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1a 页 WYG0575-023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十三

  仁和赵一清

  㶟水

  㶟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一清按㶟水俗本水
经作湿水误也资治通鉴晋悯帝纪建兴元年代公又作新平城于灅水之阳胡身之注云班固地理志右北
平俊靡县灅水南至无终东入庚师古曰灅力水翻又音郎贿翻郦道元水经注庚水与鲍丘水合俊靡在东
与平城相去甚远新平城不在此灅水之阳也据魏书道武帝西如马邑观灅源则灅水盖出于马邑而东北
卷十三 第 1b 页 WYG0575-0231d.png
流径平城之南也郦道元魏人也其注水经叙代都之事宜详初不言平城有灅水但言湿水径平城南耳班
志雁门阴馆县楼烦乡累头山治水所出东至泉州入海师古曰漯音力追翻治音弋之翻窃谓水出累头山
疑当时亦有累水之名师古音从平声音相近也意道元所谓湿水即灅水也丁度集韵漯㶟灅三字同注云
水出雁门则亦有见于此矣灅类篇音鲁水翻盖梅涧既不知㶟水之非灅水又不识湿字之义宜其辗转支
离反覆而不可通也说文㶟水出雁门阴馆累头山东入海或曰治水也从水累声力追切灅水出右北平俊
靡东南入庚从水垒声力轨切其言与汉志合此篇之水是㶟水非灅水也而丁度以为㶟灅同出雁门是为
悠谬也至于湿本济湿之湿音他合翻说文作湿𨽻改曰为田又省一糸作漯字而湿字反相沿作燥湿之湿
矣㶟水导源累头山故集韵又同出漯㶟字也漯为㶟之省文然已混于济漯之漯矣宜别白之)
卷十三 第 2a 页 WYG0575-0232a.png
㶟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波历涧
东北流出山径阴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
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一清按汉志作富代)魏天安三
年齐平徙其民于县立平齐郡(一清按天安是魏献文帝年号只得一年
明年秋八月即改为皇兴不当云三年也方舆纪要云平齐城在大同府西二十里汉平城县地宋志泰
始五年魏人徙升城历城民望于桑乾因立平齐郡以处之泰始五年正皇兴之三年也然于天安之号
又不符矣顾氏所引又不见于沈约志事在魏书慕容白曜崔元伯刘休宾房崇吉诸傅隋书地理志郡
寻废故地形志无此郡也)㶟水又东北流左会桑乾水县西北上
卷十三 第 2b 页 WYG0575-0232b.png
平洪源七轮谓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耆老云其
水潜承太原汾阳县北通燕京山之天池池在山原
之上世谓之天池方八里馀(元和志池周回八里)其水澄渟镜
净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也清水流潭皎焉
冲照池中曾无片草及其风箨有沦辄有小鸟翠色
投渊衔出若会稽之耘鸟也其水阳焊不耗阴霖不
滥无能测其渊深也古老相传言尝有人乘车于池
侧忽遇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于桑乾泉故知
卷十三 第 3a 页 WYG0575-0232c.png
二水潜流通注矣池东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
十步清深镜洁不异天池桑乾水自源东南流右会
马邑川水水出马邑西川俗谓之磨川矣盖狄语音
讹马磨声相近故耳其水东径马邑县故城南干宝
搜神记曰昔秦人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
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一地周旋反覆父老异之因
依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之为马邑或以为代之马
城也(方舆纪要马城在大同府东北境汉县属代郡东部都尉治此亦汉元初六年鲜卑寇马城塞
卷十三 第 3b 页 WYG0575-0232d.png
邓遵击破之魏明帝太和二年鲜卑轲比能围护乌桓校尉田豫于马城即此十三州志马城在高柳东
二百四十里)诸记纷竞未识所是汉以斯邑封韩王信后
为匈奴所围信遂降之王莽更名之曰章昭其水东
流注桑乾水桑乾水又东南流水南有故城东北临
河又东南右合㶟水乱流枝水南分桑乾水又东左
合武周塞水水出故城东南流出山径日没城南盖
夕阳西颓戎车所薄之城故也东有日中城城东又
有早起城亦曰食时城在黄瓜阜北曲中其水又东
卷十三 第 4a 页 WYG0575-0233a.png
流右注桑乾水桑乾水又东南径黄瓜阜曲西又屈
径其堆南徐广曰猗卢废嫡子曰利孙于黄瓜堆者
(全氏曰道元身为拓跋臣子其不敢斥言六脩之变明矣徐广曰一条疑是后人所加)又东
右合枝津枝津上承桑乾河东南流径桑乾郡北大
魏因水以立郡受厥称焉又东北左合夏屋山水水
南出夏屋山之东溪西北流径故城北所未详也又
西北入桑乾枝水桑乾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
两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
卷十三 第 4b 页 WYG0575-0233b.png
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
惟良木耳俗谓之南池池北对陶县之故城南故
曰南池也池水又东北注桑乾水与㶟水并受通称
矣㶟水又东北径巨魏亭西盖皇魏天赐三年之所
经建也㶟水又东北径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皇帝
于是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纳称焉阜上有故宫庙楼
榭基雉尚崇每至鹰隼之秋羽猎之日肆阅清野为
升晀之逸地矣㶟水又东流四十九里东径巨魏亭
卷十三 第 5a 页 WYG0575-0233c.png
北又东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山县故城南(一清按两汉志
俱作崞县地形志恒州繁畤郡领县曰崞山则正道元时新制不得云故城也盖其率笔耳)王莽
之崞张也县南面元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
崞张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径繁畤
县故城东王莽之当要也又北径巨魏亭又北径剧
阳县故城西王莽之善阳也按十三州志曰在阴馆
县东北一百三里其水又东注于㶟水㶟水又东径
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水出凉城旋鸿县(一清按魏书地形志
卷十三 第 5b 页 WYG0575-0233d.png
梁成郡䄈鸿县注云一本作祇鸿与此异文疑是史误)西南五十馀里东流径
故城南北俗谓之独谷孤城水亦即名焉东合旋鸿
池水水出旋鸿县东山下水积成池北引鱼水水出
鱼溪南流注池池水吐纳川流以成巨沼东西二里
南北四里北对凉川城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
伏袁河虽隔越山阜鸟道不远云霞之间常有(朱氏谋㙔
笺云下脱少数字)西南流径旋鸿县南右合如浑水(一清按太平寰
宇记云中县下引水经注曰云中衔河水西南合桑乾河水今本无之名胜志引郡国志以为如浑水也)
卷十三 第 6a 页 WYG0575-0234a.png
是总二水之名矣如浑水又东南流径永固县县以
太和中因山堂之目以氏县也右会羊水水出平城
县之西苑外武周塞北出东转径燕昌城南按燕书
建兴十年慕容宝自河西还军败于参合死者六万
人十一年垂众北至参合见积骸如山设祭吊之死
者父兄皆号泣六军哀恸垂惭愤呕血因而寝疾焉
𨏮过平城北四十里疾笃筑燕昌城而还即此城也
北俗谓之老公城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径方
卷十三 第 6b 页 WYG0575-0234b.png
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
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槛及扉户
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
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雉有若锦焉堂之内
外四侧结两石趺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
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
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闇日院外西侧有思远灵图
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石累结御路
卷十三 第 7a 页 WYG0575-0234c.png
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镜矣羊水又东注(一清按五字重文宜
衍)如浑水又南至灵泉池枝津东南注池池东西一
百步南北二百步池渚旧名白杨泉泉上出白杨树
因以名焉其犹长杨五柞之流称矣南面旧京北背
方岭左右山原亭观绣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
下如浑又南径北宫下旧宫人作薄所在(一清按作薄江水篇
注作作部沈约宋书亦作作部均沿习之非据汉书宣帝纪云为娶暴室啬夫许广汉女应劭曰暴室宫
人狱也今曰薄室师古曰暴室者掖庭主织作染练之署故谓之暴室取暴晒为名耳或云薄室者薄亦
卷十三 第 7b 页 WYG0575-0234d.png
暴也今俗语亦云薄晒盖暴室织务既多因置狱官主治其罪人故往往云暴室狱耳然本非狱名应说
失之矣此云作薄与谷水篇注薄𨽻诸徒咸敬之文皆即薄室之薄或又讹作簿字者误也)如浑
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北苑中历诸池
沼又南径虎圈东魏太平真君五年成之以牢虎也
季秋之月圣上亲御圈上𠡠虎士效力于其下事同
奔戎生制猛兽即诗所谓袒禓暴虎献于公所也故
魏有捍虎图也(卮林曰后魏书曰王睿字洛城晋阳人姿猊伟丽文明太后临朝睿见幸
为侍中吏部尚书爱宠日隆太和二年高祖及太后率百僚临虎圈有逸虎登门阁道几至御坐侍御惊
卷十三 第 8a 页 WYG0575-0235a.png
靡睿执戟禦之虎乃退亲任转重进爵中山王睿薨太后亲临哀恸葬城东高祖登城楼望之立祠都南
又诏褒睿图其捍虎状于诸殿高允为赞京师士女造新声而弦歌之名曰中山乐善长托喻奔戎盖晦
其事微露捍虎亦迂词也)又径平城西郭内魏太常七年所城也
城周西郭外有郊天坛坛之东侧有郊天碑建兴四
年立其水又南屈径平城县故城南史记曰高帝先
至平城史记音义曰在雁门即此县矣王莽之平顺
也魏天兴二年迁都于此太和十六年破太华安昌
诸殿造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乾元中阳
卷十三 第 8b 页 WYG0575-0235b.png
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阁
东堂东接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
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
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
之容刋题其侧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
于(一清按下有脱文魏书艺术傅蒋少游乐安博昌人慕容白曜之平泉阳见俘于平城充平齐户后
配云中为兵性机巧颇能刻画高祖文明太后常因密晏谓百官曰本谓少游作师耳高允老公乃言其
久士骤被引命屑屑禁闼以规矩刻缋为务因此大蒙恩锡后于平城将营太庙太极殿遣少游乘传诣
卷十三 第 9a 页 WYG0575-0235c.png
洛准量魏晋基趾少游有文藻而不得伸其才用恒以剞劂绳尺碎剧匆匆徙倚园湖城殿之侧识者为
之慨叹而乃坦而为己任不告疲耻景明二年卒赠龙骧将军青州刺史)堂南对白台台
甚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道自内而升国之图箓秘
籍悉积其下台西是朱明阁直侍之官出入所由也
其水夹御路南流径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建白楼
楼甚高竦加观榭于其上表里饰以石粉□曜建素
赭白绮分故世谓之白楼也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
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谓之戒晨鼓也又
卷十三 第 9b 页 WYG0575-0235d.png
南径皇舅寺西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有五层
浮图其神图象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众䌽
之上炜炜有精光又南径永宁七级浮图西其制甚
妙工在寡双又南绕出郊郭弱柳荫街丝杨被浦公
私引裂用周园挽长塘曲池所在布濩故不可得而
论也一水南径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台名也去平
城七里如淳曰平城傍之高城若邱陵矣今平城东
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也台对南罡阜即白登山也
卷十三 第 10a 页 WYG0575-0236a.png
故汉书称上遂至平城上白登者也为匈奴所围处
孙畅之述画曰汉高祖被围七日陈平使能画作美
女送于冒顿阏氏恐冒顿胜汉其宠必衰说冒顿解
围于此矣其水又径宁先宫东献文帝之为太上皇
也所居故宫矣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邺城
东门石桥柱也按柱勒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
徙之于此余为尚书祠部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
亲所经见柱侧悉镂云炬上作蟠螭甚有形势信为
卷十三 第 10b 页 WYG0575-0236b.png
工巧去子丹碑则远矣其水又南径平城县故城东
司州代尹治皇都洛阳以为恒州水左有大道坛庙
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兼诸岳庙碑
亦多所署立其庙阶三成四周栏槛上阶之上以木
为员基令干相枝梧以板砌其上栏陛承阿上员制
如明堂而专室四户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
亲降受箓灵坛号曰天师宣扬道式暂重当时坛之
东北旧有静轮宫魏神麚四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
卷十三 第 11a 页 WYG0575-0236c.png
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今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太平
真君十一年又毁之物不停固白登亦继禠矣水右
有三层浮图真容鹫架悉结石也装制丽质亦尽美
善也东郭外太和中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立祇洹
舍于东睪椽瓦梁栋台壁棂陛尊容圣像及床坐轩
帐悉青石也图制可观所恨惟列壁合石疏而不密
庭中有祇洹碑碑题大篆非佳耳然京邑帝里佛法
丰盛神图妙塔桀峙相望法轮东转兹为上矣其水
卷十三 第 11b 页 WYG0575-0236d.png
自北苑南出历京城内河干两湄太和十年累石结
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又
南径耤田及药圃西明堂东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
二户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
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
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
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
中之所经建也如浑水又南与武周川水会水出县
卷十三 第 12a 页 WYG0575-0237a.png
西南山下二源翼导俱发一山东北流合成一川北
流径武周县故城西王莽之桓周也又东北右合黄
水水西出黄阜下东北流圣山之水注焉水出西山
东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注武周川又东历故亭北
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导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
南北六七十步广减尺许源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
若微雷发响以草㸑之则烟腾火发东方朔神异传
云南方有火山焉长四十里广四五里其中皆生不
卷十三 第 12b 页 WYG0575-0237b.png
烬之木昼夜火然暴雨猛风不灭火中有鼠重百斤
毛长二尺馀细如丝色白时时出外以水逐而沃之
则死取其毛绩以为布谓之火浣布是山亦其类也
但卉物则不能然其山以火从地中出故亦名荧台
矣火井东五六尺又东有汤井广轮与火井相状热
势又同以草内之则不然皆沾濡露结故俗以汤井
为目井东有火井祠以时祀祭焉井北百馀步有东
西谷广十许步南崖下有风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测
卷十三 第 13a 页 WYG0575-0237c.png
而穴中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盛暑犹须袭裘寒吹
凌人不可暂停而其山出雏乌形类雅乌纯黑而姣
好音与之同缋采绀发觜若丹砂性驯良而易附丱
童幼子捕而执之曰赤觜乌亦曰阿雏乌按尔雅纯
黑反哺谓之慈乌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雅乌
白颈而群飞者谓之燕乌大而白颈者谓之苍乌尔
雅曰鸒斯卑居也孙炎曰卑居楚乌犍为舍人以为
壁屋说文谓之雅雅楚乌庄子曰雅贾矣马融亦曰
卷十三 第 13b 页 WYG0575-0237d.png
贾乌者也又按瑞应图有三足乌赤乌白乌之名而
无记于此乌故书其异耳恒山以北并有此矣其水
又东北流注武周川水武周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
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邱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径
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崖结搆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
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川水又东南
流出山魏土地记曰平城西三十里武周塞口者也
自山口枝渠东出入苑溉诸园池苑有洛阳殿殿北
卷十三 第 14a 页 WYG0575-0238a.png
有宫馆一水自枝渠南流东南出火山水注之水发
火山东溪东北流出山山有石炭火之热同樵炭也
又东注武周川径平城县东南流注如浑水又南流
径班氏县故城东王莽之班副也(一清按汉志分注引秦地图书班氏
莽曰班副)阚骃十三州志曰班氏县在郡西南百里北俗
谓之去留城也如浑水又东南流注于㶟水㶟水又
东北径平邑县故城南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地理
志曰属代王莽所谓平胡也十三州志曰城在高柳
卷十三 第 14b 页 WYG0575-0238b.png
南百八十里北俗谓之丑寅城㶟水又东径沙陵南
魏金田之地也事同曹武邺中定矣(一清按邺中定未详三国志注
引魏略曰河北始开以王脩为司金中郎将陈黄白异议议不传而魏武与脩书云初立司金之官又引
遏父陶正桑宏羊为喻续汉书百官志曰本注曰郡国盐官铁官本属司农中兴皆属郡县迨曹公始制
司金中郎将利权始归于上矣魏书食货志云世宗延昌二年秋恒州上言白登山有银矿八石得银七
两锡三百馀斤其色洁白有踰上品诏置银官常令采铸元魏金田之制殆彷曹氏归权于上之意乎金
田即银矿禹贡扬州贡金三品叔治黄白异议盖舍铜而专言金银之利也)㶟水东径狋
(一清按孟康曰音权精)县故城北王莽更名之曰狋聚也十
卷十三 第 15a 页 WYG0575-0238c.png
三州志曰县在高柳南百三十里俗谓之苦刀干城
矣㶟水又东径道人县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之道
仁也地理风俗记曰初筑此城有仙人游其地故因
以为城名矣今城北有渊潭而不注故俗谓之为平
湖也十三州志曰道人城在高柳东八十里所未详
也㶟水又东径阳原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代郡之属
县也北俗谓之北那州城㶟水又东流安阳水注之
水出县东北泽中北俗谓之太拔回水水自泽东南
卷十三 第 15b 页 WYG0575-0238d.png
流注于㶟水又东径东安阳县故城北赵惠文王三
年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此即章封邑(一清按史记章是武灵王
子郦氏误□也)王莽之竟安也地理风俗记曰五原有西安
阳故此加东也㶟水东径昌平县温水注之水出南
坟下三源俱导合而南流东北径(一清按下有脱文)㶟水㶟
水又东径昌平县故城北王莽之长昌也昔牵招为
魏鲜卑校尉屯此(按一统志昌平故城在蔚州北魏太和中置汉昌平县属上谷郡今
顺天府昌州界是也今蔚州乃汉代郡地汉时桑乾为代郡治不应上谷之县反在其西昌平县是后魏
卷十三 第 16a 页 WYG0575-0239a.png
所侨置水经注以为即牵招所屯非是地形志平昌郡领昌平县天平中置而失太和所置郡县事也)
㶟水又东北径桑乾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城北王莽
更名之曰安德也魏土地记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
乾城城西渡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温汤疗疾有验经
言出南非也盖误證矣魏任城王彰以建安二十三
年伐乌丸入涿郡逐北遂至桑乾止于此也㶟水又
东流祁夷水注之水出平舒县东径平舒县之故城
南泽中史记赵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门予燕易平舒
卷十三 第 16b 页 WYG0575-0239b.png
徐广曰平舒在代(按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十九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燕
以葛武阳平舒与赵正义曰括地志云故葛城又名西河城在瀛州高阳县西北五十里平舒故城在蔚
州灵邱县北九十三里夫既知葛城在高阳则武阳平舒必相去不远先是惠文王二十一年徙漳水武
平西二十七年徙漳水武平南正义曰括地志云武平亭今名渭城在清州文安县北七十二里是时赵
境东逼故燕以三邑予之易土葛城废县今安州治武阳地阙平舒今大城县也汉曰东平舒属勃海郡
师古曰代郡有平舒故此加东是也徐广既误证括地志又因之均为非矣)王莽更名之
曰平葆后汉世祖建武七年封扬武将军马成为侯
国其水控引众泉以成一川魏土地记曰代城西九
卷十三 第 17a 页 WYG0575-0239c.png
十里有平舒城西南五里代水所出东北流言代水
非也祁夷水又东北径兰亭南又东北径石门关北
旧道出中山故关也又东北流水侧有故池按魏土
地记曰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鱼池池西北有代
王台东去代城四十里祁夷水又东北得飞狐谷即
广野君所谓杜飞狐之谷也苏林据郦公之说言在
上党即实非也如淳言在代是矣晋建兴中刘琨自
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即于此道也魏土地记曰代
卷十三 第 17b 页 WYG0575-0239d.png
城南四十里有飞狐关关水西北流径南舍亭西又
径句璅亭西西北注祁夷水祁夷水又东北流径代
城西卢植言初筑此城板干一夜自移于此故代西
南五十里大泽中营城自护结苇为九门于是就以
为治城圆匝而不方周四十七里开九门更名其故
城曰东城赵灭代(一清按此下有缺文)汉封孝文为代王(一清按前
汉代郡治桑乾后汉移治高柳汉志代郡下应劭曰故代国孝文所都非也文帝初封代王都晋阳徙中
都未尝居代)梅福上事曰代谷者恒山在其东北塞在其
卷十三 第 18a 页 WYG0575-0240a.png
北谷中之地上谷在东代郡在西是其地也王莽更之
曰厌狄亭魏土地记曰城内有二泉一源流出城西
门一源流出城北门二源皆北注代水(一清按代城今蔚州治也
东城今蔚州东二十里之代王城也城内有泉二东西分流与道元说合是此文当在东城之下恐后来
傅写倒错耳)祁夷水又东北热水注之水出绫罗泽泽际
有热水亭其水东北流注祁夷水又东北谷水注之
水出昌平县故城南又东北入祁夷水祁夷水右会
逆水水导源将城东西北流径将城北在代城东北
卷十三 第 18b 页 WYG0575-0240b.png
一十五里疑即东代矣而尚傅将城之名卢植曰此
城方就而板干自移(刘昭郡国志补注引干宝搜神记曰代城始筑立板干一旦亡
西南移四五十里于泽中自立结苇为外门因就营筑焉故其城周围三十五丈为九门故城处呼之以
为东城一清按魏书李元护传叔恤为东代郡太守盖太和迁洛以后以平城为代郡故以汉代郡之代
县为东代地形志代郡秦置孝昌中陷天平二年置领平城太平武周永固四县而无东代郡且后魏时
代郡又属肄州本纪太和十一年肄州之代郡民饥灵徵志神麚二年白鹿见代郡倒刺山皆故代县地
而志又缺则知所遗多矣)应劭曰城徙西南去故代五十里故名
代曰东城或传书倒错情用疑焉而无以辨之逆水
卷十三 第 19a 页 WYG0575-0240c.png
又西流注于祁夷之水逆之为名以西流故也祁夷
水东北径青牛渊水自渊注之耆彦云有潜龙出于
兹浦形类青牛焉故渊潭受名矣潭深不测而水周
多莲藕生焉祁夷水又北径一故城西西去代城五
十里又疑是代之东城而非所详也又径昌平郡东
魏太和中置西南去故城六十里又北连水(一清按黄氏本
作莲水非)入焉水出雊瞀(一清按孟康曰音句无师古曰雊音工头反瞀音莫豆反)县
东西北流径雊瞀县故城南又西径广昌城南(寰宇记蔚
卷十三 第 19b 页 WYG0575-0240d.png
州飞狐县下引水经云广昌县有古板殿城今本无之一清按北史魏纪明元帝永兴四年八月壬子幸
西宫临板殿大飨群臣即是处也)魏土地记曰代南二百里有广昌
城南通大岭即此非也十三州记曰平舒城东九十
里有广平城疑是城也寻其名状忖理为非又西径
王莽城南又西到刺山水注之水出到刺山西山甚
层峻未有升其巅者魏土地记曰代城东五十里有
到刺山山上有佳大黄也(一清按寰宇记云出椒大黄)其水北流
径一故亭东城北有石人故世谓之石人城西北注
卷十三 第 20a 页 WYG0575-0241a.png
连水又北径当城县故城西高祖十二年周勃定代
斩陈豨于当城即此处也应劭曰当桓都山作城故
曰当城也又径故代东而西北流注祁夷水祁夷水
西有随山山上有神庙谓之女即祠方俗所祠也祁
夷水又北径桑乾县故城东而北流注于㶟水地理
志曰祁夷水出平舒县北至桑乾入㶟是也(全氏曰按郑康
成注职方误以呕夷为祁夷而颜师古从之不知班志已自了然盖呕夷𣸦水也故于𣸦河之下大书曰
并州川则其为呕夷水无疑矣入㶟今本汉书作入沽盖误字也当作入治)㶟水又东北
卷十三 第 20b 页 WYG0575-0241b.png
径石山水口水出南山北流径空侯城东魏土地记
曰代城东北九十里有空侯城者也其水又东北流
注㶟水㶟水又东径潘县故城北东合协阳关水水
出协溪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
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骃曰笄头
山在潘城南即是山也又北径潘县故城左会潘泉
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曰舜所都也魏土
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
卷十三 第 21a 页 WYG0575-0241c.png
历山山上有虞舜庙十三州记曰广平城东北一百
一十里有潘县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树武其泉从广
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
流唯洴泉而已关水又东北流注于㶟水又东径雍
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
桑乾水在城南东流者也㶟水又东径下洛(一清按汉志作
下落)县故城南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
(一清按地形志无此文盖孝昌后已废省矣魏书穆罢傅太和十六年除燕州刺史镇广宁即此)
卷十三 第 21b 页 WYG0575-0241d.png
魏土地记曰去平城五十里城南二百步有尧庙㶟
水又东径高邑亭北又东径三台北㶟水又东径无
乡城北地理风俗记曰燕语呼亡为无(一清按亡与无同诗何有
何亡可證也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后汉书冯衍传饥者毛食章怀注云案衍集毛字作无今俗语犹然
者或古亦通乎无乡以旧俗呼为毛乡郦故引地理风俗记之文以释之不然亡无音义并同何须说得
其城在今直𨽻保安州南)今改宜乡也(一清按地形志东燕州太和中分恒州东部置孝昌
中陷天平中领流民置寄治幽州宜都城即宜乡也)㶟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
上承温泉于桥山下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
卷十三 第 22a 页 WYG0575-0242a.png
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
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改
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于㶟水㶟水
又东左得于延水口水出塞外柔元镇西长川城南
小山山海经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脩水出焉
东南流径且如县故城南应劭曰当城西北四十里
有且如城故县也代称不拘名号变改校其城郭相
去远矣地理志曰中部都尉治于延水出县北塞外
卷十三 第 22b 页 WYG0575-0242b.png
即脩水也脩水又东南径马城县故城北地理志东
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
俗谓是水为阿头阿头出戎方土俗变名耳又东径
零丁城南右合延乡水水出县西山东径延陵县故
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故县也俗
指谓之琦城川又东径罗亭又东径马城北又东注
脩水又东南于大宁郡北右注雁门水山海经曰雁
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雁出其门在高柳北高柳在
卷十三 第 23a 页 WYG0575-0242c.png
代中其山崇峦叠巘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
其水东南流径高柳县故城北旧代郡治秦始皇二
十三年虏赵王迁以国为郡王莽之所谓厌狄也(一清
按此是前汉西部都尉治后汉代郡治此)建武十九年世祖封代相堪为
侯国昔牵招斩韩忠于此处(一清按卮林曰魏志牵招传韩忠之头非断子
经之手注误也又招传称遣诣柳城地理志高柳属代郡柳城属辽西相去远矣善长又误)城在
平城东南六十七里于代为西北也雁门水又东南
流屈径一故城背山面泽北俗谓之叱崄城堆门水
卷十三 第 23b 页 WYG0575-0242d.png
又东南流屈而东北积而为潭其陂斜长而不方东
北可二十馀里广一十五里蒹葭丛生焉敦水注之
其水导源西北少咸之山南麓东流径参合县故城
南地理风俗记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
也敦水又东𣸢水注之水出东阜下西北流径故城
北俗谓之和堆城又北合敦水乱流东北注堆门水
故山海经曰少咸之山敦水出焉东流注于堆门之
水郭景纯曰水出雁门山谓斯水也雁门水又东北
卷十三 第 24a 页 WYG0575-0243a.png
入阳门山谓之阳门水与神泉水合水出苇壁北水
有灵焉及其密云不雨旸旱愆期多请祷焉水有二
流世谓之比连泉一水东北径一故城东世谓之石
虎城而东北流注阳门水又东径三会亭北又东径
西伺道城北又东托台谷水注之水上承神泉于苇
壁北东径阳门山南托台谷谓之托台水汲引泉溪
浑涛东注行者间一十馀渡东径三会城南又东径
托台亭北又东北径马头亭北东北注雁门水雁门
卷十三 第 24b 页 WYG0575-0243b.png
水又东径大宁郡北魏太和中置有脩水注之即山
海经所谓脩水东流注于堆门水也地理志有于延
水而无雁门脩水之名山海经有雁门之目而无说
于延河(一清按汉志堆门郡彊阴县诸闻泽在东北而是泽竟无闻焉)自下亦通谓
之于延水矣水侧有桑林故时人亦谓是水为丛桑
河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以名焉于延水又
东径罡城南按史记蔡泽燕人也谢疾归相秦号罡
成君疑即泽所邑也(一清按是时秦未并燕地恐误寰宇记许州许昌县有刚城燕
卷十三 第 25a 页 WYG0575-0243c.png
人蔡泽封此)世名武罡城于延水又东左与宁川水合水
出西北东南流径小宁县故城西东南流注于延水
又东径小宁县故城南地理志宁县也西部都尉治
王莽之博康也魏土地记曰大宁城西二十里有小
宁城昔邑人班(一清按乐史曰或作瑕)丘仲居水侧卖药于宁
百馀年人以为寿后地动宅坏仲与里中数十家皆
死民人取仲尸弃于延水中收其药卖之仲被裘从
而诘之此人失怖叩头求哀仲曰不恨汝故使人知
卷十三 第 25b 页 WYG0575-0243d.png
我耳去矣后为夫馀王驿使来宁此方人谓之谪仙
也于延水又东黑城川水注之水有三源出黑土城
西北奇源合注总为一川东南径黑土城西又东南
流径大宁县西而南入延河延河又东径大宁县故
城南地理志云广宁也王莽曰广康矣魏土地记曰
城在鸣鸡山西十里南通大道西达宁州于延水又
东南径鸣鸡山西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北三十里
有延河东流北有鸣鸡山史记曰赵襄子杀代王于
卷十三 第 26a 页 WYG0575-0244a.png
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代之夫人也
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乎遂磨笄于山而自杀
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山为磨笄山每夜有野
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为鸡鸣山魏土地记云
代城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其侧有钟乳穴赵襄
子既害代王迎姊姊代夫人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
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笄自刺而死使者自杀民怜
之为立神屋于山侧因名之为磨笄之山未详孰是
卷十三 第 26b 页 WYG0575-0244b.png
于延水又南径且居县故城南王莽之久居也其水
东南流注于㶟水地理志曰于延水东至广宁入沽
非矣(一清按今本汉书作东至宁入沽误也地理志上谷郡有宁县有广宁县据是注当作广宁非
宁也入沽当作入治治即㶟也道元故以为非观此则六朝时已讹治为沽矣)

  又东过涿鹿县北

  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又东北流径涿鹿县
故城南王莽所谓禠陆也(一清按汉志作抪陆音如抪遍九州之抪)黄帝
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
卷十三 第 27a 页 WYG0575-0244c.png
处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其水导源县之东泉魏
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
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
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南
(一清按黄氏本作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
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则流注阪泉乱流东北入
涿水涿水又东径平原郡南魏徙平原之民置此故
立侨郡以统流杂涿水又东北径祚亭北而东北入
卷十三 第 27b 页 WYG0575-0244d.png
㶟水亦云涿水枝分入匈奴者谓之涿耶水地理潜
显难以究昭非所知也㶟水又东南左会清夷水亦
谓之沧河也水出长亭南西径北城村故城北又西
北平乡川水注之水出平乡亭西西北流注清夷水
清夷水又西北径阴莫亭在居庸县南十里清夷水
又西会牧牛山水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八十里有
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河之上源也山在县东
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庙耆旧云山下亦有百
卷十三 第 28a 页 WYG0575-0245a.png
泉竞发有一神牛駮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山得
其名今山下导九十九泉积以成川西南流谷水与
浮图沟水注之出夷舆县故城西南王莽以为朔调
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沧水又西南右合地裂沟
古老云晋世地裂分此界间成沟壑有小水俗谓之
分界水南流入沧河又西径居庸县故城南魏上谷
郡治昔刘虞攻公孙瓒不剋北保此城为瓒所擒有
粟水入焉水出县下城西枕水又屈径其县南南注
卷十三 第 28b 页 WYG0575-0245b.png
沧河又西右与阳沟水合水出县东北西南流径居
庸县故城北西径大翮小翮山南高峦截云层陵断
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
年及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𨽻书秦始皇时官务烦
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徵而辄
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
槛车送之次仲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其车外翻飞
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小翮之名矣
卷十三 第 29a 页 WYG0575-0245c.png
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
上神名大翮神山屋东有温汤水口其山在县西北
二十里峰举四十里上庙则次仲庙也右出温汤疗
治万病泉所发之麓俗谓之土亭山此水炎热倍甚
诸汤下足便烂人体疗疾者要须别引消息用之耳
不待言(一清按下有缺文)大翮山东其水东南流左会阳沟
水乱流南注沧河沧河又左得清夷水口魏土地记
曰牧牛泉西流与清夷水合者也自下二水互受通
卷十三 第 29b 页 WYG0575-0245d.png
称矣清夷水又西灵泉水注之水出马兰西泽中众
泉泻溜归于泽泽水所钟以成沟渎渎水又左与马
兰溪水会水导源马兰城城北负山势因阿仍溪民
居所给惟仗此水水南流出城东南入泽水泽水又
南径灵亭北又屈径灵亭东次仲落鸟翮于此故是
亭有灵亭之称矣其水又南流注于清夷水清夷水
又西得泉沟水水导源川南平地北注清夷水清夷
水又西南得桓公泉盖齐桓公霸世北伐山戎过孤
卷十三 第 30a 页 WYG0575-0246a.png
竹西征束马县车上卑耳之西极故水受斯名也水
源出沮阳县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径
沮阳县故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曰朔
调县曰沮阴阚骃曰涿鹿东北至上谷城六十里魏
土地记曰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其水又屈径其城
西南流注于㶟水㶟水南至马陉山谓之落马洪

  又东南出山

  㶟水又南入山瀑布飞梁县河注壑漰湍十许丈谓
卷十三 第 30b 页 WYG0575-0246b.png
之落马洪抑亦孟门之流也㶟水自南出山谓之清
泉河俗亦谓之曰干水非也㶟水又东南径良乡县
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过广阳蓟县北(一清按章怀后汉书注曰蓟县名本字从契从邑见说文许慎曰周封皇帝之
后于𨜒从邑契声读若蓟上谷有𨜒县而蓟字下云共也则非地名书传皆相沿作蓟字)

  㶟水又东径广阳县故城北谢承后汉书曰世祖与
铫期出蓟至广阳欲南行即此城也谓之小广阳㶟
水又东北径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南七里
卷十三 第 31a 页 WYG0575-0246c.png
有清泉河而不径其北盖经误證矣昔周武王封尧
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邱因邱以名邑也犹鲁
之曲阜齐之营邱矣武王封召公之故国也(全氏曰蓟与燕
各是一国其后燕并蓟耳此承班志之误)秦始皇二十三年灭燕以为广
阳郡汉高帝以封卢绾为燕王更曰燕国(顾氏炎武北平古今
记云史记始皇纪三十六郡无广阳之名当以昭帝置者为定地理志广阳国高帝燕国昭帝元凤元年
为广阳郡是也)王莽改曰广公县曰代成(一清按汉志云莽曰广有县曰代戎)
城有万载宫光明殿(一清按汉书作明光殿论衡亦曰燕王旦在明光宫则光明字
卷十三 第 31b 页 WYG0575-0246d.png
疑误)东掖门下旧慕容隽立铜马像处昔慕容廆有骏
马赭白有奇相逸力至隽光寿元年齿四十九矣而
骏逸不亏隽奇之比鲍氏骢命铸铜以图其像亲为
铭赞镌颂其傍像成而马死矣大城东门内道左有
魏征北将军建成乡景侯刘靖碑晋司𨽻校尉王密
表靖功加于民宜在祀典以元康四年九月二十日
刋石建碑扬于后叶矣㶟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
上承蓟水西注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
卷十三 第 32a 页 WYG0575-0247a.png
导源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
也渌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湖水东
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昔铫期奋戟处也其水
又东入㶟水㶟水又东径燕王陵南陵有伏道西北
出蓟城中景明中造浮图建刹穷泉掘得此道王府
所禁莫有寻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二(一清按此处有脱文)
趾磐固犹自高壮竟不知何王陵(一清按魏书地形志燕郡蓟有燕昭
王陵燕惠王陵后人遂因此误以燕剌王旦戾陵当之非戾陵在蓟西南此陵在蓟东南观道元所叙高
卷十三 第 32b 页 WYG0575-0247b.png
梁河甚明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九年二月诏改葬汉二燕王于城东蔡圭傅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东城
外海陵广京城围基在东城内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诏改葬于城外俗传六国时燕王及太子丹之
葬及启圹其东墓之柩题其端曰燕灵王旧旧古柩字通用乃西汉高祖子刘建葬也其西盖燕康王刘
嘉之葬圭作两燕王墓辨据葬制名物款刻甚详观此则知地形志之非道元疑而未定可谓有识者矣)
㶟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
流东注径燕王陵北又东径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
地记曰蓟东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其水又东南入
㶟水也

卷十三 第 33a 页 WYG0575-0247c.png
  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

  汉光武建武二年封颍川太守寇恂为雍奴侯魏遣
张合乐进围雍奴即此城矣笥沟沽水之别名也魏
土地记曰清泉河上承桑乾河东流与潞河合㶟水
东入渔阳所在枝分故俗谚曰高梁无上源(一清按高梁水
首受㶟水于戾陵堰见下卷鲍邱水篇)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微涓浅
薄裁足津通凭藉涓流方成川圳清泉至潞所在枝
分更为微津散漫难寻故也
卷十三 第 33b 页 WYG0575-0247d.png








  水经注释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