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卷十四 第 1a 页 WYG0574-026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集释订讹卷十四
             归安沈炳巽撰
   湿馀水  沽水  鲍丘水
   濡水   辽水  小辽水
   □水(当作浿水后/经注皆讹)
湿馀水出上谷居庸关东(明一统志湿馀河在今顺天/府昌平县东南六十里源出)
(浑原山南又折而东入潞河居庸关在京师北一百二/十里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关跨南北四十里悬崖峭壁)
卷十四 第 1b 页 WYG0574-0260b.png
(最为/险要)
 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使者入
 上谷耿况迎之于居庸关即是关也(朱笺袁宏汉纪/更始初立遣使)
 (者徇诸国曰先降者复爵位上/谷太守耿况出迎使者上印绶)其水导源关山南流
 历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室三层其户牖扇扉悉石
 也盖古关之候台矣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址崇墉峻
 壁非轻功可举山岫层深侧道褊峡林鄣蘧崄(朱云/当作)
 (邃险吴本改/作据险非是)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
卷十四 第 2a 页 WYG0574-0260c.png
 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其水历山南径军都县界又
 谓之军都关续汉书曰尚书卢植隐上谷军都山也
 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许里是也
又东流过军都县南(今为顺天府昌平县/其故城在县东南)又东流过蓟
县北
 湿馀水故渎东径军都县故城南又东重源潜发积
 而为潭谓之湿馀潭又东流易荆水注之其水导源
 西北径千蓼泉亦曰丁蓼水东南流径郁山西谓之
卷十四 第 2b 页 WYG0574-0260d.png
 易荆水公孙瓒之败于鲍丘也(后汉书注曰/鲍丘水名)走保易
 荆疑即此水也(朱笺按后汉书公孙瓒传袁绍将曲/义合兵十万共攻瓒破瓒于鲍邱瓒)
 (遂退保易京开置屯田稍得自支又按续汉志云瓒/所居易京故城在今幽州归义县南十八里魏志瓒)
 (传亦云瓒军数败乃走还易京此云易荆正同但/字异耳今雄县有易京城南临易水当即此也)
 荆水又东左合虎眼泉水出平川东南流入易荆水
 又东南与孤山之水合水发川左道源孤山东南流
 入易荆水谓之塔界水又东径蓟城又东径平昌县
 故城南(在今昌平县治/西北二十里)又谓之昌平水魏氏土地记
卷十四 第 3a 页 WYG0574-0261a.png
 曰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
 又东流注湿馀水湿馀水又东南流左合芹城水(朱/云)
 (宋本作芹城水注之/芹城在昌平县界)水出北山南径芹城水(水字疑/当作南)
 (北等/字)东南流注湿馀水湿馀水又东南流径安乐故
 城西(在今密云县/东北五十里)更始使谒者韩鸿北徇承制拜吴
 汉为安乐令即此城也
又北屈东南至狐奴县西入于沽河(狐奴城在今顺天/府顺义县狐奴山)
 昔彭宠使狐奴令王梁南助光武起兵自是县矣湿
卷十四 第 3b 页 WYG0574-0261b.png
 馀水于县西南东入沽河故地理志曰湿馀水自军
 都县东至潞南入沽是也
沽河从塞外来(沽河一名西潞/水一名东潞水)
 沽水出禦夷镇西北九十里丹花岭下东南流大谷
 水注之水发镇北大谷溪西南流径独石北界石孤
 生不因河而自峙又南九泉水注之水导北川左右
 翼注入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称其水南流至独
 石注大谷水大谷水又南径独石西又南径禦夷镇
卷十四 第 4a 页 WYG0574-0261c.png
 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狄也又东南尖谷水注之
 水源出镇东北尖溪西南流径镇城东西南流注大
 谷水乱流南注沽水又南出峡岸有二城世谓之独
 固门以其藉崄凭固易为依据兼壁升耸疏通若门
 故得是名也沽水又南左合乾溪水引北川西南径
 一故亭东又西南注沽水沽水又西南径赤城东(地/志)
 (云赤城乃古蚩尤所居/之处今在直隶万全卫)赵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为
 燕所败退保此城(查十六国春秋及晋书载记俱无/并州刺史王霸并无为燕所败退)
卷十四 第 4b 页 WYG0574-0261d.png
 (保赤城之事/岂二书失载)城在山阜之上下抗深隍溪水之名藉
 以变称故河有赤地(疑当/作城)之号矣沽水又东南与鹊
 谷水合有二源南即阳乐水也出且居县(汉志且居/县有乐阳)
 (水今云阳/乐恐误)地理志曰水出县东北(汉志作水出/县东南入海)(疑/漏)
 (径/字)大融山小融山(明一统志作大雄/小雄在雄县西)北历女祁县故
 城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祁县也世谓之
 横水又谓之阳曲河又东南径一故亭又东左与旧
 卤水合水之(疑/衍)出西北山东南流径旧卤城北城在
卷十四 第 5a 页 WYG0574-0262a.png
 居庸县西北二百里故名云候卤太和中更名禦夷
 镇又东南流注阳乐水阳乐水又东南径傍狼山南
 (傍字疑衍按明一统志昌平县/西北四十里有狼山疑即此也)山石(一作/白)色特上亭
 亭孤立超出群山之表又东南径温泉东泉在山曲
 之中又径赤城西屈径其城南东南入赤城河河水
 又东南右合高峰水水出高峰戍东南城在山上其
 水西南流又屈而东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
 径渔阳县故城西(在今密云/县西南)而南合七度水水出北
卷十四 第 5b 页 WYG0574-0262b.png
 山黄颁谷故亦谓之黄颁水东南流注于沽水沽水
 又南渔水注之水出县东南平地泉流西径渔阳县
 故城南考诸地说则无闻所识释(上下疑有/脱文讹字)考地寻
 川则有应氏(亦疑有/讹脱)自今城在斯水之阳有符文说
 渔阳之名当属此秦发闾左戍渔阳即是城也渔水
 又西南入沽水又南与螺山之水合水出渔阳城南
 小山魏氏土地记曰城南五里有螺山其水西南入
 沽水沽水又南径安乐县故城东晋书地道记曰晋
卷十四 第 6a 页 WYG0574-0262c.png
 封刘禅为公国俗谓之西潞水也
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湿馀水合为沽河
 沽水西南流径狐奴山西又南径狐奴县故城西渔
 阳太守张堪于县开稻田教民植种百姓得以殷富
 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南阳重沟水注之
 出狐奴山南转径狐奴城西王莽之所谓举符也侧
 城南注右会沽水沽水又南湿馀水注之沽水又南
卷十四 第 6b 页 WYG0574-0262d.png
 左会鲍丘水世所谓东潞也沽水又南径潞县为有
 潞名潞河也魏氏土地记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也
又东南至雍奴县西笥沟
 湿水入焉俗谓之合口也又东鲍丘水于县西北而
 东出焉(明一统志鲍丘河源自禦夷镇北塞南流径/九庄岭五百馀里径密云城又南合道人溪)
 (水至通州未庄村合沽/水经三河县界入泃河)
又东至南泉州县与清河合东入于海清河者𣲖河尾

卷十四 第 7a 页 WYG0574-0263a.png
 沽河又东南径泉州县故城东王莽之泉调也沽水
 又东南合清河也今无水清湛漳洹𣸦易涞濡沽虖
 池同归于海故经曰𣲖河尾也
鲍丘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县东
 鲍丘水出禦夷北塞中南流径九庄岭东俗谓之大
 榆河又南径镇东南九十里西(此句有/讹脱)密云戍西又
 南左合道人溪水(在密云县东北石盘峪源/发龙门流径县界入潮河)水北川
 南流径孔山西又历密云戍东左合孟广𡶭水水出
卷十四 第 7b 页 WYG0574-0263b.png
 𡶭下𡶭甚嶒峻峨峨冠众山之表其水西径孔山南
 上有洞穴开明故土俗以孔山流称𡶭水又西南至
 密云戍东西注道人水乱流西南径密云戍城南右
 会大榆河有东密云故是城言西矣大榆河又东南
 流白杨泉水注之北发白杨溪望虽(二字/疑衍)右注大榆
 河又东南龙刍溪水自决注之大榆河又东南径安
 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合县之北溪水水出
 县北广长堑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径
卷十四 第 8a 页 WYG0574-0263c.png
 滑盐县故城东王莽更名匡德也汉明帝改曰盐田
 右承治(治疑作/沽水)世谓之斛盐城西北去禦夷镇二百
 里南注鲍丘水又南径虎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敦
 德也(汉志渔阳郡厗奚县莽曰敦德别无所谓虎县/者孟康曰厗音题或作蹄当是蹄奚讹作虎县)
 (耳/)鲍丘水又西南径犷平县故城东王莽之所谓平
 犷也又南合三城水水出四里山西径平犷城谓之
 三城水又径香陉山上悉生槁本香世故名焉又西
 径石窟南窟内宽广行者依焉窟内有水渊而不流
卷十四 第 8b 页 WYG0574-0263d.png
 栖薄者取给焉又西北径伏凌山南与石门水合水
 出伏凌山山高峻岩鄣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事
 同离骚峨峨之咏故世人因以名山也水西南流注
 之是水有桑谷之名盖沿出桑溪故也又西南径犷
 平城东南而右注鲍丘水鲍丘水东南径渔阳郡治
 也秦始皇二十二年置王莽更名通路县曰得(得下/漏渔)
 (字/)鲍丘水又西南流公孙瓒既害刘虞乌丸思刘氏
 之德迎其子和合众十万破瓒于是水之上斩首一
卷十四 第 9a 页 WYG0574-0264a.png
 万(后汉书公孙瓒传瓒既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虞从事渔阳鲜于辅等合率州兵欲共报瓒乌桓)
 (峭王感虞恩德率种人及鲜卑七千馀骑与辅南迎/虞子和与袁绍将曲义合兵十万共攻瓒破瓒于鲍)
 (丘斩首二/万馀级)鲍丘水又西南历狐奴城东又西南流注
 之于沽河乱流而南
又南过潞县西(今为直/隶通州)
 鲍丘水入潞通得鲍丘之称矣高梁水注之首受湿
 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
 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径梁山南又东北径刘靖
卷十四 第 9b 页 WYG0574-0264b.png
 碑北其去(朱云宋本/作其词云)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道字疑/衍分天)
 (下为诸道始于唐/魏时无所谓道也)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
 刘靖字文恭(魏志刘馥传馥子靖修广戾渠陵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
 登梁山以观源流相□(何云□字是八分体或漏原/字又云疑作相隰水以度形)
 (𫝑/)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美秦民之殷富乃使帐
 下督丁鸿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堨(朱笺洛阳记云/千金堨旧堰谷)
 (水积石/为堰也)于水道高梁河造戻陵堨开车箱渠其堨表
 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黄河之别源时长岸峻固
卷十四 第 10a 页 WYG0574-0264c.png
 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堨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
 北广七十馀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朱云水/下漏堨)
 (长二/字)十丈山川(宋本/作水)暴戾则乘堨东下平流守常则自
 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馀万亩至景元三
 年辛酉(按景元是曹魏陈留王奂年号但奂系/庚辰元三年当是壬午今云辛酉误)诏书以
 民食转广陆废不赡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
 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县改定田五千九百
 三十顷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阳潞
卷十四 第 10b 页 WYG0574-0264d.png
 县凡所润舍(宋本/作合)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馀顷高下
 孔济原隰厎平疏之斯溉决之斯散导渠口以为涛
 门洒淲池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晋元
 康四年君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弘受命使持节监
 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宁朔将军堨立积三十
 六载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乘(疑/误)
 北岸七十馀丈上渠车箱(疑当作/车箱渠)所在漫溢追惟前
 立堨之勋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司马关内侯逢恽
卷十四 第 11a 页 WYG0574-0265a.png
 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立堨治水门门
 广四丈立水(疑漏/堨字)五尺兴复载利通塞之宜准遵旧
 制凡用功四万有馀焉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襁负
 而(疑漏/趋字)事者盖数千人诗载经始勿亟易称民忘其
 劳斯之谓乎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国思郑渠之
 绩魏人置豹祀之义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五
 年十月十一日刋石立表以纪勋烈并记堨制度永
 为后式焉事见其碑辞又东南流蓟县北又东至潞
卷十四 第 11b 页 WYG0574-0265b.png
 县注于鲍丘之水又南径潞县故城西王莽之通潞
 亭也汉光武遣吴汉耿弇等破铜马五幡于潞东谓
 是县也屈而东南流径潞城南世祖拜彭宠为渔阳
 太守治此宠叛光武遣游击将军邓隆伐之军于是
 水之南光武策其必败果为宠所破遗壁故垒存焉
 鲍丘水又东南入夏泽泽南纡曲渚一十馀里北佩
 谦泽𦕈望无限也(谦泽当作谏泽/无限当作无垠)
又南至雍奴县北屈东入于海
卷十四 第 12a 页 WYG0574-0265c.png
 鲍丘水自雍奴县故城西北旧分笥沟水东出合笥
 沟断众川东注混同一渎东径其县北又东与泃河
 合(明一统志泃河自平谷县界/经三河县北至宝坁县境)水出右北平无终县
 (今为顺天/府玉田县)西山白杨谷西北流径平谷县(今属顺/天府)
 西南流独乐水入焉水出北抱犊固南径平谷县故
 城东后汉建武元年光武遣十二将追大枪五幡及
 平谷大破之于是县也(朱笺引袁宏汉纪曰光武遣/吴汉率耿弇陈俊马武等十)
 (二将军追战于潞/东及平谷大破之)其水南流入于泃泃水又东左合
卷十四 第 12b 页 WYG0574-0265d.png
 盘山水水出山上其山峻崄人迹罕交去山三十里
 许望山上水可高二十馀里素湍皓然颓波历溪沿
 流而下自西北转注于泃水泃水又东南径平谷(原/本)
 (漏/)县故城(平谷故城在/今辽州北)东南与洳河会(明一统志洳/河源自密云)
 (县石饿山经三河县东/南平谷故城入泃河)水出北山山在蹄奚县故城
 东南东南流径博陆故城北又屈径其城东世谓之
 平陆城非也汉武帝封玺书封大司马霍光为侯国
 (汉书外戚恩泽侯表霍光于昭帝/始元二年封今云武帝从光传也)文颖曰博大陆平
卷十四 第 13a 页 WYG0574-0266a.png
 取其嘉名而无其县食邑北海河东薛(按史表注/无薛字)
 曰按渔阳有博陆城谓此也今在居山之阳处平陆
 之上匝带川流面据四水文氏所谓无县目(宋本/作有)
 美名也洳水又东南流径平谷县故城西而东南流
 注于渠(疑/衍)泃河泃河又南径紻城东而南合五百沟
 水水出七山(别本作/匕山)北东径平谷县之紻城南东入
 于泃河泃河又东南径临河城北屈而历其城东侧
 城南出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
卷十四 第 13b 页 WYG0574-0266b.png
 泃水齐师遁即是水也泃水又南入鲍丘水又东合
 泉州渠口故渎上承宰池水于泉州县故以泉州为
 名北径泉州县东又北径雍奴县东西去雍奴故城
 一百二十里自虖池北入其下历水泽一百八十里
 入鲍丘河谓之泉州口陈寿魏志曰曹太祖以踏(当/作)
 (蹋/)顿扰边公将征之从泃口凿渠径雍奴泉州以通
 河海者也(魏志辽西单于蹋顿尤强数入为害公将/征之凿渠自滹沱入𣲖水名平虏渠又从)
 (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疑作/今)无水鲍丘水又东庾水注
卷十四 第 14a 页 WYG0574-0266c.png
 之水出右北平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在/玉)
 (田县东北二十/里有田畴宅)得黑牛谷水又得沙谷水并西出山
 东流注庾水昔田子泰避难居之众至五千家(魏志/田畴)
 (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为刘虞所辟及虞为公孙/瓒所害遂率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
 (不报吾何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百馀)
 (家/)开山图曰山出不炭(当作/灰)之木生火之石案注云
 其木色黑似炭而无叶有石赤色如丹以一石相磨
 则火发以然无火可以终身(宋本作以然无灰/之木可以终身)今则
卷十四 第 14b 页 WYG0574-0266d.png
 无之其水又径徐无县故城东王莽之北顺亭魏氏
 土地记曰右北平城东北一百一十里有徐无城其
 水又西南与周卢溪水合水出徐无山东南流注庾
 水庾(庾下当/有水字)又西南流灅水注之水出右北平后靡
 县王莽之后靡也(汉志右北平郡俊靡县/莽曰俊靡今云后靡误)东南流世
 谓之车軬水又东南流与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溪即
 温源也养疾者不能渗(与澡/同)其炎漂以其过灼故魏
 氏土地记曰徐无城东有温汤即此也其水南流百
卷十四 第 15a 页 WYG0574-0267a.png
 步便伏流入于地下水盛则通注灅水又东南径石
 门峡山之高崭绝壁立洞开俗谓之石门口汉中平
 四年渔阳张纯反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
 终中平五年遣中郎将孟益率公孙瓒讨纯战于石
 门大破之(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四年渔阳人张纯与/同郡张举举兵叛攻杀右北平太守刘政)
 (辽东太守阳终获乌桓校尉公綦稠等举自称天子/寇幽冀二州四年九月遣中郎将孟益率骑都尉公)
 (孙瓒讨渔阳贼张纯等十一月公/孙瓒与张纯战于石门大破之)灅水又东南流谓
 之北黄水又屈而为南黄水又西南径无终山(在今/玉田)
卷十四 第 15b 页 WYG0574-0267b.png
 (县西北/三十里)帛仲理所合神丹处也又于是山作金五
 千斤以救百姓山有阳翁伯玉田在县西北有阳公
 坛社即阳公之故居也搜神记曰雍伯雒阳人至性
 笃孝父母终没葬之于无终山山高八十里而上无
 水雍伯置饮焉有人就饮与石一斗令种之玉生其
 田北平徐氏有女雍伯求之要以白璧一双媒者致
 命伯至玉田求得五双徐氏妻之遂即嫁(嫁疑/作家)焉阳
 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
卷十四 第 16a 页 WYG0574-0267c.png
 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仁(宋本/作人)博施天祚玉
 田其碑文云居于县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后路徙于
 西山之下阳公又迁焉而受玉田之赐情不好宝玉
 田自去今犹谓之为玉田阳干宝曰于种石处四角
 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之地名曰玉田至今相
 传云玉田之揭起于此矣而今不知所在同之谱叙
 自去文矣蓝水注之水出北山东屈而南流径无终
 县故城东故城(衍/)无终子国也春秋襄公十四年(按/左)
卷十四 第 16b 页 WYG0574-0267d.png
 (传无终子云云是襄/四年今云十四年误)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
 绛纳虎豹之皮请和诸戎是也故燕地矣秦始皇二
 十二年灭燕置右北平郡治此王莽之所谓北顺也
 汉世李广为郡出遇伏石谓虎也射之没羽此处矣
 魏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无终城
 (日知录云水经注言右北平郡西北一百三十里有/无终城非也考右北平郡前汉治平刚后汉治土垠)
 (郦氏所引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此后汉所治之土垠而平刚则在卢龙塞外三四)
 (百里乃武帝时郡治李广所守今之塞外其不在土/垠明矣今郦氏以土垠之右北平为李广射石似误)
卷十四 第 17a 页 WYG0574-0268a.png
 (盖太史公所述本无其地必欲/指一卷之石以当之不已惑乎)其水又南入灅水灅
 水又西南入于庾水地理志曰灅水出俊靡县南至
 无终东入庾水庾水世亦谓之为柘水也南径燕山
 上悬岩之侧有石鼓去地百馀丈望若数百石囷有
 石梁贯之鼓之东南有石人援桴状同击势耆旧言
 燕山石鼓鸣则土有兵庾水又南径北平城西而南
 入鲍丘水谓之柘口鲍丘水又东径右北平郡故城
 南魏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鲍
卷十四 第 17b 页 WYG0574-0268b.png
 丘水又东巨梁水注之水出土垠县北陈宫山西南
 流径观鸡山(在密云县东北/一百八十里)谓之观鸡水水东有观
 鸡寺寺内起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
 上加涂暨(暨当作塈书梓材云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基内疏通枝
 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㸑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盖
 以此土寒严霜气肃猛出家沙门率皆贫薄施主虑
 阙道业故崇斯构是以志道者多栖托焉其水又西
 南流又(宋本/作右)合区落水出县北山东南流入巨梁水
卷十四 第 18a 页 WYG0574-0268c.png
 巨梁水又西径土垠县故城西左会寒渡水水出县
 东北西南流至县右注梁河梁河又南涧于水注之
 水出东北山西南流径土垠县故城东(在今永平/府西南)西
 南流入巨梁水又东南右合五里水水发北平城东
 北五里山故世以五里名沟一名田继泉西流南屈
 径北平城东东南流注巨梁河乱流入于鲍丘水巨
 梁自是水之南极虖池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
 之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淀校流条右(当作枝/流条谷)
卷十四 第 18b 页 WYG0574-0268d.png
 往径通非惟梁河鲍丘归海者也
濡水从塞外来东南过辽西令支县北(今为直隶永/平府迁安县)
 濡水出禦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
 山合成一川又西北径禦夷故城东镇北百四十里
 北流在道(何氏云/道字疑)则连泉水注之出故城东西北流
 径故城南又西北径渌水池南其水渊而不流其水
 又西屈而北流又东径故城北连结两池沼谓之连
 泉浦又东北注难河难河右则汗水入焉水出东坞
卷十四 第 19a 页 WYG0574-0269a.png
 南西北流径沙野南北人名之曰沙镇东北二百三
 十里西北入难河濡难声相近狄俗语讹耳濡水又
 北径沙野西又北径箕安山东屈而东北流径沙野
 北东北流径林山北水北有池潭而不流濡水又东
 北流径孤山南(明一统志在山/海卫南六里)东北流吕泉水注之
 水出吕泉坞西东南流屈而东径坞南东北流三泉
 水注之其源三泉雁次合为一水镇东北四百里东
 南注吕泉水吕泉水又东径孤山北又东北逆流水
卷十四 第 19b 页 WYG0574-0269b.png
 注之水出东南导泉西流右屈而东北注木林山水
 会之水出山南东注逆水乱流东北注濡河濡河又
 东盘泉入焉水自西北东南流注濡河濡河又东南
 水流回曲谓之曲河镇东北三百里又东出峡入安
 州界东南流径渔阳白檀县故城地理志曰濡水出
 县北蛮汉景帝诏李广曰将军其帅师东辕弭节白
 檀者也又东南流右与要水合(明一统志要水源自/关外三川经密云东)
 (北入/潮河)水出塞外三川并导谓之大要水也东南流径
卷十四 第 20a 页 WYG0574-0269c.png
 要阳县故城东本都尉治王莽更之曰要术矣要水
 又东南流径白檀县而东南流入于濡濡水又东而
 南索头水注之水北流南径广阳侨郡西魏分右北
 平置今安州治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东南流武列
 水入焉其水三川𣲖合西源右为溪水亦曰西藏水
 东南流出溪与蟠泉水合泉发州东十五里东流九
 十里东注西藏水西藏水又西南流东藏水注之水
 出东溪一曰东藏水西南流出谷与中藏水合水导
卷十四 第 20b 页 WYG0574-0269d.png
 中溪南流出谷南注东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
 曰三藏水东藏水又南又入西藏水乱流右会龙泉
 水水出东山下渊深不测其水西南流注于三藏水
 三藏水又西南流与龙刍水合而出于龙刍之溪东
 流入藏水又东南流径列溪谓之武列水东南历石
 □下在层峦之上有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馀
 刃牧守所径命选练之士弯弧矢无能届其崇标者
 其水东合流入濡濡水又东南五渡水注之水北出
卷十四 第 21a 页 WYG0574-0270a.png
 安乐县丁原山南流径其县故城西本三会城也其
 水南入五渡塘于其川流纡曲溯涉者频济故川塘
 取名矣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与高石水合水东出
 安乐县东山西流历川(衍/)三会城南西入五渡川下
 注濡水濡水又东南径卢龙塞(在今永/平府)塞道自无终
 县东出渡濡水向林兰陉东至清陉卢龙之崄峻坂
 萦折故有九峥之名矣燕景昭元玺二年遣将军步
 浑治卢龙其道(其道误别/本作塞道)焚山刋石令通方轨刻石
卷十四 第 21b 页 WYG0574-0270b.png
 岭上以记事功(按元玺乃前燕慕容儶伪号但十六/国春秋及晋书载记俱无遣步浑治)
 (卢龙事景昭乃/慕容俊伪谥)其铭尚存而庾泉之注扬都赋(黄本/作庾)
 (泉固误朱本改作杲亦误当作庾阐盖仲初阐字也/按晋书文苑传庾阐字仲初颍川鄢陵人好学九岁)
 (能属文尝作扬都赋为世所重据此/则当作阐明矣注亦疑误或当作著)言卢龙山在平
 罡城北殊为孟浪远失事实余按卢龙东越清泾至
 凡城二百许里自凡城东北出趣平罡故城可百八
 十里向黄龙则五百里故陈寿魏志田畴引军出卢
 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径白檀历平罡登白狼望
卷十四 第 22a 页 WYG0574-0270c.png
 柳城平罡在卢龙东北远矣而仲初言在南非也濡
 水又东南径卢龙故城(卢龙县今为永平/府汉之肥如县也)东汉建安
 十二年魏武征蹋顿所筑也濡水又南黄洛水注之
 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濡水又东南水名(水名/误宋)
 (本作洛水又合焉/疑当作润水合焉)合焉水出卢龙塞西南流注濡水
 又合屈而注得去润水又会敖水二水并自卢龙西
 注濡水又东南流径令支县故城东(在今永平府/卢龙县东)
 莽之民亭也(民亭误汉志/莽曰令氏亭)秦始皇二十二年分燕置
卷十四 第 22b 页 WYG0574-0270d.png
 辽西郡令支县焉(当作/隶焉)魏氏土地记曰肥如城(今在/卢龙)
 县西十里有濡水南流注径孤竹城西右合玄水也
 谓之小濡水非也水出肥如东北玄溪西南流径其
 县东东屈南转西回径肥如县故城南俗又谓肥如
 水非也故城肥子国应劭曰晋灭肥肥子奔燕燕封
 于此故曰肥如也汉高帝六年封蔡寅为侯国西南
 流右会卢水水出县东北沮溪南流谓之大沮水(在/今)
 (永平府城北有二渠一曰小沮水/一曰大沮水下流相合入于滦河)又南左合阳乐水
卷十四 第 23a 页 WYG0574-0271a.png
 水出东北阳乐县地理风俗记曰阳乐故燕也辽西
 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魏氏土地记曰海阳城西
 南有阳乐城其水又西南入于沮水谓之阳口沮水
 又西南小沮水注之水发冷溪世谓之冷池又南得
 温泉水口注之出东北温溪自溪西南流入于小沮
 水小沮水又南流与大沮水合而为卢水也桑钦说
 卢子之书言晋既灭肥迁其族于卢水卢水有二渠
 号小沮大沮合而入于玄水卢水又南与温水合水
卷十四 第 23b 页 WYG0574-0271b.png
 出肥如城北西流注于玄水地理志曰卢水又南入
 玄水玄水又西南径孤竹城北西入濡水故地理志
 曰玄水东入濡盖自东而注也地理志曰令支有孤
 竹故城孤竹国也史记曰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齐
 让国于此而饿死于首阳汉灵帝时辽西太守廉翻
 梦人谓己曰余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辽海漂吾棺
 椁闻君仁善愿见藏覆明日视之水上有浮棺矣(矣/宋)
 (本作/吏)嗤笑者皆无疾而死于是改葬之晋书地道志
卷十四 第 24a 页 WYG0574-0271c.png
 曰辽西人见辽水有浮棺欲破之语曰我孤竹君也
 汝破我何为因为立祠焉祠在山上城在山侧肥如
 县南十二里水之会也
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
 濡水自孤竹城(在今永平府城/西一十五里)东南径主乡北瓠沟
 水注之出城东南东流注濡水濡水又径牧城南分
 为二水北水枝出世谓之小濡水也东径乐安亭北
 东南入海濡水东南流径乐安亭南东与新河故渎
卷十四 第 24b 页 WYG0574-0271d.png
 合自雍奴县承鲍丘水东出谓之盐关口魏太祖征
 蹋顿与泃口俱导也世谓新河矣陈寿魏志以通河
 海也(魏志凿渠/事见前)新河又东北绝庾水又东北出径右
 北平绝泃渠之水又东北径昌城县故城北王莽之
 叔(汉志作/淑武)武也新河又东为二水枝渎东南入海新
 河自枝渠东出合封大水谓之交流合水出新平县
 西南流径新平(按汉志辽西郡有新安/平此云新平疑漏安字)县故城西地
 理志辽西之属县也又东南流龙鲜水注之水出县
卷十四 第 25a 页 WYG0574-0272a.png
 西北世谓之马头山二源俱导南合一川东流注封
 大水地理志曰龙鲜水东入封大水者也乱流南会
 新河南入于海地理志曰封大水于海阳县南入海
 新河又东出海阳县与缓虚水会水出新平县东北
 世谓之大笼山东南流径令支城西西南流与新河
 合南流注于海地理志曰缓虚水与封大水皆南入
 海新河又东与素河会谓之白水口出令支县之蓝
 山南合新河又东南入海新河又东至九过口枝分
卷十四 第 25b 页 WYG0574-0272b.png
 南注海新河又东径海阳县故城南汉高祖六年封
 摇毋馀为侯国魏土地记曰令支城南六十里(在卢/龙县)
 (东/南)有海阳城者也新河又东与清水会水出海阳县
 东南流径海阳城东(在今永平府/城南三十里)又南合新河又南
 流一十许里西入九过口注海新河东绝清水又东
 木究水出焉南入海新河又东左迤为孔阳孤淀名
 (宋本无/名字)右绝新河南注海新河又东会于濡(漏水/字)
 水又东南至累县碣石山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累县
卷十四 第 26a 页 WYG0574-0272c.png
 王莽之选武也累县并属临渝王莽更临渝为凭德
 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成县西南(今为永/平府抚)
 (宁/县)王莽更曰碣石也(明一统志碣石山在昌黎县西/北二十里禹贡注云碣石在北)
 (平郡骊成县西南河口之地今平州之南也郦道元/言骊成县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
 (如柱韦昭以为碣石旧在河口海滨历世既久为水/所渐沦入海已去岸百馀里矣今碣石在平州东离)
 (海三十里远望其山穹窿似冢有石突/出山顶其形如柱疑即禹贡之碣石也)汉武帝亦常
 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甬道
 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
卷十四 第 26b 页 WYG0574-0272d.png
 之中潮水大至(至下疑/有脱文)及潮平波退不动不没不知
 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
 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三齐略记曰始皇于海中
 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与相见神曰我形丑
 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
 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
 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
 于海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疑即是也濡
卷十四 第 27a 页 WYG0574-0273a.png
 水于此南入海而不径海阳县西也盖经误證耳又
 按管子齐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来至卑耳之溪十里
 □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发(管子作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
 (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谓左右曰见前乎左右对曰不见公曰
 寡人见长尺而人物具焉左右袪衣走马(马下当/有疾字)
 岂有人若此乎管仲对曰臣闻登山之神有俞儿长
 尺人物具(管子作登山之神有俞/儿者长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则登
 山之神见且走马前走(衍/)导也左袪衣示前有水(水/下)
卷十四 第 27b 页 WYG0574-0273b.png
 (脱今/字)右袪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
 从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大济桓
 公拜曰仲父之圣(管子圣下/有至若字)此寡人之私(管子/作抵)罪也
 久矣今自孤竹南出则巨海矣而沧海之中山望多
 矣然卑耳之川若赞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汉世
 海水波襄吞食地广当同碣石苞沦洪波也
大辽水出塞外卫白平山东南入塞过辽东襄平县西
(原本西字讹作注今从朱本改正/襄平县今为盛京奉天府辽阳州)
卷十四 第 28a 页 WYG0574-0273c.png
 辽水亦言出□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
 西(在今盛京锦州/府广宁县东北)王莽之长说也屈而西南流径襄
 平县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辽东郡治此
 汉高帝八年封纪通为侯国王莽之昌平也故平州
 治又东径辽隧县故城西(今在奉天府海/城县西六十里)王莽更名
 之曰顺睦也公孙渊遣将军毕衍拒司马懿于辽隧
 即是处也辽水又南历县(下有/脱字)有小辽水其流注之
 也
卷十四 第 28b 页 WYG0574-0273d.png
又东南过房县西
 地理志曰房故辽东之属县辽水又右会白狼水水
 出右北平白狼县东南径广成县北流西(流西二/字疑倒)
 屈径广成县故城南王莽之平寇也俗谓之广都城
 又西北石城川水注之水出西南石城山东流径石
 城县故城南(在今永平府滦/州西九十里)地理志曰右北平有石
 城县北屈径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魏书国志曰辽
 西单于蹋顿尤强为袁氏所厚故袁尚归之数入为
卷十四 第 29a 页 WYG0574-0274a.png
 害公出卢龙堑山堙谷五百馀里未至柳城二百里
 尚与蹋顿将数万骑逆战公登白狼山望柳城(在今/永平)
 (府西二/十里)卒与寇遇乘其不整纵兵击之寇众大崩(魏/志)
 (作/奔)斩蹋顿胡汉降者二十万口英雄记曰曹操于是
 系(朱云当/作击)马鞍于马上(朱本/作山)作十片即于此也博物
 志曰魏武于马上逢狮子使格之杀伤甚众王乃统
 率常从健儿数百人击之狮子哮呼夺越左右咸惊
 王忽见一物从林中出如狸超上王车轭上狮子将
卷十四 第 29b 页 WYG0574-0274b.png
 至此兽便跳上狮子头上狮子即伏不敢起于是遂
 杀之得狮子而还未至洛阳四十里洛阳鸡狗皆无
 鸣吠者也其水又东北入广成县东注白狼水白狼
 水北径白狼县城东王莽更名伏狄白狼水又东方
 城川水注之水发川西南山下流北屈径一故城西
 世谓之雀目城东屈径方城北东入白狼水白狼水
 又东北径昌黎县故城西地理志曰交黎也东部都
 尉治王莽之禽寇也应劭曰今昌黎也高平川水注
卷十四 第 30a 页 WYG0574-0274c.png
 之水出西北平川东流径倭城北盖委也人从之(盖/委)
 (下六字/有讹脱)又东南径乳楼城北盖径戎乡邑兼夷称之
 又东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自鲁水注之导西
 北远山东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径龙山西燕
 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福地也使阳裕筑龙
 城改柳城为龙城县十二年黑龙白龙见于龙山皝
 亲观龙去二百步祭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
 去皝悦大赦号新宫曰和龙宫立龙翔祠于山上白
卷十四 第 30b 页 WYG0574-0274d.png
 狼水又北径黄龙城东十三州志曰辽东属国都尉
 治昌黎道有黄龙亭者也魏营州刺史治魏氏土地
 记曰黄龙城西南有白狼河东北流附城东北下即
 是也又东北滥真水出西北塞外东南历重山东南
 入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出东流为二水右水疑即
 渝水也地理志曰渝水首受白狼水西南巡山径一
 故城以为河连城疑是临渝县之故城王莽曰凭德
 者矣渝水南流东屈与一水会世名之曰□伦水盖
卷十四 第 31a 页 WYG0574-0275a.png
 戎方之变名耳疑即地理志所谓侯水北入渝者也
 十三州志曰侯水南入渝地理志言盖自北而南也
 又西南流注于渝渝水又东南径一故城东俗曰女
 罗城又南径营丘城西营丘在齐而名之于辽燕之
 间者盖燕齐辽回侨分所在其水东南入海地理志
 曰渝水自塞南入海一水东北出塞为白狼水又东
 南流至房县注于辽魏氏土地记曰白狼水下入辽
 也
卷十四 第 31b 页 WYG0574-0275b.png
又东过安市县西南入于海
 十三州志曰大辽水自塞西南至安市入于海
又玄兔高句丽县有辽山小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隧县
入于大辽水也
 县故高句丽相之国也汉武帝元封二年平右渠置
 玄兔郡于此王莽之下句丽水出辽山西南流径辽
 阳县与大梁水会水出北塞外西南流径至辽水故
 地理志曰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郡国志曰县故
卷十四 第 32a 页 WYG0574-0275c.png
 属辽东后入玄兔其水西南流故谓之为梁水也小
 辽水又西南径襄平县为淡渊晋永嘉三年涸小辽
 水又径襄平县入大梁水司马宣王之平辽东也斩
 公孙渊于斯水之上者也
浿水出乐浪镂方县东南过于临浿县东入于海(乐浪/郡今)
(为辽东外徼/朝鲜国界)
 许慎云浿水出镂方东入海一曰出浿水县十三州
 志曰浿水县在乐浪东北镂方县在郡东盖出其县
卷十四 第 32b 页 WYG0574-0275d.png
 而径镂方也昔燕人卫满自浿水而至朝鲜朝鲜故
 箕子国也箕子教民以义田织信厚约以八法而下
 知禁遂成礼俗战国时满乃王之都王险城地方数
 十里至其孙右渠汉武帝元封二年遣楼船将军杨
 仆左将军荀彘讨右渠破渠于浿水遂灭之(史记朝/鲜传秦)
 (灭燕以朝鲜属辽东外徼汉兴以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改塞以浿水为界燕王卢绾反入匈奴燕人卫满)
 (亡命聚党千馀人东走出塞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玉险传)
 (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命人滋多元封二年汉使诱/谕终不奉诏乃遣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出辽)
卷十四 第 33a 页 WYG0574-0276a.png
 (东讨右渠不能下其相参使人/杀右渠来降遂定朝鲜为四郡)若浿水东流无渡浿
 之理其地今高句丽之国治余访蕃使言城在浿水
 之阳其水西流径故乐浪朝鲜县即乐浪郡治汉武
 帝置而西北流故地理志曰浿水西至增池县入海
 又汉兴以朝鲜为远循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考之
 今古于事差谬盖经误證也
 
 
卷十四 第 33b 页 WYG0574-0276b.png
 
 
 
 
 
 
 
 水经注集释订讹卷十四