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箋刋誤卷三
  仁和趙一清
  汾水
  其山重修巖(卷六一頁十二行)
  箋曰舊本作修層一清案巖字為是
  葢稚水濛流耳(卷六一頁十三行)
  一清案濛當作䝉易䝉卦象山下出泉曰䝉不从水
說文微雨也義異
  水出近溪(卷六一頁十九行)
  一清案出下落左字
  城又南出二城閒(卷六二頁一行)
  一清案上城字衍文
  故地理志(卷六二頁四行)
  一清地理下落曰字
  和憙鄧后之立叔父以為積善所致也(卷六二頁十四行)
  一清案憙當作叔父下落陔字後漢書紀校正
  魏土地記曰(卷六二頁十五行)
  一清案魏土地上脫南逕秀容城七字全祖
望曰以先司空校補
  東去水六十里(卷六二頁十六行)
  一清案㳂當作
  水又西逕狼盂縣故城南(卷六三頁二行三行)
  一清水上洛隂二字當作漢書地理志校
  舊有介子推祠前有碑(卷六四頁一行)
  一清名勝志引此文重一祠
  故次之陽縣也(卷六四頁四行)
  一清案縣漢書地理志分史記索隠俱作鄉
  榆次界有梗陽地(卷六四頁六行)
  一清案地當作
  說文曰馮水出西河中陽縣西南入河(卷六四頁十七行)
  一清案之西當作北沙文校正
  水發原平縣胡甲山(卷六五頁一行)
  箋曰孫按漢地理太原郡原平縣一清案非也
當作平當祁侯甲水發源太原祁縣
  謂之胡甲領(卷六五頁二行)
  一清案領黄省曽本作嶺
  即爾雅所為昭餘祁矣(卷六五頁六行)
  一清為當作謂
  臨城際水湄(卷六五頁十七行)
  一清案臨二字當倒互
  甲水又西合為嬰侯之水(卷六五頁二十行)
  一清案甲上落侯字為當作于
  恐其神魂賈于地(卷六六頁十六行)
  箋曰賈字脫誤當作賈賈檀弓蒙袂輯屨賈賈然來
注云賈賈目不明一清全祖望云非也葢是霣字之誤
  又西南介休縣故城西(卷六六頁二十行)
  一清案又上落汾水二字介休之介當從漢志作界
  逺來奔喪朋友服(卷六七頁八行)
  一清朋友上落持字𨽻釋校補
  或去一丈(卷六七頁十七行)
  箋曰御覽引此云或去水一尺一清孫潛一丈
字不誤
  以供祭事(卷六八頁十一行)
  一清案事孫潛校改
  霍求公(卷六九頁四行)
  箋曰求公當哀公一清案非也史記世家是霍
公求徐廣求一作來葢字倒互耳
  間水(卷六九頁十一行)
  箋曰克家云疑作澗水一清嘉靖洪洞縣志澗河
其源二出岳陽安吉嶺與金堆水經注澗水東出穀逺縣西山楊縣西流入于汾是也
  又西逕故城北(卷六九頁十三行)
  一清故城上落楊縣二字
  大夫僚公去安之邑也(卷六九頁十三行)
  箋曰郡國志云河東郡楊縣高梁亭晉羊舌大夫
向邑也此云僚公去安誠所未詳一清顧炎武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僚安為楊氏大夫公去二字衍文
  晉出公三十年(卷六十頁五行)
公元前455年
  箋曰今竹書二十年一清沈炳巽云按竹書
十三年
  封恭侯介于斯邑也(卷六十頁七行)
  一清案介本表作疥
  漢昭帝度遼將軍范明友為侯國(卷六十頁十三行)
  一清名勝引註漢初曹參魏王豹走之盡
有魏地後列侯食邑陽固斯境矣二十字今補正于此文之上
  水側堯廟前有碑(卷六十頁十五行)
  一清名勝志引此文重一廟
  汾水南平陽合(卷六十頁二十行)
  一清平陽胡渭校改平水
  縣葢即陵以名世也(卷六十一頁四行)
  一清漢書地理河東郡襄陵縣應劭襄陵
西北師古晉襄公之陵因以名縣全祖望校本縣上補西北晉襄公七字名世字誤當作命字黄省曽本原是氏字
  王莽改名幹昌也(卷六十一頁五行)
  一清案改黄省曽本作更
  天子西絶銒隥西南至鹽(卷六十一頁九行)
  一清案鹽當作穆天子傅校
  又西南入汾(卷六十一頁十行)
  一清西南下落流字
  故東州治(卷六十一頁十六行)
  一清魏書地形正平郡東雍州世祖太和
中罷下落雍字
  出臨汾縣故城西(卷六十一頁二十行)
  一清出上落水胡渭校增
  故横溝出焉(卷六十二頁一行)
  一清案横溝二字當倒互
  以賜大夫原氏也(卷六十二頁三行)
  一清案原氏下落黯是為荀叔五字漢書地理
應劭汲郡古文校増
  封莊恬也(卷六十二頁五行)
  一清史漢表俱作杜恬莊字誤
  汾水西逕鄧丘北(卷六十三頁四行)
  一清何焯云鄧當作顔師古曰鄈與同漢舊
儀作宋史鎮王元偓傅上登鄈丘亭是也
  從邑發聲(卷六十三頁六行)
  箋曰發當作一清案非也當作癸說文校正
  即此處(卷六十四頁十四行)
  一清案處下落也字孫潛校増
  澮水
  澮水東出高山(卷六十四頁十六行)
  一清案詳高是高之
  其水又西南合黒水嶺(卷六十五頁一行)
  一清案嶺字衍文
  西逕榮庭城南(卷六十五頁九行)
公元前550年
  一清左傅襄公二十三年張武軍于熒庭春秋分
記云絳州翼城縣東南八十五里有古熒庭城榮字誤
  稱涉河(卷六十五頁十行)
  一清案稱下落起字
  水出絳山東至寒泉奮湧(卷六十五頁十六行)
  一清至當南漢地理絳縣應劭絳水
西南
  十一許丈(卷六十五頁十八行)
  一清當作一十許丈
  汾水平陽或亦有之絳水安邑未識所由也(卷六十六頁六行七行)
公元172年
  箋曰澆當作一清閻若璩壬子冬太原顧寧
人向余稱水經注箋為三百年一部書余退而讀之殊有未然如通鑑智伯言今乃知水亡人國以汾水可以安邑絳水可以平陽胡身之酈注曰智伯所謂汾水可以安邑或亦有之絳水可以平陽未識所由此是宋時所見如是未經舛譌朱氏何不梅磵校正
  對首陽之神(卷六十六頁十五行)
  一清案對下落曰字
  洓水篇
  其水東大嶺下(卷六十七頁十三行)
  一清案東下落逕字方輿紀要引此文増
  國汾川(卷六十七頁十八行)
  一清案國下落于字名勝志引此文増
  武公請城于翼洞庭乃返者也(卷六十八頁十四行十五行)
  箋曰洞一讀作桐庭當作渦又曰今竹書武公
公元前503年
于翼至桐而還一清案朱氏既以桐釋洞字又欲改庭為渦洞渦水名曲沃無涉自相乖繆何也河東聞喜縣故晉之曲沃改為左邑者也武帝云將緱氏左邑桐鄉南越㠯為聞喜縣師古左邑河東之縣也桐鄉其鄉名也桐為左邑之鄉即是曲沃之鄉北近都邑翼侯曲沃曲沃而還自其地桐庭即桐鄉矣城當作成但其事有可疑者據竹書紀年周桓王之元年壬戌十月莊伯曲沃叛伐翼公子萬荀叔軫追之至于家谷翼侯曲沃之禾而還翼侯曲沃大㨗武公請成于翼至桐而還二年王使虢公伐晉之曲沃晉鄂侯曲沃莊伯復攻晉立鄂侯子光是為哀侯四年曲沃莊伯卒子立是武公一軍武公莊伯之子元年搆兵莊伯未死何以武公請成左傅隠公五年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隨曲沃叛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同晉世家周平王使虢公將兵曲沃莊伯平乃桓之翼侯鄂侯孝侯之弟與曲沃莊伯相讎左傅史記皆無武公請成之事且太史公周譜成年表𨽻事最宻缺而不書汲冢之文未足信也
  在南原上(卷六十九頁八行)
  一清在上落城字
  洓水又西南監鹽故城(卷六二十頁六行)
  箋曰監疑作盬一清案非也史記本紀昭襄王
一年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徐廣曰鹽一作監正義括地志云鹽氏故城一名鹽城蒲州安邑縣按掌鹽池之官因稱氏寰宇記解州安邑縣云司鹽城在縣西二十里葢漢司鹽都尉治此司即監也監鹽官亦見三國志衛覬所謂鹽國大寶如舊使者監賣是也官居此城故曰監鹽城下文注云杜預曰後罷尉司猗氏安邑置縣以守之葢晉初置縣旋廢耳朱氏不審改作盬鹽大繆
  城南有鹽池水承鹽水東南薄山(卷六二十頁六行)
  箋曰承字下脫一之一清通鑑注引此文作上
鹽水水出東南山上水字宜移在鹽之下箋說非
  地理志曰山在安邑縣東(卷六二十頁八行)
  一清漢書地理安邑縣下云巫咸山在南鹽池
在西南東當作
  巫咸女丑北(卷六二十頁八行)
  一清山海經巫咸國落國字
  吕宿曰沈沙煮海謂之鹽(卷六二十頁十八行)
  一清吕忱字林吕宿字誤當作吕忱曰宿沙煮
海謂之鹽
  北塈鹽澤(卷六二十一頁六行)
  一清案塈當作
  引水裂沃麻(卷六二十一頁九行)
  箋曰裂字疑衍一清全祖望云當衍水字
  皆降焉秦師(卷六二十二頁八行)
  一清案焉當作于篆近致訛
  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卷六二十二頁九行)
  箋曰宋本無乃謂二字一清二字宜存箋說非
  京相璠春秋土地名(卷六二十二頁十一行)
  一清春秋土地名晉京相璠撰曰字當移在土地
名之下
  鄭伯使燭之武謂秦公曰(卷六二十二頁十九行)
  一清當作秦穆公落穆字
  齊師逐太子齒奔城張(卷六二十三頁二行)
  一清案城張當作張城潛夫論河東解縣有東張城
西張城
  來去者咸援蘿騰崟(卷六二十三頁十四行)
  箋曰崟疑作𡽗一清案崟音吟說文山岑崟也杜
甫詩挽﨑崟正是援蘿騰崟之意箋說非
  水泉山北流(卷六二十三頁十六行)
  一清案泉當作
  文水
  有泌水注之縣西南山下(卷六二十四頁一行)
  一清案縣上落水出二字寰宇記校増
  水溢平流(卷六二十四頁三行)
  一清案流當作地名勝志校改
  水謁泉山上頂(卷六二十四頁五行)
  箋曰謝兆申云出泉山頂上一清案上頂字不
  又東(卷六二十四頁十一行)
  箋曰又一作入一清案又東之文恒見注中
  世謂之西河(卷六二十四頁十四行)
  一清寰宇記汾州西河縣下云文一名西河落泊
  謂之豬城(卷六二十四頁十五行)
  箋曰豬當作一清尚書禹貢大野既豬又被孟
豬之豬俱不加漢書地理經典釋文並同
  西河中陽縣舊縣也(卷六二十四頁十七行)
  一清上縣當作
  又東逕中陽故城南(卷六二十五頁二行)
  一清中陽下落縣
  原公水篇
公元221年
  魏黄初二年(卷六二十五頁六行)
  一清全祖望西河本漢郡尚在太原之西建安
之亂空荒黄初復立注所載碑文可証二年下當有置西河郡四字補正
  洞渦水篇
  又西北黒水西出三合源舍同歸一川(卷六二十五頁十六行)
  箋曰謝云宋本作合三源同歸一川舍字一清
名勝志引此文作黒水西山三源合舍箋說非
  東流南屈受陽縣故城東(卷六二十五頁十七行)
  一清南屈下落逕字孫潛校増
  榆次縣塗水鄉(卷六二十六頁七行)
  一清塗水志分註作涂水
  刳腹絶腸折頭楷頥處也(卷六二十六頁十一行)
  一清元和郡縣志引此作折頭摺頥寰宇記引此
文作折頸摺頥今從樂氏
  蘿磬亭(卷六二十六頁十五行)
  箋曰謝云一本作蘿蘑亭一清寰宇記云蘿蘑亭
俗名落莫城蘑字是也
  晉水
  出晉水下口者也(卷六二十七頁三行)
  一清七字是注混作
  晉水出晉陽縣西縣壅山(卷六二十七頁六行)
  箋曰縣舊本作懸孫云山海經作雍注云音甕一
清案縣古懸字壅當作罋从缶不从方輿紀要懸甕山腹巨石如甕亦曰汲甕山葢取象斯形壅是壅塞之義為誤無疑
  一水結絀山(卷六二十七頁十五行)
  箋曰宋本一下有云字一清案水字亦誤當作
  昔智伯之遏晉以水灌晉陽(卷六二十七頁十七行)
  箋曰以水當作水以一清之字衍文
  水側凉堂(卷六二十七頁二十行)
  箋曰御覽凉臺一清案今御覽引此文是堂
  汾水分為二流(卷六二十八頁四行)
  箋曰汾水舊本作湖水一清案非也寰宇記引此文
公元222年
云沼水分二派沼水即上文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以為沼之水其水流入汾後漢書安帝紀元初三年春正月甲戌修理太原溝渠溉灌私田章懷註引酈元水經曰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後人踵其遺跡以為分為二派北瀆即智氏故渠也其瀆乘高東北晉陽城以周溉灌東南出城注于汾水今所修渠即謂此與寰宇記引正同箋云舊本作湖水葢誤耳
  郡椽(卷六二十八頁七行)
  一清案椽當作
  湛水
  湛水枳縣南源(卷六二十八頁十六行)
  一清枳縣當作軹縣南源當作南原
  俗謂之湛水也是葢聲盡鄰(卷六二十八頁十六行)
  一清全祖望湛水字誤先司空校本須水
註云須讀作頒通鑑漢王諒遣其將屯河陽與史詳戰于須水是也盡當作畫
  其水自谿之南流(卷六二十八頁十七行)
  一清案之當作
  又東過縣之北(卷六二十八頁十九行)
  一清漢書地理河内郡波縣皮字誤
  源經所注(卷六二十九頁二行)
  一清案源當作
  斯乃汨川之所由(卷六二十九頁二行)
  箋曰舊本作泪川一清案汨川是湨川之誤譌而為
泪又缺筆作汨
  隰城在東言此非矣(卷六二十九頁五行)
  一清案此當作
  濟水
  郭景純云聨沇聲相近沇水也(卷七一頁八行)
  一清山海經注云沇則濟也則當作即今本誤
  東源原城城東北(卷七一頁十六行)
  一清案城字重文宜衍
  杜預沇水西北原城也是(卷七一頁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沇水縣是沁水縣之誤以隠十一年傅註校
也是當作是也
  而源出原城西東沇水注之(卷七一頁十九行)
  一清案而當作西東沇水當作東流水
  濟水東南逕郄城北(卷七二頁三行)
  一清案郄說文作郗亦郡國河内郡波縣
絺城劉昭補註左傅曰王與鄭絺杜預曰在野王縣西南胡渭曰今河内縣西南有絺城
  又東北波縣故城北漢高帝公上不害侯國(卷七
二頁十八行)
公元前196年
  箋曰孫云波縣當作汲縣史記年表高帝十一年
公上不害汲侯索隠汲縣名屬河内一清案非也波汲並縣名俱屬河内郡今本史表作汲侯索隠漢表作汲此必古本原是波字小司馬以汲字證之正馬班異同不然史表既是汲侯矣又證以漢表汲侯義可通乎道元所見故宜無誤汝澄改波從汲殆未之察耳
  天漿水澗水注之(卷七二頁二十行)
  一清案上水字衍文
  在睪上(卷七三頁一行)
  一清在上落城字睪當作睾與臯同
  今河内軹西有地名向今無(卷七三頁二行)
  一清案地當作
  俗謂之治城亦曰治字水(卷七三頁九行十行)
  一清案兩治字俱當作冶亦曰上落水字
  水出南源下(卷七三頁十一行)
  一清案源當作
  述征記曰濟河内温縣(卷七四頁二行)
  一清案濟下落出字
  過墳城西(卷七四頁八行)
  一清案墳城當作隤城郡國河内郡修武有隤城
公元前77年
劉昭補註左傳十一年以隤與鄭
  東南逕陽鄉城北又東南流逕陽鄉城北又東南
城西(卷七四頁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下逕陽鄉城北又東南八字重文宜衍
  不至此(卷七四頁二十行)
  一清案此下落也字孫潛校増
  去襄國一百餘里(卷七四頁二十行)
  一清一字文孫潛校
  梁惠成二年(卷七五頁四行)
  一清竹書紀年三年
  碭郡項伯(卷七五頁六行)
  一清案史表是項佗
  又東至北礫磎南(卷七五頁九行)
  一清案至北二字當倒互礫磎只一處不分南北
渭亦為此文所誤而强名之宜其獻笑後來也說見後
  東出滎陽北(卷七五頁九行)
  一清全祖望滎陽滎澤之誤注云濟水又東
滎澤所以釋此條之經也
  孔安國滎波水以成瀦闞駰滎波嶓澤名也(卷七五頁
十二行)
  一清書傳滎澤波水以成遏豬補正滎波
之波衍文
  箋曰玉海二十一卷内引水經注浚儀縣竹書紀年
公元172年
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於北郛以行圃田之水陳留風俗傳曰縣北有浚水像而儀之故曰浚儀續述征記曰汴河浚儀而分汴東河南建寧四年於敖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渠口謂之石門故世亦謂之石門水廣十餘丈西去三里石銘建寧四年十一月黄埸石(卷七六頁三行七行)
  一清玉海所引酈注本是二條浚儀縣竹書
公元171年
年至汴東河南流係二十二卷渠水汴河原作沙河南流原作南流沙水也縁彼卷有錯簡故其文不屬朱氏因浚儀渠而載之于此稱極建寧四年以下現載本篇乃更詳録無遺疎鹵之愆抑又甚
  周城三百步(卷七六頁九行)
  一清周城二字當倒互
  水南三山皇室山(卷七六頁十行)
  箋曰一作三皇一清案三下脫皇字三皇山即皇
室山朱氏不注于三山之下而注于皇室山之下斯為繆矣
  濟水東逕西廣武城北(卷七六頁十三行)
  一清十字是注混作
  濟水東逕廣武城北(卷七六頁十七行)
  一清十字是注混作
  濟水東逕敖山北(卷七七頁五行)
  一清八字是注混作
  濟水東合滎澤(卷七七頁十一行)
  一清七字是注混作滎澤玉海引此文作滎瀆
下云瀆首受河水石門謂之為滎口石門
  瀆水河水(卷七七頁十二行)
  一清瀆水之水胡渭校改
  滎播所道(卷七七頁十三行)
  箋曰孫云書作滎波一清案孫汝澄之言葢不知
鄭王本波皆作播亦不記本紀滎播既都之文而為此辭也
  未詳詔書(卷七七頁十八行)
  箋曰玉海二十一卷内引文無未詳二字疑衍一
清案𨽻釋載此文有未詳二字誤文當作辛未詳字之半似辛其文又互易詔書辛未日下去丁丑才四十五日即在陽嘉三年二月明月不再年月下文嵗在甲子癸丑詔書及𣸦水注幽冀二州郡縣分境立石標界亦云戊子詔書事在熹平四年是其切證戊子今本水經注訛作代字據𨽻釋校改未詳二字盤洲既不能發明斯義厚齋竟節去之無惑乎朱氏以為疑衍也
  府鄉規基經始(卷七七頁十九行)
  一清案府鄉當作府卿謂少府卿也漢都水舊屬
  山陽東昏(卷七八頁十一行)
  一清日知録陳留郡東昏後漢志註云陳
公元前637年
留志曰故戸牖鄉陳平山陽郡東緡後漢春秋時曰緡註云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伐宋圍緡前書師古曰緡音旻左傳宋邑高平昌邑縣東南東緡城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爰戚東緡以往索隠山陽東緡縣陳留者音昏屬山陽者音旻括地志云東緡故城在兖州金鄉縣水經注王誨碑辭曰河隄謁者山陽東昏司馬是以緡為昏誤矣酸棗劉熊碑隂故守東昏長蘇勝則陳留東昏
  東萊典城(卷七八頁十二行)
  一清漢書地理東萊郡曲成縣典城字誤
  河内太守守城向豺(卷七八頁十二行)
  一清案𨽻釋作宋城向豺今校正
  滎瀆又東南流注于浦(卷七八頁十五行)
  一清案浦當作
  次東得宿須水口(卷七八頁十六行)
  一清須當作胥下同
  渠側有扈城(卷七八頁十六行)
  一清案扈城下落亭字
  合則南瀆通津(卷七九頁二行)
  一清合當作今孫潛校改
  昔卞(卷七九頁四行)
  一清案昔當作孫潛校改
  濟水東逕滎陽縣北(卷七九頁六行)
  一清九字是注混作
  濟水東南礫石溪水注之(卷七九頁九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石字文溪當作磎胡
公元前602年
禹貢錐指以上誤本經文東至北礫磎為北礫磎而不知至北二字之倒互也以此濟水又東為句南礫磎注之為南礫磎注之而不知此條之非經也其言曰蔡傳周定王五年河徙砱礫不知何處溝洫賈讓治河奏有滎陽漕渠如淳曰今礫磎口是也師古曰礫谿谿名水經所云泲水東過礫磎者阿誰誤本漢書以今為令又加石作砱殊足使人噴飯即以礫谿言之水經濟水東至北礫谿南東出滎陽縣北又東(句)南礫谿水注之礫谿口即南礫磎水入濟處也古之决口皆在大伾之東金元時所決漸西至明天順中河自武陟徙入原武獲嘉之流遂絶變斯極矣滎陽今為滎澤縣獲嘉相對周時河徙寧遽在此耶唯漢平帝之世河浸汴濟謂徙從礫磎口則可然亦無砱礫之名也此說當必有所本頃閱王伯厚河渠考引程氏曰周時河徙砱礫至漢又改頓丘東南流程氏疑即大昌及檢禹貢論其第十一篇有云周定王五年河徙故瀆漢元光三年河水徙從頓丘東南流入渤海却無砱礫字又圖說莨蕩渠口辨引如淳註亦作今礫磎口不作砱礫二字明係杜撰無根據誕妄乖繆莫此為甚學者宗之以王伯厚淹博不能正其失而且累及程氏地理之學談何容易東樵之口可謂辯矣然礫磎只一水無南北之分既强讀又東為句以是為南礫磎矣顧何以云北礫磎未詳葢在河南濟北水西注于河者耶苟不知所在不當强為立名疑誤後學也(傅澤洪行水金鑑云北礫磎葢在河南濟北水西
注于河者又云經所謂礫磎可知上有北礫磎故此為南礫磎是葢襲用錐指而繆者)
  濟水東索水注之(卷七九頁十五行)
  一清八字是注混作
  與東關分水古旃水也(卷七九頁十六行)
  一清寰宇記引此文作東關同源分流即古
旃然水也今補正
  鄭子皮叔向於索水(卷七十頁十三行)
  一清案索水當作索氏左傳
  故馬淵郡國志曰(卷七十頁十六行)
  一清案故字衍文馬淵司馬彪之誤
  俗謂之平咷城(卷七十頁十七行)
  一清案平黄省曽本作乎魏書孝文帝紀作平桃城
  一名㘁啁(卷七十一頁二行)
  一清案㘁當作嘷嘷音豪若㘁音繹非其義矣
  得免楚(卷七十一頁十一行)
  一清案楚下落圍字
  王莽立為新隊(卷七十一頁十三行)
  一清案新當作漢書王莽傅校
  割河南郡鞏自闕以東(卷七十一頁十五行)
  一清案郡下落縣字鞏自二字當倒互謂鞏縣及伊
闕也
  南鄉築陽城(卷七十一頁十六行)
  一清晉書地理筑陽縣順陽郡魏武之南
鄉郡太康中改今名築字誤城字衍文
  李勝公照郡守原武典農校尉(卷七十一頁十六行)
  一清三國志魏書曹爽傳註李勝公昭照字誤
也顧當作
  故曰吸受旃然矣(卷七十二頁七行)
  一清案汳水註云隂溝即蒗蕩渠也亦言汳受旃然
水又云河濟水亂汳承旃然吸是汳字之誤
  濟水東逕滎陽澤北(卷七十二頁十行)
  一清通鑑地理通釋校衍陽字
  故滎水所都也(卷七十二頁十一行)
公元前132年
  箋曰都疑作瀦一清古都字通史記本紀
大野既豬作既都孟豬作明都是也
  恒雍(卷七十二頁十六行)
  箋曰恒當作衡一清案春秋時衡雍後改垣雍史記
公元前259年
秦昭王四十八年韓獻垣雍以和戰國策魏王曰秦許我以垣雍魏公子無忌謂秦有鄭地得垣雍是也恒垣字近致訛
  然水既斷(卷七十三頁一行)
  一清案然上落旃字
  有故隴城(卷七十三頁六行)
  一清當作隴城落垂字
  澤際又有沙城(卷七十三頁八行)
  一清案澤當作
  王㑹釐侯巫沙者(卷七十三頁九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公元前265年
  史記秦昭王四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卷七十三頁十行)
  一清案四當作三事穰侯
  入北宅(卷七十三頁十一行)
  箋曰竹書宅作它一清案係俗本誤字朱氏引之非
公元前357年
  竹書紀年惠王十三年王及釐侯盟于巫沙(卷七十三
頁十二行)
公元前358年
  箋曰今竹書巫沙之盟是顯王十一年一清
惠王梁惠成周顯王十一年梁惠成十三年朱氏因刻本失去字遂顯王證之非矣
  黄水發源京縣黄淮止(卷七十三頁十九行)
  箋曰止一作山宋本作上一清寰宇記引此文作
黄堆方輿紀要嵩渚一名陘山水經注以為黄堆山也全祖望曰亦即黄雀山淮二字誤也
  狀若巨鼎湯湯(卷七十三頁二十行)
  一清御覽引此文作巨鼎揚湯上湯字誤
  屬縣也(卷七十四頁九行)
  一清漢書地理河南郡故市縣此文屬縣也上
當補河南三字
公元224年
  甲辰(卷七十四頁十三行)
公元234年
  一清穆天子傅是甲寅
  濟水又東南流陽武縣(卷七十四頁十八行)
  一清陽武縣名勝志引此文有北字
  濟水又東北流南濟也逕陽武縣故城南(卷七十四頁二十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經南當作北濟濟至定
陶斯有南稱
  東二里(卷七十五頁一行)
  一清名勝志引此文作東西二里西字
  名為白溝(卷七十五頁二行)
  一清當作白馬溝落馬字
  天子圃田之路(卷七十五頁三行)
  箋曰圃一作甫一清甫田圃田朱氏釋之實為
辭費
  郭注云(卷七十五頁四行)
  一清案云字衍文
  余謂穆王鄭圃而郭以趙之房邑為疆(卷七十五頁五行)
  箋曰而當作一清案周禮職豫州藪曰圃田
亦可單稱圃詩曰東有甫草傳曰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史記魏公子無忌曰秦七攻五入囿中邊城盡抜劉伯莊曰囿讀作圃即圃田澤也朱氏改而為田非
  濟水東逕封丘縣南(卷七十五頁六行)
  一清九字是注混作
  縣有黄亭說濟(卷七十五頁八行)
公元前439年
  箋曰孫云疑作臨溝一清案非也春秋哀公十三年
公㑹晉侯呉子黄池杜預陳留封丘縣南有黄亭濟水說濟當是俛濟之誤
  濟水東逕東昏縣故城北(卷七十五頁十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
  武陽縣户牖鄉矣(卷七十五頁十六行)
  一清武陽當作陽武
  濟水東逕濟陽縣故城南(卷七十五頁十九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
  北濟也(卷七十六頁五行)
  一清三字是注混作
  濟水東逕原武縣故城南(卷七十六頁九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濟當作濟瀆所謂
則濟是也
  天子飲于洧上(卷七十六頁十一行)
  箋曰洧一作涌一清案洧字不誤
  又東絶長城築也(卷七十六頁十三行)
  一清案長下落全祖望校増
公元前355年
  竹書云是惠王十五年築也(卷七十六頁十五行)
  一清案惠下落成字
  濟瀆東逕酸棗縣烏巢澤北(卷七十六頁十七行)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經北字衍
  澤有故亭(卷七十六頁十八行)
  一清案澤下落北字故下落市字三國志魏書武帝
紀註云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是也故市前漢為縣後漢
  破袁紹軍處也(卷七十六頁十九行)
  一清案軍當作
  北濟也(卷七十七頁四行)
  一清三字是注混作
  皆臨側(卷七十七頁六行)
  一清案臨下落濟水二字孫潛校増
  濟水者又東過濟陽縣北濟也(卷七十七頁七行)
  一清濟水三字衍文濟陽縣下落北字北濟
三字是注混作
公元前144年
  漢景帝中元六年(卷七十七頁十一行)
  一清案元衍文
  今濟陽縣是也(卷七十七頁十二行)
  一清下落留字
  南濟也(卷七十七頁十四行)
  一清三字是注混作
  濟瀆濟陽縣故城南(卷七十七頁十五行)
  一清案瀆當作
  濟水東北菏水東出焉(卷七十七頁十八行)
  一清十字是注混作
  濟水東逕秦相魏冉冢(卷七十八頁一行)
  箋云宋本下有南字一清十字是注混作
  濟水東北定陶恭王陵南(卷七十八頁六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
  瀆南魏郡治也(卷七十八頁十七行)
  一清案瀆南當作墳南即丁姬墳也
  濟水東北定陶縣故城南(卷七十八頁十九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
  側城東注也(卷七十八頁二十行)
  箋曰也字似譌疑當作一清案也字不誤作此非
  南濟也(卷七十九頁七行)
  箋曰三字是注混作
  又東北右合河水(卷七十九頁七行)
  一清案河當作御覽寰宇記引此文校正並同
  水瀆上承濟水(卷七十九頁七行)
  一清水瀆二字當倒互
  汜水名(卷七十九頁十七行)
  一清汜水下落之字
  濟水自是北東流出巨澤(卷八一頁八行)
  一清北東當作東北胡渭校改
  其一水(至)鉅野澤(卷八一頁八行九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首混作下文注云亦經所謂
水自乘氏縣兩分東北入于鉅野葢指此也
  南為水北濟瀆(卷八一頁十行)
  一清八字是注混作
  逕乘氏縣濟渠濮溝合(卷八一頁十一行)
  箋曰克家云濮溝當作濮渠一清濟渠二字衍十
一字是經混作
  北濟東北逕冤朐縣故城北(卷八一頁十五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
  又東北濮水(卷八一頁二十行)
  箋曰謝兆申濮水下疑有合字或㑹字一清案㑹字
是也六字是注混作
  故班固云大堙酸棗也(卷八二頁七行)
  一清案漢書叙云文棗野大字
  或以姓名(卷八二頁十一行)
  箋曰古本作或以合名呉本改作姓名玉海十五卷
内引此文亦作合一清當作令名聞喜獲嘉之類
  故豫章以樹氏都(卷八二頁十二行)
  一清寰宇記開封府酸棗縣下引風俗通云豫章
以樹氏郡困學紀聞引此文云豫章以木氏郡何焯曰都字乃傳寫之誤樹為木則宋人避諱
  遂披靣而死(卷八二頁二十行)
  一清史記刺客傳云因自皮靣決目索隠皮靣
謂以刀刺其靣皮令人不識披字誤
  濮渠又東北逕燕城内(卷八三頁四行)
  一清内當作南
  即戰國䇿所謂酸棗桃虛也(卷八三頁六行)
  箋曰古本作虛一清案者也二字並存若截
去也字豈足成文乎
  或亦謂之濮菀亭(卷八三頁十八行)
  一清案濮菀當作宛濮
  春秋寗武子與衛人盟于菀濮(卷八三頁十八行)
  一清案菀左傅下同
  杜預長垣而南近濮水也(卷八三頁十九行)
  一清案而左傅註作西
  似非關菀(卷八三頁二十行)
  一清案菀當作
  澤北壇陵亭(卷八四頁二行)
  一清案澤北下落有字
  子路出于蒲者也(卷八四頁七行)
  一清案出下落迎字
  封元舅來俊侯國(卷八四頁十七行)
  箋曰來一作宋一清案宋字是也漢安帝祖母為宋
貴人漢書章帝八王云清王慶宋貴人父揚安帝追謚當陽穆侯四子皆為列侯食邑五千户俊乃四列侯之一
  濮水東逕濮陽縣故城南(卷八五頁十五行)
  一清濮水下落又字
  即葭宻(卷八六頁三行)
  一清案即寰宇記引此文作
  濟隂乘氏縣有鹿乘鄉(卷八六頁四行)
  一清案鹿乘郡國志作鹿城
  濮水又東與句瀆首受濮水枝渠(卷八六頁五行)
  一清案句瀆下落㑹字
  濟水故瀆又北右合洪水(卷八六頁十一行)
  一清十字是注混作通鑑註校
  上承鉅野薛訓渚歴澤西北渚(卷八六頁十二行)
  一清案上上落水字下渚衍文
  又北濟瀆合(卷八六頁十七行)
  一清案又北下落與字孫潛校増
  北流濟(卷八七頁七行)
  一清案北流下落入字孫潛校増
  或謂則濟也(卷八七頁七行)
  一清案則當作
  巨澤北則清水(卷八七頁九行)
  一清清水當作清口胡渭
  濟水又北逕須城西(卷八七頁十八行)
  一清九字是注混作
  故須國(卷八七頁十九行)
  一清案故須下落朐字
  子魚曰(卷八七頁二十行)
  箋曰三字宜刪一清案非也三字道元誤引非衍
  濟水又逕微鄉東(卷八八頁七行)
  一清七字是注混作經又下落北字
公元前196年
  漢高帝十一年趙衍侯國(卷八八頁十五行)
  一清趙衍上落封字
  濟水又北逕漁山東左合馬頰水(卷八八頁十六行)
  箋曰克家漁山魚山者是一清案十三字是注
混作
  濟北東阿縣東南(卷八八頁二十行)
  一清左傅注云有桃城落城字
  又東北流逕山南(卷八八頁二十行)
  一清案山南上魚字胡渭校補
  山上有抑舒城(卷八九頁二行)
  一清案抑舒當作柳舒史國名記以為春秋
之留舒也杜預曰留舒齊地相近其説非也魏書地形濟北郡盧縣舒城
  葬山西西去東阿水四十里(卷八九頁三行)
  箋曰宋本無西字一清案二西字不宜衍水當作
  其水又東注清濟(卷八九頁四行)
  一清清字衍文
  濟水魚山北逕清亭東(卷八九頁五行)
  一清十字是注混作
  是濟水通得清水之目焉(卷八九頁八行)
  一清案是下落下字
  吾聞齊有清濟濟以為固(卷八九頁九行)
  一清濟河當作濁河戰國䇿校改
  穀有黄山臺(卷八九頁十六行)
  一清案穀當作
  出東大檻狼溪西狼溪西(卷八九頁十七行)
  一清狼溪西三字重文宜衍
  濟水又北逕周首亭西(卷八十頁五行)
  一清九字是注混作
  濟水又北逕平隂城西(卷八十頁十九行)
  一清九字是注混作
  今巫山之上有石室(卷八十一頁十一行)
  一清石室名勝志引此文有耆老郭巨葬母
八字校補
  濟水右迤過為湄湖(卷八十一頁十一行)
  一清案過字衍文
  濟水又東北至垣苗城西(卷八十一頁十三行)
  一清十字是注混作經至胡渭校改
  宋武帝西征長安桓遵鎮此故俗人有桓苗之稱(卷八
十一頁十五行)
  一清案桓遵人姓名當從土作宋書垣䕶之傳云
伯父遵父苗高祖圍廣固遵苗踰城歸降以為太尉行參軍二人皆從武帝西征故城鎮遂留其名也
  河水泗瀆口東北流而為蒲(卷八十一頁十六行)
  一清泗瀆當作四瀆口見河水注蒲字清之誤
河水云河東分濟亦曰泲水受河也然滎口水石門不通自是出東北流九里與清水合故泲瀆也自河入濟自泲入淮自淮達江水周通故有四瀆之名也彼文訛泲作沛此又訛清作蒲也
  濟水又逕盧縣故城北(卷八十二頁四行)
  一清九字是注混作
  濟水東北與中川水合(卷八十二頁九行)
  一清十字是注混作
  西北東逕太原郡南(卷八十二頁十二行)
  箋曰孫云太原劉宋僑郡一清東逕二字當倒互
公元433年
黄省曽校正方輿紀要劉宋元嘉十年濟南泰山郡太原郡泰始三年為後魏慕容白曜所陷魏収地形太原郡劉義隆置魏因之是也時又謂之東太原郡
  與漢賔谷水合(卷八十二頁十三行)
  一清案漢賔谷方輿紀要作賔谷水校改
  與中川合(卷八十二頁十五行)
  一清中川下落水字
  濟水東北右㑹玉水(卷八十二頁十七行)
  一清九字是注混作
  導源山朗公谷谷舊名琨瑞溪(卷八十二頁十八行)
  一清導源上落水字下谷重文宜衍
  連樓疊閣(卷八十三頁二行)
  一清案疊全祖望校改
公元前196年
  漢高帝十一年高色侯國(卷八十三頁八行)
  一清高色史表作高邑
  濟水東北濼水入焉(卷八十三頁十一行)
  一清九字是注混作
  濼水歴縣故城西(卷八十三頁十二行)
  一清漢書地理濟南郡歴城縣落城字
  俗謂之為娥姜水也(卷八十三頁十四行)
  箋曰娥姜一作娥英一清魏書地形濟南郡
城縣有娥姜祠路史祝阿故縣又有濼水俗呼姜水源娥英之廟姜字不誤
  極水木明瑟(卷八十三頁十九行)
  箋曰極下脫一字或是極望一清案依文自足無煩増補
  與濼水㑹自枝津合(卷八十四頁五行)
  一清㑹自三字衍文
  濟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卷八十四頁八行)
  箋曰脫一逕一清九字是注混作
  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也(卷八十四頁十一行)
  一清案曰字衍文也字誤當作
  西北流至平陸城(卷八十五頁四行)
  一清漢書地理濟南郡東平陵縣續志屬濟
南國陸字當作
  俗謂之有城也(卷八十五頁五行)
  一清案齊乘云東平陵城濟南東七十五里春秋
譚國齊滅之古城在西南龍山相有當作古
  濟南治也(卷八十五頁八行)
  一清濟南下落郡字
  王莽更名樂安郡(卷八十五頁十行)
  一清案郡字衍文
  而出注合水(卷八十五頁十二行)
  一清案而當作西
  濟水東北溝水(卷八十五頁十八行)
  一清九字是注混作
公元906年
  濟水東逕故城南漢景帝二年齊悼惠王子罷軍
侯國(卷八十六頁二行三行)
  一清東逕下落字史漢表皆作管共侯罷軍誤
管城縣自漢迄隋皆為中牟縣地開王十六年始立管城縣是以班志僅于中牟縣註云筦叔邑續志亦于中牟下云有管城而已罷軍王子有封邑故非鄉亭可知且屬齊地菅字為是乘云菅城在章丘臨濟鎮北記引晉太嵗志以管叔之後于此齊滅管故其子孫仕齊按書稱致辟管叔古史管叔鮮罪大無後管夷吾穆王夷吾始顯豈管叔之後鄭州管城管叔所封魯有管邑大夫采地惟齊無管城此即漢之管縣而傳寫致誤于氏之言切而當矣
  水出土穀故城西(卷八十六頁三行)
  一清案土漢書地理志作土鼓方輿紀要土鼓
城或訛為土穀城水經注云云葢世本之繆何足據也
  其水西北流逕楊丘縣故城中(卷八十六頁五行)
  一清案楊丘漢書地理志作陽丘下同
  又有楊渚溝水於陵故城西南西北(卷八十六頁十行)
  一清寰宇記引此文作出逄陵故城西南二十里
於陵漢縣後魏改曰逄陵魏書地形濟南郡陵縣於陵城道元葢從其新制之後人據班志改曰於陵非矣西北字是二十里之訛
  隴水(卷八十六頁十四行)
  箋曰孫云當作瀧水瀧有籠雙二音一清隴水
不誤魏書地形東清河郡繹幕縣隴水寰宇記淄州淄川縣有籠水古名孝水引輿地志孝婦文姜緝籠葢泉則知籠水古名後更為隴耳若作瀧水則是嶺表昌樂瀧矣孫汝澄之說非也
  萌水出西南甲山(卷八十六頁十八行)
  箋曰孫云當作萌山一清方輿紀要明水
亦曰萌水出淄川縣西南夾谷山夾谷山一名祝其山又謂之山其陽即齊魯㑹盟處萌水出濟南府山在淄川縣西南四十里萌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葢山萌水所出萌山其經流也孫非是
  抑泉口(卷八十七頁一行)
  一清案抑泉當作柳泉淄川縣志云柳泉在縣北十
五里旁植高柳可飲可憩漢書地理北海郡柳泉縣其地也
  有樂安太守治(卷八十七頁十二行)
  一清有當作古孫潛校改
  濟水東北為淵渚謂之平州(卷八十七頁十九行)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經齊乘引此文作平州
沉是坈之誤今校補
  溼沃側有平安縣故城(卷八十七頁二十行)
  箋曰溼沃縣名屬千乘郡平安縣其次一清
溼沃當作漯沃縣全祖望校移漯沃之下
  有安平亭(卷八十八頁二行三行)
  一清安平當作平安
  世謂之馬昌城此也(卷八十八頁五行)
  箋曰此也舊本作北也一清孫潛校改作非也
  濟水東北樂安縣故城南(卷八十八頁七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
  光是縣人(卷八十八頁十三行)
  一清後漢書任光傳云南陽宛人落宛字
  縣在濟城北五十里(卷八十九頁五行)
  一淸案濟城當作齊城
  入濟琅槐東北者也(卷八十九頁九行)
  一清案入濟山海經作入齊
  今所輟流者惟漯水耳(卷八十九頁十五行)
  一清案輟當作師古漢書綴言不絶也綴流
微涓濗注而已輟流則竟絶矣其義非矣
  其一水東流者過乘氏縣(卷九十九頁十七行)
  一清乘氏縣呉琯本有南字
  河水分濟(卷八十九頁十八行)
  一清河水當作菏水胡渭校改
  北逕元氏縣故城西(卷八十九頁十九行)
  箋曰元氏縣孫云常山一清案此是戎州己氏
前漢己氏縣梁國續志屬濟隂郡秋分以為即戎伐凡伯于楚丘之地非衛文公所徙之邑元氏是己氏之誤孫汝澄不察常山别葢不悟元氏之非矣
  又東北梁山城西(卷八二十頁八行)
  一清案山當作
  故地理志風俗記曰(卷八二十頁十二行)
  一清案志衍文
公元前145年
  景帝中元五年(卷八二十頁十三行)
公元前87年
  一清景帝元年又稱中元年二年以至六年
公元前1年
元年中後字下不得别加元字也此不學人所妄添故前後有加元字者悉刪去
  此乃河濟尚書有導河濟之說(卷八二十頁十六行)
  一清兩河濟俱當作菏澤
  後漢沇州(卷八二十一頁八行)
  一清案續志兖州山陽郡昌邑刺史治落治字
  城内沇州刺史河東棠像碑(卷八二十一頁十行)
  一清案棠𨽻釋載此文作季下云表勒棠政言紀薛
甘棠之政棠非薛名何焯亦云如此
  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陽叔恭碑(卷八二十一頁十二行)
  一清茂陽茂陵之誤兩漢右扶風茂陵縣
  從事秦閸(卷八二十一頁十五行)
公元前145年
  箋曰閸字似誤當作一清案𨽻釋載此文作
  河水逕其故城南(卷八二十一頁十七行)
  一清案河當作
  濟水東逕漢平狄將軍扶溝侯淮陽朱鮪冢(卷八二十一頁
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
  水又東逕泥母亭北(卷八二十二頁九行)
  一清水上落菏字
  菏濟别名也(卷八二十二頁十一行)
  一清案濟當作
  側菏梁柱(卷八二十二頁十八行)
  一清案菏𨽻釋載此文作
  龜龍鳯之文(卷八二十二頁十九行)
  一清龜龍下落麟字𨽻釋校増劉昭郡國補註
北征記云彭城六里山臨有宋桓魋石槨青石隠起龜龍麟鳯之象與此相似古人制作如此
  山陽鉅澤縣(卷八二十三頁四行)
  一清案澤當作漢書地理志校
  水南金鄉(卷八二十三頁七行)
  一清案下云焦氏山東即金鄉山此落山字
  焦氏山北數山(卷八二十三頁九行)
  一清下山當作
  有漢司𨽻校尉魯恭(卷八二十三頁九行)
  一清魯恭下落冢字金石録校増
  故曰金鄉山(卷八二十三頁十行)
  一清案此鄉字衍文劉昭郡國補註晉書地道
記曰縣多山所治名金山山北有鑿石為冢深十餘丈隧長三十丈傍却入為室三方云得白兎不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曰金山故冢今在或云漢昌邑所作或云秦時其言與西征記異而是注下亦云有冢謂之秦王陵即所謂秦時冢也
  石柱猶存(卷八二十四頁二行)
  一清案𨽻釋載此文作名件猶存自記云范巨卿
至今尚在名件二字水經誤也宋時寫本誤以石柱名件以盤洲之淹博不敢妄下雌黄如此
  黄水東逕任城郡亢父縣故城西(卷八二十四頁六行)
  一清案又東下落南字孫潛校増
  故沛納于稱矣(卷八二十四頁二十行)
  一清案于作兩上文所謂濟與泗亂是也
  水軍反走(卷八二十五頁一行)
  箋曰水軍一作永等即劉永一清當作永軍軍
字不誤
  後與戰(卷八二十五頁二行)
  一清案後當作
  濟水南逕彭城縣故城東(卷八二十五頁十三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
  縣曰徐調國也(卷八二十五頁十七行)
  一清漢書地理志曰徐故國莽曰徐調寰宇記
班志云故徐國也此文徐調下落故徐二字
  獨母以為異(卷八二十六頁三行)
  一清當作孤獨母落孤字
  澤淘東南流(卷八二十六頁十七行)
  箋曰澤宋本渾一清案淘當作濤朱氏失箋
  水經注箋刋誤卷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