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50085c 页
卷十一 第 1a 页 0463-136.png
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卷之十一圣十一
   仲尼
郑之圃泽多贤
 有道德而隐默者也
东里多才
 有治能而参国政者
 卢曰脩崇道德者贤习文审刑者才
圃泽之役有伯丰子者(役犹/弟子)行过东里遇邓

 邓析郑国辩智之士执两可之说而时无
卷十一 第 1b 页 0463-137.png
 抗者作竹书子产用之也
邓析顾其徒而笑曰为若舞彼来者奚若
 世或谓相嘲调为舞弄也
其徒曰所愿知也(知犹/闻也)
 卢曰邓析自矜于其同侣为而欲欺弄于
 伯丰析之门人咸愿如此也
邓析谓伯丰子曰汝知养养(上去声/下上声)之义乎
 卢曰张湛云上音飏字下音痒字
爱人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养物而
物为我用者人之力也使汝之徒食而饱衣
卷十一 第 2a 页 0463-138.png
而息执政之功也
 喻彼为犬豕自以为执政者也
长幼群聚而为牢藉庖厨之物奚异犬豕之
类乎伯丰子不应
 非不能应讥而不应
 卢曰嫌其不知本不足与言也
伯丰子之从者越次而进曰大夫不闻齐鲁
之多机乎
 机者巧也多巧能之人
有善治土木者有善治金革者有善治声乐
卷十一 第 2b 页 0463-139.png
者有善治书数者有善治军旅者有善治宗
庙者群才备也而无相位者无能相使者
 事立则有所不周艺成则有所不兼巧偏
 而智敌者则不能相君御者也
而位之者无知使之者无能而知之与能为
之使焉
 不能知众人之所知不能为众人之所能
 群才并为之用者不居知能之地而无恶
 无好无彼无此则以无为心者也故明者
 为视听者为聪智者为谋勇者为战而我
卷十一 第 3a 页 0463-140.png
 无事焉荀粲谓傅嘏夏侯玄曰子等在世
 荣问功名胜我识减我耳嘏玄曰夫能成
 功名者识也天下孰有本不足而有馀于
 末者耶答曰成功名者志也局之所弊也
 然则志局自一物也固非识之独济我以
 能使子等为贵而未必能济子之所为也
执政者乃吾之所使子奚矜焉邓析无以应
目其徒而退
 夫任群才以为理因众物以为用使鸡犬
 牛马咸得其宜士农工商各安其位者唯
卷十一 第 3b 页 0463-141.png
 有道者能之耳岂汝曹自致耶汝徒见其
 末而不识其本欲以螳螂之臂而拒车辙
 者是不知量也邓析理析而耻见其徒故
 目之而去也
 政和百家众技不能相通譬如耳目鼻口
 也各有所长时有所用然有真君存焉其
 使形者也治土木金革以为器治声乐书
 数以为用治军旅以禦外治宗庙以善内
 群才可谓备矣然皆有之以为利者必无
 之以为用乃能总而一之盖有为则有所
卷十一 第 4a 页 0463-142.png
 不能为无为则无所不为故曰位之者无
 知使之者无能而知之与能为之使焉邓
 析不通乎此以执政自矜宜其见笑于大
 方之家伯丰子不应则不言之辩也
 范曰贤以德言才以能言伯丰子即上篇
 所谓弟子伯丰是也邓析操两可之说设
 无穷之辞盖辩者之囿故以养养之义难
 伯丰子也传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
 无所求饱食而遨游夫体道之人去其智
 巧而复于无能则食而饱衣而息固未尝
卷十一 第 4b 页 0463-143.png
 有为也彼且以是为犬豕之类宜乎伯丰
 子之能以不应欤若夫齐鲁之多机有土
 木金革之工有声乐书数之艺有治军旅
 以即戎者有治宗庙以奉祀者群才必备
 莫能相兼故无相位无相使者殆亦巧者
 劳而智者忧之类欤然则天下之治能者
 多矣百家众技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譬如
 耳目鼻口不能相通见天地之纯全明古
 人之大体者唯圣人而已故不务知众人
 之所知而有知者为之用不强能众人之
卷十一 第 5a 页 0463-144.png
 所能而有能者为之役又孰弊弊然以胥
 易技系劳形休心为事耶老氏所谓用人
 之力者如此而已
公仪伯以力闻诸候堂溪公言之于周宣王
王备礼以聘之公仪伯至观形懦夫也
 懦者弱也
宣王心惑而疑曰女之力何如公仪伯曰臣
之力能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堪犹/胜也)王作
色曰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犹
憾其弱(憾/恨)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而力
卷十一 第 5b 页 0463-145.png
闻天下何也公仪伯长息退席曰善哉王之
问也臣敢以实对臣之师有商丘子者力无
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以未尝用其力故也
 以至柔之道御物物无与对故其功不显
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欲见其所不见视
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
 人每攻其所难我独为其所易
 卢曰众人之所为众人之所视者皆利名
 之道动用之迹耳众人所窥不为者斯乃
 有道者之所游故能无敌天下者力无对
卷十一 第 6a 页 0463-146.png
 也
故学昧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撞钟夫有
易于内者无难于外
 古人有言曰善力举秋毫善听闻雷霆亦
 此之谓也
于外无难故名不出其一道
 道至功玄故其名不彰也
 卢曰舆薪近物也撞钟巨声也夫易闻易
 见自近而及远也夫善为生者先养其神
 神全则无为之功著则外物无不通故曰
卷十一 第 6b 页 0463-147.png
 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也是以得之于一
 心成之于一家故外人不知也
今臣之名闻于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
能者也
 未能令名迹不显者也
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
 愈免于矜故能致此也
以能用其力者也
 善用其力者不用其力也
 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矜能/显用)
卷十一 第 7a 页 0463-148.png
 卢曰我虽不及师之隐晦其迹也岂不犹
 负其能而自显乎夫合大道而化万物者
 为有力也故庄子曰藏山于泽藏舟于壑
 有力者夜半负之而趋昧者犹不知也而
 宣王误为筋力耳
 政和积众小不胜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岂尚力之谓哉此不用力所以为真有力
 者欤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故曰人欲见
 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
 人所不为自有所见弃而忘之以至于无
卷十一 第 7b 页 0463-149.png
 见则视乎冥冥无以异于见奥薪也自有
 所闻弃而忘之以至于无闻则听乎无声
 无以异于闻撞钟也德之不形名安所出
 哉然则显其名者是违其教矣唯犹愈于
 尚力以求名此所以见取于时也
 范曰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可谓弱矣
 而弱者道之用也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
 尾可谓刚矣而刚者死之徒也故天下有
 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刚公仪伯
 之师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者殆亦
卷十一 第 8a 页 0463-150.png
 操常胜之道而未尝用其力者欤夫天下
 之理能视人所不窥者乃能见人之所不
 见能修人所不为者乃能得人之所不得
 见舆薪者不为明目而学视者必先见舆
 薪闻撞钟者不为聪耳学听者必先闻撞
 钟何则先其易者后其难者则终无难矣
 唯其无难故名无得而称之也公仪伯之
 以力闻诸侯疑若违师之教而显臣之能
 者然以能用其力此于力无所以负也若
 夫以力较力者合众力而攻之彼有时而
卷十一 第 8b 页 0463-151.png
 屈又乌能驰骋天之下至坚哉庄子曰用
 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
 不用者乎此公仪伯之能用其力所以不
 若商丘子之未尝闻也
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
 公子牟者文侯之子作书四篇号曰道家
 魏伐得中山以邑子牟因曰中山公子牟
 也
 卢曰公子牟文侯之子也封于中山故曰
 中山公子
卷十一 第 9a 页 0463-152.png
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
 公子牟公孙龙似在列子后而今称之恐
 后人所增益以广书义苟于统例无所乖
 错而足有所明亦奚伤乎诸如此皆存而
 不除
乐正子舆之徒笑之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
悦公孙龙也子舆曰公孙龙之为人也行无
师学无友
 不祖宗圣贤也
佞给而不中
卷十一 第 9b 页 0463-153.png
 虽才辩而不合理也
漫衍而无家
 儒墨刑名乱行而无一定之家
好怪而妄言
 爱奇异而虚诞其辞
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与韩檀等肄之
 韩檀人姓名共习其业庄子云桓国公孙
 龙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固
 卢曰行不因师独学无友辩而不中于理
 漫衍而无所宗其道能屈人之口不能服
卷十一 第 10a 页 0463-154.png
 人之心也韩檀庄子云桓团俱为人名声
 相近者也
公子牟变容曰何子状公孙龙之过欤请闻
其实
 不平其言故形于色罪状龙太过故责其
 实验也
子舆曰吾笑龙之诒孔穿
 孔穿孔子之孙也世记云为龙弟子诒欺
 也
言善射者能令后镞中前括发发相及矢矢
卷十一 第 10b 页 0463-155.png
相属前矢造准而无绝落后矢之括犹衔弦
视之若一焉
 箭相连属无绝落处前箭著堋后箭复中
 前箭而后所凌者犹衔弦视之如一物之
 相连也
孔穿骇之龙曰此未其妙者逄蒙之弟子曰
鸿超怒其妻而怖之引为号之弓綦卫之箭
 乌号者黄帝弓也綦者地名也出美箭卫
 者羽也
射其目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矢坠地而尘
卷十一 第 11a 页 0463-156.png
不扬
 箭行势极虽著而不觉所谓强弩之末不
 能穿鲁缟也
是岂智者之言欤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
愚者之所晓(以此言/戏子舆)后镞中前括钧后于前
 同后发于前发则无不中也近世有人掷
 五木百掷百卢者人以为有道以告王夷
 甫夷甫曰此无奇直后掷如前掷耳庚子
 嵩闻之曰王公之言闇得理皆此类也
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
卷十一 第 11b 页 0463-157.png
 夫能量弓矢之势远近之分则入物之与
 不入在心手之所诠不患者蹉跌今设令
 至拙者闇射箭之所至要当其极当其极
 也则豪分不复进闇其极则随远近而制
 其深浅矣刘道真语张叔奇云尝与乐彦
 辅论此云不必是中贤之所能孔颜射者
 则必知此湛以为形用之事理之粗者偏
 得其道则能尽之若庖丁之投刃匠石之
 运斤是偏达于一事不待圣贤而后能为
 之者也
卷十一 第 12a 页 0463-158.png
子何疑焉
 卢曰均后于前者百发如一焉故视之若
 一耳眶不睫者矢势至睫而尽矣故尘不
 扬于地非是中睫而落也子舆之闻视之
 若一也则谓自弦及堋箭相连接不绝如
 一焉闻注眸而坠则谓射目不入是解之
 不了于至理非公孙龙之诡妄焉
乐正子舆曰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吾又
言其尤者尤甚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
 夫心寂然无想者也若横生意虑则失心
卷十一 第 12b 页 0463-159.png
之本矣
 卢曰心之动者为意世人皆识其意而不
 识其心
有指不至
 夫以指求至者则必因我以正物因我以
 正物则未造其极唯忘其所因则彼此互
 得矣惠子曰指不至也
 卢曰凡有所指皆未至也至则无指矣
有物不尽
 在于粗有之域则常有有在于物尽之际
卷十一 第 13a 页 0463-160.png
 则其一常在其一常在而不可分虽欲损
 之理不可尽唯因而不损即而不违则泰
 山之崇崛元气之浩茫泯然为一矣惠子
 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也
 卢曰若尽则非有也一尺之棰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者折之虽多但微细而理不应
 尽也
有影不移
 夫影因光而生光苟不移则影更生也夫
 万物潜变莫不如此而惑者未悟故借喻
卷十一 第 13b 页 0463-161.png
 于影惠子曰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卢曰移则影变矣新新相及故不见其移
 焉
发引千钧
 夫物之所以断绝者必有不均之处处处
 皆均则不可断故发虽细而得秤重物者
 势至均故也
 卢曰细而众钧可以举重亦犹毛之折轴
 积而不轻也
白马非马
卷十一 第 14a 页 0463-162.png
 此论见存多有辩之者辩之者皆不弘通
 故阙而不论也
 卢曰白以命色马以命形白马非马辩形
 色也
孤犊未尝有母(不讦/此义)
 卢曰谓之孤犊安得有母也
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负者犹背也类者同也言如此之比皆不
 可构载也
公子牟曰子不谕至言而以为尤也尤其在
卷十一 第 14b 页 0463-163.png
子矣(尤失反/在子舆)夫无意则心同(同于/无也)无指则皆
(志指故无/所不至也)尽物者常有
 常有尽物之心物既不尽而心更带有也
影不移者说在改也
 影改而更生非向之影墨子曰影不移说
 在改为也
发引千钧势至等也
 以其至等之故故不绝绝则由于不等故
 墨子亦有此说也
白马非马形名离也
卷十一 第 15a 页 0463-164.png
 离者犹分也白马论曰马者所以命形也
 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寻此
 等语如何可解而犹不历然
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
 此语近于鄙不可解也
乐正子舆曰子以公孙龙于鸣皆条也
 谓龙之言无异于马而皆谓有条贯也
设令发于馀窍子亦将承之
 既疾龙之辩又忿牟之辞故遂吐鄙之慢
 言也
卷十一 第 15b 页 0463-165.png
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曰请待馀日更谒子

 既忿气方盛而不可理谕故逊辞告退也
 卢曰失理而忿者不可与言故告退也
 政和行毁乎随故欲其有师学陋于独故
 欲其有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故佞给者
 为不中百家众技时有所用故漫衍者为
 无家有射之射有不射之射后镞中前括
 不过钧后于前矢注眸子而目不睫故不
 过尽矢之势而已是射之射又何疑焉意
卷十一 第 16a 页 0463-166.png
 生于心有意而心异矣故有意不心而无
 意则心同指以指物所不指则不至故莫
 若无指则皆至物不可穷也必有其物而
 欲尽则常滞于有故有物不尽而尽物者
 常有影不移者谓或枉或直其影则一故
 其说在改也发引千钧谓积小不胜为大
 胜故曰势至等也虽然公孙龙能胜人之
 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列子载此
 盖所以祛邪说之蔽
 范曰传称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
卷十一 第 16b 页 0463-167.png
 心易人之虑能胜人之口不服人之心而
 龙之自称亦以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
 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为至达则
 诡辞数万固无足法者中山公子牟庄子
 以为有意于道而未至故以公孙龙为至
 言而悦之荀卿并与十二子而非之者盖
 以此也夫龙之为人行无师学无友佞给
 而不中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徒欲惑
 人之心屈人之口而已兹乐正子舆所以
 非之欤观其诒孔穿有曰善射者能令后
卷十一 第 17a 页 0463-168.png
 镞中前括斯谓之钧后于前可矣鸿超之
 射其妻矢注眸子而眶不睫斯谓之尽矢
 之势可矣若夫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
 不尽有影不移发引千钧白马非马孤犊
 未尝有母是又负类反伦有不可胜言者
 乐正子舆曰子以公孙龙呜皆条也岂非
 其言之无谓犹风之呜众窍故欤虽然公
 子牟常悦龙之为人矣而庄子复有公孙
 龙问魏牟之说卒况之以坎井之蛙者盖
 始悦而终非之故也
卷十一 第 17b 页 0463-169.png
尧治天下
 天下欲治故尧治之
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不知亿兆之
愿戴己欤不愿戴己欤
 夫道治于物者则治名灭矣治名既灭则
 尧不觉在物上物不觉在尧下
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
野在野不知
 若有知者则治道未至也
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
卷十一 第 18a 页 0463-170.png
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蒸者众也夫能使万物咸得其极者不犯
 其自然之性也若以识知制物之性岂顺
 天之道哉
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
夫大夫曰古诗也
 当今而言古诗者则今同于古也
尧还宫召舜因禅以天下(功成/身退)舜不辞而受
(会至/而应)
 卢曰夫贵其身以居众人之上也则常惧
卷十一 第 18b 页 0463-171.png
 不尊于人爱其身以居众人之上也则常
 恐不益于物若兼亡于天下者则顺之而
 不宰理之于未萌取之不以为尊去之不
 以为失如天之运四时成焉如地之载万
 物生焉功成事遂而身退者也故无私焉
 夫能无私也禅大位而不吝受大位而不
 辞也
 政和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非有人故天
 下治与不治所不知也非见有于人故亿
 兆之愿戴己与不戴己所不知也问之左
卷十一 第 19a 页 0463-172.png
 右问之在朝问之在野皆所不知则荡荡
 乎民无能名焉故也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则衣食足而咸受命之中不识不知则衣
 食足而循天之理百姓谓我自然此之谓
 太上之治
 范曰有心于为治者天下未必治惟无以
 天下为者乃能治之不能为异者人未必
 戴必有异焉人乃戴之然闻在宥天下不
 闻治天下则治与不治吾无容心也君子
 不得已而临莅则治之者必本于无为神
卷十一 第 19b 页 0463-173.png
 人恶众至众至则不比则戴与不戴吾无
 容心也天下乐推而不厌则戴之者有所
 不能释故尧在位五十年而天下之治与
 不治亿兆之愿戴己与不愿戴己皆所不
 知也百姓谓我自然帝力于我何有问之
 左右问之外朝问之在野殆有不知其所
 以然而然者若夫游于康衢闻儿童之谣
 然后知其立我蒸民者莫匪尔极顺帝则
 者不识不知岂非治极于无象而然耶夫
 立我蒸民莫匪尔极思文尝以是而称后
卷十一 第 20a 页 0463-174.png
 稷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皇矣尝以是而
 称文王矣故列子举此以誉尧直曰古诗
 而已尧遗宫召舜因禅以天下者功成而
 不居故也舜不辞而受之者会至而能应
 故也且以尧之为帝也以黄屋为非心舜
 之为帝也有天下而不与则其相授受固
 自有道矣而史之所记谓尧之受舜则有
 历试之事谓舜之受尧则有升闻之德呜
 呼岂其所以为尧舜哉
关尹喜曰在已无居
卷十一 第 20b 页 0463-175.png
 况然无系岂有执守之所
形物其著
 形物者犹事理也事理自明非我之功也
其动若水
 顺物而动者故若水也
其静若镜
 应而不藏者故若镜也
其应若响
 应而不唱者故若响也
 卢曰天至极者神也微妙玄通深不可极
卷十一 第 21a 页 0463-176.png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常在于己而莫知其
 居形万物而不可著见其动若水润下而
 济上其静若镜照用而不疲其应若响不
 遗于物此养神之至理也
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违道道不违物
 同于道者道亦得之
 卢曰此至道者非有形之物而善应而不
 遗故物自违道不违于物也
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
不用心
卷十一 第 21b 页 0463-177.png
 唯忘所用乃合道耳
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
 卢曰欲得善为此道者隳支体黜聪明虚
 其心而养其神则自然而自證也
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
知其所
 道岂有前后多少哉随所求而应之
 卢曰唯此养神之道难知难见非有非无
 瞻之者居万物之先轻忽之者不与物竞
 用之则六虚皆备废之则莫知所存独立
卷十一 第 22a 页 0463-178.png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其至矣哉
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

 以有心无心而求道则远近其于非当若
 两忘有无先后其于天二心矣
 卢曰有心而求之者自远于道非道远之
 也无心而合道自近之于道其道近之也
 有心无心人自异耳道无远也
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
 自然无假者则无所失矣
卷十一 第 22b 页 0463-179.png
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
 知极则同于无情能尽则归于不为
 卢曰唯默然而内昭因性而成者乃得之
 矣知因性者必亡其情能亡其情而无为
 者此乃真知真能也
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
 卢曰夫发者起人所不能知更何能为情
 哉发起人所不能为复何能自为情哉惑
 者变性以为情智者变情以为性故易曰
 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也
卷十一 第 23a 页 0463-180.png
聚块也积尘也此则府宅虽无为而非理也
 卢曰夫无为者而无不为也若兀然如聚
 块积尘者虽则去情无为非至理者也
 政和道行于万物之上圣人体道运而无
 积而物不能离焉故曰在己无居形物其
 著所谓其动若水者言与物委蛇而同其
 波顺理而动也其静若镜者不将不迎应
 而不藏静而不变也其应若响者未尝唱
 也常和人而已道也者应物而不造故也
 道若物也物兹远于道所谓物自违道道
卷十一 第 23b 页 0463-181.png
 大同于物所谓道不违物无始曰道不可
 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所以善
 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黄帝曰无处
 无服始安道无思无虑始知道所以善若
 道者亦不用力亦不用心形色名声果不
 足以得彼之情故曰欲若道而用视听形
 智以求之弗当矣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者
 言不可度也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
 所者言不可执也致道者忘心心无所知
 是谓得之有心者无心者皆未能忘心也
卷十一 第 24a 页 0463-182.png
 故不足以有得默而得之性而成之无所
 用其心者也故有以得之知而忘情则无
 知之累是谓真知能而不为则无能之巧
 是谓真能若发乎无知又何以能情若发
 乎不能又何能为也道常无为而不无为
 聚块也积尘也虽曰无为岂道也哉故曰
 虽无为而非理也
 范曰有积也故不足无藏也故有馀至人
 无积亦虚而已故体道在己未尝居而有
 之也然善贷且成岂常有心于泛应哉形
卷十一 第 24b 页 0463-183.png
 物之著咸其自受尔故顺而不逆其动若
 水应而不藏其静若鉴和而不唱其应若
 响顺物自然无容私焉是其道之所以若
 物者欤夫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故曰物自
 违道同于道者道亦得之故曰道不违物
 善若道者耳目有所不用即耳目以求道
 则视听虽详只为聋盲心力有所不用即
 心力以求道则形智虽劳只为桎梏又乌
 能当于道哉惟道之运无乎不在瞻之在
 前随之不可忽焉在后迎之不可用之弥
卷十一 第 25a 页 0463-184.png
 满六虚则塞乎天地之间而不睹其端倪
 也废之莫知其所则入于窈冥之间而莫
 窥其眹兆也远玄者玄亦远之亦非有心
 者所能得远近玄者玄亦近之亦非无心
 者所能得近惟即默而识者乃能得之惟
 率性而行者乃能成之道之在我其无所
 失矣故古之人知而忘言是为真知乃无
 所不知能而不为是为真能乃无所不能
 若夫聚块也积尘也蔽于莫为岂所谓道
 者哉
卷十一 第 25b 页 0464-004.png

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卷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