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五
卷二十五 第 1a 页 WYG0575-042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二十五

  仁和赵一清撰

  泗水 沂水 洙水

  泗水出鲁卞县北山

  地理志曰出济阴乘氏县又云出卞县北(阎氏若璩潜丘劄记
曰泗水出乘氏此出字乃后人所加班固自注原无出字汉书未可轻也一清按地志卞县下亦无出字)
经言北山皆为非矣山海经曰泗水出鲁东北余昔
卷二十五 第 1b 页 WYG0575-0428d.png
因公事沿历徐沇路径洙泗因令寻其源流水出卞
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谢息纳季孙
之言以孟氏成邑与晋而迁于桃杜预曰鲁国卞县
东南有桃墟(一清按舜后姓姚又赐姓妫此桃墟当因姚墟而讹污水亦有姚墟妫墟之称
也)世谓之曰陶墟舜所陶处也井曰舜井皆为非也
墟有漏泽方一十五里渌水微渟三丈如减泽西际
阜俗谓之妫亭山盖因陶墟舜井之言因复有妫亭之
名矣阜侧有三石穴广圆三四尺穴有通否水有盈
卷二十五 第 2a 页 WYG0575-0429a.png
漏漏则数夕之中倾陂竭泽矣左右民居识其将漏
预以木为曲洑约障穴口鱼鳖暴鳞不可胜载矣自
此连冈通阜西北四十许里冈之西际便得泗水之
源也博物志曰泗出培尾盖斯阜者矣石穴吐水五
泉俱导泉穴忽径尺馀水源南侧有一庙栝柏成林
时人谓之原泉祠非所究也泗水西径其县故城南
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曰闻守卞者将叛
臣率徒以讨之是也南有姑蔑城春秋隐公元年公
卷二十五 第 2b 页 WYG0575-0429b.png
及邾仪父盟于蔑者也水出二邑之间西径郚城北
春秋文公七年经书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须句遂城
郚杜预曰鲁邑也卞县南有郚城备邾难也泗水自
卞而会于邾水也

  西南过鲁县北

  泗水又西南流径鲁县分为二流水侧有一城为二
水之分会也北为洙渎春秋庄公九年经书冬浚洙
京相璠服虔杜预并言洙水在鲁城北浚深之为
卷二十五 第 3a 页 WYG0575-0429c.png
齐备也南则泗水夫子教于洙泗之间今于城北二
水之中即夫子领徒之所也从征记曰洙泗二水交
于鲁城东北十七里阙里背洙面泗南北一百二十
步东西六十步四门各有石阃北门去洙水百步馀
后汉初阙里荆棘自辟从讲堂至九里鲍永为相因
修飨祠以诛鲁贼彭丰等郭缘生言泗水在城南非
也余按国语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罟弃之韦昭
云泗在鲁城北(一清按日知录公羊闵公二年传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立僖公而城
卷二十五 第 3b 页 WYG0575-0429d.png
鲁或曰自鹿门至于争门者也或曰自争门至于吏门者也注鹿门鲁南城东门也据左傅臧纥斩鹿门
之关出奔洙是也争门吏门并阙按说文净鲁城门池也从水争声士耕切是争门即以此水名省文作
争尔后人以净字省作净音才性切而梵书用之自南北史以下俱为才性之净而鲁之争门不复知之
今考道元所记鲁城北为泗水则此地当是引泗以为濠而失记之)史记冢墓记王𨼆
地道记咸言葬孔子于鲁城北泗水上今泗水南有
夫子冢春秋孔演图曰鸟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赤
爵衔书上化为黄玉刻曰孔提命作应法为赤制说
题辞曰孔子卒以所受黄玉葬鲁城北即子贡庐墓处
卷二十五 第 4a 页 WYG0575-0430a.png
也谯周云孔子死后鲁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馀家
命曰孔里孔丛曰夫子墓茔方一里在鲁城北六里
泗水上诸孔氏封五十馀所人名昭穆不可复识有
铭碑三所兽碣具存皇览曰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
植故多诸异树不生棘木刺草今则无复遗条矣泗
水自城北南径鲁城西南合沂水沂水出鲁城东南
尼邱山西北山即颜母所祈而生孔子也山东一十
里有颜母庙山南数里孔子父葬处礼所谓防墓崩
卷二十五 第 4b 页 WYG0575-0430b.png
者也平地发泉流径鲁县故城南水北东门外即爰
居所止处也国语曰海鸟曰爰居止于鲁城东门之
外三日臧文仲祭之展禽讥焉故庄子曰海鸟止郊
鲁侯觞之奏以广乐具以太牢三日而死此养非所
养矣门郭之外亦戎夷死处吕氏春秋曰昔戎夷违
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宿于郭门外寒愈甚
谓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我与子衣子活我国士也
为天下惜子不肖人不足爱弟子曰不肖人恶能与
卷二十五 第 5a 页 WYG0575-0430c.png
国士并衣哉戎叹曰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半夜而死
沂水北对稷门昔圉人荦有力能投盖于此门服虔
曰能投千钧之重过门之上也杜预谓走接屋之桷
反覆门上也春秋僖公二十年经书春新作南门左
传曰书不时也杜预曰本名稷门僖公更高大之今
犹不与诸门同故曰高门也其遗基犹在地八丈馀
矣亦曰雩门春秋左传庄公十年公子偃请击宋师
窃从雩门蒙皋比而出者也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
卷二十五 第 5b 页 WYG0575-0430d.png
三丈曾点所欲风舞处也高门一里馀道西有道儿
君碑是鲁相陈君立昔曾参居此枭不入境县即曲
阜之地少昊之墟有大庭氏之库春秋竖牛之所攻
也故刘公干鲁都赋曰戢武器于有炎之库放戎马
于巨野之坰周武王封姬旦于曲阜曰鲁秦始皇二
十三年以为薛郡汉高后元年为鲁国(全氏曰按是文引汉志然
实班氏之讹也高后以城阳为鲁国不以薛郡其时薛郡属楚国)阜上有季氏宅宅
有武子台今虽崩夷犹高数丈台西百步有大井广
卷二十五 第 6a 页 WYG0575-0431a.png
三丈深十馀丈以石垒之石似磬制春秋定公十二
年公山不狃帅费人攻鲁公入季氏之宫登武子之
台也台之西北二里有周公台高五丈周五十步台
南四里许则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顷所居
之堂后世以为庙汉高祖十三年过鲁以太牢祀孔
子自秦烧诗书经典沦缺汉武帝时鲁共王坏孔子
旧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
谓之科斗书汉世秘之希有见者于时闻堂上有金
卷二十五 第 6b 页 WYG0575-0431b.png
石丝竹之音乃不坏矣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面东向
颜母在中间南面夫人隔东一间东向夫子床前有
石砚一枚作甚朴云平生时物也鲁人藏孔子所乘
车于庙中是颜路所请者也献帝时庙遇火烧之永
平中钟离意为鲁相到官出私钱三千文付户曹孔
䜣治夫子车身入庙拭几席剑履男子张伯除堂下
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怀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
簿安置几前孔子寝堂床首有悬瓮意召孔䜣问何
卷二十五 第 7a 页 WYG0575-0431c.png
等瓮也对曰夫子瓮也背有丹书人勿敢发也意曰
夫子圣人所以遗瓮欲以悬示后贤耳发之中得素
书文曰后世修吾书董仲舒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
会稽钟离意璧有七张伯藏其一意即召问伯果服
焉魏黄初二年(金石录跋尾曰魏志文帝以黄初二年正月下诏今以碑考之乃黄初元
年诏语亦小异当以碑为正也)文帝令郡国修起孔子旧庙置百户
吏卒(一清按原本作百夫吏卒误也曹植撰孔羡奉家祀碑作百户吏卒今是碑载𨽻释阙里志作
百户吏史三国志魏纪黄初二年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户吏卒
卷二十五 第 7b 页 WYG0575-0431d.png
以守卫之与碑足相證明𨽻释阙里志所改则非也而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云百石卒史者秩百石之卒
史也汉书儒林传郡国置五经百石卒火倪宽传补廷尉文学卒史臣瓒曰汉注卒史秩百石是也然其
自注又云杜氏通典作百户吏卒三国志同盖未能审定尔何焯曰亭林但据桓帝永兴元年鲁相乙瑛
置孔子庙百石卒史不知黄初自置百户吏卒未可执此例彼也百石卒史掌领礼器选年四十以上经
通六艺杂试通利能奉宏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乃自孔氏子孙为之百户吏卒则守卫之人耳)庙
有夫子像列二弟子执卷立侍穆穆有询仰之容汉
魏以来庙列七碑二碑无字栝柏犹茂(一清按注云庙列七碑二
碑无字则五碑有文字可知矣并见𨽻释一孔庙置守庙百石孔和碑威宗永兴元年一鲁相韩敕造孔
卷二十五 第 8a 页 WYG0575-0432a.png
庙礼器碑永寿二年一韩敕修孔庙后碑永寿三年一鲁相史晨祠孔庙奏铭灵帝建宁二年一史晨飨
孔庙后碑俱云水经有故知即是七碑中之五碑也孔宏复阙里志云语云世远言湮文献难徵之谓也
曲阜为天下宗国历代表扬无遗矣累朝典礼疆域规模陵庙增释犹多湮没惟水经注存汉魏之迹东
游记详鲁疆之概斯文不亡阙里之幸也东游记是元皇庆中紫阳杨奂著)庙之西北二
里有颜母庙庙像犹严有修栝五株孔庙东南五百
步有双石阙即灵光之南阙北百馀步即灵光殿基
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馀东西廊庑别舍
中间方七百馀步阙之东北有浴池方四十许步池
卷二十五 第 8b 页 WYG0575-0432b.png
中有钓台方十步台之基岸悉石也遗基尚整故王
延寿赋曰周行数里仰不见日者也是汉景帝程姬
子鲁共王之所造也殿之东南即泮宫也在高门直
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东西一百步南
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台池咸
结石为之诗所谓思乐泮水也沂水又西径圆丘北
丘高四丈馀沂水又西流昔韩雉射龙于斯水之上
尸子曰韩雉见申羊于鲁有龙饮于沂韩雉曰吾闻
卷二十五 第 9a 页 WYG0575-0432c.png
之出见虎搏之见龙射之今弗射是不行吾闻也遂
射之沂水又西右注泗水者也

  又西过瑕丘县东屈从县东南流漷水从东来注之
瑕丘鲁邑春秋之负瑕矣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囚
诸负瑕是也应劭曰瑕丘在县西南昔卫大夫公叔
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死则我
欲葬焉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刺其欲害民良
田也瑕丘之名盖因斯以表称矣曾子吊诸负夏郑
卷二十五 第 9b 页 WYG0575-0432d.png
元皇甫谧并言卫地鲁卫虽殊土则一也(卮林曰县邑同号地
志已多于时鲁有瑕丘何知卫无兹垄周之典制国有分土行李所过聚柝是防若瑕丘独为鲁田寸壤
皆非卫有未闻衔命介使凭览敌国之墟而终没大夫卜穸强邻之陌者也且此处所叙咸在邾鲁封域
忽入卫事于理殊乘又负夏可为负瑕则虞舜所迁岂亦在是乎一清按卫瑕丘在今开州东南三十里
秦置濮阳郡即卫之帝邱成公自楚丘来迁者也公叔之云宜在彼地道元误以鲁瑕丘当之诚如方叔
所讥)漷水出东海合乡县汉和帝永宁九年封马光子
复为侯国(一清按此注皆误据范史云永初七年复绍封光子朗为合乡侯则复非其名且事
在安帝永初七年非和帝永宁九年永宁亦安帝纪年次年之七月即改建元元年也)其水西
卷二十五 第 10a 页 WYG0575-0433a.png
南入邾春秋哀公二年季孙斯伐邾取漷东田及沂
西田是也漷水又径鲁国邹山东南而西南流春秋
左传所谓峄山也邾文公之所迁今城在邹山之阳
依岩岨以墉固故邾娄之国曹姓也叔梁纥之邑也
孔子生于此后乃县之因邹山之名以氏县也(全氏曰以
鄹为邹则孔子乃邾娄国人耶善长可谓大缪矣)王莽之邹亭矣京相璠曰
地理志峄山在邹县北(一清按汉志作驺县)绎邑之所依以为
名也山东西二十里高秀独出积石相临殆无土壤
卷二十五 第 10b 页 WYG0575-0433b.png
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往往有如数间屋处其俗谓
之峄孔遭乱辄将处人入峄外寇虽众无所施害晋
永嘉中太尉郗鉴将乡曲保此山胡贼攻守不能得
今山南有大峄名曰郗公峄山北有绝岩秦始皇观
礼于鲁登于峄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铭山
顶名曰书门诗所谓保有凫峄者也漷水又西南径
蕃县故城南又西径薛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夏车正
仲奚之国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迁于
卷二十五 第 11a 页 WYG0575-0433c.png
薛改名徐州城南山上有奚仲冢晋太康地记奚仲
冢在城南二十五里山上百姓谓之神灵也齐封田
文于此号孟尝君有惠喻今郭侧犹有文冢结石为
郭作制严固莹丽可寻行人往还莫不经观以为异
见矣漷水又西径仲虺城北晋太康地记曰奚仲迁
于邳仲虺居之以为汤左相其后当周爵称侯后见
侵削霸者所绌为伯任姓也应劭曰邳在薛徐广史
记音义曰楚元王子郢客以吕后二年封上邳侯也
卷二十五 第 11b 页 WYG0575-0433d.png
有下故此为上矣晋书地道记曰仲虺城在薛城西
三十里漷水又西至湖陆县入于泗故京相璠曰薛
县漷水首受蕃县西注山阳湖陆是也经言瑕邱东
误耳

  又南过平阳县西

  县即山阳郡之南平阳县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
二十九年齐田肸及宋人伐我东鄙图平阳者也王
莽改之曰黾平矣泗水又南径故城西世谓之漆阳
卷二十五 第 12a 页 WYG0575-0434a.png
应劭十三州记曰漆乡洙邑也杜预曰平阳东平有
漆乡郭今见有故城西南方二里所未详也

  又南过高平县西洸水从西北来流注之

  泗水南径高平山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众
山相连其山最高顶上方平故谓之高平山县亦取
名焉泗水又南径高平县故城西汉宣帝地节三年
封丞相魏相为侯国(全氏曰姜宸英曰此二句是后人所妄加盖善长既知高平是
王莽所改则魏相所封非此高平明矣岂尚引之乎何焯曰弱翁所封盖临淮之高平地志注曰侯国者
卷二十五 第 12b 页 WYG0575-0434b.png
也予按汉表高平属柘柘是淮阳之属县也一清按今江南宿迁县疑是弱翁封邑)高帝八年
封将军陈错为橐侯(全氏曰按八年当作七年陈错汉表作陈锴沈氏曰索今史汉
表皆作橐误也小司马曰属山阳则是橐矣臣瓒曰音拓然师古注汉表读作公老翻是唐人已误橐为
槁矣一清按郡国志亦作橐东平宪王传仍是橐字槁之与橐未能一定宁得据志以驳表乎)地理
志曰县故山阳之橐也(全氏曰按汉志无是文)王莽改曰高平
应劭曰章帝改按本志曰王莽更名章帝因之矣所
谓洸水者洙水也盖洸洙相入互受通称矣

  又南过方与县东

卷二十五 第 13a 页 WYG0575-0434c.png
  汉哀帝建平四年县女子田无啬生子先未生二月
儿啼腹中及生不举葬之陌上三口人过闻啼声母
掘养之

  菏水从西来注之

  菏水即泲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泽也而东与泗水合
于湖陵县西六十里榖庭城下俗谓之黄水口黄水
西北通巨野泽盖以黄水沿注于菏故因以名焉(禹贡
锥指曰地记之言水也凡二水大小相敌既合流自下皆得通称多至五六水亦然汉志鲁国卞县泗水
卷二十五 第 13b 页 WYG0575-0434d.png
至方与入泲说丈泗受济水东入淮其所谓济即菏水也又汉志蕃县南梁水西至湖陵入济渠郦善长
云济在湖陆西而左注泗泗济合流地记或言济入泗泗亦言入济故有入济之文按观鱼台下临菏水
而公羊传以棠为济上邑则以菏为济汉初已然故班固谓泗入济许慎谓泗受济而不言菏以菏即济
也水经济水篇所叙自乘氏以至湖陆即分济之菏自沛县以至睢陵即入淮之泗而皆以为济水盖本
汉志以立文也然又云济水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南为菏水北为济渎而泗水篇则自方与受菏以至
睢陵入淮皆以为泗水是又与禹贡合水经非一时一手作观于此而益验窃谓济虽小水而能专达于
海故得与四渎之列使合泗入淮者亦济则是因淮以达海矣安得谓之渎禹主名山川不相假借而后
世地记以菏泗为济本支不分大戾经旨不详辨之何以使禹贡之书著明如日月哉)

卷二十五 第 14a 页 WYG0575-0435a.png
  又屈东南过湖陆县南涓涓水从东北来流注之
地理志曰故湖陵县也菏水在南王莽更曰湖陆应
劭曰尚书一名湖陵章帝封东平王苍子为湖陵侯
更名湖陵也(一清按此注全是袭用汉志而又误者汉志山阳郡湖陵县下云禹贡浮于淮
泗通于河水在南莽曰湖陆应劭曰尚书一名湖章帝封东平王苍子为湖陵侯更名湖陵通于河据说
文是达于菏一名湖之湖亦当是菏字盖仲瑗引尚书之菏以证世本汉书通于河之误传写者更讹而
为湖道元不察又加陵字遂有尚书一名湖陵之缪词此郦氏之疏非应氏之过又按后汉书光武帝纪
建武五年幸沛进幸湖陵则复号不始于章帝抑或史家追书之词耶更考郡固志山阳郡湖陆故湖陵
卷二十五 第 14b 页 WYG0575-0435b.png
章帝更名刘昭补注云前汉志王莽改曰湖陆章帝复其号晋以后总曰湖陆经文陆字疑亦后人所改)
泗水又东径郗鉴所筑城东南昔桓温之北入也范
欢擒慕容忠于此城东有度尚碑(一清按𨽻释有汉荆州刺史度尚碑
尚字博平山阳湖陆人威宗永康元年立洪适曰此碑在湖陆荒野政和壬辰巡检王当世见之始迁于
官廨其后邑令榺君欲徙碑于沛舟三载而三覆继因大水涨没不出刘宗仪摄事乃能立之使星亭云)
泗水又左会南梁水地理志曰水出蕃县今县之东
北平泽出泉若轮焉发源成川西南流分为二水北
水枝出西径蕃县北又西径滕城北春秋左传隐公
卷二十五 第 15a 页 WYG0575-0435c.png
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
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
请薛侯曰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
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
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
请薛侯许之乃长滕侯者也汉高祖封夏侯婴为侯
国号曰滕公(全氏曰夏侯婴尝为滕令故号滕公非封于滕也婴封汝阴善长误矣)
晨曰今沛郡公邱也其水又溉于邱焉县故城在滕
卷二十五 第 15b 页 WYG0575-0435d.png
西北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按地理志即滕也周懿
王子错叔绣文公所封也(朱氏谋㙔笺曰汉志沛郡公邱县注谓滕是周懿王
子错叔绣所封故注仍其说一清按颜师古亦云未详其义盖古傅记有之第文公字又未知所出耳)
齐灭之秦以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鲁共王子刘
顺为侯国世以此水溉我良田遂及百秭故有两沟
之名焉南梁水自枝渠西南径鲁国蕃县故城东俗
以南邻于漷亦谓之西漷水南梁水又屈径城南应
劭曰县古小邾邑也地理志曰其水西流注于泲(一清
卷二十五 第 16a 页 WYG0575-0436a.png
按汉志鲁国蕃县南梁水西至湖陵入沛渠当作济)济在湖陆西而左注泗
泗济合流故地记或言济入泗泗亦言入济互受通
称故有入泲之文阚骃十三州志曰西至湖陆入泗
是也经无南渠之名而有涓涓之称疑即是水也戴
延之西征记亦言湖陆县之东南有涓涓水亦无记
于南梁谓是吴王所导之渎也余按湖陆西南止有
是水延之盖以国语云吴王夫差起师将北会黄池
掘沟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于济以是言之故
卷二十五 第 16b 页 WYG0575-0436b.png
谓是水为吴王所掘非也余以水路求之止是泗川
耳盖北达沂西北径于商鲁而接于济吴所浚广耳
非谓起自东北受沂西南注济也假之有通非吴所
趣年载诚眇人情厕近以今忖古益知延之之不通
情理矣泗水又南漷水注之又径薛之上邳城西而
南注者也(全氏曰前已言漷水自湖陆入泗矣此又忽出漷水径上邳南注泗之文不几复与
倘所谓西漷水近是)

  又南过沛县东

卷二十五 第 17a 页 WYG0575-0436c.png
  昔许由隐于沛泽即是县也县盖取泽为名宋灭属
楚在泗水之滨于秦为泗水郡治黄水注之黄水出
小黄县黄乡黄沟国语曰吴子会诸侯于黄池者也
黄水东流径外黄县故城南张晏曰魏郡有内黄县
故加外也薛瓒曰县有黄沟故县氏焉圈称陈留风
俗传曰县南有渠水于春秋为宋之曲棘里故宋之
别都矣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宋元公卒于曲棘是也
宋华元居于稷里宣公十五年楚郑围宋晋解扬(一清
卷二十五 第 17b 页 WYG0575-0436d.png
按下有脱字)楚围致命于此宋人惧使华元乘闉夜入楚
师登子反之床(全氏曰乘闉是榖梁传文登床是左氏传文善长合而成书)曰寡
君使元以病告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㸑城下之盟
所不能也子反退一舍宋楚乃平今城东闉上犹有
华元祠祠之不辍城北有华元冢黄沟自城南东径
葵邱下春秋僖公九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邱宰孔
曰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
会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君务靖乱无勤
卷二十五 第 18a 页 WYG0575-0437a.png
于行晋侯乃还即此地也黄沟又东注大泽蒹葭莞
苇生焉即世所谓大荠陂也陂水东北流径定陶县
南又东径山阳郡成武县之楚邱亭北(一清按此即班固误以为
卫文公所迁之楚邱而道元因之然分注云有楚邱亭则以城武本有此名耳乃春秋戎伐凡伯之地详
见济水注)黄沟又东径郜城北成武县故城南王莽更之
曰成安也黄沟又东北径郜城北春秋桓公二年经
书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左传曰宋督攻孔
父而取其妻杀殇公而立公子冯以郜大鼎赂公臧
卷二十五 第 18b 页 WYG0575-0437b.png
(一清按傅是哀伯此郦氏误记)谏为非礼十三州志曰今成武县
东南有郜城俗谓之北郜者也黄沟又东径平乐县
故城南又东右合泡水即丰水之上源也水上承大
荠陂东径贯城北又东径已氏县故城北王莽之已
善也县有伊尹冢崔骃曰殷帝沃丁之时伊尹卒葬
于薄皇览曰伊尹冢在济阴已氏平利乡皇甫谧曰
伊尹年百馀岁而卒大雾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礼
亲自临丧以报大德焉又东径孟诸泽杜预曰泽在
卷二十五 第 19a 页 WYG0575-0437c.png
梁国睢阳县东北又东径郜城县故城南地理志曰
山阳县也王莽更名之曰告成矣故世有南郜北郜
之论也又东径单父县故城南昔宓子贱之治也孔
子使巫马期观政入其境见夜渔者问曰子得鱼辄
放何也曰小者吾大夫欲长育之故也子闻之曰诚
彼形此子贱得之善矣惜哉不齐所治者小也王莽
更名斯县为利父矣世祖建武十三年封刘茂为侯
国又东径平乐县右合泡水水上承□水于下邑县
卷二十五 第 19b 页 WYG0575-0437d.png
界东北注一水上承□水于杼秋县界北流(一清按两□水
俱是睢水之误汉下邑县在今河南归德府夏邑县西南睢水在县东南汉杼秋县在江南徐州府丰县
西七十五里睢水在县南五十里盖睢河自河南陈留县东北分河水东南流径商邱夏邑永城以达于
江南之丰县而下入徐宿二州二泡之水一于下邑分睢者获水也一于杼秋分睢者榖水也而统谓之
睢则以获水与睢水合流入泗榖水亦入泗与睢水往复径通互摄兼二泡下流乃有丰水之目可知□
字与睢形似致讹)世又谓之瓠卢沟水积为渚渚水东北流
二渠双引左合丰水俗谓之二泡也自下丰泡并得
通称矣故地理志曰平乐侯国也泡水所出又径丰
卷二十五 第 20a 页 WYG0575-0438a.png
西泽谓之丰水汉书称高祖送徒丽山徒多亡到丰
西泽有大蛇当径拔剑斩之此即汉高祖斩蛇处也
又东径大堰水分为二又东径丰县故城南王莽之
吾丰也水侧城东北流右合枝水上承丰西大堰派
流东北径丰城北东注丰水丰水又东合黄水时人
谓之狂水盖狂黄声相近俗传失实也自下黄水又
兼通称矣水上旧有梁谓之泡桥王智深宋史云宋
太尉刘义恭于彭城遣军主嵇元敬北至城觇候魏
卷二十五 第 20b 页 WYG0575-0438b.png
军魏军于清西望见元敬士众魏南康侯杜道俊引
趣泡桥沛县民逆烧泡桥又于林中打鼓俊谓宋军
大至争渡泡水水深酷寒冻溺死者殆半清水即泡
水之别名也(全氏曰济水入汶谓之清水睢水入泗亦谓之清水六朝所争皆泗上之清水
而非济水也其地有曰清西则元嘉二十七年魏将拓跋建自清西屯萧城曰清东则魏将步尼公自清
东屯留城曰清南则天监五年梁将蓝怀恭筑城清南曰清中则永明三年齐角城戍主张蒲入清中是
也宋沈攸之魏尉元齐周山图所争皆在其地以其为泗水合睢水入淮之地故亦谓之睢清口泰始三
年宋将陈显达引兵入睢清口是也建元三年齐角城将李安民败魏师于孙溪渚胡三省曰渚在清水
卷二十五 第 21a 页 WYG0575-0438c.png
之滨一清按泡水泡桥通鉴俱作苞字盖文异耳)沈约宋书称魏军欲渡清
西非也(一清按宋史索虏传楚王树洛真南康侯杜道俊进军清西至萧城步尼公进军清东至
留城乃清东之军既遇稽元敬还趋泡桥则自东而西今云魏军欲渡清西似失当时形势矣)泡水
又东径沛县故城南泰末兵起萧何曹参迎汉高祖
于此城高帝十一年封合阳侯刘仲子为侯国(一清按史
汉表传沛侯濞即高祖兄刘仲之子后封吴王国除)城内有汉高祖庙庙有三
碑后汉立庙基以青石为之阶陛尚存刘备之为徐
州也治此袁术遣纪灵攻备备求救吕布布救之屯
卷二十五 第 21b 页 WYG0575-0438d.png
小沛招灵请备共饮布谓灵曰元德布弟也布性不
憙合斗但憙解斗乃植戟于门布弯弓曰观布射戟
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一发中之遂解
此即布射戟支处也述征记曰城极大四周堑通丰
水丰水于城南东注泗即泡水也地理志曰泡水自
平乐县东北至沛入泗者也(一清按汉志山阳郡平乐县淮水东北至沛入
泗道元两引班书俱作泡水淮字误明嘉靖年刋本尚作包字惟去水傍耳犹可按也)泗水南
径小沛县东县治故城南垞上东岸有泗水亭汉祖
卷二十五 第 22a 页 WYG0575-0439a.png
为泗水亭长即此亭也故亭今有高祖庙庙前有碑
延熹十年立庙阙崩褫略无全者水中有故石梁处
遗石尚存高祖之破黥布也过之置酒沛宫酒酣歌
舞慷慨伤怀曰游子思故乡也泗水又东南流径广
戚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元年封刘泽为侯国(全氏曰按
善长引史汉表之例王子侯必称某王之名则此文当云鲁共王子择择汉表作将今云泽亦误也)王
莽更之曰力聚也泗水又径留县而南径垞城东城
西南有崇侯虎庙道沦遗爱不知何因而远有此图
卷二十五 第 22b 页 WYG0575-0439b.png
泗水又南径宋大夫桓魋冢西山枕泗水西上尽石
凿而为冢今人谓之石郭者也郭有二重石作工巧
夫子以为不如死之速朽也

  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

  泗水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
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其所
持天竺二石仍在南陆东基堪中其石尚光洁可爱
泗水又南淮水入焉而南径彭城县故城东(一清按泗水于
卷二十五 第 23a 页 WYG0575-0439c.png
下邳淮阴入淮所谓淮泗之会即角城也彭城之境未为淮水所径疑是睢水之误杜元凯所谓睢水首
受汴渠东经陈留梁谯沛彭城入泗者也)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
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
憙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
行之未出龙齿齧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大早绝鼎系
当是孟浪之传耳(全氏曰按周鼎何以过彭城而没泗水李复疑之旧矣且赧王五十
九年而亡次年秦始取九鼎见于周本纪上距显王四十二年乃惠文王之十一年显王又六年而崩间
以慎靓王六年至赧王之五年乃武王之元年其八年武王薨据甘茂傅武王葬周盖举鼎绝脉而死则
卷二十五 第 23b 页 WYG0575-0439d.png
是时鼎犹未入泗又历五十一年而九鼎始不保以道里计之浮河入渭即至秦土岂由泗乎又况在六
十二年之前也其妄明矣史记封禅书又谓宋太邱社亡而鼎没泗水是周鼎早在宋也夫周鼎何以在
宋太邱之社更不可晓矣且使果然则事在显王三十三年又前乎此亦非四十二年又秦始皇纪是祠
泗水以求鼎非鼎见也张守节曰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其八入秦是又一说也)
泗水又径龚胜墓南墓碣尚存又径亚父冢东皇览
曰亚父冢在庐江县郭东居巢亭中有亚父井吏民
亲事皆祭亚父于居巢厅上后更造祠于郭东至今
祠之按汉书项羽传历阳人范增未至彭城而发疽
卷二十五 第 24a 页 WYG0575-0440a.png
死不言之居巢今彭城南有项羽凉马台台之西南
山麓上即其冢也增不慕范蠡之举而自绝于斯可
谓褊矣推考书事墓近于此也

  又东南过吕县南

  吕宋邑也春秋襄公元年晋师伐郑及陈楚子辛救
郑侵宋吕留是也县对泗水汉景帝三年有白颈乌
与黑乌斗于县白颈乌不胜堕泗水中死者数千京
房易传曰逆亲亲厥妖白黑乌斗时有吴楚之反泗
卷二十五 第 24b 页 WYG0575-0440b.png
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曰吕梁也昔宋景公以弓工之
弓弯弧东射矢集彭城之东饮羽于石梁即斯梁也
悬涛漰渀实为泗崄孔子所谓鱼鳖不能游又云悬
水三十仞流沬九十里今则不能也盖惟岳之喻未
便极天明矣(一清按吕梁洪之险道元时已不能如古矣至明嘉靖二十三年管河主事陈
洪范恶其石破害运船凿之使平而禹迹荡然无存矣)晋太康地记曰水出磬
石书所谓泗滨浮磬者也泗水又东南流丁溪水注
之溪水上承泗水于吕县东南流北带广隰山高而
卷二十五 第 25a 页 WYG0575-0440c.png
注于泗川泗水冬春浅涩常排沙通道是以行者多
从此溪即陆机行思赋所云乘丁水之捷岸排泗川
之积沙者也晋太元九年左将军谢元于吕梁遣督
护闻人奭用工九万拥水立七埭以利漕运

  又东南过下邳县西

  泗水历县径葛峄山东(一清按汉志东海郡下邳县葛峄山在西古文以为峄易)
即奚仲所迁邳峄者也泗水又东南径下邳县故城
西东南流沂水流注焉故东海属县也应劭曰奚仲
卷二十五 第 25b 页 WYG0575-0440d.png
自薛徙居之故曰下邳也汉徙齐王韩信为楚王都
之后乃县焉王莽之闰俭矣东阳郡治文颖曰秦嘉
东阳郡人今下邳是也晋灼曰东阳县本属临淮郡
明帝分属下邳后分属广陵故张晏曰东阳郡今广
陵郡也汉明帝置下邳郡矣(一清按汉书高帝纪云东阳宁君秦嘉立景驹
为楚王注引文颍曰秦嘉东阳郡人为宁县君晋灼曰东阳县也臣瓒曰陈胜传云凌人秦嘉然则嘉非
东阳人嘉初起于郯号大司马又不为宁县君东阳宁君自一人秦嘉又一人史记项籍本纪裴骃集解
引陈涉世家云秦嘉广陵人)城有三重其大城中有大司马石苞
卷二十五 第 26a 页 WYG0575-0441a.png
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四碑南门谓之
白门魏武擒陈宫于此处矣(卮林曰白门所禽者乃奉先非公台也唐太子
贤注范晔书引此注盖未知善长之误也)中城吕布所守也小城晋中兴
北中郎将荀羡郗昙所治也昔太山吴伯武少孤与
弟文章相失二十馀年遇于县市文章欲欧伯武心
神悲痛因相寻问乃兄弟也县为沂泗之会也又有
武原水注之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会注陂南径其
城西王莽之和乐亭也县东有徐庙山山因徐徙即
卷二十五 第 26b 页 WYG0575-0441b.png
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武原水又南合武水
谓之泇水(全氏曰汉志太山郡南武阳县冠石山治水所出南至下邳入泗应劭曰武水所出
南入泗水经注则以为泇水而不云出冠石山至沂水篇注云治水出南武阳之冠石山顾不云入泗而
云入沂其舛错如此)南径刚亭城又南至下邳入泗谓之武原
水口也又有桐水(一清按汉志作祠水)出西北东海容丘县东
南至下邳入泗泗水东南径下相县故城东王莽之
从德也城之西北有汉太尉陈球墓墓前有三碑是
弟子管宁华歆等所造(金石录目录百四十九汉太尉陈球碑光和元年百五十
卷二十五 第 27a 页 WYG0575-0441c.png
汉陈球后碑百五十一汉陈球碑阴𨽻释跋曰水经云下邳陈球墓前有三碑是弟子管宁华歆等造此
所见皆故吏故民而无管华姓名岂与刘宽碑相类其一则弟子所立乎又曰陈公两碑皆在淮阳莫识
为先后赵氏但有一碑阴而水经谓墓前有三碑似亦指碑阴为一碑也一清按洪景伯之言非也郦注
明云墓前有三碑弟子管宁华歆等所造今𨽻释所载三碑皆无管华姓名则弟子所立一碑已亡故金
石录仅有二碑而乃以碑阴充数何耶)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破之拔
取虑睢陵夏丘等县以其父避难被害于此屠其男
女十万泗水为之不流自是数县人无行迹亦为暴
矣泗水又东南得睢水口泗水又径宿预城之西又
卷二十五 第 27b 页 WYG0575-0441d.png
径其城南故下邳之宿留县也王莽更名之曰康义
矣(全氏曰水经注引汉志有为今书所无者或是阙文然亦有绝非阙文而出于郦氏之妄者西京无
下邳郡下邳东海郡之属县耳安得下邳郡有宿留县乎本无此县又何以云王莽更名之曰康义乎一
清按宿预故城在今邳州宿迁县东南汉临淮郡厹犹县之境也东汉省晋义熙中置宿预县班志厹犹
县下云莽曰秉义康秉字形相似道元引之盖实宿预之即厹犹也而不著厹犹之名是其疏略之过如
以为造作无端则太甚矣)晋元皇之为安东也督运军储而为邱
阁也魏太和中南徐州治后为戌梁将张惠绍北入
水军所次凭固斯城更增修廓堑其四面引水环之
卷二十五 第 28a 页 WYG0575-0442a.png
今城在泗水之中也

  又东南入于淮

  泗水又东径淩栅南西征记曰旧凌县之治也泗水
又东南径淮阳城北城临泗水昔菑邱䜣饮马斩蛟
眇目于此处也泗水又东南径魏阳城北城枕泗川
陆机行思赋曰行魏阳之枉渚故无魏阳疑即泗阳
县故城也王莽之所谓淮平亭矣盖魏文帝幸广陵
所由或因变之未详也泗水又东径角城北而东南
卷二十五 第 28b 页 WYG0575-0442b.png
流注于淮考诸地说或言泗水于睢陵入淮亦云于
下相入相皆非实录也

  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

  郑玄云出沂山亦或云临乐山水有二源南源所导
世谓之柞泉北水所发俗谓之鱼穷泉俱东南流合
成一川右会洛预水水出洛预山东北流注之沂水
东南流左合桑预水水北出桑预山东流注于沂沂
水又东南螳螂水入焉水出鲁山东南流右注沂沂
卷二十五 第 29a 页 WYG0575-0442c.png
水又东径盖县故城南东会连绵之水水发连绵山
南流径盖城东而南入沂沂水又东径浮来之山春
秋经书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即公来山也在邳
乡西故号曰邳来之间也浮来之水注之其水左控
三川右会甘水而注于沂沂水又南径爆山西山有
二峰相去一里双峦齐秀员峙若一沂水又东南径
东莞县故城西与小沂水合孟康曰县故郓邑今郓
亭是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吉为东莞
卷二十五 第 29b 页 WYG0575-0442d.png
侯魏文帝黄初中立为东莞郡东燕录谓之围城刘
武帝北伐广固登之以望五龙魏南青州治左氏传
曰莒鲁争郓为日久矣今城北郓亭是也(全氏曰按十三州志
曰有东西二郓鲁昭公所居为西郓在兖州东平郡莒鲁所争为东郓此邑是也亦即汶阳之田所谓郓
欢龟阴之田者也)京相璠曰琅琊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
鲁郓邑世变其字非也郡国志东莞有郓亭今在团
城东北四十里犹谓之故东莞城矣小沂水出黄孤
山西南流径其城北西南注于沂沂水又南与闾山
卷二十五 第 30a 页 WYG0575-0443a.png
东南流右佩二水总归于沂沂水南径东安县故城
东而南合时密水水出时密山春秋时莒地左氏传
莒人归共仲于鲁及密而死是也时密水东流径东
安城南汉封鲁孝王子强为东安侯(一清按汉表彊以宣帝甘露四
年封)时密水又东南流入沂沂水又南桑泉水北出五
女山东南流巨围水注之水出巨围之山东南注于
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堂阜水入焉其水导源堂阜
春秋庄公九年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
卷二十五 第 30b 页 WYG0575-0443b.png
杜预曰东莞蒙阴县西北有夷吾亭者是也堂阜水
又东南注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径蒙阴县故城北
王莽之蒙恩也又东南与㟬崮水合水有二源双会
东导一川俗谓之汶水也(一清按此又一汶非入济及入潍之水于钦以为齐
有三汶是已)东径蒙阴县注桑泉水又东南卢川水注之
(全氏曰按汉志太山郡有卢县即济北王国都也城阳国有虑县即是注所云卢川水者也卢为周礼职
方兖州浸之一班氏遗之师古则曰卢水在济北卢县今考太山之卢县无卢水而城阳乃有之得母师
古偶误以城阳为济北耶又琅琊郡横县亦有卢水入□然其源流似逊于城阳之卢窃谓师古所指为
卷二十五 第 31a 页 WYG0575-0443c.png
城阳无疑也今本汉书城阳之卢作卢字卢有庐音如昌虑取虑之类)出水鹿岭山东
南流左则二川臻凑右则诸葛泉源斯奔乱流径城
阳之卢县故盖县之卢上里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
城阳共王子刘稀为侯国(一清按汉表作雷侯豨此从史表郑康成破周礼雷
雍为卢维雷卢字通用又本表以为东海而注中以为城阳)王莽更名之曰著善
矣又东南注于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右合蒙阴水
水出蒙山之阴东北流昔琅琊承宫避乱此山立性
好仁不与物竞人有认其黍者舍之而去其水东北
卷二十五 第 31b 页 WYG0575-0443d.png
流入沂沂水又南径阳都县故城东县故阳国也齐
同盟齐利其地而迁之者也汉高帝六年封将军丁
复为侯国沂水又南与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阴东
流径阳都县南东注沂水沂水又左合温水水上承
温泉陂而西南入于沂水者也

  南过琅琊临沂县东又南过开阳县东

  沂水南径中丘城西春秋𨼆公七年夏城中丘左传
曰书不时也沂水又南径临沂县故城东郡国志曰
卷二十五 第 32a 页 WYG0575-0444a.png
琅琊有临沂县故属东海郡有治水注之水出太山
南武阳县之冠石山地理志曰冠石山治水所出应
劭地理风俗志曰武水出焉盖水异名也东流径蒙
山下有祠(一清按汉志泰山郡有蒙阴县禹贡之蒙山即在其西南有祠)治水又东
南径颛臾城北郡国志曰县有颛臾城季氏将伐之
孔子曰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杜稷之臣也何以伐
为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便近于费者也治水又东
南流径费县故城南地理志东海之属县也为鲁季
卷二十五 第 32b 页 WYG0575-0444b.png
孙之邑子路将堕之公山弗扰师袭鲁弗克后季氏
为阳虎所执弗扰以费畔即是邑也汉高帝六年封
陈贺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顺从也许慎说文云沂
水出东海费县东西入泗从水斤声吕忱字林亦言
是矣斯水东南所注者沂水在西不得言东南趣也
皆为缪矣故世俗谓此水为小沂水治水又东南径
祊城南春秋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
公使宛归太山之祊而易许曰杜预释地曰祊郑祀
卷二十五 第 33a 页 WYG0575-0444c.png
泰山之邑也在琅琊费县东南治水又东南流注于
沂(一清按善长既引汉志以为治水为出南武阳之冠石山矣顾不云入泗而云入沂何也泗水篇有
武水云至下邳入泗而其出不云南武阳之冠石山乃云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已耳此注叙治
水于临沂之下殆因汉志东莱曲成县出阳邱山之治水云南至沂入海之文而误也顾宛溪为之说曰
泇河有二东泇入沂西泇入泗盖泗沂交会之处故有此缪今按西泇河出峄县之君山即在峄县界中
与东泇河合遂南入宿迁境今为运道其流甚盛而东泇河源出费县山中或云出榜山盖即今芙蓉湖
其流稍短然则西泇河即汉志冠石山之治水无疑总与东莱曲成出阳邱山之治水无与也)沂水
又南径开阳县故城东县故鄅国也春秋左传昭公
卷二十五 第 33b 页 WYG0575-0444d.png
十八年邾人袭鄅尽俘以归鄅子曰余无归矣从帑
于邾是也后更名开阳矣春秋哀公三年经书季孙
斯叔孙仇帅师城启阳者是矣县故琅琊郡治也

  又东过襄贲县东屈从县西南流又屈南过郯县西
鲁连子称陆子谓齐湣王曰鲁费之众臣甲舍于襄
坟者也王莽更名章信也郯故国也少昊之后春秋
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公与之宴昭子叔孙婼(一清按三
字注中注)问曰少昊乌名官何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卷二十五 第 34a 页 WYG0575-0445a.png
黄帝炎帝以云火纪官太皞以龙纪少皞瑞凤乌统
历鸟官之司议政斯在孔子从而学焉既而告人曰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者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四年(一清
按竹书是晋烈公六年当周威烈王之十二年)越子朱句灭郯子鸪县故旧
鲁也东海郡治秦始皇以为郯郡汉高帝二年更从
今名(全氏曰按郯非秦郡而秦已有东海郡治郯史记陈陟世家云围东海守庆于郯是也此盖承
承应劭之误)即王莽之沂平者也

  又南过良城县西又南过下邳县西南入于泗

卷二十五 第 34b 页 WYG0575-0445b.png
  春秋左傅曰昭公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吴子
辞水道不可以行晋乃还是也地理志曰良城王莽
更名承翰矣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
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
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圮昔张子房遇黄
石公于圮上即此处也建安二年曹操围吕布于此
引沂泗灌城而擒之

  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

卷二十五 第 35a 页 WYG0575-0445c.png
  地理志曰临乐山洙水所出西北至盖入泗水或作
池字盖字误也(一清按八字注中注)洙水自山西北径盖县汉
景帝中五年封后兄王信为侯国又西径泰山东平
阳县春秋宣公八年冬城平阳杜预曰今秦山平阳
县是也河东有平阳故此加东矣晋武帝元康九年
改为新泰县也

  西南至卞县入于泗

  洙水西南流盗泉水注之泉出卞城东北卞山之阴
卷二十五 第 35b 页 WYG0575-0445d.png
尸子曰孔子至于胜母暮矣而不宿于盗泉渴矣而
不饮恶其名也故论撰考谶曰水名盗泉仲尼不漱
即斯泉矣西北流注于洙水洙水又西南流于市城
西而与泗水乱流西南至鲁县东北又分为二水水
侧有故城两水之分会也洙水西北流径孔里北是
谓洙泗之间矣春秋之浚洙非谓始导矣盖深广之
耳洙水又西南枝津出焉又南径瑕邱城东而南入
石门门右结石为水门跨于水上也西南流世谓之
卷二十五 第 36a 页 WYG0575-0446a.png
杜武沟洙水又西南径南平阳县之显闾亭西邾邑
也春秋襄公二十一年经书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
者也杜预曰平阳北有显闾亭十三州记曰山阳南
平阳县又有闾丘乡从征记曰杜谓显闾丘也今按
漆乡在县东北漆乡东北十里见有闾丘乡显闾非
也然则显闾自是别亭未知孰是又南洸水注之吕
忱曰洸水出东平阳上承汶水于冈县西阐亭东尔
雅曰汶别为阐其由洛之有波矣洸水西南流径盛
卷二十五 第 36b 页 WYG0575-0446b.png
乡城西京相璠曰冈县西南有盛乡城者也又南径
泰山宁阳县故城西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鲁共王子
刘恬为侯国(一清按史表恬作恢索隐曰表在济南今汉表无济南字地理志泰山郡宁阳
县曰侯国是也)王莽改之曰宁顺也又南洙水枝津注之水
首受洙水西南流径瑕邱城北又西径宁阳城南又
西南入于洸水洸水又西南径泰山郡乘丘县故城
东赵肃侯二十年韩将举与齐魏战于乘丘(一清按史记赵
世家肃侯二十三年韩举与齐魏战死于桑丘裴驷集解引地理志云泰山有桑丘县今魏志是乘丘桑
卷二十五 第 37a 页 WYG0575-0446c.png
乘字形相近致讹又韩世家宣惠王八年魏败我将韩举六国年表同韩宣惠王之八年乃周烈王之四
十四年实赵武灵王之元年也去肃侯之二十三年事隔两朝年历三周举为赵将前已败死又复为韩
将以与魏战可怪也是以徐广曰韩将夫韩将而何以书于赵世家乎索隐曰举是韩将而纪年云赵将
盖举本赵将后入韩此亦为史迁作调人耳考之纪年则又不合当周威烈王之十六年正晋烈公之十
年齐田肸与邯郸韩举战于平邑获韩举然则举是赵将稍可据其时韩武子赵献侯田齐宣公耳年数
相去八十六年之久舛错如此索隐又引纪年云其败当韩威王八年是不同也而韩又无威王)即
此县也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将夜为
侯国也(一清按史表作桑邱侯索隐曰表在深泽今汉表作乘邱无深泽字盖桑乘字相似然中
卷二十五 第 37b 页 WYG0575-0446d.png
山之封何以在鲁宋之郊盖善长所见之汉书已脱误矣今直𨽻安肃县西南有桑丘城安肃本汉中山
国北新城地将夜之封宜在彼而此则非也)洸水又东南流注于洙洙水
又南至高平县南入于泗水西有茅乡城东去高平
三十里京相璠曰今高平县西三十里有故茅乡城
者也



  水经注释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