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0575-014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八

  仁和赵一清撰

  济水二

  济水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

  春秋左傅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傅于济济水自
是东北流出钜泽

  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钜野泽

卷八 第 1b 页 WYG0575-0142b.png
  南为菏水北为济渎径乘氏县与濮渠合

  北济自济阳县北东北径煮枣城南郡国志曰冤朐
县有煮枣城即此也汉高祖十二年封革朱为侯国
北济又东北径冤胊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吕都县故
城南王莽更名之曰祁都也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
北汉景帝以济水出其北东流中六年分梁于定陶
置济阴郡(一清按济阴郡当作济阴国考汉书诸侯王表景帝以中六年封梁孝王子不识为
济阴王始有济阴之称故地理志云济阴郡故梁景帝六年别为济阴国不识立二年而薨无后则是国
卷八 第 2a 页 WYG0575-0142c.png
已除矣其时或仍属于梁或立为郡志不之详也又云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是又为王国矣其时以
封皇子嚣后徙王楚迨元帝永光八年徙皇子山阳王康为定陶王是为共王王子欣即哀帝既入继大
统立楚思王子景为定陶王奉共王后二年徙景王信都如淳曰不复为定陶王立后者哀帝自以已为
后故哀帝崩无后徵立中山孝王之子衎为帝是为平帝其时王莽擅权与傅丁为仇之际定陶国之废
必在斯时故续志云济阴郡治定陶刘昭补注惟以郡故梁景帝分置为言而其颠末亦不暇详也独怪
班固既详建国之始乃遗立郡之由不几犯张冠李戴方凿圆枘之诮也道元亦因仍书之误矣)指
(一清按为字疑误)济而定名也又东北与濮水会上承济
水于封丘县即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者也阚
卷八 第 2b 页 WYG0575-0142d.png
骃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其故渎自济东北流左迤
为高梁陂方三里濮水又东径匡城北孔子去卫适
陈遇难于匡者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于酸枣
县故杜预云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竹书纪年曰魏
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汉世塞
之故班固云文堙酸枣也今无水其故渎东北径南
北二棣城间左傅襄公五年楚子囊伐陈公会于城
棣以救之者也濮渠又东北径酸枣县故城南韩国
卷八 第 3a 页 WYG0575-0143a.png
矣圈称曰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
豫章以树氏郡酸枣以棘名邦故曰酸枣也汉官仪
曰旧河堤谒者居之城西有韩王望气台孙子荆故
台赋叙曰酸枣寺门外夹道左右有两故台访之国
老云韩王听讼观台高一十仞虽楼榭泯灭然广基
似于山岳召公大贤犹舍甘棠区区小国而台观隆
崇骄盈于世以鉴来今故作赋曰蔑丘陵之逦迤亚
五岳之嵯峨言壮观也城北韩之市地也聂政为濮
卷八 第 3b 页 WYG0575-0143b.png
阳严仲子刺韩相侠累遂皮面而死其姊哭之于此
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一清按孟阳名熊见赵明诚金石录跋尾)
濮水北称成陂(一清按此处有脱误)陂方五里号曰同池陂又
东径胙亭东注故胙国也富辰所谓邢茅胙祭周公
之胤也濮渠又东北径燕城南故南燕姞姓之国也
有北燕故以南氏县东为阳清湖陂南北五里东西
三十里亦曰燕城湖径桃城南即战国策所谓酸枣
虚桃者也汉高帝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全氏曰孙汝澄云刘
卷八 第 4a 页 WYG0575-0143c.png
襄所封之桃在信都道元于浊漳水篇已證之误复于此)而东注于濮俗谓之朝
平沟濮渠又东北又与酸水故渎会酸渎首受河于
酸枣县东径酸枣城北延津南谓之酸水竹书纪年
曰秦苏胡率师伐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者也酸
渎水又东北径燕城北又东径滑台城南又东南径
瓦亭南春秋定公八年公会晋师于瓦鲁尚执羔自
是会始也又东南会于濮世谓之百尺沟濮渠之侧
有漆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
卷八 第 4b 页 WYG0575-0143d.png
富邱城之者也或亦谓之□濮亭春秋宁武子与卫
人盟于宛濮杜预曰长垣西南近濮水也京相璠曰
卫地也似非关究而不知其所竹书纪年梁惠成王
五年公子景贾率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泽
北有坛陵亭亦或谓之大陵城非所究也又有桂城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
桂阳我师败逋亦曰桂陵案史记齐威王使田忌击
魏败之桂陵齐于是彊自称为王以令天下濮渠又
卷八 第 5a 页 WYG0575-0144a.png
东径蒲城北故卫之蒲邑孔子将之卫子路出迎于
蒲者也韩子曰鲁以仲夏起长沟子路为蒲宰以私
粟馈众孔子使子贡毁其器焉余案家语言仲由为
蒲宰脩沟渎与之箪食瓢饮夫子令赐止之无鲁字
(全氏曰韩非子本言子路为郈宰故属之鲁道元既误引而又赘辨之不然是俗本误郈为蒲也)
入其境三称其善身为大夫终死卫难濮渠又东径
韦城南即白马县之韦乡也史迁记曰夏伯豕韦之
故国矣城西出而不方城中有六大井皆隧道下俗
卷八 第 5b 页 WYG0575-0144b.png
谓之江井也有驰道自城属于长垣濮渠东绝驰道
东径长垣故城北卫地也故首垣矣秦更从今名王
莽改为长固县陈留风俗傅曰县有防垣故县氏之
孝安帝以建光元年封元舅宋俊为侯国县有祭城
濮渠径其北郑大夫祭仲之邑也杜预曰陈留长垣
县东北有祭城者也圈称又言长垣县有罗亭故长
□县也汉封后将军常惠为侯国地理志曰王莽更
长罗为惠泽后汉省并长垣有长罗泽即吴季英牧
卷八 第 6a 页 WYG0575-0144c.png
猪处也又有长罗罡蘧伯玉罡陈留风俗傅曰长垣
县有蘧伯乡一名新乡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冢曹大
家东征赋曰到长垣之境界兮察农野之居民睹蒲
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蓁蓁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
亦飨其丘坟唯令德之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昔吴
季札聘上国至卫观典府宾亭父畴以卫多君子也
(朱氏谋㙔笺曰左傅云延陵季子去郑适卫说蘧伯玉史狗史䲡公子荆公子发公子朝此云观典府宾
亭父畴未详)濮渠又东分为二渎北濮出焉濮渠又东径
卷八 第 6b 页 WYG0575-0144d.png
须城北卫诗云思须与曹也毛云须卫邑矣郑云自
卫而东径邑故思濮渠又北径襄丘亭南竹书纪年
曰襄王七年韩明率师伐襄丘九年楚庶章率师来
会我次于襄丘者也濮水又东径濮阳县故城南昔
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武王代纣师延东走自投濮
水而死矣后卫灵公将之晋而设舍于濮水之上夜
闻新声召师滑受之于是水也濮水又东径泲阴离
狐县故城南王莽之所谓瑞狐也郡国志曰故属东
卷八 第 7a 页 WYG0575-0145a.png
郡濮水又东径葭密县故城北竹书纪年元公三年
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一清按此文本作幽
王十三年鲁季孙会晋文公于楚丘即葭密遂城之朱谋㙔笺云幽王旧本作幽公十三年宋本无十字
今本竹书纪年周考王十四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无即葭密遂城之六字寰宇记曹州乘氏县下
云竹书纪年幽公十三年季孙会晋文公于楚取葭密遂成之则知古本竹书如是然而有大可疑者史
记六国年表周考王元年岁辛丑十四年甲寅当鲁元公嘉之二年晋幽公柳之十年而鲁世家注徐广
曰皇甫谧云元公元年辛亥终辛未得二十一年与世表参校差二岁此云三年又差一岁)濮水
又东北径鹿城南郡国志曰济阴乘氏县有鹿城乡
卷八 第 7b 页 WYG0575-0145b.png
春秋僖公二十一年盟于鹿上京杜并谓此亭也濮
水又东与句渎会首受濮水枝渠于句阳县东南径
句阳县故城南春秋之谷邱也左傅以为句渎之丘
矣县处其阳故县氏焉又东入乘氏县左会濮水与
济同入钜野故地理志曰濮水自濮阳南入钜野(一清
按此是应劭说非班固元文)亦经所谓济水自乘氏县两分东北
入于钜野也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水上承钜野
薛训渚历泽西北又北径阚乡城西春秋桓公十有
卷八 第 8a 页 WYG0575-0145c.png
一年经书公会宋公于阚郡国志曰东平陆有阚亭
皇览曰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冢高七尺
常十月祠之有赤气出如绛民名为蚩尤旗十三州
志曰寿张有蚩尤祠(汉志东郡寿良县蚩尤祠西北泲上也)又北与济
渎合自渚迄于北口一百二十里名曰洪水桓温以
太和四年率众北入掘渠通济至义熙十三年刘武
帝西入长安又广其功自洪口已上又谓之桓公渎
济自是北注也春秋庄公十八年经书夏公追戎于
卷八 第 8b 页 WYG0575-0145d.png
济西京相璠曰济水自钜野至济北是也

  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
济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郭缘生述
征记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流入济或谓清即济也禹
贡济东北会于汶今枯渠注巨泽巨济北则清口清
水与汶会也李钦曰汶水出太山莱芜县西南入济
是也济水又北径梁山东袁宏北征赋曰背梁山截
汶波即此处也刘澄之引是山以證梁父为不近情
卷八 第 9a 页 WYG0575-0146a.png
矣山之西南有吕仲悌墓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
河移故侧岸也古老言此桥东海吕母起兵所造也
山北三里有吕母宅宅东三里即济水济水又北径
须胊城西城临侧济水故须朐国风姓也春秋僖公
二十一年子鱼曰(朱氏讳㙔笺曰此三字宜删一清按三字是郦氏误引傅文)
宿须胊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杜预曰
须朐在须昌县西北非也地理志曰寿张县西北有
朐城者是也济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对安民山东临
卷八 第 9b 页 WYG0575-0146b.png
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也山西有冀州刺史王纷碑
汉中平四年立(赵氏明诚金石录跋尾曰冀州刺史王纯碑延熹四年立桑钦水经云济
水径须句城西郦道元注济水西安民山山西有冀州刺史王纷碑汉中平四年立按地理须句即今中
都县此碑在中都又其官与姓氏皆合疑其是也然以纯为纷以延熹为中平则疑水经之误叶氏奕苞
续金石录曰汉冀州刺史王纯碑云君讳纯字伯敦年五十九延熹四年八月廿八日甲寅陨殂五年十
一月十八日丙申葬而立此碑也按水经王纷碑立于中平四年去延熹已二十馀年或别有王纷非王
纯也且𨽻书纯纷二字绝不类而此碑纯字完好更无残泐若赵氏所云乃好奇之过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济水又北径微乡东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书
卷八 第 10a 页 WYG0575-0146c.png
冬筑郿京相璠曰公羊傅谓之微在东平寿张县西
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杜预曰有微子冢济水
又北分为二水其枝津西北出焉谓之马颊水者也

  又北过须昌县西

  京相璠曰须朐一国二城两名盖迁都须昌胊是其
本秦以为县汉高帝十一年封赵衍为侯国济水于
县赵沟水注之济水又北径鱼山东左合马颊水水
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西流赵沟出焉东北
卷八 第 10b 页 WYG0575-0146d.png
注于济马颊水又径桃城东春秋桓公十年经书公
会卫侯于桃丘卫地也杜预曰济北东阿县东南有
桃城即桃丘矣马颊水又东北流径鱼山南山即吾
山也汉武帝瓠子歌所谓吾山平者也山之上有柳
舒城魏东阿王曹子建每登之有终焉之志及其终
也葬山西西去东阿城四十里其水又东注于济谓
之马颊口也济水自鱼山北径清亭东春秋隐公四
年公及宋公遇于清者也京相璠曰今济北东阿东
卷八 第 11a 页 WYG0575-0147a.png
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谓清者也是下济水
通得清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称矣是故燕王
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以为固即此水也

  又北过榖城县西

  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馀里是榖城县
界故春秋之小榖城也齐桓公以鲁庄公二十三年
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魏土地记曰县有榖
城山山出文石阳榖之地春秋齐侯宋公会于阳榖
卷八 第 11b 页 WYG0575-0147b.png
者也县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又有狼
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径榖城西又北有西流
泉出城东近山西北径榖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
故即名焉(赵秉文滏水集双溪记东平黄山之下曰浪溪郦道元水经注所谓狼溪者是也狼
浪同声因以名之浪溪东二十里而近有佛屋溪源于此筑堰汇水为溪溪广百亩上纳天光下侵山根
中植亭馆莳以花竹命之曰云溪一清按云溪似即注中所谓西流泉也)又西北入清水
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
云项王之墓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谬也今彭城榖
卷八 第 12a 页 WYG0575-0147c.png
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余按史迁记鲁为楚守
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得
言彼也济水又北径周首亭西春秋文公十有一年
左丘明云襄公二年王子成父获长狄侨如弟荣如
埋其首于周首之北门即是邑也今世谓之卢子城
济北郡治也京相璠曰今济北所治卢子地故齐周
首邑也

  又北过临邑县东

卷八 第 12b 页 WYG0575-0147d.png
  地理志曰县有济水祠也王莽之谷城亭也水有石
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春秋隐公三年齐郑会
于石门郑东偾济即于此也京相璠曰石门齐地今
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门去水三百步
盖水渎流移故侧岸也济水又北径平阴城西春秋
襄公十八年晋侯沈玉济河会于鲁济寻溴梁之盟
同伐齐齐侯禦诸平阴者也杜预曰城在卢县故城
东北非也京相璠曰平阴齐地也在济北卢县故城
卷八 第 13a 页 WYG0575-0148a.png
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
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其水引
济故渎尚存今防门北有光里齐人言广音与光同
(全氏曰八字注中注)即春秋所谓守之广里者也(何氏曰杜氏以为防门之
堑其广一里耳善长则以广为里名全氏曰杜说是也郦以声音之变为證非矣)又云巫山
在平阴东北昔齐侯登望晋军畏众而归师旷邢伯
闻乌乌之声知齐师潜遁人物咸沦地理昭著贤于
杜氏东北之證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耆老言郭巨
卷八 第 13b 页 WYG0575-0148b.png
葬母处世谓之孝子堂济水右迤为湄湖方四十馀
里济水又东北径垣苗城西故洛当城也伏韬北征
记曰济水又与清河合流至洛当者也宋武帝西征
长安令垣遵镇此故俗人有垣苗之称(一清按垣遵垣苗伯仲并
为刘武帝参军从征长安岂可兄镇此城弟袭其号乎其一城亦未必二人居守而城有垣苗之称则垣
遵为误引也又按通鉴宋纪孝武大明三年以义阳太守垣阆为兖州刺史阆遵之子也胡三省注曰垣
遵即垣苗也武帝西征长安使遵守洛当城城据河济之会人谓之垣苗城此是全袭郦注之误忘却晋
书安帝义熙五年刘裕伐慕容超超尚书略阳垣遵及弟京兆太守垣苗踰城来降之文遵乃苗之兄
卷八 第 14a 页 WYG0575-0148c.png
不审梅涧何以失捡乃尔)河水自四渎口东北流而为清魏土地
记曰盟津河别流十里与清水合乱流而东径洛当
城北黑白异流泾渭殊别而东流注也

  又东北过卢县北

  济水东北与湄沟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济尔雅曰
水草交曰湄通谷者微犍为舍人曰水中有草木交
合也郭景纯曰微水边通谷也释名湄眉也临水如
眉临目也(一清按魏书慕容白曜傅作麋沟即湄沟矣音同通用)济水又径卢
卷八 第 14b 页 WYG0575-0148d.png
县故城北济北郡治也汉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
盖以济水在北故也济水又径什城北城际水湄故
邸阁也祝阿人孙什将家居之以避时难因谓之什
城焉济水又东北与中川水合水东南出山荏县之
分水岭溪一源两分泉流半解亦谓之分流交半水
南出太山入汶半水出山荏县西北流径东太原郡
南郡治山荏西北与宾溪谷水合水出南格马山宾
溪谷北径卢县故城北陈敦戍南西北流与中川水
卷八 第 15a 页 WYG0575-0149a.png
合谓之格马口其水又北径卢县故城东而北流入
济俗谓之为沙沟水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水导源
太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
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于此谷因谓之朗公谷故
车频秦书云苻坚时沙门竺僧朗尝从隐士张巨和
游巨和尝穴居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累阁
虽素饰不同并以静外致称即此谷也水亦谓之琨
瑞水也其水西北流径玉符山又曰玉水又西北径
卷八 第 15b 页 WYG0575-0149b.png
猎山东又西北枕祝阿县故城东野井亭西春秋昭
公二十五年经书齐侯唁公于野井是也春秋襄公
十九年诸侯盟于祝柯左傅所谓督阳者也汉兴改
之曰阿矣汉高帝十一年封高邑为侯国王莽之安
成者也故俗谓是水为祝阿涧水北流注于济建武
五年耿弇东击张步从朝阳桥济渡兵(一清按后汉书耿弇傅东
从朝阳桥河以度章怀注云朝城在济水此有漯河郦氏以济渡连称词义乖舛)即是处也
济水又东北泺水出焉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
卷八 第 16a 页 WYG0575-0149c.png
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
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
也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
亦茅山禹井之比矣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
也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
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
目对鱼鸟极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
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湖水
卷八 第 16b 页 WYG0575-0149d.png
上承东城历祠下泉源竞发其水北流径历城东又
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分为二
水右水北出左水西经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
与泺水枝津合水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径东城
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又北听水出焉泺水又北
流注于济谓之泺口也济水又东北径华不注山单
椒秀泽不连邱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
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春秋
卷八 第 17a 页 WYG0575-0150a.png
土地名曰华泉华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傅成公
二年齐顷公与晋郤克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
华不注逄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却
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
将为戮矣却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即华水也北绝听渎二十
里注于济

卷八 第 17b 页 WYG0575-0150b.png
  又东北过台县北

  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径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讨
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
即弇所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巨合水又北合关
卢水关卢水导源马耳山北径博亭城西西北流至
平陵城与武原水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
原泉北径谭城东俗谓之古城也又北径东平陵县
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齐桓之出过谭
卷八 第 18a 页 WYG0575-0150c.png
谭不礼焉鲁庄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灭之城东
门外有乐安任照先碑(一清按名胜志引此注云城东有汉相刘衡碑又有乐安
任照先碑今本无刘衡碑之目盖有脱失矣)济南郡治也汉文帝十六年
置为王国景帝二年为郡王莽更名乐安其水又北
径巨合城东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发于为侯
国(沈氏曰史汉表俱无于字又按汉表云平原索隐亦云皆为误也后汉书章怀注云巨里聚一名巨
合城在齐州全节县东南全节唐改即汉东平陵也)其水合关卢水西出注巨
合水西北径台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
卷八 第 18b 页 WYG0575-0150d.png
野为侯国王莽之台治也(一清按高祖功臣表台定侯戴野日知录汉书济南
郡之县十四一曰东平陵二曰邹平三曰台四曰梁邹后汉书济南郡十城其一曰东平陵其四曰台其
七曰梁邹其八曰邹平后人读汉书误从邹字绝句因以邹为一县平台为一县齐乘遂谓汉济南郡后
汉改为邹平又以台平台为二县此不得其句读而妄为之说也汉志常山郡有平台县是史子叔封邑
亭林之说是也)其水西北流白野泉水注之水出台城西南
白野泉北径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又北听水
注之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流注于巨合水
乱流又北入于济济水又东北合芹沟水水出台县
卷八 第 19a 页 WYG0575-0151a.png
故城东南西北流径台城东又西北入于济水

  又东北过菅县南

  济水东径菅县故城南汉景帝二年封齐悼惠王子
罢军为侯国(全氏曰于钦云菅史汉表皆误作管故索隐以为荥阳又表是文帝四年封)
右纳百脉水百脉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
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其水西北流径阳丘县故
城中汉孝景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阳丘
侯(一清按汉表杨丘侯安以文帝四年封而史表无之史表有瓜丘侯宁国索隐曰县在魏郡地理志
卷八 第 19b 页 WYG0575-0151b.png
魏郡无瓜丘则斥邱之误也汉表云氏丘侯宁国氏丘亦斥丘之讹又按氏丘侯封十一年而薨十五年
侯偃嗣十年为景帝三年反诛杨丘侯封十二年而薨十六年侯偃嗣十一年为景帝四年坐出国界耐
为司寇嗣侯名为偃其封薨与嗣总差一年一似氏丘之即杨丘者未知史表脱一人也抑汉表多一人
也)世谓之章丘城非也城南有女即山山上有神祠
俗谓之女即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径黄
巾固盖贼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脉水又东北流注于
济济水东又有杨渚沟水水出逄陵故城西南二十
里径土鼓城东又西北径章丘城东又北径宁戚城
卷八 第 20a 页 WYG0575-0151c.png
西北流注于济水也

  又东过梁邹县北

  陇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
会水出县东南龙山俗亦谓之为左阜水西北径其
城南王莽之济南亭也应劭曰县在般水之阳县资
名焉其水又南屈西入陇水北径其县西北流至萌
水口萌水出西南甲山东北径萌山西东北入于陇
陇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水南出长
卷八 第 20b 页 WYG0575-0151d.png
白山东柳泉口山即陈仲子夫妻之所隐也孟子曰
仲子齐国之世家兄戴禄万钟仲子非而不食避兄
离母家于于陵即此处也其水又径于陵县故城西
王莽之于陆也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则乡侯侯霸
为侯国(一清按后汉书侯霸傅建武十三年薨帝亲自临吊下诏追封谥则乡哀侯何缘有十五
年更封之事本传又云子昱嗣昱后徙封于陵侯是霸之子非霸也善长误矣)其水北流注
于陇水陇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璠曰济南梁邹县
有袁水者也陇水又西北径梁邹县故城南又北屈
卷八 第 21a 页 WYG0575-0152a.png
径其城西汉高祖六年封武虎为侯国(一清按史表作武儒此从
汉表)其水北注济其城之东北又有时水西北注焉

  又东北过临济县南

  县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汉记安帝永初二年改
从今名以临济故地理风俗记云古乐安太守治晏
谟齐记曰有南北二城隔济水南城即被阳县之故
城也北枕济水地理志曰侯国也如淳曰音罢军之
罢也(一清按汉志注如淳曰一作疲史表作披索隐曰萧该披音皮刘氏音皮彼反)史记建
卷八 第 21b 页 WYG0575-0152b.png
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
王子敬侯刘燕之国也今渤海侨郡治济水又东北
迤为渊渚谓之平州坈湿沃县侧有平安故城俗谓
之会城非也(一清按漯水注云伏琛曰千乘城在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隔会水即漯水之
别名故漯沃县侧之城俗谓之会城也以此)按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县
侯国也(全氏曰地理志有此语而侯表中无以平安封者盖失之一清按孝成许皇后传后姊子
平安刚侯谒则是平安之封邑可知但侯表中无之耳)王莽曰鸿睦也应劭曰
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故县也世尚存平州
卷八 第 22a 页 WYG0575-0152c.png
之名矣济水又东北径高昌县故城西案地理志曰
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封董忠为侯国
世谓之马昌城非也济水又东北径乐安县故城南
伏琛齐记曰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
三十里隔时济二水指此为博昌北城非也乐安与
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齐城六十里乐安
越水差远验非尤明班固曰千乘郡有乐安县应劭
曰取休令之名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为侯国
卷八 第 22b 页 WYG0575-0152d.png
(全氏曰按汉表李蔡封安乐是琅琊之昌县非千乘之安乐也史表作乐安而索隐曰表在昌可证也一
清按全说非也李蔡封乐安侯史汉李广傅功臣表卫青傅及百官公卿表凡七见惟汉书功臣表作安
乐耳故师古以表为误盖封在乐安而食邑于昌亦或是博昌与乐安同属千乘并非琅琊之昌转写者
脱失耳禹贡锥指曰乐安故城在今博兴县东隋改乐安曰博昌五代唐曰博兴元和志博昌县清水在
北去县百步按此经旧在高昌下今据薄姑利县俱南直临缁而乐安故城在博昌县东北则此经乃错
简故移于利县之后甲下邑之前一清按东樵不知此条是注所谓先经起事乃有错简之疑即实非也
今仍其旧)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冢光是宛县人不得为博
昌明矣济水又径薄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
卷八 第 23a 页 WYG0575-0153a.png
薄姑城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
临缁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史迁曰胡公徙薄姑(一清
按史记齐世家是献公)内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齐景公饮
于台上曰古而不死何乐如之晏平仲对曰昔爽鸠
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之
而后太公又因之臣以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
君之乐即于是台也济水又东北径狼牙固西而东
北流也

卷八 第 23b 页 WYG0575-0153b.png
  又东北过利县西

  地理志曰齐郡有利县王莽之利治也晏谟曰县在
齐城北五十里

  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

  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
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
曰济水绝钜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又东北
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济
卷八 第 24a 页 WYG0575-0153c.png
非济入河

  又东北入海

  郭景纯曰济自荥阳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水
而流不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水于济漯之北
别流注海今所缀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
事实非也寻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密矣

  其一水东流者过乘氏县南

  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一清按汉志济阴郡下云禹贡菏泽在定陶东傅寅尚书
卷八 第 24b 页 WYG0575-0153d.png
集解云许氏说文菏水出山阳湖陵南正与孔传同而班固以为在定陶何也盖在定陶者其泽也在湖
陵者其流也其流与泗合正在单州之鱼台鱼台在单州东北百里而近正古湖陵地也而孟猪在睢阳
东北则所谓被孟猪者导菏流之在定陶鱼台间者以被之于南也)东南右合黄沟枝
流俗谓之界沟也北径己氏县故城西又北径景山
东卫诗所谓景山与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全氏
曰按此非卫诗之景山欧阳志舆地广记曰今拱州楚丘非卫之所迁县有景山京冈皆后人附会)又
北径楚丘城西郡国志曰成武县有楚丘亭杜预云
楚丘在成武县西南卫懿公为狄所灭卫文公东徙
卷八 第 25a 页 WYG0575-0154a.png
渡河野处曹邑齐桓公城楚丘以迁之故春秋称邢
迁如归卫国亡亡即诗所谓升彼墟矣以望楚矣望
楚与堂景山与京故郑元言观其傍邑及山川也(程氏
公说春秋分记曰戎州己氏邑在今拱州楚丘县戎盖昆吾之后别在夷狄周衰入于此天王使凡伯聘
鲁由雒邑道楚丘至仙源逮其归戎乃要而伐之楚丘在河南宜为周鲁往来之地以其逼近宋都故在
二汉晋属梁国柱误以此为即僖二年卫所城之邑于隐七年释云在济阴城武县于僖二年城楚丘则
释云卫邑是以城楚丘为前日戎伐王使之楚丘矣水经亦以戎伐凡伯于楚丘为卫文公徙居于此按
济阴城武县即今开德之卫南盖隋大业初改从此名谓梁郡有楚丘县故以别之卫为狄所灭东徙渡
卷八 第 25b 页 WYG0575-0154b.png
河野处曹邑文公徙居楚丘曹邑在今滑之白马卫南为近二邑不出邦域之中斯文公所由徙也又卫
南之楚丘在河北凡伯安有踰河北道卫南而使于鲁耶故卫南之楚丘为卫所城之邑而拱州之楚丘
则戎州己氏邑云顾氏炎武日知录曰春秋隐公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杜氏曰楚丘卫地在济阴
城武县西南夫济阴之城武此曹地也而言卫非也盖与僖公二年城楚丘同名而误按卫国之封本在
汲郡朝歌懿公为狄所灭渡河而东立戴公以庐于曹杜氏曰曹卫下邑诗所谓思须与曹庐者无城郭
之称而非曹国之曹也僖公二年城楚丘杜氏曰楚丘卫邑诗所谓作于楚宫而非戎伐凡伯之楚丘也
但云卫邑而不详其地然必在滑县开州之间滑在河东故唐人有魏滑分河之录矣水经注乃曰楚丘
在成武西南即卫文公所徙误矣彼曹国之地齐桓安得取之而封卫乎以曹名同楚丘之名又同遂为
卷八 第 26a 页 WYG0575-0154c.png
一尔一清按亭林之见与克斋合前辈立说大氐必有依仿克斋邃于春秋之学本史记体制撰分记九
十卷疆理书尤称详覈然谓济阴城武县即开德之卫南误也济阴郡宋时为曹州地方舆纪要云曹州
曹县东南四十里有楚丘城春秋时戎州己氏之邑左傅隐公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又襄公十年宋享
晋侯于楚丘盖在曹宋间汉置己氏县属梁国是即杜氏所云在济阴城武县者也楚丘在汉为己氏县
属梁国后汉属济阴郡隋属梁郡开皇六年改从今名唐属宋州宋建州为应天府号南京楚丘县𨽻焉
拱州崇宁四年建于开封府襄邑县领县二襄邑拓城克斋云今拱州楚丘盖当日曾以楚丘属也迨元
始属曹州明初省入曹县卫南属滑州后改𨽻澶州文献通考云崇宁四年建州为北辅五年升为开德
府太平寰宇记澶州卫南县下云卫文公自曹邑迁楚丘即此城也汉为濮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此
卷八 第 26b 页 WYG0575-0154d.png
置楚丘县后以曹州有楚丘县改名卫南此在卫之南垂故以名县又云楚丘城在县西北四里诗云定
之方中作于楚宫城冢记云齐桓筑楚丘之城即此也是即亭林所谓不详其地必在滑县开州之间者
也两地悬殊何乃混而为一乎杜注于隐七年戎伐凡伯之邑释曰卫地在济阴城武县西南于僖二年
所城则曰卫邑本自不错惟于戎伐下多卫地二字为不合耳然郦氏之说亦本汉志山阳郡成武县下
云有楚丘亭齐桓公所城迁卫文公于此子成公徙濮阳东郡濮阳县下云卫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
颛顼墟盖䔍信班固而不暇详审尔泗水篇注云又东径山阳郡城武县之楚丘亭北而不别具一语以
释之于瓠子水篇濮阳西南十五里之锄丘亭以沮楚同音以为楚丘非也了之合而观之真可谓滑突
矣)又东北径成武城西又东北径郈城东疑郈徙也
卷八 第 27a 页 WYG0575-0155a.png
所未详矣(全氏曰郈是鲁邑如何徙此盖郜城之误)又东北径梁丘城西
地理志曰昌邑县有梁丘乡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宋
人齐人会于梁丘者也(朱氏谋㙔笺曰孙汝登云按春秋宋公齐侯遇于梁丘)
杜预曰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又东北于乘氏
县西而北注菏水菏水又东南径乘氏县故城南县
即春秋之乘丘也故地理风俗记曰济阴乘氏县故
宋乘丘邑也(全氏曰乘丘非乘氏乘氏非宋地乃鲁也一清按地理志济阴郡乘氏县师古
引应劭曰春秋败宋师于乘丘此郦亭之所本)汉孝景中五年封梁孝王子
卷八 第 27b 页 WYG0575-0155b.png
买为侯国也地理志曰乘氏县泗水东南至睢陵入
淮郡国志曰乘氏有泗水此乃菏泽也尚书有导菏
泽之说自陶丘北东至于菏水无泗水之文又曰导
菏泽被孟猪孟猪在睢阳县之东北阚骃十三州记
曰不言入而言被者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
泽水淼漫俱钟睢泗故志有睢陵入淮之言以通苞
泗名矣然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可以终归泗水便
得擅通称也或更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
卷八 第 28a 页 WYG0575-0155c.png
详也

  又东过昌邑县北

  菏水又东径昌邑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县故梁也汉
景帝中六年分梁为山阳国汉武帝天汉四年更为
昌邑国以封昌邑王贺(一清按诸侯王表天汉四年封者是哀王膊亦见武五子
传乃贺之父也道元误矣)贺废国除以为山阳郡王莽之钜野郡
也后更为高平郡(一清按晋志高平国晋初分山阳置宋志云晋武帝泰始元年更名)
后汉沇州治县令王密怀金谒东莱太守杨震震不
卷八 第 28b 页 WYG0575-0155d.png
受是其慎四知处也大城东北有金城城内有沇州
刺史河东薛季像碑以郎中拜剡令甘露降园熹平
四年迁州明年甘露复降殿前树从事冯巡主簿华
操等相与褒树表勒棠政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陵杨
叔恭碑从事孙光等以建宁四年立西北有东太山
成人班孟坚碑建和十年尚书右丞拜沇州刺史从
事秦闰等刋石颂德政碑咸列焉

  又东过金乡县南

卷八 第 29a 页 WYG0575-0156a.png
  郡国志曰山阳有金乡县菏水径其故城南世谓之
故县城北有金乡山也(一清按郡国志山阳郡金乡县刘昭补注引晋道记曰县
多山所治名金山凿而得金故名今注云金乡县盖以山得名)

  又东过东缗县北

  济水又东径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显冢墓北
有石庙济水又东径东缗县故城北故宋地春秋僖
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十三州记曰山阳有东
缗县邹衍曰余登缗城以望宋都者也后汉世祖建
卷八 第 29b 页 WYG0575-0156b.png
武十一年封冯异长子璋为侯国也

  又东过方与县北为菏水

  济水东径重乡城南左傅所谓臧文仲宿于重馆者
也菏水又东径武棠亭北公羊以为济上邑也城有
高台二丈许其下临水昔鲁侯观鱼于棠谓此也在
方与县故城北十里经所谓菏水也菏水又东径泥
母亭北春秋左傅僖公七年秋盟于宁母谋伐郑也
菏水又东与钜野黄水合菏泽别名也黄水上承钜
卷八 第 30a 页 WYG0575-0156c.png
泽诸陂泽有濛淀育陂黄湖水东流谓之黄水又有
薛训渚水自渚历薛村前分为二流一水东注黄水
一水西北入泽即洪水也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
州刺史李刚墓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熹平元年卒
见其碑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馀镂石作
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
君臣官属龟龙麟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
不甚伤毁(洪氏适𨽻图曰右荆州刺史李刚石室残画象一轴高不及咫长一丈有半所图车
卷八 第 30b 页 WYG0575-0156d.png
马之上横刻数字云君为荆州刺史时前后导有驺骑有步卒标榜皆湮没在后一车碑失其半止存东
郡二字向前一车车前有榜惟郡太守三字可认前后亦有驺骑步卒及没字榜又一车仅存马足泰半
无碑少前六骑形状结束胡人也其上亦刻数字惟乌桓二字可认汉长水校尉主乌桓骑又有护乌桓
校尉此以乌桓为导骑必二校中李君尝历其一所图列女传三事其一三人车一马一无盐丑女齐宣
王侍郎凡三榜车前一榜无字其一四人三榜惟梁高行梁使者二榜有字此二列女武梁碑中亦有之
其一四人樊姬楚庄王孙叔敖郑女凡四榜后有一榜而阙其人予闻闽人李丙仲南得此碑于西州冯
方圆仲宛转假借书欲绝笔而得之郦氏所载古碑百馀惟李刚鲁峻二墓有图画赵氏虽云曾得鲁君
画象而碑录中无其目此碑自来好古之士未之见也𨽻释所有仅七种除武梁之外馀碑他无别本数
卷八 第 31a 页 WYG0575-0157a.png
十年后纸敝墨渝耽古之士抚卷太息亦犹今之阅水经也)黄水又东径钜野县
北何承天曰钜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
县故城正在泽中故欲置戍于此城城之所在则钜
野泽也衍东北出为大野矣昔西狩获麟于是处也
皇览曰山阳钜野县有肩髀冢重聚大小与阚冢䓁
傅言蚩尤与黄帝战剋之于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
别葬焉黄水又东径咸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经书焚
咸邱者也水南有金乡山县之界界也金乡数山皆
卷八 第 31b 页 WYG0575-0157b.png
空中穴口谓之隧也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
里有汉司𨽻校尉鲁恭冢(一清按鲁恭当作鲁峻其墓碑云君讳峻字仲严山
阳昌邑人金石录跋尾云鲁峻碑其他地理书如方舆志寰宇记之类皆作峻惟水经误转写为恭𨽻释
曰汉故司𨽻校尉忠惠父鲁君碑在济州任城县鲁君名峻历郎中谒者河内丞侍御史顿丘令九江守
议郎太尉长史御史中丞司𨽻校尉遭母忧自乞拜议郎服竟还拜屯骑校尉灵帝熹平元年卒明年葬
门生丁直䓁三百二十人谥之曰忠惠其子睿立石作铭水经亦载此碑但误以为名恭尔按郦注止言
鲁冢及石祠石庙而不言有碑也详见下)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
南凿而得金故曰金山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庙
卷八 第 32a 页 WYG0575-0157c.png
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
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
(𨽻图鲁峻石壁残画像录曰右二石并广三尺崇二尺此石上下三横首行一榜云祠南郊从大驾出时
次有大车帐下骑鲜明小史骑凡十六榜大车之上一榜三字上两字略有左畔偏傍似是校尉骑字车
前两旁鲜明八骑步于中者四人一榜铃下二字三十馀骑如鱼鳞然列两行横车之后有驸马二匹榜
曰持驸马又帐下一骑小史持幢四骑次横榜曰荐士一人有榜秦曹书佐主簿车各一榜有车马又骑
史仆射二骑铃下二骑各有榜第三横冠剑接武十有五人人一榜盖阙里之先贤也字而不名次石上
横两榜云君为九江太守时车前导者八人后骑石损其半少前一榜云功曹史导有车马车前二骑其
卷八 第 32b 页 WYG0575-0157d.png
榜湮灭中横但刻云气下横十有六人形象标榜与前石同后汉志大驾卤簿五校在前按鲁峻碑尝历
九江太守终于屯骑校尉从驾南郊乃屯骑之职藏此者不知为何人碑既有九江标榜又有屯骑职掌
更有先贤形象定为鲁峻石壁所刻其谁曰不然考孔子家语史记七十子传邽子敛名巽梁子鱼名鳣
啇子木名瞿左子行名郢县子期名成樊子迟名须颜子柳名辛冉子产名季颜子路名无繇叔子其者
叔仲会也史作子期子鲁者姓冉名孺子象者姓县名亶子景伯者子服何也唐刘怀玉作孔圣真宗录
以子服景伯在七十子之间求子敛者疑是漆雕哆地皇候钲书七作来韩敕碑书漆作□漆雕哆字子
敛恐此求字是漆之省文县子期史作子祺姓驷者恐是壤驷赤子偃恐是言游如颜子思襄子鲁襄子
思数人姓氏分明与史家异同  家不能次以为两鲁根史记作申棠家语作申续檀弓以申详为颛
卷八 第 33a 页 WYG0575-0158a.png
孙子张之  地音声如此则傅闻异辞无足疑者又二石长过于前其一之上横尽图人物如武梁画
象主坐客拜侍于前后者六人又主客三人列坐侍者四人中横三车如雍邱令画一车导骑二一车两
人在前一车一人在后屋下之人三五宾主三车有标榜皆湮灭一横十有七人如前石所图圣门高弟
人亦一榜一字不可认其一则上横七骑皆右驰中横二车一有一导骑一则倍之末有五人在屋下二
稚子在屋上下横两毡车皆驾以一马又一车有导骑二末有五人在屋下立车皆有榜惟四导骑者上
下各一字粗可认上曰君下曰郎鲁君再为议郎岂谓是乎以其冠剑人物绝类九江石壁所画疑此二
石亦是鲁祠四壁者汪圣锡家有此碑后汉志列侯会耕祠导从中鲜明卒米氏画史朱浮墓石壁人物
有鲜明队或者不能细认先贤姓氏但见有鲜明数榜遂谓是朱浮墓画象非也)又有石床
卷八 第 33b 页 WYG0575-0158b.png
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远近时太尉从事中即
傅珍之咨议参军周安穆折败石床各取去为鲁氏
之后所讼二人并免官焦氏山东即金乡山也有冢
谓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堑深十丈两壁峻
峭广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门门外左右皆有空可
容五六十人谓之白马空埏门内二丈得外堂外堂
之后又得内堂观者皆执烛而行虽无他雕镂然治
石甚精或云是汉昌邑哀王冢所未详也东南有范
卷八 第 34a 页 WYG0575-0158c.png
巨卿冢石柱犹存巨卿名式山阳之金乡人汉荆州
刺史与汝南张劭长沙陈平子石交号为死友矣(一清
𨽻释云故庐江太守范府君之碑在济州任城魏明帝青龙三年县长薛君乡人翟循等所立也)黄
水又东南径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夏后氏之任
国也汉章帝元和元年别为任城在北(一清按续志任城国刘昭
补注云章帝元和元年分东平为任城)王莽之延就亭也县有诗亭春
秋之诗国也王莽更之曰顺父矣地理志东平属县
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刘隆为侯国其中谓之桓公沟
卷八 第 34b 页 WYG0575-0158d.png
南至方与县入于菏水荷水又东径秦梁夹岸积石
一里高二丈言秦始皇东巡所造固以名焉

  菏水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于泗水

  泽水所钟也尚书曰浮于淮泗达于河是也(一清按达于河
之河当依说文改作菏字黄公绍韵会举要曰菏或作荷余按旧注尚书导菏泽被孟猪集韵亦作菏案
淮泗入河必导于汴世谓汴是隋炀帝始通而疑禹贡有浮于淮泗达于河之文说者牵合傅会或指鸿
沟引河水入泗安知非禹之迹或谓当时必有可达之理蔡氏书傅亦莫知所折衷今案说文菏字音柯
注引禹贡浮于淮泗达于菏与导菏泽同则是达于菏非达于河也许慎所见盖古文尚书后人傅写之
卷八 第 35a 页 WYG0575-0159a.png
误不知从草例以禹贡上下文达于河为句改菏为河陆德明又以河音如字遂启后人淮泗不能达河
之疑然陆氏于菏泽下注徐音柯又工司切于浮于淮泗达于河下亦注云说文作菏工可切水出山阳
湖陵南则非九河之河明矣如字之音陆氏误也近世惟新安王氏曰济入河溢为荥会于菏注于泗则
河为菏益明矣新安王氏是王炎晦叔尚书全解古文尚书疏證曰按浮于淮泗达于菏今本作河二孔
无传疏止陆德明引说文作菏余考之菏字是也盖菏者泽名为济水所经又东至于菏者是在豫之东
北即徐之西北舟则自淮而泗自泗而菏然后由菏入济以达于河此徐之贡道也或曰曷不详言之余
曰以上文兖州浮于济漯达于河次青州便浮于汶达于济不复言达于河矣又次徐州浮于淮泗达于
菏亦不复言达于济矣至扬州则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且不复言达于菏矣不复言者蒙上文也一层脱
卷八 第 35b 页 WYG0575-0159b.png
卸一层虽由当日水道之自然而其叙法从变字法从简真属圣经之笔直言达于河不识其何途之从
惟言达于菏而水道历历然在目一字之长有助不小禹贡锥指曰青承兖曰达于济则由济入漯可知
矣徐承青曰达于菏则由菏入济可知矣扬承徐曰达于淮泗则由淮入泗由泗入菏可知矣淮通泗泗
通菏菏通济济通河四州之贡道无不由济者盖阎以顺推胡以逆溯可互相发明也锥指又曰汉志山
阳郡湖陵县下云禹贡浮于淮泗达于河水在南汉时湖陵县安得有黄河此河字明系菏字之误水在
南谓菏水在南也郦道元泗水注引此文云菏水在南水经济水篇言菏水过湖陆县南东入泗皆确證
不独许慎说文作菏也)东观汉记曰苏茂杀淮扬太守得其郡
营广乐大司马吴汉围茂茂将其精兵突至湖陆与
卷八 第 36a 页 WYG0575-0159c.png
刘永相会济阴山阳济兵于此处也

  又东南过沛县东北

  济与泗乱故沛纳两称矣东观汉记安平侯盖延傅
曰延为虎牙大将军与战永军反走溺水者半复与
战连破之遂平沛楚临淮悉降延令沛修高祖庙置
啬夫祝宰乐人因斋戒祠高庙也

  又东南过留县北

  留县故城翼佩泗济宋邑也春秋左傅所谓侵宋吕
卷八 第 36b 页 WYG0575-0159d.png
留也故繁休伯避地赋曰朝余发乎泗洲夕余宿于
留乡者也张良委身汉祖始自此矣终亦取封焉城
内有张良庙也

  又东过彭城县北获水从西来注之

  济水又南径彭城县之故城东北隅不东过也获水
自西注之城北枕水湄济水又南径彭城县故城东
不径其县北也盖经误證

  又东南过徐县北

卷八 第 37a 页 WYG0575-0160a.png
  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县王莽
更之曰淮平县曰徐调故徐国也春秋昭公三十年
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灭徐徐子奔
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处之张华博物志录著作
令史茅温所为送刘成国徐州地理志曰徐偃王之
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于水滨孤
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孤
独母以为异覆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徐君
卷八 第 37b 页 WYG0575-0160b.png
宫中闻之乃是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仓临
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厝之徐中今见有狗
垄焉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
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
江淮诸侯服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
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
下百姓随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
有神灵民人请祷焉依文即事似有符验但世代绵
卷八 第 38a 页 WYG0575-0160c.png
远难以详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
于此所谓不违心许也

  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

  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经书睢陵




卷八 第 38b 页 WYG0575-0160d.png








  水经注释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