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50094a 页
卷十二 第 1a 页 0464-004.png
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卷之十二德一
    晋张湛唐通事舍人卢重玄解
    宋政和训宋左丞范致虚解
    和光散人高守元集
   汤间(张曰夫智之所限知莫若其所/不知而世齐所见以限物是以)
   (大圣发问穷理者对也○卢曰夫万/物之情各贵其生不知养其所注生)
   (而爱身以丧其生故此篇去形全以/生通其情情通性达以契其道也○)
   (政和形而上者神不可测形而下者/物不可穷世之人以耳目之所及而)
   (期视听之所不至则浅矣○范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
   (人论而不议则汤之所问革之所答/固未易为浅见寡闻者道也一曲之)
卷十二 第 1b 页 0464-005.png
   (士怖其径庭乃以是篇所议为迂诞/恢诡昧君子之言岂俗学之弊欤与)
   (拘虚坎井/者奚异哉)
殷汤问于夏革(革字庄/子音棘)曰古初有物乎(疑宜/混茫)
(而/已)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
 今之所以有物由古之有物故也
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
 后世必复以今世为古世则古今如循环
 矣设令后人谓今亦无物则不可矣
 政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天地之间古犹
 今也
卷十二 第 2a 页 0464-006.png
殷汤曰然则物无光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
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
 今之所谓终者或为物始所谓始者或是
 物终终始相循竟不可分也
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
 谓物外事先廓然都无故无所措言也
 卢曰后世必以今日为古何殊今日问古
 耶安得无物也由汤以上古为先然则物
 始事先更相前后此不可知也
 政和无端之纪莫知其极始终之不可故
卷十二 第 2b 页 0464-007.png
 又乌知先后之所在然在物之内虽时无
 止始终先后犹有数焉故曰乌知其纪而
 已自物之外自事之先以智之所知而穷
 其智之所不知则亦惑矣故曰朕所不知
 也
 范曰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乎
 仲尼告之曰古犹今也盖时徙不留物逝
 无舍昔日以为今者今日视之则为古矣
 今日以为今者后日视之则为古矣然则
 后何以异于今而今何以异于昔耶爰自
卷十二 第 3a 页 0464-008.png
 气母一判参差万类充牣两间有始者必
 有终有终者必有始始终相反如环无端
 自非大明终始者焉知其所始焉知其所
 终虽然终始无故惟其时物犹可得而致
 知也若夫自物之外有不物者存自事之
 先有无事者存无古无今无始无终虽圣
 人于此殆亦未之或知也
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
 汤革虽相答然于视听犹未历然故重发
 此问今尽然都了
卷十二 第 3b 页 0464-009.png
革曰不知也
 非不知也不可以智知也
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

 欲穷无而限有不知而推类也
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
 既谓之无何得有外既谓之尽何得有中
 所谓无无极无无尽乃真极真尽矣
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
 或者将谓无极之外更有无极无尽之中
卷十二 第 4a 页 0464-010.png
 复有无尽故重明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
 无无尽也
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
尽也
 知其无则无所不知不知其有则乃是真
 知也
 政和若域之内则上下八方为有若方之
 外则上下八方为无自有观徼则有极尽
 自无观妙则无极尽故汤之问革而革多
 以不知为言也
卷十二 第 4b 页 0464-011.png
 范曰夫物量无穷乌至而倪小大以其至
 小求穷其至大之域则迷乱而不能自得
 矣上下八方岂易得而致知耶故无则无
 极上下八方则非超于无者也有则有尽
 上下八方则已堕于有者也自人观之但
 见其无极而已而无极之外岂更有无极
 者哉但见其无尽而已无尽之中岂更有
 无尽者哉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
 不知其有极有尽也是乃穷理之言也
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犹齐州也(齐/中)
卷十二 第 5a 页 0464-012.png

 卢曰言无安得有极尽耶是以道无不遍
 无之谓也体用俱大非虚实无有也
汤曰汝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
是也(如是/问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人
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脱以是知四
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
 四海四荒四极义见尔雅知其不异是间
 则是是矣
 卢曰四方穷之不可尽皆有生死爱恶父
卷十二 第 5b 页 0464-013.png
 母妻子故知四荒四极之外不异营豳之
 内则是是也
 政和天地覆载道为之公四方无穷无所
 畛域观于远近何殊之有
 范曰中天地者为中国外于中国者为四
 夷五方之性虽曰不同五土之宜虽曰各
 异姑即其所有者而言之则四海之外亦
 奚异于齐州乎故距齐以东其行至营人
 民犹是问营之东复犹营也则东至日所
 出从可知矣距齐以西其行至豳人民犹
卷十二 第 6a 页 0464-014.png
 是问豳之西复犹豳也则西至日所入从
 可知矣用是以观故知四海八荒四极之
 不异是也传曰东至于泰远四至于豳国
 南至于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觚竹
 北户西王母目下谓之八荒九夷八狄七
 戎六蛮谓之四海
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

 夫含万物者天地容天地者太虚也
含万物也故不穷
卷十二 第 6b 页 0464-015.png
 乾坤含化阴阳受气庶物流形代谢相因
 不止于一生不尽于一形故不穷也
含天地也故无极
 天地笼罩三光包罗四海大则大矣然形
 器之物会有限极穷其限极非虚如何计
 天地在太虚之中则如有如无耳故凡在
 有方之域皆巨细相形多少相悬推之至
 无之极岂穷于一天极于一地则天地之
 与万物互相包裹迭为国邑岂能知其盈
 虚测其头数者哉
卷十二 第 7a 页 0464-016.png
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
 夫太虚也无穷天地也有限以无穷而容
 有限则天未必形之大者然则邹子之所
 言盖其掌握耳
亦吾所不知也
 夫万事可以理推不可以器徵故信其心
 智所知反而不知所知之有极者肤识也
 诚其耳目所闻见而不知视听之有限者
 俗士也至于达人融心智之所滞玄悟智
 外之妙理豁视听之所阂远得物外之形
卷十二 第 7b 页 0464-017.png
 若夫封情虑于有方之境循局步于六合
 之间者将谓写载尽于三坟五典归藏穷
 于四海九州焉知太虚之寥廓巨细之无
 限天地为一宅万物为游尘皆拘短见于
 当年昩然而俱终故列子阐无内之至言
 以坦心智之所滞恢无外之宏唱以开视
 听之所阂使希风者不觉矜伐之自释束
 教者不知桎梏之自解故刳斫儒墨指斥
 大方岂直好奇尚异而徒为夸大哉悲夫
 聃周既获讥于世论吾子亦独以何免之
卷十二 第 8a 页 0464-018.png
 乎
 卢曰夫神道之含万物也故不穷阴阳之
 含天地也故无极天地万物之外我所不
 知以辩之非谓都不知也
 政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为万
 物之母者天地故含万物而不穷为天地
 之始者道故含天地无极天地空中之一
 细物而道包之则天地之表固有大于天
 地者矣
 范曰小者不同而别大者覆入而同之惟
卷十二 第 8b 页 0464-019.png
 天地为能覆载万形惟太虚为能包裹六
 极大小相含孰知其所以然哉以其含万
 物也故莫知所穷此所以盈天地之间者
 惟万物以其含天地也故未始有极此所
 以天地虽大未虽其内然则天地者是直
 空中之细物有形之最巨者耳安知无形
 之表而有大于天地者哉此可以意了虽
 以言论故每执之以不知也
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
练五色石以补其阙
卷十二 第 9a 页 0464-020.png
 阴阳失度三辰盈缩是使天地之阙不必
 形体亏残也女娲神人故能练五常之精
 以调和阴阳使晷度顺序不必以器质相
 补也
 卢曰张湛此注当矣
断鳌之足(鳖巨/龟也)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
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共工氏兴霸于伏羲神农之间其后苗裔
 恃其彊与颛顼争为帝颛顼是黄帝之孙
 不周山在西北之极
卷十二 第 9b 页 0464-021.png
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
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卢曰乱常败德则为折天柱绝地维也是
 以圣人知天道损有馀补不足故三光百
 川得其大要也
 政和练石补阙断鳖立极盖圣人财成辅
 相之道日月星辰就于天之西北百川水
 潦归于地之东南则其势然也
 范曰易以乾为阳物坤为阴物则天地犹
 未离乎物也故古之人或练石补阙断鳌
卷十二 第 10a 页 0464-022.png
 立极或折天之柱绝地之维天地虽大犹
 不能全则弥纶范围岂无所待耶日月星
 辰其行也左旋则以天不足西北故也百
 川水潦其流也东注则以地不满东南故
 也黄帝书曰天不足西北故北阴也而人
 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
 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近取诸身
 而天地之大可见矣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
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
卷十二 第 10b 页 0464-023.png
无底之谷
 事见大荒经诗含神雾曰东注无底之谷
其下无底
 称其无底者盖举深之极耳上句云无无
 极限有不可尽实使无底亦无所骇
名曰归墟(庄子云/尾闾)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
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八纮八极也九野天之八方中央也世传
 天河与海通
 卢曰大壑无底者言大道之无能穷尽者
卷十二 第 11a 页 0464-024.png
 也至微至细入于无间者不过水也注之
 无增减者万有无不含容者也
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
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
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
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
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
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
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两山间相去七万里五山之间凡二十八
卷十二 第 11b 页 0464-025.png
 万里而日夜往来往来者不可得数风云
 之挥霍不足逾其速
 卢曰有形之物生于大道之中而增饰玩
 好而不知老不知死动用不住倏往忽来
 无限数也
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
 若此之山犹浮海上以此推之则凡有形
 之域皆寄于太虚之中故无所根蒂
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卢曰眼耳鼻舌身为五根随波流不得暂
卷十二 第 12a 页 0464-026.png
 止也此举世皆随声色香味染著而不得
 休息乃至忘生轻死以殉名利不知止虑
 还源养神归道者也
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四极失群仙
圣之居乃命禺彊
 大荒经曰北极之神名禺彊灵龟为之使
 也
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
 离骚曰巨鳌戴山其何以安也
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
卷十二 第 12b 页 0464-027.png
 卢曰夫形质者神明居也若五根流浪而
 失所守则仙圣无所居矣庄子云一受其
 成形不亡以待尽若五根漂荡则随妄而
 至死矣一生虚过岂不哀哉故大圣作法
 设教以止之五根于是有安矣五尘以对
 之五识以因之故云十五也因心以辩之
 故云三番六万岁一交耳自此知制五根
 之道也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
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
卷十二 第 13a 页 0464-028.png
其骨以数焉
 以高下周围一万里山而一鳌头之所戴
 而此六鳖复为一钓之所引龙伯之人能
 并而负之又钻其骨以卜计此人之形当
 百馀万里鲲鹏方之犹蚊蚋蚤风耳则太
 虚之所受亦奚所不容哉
 卢曰伯者长也龙有力之大者也以喻俗
 中之嗜欲矜夸爱贪纵情求以染溺而为
 钩负六情以自适岂徒失其所守乃更毁
 而用之也
卷十二 第 13b 页 0464-029.png
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
圣之播迁者巨亿计
 卢曰俗心所溺唯声色为重君子小人困
 于名利也故曰二山流焉爱溺深重喻之
 大海神识流浪不可胜言
帝凭怒(凭大/也)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
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山海经云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大人之
 国河图玉板云从昆崙以北九万里得龙
 伯之国人长四十丈生万八千岁始死
卷十二 第 14a 页 0464-030.png
 卢曰大圣恶夫嗜欲之为害也乃立法以
 制之因圣智之教行故其国渐小然神农
 虽治犹数十丈焉者盖人不能灭之但减
 削而已
 范曰传称东海之外有大壑即此所谓大
 壑也其下无㡳则传所谓东注无底之谷
 是已名曰归墟则所谓尾闾泄之是已八
 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
 无减则又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不以
 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有如此者尝考
卷十二 第 14b 页 0464-031.png
 太史公言三神山在渤海中诸仙人及不
 死之药皆在焉未至望之如云及到即引
 而去岂此所谓五山者耶故非仙圣之种
 莫能居此然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帝恐流
 于西极乃命禺疆之神戴以巨鳖之首而
 五山始峙不动龙伯之国有大人焉数步
 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负六鳖以归员峤
 之山遂沈于大海仙圣之种乃为之播迁
 帝大怒于是侵减其国侵小其民至伏羲
 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然则传所谓东
卷十二 第 15a 页 0464-032.png
 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大人之国得非此所
 谓大人者欤
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人长一尺
五寸(事见诗/含神雾)
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长九寸
 见山海经诗含神雾云东北极有此人既
 言其大因明其小耳
 范曰五山戴于巨鳖一钓连于龙伯以明
 物之巨者如此僬侥国之短人一尺五寸
 东北极之诤人九寸而已以明物之细者
卷十二 第 15b 页 0464-033.png
 如此大智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
 多又何以知毫末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
 以知天地足以穷至大之域
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
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
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春夏
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
 卢曰苟有嗜欲失其真焉则形巨者与形
 小长寿者与促龄亦何异也故知上极神
 仙下及蝼蚁迷真失道情欲奔驰其丧一
卷十二 第 16a 页 0464-034.png
 也
 范曰冥灵大椿庄子所谓大年也菌芝蠓
 蚋庄子所谓小年也时有久近数有多寡
 觉此而冥焉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则众
 人安用知彭祖之为久而匹之乎
终发北之北(庄子云/穷发)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
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
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
 庄子云鲲化为鹏
世岂知有此物哉
卷十二 第 16b 页 0464-035.png
 玩其所常见习其所常闻虽语之犹将不
 信焉
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圣闻而志

 夫奇见异闻众所疑禹益坚岂直空言谲
 怪以骇一世盖明必有此物以遣执守者
 之固陋除视听者之盲聋耳夷坚未闻亦
 古博物者也
 范曰鳞炎舛乎下能潜而不能飞鲲者潜
 也丽乎阴者也羽炎亢乎上能飞而不能
卷十二 第 17a 页 0464-036.png
 潜鹏者飞也丽乎阳者也鲲鹏虽大尚未
 免乎阴阳之类世之俗儒拘耳目之近遂
 以为无是物也又乌知所谓无极无尽者
 哉故列子必托言于大禹伯益夷坚之徒
 者以其说古固有之非直肆空言以骇一
 世故也
江浦之间生么虫(么细/也)其名曰焦螟群飞而
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离
朱子羽方昼拭眦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
 离朱黄帝时明目人能百步望秋毫之末
卷十二 第 17b 页 0464-037.png
 子羽未闻
䚦俞师旷方夜擿耳俛首而听之弗闻其声
 䚦俞未闻也师旷晋平公时人夏革无缘
 得而称之此后著书记事者润益其辞耳
 夫用心智赖耳目以视听者未能见至微
 之物也
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桐之上同斋三月心
死形废
 所谓心同死灰形若枯木
徐以神视
卷十二 第 18a 页 0464-038.png
 神者寂然玄照而已不假于目
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
 以有形涉于神明之境嵩山未足喻其巨
徐以气听
 气者任其自然而不资外用也
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
 以有声涉于空寂之域雷霆之音未足以
 喻其大也
 卢曰苟有形声之碍也则积壤成山聚蚊
 成雷块然见之砰然闻之不足多怪
卷十二 第 18b 页 0464-039.png
 范曰离朱子羽古之明目者然视止于有
 形而无形之上有所弗见䚦俞师旷古之
 聪耳者然听止于有声而无声之表有所
 弗闻唯黄帝容成居空桐斋三月心若死
 灰其神凝矣形若槁木其容寂矣视以神
 而不以目听以气而不以耳故江浦之间
 焦螟群集向也离朱子羽方昼拭眦杨眉
 而望之弗见其形今则块然见之若嵩山
 向也䚦俞师旷方夜擿耳俛首而听之弗
 闻其声今则砰然闻之若雷霆细大之倪
卷十二 第 19a 页 0464-040.png
 孰知其所以然哉且由众人观之则鲲鹏
 也么虫也其相去之远岂可胜言哉由无
 极尽之际观之则二者均为物耳何足以
 相过与
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音/柚)碧树而冬
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己愤厥之疾齐州
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焉鸲鹆不踰济貉
踰汶则死矣地气使然也(此事义/见周官)虽然形气
异也性钧己无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
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脩短何以识其
卷十二 第 19b 页 0464-041.png
同异哉
 万品万形万性万情各安所识任而不执
 则钧于全足不愿相易也岂智所能辩哉
 卢曰阴阳所生土地所宜神气所接习染
 所变皆若是也复何足以辩之哉
 政和巨细形也脩短数也有形与数同异
 之名立矣四方之外六合之里有万不同
 孰知其极大禹伯益见而名之则犹接于
 耳目心知之间黄帝容成神视气听则已
 造乎微妙玄通之表睹道之人不随其所
卷十二 第 20a 页 0464-042.png
 废不原其所超有性皆钧有生皆全有分
 皆足知此而已又何必识其巨细脩短同
 异之所止哉
 范曰考工记曰橘踰淮而北为枳鸲鹆不
 踰济貉踰汶则死地气然也其言盖本乎
 此夫物生天地间盈虚异形消息异气而
 性之所禀有自然而不可易者生皆全已
 一无或亏分皆足已一无或歉巨细也脩
 短也同异也觉而冥之曾无夸跂奚必致
 知于其间耶庄子之逍遥游义与此合
卷十二 第 20b 页 0464-043.png
大形王屋二山
 形当作行太行在河内野王县王屋在河
 东东垣县
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
 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
 卢曰形(尸刚反)惩戒也创也草政也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
卷十二 第 21a 页 0464-044.png
(杂犹/佥也)其妻献疑
 献疑犹致难也
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大形王
屋何
 魁父小山也在陈留界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淮南云东北得州曰隐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恳壤箕畚运于
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孀寡/也)有遗男
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
卷十二 第 21b 页 0464-045.png
叟笑而止之
 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
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屈其理而服其志也
操蛇之神闻之
卷十二 第 22a 页 0464-046.png
 大荒经云山海神皆执蛇
惧其不己也
 必其不已则山会平矣世咸知积小可以
 高大而不悟损多可以至少夫九层起于
 累土高岸遂为幽谷苟功无废舍不期朝
 夕则无微而不积无大而不亏矣今砥砺
 之与刀剑相磨不已则知其将尽二物如
 此则丘壑消盈无所致疑若以小大迟速
 为惑者未能推类也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卷十二 第 22b 页 0464-047.png
 感愚公之至心也
命夸蛾氏二子
 夸蛾氏传记所未闻盖有神力者也
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
之阴无陇断焉
 夫期功于旦夕者闻岁暮而致叹取美于
 当年者在身后而长悲此故俗士之近心
 一世之常情也至于大人以天地为一朝
 亿代为瞬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在
 我之与在彼在身之与在人弗觉其殊别
卷十二 第 23a 页 0464-048.png
 莫知其先后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乏孤足
 以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悠悠之徒可
 不察与
 卢曰此一章兴也俗安所习而随于众众
 所共者则为是焉虽嗜欲所缠从生至死
 生既流荡无已死又不知所之愚者营营
 于衣食以至终君子营营于名色以至死
 咸以为乐天知命自古而然若夫至学之
 人必至于求道忘生以契真闻斯行诸不
 计老少穷生不闻神或感而自通故易曰
卷十二 第 23b 页 0464-049.png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然后形碍之可忘至
 平之理畅矣
 政和平险而达之者去其有形之弊帝感
 其诚者造乎不形之妙河曲之叟累乎形
 之有尽而不知夫道之无穷以智笑愚曾
 不知纯纯之愚为大智也
 范曰悬岩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
 石之钻绳非木之锯靡使然也体道之人
 审烛厥理以古今为一息以生死为一条
 笃强行之志无期效于俄顷之间持不息
卷十二 第 24a 页 0464-050.png
 之诚无要功于岁时之近等视世间万事
 岂尝所谓难者耶故太行王屋二山峙冀
 州之南跨河阳之北方七百里其崇万仞
 可谓高且大矣然未离形数可得而平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
 之塞出入之迂也于是聚族合谋毕力平
 险荷箕畚运土石投诸隐土之北置诸渤
 海之尾所以去之可谓远矣许之者有杂
 然之众助之者有始龀之男献其疑者有
 所弗听笑止者有所弗顾以无穷匮之子
卷十二 第 24b 页 0464-051.png
 孙平不加增之土石所以持之可谓久
 矣彼其不已若是其卒也惧操蛇之神感
 夸蛾之子力负二山之险俾无陇断之登
 呜呼愚而复智之极也是其所以为愚公
 者与




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