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五
卷四十五 第 1a 页 WYG1270-033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升庵集卷四十五     明 杨慎 撰
  上下左右前后
大学论絜矩之道曰上下曰前后曰左右经生讲师皆
朦胧其说不知为何等人也有问于余余曰此五伦也
上下君臣也注曰不以无礼使之不以不忠事之此即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也上下非君臣而何莫为于
前后将何述莫为于后虽美弗彰论干蛊曰克盖前愆
卷四十五 第 1b 页 WYG1270-0333b.png
论传家曰垂裕后昆前后非父子而何至于左右则内
而弟兄长幼也外而交邻寮友也五伦尽于是矣或曰
何以遗夫妇曰夫妇不可以絜矩言也妇有恶礼有七
去夫有恶则曰夫之不幸妾之不幸奈何去之妇死有
再娶之礼夫死无再嫁之义夫妇岂可以絜矩言乎大
学之絜矩即中庸之自责自脩也子臣弟友五伦尽矣
亦不言夫妇何也岂可云所求乎妇以事夫未能乎是
知大学中庸曾子子思相传之辙如一也
卷四十五 第 2a 页 WYG1270-0334a.png
  鸢飞鱼跃
陈白沙诗曰君若问鸢鱼鸢鱼体本虚我拈言外意六
籍也无书香山益庵陈梦祥辩之曰道具体用体则天
命之性用则率性之道也性道皆实理所为故曰诚者
物之终始体何尝虚耶六经所以载道一字一义皆圣
贤实理之所寓实心之所发以之发言则言必有物以
之措行则行必有恒故曰君子学以致其道书何尝以
实为虚幻以有为无妄也其曰言外意即佛老幻妄之
卷四十五 第 2b 页 WYG1270-0334b.png
意非圣人之蕴也呜呼陈公此言凿凿乎圣贤之真传
不待曲说傍喻而切于日用是真知道明理之学也近
日讲理学者多讳言之惟整庵罗公与之相合而未相
闻也陈公仕为云南副使有才干尚气节裁抑镇守太
监钱能为其中伤去官滇人至今思之其出处之正学
问之纯如此而人罕知凭虚者易高而摭实者反下翼
飞者腾誉而特立者蔑闻是可慨也
  活泼泼地
卷四十五 第 3a 页 WYG1270-0334c.png
中庸章句引程子云活泼泼地僧家语录有云顶门之
窍露堂堂脚根之机活鱍鱍又云圆陀陀活泼泼程子
之言未必用僧语盖当时有此俗语故偶同尔有人问
尹和靖曰伊川语录载人问鸢飞鱼跃答曰会得时活
泼泼地会不得时只是弄精魂不知当时曾有此语否
先生曰便是学者不善纪录伊川教人多以俗语引之
人便记了此两句焞尝问莫只是顺理否伊川曰到此
吾人只得点头今不成书先生教人点头呜呼和靖亲
卷四十五 第 3b 页 WYG1270-0334d.png
炙伊川其言若此盖恐俗语误后人可谓不阿所好矣
朱子乃以入章句所见何其不同邪余尝评之曰说文
之解字尔雅之训诂上以解经下以修辞岂不正大简
易哉世之有说文尔雅犹中原人之正音也外此则侏
𠌯之俚言商贾之市语汉唐以下解经率用说文尔雅
匪惟解经为然也鸠摩罗什以汉语译梵书亦用说文
尔雅可见二书可通行百世矣至宋时僧徒陋劣乃作
语录儒者亦学僧家作语录正犹以土音市语而变中
卷四十五 第 4a 页 WYG1270-0335a.png
原正音或一方之语不可通于他方一时之言不可施
于后世如吃紧活泼便辟近里今不知为何语欲求易
晓反为难知本欲明经适以晦道矣甚者因陋就简以
打乖筋斗入诗章以闭眉合眼入文字曰我所述程朱
之说道理之谈辞达而已不求工也噫左矣
  鬼神为德
中庸鬼神之为德一章其实言祭祀鬼神也故始赞其
盛而次言体物不遗又次言斋明承祭洋洋如在言体
卷四十五 第 4b 页 WYG1270-0335b.png
物之实也又次引诗言神之格思格至也明是祭祀鬼
神也宋儒著鬼神二字支离太甚既以二气言又以造
化言又以伸为神归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是以伸为神
指人物而言其言一物是合幽明阴阳为言也既曰人
物又曰造化之迹则有形有声视之可见听之可闻矣
岂不与中庸本文背驰哉且中庸一书本是平常之理
而引之高深虚无又岂子思作书之旨乎此章之旨二
言以蔽之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而巳平常之理
卷四十五 第 5a 页 WYG1270-0335c.png
本如是学者试平心思之神者圣人所不语盖非通幽
明达天德者未易言而精气游魂鬼神情状于易言之
何也易者知化尽神之书非养蒙之具而中庸则垂训
教人初学易知易行者也故朱子引程张二气良能造
化之迹诸说移以解易之鬼神则可解中庸之鬼神则
不可愚尝言解书如治病须对證下药药如对證牛溲
马勃亦能奏功药不对證虽金膏水碧反以戕命
  何邵公述古荐礼文
卷四十五 第 5b 页 WYG1270-0335d.png
春祠荐尚韭卵夏礿荐尚麦鱼秋尝荐尚黍肫冬蒸荐
尚稻雁此所谓荐其时食也天子四祭四荐诸侯三祭
三荐大夫再祭再荐祭于室求之于幽祭于堂求之于
明祭于祊求之于远皆孝子博求之义也大夫求诸明
士求诸幽尊卑之等也殷人先求诸明周人先求诸幽
质文之义也
  方策
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方小而策大
卷四十五 第 6a 页 WYG1270-0336a.png
也方木版也策编简也简是一片版策众简相连也
  季文子三思
季文子相三君其卒也无衣帛之妾食粟之马无藏金
玉无重器备左氏侈然称之黄东发曰行父怨归父之
谋去三家至扫四大夫之兵以攻齐方公子遂弑君立
宣公行父不能讨反为之再如齐纳赂焉又帅师城莒
之诸郓二邑以自封植其为妾马金玉也多矣是亦公
孙弘之布被王莽之谦恭也然则小廉乃大不忠之节
卷四十五 第 6b 页 WYG1270-0336b.png
乎时人皆信之故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夫子不然之
曰再斯可矣此言微婉盖曰再尚未能何以云三思也
使能再思不党篡而纳赂专权而兴兵封植以肥己矣
不得其解者乃云思至于三则私意起而反惑诚如其
言则中庸所谓思之不得弗措也管子所云思之思之
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吴臣劝诸葛恪十思
者皆非矣然则以三思称季文子者亦左氏之流也夫
  改火
卷四十五 第 7a 页 WYG1270-0336c.png
钻燧改火四时而五物焉朱子谓夏火太盛故再取此
意料之言耳先王取火法五行也春行为木榆柳色青
以象木也木生火夏行为火枣杏色赤以象火也火生
土季夏行为土桑柘色黄以象土也土生金秋行为金
槐檀色白以象金也金生水冬行为水柞楢色玄象水
也四时平分而夏乃有二焉何也土位在中宫而寄王
于四时季夏者土之中位故月令于仲夏之后列中央
土素问谓之长夏是其说也统之则为四时分之则为
卷四十五 第 7b 页 WYG1270-0336d.png
五行五行各七十二日土分王于四时之末各分十八
日合之亦七十二日总五行之七十二日合三百六十
而成一岁也慎十四五时先祖留耕公教说如此且云
见宋儒某书今不能记其为何书何人也
  子见南子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子矢之辞亦甚昭矣而后世王符
刘子玄犹有异说虽朱子谓矢为誓否谓不合理不由
道亦浅之乎观圣贤矣孔鲋云古者大享夫人与焉于
卷四十五 第 8a 页 WYG1270-0337a.png
时犹有行之者意卫君夫人享夫子则夫子亦弗获已
矣栾肇曰见南子者时不获也犹文王之居羑里也天
厌之者言我之否屈乃天命所厌也合二说而观之则
矢者直告之非誓也否音否塞之否古者仕于其国则
见其小君子路意以孔子既不仕卫矣而又见其小君
是求仕不说者不说夫子之仕非不说夫子之见也子
直告之曰予道之不行其否屈乃天弃绝也天之所弃
岂南子所能兴而吾道赖之行哉见之者不过答其礼
卷四十五 第 8b 页 WYG1270-0337b.png
耳如此则圣贤之心始白而王符之徒亦无所吠其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今之说者不意舜之作乐至于如此若如其说则孔子
之视舜劣而小之甚矣且孔子尝曰乐则韶舞又曰韶
尽美矣非不知韶也非不知舜也舜之大圣其乐尽美
固其所也而曰不意非小之乎譬今有二士一有文名
一素无积学有闻而登高科闻者以为固其所也素无
卷四十五 第 9a 页 WYG1270-0337c.png
积学而登高科人必曰不意至于如此也使舜而非圣
则曰不意作乐至此盛可也其说病甚矣按古注相传
谓不意齐之作乐至此耳盖舜为君夔典乐则其盛宜
也君非舜工非夔而忽见于齐廷诧齐也非诧舜也此
一说也或曰齐之田氏乃舜裔舜以揖逊有天下而田
恒乃弑其君故孔子闻韶而叹曰不意盛德之后而乃
篡弑乎有所感也此又一说也
  不觚
卷四十五 第 9b 页 WYG1270-0337d.png
古者献以爵而酬以觚说文所谓乡饮酒之爵也博古
图载其制云觚口容一爵足容二爵韩诗外传所谓三
升曰觚是也腹之四棱削之可以为圆故史记云破觚
而为圆也足之四棱汉宫凤阙效之以为角文选云上
觚棱而栖金雀也下为四象礼所谓象觚也此所云觚
皆酒器也后世以木简谓之觚急就章所谓急就奇觚
与众异陆士衡文赋云或操觚而率尔是也孔子所叹
之觚则酒器而非木简也何以知其然以觚为简起于
卷四十五 第 10a 页 WYG1270-0338a.png
秦汉以后孔子未尝见之也又以势言之酒觚可削而
圆木简不可削而圆也木简而规圆之岂不成赶面杖
邪是以知孔子所叹盖酒器而非木简也然则孔子何
以叹也曰古人制器必尚象以一觚言之上圆象天下
方象地且又取其置顿之安稳焉春秋之世盖已有破
觚为圆者矣徒取其利于工之易铸而不知失其象便
于人之易持而不计其顿之危也孔子于献酬之际见
而叹之其事虽小而轻变古制不师先王已有秦人开
卷四十五 第 10b 页 WYG1270-0338b.png
阡陌废井田焚诗书尚法律之渐矣与春秋大复古而
讥变法同一旨欤
  去丧无所不佩
王逸曰行清洁者佩芳德光明者佩玉能解结者佩觿
能决疑者佩玦故孔子无所不佩也
  夫子与点
四子侍坐而夫子启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盖试言其
用于世者何如也三子皆言为国之事答问之正也子
卷四十五 第 11a 页 WYG1270-0338c.png
路乃率尔以对先蹈于不辞让而对之非礼矣夫子哂
之盖哂其不逊非哂为国也曾晰是时手方鼓瑟而心
口相与曰夫子其不悦于为国乎又见赤与求之答夫
子无言窃意夫子必不以仕为悦矣故一承点尔何如
之问从容舍瑟而试问曰异乎三子者之撰盖逆探夫
子之意也夫子云亦各言其志而点乃为浴沂咏归之
说盖迎合之言非答问之正也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
而时不我与方与二三子私相讲明于寂漠之滨而忽
卷四十五 第 11b 页 WYG1270-0338d.png
闻曾晰浴沂之言若有独契其浮海居夷之志曲肱饮
水之乐故不觉喟然而叹盖其意之所感者深矣所与
虽点而所以叹者岂惟与点哉至于三子出而曾点后
盖亦自知答问之非正而蒙夫子之独与故历问之而
夫子历道三子之美夫子岂以忘世自乐为贤独与点
而不与二三子哉后世谈虚好高之习胜不原夫子喟
叹之本旨不详本章所载之始末单摭与点数语而张
皇之遗落世事指为道妙但欲推之过高而不知陷于
卷四十五 第 12a 页 WYG1270-0339a.png
谈禅其失岂小哉程子曰子路冉有公西华言志自是
实事此正论也又曰夫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
尧舜气象又曰上下与天地同流且天地同流惟尧舜
可以当之曾点何如人而与天地同流有尧舜气象乎
且圣人之志老安少怀安老必有养老之政怀少必有
慈幼之政非隐居放言亦为政之事也点之志与圣人
岂若是班乎此言或出于谢上蔡之所录非程子之言
亦不可知纵真程子之言吾亦辟之矣程子之贤不及
卷四十五 第 12b 页 WYG1270-0339b.png
孟子孟子曰琴张曾晰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也点也
人品之高下孟子已有定论且与琴张牧皮为伍琴张
牧皮又可与子路冉有若是班乎嗟乎今之学者循声
吠影徒知圣人之所与而不知圣人之所裁也孔子曰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自陈
归鲁欲裁正之者正为晰辈惜乎不知所以裁点之事
而徒传与点之语使实学不明于千载而虚谈大误于
后人也朱子晚年有门人问与点之意朱子曰某平生
卷四十五 第 13a 页 WYG1270-0339c.png
不喜人说此话论语自学而至尧曰皆是工夫又易箦
之前悔不改浴沂注一章留为后学病根此可谓正论
矣吕与叔程子之门人而上蔡之友也其诗曰可怜曾
点惟鸣瑟独坐春风咏不休又曰终日孔门无一事只
输颜氏得心斋又因程子吟风弄月之言而演为心斋
之说心斋乃庄子之寓言此诗不惟厚诬曾点又嫁非
于颜子矣其去竹林七贤南朝八达者几希审如是何
不径学庄列而学孔孟孔孟固如是乎夫子历聘卒老
卷四十五 第 13b 页 WYG1270-0339d.png
于行荷蒉晨门长沮桀溺植杖楚狂之徒非笑讥讽而
夫子之辙不回而佛肸公山之徒召亦欲往岂以不仕
为高者耶充点之志而不知圣人之裁则与桀溺之忘
世庄列之虚无晋人之清谈宋人之禅学皆声应气求
响合影附不至于猖狂自恣放浪无检不止也鼓之舞
之流于异端而不觉者岂非尧舜气象一言为之厉阶

  陈恒弑君
卷四十五 第 14a 页 WYG1270-0340a.png
孔子沐浴而朝于义尽矣胡氏乃云仲尼此举先发后
闻可也是病圣人之未尽也果如胡氏之言则不告于
君而擅兴甲兵是孔子先叛矣何以讨人哉胡氏释之
于春秋朱子引之于论语皆未知此理也岳飞承金牌
之召或劝之勿班师飞曰此乃飞反非桧反也其从容
君臣之义虽圣人不过是也慎按孔子时已致仕家无
藏甲身非主兵何所为发必欲先发是非司寇而擅杀
也聚众则逋逃主也独往则刺客靡也二者无一可焉
卷四十五 第 14b 页 WYG1270-0340b.png
而曰先发后闻谬矣疑者谓胡氏之失耳详考胡氏此
言见于春秋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之传引孔子此
事而继之曰邻有弑逆声罪致讨虽先发后闻可也盖
指宋陈三国之君移兵以讨州吁为言而非谓孔子也
若可以先发孔子当先为之不待后人之纷纷也
  史鱼尸谏
史鱼以尸谏卫灵公虞世南梦进谠言于唐太宗忠臣
之奇节史册之异闻也
卷四十五 第 15a 页 WYG1270-0340c.png
  上达下达
君子上达谓士人君子学成行尊优入圣贤之域故曰
上达小人下达谓农工商贾各治其事遂其终身之业
故曰下达○君子上达公卿大夫明明求仁义也小人
下达农工商贾明明求财利也君子小人位有不同上
下相须故皆曰达若凶人为不善不败则乱乌能达乎
  禹稷躬稼
论语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孟子云禹稷三过门而不入
卷四十五 第 15b 页 WYG1270-0340d.png
或疑禹未尝躬稼稷未尝三过门不入是不然皆纪实
也书云禹曰予乘四载随山刋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
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
有无化居烝民乃粒盖禹为司空稷为田正益为虞土
田山泽鸟兽鱼鳖其所掌也是三人均主水土治水之
役所当偕行孟子云益掌火烈山泽而焚之是益偕行
之證也山海经广都之野有后稷之迹是稷偕行之證
也而尚书之暨益稷尤为明證禹过门不入稷岂独入
卷四十五 第 16a 页 WYG1270-0341a.png
乎稷躬稼而禹以非田正坐视乎三人同受舜命必同
寅协恭岂如后世避侵官离局之嫌乎
  桓文谲正
五霸莫大于桓文桓文之事莫大于会盟会盟之举莫
大于葵丘践土然葵丘之会定太子以安王室公义也
故曰齐桓公正而不谲践土之会挟天子以令诸侯私
情也故曰晋文公谲而不正此宋横浦张九成之说殊
为理长集注所言虽皆二公之事乃其小者尔当表出
卷四十五 第 16b 页 WYG1270-0341b.png
之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
  无为而治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扬子法言或问无为曰奚
为哉在昔虞夏袭尧之爵行尧之道法度彰礼乐著垂
拱而视天民之阜也无为矣绍桀之后篡纣之馀法度
废礼乐亏安坐而视天民之死无为乎庄子曰无为也
则用天下而有馀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
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
卷四十五 第 17a 页 WYG1270-0341c.png
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
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
为而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呜呼庄扬二子之言可
以发夫子未尽之蕴矣使夫子九原可作亦必以其言
为然矣当合而观之
  匏瓜
吾岂匏瓜也哉言匏苦而人不食之非谓匏不能饮食
也植物之实何物能饮食哉左传曰匏不才于人共济
卷四十五 第 17b 页 WYG1270-0341d.png
而已正与孔子之言及诗匏有苦叶相合
  八士姓名
大理董难曾见宋人小说周有八士姓名八人而叶四
韵伯达伯适一韵也仲突仲忽一韵也叔夜叔夏夜音
亚一韵也季随季騧随音驮騧音窝一韵也周人尚文
于命子之间亦致密不苟如此
  用我吾为东周
明道先生曰吾其为东周乎盖孔子必行王道东周衰
卷四十五 第 18a 页 WYG1270-0342a.png
乱所不肯为也亦非革命之谓也伊川先生曰东周之
乱无君臣上下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言
不为东周也二程之言如此因论曰周辙不西王纲解
纽孔子作春秋托始于平王盖伤东周之衰也诗亡而
后春秋作孔子删诗于王风首录黍离其诗曰悠悠苍
天此何人哉伤兴复之无人也录变风于郐下曰谁将
西归怀之好音其心未尝一日而忘西周故又曰彼美
人兮西方之人兮其在雅之诗也曰大东小东杼轴其
卷四十五 第 18b 页 WYG1270-0342b.png
空雪山王氏曰平王迁于王城此大东也敬王避子朝
之难又去王城而入成周此小东也东而又东泽为束
薪而道为茂草西方益远矣其在论语则曰吾不复梦
见周公其在中庸则曰宪章文武又曰文武之道布在
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梦周公欲行周公之道也宪章
文武欲举其政也其心岂一日而忘西周耶故公山不
狃以费叛佛肸以中牟叛孔子皆欲往究而言之不狃
叛季氏非叛鲁也子之欲往安知其不欲因之以张公
卷四十五 第 19a 页 WYG1270-0342c.png
室乎按左传吴将伐鲁叔孙辙助之不狃曰非礼也君
子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
其不忘故国如此则其以费叛也正欲张公室也佛肸
之中牟亦犹不狃之费矣或曰传者谓兴周道于东方
是乎答曰是未喻乎字之微旨也其微旨若曰如有用
我吾其肯为东周之微弱偏安而已乎当是时东周之
臣如宰咺家父容悦之臣也非安社稷者也苌弘城成
周有安社稷之志者刘康公成肃公有安社稷之功者
卷四十五 第 19b 页 WYG1270-0342d.png
也未及乎天民大人也惟圣人有过化存神之妙拨乱
反正之才必欲挽东周为西周也或曰不狃佛肸皆以
叛书何也答曰论语之书岂孔子自作哉门人弟子之
笔也鲁人知有季氏而不知有鲁公久矣况知宗周乎
仲由冉求在四科之列而为季氏聚敛且助之伐颛臾
况其下乎左传之言曰家臣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是
以党恶灭君为功反以张公室为罪其书不狃佛肸之
叛曷怪乎观书者当求于意外不然纸上陈言矣
卷四十五 第 20a 页 WYG1270-0343a.png
  梁惠王遗事
梁惠王谓孟子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
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注疏及朱子注皆不详按
战国策甘茂谓秦王曰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梁君
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驱十二诸侯朝天子于孟津后
子死身布衣而拘于秦又苏秦说齐闵王曰魏王拥土
千里带甲三十六万恃其强而拔邯郸又从十二诸侯
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用商鞅计以言佯尊而骄之魏王
卷四十五 第 20b 页 WYG1270-0343b.png
乃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斿从七星之旗此天子之位
也于是齐楚怒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魏王大
恐跣行而东次于齐然后天下乃舍之当是时秦王垂
拱而受西河之外不以德魏则所谓天下莫强者伐楚
胜齐拔邯郸也所谓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即所谓秦王
垂拱而受西河之外也惟徒跣而次于齐布衣而拘于
秦史记及司马公通鉴皆不载无以见其实事关系亦
大且可合孟子之书宜书之
卷四十五 第 21a 页 WYG1270-0343c.png
  子思子语
子思子云君子以心导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即孟子
小体大体之论
  霸伯同
论语宪问篇注曰霸与伯同长也左传成公二年齐国
佐对晋人曰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
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黄震曰天下之主谓之王诸侯
之长谓之伯此指其定位而名也以德方兴而为天下
卷四十五 第 21b 页 WYG1270-0343d.png
所归则王(平/声)转声而为王(去/声)王政不纲而诸侯之长自
整率其诸侯则伯(入/声)转声而为伯(去/声)皆有为之称也正
音为静字转声为动字以此證之左传四王之王上如
字下音旺五伯之霸上伯字入声下霸字去声王字无
别体故同用王字伯字有霸字为别体故上用伯下用
霸左传不惟文精用字亦不苟矣注疏未发明故特著

  贤圣之君六七作
卷四十五 第 22a 页 WYG1270-0344a.png
朱子注云由汤至于武丁中间太甲太戊祖乙盘庚慎
按尚书无逸称殷之贤君曰其在太戊其在高宗其在
祖甲又总之曰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
王兹四人迪哲以祖甲与中宗高宗并称而不言太甲
则祖甲并美二宗而贤于太甲明矣以祖甲与周文王
而并言则其贤益明矣朱子称殷之贤君独不及祖甲
何哉予详考而思司马迁作史记未见古文尚书乃取
国语帝甲辞之一语而衍之曰祖甲淫乱孔安国注尚
卷四十五 第 22b 页 WYG1270-0344b.png
书遂以祖甲为太甲甚矣安国之愚也不信经而信史
不信周公而信司马迁即使祖甲为太甲无逸之书何
以置祖甲于中宗高宗之后言之至再其序皆然周公
不如此之颠倒也朱子不称祖甲者盖亦信史记及孔
安国之过也王伯厚曰祖甲之贤与高宗侔在殷亦当
称宗特以世数未及祧期而殷亡故不及崇宗号耳此
说得之
  志至气次
卷四十五 第 23a 页 WYG1270-0344c.png
志之所在气必至焉故曰志至气次至者至到之至而
非极至之至次者次舍之次而非次第之次也思冰而
寒思火而热此志自内至而气次焉之验也惊而汗出
哀而泪下此志自外至而气次焉之验也以文观之则
曰至曰次似志甲而气乙也以气验之岂志甲而气乙
云乎公孙丑不达实以为甲乙之差故复有问而孟子
有志壹气壹之辩亦既晓然矣今之说者犹以至次为
甲乙则公孙丑之问为是而孟子之言虚矣
卷四十五 第 23b 页 WYG1270-0344d.png
  配义与道
孟子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朱子注云配者合而有助之
谓近高泉谢氏云合字是也而有助字却非谓其有彼
此之分也文公此解缘信师说太过延平先生云配是
衬贴起来又云气与道义一滚出来一滚出来之说极
精而衬贴起来之说欠莹文公语录云配义与道不是
两物相补贴只是一滚发出来此说极精则解配字只
消一合字足矣不应并取补贴之说而添有助字也曰
卷四十五 第 24a 页 WYG1270-0345a.png
有助则又似两物相补贴而与一滚出来之意异矣余
谓高泉之说善矣张子曰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
吾其性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
也又曰天人合一已是剩一合字其言妙得孟子配字
之旨余子积性书有云气尝辅理之美矣理岂不能救
气之衰乎罗整庵云不谓理气交相为畅如此呜呼是
即合而有助之说之病也
  置邮传命
卷四十五 第 24b 页 WYG1270-0345b.png
孟子置邮传命古注置驿也邮驲也或问余驿与驲置
与邮何分别乎余曰考之说文驲传也驿置也置缓而
邮速驿迟而驲疾也置有安置之意如今制云日行一
程邮有过而不留之意犹今制云倍道兼行左传楚子
乘驲车会师于临品之上又祁奚乘驲而见范宣子又
子木使驲谒诸王又云吾将使驲聘问诸晋以上驲字
见于左传者四条皆言速驰之意后世不达驲字之义
而吏牍俗书又以驲为驿之省文本朝刻春秋大全皆
卷四十五 第 25a 页 WYG1270-0345c.png
认驲为俗书省文尽改左传四驲字为驿作者之精意
隐矣○汉制四马高足为置传皆君与大夫所乘其行
安舒故不得不迟一马二马为轺传军书使命之用故
不得不疾汉文帝自代来乘六传车亦取其速○驿与
驲二字于文义为小异混而不分则解经皆谬矣元许
白云曰马递曰置步递曰邮盖想像妄说初无所祖不
思古注邮训为驿若是步递字何以从马乎
  廛字义
卷四十五 第 25b 页 WYG1270-0345d.png
郑司农周礼注曰廛市中空地无肆城中空地无宅者
即今之虚也说文市物邸舍曰廛即今人浮铺也此极
明析矣陈相之滕愿受一廛使其有肆有宅岂得夺人
之居以处他国乎日月所经之道曰辰又曰躔亦从廛
盖辰为天壤亦如地上城市之空地此尤可證
  氓字训
氓之为字从亡从民流亡之民也周礼凡治野以下剂
致氓以田里安氓以乐昏扰氓以土宜教氓又云新氓
卷四十五 第 26a 页 WYG1270-0346a.png
之治注新徙来者也若是本国之民已授田矣又何必
以田里安之已安土矣又何必以土宜教之乎以诗与
孟子證之尤可验诗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此盖氓之离其本土而
淫于外州者也孟子陈相自楚之滕愿受一廛而为氓
此盖去其本土而占籍于他国者也又曰天下之民皆
悦而愿为之氓若是本国何得云天下之民若是本民
又何得称氓乎
卷四十五 第 26b 页 WYG1270-0346b.png
  立贤无方
孟子言汤执中立贤无方者亦何取其义至于穷旦夜
之思而汲汲若是乎盖尝考之虞夏用人止于世族左
传八元八凯则高阳辛之才子史记禹稷世系同所自
出孔安国书传以益为皋陶之子皋陶则高阳氏才子
庭坚也周之家法以亲亲为重以异姓为后武王兄弟
九人若鲁卫管蔡霍曹郕郜皆列为显诸侯召奭亦以
同姓为上公虽凡民之俊秀论于王朝不过州闾族党
卷四十五 第 27a 页 WYG1270-0346c.png
之官出长入治之职如三公吕望六卿苏公诸侯三恪
之外异姓仅此矣逮至春秋孔门高弟仕者不过家臣
一有所进则谓之远间亲新间旧矣盖其一时之弊周
公谅亦知其未广矣故日夜之所思惟以汤之立贤无
方为中道今观商书一则曰敷求哲人二则曰旁招俊
乂伊尹莱朱巫贤傅说诸大臣非以亲旧以其贤也盖
主于立贤则有德是亲固不间亲之情主于亲则未必
皆贤且妨贤之路矣信矣立贤无方为不易之中道而
卷四十五 第 27b 页 WYG1270-0346d.png
周公往往言之亦未得尽行其志也何以知其然也管
蔡之叛虽未发而周公明哲岂不能逆知之周公知之
而亦难于言盖言之必不用管蔡当时习俗已久必谓
周公间亲间旧而忠言反为薄论孟子所谓周公之过
不亦宜乎者正此之谓也武王数纣之恶曰官人以世
此岂独纣之罪自唐虞以来已如此矣武王虽恶纣之
官人以世而已不能改积习之常久则难变也故曰周
公亦未得尽行其志也孟子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
卷四十五 第 28a 页 WYG1270-0347a.png
使卑踰尊疏踰戚以今言之国君用贤亦何不得已之
有盖尊者亲者未必贤必进疏远之贤而用之则尊与
戚之党嚣然而议是其时积习使然也若在今日则朝
释耒耜暮登槐衮人亦安之矣又通论之鲁之三桓郑
之七穆楚之昭屈景其子孙盘据苗裔婵嫣虽贪如狼
狠如羊蠢如豕暴如虎皆用之而当时秀民才士屈于
族姓而老死田野者不知其几矣惜哉至秦用客卿汉
用刀笔而此弊始除迨东晋六朝又踵其弊南之王谢
卷四十五 第 28b 页 WYG1270-0347b.png
北之崔卢虽贪狼蠢暴皆据显位谓之华腴膏粱南之
并韶北之侯景亦愤族姓之下而至于作乱景在江南
求娶于王谢不得乃按剑曰会须令吴儿女作奴虽其
凶悍出于天性致乱亦有由矣然则汤之立贤无方岂
非万世君人相国之第一义乎
  周公思兼三王
孟子云禹恶旨酒云云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宋儒
注云或谓各举其盛亦非也圣人亦无不盛此言是也
卷四十五 第 29a 页 WYG1270-0347c.png
但引其端而不竟其说愚谓孟子此章专赞周公事业
之盛非赞三王也盖言周公欲兼三王之事以相天子
然禹之大功在治水周公时无水可治则法禹之恶旨
酒好善言也汤之大功在伐桀救民周公则无桀可伐
则法其执中立贤也文王至德则以服事殷今无殷可
事则法其爱民求道也武王之大业在伐纣救民今纣
已伐矣则法其不泄迩不忘远以广守成之大业立太
平之基可也盖三王之治功为君道之极所以立后世
卷四十五 第 29b 页 WYG1270-0347d.png
相天下者之标准也
  博约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或问反约之后博学详
说可废乎曰不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礼三
千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母不敬今教人止诵思无邪母
不敬六字诗礼尽废可乎人之心神明不测虚灵不昧
方寸之地亿兆兼照者也若涂闭其七窍折堕其四支
曰我能存心有是理乎
卷四十五 第 30a 页 WYG1270-0348a.png
  舜避尧之子
尧授舜舜授禹舜禹受尧舜天下非私也何避之有受
终于文祖受命神宗天之历数在尔躬见于尚书著于
论语矣何至孟子乃有此论乎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
泰孟子既言之矣如其不当受则显辞于庭何必俟君
薨而后避如其当受而伪为逊避则如曹操司马懿鬼
蜮狐媚之术也而谓舜禹为之乎且尧舜不以天下私
其子恐以一人病天下也舜禹固私丹朱商均为一人
卷四十五 第 30b 页 WYG1270-0348b.png
之私德而忘天下之大计又岂圣人之心乎今日方避
而明日偃然又来是何举措乎至谓益避禹之子尤为
无稽禹未尝禅于益孟子尝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矣
何其言之自相戾乎孟子于武成取二三策善观孟子
者例是可也荀子云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此类
之谓乎
  瞽瞍杀人
问有所不必答不答是也答之非也不答可也两儿论
卷四十五 第 31a 页 WYG1270-0348c.png
日孔子不答其事有无不可知传之者正以见圣人存
而不论也孟子于桃应之问不答可也必再三言之愈
起后人之议是不若不答之为愈也予又思为之说曰
人之杀人者虽其凶悖然亦必有由非有犯之则有求
而不得也瞽瞍既为天子父尊之至谁则犯之以天下
养何求不得而杀人耶使瞽瞍而兽也则不可驯兽而
少有知则梁鸯之虎可媚也况亦人类乎即使其果杀
人则议贵之辟在臣下且然乌有天子之父一犯法而
卷四十五 第 31b 页 WYG1270-0348d.png
遽拘于狴犴亲伏欧刀乎即使皋陶果执之舜可逃也
则大宝将安归士师将何以自解于天下乎桃应之言
果如小儿之辩惜乎孟子不能如孔子之不应也
  尹和靖对高宗
宋高宗问尹焞曰纣亦君也孟子何以谓之一夫焞对
曰此非孟子之言武王誓师之辞也独夫受洪惟作威
高宗又问曰君视臣如土芥臣便可视君如寇雠焞对
曰此亦非孟子之言书云抚我则后虐我则雠高宗大
卷四十五 第 32a 页 WYG1270-0349a.png
喜呜呼儒者对君之言从容中道若此所养可知矣近
世名公以道学自负一趋宣召对君自称学生何以异
于野人哉
 
 
 
 
 
卷四十五 第 32b 页 WYG1270-0349b.png
 
 
 
 
 
 
 
 升庵集卷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