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1a 页 WYG0575-016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九

  仁和赵一清撰

  清水  沁水  淇水

  荡水  洹水

  清水出河内脩武县之北黑山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
积以成川西南流屈曲瀑布垂岩悬河注壑二十馀
卷九 第 1b 页 WYG0575-0161b.png
丈雷扑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曾深兽迹不交隍
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
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
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飞流清泠
洞观谓之清水矣溪曰瑶溪又曰瑶涧清水又南与
小瑶水合水近出西溪北穷溪东南流注之清水清
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脩武县
故城西北脩武故宁也亦曰南阳矣马季长曰晋地
卷九 第 2a 页 WYG0575-0162a.png
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
故应劭地理风俗记云河内殷国也周名之为南阳
又曰晋始启南阳今南阳城是也秦始皇改曰脩武
徐广王隐并言始皇改瓒注汉书云案韩非书秦昭
王越赵长平西伐脩武时秦未兼天下脩武之名久
矣余案韩诗外傅言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名宁曰
脩武矣魏献子田大陆还卒于宁是也汉高帝八年
封都尉魏遫为侯国亦曰大脩武有小故称大小脩
卷九 第 2b 页 WYG0575-0162b.png
武在东汉祖与滕公济自玉门津而宿小脩武者也
大陆即吴泽矣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
吴泽水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西则界沟水
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光沟为
长明沟分枝津东径雍城南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
西北泉流南注径雍城西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将
以狄伐郑富辰谏曰雍文之昭也京相璠曰今河内
出山阳西有故雍城又东南注长明沟沟水又东径
卷九 第 3a 页 WYG0575-0162c.png
射犬城北汉大司马张扬为将杨丑所害眭固杀丑
屯此欲北合袁绍典略曰眭固字白莬或戒固曰将
军字莬而此邑名犬菟见犬其势必惊宜急去莬不
从汉兴平四年(一清按魏书武帝纪事在建安四年兴平改元仅二年郦氏误记也)
太祖斩之于此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守之兖州叛太
祖曰唯种不弃孤及走太祖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
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公曰难(一清按魏书作唯何氏焯曰此正可
与史参异同耳)其才也释而用之长明沟水东入石涧东流
卷九 第 3b 页 WYG0575-0162d.png
蔡沟水入焉水上承州县北白马沟东分谓之蔡沟
东会长明沟水又东径修武县之吴亭北东入吴陂
水次北有苟泉水入焉水出山阳县故修武城西南
同源分派裂为二水南为苟泉北则吴渎二渎双导
俱东入陂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陆真阜南有皇
母马鸣二泉东南合注于吴陂也次陆真阜之东北
得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参差合次南注
于陂泉在浊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汉献帝为
卷九 第 4a 页 WYG0575-0163a.png
山阳公浊鹿城即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际泽侧有
隤城也春秋隐公十一年王以攒芧隤十二邑与司
寇苏忿生者也(何氏曰按左傅乃是以苏忿生之田与郑苏公武王之司寇注误记)
相璠曰河内修武县北有故隤城实中今世俗谓之
皮垣方四百步实中高八丈际陂北隔水一十五里
俗所谓兰丘也方二百步西一十里又有一丘际山
世谓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状相类疑即古攒芧也杜
预曰二邑在修武县北所未详也又东长泉水注之
卷九 第 4b 页 WYG0575-0163b.png
源出白鹿山东南伏流径一十三里重源浚发于邓
城西北东南伏流世亦谓之重泉水也又径七贤祠
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
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
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
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
林七贤也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
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
卷九 第 5a 页 WYG0575-0163c.png
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
有遗竹焉盖谓此也其水又南径邓城东名之为邓
渎有谓之为白屋水也昔司马懿征公孙渊还达白
屋即于此也其水又东南流径隤城北又东南历泽
注于陂泉水东流谓之八光沟而东流注于清水谓
之长清河而东周永丰坞有丁公泉发于焦泉之右
次东又得焦泉泉发于天门之左天井固右天门山
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高两匹深丈馀更无所出
卷九 第 5b 页 WYG0575-0163d.png
世谓之天门也东五百馀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
人平行东南入径至天井(一清按太平御览河北天门山引水经注曰俗谓之
百家岩岩可容百家故以为名山有石穴状如门才得通人自平地东南入便至天井与此文不同)直
上三匹有馀扳蹑而升至上平东西二百步南北七
百步四面崄绝无由升陟矣上有比丘释僧训精舍
寺有十馀僧给养难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
右杂树疏挺有一石泉方丈馀清水湛然常无增减
山居者资以给饮北有石室二口旧是隐者念一之
卷九 第 6a 页 WYG0575-0164a.png
所今无人矣泉发于北阜南流成溪世谓之焦泉也
次东得鱼鲍泉次东得张波泉次东得三渊泉梗河
参连女宿相属是四川在重门城西并单川南注也
重门城昔齐王芳为司马师废之宫于此即魏志所
谓送齐王于河内重门者也城在共县故城西北二
十里城南有安阳陂次东又得卓水陂次东有北门
陂(一清按北门陂即百门陂也魏书地形志林虑郡共有卓水陂柏门山柏门水南流名太清水金史
地理志卫州苏门有百门陂苏门即汉志之共县隋曰共城金改苏门今河南卫辉府之辉县也县西北
卷九 第 6b 页 WYG0575-0164b.png
七里有苏门山亦曰百门山有百门泉左傅定公十四年晋人败郑师及范氏之师于百泉即百门泉矣
百与北音相近致讹)陂方五百步在共县故城西汉高帝八年
封玈罢师为共严侯国即共和之故国也共伯既归
帝政逍遥于共山之上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仙者
孙登之所处袁彦伯竹林七贤傅嵇叔夜尝采药山
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
琴而五声和其水三川南合谓之清川又南径凡城
东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曰共县有汎亭周凡伯国
卷九 第 7a 页 WYG0575-0164c.png
春秋隐公七年经书王使凡伯来聘是也杜预曰汲
郡共县东南有凡城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与前四
水总为一渎又谓之陶水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东
周新丰坞又东注也(一清按太平寰宇记修武县下引水经注云五里泉在修武乡
今本无之)

  东北过获嘉县北

  汉书称越相吕嘉反武帝元鼎六年巡行于汲新中
乡得吕嘉首因以为获嘉县后汉封侍中冯石为侯
卷九 第 7b 页 WYG0575-0164d.png
国县故城西有汉桂阳太守赵越墓冢北有碑越字
彦善县人也累迁桂阳郡五官将尚书仆射遭忧服
阕守河南尹建宁中卒碑东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
石牛羊虎俱碎沦毁莫记清水又东周新乐城城在
获嘉县故城东北即汲之新中乡也

  又东过汲县北

  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
急也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常钓于此也城东门北
卷九 第 8a 页 WYG0575-0165a.png
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
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
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傅今临此国
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于是国老王喜廷掾郑笃
功曹邠勒等咸曰宜之遂立坛祀为之位主城北三
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水翘
楚竞茂相傅云太公之故居也晋太康中范阳卢无
忌为汲令立碑于其上(金石录跋尾曰晋太公碑略云太公望者此县人大晋受
卷九 第 8b 页 WYG0575-0165b.png
命四海一统太康二年县之西偏有盗发冢而得竹策之书藏书之年当秦坑儒之前八十六岁又云其
周志曰文王梦天帝服元𧟄以立于令狐之津帝曰昌赐汝望文王再拜稽首太公于后亦再拜稽首文
王梦之夜太公梦之亦然其后文王见太公而询之曰而名为望乎答曰唯为望文王曰吾如有所于汝
见太公言其年月与其日且尽道其言臣以此得见也文王曰有之有之遂与之归以为卿士又曰其纪
年曰康王六年齐太公卒参考年数盖一百一十馀岁按前世所傅汲冢诸书独有纪年穆太子传师春
等不载所谓周志者不知为何书而杜预左氏傅后叙云汲冢书凡七十五卷皆藏秘府预亲见之以此
知不时十馀万言其亡逸见于今者绝少也碑汲县令卢无忌立后题太康十年三月云)太公避
纣之乱屠隐市朝遁钓鱼水何必渭滨然后磻溪苟
卷九 第 9a 页 WYG0575-0165c.png
惬神心曲渚则可磻溪之名斯无嫌矣清水又东径
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桥石崩禠馀基尚存清水又东
与仓水合水出西北方山上方山在卫县西有仓谷
谷有仓玉珉石故名焉其水东南流潜行地下又东
南复出俗谓之雹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
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
县南有牧野竹书纪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
败之于坶野诗所谓坶野洋洋檀车煌煌者也有殷
卷九 第 9b 页 WYG0575-0165d.png
大夫比干冢前有石铭题𨽻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
记唯此今已中折不知谁所志也(曹氏安太师比干录曰按卫辉府旧
志云殷少师比干墓在汲县西北一十五里墓前有殷比干墓四字碑年深石断字画不全世传以为孔
子所书今此碑见存窃观其体势与周穆王时书吉日癸巳石刻相类其为古笔无疑谨用摹锓以暴于
世云叶氏奕苞续金石录曰比干墓碑在汲县汉𨽻释文汉𨽻字源辨其缪然比干为三古杀身成仁之
第一人而尼父是其族孙为之标识宜也以疑传疑存之亦无不可洪氏曰大观中会稽石国佐有此四
字比水经又阙其三字画清劲乃东汉威灵时人所书收碑如欧赵皆未之见予按今存四字乃𨽻书决
非宣圣之笔洪说当不缪也一清按汉𨽻释文洪文惠公撰集即叶氏所引之文是也亦见𨽻续汉𨽻字
卷九 第 10a 页 WYG0575-0166a.png
源乃宋槜李娄机彦发所纂其言曰水经云朝歌县南牧野比干冢前有石铭𨽻云殷大夫比干之墓今
只四字复不完石公弼跋云殷比干墓四字在今卫州比干墓上世傅孔子书然𨽻始于秦非孔子书必
矣字画劲古当是汉人书又比干录尚有铜盘铭十六字左林右泉后岗前道万世之宁兹焉是宝亦是
先圣古文篆曹以宁云唐开元中为耕地者所得至元延祐戊午卫辉府路学正王公悦临摹汝帖推官
张淑记之汲尹王元恕勒石是则善长所不及知也好古之士安得长存天地间哉)太和中高
祖孝文皇南巡亲幸其坟而加吊焉刋石树碑列于
墓隧矣(金石录跋尾曰后魏孝文帝吊比干文其首已残缺惟元载字可识其下云岁御次乎阉
茂望舒会于星纪十有四日日惟甲申抑尔雅云岁在戍曰阉茂又郑康成注月令仲冬者日月会于星
卷九 第 10b 页 WYG0575-0166b.png
纪后魏孝文以太和十八年十一月甲申经比干墓亲为吊文树碑而刻之是岁甲戌其说皆合其未尝
改元而称元载者孝文以是岁迁都洛阳盖以迁都之岁言之也又云碑阴画纪侍从群臣官爵姓名一
清按是碑文载太师比干录及卫辉府志文繁不录德甫所云碑首残缺惟元载字可识今其碑云惟皇
搆迁中之元载正以宅洛之岁言之也)雹水又东南入于清水又东南
径合城南故三会亭也以淇清合河故受名焉清水
又屈而南径属皇台东北南注之也

  又东入于河

  谓之清口即淇河口也盖互受其名耳地理志曰清
卷九 第 11a 页 WYG0575-0166c.png
河水出内黄县南(一清按汉志魏郡内黄县清河水在南)无清水可来
所有者唯钟是水耳盖河徒南注清水渎移汇流径
绝馀目尚存故东川有清河之称相嗣不断曹公开
白沟遏水北注方复故渎矣

  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

  沁水即涅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
奇注径泻一隍又南会三水沿历出左右近溪参差
翼注之也

卷九 第 11b 页 WYG0575-0166d.png
  南过谷远县东又过陭氏县东

  谷远县王莽之谷近也沁水又南径陭氏县故城东
刘聪以詹事鲁繇为冀州治此也沁水又南历陭氏
关又南与骉骉水合水出东北巨峻山乘高泻浪触
石流响世人因声以纳称西南流注于沁沁水又南
与秦川水合水出巨峻山东带引众溪积以成川又
西南径端氏县故城东昔韩赵魏分晋迁晋君于端
氏县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于沁水

卷九 第 12a 页 WYG0575-0167a.png
  又南过阳阿县东

  沁水南径阳阿县故城西魏土地记曰建兴郡治阳
阿县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
合水出泽城西白涧岭下东径濩泽墨子曰舜渔濩
泽应劭曰泽在县西北又东径濩泽县故城南盖以
泽氏县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元武濩
泽者也其冰际城东注又东合清渊水水出其城北
东南径泽城东又南入于濩泽水濩泽水又东得阳
卷九 第 12b 页 WYG0575-0167b.png
泉水口水出鹿台山山上有水渊而不流其水东径
阳陵城南即阳阿县之故城也汉高帝七年封卞䜣
为侯国(一清按史表作齐哀侯汉表作齐侯其石卞䜣封邑当属平原之阿阳非此阳阿也详河
水篇注)水历嶕峣山东下与黑岭水合水出西北黑岭
下即开隥也其水东南流径北乡亭下又东南径阳
陵城东南注阳泉水阳泉水又南注濩泽水又东南
又有上涧水注之水导源西北辅山东径铜于崖南
历析城山北山在濩泽禹贡所谓砥柱析城至于王
卷九 第 13a 页 WYG0575-0167c.png
屋也山甚高峻上平坦下有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
生草木数十步外多细竹其水自山阴东入濩泽水
濩泽水又东南注于沁水沁水又东南阳阿水左入
焉水北出阳阿川南流径建兴郡西其水又东南流
径午壁亭东而南入山沿波漱石漰涧八丈环涛毂
转西南流入于沁水又南五十馀里沿流上下步径
裁通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茏茂密奇为翳荟也

  又南出山过沁水县北

卷九 第 13b 页 WYG0575-0167d.png
  沁水南径石门世谓之沁口魏土地记曰河内郡野
王县西七十里有沁水左径沁水城西附城东南流
也石门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为魏野王典农中
郎将之所造也案其表云臣孚言臣被明诏兴河内
水利臣既到检行沁水源出铜鞮山屈曲周回水道
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曾岩高峻天时霖雨
众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汎滥岁功不成
臣辄案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馀枚臣以
卷九 第 14a 页 WYG0575-0168a.png
为方石为门若天亢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
溢则闭石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
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陛下特出臣表敕大司
农府结人工勿使稽延以赞时要臣孚言诏书听许
于是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门枋故石门旧有
枋口之称矣溉田顷亩之数间关岁月之功事见门
侧石铭矣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
车辙牛迹耆旧傅云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就也其水
卷九 第 14b 页 WYG0575-0168b.png
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为朱沟水沁水又径沁水县
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
晋地矣又云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东径沁水亭北
世谓之小沁城沁水东右合小沁水水出北山台渟
渊南流为台渟水东南入沁水沁水又东倍涧水注
之北出五行之山南流注于沁水

  又东过野王县北

  沁水又东䢴水注之水出太行之阜山即五行之异
卷九 第 15a 页 WYG0575-0168c.png
名也淮南子曰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
行崄固德能覆也内贡回矣使吾暴乱则伐我难矣
君子以为能持满高诱云今太行山也在河内野王
县西北上党关也诗所谓徒殆野王道倾盖上党关
即此山矣其水南流径䢴城西故䢴国也城南有䢴
台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伐郑富辰谏曰䢴武之
穆也京相璠曰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䢴城䢴台
是也今故城当太行南路道出其中汉武帝封李寿
卷九 第 15b 页 WYG0575-0168d.png
为侯国(一清按汉表是征和二年封)䢴水又东南径孔子庙东庙
廷有碑魏太和元年孔灵度等以旧宇毁落上求修
复野王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
表闻立碑于庙治中刘明别驾吕次父主簿向班虎
荀灵龟以宣尼大圣非碑颂所称宜立记焉云仲尼
伤道不行欲北从赵鞅闻杀鸣犊遂旋车而反及其
后也晋人思之于太行岭南为之立庙盖往时回辕
处也余按诸子书及史籍之文并言仲尼临河而叹
卷九 第 16a 页 WYG0575-0169a.png
曰丘之不济命也夫是非太行回辕之言也碑云鲁
国孔氏官于洛阳因居庙下以奉蒸尝斯言至矣盖
孔因迁山下追思圣祖故立庙存飨耳其由刘累迁
鲁立尧祠于山矣非谓回辕于此也䢴水东南径䢴
亭西京相璠曰又有亭在台西南三十里今是亭在
䢴城东南七八里盖京氏之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
详其水又南流注于沁沁水东径野王县故城北秦
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绝而韩之野王降始
卷九 第 16b 页 WYG0575-0169b.png
皇拔魏东地置东郡卫元君自濮阳徙野王即此县
也汉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为河内郡王莽之后队
县曰平野矣魏怀州刺史治皇都迁洛省州复郡水
北有华岳庙庙侧有攒柏数百根对郭临川负冈荫
渚青青弥望奇可玩也怀州刺史顿丘李洪之之所
经构也庙有碑焉是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龟以和
平四年造天安元年立沁水又东朱沟枝津入焉又
东与丹水合水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
卷九 第 17a 页 WYG0575-0169c.png
之源源水山海经曰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
水出焉即斯水矣丹水自原东北流又屈而东注左
会绝水地理志曰高都县有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
绝水是也绝水出泫氏县西北杨谷故地理志曰杨
谷绝水所出东南流左会长平水水出长平县西北
小山东南流径其县故城(一清按魏书地形志邵郡皇兴四年置领苌平县即
斯县也)泫氏之长平亭也史记曰秦使左庶长王龁攻
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使廉颇为将后遣
卷九 第 17b 页 WYG0575-0169d.png
马服君之子赵括代之秦密使武安君白起攻之括
四十万众降起起坑之于此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
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
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
号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沿山互隰南北五十许里
东西二十馀里悉秦赵故垒遗壁旧存焉汉武帝元
朔二年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国(全氏曰卫将军所封国索隐曰汝南其子
封宜春侯亦在汝南然则非上党之长平也一清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
卷九 第 18a 页 WYG0575-0170a.png
平裴骃曰地理志汝南有长平县故城在今陈州西六十里)其水东南流注绝水
绝水又东南流径泫氏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晋烈
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绝水东南与泫水会水导源
县西北泫谷东流径一故城南俗谓之都乡城又东
南径泫氏县故城南世祖建武六年封万普为侯国
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一清按汉志丹
水入泫泫即绝也绝水南至壄王入沁善长分为二水与班固异)上党记曰长平城
在郡南山中(一清按刘昭郡国志补注引上党记曰白起城在郡南山中百二十里长平城
卷九 第 18b 页 WYG0575-0170b.png
即白起城也)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
由是俗名为丹水斯为不经矣丹水又东南流注于
丹谷即刘越石扶风歌所谓丹水者也(卮林曰刘琨扶风歌曰朝
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文选李善注引晋宫阁名曰洛阳城广莫门北向汉书上党高都县莞谷丹水所
出也盖即郦元之说予按上党去雒千五百里朝发雒城暮宿高都虽有乘风之翼蹑景之足不能如是
之疾且其诗曰顾瞻望宫阙宁有天井关头可睇德阳殿角乎考地志宏农有丹水县丹水出上雒冢领
山东至析入均者斯为近之耳)晋书地道记曰县有太行关丹溪为
关之东谷途自此去不复由关矣丹水又径二石人
卷九 第 19a 页 WYG0575-0170c.png
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
以之分境丹水又东南历西岩下岩下有大泉涌发
洪流巨输渊深不测蘋藻冬芹竟川含绿虽严辰肃
月燕麦暄萋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县故城
西所谓长平白水也东南流历天井关地理志曰高
都县有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在井北
遂因名焉故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崄峻入天井
之高关太元十五年晋征虏将军朱序破慕容永于
卷九 第 19b 页 WYG0575-0170d.png
太行遣军至白水去长子一百六十里白水又东天
井溪水会焉水出天井关(一清按章怀后汉书注曰太行山上天井关南有天
井泉水三所)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白水又东南流
入丹水谓之白水交丹水又东南出山径鄈城西城
在山际俗谓之期城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山阳有
鄈城京相璠曰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有鄈城竹书
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
即此成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转光沟水出焉丹水又
卷九 第 20a 页 WYG0575-0171a.png
西径苑乡城北南屈东转径其城南东南流注于沁
谓之丹口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井水三日绝不
流幽公九年井水出相反击即此水也沁水又东光
沟水注之也水首受丹水东南流界沟水出焉又南
入沁水又东南流径成乡城北又东径中都亭南又
合界沟水水上承光沟东南流长明沟水出焉又南
径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东过周县北

卷九 第 20b 页 WYG0575-0171b.png
  县故周也(一清按水经多以州为周如武周泉周之类此是汉志河南郡之州县而水经以为
周郦故以县故州也释之后人并注之州字亦改从周)春秋左傅隐公十有一
年周以赐郑公孙段六国时韩宣子徙居之(何氏曰此注多
误文公孙段事在昭公三年去隐公十一年甚远韩起又不逮六国时且亦未尝徙居之全氏曰周以赐
郑下有脱文盖州本温地苏忿生叛王王以赐郑而郑不能有也晋启南阳州入焉赵氏郤氏栾氏递有
之昭公三年晋以赐郑公孙段七年复归之晋而韩宣子以易原县于宋乐大心然其后仍属晋公家宋
行人乐祁之死晋人止其尸于州以求盟是也史记韩宣子晚居州然则宣子虽不逮六国时而未始不
居州也其文不见于左而见于史义门覈之未尽)有白马沟水注之水首受
卷九 第 21a 页 WYG0575-0171c.png
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东南流径
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流注于
沁也

  又东过怀县之北

  韩诗外傅曰武王伐纣到邢丘更名邢丘曰怀春秋
时赤翟伐晋围怀是也王莽以为河内故河内郡治
也旧三河之地矣韦昭曰河南河东河内为三河也
县北有沁阳城沁水径其南而东注也

卷九 第 21b 页 WYG0575-0171d.png
  又东过武德县南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
沁水于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有朱沟水注之其
水上承沁水于沁水县西北自枋口东南流奉沟水
右出焉又东南流右泄为沙沟水也其水又东南于
野王城西枝渠左出焉以周城溉东径野王城南又
屈径其城东而北注沁水朱沟自枝渠东南径州城
南又东径怀城南又东径殷城北郭缘生述征记曰
河之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或谓楚汉之际殷王卬
卷九 第 22a 页 WYG0575-0172a.png
治之非也余按竹书纪年云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
即是城也然则殷之为名久矣知非从卬始昔刘聪
以郭默为殷州刺史都督缘河诸军事治此(全氏曰郭默尝
附刘曜非刘聪)朱沟水又东南注于湖湖水右纳沙沟水水
分朱沟南派东南径安昌城西汉成帝河平四年封
丞相张禹为侯国(全氏曰张禹所封在汝南地理志汝南郡安昌县下云侯国外戚恩
泽侯表亦云是汝南方舆纪要安昌城在信阳州西北七十里汉县属汝南郡亦见淮水注)今城
之东南有古冢时人谓之张禹墓余按汉书禹河内
卷九 第 22b 页 WYG0575-0172b.png
轵人徙家莲勺鸿嘉元年禹以老乞骸自治冢茔起
祠堂于平陵之肥牛亭近延陵奏请之诏为徙亭哀
帝建平二年薨遂葬于彼此则非也沙沟水又东径
隰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太叔于温杀之于隰
城是也京相璠曰在怀县西南又径殷城西东南流
入于陂陂水又直武德县南至荥阳县北东南流入
于河先儒亦咸谓是沟为泲渠故班固及阚骃并言
泲水至武德入河盖泲水枝渎条分所在布称亦兼
卷九 第 23a 页 WYG0575-0172c.png
丹水之目矣

  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

  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水出水侧颓波漰注冲激
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磥砢交积隍
间倾澜渀荡势同雷转激水散氛暧若雾合又东北
沾水注之水出壶关县东沾台下石壁崇高昂藏隐
天泉流发于西北隅与金谷水合金谷即沾台之西
溪也东北会沾水又东流注于淇淇水又径南罗川
卷九 第 23b 页 WYG0575-0172d.png
又历三罗城北东北与女台水合水发西北三女台
下东北流注于淇(汉志上党即壶关县下沾水东至朝歌入淇)淇水又东
北径淇阳川径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抌淇淇水
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径石楼南
在北陵石上练垂桀立亭亭极峻其水西流水也又
东径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淇水
又东出山分为二水水会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沟左
为菀水右则淇水自元甫城东南径朝歌县北竹书
卷九 第 24a 页 WYG0575-0173a.png
纪年晋定公十八年淇绝于旧卫即此也淇水又东
屈而西转径顿丘北故阚骃云顿丘在淇水南又屈
径顿丘西尔雅曰山一成谓之顿丘释名谓一顿而
成丘无高下大小之杀也诗所谓送子涉淇至于顿
丘者也魏徙九原西河土军诸胡置五军于丘侧故
其名亦曰五军也(一清按魏书地形志有南北吐京郡后徙其民于此坟有吐京之名
土军五军盖吐京之变音)太和(一清按太和下有缺文魏书地形志顿丘郡晋武帝置顿丘县太和
中并汲郡此必言顿丘郡县废置之由故有太和二字太和为魏孝文帝年号朱谋㙔仅知正其错简惜
卷九 第 24b 页 WYG0575-0173b.png
不知指其缺失也)泉源水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一
出东南老人晨将渡水而沈吟难济纣问其故左右
曰老者髓不实故畏寒也纣乃于此斮胫而视髓也
其水南流东屈径朝歌城南晋书地道记曰本沬邑
也诗云爰采唐矣沬之乡矣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
殷都也(一清按禹贡锥指曰殷本纪曰武乙复去亳徙河北此即纣都朝歌也武丁自邺南复迁
于亳至武乙则又自亳迁于朝歌淇水注引晋书地道记谓武丁迁居沬邑盖误以武乙为武丁耳)禹
贡纣都在冀州大陆之野即此矣(一清按此句甚费寻思盖抄变汉书
卷九 第 25a 页 WYG0575-0173c.png
地理志而误者班固于钜鹿郡钜鹿县下云禹贡大陆泽在北纣所作沙丘台在东北七十里郦氏率笔
书之今尚书具在乌有是耶史记殷本纪武丁立殷复居亳徙河北盖四世至纣不复再迁河北即朝歌
也杜佑曰卫县西二十五里有古朝歌城刘朐曰纣所都朝歌城在卫县西今直𨽻大名府浚县河南卫
辉府淇县交界之地也)有糟丘酒池之事焉有新声靡乐号邑
朝歌晋灼曰史记乐书纣为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
时也故墨子闻之恶而回车不径其邑论语撰考谶
曰邑名朝歌颜渊不舍七十弟子掩目宰予独顾由
蹶堕车宋均曰子路患宰予顾视凶地故以足蹶之
卷九 第 25b 页 WYG0575-0173d.png
使堕车也今城内有殷鹿台纣昔自投于火处也竹
书纪年曰武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
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武王以殷之遗民封
纣子武庚于兹邑分其地为三曰弼鄘卫使管叔蔡
叔霍叔辅之为三监叛周讨平以封康叔为卫箕子
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径其父母之邦也不胜
悲作麦秀歌地居河淇之间后乃属晋战国时皆属
于赵男女淫纵有纣之遗风土崄多寇汉以虞诩为令
卷九 第 26a 页 WYG0575-0174a.png
朋友以难治致吊诩曰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
乎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水出朝歌城北东流
南屈径其城东又东流与美沟合水出朝歌西北大
岭下东出径骆驼谷于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美沟
之目矣历十二崿崿流相承泉响不断返水捍注淃
浚深隍隍閒积石千通水穴万变观者若思不周赏
情乏图状矣其水东径朝歌城北又东南流注马沟
水又东南注淇水为肥泉也故卫诗曰我思肥泉兹
卷九 第 26b 页 WYG0575-0174b.png
之永叹毛注云同出异归为肥泉尔雅曰归异出同
曰肥释名曰本同出时所浸润少所归各枝散而多
似肥者也犍为舍人曰水异出流行合同曰肥今是
水异出同归矣博物志谓之澳水诗云瞻彼淇澳菉
竹猗猗毛云菉王刍也竹篇竹也汉武帝塞决河斩
淇园之竹木以为用寇恂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
馀万以益军资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唯王刍篇草
不异毛兴又言澳隈也郑亦不以为津源而张司空
卷九 第 27a 页 WYG0575-0174c.png
专以为水流入于淇非所究也然斯水即诗所谓泉
源之水也故卫诗云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卫女思归
指以为喻淇水在右盖举水所入为左右也(一清按泉源水
入淇即今卫辉府辉县之卫河也道元详其水而逸其名)淇水又南历枋堰旧淇
水口东流径黎阳县界南入河地理志曰淇水出共
东至黎阳入河沟洫志曰在遮害亭西一十八里至
淇水口是也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
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
卷九 第 27b 页 WYG0575-0174d.png
为枋头是以卢谌征艰赋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
堤者也自后遂废魏熙平中复通之故渠历枋城北
东出今渎破故堰其堰悉铁柱木石参用其故渎南
径枋城西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注清水水流上下
更相通注河清水盛北入故渠自此始矣一水东流
径枋城南东与菀口合菀水上承淇水于元甫城西
北自石堰东菀城西屈径其城南又东南流历五军
东北得旧石浢故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今惟通并
卷九 第 28a 页 WYG0575-0175a.png
为二一水西注淇水谓之天井沟一水径五军东分
为蓼沟东入白祀陂又南分东入同山陂溉田七十
馀顷二陂所结即台阴野矣菀水东南入淇水淇水
右合宿胥故渎渎受河于顿丘县遮害亭东黎山西
北会淇水处立石堰遏水令更东北注魏武开白沟
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故苏代曰次宿胥之口魏
无虚顿丘即指是渎也淇水又东北流谓之白沟径
雍榆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孙豹救晋次于雍
卷九 第 28b 页 WYG0575-0175b.png
榆者也淇水径其城东东北径同山东又北径其城东
东北径帝喾冢西世谓之顿丘台非也皇览曰帝喾
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者也又北径白
祀山东历广阳里径颛顼冢西俗谓之殷王陵非也
帝王世纪曰颛顼葬东郡顿丘城南广阳里大冢者
是也淇水又北径顿丘县故城西古文尚书以为观
地矣盖太康弟五君之号曰五观者也竹书纪年晋
定公三十一年城顿丘皇览曰顿丘者城门名顿丘
卷九 第 29a 页 WYG0575-0175c.png
道世谓之殷皆非也盖因丘而为名故曰顿丘矣淇
水东北径枉人山东牵城西春秋左傅定公十四年
公会齐侯卫侯于牵者也杜预曰黎阳东北有牵城
即此城矣淇水又东北径石柱冈东北注矣

  又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

  淇水又东北径并阳城西世谓之辟阳城非也即郡
国志所谓内黄县有并阳聚者也白沟又北左合荡
水又东北流径内黄县故城南县右对黄泽郡国志
卷九 第 29b 页 WYG0575-0175d.png
曰县有黄泽者也地理风俗记曰陈留有外黄故加
内史记曰赵廉颇伐魏取黄即此县

  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

  白沟自县北径戏阳城东世谓之义阳郭(一清按后汉书光武
帝纪幸内黄大破五校于羛阳降之章怀注云羛阳聚名属魏郡左傅云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于戏阳
杜预注云内黄县北有戏阳城戏与羛同义阳郭当作羛阳聚说文羛字下云墨翟书义从弗魏郡有羛
阳乡读若锜则羛与义字可通用也)春秋昭公十年(沈氏曰是九年)晋荀盈如
齐逆女还卒戏阳是也白沟又北径高城亭又东洹
卷九 第 30a 页 WYG0575-0176a.png
水从西南来注之又北径问亭东即魏界也魏县故
城应劭曰魏武侯之别都也城内有武侯台王莽之
魏城亭也左与新河合洹水枝流也白沟又东北径
铜马城西盖光武征铜马所筑也故城得其名矣白
沟又东北径罗勒城东又东北漳水注之谓之利漕
口自下清漳白沟淇河咸得通称也

  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又北过清渊县西

  白沟水又东北径赵城西又北阿难河出焉盖魏将
卷九 第 30b 页 WYG0575-0176b.png
阿难所导(一清按元和志云魏将李阿难)以利衡渎首有阿难之称
矣白沟又东北径空陵城西又北径乔亭城西东去
馆陶县故城十五里县即春秋所谓冠氏也魏阳平
郡治也淇水又屈径其县北又东北径平恩县故城
东地理风俗记曰县故馆陶之别乡也汉宣帝元康
三年置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沈氏曰是地节三年封一清按宣帝地节
四年改明年元为元康广汉以神爵元年病死无子绝元帝初元元年绍封弟子嘉伯即广汉也)地
理志王莽之延平县矣淇水又东过清渊县故城西
卷九 第 31a 页 WYG0575-0176c.png
又历县之西北为清渊故县有清渊之名矣(一清按汉志魏
郡清渊县应劭曰清河在西北)世谓之鱼池城非也淇水又东北径
榆阳城北汉昭帝封太常江德为侯国文颖曰邑在
魏郡清渊(一清按褚表作潦阳小司马曰表在清河汉表作轑阳侯江喜地理志清河无潦阳
或是魏郡清渊县又褚表江德以捕淮阳反者公孙勇侯是武帝非昭帝)世谓之清渊城


  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

  清河东北径广宗县故城南顺帝永元五年封皇太
卷九 第 31b 页 WYG0575-0176d.png
子万年为王国(沈氏曰范史章八王少子广宗殇王万岁以和帝永元五年封注未覈)
田融言赵立建兴郡于城内置临清县于水东自赵
石始也清河之右有李云墓云字行祖甘陵人好学
善阴阳举孝廉迁白马令中常侍单超等立掖庭民
女亳氏为后后家封者四人赏赐巨万云上书移副
三府曰孔子云帝者谛也今尺一拜用不经御省是
帝欲不谛乎帝怒下狱杀之后冀州刺史贾琮使行
部过祠云墓刻石表之令石柱尚存俗犹谓之李氏
卷九 第 32a 页 WYG0575-0177a.png
石柱清河又东北径界城亭东水上有大梁谓之界
城桥英雄记曰公孙瓒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
广宗袁本初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绍将
鞠义破瓒于界城桥斩瓒冀州刺史严纲又破瓒殿兵
于桥上即此梁也世谓之鬲城桥盖傅呼失实矣清
河又东北径信乡县故城西地理风俗记曰甘陵西
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清河又东北径信成县故
城西应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县也赵
卷九 第 32b 页 WYG0575-0177b.png
置水东县于此城故亦曰水东城清河又东北径清
阳县故城西汉高祖置清河郡治此中二年(沈氏曰本表是
三年)景帝封皇子乘为王国王莽之平河也汉光武建
武二年西河鲜于冀为清河太守作公廨未就而亡
后守赵高计功用二百万五官黄秉功曹刘适言四
百万钱于是冀乃鬼见白日道从入府与高及秉等
对共计校定为适秉所割匿冀乃书表自理其略言
高贵不尚节(一清按太平广记引水经作贵尚小节)亩垄之夫而箕踞
卷九 第 33a 页 WYG0575-0177c.png
遗类研密失机婢妾其信媚世求显偷窃银艾鄙辱
天官(一清按太平广记引水经作偷窃很鄙有辱天官)易讥负乘诚高之谓
臣不胜鬼言谨因千里驿闻付高上之便西北去三
十里车马皆灭不复见秉等皆伏地物故高以状闻
诏下还冀西河田宅妻子焉兼为差代以旌(一清按太平广
记引水经作弭)幽中之讼汉桓帝建和元年(沈氏曰是三年)改清河
为甘陵王国以王妖言徙其年立甘陵郡治此焉

  又东北过东武城县西

卷九 第 33b 页 WYG0575-0177d.png
  清河又东北径陵乡西应劭曰东武城西南七十里
有陵乡故县也后汉封太仆梁松为侯国故世谓之
梁侯城遂立侯城县治也清河又东北径东武城县
故城西史记赵公子胜号平原君以解邯郸之功受
封于此定襄有武城故加东矣清河又东北径复阳
县故城西汉高祖七年封右司马陈胥为侯国(一清按陈
胥所封索隐曰是南阳地理志南阳郡复阳县侯国然清河郡亦有复阳县一清按方舆纪要复阳城在
枣强县西南十八里汉县属清河郡后汉时省陆澄曰为枯绛水所湮此即陈胥之封邑非南阳之复阳
卷九 第 34a 页 WYG0575-0178a.png
也南阳之复阳阚骃曰故湖阳之乐乡元帝元延二年置安得以为陈胥封邑小司马误矣)王莽
更名之曰乐岁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西北三十里
有复阳亭故县也世名之曰槛城非也清河水又东
北流径枣彊县故城西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
表云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广川惠王子晏为侯国也
应劭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西北五十里有枣彊城
故县也

  又北过广川县东

卷九 第 34b 页 WYG0575-0178b.png
  清河北径广川县故城南阚骃曰县中有长河为流
故曰广川也水侧有羌垒姚氏之故居也今广川县
治清河又东北径历县故城南地理志信都之属县
也王莽更名曰历宁也应劭曰广川县西北三十里
有历城亭故县也今亭在县东如北水济尚谓之为
历口渡也

  又东过脩县南又东北过东光县西

  清河又东北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阻深堤高障无
卷九 第 35a 页 WYG0575-0178c.png
复有水矣又径脩县故城南屈径其城东脩音条(全氏
曰三字注中注)王莽更名之曰脩治郡国志曰故属信都清
河又东北左与横漳枝津故渎合又东北径脩国(一清
按脩是县名非国名也道元误矣)故城东汉武帝封周亚夫为侯国
故世谓之北脩城也清河又东北径邸阁城东城临
侧清河晋脩县治城内有县长鲁国孔明碑清河又
东至东光县西南径胡苏亭(刘昭郡国志补注曰东光有胡苏亭胡苏河之
名见尔雅)者是(一清二字上下有脱误)世谓之羌城非也又东北右
卷九 第 35b 页 WYG0575-0178d.png
会大河故渎又径东光县故成西后汉封耿纯为侯
国初平二年黄巾三十万入渤海公孙瓒破之于东
光界追奔是水斩首三万流血丹水即是水也

  又东北过南皮县西

  清河又东北无棣沟出焉东径南皮县故城南又东
径乐亭北地理志之临乐县故城也王莽更名乐亭
晋书地道志太康地记乐陵国有新乐县即此城矣
又东径新乡城北即地理志高乐故城也王莽更之
卷九 第 36a 页 WYG0575-0179a.png
曰为乡矣无棣沟又东分为二渎无棣沟又东径乐
陵郡北又东屈而北出又东转径苑乡县故城南(一清
按此县名不见两汉晋魏史志未详处所)又东南径高成县故城南与枝
渎合渎上承无棣沟南径乐陵郡西又东南径千童
县故城东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故重也
一作千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河閒献王子刘阴为
侯国应劭曰汉灵帝改曰饶安也(一清按史表千钟侯刘摇一云刘阴
索隐曰一作重汉表作重侯担在平原地理志有重丘也若渤海之千童别是一县汉志注应劭曰灵帝
卷九 第 36b 页 WYG0575-0179b.png
改曰饶安者也道元混而一之)沧州治枝渎又南东屈东北注无棣
沟无棣沟又东北径一故城北世谓之功城也又东
北径盐山东北入海春秋僖公齐楚之盟于召陵也
管仲曰昔召康公赐我先君太公履北至于无棣盖
四履之所也京相璠曰旧说无棣在辽西孤竹县二
说参差未知所定然管仲以责楚无棣在此方之为
近既世傅以久且以闻见书之清河又东北径南皮
县故城西十三州志曰章武有北皮亭故此曰南皮
卷九 第 37a 页 WYG0575-0179c.png
也王莽之迎河亭史记惠景侯者年表云汉文帝后
元年中封考文后兄子彭祖侯国(一清按史汉表窦彭祖与窦广国皆
以景帝后七年封非文帝也又文景改年只称后元年后二年中元年中二年耳刖亦不当云后元年中
也后元非纪年之号此袭史表而误者也他处引史有年数者皆据史改正而特存其说于此)汉建
安中魏武擒袁谭于此城也清河又径北皮城东左
会滹池别渎谓之口故谓之合城也地理风俗记曰
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也

  又东北过浮阳县西

卷九 第 37b 页 WYG0575-0179d.png
  清河东北浮水故渎出焉按史记赵之南界有浮水
焉浮水在南而此有浮阳之称者盖浮水出入津流
同逆混并清漳二渎河之旧道浮水故迹又自斯别
是县有浮阳之名也首受清河于县界东北径高成
县之苑乡城北又东径章武县之故城北汉文帝后
元中(一清按此注误文说见前)封孝文后弟窦广国为侯国王莽
更名桓章晋太始中立章武郡治此浮水故渎又东
径箧山北魏土地记曰高成东北五十里有箧山长
卷九 第 38a 页 WYG0575-0180a.png
七里浮渎又东北径柳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四年
封齐孝王子刘阳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高成县东
北五十里有柳亭故县也世谓之辟亭非也浮渎又
东北径汉武帝望海台(一清按统志武帝台在盐山县东北七十里水经浮浮水
所经盖南台也下章武县台乃是北台耳)又东注于海应劭曰浮阳浮水
所出入海潮汐往来日再今沟无复有水也清河又
北分为二渎枝分东出又谓之浮渎清河又北径浮
阳县故城西王莽之浮城也建武十五年更封骁骑
卷九 第 38b 页 WYG0575-0180b.png
将军平乡侯刘歆为侯国浮阳郡治又东北滹沱别
渎注焉谓之合口也

  又东北过濊邑北

  濊水出焉

  又东北过乡邑南

  清河又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径汉武帝故台
北魏土地记曰章武县东一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
二台相去六十里基高六十丈俗云汉武帝东巡海
卷九 第 39a 页 WYG0575-0180c.png
上所筑又东注于海清河又东北径纻姑邑南俗谓
之新城非也

  又东北过穷河邑南

  清河又东北径穷河邑南俗谓之三女城非也东北
至泉周县北入滹沲水经曰笥沟至泉周县东南与
清河合者目为清河下邑也又东泉周水出焉

  又东北过漂榆邑入于海

  清河又东径漂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记云
卷九 第 39b 页 WYG0575-0180d.png
石勒使王述煮盐于角飞即城异名矣魏土地记曰
高城县东北一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咸煮海
水藉盐为业即此城也清河自是入于海

  荡水出河内荡阴县西山东(何氏曰荡广韵作荡从竹)

  荡水出县西石尚山东流径其县故城南县因水以
取名也晋伐成都王颖败帝于是水之南卢綝四王
起事曰惠帝征成都王颖战败时举辇司马八人辇
犹在肩上军人竞就杀举辇者乘舆顿地帝伤三矢
卷九 第 40a 页 WYG0575-0181a.png
百僚奔散唯侍中嵇绍扶帝士将兵之帝曰吾吏也
勿害之众曰受太弟命唯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斩之
血污帝袂将洗之帝曰嵇侍中血勿洗也此则嵇延
祖殒命之所

  又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

  羑水出荡阴西北韩大牛泉地理志曰县之西山羑
水所出也羑水又东径韩附壁北又东流径羑城北
故羑里也史记音义曰牖里在荡阴县广雅牖狱犴
卷九 第 40b 页 WYG0575-0181b.png
也夏曰夏台殷曰羑里周曰囹圄皆圜土昔殷纣纳
崇侯虎之言囚西伯于此散宜生南宫括见文王乃
演易用明否泰始终之义焉羑城北水积成渊方一
十馀步深一丈馀东至内黄与防水会水出西山马
头涧东径防城北卢谌征艰赋所谓越防者也其水
东南流注于羑水又东历黄泽入荡水地理志曰羑
水至内黄入荡者也荡水又东与长沙沟水合其水
导源黑山北谷东流径晋鄙故垒北谓之晋鄙城名
卷九 第 41a 页 WYG0575-0181c.png
之为魏将城昔魏公子无忌矫夺晋鄙军于是处故
班叔皮游居赋曰过荡阴而吊晋鄙责公子之不臣
者也其水又东谓之宜师沟又东径荡阴县南又东
径枉人山东北至内黄县右入荡水亦谓之黄雀沟
是水秋夏则泛春冬则耗其水又东径内黄城南陈
留有外黄故称内也东注白沟

  洹水出上党泫氏县

  水出洹山山在长子县也

卷九 第 41b 页 WYG0575-0181d.png
  东过隆虑县北

  县北有隆虑山昔帛仲理之所游神也县因山以取
名汉高帝六年封周灶为侯国应劭曰殇帝曰隆故
改从林也县有黄华水出于神囷之山黄华谷北崖
上高十七里水出木门带带即山之第三级也去地
七里县水东南注壑直泻岩下状若鸡翘故谓之鸡
翘洪盖亦天台赤城之流也其水东流至谷口潜入
地下东北一十里复出名柳渚渚周四五里是黄华
卷九 第 42a 页 WYG0575-0182a.png
水重源再发也东流苇泉水注之水出林虑山北泽
中东南流与双泉合水出鲁船门东下流入苇泉水
苇泉水又东南流注黄华水谓之陵阳水又东入于
洹水也(虞氏世南北堂书钞引水经注曰黄华谷内西洪边有一洞深数丈去地千馀仞俗谓之
圣人穴太平寰宇记引水经注云黄华谷西北有洞穴谓之圣水窟今本无之)

  又东北出山过邺县南

  洹水出山东径殷墟北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自奄
迁于北蒙曰殷昔者项羽与章邯盟于此地矣洹水
卷九 第 42b 页 WYG0575-0182b.png
又东枝津出焉东北流径邺城南谓之新河又东分
为二水北水径东明观下昔慕容俊梦石虎齧其臂
寤而恶之购求其尸而莫知之后宫嬖妾言虎葬东
明观下于是掘焉下度三泉得其棺剖棺出尸尸僵
不腐俊骂之曰死胡安敢梦生天子也使御史中尉
阳约数其罪而鞭之此盖虎始葬处也又北径建春
门石梁不高大治石工密旧桥首夹建两石柱螭矩
趺勒甚佳乘舆南幸以其作制华妙致之平城东侧
卷九 第 43a 页 WYG0575-0182c.png
西阙北对射堂渌水平潭碧林侧浦可游憩矣淇水
际其西径魏武元武故苑苑旧有元武池以肄舟楫
有鱼梁钓台竹木灌丛今池林绝灭略无遗迹矣其
水西流注于漳南水又东北径女亭城北又东北径
高陵城南东合坰沟又东径鸬鹚陂黄衣水注之北
与台陂水合陂东西三十里南北(一清按下有脱文)注白沟
河沟上承洹水北绝新河北径高陵城东又北径斥
丘县故城西县西南角有斥丘盖因丘以氏县故乾
卷九 第 43b 页 WYG0575-0182d.png
侯矣春秋经书昭公二十八年公如晋次于乾侯也
汉高帝六年封唐厉为侯国王莽之利丘矣又屈径
其城北东北流注于白沟洹水自邺东径安阳县故
城北徐广晋纪曰石遵自李城北入斩张豺于安阳
是也魏土地记曰邺城南四十里有安阳城城北有
洹水东流者也洹水又东至长乐县左侧白沟出焉
洹水又东径长乐县故城南按晋书地理志曰魏郡
有长乐县也

卷九 第 44a 页 WYG0575-0183a.png
  又东过内黄县北东入于白沟

  洹水径内黄县北东流注于白沟世谓之洹水也许
慎说文吕忱字林并云洹水出晋鲁之间(一清按俗本说文作
齐鲁之间当以此注正之)昔声伯梦涉洹水或与其琼瑰而食之
泣而又与琼瑰盈其怀矣从而歌曰济洹之水赠我
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乎怀乎后言之之暮而卒
即是水也

卷九 第 44b 页 WYG0575-0183b.png








  水经注释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