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a 页 WYG0575-026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十五

  仁和赵一清

  洛水  伊水  瀍水  涧水

  洛水出京兆上洛县欢举山

  地理志曰洛出冢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一清按此
文在海内东经)又曰欢举之山洛水出焉(一清按此文在中山经)东与
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南流注于洛(金氏曰按丹水不入洛道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0575-0266d.png
元缪也)洛水又东尸水注之水北出尸山南流入洛洛
水又东得乳水水北出良馀山南流注于洛洛水又
东会于龙馀之水山海经曰水出蛊尾之山东流入
洛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于元扈之水(一清按山海经曰雒水东
北流注于元扈之水又曰阳虚之山临于元扈之水道元盖抄变其词)是也又曰自鹿
蹄之山以至元扈之山凡九山元扈亦山名也而通
与欢举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经曰此二山者洛间
也是知元扈之水出于元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0575-0267a.png
矣其水径于阳虚之下山海经又曰阳虚之山临于
元扈之水是为洛汭也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
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
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洛水又东历清池山傍东合
武里水水南出武里山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门
水出焉尔雅所谓洛别为波也(全氏曰波元见谷水注道元以门水当之
恐非王伯厚亦云)洛水又东要水入焉水南出三要山东北
径拒阳城西而东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与获水合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0575-0267b.png
水南出获舆山俗谓之备水也东北径获舆川世名
之为郤川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径熊耳山北禹
贡所谓导洛自熊耳博物志曰洛出熊耳盖开其源
者是也(一清按汉志宏农郡上雒县禹贡雒水出冢岭山又云熊耳获舆山在东北此即所谓连
麓而异名也)

  东北过卢氏县南

  洛水径阳渠关北阳渠水南出阳渠山即荀渠山也
其水一源两分川流半解一水西北流屈而东北入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0575-0267c.png
于洛山海经曰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
于洛疑即是水也荀渠盖熊耳之殊称若太行之归
山也故地说曰熊耳之山地门也洛水出其间是亦
总名矣其一水东北径阳渠城西故关城也其水东
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径卢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
晋出公十九年晋韩庞取卢氏城王莽之昌富也有
卢氏川水注之水北出卢氏山东南流径卢氏城而
东流注于洛水又东翼合三川并出县之南山东北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0575-0267d.png
注洛开山图曰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亦通谓之
石城山山在宜阳山西南千名之山咸处其内陵阜
原隰易以度身者也又有葛蔓谷水自南山流注洛
水洛水又东径高门城南即宋书所谓后军外兵庞
季明入卢氏进达高门木城者也洛水东与高门水
合水出北山东南流合洛水枝津水上承洛水东北
流径石勒城北又东径高门城北东入高门水乱注
南注洛洛水又东松阳溪水注之水出松阳山北流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0575-0268a.png
注于洛洛水又东径黄亭南又东合黄亭溪水水出
鹈鹕山山有二峰峻极于天高崖云举亢石无阶猿
徒丧其捷巧鼯族谢其轻工及其长霄冒颠层霞冠
峰方乃就辨优劣耳故有大小鹈鹕之名矣溪水东
南流历亭下谓之黄亭溪水又东南入于洛水洛水
又东得荀公溪口水出南山荀公涧即庞季明所入
荀公谷者也其水历谷东北流注于洛水洛水又东
径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0575-0268b.png
坞义熙中刘公西入长安舟师所届次于洛阳命参
军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即舟溯流穷览洛川欲
知水军可至之处延之届此而返竟不达其源也洛
水又东库谷水注之水自宜阳山南三川并发合为
一溪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得鹈鹕水口水北发
鹈鹕涧东南流入于洛洛水又径仆谷亭北左合北
水水出北山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侯谷水出南
山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径龙骧城北龙骧将军王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0575-0268c.png
镇恶从刘公西入长安陆径所由故城得其名洛水
又东左合宜阳北山水水自北溪南流注洛洛水又
东广由涧水注之水出南山由溪北流径龙骧城东
而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右得直谷水水出南山北
径屯城西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

  城西有坞水出北四里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黾池
县治南对金门坞水南五里旧宜阳县治也洛水右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0575-0268d.png
会金门溪水水南出金门山北径金门坞西北流入
于洛洛水又东合款水水有二源并发两川径引谓
之大款水也合而东南入于洛洛水又东黍良谷水
入焉南出金门山开山图曰山多重固在韩建武二
年强弩偏将军陈俊(一清按后汉书陈俊传建武二年秋大司马吴汉承制拜俊为
强弩大将军注云偏将军盖误也)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即此也而
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左合北溪南流入于洛也

  又东过阳市邑南又东北过于父邑之南(一清按寰宇记引此作文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0575-0269a.png
邑误也)

  太阴谷水南出太阴溪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合白
马溪水出宜阳山涧有大石厥状似马故溪涧以物
色受名也溪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有昌涧
水注之水出西北宜阳山而东南流径宜阳故郡南
旧阳市邑也故洛阳都典农治此后改为郡其水又
东南注于洛洛水又东径一合坞南城在川北原上
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崄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合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0575-0269b.png
固一合之名起于是矣刘曜之将攻河南也晋将军
魏该奔于此故于父邑也洛水又东合杜阳涧水水
出西北杜阳溪径一合坞东与槃谷水合乱流东南
入洛洛水又东渠谷水出宜阳县南女几山东北流
径云中坞左上迢递层峻流烟半垂缨带山阜故坞
受其名水又东北入洛水臧荣绪晋书称孙登尝经
宜阳山作炭人见之与语登不应作炭者觉其精神
非常咸共传说太祖闻之使阮籍往观与语亦不应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0575-0269c.png
籍因大啸登笑曰复作向声又为啸求与俱出登不
肯籍因别去登上岸行且啸如箫韶笙簧之音声振
山谷籍怪而问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声籍更
求之不知所止推问久之乃知姓名余按孙绰之叙
高士传言在苏门山又别作登传孙盛魏春秋亦言
在苏门山又不列姓名阮嗣宗感之著大人先生论
言吾不知其人既神游自得不与物交阮氏尚不能
动其英操复不识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0575-0269d.png
  又东北过宜阳县南

  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
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
积甲仗与熊耳平即是山也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
水侧有一池世谓之黾池矣又东南径宜阳县故城
西谓之西度水又东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径宜阳
县故城南秦武王以甘茂为左丞相曰寡人欲通三
川窥周室死不朽矣茂请约魏以攻韩斩首六万遂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0575-0270a.png
拔宜阳城故韩地也后乃县之汉哀帝封息夫躬为
侯国(全氏曰本傅及表是封宜陵属杜衍杜衍南阳之属县也善长误以为宜阳)城之西
门赤眉樊崇与盆子及大将等奉玺绶剑璧处世祖
不即见明日陈兵于洛水见盆子等谓盆子丞相徐
宣曰不悔乎宣曰不悔上叹曰卿庸中皦皦铁中铮
铮也洛水又东与厌染之水合水出县北傅山大陂
山无草木其水自陂北流屈而东南注世谓之五延
水又东南流径宜阳县故城东东南流注于洛洛水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0575-0270b.png
又东南黄中涧水出北阜二源奇发总成一川东流
注于洛洛水又东禄泉水注之其水北出近溪洛水
又东共水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山无草木其西有
谷焉厥名共谷共水出焉南流得尹溪口水出西北
尹谷东南注之其水右与西南左涧水会水东出近
川西流注于共水共水又南与李谷水合水出西北
李溪东南注蓁水蓁水发源蓁谷西南流与李谷水
合而西南流入共水共水世谓之石头泉而南流注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0575-0270c.png
于洛洛水又东黑涧水南出陆浑西山历于黑涧西
北入洛洛水又东临亭川水注之水出西北近溪东
南与长涧水会水出北山南入临亭水又东南历九
曲西而南入洛水也

  又东北出散关南

  洛水东径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穆天子传所
谓天子西征升于九阿此是也洛水又东与豪水会
水出新安县密山南流历九曲东而南流入于洛洛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0575-0270d.png
水之侧有石墨山山石尽黑可以书疏故以石墨名
山矣洛水又东枝渎左出焉东出绝惠水又径清女
冢南冢在北山上耆旧傅云斯女清贞秀古迹表来
今矣枝渎又东径周山上有周灵王冢皇览曰周灵
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上盖以王生而神故谥曰
灵其冢人祠之不绝又东北径柏亭南皇览曰周山
在柏亭西北谓斯亭也又东北径三王陵谷水东北
出焉(一清按此文当与谷水篇注参证)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0575-0271a.png
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赋云定当为敬子朝作难
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
三王名陵帝王世纪曰景王葬于翟泉今洛阳太仓
中大冢是也而复传言在此所未详矣又悼敬二王
稽诸史傅复无葬处今陵东有石碑录赧王以上世
王名号考之碑记周墓明矣枝渎东北历制乡径河
南县王城西历郏鄏陌杜预释地曰县西有郏鄏陌
谓此也枝渎又北入谷盖经始周启渎久废不修矣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0575-0271b.png
洛水自枝渎又东出关惠水右注之世谓之八关水
戴延之西征记谓之八关泽即经所谓散关鄣自南
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即杨仆家僮所筑矣
惠水出白石山之阳东南流与瞻水合水东出娄涿
之山而南流入惠水惠水又东南谢水北出瞻诸之
山东南流又有交触之水北出廆山南流俱合惠水
惠水又南流径关北城二十里者也其城西岨塞垣
东枕惠水灵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0575-0271c.png
率五营士屯都亭置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还辕旋门
小平津孟津等八关都尉官治此函谷为之首在八
关之限故世人总其统目有八关之名矣其水又南
流入于洛水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阳而南
流注于洛谓是水也洛水又与虢水会水出林楮(一清
按山海经作扶猪)之山北流注于洛水其南则鹿蹄之山也
世谓之非山其山阴则峻绝百仞阳则原阜隆平甘
水发于东麓北流注于洛水也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0575-0271d.png
  又东北过河南县南

  周书称周公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
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孝经援神契曰
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竹书纪年晋定公二
十年洛绝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南
有甘洛城郡国志所谓甘城也地记曰洛水东北过
五零陪尾北与涧瀍合是二水东入千金渠故渎存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0575-0272a.png
  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

  洛阳周公所营洛邑也故洛诰曰我卜瀍水东亦惟
洛食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
以为天下之凑方六百里因西方八百里为千里春
秋昭公二十三年晋合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
曰成周也司马迁自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挚仲治
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汉高祖始欲都之感娄敬之
言不日而驾行矣属光武中兴宸居洛邑逮于魏晋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0575-0272b.png
咸两宅焉故魏略曰汉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
魏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
佳加水(一清按师古曰如鱼氏说则光武以后改为雒字也)长沙耆旧传云祝
良字召卿为洛阳令岁时亢旱天子祈雨不得良乃
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午紫云沓起甘雨登降
人为歌曰天久不雨烝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
精符感应滂沲下雨(全氏曰下有脱文)则县司及河南尹治
司𨽻周官也(一清按续汉书百官志曰司隶校尉本注曰孝武初置刘昭补注引荀绰晋百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0575-0272c.png
官表注曰司隶校尉周官也征和中依周置司隶周无司隶岂即司寇乎)汉武帝使领徒
隶董督京畿后世因名司州焉地记曰洛水东入于
中提山间东流会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
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
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昔王
子晋好吹凤笙招延道士与浮丘同游伊洛之浦含
始又受玉鸡之瑞于此水亦洛神宓妃之所在也洛
水又东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径合水坞而东北流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0575-0272d.png
注于公路涧但世俗音讹号之曰光禄涧非也上有
袁术固四周绝涧迢递百仞广四百里有一水渊而
不流故溪涧即其名也合水北与刘水合水出半石
东山西北流注于刘聚三面临涧在缑氏西南周畿
内刘子国故谓之刘涧其水西北流注于合水合水
又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过偃师县南

  洛水东径计素渚中朝时百国贡计所顿故渚得其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0575-0273a.png
名又东径偃师故县南与缑氏分水又东休水自南
注之其水导源少室山西流径穴山南而北与少室
山水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流注休水休水又左会
南溪水发大穴南山北流入休水休水又西南北屈
潜流地下其故渎北屈出峡谓之大穴口北历覆釜
堆东盖以物象受名矣又东届零星坞水流潜通重
源又发缑氏原侧开山图谓之缑氏山也亦云仙者
升焉言王子晋控鹄斯阜灵王望而不得近举手谢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0575-0273b.png
而去其家得遗屣俗亦谓之为抚父堆堆上有子晋
祠或言在九山非此世代已远矣莫能对之刘向列
仙傅云世有箫管之声焉休水又径延寿城南缑氏
县治故滑费春秋滑国所都也王莽更名中亭即缑
氏城也城有仙人祠谓之仙人观休水又西转北屈
径其城西水之西南有司空密陵元侯郑袤庙碑文
缺不可复识又有晋城门校尉昌原恭侯郑仲林碑
晋皇始(一清按晋武帝改元泰始无皇始之号皇始是秦王苻健魏主圭纪年道元盖误记也)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0575-0273c.png
六年立休水又北流注于洛水洛水又东径百谷坞
北戴延之西征记曰坞在川南因高为坞高一十馀
丈刘武王西入长安舟师所堡也洛水又北阳渠水
注之竹书纪年晋襄公六年洛绝于□即此处也洛
水又北径偃师城东东北历鄩中水南谓之南鄩亦
曰上鄩也径訾城西司马彪所谓訾聚也而鄩水注
之水出北山鄩溪其水南流世谓之温泉水水侧有
僵人穴穴中有僵尸戴延之从刘武王西征记曰有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0575-0273d.png
此尸尸今犹在夫物无不化之理魂无不迁之道而
此尸无神识事同木偶之状喻其推移未若正形之
速迁矣鄩水又东南于訾城西北东入洛水故京相
璠曰今巩洛渡北有鄩谷水东入洛谓之下鄩故有
上鄩下鄩之名亦谓之北鄩于是有南鄩北鄩之称
矣又有鄩城盖周大夫鄩肸之旧邑洛水又东径訾
城北又东罗水注之水出方山罗川西北流蒲地水
注之水出南蒲阪西北流合罗水谓之长罗川亦曰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0575-0274a.png
罗中也盖肸子鄩罗之宿居故川得其名耳罗水又
西北白马溪水注之水出崧山北麓径白马坞东而
北入罗水西北流白桐涧水注之水出崧麓桐溪北
流径九山东又北九山溪水入焉水出百称山东谷
其山孤峰秀出嶕峣分立仲长统曰昔密有卜城者
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境谓是山也山际有九
山庙庙前有碑云九山显灵府君者太华之元子阳
九列名号曰九山府君也南据崧岳北带洛澨晋元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0575-0274b.png
康二年九月太岁庚午(朱氏谋㙔笺曰谢云一作太岁在戌按世谱晋元康二年
太岁在壬子而用历经推之是年九月乙亥朔无庚午日也)帝遣殿中中郎将关
内侯樊广缑氏令王与主簿傅演奉宣诏命兴立庙
殿焉又有百虫将军显灵碑碑云将军姓伊氏讳益
字隤敱帝高阳之第二子伯益者也晋元康五年七
月七日顺人吴义等建立堂庙永平元年二月二十
日刻石立颂赞示后贤矣(沈氏曰惠帝纪年先永平后元康如何后建庙先立
石若云元魏之永平相去又远后有永康永宁永兴三元皆以永纪莫能定也)其水东北流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0575-0274c.png
入白桐涧又北径袁公坞东盖公路始固有此也故
有𡊮公之名矣北流注于罗水罗水又西北径袁公
坞北又西北径潘岳父子墓前有碑岳父茈琅琊太
守碑石破落文字缺败岳碑题云给事黄门侍郎潘
君之碑碑云君遇孙秀之难阖门受祸故门生感覆
醢以增恸乃树碑以记事太常潘尼之辞也罗水又
于訾城东北入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于河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0575-0274d.png
  洛水又东明乐泉水注之水出南原下五泉并导故
世谓之五道泉即古明溪泉也春秋昭公二十二年
师次于明溪者也洛水又东径巩县故城南东城所
居也本周之畿内巩伯国也春秋左傅所谓尹文公
涉于巩即于此也洛水又东浊水注之即古湟水也
水出南原京相璠曰訾城北三里有黄亭即此亭也
春秋所谓次于黄者也洛水又东北泂水发南溪石
泉世亦名之为石泉水也京相璠曰巩东地名坎欿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0575-0275a.png
在泂水东疑即此水也又径盘川坞东世又名之曰
盘谷水司马彪郡国志巩有坎欿聚春秋僖公二十
四年王出及坎欿服虔亦以为巩东邑名也今考厥
文若状焉而不能精辨耳晋太康地记晋书地道记
并言在巩西非也其水又北入洛洛水又东北流入
于河山海经曰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一清按山海经曰洛水出
洛西山东北注河入成皋之西道元盖钞变其词)谓之洛汭即什谷也故张
仪说秦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谓此川也史记音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0575-0275b.png
义曰巩县有鄩谷水者也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
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绿字尧帝又修坛河
洛择良议沈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逝赤
文绿色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
帝王录记兴亡之数以授之尧又东沉书于日稷赤
光起元龟负书背甲赤文成字遂禅于舜舜又习尧
礼沉书于日稷赤光起元龟负书至于稷下荣光休
至黄龙卷甲舒图坛畔赤文绿错以授舜舜以禅禹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0575-0275c.png
殷汤束观于洛习礼尧坛降璧三沉荣光不起黄鱼
双跃出济于坛黑乌以浴随鱼亦止化为黑玉赤勒
之书黑龟赤文之题也汤以伐桀故春秋说题辞曰
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全氏曰元文是河以通乾出天
苞洛以流坤吐地符川古坤字与上文复则知道坤二字是妄人所填写)王者沉礼焉竹
书记年曰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盖洛水之神也昔
夏太康失政为羿所逐其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
子之歌于是地矣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0575-0275d.png
  伊水出南阳鲁阳县西蔓渠山

  山海经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曰伊水出上
魏山地理志曰出熊耳山即麓大同陵峦互别耳伊
水自熊耳东北径鸾川亭北葌水出葌山北流际其
城东而北入伊水世人谓伊水为鸾水葌水为交水
故名斯川为鸾川也又东为渊潭潭浑若沸亦不测
其深浅也伊水又东北径东亭城南又屈径其亭东
东北流者也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0575-0276a.png
  东北过郭落山

  阳水出阳山阳溪世人谓之大阳谷水亦取名焉东
流入伊水伊水又东北鲜水入焉水出鲜山北流注
于伊伊水又与蛮水合水出卢氏县之蛮谷东流入
于伊

  又东北过陆浑县南

  山海经曰滽滽之水出于釐山南流注于伊水今水
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0575-0276b.png
因以名溪东流注于伊水即滽滽之水也伊水历崖
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径其
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杜预释地曰山在县南
阚骃十三州志云山在东南今是山在陆浑故城东
南八十许里春秋昭公四年司马侯曰四岳三涂阳
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服虔曰三涂太行轘
辕崤黾非南望也京相璠著春秋土地名亦云山名
也以服氏之言云涂道也准周书南望之文(一清按汉志注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0575-0276c.png
臣瓒引周书度邑篇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册府元龟引周书
度邑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也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清河即道元所称引者)服言
宜为轘辕大道伊阙皆为非也春秋晋伐陆浑请有
事于三涂知是山名矣有七谷水注之水西出女机
山(一清按女几仙人姓名太霄经云朱中尝以素书倚酒于女几家几盗写学其术女几陈市酒妇也
寰宇记陕县女几山九州要记云富禄县有女几年八十居陈留沽酒得道后飞升于此山盖山因人得
名后人加木作机非也富禄即郡国志酒泉郡之福禄地理志曰禄福也)之南七溪山上
有西王母祠东南流注于伊水又北蚤谷水注之水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0575-0276d.png
出女机山之东谷东径故亭南东流入于伊水伊水
又东北径伏流岭东岭上有昆崙祠民犹祈焉刘澄之
永初记称陆浑县西有伏流坂者也今山在县南崖
口北三十里许西则非也北与温泉水合水出新城
县之狼睾山西南阜下西南流会于伊水伊水又东
北径伏睹岭左纳焦涧水水西出鹿膊山东流径孤
山南其山介立丰上单秀孤峙故世谓之方山即刘
中书澄之所谓县有孤山者也东历伏睹岭南东流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0575-0277a.png
注于伊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即陆
浑都也寻郭文之故居访胡昭之遗像世去不停莫
识所在其水有二源俱导而东注虢略在陆浑县西
九十里也司马彪郡国志曰县西虢略地春秋所谓
虢略者也北水东流合侯涧水水出西北侯溪东南
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径陆浑县故城北平王东迁
辛有适伊川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
其戎乎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0575-0277b.png
故县氏之也涓水东南流左合南水水出西山七谷
亦谓之七谷水阻涧东逝历其县南又东南左会北
水乱流左合禅渚渚水上承陆浑县东禅陂渚在原
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即山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父
之所化郭景纯注云禅一音暖鲧化羽渊而复在此
然已变怪亦无往而不化矣世谓此泽为慎望陂陂
水南流注于涓阳水涓阳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
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0575-0277c.png
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
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
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
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

  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马怀桥长水出新城西山东径晋使持节征南将军
宋均碑南均字文平县人也其碑太始三年十二月
立其水又东流入于伊又有明水出梁县西狼睾山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0575-0277d.png
俗谓之石涧水也西北流径杨亮垒南西北合康水
亦出狼睾山东北流径范坞北与明水合北注西南
流入于伊山海经曰放睾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
伊水是也伊水又与大戟水会出梁县西水有二源
北水出广成泽西南径杨志坞北与南水合水源南
出广成泽西流径陆浑县南河南十二县境簿曰广
成泽在新城县界黄阜西北流屈而东径杨志坞南
又北屈径其坞东又径坞北同注老倒涧俗谓之老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0575-0278a.png
倒涧水西流入于伊伊水又北径新城东与吴涧水
会水出县之西山东流南屈径其县故城西又东转
径其县南故蛮子国也县有鄤聚今名蛮中是也汉
惠帝四年置县其水又东北流注于伊水伊水又西
北径当阶城西大狂水入焉水东出阳城县之大𩇵
口山海经曰大𩇵之山多㻯琈之玉其阳狂水出焉
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龟人食之者无大疾
可以已肿狂水又西径纶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0575-0278b.png
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者也左与倚薄山水
合水北出倚薄之山南径黄城西又南径纶氏县故
城东而南流注于狂水狂水又西八风溪水注之水
北出八风山南流径纶氏县故城西西南流入于狂
水狂水又西得三交水口水有三源各导一溪并出
山南流合舍故世有三交之名也(一清按寰宇记颍阳县下引水经注
云三交水石上菖蒲一寸九节为药最妙服久化仙校勘云按水经洛水注有三交水不见石菖蒲事恐
近世水经本有脱遗耳)其水西南流注于狂水狂水又西径缶
卷十五 第 25a 页 WYG0575-0278c.png
高山北西南与湮水合水出东北湮谷西南流径武
林亭东北又屈径其亭南其水又西南径湮阳亭东
盖藉水以名亭也又东南流入于狂狂水又西径湮
阳城南又西径当阶城南而西流注于伊伊水又北
土沟水出元望山西东径元望山南又东径新城县
故城北东流注于伊水伊水又北板桥水入焉水出
西山东流入于伊水伊水又北会厌涧水水出西山
东流径邥垂亭南春秋左傅文公十七年秋周甘
卷十五 第 25b 页 WYG0575-0278d.png
败戎于邥垂者也服虔曰邥垂在高都南杜预释地
曰河南新城县北有邥垂亭司马彪郡国志曰新城
有高都城今亭在城南七里遗基犹在京相璠曰旧
说言邥垂在高都南今上党有高都县余谓京论疏
远未足以證无如虔说之旨密矣其水又东注于伊
水伊水又北径高都城东徐广史记音义曰今河南
新城县有高都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东周
与郑高都利者也又来需之水出于半石之山西南
卷十五 第 26a 页 WYG0575-0279a.png
流径斌轮城北西历芰涧水以其西流又谓之小狂
水也其水又西南径大石岭南开山图所谓大石山
也山下有大石岭碑河南隐士通明以汉灵帝中平
六年八月戊辰于山堂立碑文字浅鄙殆不可寻魏
文帝猎于此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山
在洛阳南而刘澄之言在洛东北非也山阿有魏明
帝高平陵王隐晋书曰惠帝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
阳山请雨总尽除小祀惟存大石而祈之七日大雨
卷十五 第 26b 页 WYG0575-0279b.png
即是山也来需之水又西南径赤眉城南又西至高
都城东西入伊水谓之曲水也

  又东北过伊阙中

  伊水径前亭西左傅昭公二十二年晋箕遗乐徵右
行诡济师取前城者也京相璠曰今洛阳西南五十
里伊阙外前亭矣服虔曰前读为泉周地也伊水又
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
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春秋之阙塞焉昭公
卷十五 第 27a 页 WYG0575-0279c.png
二十六年赵鞅使女宽守阙塞是也陆机曰洛有四
阙斯其一焉东岩西岭并镌石开轩高甍架峰西侧
灵岩下泉流东注入于伊水傅毅反都赋曰因龙门
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阙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
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
已下盖记水之涨减也右壁又有石铭云永康五年
(一清按晋惠帝永康纪元仅一年即改永宁当是元康之误)河南府君循大禹之
轨部督邮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监作掾董猗李褒斩
卷十五 第 27b 页 WYG0575-0279d.png
岸开石平通伊阙石文尚存也

  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

  伊水自阙东北流枝津石出焉东北引溉东会合水
同注公路涧入于洛今无水战国策曰东周欲为田
西周不下水苏子见西周君曰今不下水所以富东
周也民皆种他种欲贫之不如下水以病之东周必
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是东周受命于君矣西周遂
下水即是水之故渠也伊水又东北枝渠左出焉水
卷十五 第 28a 页 WYG0575-0280a.png
积成湖北流注于洛今无水伊水又东北至洛阳县
南径圜丘东大魏郊天之所准汉故事建之后汉书
郊祀志曰建武二年初制郊兆于洛阳城南七里为
圜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其外坛
上为五帝位其位为壝重营皆紫以像紫宫按礼天
子大裘而冕祭昊天上帝于此今衮冕也坛壝无复
紫矣伊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广志曰鲵鱼声如小
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也司马迁谓
卷十五 第 28b 页 WYG0575-0280b.png
之人鱼故其著史记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鱼膏为
烛徐广曰人鱼似鲇而四足即鲵鱼也

  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

  县北有潜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泽北
对原阜即裴氏墓茔所在碑阙存焉其水历泽东南
流水西有一原其上平厂古替亭之处也即潘安仁
西征赋所谓越街邮者也

  东与千金渠合

卷十五 第 29a 页 WYG0575-0280c.png
  周书曰我卜瀍水西谓是水也东南流水西南有帛
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
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十一月立瀍水又东南流注
于谷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也

  又东过洛阳县南又东过偃师又东入于洛

  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

  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东南注于洛涧
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谷世谓是山曰广阳山水曰
卷十五 第 29b 页 WYG0575-0280d.png
赤岸水亦曰石子涧地理志曰涧水出新安县东南
东入洛是为密矣东北流历函谷东坂东谓之八特
坂挚仲治三辅决录注云马氏兄弟五人共居涧谷
二水之交作五门客因舍以为名今在河南西四十
里以山海经推校里数不殊仲治所记水会尚有故
居处斯则涧水也即周书所谓我卜涧水东言是水
者也

  东南入于洛

卷十五 第 30a 页 WYG0575-0281a.png
  孔安国曰涧水出黾池山今新安县西北有一水北
出黾池界东南流径新安县而东南流入于谷水安
国所言当斯水也然谷水出黾池下合涧水得其通
称或亦指之为涧水也并未详之耳今孝水东十里
有水世谓之慈涧又谓之涧水按山海经则少水也
而非涧水盖习俗之误耳又按河南有离山水谓之
为涧水水西北出离山东南流注于涧水也又东南
流历郏山于谷城东而南流注于谷旧与谷水乱流
卷十五 第 30b 页 WYG0575-0281b.png
同南入于洛今谷水东入千金渠涧水与之俱东入
洛矣或以是水并为周公之所相卜也吕忱曰今河
南死水疑其是即此水也然意所未详故并书存之





  水经注释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