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二
卷二十二 第 1a 页 WYG0574-037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二
             归安沈炳巽撰
   颍水  洧水
   溱水  潩水
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阳城县今为河/南府登封县)
 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
 称者也汉高帝二年以为韩国王莽之左队也山海
卷二十二 第 1b 页 WYG0574-0379d.png
 经曰颍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阳城县阳乾山(明/一)
 (统志阳乾山在登/封县东二十五里)今颍水有三源奇发右水出阳乾
 山之颍谷春秋颍考叔为其封人其水东北流中水
 导源少室通阜东南流径负黍亭东春秋定公六年
 郑伐冯滑负黍者也冯敬道显志赋曰求善卷之所
 在遇许由于负黍京相璠曰负黍在颍川阳城县西
 南二十七里世谓之黄城也亦或谓是水为㶏水东
 与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溪东合颍水故作者乃举
卷二十二 第 2a 页 WYG0574-0380a.png
 二三言水所发也吕氏春秋曰卞随耻受汤让自投
 此水而死张显逸民传嵇叔夜高士传并言投泂水
 而死未知其孰是也(朱谋㙔曰吕览云卞随自投于/颍水而死庄子云自投于稠水)
 (而死司马注本作泂水云泂水在颍阳㙔按颍泂古/字通用故礼顈衣一作絅是其例也稠泂二字皆误)
 (耳/)
又东南过其县南
 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其水𨗳源崇(一作嵩按汉志/颍川郡有崇高)
 (县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师古曰崇古崇字今为登封县地)高县东北太室东
卷二十二 第 2b 页 WYG0574-0380b.png
 溪县汉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谓之崧阳城及春夏
 雨泛水自山顶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为二十八浦
 也阳旱辍津而石潭不耗道俗游憩者唯得餐饮而
 已无敢澡盥其中苟不如法必数日不豫是以行者
 惮之山下大泽周数里而清深肃洁水中有立石高
 十馀丈广二十许步上甚平整缁素之士多泛舟升
 陟取畅幽情其水东流南阳城西石溜萦委溯者五
 涉故亦谓之五渡水东南流入颍水颍水径其县故
卷二十二 第 3a 页 WYG0574-0380c.png
 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亦周
 公以土圭测日景处汉成帝永始元年封赵临为侯
 国也(按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赵临以皇后父封成阳/侯不封阳城侯且成阳属汝南郡阳城属颍川)
 (郡今颍水所历自在颍/川境内恐与汝南无涉)县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冢
 (原本/讹蒙)尧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之上有许由
 墓焉山下有牵牛墟侧颍水有犊泉是巢父牵牛处
 也石上犊迹存焉(高士传云许由隐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召为九州长由洗耳于)
 (颍水滨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之知其/故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乃浮游)
卷二十二 第 3b 页 WYG0574-0380d.png
 (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又有许由庙碑关(朱本/作阙)尚存是
 汉颍川太守朱宠所立颍水径其北东与龙渊水合
 其水𨗳源龙渊东南流径阳城北又东南入于颍颍
 水又东平洛溪水注之水发玉女台下平洛涧世谓
 之平洛水吕忱所谓汋水出阳城山盖斯水也又东
 南注于颍颍水又东出阳城关历亭东南(宋本作历/康城南)
 魏明帝封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康乡侯此即臻封邑
 也
卷二十二 第 4a 页 WYG0574-0381a.png
又东南过阳翟县北(阳翟县今为/开封府钧州)
 颍水东南流径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
 土城也颍水又径上棘城西又屈径其城南春秋左
 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城上棘以涉颍者也县西
 有故堰堰石崩禠颓基尚存旧遏颍水枝流所出也
 其故渎东南径三封山 今无水渠中又有泉流出
 焉时人谓之嵎水东径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
 山亦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在今/钧州)
卷二十二 第 4b 页 WYG0574-0381b.png
 (城北/门外)春秋左传曰夏启有钧台之飨是也杜预曰河
 南阳翟县南有钧台其水又东南流水积为陂陂方
 十里俗谓之台陂盖指钧台取名也又西南流径夏
 亭城西又屈而东南为郏之靡陂颍水自堨东径阳
 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故武王至周曰
 吾其有夏之居乎遂营洛邑徐广曰河南阳城阳翟
 则夏地也春秋经书秋郑伯突入于栎左传桓公十
 五年突杀檀伯而居之服虔曰檀伯郑守栎大夫栎
卷二十二 第 5a 页 WYG0574-0381c.png
 郑之大都宋忠曰今阳翟也周未韩景侯自新郑徙
 都之王隐曰翟本栎也故颍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
 孝碑水侧有九山祠碑丛柏犹茂北枕川流也
又东南过颍阳县西(故城在今登封/县西南八十里)又东南过颍阴县西南
 应劭曰县在颍水之阳故邑氏之按东观汉记汉
 封车骑将军冯防为侯国防城门校尉位在九卿
 上绝席(后汉马援傅援次子防贵宠最盛与/九卿绝席封颍阳侯今云冯防误)颍水又
 南径颍乡城西颍阴县故城在东北旧许昌典农都
卷二十二 第 5b 页 WYG0574-0381d.png
 尉治也后改为县魏明帝封侍中辛毗为侯国也(魏/志)
 (辛毗封/颍乡侯)颍水又东南径柏祠曲东历罡台北陂陂水
 南流积为江陂南径慎城西侧城南流入于颍颍水
 又径慎县故城南县故楚邑白公所居以拒吴春秋
 左传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王莽之慎治
 也世祖建武中封刘赐为侯国颍水又东南径蜩蟟
 郭东俗谓之郑城矣又东南入于淮春秋昭公十二
 年楚子狩于州来次子颍尾盖颍水之会淮也
卷二十二 第 6a 页 WYG0574-0382a.png
又东南至慎县东南入于淮(慎县故城在今凤阳/府颍州颍上县西北)
 颍水东南流左合上吴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细陂南
 流注于颍水颍水又东南江(宋本/作流)陂水注之水受大
 漴(朱本/作崇)丘城南故汾丘城也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
 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马彪曰襄城县有汾丘杜预曰
 在襄城县之东北也(襄城县今/属开封府)径繁昌故县北(原本/讹此)
 (繁昌城在今开封/府临颍县城北)曲蠡之繁阳亭也魏书国志曰文
 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按献帝传曰辛/未魏王登坛受)
卷二十二 第 6b 页 WYG0574-0382b.png
 (禅此漏坛/受二字)禅于此地改元黄初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
 为繁昌县城内有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台坛前有二碑昔魏
 文帝禅于此自坛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
 石铭曰遂于繁昌筑灵坛也于后其碑六字生金论
 者以为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迁魏而事晋也(魏志/繁昌)
 (县受禅石碑中生金/表送上群臣尽贺)颍水又东南流径青陵亭城北
 北对青陵陂陂纵广二十里颍水径其北枝入为陂
 陂西则漷水注之水出褒城县(疑作襄城县若作褒/城则属陜西汉中府)
卷二十二 第 7a 页 WYG0574-0382c.png
 (恐非颍水所/径之地也)之邑城下东流注于陂陂水又东入临
 颍县之狼陂颍水又东南流而历临颍县也(临颍县/今属开)
 (封/府)
又东南过临颍县南又东南径汝南㶏强县北洧水从
河南密县(今属开/封府)东流注之
 临颍旧县也颍水自县西小㶏水出尔雅曰颍别为
 沙郭景纯曰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也亦犹江
 别为沱也颍水又东南径泽城北即古城皋亭矣春
卷二十二 第 7b 页 WYG0574-0382d.png
 秋经书公及诸侯盟于皋鼬者也皋泽字相似名与
 字乖耳颍水又东径㶏阳城南竹书纪年曰孙何取
 㶏阳㶏强城在东北颍水不得径其北也颍水又东
 南潩水入焉非洧水也
又东过西华县北(今属开/封府)
 王莽更名之曰华望县也有东故言西矣世祖光武
 皇帝建武中封邓晨为侯国汉济北戴封字平仲为
 西华令遇天旱慨治功无感乃积柴坐其上以自焚
卷二十二 第 8a 页 WYG0574-0383a.png
 火起而天雨暴至远近欢伏永元十三年徵太常也
 县北有习阳城颍水径其南也经所谓洧水流注之
 也
又南过汝阳(何氏云地/理志作女)县北(今属开/封府)
 县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县得厥称矣阚骃曰本汝
 水别流其后枯竭号曰死女水故其字无水余按汝
 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随读改未必一如阚氏之说以
 穷通损字也颍水又东大㶏水注之又东南径博阳
卷二十二 第 8b 页 WYG0574-0383b.png
 县城东城在南顿县北四十里汉宣帝封邴吉为侯
 国王莽更名乐嘉
又东南过南顿县北(今属开封/府项城县)㶏水从西来流注之
 㶏水于乐嘉县入颍不至于顿顿故顿子国也周之
 同姓春秋僖公二十五年楚伐陈纳顿子于顿是也
 俗谓之颍阴城非也颍水又东南径陈县南(今为河/南陈州)
 又东南左会交口者也
又东南至新阳县北蒗荡渠水从西北来注之
卷二十二 第 9a 页 WYG0574-0383c.png
 经云蒗荡渠者百尺沟之别名也南合交口新沟自
 是东出颍上有堰谓之新阳堰俗谓之山阳堨非也
 新沟自颍北东出县在水北故应劭曰县在新水之
 阳今县故城在东明颍水不出其北盖经误耳颍水
 自东堰南流径项县故城北(今为项城县/属开封府)春秋僖公
 十七年鲁灭项是矣颍水又东右合谷水水上承平
 乡诸陂东北径南顿县故城南侧城东注春秋左传
 所谓顿迫于陈而奔楚自顿徙南故曰南顿也今其
卷二十二 第 9b 页 WYG0574-0383d.png
 城在顿南三十馀里又东径项城中楚襄王所郭(疑/讹)
 以为别都都内西南小城项县故城也旧颍州治谷
 水径小城北又东径刺史贾逵祠北王隐言祠在城
 北非也庙在小城东昔王凌为宣王司马懿所执届
 庙而叹曰贾梁道王凌魏之忠臣唯汝有灵知之遂
 仰鸩而死(魏志王凌进位太尉假节钺谓齐王不任/天位欲迎立楚王彪遣将军杨弘以废立)
 (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私以白司马宣王宣王将兵/讨之凌势穷乘船自缚出迎宣王承诏送至京师凌)
 (至项饮药死又干宝晋纪曰凌到项见贾逵祠呼曰/贾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汝有神知之其)
卷二十二 第 10a 页 WYG0574-0384a.png
 (年八月宣王有疾/梦凌逵为疠遂薨)庙前有碑碑石金生于宝曰黄金
 可采为晋中兴之瑞(王隐晋书云永嘉元年陈国项/县贾逵庙石碑生金人盗凿取)
 (卖卖已复生此江/东中兴之瑞也)谷水又东流出城东注颍颍水东
 侧有公路城(公路城有二一在凤/阳城东一在旴𣅿县)袁术所筑也故世
 因以术字名城矣颍水又东径监颍城北城临水阙
 南面又东径云阳二城间南北翼水并非所具又东
 径丘头丘头南枕水魏书郡国志曰宣王军次邱头
 (按宣王讨王凌文王讨诸葛诞俱至丘头然改丘头/为武丘乃文王时事今属之宣王则以两事并为一)
卷二十二 第 10b 页 WYG0574-0384b.png
 (事矣事见魏志王淩/传及高贵乡公纪)王凌面缚水次故号武邱矣颍
 水又东南流于故城北细水注之水上承阳都陵(宋/本)
 (作/阪)陂水枝分东南出为细水东径新阳县故城北又
 东南径宋公县故城北县郪丘者也秦伐魏取郪丘
 谓是邑矣(郪丘去颍州治八里汉置新郪/县属汝南郡今呼为颍阳城)汉成帝绥
 和元年诏封殷后于沛以存三统平帝元始四年改
 曰宋公章帝建初四年徙邑于此故号新郪为宋公
 国也王莽之新延矣细水又南径细阳县(今颍州/太和县)
卷二十二 第 11a 页 WYG0574-0384c.png
 沟注之新沟首受交口东北径新阳县故城南汉高
 帝六年封吕清为侯国王莽更名曰新明也故应劭
 曰县在新水之阳今无水故渠旧道而已东入泽渚
 而散流入细细水又东南径细阳故城南(在今颍州/西北四十)
 (里/)王莽更之曰乐庆也世祖建武中封岑彭子遵为
 侯国细水之(宋本/作又)东南积而为陂谓之次塘公私列
 (宋本/作弘)裂以供田溉又东南流屈而西南入颍地理志
 曰细水出细阳县东南入颍颍水又东南流径胡城
卷二十二 第 11b 页 WYG0574-0384d.png
 东故胡子国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胡以胡子豹
 归是也杜预释地曰汝阴县西地有胡城也(在今颍/州城西)
 (北二/里)颍水又东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渎
 于奇额城东三十里世谓之大㶏水也东南径召陵
 县故城南春秋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师于召陵责
 楚贡不入即此处也城内有大井径数丈水至清深
 阚骃曰召者高也其地邱墟井深数丈故以名焉又
 东南径征羌县故召陵县之安陵乡安陵亭也世祖
卷二十二 第 12a 页 WYG0574-0385a.png
 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将来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
 更名征羌也阚骃引战国策以为秦昭王欲易地谓
 此也汝水别渎又东径公路台(此下原本错在又东/南过颍阳县注中今)
 (从朱本/改正)临水方百步袁术所筑也汝水别沟又东径
 西门城即南利也汉书宣帝封广陵厉王子刘昌为
 侯国也县北三十里有孰(疑/讹)城号曰北利故渎出于
 二利之间关(疑/讹)女阳之县世名之死汝县取水名故
 曰汝阳也又东径南顿县故城(疑漏/北字)又东南径鲖阳
卷二十二 第 12b 页 WYG0574-0385b.png
 城北(在今汝宁府/新蔡县界)又东径邸乡城北又东径固始县
 (今属汝/宁府)故城北地理志县故寖也寖丘在南故藉丘
 名县矣王莽更名之曰治(按汉志莽曰开/治此漏开字)孙叔敖以
 土浸薄取而为封故能绵嗣城北犹有叔敖碑建武
 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
 固始别汝又东径蔡冈北冈上有平阳侯相蔡昭冢
 昭字叔明周后稷之胄冢有石阙阙前有二碑碑字
 沦碎不可复识羊虎倾低殆存而已枝汝又东北流
卷二十二 第 13a 页 WYG0574-0385c.png
 径胡城南而东历汝阴县故城西北东入颍水颍水
 又东径汝阴县故城北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
 高祖六年封夏侯婴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汝坟也
 县在汝水之阴故以汝水纳称城西有一城故陶丘
 乡也汝阴(何氏云阴/疑作南)郡汝(疑作/治)城外东北隅有旧台
 翼城若丘俗谓之女郎台虽经颓毁犹自广崇上有
 一井疑故陶丘乡所未详
洧水出河南密县(今属开封/府均州)西南马领山(明一统志洧/水源出密县)
卷二十二 第 13b 页 WYG0574-0385d.png
(东至新郑县会溱水为双/泊河至西华县入黄河)
 水出山下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县之东北
 盖马领之统目焉清水东南流径一故台南俗谓之
 阳子台又东径马领坞北在山上坞下泉流北注亦
 谓洧别源也而入于洧水洧水东注绥水会焉水出
 方山绥溪即山海经所谓浮戏之山也东南流径汉
 弘农太守张伯雅墓茔四周垒石为垣隅阿相降列
 于绥水之阴庚门表二石阙夹对石兽于阙下冢前
卷二十二 第 14a 页 WYG0574-0386a.png
 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内密人也碑侧
 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数(疑讹当/作兽)矣旧引绥水
 南入茔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蝫吐水石湟承
 溜池之南又建石楼石庙前又翼列诸兽但物谢时
 沦凋毁殆尽矣富而非义北(当作/比)之浮云况复此乎
 王孙士安斯为达矣(汉书杨王孙传王孙家业千金/厚自奉养及病且终先令其子)
 (曰吾欲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以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晋书皇)
 (甫谧传谧字士安自为葬送之制气绝之后/以蘧蒢裹尸麻约两头穿坑而葬不用棺椁)绥水又
卷二十二 第 14b 页 WYG0574-0386b.png
 东南流径上郭亭南东南注洧洧水又东襄荷水注
 之水出北山子节溪亦谓之子节水东南流于洧洧
 水又东会沥滴泉水出深溪之侧泉流丈馀悬水散
 注故世士以沥滴称南流入洧水也
又东南过其县南
 洧水又东流南与承云二水合俱出承云山二源双
 𨗳东南流注于洧世谓之东西承云水洧水又东微
 水注之水出微山东北流入于洧洧水又东径密县
卷二十二 第 15a 页 WYG0574-0386c.png
 故城南春秋谓之新城左传僖公六年会诸侯伐郑
 围新密以郑不时城也今县城东门南侧有汉密令
 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阳苑人温仁宽雅恭而有礼人
 有认其马者茂与之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遂挽车而去后马主得马谢而还之任汉黄门郎迁
 密令举善而徵(宋本/作教)口无恶言教化大行道不拾遗
 蝗不入境百姓为之立祠享祀不辍矣洧水又左会
 璅泉水水出王亭西北流注于洧水洧水又东南与
卷二十二 第 15b 页 WYG0574-0386d.png
 马关水合水出王亭下东北流历马关谓之马关水
 又东北注于洧洧水又东合武定水水出北武定冈
 西南流又屈而东南流径零鸟坞西侧坞东南流坞
 侧有水悬流赴壑一匹有馀直注涧下沦积成渊嬉
 游者瞩望奇为佳观俗人睹此水挂于坞侧遂目之
 为零鸟水东南流入于洧洧水又东与虎牍山水合
 水发南山虎牍溪东北流入洧洧水又东南赤涧水
 注之水出武定冈东南流径皇台冈下又历冈东东
卷二十二 第 16a 页 WYG0574-0387a.png
 南流注于洧洧水又东南流溱水注之洧水又东南
 径郐城南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渍
 (朱云今世本作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生子/六人大戴礼帝系篇作女隤宋本水经注作女溃)
 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
 人出焉其四曰求言是谓之郐郐人者郑是也郑桓
 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难予安逃死乎史伯曰虢郐
 公之民迁之可也郑氏东迁虢郐献十邑焉(史记郑/世家桓)
 (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对曰/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对曰地近虢)
卷二十二 第 16b 页 WYG0574-0387b.png
 (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
 (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桓公曰善于/是卒言王东徙其民雒东而虢郐果献十邑)刘禛
 云郐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邻于虢郐荧(朱本/作荥)之南左
 济右洛居阳郑两水之间食溱洧焉徐广曰郐在密
 县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洧水又东径阴坂北
 水有梁焉俗谓是济为参辰口左传襄公九年晋伐
 郑济于阴阪次于阴口而还是也杜预曰阴坂洧津
 也服虔曰登南曰阴口者水口也参阴声相近盖传
卷二十二 第 17a 页 WYG0574-0387c.png
 呼之谬耳又晋居商参之分实沈之土郑处辰火之
 野阏伯之地军师所次故济得其名也
又东过郑县南鄫(当作溱即郑诗/溱与洧之溱)水从西北来注之(明/一)
(统志溱水源出密县一名溱/水东北至新郑县与洧水合)
 洧水又东径新郑故城中左传襄公元年晋韩厥荀
 偃帅诸侯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是也竹书
 纪年晋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按竹书/纪年周)
 (幽王二年晋文侯同王子多父伐鄫克之注云晋文/侯元年则二年乃幽王之二年非文侯二年也亦无)
卷二十二 第 17b 页 WYG0574-0387d.png
 (惠字郐/作鄫)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皇甫士
 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态氏之墟黄帝之所都
 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城内有贵(一作/遗)祠名曰
 章乘是也洧水又东为洧渊水春秋传曰龙斗于时
 门之外洧渊则此潭也今洧水自郑城西北入而东
 南流径郑城南城之南门内旧外蛇与内蛇斗内蛇
 死六年大夫傅瑕杀郑子入厉公自是徵也(原本讹/微事在)
 (左传庄/十四年)水南有郑庄公望母台庄姜恶公寤生与段
卷二十二 第 18a 页 WYG0574-0388a.png
 京居段不弟姜氏无训庄公居夫人于城颍誓曰不
 及黄泉无相见也故成台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
 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赋泄泄之慈有嘉融融之孝得
 常矣洧水又东与黄水合经所谓溱水非也黄水出
 太山南黄泉东南流经华城西史伯谓郑桓公曰华
 君之土也韦昭曰华国名矣史记秦昭王三十三年
 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斩首十五万司马彪曰华
 阳亭名在密县嵇叔夜常采药于山泽学琴于古人
卷二十二 第 18b 页 WYG0574-0388b.png
 即此亭也(灵异志嵇中散尝西南去洛数十里有亭/名华阳投宿一更中操琴闻空中称善中)
 (散呼与相见乃出见形以手持/其头共论音声因授以广陵散)黄水东南流又与上
 水合水出两塘中一源两分泉流𣲖别东为七虎涧
 水西流即是水也其水西南流注于黄水黄即春秋
 之所谓黄崖也故杜预云苑陵县西有黄水者也又
 东南流水侧有二台也谓之积粟台台东即二水之
 会也捕章山水注之水出东捕章山西流注于黄水
 黄水又南至郑城北东转于城之东北与黄沟合水
卷二十二 第 19a 页 WYG0574-0388c.png
 出捕章山东南流至郑城东北入黄水黄水又东南
 径龙渊泉东南七里沟水注之水出隙侯亭东南平
 地东注又屈而南流径升城东又其南历烛城西即
 郑大夫烛之武邑也又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东南过长社县北
 洧水东南流南濮北濮二水入焉洧入又东南与龙
 渊水合水出长社县西北有故沟上承洧水水盛则
 通注龙渊水减则津渠辍流其渎中𣸢泉南注东转
卷二十二 第 19b 页 WYG0574-0388d.png
 为渊渌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
 谓渊无潜鳞也又东径长社县故城北郑之长葛邑
 也春秋隐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是也后社树暴
 长故曰长社魏颍川郡治也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邑
 于南城西侧修立客馆版筑既兴于土下得一树根
 甚壮大疑是故社怪长暴茂者也稽之故说县无龙
 渊水名盖出近世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长社北
 界有禀水但是水𨗳于隍堑之中非北界之所谓又
卷二十二 第 20a 页 WYG0574-0389a.png
 按京社地名并云长社县北有长葛乡斯乃县徙于
 南矣然则是水即禀水也其水又东南径棘城北左
 传所谓楚子伐郑救齐次于棘泽者也禀水又东左
 注洧水洧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也其枝水东北流注
 沙一水东径许昌县故许南(疑作/男)国也姜姓四岳之
 后矣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见许男于洧上者也汉章
 帝建初四年更封马光为侯国(后汉书马援传建初/四年封马防颍阳侯)
 (马光许/昌侯)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及魏承汉
卷二十二 第 20b 页 WYG0574-0389b.png
 历遂改名许昌也城内有景福殿基魏明帝太和中
 造准价八百馀万洧水又东入汶仓城内俗以是水
 为汶水故有汶仓之名非也盖洧水之邸阁耳洧水
 又东径傿陵县故城南(今属开封府按汉志颍川郡/傿陵县莽曰左亭李奇曰六)
 (国为/安陵)李奇曰六国为安陵也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
 于此(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使唐睢使于秦曰安陵)
 (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秦王怒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睢曰大)
 (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
卷二十二 第 21a 页 WYG0574-0389c.png
 (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跽而谢之)汉高帝十二年封都
 尉朱濞为侯国王莽更名左亭洧水又东傿陵陂水
 注之水出傿陵南陂东西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东南过新汲县东北
 洧水自傿陵东径桐邱南俗谓之天井陵又曰冈非
 也洧水又屈而南流水上有梁谓之桐门桥盖藉桐
 邱以取称亦言取桐门亭而目焉然不知亭之所在
 未之详也洧水又东南径桐丘城春秋左传庄公二
卷二十二 第 21b 页 WYG0574-0389d.png
 十八年楚伐郑郑人将奔桐丘即此城也杜预春秋
 释地曰颍川许昌城东北京相璠曰郑地也今图(疑/讹)
 无而城见存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俗名之
 曰堤其城南即长堤因(疑讹或/当作固)洧水之北防也西面
 桐丘其城邪长而不方盖凭丘之称即城之名矣洧
 水又东径新汲县故城北汉宣帝神雀二年(汉志作/三年)
 置于许之汲乡曲洧城以河内有汲县故加新也汉
 宣帝建初四年封执金吾马光为侯国(汉宣帝以下/十六字疑属)
卷二十二 第 22a 页 WYG0574-0390a.png
 (衍文盖马光无新汲之/封况已见前不应重出)城在洧水南堤上又东洧水
 右迤为濩陂洧水又径匡城南(匡城在睢州/城西三十里)扶沟之
 匡亭也又东洧水左迤为鸭子陂也(疑/衍)谓之大穴口
 也
又东南过茅城邑之东北
 洧水自穴口东南径洧阳城西南径茅城东北又南
 左合庾沟沟水上承洧水于大穴口东北枝分东径
 洧阳故城南俗谓之复阳城非也盖洧复字类音读
卷二十二 第 22b 页 WYG0574-0390b.png
 变汉建安中封司空祭酒郭奉孝为侯国其水又东
 南为鸭子陂陂广一十五里馀陂南入甲庾沟西注
 又(朱云当/作洧)东北泻沙洧水又南径一故城西世谓之
 思乡城西去洧十五里洧水又右合濩陂水上承洧
 水新汲县南径新汲故城东又南积而为陂陂之西
 北即长舍城陂水东翼洧堤西面茅邑自城北门列
 筑昆道迄于此冈世尚谓之茅冈即经所谓茅邑地
 也陂水北出东入洧津(上下疑/有讹)西纳北异流
卷二十二 第 23a 页 WYG0574-0390c.png
又东过习阳城西折入于颍
 洧水又东南径辰亭东俗谓之田城非也盖田辰声
 相近城亭音韵联故也经书鲁宣公十一年楚子陈
 侯郑伯盟于辰陵也京相璠曰颍川长平有故辰亭
 杜预曰长平县东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长平城西北
 长平城在东南(城今在西/华县东北)或杜氏之谬传书之误耳
 长平东南淋陂北畔有一阜东西减里南北五十许
 步俗谓之新亭台又疑是杜氏所谓辰亭而未之详
卷二十二 第 23b 页 WYG0574-0390d.png
 也洧水又南径长平县故城西王莽之长正也洧水
 又南分为二水枝水东出谓之五梁沟径习阳城北
 又东径赭邱南丘上有故城郡国志曰长平故属汝
 南县有赭丘城即此城也又东径长平城南东注涝
 陂洧水南出谓之鸡笼水故水会有笼口之名矣洧
 水又东径习阳城西西南折入颍地理志曰洧水东
 南至长平县入颍者也
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明一统志潩水源出大騩山/名鲁固河一名清流河东南)
卷二十二 第 24a 页 WYG0574-0391a.png
(径长葛县西又东/至临颍县入颍水)
 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
 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抱朴子云黄帝东到/青丘见紫府先生受)
 (三皇内文以敕召万神西见中黄子受九加之方北/到洪堤上具茨见大騩君黄盖童子受神芝图还陟)
 (王屋得神/丹金诀)溪水(疑作/潩水)出其阿而流为陂俗谓之玉女
 池东径陉山北史记魏襄王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
 山上有郑祭仲冢冢西有子产墓累石为方坟坟东
 有庙并东北向郑城杜元凯言不忘本际庙旧有一
卷二十二 第 24b 页 WYG0574-0391b.png
 枯柏树其尘根故枝之上多生雉(疑作/稚)柏列秀青青
 望之奇可嘉矣潩水又东南径长社林(疑讹当/作故)城西
 北南濮北濮二水出焉刘澄之著永初记云水经濮
 水源出大騩山东北流注泗卫灵闻音于水上殊为
 乖矣(韩非子云卫灵公至濮闻新声使师涓写之至/晋而奏之师旷曰此纣时所谓靡靡之乐乃亡)
 (国之/声也)余按水经为潩水不为濮也是水首受溪水(疑/作)
 (潩/水)川渠双引俱东注洧与之过沙枝流脉乱互得通
 称是以春秋昭公九年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
卷二十二 第 25a 页 WYG0574-0391c.png
 益之京相璠云以夷之濮西田益也杜预亦言以夷
 田在濮水西者与城父人服虔曰濮水名也且字类
 音同津澜邈别不得为北濮上源师氏传音于其上
 矣潩水又南径钟亭西又南径皇台又东南径关亭
 西又东南径宛亭西郑大夫宛射犬之故邑也潩水
 又南分二水一水南出径胡城东故颍阴县之狐人
 亭也其水南结为陂谓之胡城陂潩水自枝渠东径
 曲强东皇陂水注之水出西北皇台七女冈北皇陂
卷二十二 第 25b 页 WYG0574-0391d.png
 即古长社县之浊泽史记魏惠王元年韩懿侯与赵
 成侯合军伐魏战于浊泽是也其陂水北对鸡鸣城
 即是(是字讹/应作长)社县之浊城也陂水东南流径胡泉城北
 故颍阴县之狐宗乡也又东合狐城陂水水上承陂
 水而东南流注于黄水谓之合作口而东径曲强城
 北东流入潩水时人谓之敕水非也敕潩音相类故
 字从声变耳渭(当作/潩)水又东径武亭间两城相对疑
 是古之岑门史迁所谓走犀首于岑门者也徐广曰
卷二十二 第 26a 页 WYG0574-0392a.png
 颍阴有岑亭未知是否(后汉郡国志颍阴有岸亭史/记魏世家哀王五年走犀首)
 (岸门徐广曰颍阴有岸亭正义曰括地志云岸门在/长社县西北十八里今名西武亭此云岑门岑亭皆)
 (误/)潩水又南径射犬城东即郑公孙射犬城也盖俗
 谬耳潩水又南径颍阴县故城西魏明帝封司空陈
 群为侯国潩水又东径许昌城南又东南与宣帝陂
 (按下文当/作宣梁陂)水合陂上承狼陂于颍阴城西南陂南北
 二十里东西十里春秋左传曰楚子伐郑师于狼是
 也其水东南入许昌县径巨陵城北郑地也春秋左
卷二十二 第 26b 页 WYG0574-0392b.png
 传庄公十四年郑厉公获傅瑕于大陵京相璠曰颍
 川临颍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其
 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宣梁陂也陂水又东南入潩
 水潩水又西南流径陶城西又东南径陶陂东东南
 入于颍(此句原本另行作经/文今改作此节注)
溱水出郑县西北平地
 溱水出溱城西北鸡络坞下东南流径贾复城西(今/南)
 (阳府汝州东南一百里有贾复城/但与郑县相去甚远恐非此城)东南流左右(疑作/合)
卷二十二 第 27a 页 WYG0574-0392c.png
 𣸢水水出贾复城东南流注于溱溱水又南左会承
 云山水水出西北承云山东南历浑于江(宋本作/浑子冈)
 注世谓冈□(宋本/作峡)为五鸣口东南流注于溱溱水又
 东南流历下田川径郐城西谓之为柳泉水也故史
 伯荅桓公曰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若剋虢郐君
 之土也如前华后河右洛左济王丕騩而食溱洧(郑/语)
 (作主芣騩而食溱洧韦/昭云芣騩山名在密县)循典刑以守之可以少固即
 谓此矣溱水又南悬流奔壑崩注丈馀其下积水成
卷二十二 第 27b 页 WYG0574-0392d.png
 潭广四十许步渊深难测又南注于洧诗所谓溱与
 洧者也世所谓之为溱水也
东过其县北又东南过其县东又南入于洧水
 自郐溱东南更无别渎不得径新郑而会洧也郑城
 东入洧者黄崖水也盖经误證耳
渠出荣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今属开/封府)
 风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与泲乱流东荥
 (疑/讹)泽北东南分泲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
卷二十二 第 28a 页 WYG0574-0393a.png
 水泽多麻黄草故述征记曰践县境便睹斯卉穷则
 知踰界今虽不能然谅亦非谬诗所谓东有圃草也
 皇武子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泽在中牟县
 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
 北二百许里中有沙冈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径通渊
 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斩小斩大灰小灰义鲁练秋
 大白杨小白杨散吓禹中牟圈大鹄龙泽鬯罢大哀
 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眠等浦(上云/二十)
卷二十二 第 28b 页 WYG0574-0393b.png
 (四浦而浦名仅二十三按太平御览引此注大鹄下/尚有小鹄此遗去故止二十三耳又大斩小斩作大)
 (渐小渐禹中作禺中鬯罢作/密罢牛眠作牛眼俱与此异)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
 播故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
 大沟而引圃水者也又有一渎自酸枣受河道自汉
 渎历酸枣径阳武县南出世谓之十字沟而属于渠
 或谓是渎为梁惠王十年所开而不能详也斯浦乃
 水泽之所钟为郑隰之渊薮矣渠右合五池沟上承
 泽水下流渠谓之五池口魏嘉平二年司马懿帅中
卷二十二 第 29a 页 WYG0574-0393c.png
 军讨太尉王凌于寿春自彼而还帝使侍中韦诞劳
 军于五池者也今其地为五池乡矣渠又东不家沟
 (宋本作/十家沟)水注之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春秋襄公十
 八年蔿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右回梅山杜预曰
 在密东北即是山也其水自溪东北流径管城西故
 管国也周武以封管叔矣成王幼弱周公摄政管叔
 流言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公赋鸱鸮以伐之即东山
 之诗是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救郑楚次管以待
卷二十二 第 29b 页 WYG0574-0393d.png
 之杜预曰京县东北有管城者是也俗又谓之为管
 水东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注黄雀沟谓之黄渊
 渊周一百步其一水东越长城东北流水积为渊南
 北二里东西百步谓之百尺水北入圃田泽分为二
 水一水东北径东武强城北汉书曹参传击羽婴于
 昆阳追至业(按传当作叶注叶南/阳县也音式陟反)还攻武强因至荥
 阳薛瓒云按武强城在阳武县即斯城也汉高帝六
 年封骑将庄不识为侯国又东北流左注于渠为不
卷二十二 第 30a 页 WYG0574-0394a.png
 (宋本作/十下同)家水口也一水东流又屈而南转东南注白
 沟也渠又东清池水注之清池水出清阳亭西南平
 地东北流径清阳亭南东流即故清人城也诗所谓
 清人在彭彭为高尅邑也故杜预春秋释地云中牟
 县西有清阳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泽七
 虎涧水注之水出毕城南冈一源两派津川趣别西
 入黄崖沟东为七虎溪亦谓之为华水也又东北流
 紫光沟水注之水出华阳城东北而东流俗名曰紫
卷二十二 第 30b 页 WYG0574-0394b.png
 光涧又东北注华水华水又东径棐城北即北林亭
 也春秋文公与郑伯宴于棐林子家赋鸿雁者也春
 秋宣公元年诸侯会于棐林以伐郑楚救郑遇于北
 林服虔曰北林郑南地也京相璠曰今荥阳宛陵县
 有故林乡在新郑北故曰北林也余按林乡故城在
 新郑东北七十许里菀陵故城在东南五十许里不
 得在新郑北也考京服之说并为疏矣杜预云荥阳
 中牟县西南有林亭在郑北今是亭南去新郑故城
卷二十二 第 31a 页 WYG0574-0394c.png
 四十许里盖以南有林乡亭故杜预据是为北林最
 为密矣又以林乡为棐亦或疑焉诸侯会棐楚遇于
 此宁得知不在是而更指他处也稽古之传事或不
 谬矣又东北径鹿台南冈北出为七虎涧东流期水
 注之水出期城西南平地世号龙渊水东北流又北
 径期城西又北与七虎涧合谓之虎溪水乱流东注
 径期城北东会清口水司马彪郡国志曰中牟有清
 口水即是水也清水又东北白沟水注之水有二源
卷二十二 第 31b 页 WYG0574-0394d.png
 北水出密之梅山东南而东径靖城南与南水合水
 南出合太山(宋本作南水/屈合太水)西北流至靖城南左注北
 水即承水也山海经曰承水出太山之阴东北流注
 于没水者也世所谓之靖涧水也又东北流太水注
 之水出太山东平地山海经曰太水出于太山之阳
 而东南流注于没水世谓之澧水也东北径武陵城
 西东北流注于承水又东北入黄瓮涧北径中阳城
 西城内有旧台甚秀台侧有陂池池水清深涧水又
卷二十二 第 32a 页 WYG0574-0395a.png
 东屈径其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郑釐侯
 来朝中阳者也其水东北流为白沟又北东径伯禽
 城北盖伯禽之鲁往径所由也屈而南流东注于清
 水即潘岳都碑所谓自中牟故县以西西至于清沟
 指是水也乱流东径中牟宰鲁恭祠南汉和帝时右
 扶风鲁恭字仲康以太尉掾迁中牟令政专德化不
 任刑罚吏民敬信蝗不入境河南尹袁安疑不实使
 部掾肥亲按行之恭随亲行阡陌坐桑树下雉止其
卷二十二 第 32b 页 WYG0574-0395b.png
 傍有小儿亲曰儿何不击雉曰将雏亲起曰虫不入
 境一异化及鸟兽二异竖子怀仁三异久留非优贤
 请还是年嘉禾生县庭安美其治以状上之徵博士
 侍中车驾每出恭常陪乘上顾问民政无所隐讳故
 能遗爱自古祠飨来今矣清沟水又东北径沈清疑
 即博浪亭也(博浪城在今开封府城北/三十里一名博浪沙亭)服虔曰博浪
 阳武二水沙名也今有亭所未详也历博浪泽昔张
 良为韩报仇于秦以金椎击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车
卷二十二 第 33a 页 WYG0574-0395c.png
 于此又北分为二水枝津东注没水清水自枝流北
 注渠谓之清沟口渠又左径阳武县故城南东为官
 渡水又径曹太祖垒北有高台谓之官渡台渡在中
 牟故世又谓中牟台建安五年太祖营官渡袁绍保
 阳武绍连营稍前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
 营相禦合战不利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以逼垒
 公亦起高台以捍之即中牟台也今台北土山犹在
 山之东悉绍旧营遗垒并存水又东径田丰祠北袁
卷二十二 第 33b 页 WYG0574-0395d.png
 夲初惭不纳其言害之时人嘉其诚谋无辜见戮故
 立祠于是用表袁氏覆灭之宜矣又东役水注之水
 出菀(原本/讹苑)陵县西隙侯(按郡国志河南菀陵县有琐/侯亭左传襄十一年诸侯之)
 (师次于琐杜预曰县西有琐侯亭此云隙侯疑误盖/隙乃古文隙字与琐不通惟韵会云琐或作璅则隙)
 (或璅之讹但下文云隙郤声相近则原作隙/字用与左传注及郡国志俱不合寔所末解)亭东世
 谓此亭为却城非也盖隙却(疑作郤/上同)声相近耳中平
 陂世名之泥泉也即古役水矣山海经曰役山役水
 所出北流注于河疑是水也东北流径菀陵县故城
卷二十二 第 34a 页 WYG0574-0396a.png
 北东流北径焦城东阳邱亭西也谓之焦沟水竹书
 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武(按竹书/当作伐)郑围焦
 城不剋即此城也俗谓之驿城非也役水自阳邱亭
 东流径山氏城北为高榆渊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
 六年秦公孙壮率师城上枳安陵山氏(按竹书/当作民)者也
 又东北为酢沟又东北鲁沟水出焉役水又东北泥
 沟水出焉又东北为八丈沟又东清水枝津注之水
 自沈城东派注于役水又东径曹公垒南东与沬水
卷二十二 第 34b 页 WYG0574-0396b.png
 合山海经云沬水所出北流注于役(山海经作末山/末水出焉北流)
 (注于没郭注云/水经注作沫)今是水出中牟城西南疑即沬水也
 东北流径中牟县故城昔赵献侯自耿都此班固云
 赵自邯郸徙焉赵襄子时佛肸以中牟叛置鼎于庭
 不与己者烹之田英将蹇裳赴鼎处也(说苑云佛肸/以中牟畔曰)
 (与我者受邑不与我者烹之城北馀子田基独后至/曰义者轩冕在前非义弗乘祛衣将入鼎佛肸屡起)
 (而生之赵简子屠中牟谕有功者用田基为首基曰/廉士不耻人我如受功则中牟之士终身惭矣负其)
 (母南徙于楚新序作田/卑此作田英未知孰是)薛瓒注汉书云中牟在春秋
卷二十二 第 35a 页 WYG0574-0396c.png
 之时为郑之堰也及三卿分晋则在魏之邦土赵自
 漳北不及此也春秋传曰卫侯如晋过中牟非卫适
 晋之次也汲郡古文曰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此中
 牟不在赵之东也按中牟当在湿水之上矣按春秋
 齐伐晋夷仪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过中牟中牟人
 欲伐之卫褚师固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未可
 胜也齐师尅城而骄遇之必败乃败齐师服虔不列
 中牟所在杜预曰今荥阳有中牟回远疑为非也然
卷二十二 第 35b 页 WYG0574-0396d.png
 地理参差土无常域随其强弱自相吞并疆理留移
 宁可一也兵车所指径纡难知自魏徙大梁赵以中
 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朱本/作张)也赵
 自西取后止中牟齐师伐其东鄙于宜无嫌而瓒径
 湿水空言中牟所在非论證也汉高帝十一年(按史/表是)
 (十二/年封)封单父圣为侯国沫水又东北注于役水昔魏
 太祖之背董卓也间行出中牟为亭长所录(魏志董/卓废帝)
 (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过中牟为亭长所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
卷二十二 第 36a 页 WYG0574-0397a.png
 (为请/得解)郭长公世语为县所拘功曹请释焉役水又东
 北径中牟泽即郑太叔攻萑蒲之盗于是泽也(左传/昭二)
 (十一年郑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
 其水东流北屈注渠水征绩记(朱云征当作伍伍/绩之有述征记)
 谓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渠水又东流而左会渊
 流其水上承圣女陂陂周二百馀步水无耗竭湛然
 清满而南流注于渠渠水又东南而注大梁也
又东至浚仪县(今为开封府祥符/县河南布政司治)
卷二十二 第 36b 页 WYG0574-0397b.png
 水东南径西赤城北戴延之所谓西北有大梁亭非
 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庇率师及郑孔
 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即此城也左则故渎出焉秦
 始皇二十年王贲断故渠引水东南出以灌大梁谓
 之梁沟又东径大梁城南本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
 于战国为大梁周梁伯之居也梁伯好土功大其城
 号曰新里民疲而溃秦遂取焉后魏惠王自安邑徙
 都之故曰梁耳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
卷二十二 第 37a 页 WYG0574-0397c.png
 徙邦于大梁是也秦灭魏以为县汉文帝封孝王于
 梁孝王以土地下湿东都睢阳又改曰梁自是置县
 以大梁城广居其东城夷门之东夷门即侯嬴抱关
 处也续述征记曰以此城为师旷城言郭缘生曾游
 此邑践夷门升吹台终古之迹缅焉尽在余谓此乃
 梁氏之台门魏惠之朝居(疑当作/所居)非吹台也当是误
 證耳西征记论仪封人即此县又非也竹书纪年梁
 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
卷二十二 第 37b 页 WYG0574-0397d.png
 水陈留风俗传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俊仪
 余谓故汴涉(疑当作/汴沙)阴沟矣浚之故曰浚其犹春秋
 之浚洙汉氏之仪水又东北径中牟县南又东北径
 中牟泽与渊水合水出中牟县城北城有层台按郭
 颁(何氏校当/作郭长公)世语及干宝晋纪并言中牟县故魏任
 城王台下池中有汉时铁锥长六尺入地三尺头西
 南指不可动止(疑有讹脱/一作至)月朔自正以为晋氏中兴
 之瑞而今不知所在或言在中阳城池台未知焉是
卷二十二 第 38a 页 WYG0574-0398a.png
 渊水自池西出屈径其城西而东南流注于汜泛水
 又东径大梁亭南又东径梁台南东注渠渠水又东
 南流径开封县睢涣二水出焉右则新沟注之其水
 出逢池(蓬池在今开封府城北本春秋时蓬泽左传/宋景公使人告左师曰蓬泽有介麋焉吾与)
 (之田若何徐广曰蓬泽即蓬池也又晋阮籍诗云徘/徊蓬池上还望顾大梁唐明皇帝改为福源池禁樵)
 (采/)池上承役水于菀陵县别为鲁沟水东南流径开
 封县故城北汉高帝十一年封刘舍为侯国也(按史/表高)
 (帝十一年封陶舍为/开封侯今云刘舍误)陈留志称阮兰字茂弘为开封
卷二十二 第 38b 页 WYG0574-0398b.png
 令县侧有劫贼外白甚急数阮方围棋长啸吏云劫
 急阮曰局上有劫亦甚急其耽乐如是故语林曰王
 中郎以围棋为坐隐或亦谓之为手谈又谓之为棋
 圣鲁沟南际富城东南入百尺陂即古之逢泽也徐
 广史记音义云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陂陂汲郡墓
 (按史记秦本纪孝公二十年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于蓬泽徐广曰开封东北有蓬泽秦孝公句乃史)
 (记原文非徐广音义且增一陂字又陂/汲郡墓四字亦与上文不接疑有讹误)竹书纪年作
 逢泽斯其处也故应德琏西征赋曰鸾衡东指弭节
卷二十二 第 39a 页 WYG0574-0398c.png
 逢泽其水东北流为新沟新沟又东北流径牛首乡
 北谓之牛建城又东北注梁(一作/渠)即沙水也音蔡许
 慎正作沙音言水散石也从水少水沙见矣楚东有
 沙水谓此水也无佗也皆变名矣其国多池沼时池
 中出神剑到今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之剑也渠
 又北屈分为二水续述征记曰汴沙到浚仪而分也
 汴东注沙南流其水更南流径梁王吹台东陈留风
 俗传曰县有仓颉师旷城上有列仙之吹台北有牧
卷二十二 第 39b 页 WYG0574-0398d.png
 泽中出兰蒲土多俊髦衿𢃄牧泽方一十五里俗谓
 之蒲关泽即谓此矣梁王增筑以为吹台城隍夷灭
 略存故迹今层台孤立于牧泽之右矣其台方一百
 许步即阮嗣宗咏怀诗所谓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
 台箫管有遗音梁主安在哉晋世丧乱乞活凭居削
 堕故基遂成二层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馀世
 谓之乞活台又谓之婆台城梁水于此有阴沟洪沟
 之称焉项羽与汉高分王指是水以为东西之别故
卷二十二 第 40a 页 WYG0574-0399a.png
 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是也故尉氏
 县有波乡亭波亭鸿沟乡鸿沟亭皆藉水以立称也
 今萧县(原本讹作箫县今/为江南徐州治)西亦有鸿沟亭梁国睢阳
 县(今为归/德府治)东有鸿口亭先后谈者亦指此以为楚汉
 之分王非也盖春秋之所谓红泽者矣渠口与汜水
 合其水上承役水于菀陵县县故郑都也王莽之左
 亭县也役水枝津东派为汜水者也而世俗谓之泥
 沟水也(朱本作/汜沟水)春秋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
卷二十二 第 40b 页 WYG0574-0399b.png
 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所谓东汜者也
又屈南至扶沟县北(今属开封府及通/许县洧川县地)
 沙水又东南径牛首乡东南鲁渠水出焉亦谓之宋
 沟也又径陈留县故城南孟康曰留郑邑也后为陈
 并故曰陈留矣鲁沟又东南径圉县故城北县苦楚
 难修其干戈以圉其患故曰圉也或曰边陲之号矣
 历万人散王莽之篡也东郡太守翟义兴兵讨莽莽
 遣奋威将军孙建击之于圉北义师大败尸积万数
卷二十二 第 41a 页 WYG0574-0399c.png
 血流溢道号其处为万人散百姓哀而祠之又历鲁
 沟亭又东南至阳夏县故城西汉高祖六年封陈豨
 为侯国鲁沟又南入涡今无水也沙水又东南径斗
 城西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殡伯有尸其臣葬之于
 是城也(左传襄公三十年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
 (曰吾公在壑谷皆自朝布路而罢子晢以驷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雍梁醒而后知之遂奔许已而自)
 (墓门之渎入因马师颉介于襄库以伐旧北门驷带/率国人以伐之伯有死于羊肆子产禭之枕之股而)
 (哭诸敛而殡诸伯有之臣/在市侧者既而葬之斗城)沙水又东南径牛首亭东
卷二十二 第 41b 页 WYG0574-0399d.png
 左传桓公十四年宋人与诸侯伐郑东郊取牛首者
 也俗谓之车牛城矣沙水又东南八里沟出焉又东
 南径陈留县(今属开/封府)裘氏乡裘氏亭西又径澹台子
 羽冢东与八里沟合按陈留风俗传曰陈留县裘氏
 乡有澹台子羽冢又有子羽祠祈祷焉京相璠曰今
 泰山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冢县人也未知孰是因
 其方志所叙就记缠络焉沟水上承沙河而西南流
 径牛首亭南与百尺陂水合其水自陂南径开封城
卷二十二 第 42a 页 WYG0574-0400a.png
 东三里冈左屈而西流南转注八里沟又南得野兔
 水口水上承西南兔氏亭北野兔陂郑地也春秋传
 云郑伯劳屈生于兔氏也陂水东北入八里沟八里
 沟水又南径右仓城西又南径兔氏亭东又南径邵
 亭西东入沙水沙水南径扶沟县故城东县即颍川
 之数(宋本/作谷)平乡也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
 之名焉建武元年汉光武封平狄将军朱鲔为侯国
 沙水又东与康沟水合水首受洧水于长社县东东
卷二十二 第 42b 页 WYG0574-0400b.png
 北径向冈西即郑之向乡也后人遏其上口今水盛
 则北注水耗则辍流又有长明沟水注之水出菀陵
 县故城西北县有二城此则西城也二城以东悉多
 陂泽即古制泽也京相璠曰郑地杜预曰泽即荥阳
 菀陵县东即春秋之制田也故城西北平地出泉谓
 之龙渊泉渊水流径陵丘亭西又西重泉水注之水
 出西城北平地泉涌南流径陵丘亭西西南注龙渊
 水龙渊水又东南径凡阳亭西而南入白雁陂陂在
卷二十二 第 43a 页 WYG0574-0400c.png
 长社东北东西七里南北十里在林乡之西南司马
 彪郡国志曰菀陵有林乡亭白雁陂又引渎南流谓
 之长明沟东转北屈又东径向城北城侧向冈左传
 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师于向者也又东右迤为染
 二陂(朱云染二疑作染/工宋本作染泽)而东注于蔡泽陂长明沟又
 东径尉氏县(今属开/封府)故城南圈称云尉氏郑国之东
 鄙弊狱官名也郑大夫尉氏之邑(朱云弊狱谓断狱/也见周礼秋官注)
 (应劭曰古狱官曰/尉氏郑之别狱也)故栾盈曰盈将归死于尉氏也沟
卷二十二 第 43b 页 WYG0574-0400d.png
 渎自是三分北分为康沟东径平陆县故城北高后
 元年(按史记表是/景帝元年封)封楚元王子礼为侯国建武元年
 以户不满三千罢为尉氏县之陵树乡又有陵树亭
 汉建安中封尚书荀攸为陵树乡侯(按魏志荀攸传/作陵树亭侯)
 故陈留风俗传曰陵树乡故平陆县也北有天(当作/大)
 泽名曰长乐厩康沟又东径扶沟县之白亭北陈留
 风俗傅曰扶沟县有帛乡帛亭名在七乡十二亭中
 康沟又东径少曲亭陈留风俗传曰尉氏县有少世
卷二十二 第 44a 页 WYG0574-0401a.png
 (疑作/曲)亭俗谓之为小城也又东南径扶沟县故城东
 而东南注沙水沙水又南会南水其水南流又分为
 二水一水南合关亭东又东南流与左水合其水自
 枝渎南径召陵亭西疑即扶沟之亭也而东南合石
 水世以是水与傿陵陂水双𨗳亦谓之双沟又东南
 入沙水沙水南与蔡泽陂水合水出𨻳陵(前汉地志/作傿陵后)
 (汉郡国志/作𨻳陵)春秋成公十六年晋楚相遇于𨻳陵吕锜
 射中共王目王召养由基使射杀之亦子反醉酒自
卷二十二 第 44b 页 WYG0574-0401b.png
 毙处也陂东西五里南北十里陂水东径匡城北城
 在新汲县之东北即扶沟县之巨(疑作/匡)亭也亭在匡
 城郭(朱本作郭/宋本作乡)春秋文公元年诸侯朝晋卫成公不
 朝使孔达侵郑伐绵訾及匡即此邑也今陈留长垣
 县(今属/开州)南有匡城即平邱之匡亭也襄邑又有承匡
 城然匡居陈卫之间亦往往有异邑矣陂水又东南
 至扶洛(宋本作/扶沟)城北又东南入沙水沙水又南径小
 扶城西而流也城即扶沟县之平周亭东汉顺帝永
卷二十二 第 45a 页 WYG0574-0401c.png
 平中(永平乃明帝年/号非顺帝也)封陈敬王孙子恭为侯国(按后/汉书)
 (明帝八王传陈敬王美永平三年封广平王立三十/七年薨子钩嗣立二十一年薨子竦嗣立二年薨无)
 (子立绝安帝永初七年封敬王孙安国为耕亭侯传/所载止此则敬王之孙无名子恭者不知此何据耶)
 沙水又东南径大扶城西城即扶乡故县也城北二
 里有袁梁碑云梁陈扶乐人后汉世祖建武十七年
 更封刘隆为扶乐侯即此城也涡水于是分焉不得
 在扶沟北便分为二水也
其一者东南过陈县也(疑作/北)
卷二十二 第 45b 页 WYG0574-0401d.png
 沙水又东南径东华城西又东西(宋本/作南)沙水枝渎西
 南达洧谓之甲更沟(宋本作/甲庚沟)今无水沙水又南与广
 漕渠合上承庞官陂云邓艾所开也虽水流废兴沟
 渎尚夥昔贾逵为魏豫州刺史通运渠二百里馀亦
 所谓贾侯渠也而川渠径复交错畛陌无以辨之沙
 水又东径长平县(今省入/西华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陈城北
 故陈国也伏羲神农并都之城东北三十许里犹有
 羲神实中(此句疑/有讹误)舜后妫满为周陶正武王赖其器
卷二十二 第 46a 页 WYG0574-0402a.png
 用妻以元女大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大姫好祭祀
 故诗所谓坎其击鼓宛丘之下也宛丘在陈城南道
 东王隐云渐欲平今不知所在矣楚讨陈杀夏徵舒
 于栗门以为夏州后城之东门内有池池水东西七
 十步南北八十许步水至清洁而不耗竭不生鱼草
 水中有故台处诗所谓东门之池也城内有汉相王
 君造四县邸碑文字剥缺不可悉识其略曰唯兹陈
 国故曰淮阳郡云云王清惠著闻为百姓畏爱求贤
卷二十二 第 46b 页 WYG0574-0402b.png
 养士千有馀人赐与田宅更舍自损奉钱助之成邸
 五官掾西华陈骐等二百五人以延熹二年云云故
 其颂曰修德立功四县回附(一作向附/一作内附)今碑之左右
 遗墉尚存基础犹在时人不复寻其碑證云孔子庙
 学非也后楚襄王为秦所灭徙都于此文颍曰西楚
 矣三楚斯其一焉城南郭里又有一城名曰淮阳城
 子产所置也汉高帝十一年以为淮阳国王莽更名
 新平县曰陵陈(汉志作/陈陵)故豫州治王隐晋书地道记
卷二十二 第 47a 页 WYG0574-0402c.png
 云城北有故沙名之为死沙而今水流津通漕运所
 由矣沙水又东而南屈径陈城东谓之百尺沟又南
 分为二水沙水出焉沟水东南流谷水注之水源上
 承涝陂陂在陈城西北南暨华城皆为陂矣陂水东
 流谓之谷水东径涝城北王隐曰荦北有谷水是也
 荦即柽矣经书公会齐宋于柽者也杜预曰柽即荦
 也在陈县(今为陈州/属开封府)西北为非柽小城也在陈郡西
 南谷水又东流径陈城南又东流入于沙沙水又东
卷二十二 第 47b 页 WYG0574-0402d.png
 南流注于颍谓之交口水次有大堰即古百尺堰也
 魏书国志曰司马宣王讨太尉王凌大军至百尺堨
 即此堨也今俗呼之为山阳堰非也盖斯水首受颍
 于百尺沟王莽名郡为新平故堰兼有新阳之名也
 以是推之悟故俗谓之非也
又东南至汝南新阳县北
 沙水自百尺沟东径宁平县之故城南晋阳秋称晋
 太傅东海王越之东奔也石勒追之愤(疑讹当作/焚即焚字)
卷二十二 第 48a 页 WYG0574-0403a.png
 于此数十万众敛手受害勒纵骑围射尸积如山王
 夷甫死焉余谓俊者所以知胜群情辨者所以文身
 祛惑夷甫虽体荷隽令口擅雌黄污辱君亲获罪羯
 勒史官方之举正谅为褒矣沙水又东积而为陂谓
 之阳都明水注之水上承沙水之津东出径汝南郡
 之宜禄县故城北王莽之赏都亭也明水又东流北注
 于陂陂水东南流谓之细水又东径新阳县北又东
 高被水东出焉沙水又东分为二水即春秋所谓夷
卷二十二 第 48b 页 WYG0574-0403b.png
 夷濮之水也枝津北径谯县故城南(今为凤阳/府亳州)侧城
 入涡沙水东南径城父县西南枝津出焉俗谓之章
 水也一水东注即注水也俗谓之欠水也东径城父
 县之故城南(在今凤阳府亳/县东南七十里)
又东南过山桑县北(今凤阳府/蒙城县)
 山桑故城在涡水北沙水不得径其北明矣经言过
 北误也
又东南过龙亢县南(今凤阳府怀远县西北八十里有/龙亢故城又河南归德府亦有龙)
卷二十二 第 49a 页 WYG0574-0403c.png
(亢故/城)
 沙水故城北又东南径白鹿城北而东注也
又东南过义城县西(废义成县在今凤阳/府霍邱县北四十里)南入于淮
 义成县故属沛后𨽻九江沙水东流注于淮谓之沙
 汭京相璠曰楚东地也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楚
 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杜预曰沙水名也
 
 
卷二十二 第 49b 页 WYG0574-0403d.png
 
 
 
 
 
 
 
 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