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088-001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毛诗类释卷二
         国子监祭酒顾栋高撰
 释地理
  周南 召南
周在今陜西凤翔府岐山县太王避狄难自豳始迁于
 此因改国号曰周商王帝乙初命其子王季为西伯
 至纣又命文王典治南国之诸侯文王作邑于丰因
卷二 第 1b 页 WYG0088-0014b.png
 以岐邦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南言化自北
 而南也丰在今西安府鄠县西去岐山县三百馀里
 王应麟曰召亭在岐山县西南
  (臣/)谨案周公封鲁召公封燕此二公所封之国也
  春秋时周召则平王东迁以后别赐周召之采地
  也周召分陜则武王克商后以周召分主天下之
  诸侯也均与周南召南无涉此在纣之世文王迁
  丰令周召摄治此时岐周只百里耳周召只如今
卷二 第 2a 页 WYG0088-0014c.png
  藩臬同城理事不可划定某处为周某处为召孔
  疏曰周召之地共方百里而皆名曰周其召则周
  内之别名也苏氏辙曰文王治周所以为其国者
  属之周公所以交于诸侯者属之召公其说是矣
  若说分陜而治则文王时尚未有陜安得周召分
  之
 许氏谦曰文王四十九年甲子迁丰是时年已九十
 六岁逾一年而薨然则二南之诗正作于都岐之日
卷二 第 2b 页 WYG0088-0014d.png
 而分周召之治亦在都岐之时以岐为周召采邑则
 在迁丰之后欤
 傅氏曰二南之国始于文王之分岐成于武王之分
 陜而其诗定于周公之作乐朱子曰公羊分陜之说
 可疑盖陜东地广陜西只是关中雍州之地恐不应
 分得如此不均又曰分岐之说无据而召公所分之
 地愈狭盖仅得陇西天水数郡之地耳恐无此理
  (臣/)谨案尚书康王之诰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
卷二 第 3a 页 WYG0088-0015a.png
  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王肃云毕公代周
  公为东伯故率东方诸侯此时犹循周召分陜旧
  规矩其为今日某某地界则先儒从来无明文窃
  以东方西方俱主王畿之东西而言镐京本偏在
  西则分陜或当如公羊说盖三代时万国诸侯各
  自行政不关白于方伯只是掌其黜陟耳事简故
  得如此若后世则断无此事矣
 李氏曰江汉汝坟即陜之东也江沱即陜之西也曹
卷二 第 3b 页 WYG0088-0015b.png
 氏曰系之周公则由岐山以至梁益西南之域也盖
 武王伐纣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国为助其服周
 之化久矣召伯能以先王之教推明于其国是以见
 美
  邶 鄘 卫
卫本纣都今卫辉府淇县东北有朝歌城张洽传以为
 在淇县北关西社是也邶城在府治汲县东北鄘城
 在新乡县西南三十二里
卷二 第 4a 页 WYG0088-0015c.png
  (臣/)谨案邶鄘卫三地名非三国也诗分为三者顾
  炎武谓此汉儒以此诗之简独多故分三名以各
  冠之非夫子之旧季札观乐为之歌邶鄘卫曰吾
  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北宫文子
  引卫诗曰威仪棣棣不可选也俱不曰邶而曰卫
  是知累言之则曰邶鄘卫专言之则曰卫犹之言
  殷商言荆楚云尔 案晋灭魏而存魏风郑灭桧
  而存桧风者圣人不与晋郑之灭国而桧君好洁
卷二 第 4b 页 WYG0088-0015d.png
  衣服魏俗俭啬狭隘亦可以为鉴戒故并存之若
  邶鄘所咏皆卫事自非与此一例炎武又云其地
  相距不过百馀里何得于百里之内立此三监班
  谓邶鄘俱有封国至周公尽以其地封康叔则立
  国不满十年圣人何为存之
  漕 楚丘
漕今卫辉府滑县治 楚丘在县东六十里
  (臣/)谨案卫都淇县在河北至东徙渡河野处漕邑
卷二 第 5a 页 WYG0088-0016a.png
  则在河南矣漕杜注云卫下邑疏云当在河东不
  注里数诗云升漕虚以望楚丘可以一望而得疑
  未必有六十里之远
  春秋时有两楚丘隐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在山
  东曹县东南四十里本戎州已氏之邑凡伯过其
  地因劫略之杜注所谓济阴成武县西南者是也
  成武与漕县连境其一为僖四年卫迁于楚丘在
  滑县东六十里汉为白马县水经注曰白马济有
卷二 第 5b 页 WYG0088-0016b.png
  白马城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隋开皇十六年同
  时置两楚丘县一在汉已氏县以戎伐凡伯之楚
  丘为名为南楚丘一在汉白马县即桓公封卫者
  为北楚丘后以曹县有楚丘因改名卫南县杜佑
  通典曰白马春秋卫漕邑卫南卫文公所徙之楚
  丘也元和郡县志及旧唐书所载并同朱子诗集
  传亦云漕楚丘皆在滑州尤显然较著乃班固地
  理志于成武下则曰齐桓公所城迁卫文公于此
卷二 第 6a 页 WYG0088-0016c.png
  既混滑县之楚丘于成武而文定说春秋于凡伯
  传则云罪卫不救王臣之难又混成武之楚丘于
  滑县盖两失之孔颖达疏定之方中胸无定见两
  岐其说曰汉之郡境已不同故郑疑在东郡杜云
  济阴也不知杜云济阴成武县者乃是凡伯传之
  楚丘与卫无涉郑疑在东郡东郡今之东昌府亦
  与滑县绝远傅寅又曰堂当是今博州堂邑博濮
  二州连境案东昌府之堂邑县与兖州府之成武
卷二 第 6b 页 WYG0088-0016d.png
  县相去四百五十里如何云望楚与堂乎(堂只是/楚丘之)
  (旁邑但今/不可考耳)总因两楚丘相混致班固一误孔颖达
  再误傅寅三误而近日 皇舆表于兖州府成武
  县亦注云卫楚丘邑沿讹袭谬千载同病兹因考
  诗地理而附识于此
  沬 桑中 顿丘 浚
沬即书所云沬邦是纣都朝歌之地今为卫辉府淇县
 春秋时在大河之北邶风曰亦流于淇鄘风曰送我
卷二 第 7a 页 WYG0088-0017a.png
 淇上卫风曰瞻彼淇奥故今日犹以淇名县曰古朝
 歌自文公迁河南楚丘而河内殷墟更属于晋桑中
 在淇县境顿丘汉东郡有顿丘县案东郡今山东东
 昌府疑此女未必如此之远送只当在淇水之北浚
 亦卫邑自汉以下并为浚仪县至宋真宗改浚仪为
 祥符县为开封府治今因之
  淇园
戴凯之曰淇园卫地殷纣竹箭园也
卷二 第 7b 页 WYG0088-0017b.png
 阎氏若璩曰朱子于淇奥篇集传谓淇上多竹汉世
 犹然此自据汉武帝下淇园之竹以塞决河寇恂伐
 淇园之竹为矢以给军耳郦道元云今通望淇川无
 复此物又可證朱子止及汉之故晋戴凯之言淇园
 卫地殷纣竹箭园也见班彪志毛诗所咏瞻彼淇奥
 绿竹猗猗是北土寒冰至冬地冻竹根类浅故不能
 植惟䈛(音/夬)竹根深故能晚生故曰根深耐寒茂被淇
 苑然则毛诗之所谓菉竹者乃䈛竹非常竹也亦可
卷二 第 8a 页 WYG0088-0017c.png
 以备异闻
  (臣/)犹记少时汤阴县令杨铭敦谓(臣/)曰今世淇上
  无竹诗所咏菉竹正以其难得而言耳(臣/)初亦未
  之信谓下淇园之竹以为揵是淇竹明證及阅郦
  道元之言则知晋世已无有竹不自今时矣因思
  毛传解绿竹曰绿王刍竹篇竹明系二物不是今
  时之竹正义曰诗有终朝采绿则绿与竹别草故
  传依尔雅以为王刍与篇竹异也郭璞注绿为绿
卷二 第 8b 页 WYG0088-0017d.png
  缛草今呼鸱脚莎篇竹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
  可食又杀虫草木疏云有草似竹高五六尺淇水
  侧人谓之绿竹其说支离又物不经见且以为二
  物则与下青青如箦俱不合阅阎氏此条知是竹
  之别一种且唯淇园有竹非淇上槩有竹也意殷
  纣之竹箭园至二汉之初犹存故汉武寇恂得而
  用之非淇川上遍植此物且以为竹则与下二章
  义俱不碍较注疏似更得情
卷二 第 9a 页 WYG0088-0018a.png
  黎
通典潞州上党县古黎侯国西伯戡黎即此汉为壶关
 县苏氏曰是时卫犹在河北黎卫壤地相接故狄之
 为患黎卫共被之
  (臣/)谨案黎国在上党壶关县是在卫之西诗文匪
  车不东政自明白易晓而毛郑解特谬言卫之诸
  臣形貌蒙戎然但为昏乱之行何不来东迎我君
  而复之乎郑又曲为之说曰黎在卫西今所寓在
卷二 第 9b 页 WYG0088-0018b.png
  卫东是属凿空添出且与下二句意一直无馀味
  其解蒙戎语尤拙此只言裘之敝是久客之况总
  之此与下第四章上二句是说黎下二句是责卫
  言客久而裘敝矣非我之车不来东告于汝但卫
  之臣子莫与同忧耳且流离琐尾若此其可怜而
  竟塞耳不闻何哉语曲折而意极自然此为定解
  东莱解亦费力朱传及严缉得之矣
  泲 祢 干 言 须
卷二 第 10a 页 WYG0088-0018c.png
泲祢毛第云地名不详何地郑于干言第云犹泲祢未
 闻远近同异而王应麟云泲同济禹贡导沇水东流
 为泲东郡临邑有泲庙寰宇记大祢沟在曹州冤句
 县北七十里隋志邢州内邱县有干言山李公绪曰
 柏人县有干山言山柏人邢州尧山县陆奎勋因谓
 此卫女嫁邢者所作(臣/)谓邢卫同姓卫女无嫁邢之
 理若下嫁邢之大夫则卫大邢小邢安敢以大夫而
 伉诸侯详见订诂中窃意毛郑已不详处所不必强
卷二 第 10b 页 WYG0088-0018d.png
 为之说也须孔疏云须与漕相连明亦在滑县界
  王
今河南府洛阳县城内西偏即周王城故址洛诰所谓
 涧水东瀍水西周公所营洛邑为朝会之地成周在
 今洛阳县城东二十里周公处殷顽民之地在瀍水
 之东亦曰下都与王城相去十八里平王东迁居王
 城至景王凡十一世敬王畏子朝馀党徙都成周以
 其狭小请诸侯城之而王城废至赧王复居之
卷二 第 11a 页 WYG0088-0019a.png
 顾氏炎武曰周初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其采于商之
 故都者则系之邶鄘卫其采于东都者则系之王(王/亦)
 (周初太师之本名刘元城曰邶/鄘卫本商之畿内故序王之上)其采于列国者则各
 系之其国至骊山之祸先王之诗率已阙轶而孔子
 所录者皆平王以后之诗此变风之所由名也然诗
 虽变而太师之本名则不敢变此十二国之所以犹
 存其旧也乃范宁以王之名不当侪于列国而为之
 说曰列黍离于国风齐王德于邦君误矣
卷二 第 11b 页 WYG0088-0019b.png
 又曰自幽王以上太师所陈之诗亡矣春秋时君卿
 大夫之赋诗无及之者此孔子之所不得见也是故
 诗无正风
  (臣/)谨案炎武谓今十二国之风见存者悉东迁以
  后之诗其盛世之诗则燬于骊山之祸孔子之所
  不得见足为千古未发但犹以正变立说不免锢
  于习见东迁以后何尝无正风如唐之蟋蟀齐之
  鸡鸣秦之无衣小戎郑之缁衣卫之淇奥自难以
卷二 第 12a 页 WYG0088-0019c.png
  变名之盖当时贤侯如晋文侯秦襄公郑卫二武
  俱能宣力王室与西周之诗何异乃拘于正变者
  则谓蟋蟀为刺晋僖公俭不中礼鸡鸣为刺齐哀
  公荒淫怠慢无衣为刺其君好攻战至淄衣淇奥
  难以言刺只得云美既曰美又如何云变乎至豳
  风七月亦以为变而王氏通有君臣相疑之言呜
  呼诗之本旨于是乎亡矣
  郑
卷二 第 12b 页 WYG0088-0019d.png
郑今为河南许州府之新郑县初宣王封弟友于郑居
 咸林为今陜西同州府之华州幽王时桓公寄帑于
 虢桧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其地号曰新郑以别
 于初封之郑也故城在今县治西北
  齐
齐今为山东青州府之临淄县班固曰临淄名营邱师
 尚父所封以地临淄水而名齐世世都此故城在今
 县治北
卷二 第 13a 页 WYG0088-0020a.png
  魏
魏今山西解州芮城县东北七里有古魏城不知其始
 封姬姓春秋闵元年灭于晋赐大夫毕万为邑因姓
 魏氏
  唐
成王封叔虞于唐在河汾之东今为山西太原府之太
 原县子燮父改国号曰晋地名晋阳以在晋水之北
 也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又五世至穆侯迁于绛亦
卷二 第 13b 页 WYG0088-0020b.png
 曰翼今为平阳府之翼城县
  沃 鹄
昭侯封桓叔于曲沃子庄伯浸强至孙武公遂灭翼自
 曲沃徙都之历三世凡六十七年晋分入魏魏亡入
 秦秦谓之左邑水经注左邑故曲沃诗所谓从子于
 鹄者也汉武帝分置闻喜县左邑故城在今闻喜县
 治东涑水自城西注水流急浚故诗人以为激扬之
 水
卷二 第 14a 页 WYG0088-0020c.png
  秦
孝王封非子于秦今陜西秦州清水县庄公徙西故犬
 邱秦州西南百二十里西县故城是宁公迁平阳在
 今凤翔府郿县西四十六里德公迁雍今为凤翔府
 治自车邻美秦仲驷驖小戎蒹葭终南皆襄公时诗
 此时居秦州穆公为德公子以下则居凤翔矣
  (臣/)谨案史记秦文公收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岐
  为今陜西凤翔府岐山县则丰镐故京在岐之东
卷二 第 14b 页 WYG0088-0020d.png
  秦未尝有也可见平桓之世晋未灭虢东西周犹
  通封畿号令犹行于西土虢郑遗地之在畿内者
  尚无恙黍离诗人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破瓦
  颓垣依然故物使秦有其地当更营建无复此景
  象矣所以庄二十一年庄王与虢酒泉犹在同州
  府澄城县而虢公败犬戎于渭汭犹在西周之封
  内也自晋灭虢断桃林之隘而秦穆亦东竟至河
  筑垒为王城以塞其路而故京遂判若异域僖十
卷二 第 15a 页 WYG0088-0021a.png
  五年获晋侯舍诸灵台灵台在西安府鄠县丰镐
  之侧自是周之遗地尽入于秦西归之好音绝矣
  自晋献秦缪始也乃知郑诗谱谓秦襄公逐戎横
  有西都八百里之地者其说诚疏谬当以史记为
  正
  陈
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今为河南陈州府治
 淮宁县
卷二 第 15b 页 WYG0088-0021b.png
  宛丘 东门之池
毛传曰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又城内东北隅有池即
 诗所谓东门之池也
  桧
祝融后妘姓今河南许州府密县东北五十里有古桧
 城平王东迁为郑武公所灭僖三十三年文夫人葬
 公子瑕于桧城之下(桧与/郐通)
  曹
卷二 第 16a 页 WYG0088-0021c.png
武王封弟叔振铎于曹今为山东曹州府定陶县春秋
 哀八年为宋所灭
  豳
许氏谦曰豳即邠州唐开元时改豳字为邠今为陜西
 西安府邠州三水县郡县志古豳城在县西二十里
 公刘所迁前后稷封邰在今西安府武功县西南二
 十二里诗所谓即有邰家室是也又百泉溥原流泉
 俱在今三水县界
卷二 第 16b 页 WYG0088-0021d.png
 顾氏炎武曰周世之国无豳此非太师所采周公追
 王业之始作为七月之诗兼雅颂之声而用之祈报
 之事鸱鸮以下或周公之作或为周公而作则皆附
 于豳焉虽不以合乐然与二南同为有周盛时之诗
 非东周以后列国之风也谓自周南至豳统谓之国
 风者此先儒之误程泰之辨之详矣
  镐京
玉海曰今京兆长安县昆明池北镐陂郡县志周武王
卷二 第 17a 页 WYG0088-0022a.png
 宫即镐京也在长安县西北十八里自汉武帝穿昆
 明池于此镐京遗址沦陷焉 镐与滈同括地志滈
 水源出长安县西北滈池水经注滈水承滈池北流
 入渭秦始皇本纪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我遗滈池
 君服虔曰水神也江神以璧遗滈池之神告始皇之
 将终也亦曰镐池古史考武王迁镐长安丰亭滈池
 也是镐京因镐池而得名自汉武穿池于此以习舟
 师侈大其制水尽入昆明池而镐京遗迹不可复问
卷二 第 17b 页 WYG0088-0022b.png
 矣
  挚
毛氏曰挚国名任姓仲虺之后唐世系表仲虺居薛臣
 扈祖已皆其胄裔祖已七世孙曰成徙国于挚太任
 母家也傅氏曰诗云自彼殷商来嫁于周则挚为殷
 畿内国
  莘
世本莘国名姒姓禹后唐世系表启封支子于莘水经
卷二 第 18a 页 WYG0088-0022c.png
 注合阳城故有莘邑太姒母家也水经注合阳城南
 有瀵(音/粪)水东流注于河水南犹有文母庙前有碑去
 城十五里水即合水也县取名焉阎氏若璩云太姒
 所产之莘国在今西安府合阳县南二十里若伊尹
 耕莘之莘则在今汴州陈留县东北三十五里距汤
 都商邱不过四百里殷时原有两莘国
  牧野
通典卫州汲县牧野之地皇甫谧曰在朝歌南七十里
卷二 第 18b 页 WYG0088-0022d.png
 朝歌今为卫辉府淇县牧野今为卫辉府治汲县地
 水经注自朝歌以南暨清水土地乎衍据皋跨泽悉
 牧野之地故诗称牧野洋洋今新乡县亦有牧村即
 古牧野盖其地极广
  虞芮
郡县志故虞城在陜州平陆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
 古虞国芮城在陜州芮城县西二十里古芮国(晋太/康地)
 (纪虞西百四/十里有芮城)閒原在平陆县西六十五里即虞芮争
卷二 第 19a 页 WYG0088-0023a.png
 田让为閒田之所
  (臣/)谨案春秋时有虞国公爵仲雍之后虞仲所封
  在今山西解州平陆县东北四十里僖五年灭于
  晋顾命有芮伯亦姬姓国在陜西同州府城南僖
  二十年灭于秦其殷时之虞芮已绝不复封虞即
  前时之虞地芮则在河以西同州府与秦接界今
  山西芮城县乃殷时芮国非春秋之芮也
  阮 共 鲜原
卷二 第 19b 页 WYG0088-0023b.png
张氏曰阮国名共阮国之地皆在今泾州今有共池即
 共也 孔氏曰鲜原亦在岐山之南去太王旧都不
 远文王徙宅于程即此朱子曰今在京兆府咸阳县
 丰在今鄠县东三十五里文王又自程迁丰丰在岐
 山东南三百馀里周地西迫戎狄自岐迁程自程迁
 丰自丰迁镐西远戎而东即华也
  灵台 灵囿 灵沼 辟廱
三辅黄图灵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高二十丈周四百
卷二 第 20a 页 WYG0088-0023c.png
 二十步文王之辟廱在焉囿在县西四十二里沼在
 县西三十里又镐京辟廱武王之学戴氏曰武王都
 镐为四方来朝者众丰不足以容之先作辟廱以养
 人才阎氏若璩曰三辅黄图云灵囿在长安县西四
 十二里王应麟以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注于下余谓
 在今鄠县东三十里正汉地理志所谓文王作酆有
 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九州膏腴者文王当日弛
 以予民恣其刍猎以往但有物以蕃界之遂名之曰
卷二 第 20b 页 WYG0088-0023d.png
 囿此实作邑于丰时事非初岐山事也论者徒执岐
 山国仅百里囿安得有如许大不知文王由方百里
 起耳岂终于是者哉又案括地志辟廱灵沼今悉无
 复处惟灵台孤立至唐太宗时犹存
  焦穫 镐 方
尔雅十薮周有焦穫郭璞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朱传
 曰今在耀州三原县案耀州三原今属陜西西安府
 镐颜师古以为非丰镐之镐但不能名其所在方即
卷二 第 21a 页 WYG0088-0024a.png
 南仲所城之朔方朱传以为今灵夏等州之地今为
 陜西宁夏卫盖此时猃狁自西北来也
  泾阳 太原
顾氏炎武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毛郑俱不详其地朱
 子谓今太原阳曲县殆未然岂有寇从西来兵乃东
 出者宣王料民太原亦以其地近边为禦戎之备必
 不料之于晋国也愚意此诗必求泾阳所在而后太
 原可得而明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有泾阳县禹贡泾
卷二 第 21b 页 WYG0088-0024b.png
 水所出后汉书灵帝纪段颎破先零羌于泾阳注泾
 阳县属安定在原州元和郡县志原州平凉县本汉
 泾阳县地今县西四十里泾阳故城是也然则太原
 当即今之平凉而后魏立为原州亦是取古太原之
 名耳据炎武说则太原与泾阳本是一地在汉为泾
 阳县在后魏曰原州今图志亦曰平凉府平凉县泾
 水出县西南三十里至高陵县入渭水以北为阳猃
 狁从朔方今宁夏卫入侵正当平凉泾水之北而吉
卷二 第 22a 页 WYG0088-0024c.png
 甫薄伐即于其地也
 胡渭朏明曰汉安定郡治高平县后废元魏改置曰
 平高唐为原州治广德元年没吐蕃节度使马璘表
 置行原州于灵台县之百里城贞元十九年徙治平
 凉县西去故州一百六十里故州即今固原州小尔
 雅云高平谓之太原则太原当在州界非平凉县县
 乃古泾阳在固原之东猃狁侵及泾阳而薄伐之以
 至于太原盖自平凉逐之出塞至固原而止不穷追
卷二 第 22b 页 WYG0088-0024d.png
 也案此说更胜至于二字才有着落得不穷追之意
 若说泾阳即太原猃狁侵于此地而伐即于此地至
 于之义终不出
  (臣/)谨案泾阳非今日之泾阳县太原非今日之太
  原府盖猃狁从西北来而二地皆在东也朱子以
  朔方为今宁夏卫此说得之但以焦穫为今耀州
  三原县亦未合耀州在今平凉之东五百里三原
  与今之泾阳县接壤且去周之京师亦太近既已
卷二 第 23a 页 WYG0088-0025a.png
  整居耀州必不迂道而西侵平凉也馀详订诂中
  申 谢
申在今南阳府南阳县曹氏曰地理志南阳宛县有申
 伯国棘阳县东北百里有谢城其地盖相近案棘阳
 县今为新野县
  郿
在今凤翔府郿县朱传曰郿在镐京之西岐周之东而
 申在镐京之东南时王在岐周故饯于郿也
卷二 第 23b 页 WYG0088-0025b.png
  江汉 常武
朱传以江汉为宣王命召虎平淮南之夷常武是宣王
 自将伐淮北之夷旧说以淮南今淮安府之山阳盐
 城等县淮北今安东清河等县毛西河非之曰常武
 明言徐方既来徐方既同与淮夷何涉徐戎在徐地
 但欲伐徐戎则必循淮浦故诗曰率彼淮浦省此徐
 土是宣王特经历淮北夷非伐淮北夷也(臣/)案徐戎
 系今徐州春秋时彭城属宋而战国策乐毅曰淮北
卷二 第 24a 页 WYG0088-0025c.png
 宋地楚魏之所欲也是徐州亦有淮北之名矣
  向
孔氏曰左传桓王与郑十二邑向在其中杜预云河内
 轵县西有地名向上则向在东都之畿内也(轵县唐/省入孟)
 (州济/源县)左传襄十一年诸侯伐郑师于向诗皇甫孔圣
 作都于向即此
  苏公
孔氏曰左传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
卷二 第 24b 页 WYG0088-0025d.png
 寇则苏国在温(杜预曰今河内温/县是东都畿内)春秋时苏称子此
 称公者盖子爵而为三公郑语苏己姓昆吾之后寰
 宇记故温城在孟州温县西三十里诗序暴公为卿
 士而谮苏公世本暴辛公作埙苏成公作篪周幽王
 时人
  暴公
郑氏曰暴畿内国春秋文八年公子遂会雒戎盟于暴
 杜注暴郑地
卷二 第 25a 页 WYG0088-0026a.png
  郇伯
左传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郇本侯爵以文王之子为州
 伯故曰郇伯严氏粲曰毛以为东西二大伯郑以为
 牧下二伯孔以大伯惟有周召无郇侯当从郑春秋
 僖二十四年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杜注解县
 西北有郇城所谓郇瑕氏之墟也故城在猗氏县西
 南四里郇与荀通桓九年荀侯贾伯伐曲沃后为晋
 所灭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郡县志栒邑故城
卷二 第 25b 页 WYG0088-0026b.png
 在邠州三水县二十五里古郇国案邠州在秦境内
 与晋郇瑕氏绝远且狐偃从公子入国济河而后盟
 于郇明是河以东地面谓为邠州三水县非也
  坰野
郡县志坰泽俗名连泉泽在兖州曲阜县东九里鲁僖
 公牧马之地
  常 许
孔氏曰常为鲁南鄙常或作尝在薛之傍春秋庄三十
卷二 第 26a 页 WYG0088-0026c.png
 一年筑台于薛六国时齐孟尝君食采于此亦号薛
 公是尝与薛一地也许为鲁西鄙即许田桓元年郑
 伯以璧假者后属于郑在许州许昌县南四十里有
 周公庙朱子曰常许皆鲁之故地见侵于诸侯而未
 复者故鲁人以是愿僖公所谓居常与许是也
 
 
 
卷二 第 26b 页 WYG0088-0026d.png
 
 
 
 
 
 
 
 毛诗类释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