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六
卷四十六 第 1a 页 WYG0597-085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部志稿卷四十六
            明 俞汝楫 编
 奏疏
  圣政疏
   隆重图书疏
弘治四年大学士丘浚言臣前此上书欲将臣所进大
学衍义补书中所载切要之务陆续陈献奉旨卿欲有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WYG0597-0858d.png
言具奏来看臣见本书内备规制下图籍之储有云人
君为治之道非止一端然皆一世一时之事惟所谓经
籍图书者乃万年百世之事是皆自古圣帝明王贤人
君子精神心术之微道德文章之懿行义事功之大建
置议论之详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日也
凡历几千百年而后至于我今日而我今日不有以修
葺整比之使其至今日而废坠放失焉后之人推厥所
繇岂不归其咎于我哉是以自古帝王任万世世道之
卷四十六 第 2a 页 WYG0597-0859a.png
责者莫不以是先务我太祖高皇帝肇造之初庶务草
创日不暇给首求遗书于至正丙午之秋是时犹未登
宝位也既平元都得其馆阁秘藏而又广购于民间没
入于罪籍一时储积不减前代然藏蓄数多不无乱杂
积历年久不无鼠蠹经该人众不无散失今内阁储书
有匮书目有簿皆可查考乞敕内阁大学士等计议量
委学士并讲读以下官数员督同典籍等官拨于吏典
班匠人等逐厨开盘将书目一一比较或有或无或全
卷四十六 第 2b 页 WYG0597-0859b.png
或失或多或少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及杂书类书二类
每类若干部部若干卷各类总数共若干要见实在的
数明白开具奏报又以木刻考较年月委官名衔为记
识于每卷之末立为案卷永远存照臣窃惟天下之物
虽奇珍异宝既失之皆可复得惟经籍在天地间为生
人之元气纪往古而示来今不可一日无者无之则生
人贸贸然如在冥途中行矣其所关系岂小小哉民庶
之家迁徙不常好尚不一既不能有所广储虽储之亦
卷四十六 第 3a 页 WYG0597-0859c.png
不能久所赖石渠延阁之中积聚之多收藏之秘扄钥
之固类聚者有掌故之官阙略者有缮写之吏损坏者
有修补之功散失者有购访之令然后不致于浥烂散
失尔前代藏书之多有至三十七万卷者今内阁所藏
不能什一数十年来在内者未闻有所考校在外者未
闻有所购求臣恐数十年之后日渐损耗失今不为整
理将有后时无及之悔伏望体圣祖诏求遗书之心任
万世斯文在兹之责母使后世志艺文者以书籍散失
卷四十六 第 3b 页 WYG0597-0859d.png
之咎归焉不胜千万世儒道之幸臣所进大学衍义补
一书其间条目虽多然皆一代一时之事惟此则万世
之事故首以此上请而条列合行事宜于后
一自古藏书之所非止一处汉有东观兰台鸿都等处
唐有秘书监集贤书院等处宋有崇文馆秘书省等处
我朝稽古定制罢前代省监馆阁掌书之官并其任于
翰林院设典籍二员掌凡国家所有古今书籍图书之
在文渊阁者永乐中遣翰林院修撰陈循往南京起取本
卷四十六 第 4a 页 WYG0597-0860a.png
阁所贮古今一切书籍自一部至有百部以上各取一
部北上馀悉封识收贮如故则是两京皆有储书也今
天下书籍尽归内府两京国子监虽设典籍之官然所
收掌止是累朝颁降之书及原贮书板别无其他书籍
其官几于虚设请于内阁见存书籍内查有副馀之本
各分一本送两京国子监典籍厅收掌仍敕两京内外
守备大臣会同南京司礼监礼部翰林院官查盘永乐
中原留南京内府书籍有无多寡全欠具疏奏知量为
卷四十六 第 4b 页 WYG0597-0860b.png
起取存留分𣲖凑补其正有一本无副馀者将本书发
下国子监敕祭酒司业行取监生抄录字不必工惟取
端楷录毕散各堂教官校对不许差错每卷末识以誊
写监生校对教官衔名其师生只照常例俸廪别无支
给挨次差拨如常合用刋字摺背刷印匠作及给笔之
费行各该衙门量为拨办不限年月书成装钉陆续送
两监典籍掌𬋩如此则一书而有数本藏贮而有异所
永无疏失之虞矣
卷四十六 第 5a 页 WYG0597-0860c.png
一我太祖高皇帝圣德神功超出万古帝王之上御极
三十年多有制作皆出自宸衷御札非若前代帝王假
手词臣之比也今颁天下者惟皇明祖训大诰三编太
诰武臣资世通训御制诗文虽已编辑刻板藏在内府
天下臣民得见者尚罕今编类在内阁书目者有御注
洪范御注尚书御注道德经文华宝鉴昭鉴录外戚事
鉴存心录精诚录省躬录志戒录永鉴录忠义录为政
要录彰善瘅恶录武臣鉴戒醒贪简要录务农技艺简
卷四十六 第 5b 页 WYG0597-0860d.png
要录女戒务本之训等书是皆我圣祖精神之所运心
画之所形手泽之所沾溉者也存之足以范百王垂之
足以鉴万代其间虽或有成于众手何者不本于圣心
若夫大明帝纪皇明宝训大明宝训洪武圣政记大明
日历等书则又当时儒臣纂成卷帙者也今皆藏在内阁
天下臣民无繇得见臣窃惟帝王有我圣祖制作之一
二为其子孙者莫不写之琬琰颁布天下传之将来以
为父祖扬名而我圣祖之功之德万世如见固不假乎
卷四十六 第 6a 页 WYG0597-0861a.png
言语文字以传然圣子神孙继述之孝显扬之心则有
不容已者臣请敕内阁大臣督领翰林官属将秘阁所
藏已成编卷者逐一校对无差雕印颁行若其辞语近
质不可行远卷帙浩繁难以尽布请如洪武六年翰林
学士詹同宋濂等纂集日历以为宝训事例仿唐人贞
观政要体制将前项书籍撮其旨要举其宏纲分门别
类以成一书命工刻梓颁布天下垂宪后世俾学校用
以教人科举用以取士朝廷用以资治则圣祖之圣德
卷四十六 第 6b 页 WYG0597-0861b.png
神功与六经而并行同天地而长久矣
一汉唐宋创业之君承乱离之后莫不先收图籍中世
以后稍有散亡遗阙辄遣使分行天下括访悬赏以购
之授官以酬之虽以五代乱离之世尚且不废况今百
年承平内外无事国家犹有馀力采辑佛道之书以为
藏经雕以良梓饰以文绫遍赐天下寺观储以髹红函
匮载以金碧轮藏况此儒家经训书籍乃自古帝王传
心之要道经世之大典天地山川人物风俗之所存礼
卷四十六 第 7a 页 WYG0597-0861c.png
乐刑政制度文为之所具乌可吝纤微之费而不为经
久之计以遗千古之嘅叹哉臣请敕内阁将考校见有
书籍备细开具目录付礼部抄誊分送两直𨽻十三布
政司提督学校宪臣榜示该管地方官吏军民之家与
凡官府学校寺观并书坊书铺收藏古今经史子集下
至阴阳艺术稗官小说等项文书不分旧板新刻及抄
本未刻者系内阁开去目录无有者及虽有而不全者
许一月以里送官其有王府处启知借录多方差人询
卷四十六 第 7b 页 WYG0597-0861d.png
访设法蒐求期于尽获无遗仰所在有司将各处赃罚
纸劄并给官钱借办笔墨之费分散各处儒学生员誊
写惟取成字不拘工拙但不许潦草失真就令各学教
官校对既毕以原本归主不许损坏不还其所得书目
先行开具陆续进呈通行各处互相质对中间有重复
者止令一处抄录录毕装成卷帙具本差人类解赴京
一自古帝王藏国史于金匮石室之中盖以金石之为
物坚固耐久非土木比又能捍格水火使不为患有天
卷四十六 第 8a 页 WYG0597-0862a.png
下者斲石以为室锢金以为匮凡国家有秘密之记精
微之言与凡典章事迹可以贻谋传远者莫不收贮其
中以防意外之虞其处心积虑可谓深且远矣后世徒
有金匮石室之名而无其实典守虽设官藏贮虽有所
然无禦灾备急之具不幸一旦有不测之事出于常虑
之外遂使一代治体事功人文国典因而散失后之秉
史笔者无所凭据往往求之于草泽访之于传闻简牍
无存真赝莫辨非无大功异政不得记载而明君贤臣
卷四十六 第 8b 页 WYG0597-0862b.png
为人所诬捏者亦多有矣是以古之君子忧深思远者
恒于无事之时为先事之虑当平宁时无故而为急切
之语固若不识忌讳者然原其心则不失为忠爱之深
也仰惟我朝得国之正三代以来所未有也列圣相承
承平百馀年圣德神功如天地日月巍乎焕然所以传
之天下后世者惟赖乎实录之书今内阁所藏者太祖
高皇帝实录一部二百五册宝训十五册太宗文皇帝
实录一部百三十四册宝训十五册仁宗昭皇帝实录
卷四十六 第 9a 页 WYG0597-0862c.png
一部二十一册宝训六册宣宗章皇帝实录一部一百
十六册宝训十册英宗睿皇帝实录一部三百六十一
册宝训十二册宪宗纯皇帝实录一部二百九十三册
宝训十册与夫藏在内阁每朝又各一部此外别无他
本矣夫既无金石藏书之具又无名山藏副之制臣愚
过虑欲乞朝廷于文渊阁近便去处别建重楼一所不
用木植专用砖石累砌为之如民间所为土库者收贮
𦂳要文书以防意外之虑乞敕内阁儒臣计议督令内
卷四十六 第 9b 页 WYG0597-0862d.png
阁办事中书舍人等官遇其理办本等文书稍有暇隙
不妨本职分写累朝实录各一部不限年月书成盛以
铜匮庋于楼之上层凡内府衙门收藏一应干系国家
大事文书如玉牒之类皆附焉其制敕房一应文书如
诏册制诰敕书等项草检行礼仪注应制诗文等项底
本前朝遗文旧事等项杂录亦令书办官员遇暇陆续
抄录不限年月书成盛以铁匮贮于楼之下层凡内府
衙门所藏文书可备异日纂修一代全史之用者如永
卷四十六 第 10a 页 WYG0597-0863a.png
乐以前文武贴黄之类皆附焉如此则祖宗之功德在万
世永传信而无疑国家之典章垂百王递沿袭而有本
矣议者谓文书浩大书办人员数少岁月易迈何时讫
功臣请楼成之后先将合贮文书之见有者权寘其中
待后陆续写完新本易出旧本仍贮故处以备考用太
宗皇帝当多事之秋犹聚众千百纂集永乐大典以备
学者考究以此方彼孰重孰轻伏乞睿照
一藏书之所分为三处二在京师一在南京则是一书
卷四十六 第 10b 页 WYG0597-0863b.png
而有三本不幸一处有失尚赖有二处之存其在国子
监者如内阁例盛以厨匮寘于典簿厅载道所中责付
典籍掌管祭酒监丞等官时常提调监护然惟掌其外
门之钥及为水火盗贼之备而已若夫厨匮锁钥则收
在内阁每岁三伏日如宋朝曝书给酒食费之类先期
奏请翰林院量委堂上官一二员偕僚属赴国子监晒
晾书籍因而查算毕事封识扄钥岁以为常南监钥则
付南京翰林院掌印官收掌其曝书给酒食亦如北监
卷四十六 第 11a 页 WYG0597-0863c.png
之例皆不许监官擅自开匮取书观阅并转借与人内
外大小衙门因事欲有稽考者必须请旨违者治以违
制之罪疏入上从之
   请便殿亲政疏
隆庆元年礼部尚书高仪等言人君绍极继先统乃天
命维新之会臣民观化之时惟我皇上嗣登宝位已四
月于兹矣一时群臣感遇昌期胥竭忠𣢾猷谋入告惟
恐或后如大学士陈以勤首先效纳条为十事以为圣
卷四十六 第 11b 页 WYG0597-0863d.png
明保大嗣服之助已蒙温旨嘉纳其他科道官有论奏
亦各奉有俞旨臣等详阅诸臣之疏中间条例虽有不
同至于请御文华殿见辅臣面加询问亲决庶政一事
则甚有裨于圣治今日要务信莫有先于此者臣等切
惟唐虞君臣萃聚一堂都俞吁咈情意罔间其导下之
言也则曰予违汝弼又恐其不尽言也则曰汝无面从
所以君臣道合血脉流通古今称盛治者莫及我朝列
圣相承每每接见辅弼延访大臣或同游咏或燕对无
卷四十六 第 12a 页 WYG0597-0864a.png
时明良善具庶事咸熙国家万世太平之业端肇于此
惟我皇上登极数日即出御门朝宁威仪已复祖宗之
旧但大庭之上体统森严拜起唯诺势相悬隔如止循
例具文上有怀而不得下问下有见而不敢上陈窃恐
情意既不相接见闻不免日壅诸司奏牍中外事机岂
能一一尽白于圣衷今山陵已毕典礼就绪经筵日讲
复赐举行惟便殿亲政尚未之及伏望皇上仰藉列圣
之盛典俯纳诸臣之忠言自今开讲以后每日朝罢即
卷四十六 第 12b 页 WYG0597-0864b.png
御文华殿除内阁辅臣日侍讲读自宜随入供事其六
部都察院大臣仍乞皇上不时名见即将览过题奏干
系大赏罚大黜陟大典礼大刑狱大军机大会计与凡
一切大政令当斟酌详议者特降清问许部院官陈述
始末内阁辅臣即拟可否皇上加以睿断亲赐裁答倘
有疑难虽再三商确然后答旨亦无不可科道掌印官
每次各留二员随进如诸臣陈述未详拟议未当者许
公同评正至于辅臣讲读之馀仍乞皇上亲发玉音咨
卷四十六 第 13a 页 WYG0597-0864c.png
询治道或以章疏应票者令即在御前看详面请宸断
如此则万几之理日熟于圣衷四海之内可运诸掌上
矣上报可
  祀典疏
   议覆南京祀典疏
成化八年南京太常寺少卿刘宣言自古圣帝明王未
尝不谨于祀事我祖宗定鼎金陵百祀具举及北都以
后南京祀典或存或废礼制亦多蹈旧袭讹而未备者
卷四十六 第 13b 页 WYG0597-0864d.png
谨条陈十二事
一太庙自太祖以上五庙帝后冠服宝座皆全太宗有
冠服而无宝座文皇后则俱全仁宗宣宗止有宝座无
冠服昭皇后章皇后及英宗宝座冠服俱未备斯盖太
宗在御文后已入太庙英宗嗣位两宫尚享孝养遂致
因循礼制偏废乞先成宝座徐请列圣遗衣奉安
一孝陵等祭专命驸马都尉赵辉先师孔子主祭专命
国子监祭酒或代以礼部堂上官假令临期有故不及
卷四十六 第 14a 页 WYG0597-0865a.png
奏请欲更他官则未有成命请于五府六部大臣内各
增一员遇有事故即代行事
一北京都城隍每岁郊祀及祀太岁等神皆得祔祭五
月十一日复遣太常寺官祭于其庙今南京都城隍则
二祭俱无夫神护卫生灵两京既无不同报祀之典宜
无或异请如北京例祭之
一我朝准古祭用太牢然必小犊者盖取茧栗义也今
南京内外诸司动以牛小笞责养牲者殊戾礼制
卷四十六 第 14b 页 WYG0597-0865b.png
一孝陵祭凡文武官无大小皆当与而诸司近不赴请
以御史稽其怠惰
一郊祀地军民多纵畜牧其中请敕守臣重加禁革
一本寺例荐新八次所载品物多不踰百斤而黄船重
大是致沿途胶浅往往后期宜更造小者庶几便于速

一岁祀黄蜡例取之内帑劳弊滋多宜即附近州县办
纳为便
卷四十六 第 15a 页 WYG0597-0865c.png
一每岁解到供祀牲多因赁地窄小加以投牒淹留致
损瘠宜暂处之于牺牲所以俟验收
一功臣庙壁高皇帝具图诸将战功盖示创业艰难于
后嗣近渐磨灭请完饰之复略疏其事刻其图以报使
上而九重远而四海悉知祖宗垂裕之心崇报之盛
一本寺厨役数不过三百而汛扫郊庙十馀处月必三
次况大小祭祀岁无虚日亦颇效劳故例人月给米六
斗有家属者一石后俱减其数而无养赡致多逃亡又
卷四十六 第 15b 页 WYG0597-0865d.png
此役之出上元江宁二县者止十馀户故例得复其家
所以重祀事今有司多不循旧例往往杂役之请俱仍
优免如例
一神乐观乐舞生数甚寡近以未受度退閒者五六十
人请不为例悉与之牒俾相继补充事下礼部会议诏
祖宗已尊祀于京师太庙宝座未备者增之冠服不必
再设功臣画壁仍旧都城隍太常寺其以八月中旬岁
祭馀俱允行
卷四十六 第 16a 页 WYG0597-0866a.png
   议祀典三事疏
弘治四年南京左通政郑纪言三事
一古者天子有鼎献数因之我朝太庙所行似近简略
今拟初献乞皇上自行遍诣皇祖考前连进三爵毕则
读祝复位亚献皇太子长成亲王未之国者代之否则
贵戚大臣亦可终献则贵戚大臣或内阁儒臣亦可每
献数皆如初礼庶可以彷佛古人之九献矣
一孔子祀尤宜崇重自宪宗朝以祭酒周洪谟言笾豆
卷四十六 第 16b 页 WYG0597-0866b.png
加十为十二佾数加六为八与十二冕服相称崇重之
意至矣但不加帝号者谓夫子周人当用周制其所谓
王乃天王之王非国王之王恐未为通论夫孔子虽生
于周而封王实始于唐周无帝号故有天王之称唐既
有帝号则当时所谓王不过国王而已使孔子封于周
目为天王可也既封于唐乌可以周制诬之邪乞推宪
宗崇重之意易其王名加以帝号不然则章服礼乐又
已僭用何以安先师在天之灵乎
卷四十六 第 17a 页 WYG0597-0866c.png
一圣贤之教莫先于明人伦而人伦莫先于父子颜渊
曾参子思实颜路曾晰孔鲤之子子坐殿上父列两庑
恐事死如生之道不如是也纵三父压于圣门之品第
限于历代之封命无所顾望其三子之心安乎今国子
监文庙戟门傍北向之屋宋元以来从祀诸儒多坐其
中乞移置于两庑之末东西相向而以路晰鲤牌位补
其处通行天下皆仿此制既于孔子偏正不相妨又于
配哲尊卑不相压庶公私恩礼两尽而无嫌矣疏入下
卷四十六 第 17b 页 WYG0597-0866d.png
所司知之
   议饬孔庙祀典疏
弘治十二年十月刑科给事中吴世忠以阙里灾言六

一孔子为万世帝王之师固当祀以天子之礼今礼用
天子而号犹称王说者谓孔子周之陪臣故当称王而
不当称皇称帝不知尊卑之名惟君所命乞加封曰文
祖大成至圣帝庶称尊之典无遗憾矣
卷四十六 第 18a 页 WYG0597-0867a.png
一子虽齐圣不先父食今颜子曾子子思既在配享之
位而其父颜无繇曾点孔鲤犹列两庑子食于前父食
于后子讳其姓父称其名使三子有知必不享其祭今
孔庙正殿后有启圣殿乞以无繇点鲤为之侑后来儒
者之父如程珦朱松亦得列于其次封谥仪物一视其
子祭祀以二丁前一日行礼
一宋升孟子曾子子思于配享而十哲之数不升有若
而升子张近代及我朝黜王安石扬雄而淫侈之马融
卷四十六 第 18b 页 WYG0597-0867b.png
奢浊之范宁犹未之黜乞于十哲去子张而升有若于
两庑如公孙龙公伯寮荀况王弼之徒亦所当去而融
宁二人则决去之
一程朱之后如上蔡之谢良佐洛阳之尹焞蓝田之吕
大临建阳之游酢蔡元定剑浦之罗从彦延平之李侗
金溪之陆九渊闽县之黄干龙溪之陈淳清江之张洽
邛州之魏了翁金华之何基王柏元容城之刘因国朝
崇仁之吴与弼河东之薛瑄其道其功视程朱虽不及
卷四十六 第 19a 页 WYG0597-0867c.png
至其平生刻苦动依圣训视唐太宗所升汉晋诸儒匪
直无愧而已乞各令从祀于其乡学必欲有所分别则
以侗从彦馀并祀于郡学尤善
一各处文庙多损坏祀礼苟简乞令有司脩整每四位
共一龛每一龛共一几帘幕常垂门户常锁非朔望行
香不得擅开
一国学之外礼乐罕行乞依国学乐舞之器与声容节
奏之数刋为图说颁布各学选学舞生寄籍道观食以
卷四十六 第 19b 页 WYG0597-0867d.png
公田令其能者互相教习二丁之祭所在举行使穷
下邑得睹礼乐之全命下所司知之
   釐正从祀称号疏
正德元年兵部郎中何孟春言陛下纪元开治之初举
幸学崇儒之典顾先圣称号未极尊崇诸贤从祀有当
釐正者宜下所司详议
一孔子庙祀汉晋及隋或号先师或称先圣宣尼宣父
不越公称至唐玄宗始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加至圣元
卷四十六 第 20a 页 WYG0597-0868a.png
成宗加大成国初未有改也宋真宗常诏礼臣定议为
帝李清臣曰周室称王陪臣不当为帝其事遂止夫孔
子道配天地为万世帝王之师何疑于周陪臣而清臣
徒以位言之必如所言公亦不可称矣或又曰周天子
称王孔子周人而称王是即尊以天子矣不当再改称
帝夫自秦汉以来天子称帝而分封其宗支臣下有功
者为王盖以王卑帝尊迄今然也则所以帝孔子者又何
必泥于周制哉况享祀八佾至我宪宗皇帝益之百代
卷四十六 第 20b 页 WYG0597-0868b.png
之下谁敢异议此追尊为帝之典重有望于今日也
一孔庙配享以前惟颜子一人东汉虽尝祀七十二弟
子不出阙里唐开元追赠十哲及七十子爵号天下始
并从祀按史记列传七十七人索隐曰家语亦七十七
人史记有公伯寮秦冉邬单家语不载而别有琴牢陈
亢悬丰当此三人之数然今世传家语止七十七人史
记所有郑国申党颜何家语不载而载薛邦申绩又史
记之所无杜佑通典载开元赠典自史记七十七人外
卷四十六 第 21a 页 WYG0597-0868c.png
增入蘧瑗林放申枨陈亢琴牢琴张六人宋祥符大观
中去琴牢馀并因之悬丰今家语作悬亶字子象礼记
檀弓篇县子疑即其人而今祀典不及焉家语薛邦字
子徒申绩字子周史记载郑国申党同字此则邦即国
也绩即党也论语释文申枨郑康成云盖孔子弟子申
绩史记云申棠今以棠为党以绩为续其为讹写无疑
后汉王政云无申棠之欲是以枨为棠也索隐谓文翁
图有申枨今图有党无枨是以党为枨也唐宋加封申
卷四十六 第 21b 页 WYG0597-0868d.png
党申枨俱列从祀二枨犹二琴也薛邦郑国姓氏颇远
不祀薛邦而二申并祀不已渎乎乞补赠悬亶列诸从
祀而削重祀者以改正数百年之缺典谬若公伯寮乃
季孙之党非孔子弟子蘧伯玉孔子之所严事不当在
弟子列宋儒尝辩其误臣亦谓不当祀夫弟子姓氏莫
可信于家语执家语以定封祀复有前失哉
一儒先从祀孔庙起唐太宗以左丘明等二十二人代
用其书垂于国胄故于太学祀之卜子夏圣门高弟此
卷四十六 第 22a 页 WYG0597-0869a.png
不暇论左丘明公羊高榖梁赤有传经之功非世儒可
拟若高唐生而下一十八人其所述作不越掇辑训诂
而已而俱在侑食盖当时所取者在是故汉有醇儒如
董仲舒而不及焉子书公孙尼子汉志以为七十子
之弟子隋志以为孔子弟子史记云乐记公孙尼子次
撰李善文选注载沈约云乐记取公孙尼子马总意林
引刘瓛曰缁衣公孙尼子所作其言可补六艺之文有
功于圣经盖不啻公谷比而亲授业于孔子之门人唐
卷四十六 第 22b 页 WYG0597-0869b.png
宋封爵俱不及者失之不详考耳然视戴圣之徒相去
远甚忽立言之人弗祀而祀诸传录训解其言之人事
理不倒置乎董仲舒至我太祖始加封从祀英宗朝胡
安国蔡沉真德秀吴澄之祀旅举焉则悬亶公孙尼子
之封祀亦宜有行于今日也下其章于礼部
   郊祀二祖并配议
嘉靖十年礼部尚书夏言奏臣于三月十一日节该钦
睹圣制南郊祀天北郊祀地以二至日行事臣无任庆
卷四十六 第 23a 页 WYG0597-0869c.png
幸以为天地合祀南郊自东汉以来历代循袭朱子所
谓千五六百年无人整理而陛下今日独破千古之谬
一旦举行诚可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者也又伏睹圣制
南北二郊俱以我皇祖高皇帝奉配仍于岁首祀上帝
于大祀殿以我皇祖文皇帝奉配臣无任庆幸以为虞
夏殷周四代之郊惟配一祖后儒穿凿分郊丘为二祭及
误解大易配考孝经严父之义以至唐宋变古乃有二
祖并侑三帝并配之事宗周典祀隳弃荡然而陛下今
卷四十六 第 23b 页 WYG0597-0869d.png
日独观万化之原一旦更定诚可谓质诸鬼神而无疑
者也夫天地合祀之非与祖宗并配之失一也汉唐而
下天地之祭或分而复合合而复分祖宗之配或正而
复失失而复正中间大儒名贤之论未尝不确有定见
而时君世主胶于浅陋疑于信从使郊祀大礼卒不得
以大明于世此圣人之所以难逢而大道之所以日隐
也恭惟我皇上以天纵之圣挺生千载之后而一旦为
此度越百王之举诚可谓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
卷四十六 第 24a 页 WYG0597-0870a.png
圣人而不惑者也奈何今日礼官廷臣乃犹或依违疑
沮于其间臣诚不知其可也昨于十日礼部会官于东
阙集议尚书李时首言天地分祀南北郊圣论已定无
容议矣惟太祖太宗功德并隆并配天地已久今宜仍
旧大祀殿及圜丘方丘俱当以二圣并配于时臣应之
曰圣谕以太祖配天太宗配上帝正是各全其尊天与
上帝一也因是功德并隆故皆得配天非有差等大祀
殿并配则两失其尊矣臣不敢擅议宜从圣制万一迁
卷四十六 第 24b 页 WYG0597-0870b.png
就犹为非礼若圜丘方丘俱配二祖则是今日之失况
是我皇上肇建大礼岂可重贻后人之议臣不敢从于
是尚书方献夫赞之曰言之言亦是两郊之配今日
新礼也当求至当李承勋亦赞之曰是宜以两请议上
以俟宸断群臣次第画题臣亦昼题而退自是不知礼
官议奏云何然疏上今九日矣不奉明旨连日外间传
闻少傅璁大学士銮联翩上奏必欲二祖并配臣不胜
疑骇初意圣制以明示在廷得礼之正无容喙矣及久
卷四十六 第 25a 页 WYG0597-0870c.png
侯圣旨不下窃恐圣心亦不免于疑疑则不免于改制
矣万一有是则违经叛礼贻讥万世非细故也臣敢昧
死为陛下陈之臣谨按孝经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
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春秋传曰自外至者无主不止则
天地之祭必有所配者皆侑神作主之意也且对越天
地神无二主礼专一配所以奉天帝之尊明不敢渎耳
稽诸神理其不可并配一也且三代两汉之盛莫之敢
易西汉以高祖配天东汉以光武配上帝义亦正矣唐
卷四十六 第 25b 页 WYG0597-0870d.png
初始有兼配之事垂拱中礼官希旨郊丘诸祀遂有三
祖同配之礼开元十年明皇亲享圜丘礼官建议遂罢
三祖同配宋至道三年诏书亲郊圜丘以太祖太宗并
配至景祐二年诏礼官详按典礼辨崇配之序仍以太
祖定配嘉祐六年谏官杨畋论水灾繇郊庙未顺礼院
亦言三祖同配非礼翰林学士王圭等曰推尊以享帝
义之至也然尊之不可以渎故郊无二主今三后并侑
欲以致孝也而适所以渎乎享帝非所以宁神也请如
卷四十六 第 26a 页 WYG0597-0871a.png
礼官议七年诏南郊以太祖定配司马光曰古之帝王
自非建邦启土及造有区夏者皆无配天之文故虽周
之成康汉之文景明章其德业非不美也然而子孙不敢
推以配天者避祖宗也光之言可为万世训矣此汉唐
宋之故事如此考诸往牒其不可并配二也礼曰父坐
子立孔子曰事死如事生又曰祭之以礼今太祖父也
太宗子也然则太祖在御之日我太宗敢与并坐否乎
以分则父以功德则肇基受命之祖我太宗建北都以
卷四十六 第 26b 页 WYG0597-0871b.png
垂子孙万世久安长治之业功则盛矣然克平僭乱混
一区宇扫弥天之寇以复我中国帝王所自立之天下
而全付于圣子神孙者则太祖之功德又振古帝王之
所无也今以父子之间连衽并席尊卑不协于序幽明
不通于理岂所以安我太宗之心乎岂所以安我太祖
之心乎岂所以安我皇上之心乎揆之伦理其不可并
配三也且圣谕曰朕原因缺祀天报本之典故所为问
当遵复皇祖之始制露祭于坛方合古先圣王之意以
卷四十六 第 27a 页 WYG0597-0871c.png
尽事天之本又曰人君祭天乃报本之祀大哉王言真
洞达礼乐之本矣程子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冬
至祭天而以祖配之以冬至气之始也是故人本一祖
也万物本一气也宁有二本乎哉若以二祖并配则失
一本之义矣先儒陈氏曰古者祭天于圜丘扫地而行
事器用陶匏牲用犊其礼极简圣人之意以为未足以
尽其意之委曲故有大享之礼焉此周家明堂之祭所
繇起也天即帝也郊而曰天所以尊之也故以后稷配
卷四十六 第 27b 页 WYG0597-0871d.png
焉后稷远矣配祭于郊亦以尊稷也明堂而曰帝所以
亲之也以文王配焉文王亲也配文王于明堂所以亲
文王也尊尊而亲亲周道备矣故郊者古礼明堂者周
制也周公以义起之也欲尊文王而不敢以配天者避
稷也此周事然也今陛下览观古昔更定大礼正允合
于宗周之典是故奉我太祖配天于圜丘则周后稷配
祭于郊者也所以尊太祖也奉我太宗配上帝于大祀
殿则周之文王配祭于明堂者也所以尊太宗也二配
卷四十六 第 28a 页 WYG0597-0872a.png
至重万世不迁之法也岂有抑扬轻重于其间哉故并
配则各失其尊分配则各全其尊矣臣不知议者又何
所疑也以臣观之所谓圣人复起不可易者也建百王
不易之盛典垂万世无疆之令名则尧舜禹汤文武周
公孔子在天之灵我太祖太宗列圣在天之灵我恭睿
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在天之灵无不慰悦下至濂洛
关闽诸大儒及我国初定礼诸臣殁而有知亦将含笑
于九泉之下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惟圣明留意焉
卷四十六 第 28b 页 WYG0597-0872b.png
天下幸甚万世幸甚
   覆崇祀疏
万历元年礼部题该陜西道御史李颐题前事奉圣旨
该部知道钦此抄出到部案查先该浙江佥事辛防奏
将宋儒何基王柏元儒金履祥许谦封爵从祀该本部
议得止应比照杨时事例主祠乡郡春秋祭祀覆奉钦
依准行翰林院定拟正学祠额撰造祭文施行外又查
得浙江巡按谢廷杰奏要将已故尚书章懋附祀正学
卷四十六 第 29a 页 WYG0597-0872c.png
祠内该本部覆奉钦依准令从祀去后今该前因看得
御史李颐题称要将先儒胡居仁从祀孔庙御史陈文
燧并请将先儒吴与弼陈献章及元儒吴澄议会从祀
式照章懋事例从祀其乡各一节臣等考之周礼士之
有道有德而教于学者没则为乐祖祭于宗乡先生没
则祭社虽褒崇之典不同其于表章先哲翊扬风教均
之为世劝也谨按先儒吴与弼博洽典文沉潜义理含
真守素意绝轩冕之荣砥行砺躬动遵圣贤之矩陈献
卷四十六 第 29b 页 WYG0597-0872d.png
章质本超凡学惟主静潜心理道悟泗上之微言脱迹
声华迈颍阳之逸轨胡居仁涵养真纯践履笃实读书
谈道履潜隐而名益彰慎独省躬身当俯而志不怍之
三儒者懿行嘉言有功名教清节直操足振颓风真可
谓儒者之高蹈盛世之逸民顾从祀孔庙典礼重大姑
俟论定而建祠乡社以示褒重似宜举行既经御史李
颐陈文燧具题前来相应议拟题请合候命下将吴与
弼陈献章胡居仁转行各原籍有司比照章懋事例建
卷四十六 第 30a 页 WYG0597-0873a.png
立祠宇春秋致祭如各原籍曾私建祠宇即行修葺不
必重建仍移文翰林院定拟祠额撰造祭文以称表扬
至意再照元儒吴澄寤寐程朱钻研经史倡绝学于将
湮振斯文于几坠究其出处大致迹亦可原考其著述
微言功不可泯即今从祀之典奉有世宗皇帝明旨已
经议革难以复议所据崇祀其乡亦属相应合无照例
一体遵行庶后学建兴而于风化亦有裨矣伏乞圣裁
奉圣旨是
卷四十六 第 30b 页 WYG0597-0873b.png
 
 
 
 
 
 
 
 礼部志稿卷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