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575-0016a.png
  水经注释卷一

  仁和赵一清

  河水一

  昆崙虚在西北

  山三成为昆崙丘昆崙说曰昆崙之山三级下曰樊
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
庭是谓太帝之居

卷一 第 1b 页 WYG0575-0016b.png
  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
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按山海经自昆崙至积石
一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准地志可
五千馀里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崙山入于宗周
乃里西土之数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
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里合
七千四百里(一清按三国志蜀书郤正传其释讥曰阳盱请而洪灾息裴松之注引淮南子
卷一 第 2a 页 WYG0575-0016c.png
曰禹为水以身请于阳盱之阿即阳纡也汉志冀州薮曰阳纡尔雅作阳陓又一阳纡也)外国图
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崙之虚诸仙居之
数说不同道阻且长经记绵褫水陆路殊径复不同
浅见末闻非所详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

  其高万一千里

  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
五百馀里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
六寸

卷一 第 2b 页 WYG0575-0016d.png
  河水

  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荷精分布怀阴引度
也释名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考异邮曰河
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所以流化元命苞曰五行始
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腠液也管子曰水者地之
血气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具财也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引
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流于大
卷一 第 3a 页 WYG0575-0017a.png
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庄子曰秋水时至百川
灌河经流之大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
汉新论曰四渎之源河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
峻故其流急徐干齐都赋曰川渎则洪河洋洋发源
昆崙九流分逝北朝沧渊惊波沛厉浮沬扬奔风俗
通曰江淮河济为四渎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白
虎通曰其德著大故称渎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
所而入海

卷一 第 3b 页 WYG0575-0017b.png
  出其东北陬

  山海经曰昆崙虚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尔雅曰
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物理论曰河色黄者
众川之流盖浊之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
汉大司马史张仲功(一清按汉书沟洫志大司马史张戎师古曰杂论云字仲功习
灌溉事也)议曰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河
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噎
不泄也禁民勿复引河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述征
卷一 第 4a 页 WYG0575-0017c.png
记曰盟津河津恒浊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
原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
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余按风俗通云里语
称狐欲渡河无如尾何且狐性多疑故俗有狐疑之
说亦未必一如缘生之言也

  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

  山海经曰南即从极之渊也一曰中极之渊深三百
仞唯冯夷都焉(一清按山海经本作冰夷郭璞注冰夷冯夷也即河伯也)括地图
卷一 第 4b 页 WYG0575-0017d.png
曰冯夷恒乘云驾二龙河水又出于阳纡陵门之山
而注于冯逸之山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阳纡之
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一清按穆天子传本作无夷注无夷冯夷也)是惟
河宗氏天子乃沈圭璧礼焉河伯乃与天子披图视
典以观天子之宝器玉果璿珠烛银金膏等物皆河
图所载河伯以礼穆王视图方乃导以西迈矣粤在
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是也故命历序曰河图帝
王之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坛于河受
卷一 第 5a 页 WYG0575-0018a.png
龙图作握河记逮虞舜夏商咸亦受焉李尤盟津铭
洋洋河水朝宗于海径自中州龙图所在淮南子曰
昔禹治洪水具祷阳纡盖于此也高诱以为阳纡秦
薮非也释氏西域志曰阿耨达大山其上有大渊水
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崙山也穆天子传曰天子
升昆崙封丰隆之葬(何氏焯曰吴中沈本作莽)丰隆雷公也雷电
(笺曰三字误一清按三字句截龙即垄字古字通周沔水注龙下地名也有丘郭坟墟即是此义)
即阿耨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头
卷一 第 5b 页 WYG0575-0018b.png
河郭义公广志曰甘水也在西域之东名曰新陶水
山在天竺国西水甘故曰甘水有石盐白如水精火
煅则破而用之康泰曰安息月支天竺至伽那调御
皆仰此盐释法显曰度葱岭已入北天竺境于此顺
岭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唯石壁
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下有水名新头
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倚梯者凡度七百梯度已蹑
县絙过河河两岸相去咸八十步九译所绝汉之张
卷一 第 6a 页 WYG0575-0018c.png
骞甘英皆不至也余诊诸史传即所谓罽宾之境有
磐石之磴道狭尺馀行者骑步相持絙桥相引二十
馀里方到县度阻险危害不可胜言郭义恭曰乌秅
之西有县度之国山溪不通引绳而度故国得其名
也(一清按后汉书章怀注引西域传曰悬度者石山也溪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去阳关五千八百
五十里又曰其处在皮山国以西罽宾国之东也)其人山居佃于石壁间累
石为室民接手而饮所谓猿饮也有白草出小步马
有驴无牛是其县度乎释法显又言渡河便到乌苌
卷一 第 6b 页 WYG0575-0018d.png
国乌苌国即是北天竺佛所到国也佛遗足迹于此
其迹长短在人心念至今犹尔及晒衣石尚在新头
河又西南流屈而东南流径中天竺国两岸平地有
国名毗荼佛法兴盛又径捕那般河河边左右有二
十僧伽蓝此水径流摩头罗国而下合新头河自河
以西天竺诸国自是以南皆为中国人民殷富中国
者服食与中国同故名之为中国也泥洹已来圣众
所行威仪法则相承不绝自新头河至南天竺国迄
卷一 第 7a 页 WYG0575-0019a.png
于南海四五万里也释氏西域记曰新头河经罽宾
犍越摩诃剌诸国而入南海是也阿耨达山西南有
水名遥奴山西南小东有水名萨罕小东有水名恒
伽此三水同出一山俱入恒水康泰扶南传曰恒水
之源乃极西北出昆崙山中有五大源诸水分流皆
由此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西北流东南注大海
枝扈黎即恒水也故释氏西域志有恒曲之目恒北
有四国最西头恒曲中者是也有拘夷那喝国南城
卷一 第 7b 页 WYG0575-0019b.png
传曰恒水东南流径拘夷那喝国南城北双树间有
希连禅河河边世尊于此北首般泥洹分舍利处支
僧载外国事曰佛泥洹后天人以新白緤裹佛以香
花供养满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宫渡一小水水名
醯兰那去王宫可三里许在宫北以旃檀木为薪天
人各以火烧薪薪了不然大迦叶从流沙还不胜悲
号感动天地从是之后他薪不烧而自然也王敛舍
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诸国王天龙神王各得
卷一 第 8a 页 WYG0575-0019c.png
少许赍还本国以造佛寺阿育王起浮屠于佛泥洹
处双树及塔今无复有也此树名娑罗树其树花名
娑罗祛也此华色白如霜雪香无比也竺枝扶南记
曰林杨国去金陈国步道二千里车马行无水道举
国事佛有一道人命过烧葬烧之数千束樵故坐火
中乃更著石室中从来六十馀年尸如故不朽竺枝
目见之夫金刚常住是明永存舍利刹见毕天不朽
所谓智空罔穷大觉难测者矣其水乱流注于恒恒水
卷一 第 8b 页 WYG0575-0019d.png
又东径毗舍利城北释氏西域志曰毗舍利维邪离
国也支僧载外国事曰维邪离国去王舍城五十由
旬城周圆三由旬维诘家在大城里宫之南去宫七
里许屋宇坏尽惟见处所尔释法显云城北有大林
重阁佛住于此本庵婆罗女家施佛起塔也城之西
北三里塔名放弓仗恒水上流有一国王国王小夫
人生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之生不祥之徵即盛以
木函掷恒水中下流有国王游观见水上木函开看
卷一 第 9a 页 WYG0575-0020a.png
见千小儿端正殊好王取养之遂长大甚健勇所往
征伐无不摧伏次欲伐父王本国王大忧愁小夫人
问何故忧愁王曰彼国王有千子勇健无比欲来伐
吾国是以愁尔小夫人言勿愁但于城西作高楼贼
来时置我楼上则我能却之王如是言贼到小夫人
于楼上语贼云汝是我子何故反作逆事贼曰汝是
何人云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尽张口仰
向小夫人即以两手捋乳乳作五百道俱坠千子口
卷一 第 9b 页 WYG0575-0020b.png
中贼知是母即放弓仗二父王作是思惟皆得辟支
佛今其塔犹在后世尊成道告诸弟子是吾昔时放
弓仗处后人得知于此处立塔故以名焉千小儿者
即贤劫千佛也释氏西域志曰恒曲中次东有僧迦
扇柰揭城即佛下三道宝阶国也法显传曰恒水东
南流径僧迦施国南佛自忉利天东下三道宝阶为
母说法处宝阶既没阿育王于宝阶处作塔后作石
柱柱上作师子像外道少信师子为吼怖效心诚恒
卷一 第 10a 页 WYG0575-0020c.png
水又东径罽宾饶夷城南城南接恒水城之西北六
七里恒水北岸佛为诸弟子说法处恒水又东南径
沙祗国北出沙祗城南门道东佛嚼杨枝刺土中生
长七尺不增不减今犹尚在恒水又东南径迦维罗
卫城北故曰净王宫也城东五十里有王园园有池
水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东向举手攀树
生太子太子堕地行七步二龙吐水浴太子遂成井
池众僧所汲养也太子与难陀等扑象角力射箭入
卷一 第 10b 页 WYG0575-0020d.png
地今有泉水行旅所资饮也释氏西域记曰城北三
里恒水上父王迎佛处作浮图作父抱佛像外国事
曰迦维罗越国今无复王也城池荒秽惟有空处有
优婆塞姓释可二十馀家是昔净王之苗裔故为四
姓住在故城中为优婆塞故尚精进犹有古风彼日
浮图坏尽条王弥更修治一浮图私诃条王送物助
成今有十二道人住其中太子始生时妙后所攀树
树名须迦(朱氏谋㙔笺曰须字之下原阙一字因果经云树名无忧即此树乎一清按翻译名
卷一 第 11a 页 WYG0575-0021a.png
义集阿输迦大轮翻无忧树史记正义曰浮图经曰阿输迦树是夫人所攀生太子树也全氏祖望曰须
迦即阿输迦也音同)阿育王以青石作后攀生太子像昔树无
复有后诸沙门取昔树栽种之展转相承到今树枝
如昔尚荫石像又太子见行七步足迹今日文理见
存阿育王以青石挟足迹两边复以一长青石覆上
国人今日恒以香花供养尚见足七形文理分明今
虽有石覆无异或人复以数重吉贝重覆帖著石上
逾更明也太子生时以龙王夹太子左右吐水浴太
卷一 第 11b 页 WYG0575-0021b.png
子见一龙吐水煖一龙吐水冷遂成二池今尚一冷
一煖矣太子未出家前十日出往王田阎浮树下坐
树神以七宝奉太子太子不受于是思惟欲出家也
王田去宫一据据左一据据者晋言十里也太子以
三月十五日夜出家四天王来迎各捧马足尔时诸
神天人侧塞空中散天香花此时以至河南摩强水
即于此水边作沙门河南摩强水在迦维罗越北相
去十由旬此水在罗阅祇瓶沙国相去三十由旬菩
卷一 第 12a 页 WYG0575-0021c.png
萨于是暂过瓶沙王出见菩萨菩萨于瓶沙随楼那
果园中住一日日暮便去半达钵愁宿半达晋言白
也钵愁晋言山也白山北去瓶沙国十里明旦便去
暮宿昙兰山去白山六由旬于是径诣贝多树贝多
树在贝多阅祇北去昙兰山二十里太子年二十九
出家三十五得道此言与经异故记所不同竺法维
曰迦维卫国佛所生天竺国也三千日月万二千天
地之中央也康泰扶南传曰昔范旃时有嘾杨国人
卷一 第 12b 页 WYG0575-0021d.png
家翔梨尝从其本国到天竺展转流贾至扶南为旃
说天竺土俗道法流通金宝委积山川饶沃恣其所
欲左右大国世尊重之旃问之今去何时可到几年
可回梨言天竺去此可三万馀里往还可三年踰及
行年四方返以为天地之中也恒水又东径蓝莫塔
塔边有池池中龙守护之阿育王欲破塔作八万四
千塔悟龙王所供知非世有遂止空荒无人群象以
鼻取水洒地若苍梧会稽象耕鸟耘矣恒水又东至
卷一 第 13a 页 WYG0575-0022a.png
五河合口盖五水所会非所详矣阿难从摩竭国向
毗舍离欲般泥洹诸天告阿阇世王王追至河上毗
舍离诸梨车闻阿难来亦复来迎俱到河上阿难思
惟前则阿阇世王致恨郤则梨车复怨即于中河入
火光三昧烧具两般泥洹身二分分各在一岸二王
各持半舍利还起二塔渡河南下一由延(朱氏谋㙔笺曰毗昙
论云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卢舍今之二里也八拘卢舍为一由旬今十六里也又云梵众天身长
半由延梵福楼身长一由延而不言由延之数疑与由旬同义而字殊耳一清按由旬亦作由巡又因巡
卷一 第 13b 页 WYG0575-0022b.png
转为延也)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邑即是阿育王所治之
城城中宫殿皆起墙阙雕文刻镂累大石作山山下
作石室长三丈广二丈高丈馀有大乘婆罗门子名
罗汰私婆亦名文殊师利住此城里爽悟多智事无
不达以清净自居国王宗敬师事之赖此一人宏宣
佛法外不能陵凡诸中国惟此城为大民人富盛竞
行仁义阿育王坏七塔作八万四千塔最初作大塔
在城南三(一清按黄氏慎中本作二)里馀此塔前有佛迹起精舍
卷一 第 14a 页 WYG0575-0022c.png
户北向塔塔南有石柱大四五围高三丈馀上有铭
题云阿育王以阎浮提布施四方僧还以钱赎塔塔
北三四百步阿育王于此作泥犁城中有石柱亦高
三丈馀上有师子柱有铭记作泥犁城因缘及年数
日月恒水又东南径小孤石山山头有石室石室南
向佛昔坐其中天帝释以四十二事问佛一一以指
画石(一清按孙氏潜用赵清常三校本旁注佛以三指画石愚意古书凡重文皆作二此句之首应
有佛字与上佛字重后人传钞遂拆为一一赵本三字疑亦妄增尔)画迹故在恒水又
卷一 第 14b 页 WYG0575-0022d.png
西径王舍新城是阿阇世王所造出城南四里入谷
至五山里五山周围状若城郭即是蓱沙王旧城也
东西五六里南北七八里阿阇世王始欲害佛处其
城空荒又无人径入谷传山东南上十五里到耆阇
崛山未至顶三里有石窟南向佛坐禅处西北三(一清
按黄本作四)十步复有一石窟阿难坐禅处天魔波旬化
作雕鹫恐阿难佛以神力隔石舒手摩阿难肩怖即
得止鸟迹手孔悉存故曰雕鹫窟也其山峰秀端严
卷一 第 15a 页 WYG0575-0023a.png
是五山之最高也释氏西域记云耆阇崛山在阿耨
达王舍城东北西望其山有两峰双立相去二三里
中道鹫鸟常居其岭土人号曰耆阇崛山山名耆阇
鹫也又竺法维云何语罗阅祇国有灵鹫山胡语云
耆阇崛山山是青石头似鹫鸟阿育王使人凿石假
安两翼两脚凿治其身今见在远望似鹫鸟形故曰
灵鹫山也数说不同远迩亦异今以法显亲宿其山
诵首楞严香花供养闻见之宗也又西径迦那城南
卷一 第 15b 页 WYG0575-0023b.png
(一清按黄本作三)十里到佛苦行六年坐树处有林木西
行三里到佛入水洗浴天王按树枝得攀出池处又
北行二里得弥家女奉佛乳糜处从此北行二里佛
于一大树下石上东向坐食糜处树石悉在广长六
尺高减二尺国中寒暑均调树木或数千岁乃至万
岁从此东北行二十里到一石窟菩萨入中西向结
跏趺坐心念若我成道当有神验石壁上即有佛影
现长三尺许今犹明亮时天地大动诸天在空言此
卷一 第 16a 页 WYG0575-0023c.png
非过去当来诸佛成道处去此西南行减半由延贝
多树下是过去当来诸佛成道处诸天导引菩萨起
行离树三十步天授吉祥草菩萨受之复行十五步
五百青雀飞来绕菩萨三匝西去菩萨前到贝多树
下敷吉祥草东向西坐时魔王遣三玉女从北来试
魔王自从南来试菩萨以足指按地魔兵郤散三女
变为老母莫不自服佛于泥拘律树下方石上东向
坐梵天来诣佛处四天王捧钵处皆立塔外国事曰
卷一 第 16b 页 WYG0575-0023d.png
毗婆梨佛在此一树下六年长者女以金钵盛乳糜
上佛佛得乳糜往尼连禅河浴浴竟于河边啖糜竟
掷钵水中逆流百步钵没河中迦梨郊龙王接取在
宫供养先三佛钵亦见佛于河傍坐摩诃菩提树摩
诃菩提树去贝多树二里于此树下七日思惟道成
摩兵试佛释氏西域记曰尼连水南流注恒水水西
有佛树佛于此苦行日食糜六年西去城五里许树
东河上即佛入水浴处东上岸尼拘律树下坐修舍
卷一 第 17a 页 WYG0575-0024a.png
女上糜于此于是西渡水于六年树南贝多树下坐
降魔得佛也佛图调曰佛树中枯其来时更生枝叶
竺法维曰六年树去佛树五里书其异也法显从此
东南行还巴连弗邑顺恒水西下得一精舍名旷野
佛所住处复顺恒水西下到迦尸国波罗柰城竺法
维曰波罗柰国在迦维罗卫国南千二百里中间有
恒水东南流佛转法轮处在国北二十里树名春浮
维摩所处也法显曰城之东北十里许即鹿野苑本
卷一 第 17b 页 WYG0575-0024b.png
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栖宿故以名焉法显从此还
居巴连弗邑又顺恒水东行其南岸有瞻婆大国释
氏西域记曰恒曲次东瞻婆国城南有卜祛兰池池
水恒在北佛下说戒处也恒水又径波丽国即是佛
外祖国也法显曰恒水又东到多摩梨靬国即是海
口也释氏西域记曰大秦一名梨靬康泰扶南传曰
从迦那调洲西南入大湾可七八百里乃到支扈黎
大江口渡江径西行极大秦也又云发拘利口入大
卷一 第 18a 页 WYG0575-0024c.png
湾中正西北入可一年馀得天竺江口名恒水江口
有国号担袟属天竺遣黄门字兴为担袟王释氏西
域记曰恒水东流入东海盖二水所注两海所纳自
为东西也(周氏婴卮林曰昆崙墟河出东北陬恒出西北隅恒绕城西域达于大秦河入中国
注于东海沔流小渚绝不通波善长叙恒于河之下盖因昆崙而及之乎若其括地脉川䌷奇甄异六合
之外宛在目中三竺之流如潆足下神州地志斯为最瑰矣然皆蹑法显之行踪想恒流之洄洑其间水
陆未辨道里难明计所差池厥类亦众予为两两较之法显传云渡新头河至毗荼国东南行八十由延
到摩头罗从此东南行十八由延到僧迦施国又东南七由延到罽宾饶夷城城接恒水渡恒水又南行
卷一 第 18b 页 WYG0575-0024d.png
三由延到呵梨林又东南行十由延到沙祇又南行八由延到舍卫城又东南行十二由延到那毗迦又
东南行减二由延到迦维罗卫又东行五由延到蓝莫又东行十九由延到拘夷那竭又东南行由延到
毗舍离又东行四由延到五河合口渡河南下一由延到巴连弗邑从此东南行九由延到小孤石山又
西行二由延到王舍新城从此西行四由延到迦耶城复南行二十里到六年城从此还向巴连弗邑此
皆显踰原越隰瞻曦晷以遐徂寻途投扉触风尘而备历者也水经注因之乃云新头河径中天竺毗荼
国又径摩头罗浑流恒水恒水东南流径拘夷那竭国又东径毗舍利城又东南流径僧迦施又东径罽
宾饶夷又东南径沙祇恒水又东南径迦维罗卫北又东径蓝莫恒水又东至五河合口度河南下一由
延到巴连弗邑恒水又东南径小孤石山又西径王舍新城又西径伽耶城南二十里到六年树法显从
卷一 第 19a 页 WYG0575-0025a.png
此东南行还向巴连弗邑皆以原野之遄征为波流之所届焉且拘夷毗舍在蓝莫左水经注乃居伽施
之西舍卫毗伽去伽维北劣一由延恒水若南必径兹土而善长遗之度雪山过沙河经乌苌佛足迹晒
衣石即得陀卫尸罗国水经注乃置葱岭之东黄河之所径凡此俱与法显传大致相违若法显东西跋
涉所约各几由延者其中定多瑰异直为不能具述善长亦失网罗都无补缀但改云恒水东南流耳恒
水又东径耳佳丽僧城叙多支复空荒夷野事极寂寥千里而遥一言便毕不令好古之士恨作者之疏
乎又法显从六年树还巴连弗顺恒水西下至旷野波罗柰盖循西岸行也又还巴连弗顺恒水东行得
瞻波梨帝盖沿东浒去也此邑恒水下流左右诸国尽此矣水经注乃先于巴连弗处云恒水又东南径
小孤石山又西径王舍伽耶广袤讨之安得有两恒河乎是知纵翰略记者忘准之地道快意成书者罔
卷一 第 19b 页 WYG0575-0025b.png
研乎旧史予今證其诸长拾其一短俾积璧昆圃一片是卫武之圭灈锦江流数尺乃楚丘之服若曰鸿
致自有所指归细趣不足以击难言立之旨吾亦乌乎测之哉)释氏论佛图调列山
海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
大山名昆崙又曰钟山西六百里有昆崙山所出五
水祖以佛图调传也又近推得康泰扶南传传昆崙
山正与调合如传自交州至天竺最近泰传亦知阿
耨达山是昆崙山释云赖得调传豁然为解乃宣为
西域图以语法汰法汰以常见怪谓汉来诸名人不
卷一 第 20a 页 WYG0575-0025c.png
应河在敦煌南数千里而不知昆崙所在也释云复
书曰按穆天子传穆王于昆崙侧瑶池上觞西王母
云去宗周瀍涧万有一千一百里何得不如调言子
今见泰传非为前人不知也而今以后乃知昆崙山
为无热丘何云乃胡国外乎余考释氏之言未为佳
證穆天子竹书及山海经皆埋缊岁久编韦稀绝书
策落次难以缉缀后人假合多差远意至若访地脉
川不与经符验程准途故自无会释氏不复根其艰
卷一 第 20b 页 WYG0575-0025d.png
归之鸿致陈其细趣以辨其非非所安也今按山海
经曰昆崙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崙之虚方八百里
高万仞上有木禾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
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郭璞曰此自别有小昆
崙也又按淮南之书昆崙之上有木禾珠树玉树琼
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
树瑶树在其北傍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
纯纯丈五尺傍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隅北门开以
卷一 第 21a 页 WYG0575-0026a.png
纳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崙阊阖
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
源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河水出其东北陬赤水出其
东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
凡此四水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昆崙之丘
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
谓玄圃之山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
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禹乃以息土填鸿水以
卷一 第 21b 页 WYG0575-0026b.png
为名山掘昆崙虚以为下地高诱曰地或作池(全氏祖望曰七
字注中注本双行夹写后人传抄连作大字下文多有之)山海经曰不周之山不
周之北门以纳不周之风则以髣髴近浮图调之说
阿耨达六水葱岭于阗二水之限与经史诸书全相
乖异又按十州记昆崙山在西海之戍地北海之亥
地去岸十三万里有弱水周回绕匝山东南接积石
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大活之井西南近承渊
之谷此四角大山寔昆崙之支辅也积石圃南头昔
卷一 第 22a 页 WYG0575-0026c.png
西王母告周穆王去咸阳三(朱氏谋㙔笺曰十州记作四)十六万
里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面方广万里形
如偃盆下狭上广故曰昆崙山有三角其一角正北
干辰星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
其一角正东名曰昆崙宫其处有积金为天墉城面
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其北户出承渊
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似如一渊精之阙光碧之
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
卷一 第 22b 页 WYG0575-0026d.png
之所治真官仙灵之所宗上通璿玑元气流布五常
玉衡理九天而调阴阳品物群生希奇特出皆在于
此天人济济不可具记上有金台玉阙亦元气之所
含天帝君所治处也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
文难言浮图调康泰之傅是矣六合之内水泽之藏大
非为巨小非为细存非为有隐非为无其所苞者广
矣于中同名异域称谓相乱亦不为寡至如东海方
丈亦有昆崙之称西州铜柱又有九府之治东方朔
卷一 第 23a 页 WYG0575-0027a.png
十州记曰方丈在东海中央东西南北岸相去正等
方丈面各五千里上专是群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
宫三天司命所治处群仙不欲升天者皆往来也张
华叙东方朔神异经曰昆崙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
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下有回屋仙人九府
治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
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
翼上之东王公也故其柱铭曰昆崙铜柱其高入天
卷一 第 23b 页 WYG0575-0027b.png
员周如削肤体美焉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绿赤煌煌
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
自通阴阳相须唯会益工遁甲开山图曰五龙见教
天王被迹望在无外柱州昆崙山上荣氏注云五龙
治在五方为五行神五龙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分五
方为十二部法五龙之迹行无为之化天下仙圣治
在柱州昆崙山上无外之山在昆崙东南一万二千
里五龙天王皆出此中为十二时神也山经曰昆崙
卷一 第 24a 页 WYG0575-0027c.png
之丘实惟帝之下都其神陆吾是司天之九部及帝
之囿时然六合之内其苞远矣幽致冲妙难本以情
万像遐渊思绝根寻自不登两龙于云辙骋八骏于
龟途等轩辕之访百灵方大禹之集会计儒墨之说
孰使辨哉

  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全氏曰杜
君卿之讥水经诚有过者胡东樵欲为水经护法而以为错简以愚考之则亦非也水经开卷数语纯引山经
盖以为河水缘起葱岭而下则申明乃开卷数语之释文此其行文之拙非后人所窜易也但其所引山经亦
卷一 第 24b 页 WYG0575-0027d.png
有甚不同者则可怪也万斯同曰山海经河水出昆崙之东北以行其北西南入于渤海水经则谓东南入于
渤海山海经积石之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水经则谓冒以西南流道元竟不能辨正孰谓此书为刋之定
论者况河自盐泽以下皆东流也)

  山海经曰河水出渤海又海水西北入禹所导积石
山(全氏曰按山海经本文曰河水西南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今是注所引非
完文)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羌中余考群书咸言河
出昆崙重源潜发沦于蒲昌出于海水故洛书曰河
自昆崙出于重野谓此矣径积石而为中国河故成
卷一 第 25a 页 WYG0575-0028a.png
公子安大河赋曰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潜
昆崙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释氏西域传曰河自蒲
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而经文在此似如不比积石
宜在蒲昌海下矣(杜氏佑通典曰按水经云昆崙虚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又南入葱岭
山又从葱岭出而东北流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海又东入塞过敦
煌酒泉张掖郡南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云云按水经晋郭璞注三卷后魏郦道元注四十卷皆不著所
撰者名氏亦不知何代之书佑谓二子博赡解释固应精当详水经所作殊为诡诞全无凭据水经所云
卷一 第 25b 页 WYG0575-0028b.png
河出昆崙山者宜出于禹本纪山海经所云南入葱岭及出于阗南山者出于汉书西域传而郦道元都
不详正所注河之发源亦引禹纪山经释法明游天竺记释氏西域记所注南入葱岭一源出于阗南山
合流于蒲昌海虽约汉书亦不寻究又水经云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然后南流入葱岭据此则
积石山当在葱岭之北又云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并今郡地也夫山水地形固有定体自葱岭于
阗之东敦煌张掖之间华人往来非少从后汉至大唐图籍相承注记不绝大碛互数千里末又桑田碧
海之变陵迁谷移之谈此处岂有河流纂集者不详斯甚又按禹导河积石者尧时洪水下人昏垫禹所
开决本救人患积石之西砂卤之地河流小地势复高不为人患不恶疏凿以此施功发迹自积石山而
东则今西平郡龙支县界山是也固无禹理水之功自葱岭之北其本纪灼然荒唐撰经者取为准的班
卷一 第 26a 页 WYG0575-0028c.png
固云言九州山川者尚书近之矣诚为惬当其后汉书西域传云河水一源出葱岭一源出于阗合流东
注蒲昌海皆以潜流地下南出积石为中国河云比禹纪山经犹校附近终是纰缪按此宜唯凭张骞使
大夏见两道水从葱岭于阗合流入蒲昌海其于阗出美玉所以骞传遂云穷河源也按古图书名河所
出曰昆崙山疑所谓古图书即禹本纪以于阗山出玉乃谓之昆崙即所出便云是河也穷究诸说悉皆
缪误孟坚又云禹贡云导河自积石遂疑潜流从此方出且汉时群羌种类虽多不相统一未为强国汉
家或未尝遣使诣西南羌中或未知自有河也宁有吐蕃中河从西南数十里向东北流见于积石山下
河相连聘使涉历无不言之吐蕃自云昆崙山在国中西南则河之所出也又按尚书云织皮昆崙析支
渠叟西戎即叙又范晔后汉书云西羌在汉金城郡之西南滨于赐支续汉书曰河关西千馀里河曲羌
卷一 第 26b 页 WYG0575-0028d.png
谓之赐支盖析支也然则析支在积石之西是河之上流明矣昆崙在吐蕃中当亦非缪而不谓河之本
源乃引葱岭于阗之河谓从蒲昌海伏流数千里至积石方出斯又班生之所未详也佑以水经僻书代
人多不知睹或有好事者于诸书中见有引据谓其审正此殊未之精也不揆浅昧考诸家之说辨千古
讹舛是故曲折言之胡氏渭禹贡锥指解之曰按水经叙西域两源较汉书尤为明备惟是积石一山错
简在渤海之下葱岭之上遂来后人之弹射并其全经而疑之而不知此非本文乃庸妄人之所窜易也
彼见山海经云河水出渤海西北入积石山遂以此经海外之海为渤海殊不知泑泽之亦名蒲昌海也
彼见此经云河水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遂谓积石距敦煌遥远而泑泽最近故移积石于渤海
之下使泑泽与敦煌相接殊不思三郡界中实无河也盖汉世河关以西皆为羌中地河水所经人莫能
卷一 第 27a 页 WYG0575-0029a.png
睹故聊假三郡之南以表之非真谓河自盐泽入玉门阳关也杜佑不察此意而以为纂集之不详固宜
矣若夫道元之注惟勃海以上博引释氏怪诞之说甚觉无谓至葱岭山以下发明颇多其所言昆崙虚
也曰浅见末闻非所详究其言积石也曰宜在蒲昌海下其言葱岭河也曰河源潜发分为二水其言蒲
昌海也曰洄流电转为隐沦之脉正其缪而补其阙亦可谓精审之至矣杜佑诋水经并诋道元岂通论
哉又曰此渤海当在葱岭西塞外凡大泽谓之海渤海即蒲昌雷翥牢兰之类非真海也又出海外二十
字郦意以此为错简盖以下文南入葱岭观之则积石反在葱岭之北必无是理也今移在后又东注于
泑泽之下则自昆崙而葱岭而蒲昌而积石原委秩然方位悉当矣一清按通典为学人所尊信其讥水
经以为纂集之不详其摘郦注云都不详正又云亦不寻究是于本书尚未通览仅撮割数言以逞其私
卷一 第 27b 页 WYG0575-0029b.png
说而其所指积石乃是隋置河源郡唐置积石军之地误以龙支之积石当禹贡之积石曾不悉在塞外
西南羌中者大积石也在枹罕西北者小积石也地理志括地志之文可覆按也东樵之言可称诤友)






  水经注释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