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三
卷二十三 第 1a 页 WYG0575-039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二十三

  仁和赵一清撰

  阴沟水 汳水 获水

  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荡渠

  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故渎东南径卷县故城南又
东径蒙城北史记秦庄襄王元年蒙骜击取成皋荥
阳初置三川郡疑即骜所筑也于事未详故渎东分
卷二十三 第 1b 页 WYG0575-0395b.png
为二世谓之阴沟水京相璠以为出河之济又非所
究俱东绝济隧右渎东南径阳武城北又东南绝长
城径安亭北又东北会左渎左渎又东绝长城径垣
雍城南昔晋文公战胜于楚周襄王劳之于此故春
秋书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吕氏春秋曰尊
天子于衡雍者也郡国志曰卷县有垣雍城即史记
所谓韩献秦垣雍是也又东径开光亭南又东径清
阳亭南又东合右渎又东南径封丘县绝济渎东南
卷二十三 第 2a 页 WYG0575-0396a.png
至大梁合蒗荡渠梁沟既开蒗荡渠故渎实兼阴沟
浚仪之称故云出阳武径大梁城北左屈与梁沟合
俱东南流同受鸿沟沙水之目其川流之会左渎东
导者即汳水也盖津源之变名矣故经云阴沟出蒗
荡渠者也

  东南至沛为濄水

  阴沟始乱蒗荡终别于沙而濄水出焉濄水受沙水
于扶沟县尔雅曰濄为洵郭景纯曰大水溢出别为
卷二十三 第 2b 页 WYG0575-0396b.png
小水也吕忱曰洵濄水也濄水径大扶城西城之东
北悉诸袁旧墓碑宇倾低羊虎碎折唯司徒滂蜀郡
太守腾博平令光碑宇所存唯此自馀殆不可寻濄
水又东南径阳夏县西又东径邈城北城实中而西
有璅郭濄水又东径大棘城南故鄢之大棘乡也春
秋宣公二年宋华元与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获华
元左传曰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
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遂御入郑故见获
卷二十三 第 3a 页 WYG0575-0396c.png
焉后其地为楚所并故圈称曰大棘楚地有楚太子
建之坟及伍员钓台池沼具存濄水又东径安平县
故城北陈留风俗传曰大棘乡故安平县也士人敦
惷易以统御濄水又东径鹿邑城北世谓之虎乡城
非也春秋之鸣鹿矣杜预曰陈国武平西南有鹿邑
亭是也城南十里有晋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
立濄水之北有汉温令许续碑续字嗣公陈国人也
举贤良拜议郎迁温令延熹中立濄水又东径武平
卷二十三 第 3b 页 WYG0575-0396d.png
县故城北城之西南七里许有汉尚书令虞诩碑碑
题云虞君之碑讳诩字定安虞仲之后为朝歌令武
都太守文字多缺不复可寻按范晔汉书诩字升卿
陈国武平人祖为县狱吏治存宽恕尝曰于公为里
门子为丞相吾虽不及于公子孙未必不为九卿故
字诩曰升卿定安盖其幼字也魏武王初封于此终
以式平华夏矣濄水又东径广乡城北圈称曰襄邑
有蛇丘亭故广乡矣改曰广世后汉顺帝阳嘉四年
卷二十三 第 4a 页 WYG0575-0397a.png
封侍中挚填为侯国即广乡也濄水又东径苦县西
南分为二水枝流注于东北赖城入谷为死濄也濄
水又东南屈径苦县故城南郡国志曰春秋之相也
王莽更名之曰赖陵矣城之四门列筑驰道东赵赖
乡南自南门越水直指故台西面南门列道径趣广
乡道西门驰道西届武平北门驰道暨于北台濄水
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谷水首受涣水于襄
邑县东东径承匡城东春秋经书夏叔仲彭生会晋
卷二十三 第 4b 页 WYG0575-0397b.png
郤缺于承匡左传曰诸侯谋之从楚也(全氏曰传文是谋诸侯之
从楚者今抄变作也字则其义乖矣)京相璠曰今陈留襄邑西三十里
有故承匡城谷水又东南径已吾县故城西陈留风
俗传曰县故宋地杂以陈楚之地故梁国宁陵县之
徙种龙乡也以成哀之世户至八九千冠带之徙求
置县矣永元十一年陈王削地以大棘乡直阳乡十
二年自𨻳𨽻之命以嘉名曰已吾犹有陈楚之俗焉
谷水又东径柘县故城东地理志淮阳之属县也城
卷二十三 第 5a 页 WYG0575-0397c.png
内有柘令许君清德颂石碎字紊唯此文见碑城西
南里许有汉阳台令许叔种碑光和中立又有汉故
乐城陵令太尉掾许婴碑婴字虞乡司𨽻校尉之子
建宁元年立馀碑文字碎灭不复可睹当似司𨽻诸
碑也谷水又东径苦县故城中水泛则四周隍堑耗
则孤津独逝谷水又东径赖乡城南其城实中东北
隅有台偏高俗以是台在谷水北其城又谓之谷阳
台非也谷水自此东入濄水濄水又北径老子庙东
卷二十三 第 5b 页 WYG0575-0397d.png
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宦官管霸祠老子
命陈相边韶撰碑(𨽻释云老子铭篆额在毫州苦县苦属陈国故其文陈相边韶所作
碑云延熹八年八月帝梦老子尊而祀之帝纪此年春冬雨遣中常侍至苦祠老子水经载蒙城王子乔
碑亦云延熹八年八月帝遣使致祠国相王璋乃铭纪遗烈盖威宗方修神倦之事故一时郡国并作碑
表此石立于延熹无疑杜子美云苦县光和尚骨立误也一清按注无立碑年月碑云延熹八年八月甲
子日是也)北有双石阙甚整顿石阙南侧魏文帝黄初三
年径谯所敕阙北东侧有孔子庙庙前有一碑西面
是陈相鲁国孔畴建和三年立北则老君庙庙东院
卷二十三 第 6a 页 WYG0575-0398a.png
中有九井焉又北濄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
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
沙王
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濄间(一清按晋书地道记云曲仁里
老子里也)许慎又云濄水首受淮阳扶沟县蒗荡渠不得
至沛方为濄水也(全氏曰此二十五字疑是注首扶沟县下之错简今次于此是不比
也)濄水又屈东径相县故城南其城卑小实中边韶
老子碑又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
城犹存在赖游乡之东濄水处其阳疑即此城也自
卷二十三 第 6b 页 WYG0575-0398b.png
是无郭以应之濄水又东径谯县故城北春秋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谯城顿而
还是也王莽之延成亭也魏立谯郡沇州治沙水自
南枝分北径谯城西而北注濄濄水四周城侧城南
有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馀基尚存柱础仍
在庙北有二石阙双峙高一丈六尺榱栌及柱皆雕
镂云炬上罦罳已碎阙北有圭碑题云汉故中常侍
长乐太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立碑阴
卷二十三 第 7a 页 WYG0575-0398c.png
又刋诏策二碑文同夹碑东西列对两石马高八尺
五寸石作粗掘不匹光武隧道所表象马也有腾兄
冢冢东有碑题云汉故颍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
卒而不刋树碑岁月(一清按魏志曹仁传裴松之注引魏书曰仁祖褒颍川太守斯
其人也)坟北有其元子炽冢冢东有碑题云汉故长水
校尉曹君之碑历太中大夫司马长史侍中迁长水
年三十九卒熹平六年造炽弟胤冢冢东有碑题云
汉谒者曹君之碑熹平六年立城东有曹太祖旧宅
卷二十三 第 7b 页 WYG0575-0398d.png
所在负郭对廛侧隍临水魏书曰太祖作议郎告疾
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射猎以自娱
乐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于此上有青云如盖终日
乃解即是处也后文帝以延康元年幸谯大飨父老
立坛于故宅坛前树碑碑题云大飨之碑碑之东北
濄水南有谯定王司马士会冢冢前有碑晋永嘉三
年立碑南二百许步有两石柱高丈馀半下为束竹
交文作制工巧石榜云晋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
卷二十三 第 8a 页 WYG0575-0399a.png
扬州江州诸军事安东大将军谯定王河内温司马
公墓之神道濄水又东径朱龟墓北东南流冢南枕
道有碑碑题云汉故幽州刺史朱君之碑龟字伯灵
光和六年卒官故吏别驾从事史右北平无终年化
中平二年造碑阴刋故吏姓名悉蓟涿及上谷北平
等人(颖释云汉幽州刺史朱君之碑有阴在毫州朱君名龟石有碎落不能详其官阀其可考者当
以御史中丞督捕益州蛮又为幽州刺史禦鲜卑尔灵帝光和六年卒后汉西南夷传云蜀郡诸夷反执
太守雍陟遣御史中丞朱龟讨之不能尅李颙发板楯蛮平之碑所载与传合)濄水东南径
卷二十三 第 8b 页 WYG0575-0399b.png
层丘北丘阜独秀巍然介立故壁垒所在也濄水又
东南径城父县故城北沙水枝分注之水上承沙水
于思善县世谓之漳水故有漳头之名也东北流径
城父县故城西侧城东北流入于濄濄水又东径下
城父北郡国志曰山桑县有下城父聚者也濄水又
屈径其聚东郎山西又东南屈径郎山南山东有垂
惠聚世谓之礼城袁山松郡国志曰山桑县有垂惠
聚即此城也濄水又东南径濄阳城北临侧濄水魏
卷二十三 第 9a 页 WYG0575-0399c.png
太和中为州治(一清按寰宇记云后魏孝文帝置涡州理山桑城其地后入于梁复入魏
改为谯州改谯县为涡阳县州治上疑落涡字)以盖表为刺史后罢州立郡
衿带堨戍濄水又东南径龙亢县故城南汉建武十
三年世祖封傅昌为侯国(沈氏曰按本傅昌由昆阳徙芜湖不闻为龙亢也)
故语曰沛国龙亢至山桑者也(卮林曰阚骃十三州志曰山桑县人俗贪
伪好持马鞭行邑故语曰沛国龙亢至山桑诈托旅使若奔丧道遇寇抄遂失资粮郦氏取其一语殊为
不备)濄水又屈而南流出石梁梁石崩褫夹岸积石高
二丈水历其间又东南流径荆山而东流注也

卷二十三 第 9b 页 WYG0575-0399d.png
  又东南至下邳淮陵县入于淮

  濄水又东左合北肥水肥水出山桑县西北泽薮东
南流左右翼佩数源异出同归盖微脉涓注耳东南
流径山桑邑南俗谓之北平城昔文钦之封山桑侯
疑食邑于此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唯碑背
故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义士门生沛国萧县刘定
兴立北肥水又东径山桑县故城南俗谓之都亭城
非也今城内东侧犹有山亭桀立陵阜高峻非洪台
卷二十三 第 10a 页 WYG0575-0400a.png
所拟十三州志所谓山生于邑其庭有桑因以氏县
者也郭城东有文穆冢碑三世二千石穆郡户曹史
徵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迁
九江彭城陈留四郡(一清按所历止三郡四字疑误抑或脱失一郡也)光和
中卒故吏涿郡太守彭城吕虔等立北肥水又东积
而为陂谓之瑕陂陂水又东南径瑕城南春秋左传
成公十六年楚师还及瑕即此城也故京相璠曰瑕
楚地北肥水又东南径向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向
卷二十三 第 10b 页 WYG0575-0400b.png
国也世本曰许州向甲姜姓也炎帝后京相璠曰向
沛国县今并属谯国龙亢也杜预曰龙亢县东有向
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为侯国即
此城也俗谓之圆城非又东南径义城南世谓之楮
城非(一清按渠水篇经云又东南经过义成县西南入于淮此篇注云濄水受沙水东南流径荆山
左合北肥水又东注于淮今凤阳府怀远县东北十五里有涡口城又东北四十五里有向城即濄水入
淮之处与汉志合故道元以经言下邳睢陵入淮为非此义城即沛郡之义成县胡谓云义成故城今名
拖城顾祖禹云濄口城今讹为□城濄□音韵联而注又有楮城之目殆字形之变耳)又东入
卷二十三 第 11a 页 WYG0575-0400c.png
于濄濄水又东注淮经言下邳淮陵入淮误矣

  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

  阴沟即蒗荡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又云丹沁乱流
于武德绝河南入荥阳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称河济
水断汳承旃然而东自王贲灌大梁水出县南而不
径其北(一清按汉志河南郡荥阳县下水冯池皆在西南)夏水洪泛则是渎
津通故渠即阴沟也于大梁北又曰浚水矣故圈称
著陈留风俗传曰浚水径其北者也又东汳水出焉
卷二十三 第 11b 页 WYG0575-0400d.png
故经云汳出阴沟于浚仪县北也(一清按禹贡锥指曰浮于淮泗达于
河苏氏传曰自淮泗入河必道于汴世谓隋炀帝始通汴入泗禹时无此水道以疑禹贡之言按汉书项
羽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文颖注云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
曹卫与济汝淮泗会即今官渡是也魏武与袁韶相持于官渡乃楚汉分裂之处盖自秦汉以来有之安
知非禹迹耶禹贡九州之水皆记入河水道而淮泗独不能入河帝都所在理不应尔意其必开此道以
通之其后或为鸿沟或为官渡或为汴上下百馀里间不可必然皆引河水而注之淮泗也故王浚伐吴
杜预与之书曰足下径取秣陵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浚舟师之盛古今绝伦而自泗
汴溯河可以班师则汴水之大小当不减于今又足以见秦汉魏晋皆有此水道非炀帝创开也吴王夫
卷二十三 第 12a 页 WYG0575-0401a.png
差阙沟通水与晋会于黄池而江始有入淮之道禹时则无之故禹贡曰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明非自海
入淮则江无入淮之道今直云浮于淮泗达于河不言自海则鸿沟官渡汴水之类自禹以来有之明矣
按苏氏因说者有谓河当作菏而以为不必然故发此论阎百诗曰禹贡济入于河南溢而为荥而陶
丘而菏而汶而海此禹时之济渎发源注海也史记河渠书禹功施乎三代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
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此禹后代人于荥泽之北引河东南流故水经谓河水东过
荥阳县蒗荡渠出焉者是亦引济水分流故汉志谓荥阳有蒗荡渠首受济东南流者是又自是之后代
有疏浚枝津别渎不可胜数则郦注所谓荥波河济往复径通者也虽然其来古矣苏秦说魏襄王曰大
王之地南有鸿沟则战国前有之晋楚之战楚军于邲邲即汳水则春秋前有之尔雅水自河出为灉灉
卷二十三 第 12b 页 WYG0575-0401b.png
本汳水则尔雅前有之然莫不善于郦道元之言曰大禹塞荥泽荥泽莽时方枯岂禹塞之乎又曰昔禹
塞其淫水而于荥阳下引河荣阳非禹引而谓禹之时已有乎余是以断自河渠书参以荥阳下引河不
见禹贡之书为出禹之后颇自幸其考订比苏氏差详矣按河渠书有自是之后四字百诗据此判鸿沟
非禹迹真老吏断狱手而愚更有进者谓由泗入菏由菏入济是矣而自陶丘以西舍鸿沟无达河之道
也焉得不指为禹迹乎谓荣阳下引河出禹以后是也而由济达河莫知其所经不显示以一涂终何以
破千古之疑乎是当于济漯之间求之盖兖青徐扬之贡道皆由济入漯以达河而宋儒谓济漯二水无
相通之处则浮济者溯陶丘而西且北势不得不出于荥阳此苏氏之论所以近理而人不敢深折其非
也诚知经所谓浮于济者乃至菏会汶之济而非陶丘荥泽之济则济之所以通河者漯也非鸿沟官渡
卷二十三 第 13a 页 WYG0575-0401c.png
汴水也而纷纭之说不攻自破矣又曰黄文叔云蒗荡出河断非禹迹禹之行河本以河惴悍难行平地
故酾二渠以引河而载之高地二渠非得已也后世不识圣人之意妄凿河为渎或不顺地阞或附属不
理孙故其势易决盖非独蒗荡也其下水通河而酸枣决瓠水通河而瓠子决汴渠亦屡决至王景治
汴凿山开涧十里置水门使更相回注紊乱渠脉而禹迹益坏矣且所为通淮泗者以舟楫之利也菏已
通矣而何更用通蒗荡哉其曰禹塞淫水而凿之者春秋战国之世商榷功利而忽达图并植私欲而不
顾大经策谋之士托其名于禹而世不察也河渠书云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
济汝淮泗会其在春秋战国之际明矣伟哉此论善发禹贡之蕴并可以證徐州达于河之误)汳水
东径仓垣城南即大梁县(一清按汉志陈留郡浚仪县下云故大梁续志亦云
卷二十三 第 13b 页 WYG0575-0401d.png
浚仪本太梁是未尝以大梁名县也)之仓垣亭也城临汳水陈留相毕
邈治此征东将军苟晞之西也邈走归京晞使司马
东莱王赞代据仓垣断留运漕汳水又东径陈留县
之鉼乡亭北陈留风俗传所谓县有鉼乡亭即斯亭
也汳水又径小黄县故城南神仙传称灵寿光扶风
人死于江陵胡罔家罔殡埋之后百馀日人有见光
于此县寄书于罔罔发视之唯有履存汳水又东径
鸣雁亭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卫侯代郑至于鸣
卷二十三 第 14a 页 WYG0575-0402a.png
雁者也杜预释地云在雍丘县北今俗人尚谓之为
白雁亭汳水又东径雍丘县故城北径阳乐城南西
征记曰城在汳北一里周五里雍丘县界汳水又东
有故渠出焉南通睢水谓之董生决或言董氏作乱
引水南通睢水故斯水受名焉今无水汳水又东枝
津出焉俗名之为洛架口西征记曰洛架水名也续
述征记曰在董生决下二里汳水又径外黄县南又
东径莠仓城北续述征记曰莠仓城去大游墓二十
卷二十三 第 14b 页 WYG0575-0402b.png
里又东径大齐城南陈留风俗传曰外黄县有大齐
亭又东径科城北陈留风俗传曰县有科禀亭是则
科禀亭也汳水又东径小齐城南汳水又南径利望
亭南风俗传曰故曰成安也地理志曰陈留旧名(一清
按旧名当作县名)汉武帝以封韩延年为侯国(全氏曰按小司马曰表在
郏志则在陈留盖疑未能决也予谓延年郏人则颍川之郏是也以为陈留非也善长亦据本志言之耳
一清按地理志颍川郡本有成安县分注云侯国也而小司马以陈留之成安当之道元则又两释之而
不知择也)汳水又东龙门故渎出焉渎旧通睢水故西征
卷二十三 第 15a 页 WYG0575-0402c.png
记曰龙门水名也门北有土台高三丈馀上方数十
步汳水又东径济阳考城县故城南为菑获渠考
城县周之采邑也于春秋为戴国矣左传隐公十年
秋宋卫蔡伐戴是也汉高帝十一年秋封彭祖为侯
(一清按索隐曰汉表彭祖姓秘音辔韦昭音符篾反非也今检史记诸本并作秘今见有姓秘氏)
陈留风俗传曰秦之榖县也后遭汉兵起邑多灾年
故改曰菑县王莽更名嘉榖(一清按道元此说非也汉书傅宽傅略梁别西
击邢说军菑南破之师古曰菑县名也后为考城则秦时已名菑县非自汉始盖因王莽更为嘉榖而造
卷二十三 第 15b 页 WYG0575-0402d.png
作是说)章帝东巡过县诏曰陈留菑县其名不善高祖
鄙柏人之邑世宗休闻喜而显获嘉应吉亨之符嘉
皇灵之顾赐越有光烈考武皇其改菑县曰考城是
渎盖因县以获名矣汳水又东径宁陵县之沙阳亭
北故沙随国矣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秋会于沙随谋
伐郑也杜预释地曰在梁国宁陵县北沙阳亭是也
世以为堂城非也汳水又东径黄蒿坞北续述征记
曰堂城至黄蒿二十里汳水又东径斜城下续述征
卷二十三 第 16a 页 WYG0575-0403a.png
记曰黄蒿到斜城五里陈留风俗传曰考城县有斜
亭汳水又东径周坞侧续述征记曰斜城东三里晋
义熙中刘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绿汳故沟斩树穿道
七百馀里以开水路停薄于此故兹坞流称矣汳水
又东径葛城故葛伯之国也孟子曰葛伯不祀汤问
曰何为不祀称无以供祠祭遗葛伯葛伯又不祀汤
又问之曰无以供牺牲汤又遗之又不祀汤又问之
曰无以供粢盛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
卷二十三 第 16b 页 WYG0575-0403b.png
又率民夺之不授者则杀之汤乃伐葛葛于六国属
魏魏襄以封公子无忌号信陵君(朱氏谋㙔笺云史记云魏公子无忌
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此云襄王误也)其地
葛乡即是城也在宁陵县西四十里汳水又东径神
□坞又东径夏侯长坞(一清按三国志魏武帝纪袁术退保封邱遂围之未合术
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走宁陵又追之走九江太寿地无考大约在宁陵襄邑之间又夏侯惇传
领陈留济阴太守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此夏侯长坞盖以惇得名)
续述征记曰夏侯坞至周坞各相距五里汳水又东
卷二十三 第 17a 页 WYG0575-0403c.png
径梁国睢阳县故城北而东历襄乡坞南续述征记
曰西去夏侯坞二十里东一里即襄乡浮图也汳水
径其南汉熹平中某君所立死因葬之其弟刻石树
碑以旌厥德隧前有师子天鹿累㙛作百达柱八所
荒芜颓毁凋落略尽矣

  又东至梁郡(一清按汉志秦砀郡高帝五年为梁国续志同作经者乃改云梁郡此与陈县汉相
王君造四县碑以淮阳国为淮阳郡正相类后获水睢水经文亦云)蒙县为睢水馀波

  南入睢阳城中

卷二十三 第 17b 页 WYG0575-0403d.png
  汳水又东径贯城南俗谓之薄城非也阚骃十三州
志以为贯城也在蒙县西北春秋僖公二年齐侯宋
公江黄盟于贯杜预以为贳也云贳贯字相似贯在
齐谓贳泽也是以非此也今于此地更无他城在蒙
西北唯是邑耳考文准地贯邑明矣非亳可知(一清按亳
与上薄字同看)汳水又东径蒙县故城北俗谓之小蒙城也
西征记城在汳水南十五六里即庄周之本邑也为
蒙之漆园吏郭景纯所谓漆园有傲吏者也悼惠施
卷二十三 第 18a 页 WYG0575-0404a.png
之没杜门于此邑矣汳水自县南出今无复有水唯
睢阳城南侧有小水南流入于睢城南二里有汉太
傅掾桥载墓碑载字元宾梁国睢阳人也睢阳公子
熹平五年立城东百步有石室刋云汉鸿胪桥仁祠
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而无碑志不知何时建也汳
水又东径大蒙城北自古不闻有二蒙疑即蒙亳也
所谓景亳为北亳矣椒举云商汤有景亳之命者也
阚骃曰汤都也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
卷二十三 第 18b 页 WYG0575-0404b.png
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皇甫谧以
为考之事实学者失之如孟子之言汤居亳与葛为
邻是即亳与葛比也汤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
限而宁陵去偃师八百里不得童子馈饷而为之耕
今梁国自有二亳南亳在榖熟北亳在蒙非偃师也
古文仲虺之诰曰葛伯仇饷征自葛始即孟子之言
是也崔骃曰汤冢在济阴薄县北皇览曰薄城北郭
东三里平地有汤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也
卷二十三 第 19a 页 WYG0575-0404c.png
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郤长卿按行水灾因行
汤冢在汉属扶风今徵之回渠亭有汤池徵陌是也
(全氏曰按汉志徵属左冯翊不属右扶风)然不经见难得而详按秦宁公
本纪云二年伐汤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汤然
则周桓王时自有亳王号汤为秦所灭乃西戎之国
葬于徵者也非殷汤矣刘向言殷汤无葬处为疑杜
预曰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冢其西有
箕子冢今城内有故冢方坟疑即杜元凯之所谓汤
卷二十三 第 19b 页 WYG0575-0404d.png
冢者也而世谓之王子乔冢冢侧有碑题云仙人王
子乔碑曰王子乔者盖上世之真人闻其仙不知兴
何代也博问道家或言颍川或言产蒙初建此城则
有斯邱传承先民曰王氏墓暨于永和之元年冬十
二月当腊之时夜上有哭声其音甚哀附居者王伯
怪之明则登而察焉时天鸿雪下无人径有大鸟迹
在祭祀处左右咸以为神其后有人著大冠绛单衣
杖竹立冢前呼采薪孺子伊永昌曰我王子乔也勿
卷二十三 第 20a 页 WYG0575-0405a.png
得取吾坟上树也忽然不见时令泰山万熹稽故老
之言感精瑞之应乃造灵庙以休厥神于是好道之
俦自远方集或弦琴以歌太一或谭思以历丹田知
至德之宅兆实真人之祖先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
遣使者奉牺牲致礼祠濯(全氏曰𨽻释改作祇惧非是)之敬肃如
也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仪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
乃与长史边乾遂树之元石纪颂遗烈观其碑文意
似非远既在经见不能不书存焉

卷二十三 第 20b 页 WYG0575-0405b.png
  获水出汳水于梁郡蒙县北

  汉书地理志曰获水也十三州志曰首受菑获渠(一清
按汉志梁国蒙县获水首受菑获渠汳水注云汳水又东径济阳考城县故城南为甾获渠道元是注盖
割裂班志又杂引阚说以成文殆好博之过也)亦兼丹水之称也竹书纪年
曰宋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又曰宋大水丹水
壅不流盖汳水之变名也获水自蒙东出水南有汉
故绎幕令匡碑匡字公辅鲁府君之少子也碑字碎
落不可寻识竟不知所立岁月也获水又东径长乐
卷二十三 第 21a 页 WYG0575-0405c.png
固北已氏县南东南流径于蒙泽十三州志曰蒙泽
在县东春秋庄公十二年宋万与公争博杀闵公于
斯泽矣获水又东径虞县故城北古虞国也昔夏少
康逃奔有虞为之庖正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者也
王莽之陈定亭也城东有汉司徒盛允墓碑允字伯
世梁国虞人也其先奭氏至汉中叶避孝元皇帝讳
改姓曰盛世济其美以迄于公察孝廉除郎累迁司
空司徒延熹中立墓中有石庙庙宇倾颓基构可寻
卷二十三 第 21b 页 WYG0575-0405d.png
获水又东南径空桐泽北泽在虞城东南春秋哀公
二十六年冬宋景公游于空泽辛巳卒于连中大尹
左师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者矣
获水又径龙谯国(一清按龙谯国未详寰宇记亳州下云后汉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太
史令单飏以为其国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后如其言及文帝即位黄初元年以先人旧都
立为谯国与长安许昌邺洛阳号为五都事见后汉书方术传及三国志魏文帝纪熹平之朝谯尚为县
属沛国占侯者即云其国若豫知当涂受命改制之事史氏多诬此其验矣)又东合黄水
口水上承黄陂下注获水获水又东入栎林世谓之
卷二十三 第 22a 页 WYG0575-0406a.png
九里柞获水又东南径下邑县故城北楚考烈王灭
鲁顷公亡迁下邑又楚汉彭城之战吕后弟周(全氏曰按
项羽本纪云吕后兄高帝纪亦云吕后兄非弟也且是周吕侯名泽周吕其封国非名周也)军于
下邑高祖败还从周军子房肇捐地之策收垓下之
师陆机所谓即谋下邑者也王莽更名下洽矣获水
又东径砀县故城北应劭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
石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也王莽之节砀县也山有
梁孝王墓其冢斩山作郭穿石为藏行一里到藏中
卷二十三 第 22b 页 WYG0575-0406b.png
有数尺水水有大鲤鱼黎萌谓藏有神不敢犯之凡
到藏皆洁斋而进不斋者至藏辄有兽噬其足兽难
得见见者云似狗所未详也山上有梁孝王祠获水
又东榖水注之水上承砀陂陂中有香城城在四水
之中承诸陂散流谓零水瀤水清水也积而成潭谓
之砀水赵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行彭
涓之术浮游砀郡间二百馀年后入砀水中取龙子
与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傍设屋祠果乘赤鲤鱼
卷二十三 第 23a 页 WYG0575-0406c.png
出入坐祠中砀中有千万人观之留月馀复入水也
陂水东注谓之榖水东径安山北即砀北山也山有
陈胜墓睹秦乱首兵伐秦弗终厥谋死葬于砀谥曰
隐王也榖水又东北注于获水获水又东历蓝田乡
郭又东径梁国杼秋县故城南王莽之予秋也获水
又东历(一清按下有脱文)洪沟水注之水南北各一沟沟首
对获世谓之鸿沟非也春秋昭公八年秋蒐于红杜
预曰沛国萧县西有红亭即地理志之县(一清按此说亦
卷二十三 第 23b 页 WYG0575-0406d.png
见晋书地道记而顾景范非之郡国志泰山郡奉高邑刘昭补注曰左传昭八年大蒐于红红亭在县西
北汉志沛郡县莽曰贡师古曰亦音贡音义并异)高后三年楚元王子富
为侯国(朱氏谋㙔笺云王子侯表景帝三年更封富为红侯作高后误一清按索隐曰楚元王传
休侯富免后封红侯红休盖二乡名王莽封刘歆为红休侯一云红即虹县)王莽之所谓
贡矣盖沟名是同非楚汉所分也(全氏曰鸿沟史记年表作洪渠汉书
音义作鸿沟晋志浚仪县下亦作洪沟则鸿洪字本通故有指此洪沟为鸿沟者善长特起而纠正之)

  又东过萧县南睢水北流注之

  萧县南对山世谓之萧城南山也戴延之谓之同孝
卷二十三 第 24a 页 WYG0575-0407a.png
山云取汉阳城侯刘德所居里名目山也刘澄之云
县南有昌山未详孰是也山有箕谷谷水北流注获
世谓之西流水言水上承梧桐陂陂水西流因以为
名也余尝径萧邑城右唯是水北注获更无别水疑
即经所谓睢水也城东西及南三面临侧获水故沛
郡治县亦同居矣城南旧有石桥耗处积石为梁高
二丈今荒毁殆尽亦不具谁所造也县本萧叔国宋
附庸楚灭之春秋宣公十二年楚伐萧萧溃申公巫
卷二十三 第 24b 页 WYG0575-0407b.png
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同
挟纩盖恩使之然矣萧女娉齐为顷公之母郤克所
谓萧同叔子也获水又东历龙城不知谁所创筑也
获水又东径同孝山北山阴有楚元王冢上圆下方
累石为之高十馀丈广百许步经十馀坟悉结石也
获水又东净净沟水注之水上结梧桐陂西北流即
刘中书澄之所谓白沟水也又北入于获俗名之曰
净净沟也

卷二十三 第 25a 页 WYG0575-0407c.png
  又东至彭城县北东入于泗

  获水自净净沟东径阿育王寺北或言楚王英所造
非所详也盖遵育王之遗法因以名焉与安陂水合
水上承安陂馀波北径阿育王寺侧水上有梁谓之
元柱桥水傍有石墓宿经开发石作工奇殊为壮构
而不知谁冢疑即澄之所谓凌冢也水北流注于获
获水又东径弥黎城北刘澄之永初记所谓城之西
南有弥黎城者也获水于彭城西南回而北流径彭
卷二十三 第 25b 页 WYG0575-0407d.png
城城西北旧有楚大夫龚胜宅即楚老父哭胜处也
获水又东转径城北而东注泗水北三里有石冢被
开传言楚元王之孙刘向冢未详是否城即殷大夫
老彭之国也于春秋为宋地楚伐宋并之以封鱼石
崔子季圭述初赋曰想黄公于邳圯勤鱼石于彭城
即是县也孟康曰旧名江陵为南楚陈为东楚彭城为
西楚文颖曰彭城故东楚也项羽都焉谓之西楚汉
祖定天下以为楚郡封弟交为楚王都之宣帝地节
卷二十三 第 26a 页 WYG0575-0408a.png
元年更为彭城郡王莽更之曰和乐也徐州治城内
有汉司徒袁安魏中郎将徐庶等数碑并列植于街
右咸曾为楚相也大城之内有金城东北小城刘公
更开广之皆垒石高四丈列堑环之小城西又有一
城是大司马琅琊王所修因项羽故台经始即构宫
观门閤惟新厥制义熙十二年霖雨骤㴻汴水暴长
城遂崩坏冠军将军彭城刘公之子也登更筑之悉
以塼垒宏壮坚峻楼橹赫弈南北所无宋平北将军
卷二十三 第 26b 页 WYG0575-0408b.png
徐州刺史河东薛安都举城归魏魏遣博陵公尉苟
仁城阳公孔伯恭援之邑閤如初观不异昔自后毁
撒一时俱尽(一清按此处疑有脱文魏书尧暄传初暄使徐州见州城楼观嫌其华盛乃令
往往毁撒由是更损落及高祖幸彭城闻之曰暄犹可斩)閒遗工雕镂尚存龙云
逞势奇为精妙矣城之东北角起层楼于其上号曰
彭祖楼地理志曰彭城县古彭祖国也世本曰陆终
之子其三曰篯是为彭祖彭祖城是也下曰彭祖冢
彭祖长年八百绵寿永世于此有冢盖亦元极之化
卷二十三 第 27a 页 WYG0575-0408c.png
矣其楼之侧衿汳带泗东北为二水之会也耸望川
原极目清野斯为佳处矣






卷二十三 第 27b 页 WYG0575-0408d.png








  水经注释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