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150069b 页
卷九 第 1a 页 0463-038.png
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卷之九圣九
    和光散人高守元集
   仲尼(智者不知而自知者也忘智故/无所知用智则无所能知体神)
   (而独运忘情而任理则寂然玄照者/也○卢曰此篇言證无为之道者方)
   (可无所不为世人但见圣人之迹而/不知所證之本也学者徒知绝情之)
   (始而不知皆济之用皆失其中也○/政和或使则实莫为则虚徼妙并观)
   (有无不蔽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是谓契理○范曰惟忘乎智乃)
   (能不用其智惟造乎神乃能不名其/圣若然者入而内观是非利害不入)
   (于胸次故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在我者盖如此也出而外观)
   (则毁誉忧喜不汩于心术故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在)
卷九 第 1b 页 0463-039.png
   (物者盖如此也力虽服海内而不自/用辩虽彫万物而不自悦真知真能)
   (得之在我所谓无为而/无不为者其在是乎)
仲尼閒居子贡入侍而有忧名
 政和圣人退藏于密故心不爱乐吉凶与
 民同患故有忧
子贡不敢问
 子贡虽不及性与天道至于夫子文章究
 闻之矣圣人之无忧常流所不及况于赐
 哉所以不敢问者将发明至理惟起余于
 大贤然后微言乃宣耳
卷九 第 2a 页 0463-040.png
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
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夫子奚独忧
 回不言欲旨问故弦歌以激发夫子之言
 也
孔子曰先言尔志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
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
 天者自然之分命者穷达之数也
 政和乐天则不尤人知命则不尚力任其
 自然不累乎心何忧之有
孔子愀然有问曰有是言哉
卷九 第 2b 页 0463-041.png
 将明此言之不至故示有疑问之色
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
正也
 昔日之言因事而兴今之所明尽其极也
 政和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随时之宜之谓是体道之常之谓正故昔
 日之言可以为是而自今观之不可以为
 正也然以昔日之言为是以今日之言为
 正其所言者特未定也知时无止證向今
 故则束于教者岂足以语此
卷九 第 3a 页 0463-042.png
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
忧之大也
 无所不知无所不乐无所不忧故曰大也
 政和真乐无乐亦无所不乐真知无知亦
 无所不知修之身故无忧修之天下故有
 忧之大
 范曰退朝曰燕居燕曰间故有所谓燕居
 有所谓间居子贡之学得其言未得其所
 以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矣夫子之言
 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故于圣人之忧
卷九 第 3b 页 0463-043.png
 则有所不敢问颜回之学具体而微造形
 而悟非真愚也终日不违非助我也无所
 不说故闻圣人之忧则援琴而歌盖将有
 所激焉此孔子闻之所以果召回入而有
 独乐之问也体道者常乐涉事者常忧天
 者莫之为而为也吾则乐之而不辞命者
 性之所自出也故则知之而无蔽乐天知
 命则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俯视世间
 万事举无足以累吾心者此回之所以乐
 也虽然止是耳矣犹非其至故孔子以是
卷九 第 4a 页 0463-044.png
 为昔日之言夫言无常是应时为正昔之
 所是今或非之昔之所可今或否之汝徒
 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其有忧之大是
 未能以今言为正者也即此以观列子可
 谓深于易矣王通曰天下皆忧吾独得不
 忧岂知圣人之意哉
今告若其实修一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
亡变乱于心虑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

 此直能定内外之分辩荣辱之境如斯而
卷九 第 4b 页 0463-045.png
 已岂能无可无不可哉
 卢曰夫乐乎天知乎命而不忧感者是时
 济之道非应用救物之事焉仲尼曰吾昔
 有此言今则异于昔
 政和古之知道者以行止非人所能而在
 天以废兴非力所致而在命不荣通不丑
 穷适来时也适去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
 不能入也何忧之有然是特修一身者尔
曩吾修诗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遗来世
 诗书礼乐治世之具圣人因而用之以救
卷九 第 5a 页 0463-046.png
 一时之弊用失其道则无益于理也
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
 夫圣人知周万物道济天下若安一身救
 一国非所以为圣也
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
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
 治世之术实须仁义世既治矣则所用之
 术宜废若会尽事终执而不舍则情之者
 寡而利之者众衰薄之始诚由于此以一
 国而观天下当今而观来世致弊岂异唯
卷九 第 5b 页 0463-047.png
 圆通无阂者能唯变所适不滞一方
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而未知所以
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
 唯弃礼乐之失不弃礼乐之用礼乐故不
 可弃故曰未知所以革之之方而引此以
 为忧者将为下义张本故先有此言耳
 卢曰非诗书礼乐不足以为治天下之法
 而世之理论不由诗书礼乐所能救焉若
 去其法又无以为礼之本也此唯有道者
 之所深忧
卷九 第 6a 页 0463-048.png
 政和诗书者载治之言礼乐者载治之具
 孔子体道之真以治身超然自得乎形色
 名声之表矣而悯天下之弊故言仁义明
 礼乐吁俞曲折以慰天下之心然世之人
 灭质溺心无以返其性情而复其初则仁
 义益衰而性情益薄其道不行于当年矣
 为天下后世虑所以忧也
虽然吾得之矣未乐而知者非古人之谓所
乐知也
 庄子曰乐穷通物非圣人故古人不以无
卷九 第 6b 页 0463-049.png
 乐为乐亦不以无知为知任其所乐则理
 自无乐任其所知则理自无知
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
 都无所乐都无所知则能乐天下之乐知
 天下之知而我无心者也
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
 居宗体备故能无为而无不为也
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
 若欲损诗书易治术者岂救弊之道即而
 不去为而不恃物自全矣
卷九 第 7a 页 0463-050.png
 卢曰知天命之所无可奈何而安其分以
 不忧者君子之常心也古之开物成务济
 人利俗则不然也不安其乐不任其知先
 天而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是真乐真知也
 若然者故无不乐无不知故能所不为矣
 岂复委任之哉是以诗书礼乐诚可以助
 化之本也革之者何为乎
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
 所谓不违如愚者也
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
卷九 第 7b 页 0463-051.png
 未能尽符至言故遂至自失也
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
 发愤思道忘眠食也
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书终身不

 既悟至理则忘馀事
 卢曰颜生亚圣之道不违闻而得之矣子
 贡因诗书以为智故为言而失其所宗回
 重喻之乃悟为学之益不知日损之道也
 政和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
卷九 第 8a 页 0463-052.png
 礼乐乐天者有所乐非古人之所谓乐也
 知命者有所知非古人之所谓知也乐天
 者必期于无所乐是谓真乐知命者必期
 于无所知是谓真知若是则无所不乐无
 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与化为人焉
 往而不能化人治诗书礼乐可也退仁义
 摈礼乐亦可也故其始也以诗书礼乐无
 救于治乱及其得也则曰诗书礼乐何弃
 之有革之何为子贡向也不敢问至其闻
 之茫然自失思无所得则诵书不辍而已
卷九 第 8b 页 0463-053.png
 所谓得其言而未得其所以言者欤
 范曰道之真以治身所以修一身也不荣
 通不丑穷所以任穷达也适来则安之适
 去则顺之则知去来之非我矣不为轩冕
 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则亡变乱于心虑矣
 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者固有在是一将
 不得而駴世则绪馀以为国家土苴以治
 天下以百姓心为心者讵能恝然无忧耶
 故诗书礼乐先王之陈迹也此为治之具
 而非治之道修诗书将以为治乎而仁义
卷九 第 9a 页 0463-054.png
 日益衰正礼乐将以为治乎而情性日益
 薄道不行于一国其如天下何道不行于
 当年其如来世何吾知诗书礼乐无救于
 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
 者所以若是其多忧也虽然吾得之矣乐
 天者非古人之所谓乐也真乐无乐任其
 所乐故无所不乐知命者非古人之所谓
 知也真知无知任其所知故无所不知若
 然者虽曰有忧是岂蒿自以忧世之患者
 哉故能无为而无所不为也向之所谓诗
卷九 第 9b 页 0463-055.png
 书礼乐者用之而不必弃因之而不必革
 顺物自然无容私焉孰能弊弊然以天下
 来世为事颜回造于坐忘之妙者也故闻
 圣人之言而有得焉子贡溺于博学之辩
 者也故茫然自失而已
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叔孙氏曰吾国有
圣人曰非孔丘耶曰是也何以知其圣乎
 至哉此问夫圣人之道绝于群智之表万
 物所不窥拟见其会通之迹因谓之圣耳
 岂识所以圣也
卷九 第 10a 页 0463-056.png
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
 至哉此答自非体二备形者何能言其髣
 髴瞻其先后乎以颜子之量犹不能为其
 称谓况下斯者乎
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
 此颜回之辞夫圣人既无所废亦无所用
 废用之称亦因事而生耳故俯仰万机对
 接世务皆形迹之事耳冥绝而灰寂者固
 泊然而不动矣
 卢曰圣人应物而生济时用导群有以示
卷九 第 10b 页 0463-057.png
 迹不显真以化凡焉
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
孰谓曰老聃之弟子有亢(古郎反/又音庚)仓子者得
聃之道
 老聃犹不言自得其道亢仓于何得之盖
 寄得名以明至理之不绝于物理者尔
能以耳视而目听
 夫形质者心智之室宇耳目者视听之户
 牖神苟彻焉则视听不因户牖照察不阂
 墙壁耳
卷九 第 11a 页 0463-058.png
 政和仲尼应物而忘心故见其圣者以为
 能废心而用形亢仓子适己而忘形故见
 其圣者以为能耳视而目听废心用形犹
 桔槔俯仰人之所引亦引人也耳视目听
 与列子心凝形释骨肉都融同义然何废
 何用无视无听圣人之道鸟可致诘此特
 人者见之耳
 范曰心者形之所主形者心之所舍必有
 以刳心乃能废心故不为心所累必有以
 使形乃能用形故不为形所役圣人之所
卷九 第 11b 页 0463-059.png
 以圣既无所废亦无所用叔孙氏之闻者
 如此故以是称仲尼也耳主听目主视精
 全而不亏则其耳彻矣乃或能视神用而
 不竭则其目彻矣乃或能听圣人之所以
 圣视不以目听不以耳陈大夫之所见者
 如此故以是而称亢仓子也
鲁侯闻之大惊
 不怪仲尼之用形而怪耳目之易任迹同
 于物故物无骇心
使上卿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
卷九 第 12a 页 0463-060.png
 汎然无心者无东西之非己
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
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
 夫易耳目之用者未是都无所用都无所
 用者则所假之器废也
 卢曰夫耳目者视听之器也唯神能用之
 若神不在焉则死人之耳目不能视听矣
 亢仓子知人之所能故不用耳目为视听
 之主矣是命耳见而目闻耶此乃传者不
 晓因妄为说耳也
卷九 第 12b 页 0463-061.png
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
 卢曰鲁侯仍未了此意更以为增加奇异
 焉固请其道矣
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
 此形智不相违者也
心合于气
 此又远其形智之用任其泊然之气也
气合于神
 此寂然不动都忘其智智而都忘则神理
 独运感无不通矣
卷九 第 13a 页 0463-062.png
神合于无
 同无则神矣同神则无矣二者岂有形乎
 直有其智者不得不亲无以自通忘其心
 者则与无而为一
 卢曰夫体既有质而成碍心则有系而成
 执体合于心者不在于形碍而在封执也
 故气之于心虽动而无所执故心合于气
 者不在封执而在于动用也故气合于神
 者不在于动而在于了识也神之于无则
 妙绝有形故不在于了识而在于冥真矣
卷九 第 13b 页 0463-063.png
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
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唯豁然之无不干圣虑耳涉于有分神明
 所照不以远近为差也
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
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所适都忘岂复觉知之至邪
 卢曰是故有形有音无远无近来干我者
 皆能知之都不用四支七窍如明镜高悬
 朗然自照岂运其耳哉也
卷九 第 14a 页 0463-064.png
鲁侯大悦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亢仓言之尽矣仲尼将何所云今以不答
 为答故寄之一笑也
 卢曰寄之一笑者得忘言之旨也
 政和耳视目听犹不能外乎形视听不用
 耳目则离形矣盖耳目视听未离乎形犹
 有所不及至于不用耳目则形充空虚视
 乎冥冥听乎无声与神为一世岂足以识
 之体合于心则以外而进内心合于气则
 以实而致虚气合于神则立乎不测神合
卷九 第 14b 页 0463-065.png
 于无则动于无方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
 气吾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此所谓以无有
 入无间者与介然之有有形之小唯然之
 音有声之微远在八荒之外华九方也近
 在眉睫之间非无所也囿于有形感于有
 声吾虽黜聪明而同乎大通来干我者我
 必知之亦恶知其所以然哉故曰其自知
 而已矣仲尼笑而不答者解颜一笑不知
 答也
 范曰耳目形也视听用也精神洞彻了无
卷九 第 15a 页 0463-066.png
 所阂者能以耳视而目听然特能易耳目
 之用而已未至于都无所用若乃无形之
 上独以神视无声之表独以气听则耳目
 不用而聪明长存矣故鲁侯以是为增异
 也原其所以致此亦必有道体合于心则
 其体隳矣乃无谬心之韄心合于气则其
 心凝矣乃无使气之强气无不运也其化
 常本于神气合于神则融而无间矣神无
 不在也其用常托于无神合于无则混而
 为一矣彼辩物而小则为介然之有感物
卷九 第 15b 页 0463-067.png
 而应则为唯然之音其在八荒之外可以
 为远乎道亦在是无间于远其在眉睫之
 内可在为近乎道亦在是无间于近大智
 并观物莫能间无有远近遂知来物外观
 于身身本无身故七孔四支之所觉吾不
 知也内观于心心本无心故心腹六藏之
 所知吾不知也真知无知无所不知是其
 神之所为乎道之至此则至矣尽矣不可
 以有加矣故鲁侯以告仲尼仲尼所以笑
 而不答也
卷九 第 16a 页 0463-068.png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
何敢
 世之所谓圣者据其迹耳岂知所以圣所
 以不圣者哉
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
 示现博学多识耳实无所学实无所识也
 政和夫子既圣矣而曰圣则何敢盖不居
 其圣也虽博学而无所成名虽多识而一
 以贯之此孔子所以为集大成
 范曰达巷党人知足以知圣人者也故曰
卷九 第 16b 页 0463-069.png
 博学而无所成名汉阴丈人知不足以知
 圣人者也故曰博学以拟圣然则圣人无
 名孰得而称之博学多识特以对商太宰
 而已然其告子贡则曰汝以予为多学而
 识之者欤予一以贯之何也博学多识者
 道中庸所以同乎人一以贯之者极高明
 所以同乎天
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
勇者圣则丘不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
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欤
卷九 第 17a 页 0463-070.png
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
 孔子之博学汤武之干戈尧舜之揖让义
 黄之简朴此皆圣人因世应务之粗迹非
 所以为圣者所以为圣者固非言迹之所
 逮者也
 卢曰将明大道之非迹也代人所诠者徒
 知其迹耳故夫子因众人之所常见欲明
 至真之圣人也
 政和皇言道帝言德王言业善任因时所
 以行道善任仁义所以成德善任智勇所
卷九 第 17b 页 0463-071.png
 以修业然有为之累非无为之事故曰圣
 则丘弗知也虽然皇也帝也王也应时而
 造所任者迹也其所以迹非其所以圣
 范曰王言业故善任智勇帝言德故善任
 仁义皇言道故善任因时是皆应世之粗
 迹耳岂其所以圣哉故夫子皆曰弗知又
 因以见其不居圣也
商太宰大骇
 世之所谓圣者孔子皆云非圣商太宰所
 以大骇也
卷九 第 18a 页 0463-072.png
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

 圣岂有定所哉趣举绝远而言之也
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
 不以治治之故不可乱
不言而自信(言者/不信)不化而自行
 为者则不能化此能尽无为之极也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何晏无名论曰为民所誉则有名者也无
 誉无名者也若夫圣人名无名誉无誉谓
卷九 第 18b 页 0463-073.png
 无名为道无誉为大则夫无名者可以言
 有名矣无誉者可以言有誉矣然与夫可
 誉可名者岂同用哉此比于无所有故皆
 有所有矣而于有所有之中当与无所有
 相从而与夫有所有者不同同类无远而
 相应异类无近而不相违譬如阴中之阳
 阳中之阴各以物类自相求从夏日为阳
 而夕夜远与冬日共为阴冬日为阴而朝
 昼远与夏日同为阳皆异于近而同于远
 也详此异同而后无名之论可知矣凡所
卷九 第 19a 页 0463-074.png
 以至于此者何哉夫道者惟无所有者也
 自天地以来皆有所有矣然犹谓之道者
 以其能复用无所有也故虽处有名之域
 而没其无名之象由以在阳之远体而忘
 其自有阴之远类也夏侯玄曰天地以自
 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
 名故老氏曰强为之名仲尼称尧荡荡无
 能名焉下云巍巍成功则强为之名取世
 所知而称耳岂有名而更当云无能名焉
 者耶夫唯无名故可得遍以天下之名名
卷九 第 19b 页 0463-075.png
 之然岂其名也哉推此足喻而终莫悟是
 观泰山崇崛而谓元气不浩芒者也
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
 圣理冥绝故不可拟言唯疑之者也
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
 此非常识所及故以为欺罔也
 卢曰夫立迹以崇教明行以兴化者皆救
 俗之贤圣耳若夫体大道者覆载如天地
 化行若四时不见有可治而不可乱者不
 假立言而为信者沛然而泽利万物裒然
卷九 第 20a 页 0463-076.png
 而含识皆生荡荡难明此为圣者寄之于
 方所立言以辩之犹恐未为至也故以疑
 似而遣言斯乃太宰所不知以为夫子诳
 之耳
 政和庄子论燧人伏羲神农黄帝唐虞以
 来其为天下皆以为德之下衰孔子以三
 皇五帝三王之治为不知其圣乃日西方
 之人有圣者焉盖道岁也圣人时也五帝
 三王之治阅众甫于亨嘉之会犹时之有
 春夏也见其外王之业而已故曰不知其
卷九 第 20b 页 0463-077.png
 圣西方之人去华而复质犹时之有秋冬
 也静而圣而已故曰有圣者焉夫有不治
 也然后治之无事于治何乱之有故不治
 而不乱待言而信者信不足也默然而喻
 故不言而自信道化之行犹有行之之迹
 化而无迹敦推行是故不化而自行此之
 谓莫之为而常自然也道不可名无所畛
 域故曰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虽然圣不可
 知谓是为圣岂真是哉故疑其为圣而已
 商太宰以其言不近人情故始也惊怖而
卷九 第 21a 页 0463-078.png
 大骇且求之度数而弗得故其终默然心
 计而以孔子为欺我也
 范曰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
 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是古之人门在
 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释
 示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屈折礼乐
 以正天下之形吁俞仁义慰天下之心名
 曰治之乱敦甚焉然则圣人之治也治外
 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故从容
 无为而万物烦累吾又何暇治天下哉于
卷九 第 21b 页 0463-079.png
 以设教则无言之之累尔其自信于以运
 化则无化之之迹尔其自行道常无名自
 人观之虽见夫荡荡其大而无名之朴终
 无得而称之也百姓谓我自然帝力于我
 何有庄子所谓圣人无名者其是欤然圣
 与不圣方其致疑而未之或知也殆将进
 乎圣而不可知之神矣商太宰不足以语
 此故以孔子之言为欺我哉
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
仁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
卷九 第 22a 页 0463-080.png
辩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
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
庄贤于丘也(犹矜/庄也)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
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
不能反
 反变也夫守一而不变无权智以应物则
 所适必阂矣
 卢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
赐能辩而不能讷
 卢曰有进取之能未阶乎道也
卷九 第 22b 页 0463-081.png
由能勇而不能怯
 卢曰但知其雄不能守其雌也
师能庄而不能同
 辩而不能讷必亏忠信之实勇而不能怯
 必伤仁恕之道庄而不能同有违和光之
 义此皆滞于一方也
 卢曰自守矜严不能同物失于和也
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
 四子各是一行之极设使兼而有之求变
 易吾之道非所许
卷九 第 23a 页 0463-082.png
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
 会同要当寄之于圣人故欲罢而不能也
 卢曰兼有仁辩严勇吾且不与之易况不
 能兼之夫子能兼四子之不能也故事我
 而不贰心矣此论道之大者更在其行藏
 之卷耳
 政和圣人之道极高明而道中庸或过或
 不及皆非道也贤者过之圣人无取焉回
 能仁而不能反非大仁也赐能辩而不能
 讷非大辩也由能勇而不能怯非大勇也
卷九 第 23b 页 0463-083.png
 师能庄而不能同非和光也虽不该不遍
 在道一曲然各有所长时有所用乃若夫
 子之大全则备道而兼有之彼数子者仰
 圣人而自知其小则孔子虽各以其所能
 为贤于己而彼其所事我者亦安能贰己
 哉
 范曰颜渊得其行而未得其所以行故虽
 或不违于三月之久未能克己于一日之
 间岂非能仁而不能反者耶于贡得其言
 而未得其所以言故孔子列之言语之科
卷九 第 24a 页 0463-084.png
 孟子称其说辞之善岂非能辩而不能讷
 者耶乘桴之游或讥其好勇过我三军之
 问或讥其临事而惧则由能勇而不能怯
 可知饰堂堂之容难与为仁持嘐嘐之志
 不掩其行则师能庄而不能同可知之四
 子者皆非全才故兼其有以易吾圣人弗
 许也然则夫子之道其犹海乎或小或大
 或多或寡各随所取而有得焉耳

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卷之九
卷九 第 24b 页 0463-08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