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0575-098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十一

  仁和赵一清纂

  滍水篇

  水出北山七泉奇发(卷三十一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北山下落阜字寰宇记校增泉当作□

  南流注滍水(卷三十一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流字衍文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0575-0985b.png
  救养者(卷三十一一页十九行)

  笺曰白氏六帖作救痒一清案痒本作□荀子荣辱
篇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凡从疒后人所加

  有鲁县居其阳(卷三十一三页一行)

  一清案有鲁下落山字汉书地理志校增

  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侯苞冢(卷三十一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金石录汉𨽻字源引此文俱作吉成侯州苞
今校补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0575-0986a.png
  基西枕冈(卷三十一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基𨽻释作墓

  淯水篇

  攻离山(卷三十一五页十四行)

  笺曰孙按山海经云支离之山淯水出焉一清案方
舆纪要云郡志云淯水出嵩山县双鸡岭双鸡盖攻
离之讹然方俗之称字随读改山海经作支离字形
之近也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0575-0986b.png
  淯水导源(卷三十一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导源下落弘农二字全祖望校增

  淯水又东南流雉县之雉衡山(卷三十一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流下落历字

  有阳伯者(卷三十一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阳伯当作伯阳详渭水篇刋误

  淯水又东南流径博望县西北故城东(卷三十一六页十八行)

  一清案西北二字衍文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0575-0986c.png
  郡东北一百二十里(卷三十一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郡上落在字

  地理志曰南阳有望县(卷三十一七页一行)

  一清案当作博望县落博字

  功曹柏孝长(卷三十一七页四行)

  笺曰九州春秋曰时柏季长在城中一清案魏书注
引九州春秋正作柏孝长季字误刻也

  清水又南(卷三十一七页七行)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0575-0986d.png
  一清案清水当作淯水

  或是余夏径驿途(卷三十一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径𨽻释作景

  墓楼东平林不(卷三十一八页四行)

  一清案不𨽻释作下

  谓之(卷三十一八页五行)

  一清案谓之下落肄水二字

  东出赭阳(卷三十一八页十二行)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0575-0987a.png
  一清案全祖望云汉志续志晋志皆作堵阳魏收志
始作赭阳然水经旧本仍作堵阳章怀注引水经注
云堵水南径小堵乡可证也世本忽堵忽赭不亦惑
乎予谓六朝后魏改堵为赭道元于沔水篇作堵于
滍淯篇改从赭各存所是正无取乎从同也

  而道方城(卷三十一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而孙潜校改西

  郡国志所谓宛有瓜里野津(卷三十一八页十五行)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0575-0987b.png
  一清案野字衍文

  温以升平五年与范汪众军北讨列营淯水(卷三十一八页十六
行)

  笺曰按晋书穆帝本纪桓温遣诸将讨河北在永和
五年而范汪传云桓温北伐令汪率文武出梁国以
失期免为庶人卒于家本纪范汪之废则在升平三
年与此互异一清案晋书穆帝纪永和五年桓温北
伐乘石遵之乱也十年伐关中讨苻健也十二年又北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0575-0987c.png
伐则讨姚襄也海西公太和四年又北伐慕容炜盖
不仅永和五年一役而已范汪之废温公通鉴目录
书于升平五年而穆帝纪升平五年又无废汪事汪
废在哀帝纪之冬十月即升平五年之冬十月也汪
传以为温令汪率文武出梁国似是讨姚襄事温传
所云以谯梁水道既通请徐豫兵乘淮泗入河是也
然升平五年春正月北中郎将都督青徐兖冀幽五
州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郤昙卒二月以范汪代之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0575-0987d.png
又在伐姚襄之后岂温以汪势既盛忌之追论前事
而废之耶朱氏以汪废在升平三年三岂五之误刻


  故申伯之国(卷三十一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国黄省曾本作都

  其东城城内有旧殿基(卷三十一九页四行)

  一清案城字重文宜衍

  有基周一百步高五丈(卷三十一九页六行)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0575-0988a.png
  一清案有下落殿字五丈当作五尺

  地西三里(卷三十一九页六行)

  一清案地当作城黄省曾本校

  魏书曰公征至宛(卷三十一九页十二行)

  一清案三国志注引魏书曰公南征此落南字

  祠亡将士(卷三十一九页十三行)

  一清案亡上落阵字三国志注校补

  紫溪又径宛西(卷三十一九页十五行)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0575-0988b.png
  一清案紫溪当作梅溪

  案汉高帝七年(卷三十一十页二行)

  一清案案字衍文

  遣颍阳侯祭遵西击邓奉弟众(卷三十一十页五行)

  一清案众后汉书祭遵传作终

  又谓之汝溪之流(卷三十一十页六行)

  一清案下之字当作合

  苞隰衍注(卷三十一十一页十五行)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0575-0988c.png
  一清案全祖望校改作隰衍苞注

  割南阳伍属阳蔡阳穰邓山都封为(卷三十一十二页一行)

  笺曰属下当脱一字一清案晋志义阳郡统县十二
有棘阳落棘字为黄省曾本作焉

  王莽更名曰丰穰也(卷三十一十二页九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注作农穰

  赭水出棘阳县北(卷三十一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案棘阳当作堵阳寰宇记云唐州方城县本汉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0575-0988d.png
堵阳县有堵水一名柘水水经注云堵水出堵阳县
北山落山字

  世祖建武二年成安侯臧宫从上击赭也(卷三十一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赭下落乡字后汉书臧宫传不书击堵乡事
见岑彭传云三年夏帝自将征奉至堵阳邓奉夜逃
归淯阳彭复与耿弇贾复及积弩将军傅俊骑都尉
臧宫等从追邓奉于小长安帝率诸将亲战大破之
奉迫急乃降而彭于建武二年冬十一月先率朱祐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0575-0989a.png
贾复耿弇王常郭守刘宏刘嘉耿植八将军先击堵
乡邓奉来救董䜣彭等攻之不尅帝故自将征之傅
俊臧宫皆从二年当作三年以光武帝纪及岑彭传
校正也字衍文

  赭水县(卷三十一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赭水下落于字

  古今断冈两舌(卷三十一十三页五行)

  笺曰当作左右断冈两舌一清案非也古今是右合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0575-0989b.png
之误

  东为荣源(卷三十一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荣当作荥潕水注云荥水上承赭水是也

  俱水枝分(卷三十一十三页九行)

  一清案俱当作其

  谓所受焉(卷三十一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谓当作唯

  故谢沈汉书(卷三十一十三页十二行)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0575-0989c.png
  一清案汉书上落后字隋书经籍志校增故字衍文

  前营皆阻两川(卷三十一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皆当作背后汉书齐武王传云南渡潢淳水
临泚水阻两川间为营绝后桥示无还心是也

  二军溃(卷三十一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二当作三

  县在棘之阳(卷三十一十三页十六行)

  一清案棘下落水字汉书地理志校补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0575-0989d.png
  后汉兵起击唐子乡(卷三十一十三页十八行)

  笺曰乡一作卿一清案唐子乡地名光武帝本纪注
云唐子乡有唐子山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南

  世以棘子木为力子之木也(卷三十一十四页五行)

  一清案之字衍文

  西过邓县东南入于沔(卷三十一十四页八行)

  一清案西过上落又字南入于沔四字柳佥钞本另
为一条在鄾聚注之后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0575-0990a.png
  清水右合浊水(卷三十一十四页九行)

  一清案清水当作淯水

  浊水又东径邓塞者(卷三十一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者当作南

  㶏水篇

  其南渎东南流行(卷三十一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行字衍文

  时人谓之㶏水(卷三十一十五页八行)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0575-0990b.png
  一清案谓之下落大字孙潜校补

  清陵陂水自陂东注之(卷三十一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清当作青

  盖藉㶏汾注(卷三十一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汾当作沿

  灈水篇

  灈水出汝南吴房西北兴山(卷三十一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兴山当作奥山方舆纪要云遂平县西七十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0575-0990c.png
里有奥来山即是山也亦见山海经及瀙水注

  白羊出北渊(卷三十一十六页三行)

  一清案北当作此

  野母惊仆(卷三十一十六页四行)

  一清案仆当作扑楚辞天问注手拍曰扑上云俗禁
拍手是也

  封吴汉孙且为侯国(卷三十一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且范史作旦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0575-0990d.png
  瀙水篇

  而东与此水合(卷三十一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此当作泌以先司空本校改寰宇
记云唐州泌阳县汉舞阴县泌水在邑界是也

  潕水篇

  其水又东流入于潕潕水东北径于东山西西流入潕
(卷三十一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上重文二潕字当作叶陂不然潕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0575-0991a.png
水何以流入于潕乎以汝水注叙沣水文参校正之

  水出黄城山(卷三十一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水上落有溪二字全祖望校增

  苦莱于东之间(卷三十一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案方舆纪要云黄城山在叶县北十里一名苦
菜山一名长城山莱字误也

  若南北虽无基筑(卷三十一十八页八行)

  一清案若字衍文南北御览引此文作北面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0575-0991b.png
  郡国志曰叶县有长城曰方城(卷三十一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今本郡国志作叶县有长山曰方城此注落
山字彼文落城字刘昭补注引杜预曰方城山在县
南可證也

  晋太康地理志曰(卷三十一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理字衍文

  以阳翟郭镇之为尚书令(卷三十一十九页四行)

  一清案之字衍文郭镇后汉书有传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0575-0991c.png
  涢水篇

  处平县众阜之中(卷三十一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县当作原

  而穴内常有风热火无能以经久故也(卷三十一十九页十二行十三
行)

  笺曰旧本作风势吴本改作风热一清案当作风爇
而当作以火字以字俱衍文

  水出洪山(卷三十一二十页一行)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0575-0991d.png
  一清案当作大洪山落大字

  山上土山(卷三十一二十页二行)

  笺曰山上二字疑脱误一清案下云富水左合土山
水世谓之章水于文当作水出土山

  东南径隋县西(卷三十一二十页三行)

  一清案径当作过

  隋为大者也(卷三十一二十页四行)

  笺曰孙云左传作随一清案随古作隋战国策宝珍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0575-0992a.png
隋珠盖不独杨坚受禅始去辵为隋也

  晋武太康中立(卷三十一二十页五行)

  一清案晋武下落帝字

  又东南流于溠(卷三十一二十页八行)

  一清案流下落入字方舆纪要校增

  涢水又南径石岩山北(卷三十一二十一页四行)

  一清案涢水下全祖望校增会之二字

  追斩于江夏(卷三十一二十一页六行)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0575-0992b.png
  笺曰旧本作斩于江矣吴本改作斩于江夏一清案
春秋分记引此文作江涘说文涘水厓也音俟

  盖涢水又东南流(卷三十一二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盖字下落涢水之通称矣全祖望曰以先司
空本校增寰字记亦云清发涢水之别名可证也

  又西南流径杜城西(卷三十一二十一页十四行)

  笺曰孙按汉志江夏郡有云杜县杜城疑误一清案
汉志江夏郡无新市县续志有之盖东京分安陆县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0575-0992c.png
立也与云杜并列晋志宋志因之则云杜非新市治
所矣方舆纪要云云杜城在沔阳州景陵县西北南
新市城在承天府京山县东北百里水经注新市治
杜城杜佑曰在今富水县北笺说非也

  分安陆立县(卷三十一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县字衍文

  漻水篇

  亦云乡故赖国也(卷三十二一页十六行)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0575-0992d.png
  一清案亦云下落赖字

  蕲水篇

  水即谓巴水也(卷三十二二页三行)

  一清案水上落五字即谓下落蕲水希水四字盖蕲
水希水巴水赤亭水西归水合为五水也见宋书夷
蛮传

  县从江州(卷三十二二页七行)

  一清案从当作徙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0575-0993a.png
  谓蕲口(卷三十二二页十行)

  一清案谓下落之字

  决水篇

  俗名之檀山岘(卷三十二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山方舆纪要引此文作公亦见梁书裴邃传

  即注水也(卷三十二三页八行)

  笺曰孙云当作灌水一清案非也据汉志是淮水淮
即灌也非出桐柏之淮然其字相承已古要不可改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0575-0993b.png
而作灌

  灌水于蓼亦入决(卷三十二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入决下落县西蓼邑即皋陶之封邑也十一
字寰宇记引此文校补

  沘水篇

  泚水出庐江灊县西南霍山东北(卷三十二四页六行)

  一清案泚水当作沘水后汉书光武本纪云与甄阜
梁丘赐战于沘水章怀注云沘水在今唐州沘阳县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0575-0993c.png
南庐江灊县亦有沘水与此别也章怀所云唐州沘
阳县之沘水是泚水之误其云庐江灊县亦有沘水
即是水也道元云沘字或作淠以沘与淠音同若从
此作泚相去远矣篇中泚字俱当作沘

  或作淠水又东北径博安县(卷三十二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淠字

  水出东南踏川(卷三十二四页十四行)

  一清案当作踏鼓川落鼓字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0575-0993d.png
  淠水又西北分为二水出焉(卷三十二五页二行)

  一清案二水下落芍陂二字

  泄水篇

  上承北水(卷三十二五页九行)

  一清案北字当作比即比水也

  于麻步川西北历山濡溪(卷三十二五页九行)

  一清案山当作出移在西北下

  西与泚水合(卷三十二五页十一行)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0575-0994a.png
  一清案泚当作沘

  安丰县(卷三十二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安丰县上落径字

  谓之其濡口(卷三十二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其濡口当是濡须口之误

  肥水篇

  肥水又北径获城东又北径荻江东(卷三十二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获城当作荻城荻江当作荻丘南北朝置戍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0575-0994b.png
守于此魏书李神传为陈留太守领荻丘戍主亦曰
荻城梁普通五年裴邃自合肥拔荻城是也

  又北径死马塘东(卷三十二六页四行)

  一清案死马误魏书王肃宋书刘勔等传俱作死虎
通鉴宋纪明帝泰始三年殷琰将刘顺柳伦皇甫道
烈庞天生等马步八千人东据宛唐胡三省曰杜佑
通典作死虎又齐纪东昏侯永元二年萧懿遣裨将
胡松李居士帅众万馀屯死虎胡三省曰通典曰死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0575-0994c.png
虎地名在寿州寿春县东四十馀里以此證之足知
宋书明帝泰始三年刘勔破刘顺于宛唐即死虎之
误也通鉴注引此文作死虖字近致讹通典作死武
则唐人避讳故也

  肥水东北又合阎润水上承施水(卷三十二六页六行)

  笺曰谢据宋本作肥水又北右合阎润水一清案非
也东北字不误阎润当作阎涧上承上当重一水字

  北流径复道县西(卷三十二六页七行)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0575-0994d.png
  一清案汉志逡遒县续志作浚遒晋志作逡道此复
道是浚道之误

  水分为涧二洛涧出焉(卷三十二六页十四行)

  一清案上涧字衍文

  魏太尉王陵与吴将张休文战于芍陂(卷三十二六页二十行)

  一清案文当作大事见吴书顾谭传

  文钦之叛吴军北入诸葛绪拒之于黎浆(卷三十二七页四行)

  笺曰魏书诸葛诞在寿春被徵为司空遂举兵反杀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0575-0995a.png
扬州刺史乐綝遣人至吴求救吴遣全怿等与文钦
俱来吴将朱异以诞被围再以大众来迎诞等渡黎
浆水此云诸葛绪拒之于黎浆所未详也一清案诸
葛绪事在邓艾传毌丘俭作乱文钦以后大军破败
于城下艾追之至丘头钦奔吴吴大将军孙峻等号
十万众将渡江镇东将军诸葛诞遣艾据肥阳艾以
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
葛绪等于黎浆拒战逐走之即注所引事也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0575-0995b.png
  溪水引渎北山(卷三十二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山当作出

  肥水西径寿春县城北(卷三十二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县下落故字

  又西石桥门北(卷三十二八页四行)

  一清案又西下落径字

  仓光都水(卷三十二八页七行)

  笺曰史记仓兕仓兕总尔舟楫王充论衡作仓光一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0575-0995c.png
清案非也史记齐世家苍兕索隐曰本或作苍雉按
马融曰苍兕主舟楫官名王充云苍兕水兽九头然
则论衡本作苍兕不如朱氏所云

  肥水又左纳葛陂渎(卷三十二九页五行)

  一清案葛当作芍

  引渎寿春北(卷三十二九页六行)

  一清案寿春下落城字

  沈约宋书言大始元年(卷三十二九页十二行)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0575-0995d.png
  一清案泰始是宋明帝年号作大非

  故佐庞□为庙赞(卷三十二九页十四行)

  笺曰一作故吏一清案故吏犹故佐也□当从玉作


  西北流水北出际有曲水堂(卷三十二十页三行)

  一清案水字当移在北出下

  又西北流(卷三十二十页四行)

  一清案流下落径八公山四字全祖望校增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0575-0996a.png
  谢玄北禦苻坚祈八公山(卷三十二十页四行)

  笺曰谢云祈疑作于一清案祈祷也左氏所谓战祷
也道元故以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苻氏将亡之惑解


  施水篇

  余案川亡派别(卷三十二十页十二行)

  笺曰川亡字误当作川流一清案通鉴释文辨误作
川殊今校正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0575-0996b.png
  自城父东径合肥县(卷三十二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自上落施水二字孙潜校增

  居四水中(卷三十二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居上落城字

  沮水篇

  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淮水(卷三十二十一页四行)

  一清案淮水杨慎刋本作淮山山字是也淮字则非
矣方舆纪要湖广大川下云沮水本作睢左传定四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0575-0996c.png
年吴人败楚及郢楚子出涉睢又哀六年楚子所谓
江汉睢漳者也后作沮又讹为柤今襄阳以南沮水
左右皆曰沮中亦谓之柤中后汉建武二十三年南
郡蛮反刘尚讨破之杜佑曰潳山蛮也潳亦作柤即
柤中蛮矣郡县志南漳县东北一百八里有柤山吴
朱然诸葛瑾从沮中险道北出处也吴志赤乌四年
朱然围樊诸葛瑾取柤中汉志沮水出东山盖异名
也沮山本因沮水得名字亦作睢后人因汉志上文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0575-0996d.png
有淮山淮水所出之文而误作淮又讹山为水今校


  沮水又东南径当阳县城北县城因冈为阻北抗沮川
(卷三十二十二页三行)

  一清案当阳县下落故字下县字衍文抗当作枕

  传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卷三十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麦邑下落即谚所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者
矣十四字名胜志引此文校补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0575-0997a.png
  漳水篇

  新城沛乡县界(卷三十二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案沛乡当作沶乡晋书地理志校

  县旧城东北一百四十里(卷三十二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旧城下落在字

  又东径于麦城东(卷三十二十三页二行)

  一清案于字衍文

  鸟扶邑(卷三十二十三页七行)

卷十一 第 24b 页 WYG0575-0997b.png
  一清案鸟当作乌

  东至江陵入杨水(卷三十二十三页九行)

  一清案杨水当作阳水汉书地理志校

  夏水篇

  夏水出江流(卷三十二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注云江流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此江流字误
当作江津方舆纪要荆州府东南二十五里有夏水口
亦谓之豫章口二十里有江津戍或谓之津乡荆州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0575-0997c.png
记江陵县东三十里有津乡盖沿江津得名汉时于
此置戍有江津长司之夏水盖出于此江津戍亦见
江水注

  江之泛也(卷三十二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泛当作沱

  割华容诸城为颖王都(卷三十二十三页十八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晋志割南郡之华容州陵监利三
县别立丰都合四县置成都郡为成都王颖国今曰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0575-0997d.png
颖王都文义未合王颖二字当倒互

  晋太原地记(卷三十二十四页二行)

  一清案原当作康

  水又东径监利县南(卷三十二十四页七行)

  一清案水上落夏字

  谓之堵口焉(卷三十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堵口是䐗口之误下同详沔水篇

  羌水篇

卷十一 第 26a 页 WYG0575-0998a.png
  羌水出羌中参粮(卷三十二十五页八行)

  笺曰孙按汉志引水经云羌水出羌中参谷一清案
此师古注引水经非班固原文参粮当是参狼之讹
后汉书羌无弋爰剑传云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
谷因种人得名狼误作粮转写作粮今本汉书注脱
狼字

  水又东南径宕昌婆州城东南(卷三十二十五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水上落白字昌字衍文

卷十一 第 26b 页 WYG0575-0998b.png
  从此谷将出北道(卷三十二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此谷当作孔函谷三国志校

  维更从此道渡桥头(卷三十二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此道当作北道三国志校

  又东南葭芦城西(卷三十二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案东南下落径字

  又东南径三部城南(卷三十二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三部当作五部方舆纪要云阶州盘堤城后
卷十一 第 27a 页 WYG0575-0998c.png
魏太和四年置南五部郡寻改为县寰宇记引郡国
志云武都沮水之西有角弩谷即蜀将姜维剿五部
氐羌之所

  东南右妾水合(卷三十二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右下落与字

  涪水篇

  王莽之统睦(卷三十二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统睦下落矣字孙潜校增

卷十一 第 27b 页 WYG0575-0998d.png
  屈而东西流入于涪(卷三十二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案西当作南

  枝出焉(卷三十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案枝下落津字

  梓潼水篇

  其水导源(卷三十二十七页十行)

  一清案导源下全祖望校增山中二字

  又西南至小广魏县(卷三十二十七页十三行)

卷十一 第 28a 页 WYG0575-0999a.png
  笺曰孙云小广魏当作小广汉衍一县字一清案道
元多改广汉为广魏观涪水篇自知之

  亦言涪水至北入汉水亦谓之为内水(卷三十二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北当作此内水下落也字

  势动山谷(卷三十二十七页十七行)

  笺曰势当作声一清案后汉书臧宫传云右步左骑
挟船而引呼声动山谷明与注左步右骑之文相违
郦盖习用谢书不关范史也

卷十一 第 28b 页 WYG0575-0999b.png
  左沔为三水口也(卷三十二十八页八行)

  一清案左当作合

  江水篇

  小大百数(卷三十三一页九行)

  一清案大当作水

  亦谓之为天谷也(卷三十三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当作天彭谷落彭字

  汉延平中(卷三十三一页十四行)

卷十一 第 29a 页 WYG0575-0999c.png
  一清案延平当作元延何焯校正

  江水自天彭阙(至)氐道县北(卷三十三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自白马岭回行二千馀里(卷三十三一页二十行)

  一清案千胡渭校改十

  至湿坂(卷三十三二页三行)

  一清案方舆纪要云茂州茂湿山在州北十二里林
木茂密常有岚气益州记云江至湿坂而稍大是也
卷十一 第 29b 页 WYG0575-0999d.png
湿当作湿

  东北百四十里崃山(卷三十三二页八行)

  一清案崃上落曰字黄省曾本校增

  又有湔水入焉(卷三十三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别为沱(卷三十三三页四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历都安县(卷三十三三页八行)

卷十一 第 30a 页 WYG0575-1000a.png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于江作塴(卷三十三三页九行)

  一清案于当作阏

  又羊摩江灌江西(卷三十三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又下落引字全祖望校增

  盛不没要(卷三十三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要当腰

  光兴上照(卷三十三四页七行)

卷十一 第 30b 页 WYG0575-1000b.png
  笺曰华阳国志作光映上昭一清案依文自通不必改

  江水又径江乡县(卷三十三四页八行)

  一清案江乡当作江原汉志校

  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卷三十三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神上落江字

  吾斗疲极(卷三十三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疲黄省曾本作大

  永初后学堂遇火(卷三十三五页二十行)

卷十一 第 31a 页 WYG0575-1000c.png
  笺曰旧水经作永年华阳国志作永初谢云宋本作
永平一清案当从华阳国志为是

  有望穿(卷三十三六页七行)

  一清案望穿下落原字刘昭郡国志蜀郡广都县下
补注引任豫益州记曰县有望川源凿石二十里引
取郫江水灌广都田云后汉所穿凿者华阳国志云
广都有渔田盐井之饶江有渔漕梁山有铁矿江西
有安稻田穿山崖过水二十里即望川源矣若此神
卷十一 第 31b 页 WYG0575-1000d.png
功要非李冰不能也

  城北十里曰升迁(卷三十三六页九行)

  一清案华阳国志作升仙桥今校正

  江水又东绝绵洛(卷三十三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江水当作湔水

  斯为北江水又东至南安为壁玉津(卷三十三七页一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江字壁当作璧何焯云据文选
注校寰字记云玉津县本汉南安县地隋大业中置
卷十一 第 32a 页 WYG0575-1001a.png
以江有璧玉津故以为名

  出江源县(卷三十三七页九行)

  一清案江源字误当作江原汉书地理志校

  汉武元封四年以蜀都西部邛莋邛理旄牛道(卷三十三七页
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案汉武下落帝字蜀都当作蜀郡下邛字衍文

  文井水又东径江都县(卷三十三八页四行)

  一清案江都当作江原

卷十一 第 32b 页 WYG0575-1001b.png
  东南至云南都之蜻蛉县(卷三十三八页九行)

  笺曰都宋本作郡一清案全祖望云蜻蛉县下落入
于仆三字

  仆水又径宁州建宁县(卷三十三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晋志云建宁郡蜀置治咮县宋志云建宁太
守汉益州郡刘氏更名建宁是郡非县也县字误

  故南入谓之屯下(卷三十三八页十三行)

  一清案入当作人古人字与入似

卷十一 第 33a 页 WYG0575-1001c.png
  又东至来唯县入劳水(卷三十三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又东上落仆水二字

  仆水东至交州交阯郡麋泠县南流入于海(卷三十三八页十六
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据汉志是劳水入海非仆水也仆
水入劳不入海仆水二字衍文

  亦谓之平谟水曰外水(卷三十三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谟当作模亦字当移在曰字上通鉴注引此
卷十一 第 33b 页 WYG0575-1001d.png
文校增

  汉河平中(卷三十三九页二行)

  一清案河平当作和平

  与涐水合(卷三十三九页十三行)

  一清案涐当作渽下同

  又东注水北流注(卷三十三九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注水疑误北流注下当有之字一清案注
水是渚水之讹注渚音相近注云渚水则未闻是也

卷十一 第 34a 页 WYG0575-1002a.png
  有仁道(卷三十三九页二十行)

  一清案仁当作人

  其堑之迹犹存(卷三十三十页四行)

  笺曰堑旧本作錾一清案錾下落凿字方舆纪要校


  县有蜀王兵兰(卷三十三十页七行)

  笺曰华阳国志云江有兵栏李冰烧之后汉志云有
玉岳兰一清案兵阑天子之门禁也汉书汲黯传上
卷十一 第 34b 页 WYG0575-1002b.png
尝坐武帐黯前奏事孟康曰今御武帐置兵阑五兵
于帐中也史记索隐曰天子门有兵栏曰司马门也
庾子山作吴明彻墓志云长沙楚铁更入兵栏正使
此事兰栏阑三字通用郡国志之玉岳兰盖误文耳

  犹有赤白玄黄五色焉赤白照水玄黄鱼从焚来(卷三十三
十页十行)

  笺曰后汉志云越巂旧本有僰人崖有五色赤白映
水玄黄一清案此是华阳国志文刘昭补注郡国志
卷十一 第 35a 页 WYG0575-1002c.png
引之道元钞变其词以赤白玄黄并于五色之上则
下文不应又重赤白玄黄四字全祖望校衍之是也
焉字当移在照水之下鱼从焚来补注作鱼从楚来
当从僰来为正

  符有光洛(卷三十三十页十五行)

  笺曰华阳国志云符有先络一清案困学纪闻云孝
女叔先雄水经注以为光终符县人符有光洛僰道
有张帛原注洛疑即终字何焯曰雄盖雒字转写之
卷十一 第 35b 页 WYG0575-1002d.png
误后汉书亦误当从华阳国志

  江水又与符里水合(卷三十三十页十七行)

  笺曰孙云汉志汾关山符黑水所出一清案八字是
注混作经

  导源汾关山北水流(卷三十三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出南广县(卷三十三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卷十一 第 36a 页 WYG0575-1003a.png
  洛水出洛县漳山(卷三十三十一页五行)

  一清案汉志作音山盖世本有缺画耳

  县曰广信也(卷三十三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汉志莽改雒县曰吾雒后人不知西京广汉
郡治雒而以广汉县宜为郡治故改县曰广信以实
之而不悟其非也黄省曾本元作吾雒可知旧本不
误也

  后洛县(卷三十三十一页十四行)

卷十一 第 36b 页 WYG0575-1003b.png
  一清案后下落治字方舆纪要云汉雒县属广
汉郡后汉为郡治盖广汉本治雒县之乘乡安帝时移治
涪城后更治雒县刘焉徙治绵竹也

  益州旧以蜀郡广汉犍为三蜀(卷三十三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犍为下当重一为字

  为一州称望(卷三十三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为字衍文

  洞泉泉出(卷三十三十二页二行)

卷十一 第 37a 页 WYG0575-1003c.png
  一清案洞当作泂下泉字当作潜

  又径犍为牛鞞水(卷三十三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犍为下落牛鞞县为四字汉书地理志犍为
郡有牛鞞县盖因此水得名下云县汉武帝元封二
年置可證也

  又径安汉县(卷三十三十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晋书地理志江阳郡有汉安县宋书州郡志
东江阳太守领汉安县前汉无后汉属犍为晋太康
卷十一 第 37b 页 WYG0575-1003d.png
地志属江阳晋中兴书曰穆帝永和二年以汉安獠
反复置汉安县若安汉则巴郡之属县在今顺庆府
东北三十五里注误也二字当倒互

  曰中水(卷三十三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曰上落亦字

  江水径安汉县北(卷三十三十三页六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安汉二字当倒互

  江水东径樊石滩又径大附滩(卷三十三十三页九行)

卷十一 第 38a 页 WYG0575-1004a.png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汉武帝建初六年(卷三十三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建初当作建元

  汉武元鼎二年立(卷三十三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汉武下落帝字

  北径安县界之东(卷三十三十三页十六行)

  笺曰孙云北径安县疑有脱落按汉志犍为有南安
县有符县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安乐县元和郡
卷十一 第 38b 页 WYG0575-1004b.png
县志云合江县晋置安乐县梁改安乐戍寰宇记云
县有安乐山注云县治安乐水会盖以山水受氏也

  故属巴(卷三十三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此文有脱误当作故属巴渠宋书州郡志云
魏兴太守领宣汉令永初郡国何徐属晋昌本建平
流杂民又巴渠太守领宣汉令与郡新立是也

  巴治江州(卷三十三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巴字衍文

卷十一 第 39a 页 WYG0575-1004c.png
  巴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北府城是也(卷三十三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郡字当移在汉世之下

  承三江之会(卷三十三十五页六行)

  一清案三当作二即涪内水蜀外水也

  亦谓之为立水矣(卷三十三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立水当作粒水

  江水北岸(卷三十三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水当作之

卷十一 第 39b 页 WYG0575-1004d.png
  常璩仲雍并言(卷三十三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当作庾仲雍落庾字

  又江水东至枳县西延江从牂牱郡北流西屈注之(卷三
十三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江水二字衍文延江下落水字牂牱当作牂


  东径阳关巴子梁(卷三十三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案东径上落江水二字

卷十一 第 40a 页 WYG0575-1005a.png
  今无人居(卷三十三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今名胜志作全

  江之两岸有枳县治(卷三十三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两岸禹贡锥指作南岸方舆纪要云贾耽四
夷县道记涪陵故城在蜀江南涪江西其涪江南自
黔中来由城之西溯蜀江十五里有鸡鸣峡上有枳
城即汉枳县

  其水南道武陵郡(卷三十三十六页三行)

卷十一 第 40b 页 WYG0575-1005b.png
  笺曰宋本作径一清案非也当作导

  塞射疮(卷三十三十六页五行)

  一清案何焯云创古字疮俗字

  而届于积石东为桐柱滩(卷三十三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积石当作黄石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岑彭破
公孙述将侯丹于黄石章怀注云即黄石滩也杜佑
曰今谓之横石滩亦谓之石梁桐柱当作铜柱寰宇
记云涪陵江中有铜柱滩昔人于此维舟见水底有
卷十一 第 41a 页 WYG0575-1005c.png
铜柱故名

  又径东望峡东历平都(卷三十三十六页十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巴子虽都江平州(卷三十三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平字衍文

  江水又径虎须滩(卷三十三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径临江县南(卷三十三十六页十七行)

卷十一 第 41b 页 WYG0575-1005d.png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王莽之盐江县也(卷三十三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监江

  沿注溪井水(卷三十三十六页二十行)

  笺曰孙云当作注盐井溪水一清案非也井字衍文

  江水又东得黄华水口(卷三十三十七页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左径石城南(卷三十三十七页三行)

卷十一 第 42a 页 WYG0575-1006a.png
  一清案五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至平洲(卷三十三十七页五行)

  一清案五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径壤涂而历和滩又东径界坛(卷三十三十七页七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卷三十三十七页八行九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经混作注

  江水又东右得将龟溪口(卷三十三十七页十行)

卷十一 第 42b 页 WYG0575-1006b.png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南会北集渠(卷三十三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南会二字当倒互

  二溪水涪陵县界(卷三十三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水下落出字

  三口相去各数十步(卷三十三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三当作二

  江水又右径池溪口(卷三十三十八页一行)

卷十一 第 43a 页 WYG0575-1006c.png
  一清案又下落东字池当作汜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径右龙(卷三十三十八页三行)

  一清案右当作石七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径羊肠虎臂滩(卷三十三十八页六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彭水注之(卷三十三十八页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彭溪又入径朐忍县西六十里南流至于江(卷三十三十八页十
卷十一 第 43b 页 WYG0575-1006d.png
四行)

  一清案彭溪下落水字入字衍文至当作注

  江水又东右径朐忍县故城南(卷三十三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之南岸(卷三十三十八页十八行)

  一清案之上落江字

  江水又东径瞿巫滩(卷三十三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卷十一 第 44a 页 WYG0575-1007a.png
  江水又径东阳滩(卷三十三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山有大小石城(卷三十三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石城下落势字巴汉志校增

  故地理志曰县有橘官有民市(卷三十三十九页十五行)

  笺曰按汉志巴郡朐忍县注云南有橘官盐官此云
民市盖传写之讹也一清案此篇多志市集有民市
三字道元所自云非引班书亦非传写之讹

卷十一 第 44b 页 WYG0575-1007b.png
  江水又径鱼复县之故陵(卷三十三十九页十七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为落牛滩径故陵北(卷三十三二十页一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右径夜清而东历朝阳道口(卷三十三二十页九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又下落东字

  江水又东左径新市里南(卷三十三二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卷十一 第 45a 页 WYG0575-1007c.png
  江水又东右合阳元水口(卷三十三二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水口出阳县西南高阳山东(卷三十三二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口字衍文出下落高字方舆纪要云归州兴
山县有高阳城在县西楚旧城也刘煦曰兴山县治
高阳城晋书地理志建平郡统兴山县宋书州郡志
云今无高阳县亦不详建置之由

  江水又东径南乡峡东径永安宫南(卷三十三二十一页一行)

卷十一 第 45b 页 WYG0575-1007d.png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左右民多垦其中(卷三十三二十一页四行)

  一清案民下落居字

  江水又东径诸葛亮图垒南(卷三十三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有亮所造八阵图(卷三十三二十一页六行)

  笺曰宋本云所作一清案造犹作也无异义也

  江水又东南径赤岬西(卷三十三二十一页十一行)

卷十一 第 46a 页 WYG0575-1008a.png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南字衍文赤岬下落城字
郑樵通志地理略校增寰宇记夔州奉节县下云赤
甲城公孙述作与旧白帝城相连即楚地江关之要
焉方舆纪要云赤甲山上有石城类要云即鱼复县
之故址也

  其土悉赤(卷三十三二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土黄省曾本作石

  江水又东径鱼复县故城南(卷三十三二十一页十七行)

卷十一 第 46b 页 WYG0575-1008b.png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唯裨倏鱼人逐之是也(卷三十三二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倏当作鯈左传校

  东西十七丈(卷三十三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七十

  犹斩为路(卷三十三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斩下落山字寰宇记校增

  亦有裁处矣(卷三十三二十二页十四行)

卷十一 第 47a 页 WYG0575-1008c.png
  笺曰处宋本作出一清案非也裁下落出字

  江水又东径广溪峡(卷三十三二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寻则降雨(卷三十三二十三页二行)

  一清案则当作即

  盖自昔禹凿以通江(卷三十三二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盖上落其峡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夏后疏凿者(卷三十三二十三页十二行)

卷十一 第 47b 页 WYG0575-1008d.png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又东出江关入南郡界(卷三十三二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经混作注

  江水自关东径弱关捍关(卷三十三二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捍当作捍

  自巫上皆其城也(卷三十三二十三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案自巫下落东字城当作域

  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卷三十三二十三页十九行)

卷十一 第 48a 页 WYG0575-1009a.png
  一清案十五字是经混作注此条经文是三十四卷
之首误截于此

  江水入东乌飞水注之(卷三十三二十三页二十行)

  笺曰克家云入东当作又东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
经此条是三十四卷注之首误截于此

  水出天门郡(至)乌飞口(卷三十三二十四页一行二行三行)

  一清案此条注是三十四卷之首连下卷江水又东
径巫县故城南误截于此

卷十一 第 48b 页 WYG0575-1009b.png
  江水又东径巫县故城南(卷三十四一页六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与上卷注乌飞口接

  江水又东巫溪水注之(卷三十四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井南有盐井(卷三十四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上井字当作水

  其水飞清洁石穴并高泉(卷三十四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洁字当移在石穴之下

卷十一 第 49a 页 WYG0575-1009c.png
  江水又东径巫峡(卷三十四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卷三十四二页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卷三十四二页四行)

  一清案续汉书五行志是十二年

  封于巫山之台(卷三十四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台御览引此文作阳

卷十一 第 49b 页 WYG0575-1009d.png
  高唐之姬(卷三十四二页十六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江源记云楚辞所谓巫山之阳高
丘之岨岨字与上下文叶

  王命急宣(卷三十四三页一行)

  一清案王命上落或字御览引此文校增

  不以疾也(卷三十四三页二行)

  一清案以当作似寰宇记引此文作加

  其间清荥峻茂(卷三十四三页四行)

卷十一 第 50a 页 WYG0575-1010a.png
  一清案荥当作荣

  江水又东径石门滩(卷三十四三页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斩上夔道(卷三十四三页十二行)

  笺曰吴志作兜道一清案何焯云夔字是也史文误

  屈原宅于今具存(卷三十四四页八行)

  一清案屈字衍文原下落田字黄省曾本校正

  江水又东径城北(卷三十四四页十行)

卷十一 第 50b 页 WYG0575-1010b.png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径下落其字胡渭校增

  其城凭岭作固(卷三十四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其字衍文

  地理志以为吴子之丹阳(卷三十四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丹阳郡丹阳县下云楚之先熊
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此是班固误记宋祁曰丹
阳当作丹杨是也晋书地道记云丹杨县丹杨山多
赤柳在西寰宇记润州丹阳县下云本汉曲阿县地
卷十一 第 51a 页 WYG0575-1010c.png
唐天宝元年复为丹杨县以邑界杨树生丹为名故
今字从木为称按宋志亦从木作丹杨乐记故以复
为释之何焯校衍子字改阳为杨

  江水又东南径夔城南(卷三十四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跨据川阜(卷三十四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跨据上落城字

  皆枕深谷(卷三十四四页十九行)

卷十一 第 51b 页 WYG0575-1010d.png
  一清案皆当作背

  东带乡溪(卷三十四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乡口溪见下此落口字

  江水又东径归乡县故城北(卷三十四五页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余谓袁松此言(卷三十四五页九行)

  一清案袁松即袁山松晋书有传谢安传作袁崧而
是注前后亦多作袁崧盖合二字为一终当以山松
卷十一 第 52a 页 WYG0575-1011a.png
为是

  西南入县(卷三十四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南黄省曾本作北

  江水又东径信陵县南(卷三十四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而注大江也(卷三十四五页十六行)

  一清案而注下落于字黄省曾本校增

  江水又东过夷陵县南(卷三十四五页十七行)

卷十一 第 52b 页 WYG0575-1011b.png
  一清案江水二字衍文

  盛弘之谓空冷峡(卷三十四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谓下落之字冷当作泠通典寰宇记俱作空
舲峡顾祖禹曰夏秋水泛必空舲乃可上然作泠字
于义亦得梁书王僧辩传作空灵滩即湘水注之空
泠峡也

  其间远望交岭表(卷三十四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望下落势字寰宇记校增

卷十一 第 53a 页 WYG0575-1011c.png
  江水历峡东径宜昌县之埵灶下(卷三十四六页三行)

  笺曰埵灶洽闻记云插灶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


  江水又东流头滩(卷三十四六页九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东下落径字

  其水并浚激奔㬥(卷三十四六页十行)

  一清案浚何焯校改峻

  倏忽沦没别无期(卷三十四六页十一行)

卷十一 第 53b 页 WYG0575-1011d.png
  一清案倏当从犬作倏从火作倏非

  江水又东径宜昌县北(卷三十四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便得宜昌县(卷三十四六页十六行)

  一清案县下落也字御览引此文校增

  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卷三十四六页十七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卷三十四七页一行)

卷十一 第 54a 页 WYG0575-1012a.png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有色如人负刀牵牛(卷三十四七页三行)

  笺曰孙云当作有石一清案当作有石色荆州记校


  加江湍纡回(卷三十四七页四行)

  一清案加下落以字寰宇记校增

  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卷三十四七页六行)

  一清案二句下御览引此文有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卷十一 第 54b 页 WYG0575-1012b.png
八字今校补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卷三十四七页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及余来践跻此意(卷三十四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跻孙?校改赍

  始信之耳闻不如亲见矣(卷三十四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之字当移在耳闻下

  江水历禹断江(卷三十四七页二十行)

卷十一 第 55a 页 WYG0575-1012c.png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南峡北有北谷村(卷三十四八页一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郡国志曰西陵有七谷村北字误

  江水出峡东南流径故城州(卷三十四八页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据此城降晋遣太傅羊祜接援(卷三十四八页九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晋字

  江水又东径故城北(卷三十四八页十一行)

卷十一 第 55b 页 WYG0575-1012d.png
  笺曰宋本作陆抗故城北一清案非也若此有陆抗
二字则下不应又以所谓陆抗城也释之八字是注
混作经朱氏盖不识也

  四面大险(卷三十四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大当作天

  后复夷陵(卷三十四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后复下落曰字

  尝有白马出穴食人逐之(卷三十四八页二十行)

卷十一 第 56a 页 WYG0575-1013a.png
  笺曰食字下疑有禾麦字乃成文理白帖引荆州记
正同但云昔有马从穴出因复还入潜行乃出汉中
一清案尝有白马出穴(句)(句)人逐之自足成文正
不必有禾麦字也

  正可见其远峰耳(卷三十四九页六行)

  一清案见其黄省曾本作再见

  江水又东径白鹿岩(卷三十四九页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卷十一 第 56b 页 WYG0575-1013b.png
  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门(卷三十四九页十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下门字当作间后汉书
注校

  虎牙在此(卷三十四九页十一行)

  一清案此当作北后汉书注引此文校

  此三山(卷三十四九页十二行)

  一清案三当作二

  刘备曰宜都(卷三十四十页五行)

卷十一 第 57a 页 WYG0575-1013c.png
  一清案刘备下落改字孙潜校增

  下临青江(卷三十四十页九行)

  一清案青当作清即很山清江也

  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来注之(卷三十四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经混作注

  江水又东径上明城北(卷三十四十页十五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地理志曰江沲出西南东入江是也(卷三十四十页十九行)

卷十一 第 57b 页 WYG0575-1013d.png
  笺曰江沲当作江沱地理志蜀郡郫县注禹贡江沱
在西南东入大江一清案汉志南郡枝江县下云江
沱出西东入江师古曰沱即江别出者按此是荆州
之沱朱氏引梁州之沱以相證可谓疏卤矣又班志
枝江之沱无南字恐是世本脱失耳

  大败于津乡(卷三十四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何焯据左传校衍乡字杜预曰津楚地或曰
江陵县有津乡

卷十一 第 58a 页 WYG0575-1014a.png
  此津乡县即其地也(卷三十四十一页五行)

  笺曰津乡县旧本作津乡弘吴改作县亦无所据汉
晋地志无津乡县也或是似字之讹一清案何焯曰
弘疑当作殆

  中桑田甘果(卷三十四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中下落有字

  乃漕一洲(卷三十四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漕寰宇记作增

卷十一 第 58b 页 WYG0575-1014b.png
  义熙初武烈王斩桓谦处(卷三十四十一页二十行)

  笺曰武烈王当是武陵王按宋书高祖讨桓玄玄败
走江陵乃奉武陵王遵为大将军承制大赦天下玄
走至枚回洲斩首传京师义熙元年正月刘毅等至
江津破桓谦桓振江陵平一清案何焯云武烈乃烈
武之讹宋临川烈武王道规也事见本传朱氏盖未
详桓谦复以谯纵蜀师寇江陵之事耳

  其子孙世令(卷三十四十二页十三行)

卷十一 第 59a 页 WYG0575-1014c.png
  一清案世令当作至今𨽻释校

  江水又东会沮口(卷三十四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县江有洲(卷三十四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案江当作北名胜志校

  王昭之(卷三十四十二页二十页)

  一清案昭当作韶

  江水又东径燕尾洲(卷三十四十三页九行)

卷十一 第 59b 页 WYG0575-1014d.png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合承大溪(卷三十四十三页十行)

  一清案承当作成黄省曾本校

  江水东得马牧口(卷三十四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径江陵县故城南(卷三十四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县曰江陵(卷三十四十四页七行)

卷十一 第 60a 页 WYG0575-1015a.png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注作江陆

  遵善于防攻(卷三十四十四页十二行)

  笺曰孙云防攻当作方功谓以方计土功也一清案
汉书张汤传云治方中孟康曰方中陵土作方也师
古曰古谓掘地为坑曰方今荆楚俗土功筑作算程
课者犹以方计之朱氏言之不详

  江水又东径郢城南(卷三十四十五页四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卷十一 第 60b 页 WYG0575-1015b.png
  江水又东得豫章口(卷三十四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曲而极水曲之势(卷三十五一页八行)

  一清案曲而当作屈西全祖望校改

  涌水出焉(卷三十五一页九行)

  一清案涌当作涌

  江水又东涌水注之(卷三十五一页十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卷十一 第 61a 页 WYG0575-1015c.png
  南通于江(卷三十五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于江下落二水之间四字

  春秋所谓阎敖游涌而逸于二水之间者也(卷三十五一页十一
行十二行)

  一清案春秋下通鉴注引此文有左氏傅三字今校
增于二水之间五字衍文

  江水又径南平郡孱陵县之乐乡城北(卷三十五一页十五行)

  一清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卷十一 第 61b 页 WYG0575-1015d.png
  又东右合油口(卷三十五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径公安县北(卷三十五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杜预克定江南置华容置之(卷三十五二页一行)

  一清案上置字吴琯本作罢

  南郡治矣以华容之南乡为南郡(卷三十五二页二行)

  一清案矣当作吴

卷十一 第 62a 页 WYG0575-1016a.png
  北是渊也相接(卷三十五二页五行)

  笺曰孙云渊当作沦一清案非也名胜志引此文作
渊潭于文当是渊池池字与也字形相近北是误当
作自此

  江水左会江口(卷三十五二页七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江口杨慎本作高口下云
故市口水与高水相通是也

  对黄州(卷三十五二页八行)

卷十一 第 62b 页 WYG0575-1016b.png
  一清案对上落右字赵彦卫云麓漫钞云江水东注
凡水经左者皆北岸右者皆南岸左会高口高口在
北黄州宜在南故云右对也下云江水又东右得聂
口左对聂州是其例也

  江水又东得故市口(卷三十五二页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右径杨岐北山(卷三十五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北山二字当倒互寰宇记
卷十一 第 63a 页 WYG0575-1016c.png
云杨岐山在石首县西一百步宋鲍明远杨岐守风
诗云洲回风正悲江寒雾未歇即此也

  大江又东左合子夏口(卷三十五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曰子夏也(卷三十五二页十四行)

  笺曰当作故曰夏口也一清案非也通鉴注引此文
是子夏江有江夏中夏之名此云子夏下文子练口
是其證也

卷十一 第 63b 页 WYG0575-1016d.png
  大江又东左得侯台水口(卷三十五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大江右得龙穴水口(卷三十五二页十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生死命也(卷三十五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生下落性也二字寰宇记引此文校增

  江水自龙巢而东俞口(卷三十五三页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东下落得字

卷十一 第 64a 页 WYG0575-1017a.png
  江水北岸(卷三十五三页三行)

  一清案水当作之

  故监县尉治也(卷三十五三页四行)

  一清案晋书地理志南郡统监利县寰宇记引荆州
图副云晋太康五年立落利字

  又东得清阳土坞二口(卷三十五三页五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大江右径石首山北又东径赭要(卷三十五三页七行)

卷十一 第 64b 页 WYG0575-1017b.png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左得饭筐上口(卷三十五三页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右会饭筐上口(卷三十五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上当作下

  江水又右得上檀浦(卷三十五三页十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径竹畦南(卷三十五三页二十行)

卷十一 第 65a 页 WYG0575-1017c.png
  笺曰宋本作竹町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中有观详溠(卷三十五四页一行)

  一清案详全祖望校改洋

  江水又东左得二夏浦(卷三十五四页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夏浦俗谓之西江口(卷三十五四页八行)

  一清案夏浦二字衍文

  又东径彭城口(卷三十五四页十二行)

卷十一 第 65b 页 WYG0575-1017d.png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自彭城矶东径如山北(卷三十五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左径白螺山南(卷三十五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江中也(卷三十五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江中下落山字晏公类要校增

  江水左径止乌林南(卷三十五五页一行)

卷十一 第 66a 页 WYG0575-1018a.png
  笺曰止当作上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径乌林南(卷三十五五页三行)

  一清案此当作下乌林落下字

  江水又东左得子练口(卷三十五五页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左得中阳水口又东得白沙口(卷三十五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亦谓之流口(卷三十五六页四行)

卷十一 第 66b 页 WYG0575-1018b.png
  一清案流当作港即长洋港口也

  东北流之长洋港东北流径石子冈(卷三十五六页五行)

  一清案之当作注长洋港下落又字

  江水东右得聂口(卷三十五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江水下落又字

  江水左径百人山南(卷三十五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卷三十五六页十六行)

卷十一 第 67a 页 WYG0575-1018c.png
  一清案所起当是处所之误

  江水东径大军山南(卷三十五六页二十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出江州武昌郡武昌县泰山(卷三十五七页二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泰山魏书宣武帝纪亦作金山

  江水又东径小军山南(卷三十五七页六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径鸡翅山北(卷三十五七页八行)

卷十一 第 67b 页 WYG0575-1018d.png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沌水上承阳县之白湖(卷三十五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阳县上落沔字白湖上落太字通鉴注寰宇
记引此文并同今校补两汉志沔阳县属汉中郡晋
宋因之后魏属华阳郡去江夏绝远寰宇记汉阳军
下云魏初定荆州屯沔县舆地志曰鲁山下有城即
吴江夏太守所理之境晋立沔阳县属江夏郡历宋
齐梁因之按魏书文䀻传云别屯沔口非沔县也晋
卷十一 第 68a 页 WYG0575-1019a.png
书陶侃传亦云镇于沌口移入沔江沔江即沔口又
不云是沔阳惟宋志荆州总序云刺史陶侃治沔阳
后治武昌祝穆方舆胜览云魏立荆州屯沔阳为重
镇盖在沔水之阳亦即沔口又谓之临嶂城魏始立
城晋乃置县即旧江夏太守治乐史之说故为非矣

  径阳县(卷三十五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宋书州郡志江夏太守领沌阳子相江左立
寰宇记云晋于林鄣立沌阳县属江夏郡

卷十一 第 68b 页 WYG0575-1019b.png
  江水又东径叹父山南对叹州(卷三十五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亦曰叹步矣(卷三十五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叹步黄省曾本作炭步

  江水又东径鲁山南(卷三十五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右翼际山也(卷三十五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右当作古

卷十一 第 69a 页 WYG0575-1019c.png
  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夏也(卷三十五八页二行)

  一清案入江下落故曰江三字汉志校补

  然亦曰偃月垒(卷三十五八页六行)

  一清案然字衍文

  陆统(卷三十五八页七行)

  一清案吴书是凌统陆字误

  江水溠洄状浦(卷三十五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状当作洑

卷十一 第 69b 页 WYG0575-1019d.png
  目之为鹄湾鹄山东北对夏口城(卷三十五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鹄湾鹄山上俱当有黄字

  江水左得湖口(至)安陆镇之延头(卷三十五八页十九行至九页三行)

  一清案九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通大湖(卷三十五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当作太白湖

  东南注于江(卷三十五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东南寰宇记引此文作东流

卷十一 第 70a 页 WYG0575-1020a.png
  江之有武口(卷三十五九页三行)

  笺曰有宋本作右一清案右下落岸得二字

  宋永嘉二年(卷三十五九页四行)

  一清案永嘉当作元嘉

  江水东径若城南(卷三十五九页九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东有苦菜(卷三十五九页十二行)

  一清案苦菜下落口字

卷十一 第 70b 页 WYG0575-1020b.png
  二口(卷三十五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二口当作浦口即赤溪夏浦口也

  又东径具矶此(卷三十五九页十八行)

  笺曰宋本作贝矶一清案此当作北

  江右岸(卷三十五九页十九行)

  一清案江下落之字

  江水右得黎矶北(卷三十五十页一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卷十一 第 71a 页 WYG0575-1020c.png
  得其音而忘其事(卷三十五十页四行)

  一清案事当作字

  蛮田超秀为刺史(卷三十五十页五行)

  一清案梁书安成王秀传作田超秀今从魏书孝明
帝纪作田秀超

  出黄武山南(卷三十五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举水又南东历赤亭下(卷三十五十页十三行)

卷十一 第 71b 页 WYG0575-1020d.png
  一清案南东二字当倒互

  谓之举洲(卷三十五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洲当作口

  夏有洰水(卷三十五十页十六行)

  一清案夏上落江字

  江水又东径邾县故城南(卷三十五十页十九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汉高帝三年(卷三十五十页二十行)

卷十一 第 72a 页 WYG0575-1021a.png
  一清案三当作元

  旧吴时客舍于洲上方便谓所止焉(卷三十五十一页四行五行)

  一清案时下落筑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增谓当作唯

  鄂县北江水右得樊口(卷三十五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庾仲雍江水记云(卷三十五十一页七行)

  一清案隋书经籍志校衍水字

  乃拔刀急止(卷三十五十一页十一行)

卷十一 第 72b 页 WYG0575-1021b.png
  一清案止当作上

  江水又左径赤鼻山南(卷三十五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径西阳郡南郡治即西阳县也(卷三十五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卷三十五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旧樊楚也(卷三十五十二页一行)

卷十一 第 73a 页 WYG0575-1021c.png
  一清案也当作地

  孙权以魏黄初元年中(卷三十五十二页四行)

  一清案中字衍文

  依夕(卷三十五十二页十一行)

  笺曰依夕字误当作依希一清案非也钟惺曰依夕
犹言傍晚太平御览引武昌记正作依夕

  大子卤簿中(卷三十五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大子当作天子

卷十一 第 73b 页 WYG0575-1021d.png
  而其首虎以争之(卷三十五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案以字当移在而字下

  权告天位于此(卷三十五十三页三行)

  一清案告天下落即字

  又得东五丈又得次浦(卷三十五十三页六行)

  一清案得东二字当倒互五丈下落浦字又下落东


  江水左则巴水注之(卷三十五十三页九行)

卷十一 第 74a 页 WYG0575-1022a.png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径轪县故城南(卷三十五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东会希水口(至)灊县故城(卷三十五十四页一行)

  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经出灊县上落水字

  霖雨暴病(卷三十五十四页六行)

  笺曰孙云疑㬥(阙)一清案孙?校改疾

  大江右岸有厌里口安乐浦(卷三十五十四页七行)

卷十一 第 74b 页 WYG0575-1022b.png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左得赤水浦(卷三十五十四页十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径南阳山南(卷三十五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径西陵县故城南(卷三十五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东历孟家㳾(至)其北(卷三十五十四页十八行十九行)

卷十一 第 75a 页 WYG0575-1022c.png
  笺曰孙云㳾疑作溠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山连径江则(卷三十五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则当作侧

  蕲水从北东注之(卷三十五十五页四行)

  笺曰克家云疑作北来一清案北东字本禹贡不误

  江水又得常口(卷三十五十五页五行)

  笺曰宋本作韦口一清案当作苇口下云浦东有苇
山可證也又当作右

卷十一 第 75b 页 WYG0575-1022d.png
  此即西阳寻阳二郡界也(卷三十五十五页十五行)

  笺曰西阳一作南阳一清案宋书州郡志云西阳太
守本县名二汉属江夏魏立弋阳郡又属焉惠帝又
分弋阳为西阳国属豫州在今湖广黄州府境东南
至九江府二百四十里

  右岸有土复曰江浦也(卷三十五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案曰当作口

  又东得苦莱水水口(卷三十五十五页二十行)

卷十一 第 76a 页 WYG0575-1023a.png
  一清案水字重文宜衍

  西北流径阳县(卷三十五十六页一行)

  一清案当是阳新县落新字

  亦谓之飞夜游女矣(卷三十五十六页五行)

  一清案飞夜二字当倒互朱翌猗觉寮杂记云岭外
人家婴儿衣暮则急收不可露夜土人云有虫名暗
衣夜见小儿衣必飞毛著其上儿必病寒热久则瘦
不可疗其形大如蝴蝶水经谓之夜飞游女搜神记
卷十一 第 76b 页 WYG0575-1023b.png
又谓之夜游女以为即鬼车也

  咸沃壤(卷三十五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咸下落成字孙?校增

  江水口右东得兰溪水口(卷三十五十六页十行)

  一清案口当作又右东二字当倒互

  又东左得青林口(卷三十五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即水(卷三十五十六页十二行)

卷十一 第 77a 页 WYG0575-1023c.png
  一清案寰宇记蕲州广济县下引此文曰江水左傍
青林湖即利水今校补八字利水世本水经注作刋
水前后经注俱校改





卷十一 第 77b 页 WYG0575-1023d.png








  水经注笺刋误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