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a 页 WYG0191-017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问卷十五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
 问三正递改宋儒俱谓但改正朔而不改时月先生
 谓时月俱改历引其说于尚书春秋诸传中可谓详
 且著矣独史记秦始纪汉书高帝纪皆以冬十月为
 岁首而先生谓是汉史太初年所改颜师古注汉高
 纪亦主其说而明儒又辟之谓原未改月颜氏谓太
 初改正非是夫太初既改正则当一如孝武帝纪并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0191-0177b.png
 遵夏时而史汉于秦纪及孝惠文景诸纪仍书十月
 为岁首而冠以冬时则十月不改正月冬不改春焉
 见非秦史本文如是而必曰追改夫追改则何不并
 岁首亦改之乎
曰岁首是秦一代正朔安得追改其所以追改时月不
改岁首者以汉高初时亦用秦正以建亥为岁首为春
正月历孝惠文景皆然至孝武作太初历始于太初元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0191-0177c.png
年之五月特改正朔以建寅月为岁首一遵夏时而从
前之从秦正者其在时月则必当追正之以合为一代
之制而在岁首则每岁纪事自有始末必不能改若秦
纪则正朔所在尤不当改者则是汉之正朔倡于孝武
而秦纪与孝惠文景诸纪之时月直改于太初之史官
此在史记汉书显然可考不当以岁首之不改并疑及
时月也盖改时月不同一是秦改时月谓以建亥月为
岁首为春正月建寅月为夏四月此岁首与时月并改
全昉夏殷周改正朔之法如始皇二十九年岁首东游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0191-0177d.png
其登之罘时方在冬十一月而改月为二月改时为中
春三十一年九月感茅君之谣而改月为十二月改时
为腊为嘉平是也一是太初史官改时月谓但改建亥
之春正月为冬十月改建寅之夏四月为春正月此不
改岁首而但改时月如汉书高帝纪元年冬十月沛公
至灞上然后继以春正月夏四月则追改其时史记高
帝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先诸侯至霸上然后继以十一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0191-0178a.png
月十二月正月八月则追改其月天下无正朔原文而
春夏后于冬正月八月后于十月十一月者此追改者
也若夫孝武之改时月则并岁首与时月而尽改之一
如秦改正朔之法故自太初以后则行夏之时其为四
时与十二月无稍逆者汉书具在可考也
若夫秦之改时月则历有可验者往予以茅盈内纪证
改九月为十二月事而冯山公又益予未备复举北魏
高允论五星聚东井事以相质案高允语崔浩谓汉元
年五星聚于东井此是谬记考星传金木二星常附日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0191-0178b.png
而行冬十月日在尾箕昏没于申南而东井方出于寅
北二星何因背日而行此必有误而浩未之信后岁馀
浩谓允曰前所论者初不注心及考之果如君言此前
三月聚东井非十月也其所云前三月者则正七月建
申月也以建申七月为十月非改月乎予以为然而学
人复有疑者谓五星不当聚十月则允言已明其当聚
七月则浩言仍未晰也予曰此在汉书已明言之志云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0191-0178c.png
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而班氏随释之曰以历推
之从岁星也盖岁星附日而行惟七月日在鹑尾张度
则岁星入东井而四星得相比而从之故宋人惟胡安
国蔡沈辈力倡为不改时月之邪说而北宋刘攽有学
便云此是秦十月今之七月则汉书所纪冬十月沛公
至霸上者此汉之十月所云五星聚东井者则秦之十
月是必七月先聚五星而后沛公以十月应之秦之改
月彰彰也不意明人无学其重刋史记汉书历将宋明
邪说搀附注内以致是非杂见真伪错出嗟乎人苦不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0191-0178d.png
读书然书亦何易读耶
 李庚星(字白山仁和人)问舆地所载必列分野于其首且又
 有名分星者敢问分野与分星在诸经何所据乎
分野即是分星第分野二字出自周语岁在鹑火我有
周之分野语分星二字出自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
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语虽分星分野两有其名
而皆不得其所分之法大抵古人封国上应天象在天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0191-0179a.png
有十二辰在地有十二州上下相应各有分属则在天
名分星在地名分野其实一也特其说则自古有之而
其书不传惟郑玄注周礼则云诸国封域所分甚烦今
已亡其书堪舆虽载郡国星度皆非古法惟十二次大
界所分则其存可言然春秋正义又谓即其存可言者
亦不知出自谁说则旧经所据皆已灭沫无可考矣
 然则存可言者如之何
存可言者郑氏云星纪吴越也玄枵齐也娵訾卫也降
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0191-0179b.png
楚也寿星郑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此存可言者也然
而疑之星纪为子次在正北(春秋正义谓星纪为丑在东北非是)而吴越
地在东南上下不合且春秋以前未有赵也此有赵则
非古书可知矣且既有赵即不得有晋有赵又有晋亦
不可解
 今所传者又如何
若今所传者则汉成时刘向实造为分野之说而班氏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0191-0179c.png
取之入地理志中遂为千秋不易之科律即晋唐诸志
及僧一行辈皆各为增饰以成其说虽与郑氏所云相
表里而各有不同如云秦地东井与鬼则以秦分鹑首
而鹑首属井鬼柳之次故云东井与鬼然何以无柳魏
地觜觿参则以晋分实沈而实沈属毕觜参井之次故
云觜参其改晋为魏者以战国后无晋也然何以无毕
井周地柳七星张则以周分鹑火而鹑火属张次故云
柳七星张然何以增柳与亡星韩地角亢氐则以郑分
寿星而寿星属轸角亢氐之次故云角亢氐其改郑为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0191-0179d.png
韩者以春秋无韩韩地即郑地也然何以无轸赵地昴
毕则以赵分大梁而大梁属昴毕之次故云昴毕此其
所合者若燕地尾箕则以燕分析木而析木属尾箕斗
之次故云尾箕然何以无斗齐地虚危则以齐分玄枵
而玄枵属女虚危之次故云虚危然何以无女鲁地奎
娄则以鲁分降娄而降娄属奎娄胃之次故云奎娄然
何以无胃卫地营室东壁则以卫分娵訾而娵訾属危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0191-0180a.png
室壁奎之次故云营室东壁然何以无危与奎宋地房
心则以宋分大火而大火属氐房心尾之次故云房心
然何以无氐与尾楚地翼轸则以楚分鹑尾而鹑尾属
张翼轸之次故云翼轸然何以无张吴地斗越地牵牛
婺女则以吴越分星纪而星纪属斗牛女之次故云吴
斗越牛女然而吴越又分矣揆其大较则刘氏所传纯
袭郑氏之所存而故作变更以二十八星所分属之次
竟改作二十八星以为不用次而用星正可以合于周
礼分星之说其意未尝不巧然此十二次中诸星每牵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0191-0180b.png
连相属有数星属一次者有一星属两次者其星度赢
缩彼此各见即欲改次为星亦当一准之十二辰分星
之次而乃任意增减将星度之牵连者而尽去之则与
古法大谬戾矣
 其与古法谬戾处可得言乎
他不具论即如吴地斗越地牵牛婺女此人人所晓也
乃考春秋传昭十年有星孛于婺女而裨灶言婺女齐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0191-0180c.png
分齐当受灾但以岁星适在齐而嫁祸于晋是年晋平
公卒是婺女在齐不在越也又传云前此商时有逄公
者实都齐地有星孛婺女而逄公遂卒以其时无岁星
也则婺女在齐不在越即夏商时已然也此真古法也
乃校之郑氏所存则星纪吴越地玄枵齐地星纪玄枵
为十二辰子丑相连之次而星纪所分星自斗十二度
历牛八度以至女七度玄枵所分星则自女八度历虚
十度以至危十五度是此一女星而越得七度齐得五
度合为十二度而当时星孛则适在齐五度之内故齐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0191-0180d.png
两受之而刘氏所传专以女属越而竟忘玄枵之次之
亦有婺女但曰越牛女齐虚危则欲改分星而反大乖
其分次之度无稽之学也
 然则郑氏之所存似可据矣
又不然郑氏所存一本之春秋之传而传所无者则杜
撰增入全属傅会如大火宋地此袭襄九年商主大火
之传寿星郑地此袭襄二十八年龙宋郑之星传娵訾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0191-0181a.png
卫地降娄鲁地此袭昭七年日食于娵訾降娄之次而
解者云从卫地及鲁地传其他则推此而增入之如吴
越无次而妄以星纪之次当之且以吴越共一次尝考
昭三十二年传吴始伐越史墨谓越得岁而吴伐之不
及四十年越有吴矣则必吴越两次越次有岁星而吴
次无之故曰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若吴越同次
则皆有岁星谁当受凶且不可曰越得岁也乃杜氏注
此亦惑于郑氏所存曰是年岁在星纪吴越之分吴以
先用兵而故受殃则在占岁之法凡岁星所在我向无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0191-0181b.png
敌人向亦无敌未闻人向我则吉我向人便凶也且史
墨但言越得岁并未尝有吴越同得岁而吴先伐而受
凶之语况考之是年岁星并不在星纪前此昭十一年
传岁在豖韦即娵訾建寅地也昭十三年传岁在大梁
则三月建辰之地也(正义谓娵訾亥地大梁酉地非是)岁星十二岁一
周天一岁行一次故谓之岁则自昭十三年至三十二
年刚二十年当在析木建亥之次自必越分析木值岁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0191-0181c.png
星所在而吴伐之并非星纪建子之地若吴则并不知
其分何所也乃杜氏又强解不合谓岁星亦有岁差积
二十年当差一次则此年陈灾裨灶告子产谓自此以
后五年而陈将复封又五十二年当五及鹑火而后陈
卒亡若此年在星纪则五年及大梁又五十二年当及
鹑尾之次不当又及鹑火也且二十年差一次则两及
鹑火即当差矣其能五及鹑火乎
 若然则郑刘二说均非古法审矣特刘说俨行在历
 代占验明载史书自不能外且未闻舍此有他法也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0191-0181d.png
刘说幸而载入汉志后凡作史者必遵其说即天下为
郡县志者每开卷亦必曰天文某分野实则与诸家占
验了不相合如斗属吴分而汉元鼎中荧惑守南斗则
越地受灾时南越吕相嘉弑其主及太后汉兵讨诛之
而南越亡牵牛越分而后汉永平间客星出牵牛则吴
徐受灾广陵王谋反自杀又永建中客星犯牛女则吴
北受灾扬州吴郡逆贼略四十九县此即在汉时亦未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0191-0182a.png
有验者若其他法则汉天文志以十二州易诸国名而
稍变其说如角亢氐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
牵牛婺女扬州虚危青州营室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
昴毕冀州觜觿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柳七星张三河
翼轸荆州春秋文耀钩以北斗七星改二十八星而分
属州土如雍州魁星冀州枢星兖州青州机星徐扬之
州权星荆州衡星梁州开星豫州摇星各不同然皆杜
撰无理不足道者若费直周易蔡邕月令章句及北魏
太史令陈卓诸说皆不尽传而晋后诸家则又从此增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0191-0182b.png
饰之下之下矣徐仲山曰分星分野说可废真有学人
语言
 金埴(字远村金子藏先生之子山阴人)问大学絜矩之道忠信大道
 固是诚意以絜矩好恶本于诚意忠信大道善则得
 不善则失凡善与不善俱本诚意此固不待言也若
 大学之道则近道矣此正提道字然反不指诚意如
 何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0191-0182c.png
据惟论语有子畏于匡畏字可证而郑氏孔氏皆谓孔
子自行解说故免于患害遂不主畏字而反主解说字
谓不吊者以不自解说致死则误甚矣夫孔子畏匡未
尝解说即夫子不解说而死亦岂可为夫子罪而竟置
不吊此不通之论也夫子畏匡虽同此畏字而不吊之
畏实大不同若谓非罪死者总在不吊之例则万一文
王死羑公冶长死缧绁谁敢不吊古败军丧身葬绝墓
兆然而齐侯吊杞殖鲁庄公吊县贲父何则非其罪也
从来吊法问亲疏不问贤否惟此三等之死所云死于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0191-0182d.png
非命者则当辨是非而审可否可则吊不可则不吊是
此三不吊专以死于非命而又有罪者为言并非死于
非罪而又无解说者为言其理易明此不特畏死一条
有然假使压死如颜真卿溺死如屈平申徒狄可以三
等例之乎是以春秋有死非命似有罪而夫子许吊者
子路是也子路拒蒯聩而死夫子哭之于中庭有人吊
者而夫子拜之是许吊也有死非命似无罪而夫子不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0191-0183a.png
许吊者宗鲁是也宗鲁事卫灵之兄孟絷鲁友齐豹谋
杀絷鲁不告絷而身为絷死琴张欲吊之而夫子不许
曰齐豹之党孟絷之贼何吊焉是不许吊也则是三等
之死原有吊不吊之别且专在有罪无罪辨其可否正
与儒者解经相反此固论辨所最急者若非命之死不
止三等如经死饿死焚死酖死类皆以是推之可耳
 胡绍安问朱子以郑卫诗皆淫奔而后儒非之谓夫
 子删诗安有取淫奔之诗以诲世淫者于是袒朱子
 者又倡为三百篇诗不必夫子所删定如宋史儒林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0191-0183b.png
 传载王柏之言谓今三百篇非夫子三百篇也夫子
 之诗既燬于秦火矣汉儒传夫子之诗而不全见见
 前时所传有存于闾巷浮薄之口而未尽灭者遂取
 以补亡而世不辨其非也其后金仁山祖述其说即
 明王阳明茅鹿门辈亦传道之今淮安阎氏又引此
 以辨小序之谬则郑卫诗真淫诗矣岂小序果非朱
 子果是乎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0191-0183c.png
郑卫非淫诗岂小序所能辨但真穷经人当就经书一
讨求之夫诗三百篇原不必果夫子所删定虽其说出
于孔子世家与班氏艺文诸书而予不谓然者论语曰
诗三百又曰诵诗三百则在夫子未删定时原是三百
未有夫子自删而可以自定其数且历历自称者也况
三百篇什名目前后次第见于襄二十九年季札观乐
时皆与今本三百并同此在夫子未删定以前事也特
是郑卫之诗则在春秋所传与他经所见不特夫子删
后与今本同即夫子删前凡所引诗皆与今本无以异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0191-0183d.png
并非里巷浮薄可增入者国语齐姜劝重耳归国引将
仲子诗左传晋韩宣子聘卫卫侯赋淇澳宣子赋木瓜
诗郑伯享赵孟于垂陇郑良霄赋鹑之贲贲诗子太叔
赋野有蔓草诗卫孙林父逐卫君及卫君返国晋侯反
为孙林父而执卫君郑子展赋将仲子兮诗韩宣子至
郑郑六卿饯之宣子请赋诗以知郑志子齹赋野有蔓
草子太叔赋褰裳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0191-0184a.png
赋萚兮则朱子所称淫奔者亦几几尽之然且表记引
国风曰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又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又曰心之忧矣于我归说坊记引诗曰采葑采菲无以
下体又曰尔卜尔筮履无咎言即以经证经凡在经以
外者皆不之及而其为郑卫之诗明明见之今本者且
如是也王柏金履祥爱憎之口而阳明鹿门究非经儒
故为其所惑今后儒论经须有实据岂可漫无所讨求
而人云亦云欲护人非反坐已阙耶
 又问王柏之言果无据矣今明儒有程篁墩者据汉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0191-0184b.png
 书刘歆传云孝文皇帝诗始萌芽孝武皇帝然后邹
 鲁梁赵颇有诗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
 雅或为颂相合而成推此意也则知今诗乃出汉儒
 之所缀缉非孔子删定之旧本矣其说何如
此由不善读书者效读书而不得其解遂诞罔以诬古
经此与吴棫误读隋书经籍志而妄谓古文尚书是东
晋所出书同一例也夫汉书未易读也据刘歆让博士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0191-0184c.png
文本欲使毛诗古文尚书皆立学官故云孝文皇帝尚
书初出于屋壁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谓亡诂义但有属读)
(也)诗始萌芽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
于学官为置博士(谓诗与春秋士礼诸经皆立学官置博士有经文而无师说)在汉
朝之儒惟贾生而已(祇贾生说经)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
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谓说经之师非造经者)
当此之时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
(谓不能全说或说雅或说颂为者说也孟子固哉高叟之为诗谓说诗也)则是歆所让者谓
诗说驳杂当立毛诗于学官以为经师岂可删诗礼春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0191-0184d.png
秋先师诸字而单存颇有诗三字以诬之曰诗亡乎夫
所谓尽者穷也即穷经也穷其训故章句与传读也晋
献曰尽其敌谓穷敌非造敌也为者学也说也论语曰
为周南召南谓学而说之非使其缀辑二南也况既读
歆传必当全读传文既读汉书亦不当止读歆传汉书
艺文志云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咏不独在竹
帛故也是明云三百五篇秦未燬也又儒林传东平王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0191-0185a.png
式为昌邑王傅昌邑以淫乱见废群臣皆伏诛独式系
狱使者责问曰师何以亡谏书曰臣以三百五篇朝夕
授王是以三百五篇谏故无谏书又明云三百五篇在
汉代儒林所朝夕授受未有差也是以汉儒申公在高
帝之时与楚元王同受诗齐人浮邱本周秦间经师而
申公授免中徐公及许生徐公与许生又授之东平王
式此王式三百五篇直受之周秦间者虽此后辕固为
景帝博士韩婴为文帝博士各有师说分之为齐鲁韩
三家之学而此三百五篇则在孝武前并无同异惟毛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0191-0185b.png
亨毛苌其说后出故刘歆于成哀之间思立学官因责
博士作此文而乃谓三百五篇缀辑之孝武之时此皆
不读书人所言且亦有意曲护人说反不惮诬灭古经
改毁古史稍有良心何忍出此
 经问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