而已乎此孟子论友一章之大意也
 
 
 
 
 定宇集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