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0191-008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问卷八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
 李塨问宋儒有神道尚右之说不知何所考据或因
 庙室以西尽为尊藏主于西壁遂误为此言乎考古
 人太祖位下左昭右穆东昭西穆则神道尚左非尚
 右也
曰神道尚右自昔有之古有阳尚左阴尚右天道尚左
地道尚右之说故祭天神尚左祭地祗尚右宗庙尚左
卷八 第 1b 页 WYG0191-0085b.png
社稷尚右北坐尚左南坐尚右皆以阴阳分左右惟神
道神字稍混可以为阳可以为阴以为人鬼则为阳以
为地祗则为阴故无从准的耳若汉后立庙不依古昭
穆同堂异室以西为上此正据神道尚右之说而自西
及东自始祖以及祖祢由汉而唐而宋定之为不刋之
制则显与周官小宗伯左宗庙右社稷考工记匠人营
国左祖右社与夫宗庙为阳不忍死亲之义一概乖反
卷八 第 2a 页 WYG0191-0085c.png
此则于礼可疑者如此者或一为正之可耳
 然而阴阳左右又各不同如同一向南之坐宜同尚
 左矣而有时以右为尊同一向北之坐宜同尚右矣
 而有时反以左为尊此何说乎
曰此则以布席坐席与席身席向分之盖布席主席身
坐席主席向两有不同所谓布席主席身者何也曲礼
云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席东向西向以南方为上
夫席向南北与席向东西此不同之极矣而一同于尚
西一同于尚南此是何说曰此谓布席言之也彼布席
卷八 第 2b 页 WYG0191-0085d.png
者以为坐阳尚左坐阴尚右此定礼也南向宜上东东
向宜上北此以所向者言之也然而布席者以席为主
不主席所向而主于席身席之向南者其身在北曰坐
阴阴尚右在西席之北向者其身在南曰坐阳阳尚左
亦在西席向东西者亦然向西则身东曰坐阳阳左在
南向东则身西曰坐阴阴右亦在南虽异向同尚似乎
有偏而仍不偏者所尚虽同而主义各异盖席有首尾
卷八 第 3a 页 WYG0191-0086a.png
首为端尾为末端为上末为下侍坐布席其职有然然
此所尚祗恒坐礼也若夫礼席阴阳全主所向如郊坛
南向即为阳祀社稷北向即为阴祀故郊社配位南向
北向以东方为上与席之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者正
复相反所谓礼席主席向即此可验尝在馆议礼有太
常疏奏谓配位之谬
圜丘方泽南北殊向而 方泽坛位与 圜丘无异独

三祖配位皆以东坐西向为一配西坐东向为二配又
卷八 第 3b 页 WYG0191-0086b.png
东坐西向为三配以至从坛四位五岳五镇依次分设
皆始于西向而讫于东向则是主位易而配位不易配
不从主一误昭穆左右尽行乖反二误何所尊于东三
误偏坠无观仪四误举朝莫能辨祗云仍旧如之何予
时有末议已呈掌院而抑之者谓不改旧典何烦馀论
遂留馆不上不知此不必有绝大学问祗就席端所尚
与配位所尚相反而实相通者参观之而其说自见盖犹
卷八 第 4a 页 WYG0191-0086c.png
是阳尚左阴尚右之义而以坐为主则南北皆西以向
为主则南北皆东主位与配位两无碍也阳尚左昭阴
尚右穆左右昭穆自若也尚尊故尊东非旷尊也配位
皆尚东席端皆尚西非偏坠也然则读古有要即坐位
细故亦且各有至义而不可移易如此况其他乎
 邵廷采问宗庙皆南向而主皆东向庙室亦皆南向
 而室之尊处必东向此皆前儒昧昧自汉唐迄宋并
 无明解而先生一一指示之即此一节已足辟言礼
 之奥矣然尚有藏主西壁之说与设主东向并是一
卷八 第 4b 页 WYG0191-0086d.png
 意而旧儒论藏主者兼云藏主北壁似乎室制兼尊
 西北而西壁北壁皆可藏主此则如何
曰藏主西壁则按之大戴礼班氏白虎通许慎五经异
义以及公羊谷梁诸说皆云宗庙之主藏于太庙室西
壁而卫次仲云庙主祭讫纳于室西壁塪中此从来议
礼有据之言然但言西壁而不知在西之何故虽知藏
主西壁是其本事而仍有错互之言如云正庙之主各
卷八 第 5a 页 WYG0191-0087a.png
藏太室西壁之中迁庙之主则藏于太祖太室北壁之
中夫自有迁庙则庙无虚主并无藏太祖之室之礼况
太祖之室北南相向俟列昭穆而北藏祧主偏畸不对
又况合祭时必升群庙迁庙之主合食太祖以群庙主
与迁庙主俱在室外并迎而升之太庙之中故曰升食
若原在祖室北壁则食之而已何待更升乃晋作太庙
以庙制南面作南向七室以藏帝主北向七室以藏后
主则变西藏为北藏又变北藏为南藏其于藏制室制
无一不乱而唐贞观间有谓共堂别室以西为首当在
卷八 第 5b 页 WYG0191-0087b.png
西夹之间虽向南之室而亦藏西壁因降而藏之西夹
室如开元礼议迁庙之主藏于夹室三间其后三间外
无置室处则又于夹室北壁以西为上而置主其中其
议有云必于西者长老之处地道尚右鬼神幽阴也则
祗以昧所自来而或北或南或左或右或正或傍东扯
西拽终无下落其为千古梦梦如此今予得仍断之曰
此室制也凡家室庙室皆以东南为户东北为窔北壁
卷八 第 6a 页 WYG0191-0087c.png
两傍以为庙后有室室后有寝皆有夹室而不知寝即
是室并无两重且既是寝室则尔雅明云寝与室无东
西厢矣安有夹室乎
 然而主在室则东向主出而祭于堂亦东向耶
室主必东向以室制一户一牖所尊者在栋也迎主于
堂必南向以堂制两楹两阶所尊者在屋极也但主有
在室而亦南向者有司彻云有司彻馈馔于室中西北
隅南面是在室亦南向也有在堂而亦东向者郊特牲
坐尸于堂尸在户西南面而主席东面是在堂亦东向
卷八 第 6b 页 WYG0191-0087d.png
也且主随尸转并无一定如阴厌主东向阳厌则南向
矣荐熟在堂则尸南向而主东向荐熟在室则尸东向
而主亦东向矣后儒以东南两向相争不已总属胶固
不通达耳详见予庙制折衷
 又有请者夫祭之有厌谓尸去而祗馔主使主得厌
 饫也然而厌主必在室者以主藏于室故也乃厌于
 奥曰阴厌厌于屋漏曰阳厌同一在室而于奥则主
卷八 第 7a 页 WYG0191-0088a.png
 向东于屋漏则主向南此何说乎
曰此亦以室制为之盖厌有不同大抵无尸而馔主谓
之厌故大祭于未迎尸之前则有厌于尸谡之后则有
厌而祭殇无后者则皆不扮尸故皆有厌然而未迎尸
之前其馔主谓之阴厌以献馔于室西南隅之奥当室
幽处故曰阴厌尸既谡之后其馔主谓之阳厌以献馔
于室西北隅之屋漏室有漏光故曰阳厌殇祭亦然其
祭适殇者厌于阴尊之也其祭庶殇者则厌于阳稍杀
之也而特大祭之阳厌与庶殇之阳厌则又不同大祭
卷八 第 7b 页 WYG0191-0088b.png
在屋漏而庶殇则在室东北隅之窔观特牲有司彻皆
云彻馈馔于室中西北隅南面此西北隅屋漏之厌也
曾子问凡殇无后者祭于宗子之宅当室之白夫室以
户为白以窔为当室之白是此阳厌者在东北隅之窔
非西北隅也而郑氏概以西北隅当之误矣若其向则
阳厌皆南向阴厌皆东向夫阳厌皆南而阴厌皆东者
岂其以东南分阴阳乎东之与南向皆属阳坐北坐西
卷八 第 8a 页 WYG0191-0088c.png
之礼故云阴厌不北向以阴厌者必室中专主与东西
昭穆不同故不北向也若合祭时南昭北穆总是虚位
其云武昭文穆者但就其世次之序言则自后稷至文
武太王适当穆王季适当昭文适当穆武适当昭若庙
室昭穆则在成王时即文昭武穆矣是以周制九庙其
在文武二庙必文昭武穆何则以二庙不祧不从昭穆
为转环则左先于右此是常制非世次之序武必在昭
文必在穆亦非昭穆转环武有时可在昭文亦有时可
在穆也况室中主向与堂上尸向或南或北相为表里
卷八 第 8b 页 WYG0191-0088d.png
文武二主在室中则文昭南向武穆北向其馀三昭三
穆则三昭南向三穆北向而及祭于堂则后稷与文武
三尸皆南向而其馀三昭三穆则三尸西向三尸东向
以文武二尸系不祧之庙不与三昭三穆列东西也向
使尸祭在堂南面享侑而其序行与序坐徒以世次之
故致使子先父行父降子坐武左文右何以行事故汉
儒言礼如韦玄成之以文武二庙列三昭三穆之内谓
卷八 第 9a 页 WYG0191-0089a.png
天子止五庙而无七庙则十尸并出三尸自南面六尸
自东西其在六庙中无文武也此儒说之陋也如郑玄
之以武昭在东文穆在西庙之祧昭入武庙庙之祧穆
入文庙则春秋谓有事文武不是武文宗有司谓父子
昭穆不是穆昭文未尝在西武未尝在东也此又儒说
之陋也
 张燧问丧礼有五服之名或云是五件丧衣其五维
 何一斩衰一齐衰一期衰一功衰一缌衰也详其说
 似衣制有五而因而分之然而大功小功时之多寡
卷八 第 9b 页 WYG0191-0089b.png
 固不同而衣制轻重亦各有别乃合作一衣何也
曰五服者五等之服非五件丧衣也其云五等者大抵
以所亲远近之等因之较所服多寡之等定为五数而
于是服之形制轻重分于其间曰五服如自高曾祖考
以至于身其数五自身以至于子孙曾玄其数五其间
直推横推皆有服者此五服之亲也而于是多者服三
年次多期年又次多大功九月次少小功五月最少缌
卷八 第 10a 页 WYG0191-0089c.png
三月此五服之时也而于是不缉之衰为三年之服缉
衰为期年之服缉而去衰去负板去辟领兼有事其缕
者为大小功缌服就大小功缌同制中而用九升布为
大功服用十一升布为小功服用十五升布而半用朝
服之细丝为缌服此五服之衣制也虽其间亲数与时
数衣制之数犹有参差如祖父母与伯叔兄弟同期年
高曾祖考与曾孙玄孙同三月类其尊卑差等不必与
时数多寡相配而要之五等之亲总以五等之时与衣
限为定数若但以五件丧衣为言则仪礼有三年疏衰
卷八 第 10b 页 WYG0191-0089d.png
期年疏衰大功小功之繐衰不止五等何以限之
若其分斩齐期功缌五等则明明有大小二功其时则
有九月五月之殊其衣制则有九升十一升之异其所
亲之服则有孙与兄弟之孙之分别不得合为一等而
即其斩衰齐衰分作两等剧为不通自古无斩衰之名
三年一等原只齐衰齐衰者齐衰也父母之丧齐其麻
而不缉谓之齐衰若期功与缌则缉其麻之四际而以
卷八 第 11a 页 WYG0191-0090a.png
下际之齐缏为名故亦名齐不缉名齐者犹之乱曰乱
缉亦名齐者犹之治乱曰乱也自战国后儒造仪礼与
丧大记杂记者易齐衰二字为斩衰而分斩齐二字于
三年之中以为父斩母齐而于是五等之服又多一等
矣夫父母一等并无优劣自春秋以前并无有父赢母
绌之说见于诸经而父母皆齐亦并无有以斩服一名
加于诸服之上观论语子见齐衰为凶服之至而孟子
告滕文父丧即以齐疏之服为服父之服未尝于齐疏
之外有斩疏也作仪礼者误读春秋晏婴服父晏桓子
卷八 第 11b 页 WYG0191-0090b.png
丧有疏衰斩苴绖带语谓以疏麻为衰斩苴为绖带而
乃以斩字连疏衰并读又见剡子有三年之丧如斩语
遂造为斩衰一服而不知其误也(详见予丧礼吾说篇)汉儒信三
礼不信春秋论语孟子故郑氏注五服谓斩衰至缌麻
之亲而孔疏以斩齐大小功缌当之夫齐即斩也斩齐
本一而乃分为二以齐衰为母服耶则父母一等而今
分为二是六服也以齐衰为三年耶则五服有期而今
卷八 第 12a 页 WYG0191-0090c.png
以三年之齐而即接功缌是四服也且一斩四齐郑氏
言之一斩四缉贾公彦言之盖四齐即四缉以为其所
缏齐而缉缝者止期功小功与缌四等耳今分斩与齐
而使三年之不齐缉者今亦有齐缉是齐缉有三年期
功小功缌五等将一斩五齐一斩五缉也而可乎
 然而服者衣也亲有参差而衣制一定似乎以一定
 之衣限参差之亲而反曰五等以亲言不以衣言亦
 有据乎
曰有之学记曰师无当于五服五服不得不亲谓师不
卷八 第 12b 页 WYG0191-0090d.png
在五服之亲列故也则明明五服以亲言矣故仪礼丧
服传郑注服之数尽于五则高祖宜缌麻曾祖宜小功
而贾疏云此据三年问至亲以期断以父本期年而加
三年者则祖大功曾小功高缌为五服此皆以亲之等列
为言是以服问曰罪多而刑五丧多而服五上附下附
列也郑注云列等比也疏云言罪之与丧其数虽多其
限同五以其等列相似故云列也则五服等列并未以
卷八 第 13a 页 WYG0191-0091a.png
丧衣为言即丧服记于甥下问曰甥者何也贾云五服
未有此名故问之则五服之名全在亲列而就亲列而
讨之则有五等之亲因之制五等之服此明徵也
若但以丧衣言则又有七服之名非七等衣也言五等
之衣每等中有七件衣如贾公彦疏丧服记云以期与
三年悬绝故重列七服七者疏衰一裳齐一牡麻绖一
冠一布缨一布带一疏屦一共七其不及削杖者以杖
不可衣也然此五服皆有之祗疏布牡麻诸色不同耳
是以亲等言之则为五服以衣数计之则有七服增乎
卷八 第 13b 页 WYG0191-0091b.png
此减乎此皆非礼制善读礼者请即以此明辨之
 凌绍焻(字离照康熙庚辰科进士钱塘人)问友有子先身死而孙又
 病废不能主丧祗有子之孙即死者之曾孙也可主
 丧乎否乎
仪礼丧服传为君祖父母期章注谓君死而君之子若
废疾不任国政不任丧事则孙受重于祖若君之子与
孙俱废疾不任丧事则曾孙受重于曾祖所云受重者
卷八 第 14a 页 WYG0191-0091c.png
不止主丧谓其子废疾尚存而孙且为祖制三年服曾
孙为曾祖制三年服俗所称承重是也今士庶之家无
重可承虽不必制服而主丧则有子以子子疾以孙孙
疾又以孙此礼之无可辞者至其服则祖仍齐期曾祖
仍齐衰五月与天子诸侯稍异耳
 又问然则幸有曾孙耳如未有则谁主之
未有则服亲之同等者主之又未有则无服之同等者
主之又未有则同族主之所谓摄主也丧大记云丧有
无后无无主而丧小记云凡摄主男主使同姓妇主使
卷八 第 14b 页 WYG0191-0091d.png
异姓又云无同姓者使东西家前后家主之又无有则
里尹主之夫里尹尚可主而患无主之者乎
 又问若此者以原无人可主耳或见有孙在而废疾
 矣乃下子孙又无有则此废疾者可以偃息在床乎
 否乎
曰可杂记云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弗能主也谓子之
贵不可以及之父也必使其子为大夫者之子主之若
卷八 第 15a 页 WYG0191-0092a.png
无子则借他大夫之子暂为之主而丧毕即撤所谓他
大夫谓同族之大夫非然即他族之大夫无不可也夫
父者尊主也尊主无废疾尚偃然坐视而宁借他大夫
之子以为之主况废疾耶
 又问然则此废疾者虽不能拜客而但寝草于帷间
 以示答客何如
曰不可丧无二主主虽有尊又有卑而尊者拜客则卑
者立哭而不拜卑者拜客则尊者立哭而不拜故丧小
记云异国君来吊其臣则本国之君主之而其子中庭
卷八 第 15b 页 WYG0191-0092b.png
哭而不拜父之主子亦如之父主子丧而有杖则其子
之子反不执杖父为子妇主而有杖则其妇之夫反不
执杖不杖者不拜客也故曾子问云卫灵公吊季桓子
而哀公主丧是时哀公拜卫灵则桓子之子康子当北
面哭踊而不拜乃康子亦拜稽颡则论礼家遂讥之曰
丧有二主自季康子始也今俗不识礼凡尊卑子姓尽
执杖就位大为非礼兹废疾不出则正当一主拜客而
卷八 第 16a 页 WYG0191-0092c.png
反假饰为二主焉可乎虽然柩堂之侧原当居恤中门
未设庐则就帷而寝草焉无不可也此丧次非主位也
 邑人问
 一邑甲无适子惟三妾各有子而甲死其长妾之子
 乙生子丙矣而乙又死至是甲之长妾死而疑丙所
 服
 今制与二礼(礼记仪礼)俱无明文
 或曰丙服当三年 今制三年章有嫡孙为祖父母
 承重一条详其义以嫡且父死故也今甲无嫡子以
卷八 第 16b 页 WYG0191-0092d.png
 长庶乙当嫡而乙又死则丙正嫡孙当承重矣若谓
制文无庶祖母三字则 制贵简括但称祖父母

 而继祖母与庶祖母皆在其中何则其祖母也如以

制文所无有而即谓无服将无继祖母不承重乎

 或曰丙不当有服朱文公家礼于齐衰不杖期下云
 庶子之子为父之母而为祖后则不服解曰父是庶
 子则庶孙当为父所生母服齐衰不杖期而若承祖
卷八 第 17a 页 WYG0191-0093a.png
反假饰为二主焉可乎虽然柩堂之侧原当居恤中门
未设庐则就帷而寝草焉无不可也此丧次非主位也
 邑人问
 一邑甲无适子惟三妾各有子而甲死其长妾之子
 乙生子丙矣而乙又死至是甲之长妾死而疑丙所
 服
 今制与二礼(礼记仪礼)俱无明文
 或曰丙服当三年 今制三年章有嫡孙为祖父母
 承重一条详其义以嫡且父死故也今甲无嫡子以
卷八 第 17b 页 WYG0191-0093b.png
 长庶乙当嫡而乙又死则丙正嫡孙当承重矣若谓

制文无庶祖母三字则 制贵简括但称祖父母

 而继祖母与庶祖母皆在其中何则其祖母也如以

制文所无有而即谓无服将无继祖母不承重乎

 或曰丙不当有服朱文公家礼于齐衰不杖期下云
 庶子之子为父之母而为祖后则不服解曰父是庶
 子则庶孙当为父所生母服齐衰不杖期而若承祖
卷八 第 18a 页 WYG0191-0093c.png
年而后成风死然而夫子书曰夫人风氏薨又曰葬我
小君成风又曰王使荣叔归含且赗又曰王使召伯来
会葬又曰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则是文公发三年
之丧告天子而赴诸侯在夫子未尝有讥贬也是以汉
文所生母薄太后也以景帝前二年崩而天子朝臣并
居重服即东晋安帝崇安四年太皇太后李氏崩祠部
郎中徐广议云左氏春秋母以子贵成风称夫人文公
服三年之丧而鲁史无讥焉且礼祖不得而厌屈孙也
则是孙苟为后必当三年朱氏作家礼于为后二字全
卷八 第 18b 页 WYG0191-0093d.png
未明白既曰孙为祖后而反以为后之故使三年之重
改作无服是乱礼也特予谓三年亦未是者以所议士
庶礼也士庶岂天子诸侯耶而为后耶士丧礼不云为
祖父母期乎嫡孙众孙于嫡祖母期于继祖母亦期而
庶孙之于父所生母则他孙不期而已亦期何则其祖
母也其祖母则期矣若夫为后则不分嫡庶而皆可以
为为则必服三年如臧武仲为宣叔子以幼庶而先为
卷八 第 19a 页 WYG0191-0094a.png
后及其出奔然后请长嫡为后而究其所立仍是次嫡
未见正嫡体庶其于服重有分也(礼注谓长嫡为后为体正庶子为后为体)
(而不正嫡孙为后为正而不体今次嫡则体矣然以为正耶则支子也何以处长嫡以为不正耶则嫡子也何)
(以处庶子且次嫡即称支子即非正则重在宗社仍非重嫡可知矣)至若士庶则不惟无
承重并无为后且亦何至绝服焉
 一邑甲无嫡子惟二妾各有子甲死其长妾之子乙
 生子丙而乙游学尚未归乙母死或疑乙丙赴(即讣)
 服
 今制庶子为所生母斩衰三年
卷八 第 19b 页 WYG0191-0094b.png
 朱氏家礼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缌服
曰此据士礼丧服传于缌麻章曰庶子为父后者为其
母故云实则丧服传本战国后人所作故假为子夏传
以倚附于七十子徒之门人较之春秋论语诸书大相
悬远且此所据尤误者此亦天子诸侯之礼故郑氏注
云君在庶子为母缌君卒大功大夫在庶子为母期大
夫卒三年若士则无论在否皆与众同谓皆三年也朱
卷八 第 20a 页 WYG0191-0094c.png
氏但据君在庶子为君缌一语则于君卒服大功尚未
之晓而况以人君之礼而概之士庶谬之谬矣夫子春
秋即不然鲁十二公多是庶子而春秋于庶母之卒必
一书夫人再书小君未尝有异词故汉许慎晋范宁皆
谓鲁宣生母有三年之丧而如齐朝聘为非礼至昭公
庶母齐归薨而昭公不哀晋叔向遂曰有三年之丧而
无一日之戚不顾亲也向使庶母止服缌则贤如叔向
安得曰三年之丧且诸侯五月而葬经书五月夫人薨
九月葬小君则此时正值五月所谓三月之缌麻亦已
卷八 第 20b 页 WYG0191-0094d.png
除服而观者犹讥其不戚羊舌子可谓不达于礼者矣
夫为后承重孰有如天子诸侯者其宜厌宜屈亦孰有
如天子诸侯者乃天子诸侯全不厌屈而使区区一士
庶一士庶之妻而公然行厌屈之礼殊属非分况 今
制庶子为生母斩衰三年而儒者犹以朱氏礼为口实
致庶孙无服亦且曰庶子为父后其于生母犹降缌而
况于庶孙是 今制三年全然不顾由此观之则庶祖
卷八 第 21a 页 WYG0191-0095a.png
母三年 今制未必不括之祖母服中而世不讲也吾
故曰乙之三年则有 今制在无容问也
 或曰乙游学则不便赴丙无服则不能赴诸妾之子
 则各自有母又不应赴如何
乙固无赴理矣若丙则有服前已言之且赴非哀子即
是哀孙哀子既难赴则此是哀孙之责未有哀孙而无
服者也若诸妾之子不惟有母即无母亦无赴理古赴
有尊主有卑主卑主者哀子哀孙也若尊主则舅为同
宫庶妇主甲之父也夫为摄室之妾主即甲也向使甲
卷八 第 21b 页 WYG0191-0095b.png
在与甲之父在犹当为主而况于其孙今俱死矣甲诸
妾之子皆卑主也尊卑无二主有哀孙矣众子何与焉
 王锡问曾子问昏礼既纳币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如
 之何孔子曰婿使人吊如婿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
 使人吊及婿已葬婿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
 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弗
 敢嫁礼也婿免丧女之父母使人请婿弗取而后嫁
卷八 第 22a 页 WYG0191-0095c.png
 之礼也女之父母死婿亦如之旧注皆谓弗敢嫁者
 不敢他嫁也而后嫁之则他嫁矣惟婿亦然始不敢
 更娶既而遂更娶焉天下有叛伦伤化如此礼者乎
曰善哉问也往以此质之先仲氏先仲氏曰礼有拘于
虚文诡饰而不可为训者此是也礼以为父母之丧不
忍嫁娶必再三致请而后可行其所云婿弗取者虚词
也五礼已成吉日已定徒以丧葬之故而愆其期则亦
已矣女有何罪而拒之勿娶故曰勿取而后嫁者以其
必不能不取也此虚词也予后在淮西有友人质此者
卷八 第 22b 页 WYG0191-0095d.png
予思仲说固当然礼无虚设既有明文则万一有无良
之徒欲藉口为别行嫁娶之计驾虚词而为实事则如
之何予乃更绎记文而恍然得之夫前不言有吉日乎
既有吉日则昏义所云请期谷梁所云告期者皆已行
讫所未行者祗亲迎耳而一旦遭丧则不得已而婿家
有致命女氏有请其曰弗敢嫁曰后嫁以为此时之嫁
皆已然之礼也嫁者即嫁此婿也故婿家致命在既葬
卷八 第 23a 页 WYG0191-0096a.png
后谓既葬而丧未除期尚远也然而致命者盖以解夫
前此之告期者也若曰已告期而未娶者为此故也然
后女氏弗敢嫁谓不嫁此婿也至女氏之请在免丧后
免丧可娶矣而哀尚未忘且总不及期故又请婿弗即
娶谓前期已愆尽可缓迎也盖谦之也夫然后迟迟而
嫁此婿焉其曰使人请婿弗娶者本是一句而旧注以
请字句遂误解耳不然男女聘定而遭丧者何限礼并
无丧父母而男改娶女改嫁之文况业已请期而竟至
决绝则未请期者当何如乎故予直曰男致命女致请
卷八 第 23b 页 WYG0191-0096b.png
者为有日者言之也若未有日则从容择吉免丧之后
或世父或从父请期行事并无此璅璅往来之文矣记
本后出其所引夫子之言未可尽信稍不善解则其流
弊已遂有不可胜言者况误解耶
 经问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