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七
卷五十七 第 1a 页 WYG0687-048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七
  孙坚 孙策 孙权
   黄初二年魏策孙权为吴王(子西/)
   保全江东(何去非/)
   权令太子登读汉书(子西/)
   诸葛恪(子由/)
   潘浚平樊胄(子由/)
卷五十七 第 1b 页 WYG0687-0486b.png
  孙亮
   孙基盗乘御马亮从刁元言降赦宫中以免基
    (子西/)
  通论
   吴氏兴亡(温公/)
  三国通论
   曹操刘备(子西/)
  曹操刘备孙权(东坡/)
卷五十七 第 2a 页 WYG0687-0486c.png
   三国亡先后(李德裕/)
   孔融诸葛亮之文(东坡/)
   魏晋收录孔融诸葛亮文(子西/)
黄初二年魏策孙权为吴王
 子西曰是岁吴蜀相攻大战于夷陵吴人卑词事魏
 受其封爵恐魏之议其后耳而魏略以为权有僭意
 而自顾位轻故先卑而后倨之先卑者规得封爵以
 成僭窃之基后倨者冀见讨伐以激怒其众且吴至
卷五十七 第 2b 页 WYG0687-0486d.png
 权三世矣其势足以自立尚何以封爵为哉受封爵
 则君臣矣供职贡矣除边关矣国有警急则以事闻
 无得擅兴兵攻击矣羽书至则悉甲士从徵矣非身
 入朝则遣侍子入宿卫矣彼藩国固然亡足怪者一
 不从命则王师致讨有词矣然后发兵拒战是抗上
 矣尚安能激怒其众也哉既而魏责任子权不能堪
 卒叛之为天下笑方其危急之时群臣无鲁仲连之
 识出一切之计以宽目前之患而陈寿以勾践奇之
卷五十七 第 3a 页 WYG0687-0487a.png
 勾践事吴则尝闻之矣受吴封爵则未之闻也
保全江东
 何去非孙坚论论孙策孙权曰孙策壮武术略过于
 其父又有周瑜鲁肃之俦以辅其起惜乎坚之不善
 基也使其不得奋于中原以竞天下然策一举而遂
 收江东为鼎足之资使之不死当为魏之大患策之
 不得起于中原非其智力之不远盖袁绍已据河北
 曹公已收河南独无隙以投之故也以刘备之间关
卷五十七 第 3b 页 WYG0687-0487b.png
 转战至于白首不获中州一块之壤以寓其足而策
 乃能以敝兵千馀渡江转斗不数岁而席卷江东此
 其过备远矣权之勇决进取无以逮其父兄然审机
 察变持保江东于权有焉夫三国之形虽号鼎足而
 其雌雄强弱固有所在魏虽不能遂并天下盖不失
 其为雄强吴蜀虽能各据其国然不免为雌弱权唯
 能知乎此是以内加抚循而外加备禦而已时有出
 师动众以示武警敌者北不逾合淝而西不过襄阳
卷五十七 第 4a 页 WYG0687-0487c.png
 未尝大举轻发以求侥倖于魏而魏人之加于我亦
 常有以拒之未尝困折是以终权之世而江东安由
 是观之则权之为谋审于诸葛武侯之用蜀矣
权令太子登读汉书
 子西曰刘备教禅以汉书而权亦令张昭以汉书授
 其子登世以权备之智不足以知二帝三王故其所
 以贻谋者止于如此是大不然伊尹之训太甲也称
 有夏先后而不及唐虞周公之戒成王也称商三宗而
卷五十七 第 4b 页 WYG0687-0487d.png
 不及虞夏岂伊尹周公之智不足以知尧舜禹哉亦
 取其近于时切于事者而已权备之智诚不足拟伊
 尹周公至其教子不忽近而慕远不贵名而贱实此
 亦伊尹周公之遗法也
诸葛恪
 子由孙仲谋论曰任人莫难于托国汉武帝因文景
 富庶之后虐用其民厚自奉养征伐四夷几丧天下
 逮其晚岁托国于霍光光知用兵之害罢均输榷酤
卷五十七 第 5a 页 WYG0687-0488a.png
 与民休息而天下复宁凡武帝之所以得称贤君者
 唯用霍光故也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举国而付之
 诸葛孔明孔明又废李严杨仪援蒋琬费袆而授之
 政虽后主不明而守国三十馀年君臣相安蜀人免
 于涂炭之患过于魏吴远甚吴文帝方其任属贤将
 抗衡中原曹公惮之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喜诸
 葛恪之劲悍越众而付以后事恪乘其用兵劳民之
 后继起大役兵抑于外既归而不能自克将复肆志
卷五十七 第 5b 页 WYG0687-0488b.png
 于僚友恪既以之丧躯而孙氏因之三世绝统吴越
 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夫以进取之资用进
 取之臣以徼一时之功可耳至于托六尺之孤寄百
 里之命而亦属之于斯人其势必至是哉
潘浚平樊胄
 子由曰权克荆州将吏悉降而浚独坚卧不屈权舆
 致之浚伏床而泣悲不自胜其于所事何其厚也既
 而樊胄欲以武陵自拔归蜀浚为权画策自将讨平
卷五十七 第 6a 页 WYG0687-0488c.png
 之其于所厚又何薄也意者在君为君有不得不然
 者乎吾闻乐毅去燕适赵赵欲与之伐燕毅泣曰昔
 之事燕犹今之事赵也毅若获戾放于他国终身不
 敢谋赵之徒𨽻况其国乎使乐毅愚人也则可乐毅
 少知事君则浚不得为无罪矣
孙基盗乘御马亮从刁元言降赦宫中以免基
 子由曰吴之君臣可谓上下皆失其分矣汉世诸侯
 王有罪当诛丞相御史与宗正廷尉奏请论如法
卷五十七 第 6b 页 WYG0687-0488d.png
 制曰朕不忍制法其与列侯二千石议之于是丞相
 御史又奏臣等谨与列侯二千石议皆曰宜论如法
 制曰朕不忍致法其废勿王或削地若干夫请论如
 法者有司以法守不忍致法者人主以道揆今亮人
 主也而论法元有司也而论情故曰吴之君臣可谓
 上下皆失其分矣
吴氏兴亡
 温公曰破虏以孤远之兵决忠愤之志首犯贼锋深
卷五十七 第 7a 页 WYG0687-0489a.png
 蹂川洛汎扫陵寝有足多者讨逆以童子提一旅之
 众挥马箠以下江东耆儒宿将狼狈失据开地千里
 真英才也文帝承父兄之烈师友忠贤以成前志赤
 壁之役决策定虑以摧大敌非明而有勇能如是乎
 奄有荆扬薄于南海传祚累世宜矣复观景帝皆明
 惠敢决有先世之风归命骄愎残虐深于桀纣求欲
 不亡得乎
曹操刘备
卷五十七 第 7b 页 WYG0687-0489b.png
 子西论庞统说先主取益州(云云/)评曰宽胜急仁胜
 暴忠胜谲然操强而备弱宜胜而反不如者何也操
 稊稗者也备五谷之不熟者也五谷不熟固不如稊
 稗非谓宽仁忠信不能胜急暴谲诈也备不能胜操
 耳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曹操刘备孙权
 东坡论曰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闇而独智
 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
卷五十七 第 8a 页 WYG0687-0489c.png
 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
 下之难锋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
 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汉世祖唐
 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
 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
 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
 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
卷五十七 第 8b 页 WYG0687-0489d.png
 之者也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
 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
 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祖以其
 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
 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
 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
 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用
 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
卷五十七 第 9a 页 WYG0687-0490a.png
 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败矣今夫曹
 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
 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
 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
 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
 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
 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视天下之
 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
卷五十七 第 9b 页 WYG0687-0490b.png
 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
 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有一刘备近之而
 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纯
 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
 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
 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
 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
 是其气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
卷五十七 第 10a 页 WYG0687-0490c.png
 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
 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
 汉高帝为不可及者夫
三国亡先后
 李德裕论曰魏蜀吴三分天下而亡有先后非形势
 有轻重积仁有厚薄察其政柄所归则亡之先后可
 知也蜀政在于黄皓皓𨽻人也内不能修武侯旧典
 外不能制姜维黩武纪纲日坏君子不服所以先亡
卷五十七 第 10b 页 WYG0687-0490d.png
 也魏自明帝之后政归仲达齐王已降唯守空宫亡
 之淹速系于师昭之志将移神器之重须服天下之
 心未立大功亦不敢取所以蜀灭而魏亡也孙皓虽
 骄奢极欲残虐用刑而自专生杀之柄不牵帷嫱之
 制运尽夭亡而后夷灭由是知人君不可一日失其
 柄也如神龙之脱深渊震雷之无烟气威灵既露人
 得制之蒋济睹魏文帝与夏侯尚诏曰作福作威为
 亡国之言所谓柄者威福是也岂可假于臣下哉后
卷五十七 第 11a 页 WYG0687-0491a.png
 代观三国之事可不戒惧哉
孔融诸葛亮之文
 东坡曰孔北海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
 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其论盛孝章郤鸿豫书慨
 然有烈丈夫之风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
 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
 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
 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
卷五十七 第 11b 页 WYG0687-0491b.png
魏晋收录孔融诸葛亮之文
 子西曰魏文帝即位求孔融之文以为不减班扬晋
 武帝践祚诏定诸葛亮故事而比之周诰融既魏武
 之雠恨而亮亦晋宣之仇敌二人之言宜非当时之
 所欲闻而并见收录惟恐其坠失荡然无忌犹有先
 王大公至正之道存焉此吾所以特有取于魏晋也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