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春秋正传 提要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1a 页 WYG0167-003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
 春秋正传       春秋类
  提要
    (臣/)等谨案春秋正传三十七卷明湛若水撰
    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乙丑进士历官南
    京兵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庄事迹具明史本
    传此书大旨以春秋本鲁史之文不可强立
    义例以己见臆说汨之惟当考之于事求之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1b 页 WYG0167-0037b.png
    于心事得而后圣人之心春秋之义皆可得
    因取诸家之说釐正之其曰正传者谓正诸
    传之谬而归诸正也体例大略先引三传次
    列诸儒之言而以己意为之折衷颇与刘敞
    权衡相近中问如论𨼆公不书即位则谓以
    不报故不书乃史之文非夫子之所削论宋
    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则谓若以称爵称人
    有褒贬则人卫可矣人蔡何为其不人宋又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2a 页 WYG0167-0038a.png
    何为决非圣人之义其论卫人立晋则谓卫
    人者他国称之之词诸说皆不足泥其论滕
    侯卒则谓诸侯宜薨而书卒或葬或不葬皆
    鲁史之旧圣人无所加损论宋公卫侯遇于
    垂则谓史因报而书之圣人因史而存之前
    后议论率本此意春秋治乱世之书谓圣人
    必无特笔于其间亦不免矫枉过正然比事
    属辞春秋之教若水能举向来穿凿破碎之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2b 页 WYG0167-0038b.png
    例一扫空之而求诸实事以得其旨犹说经
    家之平易可取者也其书嘉靖甲午若水门
    人卞莱所刋行而高简为之序云乾隆四十
    三年二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3a 页 WYG0167-0038c.png
春秋正传序
夫春秋正传之作其有忧乎昔者仲尼慨道不行于天
下而文武之法废是故援鲁史而直书以昭揭之使后
之睹之者得考其善恶是非以为永鉴焉耳其为心固
浑乎其天而皎乎其日月也乃义例兴而诸传出焉而
后春秋之学始若法家者流锻鍊刻深而莫知所纪极
也间有明焉者则又通诸此而彼或窒焉至于所谓进
退予夺之𩔖以为尽由孔子害义尤甚故眉山苏氏不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3b 页 WYG0167-0038d.png
得其说而强归诸鲁其亦觉乎此矣甘泉先生忧圣人
之心之弗明也乃即其书法而表章之一本诸孟子正
诸傅之误兼采其长而后圣人之心千载之下昭乎如
日中天自有春秋以来未见其盛焉者也盖先生以其
洒然平易之心而契之故圣人取义之志跃如于前而
不可掩诸儒非不有其心也而义例拘焉或有非圣人
之义者矣简自家食时每读是经苦诸傅之纷纷也
而思未有以正之者积恨有年矣乃今得先生所述而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4a 页 WYG0167-0039a.png
读之始觉吾心豁然开朗绝无瑕翳如亲睹洙泗而挹
圣范焉于乎盛哉爰与同门江都沈汝渊氏参详雠校
将图刻之而未有赀也乃吾徒卞莱亦先生门人遂捐
赀刻之以传夫天下后世读春秋而不得其心者苟不
以予言为然盍自反其初心而契乎圣心则正传之说
人人具足固非先生所得而益之也简不佞愿与四方
同志共讲焉嘉靖甲午岁秋七月谷旦门人西蜀高简
谨序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5a 页 WYG0167-0039c.png
春秋正传自序
甘泉子曰春秋圣人之刑书也刑与礼一出礼则入刑
出刑则入礼礼也者理也天理也天理也者天之道也
得天之道然后知春秋春秋者圣人之心天之道也而
可以易言乎哉然则圣人之心则固不可见乎夫子曰
吾志在春秋圣人之心存乎义圣心之义存乎事春秋
之事存乎传夫经识其大者也夫传识其小者也夫经
窃取乎得失之义则孔子之事也夫传明载乎得失之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5b 页 WYG0167-0039d.png
迹则左氏之事也夫春秋者鲁史之文而列国之报也
乃谓圣人拘拘焉某字褒某字贬非圣人之心也然则
所谓笔则笔削则削者非欤曰笔以言乎其所书也削
以言乎其所去也昔夫子没而微言湮其道在子思孟
子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得天之道而契圣人之心者
莫如孟子故后之知春秋者亦莫如孟子孟子曰晋之
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
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夫其文则史经之谓也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6a 页 WYG0167-0040a.png
其事则齐桓晋文传之谓也合文与事而义存乎其中
矣窃取之谓也义取于圣人之心事详乎鲁史之文夫
春秋鲁史之文与晋之乘楚之梼杌等耳然而后世之
言春秋者谓字字而笔之字字而削之若然乌在其为
鲁史之文哉若是圣人之心亦浅矣曰然则所谓孔子
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
其惟春秋乎夫子于春秋果不作乎曰非是之谓也夫
所谓作者笔而书之之谓也其谓知我罪我者我谓我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6b 页 WYG0167-0040b.png
众人也以言乎天下后世之善恶者读春秋之所善所
恶若美我刺我然也故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惧也者知我罪我之谓也若如后儒之说则孟子自与
其文则史之言前后相矛盾矣不亦异乎或曰经为断
案然欤曰亦非也窃取之意存乎经传以传实经而断
案见矣譬之今之理狱者其事其断一一存乎案矣圣
人之经特如其案之标题云某年某月某人某事云尔
其或间有本文见是非者如案标题云某是非胜负云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7a 页 WYG0167-0040c.png
尔然亦希矣而其是非之详自见于案也故观经以知
圣人之取义观传以知圣人所以取义之指夫然后圣
人之心可得也紫阳朱子曰直书其事而善恶自见此
其几矣惜也鲁史之文世远而久湮左氏之传事实而
未纯其馀皆多臆说耳自三氏百家以及胡氏之传多
相沿袭于义例之蔽而不知义例非圣人立也公榖穿
凿之厉阶也其于圣人之心鲁史之旧其有合乎是故
治春秋者不必泥之于经而考之于事不必凿之于文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7b 页 WYG0167-0040d.png
而求之于心大其心以观之事得而后圣人之心春秋
之义可得矣予生千载之下痛斯经之无传诸儒又从
而纷纷各以已见臆说而汩之圣人窃取之心之义遂
隐而不可见故象山陆氏曰后世之论春秋者多如法
令非圣人之指也又曰诸儒说春秋之谬尤甚于诸经
盖有以见此矣后之学者欲治春秋明王道正人心遏
谗邪禁乱贼以溯大道之源必于纪事之传焉核实而
订正之可也水也从事于斯有年矣求春秋之指圣人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8a 页 WYG0167-0041a.png
之心若有神明通之粗有得焉而未敢自信叹其传之
不全独遗憾于千载之下取诸家之说而釐正焉去其
穿凿而反诸浑沦芟其繁芜以不汩其本根不泥夫经
之旧文而一证诸传之实事圣人窃取之心似若洞然
复明如披云雾而睹青天也幸与天下后世学者共商
之名曰春秋正传夫正传云者正诸传之谬而归之正
也甘泉湛若水序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9a 页 WYG0167-0041c.png
正朔月数论
或问正朔月数之异甘泉子曰正也者正也其所以为
正之月也以为正则亦以为始月也或曰以为始月也
则亦可以为春乎曰可人以为正者寅也则夏以为春
地以为正者丑也则商以为春天以为正者子也则周
以为春曰敢问何义曰三阳之月皆可以为春夫天地
人之初也开于子辟于丑生于寅开以始之辟以遂之
生以成之故皆可以为春也春也者岁之初也正月也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9b 页 WYG0167-0041d.png
者月之初也阳也者养也王者奉天地以养万物也或
曰其如岁时之不定何曰子月不可以为来岁之始则
子时独可以为来日之始也乎是故君子观一日之运
可以知一岁之运矣夫阳始于子而极于已故可以为
春为夏春也者蠢也阳气蠢然而生也夏也者大也阳
气至此始大也阴始于午而极于亥故可以为秋为冬
秋也者抽也至是阳极而阴抽也冬也者终也万物至
是成而告终也或曰三代正朔异而月数不可改也如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10a 页 WYG0167-0042a.png
之何曰如正朔改而月数不改则名义不正于何称正
于何称月乎或曰有徵乎曰有吾徵诸书诗春秋语孟
耳矣曰其徵诸书也何曰书曰协时月则春夏秋冬之
时容有不同者矣月数之起容有不同者矣诘之者曰
伊训元祀十有二月非月数不改乎曰非也古之举大
事有以正月者有不以正月者以正月者虞书正月上
日受终于文祖是也行大事可用正朔者也伊训元祀
十有二月则仲壬初丧太甲告即位不得以择月日也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10b 页 WYG0167-0042b.png
其徵诸春秋也何曰其用周之子月始者则成十年六
月丙午晋侯使甸人献麦也僖五年十二月丙子朔晋
灭虢也僖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也其用周之
时则僖十年冬大雨雪是以酉戌为冬也哀二十八年
春无冰是以子丑月为春也桓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哀十四年春西狩𫉬麟狩冬田名也是以夏之冬为春
也定十三年夏大蒐于比蒲次年又书五月大蒐于比
蒲蒐春田名也是以夏之春为夏也春秋书春王正月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11a 页 WYG0167-0042c.png
以正月系春之下则月数之起其随春乎以王加于正
月之上明其为王之正月而非其他之正月矣乎其必
有他之正月矣乎又因王之正月其可以见春乃王之
春而非其他之春也乎其必有他之春也乎曰其曰他
者何曰盖夏商之馀民各因其故俗而列国或各建正
朔以自异容或有不同者也曰其徵之诗也何曰周诗
有之四月维夏六月徂暑维夏明周时也徂暑明周候
也如曰夏之暑夫人知之何假言乎则其改也已明曰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11b 页 WYG0167-0042d.png
豳诗亡月九月之𩔖何也曰寅月起也一之日二之日
何月也曰子月起也并载一诗而不同何也曰诗因民
俗者也民俗三代并行之故先王欲协而正焉耳夫人
情风俗不同而天象时气有定故流火之言可以知其
为夏之七月觱发栗烈之言可以知其为周之一二月
也其月数未尝不改也已明其徵之论语也何曰孔子
曰行夏之时时四时春夏秋冬也既曰行夏之时其必
有非夏之时也乎其徵之孟子也何曰孟子七八月之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12a 页 WYG0167-0043a.png
间旱未月也苗时也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
明周制也如曰月数不改则夏七八月非忧旱之时矣
夏十一二月杠梁为后时之政矣夫三代正朔不同而
时月以异也由是观之则见月令祸福之说为谬作而
非先王之书也盖三代之制以为正则以为春而以起
月数也蔡氏谓三代正朔不同然皆以寅月起数是以
正朔为虚器月数为无由盖未之睹耳矣阳明子曰后
圣有作者其以子月阳生为春乎甘泉子曰先王有之
春秋正传 提要 第 12b 页 WYG0167-0043b.png
矣而非以为善也故孔子善夏时盖阴阳无截然之理
故冬也阳生其中矣夏也阴生其中矣故曰动静无端
阴阳无始妙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