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1a 页 WYG0575-073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二
仁和赵一清纂
河水篇 漯水篇
风山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卷四一页十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孟门山下有与龙门山相对
六字今校补
北登孟门九河之蹬(卷四一十四行)
水经注笺刋误卷二
仁和赵一清纂
河水篇 漯水篇
风山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卷四一页十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孟门山下有与龙门山相对
六字今校补
北登孟门九河之蹬(卷四一十四行)
卷二 第 1b 页 WYG0575-0734b.png
一清案登当作升蹬当作隥孙潜校改
实谓黄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卷四一页十五行)
一清案谓当作为黄字衍孟下有门字御览引此文
校正此孟门山在陜西延安府宜川县东南二十里
与山西吉州乡宁县孟门山参差相接即河中之石
檀山也与洛阳孟津有别辛氏三秦记亦云孟门津
寰宇记云孟门关在定胡县西一百里后周大象元
年于此置孟门关
实谓黄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卷四一页十五行)
一清案谓当作为黄字衍孟下有门字御览引此文
校正此孟门山在陜西延安府宜川县东南二十里
与山西吉州乡宁县孟门山参差相接即河中之石
檀山也与洛阳孟津有别辛氏三秦记亦云孟门津
寰宇记云孟门关在定胡县西一百里后周大象元
年于此置孟门关
卷二 第 2a 页 WYG0575-0735a.png
河水又南得鲤鱼(卷四二页三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鲤鱼下落水字
河水又南羊求水入焉(卷四二页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东出羊求川(卷四二页八行)
一清案东出上落水字
河水又南为采桑津(卷四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鲤鱼下落水字
河水又南羊求水入焉(卷四二页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东出羊求川(卷四二页八行)
一清案东出上落水字
河水又南为采桑津(卷四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卷二 第 2b 页 WYG0575-0735b.png
河水又南合蒲水(卷四二页十七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径丹水西南(卷四三页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全祖望曰水经注之例地
曰径曰历若水则曰注曰合曰得丹水非地不得曰
径当作得西南二字衍文
丹阳山东北径冶东(卷四三页三行)
一清案丹阳山上落水出二字冶下落官字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径丹水西南(卷四三页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全祖望曰水经注之例地
曰径曰历若水则曰注曰合曰得丹水非地不得曰
径当作得西南二字衍文
丹阳山东北径冶东(卷四三页三行)
一清案丹阳山上落水出二字冶下落官字
卷二 第 3a 页 WYG0575-0735c.png
城之左右犹有遗铜矣(卷四三页四行)
笺曰汉书食货志注云金有三品丹阳铜为赤金神
异经云丹阳铜似金可煅以作错涂之器一清案班
固孟康东方朔之言丹阳产铜皆指扬州郦注丹阳
山在晋河东境内风马牛不相及朱氏据彼证此大
谬
河水又南黑水注之(卷四三页七行)
笺曰宋本钞本俱无注之二字一清案朱氏所云是
笺曰汉书食货志注云金有三品丹阳铜为赤金神
异经云丹阳铜似金可煅以作错涂之器一清案班
固孟康东方朔之言丹阳产铜皆指扬州郦注丹阳
山在晋河东境内风马牛不相及朱氏据彼证此大
谬
河水又南黑水注之(卷四三页七行)
笺曰宋本钞本俱无注之二字一清案朱氏所云是
卷二 第 3b 页 WYG0575-0735d.png
也六字是注混作经注之二字后人所妄加
河水又南至崿谷傍(卷四三页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洛水自猎山枝分东派东南注于河(卷四三页十一
行)
笺曰一作大河一清案杨慎刋本作大河又南在此
行之首黄省曾刋本云一本河上有大字然义无足
录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至崿谷傍(卷四三页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洛水自猎山枝分东派东南注于河(卷四三页十一
行)
笺曰一作大河一清案杨慎刋本作大河又南在此
行之首黄省曾刋本云一本河上有大字然义无足
录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卷二 第 4a 页 WYG0575-0736a.png
岸上并有庙祠(卷四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并玉海引此文作并
河水又南右合畅谷水(卷四四页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径梁山原东(卷四四页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自原山东南出至河(卷四四页八行)
一清案自原二字当倒互黄省曾本校
一清案并玉海引此文作并
河水又南右合畅谷水(卷四四页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径梁山原东(卷四四页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自原山东南出至河(卷四四页八行)
一清案自原二字当倒互黄省曾本校
卷二 第 4b 页 WYG0575-0736b.png
河水又南崌谷水注之(卷四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横溪注之(卷四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横溪下落水字
水出于三累山(卷四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于字衍文
尔雅山三成为昆丘(卷四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尔雅作昆崙丘寰宇记引此文有崙字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横溪注之(卷四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横溪下落水字
水出于三累山(卷四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于字衍文
尔雅山三成为昆丘(卷四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尔雅作昆崙丘寰宇记引此文有崙字
卷二 第 5a 页 WYG0575-0736c.png
面西有两石室(卷四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面西二字当倒互黄省曾本校改
昔子夏教西河(卷四五页四行)
一清案教下落授字史记孔子弟子傅校补
而无辨之(卷四五页四行)
一清案无下落以字
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卷四五页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一清案面西二字当倒互黄省曾本校改
昔子夏教西河(卷四五页四行)
一清案教下落授字史记孔子弟子傅校补
而无辨之(卷四五页四行)
一清案无下落以字
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卷四五页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卷二 第 5b 页 WYG0575-0736d.png
水出西北梁山(卷四五页九行)
一清案水出下落县字
径汉阳太守殷济精庐南(卷四五页九行)
笺曰旧本作精庐尚谢兆申云宋本作尚在此脱一
在字也吴本改为精庐南似误一清案谢说非也此
云径精庐南言陶渠水之所向耳岂可因误本尚字
又妄增在字也
河水又南径高门南(卷四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水出下落县字
径汉阳太守殷济精庐南(卷四五页九行)
笺曰旧本作精庐尚谢兆申云宋本作尚在此脱一
在字也吴本改为精庐南似误一清案谢说非也此
云径精庐南言陶渠水之所向耳岂可因误本尚字
又妄增在字也
河水又南径高门南(卷四五页十一行)
卷二 第 6a 页 WYG0575-0737a.png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作陶水准下文是渠水河字误
高门下落原字
盖层阜堕缺故流东门之称矣(卷四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堕当作隳东门当作高门
夏阳西城北(卷四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西城二字当倒互
溪水又东南径夏阳县故城南(卷四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溪水当作渠水即陶渠水也下同
高门下落原字
盖层阜堕缺故流东门之称矣(卷四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堕当作隳东门当作高门
夏阳西城北(卷四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西城二字当倒互
溪水又东南径夏阳县故城南(卷四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溪水当作渠水即陶渠水也下同
卷二 第 6b 页 WYG0575-0737b.png
立碑树柏(卷四六页一行)
一清案𨽻释载此作树垣何焯曰当作桓谓树表也
说文桓邮亭表也徐锴系傅曰表双立为桓汉法亭
表四角建大木贯以方版名曰桓表县所治两边各
树一立碑树桓标表之制耳宋人写本避庙讳缺笔
作桓转讹作柏也
河水又西徐水注之(卷四六页四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西准上文当作南
一清案𨽻释载此作树垣何焯曰当作桓谓树表也
说文桓邮亭表也徐锴系傅曰表双立为桓汉法亭
表四角建大木贯以方版名曰桓表县所治两边各
树一立碑树桓标表之制耳宋人写本避庙讳缺笔
作桓转讹作柏也
河水又西徐水注之(卷四六页四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西准上文当作南
卷二 第 7a 页 WYG0575-0737c.png
水出西北梁山(卷四六页五行)
一清案水出下落县字
东南流绝彊梁石(卷四六页六行)
一清案石寰宇记引此作原彊梁原在今朝邑县汉
书地理志左冯翊怀德县下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南
下有彊梁原方舆纪要云俗谓之朝坂即荆山北麓
矣
高祖八年侯刘仲是也(卷四六页八行)
一清案水出下落县字
东南流绝彊梁石(卷四六页六行)
一清案石寰宇记引此作原彊梁原在今朝邑县汉
书地理志左冯翊怀德县下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南
下有彊梁原方舆纪要云俗谓之朝坂即荆山北麓
矣
高祖八年侯刘仲是也(卷四六页八行)
卷二 第 7b 页 WYG0575-0737d.png
一清案是也黄省曾本作元年元年下有脱文是也
盖其剩字耳释见本卷
河入又南径子夏石室(卷四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入当作水
河水又径合阳城东(卷四七页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还筑汾阴合县(卷四七页五行)
一清案合县黄省曾本作合阳事亦见史记魏世家
盖其剩字耳释见本卷
河入又南径子夏石室(卷四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入当作水
河水又径合阳城东(卷四七页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还筑汾阴合县(卷四七页五行)
一清案合县黄省曾本作合阳事亦见史记魏世家
卷二 第 8a 页 WYG0575-0738a.png
城北在北瀵水(卷四七页七行)
一清案在当作有下北字衍文孙潜校正
东流东注于河(卷四七页九行)
一清案下东字衍文寰宇记引此文校正
水南犹有文母庙前有碑(卷四七页十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庙字
皆相潜通(卷四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相潜二字当倒互尔雅注校改
一清案在当作有下北字衍文孙潜校正
东流东注于河(卷四七页九行)
一清案下东字衍文寰宇记引此文校正
水南犹有文母庙前有碑(卷四七页十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庙字
皆相潜通(卷四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相潜二字当倒互尔雅注校改
卷二 第 8b 页 WYG0575-0738b.png
河水又南径陶城西(卷四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郡多流离(卷四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流离黄省曾本作流杂后卷注中多有之盖
魏晋间人语也
乃径历山下(卷四九页五行)
一清案乃沈炳巽校改西
即比宁怀(卷四九页十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郡多流离(卷四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流离黄省曾本作流杂后卷注中多有之盖
魏晋间人语也
乃径历山下(卷四九页五行)
一清案乃沈炳巽校改西
即比宁怀(卷四九页十行)
卷二 第 9a 页 WYG0575-0738c.png
笺曰宁字误当作宁一清案宁宁音同通用朱氏引
路史国名记固已自言之矣而又以误字目之何也
河水又南径雷首山西(卷四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卷四九页二十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县有尧山有祠(卷四十页一行)
一清案汉志作首山祠有字误也
路史国名记固已自言之矣而又以误字目之何也
河水又南径雷首山西(卷四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卷四九页二十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县有尧山有祠(卷四十页一行)
一清案汉志作首山祠有字误也
卷二 第 9b 页 WYG0575-0738d.png
又南洓水注之(卷四十页四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俗谓之夷齐墓其水也西南流(卷四十页七行八行)
一清案也字当移在上墓字之下
乃献良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于雷水之干是也(卷四
十页九行十行)
笺曰穆天子傅良马作食马受之于雷水之平一清
案良马见于经典良马四六所献二十四匹也雷水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俗谓之夷齐墓其水也西南流(卷四十页七行八行)
一清案也字当移在上墓字之下
乃献良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于雷水之干是也(卷四
十页九行十行)
笺曰穆天子傅良马作食马受之于雷水之平一清
案良马见于经典良马四六所献二十四匹也雷水
卷二 第 10a 页 WYG0575-0739a.png
之干干是水涯诗魏风寘之河之干兮傅曰干厓也
朱氏所引皆误
食祁弥明翳桑之下(卷四十页十一行)
笺曰左傅作提弥明一清案此是道元有意立异非
传写之误详本卷史记作示眯明邹诞生音示眯为
祁弥
河水历船司空与渭水会(卷四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朱氏所引皆误
食祁弥明翳桑之下(卷四十页十一行)
笺曰左傅作提弥明一清案此是道元有意立异非
传写之误详本卷史记作示眯明邹诞生音示眯为
祁弥
河水历船司空与渭水会(卷四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卷二 第 10b 页 WYG0575-0739b.png
旧京兆郡之属县也(卷四十一页四行)
一清案郡当作尹
从北南入谷七里(卷四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北当作此
穴空迂回倾曲而上(卷四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初学记引此文作顿曲而上倾字误
又至一神名曰胡趋寺(卷四十一页二十行)
笺曰郭缘生述征记云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祠名曰
一清案郡当作尹
从北南入谷七里(卷四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北当作此
穴空迂回倾曲而上(卷四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初学记引此文作顿曲而上倾字误
又至一神名曰胡趋寺(卷四十一页二十行)
笺曰郭缘生述征记云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祠名曰
卷二 第 11a 页 WYG0575-0739c.png
胡越寺神一清案北人呼祠曰神神即祠也魏收多
单举神字可证胡越字亦无可考
复届山顶(卷四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复黄省曾本作便
灌水注之水出松果之上(卷四十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钟伯敬云水出松果之上奇境奇语卮林云
山海经曰太华之山六十里曰松果之山濩水出焉
北流注于渭则灌水当作濩水之上当作之山松果
单举神字可证胡越字亦无可考
复届山顶(卷四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复黄省曾本作便
灌水注之水出松果之上(卷四十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钟伯敬云水出松果之上奇境奇语卮林云
山海经曰太华之山六十里曰松果之山濩水出焉
北流注于渭则灌水当作濩水之上当作之山松果
卷二 第 11b 页 WYG0575-0739d.png
山名伯敬评𣙜云云岂以为悬泉树杪激波木末乎
观方叔所析钟谭不学之妄可见矣
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傍绝涧涉此坂以升潼关所谓溯
黄卷以济潼关矣(卷四十二页十六行十七行)
笺曰潘岳西征赋云溯黄巷以济潼一清案今西征
赋是卷字朱氏所引又脱关字可谓疏卤矣又通典
虢州弘农县有黄巷陌引西征赋亦作黄巷字寰宇
记陜州阌乡县下云黄巷坂即潼关路引述征记西
观方叔所析钟谭不学之妄可见矣
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傍绝涧涉此坂以升潼关所谓溯
黄卷以济潼关矣(卷四十二页十六行十七行)
笺曰潘岳西征赋云溯黄巷以济潼一清案今西征
赋是卷字朱氏所引又脱关字可谓疏卤矣又通典
虢州弘农县有黄巷陌引西征赋亦作黄巷字寰宇
记陜州阌乡县下云黄巷坂即潼关路引述征记西
卷二 第 12a 页 WYG0575-0740a.png
征赋俱作黄巷又黄巷坂下当重一坂字
道来原上(卷四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来吴琯本作东
入函道六里旧城(卷四十三页六行)
一清案旧城上落有字方舆纪要校增
或平城结垒(卷四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平城当作平地
阜之上(卷四十三页九行)
道来原上(卷四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来吴琯本作东
入函道六里旧城(卷四十三页六行)
一清案旧城上落有字方舆纪要校增
或平城结垒(卷四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平城当作平地
阜之上(卷四十三页九行)
卷二 第 12b 页 WYG0575-0740b.png
一清案阜上落陵字十六国春秋校增
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卷四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阌乡侯和东与全鸠水合(卷四十四页三行)
笺曰孙云侯和当作城南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
经
水北南山(卷四十四页四行)
一清案北吴琯本作出
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卷四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阌乡侯和东与全鸠水合(卷四十四页三行)
笺曰孙云侯和当作城南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
经
水北南山(卷四十四页四行)
一清案北吴琯本作出
卷二 第 13a 页 WYG0575-0740c.png
河水又东永乐涧水注之(卷四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余按中经(卷四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中下落山字
薄山有其一焉(卷四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有字衍文
河水自河北城南东径芮城(卷四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余按中经(卷四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中下落山字
薄山有其一焉(卷四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有字衍文
河水自河北城南东径芮城(卷四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卷二 第 13b 页 WYG0575-0740d.png
戎人逆芮伯万于郏(卷四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左傅文公三年秦伯伐晋取王官及郊郏字
误
斯城亦或伯万之故画也(卷四十五页十七行)
笺曰画字误疑是疆字一清案画界限也左傅芒芒
禹迹画为九州故画犹故疆也
河水又会槃涧(卷四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槃涧下落水字
一清案左傅文公三年秦伯伐晋取王官及郊郏字
误
斯城亦或伯万之故画也(卷四十五页十七行)
笺曰画字误疑是疆字一清案画界限也左傅芒芒
禹迹画为九州故画犹故疆也
河水又会槃涧(卷四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槃涧下落水字
卷二 第 14a 页 WYG0575-0741a.png
归来望子台(卷四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望于全祖望校改望思见汉书
河水又东径湖县故城北(卷四十六页二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王及岳渎(卷四十六页四行)
笺曰及字误当作巡周颂时迈所谓及河乔岳一清
案全祖望云笺既引诗则及字不误
故名其地为鼎湖(卷四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望于全祖望校改望思见汉书
河水又东径湖县故城北(卷四十六页二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王及岳渎(卷四十六页四行)
笺曰及字误当作巡周颂时迈所谓及河乔岳一清
案全祖望云笺既引诗则及字不误
故名其地为鼎湖(卷四十六页十一行)
卷二 第 14b 页 WYG0575-0741b.png
一清案鼎湖之湖当作胡不从水
故曰湖(卷四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案此是汉志原文湖当作胡
山海经曰西九十里夸父之山(卷四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西九十里下山海经有曰字今校补
河水又东合柏谷水(卷四十七页一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弘农县两石堤山(卷四十七页二行)
故曰湖(卷四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案此是汉志原文湖当作胡
山海经曰西九十里夸父之山(卷四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西九十里下山海经有曰字今校补
河水又东合柏谷水(卷四十七页一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弘农县两石堤山(卷四十七页二行)
卷二 第 15a 页 WYG0575-0741c.png
一清案两名胜志引此文作南
昔公子重耳出亡(卷四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昔通鉴地理通释引此文作晋
谷水又北流入于河(卷四十七页八行)
一清案据上文谷水上有柏字今校补
河水又东右合门水(卷四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于拒城之西北(卷四十七页十一行)
昔公子重耳出亡(卷四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昔通鉴地理通释引此文作晋
谷水又北流入于河(卷四十七页八行)
一清案据上文谷水上有柏字今校补
河水又东右合门水(卷四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于拒城之西北(卷四十七页十一行)
卷二 第 15b 页 WYG0575-0741d.png
一清案禹贡锥指作拒阳城之字衍文方舆纪要商
州洛南县有拒阳城云在县东南东晋时置县于此
旧唐书隋改拒阳为洛南旧治拒阳川即斯城矣
东有城(卷四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东上落水字
水西有堡谓之鸿关岛(卷四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岛字误当作堡
烛水注之(卷四十七页十七行)
州洛南县有拒阳城云在县东南东晋时置县于此
旧唐书隋改拒阳为洛南旧治拒阳川即斯城矣
东有城(卷四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东上落水字
水西有堡谓之鸿关岛(卷四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岛字误当作堡
烛水注之(卷四十七页十七行)
卷二 第 16a 页 WYG0575-0742a.png
一清案全祖望曰此烛水是二水之误不然与下文
复出今以先赠公本校正
东北流径盛墙亭(卷四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盛墙亭下落东字
即山海经所谓绪茹之水(卷四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沈炳巽曰绪茹当作□姑下同
烛水注之水有二源左水南出于衡岭(卷四十八页一行二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弘农郡弘农县衙岭下谷烛水
复出今以先赠公本校正
东北流径盛墙亭(卷四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盛墙亭下落东字
即山海经所谓绪茹之水(卷四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沈炳巽曰绪茹当作□姑下同
烛水注之水有二源左水南出于衡岭(卷四十八页一行二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弘农郡弘农县衙岭下谷烛水
卷二 第 16b 页 WYG0575-0742b.png
所出北入河烛当作烛衡当作衙下同郡国志刘昭
补注亦作衡山盖误字也
建威将军薛安都(卷四十八页七行)
一清案宋书南史薛安都傅俱作建武将军今改正
即方伯所筑也(卷四十八页九行)
一清案方伯当作方平即鲁方平也
田渠川水注之出衡山之白石谷(卷四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案川字衍文出上落水字衡山当作衙山
补注亦作衡山盖误字也
建威将军薛安都(卷四十八页七行)
一清案宋书南史薛安都傅俱作建武将军今改正
即方伯所筑也(卷四十八页九行)
一清案方伯当作方平即鲁方平也
田渠川水注之出衡山之白石谷(卷四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案川字衍文出上落水字衡山当作衙山
卷二 第 17a 页 WYG0575-0742c.png
自然成者(卷四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者当作著此与沁水篇注正同
夹侧水濆有测谓之浢津(卷四十九页十二行)
笺曰测一作涧或作津一清案涧字与测字形相近
涧字为是
河水又有左右一水其水三源疏引俱导薄水南流会
成一川其三水之内(卷四十九页十七行十八行)
一清案有当作合一水当作二水三源当作二源薄
一清案者当作著此与沁水篇注正同
夹侧水濆有测谓之浢津(卷四十九页十二行)
笺曰测一作涧或作津一清案涧字与测字形相近
涧字为是
河水又有左右一水其水三源疏引俱导薄水南流会
成一川其三水之内(卷四十九页十七行十八行)
一清案有当作合一水当作二水三源当作二源薄
卷二 第 17b 页 WYG0575-0742d.png
水是薄山之误三水之内当作二水之内
河水右会水注之(卷四十九页二十行)
一清案水上落谷字下文注云谷水自南山通河是
也注之二字衍文
然以山海经曰求之(卷四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案曰字衍文
河水东合谯谯水导源常烝之山(卷四二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下谯字是水字之误
河水右会水注之(卷四十九页二十行)
一清案水上落谷字下文注云谷水自南山通河是
也注之二字衍文
然以山海经曰求之(卷四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案曰字衍文
河水东合谯谯水导源常烝之山(卷四二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下谯字是水字之误
卷二 第 18a 页 WYG0575-0743a.png
俗谓之为于山(卷四二十页十八行)
一清案于孙潜本校改干
又有于水出南山北合(卷四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案于当作干合孙潜本校改谷
又西径陜县故城南(卷四二十一页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公羊曰晋败入大阳者也(卷四二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入公羊傅作之
一清案于孙潜本校改干
又有于水出南山北合(卷四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案于当作干合孙潜本校改谷
又西径陜县故城南(卷四二十一页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公羊曰晋败入大阳者也(卷四二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入公羊傅作之
卷二 第 18b 页 WYG0575-0743b.png
铜翁仲所投处(卷四二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案投当作没
诸山及铜山铭(卷四二十二页九行)
笺曰铜山山当作人一清案诸山下落碑字
付坚又徙之长安(卷四二十二页十五行)
笺曰旧本是符字吴本作付误一清案苻坚之苻从
草不从竹见晋书载记朱氏亦误金石文字记曰考
汉碑𨽻书率以竹为草少有从竹者如符节字皆然
一清案投当作没
诸山及铜山铭(卷四二十二页九行)
笺曰铜山山当作人一清案诸山下落碑字
付坚又徙之长安(卷四二十二页十五行)
笺曰旧本是符字吴本作付误一清案苻坚之苻从
草不从竹见晋书载记朱氏亦误金石文字记曰考
汉碑𨽻书率以竹为草少有从竹者如符节字皆然
卷二 第 19a 页 WYG0575-0743c.png
今汉书符瑞多从草魏晋以降真书碑亦有书符节
为苻节者盖古者皆通用耳此不可不知
自夕潜渡(卷四二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自孙潜本校改日据后汉书董卓傅夜乃潜
议过河之文则日夕为是日夕字本史记项羽本纪
西南流注入于河(卷四二十三页七行)
笺曰西南流注疑有脱落一清案方舆纪要解州平
陆县下云交涧水出中条山东西二沟流与中涧合
为苻节者盖古者皆通用耳此不可不知
自夕潜渡(卷四二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自孙潜本校改日据后汉书董卓傅夜乃潜
议过河之文则日夕为是日夕字本史记项羽本纪
西南流注入于河(卷四二十三页七行)
笺曰西南流注疑有脱落一清案方舆纪要解州平
陆县下云交涧水出中条山东西二沟流与中涧合
卷二 第 19b 页 WYG0575-0743d.png
俗名三㲼涧流注于河盖交涧路涧即东西二沟也
合流注于中涧水而入于河是注脱中涧二字今补
正
河水又东径大阳县故城南(卷四二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城南大河之阳也(卷四二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南孙潜本校改在
河水又东沙涧水注之(卷四二十三页十四行)
合流注于中涧水而入于河是注脱中涧二字今补
正
河水又东径大阳县故城南(卷四二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城南大河之阳也(卷四二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南孙潜本校改在
河水又东沙涧水注之(卷四二十三页十四行)
卷二 第 20a 页 WYG0575-0744a.png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北出虞山(卷四二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北孙潜本校改水
桥之东北有虞原上道东有虞城(卷四二十四页二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原字
太原地记(卷四二十四页四行)
一清案太原是太康之误上又落晋字
所以谓虞虢其犹辅车相依(卷四二十四页九行)
北出虞山(卷四二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北孙潜本校改水
桥之东北有虞原上道东有虞城(卷四二十四页二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原字
太原地记(卷四二十四页四行)
一清案太原是太康之误上又落晋字
所以谓虞虢其犹辅车相依(卷四二十四页九行)
卷二 第 20b 页 WYG0575-0744b.png
一清案全祖望校衍以字
桥水东北山溪中有小水西南流沙涧(卷四二十四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案桥水之水当作之西南流下落注字
涧水南流径注于河(卷四二十四页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案涧水上落沙字径字衍文
左右积石土柱二溪(卷四二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右黄省曾本作合
天子自盬(卷四二十四页十七行)
桥水东北山溪中有小水西南流沙涧(卷四二十四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案桥水之水当作之西南流下落注字
涧水南流径注于河(卷四二十四页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案涧水上落沙字径字衍文
左右积石土柱二溪(卷四二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右黄省曾本作合
天子自盬(卷四二十四页十七行)
卷二 第 21a 页 WYG0575-0744c.png
笺曰盬旧本作临一清案盬即盐池临是何地乎
南登于薄寘軨之隥(卷四二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薄下落山字
又河可知也(卷四二十五页十六行)
笺曰旧本作又何可知也何字亦衍一清案又河可
知所以證其非江沅河字不误
河之右则崤水注之(卷四二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南登于薄寘軨之隥(卷四二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薄下落山字
又河可知也(卷四二十五页十六行)
笺曰旧本作又何可知也何字亦衍一清案又河可
知所以證其非江沅河字不误
河之右则崤水注之(卷四二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卷二 第 21b 页 WYG0575-0744d.png
出河南盘崤山(卷四二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历涧水东北流(卷四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左右合西水(卷四二十六页四行)
一清案右字衍文
河水又东千崤之水注焉(卷四二十六页五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历涧水东北流(卷四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左右合西水(卷四二十六页四行)
一清案右字衍文
河水又东千崤之水注焉(卷四二十六页五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卷二 第 22a 页 WYG0575-0745a.png
非自西河当无山以碍之(卷四二十六页十六行)
一清案自禹贡锥指作是碍禹贡锥指作拟
帅五千人岁常修治平河岨(卷四二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元和郡县志引此文作帅工三千人平河岨
上有以字
又东至邓(卷四二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又东至邓四字诸本错简入清水
条清水即是濝水并不至邓至邓者湛水也注于清
一清案自禹贡锥指作是碍禹贡锥指作拟
帅五千人岁常修治平河岨(卷四二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元和郡县志引此文作帅工三千人平河岨
上有以字
又东至邓(卷四二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又东至邓四字诸本错简入清水
条清水即是濝水并不至邓至邓者湛水也注于清
卷二 第 22b 页 WYG0575-0745b.png
水下并不忘邓地所在而下卷湛水下则云洛阳西
北故邓乡合观湛水篇注则更了然矣
亦谓清营山(卷四二十七页十二行)
一清案亦谓下落之字
又会南溪(卷四二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案又当作右
又东合枣涧水水出左人岭下(卷四二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初学记引此文作乾枣涧水左人岭作石人
北故邓乡合观湛水篇注则更了然矣
亦谓清营山(卷四二十七页十二行)
一清案亦谓下落之字
又会南溪(卷四二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案又当作右
又东合枣涧水水出左人岭下(卷四二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初学记引此文作乾枣涧水左人岭作石人
卷二 第 23a 页 WYG0575-0745c.png
岭
其水西南入清水色白浊(卷四二十八页三行)
一清案入孙潜校改作流注清水下当重一水字
清水又东南径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壶城东即垣县之
壶丘亭(卷四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案城东即垣县之壶七字重文寰宇记校衍
河水又东与教水合(卷四二十八页六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其水西南入清水色白浊(卷四二十八页三行)
一清案入孙潜校改作流注清水下当重一水字
清水又东南径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壶城东即垣县之
壶丘亭(卷四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案城东即垣县之壶七字重文寰宇记校衍
河水又东与教水合(卷四二十八页六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卷二 第 23b 页 WYG0575-0745d.png
出垣县北教山(卷四二十八页七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出字上有水字
上有泉不测其深(卷四二十八页七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泉字下有源字
经崖秀举(卷四二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经崖孙潜校改作轻崖
其水重源双发(卷四二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双黄省曾本作又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出字上有水字
上有泉不测其深(卷四二十八页七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泉字下有源字
经崖秀举(卷四二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经崖孙潜校改作轻崖
其水重源双发(卷四二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双黄省曾本作又
卷二 第 24a 页 WYG0575-0746a.png
河水又与畛水合(卷四二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山海经曰河长涧水北流入于河(卷四二十九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孙潜校衍此十三字
与石等瓜川合出西北石涧中(卷四二十九页十行)
一清案等字误当作畴移在瓜字下出上落水字
东南注于彊水(卷四二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案准上当作彊川水下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山海经曰河长涧水北流入于河(卷四二十九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孙潜校衍此十三字
与石等瓜川合出西北石涧中(卷四二十九页十行)
一清案等字误当作畴移在瓜字下出上落水字
东南注于彊水(卷四二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案准上当作彊川水下同
卷二 第 24b 页 WYG0575-0746b.png
河水又东合庸庸之水(卷四二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河南垣县(卷四二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汉志垣县属河东郡南字误
河水又东径平阴县北(卷四二十九页十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西会濝水(卷四三十页二行)
笺曰西一作右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河南垣县(卷四二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汉志垣县属河东郡南字误
河水又东径平阴县北(卷四二十九页十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西会濝水(卷四三十页二行)
笺曰西一作右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卷二 第 25a 页 WYG0575-0746c.png
河水又东过平阴县北(卷五一页六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九字与上卷清水条复出当是衍
文易以又东至邓四字在此以注中有洛阳西北四
十二里故邓乡之语及湛水篇注可参证也
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卷五一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晋侯执卫侯而归于京师(卷五一页九行)
一清案而字衍文
一清案全祖望云九字与上卷清水条复出当是衍
文易以又东至邓四字在此以注中有洛阳西北四
十二里故邓乡之语及湛水篇注可参证也
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卷五一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晋侯执卫侯而归于京师(卷五一页九行)
一清案而字衍文
卷二 第 25b 页 WYG0575-0746d.png
郭缘生述征记曰践土今治坂城(卷五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治坂魏书作冶坂亦作野坂宋书王镇恶傅云索
虏野坂戍主黑弰公游骑在芒上是也野冶音同
河水又径临平亭北(卷五二页二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洛阳县北(卷五二页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二渚分为之也(卷五二页五行六行)
一清案治坂魏书作冶坂亦作野坂宋书王镇恶傅云索
虏野坂戍主黑弰公游骑在芒上是也野冶音同
河水又径临平亭北(卷五二页二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洛阳县北(卷五二页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二渚分为之也(卷五二页五行六行)
卷二 第 26a 页 WYG0575-0747a.png
一清案水上落津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增为全祖望
校改属
河水又东径平县故城北(卷五二页十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与诸从𨽻府户(卷五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从当作徒
夷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卷五二页十九行)
笺曰谢兆申云宋本作夷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
校改属
河水又东径平县故城北(卷五二页十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与诸从𨽻府户(卷五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从当作徒
夷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卷五二页十九行)
笺曰谢兆申云宋本作夷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
卷二 第 26b 页 WYG0575-0747b.png
矣一清案本文自通无庸假宋本改作
与处士平苏腾(卷五三页一行)
一清案平下落原字𨽻释校补
则秩禽敌(卷五三页十二行)
笺曰秩疑误一清案集韵秩祭有次也亦作秩
河水至斯有盟津之目(卷五三页十二行)
笺曰至谢作由一作于一清案至字义长
杜预造桥于富平津(卷五三页十八行)
与处士平苏腾(卷五三页一行)
一清案平下落原字𨽻释校补
则秩禽敌(卷五三页十二行)
笺曰秩疑误一清案集韵秩祭有次也亦作秩
河水至斯有盟津之目(卷五三页十二行)
笺曰至谢作由一作于一清案至字义长
杜预造桥于富平津(卷五三页十八行)
卷二 第 27a 页 WYG0575-0747c.png
一清案桥上落河字何焯校增
河上又东浿水入焉(卷五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川域改状矣(卷五四页十五行)
笺曰一作或山川改状一清案依本文无误
又东沛水注焉(卷五四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沛水当作泲水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县北有山临城(卷五五页五行)
河上又东浿水入焉(卷五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川域改状矣(卷五四页十五行)
笺曰一作或山川改状一清案依本文无误
又东沛水注焉(卷五四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沛水当作泲水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县北有山临城(卷五五页五行)
卷二 第 27b 页 WYG0575-0747d.png
一清案城寰宇记引此文作河即所谓直穴有渚也
言潜通浦(卷五五页五行)
一清案后汉书光武帝纪章怀注引此文作潜通淮
浦张衡东京赋王鲔岫居薛综注云山有穴曰岫长
老言王鲔从南方来出此穴中入河水是也
鳣鲤王鲔暮来游(卷五五页八行)
一清案大河赋作暮春来游礼记月令季春荐鲔于
寝庙
言潜通浦(卷五五页五行)
一清案后汉书光武帝纪章怀注引此文作潜通淮
浦张衡东京赋王鲔岫居薛综注云山有穴曰岫长
老言王鲔从南方来出此穴中入河水是也
鳣鲤王鲔暮来游(卷五五页八行)
一清案大河赋作暮春来游礼记月令季春荐鲔于
寝庙
卷二 第 28a 页 WYG0575-0748a.png
即是(卷五五页十行)
一清案即是下落处也二字禹贡锥指引此文校增
洛水于巩县而东洛汭(卷五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衍而字东下有径字
而北流注洛(卷五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洛水入河洛字误当作河
左径平高县南(卷五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高当作皋
一清案即是下落处也二字禹贡锥指引此文校增
洛水于巩县而东洛汭(卷五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衍而字东下有径字
而北流注洛(卷五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洛水入河洛字误当作河
左径平高县南(卷五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高当作皋
卷二 第 28b 页 WYG0575-0748b.png
与成皋分河水(卷五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河水又东径黄马坂北(卷五六页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旋门坂北(卷五六页五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东径成皋大伾山下(卷五六页九行)
笺曰孙云按史记括地志云大伾山今名黎阳东山
一清案水字衍文
河水又东径黄马坂北(卷五六页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旋门坂北(卷五六页五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东径成皋大伾山下(卷五六页九行)
笺曰孙云按史记括地志云大伾山今名黎阳东山
卷二 第 29a 页 WYG0575-0748c.png
在卫州黎阳南张揖云今成皋非也一清案孙汝登
所称史记括地志即是史记夏本纪张守节正义所
引之括地志也唐书艺文志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又
序略五卷魏王泰命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
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苏勖撰以大伾为黎
阳东山其言发于臣瓒汉书音义而泰书述之笺说
祇据史记注文然不云正义而云史记括地志则缪
矣十字是注混作经
所称史记括地志即是史记夏本纪张守节正义所
引之括地志也唐书艺文志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又
序略五卷魏王泰命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
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苏勖撰以大伾为黎
阳东山其言发于臣瓒汉书音义而泰书述之笺说
祇据史记注文然不云正义而云史记括地志则缪
矣十字是注混作经
卷二 第 29b 页 WYG0575-0748d.png
成皋县之故伾上(卷五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之故下落城在二字下文注云遂城虎牢盖
修故耳可证也
有虎在乎葭中(卷五七页四行)
笺曰乎旧本作于一清案乎字义亦通
苕苕孤上(卷五七页七行)
笺曰当作岧岧一清案沈名荪云诗苕之华即今凌
霄花也附木而上最能高矣苕苕孤上义取象斯无
一清案之故下落城在二字下文注云遂城虎牢盖
修故耳可证也
有虎在乎葭中(卷五七页四行)
笺曰乎旧本作于一清案乎字义亦通
苕苕孤上(卷五七页七行)
笺曰当作岧岧一清案沈名荪云诗苕之华即今凌
霄花也附木而上最能高矣苕苕孤上义取象斯无
卷二 第 30a 页 WYG0575-0749a.png
可疑者渐江水注云苕苕孤危是其词例也
河水南对玉门(卷五七页十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魏攻此同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卷五七页十二行)
笺曰此宋本作宋一清案此同二字当作北司宋书
州郡志云武帝北平关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刺史治
虎牢少帝景平初司州复没北虏文帝元嘉末侨立
于汝南寻亦省废云云是当时以治虎牢者为北司
河水南对玉门(卷五七页十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魏攻此同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卷五七页十二行)
笺曰此宋本作宋一清案此同二字当作北司宋书
州郡志云武帝北平关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刺史治
虎牢少帝景平初司州复没北虏文帝元嘉末侨立
于汝南寻亦省废云云是当时以治虎牢者为北司
卷二 第 30b 页 WYG0575-0749b.png
州而侨置汝南者为南司州魏书地形志以宋明帝
于南豫州之义阳郡复设之司州为南司州故道元
以刘武王所置治虎牢者为北司州也又梁书夏侯
夔傅大通二年诏改魏郢州为北司州以夔为刺史
梁大通二年魏孝昌四年也此道元身后之事所不
及知也若朱氏以此为宋殆未审北字之义耳且又
不释同州之讹何居
河水又东合汜水(卷五七页十六行)
于南豫州之义阳郡复设之司州为南司州故道元
以刘武王所置治虎牢者为北司州也又梁书夏侯
夔傅大通二年诏改魏郢州为北司州以夔为刺史
梁大通二年魏孝昌四年也此道元身后之事所不
及知也若朱氏以此为宋殆未审北字之义耳且又
不释同州之讹何居
河水又东合汜水(卷五七页十六行)
卷二 第 31a 页 WYG0575-0749c.png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北流车关水出于嵩渚之山也(卷五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车关济水注作东关寰宇记引济水注亦是
东字下并同
西北流注为车关水(卷五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为当作于篆近致讹车是东字之误
又西北蒲水入焉(卷五八页一行)
一清案蒲当作清
北流车关水出于嵩渚之山也(卷五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车关济水注作东关寰宇记引济水注亦是
东字下并同
西北流注为车关水(卷五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为当作于篆近致讹车是东字之误
又西北蒲水入焉(卷五八页一行)
一清案蒲当作清
卷二 第 31b 页 WYG0575-0749d.png
边有数十石畦畦有声野蔬(卷五八页四行)
笺曰声宋本作数一清案沈炳巽校衍声字
又东北流注入于汜水(卷五八页六行)
一清案入字衍文
高祖即帝位于是水阳(卷五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是水下落之字
故为髣髴矣(卷五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为黄省曾本作无
笺曰声宋本作数一清案沈炳巽校衍声字
又东北流注入于汜水(卷五八页六行)
一清案入字衍文
高祖即帝位于是水阳(卷五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是水下落之字
故为髣髴矣(卷五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为黄省曾本作无
卷二 第 32a 页 WYG0575-0750a.png
河水又东径板城北(卷五八页十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五龙坞北(卷五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昆崙山庙在河东荥阳县(卷五九页一行)
一清案东当作南
又东过荥阳县(卷五九页三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荥阳县下有北字今校补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五龙坞北(卷五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昆崙山庙在河东荥阳县(卷五九页一行)
一清案东当作南
又东过荥阳县(卷五九页三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荥阳县下有北字今校补
卷二 第 32b 页 WYG0575-0750b.png
无复溃漏之患(卷五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溃太平御览引注文作渗
通淮古口(卷五九页十八行)
笺曰疑作古淮一清案当作古渠即蒗荡渠也下同
河水又东北径卷之扈亭北(卷五十页一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晋出公二十二年(卷五十页三行)
一清案何焯云上二字衍文竹书周贞定王六年晋
一清案溃太平御览引注文作渗
通淮古口(卷五九页十八行)
笺曰疑作古淮一清案当作古渠即蒗荡渠也下同
河水又东北径卷之扈亭北(卷五十页一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晋出公二十二年(卷五十页三行)
一清案何焯云上二字衍文竹书周贞定王六年晋
卷二 第 33a 页 WYG0575-0750c.png
河绝于扈正出公十二年也
河水又东径八激堤北(卷五十页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卷县北(卷五十页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径赤岸固北而东北注之(卷五十页十行)
一清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沁水从之(卷五十页十一行)
河水又东径八激堤北(卷五十页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卷县北(卷五十页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径赤岸固北而东北注之(卷五十页十行)
一清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沁水从之(卷五十页十一行)
卷二 第 33b 页 WYG0575-0750d.png
一清案禹贡锥指引此文作沁水从西来注之今本
脱三字
封曹睿为国(卷五十页十二行)
一清案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云年十五封武德侯为
下落侯字
东至酸枣县西濮水东出焉(卷五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战国时河溢酸枣汉世
又决孝文塞之故无濮水而东汉现行之濮水则上
脱三字
封曹睿为国(卷五十页十二行)
一清案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云年十五封武德侯为
下落侯字
东至酸枣县西濮水东出焉(卷五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战国时河溢酸枣汉世
又决孝文塞之故无濮水而东汉现行之濮水则上
卷二 第 34a 页 WYG0575-0751a.png
承济水于陈留封丘县班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东
北至都官入羊里水者也应劭则以为南入钜野而
道元从之濮水水经叙入济水及瓠子水而以新沟
目之此条注所以补经当与彼文参验
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卷五十页十八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燕县故城北则有济水自北来注之(卷五十一页七
行)
北至都官入羊里水者也应劭则以为南入钜野而
道元从之濮水水经叙入济水及瓠子水而以新沟
目之此条注所以补经当与彼文参验
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卷五十页十八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燕县故城北则有济水自北来注之(卷五十一页七
行)
卷二 第 34b 页 WYG0575-0751b.png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河水又下落径字通鉴
注引水经注校补胡三省曰考两汉志东郡有燕县
无东燕县魏收地形志东燕县晋属濮阳国贤曰东
燕故城今滑州胙城县今按班志东郡有南燕县续
志始去南云燕本南燕国有胙城古胙国梅涧所引
容有差错且又引魏收志及晋属云云似疑不当作
东燕字也盖不悟此条之为郦注非经也
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卷五十一页九行)
注引水经注校补胡三省曰考两汉志东郡有燕县
无东燕县魏收地形志东燕县晋属濮阳国贤曰东
燕故城今滑州胙城县今按班志东郡有南燕县续
志始去南云燕本南燕国有胙城古胙国梅涧所引
容有差错且又引魏收志及晋属云云似疑不当作
东燕字也盖不悟此条之为郦注非经也
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卷五十一页九行)
卷二 第 35a 页 WYG0575-0751c.png
一清案晋文公伐曹经傅是僖公二十八年今校改
还自南河即此济也(卷五十一页十行)
笺曰宋本作济即此也一清案孙云按左傅僖公二
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南
河济注云曹在卫东故从卫借道按传文还自南河
济人所共晓何难据传校增必欲托名宋本可谓陋
矣抑知郦氏原书割去济字程公说春秋分记引此
文作还自南河即此济也克斋所见之本何以与朱
还自南河即此济也(卷五十一页十行)
笺曰宋本作济即此也一清案孙云按左傅僖公二
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南
河济注云曹在卫东故从卫借道按传文还自南河
济人所共晓何难据传校增必欲托名宋本可谓陋
矣抑知郦氏原书割去济字程公说春秋分记引此
文作还自南河即此济也克斋所见之本何以与朱
卷二 第 35b 页 WYG0575-0751d.png
氏异耶
河水于是亦有棘津之名(卷五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下文云垣护之以水军守石济即此处也又
云又东径棘津南棘津在东郡河内之间田融以为
即石济南津也是句不重上作棘津宜改石济盖一
地而二名也宋书垣护之傅云石济在滑台西南百
二十里
宋元嘉年(卷五十一页十三行)
河水于是亦有棘津之名(卷五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下文云垣护之以水军守石济即此处也又
云又东径棘津南棘津在东郡河内之间田融以为
即石济南津也是句不重上作棘津宜改石济盖一
地而二名也宋书垣护之傅云石济在滑台西南百
二十里
宋元嘉年(卷五十一页十三行)
卷二 第 36a 页 WYG0575-0752a.png
一清案年黄省曾本作中
宣威将军桓护之(卷五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宋书作垣从土不从木
河水又东淇水入焉又东径遮害亭南(卷五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至遮害亭四五丈(卷五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汉书亭字下有高字
旧河水北入也(卷五十一页十八行)
宣威将军桓护之(卷五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宋书作垣从土不从木
河水又东淇水入焉又东径遮害亭南(卷五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至遮害亭四五丈(卷五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汉书亭字下有高字
旧河水北入也(卷五十一页十八行)
卷二 第 36b 页 WYG0575-0752b.png
一清案北入下落处字
河水又东右径滑台城(卷五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寰宇记引此文城下有北
字
有三重(卷五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城有三重落城字
右军到彦之(卷五十二页四行)
一清案南史宋文帝纪元嘉七年十一月右将军到
河水又东右径滑台城(卷五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寰宇记引此文城下有北
字
有三重(卷五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城有三重落城字
右军到彦之(卷五十二页四行)
一清案南史宋文帝纪元嘉七年十一月右将军到
卷二 第 37a 页 WYG0575-0752c.png
彦之自滑台奔退落将字
天垂翼(卷五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案翼全祖望校改异
河者诸侯之相(卷五十二页十四行)
笺曰宋本作诸侯之象一清案渭水注云非人臣之
相盖其词例如此
王莽之魏丞也(卷五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汉志魏郡黎阳县莽曰黎蒸魏丞字误
天垂翼(卷五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案翼全祖望校改异
河者诸侯之相(卷五十二页十四行)
笺曰宋本作诸侯之象一清案渭水注云非人臣之
相盖其词例如此
王莽之魏丞也(卷五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汉志魏郡黎阳县莽曰黎蒸魏丞字误
卷二 第 37b 页 WYG0575-0752d.png
东岨为河(卷五十三页二行)
一清案为当作于
谓之逮明垒(至)石勒十八骑中(卷五十三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晋书载记云石勒遂招集王阳夔安支雄冀
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等八骑为群盗后郭敖刘徵
刘宝张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
等又赴之号十八骑逮当作逯十八骑中下落之一
二字
一清案为当作于
谓之逮明垒(至)石勒十八骑中(卷五十三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晋书载记云石勒遂招集王阳夔安支雄冀
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等八骑为群盗后郭敖刘徵
刘宝张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
等又赴之号十八骑逮当作逯十八骑中下落之一
二字
卷二 第 38a 页 WYG0575-0753a.png
梁惠成王十三年(卷五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竹书纪年是十一年
及郑驰地(卷五十三页十行)
一清案驰地竹书纪年作驰道通鉴地理通释校同
我取枳道与郑鹿郑鹿(卷五十三页十行)
一清案郑鹿二字重文宜衍
即此处是也(卷五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是字衍文
一清案竹书纪年是十一年
及郑驰地(卷五十三页十行)
一清案驰地竹书纪年作驰道通鉴地理通释校同
我取枳道与郑鹿郑鹿(卷五十三页十行)
一清案郑鹿二字重文宜衍
即此处是也(卷五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是字衍文
卷二 第 38b 页 WYG0575-0753b.png
白马有韦乡韦城(卷五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白马下落县字
史记所谓修武下武渡韦津者也(卷五十三页十六行)
一清案史记是下修武渡韦津此文误也
南泆通濮济黄沟(卷五十三页十七行)
笺曰泆当作决一清案泆与溢同说文解字云水所
荡泆也字不误
楚师山河水(卷五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白马下落县字
史记所谓修武下武渡韦津者也(卷五十三页十六行)
一清案史记是下修武渡韦津此文误也
南泆通濮济黄沟(卷五十三页十七行)
笺曰泆当作决一清案泆与溢同说文解字云水所
荡泆也字不误
楚师山河水(卷五十三页十九行)
卷二 第 39a 页 WYG0575-0753c.png
笺曰谢兆申云宋本作楚师决河水一清案赵琦美
云竹书是出字于山字相近
正南有陟躔陛上方轨是由(卷五十四页四行五行)
一清案陟字当移在躔陛之下全祖望校正
山在郑故此郑也(卷五十四页八行九行)
一清案孙潜云当作山在郑北故郑也
亭上旧曰置源城县治此(卷五十四页十行)
一清案旧曰之曰衍文源城当作凉城
云竹书是出字于山字相近
正南有陟躔陛上方轨是由(卷五十四页四行五行)
一清案陟字当移在躔陛之下全祖望校正
山在郑故此郑也(卷五十四页八行九行)
一清案孙潜云当作山在郑北故郑也
亭上旧曰置源城县治此(卷五十四页十行)
一清案旧曰之曰衍文源城当作凉城
卷二 第 39b 页 WYG0575-0753d.png
河水自津东北径凉城县(卷五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径伍子胥庙南(卷五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为长寿津(卷五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之故渎出焉(卷五十五页二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六字是经混作注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径伍子胥庙南(卷五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为长寿津(卷五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之故渎出焉(卷五十五页二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六字是经混作注
卷二 第 40a 页 WYG0575-0754a.png
历龙门二渠以引河(卷五十五页四行)
一清案汉书沟洫志云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孟康曰
酾分也是注二渠上落酾字史记河渠书作厮
今则所流也(卷五十五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则今一清案非也则字衍文
王莽时空(卷五十五页五行)
笺曰空一作塞一清案沟洫志注孟康曰河自王莽
时遂空唯用漯耳空字不误
一清案汉书沟洫志云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孟康曰
酾分也是注二渠上落酾字史记河渠书作厮
今则所流也(卷五十五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则今一清案非也则字衍文
王莽时空(卷五十五页五行)
笺曰空一作塞一清案沟洫志注孟康曰河自王莽
时遂空唯用漯耳空字不误
卷二 第 40b 页 WYG0575-0754b.png
故渎东北径戚城西(卷五十五页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径繁阳县故城东(卷五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北径阴安县故城西(卷五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东北径昌乐县故城东(卷五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昌乐当作乐昌说详本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径繁阳县故城东(卷五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北径阴安县故城西(卷五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东北径昌乐县故城东(卷五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昌乐当作乐昌说详本
卷二 第 41a 页 WYG0575-0754c.png
卷
故渎又东北径平邑郭西(卷五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北径元城县故县西北而至沙丘堰(卷五十六页四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故县何焯校改故城
墟之在左右多陷城(卷五十六页六行)
一清案在字衍文
后王翁孺自齐徙元城(卷五十六页十二行)
故渎又东北径平邑郭西(卷五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北径元城县故县西北而至沙丘堰(卷五十六页四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故县何焯校改故城
墟之在左右多陷城(卷五十六页六行)
一清案在字衍文
后王翁孺自齐徙元城(卷五十六页十二行)
卷二 第 41b 页 WYG0575-0754d.png
一清案齐全祖望校改济南二字
至于大陆北播于九河(卷五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播于之于当作为盖因于字篆近致讹禹贡
经文校正九字是注混作经全祖望曰此节经文不
与上下相比属所以熟于水经之学如阎百诗黄子
鸿皆疑之多所辞费而不知大陆九河之非经也水
经于河济江淮渭洛沔漾诸篇从无直钞禹贡之例
善长之注上文已承沙丘堰而言之序及降水故释
至于大陆北播于九河(卷五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播于之于当作为盖因于字篆近致讹禹贡
经文校正九字是注混作经全祖望曰此节经文不
与上下相比属所以熟于水经之学如阎百诗黄子
鸿皆疑之多所辞费而不知大陆九河之非经也水
经于河济江淮渭洛沔漾诸篇从无直钞禹贡之例
善长之注上文已承沙丘堰而言之序及降水故释
卷二 第 42a 页 WYG0575-0755a.png
之曰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堰障水也而因接之以
大陆以九河又接之以齐桓塞河自堰以北故迹多
亡所云堰者沙丘堰也善长盖谓沙丘堰以北是禹
治水之故道自齐桓阏河之后而堰以起堰起而九
河亡矣是屯氏诸河之所由出也其文明白了当胡
东樵竟谓水经以王莽河为禹河亦误会也
河播也播为九河自此始也(卷五十七页五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河播也下有昔禹治洪水五
大陆以九河又接之以齐桓塞河自堰以北故迹多
亡所云堰者沙丘堰也善长盖谓沙丘堰以北是禹
治水之故道自齐桓阏河之后而堰以起堰起而九
河亡矣是屯氏诸河之所由出也其文明白了当胡
东樵竟谓水经以王莽河为禹河亦误会也
河播也播为九河自此始也(卷五十七页五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河播也下有昔禹治洪水五
卷二 第 42b 页 WYG0575-0755b.png
字今校补
禹贡兖州九河既道矣(卷五十七页六行)
一清案矣字羡文
广光(卷五十七页十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信都国有广川县光字误
议者常欲求九河故迹而川之(卷五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川孙潜校改穿
北三入枝(卷五十七页十三行)
禹贡兖州九河既道矣(卷五十七页六行)
一清案矣字羡文
广光(卷五十七页十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信都国有广川县光字误
议者常欲求九河故迹而川之(卷五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川孙潜校改穿
北三入枝(卷五十七页十三行)
卷二 第 43a 页 WYG0575-0755c.png
一清案汉书叙傅云北亡八枝今改正
河水故渎东北径发干县北城西又屈径其北(卷五十七页十
五行十六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北城禹贡锥指作故城
其下落城字
汉武帝以大将军卫青破左贤王功(卷五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史汉表傅左作右
大河故渎又东径贝丘县故城南(卷五十七页二十行)
河水故渎东北径发干县北城西又屈径其北(卷五十七页十
五行十六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北城禹贡锥指作故城
其下落城字
汉武帝以大将军卫青破左贤王功(卷五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史汉表傅左作右
大河故渎又东径贝丘县故城南(卷五十七页二十行)
卷二 第 43b 页 WYG0575-0755d.png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应劭曰左氏齐襄公田于贝丘是也(卷五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左氏下落傅字
大河故渎又东径甘陵县故城南(卷五十八页四行)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是周之甘泉匝地也(卷五十八页九行)
一清案匝寰宇记引此文作市
与立神庙(卷五十八页十七行)
应劭曰左氏齐襄公田于贝丘是也(卷五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左氏下落傅字
大河故渎又东径甘陵县故城南(卷五十八页四行)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是周之甘泉匝地也(卷五十八页九行)
一清案匝寰宇记引此文作市
与立神庙(卷五十八页十七行)
卷二 第 44a 页 WYG0575-0756a.png
一清案与当作兴
浮图以坏(卷五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以当作已一清案以已古字通用
河渎于县(卷五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渎汉书地理志作水
河水故渎(卷五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河水禹贡锥指作大河
而北绝屯氏三渎(卷五十九页三行)
浮图以坏(卷五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以当作已一清案以已古字通用
河渎于县(卷五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渎汉书地理志作水
河水故渎(卷五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河水禹贡锥指作大河
而北绝屯氏三渎(卷五十九页三行)
卷二 第 44b 页 WYG0575-0756b.png
一清案三当作二即屯氏南北二渎也
大河故渎(至)平原鬲县故城西(卷五十九页三行四行)
一清案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有穷后国也(卷五十九页六行)
一清案何焯云后下落羿字
建议将军朱祐(卷五十九页七行)
一清案议后汉书作义
大河故渎(至)安陵县西(卷五十九页八行)
大河故渎(至)平原鬲县故城西(卷五十九页三行四行)
一清案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有穷后国也(卷五十九页六行)
一清案何焯云后下落羿字
建议将军朱祐(卷五十九页七行)
一清案议后汉书作义
大河故渎(至)安陵县西(卷五十九页八行)
卷二 第 45a 页 WYG0575-0756c.png
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地理志风俗记曰(卷五十九页九行)
一清案地理风俗记应劭撰志字衍文
有安陵县故县也(卷五十九页十行)
一清案禹贡锥指引此文作有安陵乡县字误
大河故渎(至)东北出(卷五十九页十二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御览引此文亦作注
又东北径信城县张甲出焉(卷五十九页十九行)
地理志风俗记曰(卷五十九页九行)
一清案地理风俗记应劭撰志字衍文
有安陵县故县也(卷五十九页十行)
一清案禹贡锥指引此文作有安陵乡县字误
大河故渎(至)东北出(卷五十九页十二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御览引此文亦作注
又东北径信城县张甲出焉(卷五十九页十九行)
卷二 第 45b 页 WYG0575-0756d.png
一清案信城汉书地理志作信成张甲下落河字孙
潜校增
地理志曰张甲河及渎首受屯氏别河于信城县者也
(卷五十九页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案地理志清河郡信成县下云张甲河首受屯
氏别河及渎当是故渎之误
张甲河及渎北绝河于广宗县清分为二渎(卷五十九页二十行
二十页一行)
潜校增
地理志曰张甲河及渎首受屯氏别河于信城县者也
(卷五十九页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案地理志清河郡信成县下云张甲河首受屯
氏别河及渎当是故渎之误
张甲河及渎北绝河于广宗县清分为二渎(卷五十九页二十行
二十页一行)
卷二 第 46a 页 WYG0575-0757a.png
笺曰一本绝下有清字一清案及渎当作故渎下清
字衍文朱氏笺之未尽
赵武帝二十二年立建兴治广宗(卷五二十页二行三行)
笺曰赵武帝三字有误一清案赵武帝石虎也魏书
地形志广宗郡广宗县有建始城资治通鉴晋纪建
兴人史科胡三省注云水经注云田融言赵立建兴
郡于广宗城第石虎前后改元共计十五年不得云
二十二年上二字衍文建兴下落郡字
字衍文朱氏笺之未尽
赵武帝二十二年立建兴治广宗(卷五二十页二行三行)
笺曰赵武帝三字有误一清案赵武帝石虎也魏书
地形志广宗郡广宗县有建始城资治通鉴晋纪建
兴人史科胡三省注云水经注云田融言赵立建兴
郡于广宗城第石虎前后改元共计十五年不得云
二十二年上二字衍文建兴下落郡字
卷二 第 46b 页 WYG0575-0757b.png
左渎又北径经城东(至)武彊县故城东(卷五二十页四行五行六行)
一清案五十四字是注混作经程大昌考古编云河
水右渎东北径长乐郡武彊县故城东郦注曰长乐
故信都也晋太康五年改从今名按杜佑以桑钦所
纪有后汉和帝时地名疑其人出和帝以后今此既
改信都从长乐则晋太康间事也议者以为后人误
以郦注加之本文然此所订正信都改为长乐乃郦
所注则不得以为郦注而入之经程氏之言非也统
一清案五十四字是注混作经程大昌考古编云河
水右渎东北径长乐郡武彊县故城东郦注曰长乐
故信都也晋太康五年改从今名按杜佑以桑钦所
纪有后汉和帝时地名疑其人出和帝以后今此既
改信都从长乐则晋太康间事也议者以为后人误
以郦注加之本文然此所订正信都改为长乐乃郦
所注则不得以为郦注而入之经程氏之言非也统
卷二 第 47a 页 WYG0575-0757c.png
上皆是注道元盖自为释文耳程氏所谓议者云云
是宋本固有以左渎右渎一条为注者且左渎右渎
乃张甲河所行之道而以为河水右渎是于本文尚
未细审何况其他
又东北径广川县(至)棘津亭南(卷五二十页八行九行)
一清案二十九字是注混作经又与水故道合与下
落屯氏河三字全祖望校增
昭公十四年(卷五二十页十六行)
是宋本固有以左渎右渎一条为注者且左渎右渎
乃张甲河所行之道而以为河水右渎是于本文尚
未细审何况其他
又东北径广川县(至)棘津亭南(卷五二十页八行九行)
一清案二十九字是注混作经又与水故道合与下
落屯氏河三字全祖望校增
昭公十四年(卷五二十页十六行)
卷二 第 47b 页 WYG0575-0757d.png
一清案晋灭陆浑传是十七年
石勒自葛陂寇河北袭汲入向水于方头(卷五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案晋书载记石勒自葛陂退还寿春行达东燕
闻汲郡向冰有众数千壁于枋头勒将于棘津北渡
又通鉴晋纪勒闻汲郡向冰聚众数千壁枋头引兵自
棘津济河击冰大破之则冰是汲人注文入当作人
水当作冰方当作枋
张甲故渎又东北至修县东会清河(卷五二十一页八行)
石勒自葛陂寇河北袭汲入向水于方头(卷五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案晋书载记石勒自葛陂退还寿春行达东燕
闻汲郡向冰有众数千壁于枋头勒将于棘津北渡
又通鉴晋纪勒闻汲郡向冰聚众数千壁枋头引兵自
棘津济河击冰大破之则冰是汲人注文入当作人
水当作冰方当作枋
张甲故渎又东北至修县东会清河(卷五二十一页八行)
卷二 第 48a 页 WYG0575-0758a.png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别河东(至)又东径信阳县故城南清河郡北(卷五二十
一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二十八字是注混作经别河下落又字信成
下落县故二字信阳吴琯本作清阳汉书地理志清
河郡有清阳县
又东北径陵乡南(至)东阳县故城南(卷五二十一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案二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别河东(至)又东径信阳县故城南清河郡北(卷五二十
一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二十八字是注混作经别河下落又字信成
下落县故二字信阳吴琯本作清阳汉书地理志清
河郡有清阳县
又东北径陵乡南(至)东阳县故城南(卷五二十一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案二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卷二 第 48b 页 WYG0575-0758b.png
东武城东北三十里有阳乡(卷五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阳乡据上文当作陵乡此文互见淇水又东
北过东武城县注
屯氏别渎(至)清河故城西(卷五二十一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案二十一字是注混作经别渎上下文俱作别
河
汉高六年(卷五二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案准后文当作高帝今补正
一清案阳乡据上文当作陵乡此文互见淇水又东
北过东武城县注
屯氏别渎(至)清河故城西(卷五二十一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案二十一字是注混作经别渎上下文俱作别
河
汉高六年(卷五二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案准后文当作高帝今补正
卷二 第 49a 页 WYG0575-0758c.png
屯氏别河北渎(至)安陵县遂绝(卷五二十二页三行四行)
一清案三十七字是注混作经东邑大河故渎当作
东绝邑字误
屯氏别河北渎(至)故城南(卷五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别河北渎(至)故城北(卷五二十二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三十字是注混作经东入信阳县误汉书地
理志勃海郡有阳信县
一清案三十七字是注混作经东邑大河故渎当作
东绝邑字误
屯氏别河北渎(至)故城南(卷五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别河北渎(至)故城北(卷五二十二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三十字是注混作经东入信阳县误汉书地
理志勃海郡有阳信县
卷二 第 49b 页 WYG0575-0758d.png
屯氏别河南渎(至)东会商河(卷五二十二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案四十字是注混作经东北二字羡文宜衍枝
津又出当作右出
屯氏别河(至)安德县遂绝(卷五二十二页十五行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案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经又误分为二条孙汝
澄云上下文屯氏别河南渎当相续
屯氏别河南渎(至)笃马河(卷五二十二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案二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一清案四十字是注混作经东北二字羡文宜衍枝
津又出当作右出
屯氏别河(至)安德县遂绝(卷五二十二页十五行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案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经又误分为二条孙汝
澄云上下文屯氏别河南渎当相续
屯氏别河南渎(至)笃马河(卷五二十二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案二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卷二 第 50a 页 WYG0575-0759a.png
东北入海五百六十里者也(卷五二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入海下当有行字以黄省曾本参校彼落海
字此落行字今本汉书地理志注亦缺行字
东北径安德县(至)临齐城南始(卷五二十三页二行)
笺曰始字是注一清案十八字俱是注混作经
又屈径其城东(至)故城西(卷五二十三页四行五行)
一清案二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同盟重丘(卷五二十三页六行)
一清案入海下当有行字以黄省曾本参校彼落海
字此落行字今本汉书地理志注亦缺行字
东北径安德县(至)临齐城南始(卷五二十三页二行)
笺曰始字是注一清案十八字俱是注混作经
又屈径其城东(至)故城西(卷五二十三页四行五行)
一清案二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同盟重丘(卷五二十三页六行)
卷二 第 50b 页 WYG0575-0759b.png
一清案左传同盟下落于字
又东北径西平昌县故城北(卷五二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乃通注般渎(卷五二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般渎下有焉字
又径般县故城北(卷五二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东径乐陵县故城北(卷五二十三页十七行)
又东北径西平昌县故城北(卷五二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乃通注般渎(卷五二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般渎下有焉字
又径般县故城北(卷五二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东径乐陵县故城北(卷五二十三页十七行)
卷二 第 51a 页 WYG0575-0759c.png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北径阳信县故城南东北入海(卷五二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河故渎(至)信乡县故城南(卷五二十四页一行)
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故渎(至)于灵县南(卷五二十四页四行五行)
一清案四十字是注混作经
东北径灵县东(至)北合屯氏渎(卷五二十四页七行)
又东北径阳信县故城南东北入海(卷五二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河故渎(至)信乡县故城南(卷五二十四页一行)
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故渎(至)于灵县南(卷五二十四页四行五行)
一清案四十字是注混作经
东北径灵县东(至)北合屯氏渎(卷五二十四页七行)
卷二 第 51b 页 WYG0575-0759d.png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谓之口(卷五二十四页九行)
一清案汉书沟洫志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
犊口而屯氏河绝师古曰清河之灵县鸣犊河口也
谓之下落灵鸣犊三字
又东北右过卫国县南(卷五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按东汉至晋皆名卫县不名卫国
县也东汉以卫县为卫国耳而国与县未尝连称拓
谓之口(卷五二十四页九行)
一清案汉书沟洫志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
犊口而屯氏河绝师古曰清河之灵县鸣犊河口也
谓之下落灵鸣犊三字
又东北右过卫国县南(卷五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按东汉至晋皆名卫县不名卫国
县也东汉以卫县为卫国耳而国与县未尝连称拓
卷二 第 52a 页 WYG0575-0760a.png
跋氏始称卫国县善长注中所云者是也经文及注
所引京相璠土地名但当称曰卫县此是后人妄加
河水东径铁丘南(卷五二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郑罕达帅师(卷五二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帅师下落救卫二字
登铁丘(卷五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案左傅是铁上丘字误
所引京相璠土地名但当称曰卫县此是后人妄加
河水东径铁丘南(卷五二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郑罕达帅师(卷五二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帅师下落救卫二字
登铁丘(卷五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案左傅是铁上丘字误
卷二 第 52b 页 WYG0575-0760b.png
有子路冢(卷五二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吴琯本作东城有子路冢增二字
河水东北流(至)濮阳津(卷五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宣房塸(卷五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案塸当作堰
河水又东北(至)鄄城县北(卷五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案二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一清案吴琯本作东城有子路冢增二字
河水东北流(至)濮阳津(卷五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宣房塸(卷五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案塸当作堰
河水又东北(至)鄄城县北(卷五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案二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卷二 第 53a 页 WYG0575-0760c.png
为庐关津(卷五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庐当作卢方舆纪要引唐志曰卢关津一名
高陵津宋祁曰在临黄县东南
台枕河(卷五二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台址枕河落址字
河水又东北径范县之秦亭西(卷五二十六页二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径委粟津(卷五二十六页四行)
一清案庐当作卢方舆纪要引唐志曰卢关津一名
高陵津宋祁曰在临黄县东南
台枕河(卷五二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台址枕河落址字
河水又东北径范县之秦亭西(卷五二十六页二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径委粟津(卷五二十六页四行)
卷二 第 53b 页 WYG0575-0760d.png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东径繁阳故城南故应劭曰(卷五二十六页七行八行)
一清案繁阳下落县字故应劭曰故字衍文
故渎东绝(至)五鹿之野(卷五二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京相璠曰今卫国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地(卷五二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国字衍文说见上地当作城国语曰齐桓公
筑五鹿以卫诸侯是也
东径繁阳故城南故应劭曰(卷五二十六页七行八行)
一清案繁阳下落县字故应劭曰故字衍文
故渎东绝(至)五鹿之野(卷五二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京相璠曰今卫国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地(卷五二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国字衍文说见上地当作城国语曰齐桓公
筑五鹿以卫诸侯是也
卷二 第 54a 页 WYG0575-0761a.png
浮水故渎又东南径国邑(卷五二十六页十六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汉书地理志东郡畔观县
应劭曰夏有观扈世祖更名卫国以封周后此落卫
字
又东径卫国县故城南古斟观(卷五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齐田寿率师伐赵(卷五二十六页二十行)
一清案竹书纪年作伐我赵字误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汉书地理志东郡畔观县
应劭曰夏有观扈世祖更名卫国以封周后此落卫
字
又东径卫国县故城南古斟观(卷五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齐田寿率师伐赵(卷五二十六页二十行)
一清案竹书纪年作伐我赵字误
卷二 第 54b 页 WYG0575-0761b.png
浮水故渎(至)东北出(卷五二十七页二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郡国志曰卫国姚姓(卷五二十七页三行)
笺曰卫下脱故观二字一清案郡国志云东郡魏公
国本观故国今校正
又东北入东武阳县东入河(卷五二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地理志曰漯水出东郡武阳县(卷五二十七页五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郡国志曰卫国姚姓(卷五二十七页三行)
笺曰卫下脱故观二字一清案郡国志云东郡魏公
国本观故国今校正
又东北入东武阳县东入河(卷五二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地理志曰漯水出东郡武阳县(卷五二十七页五行)
卷二 第 55a 页 WYG0575-0761c.png
一清案汉志东郡东武阳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
入海东武阳三字县郡字宜衍
戴延之谓之武阳也(卷五二十七页五行)
一清案武阳当作武水
于武阳县东南西北径武阳新城东(卷五二十七页六行)
一清案西何焯校改而
城内又十立石甚大(卷五二十七页八行)
一清案初学记引此文作又立一石台甚大今改正
入海东武阳三字县郡字宜衍
戴延之谓之武阳也(卷五二十七页五行)
一清案武阳当作武水
于武阳县东南西北径武阳新城东(卷五二十七页六行)
一清案西何焯校改而
城内又十立石甚大(卷五二十七页八行)
一清案初学记引此文作又立一石台甚大今改正
卷二 第 55b 页 WYG0575-0761d.png
河水又东径武阳县东(至)东北流也(卷五二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十七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卷五二十七页十二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历柯泽(卷五二十七页十五行)
笺曰今左传作阿泽杜预曰东阿西南有大泽一清
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径东阿县故城西而东北出流注(卷五二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案十七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卷五二十七页十二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历柯泽(卷五二十七页十五行)
笺曰今左传作阿泽杜预曰东阿西南有大泽一清
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径东阿县故城西而东北出流注(卷五二十七页十八行)
卷二 第 56a 页 WYG0575-0762a.png
笺曰孙云此下疑有邓里渠三字一清案非也十三
字是注混作经
河自邓里渠(至)碻磝城西(卷五二十七页二十行二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河下落水字
嚚磝(卷五二十八页二行)
笺曰克家云嚚磝当作碻磝一清案太平御览曰碻
磝城沈约宋书作敲嚣字今郦注作嚣磝音声之转
耳嚚字是嚣字之讹史记殷本纪仲丁迁于隞孔安
字是注混作经
河自邓里渠(至)碻磝城西(卷五二十七页二十行二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河下落水字
嚚磝(卷五二十八页二行)
笺曰克家云嚚磝当作碻磝一清案太平御览曰碻
磝城沈约宋书作敲嚣字今郦注作嚣磝音声之转
耳嚚字是嚣字之讹史记殷本纪仲丁迁于隞孔安
卷二 第 56b 页 WYG0575-0762b.png
国曰河南敖仓是也索隐曰隞亦作嚣并音敖字又
诗车攻薄狩于敖春秋傅晋师救郑在敖鄗之间杜
预以为二山名皆一地也
宋元嘉二十七年(卷五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案宋元嘉下全祖望据通典校增七年到彦之
北入拔之后失至十二字
而与柳城分河(卷五二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案柳城当作聊城
诗车攻薄狩于敖春秋傅晋师救郑在敖鄗之间杜
预以为二山名皆一地也
宋元嘉二十七年(卷五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案宋元嘉下全祖望据通典校增七年到彦之
北入拔之后失至十二字
而与柳城分河(卷五二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案柳城当作聊城
卷二 第 57a 页 WYG0575-0762c.png
河水又与邓里渠(至)东阿县故城北(卷五二十八页十四行十五行)
一清案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经邓里渠下落合字
又东北径临邑县(至)四渎津(卷五二十九页二行三行)
一清案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然荥口水右断门不通(卷五二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右当作石移在断字下于文云荥口水断石
门不通详济水注
放沛渎也(卷五二十九页六行)
一清案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经邓里渠下落合字
又东北径临邑县(至)四渎津(卷五二十九页二行三行)
一清案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然荥口水右断门不通(卷五二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右当作石移在断字下于文云荥口水断石
门不通详济水注
放沛渎也(卷五二十九页六行)
卷二 第 57b 页 WYG0575-0762d.png
一清案放沛当作故泲
盖茌时音相近耳(卷五二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案黄省曾本是注下有疑县徙也四字孙潜云
竟陵本无
又东北过高唐县界(卷五二十九页十六行)
一清案界当作东下文注云大河径其西而不出其
东经言出东误耳盖指此也
亦或武水也(卷五二十九页十九行)
盖茌时音相近耳(卷五二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案黄省曾本是注下有疑县徙也四字孙潜云
竟陵本无
又东北过高唐县界(卷五二十九页十六行)
一清案界当作东下文注云大河径其西而不出其
东经言出东误耳盖指此也
亦或武水也(卷五二十九页十九行)
卷二 第 58a 页 WYG0575-0763a.png
一清案也名胜志引此文作矣
径阳平县故城东(卷五三十页七行)
一清案径上落又字
春秋桓公十年(卷五三十页九行)
一清案左传是十六年落六字
今平阳阳平县北一十里有故莘亭道(卷五三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平阳当作平原汉书地理志阳平县属平原
郡
径阳平县故城东(卷五三十页七行)
一清案径上落又字
春秋桓公十年(卷五三十页九行)
一清案左传是十六年落六字
今平阳阳平县北一十里有故莘亭道(卷五三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平阳当作平原汉书地理志阳平县属平原
郡
卷二 第 58b 页 WYG0575-0763b.png
感二子于宿龄(卷五三十页十三行)
笺曰当作夙龄一清案说文解字宿从宀□声□古
文夙二字通用
章帝建始中(卷五三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章帝改元建初非建始以后汉书校改
有层台秀出(卷五三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秀出下有云表二字今补正
漯水又东北径清河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一页二行)
笺曰当作夙龄一清案说文解字宿从宀□声□古
文夙二字通用
章帝建始中(卷五三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章帝改元建初非建始以后汉书校改
有层台秀出(卷五三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秀出下有云表二字今补正
漯水又东北径清河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一页二行)
卷二 第 59a 页 WYG0575-0763c.png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拟即清河城也(卷五三十一页五行)
一清案拟当作疑
故世称蛮城(卷五三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蛮城下黄省曾本有也字
漯水又东北(至)博平县(卷五三十一页七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右与黄沟同注川泽(卷五三十一页九行)
拟即清河城也(卷五三十一页五行)
一清案拟当作疑
故世称蛮城(卷五三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蛮城下黄省曾本有也字
漯水又东北(至)博平县(卷五三十一页七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右与黄沟同注川泽(卷五三十一页九行)
卷二 第 59b 页 WYG0575-0763d.png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径文乡城又东南径王城北(卷五三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文乡城下脱北字
黄沟又东北径(至)东注漯水矣(卷五三十一页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案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径当作迤
桑钦地理志曰(卷五三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桑钦地理志不见簿录此文今载
汉书地理志注引桑钦语盖传钞者倒互其文耳
又东径文乡城又东南径王城北(卷五三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文乡城下脱北字
黄沟又东北径(至)东注漯水矣(卷五三十一页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案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径当作迤
桑钦地理志曰(卷五三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桑钦地理志不见簿录此文今载
汉书地理志注引桑钦语盖传钞者倒互其文耳
卷二 第 60a 页 WYG0575-0764a.png
漯水又东北径援县故城西(卷五三十二页六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漯水又径高唐县故城东(卷五三十二页九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盻子(卷五三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盻子当作肸子史记世家校正
漯水又东北径漯阴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漯水又径高唐县故城东(卷五三十二页九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盻子(卷五三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盻子当作肸子史记世家校正
漯水又东北径漯阴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卷二 第 60b 页 WYG0575-0764b.png
封匈奴降王(卷五三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降王下全祖望据汉表校增昆邪为侯国五
字
漯水又东北(至)崔氏城北(卷五三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漯水东南径东朝阳县故城南(卷五三十三页二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东南禹贡锥指引此文
作东北
一清案降王下全祖望据汉表校增昆邪为侯国五
字
漯水又东北(至)崔氏城北(卷五三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漯水东南径东朝阳县故城南(卷五三十三页二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东南禹贡锥指引此文
作东北
卷二 第 61a 页 WYG0575-0764c.png
漯水又东径汉徵君㐲生墓南(卷五三十三页五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漯水又东径邹平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三页十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有邹侯国(卷五三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有孙潜校改古
又东北径界东邹城北(卷五三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杨慎刋本经文无界字名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漯水又东径邹平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三页十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有邹侯国(卷五三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有孙潜校改古
又东北径界东邹城北(卷五三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杨慎刋本经文无界字名
卷二 第 61b 页 WYG0575-0764d.png
胜志引此文同
漯水又东北径千乘县二城间(卷五三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故齐也(卷五三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也当作地
千乘城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卷五三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千乘城下全祖望校增在字
又东北为马常坈(卷五三十四页二行)
漯水又东北径千乘县二城间(卷五三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故齐也(卷五三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也当作地
千乘城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卷五三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千乘城下全祖望校增在字
又东北为马常坈(卷五三十四页二行)
卷二 第 62a 页 WYG0575-0765a.png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商河首受河亦漯水及泽水所潭水也(卷五三十四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受河下落水字泽水之水衍文
世谓之落里坈(卷五三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六字重文宜衍
商河又北径(至)乐陵县故城南(卷五三十四页十五行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案四十四字是注混作经昌平县当作平昌汉
书地理志平原郡有平昌县
商河首受河亦漯水及泽水所潭水也(卷五三十四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受河下落水字泽水之水衍文
世谓之落里坈(卷五三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六字重文宜衍
商河又北径(至)乐陵县故城南(卷五三十四页十五行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案四十四字是注混作经昌平县当作平昌汉
书地理志平原郡有平昌县
卷二 第 62b 页 WYG0575-0765b.png
商河又东径初乡县故城南(卷五三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初当作朸汉书地理志
平原郡有朸县道元谓之朸乡县也
沙沟水注之(卷五三十五页三行)
一清案五字是注混作经
商河又东北(至)转径城东(卷五三十五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二十三字是注混作经而流当作南流
商河又东北径富平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初当作朸汉书地理志
平原郡有朸县道元谓之朸乡县也
沙沟水注之(卷五三十五页三行)
一清案五字是注混作经
商河又东北(至)转径城东(卷五三十五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二十三字是注混作经而流当作南流
商河又东北径富平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五页十一行)
卷二 第 63a 页 WYG0575-0765c.png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王莽曰安乐亭(卷五三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安乐汉书地理志作乐安
富平矣(卷五三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矣当作侯
别邑魏郡(卷五三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别邑下落在字汉书校补
上书减户(卷五三十五页十八行)
王莽曰安乐亭(卷五三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安乐汉书地理志作乐安
富平矣(卷五三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矣当作侯
别邑魏郡(卷五三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别邑下落在字汉书校补
上书减户(卷五三十五页十八行)
卷二 第 63b 页 WYG0575-0765d.png
一清案上书下落请字
汉书作侯爰类(卷五三十六页二行)
笺曰爰类下旧本有一字字一清案史汉表俱无之
侯字衍文
县西有东方朔冢侧有祠(卷五三十六页三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冢字
商河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聚沟(卷五三十六页六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寰宇记引此文作长丛
汉书作侯爰类(卷五三十六页二行)
笺曰爰类下旧本有一字字一清案史汉表俱无之
侯字衍文
县西有东方朔冢侧有祠(卷五三十六页三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冢字
商河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聚沟(卷五三十六页六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寰宇记引此文作长丛
卷二 第 64a 页 WYG0575-0766a.png
沟韵会云丛或作丛聚字误
东流倾注为海(卷五三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为当作于
于台上蟠蒲系马(卷五三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刘昭郡国志补注引三齐记作台下
北水世又谓之白薄渎(卷五二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初学记引此文作百薄渎
白字误
东流倾注为海(卷五三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为当作于
于台上蟠蒲系马(卷五三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刘昭郡国志补注引三齐记作台下
北水世又谓之白薄渎(卷五二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初学记引此文作百薄渎
白字误
卷二 第 64b 页 WYG0575-0766b.png
大河又东北径高唐县故城西(卷五三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大河又北径张公城临侧河湄(卷五三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北径平原县故城东(卷五三十七页二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河水北过高唐县即平原也(卷五
三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大河又北径张公城临侧河湄(卷五三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北径平原县故城东(卷五三十七页二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河水北过高唐县即平原也(卷五
三十七页四行)
卷二 第 65a 页 WYG0575-0766c.png
一清案平原河之河重文宜衍河水下落东字高唐
县之县羡文当重高唐二字以汉书高纪注校正
按地理志曰高唐平原也(卷五三十七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高唐平原也五字重文错简宜衍
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卷五三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东北历长堤径温阴县北(卷五二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温阴宋本作漯阴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县之县羡文当重高唐二字以汉书高纪注校正
按地理志曰高唐平原也(卷五三十七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高唐平原也五字重文错简宜衍
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卷五三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东北历长堤径温阴县北(卷五二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温阴宋本作漯阴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卷二 第 65b 页 WYG0575-0766d.png
河水又东北径阳阿县故城西(卷五三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万诉(卷五三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万诉沁水注作卞䜣诉字误
又东过漯阴县北(卷五三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胡渭云此北漯阴也伏琛谓之漯阳城黄省
曾本正漯阳字寰宇记云漯阴县汉县今废城在临
邑县西十里宋武帝平广固遂移理于今临邑县西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万诉(卷五三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万诉沁水注作卞䜣诉字误
又东过漯阴县北(卷五三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胡渭云此北漯阴也伏琛谓之漯阳城黄省
曾本正漯阳字寰宇记云漯阴县汉县今废城在临
邑县西十里宋武帝平广固遂移理于今临邑县西
卷二 第 66a 页 WYG0575-0767a.png
北五十里北漯阴城今县北有故城汉城亦谓之南
漯阴城凡水以南为阴北为阳意者汉有漯阴漯阳
二县南北对立道元故云漯阴县故黎邑王莽更名
翼成又云漯阴县王莽之巨武今翼成之文见于汉
志而巨武无考岂世本汉书脱失漯阳道元犹见善
本故耶不然二城明有分画新莽又制异名尚赖水
经漯阳一语郦以巨武释之可补汉志之缺
河水自平原(至)厌次河(卷五三十七页十六行十七行十八行)
漯阴城凡水以南为阴北为阳意者汉有漯阴漯阳
二县南北对立道元故云漯阴县故黎邑王莽更名
翼成又云漯阴县王莽之巨武今翼成之文见于汉
志而巨武无考岂世本汉书脱失漯阳道元犹见善
本故耶不然二城明有分画新莽又制异名尚赖水
经漯阳一语郦以巨武释之可补汉志之缺
河水自平原(至)厌次河(卷五三十七页十六行十七行十八行)
卷二 第 66b 页 WYG0575-0767b.png
一清案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初乡当作朸乡故下
落城字南下落为字孙潜校增
并为贼擒求代雄(卷五三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擒下落辅字孙潜校增
所辅可谓孝尽爱敬(卷五三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孙潜校衍所字此句有脱误详本卷
河水又径漯阴县故城北(卷五三十八页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又黄省曾本作右
落城字南下落为字孙潜校增
并为贼擒求代雄(卷五三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擒下落辅字孙潜校增
所辅可谓孝尽爱敬(卷五三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孙潜校衍所字此句有脱误详本卷
河水又径漯阴县故城北(卷五三十八页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又黄省曾本作右
卷二 第 67a 页 WYG0575-0767c.png
河水又东北漯沃津(卷五三十八页五行)
笺曰孙云漯沃误汉志千乘郡有湿沃县一清案非
也胡渭云济漯之漯说文本作湿燥湿之湿说文本
作湿𨽻改日为田又省一糸遂作漯而湿转为湿湿
湿二字混而无别汉千乘郡有湿沃县漯水之所径
故名而地理志讹为湿司马彪魏收皆承其误惟水
经注作漯沃当从之八字是注混为经东北下落为
字
笺曰孙云漯沃误汉志千乘郡有湿沃县一清案非
也胡渭云济漯之漯说文本作湿燥湿之湿说文本
作湿𨽻改日为田又省一糸遂作漯而湿转为湿湿
湿二字混而无别汉千乘郡有湿沃县漯水之所径
故名而地理志讹为湿司马彪魏收皆承其误惟水
经注作漯沃当从之八字是注混为经东北下落为
字
卷二 第 67b 页 WYG0575-0767d.png
漯沃县故城南(卷五三十八页六行)
一清案漯沃上落在字
河水又东径千乘城北(卷五三十八页九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千乘下落县故二字
又东北过黎城县北(卷五三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黎城当作利城汉书地理志齐郡有利县济
水篇经云又东北过利县西即是城也
河水又东分为二水(至)注济(卷五三十八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案漯沃上落在字
河水又东径千乘城北(卷五三十八页九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千乘下落县故二字
又东北过黎城县北(卷五三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黎城当作利城汉书地理志齐郡有利县济
水篇经云又东北过利县西即是城也
河水又东分为二水(至)注济(卷五三十八页十三行十四行)
卷二 第 68a 页 WYG0575-0768a.png
一清案二十三字是注混作经胡渭不悟此条是注
移在又东北过利城县之上非是
经言济水注河水自枝津东北流(卷五三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济水注下落河非也三字济水篇注可互證
世谓之仓子城非也(卷五三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非也二字衍文
九折注为海(卷五三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为当作于
移在又东北过利城县之上非是
经言济水注河水自枝津东北流(卷五三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济水注下落河非也三字济水篇注可互證
世谓之仓子城非也(卷五三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非也二字衍文
九折注为海(卷五三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为当作于
卷二 第 68b 页 WYG0575-0768b.png
今川流可导(卷五三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可当作所
商碣周移也(卷五三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碣汉书叙傅是竭字
往昔天尝连北风(卷五三十九页二行)
一清案汉书沟洫志作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今校
正
水经注笺刋误卷二
一清案可当作所
商碣周移也(卷五三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碣汉书叙傅是竭字
往昔天尝连北风(卷五三十九页二行)
一清案汉书沟洫志作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今校
正
水经注笺刋误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