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WYG1249-077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东园文集卷六
             明 郑纪 撰
  记
   重兴善世桥记
留都之南门曰聚宝门门外有桥曰长安即古之长干
桥也长安之东稍南有桥曰重译即南朝东晋之朱雀
桥也其西稍南曰善世桥即南朝刘宋之跃马涧也宋
卷六 第 1b 页 WYG1249-0779b.png
武讨贼贼败马堕涧中人谓之落马涧又谓跃马涧时
未见以桥称历宋武至今千有馀岁是桥不知造于何
年国初徙建天界寺于涧桥之西南扁其山门曰善世
法门桥始因之以名或其时天界主僧亦曾重修之弘
治丙辰桥已倾圮柳君智偶过而悯之遂以兴复为己
任都城内外乐善好施者随力有差于是筮日兴作坎
地三丈馀得一小石碑首刻曰建造跃马涧桥一所中
曰庆元二年三月知宫事赐紫吕志淳副知宫程应泽
卷六 第 2a 页 WYG1249-0780a.png
并劝缘司库石工姓名柳君始知刘宋之初只称以涧
赵宋之末方造为桥大喜欲收二宋之成功桥广八十
尺袤六十下圈石为门上砌石为路两旁翊以石栏车
马往来如履平地落祭之日守备成国诸公喜懋绩有
成请记其事予尝读王介甫题跃马涧诗云小涧何年
跃马蹄白沙翠竹净无泥石桥流水行人过野路斜阳
倦鸟啼介甫仕仁宗之朝至度宗庆元几二百载诗中
己以小涧与石桥并称矣昔吴城石头是涧在其国门
卷六 第 2b 页 WYG1249-0780b.png
之左行师振旅必经之地其力岂不足以桥之也且涧
在平原初无高山峻岭非桥则战败之马安能堕于其
中耶由是观之或宋武之时已有是桥非始于赵宋之
庆元也明矣然此岁月久近亦不必深泥但是桥在都
城之要冲倾圮已非一日官僚经过者亦非一人而柳
君独能视民病涉如己病之不惮勤劳以成厥功往来
行人无有不被其泽者其亦可嘉矣夫是为记
   新河钞关浮桥记
卷六 第 3a 页 WYG1249-0780c.png
新河钞关在皇城之西大江之东南而川广闽越北而
燕齐陜汴凡货物之待价商贾之射利毕集于是城中
诸市居者行者皆视之为盈虚国朝因其逐末之众设
𣙜征之凡贾舟之来必先报税方许贸易课额岁不下
数百万又虑物聚必讼乃令南京户部岁简署属官以
领其事都台则以道史一员偕之以参错其议盖重之
也弘治丙辰部署则主事王廷简道则御史张时措市
法严明物价平称势豪不敢颛利岁课不致亏额官民
卷六 第 3b 页 WYG1249-0780d.png
两便之往岁关滨大江时受冲齧官厅将为江有视事
者危之每春水发生江潮暴涨则河流拍岸舳舻充斥
𣙜木不能拘两岸阔绝人畜往来不得自达民甚病焉
近请于朝徙关入河内之半去江颇远厅堂垣宇视旧
尤为宏伟而河流𣙜木仍之民病犹存廷简乃集贾客
土人杂议之曰吾欲造舟为梁横截于河名曰浮桥俾
官可𣙜而民可渡如何众心咸喜阖助缗钱有差廷简
以谋时措相与筹画所宜遂召匠须材渡河广若干尺
卷六 第 4a 页 WYG1249-0781a.png
造舟若干艘舟修三丈有畸广居其一阖若干艘锻铁
为锁縻于两岸中为交纽以时启闭而通税物舟修中
三之一横施栈道人畜往来如履平地河有潮汐桥随
之高下而渡者初不之觉昔之病者今则便之桥甫落
廷简献绩于朝而员外郎邹元吉来代又于栈道两旁
翼以扶栏尽舟所至渡者又便之乃以大功告成不可
以无记述砻石请文于予予以古人启闭从时以济不
通城郭墙堑以为闭门户桥道以为启周礼夏官司险
卷六 第 4b 页 WYG1249-0781b.png
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而达其道路文王亲
迎于渭造舟为梁是浮桥之从来亦甚远矣子产为政
于郑田有沟洫庐井有伍衣服有章可谓能平其政矣
顾以溱洧之水济以乘舆孟子惠而小之是桥梁所关
亦甚大矣今廷简诸君子以明进士筮仕留都关𣙜之
事特其小试而能使国课有程市官有法又以馀力成
斯桥其亦可谓知为政者也桥成未踰年视事者已两
更易继此不知其几且不知能如今日之用心乎否予
卷六 第 5a 页 WYG1249-0781c.png
不得不为斯桥虑也故书之以贻后之人
   登瀛桥记
文贤为里山环如廓屏山里之西梁山里之东其南为
仙台北为紫帽自紫帽之麓至梁山俗谓之东都自屏
山至仙台俗谓之西都溪有自紫帽有自屏山两股而
来者因山势也路亦分为梁屏之两岐者因于溪也成
化壬寅屏山居民病旧路陟降凹凸之艰予乃为之择
平畴阡陌可通行者而易之其末两岐合而为一然必
卷六 第 5b 页 WYG1249-0781d.png
涉屏山之溪然后可通于朝天桥而东至城邑焉予又
于合一之处为之路石为桥使东西之民合于一路东
西之路合于一桥焉桥方定基予治装北上终其业者
则从父直庵处士也桥二门门各二梁梁之间辟之令
相去尺许阁以横石所以代梁而广桥道也始事于成
化壬寅冬十月毕功于明年癸卯夏四月桥成乡人以
予方复职业于瀛州乃名之登瀛俾予记之予以是桥
为吾里要会之冲合众途而一之者也凡吾民者家无
卷六 第 6a 页 WYG1249-0782a.png
异政乡无殊俗合闾阎桑梓千万人之心为一人之心
其所造斯桥之意乎若以其名论之方今圣天子崇儒
重道里之子弟挟策弹冠观光上国者皆由于是岂予
所敢专者哉姑志所造之岁月以待后来
   重修鹿鸣桥记
归德乡之碧潭有桥曰东溪以涧流出民居而东盖名
之以其地也其创始莫考岁月明又甲午河伯为灾故
址尽去不得已横木以代之随易随朽徒与交病越六
卷六 第 6b 页 WYG1249-0782b.png
年己亥予与其乡之老吴君廷瑞余君禹锡往相之是
夜宿吴门有鹿鸣于山厥明吴系一鹿而归再宿又如
之予起而贺曰鹿鸣之歌所以宾兴贤能也今桥兴而
鹿鸣鹿鸣则贤才出今二鹿相继而鸣其兆岂偶然耶
故改东溪为今名桥二门梁以石因其旧者四易其新
者二也始事于己亥之十月毕功于明年正月时因落
为燕勤事之人咸集故书以志之且有待于方来焉
   活水亭记
卷六 第 7a 页 WYG1249-0782c.png
弘治庚戌予在国学华容司训郑恒泰时方拜除将之
任谓予曰枫溪山水先生之旧游也陆氏园亭枫溪之
胜槩也所植荔多奇品环左右至有不可名辨者荔旁
种桃数十株为桃林桃外夹植以柳为柳径地之平者
韭之洿者芰之编菊为篱丛兰为谷垂钓于矶锄云于
圃又有冒雪而花之庄敲风而鸣之坞千态万状层见
叠出一坐之中触目成景各因其本有者而名之未尝
定名而通称之也亭之前有池一方涓涓自赤湖焦溪
卷六 第 7b 页 WYG1249-0782d.png
而来注于池中不雨而盈不旱而涸汪汪洋洋清澈可
爱是亭翼然临于其上乃名其亭曰活水亭未有记之
者向先生在浙天子以大司成召某尝诣请兹复申恳
于雍唯先生惠教之予曰诸景众而水独众者不得名
于亭而水独乃专之是必有故也盖盈穹壤间之庶类
万物皆天地一气所生然天一生水而水为万汇之长
其气润下又能发生万物园亭中景物虽多皆待之以
生水专其名不亦宜乎然水不活则景物所仰有时而
卷六 第 8a 页 WYG1249-0783a.png
尽不足贵也唯其原泉混混不舍昼夜是以万物之来
随取随足此所以收诸景之成功而无愧于其名之专
也虽然予于斯亭有感焉二人之身自家庭至于乡邦
天下随其亲疏厚薄皆有礼节名号于其间苟非吾心
之一理以贯通之则虚文陈迹一步岂可行哉子归见
某为我谢曰水之活可喜也不可恃也苟积以岁月而
无疏凿浚导之功则将有沙泥淤壅而不活矣予将乞
骸而归勺孔川汲孟澜挹朱子天光云影与枫溪之故
卷六 第 8b 页 WYG1249-0783b.png
老登亭举白尚有以竟其说焉是为记
   归乐窝记
归乐窝在邑西郊新河司训归乐翁致政时作也其地
自大蜚山吞吐起伏而来尽于蓝溪之北岸窝去溪五
七箭适夷旷幽蔚之处四山交互环抱若翠帷然窝惟
筑土为扉横木为栋高一丈又半广如之深倍之廉以
石甃以砖塈以垩庋阎上有书数百卷琴一张棋一枰
壁之下壶矢一具茶灶一所中有几几之上研墨纸笔
卷六 第 9a 页 WYG1249-0783c.png
各以位置窝之外有田数百亩有自耕作者有畋诸人
而收其税者窝之后有园数十区平而腴泽者艺以桑
麻蔬菜高瘠斜坳者树松竹墙下植桑柘百果园之南
稍东与其北之东隅有池二口南蓄水养鱼北杂种菱
芡芰荷池畔多幽草畜黄鸡数十牡牝此归乐窝景物
之大都也翁初出教于台自台而移于雷又移于新河
今又移台雷新河之教以归教其四子而长子庭椿已
著录邑庠矣每天朗气清翁冠竹箨冠服葛巾衣著芒
卷六 第 9b 页 WYG1249-0783d.png
履曳槁藜杖游于塍陇间童仆大小五六人有驱牛而
耕者有荷锸而行者有伛偻蹊径间而芟草者有汲水
者有担篮盒而饷者翁行而视视而立倦则班茵而坐
客至隔篱而呼翁顾而笑笑而起迎客入窝中呼童引
泉瀹茗烹鸡取鱼摘蔬果酌酒赋诗鼓琴弹棋击壶以
为乐酒醉则携手散步于园池之上度麦陇穿竹径转
过松林桑坞之下宾主两忘景物俱化不知人世间何
乐如之此归乐窝之所名也虽然天下山川景物之美
卷六 第 10a 页 WYG1249-0784a.png
何限岂独一归乐窝但世之人多售身于轩冕老死而
不知归间有归者犹营营驰逐不已虽山川景物日罗
于前皆不知其为可乐以此翁观之奚翅天渊耶翁姓
何名添字长益世居学宫之旁倡父老重兴卧龙桥者
此人也因是窝故自号为归乐云
   屏山家庙记
郑之受姓始于周宣王母弟友分封荥阳徙新郑卒谥
桓公者天下诸郑之祖也梁陈间庄露淑三公结庐南
卷六 第 10b 页 WYG1249-0784b.png
山倡道于莆时号南湖三先生者莆阳诸郑之祖也后
淑公徙仙游之巩桥又为仙游诸郑之祖至秘书郎元
瑜公始迁于西乡屏山之阳地名上郑至今因之是秘
书公实吾屏山郑之祖也入国朝有三秀公生今赠嘉
议大夫南京户部右侍郎清泉居士暨谦斋二人方在
襁褓间遂以躲户尺籍应天年三十六而卒户外田园
多为他人有所存者仅厅堂一所露柱交梁如官厅然
盖时制所禁者用是幸免夫人陈氏孀携二孤以至成
卷六 第 11a 页 WYG1249-0784c.png
立故终清泉兄弟之世未能复旧宣德正统间先君子
封翰林院检讨累赠嘉议大夫南京户部右侍郎松庵
府君始大恢拓田业屋宇右于乡邑旧之官厅改造为
祠堂以奉先世神主松庵幼时清泉公携居宅柄别墅
正统末宅柄居燹又复屏山谦斋之子诏赐寿官直庵
处士者松庵从父弟也天顺间与其弟质庵稽田作室
相为颉颃纪在告中每谈及家庭故事曰汝祖清泉居
士者吾伯父也吾父谦斋先逝吾方六岁未有知识清
卷六 第 11b 页 WYG1249-0784d.png
泉自宅柄恒日一至耕耘失候辄欲杖其僦业垣墙牲
畜无不省阅视吾兄弟无异所生清泉殁汝父松庵与
吾出入相随饮食相呼户役差遣不相及视吾父无异
同胞言讫辄流涕成化初松庵殁纪乃与伯兄介轩谋
以官厅之祠奉始祖暨应祧有服末尽者之祖别立家
庙于义聚堂之东堂五间中祀三秀清泉松庵两旁各
两间以待松庵诸子若孙后来之昭穆也又两旁亦各
两间为祭器衣服诸库阶下深三丈馀阔十二丈通覆
卷六 第 12a 页 WYG1249-0785a.png
以屋为家众序立前为露台两旁植以荔子树台下为
沼活水养鱼沼外为大门外亦植荔树东西翊以两庑
后为影堂肖像先世之神于板壁横阔尽堂之两旁中
为穿亭亭两旁为台以植花果经始于成化丁酉冬十
月落成于又明年己亥十有二月割田五百亩以共祀
事弘治丁巳春介轩之子钦应贡过南都谓家庙之建
几二十年矣不有以记其事曷以垂训将来夫人道莫
先于孝孝者何生事丧祭三者而已然不能生事而能
卷六 第 12b 页 WYG1249-0785b.png
丧祭未之有也盖人子之身父母之遗体也其耳目口
鼻四肢百骸皆父母精神会合之中凝结而成者喘息
呼吸气常相通故古者孝子于父母之在高堂也朝甘
暮旨以致其养兄友弟恭以乐其志父母有怒则下气
怡色左右承顺务得其欢心而后已但见父母无有不
是而务尽子职之当为焉父母既殁则朝夕哭奠几筵
食时上食而极哀痛之心既葬而祔于家庙也则每晨
旦望之谒拜岁时之祭荐而极追慕之诚夫父母不得
卷六 第 13a 页 WYG1249-0785c.png
长存故哀奠以代甘旨几筵不可长设故祭荐以代哭
奠唯先有生事之孝然后可以奉几筵有哀奠然后可
以奉家庙不然龛数虽备主椟虽设亦虚文而已近世
人子孩提之时良心未丧犹知父子之恩及既婚娶之
后异姓相离甘旨不必言也争财夺产兄弟仇敌必执
已之是而怼父母之非使父母忿恨不释以如是之子
而哭奠而祭荐其心果在于是乎以父母之亲且如是
况祖宗之远乎其父母之在几筵家庙亦安之乎故曰
卷六 第 13b 页 WYG1249-0785d.png
不能生事而能丧祭未之有也然则人欲立家庙者必
自高堂之甘旨始不幸而甘旨有所不逮则眉苏氏谱
亭记有云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婚必告少而孤老者字
之贫而归富者收之其不然者族人共诮责也清泉松
庵之遗德乃吾子孙之所以有今日者苟能行之亦父
母殁后之甘旨也因诵之以为屏山子孙告
   祭田记
王制大夫士宗庙有田则祭无田则荐牲杀器皿衣服
卷六 第 14a 页 WYG1249-0786a.png
不备则不敢以祭是祭之不可无田也尚矣吾家先世
自三秀公罹戎难田业多丧宣德正统间吾父封翰林
检讨累赠南京户部侍郎松庵府君始自奋发事产右
于乡邑成化初松庵谢世吾兄弟又因松庵旧业而恢
拓之乃籍常稔之田五百馀亩岁入租谷五百馀石以
供烝尝松庵子孙轮递管收每年正旦四仲俗节除夜
因事祭告墓祭每晨夕朔望酒果茶油香烛之费大率
若干其馀每月会族与答应上官并子侄入学科贡婚
卷六 第 14b 页 WYG1249-0786b.png
嫁丧葬重事先世古亲礼节又其馀逐年修理家庙郑
林并正厅公众处所上世遗书器物又其馀则同族之
亲吉凶大事并亲戚闾里大灾患桥道倾圮量力而行
其该管之人每年十二月初一日之会预造青皮簿将
见收租谷某处顿若干某处顿若干实数与家长存照
是日就开明年一年合行事目除祠墓祭荐常礼外其
科贡婚嫁丧葬当年偶值者悉列于册以时举行其有
未备逐月之会补议每年更要存留租谷三十石以酬
卷六 第 15a 页 WYG1249-0786c.png
管收者之劳又如甲年某房管收则著乙年某人监管
彼此查对相同其簿计祭物务要明白清切与众同知
不得挨前攒后别生弊端家长监管之人觉举定罚夫
祭田本为祭享而设今吾家祭田又及科贡婚嫁族党
等事者盖是田松庵府君所创之业也松庵平日轻财
重礼乐善喜施故因祭享之馀而旁及之所以成其志
也其田亩租额祭物品数别刻碑阴
   郑林记
卷六 第 15b 页 WYG1249-0786d.png
人之所以为人其始也禀气于天受形于地形气合则
生及其终也魂升于天魄降于地魂魄离则死故孝子
于父母之在堂也愉色承颜乐其心不违其志朝暮甘
旨左右就养使饮食起居各适其宜所以养其气而安
其形也盖必欲父母形气保全长生不死然后有以尽
其心焉不幸父母既殁则因其升天之魂立主于庙以
栖妥之因其降地之魄则坎地为穴以掩藏之升者属
阳庙立地上顺乎阳也降者属阴穴坎地中顺乎阴也
卷六 第 16a 页 WYG1249-0787a.png
魂栖于庙则昭明焄蒿洋洋如在虽离乎魄而实不散
魄藏于穴则山川生气融结相乘虽离乎魂而实不朽
故孝子既崇庙貌尤重坟茔其不忍死其亲之意宁有
穷乎檀弓云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葬于北方北
首三代之达礼也孔子丧母颜氏与父叔梁纥合葬于
防曰古者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
弗识于是封之崇四尺国朝墓制一品坟高一丈八尺
碑螭首二品一丈六尺三品一丈四尺碑首麒麟皆龟
卷六 第 16b 页 WYG1249-0787b.png
趺是历代崇重坟茔之制所以重父母之遗体也吾家
郑林在屏山世居之北坐子向午墓穴卜于宣德元年
丙午今诰赠嘉议大夫南京户部右侍郎清泉府君始
殁时景泰辛未次兄邑庠生实斋殁甲戌始增辟三穴
于两旁左一葬实斋虚右二为封翰林院检讨今累赠
南京户部右侍郎松庵府君暨封孺人今累赠淑人吴
氏寿藏封为马鬣形高七尺广二丈至成化丁亥纪在
告中松庵殁葬于新辟之右穴越十年丁酉吴淑人殁
卷六 第 17a 页 WYG1249-0787c.png
乃窆于松庵之左明年戊戌伯兄介轩殁又于两旁左
右各辟四穴左近中一穴改迁三兄竹庄之柩窆焉虚
左三穴以待竹庄之配傅氏暨五弟得月之夫妇也右
之左二穴葬介轩与其配林氏虚右二穴则待纪暨累
封淑人黄氏仍旧形高倍之广倍其二皆琢石以固之
初丁酉葬吴淑人时先期除地于墓南因山画势分为
三层后为享堂五间皆石为柱后接墓阶前临露台扁
曰终慕为子孙岁时祭享叙立之位前为仪门横列七
卷六 第 17b 页 WYG1249-0787d.png
间前有覆亭亭之前凿沼通桥旁植荔树又前为外门
牌楼扁曰郑林郡守岳公季方来哭松庵时书也又前
则神道祭田享堂两旁直出皆为从屋高则书楼低则
库房庖湢之所从屋两旁及茔域后山东西两冈杂植
杉松竹木茶果不下数十万章苍翠蓊郁环荫拱抱四
时不改朱子所谓主势之强风气之聚水土之深穴道
之正程子所谓本根枝叶光润茂盛之说郑林其庶几
乎虽然予尝读陈无已为徐甄君作思亭记于墓旁始
卷六 第 18a 页 WYG1249-0788a.png
云子孙登斯亭者望松梓丘陇则思其亲固为思亭喜
矣继读至贤不肖异思视林木思以为材视榛棘思以
为薪登丘陇思发其所藏又不能不为思亭之悲也夫
郑林之喜不过如无已之所言郑林之悲似非尽于无
已之所言而已也如今日吾家子孙内外长幼岁时叙
立享堂之下者不下百人远则三秀公陈夫人之遗体
近则清泉公之遗体又近则松庵公之遗体同此魂气
同此形魄其始实一人之身也及异姓相聚户割门分
卷六 第 18b 页 WYG1249-0788b.png
能无为鸡豚细利而妯娌相诟乎能无为小忿外诱而
操戈入室乎能无谇帚色锄而寸帛斗粟不相容乎彼
之所云丘陇之外物也此之所论父母之遗体也遗体
一伤则父母祖宗之魂魄形气其能安乎故曰郑林之
悲非尽于无已之所言而已也郑之孙子盍并思之
   焚黄记
昔周公制礼春秋有事于祖庙则设其裳衣以授尸而
象其生存后世帝王亦以追封冠服圭履之类悉藏于
卷六 第 19a 页 WYG1249-0788c.png
寝庙时享则陈之其尊祖敬宗之意至矣尽矣先儒于
追赠之礼则择日出主奉诰敕宣读于前改题新御仍
预誊文于黄告毕焚之近世士大夫主题祠堂黄焚墓
所又以粗恶练制衣炼米珠以为冠饰并黄焚之于礼
两无所得纪窃怪焉前岁吾父封翰林院检讨松庵府
君受诰加赠南京通政使司左通政吾母封孺人加赠
恭人时已精制员领靴帽并女袍翟冠同诰轴赍送于
家令子侄如礼告庙宣誊改题冠帽衣袍别以棹陈于
卷六 第 19b 页 WYG1249-0788d.png
主旁不墓不焚俗始异而终信之今纪以户部侍郎考
满叨恩追赠吾祖清泉府君吾父通政府君皆为南京
户部右侍郎祖妣谢氏柳氏妣恭人吴氏俱为淑人诰
轴已领纪因乞恩祭扫亲奉还家并三品袍带二袭淑
人冠袍三袭皆朝官命妇之所穿戴者已诣家庙行礼
如仪兹录以示后世子孙俾将袍冠之类收封神库有
事家庙出而陈之庶几礼义不失而孝思常存周公复
起必从吾言矣
卷六 第 20a 页 WYG1249-0789a.png
   一鹤记
大司徒水崖翁先生之仲公子守文名其读书之所曰
一鹤莆之荐绅从而歌咏之叙述之有谓其形癯体脩
胸次閒逸昂昂士类中如鹤之在鸡群焉况己志也有
谓其诗魔奔駃笔意颢横无以自检托鹤为徒餐碧醉
青舟汀籍草呼取江南风景逡巡出入几砚间以自娱
与物相忘有谓大司徒章服之所绣绘上逮六桂庙貌
之间皆被服章侈君宠也公子并录以质于予予曰公
卷六 第 20b 页 WYG1249-0789b.png
子名鹤之志果在是耶予闻鹤禽仙也始生二年落毛
七年飞薄云汉又七年学舞又七年昼夜十二鸣中律
又六十年不食物色雪白又百六十年声交而孕又千
六百年饮而不食莫能究其所终士君子民之秀也十
五年而进学又十五年而立又十年而不惑又十年而
知天命又十年而耳顺又十年而不踰矩亦莫知其所
以然者公子其民之秀与朝呼鹤出夜抱鹤卧行而鹤
随唱而鹤和净几明匆引鹤而坐始叩鹤曰汝毛落耶
卷六 第 21a 页 WYG1249-0789c.png
鹤应以诺公子于学其志愈笃又叩鹤曰汝欲摩云耶
鹤鼓斯翼声彻天门公子独立卓然出群又叩鹤曰汝
学舞耶汝应节耶鹤奋而唳遗音清烈公子之学志融
理彻又叩鹤曰汝鸣中律耶汝白如雪耶鹤则气和体
洁既清而绝公子之学洞见天德迨夫孕而不食公子
是质圣学门墙所造是极鹤之节随年而坚公子之学
因鹤而进则是鹤其公子之良友乎其爱之酷味之深
终身莫能易之者宜矣公子他日德成名立清江之上
卷六 第 21b 页 WYG1249-0789d.png
披云破浪而出冲天之蜚惊人之鸣海内之士仰德业
而瞻文彩者莫不曰江汉秋阳皓皓洁白是鹤之助不
亦多乎则夫肖貌遨游誇荣录耀其所以知鹤者亦浅
矣公子曰然遂书为一鹤记
   卧龙桥记
是桥始名安利在邑东三里石鼓山之麓宋嘉定间陈
谠所造明永乐初灾于火至成化乙酉邑之耆老相与
谋而复之桥成落宴其上以其气势峥嵘如龙卧渊中
卷六 第 22a 页 WYG1249-0790a.png
且其地相邑治属东方七宿故改今名叠石水中以承
梁者墩墩十有五存其旧者五因其旧址而改造者也
辟其地而新增者三墩尽处为岸者为马头马头二因
其旧者一两墩之间通水者为门门十有四水中伏地
以负石者为地牛松木为之根千八百有奇墩高二丈
四尺石十有八层顺水直置者为楣楣石八百二十截
水横置者为钩钩石倍三而又半墩额承梁处石横出
两门如阶之级者为挑挑石三层五百有八直者亦为
卷六 第 22b 页 WYG1249-0790b.png
楣楣石二层百六十有四小石旁午于中者不计焉横
木于墩上者为梁梁大径二尺四寸有奇门置六梁或
八梁计九十有六梁之上承土及砖者为栈道为祊五
百四十二栈道之上覆以亭亭三十四间楹一百四十
有二栋加楹之数百六十有六圆者百七十匾者百三
十有八梁少栋之数百有七十圆者七十匾者六十八
桷千四百有奇遮阳百六十馀丈小木如拱如斗如棁
如阑杆之类不计焉瓦八万六千有奇三之一砖十
卷六 第 23a 页 WYG1249-0790c.png
之一亭尽于桥旧址所至凡十有二门下皆木梁有栈
道不亭者四门皆石梁梁十有六西岸之马头后为洪
水冲齧攻凿为门疏水势也石工錾琢者错攻者辇挽
者梯升者钠者镵者凡六事九十有八人木工斧斫者
锥凿者引绳墨者操尺丈者解锯者铲者钻者凡七事
四十有三人堤工锸者木栅者壆者甃者凡四事二十
有六人力于劝募者三十有六人嘉禾乡九人得粟千
二百斛白金二十觔修德乡十人得粟六百斛白金十
卷六 第 23b 页 WYG1249-0790d.png
八觔唐安乡九人得粟四百斛白金十五觔归德乡八
人得粟八百斛白金十六觔铜钱布帛贾𨽻金数外有
舟人每经谷斗积二百四十斛有奇行客有钱积十有
二贯僦直石工三十斤食谷二千四百斛木工三之一
堤工如之镘工三千之二集事鬻材落成劳赏之费不
计焉是皆出诸父老之勤劳而余先君子松庵居士泊
柯归乐先生与知其簿会沙门曰惠阳者实经理之治
事于成化乙酉十一月成于辛卯六月首尾凡七年冱
卷六 第 24a 页 WYG1249-0791a.png
寒溽暑水涝休暇之日居半焉夫桥特一利涉之具尔
山川形胜未必皆由于此然宋时吾邑衣冠文物甲于
闽中是桥适极完壮桥之力亦不可诬也今日之桥亦
嘉定之桥也余于兹有待矣虽然崇清公之嘉定至今
三百年馀其名籍功载犹有可考故今日得以因其旧
址而复之异日视今犹今之视嘉定也故书其事迹大
都并名氏于左方以诏后之人是为记
   又记
卷六 第 24b 页 WYG1249-0791b.png
凡物之有显晦时之遇与不遇也按是桥为陈崇清所
造崇清生绍兴甲寅去予生三百年嘉定戊辰致政十
年之间连成石马与此二桥去余仅二百二十年间其
废盖在永乐之初去余未三十年也天顺末邑之父老
谋欲复兴顾无托者适余翰林检讨赐告入山阅辞见
委始事于成化初年乙酉收功于明年丙戌以在告名
曰卧龙工程次第悉载旧碑成化末予起告中未数年
桥之北岸为横流冲齧圮而修修而复圮余乞恩归扫
卷六 第 25a 页 WYG1249-0791c.png
吾郡太守陈公效二守谈公经节推罗公凤枉顾山中
经见圮迹相与咨嗟久之乃以仙民原劝助宁海桥财
谷移共工役时予方起扫中又顾无可托者会本府知
幕何公滔公出还任以其尝署邑治桥民素子来檄其
成功相齧处增叠圈门若干以疏水势又甃石为堤长
十八丈高八丈以俾形势之低薄而桥之固完视成化
初年又有加焉以在邑治之东改其名曰青龙方宿也
夫宋之嘉定桥一显崇清致仕时也至永乐初则少晦
卷六 第 25b 页 WYG1249-0791d.png
矣成化丙戌又一显予得告时也弘治之初又少晦矣
今日又一大显予之归扫陈之枉顾何之还任也夫时
遇则显不遇则晦天下之事莫不皆然唯君子处之有
道则显可终而时无不遇矣岂独一桥云乎哉是为记
   南湖记
邑治在飞山南其南为学宫飞山西原有水混然出里
许汇为大泽以在邑治之西名曰西湖馀波南流绕学
宫之南东注迎仙馆潆洄如之以在邑治之东名曰东
卷六 第 26a 页 WYG1249-0792a.png
湖学宫之南西湖东注之所经者其环如带俗呼为环
带水西湖多植芙蕖有宋盛时衣冠故老休致林下者
每夏月芙蕖正花买舟载酒游泛其中舟楫往来歌声
倡和西湖清风香气交接亦仙溪一大奇观也自元以
来环水决而南注二湖水脉始不相通居民因侵为田
而湖徒壅虚名而已天顺间邑庠教谕泰和欧阳潘因
考县志叹溪山之不古若乃谋父老茅宏赞等于所决
处甃石筑土为堤以障馀注西湖之水环流如故盖取
卷六 第 26b 页 WYG1249-0792b.png
土则地窊堤高则水深旧之如带者今皆沮洳矣因改
今名而纪记之纪以山川完缺关气运之否泰人才之
盛衰自古有是言也是学原在邑治之西今城隍庙是
也宋咸平间始迁于兹咸平之后忠惠正简诸名公显
相顶背相望勋业名实照耀古今今盖适西湖环带时
也今如带者湖南注者东咸平后则又完矣诸士子沐
浴圣泽于斯吟风弄月咏而归于斯者当何如耶然纪
闻士君子一言实造化之枢纽天待之以清地待之以
卷六 第 27a 页 WYG1249-0792c.png
宁万物待之以育世运待之以亨嘉诸士子有得于是
则可以挹仙溪之奇观而谢之曰我造汝者也非造于
汝也则咸平以后诸公特宋室之人才而已因书此为
南湖记以俟后之君子云
 
 
 
 
卷六 第 27b 页 WYG1249-0792d.png
 
 
 
 
 
 
 
 东园文集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