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1202-084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兰轩集卷十二      元 王旭 撰
  记
   息斋记
教谕王君子正鄃城之善士也尝以孝廉之行见表其
门闾一日过予言曰吾闻畏影而疾走者不如就阴而
休迹行险而侥倖者不如居易以俟命今吾年亦至矣
心颇厌于人事欲以息名所居之斋而请子记之何如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1202-0848d.png
予不得辞因谓之曰息有二义有止息之息有生息之
息风停而浪静薪穷而火绝此止息之息也静者动之
根阖者辟之始此生息之息也今先生超乎利欲之风
波而忘乎权豪之势焰清风里社白日羲皇古井死灰
殆不足以喻其心之无事也其于止息之义固不待于
予言之赘而自得矣独于生息之义有可言者盖尝观
于吾身呼吸之间而知天地阴阳动静阖辟之理夫气
之一出一入往来相因而无穷者鼻口之息也彼万物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1202-0849a.png
之生于春而死于冬孰知纯阴之坤而一阳之复已为
群物胚胎之始是静中之有动而阖中之有辟也然则
天地生生之诚何尝有间断之时耶其于人也亦然仁
义之心与生俱生虽或一时陷于物欲而梏亡于旦昼
之所为然夜气之所息源源而无穷自有不能已者养
而存之则良心日盛而圣贤不远矣昔卫武公九十有
五而进德不衰先生之年亦未矣然则予也又安敢轻
陈止息之说于前哉君于是笑而谢曰斯言起予敢不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1202-0849b.png
勉诸遂书而记之
   明德堂记
昔故人有以宝鉴遗余者发奁而观之则湛乎若寒潭
之水皎乎如秋空之月悬于高堂之上而物无不照以
为物来而物未始来以为鉴往而鉴亦未尝往也盖虚
明无蔽体立用行有自然而然者后余游四方数年而
归入门问鉴之所在则儿童出诸败壁之下尘垢积寸
矣面之昏然无睹也家人亦以常铜视之唯救月则一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1202-0849c.png
用耳呜呼昔之明今安在哉语未既有负局者呼使治
之涤之以水摩之以药转瞬间而昏翳尽去清光尽还
豁然如层阴之捲太虚而白日之正中也余惊喜曰今
之明何从来哉噫人之明德亦犹是也原天之所以命
于人而人之所以受于天者一性昭明众理咸备随感
而应神妙无方初岂有一毫之蔽也哉良由拘于气禀
汩于物欲故其昭明者日昏月昧而不能复是以极于
下愚而后已也人诚知夫天之与我者本自高明而广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1202-0849d.png
大吾反昏蚀斲丧而不能有之以自同于庶物岂不可
哀而亟思有以反之耶苟能道问学以开其气禀之偏
尊德性以去其物欲之诱则前之明德将一旦复还我
矣其还也非自外而至也乃吾之所固有也易卦之晋
曰君子以自昭明德大学之首章曰在明明德书之康
诰曰克明德此三言者何其同而不异也是皆圣人指
义理之根原性情之妙用以示人而使知其灵且贵于
物者在乎此也今既揭斯以名讲诵之堂而书其说于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1202-0850a.png
壁以告来者使知所用力而加勉焉
   颐德堂记
有天命当然之理有人心自然之善此古今之所同而
愚智之所均得也何谓当然之理天以阴阳五行化生
万物而赋以健顺五常之德此理之当然者也何谓自
然之善万物之生受天命之理以为性而具于虚灵之
心性无形而心有体故仁义礼智蕴于中而为全德此
善之自然者也有物则必有此理有心则必有此善何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1202-0850b.png
尝古今智愚之间哉然而有君子小人之不同善恶向
背之或异者无他是乃不善养之之过也譬之木焉生
理既具而又能固其封植时其燥湿顺其生而无以伤
之则条达畅茂不以为难矣苟或反是则倾覆枯朽亦
不为难矣故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
消又曰养其大体为大人养其小体为小人体有贵贱
养有大小乃义理物欲之所由分也世之人唯知物欲
之养而鲜知义理之养此其德所以不及古之人欤是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1202-0850c.png
知德虽我有而不可无养之之功养之之道将如何曰
易卦之颐养道之善也上艮下震有内虚外实之象焉
盖义理之在天下者为无穷而吾心亦当与之无穷内
之虚所以来外之实也受天下之义理以实其在中之
虚则吾德内充而辉光外著岂非养道之善乎然而君
子非止于是而已也复推其所以自养者以及于人则
内外无憾而颐德之功全矣故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善天下是乃圣贤之志也单父陈君来判泰安州事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1202-0850d.png
以颐德名堂而请记于余不得而辞也因为说以遗之
   厚斋记
杨君廷玉始予一见其充然厚重之资而知为君子长
者之人也及来鄃城其子彦思又从学于予日月既久
知之为益详其辞气之和蔼蔼如阳春德性之美温温
如良玉恩睦于亲族而诚孚于朋友其君子长者之称
众无异辞焉一日过予言曰某不幸幼而多故不克从
事于学然心知诗书之为贵而道德之为美今老矣所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1202-0851a.png
幸有二事焉一子以勤家一子以读书而身得优游于
无事读书者以兄之治生为劳而每不安其心勤家者
以弟之读书为喜而无少异其意二子之友敬笃至吾
知他日庭前紫荆无复焦枯之虑矣自吾先人以厚德
见推于乡里而吾嗣之常惧弗及傥使子孙无怠世称
善人是则吾心而富贵非所望也近辟一室以为晏息
之所而欲以厚名之俾居此者因名思义益厚其德而
不陷于浮薄之失子为我申其说而记之何如予谢曰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1202-0851b.png
某不敏何足以承君之意虽然尝观于农夫树艺之事
而有感焉盖硗确之地无良苗沃饶之田多美稼岂非
以土有厚薄之异而物有盛衰之殊乎是以良农之治
田也既粪之又溉之凡欲其厚焉而已矣况吾心方寸
之田亦何种而不生哉君家之田既已厚矣物之生者
将日蕃矣传之子孙使无愧于良农则廪可高而凶年
非所患矣噫太朴之日散而淳风之日漓浮华之日胜
而巧伪之日滋古人不作非君吾谁与归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1202-0851c.png
   遐观亭记
大德元年春西皋先生自历下来游鲸川爱李君长卿
东郭之园亭为大书遐观二字以表之由是斯亭遂为
衣冠游集之胜所而长卿又素以好事称每群芳盛时
辄置酒邀宾造其上停杯一笑香风四来短白长红各
有娇态伫目徘徊之际甚足以畅幽情而增吟兴也于
是客有疑而问之曰古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
天下岂非所处之既高则所视之益渺而物不能为之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1202-0851d.png
障碍乎今斯亭也高不踰丈红绿纷如互围而交映目
之所逮者有限吾见其观之不能遐也斯名殆未可欤
主人曰不然吾闻高人眼力可以超千古达士胸怀可
以纳九州善观者盖以心而不以目也吾试与子凭轩
而观草木之秀茂则见天地之生意流行于四海而无
间也观禽鸟之飞鸣则知阴阳之动物遂性于两间而
自如也观云烟之聚散则悟浮世之富贵功名傥来于
一朝而非久也崇吾仁以为山则不必嵩华之崔嵬而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1202-0852a.png
崔嵬者常峙于胸次导吾智以为水则不必江湖之浩
渺而浩渺者恒流于目前则吾之此观也不既遐矣乎
今子于吾亭乃以目而不以心宜其有所窒而非吾之
所谓善观者也他日有浴沂风雩之乐者可与俱来同
吾此观客于是愧谢曰远哉君之心也今而后不复有
疑于斯亭矣
   中和书院记
长芦高伯川既以馀财助修文庙两庑而成之又感燕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1202-0852b.png
山窦禹钧之事叹而言曰兴书院养寒士此盛德事也
北方三百馀年已来继窦氏之躅者何其寥寥耶余陋
虽规模不及彼而窃有希贤之志焉于是买地于所居
东北积水之上虽近阛阓而幽寂閒旷可为士子肄业
讲习之所乃营为二区其东正堂三间东序如之以为
讲师之居其西书楼上下各三间高明宏深盛夏无暑
气东西庑亦各三间绕以周垣高大其门西皋赵公为
大书中和书院以表之君又以厚币聘师儒于四方俾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1202-0852c.png
专讲席而游学之士皆代其束脩之费而廪给之其规
画措置犹未巳也余辱承君币来自泰山书院之成目
睹其事嘉君之用心远而为利博有非流俗所能知者
因对诸生而叹曰夫天道否泰盛衰如循环无不复者
草创以来国家以伐宋为事未暇文治今圣人在上天
下一家书籍盛于中国学校遍于四方斯文其将复兴
乎且书院一事盛于南国而北方未之有今高君营此
盖将以为北方倡而因以上迎乎天意安知不有好事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1202-0852d.png
者随而和之哉他日择形胜之地尽规模之大有如白
鹿如石鼓如岳麓称于天下名于后世以惠学者于无
穷其人其事虽未可知而其原则要自高君发之呜呼
其用心可谓甚远而无愧于窦氏矣今诸生肄业于此
蒙君之惠当有以副君之心而毋失其为学之道夫学
之为道非徒区区诵说而已也孝弟忠信以立其本诗
书礼乐以明其用切磋琢磨以致其精则才成德就庶
几无负于高君经营书院之美意矣诸生其亦思而勉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1202-0853a.png
之哉
   馀庆堂记
长芦袁善庆尝过余高氏书院之中和堂以李君英略
所作贤母传见示曰此乐陵王才卿之母李氏也余观
之见其恩义之俱全孝慈之两尽而寿考康宁又有非
他人之所能及者因为赋诗以美之袁君曰李母之事
君既有以知之矣而才卿兄弟犹恨君之未及知也因
言其孝友仁厚肥家睦族之道所以见重于乡闾者余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1202-0853b.png
于是欣然愿一识焉已而袁君又来致才卿之意曰家
有堂既以馀庆名之矣愿先生为之记余既知其人而
又无以拒袁之请因取易坤卦初六之文言而详观之
叹曰天人之际上下相为流通而理气相为感应者未
尝或差如此昧者不知也且圣人于他事未尝轻为必
然之辞而独于积善之家曰必有馀庆自非察于天人
之际而明于感应之理何以有此必然之辞乎夫庆者
吉祥之总名而人人之所愿得也苟善之不积而望庆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1202-0853c.png
之自至是犹北辕而求越亦终于不得而已矣盖善者
庆之基庆者善之效善之所在即庆之所存也今才卿
之母既以贤德获上寿而昆季又皆以仁孝称门族昌
大将自此始他日君之子孙登是堂者思欲常享于斯
庆必思常积于斯善而后能常无愧于斯堂矣
   中和堂记
学者之事莫先于治性情而修礼乐夫性者理之所会
而情者性之所发也会而无所偏则性之体立矣发而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1202-0853d.png
无所戾则情之用行矣性情体用所以为天下之大本
达道者其中和之谓欤故治性情者不可外中和而他
求也周礼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
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盖中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
乐之所由生也守天理之节文而无过与不及之失顺
天理之自然而无倒行逆施之弊则中和得而礼乐在
其中矣故中和者所以治性情而修礼乐者也高君伯
川既以中和表其书院而复以名其讲诵之堂于学者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1202-0854a.png
宁无意乎诸生登斯堂玩斯义其于性情礼乐之际可
不思所以自勉而求识其体用之全哉
   铁岩记
人心之蕴必托于物而后形观其所托则可以知其中
之所存矣故乐水可以知其智乐山可以知其仁焉世
之君子自唐奇章公以来往往嗜石求其环秀怪巧状
峰峦者大则列于池台之侧小则置于轩楹之间以供
朝夕之玩其皆乐山之意欤然而未有以铁为之者也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1202-0854b.png
余乡陈子问家有铁岩三峰一日出而示余曰此某先
君述古堂之故物而平生之所爱而玩也余惟先君不
可复见每睹兹岩则肃然起敬如或存焉子其为我记
之以慰余之思也余生晚不及见公尝闻其为人以谓
其气刚以方其志坚以确笃于自信而勇于为义盖挺
然不可以利诱而威屈者也今观此岩高不踰尺而气
象坚重刚风凛然有可敬而不可犯者其真有似于公
欤是宜为公之所爱玩而不置也是宜为吾子问之所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1202-0854c.png
传宝而不敢失也呜呼刚德之难能也久矣士风之轻
浮也甚矣吾于兹岩独能无感乎
   冥鸿亭记
至元甲午夏萧宰周君景远以事至砀相从十馀日尝
语余曰萧之为邑襟山带河地僻而民淳余今幸得优
游无事于此将友琴樽亲图史观鱼鸟玩泉石顺心而
适性区区名宦有不足言者矣况君子贵于知止何必
日暮途穷而后税驾哉卜居之意于是定矣尝构一亭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1202-0854d.png
名曰冥鸿窃取扬子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之语也吾
子为我申其义而记之何如余逡巡而起谢曰君之寓
意高且远矣顾余不敏何足以承教而发挥之虽然敢
不诺诸愚尝观易之渐而有感于人臣进退之义盖卦
之六爻其象皆以鸿言鸿之为物顺阴阳而往来不失
其时者也自初至五其进以渐于干于磐于陆于陵可
谓遂饮啄之欲得游集之乐矣然而矰缴之虞庖厨之
祸亦或由是而不免也君子之仕自一命而至公卿亦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1202-0855a.png
可谓身荣而志得矣然而华亭之鹤东门之兔亦或因
此而致思也是知富贵多危机功名隐奇祸乃古今之
常事无足怪者独上九一爻处渐之极而在无位之地
岂非人臣功成名遂而身退之象耶故其辞曰鸿渐于
陆陆云路也是其高飞而远去者也虽违饮啄游集之
乐而亦免矰缴庖厨之祸此鸿之全身而善处者也君
子于此既不失君臣之义而又有以遂山林之高岂非
进退始终之俱得者欤不然避世而长往洁身而乱伦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1202-0855b.png
如沮溺荷筱之徒者不免得罪于圣人而君奚取哉且
君以世业人才之高文章字画之妙知名当世又方强
仕之年是朝廷之所不舍而其羽可用为仪者也岂终
于冥冥而无用乎然则斯亭也殆非君今日之事也姑
叙其说以记焉
   衍庆堂记
泰安监州石使君新第堂成名以衍庆而请余记之余
谓庆者吉祥之总名而衍者引而长之之谓也水必有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1202-0855c.png
源然后可以衍其流木必有根然后可以衍其枝人之
庆必有所自苟无以积于前则亦安能衍于后哉盖庆
者天也衍之者人也以人而求必于天自势而观之则
见其形声不相接视听不相干而有可疑者自理而观
之则上下之同流而感应之一气未尝或差也易曰积
善之家必有馀庆庆在天而善在人善愈积则庆愈长
矣是岂无自而来哉惟君父子相承宣化千里其施泽
于民既厚且久余之来也暮不及拜先使君而遗爱在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1202-0855d.png
人称之者不容口则固知其善之有所积矣及与君游
则见其襟度夷旷气貌温和好贤乐善诚实自然真吉
人也于是退而叹曰石氏之庆未可量也使天而可必
则于公之高门王氏之三槐又如何哉虽然源深矣而
愈加疏浚之功本盛矣而益致培养之力则其流其枝
岂不益长而益茂乎是又君之所当知而加勉者也
   述古堂记
陈子问一日过余言曰先人平日嗜经史而勇于义不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1202-0856a.png
苟合于时以穷其身而不悔尝以述古名所居之堂未
及有以记也某忝嗣箕裘既痛先人之不复见而堂中
之书往往手泽犹存朝夕保守不敢失坠唯名堂之义
不知所以继志而用力者其为我言之余辞不获因谓
之曰子之先君所谓古者非指道而言邪世固有古今
矣而道亦有古今乎以为道而无古今也则尧舜之稽
古孔子之好古而子思所谓反古之道者皆何谓也以
为道而有古今也则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1202-0856b.png
变而又何古今之有若曰非道之谓特指六经而云尔
则六经者载道之器也道既无古经独古哉然则名堂
之义吾子将若何而行其力而余也又将若何而为子
说虽然岂果终无其说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
阴阳天地之理两仪者阴阳天地之形也是理之自微
而之显气之自静而之动造化之所以流行而万物之
所以为万物也此道之所自来六经之所为本而舍是
将无古矣其述之奈何抑吾闻之人之一身备乎天地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1202-0856c.png
而心者人之太极也方其寂然不动喜怒哀乐之未发
即太极涵三为一之时也及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而
莫不中其节即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之事也三纲九法
五常四端皆由此立皆由此运固不必求之千万年之
远而察之吾心动静之间即天地阴阳之阖辟始终见
矣是岂区区泥陈编而守刍狗者所可得而知哉子不
余信尝试升堂静坐招濂溪翁而问之当有得而知所
用力矣于以继志尚奚愧之有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1202-0856d.png
   拙斋记
鲸川恒敬之以拙名斋而请记于余余未达其意因问
之曰子之所谓拙者得无拙于媚世而耻不及于乡原
乎得无拙于干禄而愧于巧宦之汉臣乎又得无拙于
谋生而有羡于陶朱乎又得无拙于语言技艺而有慕
于祝鮀公输乎敬之笑曰五者之拙余实有之而耻愧
羡慕则心之未尝有也又尝读濂溪翁之赋而重有所
感因以名斋先生以为何如余曰名生于实者也子既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1202-0857a.png
有拙之实矣可不安拙之名乎虽然前五者之拙拙于
外者也非子之所当病也夫拙于乡原则无贼德之讥
拙于巧宦则无颠危之失拙于陶朱则无利欲之昏拙
于祝鮀则无口给之憎拙于公输则无机械之耻一拙
而去五损得五益子又何疑焉若夫拙而在内明德而
不知其方进道而或迷其途心为茅塞而气已委靡则
恐有所未可敬之曰愿坚吾外而勉吾内顺天命而无
营守吾诚而不欺庶几其可乎余曰可哉遂书而记诸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1202-0857b.png

   三教堂记
安阳许公奉资禀淳和而与人无兢中年有隐居之志
去城东北二里馀葺圃种树构堂其间仍绘宣尼瞿昙
老聃之像而事之一日余与诸君至其所公奉谓余曰
夫儒释道是谓三教其并行于世也久矣然而为儒者
则攻二氏为二氏者则排儒吾见其隘未见其广吾见
其私未见其公也今吾合三圣于一堂而事之者将以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1202-0857c.png
矫其隘与私而又将以剖三家之藩篱而一之也故名
其堂曰三教而请君记之何如余笑曰吾闻天下无二
道圣人无两心而又岂有三家之异教哉此皆后世失
其本而泥其末师其迹而不师其心者之过也何以言
之盖天理之自然而人物之所当行者谓之道品节其
道而为法于天下使人人有所据依而不失其中者谓
之教道也教也岂空寂虚无之谓哉昔仲尼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六经所载可据而行皆天理之当然而不容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1202-0857d.png
议者也彼瞿昙氏生于西方逃君父入山林其乱伦虽
不可以为法而薄嗜欲广慈悲鍊精神明心性盖独善
其身岂欲他人之尽然哉自汉明之后其法盛行于中
国坏纲常溺民心失瞿昙之意远矣至如老聃乃周之
史官孔子尝从而问礼固儒者也道德一经无所不载
而妄者独取谷神一章为养生之祖于是方术神仙科
仪斋醮等事相继而起皆归之老氏噫可谓诬矣或曰
昔者杨朱墨翟尝为兼爱为我之说其后流而为二氏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1202-0858a.png
盖释氏之慈悲即翟之兼爱也道家之修养即朱之为
我也虽见辟于孟子而有不能终绝者岂专出于瞿昙
老氏之为哉今君诚能知夫教之所以为教去其异取
其同略其迹求其心而不悖于天理人伦之正则果知
天下无二道圣贤无两心而三家之是非定矣或者以
前记不便于二氏又请为此许君公奉安阳之善士也
喜冲淡而厌纷华中岁屏居丘园逍遥竹树间其所往
来者非释子则儒生道流也又筑室以奉宣尼瞿昙老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1202-0858b.png
聃之像而名曰三教之堂余暇日杖履乘兴常与诸君
造焉爱其幽洁必盘桓终日而后返君屡以堂记为请
余曰三家之教行于世也久矣然而道不同不相为谋
余也学乎孔氏者纲常礼乐则尝闻之矣二氏之教则
未之学也将何以承君之意而记君之堂乎虽然请言
其略夫圣人行道于一身而为法于天下其心莫不欲
斯人之归善去恶以得其天性之安而已矣三家之教
虽有不同然而欲人之归善去恶度其心岂有异哉而
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1202-0858c.png
世之为儒者则外二氏为二氏者亦非儒是皆拘于形
迹之末而不达其心者也今公奉合三家而一事之其
有见于斯乎他日叩君必将有以告余也
 
 
 
 
 
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1202-0858d.png
 
 
 
 
 
 
 
 兰轩集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