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箋刋誤卷八
  仁和趙一清
  漾水
  西源隴西燔冢山㑹泉(卷二十一頁九行)
  一清隴西下落西縣二字漢書地理校補泉胡
渭曰當是白水之誤
  又言隴西縣嶓冢山在西(卷二十二頁六行)
  一清隴西下當一西
  天子春山(卷二十二頁十八行)
  一清穆天子傳作舂山
  事同徐吾淵之異(卷二十三頁十二行)
  箋曰徐吾當作余吾漢書應劭余吾朔方一清
山海經余吾與徐字為近
  亦西垂官也(卷二十四頁七行)
  一清史記本紀文公元年西埀宫官字誤
  世祖至陽河(卷二十四頁十一行)
  一清漢書地理天水郡河陽縣河字當倒互
  請蜀救至(卷二十四頁十六行)
  一清全祖望云請蜀上據後漢書補王二字
  願諸將亟罷(卷二十五頁一行)
  一清宋本作亟還一清案亟罷本後漢書隗囂
  始昌縣故城西(卷二十五頁三行)
  一清始昌全祖望校増直字
  故城西也(卷二十五頁四行)
  一清城西當倒互作西城西縣晉改曰始昌
天水郡晉書地理
  水有鹽官(卷二十五頁七行)
  一清水下全祖望校增北字
  蘭軍水出西北(卷二十五頁十行)
  箋曰蘭軍字誤宋本蘭單而下文又有蘭坑疑作
公元442年
蘭坑一清案非也方輿紀要鞏昌府成縣蘭臯蕭子顯武興西北蘭臯戌去仇池二百里宋元嘉十九年裴方明等伐仇池楊難當遣其將苻宏祖守蘭臯是也元豐九域階州將利縣蘭臯
  雞水出南雞谷(卷二十五頁十三行)
  一清出南二字當倒互
  二源水合注(卷二十五頁十五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宋太祖龍驤將軍裴方明楊難當妻子北奔(卷二
十六頁六行)
  一清全祖望云于文當重難二字
  安西參將魯尚期(卷二十六頁六行)
  一清宋書胡傳參軍
  祁山在璠冢之山(卷二十六頁九行)
  一清案璠冢之璠當从山作嶓
  溪徑逶迤(卷二十六頁十四行)
  一清溪徑之溪當以足作蹊或从彳作徯
  漢水又西逕南岸北中岸之上下二城相對(卷二十六頁十
七行)
  箋曰㟁宋本作岈一清案此文多誤當作漢水又西
逕南岈此岈之中(句)中字移在之字之下
  祁山縣去沮五百里(卷二十六頁十八行)
  一清祁山未嘗置縣此縣當移在去沮之下
  然世俗名之為皆陵水非也(卷二十七頁七行)
  箋曰皆作階一清案然字衍文
  東南得城階水(卷二十七頁九行)
  箋曰孫云疑作武階一清東南上落又字孫潜
  故都為目矣(卷二十七頁十七行)
  一清案故下落以字御覽引此文校増
  縣曰循虜縣(卷二十七頁十八行)
  一清下縣衍文
  為氐大師(卷二十八頁二行)
  一清案大師當作太師太平寰宇記校改
  谷有二源合同一壑(卷二十八頁二行)
  一清案谷當作水合衍文
  漢水東合漢水(卷二十八頁六行)
  箋曰孫云洛漢當作洛溪一清案非也方輿紀要
昌府成縣武都郡治也有六漢水即洛漢水也其水源西和縣境即綿諸道地流逕成縣六漢堡又西入西漢水六洛音同通用
  飛流下注(卷二十八頁十四行)
  一清案流黄省曽本作清
  今廣業郡治(卷二十九頁五行)
  箋曰宋本廣漢一清案非也方輿紀要鞏昌府
縣下云後魏下辨道地置廣業郡領白石等縣魏書地形志廣業郡𨽻東益州並同
  峽中白水大石(卷二十九頁八行)
  箋曰白一作當一清案非也御覽引此文是峽中
泉生大石校正
  詡使燒石以水灌之(卷二十九頁十行)
  一清御覽引此文水作醋新唐書地理志云嚴礪
長舉縣西疏嘉陵江二百里焚巨石沃醯以灌之通漕以饋成州戍兵即詡之遺法後漢書注亦誤作
  濁水東南陽水北出渥谷(卷二十九頁十一行)
  一清方輿紀要鞏昌府成縣云泥陽川縣東
五十里祝穆云水天水發源南流泥陽鎮栗亭水合東南徽州界注嘉陵江隋志後魏泥陽縣西魏廢入同谷即此也與地形北地郡泥陽縣異地同名此縣旋置旋廢魏収不録之渥字誤
  峰駐月駕矣(卷二十十頁六行)
  一清案駐黄省曾作枉孫潜栁僉本同
  西南至山(卷二十十頁十行)
  一清案至下落秦岡二字全祖望校補
  故道水右又合黄盧山水(卷二十十頁十一行)
  一清案右又二字互易
  漢世鳯凰至(卷二十十一頁二行)
  箋曰舊本作鳯凰上疑當作止呉本作至一清案御
覽引此文作止焉
  西流漢水又逕晉壽城西(卷二十十一頁十五行)
  一清黄省曽本重漢水二字
  白水東南隂平故城南(卷二十十二頁十一行)
  一清隂平下落道漢志續志校増
  水出長松縣西南白馬漢(卷二十十二頁十四行)
  箋曰漢一作溪一清案而字衍文
  白水東合空冷水(卷二十十三頁四行)
  一清案冷當從水作泠
  西南合南注(卷二十十三頁六行)
  一清案下南字衍文
  共成三溪(卷二十十三頁八行)
  一清案三當作一
  入極溪便即水源也(卷二十十二頁十二行)
  一清案入上落東字黄省曽本校便字衍文
  來合白水(卷二十十三頁十五行)
  一清案來當作
  白水東南於吐費城南(卷二十十四頁四行)
  箋曰孫云疑脫逕字一清案於當作胡渭校改
  故遂城葭萌矣(卷二十十四頁六行)
  一清案遂下落名字
  與津吏打傷破頭者(卷二十十四頁九行)
  一清打傷全祖望范史段翳校補開笥得
書言五字字元章
  即是也(卷二十十四頁十七行)
  一清即是下落水字
  又東南平城東(卷二十十五頁五行)
  一清平城當作始平城魏書地形南白水郡
始平縣
  水西北鄭縣南(卷二十十五頁八行)
  一清江水注云宕渠水濳水渝水矣出漢中郡
南鄭縣嶺山鄭縣南當南鄭縣
  與難水合(卷二十十五頁九行)
  一清案難下落江字寰宇記校補
  又東南入漢(卷二十十五頁十一行)
  一清案入下落于字寰宇記校補
  又東南漢州江津縣東南入於江(卷二十十五頁十二行)
  一清案此條經文之誤詳具本
  故仲雍謂涪内地者也(卷二十十五頁十三行)
  一清故當庾仲雍下落字通鑑注引此文校
  丹水
  名高猪山也(卷二十十五頁十五行)
  一清案名上落一字
  水出上洛縣西南(卷二十十五頁二十行)
  一清案水下落源字名勝志引此文校増
  其水兩源合舍(卷二十十六頁一行)
  箋曰宋本無舍字一清案合舍字屢見注中箋說非
  入于汋(卷二十十六頁七行)
  一清案汋當作汮即均水下同
  殷湯之名(卷二十十六頁九行)
  一清案湯當作
  晉楚之盟(卷二十十六頁十二行)
  一清左傅是晉楚有盟朱箋欲改之字作有然古
人引書多抄變其詞苟無害也於義則可
  循之則可矣(卷二十十七頁六行)
  一清案循當作
  黄水出北予山(卷二十十七頁十七行)
  箋曰一作北子山一清漢書地理析縣云黄
水出黄谷水出析谷俱東至酈入湍水湍水云出酈縣北芬山黄水鞠水同出北芬山特異谷耳箋説無據
  因為順陽郡(卷二十十八頁三行)
  一清案為立二字當倒互
  謂之淅水(卷二十十八頁十六行)
  一清案水當作孫潜校改
  汝水
  亦言出南陽魯陽縣大盂山(卷二十一一頁八行)
  箋曰汝州大盂山在魯山縣西五十里山低窪
四圍若城一清案朱氏以魯山縣魯陽縣大繆漢書地理南陽郡魯陽縣下云有魯山魯縣未嘗以魯山名縣也至唐初復置魯州始改縣曰魯山至今因之
  黄栢谷(卷二十一一頁十三行)
  一清案黄當作蒙説見下
  左右深植(卷二十一一頁十五行)
  一清案深下落二字呉琯本校増
  歴蒙栢谷(卷二十一一頁二十行)
  箋曰孫云上文當作黄栢一清何焯以下
文觀之則上文黄字當作蒙孫氏誤矣
  水又東北趣狼臯山者也(卷二十一二頁四行)
  一清水上落汝字
  北流石堨東(卷二十一二頁十二行)
  一清案堨當作
  揆厥靈圃(卷二十一二頁二十行)
  一清案圃黄省増本作囿
  温水殷源(卷二十一三頁七行)
  箋曰殷一作數一清案非也殷盛也字不誤
  茨甍交池石沼(卷二十一三頁八行)
  一清寰宇記引此文作茨甍交拒方塘石沼今改
  水出兆山(卷二十一三頁十三行)
  一清案兆當作黄省曽本校
  勁期于衛(卷二十一五頁五行)
  箋曰期當作一清史記世家云懷君三十一
年朝魏懷君即勁也衛字誤黄省曽本作魏
  王莽之嘉荑也(卷二十一五頁九行)
  一清漢書地理志作嘉美
  謂之黄城(卷二十一五頁十行)
  一清案謂之上落世字
  按漢書(卷二十一五頁十二行)
  一清案漢書上落後字此足謝承
  先詣行所(卷二十一五頁十三行)
  箋曰孫云行所當作行在一清春秋經書公朝
王所即行在也不當妄改
  又東南潁川郟縣南(卷二十一五頁十六行)
  一清案又東南下落過字
  南逕水蓼堆東(卷二十一五頁二十行)
  一清案水當作
  亂注汝水縣(卷二十一六頁十三行)
  箋曰縣宋本作也一清案亂下落流字
  水出魯陽(卷二十一六頁十五行)
  一清案南下落陽字説文校補
  北瀆水有窮通(卷二十一七頁一行)
  一清案北當作
  有増臺記紀氏臺(卷二十一七頁五行)
  一清名勝志引此文作層臺之紀氏臺今補
  水出城西南逕夏亭城西(卷二十一七頁十一行)
  一清案亭城西南逕六字衍文
  即襄城城父也(卷二十一七頁十七行)
  一清城父下落縣黄省曽本校増
  報楊渠之役(卷二十一九頁六行)
  一清左傳楊梁
  漢水又東(卷二十一九頁十行)
  一清漢水當作湛水
  王莽更之定城矣(卷二十一九頁十五行)
  一清案更之下落曰字
  嘗不耗竭(卷二十一十頁二行)
  一清案嘗當作
  徵天下能為兵法(卷二十一十頁五行)
  一清案兵下落者字呉琯本校
  瞰臨城(卷二十一十頁十一行)
  一清案城下落中字後漢書光武帝校補
  統兼厥稱矣(卷二十一十一頁三行)
  一清案矣黄省曽本作耳
  汝水東得口水水出南陽雉山(卷二十一十一頁七行八行)
  一清口水二字互易雉山當作雉縣漢書地理
志校
  郭景純(卷二十一十一頁十四行)
  一清案于文落曰字全祖望校増
  楚惠王以封諸梁子(卷二十一十二頁三行)
  一清沈諸梁子高落高字
  吏民終不為動(卷二十一十二頁十行)
  一清案吏下落推排二字黄省曽校補後漢書
傅元有之
  乃沐浴服飾寢其(卷二十一十二頁十一行)
  一清案其下落中字黄省曽本校増後漢書本傅有
  是以于氏書之於神化(卷二十一十二頁十六行)
  一清于氏當作干氏
  而下澧水(卷二十一十二頁十八行)
  箋曰舊本作醴水一清案醴澧字通用
  廟前公子高諸梁碑(卷二十一十二頁十九行)
  一清案公上落葉字如曰公子高則疑于公子
  殘毁頽闕(卷二十一十三頁一行)
  箋曰一作頓闕一清案頽字不誤
  故塘方二里(卷二十一十三頁五行)
  一清故當作陂
  並諸梁之所堨也(卷二十一十三頁七行)
  箋曰也舊本作地一清案也字不誤
  東與芹溝合(卷二十一十三頁九行)
  一清溝下落水
公元196年
  建安元年(卷二十一十四頁二行)
  一清安帝改元建光建安後漢本傅是永
元年此後填寫之説
  城北名焉灣中有地數頃(卷二十一十四頁七行)
  箋曰疑作城比名焉一清孫潜栁僉作馬
若如箋説正不知何等語也
  降栗渚(卷二十一十四頁十三行)
  一清案降下落眺字寰宇記校増
公元91年
  永元三年(卷二十一十五頁一行)
公元397年
  一清後漢書安帝即位建元永初改元后父
公元116年
之封元初三年后紀永元字誤
  汶水水首受慎水(卷二十一十五頁五行)
  箋曰孫云汶水當作陂水一清案水字重文宜衍此
洧水篇之汶水唐時尚有汶柵港
  塹水自瀆北流七陂(卷二十一十五頁十二行)
  一清七陂當作北陂此與上南陂陂水兩分
  積為同陂(卷二十一十五頁十二行)
  一清案同當作漢書地理汝南郡鮦陽縣應劭
曰在鮦水之陽也
  周公舉之為魯卿士(卷二十一十六頁一行)
  箋曰宋本無魯字一清尚書蔡仲之命曰周公
卿士孔安國傅云周公圻内諸侯二卿治事孔穎達義云周公畿内諸侯得立二卿左傅定公四年周公舉之以為卿士杜預注曰為周公臣注從史記蔡世家曰為魯卿士朱氏不審托名宋本去之滅裂經史甚矣其妄也
  王命之以蔡中吕地也(卷二十一十六頁六行)
  箋曰中吕未詳一清案傅云南荆蠻吕中當作
  東南流注上蔡西岡(卷二十一十六頁十二行)
  一清案至字衍文
  陂東流(卷二十一十六頁十三行)
  一清案陂下落水字
  後以為縣(卷二十一十六頁十四行)
  一清案後下落楚字全祖望校増
  時天下大旱(卷二十一十七頁五行)
  一清下字衍文
  熹乃積柴自焚(卷二十一十七頁六行)
  一清案熹字衍
  主簿小史張化(卷二十一十七頁六行)
  箋曰史宋作吏一清主簿下落侯字孫潜校補
小史字不誤
公元39年
  建武十五年更名(卷二十一十七頁十六行)
  一清名字衍文是更封銍侯銚丹為侯國
  民謂之楚王瑟城(卷二十一十七頁十九行)
  箋曰瑟城當作琴城一清案城字衍文
  銅陂東注富水(卷二十一十七頁二十行)
  一清案銅當作
  又東為北清陂者也(卷二十一十八頁四行)
  箋曰當作東北清陂一清清陂當作青陂此
亦名青龍陂也
  故陳也(卷二十一十八頁五行)
  一清案也當作
  陂水東逕新息亭北(卷二十一十八頁八行)
  一清案於當作
  廟前有阪(卷二十一十八頁十四行)
  一清案阪當作
  汝水東南逕縣故城西(卷二十一十九頁五行)
  一清案逕下落原鹿二字
  杜預所釋地曰(卷二十一十九頁五行)
  一清案所字衍文
  潁水
  其水導源崇高縣(卷二十二二頁三行)
  箋曰崇一作嵩一清漢書地理志云崈高武帝
以奉太室山是為中岳太室少室山古文嵩高為外方山師古曰崈古崇字
  其水東流南陽城西(卷二十二頁十一行)
  一清南當作逕
  是樵父還牛處也(卷二十二二頁十七行)
  箋曰一作樊父一清困學紀聞古今人表許繇
巢父二人譙周古史許由居巢一號巢父巢許一人應休璉又謂之山父
  潁水東出陽城關(卷二十二三頁五行)
  一清章懷後漢書光武帝紀注云陽關聚名下
云陽關聚城字衍文
  亨神于大陵之上(卷二十二三頁十五行)
  箋曰脱一啟一清案亨當作
  俗謂之臺陂(卷二十二三頁十八行)
  一清案臺陂上落鈞字
  東逕陽翟故城北(卷二十二三頁二十行)
  一清陽翟下落縣
  王隱曰翟本櫟也(卷二十二四頁六行)
  一清案翟上落陽字
  側水九山碑(卷二十二四頁七行)
  箋曰當作水側一清側水謂臨側水際也字不誤
  潁水東南栢祠東歴臺北陂(至)葢潁水之㑹
淮也(卷二十二四頁十四行至五頁一行)
  箋曰自臺北以下原錯在東南臨潁縣注後今據
宋本改正一清黄省曽本之錯誤不待言彼文歴罡之下以臺臨水方百步至水受大漴經注共二十三行計四百十字接入丘城南之上是文當移接後又東公路臺北之下陂陂水南流積為江陂之上明白易曉朱氏誤割臺北陂至水受大漴經注一百七十二字于此遂至迷瞀不可復辨孫潜栁僉抄本又為改正方舊觀
  東歴罡(卷二十二四頁十四行)
  一清東歴下當後五五行丘城南至十頁
十九行所未詳
  登禪于是地(卷二十二五頁九行)
  一清案登下落壇受二字
  昔魏文帝于此(卷二十二五頁十一行)
  一清案禪上落受字
  遂于䌓昌靈臺也(卷二十二五頁十二行)
  一清案臺黄省曽本作壇
  水出褒城縣邑城下(卷二十二五頁十七行)
  一清褒城當作襄城
  潁水自縣西小㶏水出(卷二十二六頁一行)
  一清案縣西下落注字出下落焉字孫潜校增
  潁水東南澤城北(卷二十二六頁三行)
  一清案澤當作睪下臯澤相似之澤亦當作
  即古城臯亭矣(卷二十二六頁三行)
  一清城臯二字當倒互
  王莽更之曰華望縣也(卷二十二六頁九行)
  一清案縣字衍文
  徵太常也(卷二十二六頁十三行)
  一清案也名勝志作焉
  又南過汝陽縣北(卷二十二六頁十五行)
  一清全祖望云汝古皆作女道以為方俗之音
非也但不知漢人何以獨用古字女陽女隂而其餘則否
  又東逕博陽縣城東(卷二十二六頁二十行)
  一清案縣下落故字
  潁水東堰南流(卷二十二七頁十二行)
  一清東堰二字當倒互
  又東逕刺史賈逵北(卷二十二七頁十八行)
  一清刺史上落魏豫州三字
  賈良道(卷二十二七頁二十行)
  箋曰當作梁道一清案注中季梁作季良袁良作袁
頗多互借此亦其一也
  潁水東側潁有公路城(卷二十二八頁七行)
  一清案下潁字衍文
  丘頭枕水(卷二十二八頁十行)
  一清丘頭下落南字呉琯本校増
  潁水東南故城北(卷二十二八頁十二行)
  一清東南下落流字孫潜校増
  水上承陽都陵(卷二十二八頁十三行)
  箋曰陵宋本作阪一清案皆非也當作
  又東南宋公故城北縣郪丘者也(卷二十二八頁十四行)
  一清案公衍文郡國志云宋公國以為宋是公
國耳與他縣云侯國例合師古曰封于新郪號為宋國後漢書郭憲傅云汝南宋人可証也郪丘上落所謂三字全祖望校增
  新溝注之新溝首受交口(卷二十二八頁十八行)
  一清案兩新溝下落水
  封吕清為侯國(卷二十二八頁二十行)
  一清案史表作吕青
  細水東南細陽故城南(卷二十二九頁二行)
  一清細陽下落縣
  汝隂縣西地有呉城也(卷二十二九頁八行)
  一清案地當作
  汝水别瀆東逕公路(卷二十二九頁十八行)
  箋曰此文原本錯寫入東南潁陽縣注中今據宋
改正一清案公路下呉琯本有臺北二字朱氏錯割入前四頁十四行東歴罡之下今移接於此
  漢書宣帝廣陵厲王劉昌為侯也(卷二十二九頁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書字衍文當作
  出于二利間關女陽之縣(卷二十二十頁二行)
  一清案于文當重一間
  王莽更名之曰治(卷二十二十頁七行)
  一清漢書地理志作閏治今校補
  故陶丘縣也(卷二十二十頁十六行)
  一清案縣當作
  汝隂郡汝(卷二十二十頁十七行)
  一清魏書地形汝隂郡晉武帝置治社亭城縣
汝隂下汝字誤當作
  所未詳(卷二十二十頁十九行)
  一清案所未詳次行接前五頁二行東南至慎
經文五行水受大漴注文朱氏誤割黄本錯簡改正
  潁水東南江陂水注之(卷二十二五頁四行)
  箋曰注宋本作流一清案下云陂水南流積為江陂
江亦陂名改作流字非
  水受大崇(卷二十二五頁五行)
  一清案水受大崇下接前四頁十四行陂陂水南流
至五頁一行潁水之㑹淮也朱氏誤割黄本錯簡改正崇之崇當加水作方輿紀要壽州下云大漴陂在下蔡城西北百二十里淮水篇又作天淙陂誤也
  臺北陂水南流(至)葢潁水之㑹淮也(卷二十二四頁十四行至五頁
一行)
  一清臺北二字係後九頁十八行汝水别瀆又東
公路下文朱氏誤割黄本錯簡于此今移接于彼陂字上接下五頁五行水受大漴至葢潁水之㑹淮也潁水注盡此次行接後十頁二十行洧水經文
  洧水
  清水(卷二十二十一頁二行)
  一清案清當作
  在山上(卷二十二十一頁五行)
  一清在上落塢字
  塋四周(卷二十二十一頁六行)
  一清案塋下落域字
  河内宻人也(卷二十二十一頁九行)
  一清内當作南
  凋毁殆盡矣富而非義(卷二十二十一頁十二行)
  一清案矣𨽻釋載此文作
  東南流于洧(卷二十二十一頁十七行)
  一清案流下落注字
  洧水又東流南承雲二水合(卷二十二十二頁一行)
  一清流南二字當倒互
  以鄭不時城也(卷二十二十二頁五行)
  一清左傅是鄭所以不時城也今本
  西北流注洧水水又東南馬關水合(卷二十二十二頁十二行)
  一清案上水字重文當作
  水出武定岡(卷二十二十二頁十四行)
  一清案出北二字當倒互
  是謂之鄶鄶人者鄭是也(卷二十二十三頁五行)
  一清史記註引宋忠世本曰是為鄶人鄶人者鄭
是也校正鄭字亦誤當作鄶詳本卷
  鄶滎之南(卷二十二十三頁十一行)
  一清全祖望云鄶當作都鄶之國都也
  登南曰隂(卷二十二十三頁十六行)
  箋曰登當作參一清案夫參南何以曰隂乎全祖望
云是水南之誤
  洧水東逕新鄭故城中(卷二十二十四頁一行)
  一清新鄭下落縣
  史伯鄭桓公曰華君之土也(卷二十二十四頁十四行)
  箋曰鄭語史伯鄭桓公曰鄢蔽補丹依㽥歴莘君
公元1033年
之土也似非華字一清史記世家虢果獻十邑注云虞翻十邑謂虢鄶鄢蔽補丹依㽥歴華也索隱國語亦是華字困學紀聞鄭語依㽥歴莘引史記世家注及水經注俱作華字以証今本之失葢宋本原有作莘字者厚齋故特糾正何焯明道二年國語本前華後河正作華字
  苑陵縣(卷二十二十五頁六行)
  箋曰當作宛陵一清通鑑釋文辨誤云魏大都督
宇文貴進據潁川東魏臺任退保宛陵史炤宛陵宣城邑彭澤在西史炤參取漢書地理志及晉書地理以為殊不知地理河南郡又有宛陵縣晉屬滎陽郡後魏陳留郡天平以後廣武郡任祥退保者也詳考諸志宣城宛陵任祥所保之苑陵字有苑宛之異傅寫者誤以苑為宛史炤遂誤釋為宣城之宛陵所謂差之毫釐繆以千里也朱氏之誤殆與史炤同而渠水注又改為菀菀音鬱更為非矣
  捕章山水注水出東捕章山(卷二十二十五頁八行)
  一清案章當作河南總志云校出東二字當倒互
  于上下得一樹根壯大(卷二十二十六頁四行)
  一清案上當作
  又按京社地名並云(卷二十二十六頁八行)
  一清案社當作杜謂京相璠春秋土地名及杜預
釋地也
  其枝水東南流注沙(卷二十二十六頁十二行)
  一清東南呉琯本作東北
  洧水東逕陵縣故城南(卷二十二十六頁二十行)
  一清案隱陵當作鄢陵漢書地理潁川郡鄢陵
  京相璠曰(卷二十二十七頁十六行)
  一清案曰下落鄭地也三字黄省曽校補
  因洧水之北防也(卷二十二十七頁十七行)
  一清案因當作全祖望
  又東洧水左迤鴨子陂也(卷二十二十八頁四行)
  一清案也字衍文
  洧水穴口(卷二十二十八頁六行)
  一清穴口上落大字
  左合庾溝(卷二十二十八頁七行)
  一清案下云餘波南入甲庾溝此脫甲字庾當作
亦見渠水
  餘波南入甲庾溝(卷二十二十八頁十行)
  箋曰克家云波當作一清波字不誤汳水經
餘波南入睢陽城中獲水注云水上承安陂餘波北逕阿育王寺側葢其詞例也惟波流所界乃能入溝注洧若陂是定體何以能入與注乎
  水上洧水波縣南(卷二十二十八頁十二行)
  箋曰波宋本作汲一清洧水下落於字
  即經所謂茅邑地也(卷二十二十八頁十六行)
  一清茅邑當作城邑
  西納北異流(卷二十二十八頁十七行)
  一清案于文當作西北納潩流謂潩水也
  東西减里(卷二十二十九頁四行)
  一清案減當從水作減
  河水東逕陽城西(卷二十二十九頁十一行)
  一清河水當作洧水
  潩水篇
  升于洪堤上(卷二十二十九頁十四行)
  一清案洪堤下落之字
  而流為陂(卷二十二十九頁十六行)
  一清案而流二字當倒互
  支流脈亂(卷二十二二十頁八行)
  一清案脈當作
  又南逕皇帝(卷二十二二十頁十四行)
  箋曰孫云按下當作皇臺一清黄省曽本作皇
  潩水又南分二水(卷二十二二十頁十五行)
  一清案分下落為字
  東逕曲强東(卷二十二二十頁十七行)
  一清案曲强下落城
  即是縣之濁城也(卷二十二二十一頁一行)
  一清案是社當作長社
  水上陂水(卷二十二二十一頁三行)
  一清陂水上落皇字
  潩水又東逕武亭間(卷二十二二十一頁六行)
  一清當作又逕東西武亭間下云兩城相對
  具水城西(卷二十二二十一頁十行)
  箋曰具宋本作其一清案其水下落自字
  陂上狼陂(卷二十二二十一頁十一行)
  一清案陂下落水字于文是陂水上承狼陂
  春秋左傅楚子鄭師于狼是也(卷二十二二十一頁十三行)
公元前664年
  一清左傳狼淵校補事在文公九年
  逕臣陵城北(卷二十二二十一頁十四行)
公元1033年
  箋曰一作巨陵一清案春秋分記引京相璠土地
作巨陵顧祖禹曰又謂之大陵
  潧水
  如前莘後河(卷二十二二十二頁八行)
  一清國語若前華後河韋昭解華華國也道元注
洧水能引韋氏之説則此莘字是後人傅寫之誤無疑
  循典刑以守之(卷二十二二十二頁九行)
  一清循國語作修
  世所謂之為鄶水也(卷二十二二十二頁十二行)
  一清案所孫潜校改
  渠水
  渠水自河與沛亂流榮澤北(卷二十二二十二頁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案沛當作泲東下落逕字榮澤之榮當從水
滎經傅相承朱氏箋云舊本作滎其陋如此
  猶秦之有具圃(卷二十二二十三頁三行)
  一清案具當作具囿
  上下二十四浦津津流逕通(卷二十二二十三頁五行)
  一清案津字重文
  大斬小斬(卷二十二二十三頁六行)
  箋曰御覽引此作大斬小斬一清案今御覽正作漸
  梁惠成十年(卷二十二二十三頁十一行)
公元39年
  一清御覽引此文作十五年竹書紀年事在周顯
八年梁惠成王之十年御覽誤也
  渠又右合五池溝(卷二十二二十三頁十五行)
  一清案又當作
  中流渠(卷二十二二十三頁十六行)
  箋曰中宋本作下一清案流下落入字
公元250年
  魏嘉平二年(卷二十二二十三頁十七行)
公元251年
  一清三國志司馬懿王陵嘉平三年二字
  渠又東不家溝水注之出京縣東南山北谿(卷二十二二十
三頁十九行二十行)
  箋曰宋本十家一清寰宇記云鄭水一名不家
溝不姓見晉書束晳傅有不凖不姓之不轉古音音彪或云與丕㔻字通春秋傅之㔻鄭亦作丕葢其地有不姓人居之故即姓以名溝也朱箋所引宋本非矣渠下落水字出京縣上又落水
  蒍子馮公子格率鋭師侵費(卷二十二二十三頁二十行)
  一清案上蒍子馮上落楚字
  俗又謂之管水東北分為二水(卷二十二二十四頁六行七行)
  一清案又當移在東北之上孫潜校正
  漢書曹參傅靳擊羽嬰於昆陽(卷二十二十四頁十一行)
  箋曰靳漢書作稱一清漢書無此字葢是衍文
  清水又屈而北流(卷二十二二十四頁十九行)
  一清當作池水落池字
  水出城南岡(卷二十二二十四頁二十行)
  一清案畢城當作華城
  西入黄崕溝(卷二十二二十四頁二十行)
  一清全祖望云此即濟水注之黄雀鄭國别有
黄崕溝非此溝也
  苑陵縣(卷二十二二十五頁七行)
  箋曰苑當作一清案此是世本郡國志誤文朱氏
據之非矣詳見洧水
  余按林鄉故城新鄭北東(卷二十二二十五頁八行)
  一清北東二字當倒互
  如北七十許里苑故城(卷二十二二十五頁九行)
  一清案苑下落陵字
  今是亭南去新鄭故城四十許里(卷二十二二十五頁十二行)
  一清新鄭下落縣
  積古之傅(卷二十二十五頁十五行)
  箋曰克家云疑作稽一清積古猶詩言振古
不誤
  世所謂之靖澗水也(卷二十二二十六頁四行)
  一清案所字衍文
  又北東伯禽城北(卷二十二二十六頁十一行)
  一清北東二字當倒互
  即潘岳都碑(卷二十二二十六頁十三行)
  一清都下落鄉
  服䖍博浪陽武二水沙名也(卷二十二二十七頁四行)
  一清案此文誤也當作博浪陽武沙水二名也詳見
本卷
  故世又謂中牟臺(卷二十二二十七頁九行)
  一清案又謂下落之字
  遺臺並存(卷二十二二十七頁十三行)
  一清案臺通鑑地理通釋作基
  世謂此亭為却城(卷二十二二十七頁二十行)
  一清案却當作
  東流北逕焦城東(卷二十二二十八頁三行)
  一清案流北二字當倒互
  陽丘亭西也謂之焦溝水(卷二十二二十八頁四行)
  一清案也當作
  秦公孫壯率鄭圍焦城(卷二十二二十八頁五行)
  箋曰率當作一清案率下落師伐二字孫潜校増
今本竹書無此二字葢以意増
  東北流中牟縣故城(卷二十二二十八頁十四行)
  一清案城下落南字孫潜校増
  按中牟當在濕水之上矣(卷二十二二十九頁三行)
  一清案濕當作□古漯字春秋分記云定九年晉車
公元前822年
千乘中牟晉地也在河北世家獻侯即位中牟趙界自漳水以北不及河南臣瓚曰此中牟漯水之上又史記注引汲郡古文上作北
  而瓚逕濕水(卷二十二二十九頁十二行)
  一清案而瓚下全祖望校增但字
  其水東流北徙渠水(卷二十二二十九頁十九行)
  一清案徙呉琯本作屈
  所謂醬魁城到酢溝十里者(卷二十二三十頁一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而左㑹淵流(卷二十二二十頁一行)
  一清案流當作
  水東南逕西赤城北(卷二十二二十頁五行)
  一清水上落渠字西字文孫校正
  周梁伯之居也(卷二十二三十頁十一行)
  一清案也名勝志矣
  續述征記曰以此城為師曠城(卷二十二三十頁十七行)
  一清名勝志校衍曰字
  魏惠之朝居(卷二十二三十頁十九行)
  箋曰舊本作即居疑當作所居一清案朝居猶皇居
  為大溝于此郛(卷二十三三十一頁二行)
  箋曰此一作北一清案輿地廣記玉海引此文並作
此明北字是後人所改然而宋本誤也
  余謂故汴涉隂溝矣(卷二十二三十一頁四行)
  箋曰當作汴沙一清案汴沙下落為字全祖望校増
  漢氏之儀水(卷二十二三十一頁五行)
  箋曰一作浚儀一清案此下有錯簡孫潜栁僉
公元55年
鈔本改正浚儀水下後三十二頁九行無佗也至三十三頁十一行所東汜者也下接此頁五行東北中牟縣南至三十二頁九行東有沙水謂此水也止本條浚儀縣注盡此次接三十三頁十二行又屈南至扶溝縣經文玉海二十一卷浚儀渠下引水經注浚儀縣竹書紀年梁惠成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于此郛以行圃田之水陳留風俗傅曰縣北有浚水像而儀之故曰浚儀續述征記曰汴沙到浚儀而分汴東注沙南流雖于字句有芟節然續述征記之文次于陳留風俗傅之下足本較朱箋為長又本于又東北中牟縣南上有其水二字葢謂汜水左傅僖公三十年秦軍汜南杜預曰此東汜也在滎陽中牟孔穎達正義引釋土地名曰此東汜滎陽中牟縣南汜澤是也今以中牟縣南之文接在所東汜之下以其水二字貫之益見本之善注末云楚東有沙水與下扶溝縣沙水東南牛首東南文義順也方輿紀要汜水中牟縣南東北入官渡杜預曰此為東汜水左傅秦軍汜南葢此水之南也又云官渡水中牟縣中牟臺下其説亦與酈注
  其水更南流(卷二十二三十二頁十二行)
  一清案更當作
  梁水于此(卷二十二三十二頁一行)
  一清梁水當作渠水
  故尉氏縣有波鄉亭波亭(卷二十二三十三頁三行)
  一清案上亭字衍文
  又東北中牟縣南(卷二十二三十三頁五行)
  一清案又東北上落其水二字栁僉本校增
  又屈南至扶溝北(卷二十二三十三頁十二行)
  一清扶溝下落縣
  魯溝又東南圉縣故城北(卷二十二三十三頁十五行)
  一清案魯溝下落水下同
  八里溝出焉(卷二十二三十四頁八行)
  一清八里溝下落水字
  又有子羽祈禱焉(卷二十二三十四頁十一行)
  一清案祠下落民字
  鄭伯勞屈生于兔氏也(卷二十二三十四頁十七行)
  一清案氏字下落者字
  又南逕右蒼城西(卷二十二三卜四頁十八行)
  一清寰宇記陳留縣云石蒼城在縣西南七十
里城冢記云鄭莊公開封東南築此城積倉因名盛倉城盛與名音近故石倉右字
  又南逕亭西(卷二十二三十四頁十九行)
  一清當作邵陵亭落
  又有長明溝水注之(卷二十二三十五頁五行)
  一清有當作西
  澤即滎陽苑陵縣東(卷二十二三十五頁七行)
  一清案即當作
  水出西城北(卷二十二三十五頁十行)
  一清西城二字當倒互
  陂在長社東北(卷二十二三十五頁十二行)
  一清長社下落縣
  城側向岡(卷二十二三十五頁十四行)
  一清城側下落有字
  長明溝又東逕尉氏縣故城南(卷二十二三十五頁十七行)
  一清案長明溝下落水字
  康溝又東逕城溝縣之白亭北(卷二十二三十六頁五行)
  箋曰宋本扶溝一清案康溝下落水下同
  而東南石水(卷二十二三十六頁十二行)
  一清案石當作
  沙水南逕小扶城西而流也(卷二十二三十七頁四行)
  一清案而當作
  漢順帝永平中陳敬王子恭侯國(卷二十二三十七頁五行
六行)
  箋曰永平一作永元一清後漢書陳敬王羨傅永
元十二年封敬王子思王鈞六弟為侯註云伏侯古今注曰番為陽都鄉侯千秋新平侯參周亭侯壽為樂陽亭侯寶為博平侯旦為高平侯周亭侯即平周亭侯名參不名永元和帝年號順帝孫字衍文
  梁陳扶樂人(卷二十二三十七頁七行)
  一清案𨽻釋國三老袁良碑云陳國扶樂郡國
志陳國有扶樂縣國字
  其一者東南陳縣也(卷二十二三十七頁十一行)
  箋曰克家云也疑作北一清案也字不誤承上其一
為文
  猶為羲神實中(卷二十二三十七頁十九行)
  箋曰謝兆申當作羲城一清全祖望云非也神
即祠也
  清惠著聞(卷二十二三十八頁六行)
  一清清惠上𨽻釋校補王字又落君字此即上漢
相王君造四縣邸閣之碑也
  縣曰陵陳(卷二十二三十八頁十九行)
  一清案陵陳二字當倒互漢書地理校正
  沙水出焉(卷二十二三十八頁十九行)
  一清案沙當作新
  南暨華城(卷二十二三十九頁一行)
  一清寰宇記引此文作城下即犖也華字
  東逕澇城北(卷二十二三十九頁二行)
  一清案□城當作犖城
  大軍百尺堨(卷二十二三十九頁七行)
  一清大軍下落掩字三國志王凌傅校
  史官方之舉正(卷二十二三十九頁十七行)
  箋曰一作華正一清案當作華王謂華歆王朗
  謂之陽都(卷二十二三十九頁十八行)
  一清陽都下落陂字
  水上沙水之津(卷二十二三十九頁十九行)
  箋曰上字宋本有承字一清案之當作
  俗謂之章水一水東注注水也俗謂之欠水也(卷二
十二四十頁四行五行)
  一清章水當作漳水即漳頭水互見隂溝水篇注
水春秋分記作濮水春秋傅註所謂夷田濮水西者是也欠水當作父水寰宇記城父縣云父水在縣東四里漳水南流經縣入蒙水經沙水支分東注
  沙水故城北(卷二十二四十頁十一行)
  一清沙水下落逕字
  水經注箋刋誤卷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