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50048a 页
卷六 第 1a 页 0462-126.png
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卷之六圣六
   黄帝
子列子之齐中道而反
 惊人之推敬于已故不敢遂进
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
焉恶乎惊吾食于十浆(客舍卖/浆之家)而五浆先馈
 人皆敬下之也
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己曰夫内诚
不解
 郭象曰外自矜饰内不释然也
卷六 第 1b 页 0462-127.png
形谍成光
 郭象曰举动便辟成光仪
以外镇人心
 外以矜严服物内实不足
使人轻乎贵老
 使人轻而尊长之者由其形谍成光故也
而𩐎其所恶
 郭象曰以美形动物则所患乱至也
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多馀之赢
 所货者羹食所利者盈馀而已
卷六 第 2a 页 0462-128.png
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
 郭象曰权轻利薄可无求于人而皆敬己
 是高下大小无所失者
而况万乘之主身劳于国而智尽于事
 所以不敢之齐
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惊
 推此类也则货轻者望利薄任重者责功
 多
 政和古之至人明白入素无为复朴天机
 不张默与道契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
卷六 第 2b 页 0462-129.png
 而神则知我希而我贵矣内诚不解则未
 能忘心形谍成光则未能遗形以外镇人
 心使人轻乎贵老而重己身劳于国智尽
 于士则惨怛之疾恬愉之安时集于体怵
 迫之恐欣欢之喜交溺于心𩐎其所患有
 如此者又乌能无惊乎哉
 范曰圣人披褐怀玉而全其形生之人藏
 其身也不厌深渺而已内诚不解则非致
 道而忘心也形谍成光则非葆光而不耀
 也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则是有以外镇
卷六 第 3a 页 0462-130.png
 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重己也至人尸居
 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有
 以使人轻乎贵老而重己则𩐎其所患而
 自贻也其岂披褐怀玉而藏其身之道哉
伯昏瞀人曰善哉观乎
 汝知惊此者是善观察者也
汝处己人将保汝矣
 汝若默然不自显耀适齐之与处此皆无
 所惧苟违此义所在见保矣
 卢曰见威仪以示人故人轻死以尊敬将
卷六 第 3b 页 0462-131.png
 恐人主之劳于事也必委以责功食禄增
 忧所以惊惧耳伯昏曰汝能退身以全真
 含光以灭迹人将保汝矣何则进善之心
 人皆有之多利之地人皆竞之中人之性
 可上可下知名利之不可强也则进善以
 自修诗书礼乐事不易习若退迹守闲灰
 心灭智也无招招之利得善人之名故学
 道之门善恶同趣者君子以澄心小人以
 诲身虽不体悟亦从善之益之也故曰人
 将保汝矣
卷六 第 4a 页 0462-132.png
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归之/果众)伯昏瞀
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敦坚/也)立有间不
言而出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履徒跣而走
暨乎门问曰先生既来曾不废药乎
 废罝也曾无善言以当药石也
 卢曰废当为发先生既来何不发药石之
 言少垂训耳
曰己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非
汝能使人保
 顺乎理以接物则物不保之今背理而感
卷六 第 4b 页 0462-133.png
 物求物不保不可得
而汝不能使人无汝保也
 郭象曰任平而化则无感无求无感无求
 乃不相保
 卢曰汝之退身全行绝学弃智人所以保
 汝者非汝能召之也若能灭迹混真愚智
 不显者人亦不知保汝矣由是言之汝之
 行适足为人所保而不能使人不保也
而焉用之感也
 汝用何术乃感物如此乎
卷六 第 5a 页 0462-134.png
应豫出异
 郭象曰先物施惠惠不因彼豫出而异也
且必有感也摇而本身又无谓也
 必恒使物感己则彼我之性动易之
与汝游者莫汝告也
 皆是摇本之徒不能相启悟者也
彼所小言尽人毒也
 小言细巧易以感人故为人毒害也
莫觉莫悟何相孰也(不能相/成济也)
 卢曰汝用何道感之耶必赞胜豫之词而
卷六 第 5b 页 0462-135.png
 出奇异之教摇鼓汝舌见能于众物虽靡
 然顺汝有何益耶与汝同居者不攻汝之
 短但称汝之长如此适足毒汝之行骄汝
 之心有何相成耶
 政和善哉观乎者善其能内省汝处己者
 告之使退藏至人抱神以游世俗之间使
 人无得而窥之故必处己而不处己则人
 将保汝矣人之保汝非所谓无得而窥者
 也故感而后应不求有异是乃所以使人
 无保汝之道也感豫则感而后应出异则
卷六 第 6a 页 0462-136.png
 求有以异若是者非特人果保汝而见有
 于人且必有感摇而本身不能不累于物
 夫与汝游者莫汝告也则无自而觉彼以
 小言尽人毒也则适以为患莫觉莫悟安
 能反于其道乎故曰何相孰也相孰者谓
 相与薰蒸至于成也
 范曰感而后应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
 者乃所以使人无保汝之道感豫则非感
 而后应也出异则非游乎世之间也用是
 则与人为徒则邓墟之家从汝者万齐国
卷六 第 6b 页 0462-137.png
 之众贺汝者三尸而祝之社而稷之若畏
 垒之细民又将窃窃然欲俎豆予于贤人
 之间而脱屦户外者殆将满矣必且有感
 摇而本身乌能和豫通而不失于见耶故
 莫告而小言者尽为人毒以害性而莫觉
 莫悟者又不能相与薰蒸以至于成也然
 则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者汝将固惊耶
杨朱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梁而
遇老子
 庄子云杨子居子居或杨朱之字又不与
卷六 第 7a 页 0462-138.png
 老子同时此皆寓言也
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
可教也
 与至人游而未能去其矜夸故曰不可教
 者也
杨子不答至舍进涫漱巾栉脱履户外膝行
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
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请夫子辞行不间是以
不敢今夫子间矣请问其过老子日而睢睢
而旴盱而谁与居
卷六 第 7b 页 0462-139.png
 汝云何自居处而夸张若此使物故叹之
 乎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不与物竞则常处卑而守约也
杨朱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迎将
(客舍/家也)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
(厚自箴异则/物惮之也)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自同于物物所不恶也
 卢曰夫真隐之者无矜夸之声无可贵之
 容故杨子之往也人迎送之及闻善而改
卷六 第 8a 页 0462-140.png
 居者与之争席矣前章言列子之使人保
 汝而此章言杨朱能使人无汝保也
 政和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彼饰智以惊愚矫激
 以为异自衒自鬻何足以语夫道夫列子
 无意于骇人犹或非之则杨朱更貌改容
 有意于异众其曰不可教也宜矣大白若
 辱者涤除玄览而不睹一疵虽受天下之
 垢然不修身以明污也盛德若不足者德
 无以加而不自以为有馀所谓上德不德
卷六 第 8b 页 0462-141.png
 也杨朱闻命而往舍者争席几是已盖其
 往也将迎执避众异之如彼也及其反也
 舍者争席言众轻之如此也是以圣人披
 褐怀玉故去彼取此
 范曰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眼又况于
 睢睢盱盱者乎睢则逆而不顺盱则干而
 不直盖内视已败而外若有营之意大白
 若辱虽涤玄览而常处众人之所恶盛德
 若不足者虽日新无敝而不自以为有馀
 审造乎是则舍者与之争席矣
卷六 第 9a 页 0462-142.png
杨朱过宋东之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
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杨子问
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
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曰弟
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夫骄盈矜伐鬼神人道之所不与虚己以
 修理天下之所乐推以此而往敦能距之
 卢曰此重结前两科之义也夫能使人保
 于我者其不保者心嫉之哉不敢令物之
 保己也则天下皆忘其恶矣况逆旅之妾
卷六 第 9b 页 0462-143.png
 乎
 政和自道观之物无美恶知美之为美则
 恶为之对世之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
 臭腐神奇复化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
 则美与恶奚辩圣人不藏是非美恶虚己
 以游世而已不矜不伐所谓行贤而去自
 贤之行天下莫与之争能亦莫与之争功
 所谓安往而不爱也
 范曰道无异相敦美孰恶天下皆知美之
 为美斯恶已道无殊品何贵何贱以物观
卷六 第 10a 页 0462-144.png
 之自贵而相贱也然则逆旅之妾孰知其
 所以然哉惟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则天下
 乐推而不厌矣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
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彊二者亦知(亦当/作易)而人
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彊先不己若者
 所胜在己下者耳
柔先出于己者
 不与物竞则物不能加也
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殆矣
卷六 第 10b 页 0462-145.png
 遇敌必危之也
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理常/安也)以此胜一身若
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谓不胜而自胜不任而
自任也
 夫体柔虚之道处不竞之地虽一身之贵
 天下之大无心而御之同于徒矣徒空黜
 之谓也郭象曰听耳之所闻视目之所见
 知止其所不知能止其所不能用其自用
 为其自为顺性而不竞于物者此至柔之
 道也故举其自举持其自持既无分铢之
卷六 第 11a 页 0462-146.png
 重而我无力焉
 卢曰强之与柔二者易知也人所以未知
 者何即求胜之心多也即遇不如己者未
 足为强若遇敌于己者则常危矣以此心
 求胜一身一任天下也常如徒役无时自
 安若柔者在己下者亦不欲胜之况出乎
 己者耶人谓不胜而我乃自胜也自任故
 未尝有失也老子曰柔弱胜刚强
 范曰济物而胜之上也以力而胜之下也
 故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老子
卷六 第 11b 页 0462-147.png
 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
 先庄子于外篇论夔蛇之相怜而曰指我
 则胜我趥我亦胜我折大木蜚大屋惟我
 能也盖明乎此然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
 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故积众小不胜为
 大胜者惟圣人能之
粥子曰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彊必以弱保之
 守柔不以求刚而自刚保弱不以求彊而
 自彊故刚彊者非欲之所能致也
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彊观其所积以知祸
卷六 第 12a 页 0462-148.png
福之乡(祸福生于/所积也)彊胜不若己至于若己者
(必有/折也)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
 范曰柔者道之本弱者道之用故积于柔
 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而祸福无不
 自己求之者以强为用而不知保之以弱
 则所胜止于不己若者而已以柔为用则
 其终有以胜刚故所胜有出于己者焉古
 之人所以贵夫处不争之地者以其不争
 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聃曰兵彊则灭
卷六 第 12b 页 0462-149.png
 王弼曰物之所恶故必不得终焉
木彊则折(强极/则毁)柔弱者生之徒坚彊者死之

 卢曰君子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
 遇其敌积德累仁柔之道也
 政和积众小不胜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盖有以易之则
 徇人而失己乌能胜物唯无以易之故万
 变而常一物无得而胜之者此之谓常胜
卷六 第 13a 页 0462-150.png
 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二
 者易知而人未之知者此老子所谓柔之
 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者是也强先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先
 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殆矣先出于己者
 亡所殆矣者盖道与世抗者必遇其敌懦
 弱谦下者驰骋天下之至坚正谓是也以
 此胜一身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者谓由
 一身以达之天下必若柔弱者之徒乃能
 胜任也为其不求胜物而自胜不假任人
卷六 第 13b 页 0462-151.png
 而自任故也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故曰兵
 强则灭拱把之桐梓人皆知养之强则伐
 而拱之矣故曰木彊则折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阳以发生为德阴以肃杀
 为事方其肃杀则冲和丧矣故曰柔弱者
 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范曰传曰刚强居下柔弱处上盖柔而胜
 刚弱而胜强老氏之道术有在于是者故
 庄子曰以懦弱谦下为表
状不必童(童当/作同)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
卷六 第 14a 页 0462-152.png
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
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
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
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
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
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
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
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
之德
 人形貌自有偶有与禽兽相似者古诸圣
卷六 第 14b 页 0462-153.png
 人多有奇表所谓蛇身人面非被鳞臆行
 无有四肢牛首虎鼻非戴角垂胡曼頞解
 颁亦如相书龟背鹄步鸢肩鹰喙耳
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
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
几也
 卢曰夫异物之所亲者神也神去则父子
 之亲亦隔矣故居恐怖之夜与生物同宇
 则不惧者神有同也处平常之宅与死尸
 同室则恐矣神有异也则彼死我生犹是
卷六 第 15a 页 0462-154.png
 向时之形一安一惧者同类去而形非亲
 也而人不知含生之物神同形殊以为忧
 畏乃以状貌同异以为亲疏者惑矣故庄
 子曰物所齐有者为神故神为养生之主
 也
 范曰孟子曰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而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夫索于形骸之外则
 状有同者智不必同也索于形骸之内则
 智有同者状不必同也是以古之人或有
 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或状同于人而
卷六 第 15b 页 0462-155.png
 有禽兽之心在夫存之去之之间而已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
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
者也尧使夔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
九成凤凰来仪此以声致禽兽者也然则禽
兽之心奚为异人形音与人异而不知接之
之道焉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
使之焉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
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牝牡相偶母子相亲
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
卷六 第 16a 页 0462-156.png
者居内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太古
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并行
 德纯者禽兽不忌也
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于末世隐伏逃
窜以避患害
 人有害物之心物亦知避之也
 范曰可以力使可以声致则禽兽之心有
 自然与人同者齐欲摄生不假于人则禽
 兽之智有自然与人同者至德之世纯朴
 不残故禽兽可系羁而游乌鹊之巢可攀
卷六 第 16b 页 0462-157.png
 援而窥也迨夫后世好智以乱天下弓弩
 毕弋机变之智多则鸟乱于上矣削格罗
 落罝罘之智多则兽乱于泽矣故𧍒蠕之
 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
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解六畜之语
者盖偏知之所得
 夫龟龙甲鳞之宗麟凤毛羽之长爰逮蜎
 飞蠕动皆呜呼相闻各有意趣其相制御
 岂异于人但人不能解因谓禽兽之声无
 有音章是以穷理备智则所通万途因事
卷六 第 17a 页 0462-158.png
 偏达偶识一条春秋左氏传曰介葛卢闻
 牛鸣曰是生四子尽为牺矣
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
声会而聚之训而受之同于人民故先会鬼
神魑魅
 禹朝群神于会稽是也
次达八方人民末聚禽兽虫蛾(百兽率/舞是也)
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神圣知其如此
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卢曰春秋介葛卢闻牛呜知生四牲牺禹
卷六 第 17b 页 0462-159.png
 朝群神舜百兽则其事也
 政和先儒以童为同当以为正也至德之
 世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
 朴故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禽兽可系
 羁而游乌鹊之巢可攀援而窥也黄帝阪
 泉之役帝尧声乐之致盖以此乎介葛卢
 闻牛呜成周之时设官使养鸟兽而教扰
 之且掌与之言则悉解异类音声会聚而
 训受之犹有见于后世者列子叹淳朴之
 散原道德之意寓之于书方且易机变之
卷六 第 18a 页 0462-160.png
 衰俗而跻之淳厚之域故其言有及于此
 范曰周官鹢隶掌与兽言则解六畜之语
 固有遍知之所得者然此喙呜者非工发
 隐亦不能与是以伯翳综声于语鸟葛卢
 辩音于呜牛
宋有狙公者
 好养猿猴者因谓之狙公也
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
众狙之不驯于己也(驯音/唇)先诳之曰与若芋
卷六 第 18b 页 0462-161.png
(芋栗/也)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
曰与若芋朝四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
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
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
喜怒哉
 卢曰含识之物虽同有其神而圆首方足
 人最为灵智耳智之尤者为圣为贤才之
 大者为君王圣人随才而任各得其宜无
 小无大各当其分既无弃人亦无弃物笼
 之以智岂独众狙也
卷六 第 19a 页 0462-162.png
 政和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故善为道者
 使由之而已反其常然道可载而与之俱
 无所施其智巧焉
 范曰古之人言诈者必曰狙诈以狙之为
 物善伺而好诈也故伐其巧恃其便貌非
 其情可且而忌智诈智只为智笼故名实
 未亏而喜怒为用然则群狙见畜于狙公
 反覆乎三四之间曾不自悟者岂非因其
 所好而笼之故欤
卷六 第 19b 页 0462-163.png
纪消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可斗
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无实而/自矜者)十日又
问曰未也犹应影向(接悟/之速)十日又问曰未也
犹疾视而盛气
 常求敌而必己之胜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己无变矣
 彼命敌而我不应忘胜负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至全者更不似血气之类
异鸡无敢应者反走耳
卷六 第 20a 页 0462-164.png
 德全者非但己无心乃使外物不生心郭
 象曰养之以至于全者犹无敌于外况自
 全乎
 卢曰恃气以自矜非必胜之道也应物疾
 远如影响者为物所转未必自得也疾视
 盛气者机心未忘也唯忘形神全死生不
 知变者斯乃无敌于外物也
 政和善胜敌者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
 能与之争盖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是
 谓不争之德也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
卷六 第 20b 页 0462-165.png
 郤物奚自入焉虽忤物而不慑物亦莫之
 能伤纯气之守非智巧果敢之列也是谓
 全德之人哉
 范曰鸡人所畜而繇于大者则所养不能
 无待矣故虚憍而恃气于已未能无所矜
 也犹应响影于物未能无所应也疾视而
 盛气则犹不能无欲胜之心焉若夫鸡虽
 有呜者己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则所养
 之全有物无敢敌者夫形全犹足以为尔
 而况全德之人乎
卷六 第 21a 页 0462-166.png
惠盎(惠盎惠/施之孙)见宋康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
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也不说为仁义者
也客将何以教寡人惠盎对曰臣有道于此
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大王
独无意邪宋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闻也惠
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臣有
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弗敢击
夫弗敢非无其志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
其志也夫无其志也未有爱利之心者臣有
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驩然皆欲爱
卷六 第 21b 页 0462-167.png
利之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大王
独无意耶
 处卿大夫士民之上故言四累也
宋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也
 卢曰刺不入击不中一也不敢刺不敢击
 二也本无击之心三也使男女驩然爱利
 之四也如此四重取其二者何如耶故宋
 王倾意欲闻之
惠盎对曰孔墨是已
 卢曰此明智以齐物崇教以化人皆道之
卷六 第 22a 页 0462-168.png
 馀事陟乎德者
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丈
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今大王
万乘之主也诫有其志则四境之内皆得其
利矣其贤于孔墨也远矣宋王无以应惠盎
趍而出宋王谓左右曰辩矣客之以说服寡
人也
 卢曰此崇道以明德垂迹以利人众徒见
 孔墨之教传岂知隐道以彰德所以问津
 不群于鸟兽此其大旨也
卷六 第 22b 页 0462-169.png
 政和圣人之于天下神武不杀而以慈为
 宝故仁眇天下而无不怀义眇天下而无
 不服是谓常胜之道贤于勇有力者远矣
 此天下所以爱利之也言孔子而遂与墨
 翟俱者庄子论古之道术百家众技各有
 所长墨子于道虽不该不遍亦才士之有
 所长者也
 范曰夫有爱利之心者由未能使人忘我
 而惠盎之言止此特以对宋康而已是篇
 必终于此言者岂非常胜之道亦在是故
卷六 第 23a 页 0462-170.png






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卷之六



卷六 第 23b 页 0462-17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