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0197-033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或问卷八

  宋 朱子 撰

  论语

  八佾第三(凡二十六章)

  或问八佾旧说有谓上下通以八人为佾者何如曰是
不可考矣然以理意求之舞位必方岂其佾少而人
多如此哉曰或以忍为容忍之忍圣人辞气岂其若
卷八 第 1b 页 WYG0197-0334b.png
是之迫哉曰未必然也然胡氏曰圣人量同天地以
恕待人惟于乱臣贼子则治之甚严其法备于春秋
所以扶大伦立人纪也若以此说通之则亦无可疑
者但恐本意未必然耳曰孰不可忍吕说如何曰圣
人方欲极言其僣叛不臣之心不应反却而讥其僣
诸侯之小罪也是与孰不知礼之云文义亦有不同
者矣

  或问二章之说曰此无异说但范氏以为成王赐鲁以
卷八 第 2a 页 WYG0197-0334c.png
王礼惟得以祀周公者未有考然以鲁之郊祀观之
则初不为周公之庙而设也恐其说亦不得通矣谢
氏以为圣人所伤不在于礼乐语势激切有过乎事
理之实者又以两章为有不仁不智之异则亦似未
安耳

  或问三章之说曰程子至矣张子之意以为不仁之人
僣乱悖逆之心无所不至然礼乐制数则有一定而
不可易者少有干犯人必知之故曰其如礼乐何耳
卷八 第 2b 页 WYG0197-0334d.png
此亦一意然恐不若程子之安也范氏杂用程张之
意不知其何以通之至以爱人自爱为言则其所以
语仁者又大浅矣吕氏以下皆祖程说而游氏周氏
尤为详尽谢氏所谓以何为此者险怪极矣而其所
谓亦足以备礼亦足以敦乐者反若缓而不切之辞
一何轻重之不伦也耶至其所谓颠沛造次必于是
非仁者不能语亦倒置杨氏不主于仁而主于礼乐
则徒见礼乐之盛非不仁者所能举而未见不仁者
卷八 第 3a 页 WYG0197-0335a.png
之所以不能与于礼乐之实也

  或问四章之说曰程子张子至矣但张子易字之说恐
未安范氏引据训释之功所发明于奢易二字尤多
但遂以俭戚为礼之本则失之耳谢周尹氏皆祖程
说但谢氏情性之说为未当礼之恭敬丧之哀痛夫
亦非出于情耶但得情之正而合乎性之理耳若如
其说则是性善情恶而判然不可以相入也而可乎
周与谢氏略同但所引二事则不若谢说为得而谢
卷八 第 3b 页 WYG0197-0335b.png
氏朝祥暮歌之云亦有所未尽耳尹氏则约取程说
而补其未备最为有功读者以其说而参之程子则
可见矣杨氏直以俭戚为本者似亦简便但考之夫
子之所论则四者均在去取之间而俭戚为差愈耳
似未尝直以二者遂为本也其告林放岂欲其因吾
去取之意而有以默识夫本之所在也欤

  或问五章之说曰此义明白但范吕为不同然臣之不
可无君犹人之不可无首也植遗腹朝委裘盖出于
卷八 第 4a 页 WYG0197-0335c.png
一时之不得已然自有中国以来其能如是而不乱
者盖亦希矣圣人岂以是为可常哉周氏说似少异
而于文义有不通者盖特其辞之未莹耳

  或问六章之说曰诸说大槩多同惟谢氏祭则受福之
云恐夫子当时之意未若是之巧曲而幽深也杨氏
所谓小贞吉者恐亦未有此意张敬夫以为当冉有
为宰之时始有是事故夫子欲其救之以为之兆其
说几是杨氏又谓昭公失此卒至败亡其说尤误冉
卷八 第 4b 页 WYG0197-0335d.png
求为宰自哀公时也

  或问七章之说曰此章诸说各殊而皆有未通者如程
周尹皆以射为本无可争则既不察乎众人之情
谢氏又以射有似乎君子者言之则又远于文义矣
若然则其下文曷为不遂以失诸正鹄反求诸身者
言之而必以揖逊之礼为言耶惟杨氏以射宜有争
而君子不争者近之然直谓君子以射而不争则又
末考乎其争也君子之说也揖让而升下而饮之说
卷八 第 5a 页 WYG0197-0336a.png
程子以下饮为非下堂而饮则合乎大射之说矣然
谓但为离去射位而饮之则又不考乎下而复升之
说也张子以为礼无让下之文是也然谓亦无下饮
之文则亦未考乎既下而复升之说也至谓自宜下
而请饮于胜者则亦无所据矣谢周氏从礼记郑注
之读至下字而句绝则既不足于辞而其说之误张
子又己辨之矣其争也君子程子杨周尹氏皆以为
言君子其争乎者文势牵强不安张子以为其争也
卷八 第 5b 页 WYG0197-0336b.png
争非谦逊亦非文意谢氏以为其不争也乃所以争
为君子而引老氏之言以为證则又陷于巧谲之私
而大失圣人之意矣若范氏之说则其首尾文义既
无一言之中而又以是为君子之所争则亦失之也
曰然则子之所谓射之有争而争也君子奈何曰君
子恭敬退让不与人争至于射则皆欲中鹄以取胜
也然大射之仪耦进三揖而后升堂射毕又揖而降
胜者袒决遂执张弓不胜者袭脱决拾却左手右加
卷八 第 6a 页 WYG0197-0336c.png
弛弓于其上遂以执弣揖如始升射及阶胜者先升
堂少右不胜者进北面坐取丰上之觯兴立饮卒觯
坐奠于丰下兴揖先降其雍容谦逊乃如是是则虽
曰有争而其争也亦不失其为君子之道矣此则注
疏旧说而诸家失之是以徒为纷纷而其说愈不明
耳曰此其犹曰君子而时中者何也曰是其所谓君
子者亦曰有君子之心云尔

  或问子夏所引之诗盖卫风硕人之篇或以云素以为
卷八 第 6b 页 WYG0197-0336d.png
绚兮一句云者夫子删而去之也曰删诗者去其不
合于义理者耳今此句之义夫子方有取焉而反见
删者何哉且硕人之诗四章而章皆七句不应此章
独多一句而见删又不应因删此句而并及他章例
损一句以取齐也盖不可知其为何诗矣曰诸家之
说如何曰旧说以素喻礼者失之远矣程子始正其
先后之序则得之然其曰质待礼素待画者不若范
谢杨说之为协于文也周尹因之盖亦误矣张子之
卷八 第 7a 页 WYG0197-0337a.png
说迂滞难通又以二素字字同用异而义不相害亦
无此理且白之受采见于礼书最为明證曷为舍此
而必为异说以强通之耶范氏以倩盻为外有其容
内有其质而以素为德之譬绚为容之譬谢氏以为
有素然后有倩盼之容周氏以为有德而文之以妇
容亦皆非是诗人之意但谓既有倩盼之质而又加
以粉黛之饰夫子之意则以为必有是质然后可加
以饰耳起予之说程子尹氏语简而意未明然恐其
卷八 第 7b 页 WYG0197-0337b.png
亦若杨周之说以子夏为能发明夫子所言之意也
然则皆有所未安者惟谢说近之然其所以为说亦
有过高之弊夫子本意但谓子夏之言足以有感发
我之心耳

  或问九章之说曰程子以徵为成盖从古注其意则曰
无以證成吾言云尔吾能徵之意其亦若集注之云
乎其以法度释献字之义盖以献通为宪也其或有
所考欤今不能知则姑存旧说焉可也张子盖本中
卷八 第 8a 页 WYG0197-0337c.png
庸而言但圣人作为自然审重非独为此而后不言
也范氏专以无人为言则似并以文献皆为指贤人
者恐亦未安且谓夫子以二代之礼无人而不可行
然后从周亦非是设使二代之后足證夫子之言则
夫子岂遂舍周礼而擅用二代之制乎且中庸固曰
今用之吾从周盖以有德无位而不敢作礼乐焉尔
岂以二代之无證而后从周也哉吕氏则得之多矣
但夫子自谓吾能言之则于制度文为之实迹必有
卷八 第 8b 页 WYG0197-0337d.png
可以一二数者非但能言其制作之意而已也杨氏
之说大抵支离就其说中推之固亦有可观者但出
而观于圣贤立言之本意则往往无所当耳曰孔子
所言之礼今有存者几乎曰胡氏有言先儒言孔子
尝定礼乐今以此章之指观之则三代之礼孔子欲
为一书而不果成也至于乐则与诗相须故乐正而
雅颂各得其所然亦无全书矣疑其说之或然也

  或问先儒禘礼之说多矣独取赵氏何也曰先儒以禘
卷八 第 9a 页 WYG0197-0338a.png
为合祭于太庙上极其祖之所自出而下及毁庙未
毁庙之主祫则合祭于太庙而不及祖之所自出也
惟赵伯循引曾子问春秋傅以明祫之为合如诸儒
之说禘则直祭其祖之所自出而以其祖配之但设
两位而不及群庙之主为其尊远不敢亵也此说最
为得之而其具于春秋纂例者详矣其曰郁鬯者何
也曰礼家以为酿秬为酒煮郁金香草和之其气芬
芳而条畅也曰孔子不欲观之意诸说不同如何曰
卷八 第 9b 页 WYG0197-0338b.png
程子以僣礼言之当矣然不察乎失礼之中又失礼
焉之说则是自其未灌之时已不足观不必言既灌
而往也又以逆祀为言则又异乎僣礼之说然如赵
氏则禘祭本不合群庙之主必如旧说则未有以见
灌鬯设主之孰先孰后亦恐其说之不通也谢尹从
僣礼说范周从逆祀说其得失于此可见矣如杨氏
则方灌之时己不足观不必更言而往矣如吕氏则
是既灌之后荐献礼节又皆无实之繁文也圣人之
卷八 第 10a 页 WYG0197-0338c.png
意其亦必不然矣

  或问十一章之说曰诸说皆善而各得其一偏盖吕氏
得其报本追远之意游氏得其仁孝诚敬之心程子
得其不王不禘之法此皆其说之善者也然游氏又
兼郊社禘尝言之其义虽广而于此章之旨则不若
程子吕氏之专也程子又有逆祀之说然才一言之
而僣礼之意尤备则疑当以多者为正也谢氏专以
交神明之道言之似非此章答问之本意盖或人之
卷八 第 10b 页 WYG0197-0338d.png
问未应及此而指掌云者又何以见其为交神明之
道哉其曰知鬼神之情状则能以神道设教而天下
服者其失益远矣游氏所讥礼大义众者正杨氏所
引祭通之说游氏则既偏矣而杨氏又以为其义有
至赜者而非度数之谓则亦失所引记文之本意也
周氏以为中庸之言与此不同而各有所当亦或未
然盖其专以逆祀为说故觉此章义狭而不若中庸
之广耳然中庸实兼四祀而言郊所以事天社所以
卷八 第 11a 页 WYG0197-0339a.png
事地禘所以追远尝所以亲亲故其义诚有广于此
章者而此章发明追远之意则与中庸之意亦未始
不同也张敬夫将明程子之说而又自为一义亦有
可观今附于此(张敬夫曰礼者天所秩也禘之为礼惟天子得用之而诸侯不得用盖天
理之所当然也天下万事莫不皆然所当得为者天之所为也知此说者则于治天下也不难亦曰循其
理而已矣)

  或问十二章之说曰诸说皆善而程子至矣但范氏有
神非其鬼之说则失彼章之意彼所谓其鬼者通谓
卷八 第 11b 页 WYG0197-0339b.png
已之所得祀者耳非专以先祖为言也谢氏章首二
句不可晓疑有误脱其引伯高之事则甚善

  或问十三章之说曰程子以奥喻贵臣者非是其释夫
子之答辞则诸家所不及也周氏因其贵臣之说误
矣范氏以奥为祭之尊户灶为祭之小而以夫子特
为不媚灶而已者亦非是吕氏之说得之为多惜乎
其未及考于奥灶之礼谢氏于人无所媚之语不可
晓其曰我宁媚于奥直求福于天者亦非杨氏直以
卷八 第 12a 页 WYG0197-0339c.png
媚灶为逆理则是以媚奥为顺理而复陷于范氏之
失矣圣人事君尽礼者天理之公也一有媚之之心
则流于人欲之私矣岂圣人之所为哉以为顺理误
矣又以天为理之所自出语亦未莹不若胡氏张氏
之为得也(胡氏曰天即理也理无不在在人则人心之昭昭者是也○张敬夫曰胸中所存一
有不直则为获罪于天矣夫欲求媚是不直之甚者也斯言即祷祠而论之而所以答其意者亦无不尽
也)曰然则子之所论祀灶之礼何所据而言也曰月
令夏三月其祀灶而郑氏之注云尔也凡祭五祀户
卷八 第 12b 页 WYG0197-0339d.png
灶门行中霤皆先设席于奥而设主奠俎于其所祭
之处乃设馔迎尸于奥而孔疏以为逸礼中霤之文
盖唐初犹有是书而今亡之也亦可惜哉

  或问十四章之说曰诸说惟尹氏得之范氏以为时措
之宜当从周礼周氏以为周礼大备后世无以加者
以夫子所以告颜渊者推之则固将有不尽从者而
亦不得为无以加矣谢氏侯氏以为不敢不从则是
以圣人之所不取而强从之也且监于二代郁郁乎
卷八 第 13a 页 WYG0197-0340a.png
文哉之语又将何所措乎杨氏以为从其监于二代
之意而非从其文则郁郁之叹亦将无所施也且立
先代之后以统承先王盖未有知其所由始者而虞
夏之际己见于书傅矣岂独周为然乎大抵圣人不
得其位固当从时王之礼而周礼之盛又非有所缪
戾而不可从也设使夫子得位而有作焉窃意其从
二代之礼固不能多于从周也

  或问十五章之说曰程子至矣尹氏发明意尤详备吕
卷八 第 13b 页 WYG0197-0340b.png
氏周氏之说恐亦或有此意然非其本也范氏以立
宗庙为教民孝则不本于有国者思念其亲之诚心
以每事问为敬鬼神则又非圣人敬慎其事之本意
如谢氏之说则是圣人本欲以是肆其诋讦于当时
既而又托于敬慎之说以文之也其必不然矣杨氏
以笾豆之事夫子真所不知恐亦未安夫笾豆之事
特非有位者所当察于其间耳岂谓可以初不识其
名物必待入庙而后问耶侯氏盖兼引程子吕氏之
卷八 第 14a 页 WYG0197-0340c.png
意然亦杂矣曰子何以知其为始仕时也曰以或人
所称鄹人之子者观之则其为少贱之时无疑矣曰
继此而复入则将复问乎曰问而复问则不诚矣惟
其所未见而未及问者则固将必问焉而其前所己
问而今当行者则亦必复问而后从事也

  或问十六章之说曰程子三说于文义皆未有畅者范
周尹氏因之恐其考之未详也张子之说则善矣然
以为此乃为力不同科之一事则于文未有所见谢
卷八 第 14b 页 WYG0197-0340d.png
氏以为或主皮或不主皮以其力之不同者亦非是
仪礼之言射固有此二类然此专以其不主皮者而
言耳杨氏于此独为得之但专以容饰为言而不主
于中则于义亦若有所遗也

  或问十七章之说曰此章之说皆无异义但范氏小体
大体之说无所当而周氏疾之之说非子贡之本意
耳若爱羊之说则范氏所谓省费者得之或以为犹
齐宣王之不忍于衅钟之牛亦不然也(谢氏曰三代以后文不足
卷八 第 15a 页 WYG0197-0341a.png
不可以兴斯道语亦未尽)

  或问十八章之说曰诸说皆善但范氏推说非本意谢
氏鄙薄鲁卫之君而以为圣人为此特以畏天命畏
大人而然则亦不类圣人之心耳又谓孟子参校彼
我未能合一亦恐未然孟子之所以不如孔子者正
为于理义有未合一耳彼之与我果若何而可合一
乎尹氏用程子说而加叹字亦失其旨程子推时人
所以不知夫子之故以为由其如此而已非以夫子
卷八 第 15b 页 WYG0197-0341b.png
之言为叹此事而发也集注所引檗山黄资政说最
为得之然亦本出程子之意此外则胡氏之说亦善
(胡氏曰圣人事君尽礼非自贤以骇俗内交以媚君也亦曰畏天命畏大人而已矣以子思孟子之言观
之则圣贤之分可见矣然仰遵夫子则作中和之德师法二子则强不弱之志二者审己所闻择而从之
可也)

  或问十九章之说曰范说大槩赞圣贤之混成耳然谓
未尝以私意凿则凡君子之言皆然盖不待圣人而
后然也今曰非贤者所及则过矣其他则吕谢侯氏
卷八 第 16a 页 WYG0197-0341c.png
之说以君臣各尽其道而言之正也杨周尹氏则为
君而言之尔若为臣而言则曰君之使臣虽不以礼
而臣之事君亦岂可以不忠也哉两说之中吕氏尹
氏各得其要可以互相发明者也至如谢氏所以为
说则是别有贵治贱贱事贵之道而无待于礼义必
为君臣而后始以礼义相与也而可乎侯氏仁敬之
说既无所当至谓知礼知忠则诚敬之道立而仁矣
则语意尤不伦而又几于衍说也定公以下数语则
卷八 第 16b 页 WYG0197-0341d.png
善谢杨皆以饮食宴赐为使臣之礼似亦未尽夫君
所以使臣者一事一物何往而非礼之所在哉

  或问二十章之说曰程子两说皆引诗大序之文以释
此章之义而谢杨周吴氏因之以今观之序乃因夫
子之言以为说而不能无失其意者不若其第三说
之云者与范氏直以诗之本文释之之为当也夫淫
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甚而害于和者
也今谓为淫其色伤于善则亦失其义而赘于辞矣
卷八 第 17a 页 WYG0197-0342a.png
然范氏专以声和为言似亦未究其本原者谢氏虽
引序文而所以为说者又涉乎程子之三说尹氏又
兼范说而言之不知其何以通之也杨氏引序文而
不尽其意似已觉夫淫色伤善者之失其义也游氏
既引序文乃不用程子之说而祖郑氏王氏之义则
又甚矣吕氏所谓恻怛至诚者似亦未深考乎诗之
文也诸说多引发乎情止乎礼义者为言以序考之
此言乃为变风而发然已颇有可疑者尤非所以论
卷八 第 17b 页 WYG0197-0342b.png
关雎也张敬夫所论性情之际亦有可观今附于此
(张曰哀乐情之为也而其理具于性乐而至于淫哀而至于伤则流于情而汨其性也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发不踰节则性情之正也)

  或问使民战栗或者以为哀公之言信乎曰使是言果
出于哀公则当以公曰发之而夫子之责宰予亦不
若是之迂且晦矣曰苏氏以为公与宰我谋诛三桓
而为隐辞以相语则固无嫌于晦矣曰吾闻之昔尝
有以是问于尹子者尹子艴然不答既而曰说经而
卷八 第 18a 页 WYG0197-0342c.png
欲新奇则亦何所不至矣此言可畏也哉故此章之
旨但当以程子张子范尹为正若吕谢杨侯周氏之
说则失之矣然程子张子皆以社当为主盖不可晓
而杨氏遂事既往之云其失为尤甚也曰胡氏以社
为祭地之礼然乎曰未可知也然其言则有据矣存
而考之可也(胡氏曰古者祭地于社犹祀天于郊也故泰誓曰郊社不修而周公祀于新邑
亦先用二牛于郊后用太牢于社也记曰天子将出类于上帝宜于社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神地
道周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血祭祭社稷而别无地示之位两圭有邸舞云门以祀天两圭有邸舞咸
卷八 第 18b 页 WYG0197-0342d.png
池以祀地而别无祭社之说则以郊对社可知矣后世既立社又立北郊失之矣)

  或问三归之为台名何也曰说苑有谓管仲筑三归之
台而韩非亦曰桓公使管仲有三归之家是其證也
曰旧说妇人谓嫁曰归三归云者一娶三姓而备九
女如诸侯之制也且虽台名安知其不以处是人而
名之乎曰若此则为僣上失礼与塞门反坫同科矣
今夫子但以为不俭则亦但为极台观之侈而未至
于僣也曰礼以大夫具官为僣今管氏之官事不摄
卷八 第 19a 页 WYG0197-0343a.png
是也而夫子以与三归并称则亦安知其不为僣哉
曰礼家之言若此者皆不可据也如曰家不藏龟则
臧文仲之居蔡亦僣礼而不仁矣而夫子但讥其作
虚器为不智则礼家之说又可尽信也耶凡此类者
折衷以夫子之言可也曰或人闻器小而以为俭则
似矣闻其不俭而遽以为知礼何哉曰当是时也世
方尊管仲之功而不敢议其失故以为凡管仲之所
为则是礼之所存矣又方文胜故徒知俭而不及者
卷八 第 19b 页 WYG0197-0343b.png
之为非礼而不知奢而过者之尤失礼也曰谢杨之
说如何曰夫子之小管仲正以其用狭而量浅耳用
狭者其本也量浅者其验也扬雄氏之言得其本而
所谓量浅者亦在其中矣故诸说者多遵用之而程
子所谓器大则自知礼尹氏所谓器小可知者皆兼
夫量浅者而论之也谢氏有见于量浅之说而不究
其所以浅固失之矣杨氏有见于用狭之意而遂折
夫量浅者以为所谓器小者初不在此则与谢氏之
卷八 第 20a 页 WYG0197-0343c.png
说胥失之也盖如谢说则是当是时一狐裘三十年
豚肩不掩豆者遂可为大器矣如杨说则是苟有王
佐之才则虽三归反坫而不害其为大器也而可乎
故观此章者以扬子程子之说为主而以范周尹
说辅之则其意得矣然谢杨之说亦不可废择其善
者而取之可也

  或问二十二章之说曰程子范氏大意得之翕纯皦绎
之义则谢氏得之为多杨氏纯绎之义不当其物皦
卷八 第 20b 页 WYG0197-0343d.png
如之说则又过深矣此方论乐之音节岂当遽及此
乎周氏之说盖亦类此杨氏又谓此孔子反鲁乐得
其所之意亦恐未然味其语势盖将正乐而语之之
辞耳侯尹无大病然细考之其文义亦有未尽善者

  或问二十四章之说诸家皆以丧为斯文之丧子独以
为失位之丧何也曰此刘侍读之说而苏氏因之得
其旨矣盖封人亦曰何患于丧而已固未有以知其
为斯文之丧且当是时夫子固无恙也二三子又何
卷八 第 21a 页 WYG0197-0344a.png
患于斯文之丧乎抑夫子之设教门人为日久矣又
何至是而始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乎然苏氏以天
使夫子东西南北未尝宁居如木铎之徇于道路则
亦恐未安也

  或问二十五章之说曰程子第二说得之矣范氏谢氏
各得一意而发明之尤为详备游氏之说亦善而于
美善二字辨析尤有功周氏以尽美为德则其说有
不通者矣曰程子释傅之说如何曰乐记有之然程
卷八 第 21b 页 WYG0197-0344b.png
子盖亦兼存之耳非专以此为说也

  或问卒章之说或以为何所观或以为何足观子独以为
无所观其事之得失何也曰此以其文意推而得之
也盖在上则以其量而观其大小为礼则以其敬而
观其浅深临丧则以其哀而观其厚薄今既无其本
矣则虽欲观之其将何以观之乎彼曰何所观何足
观者虽于大义可通然恐其未尽文意之曲折也
四书或问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