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七


卷四十七 第 1a 页 WYG1203-061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七
             元 袁桷 撰
  题跋
   题唐玉真公主六甲经
灵飞六甲经一卷唐开元间书当时名能书者莫若李
泰和徐季海然皆变习行体独钟绍京守钟王旧法余
尝见爱州刺史碑黄庭经无毫发违越至开元间从贬
卷四十七 第 1b 页 WYG1203-0615b.png
所入朝一时字画皆出其手此卷沈着遒正知非经生
辈可到审定为绍京无疑昌隆公主睿宗第九女景云
元年入道改封玉真因以名观方盛夏时工役迫急群
臣谏疏咸入魏知古之疏有曰陛下为公主造观将祈
福祐季夏之辰兴工犯禁百姓居宅卒然逼迫令其转
移功德何有观地盖太平公主之旧第也唐世诸主多
强入道以为报本冥福否则和戎以弭国难为女子者
不亦难哉并识其事于后
卷四十七 第 2a 页 WYG1203-0616a.png
   跋竺氏藏舒沈二先生书
二先生授学乡里时踵门而登巍科膴仕者固不一二
数殊异以后衣冠沦落有不忍言者独剡源竺君嗣孙
稷犹能守儒保世庋藏二先生遗墨惟谨桷伏读沈公
书诲有曰兢兢自持若果能尔何用师友审竺君诚能
用力于是舒公志其岁月则曰乐道其教子荐更百年
敦厚恺悌之泽今复未艾竺君诸孙宜力修而善继焉
俾勿坠袁桷书
卷四十七 第 2b 页 WYG1203-0616b.png
   题唐临讲堂司州帖
临书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笔意洞达妙在转摺若
拘然位置不复有神韵矣唐临十七帖较阁帖多异此
卷纸品墨色真数百年前旧物宋世唯苏才翁米襄阳
得此妙解能书者必能深辨
   跋郑太宰奏撰乐章
故事圜丘明堂孟享宿斋之夕六宫起居奉表必委学
士翼日复命它学士作宣答词车驾还宫始贺庆成及
卷四十七 第 3a 页 WYG1203-0616c.png
锡赉亦皆学士所为词臣书诏填委盖不止是也自元
祐以后罢合祭仪文悉倍旧规国用不足二蔡之徒悉
遵王安石熙丰理财之法史官书之未尝不慨叹也郑
皇后三为妃嫔始正后位实大观四年之十月今观太
宰郑公奏撰乐章之文在十二月实此年也郑相世居
开封三开茅社虽繇椒掖之贵而其子孙殆有能以诗
书自显都承公兴裔详习刑政今世所行大理格目实
自公始蝉联官簿见于周文忠公所为墓碑四世孙出
卷四十七 第 3b 页 WYG1203-0616d.png
示手敕足以见一时文物之美噫翩翩不富之戒又何
其速也延祐三年五月甲子史官袁桷书   书唐临兰亭(绍兴内府故藏/)
定武兰亭文皇摹本所刻故毫发无踰矩至遍赐诸王
群臣则皆一时能书所临精神横逸虽扺掌相似然犹
以为优孟也余所见元嘉赐本第一神龙第二苏才翁
家本第三才翁本则祖神龙褚河南误字本第四冯承
素本二第五褚庭诲本第六陆柬之本第七最后复见
卷四十七 第 4a 页 WYG1203-0617a.png
米老所效褚河南本第八效冯承素本第九今见此为
十矣十本皆临书与定武微异同又皆茧纸非双钩响
榻所可作米友仁定此为模本失之矣况此卷浓淡结
构皆出已意每揽二字落笔尤奇媚米老临模诳一世
岂此法不以授其子耶柯敬仲好法书而近世辄效米
老眩易者十有八九故余特叙所见且以为贵耳贱目
之戒
   跋齐竟陵王萧子良书
卷四十七 第 4b 页 WYG1203-0617b.png
    (叙云齐永明三年正月十九日换自书/契以访唯文字象形鸟迹总成一卷)
韦续纂书体中有张芝一笔书钟繇行狎书曹喜悬针
篆书杜伯度章草书此卷盖五十六体之十一耳萧子
良书不传于世独述书赋其书有力而无体此卷是唐
响榻粉蜡本笔力遒劲有智永旧法宗少文作一环草
萧齐咸慕之子云书政与此类文皇乃深非之何耶圭
璧残断然犹审为朝觐遗宝吾于此书亦云
   跋柳城悬陇西李夫人志
卷四十七 第 5a 页 WYG1203-0617c.png
颜鲁公锥沙印泥法仅传于藏真诚悬真得其遒劲魏
晋𨽻书以匾古为工至唐虞永兴褚河南犹守旧法唐
世碑刻作字逾广遂以长劲为能而晋法悉变矣近世
书家不屑颜柳竞为李北海书而𨽻体遂绝余拙于书
而善鉴未有能易余言者往岁尝见柳公书清静经西
升经灵宝经易赋心经凡五卷当以此志为第一
   题定武损本
损本定武多匮金蝉翼越纸所印字弥精神不知者乃
卷四十七 第 5b 页 WYG1203-0617d.png
以纤瘦疑之当宣和流觞亭(阙/)     昌宣索急
驿以进内侍梁(阙/)    以蝉翼三纸连覆得百馀
本故上本差瘦中本肥瘦得宜最下本与不损肥本亡
异虽非北纸实皆薛氏所窃本也此本盖是薛氏旧本
纸墨昏渝殆犹东郭子綦垢弊愈甚而神益清望而就
之真有道之士也
   跋怀素草书四帖
藏真论右军书未若深服后乃为黄长睿所贬殆释氏
卷四十七 第 6a 页 WYG1203-0618a.png
所谓报缘员峤宝晋之馀复游戏唐迹吾意后人无敢
出议口当以是为徵
   跋欧阳询隅隩帖
评书家尝言率更书难双钩盖其落笔全在骨法若填
补肥媚则失其体旧见唐彦猷摹鄱阳帖笔意绝近此
卷殆髣髴之矣
   跋圣教序
三藏记旧经生多习之李西台人品高犹不免蹈袭今
卷四十七 第 6b 页 WYG1203-0618b.png
观此卷遗其玄黄非有拘窘蓬莱神仙海镜云灭濡毫
而踞龟壳非此翁也耶   跋怀素自叙
自叙墨迹俱有苏子美补字凡见数本董遒进德寿殿
者为第一然子美所补皆同殆不可晓善鉴定者终莫
能次其后先今观员峤所书贵耳贱目之士愿加详焉
   跋急就篇
索靖急就王廙所藏仅存于衣摺是渡江时已不完章
卷四十七 第 7a 页 WYG1203-0618c.png
法微茫转摺之分少失之则讹谬矣自唐以后遂不敢
以是擅名观此足以验笔冢之功噫诚难矣夫   跋怀素圣母帖
刘纲得道四明余尝欲游山中攀悬崖坐石窗问超世
之旨而未得今观此帖极伟怪素为文世未之见而此
帖亦世少摹刻观法书几三十年謏闻若是是果孤陋

   跋玉笥观李后主牒
卷四十七 第 7b 页 WYG1203-0618d.png
汉武南巡以天柱为南岳而江西诸山言神仙者皆宗
之玉笥山记所言汉武良本此至萧子云撰立馆碑有
曰清虚之馆盖其地也李重光以蕞尔小邦当开宝末
兵势寖迫奉宋正朔不暇给而犹曰御批此殆终身
不去帝号之诮所行文又曰准教则王制也南唐之亡
城陷犹诵佛不辍渡江虽功在曹彬而江面阔狭表里
实一僧图献于太祖宋史(阙/)  言耳九华先生道家
者流李主得国之效观其成败为之怃然前史官袁桷书
卷四十七 第 8a 页 WYG1203-0619a.png
   跋蔡君谟汶岭帖
君谟行书苏文忠定为第一其所摹右军诸帖形模骨
肉纤悉备具莫敢踰轶至米元章始变其法超规越矩
虽有生气而笔法悉绝矣昔人尝言程李御兵各善其
用学程之道犹鲁男子也君谟盖深知此唐人双钩多
横榻执笔尊谨惧其妄出胸臆也今观汶岭帖较唐文
皇枣木本益足取徵延祐五年六月会稽袁桷书
   秘阁续帖刘无言双钩开皇兰亭
卷四十七 第 8b 页 WYG1203-0619b.png
元祐间诏以秘阁旧迹淳化所未临摹者命刘焘无言
董其事为续帖十卷至建中靖国毕工后大观间蔡京
复增临十卷去无言所题命京改题通为二十卷后复
有孙过庭书谱今世号为太清楼帖是也开皇真本后
繇榷场复入德寿御府号神龙兰亭纸前后角有神龙
半玺盖唐中宗时所用印也理皇下嫁周汉长公主于
驸马都尉杨镇故事奠雁奏进礼物一百有二十奁理
皇从复古殿取神龙兰亭为第一奁以报宋社亡杨氏
卷四十七 第 9a 页 WYG1203-0619c.png
子不能守归于济南张参政斯立大德末年复归集贤
学士李某余得见之以百花蟠龙官作锦为褾首前有
希世藏小玺真奇物也此卷正为无言在秘阁亲摹事
见无言手跋向冰文简公裔孙当韩侂胄聚阅古图画
皆出冰鉴定自淳熙后图籍考订之富惟霅溪向氏锡
山尤延之诸暨王厚伯三人然字画最恶拙及今与仆
遂成四人延祐七年二月六日越袁桷记时官集贤获
睹此卷贾相旧物也
卷四十七 第 9b 页 WYG1203-0619d.png
   跋苏文忠与黄师是尺牍
黄师是寔先浦城人其父颖州府君好谦与二苏公为
同年进士师是遂与苏公家通姻谱尝为提点刑狱文
忠有曰白首沈下吏绿衣有公言之句所谓绿衣盖指
侍婢朝云言师是官职之不迁云尔师是官至侍制其
弟宰星变上疏论蔡京遂长流海岛有子子游脱骖以
葬欧阳彻张魏公义之后居四明之奉化此帖缝印曰
仁俭者为子游之子而视师是为伯祖仁俭之曾孙应
卷四十七 第 10a 页 WYG1203-0620a.png
春以诗学教授乡里后其子皆为达官桷尝闻长老言
其家所藏二苏公帖凡数十纸五世泽衰皆散落殆尽
此帖盖遭母章硕人之丧文忠所慰唁者旧亦尝见石
本今获真迹为之深有感焉
   跋米元章书
元章壮年学萧诚书后学段季展最后悉意师褚河南
其体三变晚复规模大令往往行书为长御府米帖有
楷书周官性不耐拘检时有涂注中原诸贤所见周官
卷四十七 第 10b 页 WYG1203-0620b.png
盖行书也草书之变始张旭行书之变由米老盖其镇
逸政相似耳孙过庭尝自言作书无一笔大令善书者
必能评其优劣也
   跋汪氏推恩诰
右信州汪氏孺人诰一道实寿圣齐明广慈备德吴大
后寿七十时孝宗上寿康寿殿推高年恩所赐也绍熙
五年复以八十行庆寿礼未几孝宗崩危疑之际定立
曾孙母仪四朝猗欤盛哉尝考乾淳之际国境宁谧天
卷四十七 第 11a 页 WYG1203-0620c.png
子以孝治天下一时郡县以年高闻于朝者视汴史惟
最多旧制男女凡年登百岁得官封仕而父母年九十
官封如民百岁而庆寿恩八十以上始得预如前制差
等焉张氏自待制时为宦族则汪氏之年耆盖可知矣
参政师点盖施公施为广信人首相文定王公淮实桷
外祖母硕人之大父于时文定作相其母夫人犹迎养
相府君臣广孝于是可见元杰沈静好修学老子道犹
能宝家牒于易代之后故国乔木蔼然遗思桷也世为
卷四十七 第 11b 页 WYG1203-0620d.png
史官得无书乎袁桷记
   题李龙眠雅集图龙眠旧作雅集图在元丰间于时米元章刘巨济诸贤
皆预盖宴于王晋卿都尉家所作也嗣后诗祸兴京师
侯邸皆闭门谢客都尉竟以忧死不复有雅集矣元祐
更政苏文忠公为中书舍人黄太史入史馆张右史晁
河中为正字秦少游以品秩最下亦校黄本书籍未几
晁以忧去又未几赵挺之论苏公少游鲁直同一疏否
卷四十七 第 12a 页 WYG1203-0621a.png
则晁亦在疏中矣噫元二之际号为翕和党论之萌盖
已兆朕良可悲也此图盖作于元祐之初龙眠在京后
预贡举考斯时之集则孰为之主欤曰此安定郡王赵
德麟之集也德麟力慕王晋卿侯鲭之盛见于题咏文
潜嗜饮樽罍满几者其实也少游凝然有思其小秦王
之意乎鲁直每遇家妓辄书裙带今乃题卷犹故态也
东坡公精神凌厉见于笔墨而待门下三客盖未尝以
此易彼尝考文章盛时各展素蕴故六君子别集体制
卷四十七 第 12b 页 WYG1203-0621b.png
各备后宋之弊以华贯为重墓中之文前归于周文忠
公楼宣献踵之至于末造刘龙学专之矣仰止英躅庸
书于后
   题八马图后
龙眠尝作明皇八马图此盖其云仍也奚官调牧深得
沙苑间意态画评云人称高名马亏先匠余于斯图亦云
   题双竹图
彭城遗𣲖如俞且轩梁率庵皆有萧洒意态世人贵耳
卷四十七 第 13a 页 WYG1203-0621c.png
贱目正不免如米老牛即戴嵩象即章得之诮此卷双
折枝烟云惨淡展阅晴斋颇有庄生去国几年之意
   书艺祖皇帝十节度风云图后
杯酒释兵柄此启运立极之基也然文盛武衰亦自此
始揽风云图痛当作恸遗民袁桷书
   以辟谷图寿张治中俾识其后
参预笃素张公孝伯于湖先生之从弟为贰卿时有以
辟谷图为初度寿玩其诗语典密超远非参预公不能
卷四十七 第 13b 页 WYG1203-0621d.png
受未几入西府又陪几政伪学之祸公实弥缝虽一手
拍国史时政至今犹可考也晚归桃源领祝釐十馀
年康强寿考是生樗寮太中公亦以字画酝藉重一时
年过八十作字犹妩媚本茂枝亘有自来矣桷大父严
州于太中情好深厚每相顾语时事艰蹇思欲如参预
公嘉泰时不可得风云变更此图遂为袁氏家宝思得
留侯裔孙以永两家传袭之美治中张公精神炳耀笃
志文物于吾家族祖正肃公有三世之旧振辔甬水言
卷四十七 第 14a 页 WYG1203-0622a.png
语冰雪诚信金石优游孙让而发不可犯事不徒作超
然有黄石公审势之道桷往游金华听言论之绪睹兹
佳辰敢以参预张公所至者为祝俛仰畴昔今百二十
年矣庸书所闻为公寿四明后学袁桷书
   题赵希远山水
前贤议大年山水平远多朝陵往回所见今观此图殊
有泉石意态吾乡楼宣献公嘉泰坐锢十年不作子公
书问赵尚书时方尹行都其犹子辈行后先不同要知
卷四十七 第 14b 页 WYG1203-0622b.png
画不当以此为重近世附会率类此
   题家山图
岩壑朱鸿胪翰墨绘事乾淳诸老咸尊许之余屡见其
书洛神赋飞湍图当未易入书画家评品信知前贤游
戏不得以艺名目竹墅先生旧为江行图登瀛图复因
思陵书法充为学书韵谱使之较艺书画二博士意其
犹朱鸿胪也艺成而下韦仲将阎立本懊恨莫雪则知
游戏深意未为害道桷客钱塘获观家山图于其从孙
卷四十七 第 15a 页 WYG1203-0622c.png
一清典刑日沦雅思清集萃于墙屋之被文绣宜深宝
藏以示同志
   题赤壁图
空濛寒江望断壁如日色羁臣谪子作凄然怀土语似
伤正气余尝读囚山诸赋深惜其才其不遇果命欤览
此长卷益知东坡翁百折不挠非景物可动为之一噱
   题模本重屏图
重屏图至汝阴王明清氏始定正坐者为南唐李中主
卷四十七 第 15b 页 WYG1203-0622d.png
像余尝见楼宣献公家周文矩所画初本前有祐陵御
书乐天偶眠一章噫承平盛时君臣图治而区区慕企
耆年之安佚祸及于身国亡于嗣苞桑之戒有自来矣
此卷模榻不遗毫发乃乔仲常所制深得龙眠笔意而
精巧过之以此辨定
   书牟端明脱靴图黄鲁直返棹图赞后(子昂画/)
   (时守当途所赞/)
嘉定改元首召楼宣献公为翰林学士承旨更十七年
卷四十七 第 16a 页 WYG1203-0623a.png
不复有继而学士亦久虚不用宝庆初首用郑忠定公
时则有若洺水程公相继为学士端平则真文忠嘉熙
则魏文靖文忠不肯拜命文靖不两月即入政府矣淳
祐特用三人曰端明李公参政应公其以不能辞者吴
丞相一人耳至景定始踵用徐公端明牟公独牟公至
咸淳初犹学士噫四十一年理宗所命内相不过四五
人则凡号为学士者诚难矣方陵阳李先生特以史局
入蜀为参谋首辟先生以自近苍黄出蜀李公造朝愿
卷四十七 第 16b 页 WYG1203-0623b.png
给笔札补其书先生之助为多龙翔之役丁董气燄无
敢犯一麾出守惓惓忧国绝侥踰鼠穴之蠹初图见之
感指摘文致之弊太史之图见之裕于子孙经术渊懿
为东南师表故国乔木殆于是见之矣念昔至元乙酉
尝从子昂承旨公于钱塘于时年少气锐各欲以文墨
自见此图之作实在是岁鳌头之兆殆表于是桷也学
不加进而志日益懦肃容斯图其亦有所感也夫延祐
四年九月袁桷书
卷四十七 第 17a 页 WYG1203-0623c.png
   题杨补之梅
逃禅居士平生文章字画清劲简洁独作梅花习宫体
岂宋广平遗意邪德寿殿深爱之尝命作横披亲御翰
墨惧以是干进即脱身还里士大夫自重若此可以见
昔时之盛
   题汤叔雅梅
旧见叔雅作三杳图踰二丈遗其女准奁田四十亩清
实清矣如太清何叔雅性慕旷达其绘事有山林枯槁
卷四十七 第 17b 页 WYG1203-0623d.png
之意德寿殿乃不喜之何耶遇不遇有命昔人评诗谓
柳塘春水真富贵语叔雅岂故为是以自况然予尝闻
评画家言竹外一枝水边摇落非叔雅不能盖棺论始
定于此图见之
   李成寒林
李光丞画多入御府在民间者其子天章以金帛悉购
藏故米元章作无李论此卷王都尉画帙中物余留京
师见宝绘堂画帙仙佛折枝禽畜凡三帙后入宣和太
卷四十七 第 18a 页 WYG1203-0624a.png
上皆御题姓名复加宝玺宣和最重光丞山水今装潢
犀轴皆旧物盖从画册表而出之者摺文犹在而后纸
略剪去至治元年十一月丙子导尊号玉册置省中归
坐南窗书
   题小坡竹石牧牛图
小坡竹石绰有父风后倅定武骂贼不屈以死其风节
不坠光于前人矣坡翁流落困苦有悔不长作多牛翁
之语将买田终老于阳羡而志迄不遂此图之作无乃
卷四十七 第 18b 页 WYG1203-0624b.png
聆庭训以寓初意与江南䆉稏千里一色久客于京尘
庄舄故乡之思无言而色已动览之怅然
   题李伯时马性图
   (仁庙赐郝参政此图/为龙眠李元中作)
龙眠三李元中厕伯时岂浅浅哉尝闻伯时欲工马形
状或有告者曰非入天厩不可今世所传好头赤等图
悉天厩摹写鸣立起俛神气洞马腹矣后复有告者曰
子性非马性入于自然宁有悔悟使真入之曷有出理
卷四十七 第 19a 页 WYG1203-0624c.png
曰是忏悔作大士像袁桷曰性以理成物具理具区别
有殊性善益彰惟我仁宗皇帝溥博济物一视同仁其
所以际待大臣者实有差等其膺是赐非臣彬不足以
称龙御上宾先臣不接踵以逝诚有是也夫嗣子升至
治二年命小臣袁桷叙本末谨稽首拜手为之书
   题王黄华墨竹
黄华老人祖襄阳笔墨至于平世不遇卒至穷困流离
时使之然使生元祐盛时实不在米老下文丹渊用墨
卷四十七 第 19b 页 WYG1203-0624d.png
意在笔前观此卷岂在彭城下邪德常评古精诣遂取
其评以书
   题李龙眠十六罗汉象
龙眠白描多用吴道子卧蚕笔若一用界画法则非真
矣此卷山林嵚崟骨相巉崿犹有离王舍城真态非复
有江右卑弱仪度神闲意定视天台灵鹫直瞬息事龙
眠神气洞马腹晚修莲社得无冥会耶   题彦敬子昂兰蕙梅菊画卷
卷四十七 第 20a 页 WYG1203-0625a.png
余尝见彦敬子昂亲作绘事生香疏影光透纸墨观者
莫不敛衽二公既下世摹传益多优孟之叔敖几不可
辨观此生意犹侍杖屦时也
   题子昂击磬图
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蒯聩父子之乱于斯时
也圣人得无所感柴也其来由也其死事果有至于此
名画记有击磬图不存子昂创意作此本其亦有所感

卷四十七 第 20b 页 WYG1203-0625b.png
   题郑有之苏黄海棠诗卷
吾乡楼楚公为令登封得嵩山之石以归自渡江来南
北隔绝其孙宣献公遂筑楼扁曰登封而贮石于其上
京洛慨叹其记文实三致意焉华阳自甲午之破衣冠
南来不一二数土地之宜登于王所者悉绝若奇花美
木往往于前贤题咏中髣象而不复可睹金华郑有之
北山先生宣抚公之裔孙其家有蜀棠一本犹传以为
宣抚公自镇蜀归时手植有之复得摩围阁所刻东坡
卷四十七 第 21a 页 WYG1203-0625c.png
海棠赋一篇又得黄太史所草合为一卷每花时举酒
展卷高歌居然万里之势见于眉睫其与宣献公之意
政相似余尝闻牛奇章聚花石之奇丽而身不及享近
者内翰洪公筑琼圃于第而几致奇祸孰若宣抚公清
名懿行淑于后人一花之微犹存于百数十年之后古
人有言曰十年之计在木百年之计在德今德与木俱
存而无坠岂不美与谨书其事于后他日访乔木之居
坐花阴之下举觞相属当为赋其事
卷四十七 第 21b 页 WYG1203-0625d.png
   书赵监酒墓记后
唐世宗室其初皆有封爵世远亲尽遂与异姓之臣杂
而仕宦至或流落民间故作史者深为之叹惜然而石
堤谷之惨则又有甚可叹惜焉者也宋太祖惩前代之
失诸降王子孙皆得登仕版而柴氏钱氏复与为婚姻
号为最盛至于靖康大变流离南来皆得奉国牒以见
于宗庙绝猜疑之嫌于此可见余尝自绍兴以来考其
世系彬彬秀出亡虑数十人至若魏王诸孙虽其族属号
卷四十七 第 22a 页 WYG1203-0626a.png
为疏远卓然可传者词华则德庄仲白清谨则德老父
子抑有以知祖宗垂裕之盛乙未秋赵君开叔出其皇
祖监酒君之铭谓余曰此相国程公之所作也监酒君
于魏王为九世孙而文昌公之从子也文昌师性命之
说于慈湖先生为时儒宗曩先人官广陵时诏以家世
旧闻甚习暨归馀姚故居每拜高曾墓下读诸老所述
先德夙夜畏惧不能承嗣丙子奔播善和故书与墓碑
俱燬为庶为奴不敢自恨独欲求程公之铭不可得也
卷四十七 第 22b 页 WYG1203-0626b.png
惕然于心几二十年今复获于四明之族党诚不胜慰
喜其为我记其事余曰世之畏祸者多矣变姓之张禄
别族之辅氏盖思以自全也今君之喜非昔之喜也君
方以易推策隐市以自活易之道非止于是其忧患之
深者也养其支离以尽其天年斯足以不辱其先矣馀
不足为道姑书其事而归之   书进脩堂往还尺牍
始曾大父越公从正献公时通判少卿方总角诵书正
卷四十七 第 23a 页 WYG1203-0626c.png
肃公方入小学于时诸生从正献公凡数百人公教不
及诸子母夫人戴氏手模颜鲁公大字以教诸孙宗盟
之好实夫人启其议故越公少年作字亦习此体后伯
祖通判大父严州尤相与模学进脩堂书体两家敦叙
情谊于书牍犹可见也嘉定癸酉岁正献公自九江召
归郎省越公亦自桐庐入为奉常属官后正献公为待
从而越公复入著庭同朝凡六年后三年正献公奉祠
归里越公以列卿尹临安公作诗十章相寄奖励尤深
卷四十七 第 23b 页 WYG1203-0626d.png
而其首章有曰少年妙誉已超然不肯随群苟目前盖
犹言昔时迟赴礼部相从事也暨正献公薨越公挽章
有曰燕堂联族子讲席后诸生盖言合谱时事也自正
献公而下书牍无虑数百皆藏二父房往岁从兄子礼
举此卷以授己丑之灾凡先世旧物一夕而烬独此以
藏于故山获全追念二祖宗盟之始今已百二十年旧
闻零落惧不复记忆因书识于后俾后之子孙得以有
考云甲午岁良月曾孙桷谨识
卷四十七 第 24a 页 WYG1203-0627a.png
   书冯将军翠峰诗后
金炀渡江世人咸称采石功为雄伟而不知炀之首谋以海
道进兵为第一向非胶西用奇决胜则长驱海陵江左殆未
可保始余阅李伯微甫系年书深疑纪采石之事为多胶西
之事为略间阅传记则知前辈已议雍公之张大而伯微甫
杂记亦书雍公经理关陜之不遂盖未尝不置疑于其间也
胶西之战李宝功诚不得泯若冯将军事独不见于史可恨
惟赵氏遗史所记号为详悉而所谓当时卓然奇功皆归于
卷四十七 第 24b 页 WYG1203-0627b.png
李宝之偏将曹洋乃于冯将军深有异论且谓独请海艘
借勇以避虏弃阵却走于凯旋之先余尝反复其事有知
其不然者夫军法莫严于背兵李宝非能假冯将军者也
其捷也实宝命曹洋诣阙以奏洋安得不掩美以自称方
是时犹槩受其赏将军之不却走也明矣所传闻异辞
圣人犹疑之遗史重妄之罪深矣微正献公直笔以行遗
事则将军之功不止于泯焉而已也桷曾大父枢密越公
尹行都时筑射圃曰旬阅下教出将军射法以试士伍
卷四十七 第 25a 页 WYG1203-0627c.png
白首军校犹能诵将军射谱枢密公训阅之勤山阳弄
兵公以不发兵坐视责时宰由是去国于时领兵殿岩
者几欲承受风旨袭夏震遗志以报私恩每思将军之
忠烈有不待子孙而后传也今观翠峰题咏诸老赞述
满卷独正肃公书尾之语犹不满于绍定之事噫其亦
有望于后者与彭叟成纪正裔今为范氏后冯范之谱
犹临邛高魏之谱也昔陶商翁刘景文以边将有能诗
名将军翰墨之美诚不愧古昔彭叟以诗书迪绍前人
卷四十七 第 25b 页 WYG1203-0627d.png
光其当不止此敢辨遗史之妄以补家乘复以励彭叟
云丁酉岁正月辛未越国袁桷书
   书史文靖为西山先生荐黄参军家问
尝读西山先生通文靖公启有曰四纪奉常之第三州
刺史之符华涂咸拟于直登雅操独安于平进又曰青
原彭蠡善政有百年之思太白东湖胜赏穷四时之乐
味绎词旨盖不以赫奕为可贵也绍定元二先生去国
文靖亦归老里第今观荐士之急遂因父以致其子而
卷四十七 第 26a 页 WYG1203-0628a.png
文靖谆谆训谕尤以先生为重绝干挠之嫌于斯可见
桷闻诸老言永国为相时欲迎公政府就养不一岁而
返方永国之入相也公独言参预应公宜为文字官应
时以议端平兵事谪归里未几果得召命将入国门刘
濮二竖相继论去公闻之叹恨数日噫父子至亲宜无
所嫌避在隆兴时若张紫微之总得近世之江文忠诚
有不可处若文靖父子诚无可议一时廷绅不免有赵
括之讥慨贵盛之不常悯天运之日圮三复遗墨肃襟
卷四十七 第 26b 页 WYG1203-0628b.png
以嘻是岁五月乙亥年家孙袁桷谨书于其曾孙益伯
题识之后   书张仲实家谱后
古者别姓收族莫严于祖庙自宗法不行各尊其祢不
待数世而视为绝族盖谱谍不修庙制不立迄无所藏
附故耳唐世庙院之法犹有遗意至宋令甲非君赐不
得立由是公卿大臣各怀安苟且视以为难事自渡江
来承赐者亡几其所立庙率燬于火或撤去不复立而
卷四十七 第 27a 页 WYG1203-0628c.png
独张忠烈王故庙易代犹无恙方承平时张氏族号最
盛散处都邑其房院称号各以数目为别岁时烝尝男
女长幼悉列庙下而复择宗子以主祀传于今其法盖
未坠也昔挚虞以汉亡之后谱传之失子孙不能言其
先祖推其本始作族姓昭穆夫当流乱之馀理固若是
而先儒以为厚风俗之道亦莫若明于谱系今仲实因
故庙之旧合七世之谱旁行邪上如指诸掌慨今思古
将袭德踵美使夫来者之有以自振而其可传者非止
卷四十七 第 27b 页 WYG1203-0628d.png
于章绶赫奕而已夫寻丈之木其旁达拳曲者莫病于
本也阿阁之凤翱翔振迅者无害于德也惟其有之者
斯似之也书曰绍闻衣德言又曰迪惟前人光仲实其
勖之矣袁桷识
 
 
 
 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