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a 页 WYG0575-067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仁和赵一清纂

  水经三卷郭璞注 水经四十卷郦善长注(隋书经籍志)

  水经三卷郭璞撰 又四十卷郦道元撰(旧唐书经籍志)

  桑钦水经三卷一作郭璞撰 郦道元注水经四十卷
(新唐书艺文志)

  水经三卷汉桑钦撰郭璞注 水经四十卷郦道元注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b 页 WYG0575-0679b.png
(通志艺文略)

  水经四卷右汉桑钦撰成帝时人本经三卷后魏郦道
元注(郡斋读书志)

  一清按水经郭注三卷郦注四十卷历考史志无云
四卷者晁氏所题误矣或是四十卷脱去十字耳

  水经四十卷晁氏曰汉桑钦撰陈氏曰钦邯郸书目以
为汉人晁氏言成帝时人当有所据(文献通考)

  隋志水经三卷郭璞注唐志桑钦三卷旧志云郭璞撰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2a 页 WYG0575-0680a.png
郦道元注四十卷后魏人字善长博采地志穷述水源
隋志不言桑钦晁志云汉桑钦撰成帝时人(玉海)

  李吉甫删水经十卷(新唐书艺文志)

  一清按前人极重水经如陆龟蒙诗云水经山疏不
离身是也东坡寄周安孺茶诗云嗟我乐何深水经
亦屡读李宏宪撰元和郡县志河南府新安县白超
垒知超为汉末人禦黄巾贼筑此垒以自固非秦之
白起足正中尉改白超为白起之缪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2b 页 WYG0575-0680b.png
  汉开四方之境款殊俗之附文约之所沾渐风声之所
周流几将日所出入处也著自山经水志者亦略及焉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论)

  长安南下杜樊乡郦元注水经实樊川也延翰外曾祖
司徒岐公之别墅在焉(裴延翰樊川文集序)

  自沈莹著临海水土周处撰阳羡土风厥类众夥谅非
一族是以地理为书陆澄集而难尽水经加注郦元编
而不穷盖方物之事尽在是矣(史通)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3a 页 WYG0575-0680c.png
  汉书地理志注文选注史记正义引水经后汉书注引
水经注(玉海)

  一清按史记正义曰郦元注水经云滈水上承滈池
北流入滈今按滈水入永通渠盖郦氏误矣检渭水
篇注鄗水自入渭其流注鄗者滮池水也岂有鄗复入
鄗之云张氏所引容有乖爽

  桑钦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郦善长
注水经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唐六典注)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3b 页 WYG0575-0680d.png
  水经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郦氏注引枝流
一千二百五十二通典谓晋郭璞注三卷后魏郦道元
注四十卷皆不详撰者名氏不知何代之书云济水过
寿张则前汉寿良县光武更名又东北过临济则狄县
安帝更名菏水过湖陆则湖陵县章帝更名汾水过永
安则彘县顺帝更名故知顺帝以后纂序也愚按经云
武侯垒又云魏兴安阳县注谓诸葛武侯所居魏分汉
中立魏兴郡又改信都从长乐则晋太康五年也然则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4a 页 WYG0575-0681a.png
非后汉人所撰隋志云郭璞注而不著撰人旧唐志云
郭璞撰愚谓所载及魏晋疑出于璞也新唐志始以为
桑钦而又云一作郭璞撰盖疑之也经云河水又北薄骨
律镇城注云赫连果城也乃后魏所置其郦氏附益与
按前汉儒林傅古文尚书涂恽授河南桑钦君长晁氏
读书志谓钦成帝时人意者钦为此书而后人附益如
山海经禹益所记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之名本草神
农所述有豫章朱厓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之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4b 页 WYG0575-0681b.png
称尔雅作于周公而云张仲孝友苍颉篇造于李斯而
云汉兼天下皆非本文颜之推尝论之矣通典又谓景
纯注解疏略多迂怪今郭注不傅(困学纪闻)

  一清按王伯厚所见是元祐以后刋本故多误文而
亦不能正其失也

  晋裴秀客京相璠撰春秋王地名其说多见于水经注
水经引黄图今本所无(同上)

  水经世以为桑钦撰予读易水注云易水径其东南合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5a 页 WYG0575-0681c.png
滱水故桑钦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东入滱自下滱易
互受通称矣又广阳县溪水亦引桑钦说且水经正文
皆无此语恐非桑钦撰当别有书也古书散亡良可叹
(西溪丛语)

  一清按西溪丛语是宋姚宽撰所引郦注广阳溪水
是濡水篇温溪下非广阳溪水也姚氏误记

  郦元水经曰鱼龙以秋日为夜按龙秋分而降则蛰寝
于渊龙以秋日为夜岂谓是乎(埤雅)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5b 页 WYG0575-0681d.png
  一清按陆农师所引注语未知在何篇也

  水经注所载事多他书傅未有者其叙山水奇胜文藻
骈丽比之宋人卧游录今之玉壶冰岂不天渊予尝欲
抄出其山水佳胜为一帙以洗宋人卧游录之陋未暇
也又其中载古歌谣如三峡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啼三声泪沾裳又云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
牛如故又云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记僰
道谣云楢溪赤木盘蛇七曲盘羊乌栊势与天通皆可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6a 页 WYG0575-0682a.png
以入诗材(丹铅总录)

  水经引南中行纪不出姓氏考稽含南方草木状始知
陆贾作乃知前人或略后有考焉(升庵全集)

  桑钦水经祖禹贡而父山海然与图经等耳其傅以郦
注郦盖借经而见己博该者也然遍该而旨未洽横蒐
而词未修以备稽考则优孟志怪以耀世引遐搜僻以
示异将使人应接不暇莫知所以根据虽宏富赡给而
靡所取裁以之钻味弗堪矣(詹氏小辨)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6b 页 WYG0575-0682b.png
  一清按詹氏小辨明詹景龙东图撰其所云大氐本
之杜君卿而又甚焉

  郦道元博极群书识周天壤其注水经也于四渎百川
之源委支派出入分合莫不定其方向纪其道里数千
年之往迹故渎如观掌纹而数家宝更有馀力铺写景
物片语只字妙绝古今诚宇宙未有之奇书也时经千
载读之者少错简脱字往往有之然古玉血斑愈增声
价但其书详于北而略于南世人以此少之不知水道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7a 页 WYG0575-0682c.png
之宜详正在北而不在南也余在都门为昆山定河南
一统志稿遇古今之沿革迁徙盘错处每得善长一语
涣然冰释非此无从问津矣北方为二帝三王之旧都
二千馀年未闻仰给于东南何则沟洫通而水利修也
予谓有圣人出经理天下必自西北水利始水利兴而
后天下可平外患可息而教化可兴矣西北水道莫详
备于此书水利之兴其粉本也虽时移世易迁徙无常
而十犹得其六七不熟此书则胸无成竹虽有其志何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7b 页 WYG0575-0682d.png
从措手有斯民之志者不可不熟读而亟讲也(广阳杂记)
水经注千年以来无人能读纵有读之而叹其佳者亦
只赏其词句为游记诗赋之用耳然亦千万中之一二
也吾友虞山黄子鸿独能沉酣此书参伍错综各得其
理好学深思心知其事吾于子鸿见之矣千载之后复
有子云善长抑何幸与更得宋人善本正其错简脱误
支分缕晢各作一图其用心亦云勤矣惜其专于考订
而不切实用尺有短无可如何予东归后思以此本照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8a 页 WYG0575-0683a.png
宋板割裂改正装裱成书命门人钞录其图并二十一
史舆地志考而顾景范有读史方舆纪要傅是楼有一
统志稿皆亟录之以为疏水经注之资云(同上)

  古书有注复有疏疏以补注之不逮而通其壅滞也郦
道元水经注无有疏之者盖亦难言之矣余不自揣蚊
思负山欲取郦注从而疏之魏以后沿革事迹一一补
之有关于水利农田攻守者必考订其所以而论之以
二十一史为主而附以诸家之说以至于今日后有人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8b 页 WYG0575-0683b.png
兴西北水利者使有考正焉予既得景范子鸿以为友
而天下之山经地志又皆聚于东海此书不成是予之
罪也当与宗夏勉之(同上)

  意将楚水图记所标古今沿革城池里至堤防等更摘
水经注中有合于今日者更录一通分为四册以江汉
湘沅为之经而诸水纬之亦可观矣(同上)

  龟山有钟子期听琴台不知在何许古迹缪妄槩不足
访昔神禹导汉水至于大别会于江俗呼大别为龟山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9a 页 WYG0575-0683c.png
以形似也隔江有山蜿蜒东去俗曰蛇山遥遥相望半
生以来登览之胜无有踰于此者盖山虽不高而当江
汉之汇四顾空阔潜沱数重环拱于此支交脉会左右
盘据目穷于接应矣按尚书禹贡汉水南至大别入江
左傅定公四年吴师伐郢楚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
于大别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别汉东山名也在安
丰县南杜预释例曰二别近汉之名无缘乃在安丰也
桑钦水经沔水自沌阳县北又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9b 页 WYG0575-0683d.png
入于江郦道元曰沌阳处沌水之阳沔水又东径林嶂
故城北晋建兴二年太尉陶侃为荆州都督镇此庾仲
雍曰夏口一名沔口矣按地说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阪
南与江合则与尚书杜预相符但今不知所自矣予尝
谓郦善长天人也其注水经妙绝今古北方诸水毫发
不失而江淮汉沔之间便多纰缪郦北人南方之水非
其所目及也小别不知所在俟更考也(同上)

  水道迁流最难辨晰河渠沟洫班马仅纪大端而馀史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0a 页 WYG0575-0684a.png
或缺焉共详为之辞惟郦氏水经注而杜佑甚病其荒
缪盖河源纡远尚依史汉旧文而江汉以南又皆意为
揣测宜其未尽审也若其掇拾遗闻参稽往迹良为考
古之助余尝谓郦氏之病在立意修辞因端起类牵连
附合百曲千回文采有馀本旨转晦使其据事直书从
源竟委恐未可多求也后世河防水利之书作者相继
至于晚近记载尤多浮杂相仍鲜裨实用川渎一书略
仿水经之文仰追禹贡之义务期明确无取辞费(读史方舆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0b 页 WYG0575-0684b.png
纪要)

  通典以水经所载地名有东汉顺帝更名者知出顺帝
以后纂序王伯厚又因而广之下及魏晋地名疑旧唐
志作郭璞撰者近是余请一言折之曰璞注山海经引
水经者八此岂经出璞手哉即郦氏于济水引郭景纯
曰又云经言固亦判而二之近黄太冲撰今水经序文
竟实以璞著惜不及寄语此(尚书古今疏證)

  一清按郭璞注山海经引水经者八南山经青丘之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1a 页 WYG0575-0684c.png
山注云亦有青丘国在海外水经云即上林赋云秋
田于青丘西山经积石之山注云水经引山海经云
积石山在邓林山东河所入也北山经碣石之山注
云水经曰碣石山今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或曰在
右北平骊成县海边山中山经末山末水出焉北流
注于没注云水经作沫海内东经汉水出鲋鱼之山
注云书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按水经汉水出武都
沮县东狼谷经汉中魏兴至南乡东经襄阳至江夏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1b 页 WYG0575-0684d.png
安陆县入江别为沔水又东为沧浪之水又沅水注
云水经曰沅水出牂柯且兰县又东北至镡成县为
沅水又东过临沅县南又东至长沙下巂县又洛水
注云书云导洛自熊耳按水经洛水今出上洛冢岭
山东北经弘农至河南巩县入河成皋县亦属河南
也又济水下注云诸水所出又与水经违错以为凡
山水或有同名而异实或同实而异名或一实而数
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且历代久远古今变易语有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2a 页 WYG0575-0685a.png
楚夏名号不同未得详也凡此八条济水下云云系
郭自撰述中惟沅水碣石二条合于水经耳他如青
丘之文今本脱亡疑是注非经也(青丘在高丽境服虔曰青丘国在海
东三百里晋天文志有青丘七星在轸东南蛮夷之国也唐讨高丽置青丘道行军总管此句疑是浿水
注之逸文非齐景公畋于青丘在汉千乘县北地名清水泊之青丘也)汉水所引错举
大略南乡魏兴之名又非桑氏所知盖后来经注混
淆之故洛水下引水经云出上洛冢岭山今考水经
云出京兆上洛县欢举山郦注乃云出冢岭山耳东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2b 页 WYG0575-0685b.png
北经弘农之文亦不见经至于积石未水一在四十
卷禹贡山水泽地所在注中一在二十二卷渠出荥
阳北河注中其为郦注无疑而景纯引之景纯以晋
明帝大宁二年为王敦所害下迨拓跋孝昌之朝几
二百馀载大氐容有羼入之辞非其旧矣宁可执是
以为左證耶然水经本非璞撰但有注三卷且太冲
亦不云是璞但引圭斋之语耳潜丘竟未审视也

  困学纪闻曰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骚引禹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3a 页 WYG0575-0685c.png
大傅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者与禹本纪见史记大
宛傅汉书张骞傅注并未指为何书惟杜君卿言天子
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崙疑所谓古图书即禹本
纪最是而郭璞引禹本纪除见史汉之外多却去嵩高
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二语郦注禹本纪与此同则知
自汉武以至道元皆曾见此书特唐亡耳璞注引禹本
纪又引禹大傅固亦判而二之王伯厚疑为一书者非
(同上)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3b 页 WYG0575-0685d.png
  唐人地理之学的有源委去西汉未遥元和志容有
牴牾郦道元则近而加核矣水经注曰汉武帝元朔二年
开朔方郡治窳浑县居班志之第六又云元朔二年取
河南地为朔方郡筑朔方城王莽曰武符似又以此城
为郡治县居班志之第二汉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为
河内郡治壄王县县居班志之第十三唐县中山郡治
汉高祖立县居班志之第四无终县秦置右北平郡治
(田畴傅旧北平郡治在平冈)汉李广为郡于此县居班志之第二汉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4a 页 WYG0575-0686a.png
武帝元鼎二年改为天水郡似指陇西郡言治上邽县
县居班志之第二上蔡县汉高祖四年置汝南郡治县
居班志之第二十四其第一县平舆云东汉汝南郡治
睢阳县汉高祖五年为梁国治县居班志之第八其第
一县砀曰秦立砀郡秦始皇即句践故都为琅琊郡汉
因之班志于琅琊县下注云句践尝治此则琅琊郡治
琅琊县县居班志之第十二秦惠王置汉中郡南郑县
即郡治汉因之县居班志之第三其第一县西城则云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4b 页 WYG0575-0686b.png
属县也汉武帝蜀郡初治广汉之雒县元鼎二年始徙
治成都雒县居班志之第四汉高祖六年分巴蜀置广
汉郡治乘乡王莽曰广信即广汉县县居班志之第六
汉高帝六年置江夏郡治安陆县县居班志之第八汉
武帝元鼎六年置合浦郡治合浦县县居班志之第三
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日南郡治西捲县县居班志之第
四泉陵县零陵郡治汉武帝元鼎六年分置县居班志
之第八汉武帝太初四年以休屠王地置武威县为武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5a 页 WYG0575-0686c.png
威郡治县居班志之第三而即治书先第一县者则陇
西郡之狄道县也金城郡之允吾县也安定郡之高平
县也五原郡之九原县也雁门郡之善无县也上郡之
肤施县也弘农郡之弘农县也千乘郡之千乘县也
平原郡之平原县也太原郡之晋阳县也河东郡之安
邑县也济阴郡之定陶县也济南郡之东平陵县也山
阳郡之昌邑县也临淮郡之徐县也清河郡之清阳县
也魏郡之邺县也赵国之邯郸县也钜鹿郡之钜鹿县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5b 页 WYG0575-0686d.png
也信都国之信都县也河间国之乐成县也涿郡之涿
县也上谷郡之沮阳县也广阳国之蓟县也渔阳郡之
渔阳县也辽东郡之襄平县也玄菟郡之高句骊县也
乐浪郡之朝鲜县也河南郡之雒阳县也武都郡之武
都县也颍川郡之阳翟县也淮阳国之陈县也楚国之
彭城县也沛郡之相县也泰山郡之奉高县也东平国
之无盐县也鲁国之鲁县也东海郡之郯县也城阳国
之莒县也甾川国之剧县也齐郡之临淄县也高密国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6a 页 WYG0575-0687a.png
之高密县也九江郡之寿春邑也广陵国之广陵县也
南阳郡之宛县也六安国之六县也蜀郡之成都县也
巴郡之江州县也南郡之江陵县也越巂郡之邛都县
也益州郡之滇池县也牂柯郡之故且兰县也郁林郡
之布山县也九真郡之胥浦县也交阯郡之羸𨻻县也
苍梧郡之广信县也南海郡之番禺县也长沙国之临
湘县也桂阳郡之郴县也豫章郡之南昌县也至云旧
朔方郡治临戎旧定襄郡治善无故河内郡治怀旧代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6b 页 WYG0575-0687b.png
郡治高柳故天水郡治冀故琅琊郡治开阳并指东汉
而言验诸司马彪志而一一相同矣(潜丘劄记)

  郡国志云凡县名先书云郡所治也此惟东汉时则然
而西汉不尔历考志傅以證之为治者二十有六江陵
也平襄也宛也阳翟也蓟也彭城也邯郸也临淄也雒
阳也广陵也昌邑也吴也寿春也郯也相也成都也长
子也濮阳也无盐也鲁也江州也涿也僰道也故且兰
也邛都也滇池也不为治者三梁国先书砀却不为治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7a 页 WYG0575-0687c.png
治睢阳王国以内史治其民而梁孝王武傅内史韩安
国从王于睢阳也左冯翊先书高陵亦不为治治长安
城中以赵广汉傅及景帝纪注百官公卿表注知之而
韩延寿傅云为左冯翊出行县至高陵尤明證也汝南
郡先书平舆亦不为治治上蔡以翟方进傅知之此顾
亭林黄子鸿所未分晰节录以广异闻又胡身之注通
鉴地理号称佳者然亦不知西汉第一县非必郡治如
云班志襄平县辽东郡治所犹可而云汉中郡治西城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7b 页 WYG0575-0687d.png
县岂可乎又云汉五原郡即秦九原郡治稒阳不知班
志明云东部都尉治稒阳太守不与都尉同一治所齐
孝王孙泽谋发兵临淄杀青州刺史隽不疑此是青州
刺史适在临淄非必治所胡氏乃云临淄青州刺史治
不知西汉刺史称傅车居无常治不比东汉乎(同上)
莫详于郦道元之水经注而文士但以为荟蕞之书不
知其沿波讨澜穷端竟委琐而不失之杂也(李振裕禹贡锥指序)
地理志引桑钦者七上党屯留下云桑钦言绛水出西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8a 页 WYG0575-0688a.png
南东入海平原高唐下云桑钦言漯水所出泰山莱芜
下云禹贡汶水出西南入泲桑钦所言丹阳陵阳下云
桑钦言淮水出东北入大江张掖删丹下云桑钦以为
导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敦煌效榖下云本鱼泽障
也桑钦说孝武元封六年济南崔不意为鱼泽尉教力
田以勤效得榖因立为县名中山北新城下云桑钦言
易水出西北东入滱今按儒林傅言涂恽授河南桑钦
君长古文尚书钦成帝时人班氏与刘歆皆崇古学故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8b 页 WYG0575-0688b.png
有取焉隋经籍志有两水经一三卷郭璞注一四十卷
郦善长注皆不著撰人名氏旧唐书始云郭璞作新唐
志遂谓汉桑钦作水经一云郭璞作今人云桑钦者本
此也先儒以其所称多东汉三国时地名疑非钦作而
愚更有一切證郦注于漯水引桑钦地理志又于易水
浊漳水并引桑钦其说与汉书无异乃知固所引即其
地理志初无水经之名水经不知何人所作注中每举
本文必尊之曰经使此经果出于钦无直斥其名之理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9a 页 WYG0575-0688c.png
或曰钦作于前郭郦附益于后或曰汉后地名乃注混
于经并非盖钦所撰名地理志不名水经水经创自东
汉而魏晋人续成之非一时一手作故往往有汉后地
名而首尾或不相应不尽由经注混淆也(禹贡锥指例略)

  一清按地理志引桑钦者七说本深宁叟玉海何义
门曰地理志引桑钦言者六敦煌郡效榖下乃小颜
注也玉海第二十卷并载之故阎文亦作七胡东樵
曰效榖下今汉书本有师古曰三字盖后人所妄加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19b 页 WYG0575-0688d.png
此言非师古所能引也窃谓胡说为长

  郦道元博览奇书掇其菁华以注水经得从来所未有
唐初名不甚著逮其中叶杜佑摭河源济渎二事以诋
之李吉甫则有删水经十卷不知取舍如何是书傅习
者少错简阙文讹字不可胜计宋初犹未散逸而崇文
总目云郦注四十卷亡其五则仁宗之世已非完书南
渡后程大昌撰禹贡论颇举以相證而终不能得其要
领金蔡正甫撰补正水经三卷元欧阳原功为之序谓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20a 页 WYG0575-0689a.png
可以正蜀板迁就之失今其书亦不傅近世文人则徒
猎其隽句僻事以供词章之用而山川古迹一槩不问
孰知为禹贡之忠臣班志之畏友哉唯子鸿深信而笃
好之反覆寻味每水各写为一图两岸翼带诸小水无
一不具精细绝伦余玩之不忍释手百诗有同嗜焉昔
善长述宜都山水之美沾沾自喜曰山水有灵亦当惊
知己于千古至今读之勃勃有生气吾三人表章郦注
不遗馀力亦自谓作者有灵当惊知己于千古也(同上)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20b 页 WYG0575-0689b.png
  一清按述宜都山水记语出袁山松非道元也东樵
盖误会耳

  南人得水皆谓之江北人得水皆谓之河因目岷江曰
大江黄河曰大河此后世土俗之称非古制也富顺熊
过曰黄帝正名百物未尝假借后世乃通之耳愚谓禹
主名山川亦未尝假借江河自是定名与淮济等一例
非他水所得而冒唯汉水彭蠡水与江水会始称三江
沅湘等水入洞庭与江水会始称九江盖皆以岷江为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21a 页 WYG0575-0689c.png
主而总其来会之数以目之其未合时不得名江也后
世汉江章江湘江沅江等称殊乖经义九河亦然徒骇
至鬲津旧有此水道及禹自大伾引河北行过降水至
于大陆乃疏为九道以杀其势因谓之九河入海处复
合为一与海潮相迎受故为之逆河河未由此入海亦
不名河也水经篇题槩曰某水绝不相假借深得禹贡
之意予爱之重之(同上)

  水经注凡二水合流自下互受通称其在禹贡则漾与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21b 页 WYG0575-0689d.png
沔合亦称沔水漳与绛合亦称绛水是也又有随地异
名非由合他水而然者沇东流为济漾东流为汉又东
为沧浪之水是也有大水分为支流而异其名者江别
为沱汉别为潜河别为漯是也有伏流显发而异其名
者济溢为荥是也小水合大水谓之入大水合小水谓
之过二水势均相入谓之会此又正名辨分之义高出
地志山经者矣山体不动其盘基广大者亦不过占数
郡县若水则源远流长往往灌注于千里之外伏见离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22a 页 WYG0575-0690a.png
合曲直向背变化无方名称不一故撰山经易撰水经
(同上)

  一清按经仿禹贡总书为过注以径字代之以此例
河济江淮诸经注混淆百无一失

  济为河乱久矣至东汉而河南之济尽亡赖水经悉载
其故渎后世因此略知古济之所行杜佑辄诋之非笃
论也(禹贡锥指)

  曾氏曰尔雅水自河出为灉许慎曰河灉水在宋又云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第 22b 页 WYG0575-0690b.png
汳水受陈留浚仪阴沟至蒙为灉水东入于泗水经汳
水出阴沟东至蒙入狙獾水经并无狙獾盖濉获二字
之误(同上)

  一清按曾彦和所引误本水经宋时已然据之解经
宁非大缪故特记之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