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卷十六 第 1a 页 WYG0575-028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十六

  仁和赵一清撰

  谷水  甘水  漆水  浐水  

  (补)洛水

  谷水出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

  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
注于洛其中多㻒玉今谷水出于崤东马头山谷阳
卷十六 第 1b 页 WYG0575-0282b.png
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汉景帝三年(一清按汉
志是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户为县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焉
亦或谓之彭池故徐广史记音义曰黾或作彭谷水
出处也谷水又东径秦赵二城南司马彪续汉书曰
赤眉从黾池自利阳南欲赴宜阳者也世谓之俱利
城耆彦曰昔秦赵之会各据一城秦王使赵王鼓瑟
蔺相如令秦王击缶处也冯异又破赤眉于是川矣
故光武玺书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
卷十六 第 2a 页 WYG0575-0283a.png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矣谷水又东径土崤北所谓三
崤也谷水又东左会北溪溪水北出黾池山东南流
注于谷疑即孔安国所谓涧水也谷水又东径新安
县故城南北夹流而西接崤黾昔项羽西入秦坑降
卒二十万于此国灭身亡宜矣谷水又东径千秋亭
南其亭垒石为垣世谓之城也潘岳西征赋曰亭有
千秋之号子无七旬之期谓是水也又东径雍谷溪
回岫萦纡石路阻峡故亦有峡石之称矣崤水历侧
卷十六 第 2b 页 WYG0575-0283b.png
左与北川水合水有二源并导北山东南流合成一
水自乾注巽入于谷谷水又东径缺门山山阜之不
接者里馀故得是名矣二壁争高斗耸相乱西瞻双
阜右望如砥谷水自缺门而东广阳川水注之水出
广阳北山东南流注于谷南望微山云峰相乱谷水
又径白超垒南戴延之西征记云次至白超垒去函
谷十五里筑垒当大道左右有山夹立相去百馀步
从中出北乃故关城非所谓白超垒也是垒在缺门
卷十六 第 3a 页 WYG0575-0283c.png
东一十五里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
谷水为水冶以经国用遗迹尚有谷水又东石默溪
水出微山东麓石默溪东北流入于谷谷水又东宋
水北流注于谷谷水又东径魏将作大匠毌丘兴盛
(一清按魏书毌丘俭傅及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议张既表俱作毌丘兴无盛字)墓南二碑
存焉俭父也管辂别傅曰辂尝随军西征过其墓而
叹谓士友曰玄武藏头青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
哭四危已备法应灭族果如其言谷水又东径函谷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0575-0283d.png
关南东北流皂涧水注之水出新安县东南流径毌
丘兴盛墓东又南径函谷关西关高崄峡路出廛郭
汉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居关外请
以家僮七百人筑塞徙关于新安即此处也昔郭丹
西入关感慨于其下曰不乘驷马高车终不出此关
也去家十二年果如志焉皂涧水又东流入于谷谷
水又东北径函谷关城东右合桑爽之水(一清按山海经桑爽
二水不相连属此是善长误證)山海经曰白石山西五十里曰谷山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0575-0284a.png
其上多谷其下多桑爽水出焉世谓之纻麻涧(一清按此
句是善长所增加非山海经原文下百答水句同)北流注于谷其中多碧绿
谷水又东涧水注之山海经曰娄涿山西四十里曰
白石之山涧水出焉北流注于谷自下通谓涧水为
谷水之兼称焉故尚书曰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而无
谷水之目是名亦通称矣刘澄之云新安有涧水源
出县北又有渊水未知其源余考诸地记并无渊水
但渊涧字相似时有字错为渊也故阚骃地理志曰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0575-0284b.png
禹贡之渊水是以知传写书误字缪舛真澄之不思
所致耳既无斯水何源之可求乎谷水又东波水注
之山海经曰瞻诸山西三十里曰娄涿之山无草木
多金玉波水出于其阴世谓之百答水北流注于谷
其中多茈石文石谷水又东少水注之山海经曰廆
山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少
水出于其阴控引众溪积以成川(一清按八字亦是善长所增加)
流注于谷世谓之慈涧也谷水又东俞随之水注之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0575-0284c.png
山海经曰平蓬山西十里曰廆山其阳多㻯琈之玉
俞随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谷世谓之孝水也潘
岳西征赋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一清按五臣注
文选曰澡水经注作济可见唐时官本原是济字古𨽻齐作□形与喿似故济澡互异耳)是水在
河南城西十馀里故吕忱曰孝水在河南而戴延之
言在函谷关西刘澄之又云出檀山檀山在宜阳县
西在谷水南无南入之理考寻兹说当承缘生述征
缪志耳缘生从戍行旅征途讯访既非旧土故无所
卷十六 第 5b 页 WYG0575-0284d.png
究今川澜北注澄映泥泞何得言枯涸也皆为疏僻


  东北过谷城县北

  城西临谷水故县取名焉谷水又东径谷城南不历
其北又东径河南王城西洛水枝流入焉今无水也

  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

  河南王城西北谷水之右有石碛碛南出为死谷北
出为湖沟魏太和七年暴水流高三丈(一清按魏书明帝太和四
卷十六 第 6a 页 WYG0575-0285a.png
年九月大雨伊洛河汉溢流晋宋五行志并同无七年暴水事下云太和五年于九龙渠上立千金堨修
张王故绩则四年伊洛暴水为是此七年当因下晋秦始七年大水暴出而误也胡朏明曰按曹魏明帝
元魏孝文皆有太和年号明帝之太和终于六年故方舆纪要谓谷水入瀍经王城北自元魏时始瀍水
出谷城山东南流至王城东北而南入洛周灵王壅谷使东注势必与之合韦昭云谷在王城之北东入
瀍是也其元魏所决者碛北之湖水耳涧瀍之合不自元魏始也)此地下渟流以成
湖渚造沟以通水东四十里决湖以注瀍水谷水又
径河南王城北所谓成周矣公羊曰成周者何东周
也何休曰名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地理志
卷十六 第 6b 页 WYG0575-0285b.png
曰河南河南县故郏鄏地也京相璠曰郏山名鄏地
邑也卜年定鼎为王之东都谓之新邑是为王城其
城东南名曰鼎门盖九鼎所从入也故谓是地为鼎
中楚子伐陆浑之戎问鼎于此述征记曰谷洛二水
本于王城东北合流所谓谷洛斗也今城之东南缺
千步世又谓之谷洛斗处俱为非也余按史传周灵
王之时谷洛二水斗毁王宫王将堨之太子晋谏王
不听遗堰三堤尚存左傅襄公二十五年齐人城郏
卷十六 第 7a 页 WYG0575-0285c.png
穆叔如周贺韦昭曰洛水在王城南谷水在王城北
东入于瀍至灵王时谷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
于洛两水相格有似于斗而毁王城西南也颖容之
著春秋条例言西城梁门枯水处世谓之死谷是也
始知缘生行中造次入关经究故事与实违矣考王
封周桓公于是为西周及其孙惠公封少子于巩为
东周故有东西之名矣秦灭周以为三川郡(全氏曰按秦本
纪灭周在灭韩之后灭韩已置三川郡及灭周以其地并入三川耳善长所言未覈)项羽封申
卷十六 第 7b 页 WYG0575-0285d.png
阳为河南王汉以为河南郡王莽又名之曰保忠信
乡(一清按汉书王莽傅曰分三辅为六都尉河东河内宏农河南颍川南阳为六队郡置大夫职如太
守属正职如都尉更名河南大尹曰保忠信卿益河南属县满三十置六郊州长各一人人主五县及他
官名悉改大郡至分为五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也是莽所改是官名非地名且莽方营
建东都恢宏其制岂肯改郡曰乡乡字是卿之误地理志作乡字道元又引之其由来旧矣)光武
都洛阳以为尹尹正也所以董正京畿率先百郡也
谷水又东流径乾祭门北子朝之乱晋所开也(全氏曰按
晋未尝开门是误读左傅而妄言之者)东至千金堨河南十二县境簿
卷十六 第 8a 页 WYG0575-0286a.png
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堨洛阳记曰千金堨
旧堰谷水魏时更修此堰谓之千金堨积石为堨而
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渠上立堨堨之东首立一
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造
筑此堨更开沟渠此水冲渠止其水助其坚也必经
年历世是故部立石人以记之云尔盖魏文帝修王
张故绩也(何氏曰亭林云文当作明全氏曰太和是明帝年号亭林之言是也王即王梁张即
张纯)堨是都水使者陈恊所造也语林曰陈协数进阮
卷十六 第 8b 页 WYG0575-0286b.png
步兵酒后晋文王欲修九龙堰阮举协文王用之掘
地得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成水历堨东注谓之千
金渠逮于晋世大水暴注沟渎泄坏又广功焉石人
东胁下云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瀑出常
流上三丈荡坏二堨五龙泄水南注泻下如岁久漱
齧每涝即坏历载捐弃大功故为今堨更于西开泄
名曰代龙渠地形正平诚得泻泄至理千金不与水
𫝑激争无缘当坏由其卑下水得踰上漱齧故也今
卷十六 第 9a 页 WYG0575-0286c.png
堨高千金于旧一丈四尺五龙自然必历世无患若
五龙岁久复坏可转于西更开二堨二渠合用二十
三万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起
作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毕代龙渠即九龙
渠也(全氏曰按五龙渠与九龙渠不同五龙渠即千金渠若九龙渠作于魏明帝青龙三年是时崇
华殿灾郡国九龙见明帝因更营九龙殿引谷水为九龙池而筑渠以堰之善长误矣)后张方
入洛破千金堨京师水碓皆涸永嘉初汝阴太守李
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运公私赖之水积年
卷十六 第 9b 页 WYG0575-0286d.png
(一清按此处有脱文)渠堨颓毁石砌殆尽遗基见存朝廷太和
中修复故堨按千金堨石人西胁下文云若沟渠久
疏深引水者当于河南城北石碛西更开渠北出使
首狐丘故沟东下因故易就碛坚便时事业已讫然
后见之加边方多事人力苦少又渠堨新成未患于
水是以不敢预修通之若于后当复兴功者宜就西
碛故书之于石以遗后贤矣虽石碛沦败故迹可凭
准之于文谷水北引渠东合旧渎旧渎又东晋惠帝
卷十六 第 10a 页 WYG0575-0287a.png
造石梁于水上按桥西门之南颊文称晋元康二年
十一月二十日改治石巷水门除竖枋更为函枋立
作覆枋屋前后辟级续石障使南北入岸筑治漱处
破石以为杀矣到三年三月十五日毕讫并记列门
广长深浅于左右巷东西长七尺南北龙尾广十二
丈巷渎口高三丈谓之渎门桥潘岳西征赋曰秣马
睾门即此处也谷水又东又结石梁跨水制城西梁
也谷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大白原东南流历金
卷十六 第 10b 页 WYG0575-0287b.png
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径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也
石季伦金谷诗集序曰余以元康七年从太仆出为
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界金谷涧中有清泉茂树
众果竹柏药草蔽翳(朱氏谋㙔笺曰此下宋本至今俱脱错一清按此处失去一页
无从补正中尉虽引季伦诗叙以补其缺轶而与下西北角之文终不属也金谷叙为善长所裁取已非
其旧故不录)西北角筑之谓之金墉城魏文帝起层楼于
东北隅(寰宇记西京洛阳县下云金墉城在故城西北角魏明帝所筑也洛阳地图云金墉城内
有百尺楼一清按西北角之上当是叙洛阳故城今本失之又城为魏明帝筑则层楼不应云文帝起也
卷十六 第 11a 页 WYG0575-0287c.png
盖亦明帝之误文)晋宫阁名曰金墉有崇天堂即此地上架
木为榭故曰楼矣皇居创徙宫极未就止跸于此搆
霄榭于故台所谓台以停停也南曰乾光门夹建两
观观下列朱桁于堑以为御路东曰含春门北有趯
门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步一睥睨屋台置一钟以和
漏鼓西北连庑函荫墉北广榭炎夏之日高祖常以
避暑为渌池一所在金墉者也谷水径洛阳小城北
因阿旧城凭结金墉故向城也永嘉之乱结以为垒
卷十六 第 11b 页 WYG0575-0287d.png
号洛阳垒故洛阳记曰陵云台西有金市金市北对
洛阳垒者也又东历大夏门下故夏门也陆机与弟
书云门有三层高百尺魏明帝造门内东侧际城有
魏文帝所起景阳山馀基尚存孙盛魏春秋曰黄初
元年文帝愈崇宫殿雕饰观阁取白石英及紫石英
及五色大石于太行谷城之上起景阳山于芳林园
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于是百役繁兴帝躬
自掘土率群臣三公已下莫不展力(全氏曰按孙盛之记事疏矣此
卷十六 第 12a 页 WYG0575-0288a.png
乃明帝景初元年之事杨阜高堂隆交章争之者也)山之东旧有九江陆机洛
阳记曰九江直作员水水中作员坛三破之夹水得
相径通赋曰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
崖今也山则块阜独立江无复髣髴矣渠水又东枝
分南入华林园历疏圃南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
玉为之以缁石(一清按北堂书钞引注作缋石)为口工作精密犹不
变古璨焉如新又径瑶华宫南历景阳山北山在都
亭堂上结方湖湖中起御坐石也御坐前建蓬莱山
卷十六 第 12b 页 WYG0575-0288b.png
曲池接筵飞沼拂席南面射侯夹席武峙背山堂上
则石路崎岖岩嶂峻崄云台风观缨峦带阜游观者
升降阿阁出入虹陛望之状若凫没鸾举矣其中引
木飞睾倾澜瀑布或枉渚声溜潺潺不断竹柏荫于
层石绣薄丛于泉侧微飙暂拂则芳溢于六空实为
神居矣其水东注天渊池池中有魏文帝九花台殿
基悉是洛中故碑累之今造钓台于其上池南直魏
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是黄初中所立也(羊氏衒之洛阳
卷十六 第 13a 页 WYG0575-0288c.png
伽蓝记曰华林南有石碑一所魏明帝所立也题云苗茨之碑高祖于碑北作苗茨堂永安中庄帝马射
于华林园百官皆来读碑疑苗字误国子博士李同轨曰魏明帝英才世称三祖公干仲宣为其羽翼但
未知本意如何不得言误也衒之时为奉朝请因即释曰以蒿覆之故曰苗茨何误之有众咸称善以为
得其指归陈氏耀文天中记曰衒之魏人亲释苗茨之义道元谓黄初所立误矣一清按天渊池黄初五
年所穿九华台黄初七年所筑或茅茨堂亦丕所建特其碑是睿所立未可知也又李同轨以公干仲宣
羽翼明帝亦未是刘王皆丕客至睿时二人之骨朽久矣)其水自天渊池东出华
林园径听讼观南故平望观也魏明帝常言狱天下
之命也每断大狱恒幸观听之以太和三年更从今
卷十六 第 13b 页 WYG0575-0288d.png
名观西北接华林𨽻簿昔刘桢磨石处也文士传曰
文帝之在东宫也宴诸文学酒酣命甄后拜坐坐者
咸伏惟刘桢平仰观之太袓以为不敬送徒𨽻簿后
太祖乘步牵车乘城降观簿作诸徒咸敬而桢抠坐
磨石不动太祖曰此非刘桢也石如何性桢曰石出
荆山元岩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内秉坚贞之志雕之
不增文磨之不加莹禀气贞正禀性自然太祖曰名
岂虚哉复为文学池水又东流于洛阳县之南池池
卷十六 第 14a 页 WYG0575-0289a.png
即故翟泉也南北百一十步东西七十步皇甫谧曰
悼王葬景王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春秋定
元年晋魏献子合诸侯之大夫于翟泉始盟城周
班固服虔皇甫谧咸言翟泉在洛阳东周之墓地今
按周威烈王葬洛阳城内东北隅景王冢在洛阳太
仓中翟泉在两冢之间侧广莫门道东建春门路北
路即东宫街也于洛阳为东北后秦封吕不韦为洛
阳十万户侯大其城并得景王冢矣是其墓地也及
卷十六 第 14b 页 WYG0575-0289b.png
晋永嘉元年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有二鹅出苍色
者飞翔冲天白色者止焉陈留孝廉董养曰步广周
之翟泉盟会之地今色苍胡象矣其可尽言乎后五
年刘曜王弥入洛帝居平阳陆机洛阳记曰步广里
在洛阳城内宫东是翟泉所在不得于太仓西南也
京相璠与裴司空彦季修晋舆地图作春秋土地名
亦言今太仓西南池水名翟泉又曰旧说言翟泉本
自在洛阳北苌宏城周乃绕之杜预因其一證谓必
卷十六 第 15a 页 WYG0575-0289c.png
是翟泉而即实非也后遂为东宫池晋中州记曰惠
帝为太子出闻虾蟆声问人为是官虾蟆私虾蟆侍
臣贾胤对曰在官地为官虾蟆在私地为私虾蟆令
曰若官虾蟆可给廪先是有谶云虾蟆当贵昔晋朝
收陆怀太子于后池即是池也其一水自大夏门东
径宣武观凭城结构不更增墉左右夹列步廊参差
翼跂南望天渊池北瞩宣武场竹林七贤论曰王戎
幼而清秀魏明帝于宣武场上为栏苞虎阱使力士
卷十六 第 15b 页 WYG0575-0289d.png
袒裼迭与之抟纵百姓观之戎年七岁亦往观焉虎
乘间薄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亭
然不动帝于门上见之使问姓名而异之场西故贾
充宅地谷水又东径广莫门北汉之谷门也北对芒
阜连岭修互苞揔众山始自洛口西踰平阴悉芒垄
也魏志曰明帝欲平北芒令登台见孟津侍中辛毗
谏曰若九河溢涌洪水为害丘陵皆夷何以禦之帝
乃止谷水又东出屈南径建春门石桥下即上东门
卷十六 第 16a 页 WYG0575-0290a.png
也阮嗣宗咏怀诗曰步出上东门者也一曰上升门
晋曰建阳门百官志曰洛阳十二门候一人六百石
东观汉记曰郅恽为上东门候光武尝出夜还诏开
门欲入恽不内上令从门间识面恽曰火明辽远遂
拒不开由是上益重之亦袁本初挂节处也桥首建
两石柱桥之右柱铭云阳嘉四年乙酉壬申诏书以
城下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
使中谒者魏郡清渊马宪监作石桥梁柱敦敕工匠
卷十六 第 16b 页 WYG0575-0290b.png
尽要妙之巧攒立重石累高周距桥工路博流通万
里云云河南尹邳崇嵬(一清按河南尹官也邳郡望也崇嵬人姓名也汉志鲁国
薛县下云夏车正奚仲所国后迁于邳又东海郡下邳县臣瓒云有上邳故曰下邳也王子侯表吕后三
年封楚元王子郢客为上邳侯即薛也续志注云临淮郡永平十五年更为下邳国此单称邳铭于阳嘉
年其为下邳无疑也)丞勃海重合双福水曹掾中牟任防史王
荫史赵兴将作吏睢阳申翔道桥掾成睾卑国洛阳
令江双丞平阳降监掾王腾之主石作右北平山仲
三月起八月毕成其水倚柱文自乐里道屈而东出
卷十六 第 17a 页 WYG0575-0290c.png
阳渠昔陆机为成都王颍入洛败北而返水南即马
市也旧洛阳有三市斯其一也亦嵇叔夜为司马昭
所害处也北则白社故里也昔孙子荆会董威辇于
白社谓此矣以同载为荣故有威辇图又东径马市
石桥桥南有二石柱并无文刻也汉司空渔阳王梁
之为河南也将引谷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不流故
以坐免后张纯堰洛以通漕洛中公私穰瞻是渠今
引谷水盖纯之创也按陆机洛阳记刘澄之永初记
卷十六 第 17b 页 WYG0575-0290d.png
言城之西面有阳渠周公制之也昔周迁殷民于洛
邑城隍偪狭卑陋之所耳晋故城成周以居敬王秦
又广之以封不韦以是推之非专周公可知矣亦谓
之九曲渎河南十二县境簿云九曲渎在河南巩县
西西至洛阳又按傅畅晋书云都水使者陈狼凿运
渠从洛口入注九曲至东阳门是以阮嗣宗咏怀诗
所谓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岑又言遥遥九曲间徘
徊欲何之者也阳渠水南暨阊阖门汉之上西门者
卷十六 第 18a 页 WYG0575-0291a.png
也汉宫记曰上西门所以不纯白者汉家厄于戍故
以丹镂之太和迁都徙门南侧其水北乘高渠枝分
上下历故石桥东入城径望先寺中有碑碑侧法子
丹碑作龙距势于今作则佳方古犹劣渠水又东历
故今寺南直千秋门古宫门也又枝流入石逗伏流
注灵芝九龙池魏太和中皇都迁洛阳经构宫室修
理街渠务穷幽隐发石视之曾无毁坏又石工细密
非今之所拟亦奇为精至也遂因用之其一水自千
卷十六 第 18b 页 WYG0575-0291b.png
秋门南流径神虎门下东对云龙门二门衡栿之上
皆刻云龙风虎之状以火齐薄之及其晨光初起夕
景斜辉霜文翠照陆离眩目又南径通门掖门西又
南流东转径阊阖门南按礼王有五门谓皋门库门
雉门应门路门路门一曰毕门亦曰虎门也魏明帝
上法太极于洛阳南宫起太极殿于汉崇德殿之故
处改雉门为阊阖门昔在汉世洛阳宫殿门题多是
大篆言是蔡邕诸子自董卓焚宫殿魏太祖平荆州
卷十六 第 19a 页 WYG0575-0291c.png
汉吏部尚书安定梁孟皇善师宜官八分体求以赎
死太祖善其法常仰系帐中爱玩之以为胜宜官北
宫榜题咸是鹄笔南宫既建明帝令侍中京兆韦诞
以古篆书之皇都迁洛始令中书舍人沈含馨以𨽻
书书之景明正始之年又敇符节令江式以大篆易
之令诸桁榜题皆是式书周官太宰以正月悬治法
于象魏广雅曰阙谓之象魏风俗通曰鲁昭公设两
观于门是谓之阙从门厥声尔雅曰观谓之阙说文
卷十六 第 19b 页 WYG0575-0291d.png
曰阙门观也汉官典职曰偃师去洛四十五里望朱
雀阙其上郁然与天连是明峻极矣洛阳故宫名有
朱雀阙白虎阙苍龙阙北阙南宫阙也东观汉记曰
更始发洛阳李松奉引车马奔触北阙铁柱门三马
皆死即斯阙也白虎通曰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
饰门别尊卑也今阊阖门外夹建巨阙以应天宿虽
不如礼犹象而魏之上加复思以易观矣广雅曰复
思谓之屏释名曰屏自障屏也罦思在门外罦复也
卷十六 第 20a 页 WYG0575-0292a.png
臣将入请事于此复重思之也汉末兵起坏园陵罦
思曰无使民复思汉也故盐铁论曰垣阙罦思言树
屏隅角所架也颖客又曰阙者上有所失下得书之
于阙所以求论誉于人故谓之阙矣今阙前水南道
右置登闻鼓以纳谏也昔黄帝立明堂之议尧有衢
室之问舜有告善之旌禹有立鼓之讯汤有总街之
诽武有灵台之复皆所以广设过误之备也渠水又
枝分夹路南出径大尉司徒两坊间谓之铜驼街旧
卷十六 第 20b 页 WYG0575-0292b.png
魏明帝置铜驼诸兽于阊阖南街陆机云驼高九尺
即出太尉坊者也水西有永宁寺熙平中始创也作
九层浮图(一清按魏书艺术传永宁寺九层浮图郭安兴为匠)浮图下基方一
十四丈自金露柈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级
(一清按七级浮图在代都是元魏所创九层在前七级在后何云取法耶)而又高广之虽
二京之盛五都之富利刹灵图未有若斯之构按释
法显行傅西域有爵离浮图其高与此相状东都西
域诸为庄妙矣其地是曹爽故宅经始之日于寺内
卷十六 第 21a 页 WYG0575-0292c.png
西南隅得爽窟室下入地可丈许地壁悉累方石砌
之石作细密都无所毁其石悉入法用自非曹爽庸
匠亦难复制此桓氏有言曹子丹生此豚犊信矣渠
左是魏晋故庙地今悉民居无复遗墉也渠水又西
历庙社之间南注南渠庙社各以物色辨方周礼庙
及路寝皆如明堂而有燕寝焉惟祧庙则无后代通
为一庙列正室于下无复燕寝之制礼天子建国左
庙右社以石为主祭则希冕今多王公摄事王者不
卷十六 第 21b 页 WYG0575-0292d.png
亲拜焉咸宁元年洛阳大风帝社树折青气属天元
王东渡魏社代昌矣渠水自铜驼街东径司马门南
魏明帝始筑阙崩压杀数百人遂不复筑故无阙门
南屏中旧有置铜翁仲处金狄既沦故处亦褫惟坏
石存焉自此南直宣阳门经纬通达皆列驼道往来
之禁一同两汉曹子建尝行御街犯门禁以此见薄
渠水又东径杜元凯所谓翟泉北今无水坎方九丈
六尺深二丈馀似是人功而不类于泉陂是验非之
卷十六 第 22a 页 WYG0575-0293a.png
一證也又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王室定遂徙居成周
小不受王都故坏翟泉而广之泉源既塞明无故处
是验非之二證也杜预言翟泉在太仓西南既言西
南于洛阳不得为东北是验非之三證也稽之地说
事几明矣不得为翟泉也渠水历司空府前径太仓
南出东阳门石桥下注阳渠谷水自阊阖门而南径
土山东水西三里有坂坂上有土山汉大将军梁冀
所成筑土为山植林成苑张璠汉记曰山多峭阪以
卷十六 第 22b 页 WYG0575-0293b.png
象二崤积金玉采捕禽兽以充其中有人杀苑兔者
迭相寻逐死者十三人南出径西阳门旧汉氏之西
明门也亦曰雍门矣旧门在南太和中以故门邪出
故徒是门东对东阳门谷水又南径白马寺东昔汉
明帝梦见大人金色项佩白光以问群臣或对曰西
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发使
天竺写致经像始以榆欓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
故以白马为寺名此榆欓后移在城内悯怀太子浮
卷十六 第 23a 页 WYG0575-0293c.png
图中近世复迁此寺然金光流照法轮东转创自此
矣谷水又南径平乐观东李尤平乐观赋曰乃设平
乐之显观章秘伟之奇珍华峤后汉书曰灵帝于平
乐观下起大坛上建十二重五采华盖高十丈坛东
北为小坛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列奇兵骑士数万
人天子住大盖下礼毕天子躬擐甲称无上将军行
阵三匝而还设秘戏以示远人故东京赋曰其西则
有平乐都场示远之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应卲曰
卷十六 第 23b 页 WYG0575-0293d.png
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古人以良金铸其象明帝永平
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今
于上西门外无他基观惟西明门外独有此台巍然
广秀疑即平乐观也又言皇女稚殇埋于台侧故复
名之曰皇女台晋灼曰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
尾豹文董卓销为金用铜马徙于建始殿东阶下胡
军丧乱此象遂亡谷水又南径西明门故广阳门也
门左枝渠东派入城径太社前又东径太庙南又东
卷十六 第 24a 页 WYG0575-0294a.png
于青阳门右下注阳渠谷水又南东屈径津阳门南
故津门也昔洛水泛泆漂害者众津阳城门校尉将
筑以遏水谏议大夫陈宣止之曰王尊臣也水绝其
足朝廷中兴必不入矣水乃造门而退谷水又东径
宣阳门南故苑门也皇都迁洛移置于此对阊阖门
南直落水浮桁故东京赋曰沂洛背河左伊右瀍者
也夫洛阳考之中土卜惟洛食实为神也门左即洛
阳池处也池东旧平城门所在矣今塞北对洛阳南
卷十六 第 24b 页 WYG0575-0294b.png
宫故蔡邕曰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属郊祀法驾
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洛阳诸宫名曰南宫有謻台
(一清按说文曰周景王作誃台尺氏切)临照台东京赋曰其南则有謻
门曲榭邪阻城洫注云謻门冰室门也阻依也洫城
下池也皆屈曲邪行依城池为道故说文曰隍城池
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矣謻门即宣阳门也门内有
宣阳冰室周礼有冰人日在北陆而藏之西陆朝觌
而出之冰室旧在宣阳门内故得是名门既拥塞冰
卷十六 第 25a 页 WYG0575-0294c.png
室又罢谷水又径灵台北望云物也汉光武所筑高
六丈方二十步世祖尝宴于此台得廷鼠于台上亦
谏议大夫第五子陵之所居伦少子也(一清按三辅决录注云名
颉)以清正为郡功曹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寄止
灵台或十日不炊司𨽻校尉南阳左雄尚书庐江朱
孟兴等皆伦故孝廉功曹各致礼饷并辞不受永建
中卒谷水又东径平昌门南故平门也又径明堂北
汉光武中元元年立寻其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
卷十六 第 25b 页 WYG0575-0294d.png
十二堂蔡邕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于其下为辟雍
也谷水又东径开阳门南晋宫阁名曰故建阳门也
汉官曰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来在楼上
琅琊开阳县上言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皇帝使来
识视良是遂坚缚之因刻记年月日以名焉何汤仲
弓尝为门候上微行夜还汤闭门不纳朝廷嘉之又
东经国子太学石经北周礼有国学教成均之法学
记曰古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亦有虞氏
卷十六 第 26a 页 WYG0575-0295a.png
之上庠下庠夏后氏之东序西序殷人之左学右学
周人之东胶虞庠王制曰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
下庠故有大学小学教国之子弟焉谓之国子汉魏
以来置太学于国子堂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
碑载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蔡邕以熹平
四年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
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求正定六
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
卷十六 第 26b 页 WYG0575-0295b.png
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
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矣今碑上悉
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𨽻三字石经古
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
故文字有六义焉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古文绝矣
鲁恭王得孔子宅书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盖因
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言大篆出于周宣之时史籀
创著平王东迁文字乖错秦之李斯及胡母敬又改
卷十六 第 27a 页 WYG0575-0295c.png
籀书谓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然许氏字说专释
于篆而不本古文言古𨽻之书起于秦代而篆字文
繁无会剧务故用𨽻人之省谓之𨽻书或云即程邈
于云阳增损者是言𨽻者篆捷也孙畅之尝见青州
刺史傅宏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前和外隐起
为𨽻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唯三字是古
馀同今书證知𨽻自出古非始于秦魏初傅古文出
邯郸淳石经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长八尺
卷十六 第 27b 页 WYG0575-0295d.png
广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魏文
帝又刋典论六碑附于其次(隶释石经残碑曰水经光和六年立石于太学
其上悉刻蔡邕名魏正始中又刻古篆𨽻三字石经盖诸儒受诏在熹平而碑成则光和年也隋志有一
字石经七种三字石经三种其论云汉镌七经皆蔡邕书又云魏立一字石经其说自相矛盾新旧唐志
有今字石经七种而注论语曰蔡邕作又有三字石经古篆两种盖唐史以𨽻为今字也观遗经字画之
妙非蔡中郎辈不能为以黄初后来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岂魏人笔力可到当以水经为据三体者
乃魏人所刻儒林傅云为古文篆隶三体者非也又𨽻续三体石经左傅遗字曰石经见于范史帝纪及
儒林宦者傅皆曰五经蔡邕张驯傅则曰六经惟儒林傅云为古文篆𨽻三体书法郦氏水经云汉立石
卷十六 第 28a 页 WYG0575-0296a.png
经于太学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篆𨽻三字石经唐志有三字石经古篆两种曰尚书曰左传独隋志所书
异同其目有一字石经七种三字石经三种既以七经为蔡邕书矣又云魏立一字石经乃其误也范蔚
宗时三体石经与熹平所镌并列于学宫故史笔误书其事后人袭其讹错或不见石刻无以考正赵氏
虽以一字为中郎所书而未尝见三体者欧阳氏以三体为汉碑而未尝见一字者近世方勺作泊宅编
载其弟匋所跋石经亦为范史隋志所惑指三体为汉字至公羊碑有马日磾等乃云魏世用其所正定
之本因存其名可谓缪论一清按景伯据水经之事实辨后汉书隋志之牴牾定一字为汉刻三字为魏
碑其言简而核他说纷纭不足录也吾杭杭编修世骏撰石经考异荟萃群籍足补亭林顾氏之缺四明
全庶常柤望更增广之搜剔益无遗漏石经之陈迹一旦显于千百年之后也又按郦氏之言亦非也据
卷十六 第 28b 页 WYG0575-0296b.png
陈寿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四年春二月戊子诏太傅三公以文帝典论刋石立于庙门之外不云于
太学也搜神记乃云诏刋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裴世期曰昔从征西至洛阳历观旧物见典论石经在
太学者尚存而庙门外无之问诸长老云晋初受禅即用魏庙移此石于太学非两处立也窃谓此言不
然盖以搜神记所云为非也盖石经立于太学典论自在庙门之外道元以晋移为魏立恐不如世期目
睹耳闻之较实也又三少帝纪注引搜神记以典论为魏明帝立诏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论不朽之格言
其刋石立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石经并以永示万世至齐王绍位之初西域献火浣布子桓夙谓不然
于是刋灭此论而天下笑之今云文帝刋附亦误也)陆机言太学赞别一碑在
讲堂西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堂溪典等名太学
卷十六 第 29a 页 WYG0575-0296c.png
弟子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石经东有一
碑是汉顺帝阳嘉元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
太学年积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书修太学刻石记
年用工作徒十一万二千人阳嘉元年八月作毕碑
南面刻颂表里镂字犹存不破汉石经北有晋辟雍
行礼碑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
停故石经沦缺存半毁几驾言永久谅用怃焉考古
有三雍之文今灵台太学并无辟雍处晋永嘉中王
卷十六 第 29b 页 WYG0575-0296d.png
弥刘曜入洛焚毁二学尚髣髴前基矣谷水于城东
南隅枝分北注径青阳门东故清明门也亦曰税门
也亦曰芒门又北径东阳门东故中东门也又北径
故太仓西洛阳地记曰大城东有太仓仓下运船常
有千计即是处也又北入洛阳沟谷水又东左迤为
池又东右出为方湖东西一百九十步南北七十步
故水衡署之所在也谷水又东南转屈而东注谓之
阮曲云阮嗣宗之故居也谷水又东注鸿池陂百官
卷十六 第 30a 页 WYG0575-0297a.png
志曰鸿池池名也在洛阳东二十里丞一人二百石
池东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池中又有东
西横塘水溜径通故李尤鸿池陂铭曰鸿泽之陂圣
王所规开源东注出自城池也其水又东左合七里
涧晋后略曰成都王颖使吴人陆机为前锋都督伐
京师轻进为洛军所乘大败于鹿苑人相登蹑死于
堑中及七里涧涧为之满即是涧也涧有石梁即旅
人桥也昔孙登不欲久居洛阳知杨氏荣不保终思
卷十六 第 30b 页 WYG0575-0297b.png
欲遁迹林乡隐沦妄死杨骏埋之于此桥之东骏后
寻亡矣搜神记曰太康末京师始为折杨之歌有兵
革辛苦之辞骏后被诛太后幽死折杨为之应也凡
是数桥皆累石为之亦高壮矣制作甚佳虽以时往
损功而不废行旅朱超石与兄书云桥去洛阳宫六
七里悉用大石下员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奇制作
题其上云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万五千
人至四月末止此桥经破落复更修补今无复文字
卷十六 第 31a 页 WYG0575-0297c.png
阳渠水又东流径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南庙在北山
上成公绥所谓偃师西山也山上旧基尚存庙宇东
面门有两石人对倚北石人胸前铭云门亭长石人
西有二石阙虽经颓坏犹高丈馀阙西即庙故基也
基前有碑文字剥缺不复可识子安仰澄芳于万古
赞清徽于庙像文字(一清按朱氏谋㙔笺曰文字下有脱误当是载字谓成公子安
集中有郦生庙碑文也未知然否姑存之)厥集矣阳渠水又东径亳殷南
昔盘庚所迁改商曰殷此始也班固曰尸乡故殷汤
卷十六 第 31b 页 WYG0575-0297d.png
所都者也故亦曰汤亭薛瓒汉书注皇甫谧帝王世
纪并以为非以为帝喾都矣晋太康记地道记并言
田横死于是亭故改曰尸乡非也余按司马彪郡国
志以为春秋之尸氏也其泽野负原夹郭多坟垄焉
即陆士衡会王辅嗣处也袁氏王陆诗叙机初入洛
次河南之偃师时忽结阴望道左若有民居者因往
逗宿见一少年姿神端远与机言玄机服其能而无
以酬折前至一辨文机题纬古今综检名实此少年
卷十六 第 32a 页 WYG0575-0298a.png
不甚欣解将晓去税驾逆旅妪曰君何宿而来自东
数十里无村落止有山阳王家墓机乃怪怅还睇昨
路空野昏霾云攒蔽日知所遇者审王弼也此山即
祝鸡翁之故居也搜神记曰祝鸡翁者洛阳人也居
尸乡北山下养鸡百年馀鸡至千馀头皆有名字欲
取呼之名则种别而至后之吴山莫知所去矣(全氏曰此
下不叙阳渠水入谷之处疑有脱文且原流分合多有错误无从考正一清按洛水篇经云又东至偃师
城南注云洛水又北阳渠水注之则阳渠水于偃师城南由谷入洛寰宇记引舆地志云洛阳城外四面
卷十六 第 32b 页 WYG0575-0298b.png
有阳渠水即周公所置也上源注函谷东流注城西北角仍分流绕城至建春门外合流又折而东注于
池是也)谷水又东径偃师城南皇甫谧曰帝喾作都于
亳偃师是也王莽之所谓师氏者也谷水又东流注
于洛水矣(禹贡锥指曰谷水有二道一在洛阳城北自皋门桥屈南径建春门下盖即王梁之
所引道元所谓旧渎者也一在洛阳城南自阊阖门屈东历开阳门又东径偃师城南又东注于洛即张
纯所穿此皆周灵王壅谷洛后历代递迁之水道非禹迹也)

  甘水出宏农宜阳县鹿蹄山

  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俗谓之纵山水之所导
卷十六 第 33a 页 WYG0575-0298c.png
发于山曲之中故世人目其所为甘掌焉

  东北至河南县南北入洛

  甘水发源东北流北屈径一故城东在非山上世谓
之石城也京相璠曰或云甘水西山上夷污而平有
故甘城在河南城西二十五里指谓是城也余按甘
水东一十许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北对河南故城
世谓之鉴洛城鉴甘声相近即故甘城也为王子带
之故邑矣是以昭叔有甘公之称焉(全氏曰按王子带称太叔死死
卷十六 第 33b 页 WYG0575-0298d.png
后称甘昭公不称昭叔)甘水又与非山水会水出非山东谷东
流入于甘水甘水又于河南城西北入洛经言县南
非也故京相璠曰今河南河南县西南有甘水(一清按杜
元凯谓之甘泉)北入洛斯得之矣

  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

  山海经曰羭次之下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盖自北
而南矣尚书禹贡太史公禹本纪云导渭水东北至
泾又东径漆沮入于河孔安国曰漆沮二水名亦曰
卷十六 第 34a 页 WYG0575-0299a.png
洛水也出冯翊北周太王去邠度漆踰梁山止岐下
故诗云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又曰率西水浒至于岐
下是符禹贡本纪之说许慎说文称漆水出右扶风
杜阳县岐山东入渭从水桼声又云一曰漆城池也
潘岳关中记曰关中有泾渭灀浐酆鄗漆沮之水酆
鄗漆沮四水在长安西南鄠县皆注酆鄗水北注渭
开山图曰丽山西北有温池温池西南八十里岐山
在杜阳北长安西有渠谓之㭍渠班固地理志云漆
卷十六 第 34b 页 WYG0575-0299b.png
水出漆县西阚骃十三州志又云漆水出漆县西北
至岐山东入渭今有水出杜阳县岐山北漆溪谓之
㭍渠西南流注岐水但川土奇异今说互出考之经
史各有所据识浅见浮无以辨之矣(王氏应麟诗地考曰沮漆名称
相乱水经云沮水出北地郡直路县东过冯翊祋祤县北东入于洛此沮水之源流也汉志扶风有漆县
漆水在县西东入渭又阚骃十三州记云漆水出漆县西北至岐山东入渭此漆水之源流也沮水出北
地入洛漆水出扶风入渭沮自沮漆自漆也至孔氏引水经云沮水俗谓之漆水又谓之漆沮此则名称
相乱矣诸家书解以出扶风之漆水与出北地之沮水为二谓扶风之漆水至岐山入渭在沣之上流而
卷十六 第 35a 页 WYG0575-0299c.png
书言渭水会沣会泾之后乃过漆沮则漆沮在沣水泾水之下流故以书之漆沮为出北地之漆沮与诗
扶风之漆别也但水经出北地者止是沮水而谓之漆沮耳如上所言则诗之漆沮自是二水书之漆沮
止是一水即诗之沮也然水经之沮入洛书之漆沮则入渭沮水若为漆沮一名洛水则漆沮即洛也而
又云入洛何也姑阙之以俟知者程氏大昌雍录曰禹贡止有漆沮秦汉以后始有洛水诸家言洛即漆
沮所谓洛水者地理志曰出北归县戎夷中今按其水自入塞后径鄜坊同之三州乃始入渭孔安国辈
谓自冯翊怀德县入渭者是也汉怀德同州衙县也所谓沮水者长安志曰自邠州东北来至华原县南
流乃合漆水入富平县石川河石川河者沮水正派也所谓漆水者长安志曰漆水自华原县东北同官
县界来南流入富平县石川河是为合漆之地此三水分合之详也若槩三水而命其方则漆在沮东至
卷十六 第 35b 页 WYG0575-0299d.png
华原而西乃始合沮沮在漆西既已受漆则遂南东而合乎洛洛又在漆沮之东至同州白水县则遂混
为一流故自孔安国班固以后论著此水者皆指怀德入渭之水以为洛水而曰洛即漆沮者言其本同
也洛之创名不知起自何世秦用郑国凿谷口渠已曰凿泾注洛则洛久出秦前矣若其立洛名而盖掩
漆沮则难究其始也一清按程文简公辨洛漆沮三水甚详足破群疑其云洛之创名不知何始周礼雍
州浸曰渭洛具载职方岂所论于嬴氏之朝乎又北归县是地理志北地郡归德县之误)

  浐水出京兆蓝田谷北入于灞

  地理志曰浐水出南陵县之蓝田谷西北流与一水
合水出西南莽谷东北流注浐水浐水又北历蓝田
卷十六 第 36a 页 WYG0575-0300a.png
川北流注于灞水地理志曰浐水北至灞陵入灞水
(全氏曰汉志京兆尹南陵县沂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师古曰沂音先历反按郦注首尾再引班志
似是沂水之即浐水也但不知何以误浐为沂而沂又何以有涅音也一清按此是今本汉书傅刻之讹
宏农郡析县师古音先历反沂与析字形相近先历之音于析则是而沂则非也行间断烂何人填补致
斯巨缪若师古不应如是之贸贸也水字亦作泥见渭水注霸陵县可知本字不误而其昔则非)

  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祋祤县北东入于洛(一清
按古本水经水今俗误作沮史记索隐曰沮水地理志无文而水经以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祋祤
县入洛说文水出北地直路西东入洛从水声侧加切沮水出汉中房陵东入江从水且声子余切今北
卷十六 第 36b 页 WYG0575-0300b.png
地之与汉中之沮更无分别观小司马所引犹见唐时水经之善与许氏字说合也)

  地理志曰沮出畿县西东入洛(一清按地理志北地郡直路县沮水出东
西入洛不云畿县也畿县之名不见汉志东西之文又互相异郦氏所引未知何据而司马贞云沮水地
理志无文更不解其义也今按孔颖达尚书正义导渭又东过漆沮下云彼漆则扶风漆水也彼沮则未
闻盖孔傅以漆沮为二水名亦曰洛水而后之言洛水者总以漆沮之名当之此是不与班志之漆沮同
故胡朏明曰本疏引扶风漆水盖未定之论失于刋正耳然则雍州及导渭之漆沮当依颜师古汉书注
漆沮即冯翊之洛水为据而与班志扶风漆县下之漆水北地直路下之沮水不相符同此小司马所以
云地理志无文孔仲达亦云彼沮则未闻也)今水自直路县东南径燋石
卷十六 第 37a 页 WYG0575-0300c.png
山东南流历檀台川俗谓之檀台水屈而夹山西流
又西南径宜君川世又谓之宜君水又得黄嵚水口
水西北出云阳县石门山黄嵚谷东南流注宜君水
又东南流径祋祤县故城西县以汉景帝二年置其
水南合铜官水水出县东北西南径铜官川谓之铜
官水又西南流径祋祤县东西南流径其城南原下
而西南注宜君水宜君水又南出土门山西又谓之
水又东南历土门南原下东径怀德城南城在北
卷十六 第 37b 页 WYG0575-0300d.png
原上(一清按寰宇记怀德故城在今富平县西南十一里非汉怀德县也盖后汉及三国时因汉旧
名于此立县今有庆城存括地理志怀德故城在州朝邑县西南四十三里据此则是汉县与此城有别)
又东径汉太上皇陵北陵在南原上水东注郑渠
昔韩欲令秦无东伐使水工郑国间秦凿泾引水谓
之郑渠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邸瓠口所谓瓠中
也尔雅以为周焦获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
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曰始臣为间然
渠成亦秦之利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阏之水溉
卷十六 第 38a 页 WYG0575-0301a.png
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关中沃野无复凶
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命曰郑渠渠渎东径宜秋城
北又东径中山南河渠书曰凿泾水自中山西封禅
书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将荐之甘泉鼎至中山氤
氲有黄云盖焉徐广史记音义曰关中有中山非冀
州者也指證此山俗谓之仲山非也(一清按顾祖平曰图经中山北
接嵯峨西距冶谷南并九嵏泾河自中而出故名中山一云以山在冶谷水西泾水东也俗讹仲山云汉
高祖见仲居此道元以为非得之矣)郑渠又东径舍车宫南绝冶谷水
卷十六 第 38b 页 WYG0575-0301b.png
郑渠故渎又东径巀嶭山南阳池县故城北又东绝
清水又东径北原下浊水注焉(一清按孔氏尚书自正义引注作濯水)
浊水以上无(一清按下有脱文)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黑泉
东南流谓之浊谷水又东南出原注郑渠又东历原
径曲梁城北又东径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径原东与
水合分为二水一水东南出即浊水也至白渠与
泽泉合俗谓之柒水又谓之为柒沮水绝白渠东径
万年县故城北为栎阳渠城即栎阳宫也汉高帝葬
卷十六 第 39a 页 WYG0575-0301c.png
皇考于是县起坟陵署邑号改曰万年也地理志曰
冯翊万年县高帝置王莽曰异赤也故徐广史记音
义曰栎阳今万年矣阚骃曰县西有泾渭北有小河
谓此水也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又西南径郭𦵧
城西与白渠枝渠合又南入于渭水也其一水东出
水也东与泽泉合水出东泽中与水隔原
相去十五里俗谓是水为柒水也东流径薄昭墓南
冢在北原上又径怀德城北东南注郑渠合水又
卷十六 第 39b 页 WYG0575-0301d.png
直绝注浊水至白渠合焉故浊水得柒沮之名
循郑渠东径当道城南城在频阳县故城南频
阳宫也秦厉公置城北有频山山有汉武帝殿以石
架之县在山南故曰频阳也应劭曰县在频水之阳
今县之左右无水以应之所可当者惟郑渠与
又东径莲芍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县以草受名也
水又东径汉光武故城北又东径粟邑县故城北
王莽更名粟城也后汉封骑都尉耿夔为侯国其水
卷十六 第 40a 页 WYG0575-0302a.png
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

  (补)洛水

  禹贡锥指曰禹贡豫有洛而雍无洛洛水之名其昉
于殷周之际乎周礼雍州之浸曰渭洛水经无洛水
之目唯沮水渭水注中一见然寰宇记庆州安化县
尉李城下引水经注云洛川南径尉李城东北合马
岭水号白马水华池县子午山旧名翟道山一谓之
鸡山引水经云有乌鸡水出焉西北注于洛水乐蟠
卷十六 第 40b 页 WYG0575-0302b.png
县有水出县西北引水经注云与青山水合宁州安
定县洛水下引水经一名马岭川水注云洛水又南
径栒邑故城北与新阳川水合珊瑚谷水下引水经
云珊瑚水东南至栒邑入洛襄乐县大延水下引水
经注云大延小延水出油水南延溪西南流径襄乐
南于延城西二水合流油水下引水经云与追语川
水并出东翟道山鄜州洛交县白水下引水经云白
水源出分水岭三川县苇谷水下引水经注云自苇
卷十六 第 41a 页 WYG0575-0302c.png
谷东南流入三川黄原水下引水经注云砂罗谷水
南流径黄原祠东合苇川坊州中部县石堂山下引
水经注云猪水西出翟道山西石堂山本名翟道山
穆天子傅曰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驷造父为御南
征朔野径绝翟道升于太行翟道即县之石堂山也
郭璞以为陇右狄道非也浅石川下引水经云浅石
川水出翟道山香川水下引水经注云香川水出中
部县北香山在县西南三十七里自宜君县界来南
卷十六 第 41b 页 WYG0575-0302d.png
香水在县南三十五里志遗谷泥水下引水经云泥
水出翟道县泥谷蒲水下引水经注云蒲谷水泥出
中部县蒲谷原丹州宜川县丹阳川下引水经云蒲
川水自鄜州洛川县流入丹阳川延州肤施县清水
下引水经注云清水出上郡北流至老人谷俗谓老
人谷水又东径高奴县合丰林水同州冯翊县商原
下引水经注云洛水南径商原西俗谓许原也(一清按许
原顾祖禹引水经注作浒原云志云沮水之浒也)沙阜下引水经注云洛水
卷十六 第 42a 页 WYG0575-0303a.png
东径沙阜北其阜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俗名之
曰沙苑澄城县新城下引水经注云云门谷水源出
澄城县界朝邑县朝坂下引水经注云洛水东南历
彊梁原俗所谓朝坂此皆言洛水而今本无之是水
经元有洛水篇宋初尚存后乃亡之耳一清按胡氏
所引寰宇记清水一条已见卷三河水注盖偶有不
照也汉志北地郡郁郅县泥水出北蛮夷中有牧师
苑官又有泥阳县莽曰泥阴盖泥水所径也说文作
卷十六 第 42b 页 WYG0575-0303b.png
沂水沂泥字通用蒲谷水亦见渭水注中又寰宇记
安化县下云周地图记云郁郅城今名尉李城注水
经云尉李城亦曰不窟城澄城县温泉下引水经注
云水有三源奇川鸿泻西注于洛亦曰帝喾泉丹州
汾川县下引水经注云汾川县西有杀狗岭初学记
丹州引水经注云乌川水出汾川县西北按汾川县
本汉上郡地魏太和八年置安平县属北汾州其州
在河西三堡镇东更有南汾州魏大统十八年省北
卷十六 第 43a 页 WYG0575-0303c.png
汾州乃取丹阳川号立汾川县道元卒于孝昌三年
下距大统十八年已历二十六年何缘知有置县事
乎且西魏文帝殂于大统十七年三月明年废帝钦
元年亦非十八年也汾川县之文得无误耶魏书地
形志云汾州延和三年为镇太和十二年置州治蒲
子城孝昌中陷移治西和事见北史裴延俊传延俊
从祖弟良稍迁尚书考功即中时汾州吐京胡薛羽
等作逆以良兼尚书左丞为西北道行行山胡刘蠡
卷十六 第 43b 页 WYG0575-0303d.png
升自云有圣术胡人信之咸相影附以良为汾州刺
史加辅国将军行台如故良以城人饥窘夜率众奔
西河汾州之居州河自良始也又初学记引水经注
云丹州猪水流径柏城辽州兔川西南流注洛水蒲
州小蒲川水东南流入坊州太平御览引水经曰白
于山今名女郎山上多松柏下多樗栎其兽多㸲牛
䍫羊鸟多白鸮洛水出于其阳东注于渭也又洛水
源出县北白于山按括地志曰白于山在庆州洛源
卷十六 第 44a 页 WYG0575-0304a.png
县所谓县北即洛源县之北也山海经曰盂山西百
五十里曰白于之山其鸟多鸮郭璞曰鸮似鸠而青
色盛宏之荆州记云有鸟如䳄鸡其名为鸮楚人谓
之鹏史记索𨼆引水经曰洛水出上郡彫阴泰冒山
过华阴入渭此真汉代经文洛水之源委具焉汉志
北地郡归德县下云洛水出北蛮夷中入河左冯翊
怀德县下云洛水东南入渭盖由渭以达于河也又
河水注云河水又南洛水自猎山枝分东派东南注
卷十六 第 44b 页 WYG0575-0304b.png
于水全祖望曰此洛水即雍州北地之所出也经流
则合漆沮以入渭而支流则自上郡入河史记晋文
公攘戎狄居于圁洛之间是洛水地望之见于七国
之先者地理志引职方冀州之浸曰汾潞阚骃以为
潞即浊漳是也而师古曰潞出归德盖以潞为洛缪
之甚矣


  水经注释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