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九
卷三十九 第 1a 页 WYG0575-064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三十九

  仁和赵一清撰

  洭水  深水  钟水  耒水

  洣水  漉水  浏水  㵋水

  赣水  庐江水

  洭水出桂阳县卢聚(一清按今俗本洭俱作汇误也说文汇器也从匚淮声尚书禹贡东
汇泽为彭蠡孔傅曰汇回也释文曰徐胡罪反韦空为反别无水出桂阳之说又说文□水出桂阳县卢聚出
卷三十九 第 1b 页 WYG0575-0640b.png
□浦关为桂水从水匡声去王切与水经合予宿疑水经汇水标题与下含洭字义不符观叔重之书始知后
来傅写之误班志桂阳县汇水南至四会入郁林过郡二行九百里应劭曰桂水所出东北入湘含洭县应劭
曰洭水所出东北入沅今水经不言汇水所入之处溱水篇云过浈阳县入洭浦关与桂水合南入于海注云
溱水又南注于郁而入于海是桂水与溱水俱注于郁而入海与班志吻合临武县下又云秦水东南至浈阳
入汇师古曰汇胡贿反盖汇与桂音相近而与□形似汇水即桂水亦即洭水道元所谓山海经谓之湟水桂
水其别名者是也洭集韵曰本作□𨽻省作洭汉书作□今作洭盖因避宋太祖讳匡缺笔作匡而误作□耳
溱水注黄本作㳝水亦即□字之讹误故应劭以桂水释桂阳洭水释含洭而不别出汇水最为得解史记南
越傅云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裴骃集解云徐广云在桂阳通四会也索隐曰邹氏刘氏本湟并作涅音年
卷三十九 第 2a 页 WYG0575-0641a.png
结反汉书作湟溪音皇又卫青傅云出桂阳下湟水姚察曰史记作汇今本有湟涅及汇不同盖由随见辄改
故也水经云含汇县南有汇浦关未知孰是然邹诞作涅汉书作湟盖近于古今考水经惟篇首作汇字下含
洭县洭浦关皆作洭小司马以汉水湟字为近古得之矣若作汇字去湟音益远更作涅字尤无所据字经三
写鲁变为鱼信矣九域志云开宝四年改含洭县为含光避太祖讳也可知至宋犹仍洭水之称汇字之误审
矣全祖望曰水经作洭与说文合史记作湟与山经合水经又作桂亦与说文合若汇则洭之似而讹犹之涅
则湟之似而讹也而又有作漼水者则桂音之近而讹道元特起而纠之今本漼又转误作鸡益不足辨矣)
水出桂阳县西北上驿山卢溪为卢溪水东南流径
桂阳县故城谓之洭水地理志曰洭水出桂阳南至
卷三十九 第 2b 页 WYG0575-0641b.png
四会是也洭水又东南流出桂阳南至四会是峤之
溪溪水下流历峡南出是峡谓之贞女峡峡西岸高
岩名贞女山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
故名贞女峡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于此遇风雨画
晦忽化为石斯诚巨异难以闻信但启生石中挚呱
空桑抑斯类矣物之变化宁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
水洭水又东南入阳山县右合涟口水源出县西北
一百二十里石塘村村之流水侧有豫章木本径可
卷三十九 第 3a 页 WYG0575-0641c.png
二丈其株根犹存伐之积载而斧迹若新羽族飞翔
不息其傍众枝飞散远集乡亦不测所如唯见一枝
独在含洭水矣涟水东南流注于洭洭水又东南流
而右与斟水合水导源近出东岩下穴口若井一日
之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而注洭水洭水又南径阳
山县故城西耆旧传曰往昔县长临县辄迁擢超级
太史径观言城势使然掘断连冈流血成川城因倾
陁遂即倾败阁下大鼓飞上临武乃之桂阳追号圣
卷三十九 第 3b 页 WYG0575-0641d.png
鼓自阳山达乎桂阳之武步驿所至循圣鼓道也其
道如堑迄于鼓城矣洭水又径阳山县南县故含洭
县之桃乡孙皓分立为县也洭水又东南流也

  东南过含洭县

  应劭曰洭水东北入沅瓒注汉书沅在武陵去洭远
又隔湘水不得入沅洭水东南左合翁水水出东北
利山湖湖水广圆五里洁踰凡水西南流注于洭谓
之翁水口口已下东岸有圣鼓枝即阳山之鼓枝也
卷三十九 第 4a 页 WYG0575-0642a.png
横则川侧虽冲波所激未尝移动百鸟翔鸣莫有萃
者船人上下以篙撞者辄有疟疾洭水又东南左合
陶水水东出尧山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岩迭起冠以
青林与云霞乱䌽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
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陶水西径县北右注洭水洭
水又径含洭县西王歆之始兴记曰县有白鹿城城
南有白鹿冈咸康中郡民张鲂为县有善政白鹿来
游故城即冈并即名焉

卷三十九 第 4b 页 WYG0575-0642b.png
  南出洭浦关为桂水

  关在中宿县洭水出关右合溱水谓之洭口山海经
谓之湟水徐广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阳通四会亦
曰漼水也汉武帝元鼎元年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征
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即此水矣桂水其别名也

  深水(一清按深说文作□)出桂阳卢聚

  吕忱曰深水一名邃水导源卢溪西入营水乱流营
波同注湘津许慎云深水出桂阳南平县也经书桂
卷三十九 第 5a 页 WYG0575-0642c.png
阳者县也本隶桂阳郡后割属始兴县有卢溪卢聚
山在南平县之南九疑山东也

  西北过零陵营道县南又西北过营浦县南又西北过
泉陵西北七里至燕室邪入于湘

  水上有燕室邱亦因为聚名也其下水深不测号曰
龙泉

  钟水出桂阳南平县部山北过其县东又东北过宋渚
亭又北过钟亭与漼水合

卷三十九 第 5b 页 WYG0575-0642d.png
  部山即部龙之峤也五岭之第五岭也(一清按后汉书吴佑傅章
怀注引南康记曰五岭南康大庾一也桂阳甲骑二也九真都庞三也临贺萌渚四也始安越峤五也广
州记则以为大庾一始安二临贺三桂阳四而以九真为揭阳合为五岭是注所言五岭之次与邓记合
第考班志九真郡有都庞县应劭曰庞音龙师古曰音庞而桂阳之部龙乃岭峤之名王象之舆地纪胜
曰山之绝顶曰都逢土人语讹曰庞也不知都部字相似庞龙音相连而强以都逢为土音山之绝顶之
说殆因岭峤而傅会邪此与九真之都庞县无涉邓记误也当以南平部龙为是)钟水即峤
水也庾仲初曰峤水南入始兴漼水(一清按耒水篇引庾说作始兴
溱水盖溱水出洭浦关与桂水合也)注于海北(一清按耒水篇引庾说北字下多一水字)入
卷三十九 第 6a 页 WYG0575-0643a.png
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也漼水即桂水也漼桂声相近
故字随读变经仍其非矣桂水出桂阳县北界山山
壁高耸三面特峻石泉悬注瀑布而下北径南平县
而东北流届钟亭右会钟水通为桂水也故应劭曰
桂水出桂阳东北入湘

  又北过魏宁县之东(一清按续志桂阳郡汉宁县永和元年置吴改曰阳安晋改曰晋宁
宋以后因之无魏宁也此如广魏魏兴之类道元盖并经而改之)

  魏宁故阳安也晋太康元年改曰晋宁县在桂阳郡
卷三十九 第 6b 页 WYG0575-0643b.png
东一百二十里县南西二面岨带清溪桂水无出县
东理盖县邑流移今古不同故也

  又东北入于湘

  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

  耒水发源于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西北流径其县
北西流三十里中有十四濑各数百步浚流奔急竹
节相次亦为行旅溯步之艰难也又西北径晋宁县
北又西左合清溪水口水出县东黄皮山西南流历
卷三十九 第 7a 页 WYG0575-0643c.png
县南又西北注于耒水汝城县在郡东三百里馀山
又在县东无出南山理也

  又北过其县之西

  县有渌水出县东侠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谓
之程乡溪郡置酒官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酃也
耒水又西黄水注之水出县西黄岑山山则骑田之
(一清按南康记作甲骑)五岭之第二岭也黄水东北流案盛
宏之云众山水出注于大溪号曰横流溪溪水甚小
卷三十九 第 7b 页 WYG0575-0643d.png
冬夏不乾俗亦谓之为贪泉饮者辄冒于财贿同于
广州石门贪流矣廉介为二千石则不饮之昔吴隐
之挹而不乱贪岂谓能污其贞乎盖亦恶其名也刘
澄之谓为一涯溪通四会殊为孟浪而不悉也庾仲
初云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海即黄岑水入武溪者
(一清按黄岑曲红碑作王禽)北水入桂阳湘水注于大江即是
水也又侧千秋水注之水出西南万岁山山有石室
室中有钟乳山上悉生灵寿木溪下即千秋水也水
卷三十九 第 8a 页 WYG0575-0644a.png
侧民居号万岁村其水下合黄水黄水又东北径其
县东右合除泉水水出县南湘陂村村有圆水广圆
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
则见底暖处水白且浊元素既殊凉暖亦异厥名除
泉其犹江乘之半汤泉也水盛则泻黄溪水耗则津
径辍流郴旧县也桂阳郡治也汉高帝二年分长沙
置地理志桂水所出因以名也(一清按今汉志桂阳郡无此语此是应劭
注在桂阳县下殆道元误记也)王莽更名南平县曰宣风其城项羽
卷三十九 第 8b 页 WYG0575-0644b.png
迁义帝所筑也县南有义帝冢内有石虎因呼为白
虎郡东观汉记曰茨充字子何为桂阳太守民惰懒
少粗履足多剖裂茨教作履今江南知织履皆充之
教也黄溪东有马岭山高六百馀丈广圆四十许里
汉末有郡民苏耽栖游此山桂阳列仙传云耽郴县
人少孤养母至孝言语虚无时人谓之痴常与众儿
共牧牛更直为帅录牛无散每至耽为帅牛辄徘徊
左右不逐自还众儿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耽曰非
卷三十九 第 9a 页 WYG0575-0644c.png
汝曹所知即面辞母云受性应仙当违供养涕泗又
说年将大疫死者略半穿一井饮水可得无恙如是
有哭声甚哀后见耽乘白马还此山中百姓为立坛
祠民安岁登民因名为马岭山(朱氏谋玮笺云无恙以下有缺文洞神传
云耽初去时云今年大疫死者略半家中井水饮之无恙果如所言阖门元吉母年百馀岁终乡人共葬
之闻山上有人哭声服除乃止神仙傅曰耽母既终葬后州东北牛脾山紫云盖上有号哭声知苏君之
神因见白马常在岭上遂改牛脾山为白马岭)黄水又北流注于耒水谓之
郴口耒水又西径华山之阴亦曰华石山孤峰特耸
卷三十九 第 9b 页 WYG0575-0644d.png
枕带双流东则黄溪耒水之交会也耒水东流沿注
不得北过其县西也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辄徘
徊留念情不极已也

  又北过便县之西

  县故惠帝封长沙王子吴浅为侯国(全氏曰按汉表以为江夏之编
索隐曰县属桂阳当从道元为是浅以惠帝元年封)王莽之便屏也县界有温
泉水在郴县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十亩资之以溉常
以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榖熟度此水冷不能生苗
卷三十九 第 10a 页 WYG0575-0645a.png
温水所溉年可三登其馀波散流入于耒水也

  又西北过耒阳县之东

  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南平亭东傍
耒水水东肥南有郡故城县有溪水东出侯计山其
水清澈冬温夏冷西流谓之肥川川之北有卢塘塘
池八顷其深不测有大鱼常至五月辄一奋跃水涌
数丈波襄四陆细鱼奔迸随水登岸不可胜计又云
大鱼将欲鼓作诸鱼皆浮聚水侧注西北径蔡州州
卷三十九 第 10b 页 WYG0575-0645b.png
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伦汉黄门顺帝之世捣
故鱼网为纸用代简素自其始也

  又北过酃县东

  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
醇美谓之酃酒岁常贡之湖边尚有酃县故城治此
西北去临承县一十五里从省隶十三州志曰大别
水南出耒阳县太山北至酃湖入湖也

  北入于湘

卷三十九 第 11a 页 WYG0575-0645c.png
  耒水西北至临承县而右注湘水谓之耒口也

  洣水出茶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

  水出江州安成郡广兴县太平山西北流径茶陵县
之南(名胜志衡州府酃县下云洣水源出洣泉注水经云泉不常见遇邑政清明年榖丰稔其泉淅
然如米泔瀑涌耆旧相傅疾者饮此多愈今本无之一清按今酃县本汉茶陵县地名嘉定四年置非汉
之酃县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䜣之邑
(一清按史表作欣此从汉表师古曰䜣与欣同)王莽更名声乡矣洣水又
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地理志谓之泥水者也

卷三十九 第 11b 页 WYG0575-0645d.png
  又西北过攸县南

  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西北流径其县
北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名汉武帝元朔四年
封长沙定王子则为攸舆侯(一清按索隐曰按今长沙有攸县本名攸舆乎
表在南阳小司马盖本之郦注)即地理志所谓攸县者也攸水又西
南流入茶陵县入于洣水也

  又西北过阴山县南

  县本阳山县也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即长沙孝王
卷三十九 第 12a 页 WYG0575-0646a.png
子宗之邑也(一清按汉表宗以元帝永光二年封)形家言其势王故堑
山堙谷改曰阴山县(一清按汉志桂阳郡有阳山县又有阴山县皆云侯国至续志
有阴山无阳山盖东京省并之故应劭曰阳山今阴山也而师古以应说为非殆未详考也宋志云阴山
令汉旧县属桂阳吴湘东郡有此疑是吴所立沈约所云亦非也孙吴所立是湘东郡而度桂阳之阴山
县隶之故晋志湘东郡有阴山县阴山县未尝废省何容复立乎)县上有容水自侯
昙山下注洣水谓之容口水有大穴容一百石水出
于此因以名焉洣水又西北径其县东又西径历口
县有历水下注洣水谓之历口洣水又西北与洋湖
卷三十九 第 12b 页 WYG0575-0646b.png
水会水出县西北乐薮罡下洋湖湖去罡七里湖水
下注洣谓之洋湖口洣水东北有峨山县东北又有
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处上有仙人及龙马迹
于其处得遗咏虽神栖白云属想芳流藉念泉乡遗
咏在兹览其馀诵依然息远匪直邈想霞踪爱其文
咏可念故端牍抽札以诠其咏其略曰登武阳观乐
薮峨岭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蹰
千载后不知如盖胜赏神乡秀情超拔矣

卷三十九 第 13a 页 WYG0575-0646c.png
  又西北入于湘

  漉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

  醴陵县高后四年封长沙相侯越为国县南临渌水
水东出安城乡翁陵山余谓漉渌声相近后人藉便
以渌为称虽翁陵名异而即麓是同

  屈从县西西北流至漉浦注入于湘

  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一清按浏阳县本汉临湘县地孙吴折置以县在浏
水之阳故名据此亦经文晚出之一證全祖望曰三国志周瑜傅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则刘阳自汉
卷三十九 第 13b 页 WYG0575-0646d.png
末已有其名虽未为县而已为邑若作邑字于经为合)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溪
水合

  浏水出县东江州豫章县首裨山(全祖望曰按顾祖禹曰今浏阳之大
围山即首裨山其水曰白沙湖分四𣲖一入袁之万载一入分宁一入岳之中江其一即浏水予谓据顾
说则经文所言是也善长误以分宁之水当之不知首裨山不在豫章也)导源西北流径
其县南县凭溪以即名也又西北注于临湘县也

  西入于湘

  㵋水出豫章艾县

卷三十九 第 14a 页 WYG0575-0647a.png
  春秋左氏传曰吴公子庆忌諌夫差不纳居于艾是
也王莽更名治翰

  西过长沙罗县西

  罗子自枝江徙此世犹谓之为罗侯城也㵋水又西
流积而为陂谓之町湖也

  又西至累石山入于湘水

  累石山在北亦谓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状故俗
人藉以名之山在罗口北㵋水又在罗水南流注于
卷三十九 第 14b 页 WYG0575-0647b.png
湘谓之东町口者也

  赣水出豫章南壄县西北过赣县东

  山海经曰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流注于江入彭泽西
也班固称南壄县彭水所发东入湖汉水庾仲初谓
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地理志曰豫章水
出赣县西南而北入江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虽称
谓有殊言归一水矣故后汉郡国志曰赣有豫章水
雷次宗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虽十川均流而此源
卷三十九 第 15a 页 WYG0575-0647c.png
最远故独受名焉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
水县治二水之间二字合赣字因以名县焉是为缪
也刘氏专以字说水而不知远失其实矣(全氏曰按章贡图经
曰东江发源于汀州界之新乐山径雩都而会于章水西江导源于大庾县之聂都山与贡水合二水合
而为赣则徵之之言未可非也如善长所引山经及庾说但有贡水而无章水恐未足以释赣水之义也
沈氏曰近世皆以豫章水为章水湖汉水为贡水所历十八滩之险黄公滩为最即所谓惶恐滩也)豫
章水导源东北流径南壄县北赣川石岨水急行难
倾波委注六十馀里又北径赣县东县即南康郡治
卷三十九 第 15b 页 WYG0575-0647d.png
晋太康五年分庐江立豫章水右会湖汉水水出雩
都县导源西北流径金鸡石其石孤竦临水耆老云
时见金鸡出于石上故石取名焉湖汉水又西北径
赣县东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过庐陵县西

  庐陵县即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志称庐水西出长
沙安复县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昌为侯
国即王莽之思成也(一清按汉书地理志长沙国安成县侯国续汉书郡国志无之
卷三十九 第 16a 页 WYG0575-0648a.png
盖省并也吴复置晋太康元年改曰安复王子侯表苍封是安成非安复也)吴宝鼎中立
以为安成郡东至庐陵入湖汉水也

  又东北过石阳县西

  汉和帝永平九年分庐陵立汉献帝兴平二年吴长
沙桓王立庐陵郡治此豫章水又径其郡南城中有
井其水色半清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饮粥悉皆金
色而甚芬香

  又东北过汉平县南(一清按后汉中平中立汉平县吴改曰吴平此亦经文晚出之證)
卷三十九 第 16b 页 WYG0575-0648b.png
又东北过新淦县西

  牵水西出宜春县汉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
刘成为侯国王莽之修晓也牵水又东径吴平县旧
汉平也晋太康元年改为吴平矣(一清按宋志吴平侯相吴更名)
水又东径新淦县即王莽之偶亭而注于豫章水湖
汉及赣并通称也又淦水出其县下注于赣水

  又北过南昌县西

  旴水出南城县西北流径南昌县南西注赣水又有
卷三十九 第 17a 页 WYG0575-0648c.png
浊水注之水出康乐县故阳乐也(一清按宋志康乐侯相吴孙权黄武
中立曰阳乐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浊水又东径望蔡县县因汝南上
蔡民萍居此土晋太康元年改为望蔡县(一清按刘昭郡国志
补注引豫章记曰上蔡县中平立此地名上蔡者上蔡民分徙此地立名上蔡然则汉县本名上蔡也)
浊水又东径建成县汉武帝元光(沈氏曰按本表是元朔)四年
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多聚也
县出然石异物志曰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
热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
卷三十九 第 17b 页 WYG0575-0648d.png
无穷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曰此
谓然石于是乃知其名浊水又东至南昌县东流入
于赣水赣水又历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吴嘉禾中太
守长沙徐熙于墓隧种松太守南阳谢景于墓侧立
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思贤亭松大
合抱亭世修治至今谓之聘君亭也赣水又北历南
塘塘之东有孺子宅际湖南小州孺子名稚南昌人
高尚不仕太尉黄琼辟不就桓帝问尚书令陈蕃徐
卷三十九 第 18a 页 WYG0575-0649a.png
稚袁闳谁为先后蕃答称袁生公族不镂自雕至于
徐稚杰出薄域故宜为先桓帝备礼徵之不至太原
郭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于庐前而去众不
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诗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吾无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赣水又径谷鹿州即蓼
子州也旧作大艑处赣水又北径南昌县故城西于
春秋属楚即令尹子荡师于豫章者也秦以为庐江
南郡汉高□六年始命灌婴(一清按下有脱文)以为豫章郡
卷三十九 第 18b 页 WYG0575-0649b.png
治此即灌婴所筑也王莽更名县曰宜善郡曰九江
焉刘歆云湖汉等九水入彭蠡故言九江矣陈蕃为
太守署徐稚为功曹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
一榻去则悬之此即悬榻处也建安中更名西安晋
又名为豫章(一清按两汉及晋豫章郡治南昌晋志豫章郡领豫章县刘昭郡国志补注引
豫章记曰豫章县建安立三国吴改曰西安故晋志豫章郡有豫章县盖复汉之旧也晋志不言豫章宋
志不记豫章均为脱漏且宋志云豫章太守领豫宁侯相汉献帝建安中立吴曰要安晋武帝太康元年
更名要安又是西安之误吴书太史慈傅数为寇于艾西安是也城在今武宁县西二十里前汉为海昏
卷三十九 第 19a 页 WYG0575-0649c.png
后汉为建昌县地去南昌府城三百二十里非郡治也此注言豫章郡治而释以西安疑庸妄人所填改
观下彭泽注却甚分明)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内有樟树高七
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应劭汉官
仪曰豫章樟树生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树尝中枯逮
晋永嘉中一旦更茂丰蔚如初咸以为中宗之祥也
礼斗威仪曰君政讼平豫樟常为生太兴中元皇果
兴大业于南故郭景纯南郊赋云弊樟擢秀于祖邑
是也以宣王祖为豫章故也赣水北出际西北历度
卷三十九 第 19b 页 WYG0575-0649d.png
支步是晋度支校尉立府处步即水渚也赣水又径
郡北为津步步有故守贾萌庙萌与安成侯张普争
地为普所害即日灵见津渚故民为立庙焉(全氏曰贾萌事
太平御览引谢承后汉书谓是讨莽而死又引安成记谓争地而死然考之汉书王莽傅则是为莽九江
太守拒汉而死其亦异矣岂同时先后之间有二贾萌又皆为南州牧守耶一清按寰宇记洪州南昌县
龙沙庙即西汉末太守贾萌也萌与安成侯张普共谋诛王莽普反告莽收萌而杀之时人咸叹故为立
庙祭之事更详核尤可与班书参异同也)水之西岸有磐石谓之石头津
步之处也西行二十里曰厌原山叠嶂四周杳邃有
卷三十九 第 20a 页 WYG0575-0650a.png
趣晋隆安末沙门竺昙显建精舍于山南僧徒自远
而至者相继焉西北五六里有洪井飞流悬注其深
无底旧说洪厓先生之井也北五六里有风雨池高
山高濑激激著树木霏散远洒若雨西有鸾冈洪厓
先生乘鸾所憩泊也冈西有鹄岭云王子乔控鹄所
径过也有二崖号曰大箫小箫言箫史所游萃处也
雷次宗云此系风捕影之论据实本所未辩聊记奇
闻以广井鱼之听矣又按谢庄诗庄尝游豫章观井
卷三十九 第 20b 页 WYG0575-0650b.png
赋诗言鸾冈四周有水谓之鸾陂似非虚论矣东大
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周氏必大汎舟游山录云徐孺子亭
在东湖徐宅名见水经又乾道庚寅奏事录云东湖徐孺子亭洪刍职乘云湖在郡东南周广五里郦道
元云十里一百二十步寰宇记引雷次宗豫章记曰州城东有大湖北与城齐一清按今文似有脱误)
南缘回折至南塘水通章江增减与江水同汉永元
中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兼遏北水冬夏不增减
水至清深鱼甚肥美每于夏月江水溢塘而过居民
多被水害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开塘为
卷三十九 第 21a 页 WYG0575-0650c.png
水门水甚旱则闭之内多则泄之自是居民少患矣
赣水又东北径王步步侧有城云是孙奋为齐王镇
此城之渚今谓之王步盖齐王之渚步也郡东南二
十馀里又有一城号曰齐王城筑道相通盖其离宫
也赣水又北径南昌左尉廨西汉成帝时九江梅福
为南昌尉居此后福一旦舍妻子去九江傅云得仙
(一清按六字注中注)赣水又北径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陁
有龙形连亘五里中旧俗九月九日升高处也昔有
卷三十九 第 21b 页 WYG0575-0650d.png
人于此沙得故冢刻砖题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
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没于水所谓筮短龟长也
赣水又径椒邱城下建安四年孙策所筑也(朱氏谋玮笺曰
雷次宗豫章记云建安四年孙策破刘勋于浔阳欲谋取豫章太守华歆于郡下流一百四十里临江筑
椒邱城以备之一清按然则椒邱城非策所筑其后策驻军于此以胁华歆遂以名之)赣水又
历钓圻邸阁下度攴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校
尉豫章(全氏曰按校尉失其姓名)因运出(全氏曰出疑作朱)之力于渚次
聚石为州长六十馀丈州里可容数十舫赣水又北
卷三十九 第 22a 页 WYG0575-0651a.png
径鄡阳县王莽之豫章县也馀水注之水东出馀汗
县王莽名之曰治干也馀水北至鄡阳县注赣水赣
水又与鄱水合水出鄱阳县东西径其县南武阳乡
也地有黄金可采(一清按汉志鄱阳县下云武阳乡右十馀里有黄金采师古曰采者
谓采取金之处可字是道元率笔误加)王莽改曰乡亭孙权以建安十
五年分为鄱阳郡鄱水又西流注于赣又有缭水入
焉其水导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昏立缭
水东径新吴县汉中平中立缭水又径海昏县王莽
卷三十九 第 22b 页 WYG0575-0651b.png
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昏江分为二水县
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径昌邑城而东
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昏也每
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别注
入于脩水也

  又北过彭泽县西

  脩水出艾县南东北径豫宁县故西安也晋太康元
年更从今名脩水又东北径永脩县汉灵帝中平二
卷三十九 第 23a 页 WYG0575-0651c.png
年立脩水又东北注赣水其水总纳十川同溱一渎
俱注于彭蠡也(一清按汉志豫章郡彭蠡县禹贡彭蠡泽在西庐江郡寻阳县禹贡九江
在南皆东合为大江九江郡下应劭曰江自庐江寻阳分为九全祖望曰郡国志云赣有豫章水雷次宗
云十川均流此源最远善长亦云赣水总纳十川按汉志豫章郡赣县下云豫章水出西南北入大江雩
都县下云湖汉水东至彭泽入江行千九百八十里即注所谓豫章水右会湖汉水者也其十川汉志南
壄县下云彭水东入湖汉长沙国安成县下云庐水东至庐陵入湖汉宜春县下云南水东至新淦入湖
汉新淦县下应劭曰淦水所出西入湖汉南城县下云旴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汉建成县下云蜀水东至
南昌入湖汉馀汗县下云馀水在北至鄡阳入湖汉鄱阳县下云鄱水西入湖汉艾县下云脩水东北至
卷三十九 第 23b 页 WYG0575-0651d.png
彭泽入湖汉行六百六十里盖十川者合湖汉水之经流而为十也湖汉水源流最长次之则脩水今校
之水经鄙水下多缭水则除湖汉水得十川一清按此是汉代之九江而非禹贡之九江禹贡之九江自
当以洞庭为据犹之三江班固地理志所云乃汉时现行之水道而于禹贡亦无与也)

  北入于江

  大江南赣水总纳洪流东西四十里而清潭远涨绿
波凝净而会注于江川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庐山赋叙曰
卷三十九 第 24a 页 WYG0575-0652a.png
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窿嵯峨实峻极
之名山也孙放庐山赋曰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
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厂之原开山图曰山四方周
四百馀里叠鄣之岩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豫章
旧志曰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
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鄡阳曰越庐江俗兄
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爽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
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远法
卷三十九 第 24b 页 WYG0575-0652b.png
师庐山记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游此
山(一清按慧逵庐山记曰匡俗先生受道于仙人则受道仙人本非道号注云共游此山又实有其人
矣所未喻也)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又
按周景氏曰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
时生而神灵屡逃徵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
仙化空庐犹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乌号
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斯耳傅之谈非实證也故豫
章记以庐为姓因庐以氏周氏远师或记庐墓为辞
卷三十九 第 25a 页 WYG0575-0652c.png
假凭虚以托称二證既违三情互爽按山海经创志
大禹记录远矣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
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明不
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又
按张华博物志曹著傅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庐山后
吴猛经过山神迎猛猛语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
命已尽不宜久居非据猛又赠诗云仰瞩列仙馆俯
察王神宅旷载畅幽怀倾盖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
卷三十九 第 25b 页 WYG0575-0652d.png
亦有换转理难详矣吴猛隐山得道者也寻阳记曰
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吴
猛将弟子登山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
甘露浆与猛又至一处见数人为猛设玉膏猛弟子
窃一宝欲以来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宝还手
牵弟子令闭眼相引而过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
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继响窟岩龙潜凤采之
贤往者忘归矣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
卷三十九 第 26a 页 WYG0575-0653a.png
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钟彭焉(一清按钟彭谓石钟山及彭蠡泽也今注无石
钟山之文而唐时李渤作记尚引水经并郦注其为缺失无疑也寰宇记云南康军都昌县本汉彭蠡县
也石钟山在县北二百一十里西枕彭蠡连峰叠嶂壁立峭峻西南北面皆水四时如一白波撼山其声
若钟因名之按辨石钟山记云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响若洪钟因受其称予幽栖者因寻绎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
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馀韵徐
歇若非泽滋其山山含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
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刋前缪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白鹿先生
卷三十九 第 26b 页 WYG0575-0653b.png
姓李名渤字浚之时隐庐山因所居洞为号后任江州刺史谏议大夫给事中桂管观察使太和元年八
月七日故吏湖口镇将吴文干刻石苏文忠公又反浚之之说而广善长之意作石钟山记曰水经云彭
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罄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
清越枹止响腾馀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
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湖口因得观所
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椌椌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
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宵间又有
卷三十九 第 27a 页 WYG0575-0653c.png
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
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窍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
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窍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
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
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傅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
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刘氏献廷广阳杂记曰郦道元所谓石钟山东坡泊舟于此
作记者乃上石钟也盖石钟山有二曰上石钟下石钟意善长每遇山水之灵奇可喜者刻画若图画使
卷三十九 第 27b 页 WYG0575-0653d.png
人恍置身其间乃石钟之佳趣仅傅数语不得坡公之记世人固无有能言之者矣)庐山之北
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
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澍近三百许步下
散漫千步步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下有
磐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刘敬宣每登陟焉其水
历涧径龙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其
水下入江南岭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峰磴险峻人
迹罕及岭南有大道顺山而下有若画焉传云匡先
卷三十九 第 28a 页 WYG0575-0654a.png
生所通至江道岩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
上者极于山峰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故彭湖
亦有宫亭之称焉余按尔雅云大山曰宫(何氏焯曰尔雅以大
山宫小山为句道元盖误一清按尔雅大山宫小山霍疏云宫犹围绕也谓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围绕之
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谓大山名宫小山名霍也然卷末禹贡山水泽地所在霍山为南岳注引尔雅大山
曰宫小山曰霍则彼文仍是莫谓善长真误读经也)宫之为名盖起于此不必
一由三宫也山庙甚神能分风劈流注舟遣使行旅
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咏云分风为二劈
卷三十九 第 28b 页 WYG0575-0654b.png
流为两昔吴郡太守张公直自守徵还(一清按搜神记云张璞字
公直不知何许人也为吴郡太守)道由庐山子女观祠婢指女戏妃
像人其妻夜梦致聘怖而遽发明引中流而船不行
合船惊惧曰爱一女而合门受祸也公直不忍遂令
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
得进公直方知兄女怒妻曰吾何面目于当世也复
下已女于水中将渡遥见二女于岸侧傍有一吏立
曰吾庐君主簿敬君之义悉还二女故干宝书之于
卷三十九 第 29a 页 WYG0575-0654c.png
感应焉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
净照见人影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
石镜焉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庐山记曰白
水在黄龙南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
湍林表望若悬素注处悉成巨井其深不测其水下
入江渊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
秦始皇三十六年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
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湖
卷三十九 第 29b 页 WYG0575-0654d.png
中有落星石周回百馀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
星坠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
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环异上生林木而飞禽罕
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详也耆旧云昔禹治洪
水至此刻石纪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
能辨之也


  水经注释卷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