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
卷十九 第 1a 页 WYG0575-032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十九

  仁和赵一清撰

  渭水下 (补)丰水 (补)泾水 (补)芮水

  渭水又东过槐里县南又东涝水从南来注之

  渭水径县之故城南汉书集注李奇谓之小槐里之
西城也又东与芒水枝流合水受芒水于竹圃东北
流又屈而西北入于渭渭水又东北径黄山宫南即
卷十九 第 1b 页 WYG0575-0320d.png
地理志所谓县有黄山宫惠帝二年起者也东方朔
傅曰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故世谓之游城非也就
水注之水出南山就谷北径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
昔李耳为周柱下史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冢事非经
證然庄周著书云老聃死泰失吊之三号而出是非
不死之言人禀五行之精气阴阳有终变亦无不化
之理以是推之或复如传古人许以传疑故两存耳
就水历竹圃北与黑水合水上承三泉就水之右三
卷十九 第 2a 页 WYG0575-0321a.png
泉奇发言归一渎北流左径就水就水又北流注于
渭渭水又东合田溪水水出南山田谷北流径长杨
宫西又北径盩厔县故城西又东北与一水合水上
承盩厔县南源北径其县东又北径思乡城西又北
注田溪田溪水又北流注于渭水也县北有蒙茏渠
上承渭水于郿县东径武功县为成林渠东径县北
亦曰灵轵渠湋渠以引堵水徐广曰一作诸川是也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云灵轵渠武帝穿沟洫志注如淳曰韦水出韦谷)渭水又东径槐
卷十九 第 2b 页 WYG0575-0321b.png
里县故城南县古犬丘邑周赧王都之(朱氏谋㙔笺曰帝王世纪
及世本并云懿王自镐徙都犬丘此作赧王字之误耳)秦以为废邱亦曰舒邱
和平元年桓帝(沈氏曰是灵帝中平)封左中郎将皇甫嵩为侯
国县南对渭水北背通渠史记秦本纪云秦武王三
年渭水赤三日秦昭王三十四年渭水又大赤三日
(沈氏曰秦本纪中无此文而汉书五行志引之再考之则武王事见重叙秦世系中而昭王事终佚)
范五行传曰赤者火色也水尽赤以火沴水也渭水
秦大川也阴阳乱秦用严刑败乱之象后项羽入秦
卷十九 第 3a 页 WYG0575-0321c.png
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章邯
为雍王都废丘居槐里为三秦汉祖北定三秦引水
灌城遂灭章邯三年改曰槐里王莽更名槐治也世
谓之为大槐里晋太康中始平郡治也其城递带防
陆旧渠尚存即汉书所谓槐里环堤者也东有涌水
出南山赤谷东北流径长杨宫东宫有长杨树因以
为名涌水又北径苇圃西亦谓之仙泽又北径望仙
宫又东北耿谷水注之水发南山耿谷北流与柳泉
卷十九 第 3b 页 WYG0575-0321d.png
合东北径五柞宫西长杨五柞二宫相去八里并以
树名宫亦由陶氏以五柳立称故张晏曰宫有五柞
树在盩厔县西其水北径仙泽东北又径望仙宫东
又北与赤水会又北径思乡城东又北注渭水渭水
又东合甘水水出南山甘谷北径秦文王萯阳宫西
又北径五柞宫东又北径甘亭西在甘水之东鄠县
昔夏启伐有扈作誓于是亭故马融曰甘有扈南郊
地名也(寰宇记鄠县下引水经注云扈水上承扈阳池一清按此处引有扈以證甘水故知脱文
卷十九 第 4a 页 WYG0575-0322a.png
于此也)甘水又东得涝水口水出南山涝谷北径汉宜
春观又东北径鄠县故城西涝水际城北出合渼陂
水水出宜春观北东北流注涝水北流入于渭(一清按说
文涝水出扶风北入渭汉志无涝水也)即上林故地也东方朔称武帝
建元中微行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
春夜漏十刻乃出与侍中常侍武骑待诏及陇西北
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下故有期门之号旦明
入山下驰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罴上大驩乐之上乃
卷十九 第 4b 页 WYG0575-0322b.png
使太中大夫虞丘寿王与待诏能用笇者举籍阿城
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贾直属之
南山以为上林苑东方朔諌秦起阿房而天下乱因
陈泰阶六符之事上乃拜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
百斤卒起上林苑故相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称乌
有先生亡是公而奏上林也

  又东丰水从南来注之

  地说云渭水又东与丰水会于短阴山内水所会处
卷十九 第 5a 页 WYG0575-0322c.png
无他高山异峦所有唯原阜石激而已水上旧有便
门桥与便门对直武帝建元三年造张昌曰桥在长
安西北茂陵东如淳曰去长安四十里(杭氏世骏曰汉书注张昌
作服虔如淳作苏林)渭水又径太公庙北庙前有太公碑文字
禠缺今无可寻渭水又东北与镐水合水上承镐池
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故诗云考卜维王宅是
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自汉武帝穿昆明池于是
地基构沦禠今无可究(雍录曰诸家皆言自汉武帝穿昆明池后镐京故基皆沦
卷十九 第 5b 页 WYG0575-0322d.png
入于池无复可究独梁载言十道志曰镐池一名元阯在昆明池北始皇毁之寰宇记云镐泉在华阴县
东十九里其水或涌或止深不可测括地图云是河眼亦谓之镐池)春秋后传曰使者
郑容入柏谷关至平舒置见华山有素车白马问郑
容安之答曰之咸阳车上人曰吾华山君使愿托书
致鄗池君子之咸阳过鄗池见大梓下有文石取以
款扣梓当有应者以书与之勿妄发致之得所欲郑
容行至鄗池见一梓下果有文石取以款梓应曰诺
郑容如睡觉而见宫阙若王者之居焉谒者出受书
卷十九 第 6a 页 WYG0575-0323a.png
入又见顷闻语声言祖龙死神道茫昧理难辨测故
无以精其幽致矣鄗水又北流西北注与滮池合水
出鄗池西而北流入于鄗毛诗云滮流浪也而世傅
以为水名矣郑元曰丰镐之间水北流也鄗水北径
溪灵台西(一清按溪灵台溪字误也朱氏谋㙔笺云宋本作汉灵台窃谓似是而实非也御览
及长安志引此文作清泠台与今本异宋氏家多古书未必无据魏书地形志京兆郡长安县有周灵台
方舆纪要长安县灵台下引三辅故事曰周灵台在鄠县丰水东鄠县酆城下云左传昭四年楚椒举曰
康有酆宫之朝杜预曰酆宫有灵台康王于是朝诸侯孔颖达曰丰去长安鄗池二十五里又曰灵台在
卷十九 第 6b 页 WYG0575-0323b.png
县东北周灵台也志云酆宫又东二十五里即灵囿之地中有灵台诗所谓经始灵台者也春秋僖十五
年秦晋战于韩获晋侯以归舍诸灵台是也又曰三辅故事曰汉灵台在长安故城西北八里本秦之清
台汉曰灵台郭缘生述征记长安宫中有灵台高十五仞水经注汉灵台在秦阿房宫南去明堂三百步
镐水径其西汉平帝元始四年立观此则丰宫之灵台为周而长安之灵台为汉郦注既于长安城下记
汉灵台矣于此又云汉灵台不几复与寰宇记引水经注作清灵台是也盖清台之名不始于秦康志贺
述礼统云夏为清台商为神台周为灵台毛公诗传曰神之清明称灵四方而高曰台且亦有清灵合称
者史记封禅书公孙卿曰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也黄图曰汉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又周文王灵台
在长安西北四十里高二十丈周四百二十步明有周汉之分吕图亦云汉旧城外有灵台北与未央宫
卷十九 第 7a 页 WYG0575-0323c.png
对此即汉灵台与酆宫之灵台无涉也中尉知改溪字之误而不知汉字之亦属臆说与事义大相乖缪
者也玉海引水经注曰酆水北径灵台西文王又引水为辟廱灵沼此等文句今皆脱失无惑乎后人之
但凭私见也)又径磁石门西门在阿房前悉以磁石为之
故专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隐甲怀刃入门而胁之以
示神故亦曰却胡门也鄗水又北注于渭渭水北有
杜邮亭去咸阳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嗟
乎有制胜之功惭尹商之仁是地即其伏剑处也渭
水又东北径渭城南文颖以为故咸阳矣秦孝公之
卷十九 第 7b 页 WYG0575-0323d.png
所居离宫也献公都栎阳天雨金周太史儋见献公
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七十岁而
霸王出至孝公作咸阳筑冀阙而徙都之故西京赋
曰秦里其霸实为咸阳太史公曰长安故咸阳也汉
高帝更名新城武帝元鼎三年别为渭城在长安西
北渭水之阳王莽之京城也始𨽻扶风后并长安而
沈水注之(一清按沈字是□字之误地理志右扶风鄠县下云潏水北过上林苑入渭师古曰
潏即今沈水字或作□与沈字相似因名沈水潏水今则改名人不识也然则沈字之讹所由来旧矣)
卷十九 第 8a 页 WYG0575-0324a.png
其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其地即杜之樊乡也汉祖
至栎阳以将军樊哙灌废丘最赐邑于此乡也其水西
北流注杜县之杜京西西北流径杜伯冢南杜伯与
其友左儒仕宣王儒无罪见害杜伯死之终能报恨
于宣王故成公子安五言诗曰谁谓鬼无知杜伯射
宣王沈水又西北径下杜城即杜伯国也沈水又西
北支合故渠渠有二流上承交水合于高阳原而北
径河池陂东而北注沈水沈水又北与昆明故池会
卷十九 第 8b 页 WYG0575-0324b.png
又北径秦通六基东又北径堨水坡东又北得坡承
其陂东北流入于沈水沈水又北径长安城西与昆
明池水合水上承池于昆明台故王仲都所居也桓
谭新论称元帝被病广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
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暑乃于盛寒日载以驷马车
于昆明池上环冰而驰御者厚衣狐裘寒战而仲都
独无变色卧于池台上曛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暴坐
环以十炉火不言热又身不汗池水北径镐京东秦
卷十九 第 9a 页 WYG0575-0324c.png
阿房宫西史记曰秦始皇三十五年以咸阳之人多
先王之宫小乃作朝宫于渭南亦曰阿城也始皇先
作前殿阿房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
道自殿直扺城南山表山巅为阙为复道自阿房度
渭属之咸阳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关中记曰
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
步庭中受十万人其水又屈而径其北东北流注堨
水陂陂水北出径汉武帝建章宫东于凤阙南东注
卷十九 第 9b 页 WYG0575-0324d.png
沈水又北径凤阙东三辅黄图曰建章宫汉武帝造
周二十馀里千门万户其东凤阙高七丈五尺俗言
贞女楼非也汉武帝故事云阙高二十丈关中记曰
建章宫圆阙临北道有金凤在阙上高丈馀故号凤
阙也故繁钦建章凤阙赋曰秦汉规模廓然毁泯唯
建章凤阙岿然独存虽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观
也沈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一水北径神明
台东傅子宫室曰上于建章中作神明台井干楼咸
卷十九 第 10a 页 WYG0575-0325a.png
高五十馀丈皆作悬阁辇道相属焉三辅黄图曰神
明台在建章宫中上有九室今人谓之九子台而其
实非也沈水又径渐台东汉武故事曰建章宫北有
太液池池中有渐台高三十丈渐浸之为池水所渐
一说星名也南有璧门三层高三十馀丈中殿十二
间阶陛咸以玉为之铸铜凤五丈饰以黄金楼屋上
椽首薄以玉璧因曰璧玉门也沈水又北流注渭亦
谓是水为潏水也故吕忱曰潏水出杜陵县汉书音
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0575-0325b.png
义曰潏水声而非水也亦曰高都水前汉之末五侯
王氏大治池沼引沈水入长安城故百姓歌之曰五
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竟连五杜土山渐台象
西白虎即是水也

  又东过长安县北

  渭水东分为二水广雅曰水自渭出为泶其由河之
有雍也此渎东北流径魏雍州刺史郭淮碑南又东
南合一水径两石人北秦始皇造桥铁镦重不胜故
卷十九 第 11a 页 WYG0575-0325c.png
刻石作力士孟贲等像以祭之镦乃可移动也又东
径阳侯祠北涨辄祠之此神能为大波故配入河伯
也后人以为邓艾祠悲哉谗胜道消专忠受害矣渭
水又东注此水水上有梁谓之渭桥秦制也亦曰便
门桥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故三辅
黄图曰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以法牵牛南
有长乐宫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桥广
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一百
卷十九 第 11b 页 WYG0575-0325d.png
二十二梁桥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
柱北冯翊主之有令丞各领徒一千五百人桥之北
首垒石水中故谓之石柱桥也旧有忖留神像此神
尝与鲁班语班令其神出忖留曰我猊狞丑卿善图
物容我不能出班于是拱手与言曰出头见我忖留
乃出首班于是以脚画地忖留觉之便还没水故置
其像于水唯背以上立水上后董卓入关遂焚此桥
魏武帝更修之桥广三丈六尺忖留之像曹公乘马
卷十九 第 12a 页 WYG0575-0326a.png
见之惊又命下之燕丹子曰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
遇之无礼乃求归秦王为机发之桥欲以陷丹丹过
之桥不为发又一说交龙捧举而机不发但言(朱氏谋㙔
笺曰谢云疑有脱误)今不知其故处矣渭水又东与沈水枝津
合水上承沈水东北流径邓艾祠南又东分为二水
一水东入逍遥园注藕池池中有台观莲菏被浦秀
实可玩其一水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径长安城北
汉惠帝元年筑六年成(一清按汉书惠帝纪元年城长安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
卷十九 第 12b 页 WYG0575-0326b.png
内男子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注郑氏曰城一面故速罢又五年九月长安城成六年起长安
西市也而史记吕后纪云惠帝三年方筑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索隐曰汉宫阙疏四年筑东面五
年筑北面汉旧仪城方六十三里经纬各十二里三辅旧事云城形似北斗也)即咸阳也秦
离宫无城故城之王莽更名长安十二门东出北头
第一门本名宣平门王莽更名春王门正月亭亦曰
东城门其郭门亦曰东都门(一清按汉书王莽传无东字)即逄萌
挂冠处也第二门本名清明门一曰凯门王莽更曰
宣德门布恩亭内有耤田仓亦曰耤田门第二门本
卷十九 第 13a 页 WYG0575-0326c.png
名霸城门王莽更名仁寿门无疆亭民见门色青又
名青城门或曰青绮门亦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昔
广陵人邵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此门瓜
美故世谓之东陵瓜是以阮籍咏怀诗曰昔闻东陵
瓜近在青门外连畛拒阡陌子母相钩𢃄指谓此门
也南出东头第一门本名覆盎门王莽更名永清门
长茂亭其南有下杜城应劭曰故杜陵之下聚落也
故曰下杜门又曰端门北对长乐宫第二门本名安
卷十九 第 13b 页 WYG0575-0326d.png
门亦曰鼎路门王莽更名光礼门显乐亭即西安亭
北对未央宫第三门本名平门王莽更名信平门诚
正亭西出南头第一门本名章门王莽更名万秋门
亿年亭亦曰故光毕门也又曰便门第二门本名直
门王莽更名直道门端路亭故龙楼门也张晏曰门
楼有铜龙三辅黄图曰长安西出第二门即此门也
第三门本名西城门亦曰雍门王莽更名章义门著
谊亭其水北入有函里氏名曰函里门又曰光门亦
卷十九 第 14a 页 WYG0575-0327a.png
曰突门(一清按此西出之第三门也曰光门而北出西头第一门曰横门亦曰光门二门不应相
同也程大昌曰以黄图考之长安城北面从西数来第一门名横门门外有桥曰横桥吕相长安图
亦同又黄图长安有九市其三在道东东市在突门夹横桥大道水经曰光门亦名突门在长安西从
南来第三门正与黄图吕图之谓横门者隅角相次故黄图吕图之谓在北者即与水经之谓突门光门
为在城西面者相应也今去古远不敢以何为定)北出西头第一门本名横
门王莽更名霸都门左幽亭如淳曰音光故曰光门
其外郭有都门有棘门徐广曰棘门在渭北孟康曰
在长安北秦之宫门也如淳曰三辅黄图曰棘门在
卷十九 第 14b 页 WYG0575-0327b.png
横门外按汉书徐厉军于此备匈奴又有通门亥门
也其第二门本名洛门又曰朝门王莽更名建子门
广世亭一曰高门苏林曰高门长安城北门也一曰
厨门其内有长安厨宫在东故名曰厨门也如淳曰
今名广门也第三门本名杜门亦曰利城门王莽更
名进和门临水亭其外有客舍故名曰客舍门又曰
洛门也凡此诸门皆通逵九达三途洞开隐以金椎
周以林木左出右入为往来之径行者升降有上下
卷十九 第 15a 页 WYG0575-0327c.png
之别汉成帝之为太子元帝尝急召之太子出龙楼
门不敢绝驰道西至直城门方乃得度上怪迟问其
故以状对上悦乃著令令太子得绝驰道也渭水东
合昆明故渠渠上承昆明池东口东径河池陂而北
亦曰女观陂又东合沈水亦曰漕渠又东径长安县
南东径明堂南旧引水为辟雍处在鼎路门东南七
里其制上圆下方九宫十二堂四向五室堂北三百
步有灵台是汉平帝元始四年立渠南有汉故圆邱
卷十九 第 15b 页 WYG0575-0327d.png
成帝建始二年罢雍五畤始祀皇天上帝于长安南
郊应劭曰天郊在长安南即此也故渠之北有白亭
博望苑汉武帝为太子立使通宾客从所好也太子
巫蛊事发斫杜门东出史良娣死葬于苑北宣帝以
为戾园以倡优千人乐思后园庙故亦曰千乡故渠
又东而北屈径青门外与沈水枝渠会渠上承沈水
于章门西飞渠引水入城东为仓池池在未央宫西
池中有渐台汉兵起王莽死于此台又东径未央宫
卷十九 第 16a 页 WYG0575-0328a.png
北高祖在关东令萧何成未央宫何斩龙首山而营
之山长六十馀里头临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
尾渐下高五六丈土色赤而坚云昔有黑龙从南山
出饮渭水其行道因山成迹山即基阙不假筑高出
长安城北有元武阙即北阙也东有苍龙阙阙内有
阊阖止车诸门未央殿东有宣室玉堂麒麟含章白
虎凤凰朱雀鹓鸾昭阳诸殿天禄石渠麒麟三阁未
央宫北即桂宫也周十馀里内有明光殿走狗台柏
卷十九 第 16b 页 WYG0575-0328b.png
梁台旧乘复道用相径通故张衡西京赋曰钩陈之
外阁道穹窿属长乐与明光径北通于桂宫故渠出
二宫之间谓之明渠也又东历武库北旧樗里子葬
于此樗里子名疾秦惠王异母弟也滑稽多智秦人
号曰智囊葬于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故俗谓之
樗里子云我百岁后是有天子之宫夹我墓穴以昭
王七年卒葬于渭南章台东至汉长乐宫在其东未
央宫在其西武库直其墓秦人谚曰力则任鄙智则
卷十九 第 17a 页 WYG0575-0328c.png
樗里也明渠又东径汉高祖长乐宫北本秦之长乐
宫也周二十里殿前列铜人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
永昌诸殿殿之东北有池池北有层台俗谓是池为
酒池非也故渠北有楼竖汉京兆尹司马文预碑故
渠又东出城分为二渠即汉书所谓王渠者也苏林
曰王渠官渠也犹今御沟矣晋灼曰渠名也在城东
霸门外一水径杨桥下即青门桥也侧城北径邓艾
祠西而北注渭今无水其一渠东径奉明县广成乡
卷十九 第 17b 页 WYG0575-0328d.png
之广明苑南史皇孙及王夫人葬于郭北宣帝迁苑
南卜以为悼园益园民千六百家立奉明县以奉二
园园在东都门昌邑王贺自霸御法驾郎中令龚遂
骖乘至广明东都门是也故渠东北径汉太尉夏侯
婴冢西葬日柩马悲鸣轻车罔进下得石椁铭云于
嗟滕公居此室故遂葬焉冢在城东八里饮马桥南
四里故时人谓之马冢

  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卷十九 第 18a 页 WYG0575-0329a.png
  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
水为霸水以显霸功水出蓝田县蓝田谷所谓多玉
者也西北有铜谷水次东有辋谷水二水合而西注
之又西流入渥水(长安志刘谷水一名泥水引水经注曰水出蓝田之东谷俗谓之刘
谷西北与石门水合又石门谷水东有铜谷水合轻谷水西注泥水今本无之一清按轻谷水是辋谷水
之讹)渥水又西径峣关北历柳峣城东西有二城魏置
清渥军于城内世亦谓之清渥城也秦二世三年汉
祖入自武关攻秦赵高遣将拒于峣关者也土地记
卷十九 第 18b 页 WYG0575-0329b.png
曰蓝田县南有峣关地名峣柳道通荆州晋地道记
曰关当上洛县西北渥水又西北流入霸(一清按汉志京兆南
陵县沂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而是注渥水源流正与班固所称沂水合沂渥音同观宋敏求引
注佚文可见师古音沂为先历反盖误耳而道元引汉志则以浐水当之)霸水又北历蓝
田川径蓝田县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
命为蓝君盖子向之故邑也川有汉临江王荣冢景
帝以罪徵之将行祖于江陵北门车轴折老父泣曰
吾王不反矣荣至中尉郅都急切责王王年少恐而
卷十九 第 19a 页 WYG0575-0329c.png
自杀葬于是川有燕数万衔土置冢上百姓矜之霸
水又左合浐水历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故芷阳矣
史记秦襄王葬芷阳者是也(一清按史记秦始皇纪重叙秦世系云昭襄享国五
十六年葬茝阳索隐曰十九年而立葬芷陵也芷与茝同此是昭襄王之陵而其孙庄襄王亦葬茝阳即
所谓子楚陵也)谓之霸上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上有四
出道以泻水在长安东南三十里故王仲宣赋诗云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汉文帝尝欲从霸陵上西
驰下峻坂袁盎揽辔于此处上曰将军怯也盎曰臣
卷十九 第 19b 页 WYG0575-0329d.png
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圣人不
乘危今驰不测如马惊车败奈高庙何上乃止霸水
又北长水注之水出杜县白鹿原其水西北流谓之
荆溪荆溪水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水有二源西川
上承磈山之斫槃谷次东有苦谷二水合而东北流
径风凉原西关中图曰丽山之西川中有阜曰风凉
原在磈山之阴雍州之福地即是原也其水傍溪北
注原上有汉武帝祠其水右合东川水出南山之石
卷十九 第 20a 页 WYG0575-0330a.png
门谷次东有孟谷次东有大谷次东有雀谷次东有
土门谷五水北合而北历风凉原又北与西川会原
为二水之会乱流北径宣帝许后陵东而北去杜陵
十里斯川于是有狗枷之名川东亦曰白鹿原也上
有狗枷堡三秦记曰丽山西有白鹿原原上有狗枷
堡秦襄公时有天狗来下有贼则狗吠之故一堡无
患故川得厥目焉(一清按北齐书昭帝纪云时有天狗下亦其类也山海经有兽亦名
天狗焉西山经曰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榴榴可以禦凶吴任臣广注引事物绀
卷十九 第 20b 页 WYG0575-0330b.png
珠云天狗如狸白首音如猫食蛇)川水又北径杜陵东元帝初元元
年葬宣帝杜陵北去长安五十里陵之西北有杜县
故城秦武公十一年县之汉宣帝元康元年以杜东
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也王莽之饶安也其
水又北注荆溪荆溪水又北入霸水又有温泉入焉
水发自亭下入荆溪水乱流注于霸俗谓之浐水非
也史记音义文帝出安门注云在霸陵县有故亭即
郡国志所谓长门亭也史记云霸浐长水也虽不在
卷十九 第 21a 页 WYG0575-0330c.png
祠典以近咸阳秦汉都泾渭长水尽得比大川之礼
(一清按史记封禅书云霸浐长水澧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今注云云是抄变其词而
失其义也)昔文公居霸陵北临厕指新丰路示慎夫人曰
此走邯郸道也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悽
怆悲怀顾谓群臣曰以北山石为椁用絮斮陈漆其
间岂可动哉释之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
隙使无可欲虽无郭又何戚焉文帝曰善拜廷尉韦
昭曰高岸夹水为厕今斯原夹二水也霸水又北会
卷十九 第 21b 页 WYG0575-0330d.png
两川又北故渠左出焉霸水又北径王莽九庙南王
莽地皇元年博徵天下工匠坏撤西苑建章诸宫馆
十馀所取材瓦以起九庙笇及吏民以义入钱榖助
成九庙庙殿皆重屋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
高十七丈馀庙半之为铜薄栌饰以金银雕文穷极
百工之巧禠高增下功费数百巨万卒死者万数霸
水又北径枳道在长安县东十三里王莽九庙在其
南汉世有白鹙群飞(何氏曰亭林云当作白蛾一清按事见汉书元帝纪建昭元年
卷十九 第 22a 页 WYG0575-0331a.png
也)自东都门过于枳道吕后祓除于霸上还见仓狗
撠胁于斯道也水上有桥谓之霸桥地皇三年霸桥
木灾自东起卒数千以水汎沃救不灭晨焚夕尽王
莽恶之下书曰甲午火桥乙未立春之日也予以神
明圣祖黄虞遗统受命至于地皇四年为十五年正
以三年终冬绝灭霸驳之桥欲以兴成新室统一长
存之道其名霸桥为长存桥霸水又北左纳漕渠绝
霸右出焉东径霸城北又东径子楚陵北皇甫谧曰
卷十九 第 22b 页 WYG0575-0331b.png
秦庄王葬于芷阳之丽山京兆东南霸陵山刘向曰
庄王大其名立坟者也战国策曰庄王字异人更名
子楚故世人犹以子楚名陵(一清按史记始皇之父为庄襄王索隐以为葬
阳陵寰宇记雍州万年县下云霸岸在通化门东二十里秦襄王葬于其坂谓之霸上其城即秦缪公所
筑汉为县在东北二十三里霸水东霸陵故城是也东南至汉文帝陵十里)又东径新丰
县右会故渠上承霸水东北径霸城县故城南汉文
帝之霸陵县也王莽更之曰水章魏文帝黄初元年
(何氏曰文当作明黄当作景事见三国志魏明帝纪注中然后汉书方术傅注引此正同岂唐初所传之
卷十九 第 23a 页 WYG0575-0331c.png
本已讹谬不可读耶书不经刘向扬雄之手其孰为是正哉)徙长安金狄重不可
致因留霸城南人有见蓟子训与父老共摩铜人曰
正见铸此时计尔日以近五百年矣故渠又东北径
刘更始冢西更始二年为赤眉所杀故侍中刘恭夜
往收而埋之光武使司徒邓禹收葬于霸陵县更始
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鲍永持节安集河东闻更始
死归世祖累迁司𨽻校尉行县径更始墓遂下拜哭
尽哀而去帝问公卿太中大夫张湛曰仁不遗旧忠
卷十九 第 23b 页 WYG0575-0331d.png
不忘君行之高者帝乃释之又东北径新丰县右合
漕渠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也以渭难漕命齐水工
徐伯乃发卒穿渠引渭合渠自昆明池南傍山原东
至于河且田且漕大以为便霸水又北径秦虎圈东
列士傅曰秦昭王会魏王魏王不行使朱亥奉璧一
双秦王大怒置朱亥虎圈中亥瞋目视虎皆裂血出
溅虎虎不敢动即是处也霸水又北入于渭水渭水
又东会成国故渠渠魏书左仆射卫臻征蜀所开也
卷十九 第 24a 页 WYG0575-0332a.png
号成国渠引以浇故田(一清按汉志郿县成国渠北至上林入蒙茏渠盖西京已
有是渠卫公振更修治之耳)其渎上承汧水于陈仓东东径郿及
武功槐里县北渠左有安定梁岩冢碑碣尚存又径
汉武帝茂陵南故槐里之茂乡也应劭曰武帝自为
陵在长安西北八十馀里汉武帝故事曰帝崩后见
形谓陵令薛平曰吾虽失势犹为汝君奈何令吏卒
上吾陵磨刀剑乎自今以后可禁之平顿首谢因不
见推问陵傍果有方石可以为砺吏卒常盗磨刀剑
卷十九 第 24b 页 WYG0575-0332b.png
霍光欲斩之张安世曰神道茫昧不宜为法乃止故
阮公咏怀诗曰失势在须臾带剑上吾丘陵之西南
如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荚陵夫人
兄延年知音尤善歌舞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
莫不感动尝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
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
人难再得上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曰延年女弟
上召见之妖丽善歌舞得幸早卒上悯念之以后礼
卷十九 第 25a 页 WYG0575-0332c.png
葬悲思不已赋诗悼伤故渠又北分为二渠东径虎
圈南而东入霸一水北合渭今无水故渠又东径茂
陵县故城南武帝建元二年置地理志曰宣帝县焉
王莽之宣城也故渠又东径龙泉北今人谓之温泉
非也渠北故坂北即龙渊庙如淳曰三辅黄图有龙
渊宫今长安城西有其庙处盖宫之遗也故渠又东
径姜原北渠北有汉昭帝平陵东南去长安七十里
又东径平陵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昭帝置王莽之广
卷十九 第 25b 页 WYG0575-0332d.png
利也故渠之南有窦氏泉北有徘徊庙又东径汉大
将军魏其侯窦婴冢南又东径成帝延陵南陵之东
北五里即平帝康陵坂也故渠又东径渭陵南元帝
永光四年以渭城寿陵亭原上为初陵诏不立县邑
又东径哀帝义陵南又东径惠帝安陵南陵北有安
陵县故城也地理志曰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渠侧
有杜邮亭又东径渭城北地理志曰县有兰池宫秦
始皇微行逢盗于兰池今不知所在也(雍录曰咸阳县东二十五
卷十九 第 26a 页 WYG0575-0333a.png
里兰池陂即始皇遇盗之地汉于其北立池阳县一清按汉志左冯翊池阳县应卲曰在池水之阳刘昭
郡国志补注引三秦记曰始皇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又
东径长陵南亦曰长山也三秦记曰长安城北有平
原广数百里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秦名天子冢
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风俗通曰陵者天生自
然者也今王公坟垄称陵春秋左傅曰南陵夏后皋
之墓也春秋说题辞曰丘者墓也冢者种也种墓也
罗倚于山分卑尊之名者也故渠又东径汉丞相周
卷十九 第 26b 页 WYG0575-0333b.png
勃冢南冢北有亚夫冢故渠东南谓之周氏曲又东
南径汉景帝陵南又东南注于渭今无水渭水又东
径霸城县北与高陵分水水南有定陶恭王庙傅太
后陵元帝崩傅昭仪随王归国称定陶太后后十年
恭王薨子代为王徵为太子太子即帝位立恭王寝
庙于京师比宣帝父悼皇故事元寿元年傅后崩合
葬渭陵潘岳关中记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共陵
也诸侯皆如之恭王庙在霸城西北庙西北即傅太
卷十九 第 27a 页 WYG0575-0333c.png
后陵不与元帝同茔渭陵非谓元帝陵也盖在渭水
之南故曰渭陵也陵与元帝齐者谓同十二丈也王
莽奏毁傅太后冢冢崩压杀数百人开棺臭闻数里
公卿在位皆阿莽旨入钱帛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凡
十馀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傅后冢二旬皆平周
棘其处以为世戒今其处积土犹高世谓之增墀又
亦谓之增阜俗亦谓之成帝初陵处所未详也渭水
又径平阿侯王谭墓北冢次有碑左则泾水注之渭
卷十九 第 27b 页 WYG0575-0333d.png
水又东径鄣县西盖陇西郡之鄣徙也渭水又东得
白渠枝口又东与五丈渠合水出云阳县石门山谓
之清水东南流径黄嵚山西又南入祋祤县历原南
出谓之清水口东南流绝郑渠又东南入高陵县径
黄白城西本曲梁宫也南绝白渠屈而东流谓之曲
梁水又东南径高陵县故城北东南绝白渠渎又东
南入万年县谓之五丈渠又径澫原东东南流注于
渭渭水右径新丰县故城北东与鱼池水会水出丽
卷十九 第 28a 页 WYG0575-0334a.png
山东北水本导源东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
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
谓之鱼池池在秦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池水西
北流径始皇冢北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
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
名因而葬焉斩山凿石下锢三泉以铜为椁旁行周
回三十馀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
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
卷十九 第 28b 页 WYG0575-0334b.png
满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以人鱼膏为
灯烛取其不灭者久之后宫无子者皆使殉葬甚众
坟高五丈周回五里馀作者七十万人积年方成而
周章百万之师已至其下乃使章邯领作者以禦难
弗能禁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
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
日不能灭北对鸿门十里池水又西北流水之西南
有温泉世以疗疾三秦记曰丽山西北有温水祭则
卷十九 第 29a 页 WYG0575-0334c.png
得入不祭则烂人肉俗云始皇与神女游而忤其旨
神女唾之生疮始皇谢之神女为出温水后人因以
浇洗创张衡温泉赋序曰余出丽山观温泉浴神井
嘉洪泽之普施乃为之赋云此汤也不使灼人形体
矣池水又径鸿门西又径新丰县故城东故丽戎地
也高祖王关中太上皇思东归故象旧里制兹新邑
立城社树枌榆令街庭若一分置丰民以实兹邑故
名之为新丰也汉灵帝建宁三年改为都乡封段颎
卷十九 第 29b 页 WYG0575-0334d.png
为侯国(一清按汉承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都亭都乡所以统一县之乡亭者后汉书本傅段
颎初封都乡侯更封新丰县侯非改新丰为都乡也)后立阴槃城其水际北城
世谓是水为阴槃水又北绝漕渠注于渭渭水又东
径鸿门北旧大道北下坂口名也古有鸿门亭汉书
高祖将见项羽楚汉春秋曰项王在鸿门亚父曰吾
使人望沛公其气冲天五色相缪或似龙或似云非
人臣之相可诛之汉高祖会项羽范增目羽羽不应
樊哙杖盾撞人入食豕肩于此羽壮之郡国志曰新
卷十九 第 30a 页 WYG0575-0335a.png
丰县东有鸿门亭者也郭缘生曰或云霸城南门曰
鸿门也项羽将因会危高祖羽仁而弗断范增谋而
不纳项羽终护高祖以护免既抵霸上遂封汉王按
汉书注鸿门在新丰东十七里则霸上应百里按史
记项伯夜驰告张良良与俱见高祖仍使夜返考其
道里不容得尔今父老傅在霸城南门数十里于理
为得按缘生此记虽历览史汉述行涂经见可谓学
而不思矣今新丰县故城东三里有坂长二里馀堑
卷十九 第 30b 页 WYG0575-0335b.png
原通道南北洞开有同门状谓之鸿门孟康言在新
丰东十七里盖指县治而言非谓城也自新丰故城
西至霸城五十里霸城西十里则霸水西二十里则
长安城应劭曰霸水上地名在长安东二十里即霸
城是也高祖旧停军处东去新丰既远何由项伯夜
与张良共见高祖乎推此言之知缘生此记乖矣渭
水又东石川水南注焉渭水又东戏水注之水出丽
山冯公谷东北流又北径丽戎城东春秋晋献公五
卷十九 第 31a 页 WYG0575-0335c.png
年伐之获丽姬于是邑丽戎男国也姬姓秦之丽邑
矣又北右总三川径鸿门东又北径戏亭东应劭曰
戏宏农湖县西界也地隔诸县不得为湖苏林曰戏
邑名在新丰东南三十里孟康曰乃水名也今戏亭
是也昔周幽王悦褒姒姒不笑王乃击鼓举烽以徵
诸侯至无寇褒姒乃笑王甚悦之及犬戎至王又举
烽以徵诸侯诸侯不至遂败幽王于戏水之上身死
于丽山之北故国语曰幽灭者也汉成帝建始二年
卷十九 第 31b 页 WYG0575-0335d.png
造延陵为初陵以为非吉于霸曲亭南更营之鸿嘉
元年于新丰戏乡为昌陵县以奉初陵永始元年诏
以昌陵卑下客土疏恶不可为万岁居其罢陵作令
吏民反故徒将作大匠解延年(一清按汉书作解万年)燉煌关
中记曰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取土东山与粟同价
所费巨万积年无成即此处也戏水又北分为二水
并注渭水渭水又东泠水入焉水南出胏浮山(一清按长
安志曰水经曰浮胏山一作胏浮是旧本原作浮胏今本乃后人据他书更易耳)盖丽山连
卷十九 第 32a 页 WYG0575-0336a.png
麓而异名也北会三川统归一壑历阴槃新丰两原
之间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首水南出倒虎山西总
五水单流注径秦步高宫东世名市丘城历新丰原
东而北径步寿宫西又北入渭渭水又东得西阳水
又东得东阳水并南出广乡原北垂俱北入渭渭水
又东径下邽县故城南秦伐邽置邽戎于此有上邽
故加下也渭水又东与竹水合南出竹山北径媚加
谷历广乡原东俗谓之大赤水北流注于渭渭水又
卷十九 第 32b 页 WYG0575-0336b.png
东得白渠口太始二年赵国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
泾水首起谷口出于郑渠南名曰白渠民歌之曰田
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即水所始也
东径宜春城南又东南径池阳城北枝渎出焉东南
径藕原下径鄣县故城北东南入渭今无水白渠又
东枝渠出焉东南径高陵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左辅
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太康地记谓之曰高陆也车
频秦书曰苻坚建元十二年高陆县民穿井得龟大
卷十九 第 33a 页 WYG0575-0336c.png
二尺六寸背文负八卦古字坚以石为池养之十六
年而死取其骨以问吉凶名为客龟太卜佐高梦客
龟言我将归江南不遇死于秦高于梦中自解曰龟
三万六千岁而终终必亡国之徵也为谢元破于淮
肥自缢新城浮图中秦祚因即沦矣又东径栎阳城
北史记秦献公二年城栎阳自雍徙居之十八年雨
金于是处也项羽以封司马欣为塞王按汉书高帝
克关中始都之王莽之师亭也后汉建武二年封骠
卷十九 第 33b 页 WYG0575-0336d.png
骑大将军景丹为侯国丹让世祖曰富贵不还故乡
如衣锦夜行故以封卿白渠又东径秦孝公陵北又
东南径高陵城北莲勺城南又东注金氏陂又东南
注于渭故汉书沟洫志曰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是
也今无水

  又东过郑县北

  渭水又东径峦都城北故蕃邑殷契之所居世本曰
契居蕃阚骃曰蕃在郑西然则今峦城是矣俗名之
卷十九 第 34a 页 WYG0575-0337a.png
赤城水曰赤水非也苻健入秦据此城以抗杜洪小
赤水即山海经之灌水也水出石脆之山北径萧加
谷于孤柏原西东北流与禺水合水出英山北流与
招水相得乱流西北注于灌灌水又北注于渭渭水
又东西石桥水南出马岭山积石据其东丽山距其
西源泉上通悬流数十与华岳同体其水北径郑城
西水上有桥桥虽崩禠旧迹犹存东去郑城十里故
世以桥名水也而北流注于渭阚骃谓之新郑水渭
卷十九 第 34b 页 WYG0575-0337b.png
水又东径郑县故城北史记秦武公十年县之郑桓
公友之故邑也汉书薛瓒注言周自穆王已下都于
西郑不得以封桓公也幽王既败虢桧又灭迁居其
地国于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无封京兆之文余按
史记考春秋国语世本言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庶弟
友于郑又春秋国语并言桓公为周司徒以王室将
乱谋又史伯而寄帑于虢桧之间幽王霣于戏郑桓
公死之平王东迁郑武公辅王室灭虢桧而兼其土
卷十九 第 35a 页 WYG0575-0337c.png
故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乃迁封
于彼左傅隐公十一年郑伯使公孙获曰吾先君新
邑于此其能与许争乎是其指新郑为言矣然班固
应劭郑元皇甫谧裴頠王隐阚骃及诸述作者咸以
西郑为友之始封也贤于薛瓒之单说也无宜违正
经而从逸录矣赤眉樊崇于郑北设坛祀城阳景王
而尊右校卒史刘侠卿牧牛儿盆子为帝年十五被
发徒跣为具绛单衣半头赤帻直綦履顾见众人拜
卷十九 第 35b 页 WYG0575-0337d.png
恐畏欲啼号年建世后月馀乘白盖小车与崇及尚
书一人相随向郑北渡渭水即此处也城南山北有
五部神庙东南向华岳庙前有碑后汉光和四年郑
县令河东裴毕字君先立(一清按五部神庙碑洪氏适𨽻释作殽坑君神祠碑
其辞曰天地定位凶  岳渎诸侯阙事其细 祭法曰凶林川谷有益于民  左祀典夫中条之凶
者盖华岳之体也石□树谷南通商雒以属熊耳百川钟集充崖满谷时有盛雨彭濞涌溢乘高趋下扬
波跳沫于是□□以为之夤承写其流北注诸渭蠲渫滀暴使不为害前世通利吏民兴贵有御史大夫
将军牧伯故为立祠以报其功自亡新已来其祀□废□稍堙塞睼仿沮溃漂漫田畴浸败亭市神怒民
卷十九 第 36a 页 WYG0575-0338a.png
怨县遂以衰贱仕宦失官踣弊不震迄光和四年□詻之岁今河东闻憙阙君讳阙字君阙为政以德五
教时序肃恭明神敬奉禋祀勤恤民隐而除其害悯一县之陵迟惧阙至之无备追惟伯禹遏治之利乃
复浚治敢□通利其水绍修旧祀宏祏其祠使民报祈视于社稷其有徵拜州郡辟召皆当来辞大小有
差□□君尚飨后之人是遵是奉神必据焉光和四年六月辛未造右殽坑君神祠之碑铭篆额在郑县
灵帝光和四年县令裴毕字君先立碑无县令姓名据水经得之殽有二陵古称地险盖川阜高深雨盛
水集有坑以储之则可以疏泄溉注而无湓溢之患自魏晋以来谓之五部神庙欧阳公尝托部使者模
此碑命工以面填其刻而镌剔之始可读云庙有石堤西戍树谷五楼先生东台御史王剪将军之像莫
可晓今碑云石堤树谷南通商雒当是有石为堤有木为谷后人因以名其神碑云前世通利吏民兴贵
卷十九 第 36b 页 WYG0575-0338b.png
有御史大夫将军牧伯故为立词考其文意盖谓前世坑不堙塞水泉通利地产人物有至御史将军牧
伯之贵者后人不考亦以名其神尔光和之四年龙集辛酉此碑以作噩为作詻者出西汉天文志碑以
彭为澎□即坑字祏即拓字金石录跋尾曰裴君水经以为名毕而集古录云名 今详其点画颇近毕
字疑集古录误又欧阳棐集古录目及宋不知作者天下碑录俱作裴 字君光光字亦误当以郦注先
字为正)渭水又与东石桥水会故沈水也水南出马岭
山北流径武平城东按地理志左冯翊有武成县王
莽之桓城也石桥水又径郑城东水有故石梁述征
记曰郑城东西十四里各有石梁者也又北径沈城
卷十九 第 37a 页 WYG0575-0338c.png
北汉志地理志左冯翊有沈阳县王莽更之曰制昌
也盖藉水以取称矣渭水又东敷水注之水南出石
山之敷谷北径告平城东耆旧所傅言武王伐纣告
太平于此故城得厥名非所详也敷水又北径集灵
宫西地理志曰华阴县有集灵宫武帝起故张昶华
岳碑称汉武慕其灵筑宫在其后而北流注于渭渭
水又东馀水注之水南出馀粮山之阴北流入于渭
俗谓之宣水也渭水又东合黄酸之水世名之为于
卷十九 第 37b 页 WYG0575-0338d.png
渠水水南出升山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径平舒城
北城侧枕渭滨半破沦水南面通衢昔秦始皇之将
亡也江神素车白马道华山下返璧于华阴平舒道
曰为遗镐池君使者致之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沉璧
也即江神返璧处也渭水之阳即怀德县界也城在
渭水之北沙苑之南即怀德县故城也世谓之高阳
城非矣地理志曰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
即夏后铸九鼎处也王莽更县曰德驩渭水又东径
卷十九 第 38a 页 WYG0575-0339a.png
长城北长涧水注之水南出太华之山侧长城东而
北流注于渭水史记秦孝公元年楚魏与秦接界魏
筑长城自郑滨洛者也

  又东过华阴县北

  渭水东南洛水入焉阚骃以为漆沮之水焉曹瞒传曰
操与马超隔渭水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地多沙不
可筑城娄子伯说今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一宿而
成操乃多作缣囊以堙水夜汲作城立于是水之次也
卷十九 第 38b 页 WYG0575-0339b.png
渭水径华阴县故城北春秋之阴晋也秦惠文王五年改
曰宁秦汉高帝八年更名华阴王莽之华坛也县有华山
山海经曰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远而望之又若华
状西南有小华山也韩子曰秦昭王令工施钩梯上华山
以节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尝
与天神博于是神仙傅曰中山卫叔卿尝乘云车驾白
鹿见汉武帝帝将臣之叔卿不言而去武帝悔求得其
子度世令追其父度世登华山见父与数人博于石上敕
卷十九 第 39a 页 WYG0575-0339c.png
度世令还山层云秀故能怀灵抱异耳山上有二泉
东西分流至若山雨滂湃洪津泛洒挂溜腾虚直泻
山下有汉魏文帝二庙(一清按详下文只是汉文帝庙耳魏字羡文也太平寰宇
记华阴县有南北二庙北庙有古碑九所其一是汉镇远将军段煨更修之碑黄门侍郎张昶书汉文帝
与钟繇各于碑阴刻二十字此碑垂名海内南庙是华北君祠今有北君灵台上仙下仙四神童院此即
所谓二庙也但以南庙为华北君祠而北庙又不云是汉文帝祠不可臆解或是文有脱误耳)庙有
石阙数碑一碑是建安中立汉镇远将军段煨更修
祠堂碑文汉给事黄门侍郎张昶造昶自书之魏文
卷十九 第 39b 页 WYG0575-0339d.png
帝又刋其碑阴二十馀字二书有重名垂于海内又
刋侍中司𨽻校尉钟繇宏农太守毌丘俭姓名广六
行郁然循平是太康八年宏农太守河东卫叔始为
华阴令河东裴仲恂役其逸力修立坛庙夹道树柏
迄于三阴事见永兴元年华百石所造碑(一清按𨽻释华山有
四碑一西岳华山碑威宗延熹八年一西岳华山亭碑灵帝光和二年一宏农太守樊毅复华下民祖碑
光和二年一樊毅修华岳碑光和二年俱云水经有今本无是四碑盖缺失矣西岳碑洪氏云在华阴县
威宗延熹四年袁逄守宏农郡以华岳旧碑文磨灭遂案经传载原本勒斯石以垂后会迁京兆乃敕都
卷十九 第 40a 页 WYG0575-0340a.png
水椽杜迁市石遣书佐郎郭香察书碑成于后之四年盖孙璆典郡时也又曰东汉循王莽之禁人无二
名郭香察书者察涖他人之书耳小欧阳以为郭香察所书非也𨽻辨云额题云西岳华山庙碑六篆字
为二行碑式云文二十二行行三十七字袁府君肃恭明神及京兆尹敕杜迁市石皆平阙高祖太宗孝
武并列行高出一字有纹如棋局碑云敕都水椽杜迁市石遣书佐郎郭香察书盖一人市其石一人察
其书律历志有太史治历郎中郭香岂其人与金石录跋尾曰孝武皇帝修封禅之礼巡省五岳立宫其
下宫曰集灵宫殿曰存仙殿门曰望仙门欧阳公集古录云所谓集灵宫者他书不见惟见此碑耳余按
班固汉书地理志华阴有集灵宫武帝起而郦道元注水经亦云敷水北径集灵宫引地理志所载其语
皆同然则不独见于此碑矣而所谓存仙殿望仙门者诸书不载都氏穆金薤琳琅曰汉西岳华山碑董
卷十九 第 40b 页 WYG0575-0340b.png
氏书跋云集灵宫汉志既书之桓谭尝赋之张昶序曰世宗经集灵之宫三辅黄图书其制度艺文类聚
亦书其名则又金石录之所未及者华山亭碑樊毅所立𨽻释所谓华岳有樊毅之碑三者也碑云毅字
仲德集古录集古录目金石录𨽻释俱不著碑所在盖亦在华山之上也复租碑及修华岳碑集古录目
云在华州𨽻释云复租碑全载光和二年十二月壬午奏牍无他词修岳碑云有汉元舅五侯之胄谢阳
之孙按范书樊宏封寿张侯樊丹射阳侯樊寻元都侯樊忠更父侯樊茂平望侯樊氏侯者五国毅即丹
之后也又金石录目有西岳石阙铭跋尾云永和元年五月癸丑朔六月戊午宏农太守常山元氏张勋
为西岳华山作石阙高二丈二尺永和汉顺帝晋穆帝姚浤皆有此号穆帝时华阴不属晋以此碑字画
验之恐非姚浤时盖汉刻也是碑景伯所未见即郦注云庙有石阙数碑者是也)渭水又东
卷十九 第 41a 页 WYG0575-0340c.png
沙渠水注之水出南山北流西北入长安城城自华
山北经于河华岳铭曰秦晋争其祠立城建其左者
也郭著述征记指證魏之立长城长城在后不得在
斯斯为非矣渠水又北注于渭渭水又东径定城北
西征记曰城因原立述征记曰定城去潼关三十里
夹道各一城渭水又东泥泉水注之水出南山灵谷
而泉流注于渭水也渭水又东合沙渠水水即符禺
之水也南出符禺之山北流入于渭

卷十九 第 41b 页 WYG0575-0340d.png
  又东入于河

  春秋之渭汭也左傅闵公二年虢公败犬戎于渭队
服虔曰队渭汭也杜预曰水之隈曲曰汭王肃云汭
入也吕忱曰汭者水相入也水会即船司所在矣地
理志曰渭水东至船司空入河服虔曰县名都官(全氏
曰二字疑有讹误)三辅黄图有船库官后改为县王莽之船
利者也

  (补)丰水

卷十九 第 42a 页 WYG0575-0341a.png
  宋敏求长安志长安县下引水经注曰丰水出丰溪
西北流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又北交水自东入焉
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又北径灵台西又北至石堨注
于渭万年县下云福水即交水也水经注曰上承樊
川御宿诸水出县南山石璧谷南三十里与真谷水
合亦名子午谷水长安县下引水经注曰交水又西
南流与丰水支津合其北又有汉故渠出焉又西至
石堨分为二水一水西流注丰水一水自石堨北径
卷十九 第 42b 页 WYG0575-0341b.png
细柳诸原北流入昆明池又石闼堰下引水经注云
交水西至石堨汉武帝元狩三年穿昆明池所造一
清按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鄠县丰水出东南北过上
林苑入渭宋氏所引水经注今本失之而丰水源流
较班志尤详也禹贡锥指曰先儒皆云丰泾大川故
曰会漆沮小水故曰过尝考渭南本周之旧都西汉
因之其后隋唐复建都于此历代相承凿引诸川以
资汲取便转输溉民田灌苑囿津渠交络离合不常
卷十九 第 43a 页 WYG0575-0341c.png
凡地志水经所言类非禹迹之旧诗曰丰水东注维
禹之绩则渭南诸川唯丰为大自汉鸿嘉中王商穿
长安城引内丰水注第中而其流渐微逮唐贞观中
堰丰镐入昆明池二水于是断流又于京城西北引
丰水为漕渠合镐水北流由禁苑入渭而丰水之流
愈微矣窃疑丰西之涝丰东之镐潏霸浐禹时悉合
丰以入渭故丰得成其大且诗言东注而汉志言北
过上林苑入渭则是北流而非东注矣按丰水入昆
卷十九 第 43b 页 WYG0575-0341d.png
明池不始于唐东樵云云由未见水经注逸文故也

  (补)泾水

  禹贡锥指曰周礼雍州其川泾汭水经无泾水之目
渭水篇中于入渭处仅附见一语而寰宇记原州平
高县笄头山一名崆峒山下引水经注云盖大陇山
之异名庄子谓黄帝学道于广成子盖在此山百泉
县泾水下引水经云泾水出安定泾阳县高山注云
山海经曰高山泾水出焉东流注于渭入关谓之入
卷十九 第 44a 页 WYG0575-0342a.png
水弹筝峡下引水经注云泾水径都卢山山路之内
常有如弹筝之声行者闻之鼓舞而去又云弦歌之
山峡口水流风吹滴崖响如弹筝之韵因名泾州灵
台县蒲川水下引水经注云蒲川水出南山蒲谷东
北合细川水又东北合且氏川水邠州宜禄县芹川
下引水经注云出罗川县千子山山一名千子岭东
流径宜禄县北宁州真宁县大陵水下引水经注云
大陵小陵水出巡河南殊川西南径宁阳城故豳诗
卷十九 第 44b 页 WYG0575-0342b.png
云夹其皇涧陵水即皇涧乾州永寿县高泉下引水
经注云甘泉山即高泉山也耀州云阳县泾水下引
水经注云泾水东流历峡谓之泾峡五龙谷泉下引
水经注云五龙水出云阳宫西南雍州醴泉县谷口
城下引水经注云九嵏山东仲山西谓之谷口本文
是九嵏山东连仲山西当泾水处故谓之谷口即寒
门也此皆言泾水而今本无之是水经元有泾水篇
宋初尚存后乃亡之耳一清按寰宇记渭州潘源县
卷十九 第 45a 页 WYG0575-0342c.png
下引水经云良源县有铜城山水出历白石城陇州
吴山县下引水经注云南由县有白环水出白环谷
二条皆泾水注文而东樵失引之又汉书地理志安
定郡乌氏县都卢山在西师古曰氏音支九域志曰
都卢峡即弹筝峡又文选北征赋登赤须之长坂入
义渠之旧城李善注云赤须阪在北地郡水经注赤
须水出赤须谷西南流注罗水寰宇记云真宁县罗
川水出罗山宁州古公刘邑春秋为义渠戎国有义
卷十九 第 45b 页 WYG0575-0342d.png
渠城汉书地理志北地郡义渠道也又初学记引水
经注曰梁谷水西南注于泾又曰泾水经望夷宫北
临泾水以望北夷秦二世将祠泾沈四白马于泾斋
于此宫内又曰泾水经长平观北甘露三年呼韩邪
单于入朝上登长平观诏单于无谒即是观也又长
安志醴泉县下引水经注曰泾水导源安定朝那县
西笄头山秦始皇巡地西出笄头山即是山也盖大
陇之异名又名胜志邠州淳化县下引水经注云五
卷十九 第 46a 页 WYG0575-0343a.png
龙水泉流径长箱坂下方舆纪要云车箱坂水经谓
之长箱坂诸所引文又在寰宇记之外锥指又曰元
和志云漆水在新平县西九里北流注于泾寰宇记
云注水经曰漆水自宜禄县来又东过漆县北今县
西九里有白土川东北流径白土原东陈阳原西又
东北流注泾水此条亦是泾水篇逸文故不见于漆
水注中也又汉志卤县灈水出西北则未知所在矣

  (补)汭水

卷十九 第 46b 页 WYG0575-0343b.png
  太平寰宇记陇州汧源县下引水经注云芮水出小
陇山其川名汭邠州宜禄县芮水下引水经注云汭
水又东径宜禄川俗谓之宜禄川水通典引水经云
汭水经宜禄川俗曰宜禄水方舆纪要云芮水出凤
翔府陇州西四十里弦蒲薮东北流入平凉府华亭
县南又东径崇信县北至泾州城北又东南过长武
县北而东流合于泾水禹贡锥指曰泾属渭汭传曰
水北曰汭春秋傅注曰水之隈曲曰汭说文汭水相
卷十九 第 47a 页 WYG0575-0343c.png
入也按二义适相成而不相悖盖两水相入其水会
襟带处必有隈曲诗大雅芮鞫之即芮即职方泾汭
之汭水名也汉志扶风汧县下云芮水出西北东入
泾诗芮阸雍州川也师古曰阸读与鞫同余因悟水
北曰汭之义盖泾水东南流至邠州长武县东芮水
自平凉府灵台县界流经县南而东注于泾公刘所
居故豳城正在二水相会内曲之处及其后人众而
地不能容则又营其外曲以居故曰止旅乃密芮鞫
卷十九 第 47b 页 WYG0575-0343d.png
之即郑笺曰水之内曰隩水之外曰鞫外即南内即
北也一清按泾汭各源汭流稍短不若泾耳职方以
二水为雍州川水经宜列于篇目故采撷群书以补
逸文




  水经注释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